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名言

2024-10-21

关于科学的名言(精选8篇)

关于科学的名言 篇1

关于科学的名言

1、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培根(英国)

2、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布鲁诺(意大利)

3、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俄国)

4、使人们宁愿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于谎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培根(英国)

5、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李四光(中国)

6、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美国)

7、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英国)

8、我们几乎不为现在而思考。即使偶而思考,也仅仅为了处理未来,才偶然想到从现在获得一些指引的光。现在绝不是我们的目的。过去和现在只是我们的手段,惟有未来才是目的。——巴斯德(法国)

9、真理就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伽利略(意大利)

10、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11、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达·芬奇(意大利)

12、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趣味,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达尔文(英国)

13、没有想像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美国)

14、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15、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英国)

16、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爱因斯坦(美国)

17、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爱因斯坦(美国)

18、以无节制的行为违反健康而行事,这就是以自己的情欲背叛了健康。——德谟克利特(希腊)

19、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英国)

20、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21、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意大利)

22、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美国)

23、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法国)

24、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我要为科学而献身。——罗蒙诺索夫(前苏联)

25、科学要求一切人不是别有用心而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以便领受冷静的知识的沉甸甸的十字勋章这个奖赏。——赫尔岑(前苏联)

26、深刻的思想就像铁钉,一旦钉在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无法把它拔出来。——狄德罗(法国)

27、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伽利略(意大利)

28、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爱因斯坦(美国)

29、不要忽视你的身体的健康,饮、食、动作须有节。——毕达哥拉斯(希腊)

30、研究历史能使人聪明;研究诗能使人机智;研究数学能使人精巧;研究道德学使人勇敢;研究理论与修辞学使人知足。——培根(英国)

31、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英国)

32、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爱因斯坦(美国)

33、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日益扩大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而存在于人类身心上的细菌也将逐渐消失。——诺贝尔(瑞典)

34、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35、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歌德(德国)

36、我们只有固有的健康法则。这些法则却很少有人注意,往往直到临死时,才注意到,然而悔之晚矣。假若人人都知道适当的健身法,不消说,生命就可以大大延长。——培根(英国)

37、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柏拉图(希腊)

38、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39、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40、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美国)

41、饮食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富兰克林(美国)

42、科学决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任何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爱因斯坦(美国)

43、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居里夫人(法国)

44、科学家一旦做出成绩,就应该忘记自己所做的事情,而经常去考虑他应该做的事情。——费希特(德国)

45、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帕拉图(希腊)

46、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赫胥黎(英国)

47、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法国)

48、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罗蒙诺索夫(俄国)

49、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英国)

50、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英国)

51、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52、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狄德罗(法国)

53、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美国)

54、科学给青年以营养,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时刻保护着你。——罗蒙诺索夫(前苏联)

55、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56、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中国)

57、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58、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59、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居里夫人(法国)

60、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

6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62、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和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巴甫洛夫(前苏联)

63、“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64、健康不是身体状况的问题,而是精神状况的问题。——帕拉图(希腊)

65、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像。——爱因斯坦(美国)

66、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67、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法布尔(法国)

68、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汤姆逊

69、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前苏联)

70、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些什么。——爱因斯坦(美国)

71、在创作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深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米丘林(前苏联)

72、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快乐。——帕拉图(希腊)

73、单调的攀登动作会感到厌倦,但每一步都是接近顶峰。——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74、最易于使人衰竭、最易于损害一个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帕拉图(希腊)

75、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华罗庚(中国)

76、科学家不创造任何东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现成的隐藏着的真实,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冈察洛夫(前苏联)

77、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帕斯卡(法国)

78、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美国)

79、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伽利略(意大利)

80、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美国)

81、没有疑问,哲学与科学在许多方面是互相促进的。——罗蒙诺索夫(前苏联)

82、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美国)

83、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赫尔岑(前苏联)

84、水若停滞即失其纯洁,心不活动精气立消。——达·芬奇(意大利)

85、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布莱希特(德国)

