浅谈艺术心理

2024-10-11

浅谈艺术心理(精选11篇)

浅谈艺术心理 篇1

浅谈艺术心理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摘要】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 “行为” 和 “意识” 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在环境设计中要注重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战线的人性化审美设计。在这个审美过程中 通过与心理学的结合 ,可以真正使环境 “适合人生存 ,适合人居住”。

【关键词】艺术心理环境艺术人性化行为亮化艺术

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于是越来越多的“以人为本” 的设计产物应运而生。到底什么是 “以人为本” ? 究竟如何才真正做到 “以人为本” ?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当今设计师们最大的困惑。把握住人的心理才对症下药 ,解决设计疑问。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 A.诺曼提出所谓的 “物质心理学” 在一定程度上最接近“艺术心理学”。他认为 ,人所存在的周围环境的设计原则 “构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 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在环境设计中要注重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战线的人性化审美设计。在这个审美过程中 通过与心理学的结合 ,可以真正使环境 “适合人生存 ,适合人居住”。环境心理学表明,人与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被环境所影响。现代的都市人很容易受到身处环境的影响 ,也容易受到气氛的影响和暗示 ,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与建筑物本身有关 ,还体现在一些细微的地方 ,如怎样将传统风格与现代流行风格相融合,雕塑应采用何种材质表现主题 ,花草树木的应用等。如此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都与现代城市建设的人性化密切相关。所以说 ,当代设计师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是 “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它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 “人——建筑——环境” 的和谐统一。以人为中心 ,对 “人——建筑——环境” 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舒适化的设计协调。可见 ,一个好的环境是以人作为主要出发点 ,因此 ,艺术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就显的尤为重要。心理学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的人物赫伯特· A.西蒙认为: “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 ,为目标而构想行为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环境设计师要根据复杂的环境要素进行条理性的分析 ,进行优化计算 ,做出合理的设计。环境对于主体心理及其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能给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 ,如光照、噪音、色彩、温度等。人对这些刺激能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抓住这种心理反应 ,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需求。伯特· A.西蒙曾说过 ,一个人 , “他的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表现复杂性主要是他所处环境复杂性的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与融合的关系。人通过主体行为改变环境 ,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久而久之 ,以人的心理为出发点的环境空间就与之形成一种默契 ,进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艺术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是 “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它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 “人——建筑——环境” 的和谐统一。以人为中心 ,对 “人——建筑——环境” 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舒适化的设计协调。可见 ,一个好的环境是以人作为主要出发点 ,因此 ,艺术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就显的尤为重要。心理学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的人物赫伯特· A.西蒙认为: “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 ,为目标而构想行为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环境设计师要根据复杂的环境要素进行条理性的分析 ,进行优化计算 ,做出合理的设计。环境对于主体心理及其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能给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 ,如光照、噪音、色彩、温度等。人对这些刺激能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抓住这种心理反应 ,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需求。伯特· A.西蒙曾说过 ,一个人 , “他的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表现复杂性主要是他所处环境复杂性的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与融合的关系。人通过主体行为改变环境 ,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久而久之 ,以人的心理为出发点的环境空间就与之形成一种默契 ,进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人性化心理与环境设计的融合互动的人形成了各种亲疏不一的人际关系 ,并伴随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心理通过其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这便使得人们在同一空间内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处位置所带来的交互方式又能体现出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空间中特定的位置有时是通过一定的习惯而人为确定的 ,最常见的是正式宴会桌的位置排布 ,每个人所坐的位置直接体现了他们的角色。有时则是人们下意识的行为 ,是由于人际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能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人的潜在心理活动 ,例如公共场合下的陌生人会选择并肩坐着而不会面对面坐着 ,即使彼此相距较远。在彼此并不需要交往的场合 ,例如广场、图书馆、大厅等一些存在着素昧平生的人流的公共场所的设计 ,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聚合和分离。有时 ,人们可能希望暂作停留;有时 ,人们可能希望聚在一起 ,进行交谈和休憩;有时可能需要快速离开;有时则希望独处。奥斯蒙德于 1959 年提出的“社会离心空间” 以及 “社会向心空间” 理论是解释相应设计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他创造了社会离心和社会向心两个概念 ,描述鼓励或者不鼓励人们交往的空间。社会向心空间试图将人们聚拢 ,离心空间则试图将人们如同离心力般甩开。设计师高蒂设计的戈尔公园坐椅 ,正是运用了“社会离心空间” 以及 “社会向心空间” 的理论。坐椅中凹入的座位吸引两个以上人聚拢 ,便于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凸出的座位则缺乏内聚的驱使 ,更适合人独处。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在环境中的心理状况 ,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设计公共交往空间。丹麦者扬· 盖尔在分析公共环境中 “驻留”现象时曾提出 ,人们更愿意逗留的位置是边界和支持物(例如植物、坐凳、廊柱)旁边 ,因为这样既能提供一定的防护 ,又有更广泛的视野。我们发现这样的位置 ,其实就是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向心核 ,使人们可以向核心中聚拢;反之 ,那些缺乏向心核的空间 ,例如空荡荡的场地 ,或者笔直的道路则不容易聚拢人群。因此 ,如果设计师期望环境适合人们驻足交流 ,可以增加一些向心的空间;而如果希望人们不要停留 ,尽可能快速地离开 ,则应提供一些离心的设计。我们比较一下那些情调浪漫 ,适合长时间交流的酒吧、咖啡厅的布局 ,以及那些希望人们快速用餐的快餐店、食堂的布局 ,就不难理解奥斯蒙德的理论。

亮化设计与艺术心理学的关系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 ,单纯的空间设计已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地探求新的研究领域 ,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夜景灯光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青睐 ,因此 ,也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在环境的照明设计上。不同的光环境伴随着不同的心理活动 ,所以 ,既要考虑到灯的造型、亮度、明暗层次、色彩变幻、光色氛围、空间搭配等基本因素 ,还要考虑到不同环境空间所需的不同设计风格、设计要求。通过抓住人们微妙的心理变化 ,进而提高夜景观的文化品位 ,创造一个宜人的夜景长廊 ,按照艺术规律创作艺术精品 ,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 ,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与想象 ,让人在无意识中调节情绪、陶治情操。提到夜景观 ,难免会想到魅力无穷的上海外滩。凡到上海的人都要去看一看夜间的黄浦江滩。耸入云霄的东方明珠 ,与一排欧洲风情的建筑隔着黄浦江遥相呼应 ,让人有无限的遐想。设计师正是抓住人们这种对美的渴望 ,将无形的灯光运用在有形的三维空间中 ,使夜晚的外滩另具一番特色 ,东方明珠忽隐忽现 ,光顾陆离 ,让游人有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感受 ,增强了走进去的欲望。欧陆风的建筑上都挂满了淡黄色的小灯 ,统一又不乏变化 ,使人身临其境 ,像是真正感受到欧洲的文化。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夜景照明设计的艺术性。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 ,应当从宏观来统筹 ,从长远来思考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来设计。这就更需要切合当前社会的正确的理念作引导 ,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 ,考虑人的环境中微妙的心理变化 ,从本质上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为人考虑,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因为设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浅谈艺术心理 篇2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 与人相处时遇到阻碍, 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现代大学生主要表现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 不知如何与人沟通, 不懂交往的方式。时间久之, 学生会有自闭倾向, 便开始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刚进入大学, 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没有选择判断的能力, 时间之久, 便会演变成为交际而交际, 没有原则的随波逐流。第二, 刚进的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 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宜, 一时不能得到调节, 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可能是现实大学与理想大学不统一, 由此产生心理落差;还有就是对新环境、新关系、新模式的不适应, 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 有些学生在高中时是佼佼者, 而来到大学则成为普通的一员, 较之以往的优越感全然不同, 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第三,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选专业, 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矛盾中。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 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也主要在于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技术, 诞生在100年前的西方世界。我们运用心理学, 通过观察学生的肢体行为特征, 试图探寻学生的内在心理, 更加深入的理解其行为, 以发现行为背后的心理, 使之更加深入的针对同学内心的施以思想教育的过程。身体会改变心理, 心理会改变行为, 而行为会改变结果。通过发现学生肢体传达的语言, 来判定学生的心理;以及通过开发肢体的行为, 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 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 从而善于情绪的宣泄、情感的抒发, 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塑造。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所衍生出来的现象, 是物质对外界刺激反映的高级形式, 是物质高度组织化后的表现。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 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 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 强度有大有小。行为派认为, 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 是不可接近的,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

我们说到肢体行为或肢体语言时, 它就是一种语言, 所以我们会想到沟通, 当我们想到沟通, 我们就想到互动。所以你现在的身体语言正在告诉我什么?我的身体又是在向你传达什么?有很多理由让我们相信这些是有效的, 社会学家花了很多时间, 求证肢体语言的效果, 或其他人的身体语言在判断方面的效应, 而我们环视身体语言中的讯息做决定和推论。举例而言, 我们对人物脸部的喜好判断, 大概可用来对学生的心理过程做更多的预测。甚至就网络上, 在线聊天时使用的表情符号, 可以帮助你从交谈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当我们提起肢体语言, 我们就想到我们如何论断别人, 别人如何论断我们以及后果会是什么。我们往往忘记这点, 受到肢体动作所影响的那群观众, 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也往往受自己的肢体动作、想法、感觉和心理所影响。当我们在课堂上观察这些现象时, 同学真的很会就充分利用肢体语言, 你会看到有些人像是统治者, 走进教室, 课程开始之前就一屁股坐在正中间, 好像他们真的很想占据整个教室似的。当他们坐下的时候, 身体会展开。有些人则不然, 他们走进来你就会发现, 从他们的脸和身体你会发现, 他们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把自己变得很萎靡, 然后举手发言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保护自己的姿势。我观察到很多事情, 其中一件不令人惊讶, 就是跟性别差异有关,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这种状况。女生一般比男生感到无力, 这并不太令人意外。然而, 这似乎也跟学生参与的程度高低有关。但问题是, 我们非语言的部分, 是否真的掌控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里确实有些证据可以表明。举例来说, 当我们高兴的时候我们会笑, 但同样地, 当我们含着一支笔练习笑容的时候, 我们也会感到开心。所以当我们感到充满力量的时候, 你更加可能会这样做, 但你也可能假装自己很有力量, 然后真的感到力量强大。