86、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美国)

87、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伽利略(意大利)

88、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法国)

89、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居里夫人(法国)

90、善于思考的人,一旦从传统偏见的令人眩目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将会在人类的低等祖先中找到人类伟大能力的最好证据,并且从人类过去的漫长进化中,将会找到人类对达到更崇高的未来的信心和合理根据。——赫胥黎(英国)

91、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法拉第(英国)

92、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意大利)

93、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原则。而击木游戏正是能锻炼你的臂力、腿力和眼力!——巴甫洛夫(前苏联)

94、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美国)

95、最完善的东西就最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变动。举例来说,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帕拉图(希腊)

96、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牛顿(英国)

97、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98、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甫洛夫(前苏联)

99、我始终努力保持自己思想的自由,我可以放弃任何假说,无论是如何心爱的,只要事实证明它是不符。——达尔文(英国)

10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美国)

101、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亚里士多德(希腊)

102、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103、科学是使人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意大利)

104、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爱因斯坦(美国)

105、早眠早起,使人健康、富有、明智。——富兰克林(美国)

106、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英国)

107、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帕斯卡(法国)

108、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巴甫洛夫(前苏联)

109、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10、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法国)

111、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柏拉图(希腊)

112、如何辨别有希望的线索,是研究艺术的精华所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按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根据主宰当时的观念去判断佐证的科学家,最有可能认识某种确属新东西的潜在意义。——贝弗里奇(英国)

113、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亚里士多德(希腊)

114、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美国)

115、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爱因斯坦(美国)

116、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什么呢?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康普顿(美国)

117、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赫尔岑(前苏联)

118、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居里夫人(法国)

119、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爱因斯坦(美国)

120、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爱因斯坦(美国)

121、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牛顿(英国)

122、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乃是长寿的最好秘诀之一。——培根(英国)

123、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富兰克林(美国)

124、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意大利)

125、食物之于好像油之于灯;油很多,灯就会亮,油太少,灯就会熄灭。然而一盏灯却往往因油太多而熄灭。——弗兰明(英国)

126、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伽利略(意大利)

127、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马克恩(德国)

128、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华罗庚(中国)

129、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中国)

130、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爱迪生(美国)

131、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李四光(中国)

132、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李四光(中国)

关于科学的名言 篇2

◇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雷巴柯夫

◇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华罗庚

◇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得极深.数学是科学之王.———高斯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毕达哥拉斯

◇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

◇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拉奥

◇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爱迪生

关于“名言”问题的思考 篇3

一、何谓“名言”

现在市场上出版的名言类词典比比皆是,有的不叫“名言”,叫“名句”、“警句”、“格言”、“箴言”、“格言警句”,还有的叫“引语(引用语)”、“赠言”等。翻开一看,又似乎大同小异。这些名目繁多的术语或概念是一回事还是全无关联,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

“名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解释为“著名的话”。其中,“名”是“著名”,“言”是“话”。“话”不难理解,一般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但也可能是固定短语或固定短语的集合。何谓“著名”?《现汉》释为“有名”,而对“有名”的解释是:“名字为大家所熟知;出名。”前半句释语中的“名字”与“言”没有关系,只有后半句的“出名”大致符合“名言”之“名”的内涵。但从“著名”到“有名”、“出名”,我们依然无法判断到底什么样的话才够得上“著名”。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名言”的解释是:“著名的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说理的话。”这个定义比《现汉》进了一层,其后半部分可以视作对“著名”的进一步说明,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了名言“常被人们引用”,二是指出了名言是“用来说理”的。其中,“用来说理”是名言的功用,而“常被人们引用”至为重要,它是构成名言“著名”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名言的“著名”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称引率。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1988),一篇是《论名言》(1997)。他在《论名言》中开宗明义,给“名言”等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名言、警句、箴言、嘉言、格言、谚语、引语……所有这些具有微小语义差别的称呼,在社会语言学某一层面上,却通通表达了同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思想片段、一种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或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许多语言材料称为‘引语’的缘由。名言、警句——所有称之为引语的——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浓缩了的思想片段”、“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虽然不是语言学、词典学的定义,但却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名言的真谛:“名言”的“言”并非普通的话,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片段”、“论点”或“信念”,“名言”的“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名”,而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同时,陈原还指出了“名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浓缩”、“纯化”或“结晶”——简言之,高度的概括性或凝练性。我们基本赞同陈原的看法,但不完全赞同他所说的“超时空”,因为不是所有的名言都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些名言明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名言未必为其他民族的价值体系所认同;有些名言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反映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名言也未必为后世的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试做如下归纳:“名言”是在一定时期内流传很广,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并经常被人们称引的话。