除了我们管理并为学生做好服务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肢体行为特征, 来理解他的所思所想。通过发现肢体传达的语言, 来判定学生的心理;以及通过开发肢体, 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 并且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 从而更加自信、自强和自立, 能够更加深入的针对同学内心的施以思想教育的过程。身体会改变心理, 心理会改变行为, 而行为会改变结果。

参考文献

[1]﹝美﹞戈尔茨坦 (Goldstein, E.B.) , 著.张明, 等, 译.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 (第三版)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2.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心理健康

1 艺术教育与情绪情感

要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联系,我们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艺术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一般认为,艺术教育可分为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类。普通艺术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审美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总体素质,这一类就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而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类艺术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其实质主要是完成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创美任务。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一个美好的音乐环境,将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起快乐的桥梁,给幼儿带来愉快与美的感受。

1.2 情绪情感与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将他们统称为感情。情绪主要是指一种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环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如开心的时候人会喜形于色、愤怒的时候会横眉怒向。情绪存在着较大的情境性、短暂性,应激性,它会随着具体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特定需要的不同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而情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被用来描述某些稳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情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生活中,幼儿也会遭受着各种外在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而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和合理疏导,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性格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学前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

2.1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用来表达人内心情感,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在学前阶段,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发展自身的情感,儿童在学习音乐时,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积极乐观,活泼健康的儿童音乐作品,可以凭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音乐氛围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舞蹈律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幼儿通过参加活泼生动的舞蹈活动,节奏鲜明的舞蹈律动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其体力,同时可以促进其他生理机能发育,比如关节的灵活性、腿部肌肉的发育等。同时,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亲切的目光,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柔和、清晰简单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能在这在充满活力、优美的舞姿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感染,幼儿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热情、开朗、大方、活泼的性格特征。

2.3 美术活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发视觉感受,引起人大情绪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3 ~ 6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通过大脑去思考、理解、再现、加工、想象审美对象,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情感。

艺术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于从深处唤醒和激发了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潜能。现今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视教育与人发展的实质联系,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联系,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3.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走向综合化,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又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提示我们,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集创造、表演、欣赏及唱歌、舞蹈、奏乐为一体的,任何单一形式的唱歌、诵读、舞蹈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塑造幼儿完美人格角度出发,将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综合化,把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用艺术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使幼儿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审美素质,进而建构幼儿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基础,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构建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学前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们要从幼儿出发,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幼儿本身都具有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这些潜能,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我们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学前儿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个学前儿童,教师不仅要研究和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差异性,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与不同阶段的需要,不能将兴趣爱好等强加在幼儿身上。了解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出与他们相匹配的期望与要求,设置艺术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使艺术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内容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摒弃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僵硬过激做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志刚,张琼辉.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视觉艺术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4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期末作业视觉艺术心理学学习心得

2012 年05 月 19 日

视觉艺术心理学学习心得

从第一周开始上视觉艺术心理学这门课,收获的东西不能说很多,但至少也有某些值得记忆的内容,还不至于白上了这门课。在课程快要结束之际,略微整理一下学习此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算是一个学习总结。

在选这门课程的时候,有些担心这个课会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会太枯燥无味。第一节课的情景现在还有印象,那时候坐在第一桌,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品牌的logo案例。有两张是伊利的在不同时期的logo,当时老师问同学觉得哪张比较好。第一排的同学都被提问了,我记得我当时有些紧张,回答说新的那张logo比较好。老师问为什么,我说比较抢眼。那时候真的是因为紧张随口做了回答,没有什么主见,潜意识里觉得新的就是好的。其实我对新的那张logo的第一感觉是很熟悉,很像某个洗衣粉的logo。可是那时觉得这种想法太滑稽,没想到老师在同学们回答后说道:伊利太强调”绿色”,做的是越来越像洗衣粉广告了。当时心想:这不是自己刚刚的感觉吗?为什么没有说出来呢?除了遗憾,当时就觉得原来这个在课上可以这么轻松,回答可以很自由,想什么说什么。老师也很可爱,淡定不失幽默。后来还有一个环节是老师问我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某个品牌或某本书,对这个品牌或书有什么独特的认识和理解。那时我也很紧张,因为我对品牌没有特别的概念,也没有钟情于某个品牌,看过的书也不多,所以更别提认识和理解了。后来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发现大家差不多,但是心里还是有些失落。那堂课让我觉得自己挺肤浅的,懂得的东西太少了,没有谈资。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理科生,对我来说,谈论数理化知识还更容易些。来到这个专业,算是意外也是预料之内。自己的第一志愿并不是这个专业,但是这个专业也是我的志愿之一。自己当时是冲着兴趣报的这个专业,而实际上,对这个专业我了解的并不多。这是我上了大学后才发现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让我很迷茫。在还没分方向之前,任何一个方向都无法丢下置之不理,可是一旦分了方向,那么之前所学的另一个方向的内容就没有用了。更严重的是,我并没有清楚的选定一个方向,一直在徘徊不定,以至于两个方向都学的不精。因为没有办法做出选择,所以就没有办法下定决心认真去钻研。迷茫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选择这门课算是一个参考,对于选择哪个专业方向的参考。我希望能够通过不同的课程来认识自己,判断自己。到底是对哪个方向兴趣多一点,当然我也知道兴趣并不能当做主要因素,还得自己更擅长哪一方面。毕竟,俗话说,兴趣不能当饭吃。通过这门课,了解到了一些艺术和设计方面的知识,也从老师那里得知关于设计行业的一些规则和所需的基础,让我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确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之后的课,一如既往地,老师上得很有趣,并不是如当初自己的设想那样只是纯理论的东西。课上给我们分析了很多案例,给我们看了很多很有创意的图片,也播放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他的讲解也很有意思,时常让我们发笑。最重要是老师每次上课都精力充沛,声音很洪亮,积极的情绪很能带动人。因为这门课是安排在星期三的下午前两节,那天我们一直满课,所以常常中午不能休息,到下午投两节很容易疲惫。我记得在刚开始,有一两次,自己真的因为疲乏时常走神。到后来渐渐不会了,因为你的情绪会被感染,被带动,这样两节下来基本是完整听完的。如开头所说,学习这门课,并没有收获特别多,但是也不是一无所获。

大学生心理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 篇5

活动首先由慈建华院长讲话,慈建华院长说:“大学生就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的社会,是你们的。”其次由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孟爱英主任讲话,主持人介绍与会各院系领导,最后由慈建华院长宣布大学生心理文化艺术节开幕。

开幕式启动之后是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一首好听的歌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引爆全场,现代舞表演、更有近景魔术表演带动现场好不热闹。同学们台上的表演无不彰显着同学们乐观积极向上阳光、热情的心态。

浅谈艺术心理 篇6

秘书部:艺术系心协秘书部主办方:艺 术 系 心 协

间: 2011年12月

——吃亏是福

艺术系“心理话吧”系列主题活动总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利于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重要意义。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积极响应学院“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月”活动领导小组的号召,紧密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基础文明建设月”活动精神。

12月1日下午我们心理协会在艺术系沙龙开展了“心理话吧”系列主题活动——吃亏是福

大家进入大学也有了一段时间,高考之后,心中对大学是满满的期待和憧憬。现在终于踏进了大学,有的人是很知足,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并且对以后充满了期待。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吃亏也是避免不了的。从而我们精心准备了环节来引导:

主持人出一个脑筋急转弯:你们最不想吃的但却经常能吃到的是什么?用这个点明了这个话题: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福在什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以为,名气是福;有人认为,平安是福,有人认为健康是福,长寿是福,就是没人认为,人格尊严是福,自由、快乐、真实是福。而吃亏是福,是站在生命的终极和最高点对世俗俯瞰下的视线,站上这个高点,对吃亏是福才有心领神会的理解。

刚开始我们的嘉宾对吃亏是福作了简单的阐述和自身对吃亏是福的理解也讲述自己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过吃亏是福的事情。从而对自己也是一种总结。在他们看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好汉是能吃眼前亏的。让一“忍”化百“危”,忍耐才能等待最好的时机,忍耐而后一定能够见成功。你要知道吃亏忍怒,得来幸福。

通过研究和讨论,我们心协的同学在校园内进行了采访,我们采访了各系的大一和大二的同学,他们对吃亏是福又是有着不同地理解。在活动中播放这段vcr可以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本次活动的主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突出主题,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同学们对吃亏是福有着深刻的理解。看完VCR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并有了各自的想法,一一说出来和大家分享。通过这个VCR同学们懂得了能吃亏,还要会之亏,就要能透视“亏”后的“福”,亏在利益,赢得人心比对手看得更远,站在更高的境界里看吃亏。