二、“名言”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名言”要成为“名言”,更准确些说,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大家公认为“名言”,应该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权威性。指的是名言所具有的社会认可度或社会影响力,它所内含的核心论点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或普遍价值观。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引经据典”,引经据典的目的无非是增加话语的分量,表明自己的论点并非平空杜撰,而是合于圣人思想的。那么,引证名言的目的自然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自己与权威人物、权威典籍的“思想片段”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名言出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之口,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名言就是名人之言。毋庸讳言,名人(包括著名的典籍)的话尤其是名人充满哲理的话更易于成为名言,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这样的“名人”必须是对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同时名家所说的“话”必须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言语能够获得名言身份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睿智的思想。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言,并非出于名人之口,但后人一定将其附会于某个名人,才觉得够分量和权威。比如,中国有一副著名的劝学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本不知何人所作,后人将创作权归于韩愈,原因即在于此。世界各民族民间流行的一些谚语和格言,几乎都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和筛选才积淀下来,其中又只有很小一部分进入名言,也可作为证明。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名言的“权威性”是指名言内容的权威性,而非说话人的权威性,尽管后者有助于名言的形成。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反对今人“创造”名言的说法,因为,尽管所有的名“言”都是由人创造的,但其成为“名”言却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力所能为的。

(二)通行性。指的是名言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引用的程度。这是判断名言之“言”是否“著名”的依据。从“言”到“名言”,有一个社会公众逐步认可的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应该可以算出很多名言认可度。从未在世上通行的言论不能称为“名言”。但如果仅仅这样表述,那未免失之片面,将“名言”与“流行语”(这里指流行的言论而非流行词语)混同了。流行语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某个时段和特定范围内空前流行,被人们大量引用、复制和仿制,但像大浪淘沙一样在很短时间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于流行语,真正称得上不朽的名言则大都具有陈原所说的超时空特点,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也就是说,名言能够通行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行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更进一步说,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它就不再为某个创造它的个人、民族或国家所有,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思想或论点也就成为了人类普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

(三)称引性。指的是名言所包含的称引价值。这与通行性所指略有区别:通行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量”,称引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质”——即名言因何“著名”?名言之所以被称为名言,一定常被人们称引,而人们之所以称引名言,通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而是为了阐发一定的道理或佐证某个观点,增加立论的权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原将名言称为“引语”有一定道理。“引语”也叫引用语,朱祖延就编过一部《引用语词典》。但是,笔者认为,“名言”和“引语”不是一个概念:第一,名言要成为名言,必先成为“引语”,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无人称引,即使蕴含多么深刻的道理,也绝无“名”可言。第二,从“引语”到“名言”,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引语”的称引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成为“名”言。第三,不是所有的引语都能成为名言,引语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够进入名言。第四,用“引语”称呼“名言”,并不贴切,因为“引语”包括了非名言在内的一切引文。顺便提一下,现在有些名言词典,将一些从未被人称引的言论编入其中,这缺乏理论依据:既然从未被称引,何以谓“名”言?“名”自何来?因此,这些所谓的“名”言,称为“言”尚可,称为“名”言则不可。除非是编纂者主观上认为该言论具备“准名言”或“候补名言”的潜在价值,在未来某个时期“准名言”或“候补名言”有望升格为正式的“名言”,因而有举荐之必要。但果真如此吗?