吃一堑,长一智,吃亏不亏,惜福得福。我曾经看过一片文章,《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写的很好,这篇文章把山寓意成一个巨大的环境压力,在这巨大的环境压力面前,我们吃了亏,我们不能改变这样的环境压迫,只能吃亏去顺从它,他不过来,我就过去。主人公最后自己不断的改变中学习到了很多,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最好成功了,这不就论证了为救助一个困惑的灵魂而给对手找到合适的台阶损已利彼再利己。

这环节最后院健康教育中心龚老师对我们的同学的理解做了写深刻的分析。让同学们更加懂得吃亏是福的真正意义。

我们又精心准备了动画形式的动画教育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简单易懂得短片,使得同学们对吃亏是福更加容易懂得,深入人心。让同学们懂得即使吃亏了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一味的封闭自己。有不好的心理压力出现。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万事都会有个平衡点,今天倒霉可能明天就是好运。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我只需要自己的。我很满足,但不表示我不思进取。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如同对自己的赞扬,放下心来想想一切都是可以解决的,即使吃了亏也要摆正良好的心态,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

为了活动更加有意义,我们也请了学生会和社团的学姐学长们来给我活动添加色彩。给我们的学弟学妹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讲述了他们身上的吃亏是“福”,让我们更加的放一个平稳的心态来看待吃亏是福、、、我认为,有些吃亏,看似“亏”,实则在积蓄“赢”,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就要敢于吃这样的亏。吃亏是福!吃亏不但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坦然,一种达观。一种超越。

沉默是金,忍让是银,帮人是德,吃亏是福。

浅谈艺术心理 篇7

关键词:心理和谐,心理压力,中职学生,心理疏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 是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和谐重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面对学业上的失落、社会对职业中学的不良认识、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 更有甚者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态, 阻碍健康发展。因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心理和谐,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和谐的内涵

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 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 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 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 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 善于“宁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心理和谐主要包括:学生能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 并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 作好就业心理准备;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虚心接受批评, 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 以一种开放自信的态度去学习, 面对生活;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正确处理与异性及他人的交往, 建立与他人的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

二、中职学生心理不和谐状况

当前职校学生心理不和谐主要表现为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自身缺乏全面的了解, 经常表现得自信心不足, 对前途的认识比较迷茫, 有自卑感, 自己有亮点、有长处却不敢发挥出来;学习目的不清晰、不具体, 学习兴趣低, 精神萎靡, 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不少学生将学习目的定位为拿到毕业证和技能证;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时, 常表现为沮丧、自卑、焦虑、逃避问题;在人际交往上, 存有一种胆怯的心理, 怕教师瞧不起, 不敢多与教师交流, 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 同学友情观很淡薄。学生心理不和谐集中反映为心理失调, 出现心理矛盾, 比如求知欲和知识水平的矛盾、自主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闭锁性与理解需要的矛盾、冲动与压抑的矛盾、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求的矛盾等。这一系列的心理矛盾, 集中表现为心理压力过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来自学业的心理压力

在长期愈演愈烈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浪潮的驱动下, 学生不得不疲于奔命地应付多种课程, 但他们还是被普通高中拒之门外, 他们被认为是一批学业的“失败者”, 这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学习压力虽然没有普通高中大, 但是由于基础的薄弱, 经常性的失败 (考试不及格) , 学生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但又不得不学习, 因为只有通过考试, 特别是技能等级考试, 才能拿到毕业证书。这带给学生痛苦和失落, 诱发了紧张、焦虑、烦躁等的消极心理。

(二) 人际关系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

“人生不能无群”, 这是自古以来人类生活的经验之一。在学校, 有些教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 总是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 师生之间总有那么一条鸿沟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学生跟老师的接触少了, 感情也自然淡了。很多教师不愿接受学生成绩差的事实, 学生也讨厌教师的说教, 课堂气氛也越来越不融洽, 师生间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紧张, 这往往是造成学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原因。

作为社会的一员, 学生需要交往, 而且必须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兄弟姐妹, 是家里的“少爷”“小姐”, 处处受到迁就、娇生惯养, 以自我为中心, 不知道怎样跟同学相处, 不懂得替别人着想, 结果是很难适应学校的住宿生活、很难和同学形成默契, 不懂得怎样跟别人合作, 轻者自身感到孤独寂寞, 重者处处怀疑他人, 甚至有攻击性行为、暴力倾向。

(三) 来自家庭的心理压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 对孩子的教养存在“四过”:即身体上过分营养, 生活上过分照顾, 感情上过分宠爱, 学习上过高期望。前面的“三过”使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越来越差, 自己的事不会自己做, 过于依赖父母, 对将来走向社会是很不利的。家长前“三过”的投入是为了第四个“过”, 但职校学生要在学业上获得很高的成就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很难达到家长的要求, 他们会感到自己在学习上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这种挫折感会泯灭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从而产生焦虑、浮躁的心理。社会的剧烈竞争对家庭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力, 父母下岗, 离婚率的上升, 家庭收入的差距, 也严重破坏了学生的正常生活, 因为他们不再是小孩了, 大多数人都已超过16岁了, 有自己的思想, 有自己的看法, 都爱“面子”。这样的生活环境也会造成心理不良, 影响心理健康。