(四)哲理性。指的是名言中内蕴的深刻思想、道理以及价值观。名言之所以流传很广、很远,被世人时时称引,是因为所引名言一定蕴含了称引者认同的思想、道理或价值观,或言我所欲言,或据为典则,或引为佐证,或启人心智。尽管我们可以将名言分为很多种类型,但其中最核心或最具影响力的是思想名言和道德名言两大类。称引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公众反复筛选名言的过程,反复筛选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与称引者个人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筛选的结果决定了哪些“言”可以进入“名言”的殿堂。唯其如此,我们才不完全同意名言超越时空的说法,因为对名言的取舍常常反映了某个时代、某个集团与某个个体的意志及价值体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曾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奉为天经地义的至理名言,现在已成文化垃圾,就是这个道理。真正历数千年而不朽、经受得住“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是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诸葛亮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

(五)凝练性。指的是名言的内容高度概括和文辞高度简练。名言一般都不长,从几个字到二三十字不等,但语言隽永,含义深远,耐人寻味。“知识就是力量”,“满招损,谦受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意义高远而出语精警,很容易记住。三十字以上的名言相对较少,一则不便记诵,二则太长就与“名段”、“名篇”混淆了界限。人们通常以句子为单位对名言进行切分,进一步说,“名言”一般只包含一个完整的句子,极少集合若干个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言有时会等同于“名句”。培根的《论读书》,满篇都是警语,但称引者绝不会将全文作为一个名言单位,而是将其切分成若干句名言,或者仅征引其中最有思想性的一句作为代表,比如“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王佐良译文)。

以上是名言的基本特征,其中,哲理性是名言的本质特征,是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基础;称引性和通行性是判断是否能够成为名言的客观依据,而权威性和凝练性可以看作是形成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必要条件。当然,名言的特征也许不止这些,但上述五个特征是必须具备的。

三、“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的区别

弄清楚了什么是“名言”,再来讨论“名言”与其他几个概念的异同就比较容易了。

(一)“名言”与“名句”。名句,《现汉》:“著名的句子或词组。”《规范》:“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引用的句子或短语。”按照这个解释,“名言”等于“名句”。实际使用中,也确实不易区分,拿上面的基本特征衡量,似乎“名句”也都具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绝对划上等号:第一,“名言”一定包含了某种思想、道理或价值观,而“名句”有很多只是纯文学的描写,不一定包含前面所说的“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等。通常将它们归入名句而不归入名言。但如果名句在传播过程中附加了某种哲理或价值观,它也就成了“名言”,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句”要包括、涵盖“名言”。第二,“名句”的最大长度限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名言”有时是不止一个句子的集合。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这包含了两个句子,作为“名句”似乎有些长,而归入“名言”则比较恰当。所以,我们认为,“名言”与“名句”的划界应该有所侧重:“名句”着眼于句子自身在传播过程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名言”还应着眼于句子中包含的思想、道理与价值观。

(二)“名言”与“格言”。“格言”,《现汉》解释为:“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规范》:“含有劝诫意义或富于哲理的精练的固定语句。多出于名家的言论……”《辞海》:“熟语的一种。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格”的本义是“规范;法式”,“格言”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作为行为标准的话,所以它一定含有某种劝诫和教育意义,换句话说,格言一般都包含了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某种价值观。格言大都言简意赅,也具有上面我们分析的凝练性、通行性、称引性等基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格言”整体上应视为名言的一部分。在语汇学或熟语学上,格言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一样是熟语的一种类型,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而名言不是熟语,更准确些说,凡是有“主”(名家或经典)的名言都不是熟语。格言几乎都产生于民间,我们无法准确说出绝大多数格言的主人,个别格言虽然也能勉强找出某个首先使用的人,但因为格言主要通行于民间,后人在使用时已经完全忽略了格言的原始出处。因此,说格言“多出于名家的言论”并不贴切。还应该指出的是,名言中也有一小部分来自谚语,但主要是包含哲理和劝诫内容的谚语。偶尔,人们还使用“箴言”一词,殊不知“箴言”的含义更窄,主要指来自古书中的含有劝诫内容的话。“箴言”不都能成为名言,即使有些箴言进入了名言范围,但在名言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小的。