笔者曾就“应对心理压力”作过问卷调查。当问到“感到有压力或遇到心理问题怎么办”时, 38%的学生表示会“找人倾诉”, 而将近6成的学生选择了“自我解决”的方式。其中有27%的学生表示遇到烦恼只会“闷在心里”, 其他学生会用各种方式自我排解烦恼。

三、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心理和谐

面对学生种种的不和谐心理, 作为“育人”的学校和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压力, 化解心理危机, 健全人格, 实现健康和谐成长。

(一) 班主任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重视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师者, 传道、授业, 解惑也。“解惑”的内容十分广泛, 不仅有知识、技术, 更重要的是心理问题。班主任要运用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卫生学等知识, 通过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在谈话之前, 首先要详细了解“病人”的起病经过、临床表现、个性特征和心理矛盾、家庭状况、同学关系等,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鼓励、帮助和指导。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态度要诚恳、温和、亲切, 使学生从谈话者的态度与口气中感到可信, 获得支持, 树立信心。对于学生反复而冗长的诉说, 要有耐心, 并适当地给予引导, 对学生所谈的内心隐私或问题, 必须严格保密。进行心理疏导不能操之过急, 要有反复的心理准备, 一些心理问题不是靠一两次的谈话就能解决的。

重视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 需要自觉维持和补充“维生素”。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主要包括“四有”的品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观点。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是当代学生应培养的品质。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 道德高尚、勇于进取的人, 心理上也是最健康的人。一个人能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在困难时能看到顺利的一面, 充满信心, 在成功时能看到不足的一面, 戒骄戒躁, 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疏导者, 必须在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及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上下功夫。

(二) 任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营造美妙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活动, 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是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结果。任课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 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才能尊重、理解学生。学生的个性不同, 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如性格外向者, 喜欢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能大胆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 但是课后作业较马虎, 不爱认真复习;而性格内向者课堂反应缓慢, 但是课后肯花时间认真做作业;还有一些性情顽劣, 不爱学习的学生并非因为智力低下, 更多的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划一, 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 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所以,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这样才能在认识上和学生取得一致, 使教与学达到统一,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开设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1.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如我校通过校园电视、广播、宣传栏、心理健康常识小报———心理驿站等渠道,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在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的成长, 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2. 开设“青少年心理学”课程。

这一方面我校作了一番有益的探索。学校从2005年起就开设“心理辅导”课, 每周一节, 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常识, 如让学生认识自我, 学会悦纳自我;教会学生调控情绪的方法, 诸如转移注意法、暂时回避法、恰当宣泄法、向上倾诉法、幽默取乐法、积极感乐法等, 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 能正确地对待学习压力、考试挫折, 同时还能迁移到实际生活中,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对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尽量做到面对全体学生, 我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如青春期系列教育———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中学生常常分不清什么是友谊, 什么是爱, 爱是与奉献和责任相联系的, 但是在青少年期, 因为生理和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 所以过早地恋爱常常会酿出苦果。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上真正成熟了, 才能真正有能力享受爱的甜蜜与承担爱的责任。可以允许自己对异性有好感, 但在行为上要能控制自己。通过系列教育有效引导学生把初恋当成一幅画, 摆放在一个适当的距离来观赏!

4. 开放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进行团体和个别心理疏导。

心理咨询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 具体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咨询两种形式。集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关注学生的未来, 注重预防和发展。学校根据学生中的共性问题, 确定集体辅导的主题, 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先后开设了“父母离婚后我们该怎么办”“如何与新同学和睦相处”“自信心的培养”等小组辅导内容。个别咨询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我们通过指导性谈话、短信、电话等进行个别辅导。我校自成立心理咨询室以来, 已帮助不少学生有效解除了心理困扰。

心理和谐是一种境界, 一种情操, 一种态度。实现心理和谐的过程, 是个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 是不断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 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我们还要补充说:看不见的和谐, 比看得见的和谐更重要。学生在心理上达到了和谐, 产生了活泼、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一种愉悦、健康的心理氛围下成功地进行教学, 学生在心理稳定、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心理和谐,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真正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他日社会之和谐,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学生。正所谓“学生智则国智, 学生强则国强, 学生和谐则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罗海超.试论如何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J].软件: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 2014 (19) .

[2]白苏妤.朋辈心理互助: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和谐的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2) .

[3]胡永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和谐发展[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3 (6) .

[4]邓凡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N].中国教师报, 2007-4-11.

心理谋杀的艺术 篇8

显然,马洛太太的故事,让李萍欲罢不能,下午她再次来到马洛家做客。咖啡刚冲好,她家的小保姆过来说:“夫人,你把手机落家里了,这会先生打来电话,你快回复他。”

李萍接过手机,问先生:“怎么就突然到了英国?”

马洛知道,她先生曾经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后来经商,发了财。

挂了电话后,她依旧和马洛闲聊,她说,她被失眠症折磨好几年了,即便夜里关了灯,她也是戴着眼罩睡觉的。

那天晚上,马洛陷入到对太太的思念中,他在失眠中清晰地听见盥洗间的滴水声如同近在耳旁,一声接一声地落下……

第二天,传来噩耗,李萍昨晚自杀了。马洛赶到时,法医鉴定已经出来了,李萍由于大量服用安眠药窒息而死。但让马洛感兴趣的是李萍手腕上的一处伤痕,左手腕动脉血管上,有一处似乎是切菜或是削苹果导致的误伤。

李萍的丈夫从英国赶来,但是很快被公安局带走。原来,马洛先生在李萍“自杀”案件中找到了他杀的证据。

那天,李萍离开马洛家后,晚上再次陷入失眠的痛苦中。她在黑暗里把眼睛躲在更黑暗的眼罩后边徒劳地挣扎着。这时候,她感到了手腕上轻微的疼痛,那是她在看电视削苹果时误伤的。保姆说,当时她们都在看电视,这时候,李萍习惯性地用水果刀削苹果,也就在这时候,保姆受到电视剧刺激情节的惊吓,尖叫一声,李萍手里的苹果和刀子落在了地上,她的左手腕被划开了一道口子,殷红的鲜血一滴滴滴在了地板上。

此刻,在失眠的黑暗里,李萍清晰地听见她手腕上的血在一滴滴滴落,那样清晰的溅落声,如同在黑暗的木地板上,盛开着一朵朵殷红的花朵。李萍感觉到体内的血液就要流完,她的生命已经濒临干涸……

于是,她在极度的恐惧下,摘下眼罩,起身下床,去小橱柜里取安眠药。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平日里,李萍服用的安眠药是苯二氮卓,这种安眠药即使过量服用,也不会致人以死亡。问题是,那天晚上,李萍服用的是巴比妥类安眠药,这就要死人了。

事发当天,李萍的丈夫远在英国。但真实的情况是,那天晚上,是他把巴比妥类安眠药交给了家里的保姆,然后放在了卧室的小柜子里。于是,李萍的丈夫,这位心理博士学位的商人,亲手导演出了一起“心理暗示谋杀案”,他和家里的保姆联袂上演了这样一起极富艺术的杀人案件,李萍在极度恐慌的心理作用下,吞服了大量的巴比妥类安眠药,最后呼吸停止窒息而亡。

“我的疑点就是李萍在我家接到丈夫要去英国的电话,当李萍突然死亡时,我检查了李萍的手机,并且调查到她丈夫的电话就是在本市打的。他所以要刻意在我家打这个电话,就是告诉我,他那天晚上是在英国。而他杀人的动机就是太太李萍高额的人身保险可以抵消他生意上的亏损……”最后,马洛先生总结道。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浅谈艺术心理 篇9

艺术与设计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紧紧围绕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方针,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了我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素质。现将本学期以来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纳新活动成功开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部门纳新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一个部门在今后一年的工作中的工作效率及团队综合竞争力的强弱。作为协会的基础性活动,我们心理协会充分利用时间场地,即时性的进行拓展活动展示,发放宣传单,招募新会员。我们还在纳新的同时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让更多同学知道心理健康协会,了解心理健康协会,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许多同学学会科学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共同发展协会,建造和谐健康学院。本次活动增强了学院学生以及领导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同学的心理素质。也吸引了很多同学积极的参与到我们协会中来,相比上一年,我们的协会成员增加到了原来的三倍,规模的扩大是对我们宣传工作的肯定,而在接受上届会长的祝福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协会该承担的责任。

二、配合学院进行新生心理测试,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响应国家措施及学校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的调查,我们协会配合学院工作,组织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工作。这项工作早在04年就已经开启,作为传统同今年也不例外。通过普查为我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和建议,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使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

三、“画言心语”心理健康漫画展

2010年12月1日,艺术与设计学院心理健康协会为更好地参与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月的一系列活动,在学生活动中心门口成功举办了心理健康漫画展,并且对展出漫画进行了公开投票。

此次漫画展以“画言心语”为主题,内容涉及大一新生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并通过这次漫画展的方式进行大众投票,在投票过程中心协的干事积极工作,不厌其烦的为投票的人群解释画中的含义。而今年新增加的投票环节也让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吸引了更多同学甚至是留学生前来驻足。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各自对大学生活的看法,我们希望大一新生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对面对大学路上的每一次际遇,并且懂得怎么去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才可以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这次活动,积极响应了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月的宗旨,不仅让同学们欣赏到了艺设学生不凡的手头功夫,同时更让我们看到到了新一届大学生积极生活的面貌,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逐渐开始步入正轨的大学生涯中扬帆起航。