(三)“名言”和“警句”。“警句”多出自诗文,其中“警”有二义:一为“警示”,重在劝诫,使人醒悟;二为“警策”,重在文辞凝练而含义深远,使人感动。前者多寓某种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后者多为诗文名句,有些也含一定的哲理。根据我们的理解,“警句”属于名句的一类,含劝诫和哲理内容的警句同时也是名言。而纯文学的名句,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旅夜抒怀》),“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语言精警,令人吟咏三叹,虽然有些人将此类名句也称作警句,但我们仍将它们划入名句而不划入“名言”。

(四)“名言”与“赠言”。“赠言”是“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现汉》),与“名言”毫不沾边。古人有“赠序”,是送别时写的文章,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赠言。赠言通常由自己撰写,表达对友人的勉励或祝愿,而且长短不限,但临别之际一时未必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故而也会称引某些现成的名句,这才与“名言”发生交会。大部分的“名言”并不适合作为“赠言”,普通人题写的“赠言”更不可能成为“名言”,所以,用“赠言”指代“名言”,我们认为并不恰当。

四、“名言”是变化的

前面说到,名言的价值在于被人称引,而人们所以称引名言,是因为名言含有自己认同的深刻哲理与价值观,这些哲理与价值观构成名言的“普遍意义”,但是名言一旦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社会公众会对其进行筛选、改造,名言的含义有时也会发生某种变化。因此,对名言的考察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该将名言放入特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社会公众对名言的选择以及名言在传播过程中获得的意义。实际上,名言的“名”从来都是变化的,名言的知名度或叫社会认可度(也即社会影响力)受时代、民族、社会制度、价值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仅据名言的知名度就简单推论,知名度越大的名言就越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名言中既有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有高度浓缩的糟粕——而后者越“著名”,其社会破坏性就越大,对人类心灵的毒害就越深。不仅名言的“名”会有变化,名言的意义、形式(文句)也会变化。

(一)名言之“名”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在上文已经论及。任何名言,特别是含有某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名言,不可能脱离它赖以通行的社会时代与社会集团,在某一时代、某一民族乃至某一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体系中视为“当然”、“必然”的名言,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思想糟粕或文化垃圾。时下有些人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发掘出一些反映封建伦理观念的内容和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而冠以“名言”的美誉,甚至将这些内容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实际上非常危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是“名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我们奉为圭臬,现在恐怕仅通行于落后地区。“传统的”不都是优秀的,“民族的”不都是世界的。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具世界性,要看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否存在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才有可能成为陈原所说的“超时空信念”,才可能超越一切时代、民族和社会制度。

(二)名言之“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名言不都是积极、正面的,传世名言中也有很多消极、负面的内容。虽然有些名言自身含有价值判断,但能否成为“名言”,却主要取决于通行面与称引率的大小,这与称引人的价值取向有关,而与名言自身内容的价值判断无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固是名言,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反映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观念,法国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德国法西斯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在过去和现在仍有一些人信奉、称引甚至付诸实践,也是“名言”——“名”兼褒贬,“言”则分善恶。所以,仅据“名”不能判断积极名言还是消极名言,需对“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正属于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名言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再诠释性。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就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其内容有可能被重新解释,即名言在传播过程中其意义会发生某种变化甚至重新建构——这时,名言的原意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在传播过程中新产生的意义才是名言真正的价值所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意是野火不可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了出来。后人称引这句诗用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扼杀。再举《论语·学而》中著名的“和为贵”为例,原文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杨伯峻对“礼之用,和为贵”的翻译是:“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论语译注》)杨先生解释说:“‘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今人删去了“礼之用”,仅留下“和为贵”三字,并对“和”的意义重新进行了诠释:“和谐”、“和睦”、“一团和气”……仿佛这三个字成了佛教咒语,可以化解一切矛盾。还有一种情形,姑谓之“断章取义”——不管名言的原意为何,引者只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实际上也属重新诠释。举爱迪生的一段名言为例:“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其中后一句话极易造成误解,以为不必付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仅需百分之一的灵感就够了,尤其是判断力还不很强的小孩子很容易由此而耍些小聪明。所以中国人在引这段名言时都自觉地将后半部分截去了。