四、举办心里情景剧晚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作为本学院心理协会的大型品牌活动,心理情景剧表演浓缩了部分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恐惧、自卑、焦虑等现象。同学们可以共同讨论一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从而引出各方不同的立场。表演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本次心理情景剧“旅行的站点”就为同学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新生可以在这里重现生活场景、展示心理现象、讨论新异观点。本次活动不仅让参与者对一些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切身体会,而且引起了观众对新生心理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讨论,从而更加关心身边的同学,在寓教于乐中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本学期心理健康协会基本完成了学期计划,并在扩大心理工作力度的同时使心理协会的影响力加大,让心理问题困惑者有了一个倾诉对象,提高学生个人心理素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提高整体素质,我们会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提高工作水平,推动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此致 敬礼

浅谈艺术心理 篇10

【摘要】在当下思想活跃、信息爆炸的时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各个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应该加强措施从各个方面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关于心理教育的论文

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高校管理中,加强对学生中弱势群体,即贫困生的关注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艺术院校,专业培养的支出较大,这给贫困生家庭增加了更多经济负担,因此贫困生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艺术院校常常有更加丰富的演出和学生活动,贫困生们容易产生情绪和行动上的不良反应,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这部分学生的学业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近年来,国家和各高校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一套更加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虽然这直接从经济上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长期的贫困生工作中,我们仍然观察到这部分学生面对高校的集体生活环境时,仍然处于比较低落的精神状态中。因此,经济上的帮助是必须的,同时对其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疏导和帮助,才能真正让贫困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融入到正常的大学生活中。

心理调适:有效的班级管理艺术 篇11

一、情感投资,拉近心理距离

最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都来自于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心。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好,老师表扬学生,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老师表扬学生,学生认为是哄人;老师批评学生,学生认为是整人。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是十分必要的。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会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你。今年的班级元旦联欢会上,我让学生把我的眼睛蒙上,客串搞笑话剧中的角色。不为别的,就为了让学生把我当成集体中的一员。

学校有几个月因为维修锅炉房,不能打热水,我把家里的电热水壶拿到班主任休息室,一壶一壶地为学生烧开水。办公室门口那一排等待我灌开水的暖水瓶,成了我和学生之间传递温暖的使者。

我在楼层的洗手池那儿放上一块香皂,及时更换,并决定一直坚持到学生高考结束离开学校。一块小小的香皂不值多少钱,但是它代表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拉近了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教育因之变得温馨,让人无法拒绝。

一旦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情感交融,这个班级就会有一种合力,学生就会变得很安心,就能够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比用语言和口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有效得多。

二、个别谈心,化解学生的问题

谈心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总是希望通过谈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而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单独谈话很有必要。

我有一个习惯,除了上课,进入到高三下学期后很少在班里集体说什么,尤其避免长时间地讲。我更愿意采用单独谈话的方式,因为“一个学生是一本书,每本书的内容都不相同;一个学生是一道题,每道题的解法都不一样”。某同学的作文老跑题,可他就是不去看范文,不去吸取经验教训;某同学做文综卷的时候,时间安排总是前松后紧;某同学在考试中存在一定的紧张心理而不自知——这些问题都是我在单独谈话中才了解到的。我也曾在班上多次强调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试技巧,我以为学生一定都听进去了,也一定会落实,实则不然。单独谈话中我才发现那种在班上统一说教的方式收效甚微,所以我认为心理调试要采用一对一的方式。

我们经常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能在性格上找到根源性的原因。比如:外向型性格的人在学习上容易浅尝辄止、粗枝大叶,内向型的人在学习上容易缺乏变通、瞻前顾后。了解到这一点后,我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很注意观察学生,一一总结出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在和学生谈话时,我往往从成绩分析开始,却以性格分析为主线,在分析中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办法。有一个同学考语文和文综的时候时间总是不够用,其根源性的问题是他过于谨慎小心,前怕狼后怕虎,在不必要的问题上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某同学自视甚高,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想标新立异,总爱跑题;某同学为人随和,原则性不强,做题时就毛毛糙糙;某同学我行我素,不愿随波逐流,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总是和文章原意有偏差,导致选错答案。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讲:“对于文科生来说,高三的可贵不在于你积累了多少具体知识,掌握了多少应试技巧,考了多高的分数,而在于在一次次磨炼中,你会一步步走向成熟,调整心态,重塑性格,真正看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会让你受益终生。一个能在高三重新雕刻自己的人,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得倒他。”

三、互相信任,让学生主动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信任是相互的。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收到学生集体送的贺卡,上面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能分到你的班是我们的幸运,跟着你肯定走不到茄子地里去。”学生对我非常信任,我对学生也充满信任。教师的信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对学生的信任,班主任才能在班级管理中做到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和管理中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成长。

上一篇:蛹的蜕变作文下一篇: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