(四)名言的形式(文句)可以改造。相当数量的传世名言,尤其是来源于古书或民间的名言,在称引或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提炼或改造,已与其原始面貌大不相同,这一般是名言相对定型的过程,定型的结果是名言的意义更加显豁,而其语言更加凝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提炼改造,它们才逐步变成“名”言,通行范围更广,被称引的次数更多。就拿最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说,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出自顾炎武,实际上,顾炎武的原话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这句名言的真正提炼者是梁启超,梁启超在《痛定罪言》一文中说:“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三)梁任公将这句名言的首创权归功于顾炎武,后世遂以讹传讹了。再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人算作成语,但它也是一句名言,本出于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贞观二年,太宗向魏徵询问:“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徵引这句话作答(事见《贞观政要·君道》)。后人将其改造为现在的通行句式,使这句名言的表现力大大提升,意义也更为广泛,因为不只是帝王,任何一个常人都存在兼听偏信的问题。

名言的传播及变化问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诠释学等众多学科,并非一篇文章所能回答。本文只是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冀能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陈原.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瞭望周刊,1988(24).

关于热爱科学的名言 篇4

2) 没有疑问,哲学与科学在许多方面是互相促进的。—— 罗蒙诺索夫

3)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毛泽东

4) 搞科学工作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八小时工作制是行不通的。—— 朱冼

5) 诗人的创造,哲学家的辩证,探险家的技艺这就是组成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材料—— 季米里亚捷夫

6) 比起任何特殊的科学理论来,对人类的价值观影响更大的恐怕还是科学的方法—— 梅森

7) 在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 雨果

8) 科学的全部目的,就是有意识地取—— 马克思

9) 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 达·芬奇

10) 科学不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诚然,在科学上除了汗流满面是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的;热情也罢,幻想也罢,以整个身心去渴望也罢,都不能代替劳动。—— 赫尔岑

11)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 居里夫人

12)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毛泽东

13) 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 柯尔律治

14)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的享受,有幸—— 爱献森

15) 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 巴尔扎克

16) 大凡实际接触过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不肯超越事实的人很少会有成就。—— 赫胥黎

17) 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 巴尔扎克

18) 科学的领域是广大的,人类的生命却是很短的。—— 巴尔扎克

19) 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圣西门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句子 篇5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 伽利略

艺术属于古老的世界,科学属于现代的世界。 —— 迪斯雷利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 法朗士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 戴维

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 杜威

科学的博爱精神把分散在世界各地、各种热心科学的人联结成一个大家庭 —— 罗斯福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 达尔文

聪明人克服谬误,从而走向真理;只有傻瓜才坚持自己的谬误 —— 吕凯特

不要侮蔑你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将以生命补偿你的过失 —— 莎士比亚

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 —— 富兰克林

科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错觉和失败的历史,是伟大的顽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进行工作的历史。 —— 寺男寅彦

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 汤姆逊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 —— 爱迪生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 歌德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 爱迪生

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 戴维

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 巴甫洛夫

科学给人以确实性,也给人以力量。只依靠实践而不依靠科学的人,就像行船人不用舵与罗盘一样。 —— 丹皮尔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 巴尔扎克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 —— 狄德罗

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 —— 贝弗里奇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 马克思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 华罗庚

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 —— 赫胥黎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 —— 贝弗里奇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 巴金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 华罗庚

关于科学精神的成语、谚语、名言 篇6

奋发图强 励精图治 众志成城 舍生取义 任重道远 再接再厉 雄心壮志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坚持不懈 业精于勤 锲而不舍无私奉献 执着追求 勇于探索 关于科学的谚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关于科学精神名人名言:

1、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5、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6、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

8、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阿.费尔斯曼)

7、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8、、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9、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关于科学的名言 篇7

同时, 科学史料以及其呈现方式的选择决定了科学教育给学生何种科学、科学家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形象。甚至, 国外有学者提出较为极端的观点:“仅仅使用历史的方法也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 近年来, 国际科学教育界逐步达成大力提倡把科学史纳入科学课程中的共识, 这说明国际科学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历史的科学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促进学生全面、正确理解科学本质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史是促进学生理解、把握科学本质的载体

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 科学观念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科学的本质就在于科学探究, 所谓科学探究, 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获得科学证据、提出各种理论的过程、方法, 以及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史与科学的本质紧密相连, 开展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目前, 人们对科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 开始转向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学科要不断发展, 就需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开拓、创新, 原有的内容因具有人类主观建构性的特征, 而可能是不严密、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加以修正、完善或推翻。因此, 科学本质的教学应成为科学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我国新制订的《科学 (7—9年级) 科学课程标准》中己有体现, 它指出“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作为建立科学课程的基础”。正是由于科学的本质贯穿在科学的发展历史中, 所以在科学课程中要进行科学本质的教学, 必然难以完全避免以科学史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

具体说, 科学史教育至少能促使学生从以下四方面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所有的科学观念都不是最终真理, 在原则上都要进行改进。但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 在未来不可能有大变化;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构建和检验对自然界的解释, 当遇到与已有的解释不一致的新实验证据时, 就要改变关于自然界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 如果缺乏大量实验性和观察性证据, 科学家们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是正常的, 不同的科学家可能会公布不同的实验结果, 或者从不同样的数据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科学家会认识到分歧并努力消除分歧;对已公布的科学研究成果加以评价, 包括审查过程、检验证据、找出错误推理, 同样的观察结果提出不同的解释。

二、科学课程文件对科学史部分的界定

如何在科学课程中融入科学史是科学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传统的而又不断变化的课题。科学课程融入科学史体现在以下层面:教育理念上的倡导, 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教材中融入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科学教材中的融入是一个中间环节, 它既是教育理念、课堂标准的具体体现, 又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融入科学史的提示和指导。

因此, 我国在初中科学教育改革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都注重倡导科学史教育。我国教育部颁行《科学 (7一9年级) 课程标准》中, 说明教材编写应该包括科学史的有关方面, 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科学丰富人文内涵的体会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标准》明确突出了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 由于许多教师对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偏差和不足, 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所以, 《标准》除了进一步突出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外, 还对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方式作了相应的变化。《标准》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史, 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科学史不应作为新的知识点来考核, 其教学效果应当通过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来实现。”

这是从课程政策的角度, 体现了我国对科学史教育的重视, 说明我国教育界已经认识到:科学史是体现、传授科学本质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 如何通过编写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来体现科学本质, 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问题, 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科学史融入初中科学教材的现状分析

科学本质这一理念的提出, 不仅影响到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 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教材。教材不论从编排的指导思想, 还是从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五种方式: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资料、作为例题与习题、作为相关资料插入、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和作为科技活动素材。我国初中现行的浙教版、华师版、上教版三套科学教材基本上是从这五个方面的对科学史进行了编写。但是, 由于过去长期统编制的教材政策, 教材的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从整体来说, 我国对科学教材中科学史的融合问题还缺乏实证和精细的研究。同时由于我国初中科学的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初步阶段, 对科学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则更加有限。

刘娟在其硕士论文《我国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关于科学本质的分析》中, 通过对浙教版、华师版和上教版三个不同版本的全套教材的研究分析后认为, 各册教材中的科学史在科学本质的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三个层面均有所涉及, 且涉及最多科学知识层面的均是第1册, 最多科学过程层面的, 浙教版、华师版、上教版分别是第3册、第2册和第2册, 最多科学文化层面的是第5册、第4册和第6册。总体而言, 浙教版、华师版和上教版的科学史内容在三个主要类目层面上, 知识层面涉及最少, 而较多反映的是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层面。她认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推测, 我国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这三套科学教材更加重视科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方面的教育价值。

从以上结论可以推测, 我国现行的科学教材同传同教材相比,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新的科学教材开始有目的地、系统地安排科学史内容, 科学本质的三个层面对我国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进行分析后, 发现教材中的科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本质的有关层而 (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及三者的子层面) , 虽然在强调程度上有所差异, 然而, 当教材一次涉及到较多科学史内容时, 一般将这些内容安排在“阅读”、“阅读材料”、“小资料”等非正文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 科学史并没有成为科学教学内容的主题。

尽管,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 我国在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方面都倡导科学史教育, 却对如何在科学教材编写中贯彻这一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科学史虽然引起了一定关注, 但依然只是科学教育总的一个不太重要的分支, 是“教育中的科学史”而非“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虽然占有一席之地, 但并没有引起教材编写者和一线科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即使是现有教材中编写的科学史部分, 多是预定了某些教育目的, 如爱国主义教育、唯物主义教育等等。未能充分发挥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 科学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反映还有待提高。这点和科学课程标准中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有关。我国在《科学 (7一9年级) 课程标准》中, 虽然明确规定了科学史的教学内容, 但并没有引入对科学史学习的评价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 科学史在教材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的编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为, 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考试文化氛围极深的大国, 如果没有相应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 科学史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特别其作为反映科学本质的载体作用, 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袁维新.科学史教育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模式.教育科学研究, 2004 (7) .

[4]马勇军.国外对科学教材中融入科学史的研究评介.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 (1) .

关于离婚的科学解读 篇8

热力学第二定律起作用

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看,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是系统内的组成物质总是从有规则的运动变成无规则运动。换句话说,宇宙间一切的失去,都在往混乱的方向发展。比如,桌子过了十年、二十年,它就会慢慢地朽坏;一个建筑物如果不去维护,几十年、几百年后就会坍塌毁灭;人从出生,成长,到衰老,死亡,无限地趋向于解体,腐烂,在土中或空中消散。

物理学家指出,人类的婚姻也符合这个定律。刚刚坠入爱河的男女,体内会分泌某些化学物质,让人感到兴奋、欢欣、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瞳孔放大,产生“来电”的感觉。不过,它在人体内仅仅能够存在大约一年的时间。

进入婚姻后,每人身上不同的毛病和不良习惯都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展示,家庭中的柴米油盐醋等生活琐事也需要经常协调。所有这些问题使家庭关系的无序状态不断累积,这就是典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现象。如果不加以维护,婚姻的解体是迟早的事。

付出努力不容易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个系统若要避免混乱,就需要外在的能量。对于婚姻来说也是如此,要想维持一段婚姻的稳定,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精心的努力。

然而,美国数学家乔斯·雷伊经过研究,发现努力维持婚姻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某些微小的扰动都可能让这段婚姻偏离原有的方向。

任何付出都会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例如为了陪家人而放弃和同事聚会的机会;和妻子一起看言情电视剧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体育比赛。每个人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所以夫妻双方时刻都在衡量着自己的牺牲与增加的家庭幸福感之间是否匹配。

恋爱初期,由于各种化学物质的作用,伴侣不需要什么付出就可以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幸福感会逐渐消退,而此时反而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抵消这种情感的退化。

所以,伴侣为了维持婚姻而作出的牺牲,会远远大于从婚姻中得到的收益。

这样,人们就不愿意去努力,他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由此导致婚姻关系更加恶化。

长久的婚姻需要强大的能量才能维持,而很多夫妻即使努力维持了,也很是不够,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国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正如把一盒棋子弄乱只需要一瞬间,而要收回盒中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上一篇:幼儿园网站管理规定下一篇:公司职工军训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