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语文教学法

2024-09-27

魏书生语文教学法(精选9篇)

魏书生语文教学法 篇1

魏书生语文教学法

魏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大胆改革,探索出一条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育人之路。他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最主要的表现在科学的方法、民主的观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笔者在本文所要谈及的只是魏书生老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部分,仅就“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魏书生的“学法指导”整体结构主要是“一个学科,两条原则,三大部分,九项措施”。

一、一个学科

一个学科,魏书生老师任教的是初中语文学科。然而他所教的这一学科并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初中语文,而是“大语文”。也就是说他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受教材的限制,不受学科的限制;他语文教学的时间不受课堂45分钟的限制;他语文教学的空间不受教室或校园的限制等等。

二、两条原则

魏书生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民主要的是如下两条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魏书生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知识占有的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自学内容。魏书生说:“我不要求学生的‘齐步走’,而要求他们‘各自为战’”。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魏书生 从不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占有和能力的发挥上“整齐划一”,而是经常鼓励学生要“日有所得,循序渐进”。尤其是教育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在与同学做横向比较看不出成绩时,要做自我纵向比较。“新我一定要战胜旧我”,做经常性的自我竞赛,这样久而久之,自我强化意识自然形成,自学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三、三大部分

魏书生常常把学生比喻成一辆汽车,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能源部分和操作部分。

(一)动力部分、魏书生老师常常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为了实现理想要终生奋斗,用“理想”作为人生的动力。为了强化学生的动力,他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1.明确目标。魏书生教育学生,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1)终生的目标。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要熟悉他的传记,记住他的格言,经常用他来衡量自己。(2)现实的目标。在班级内选择最切合实际的,经过努力后能够追赶上的目标,写上他的名字,时刻追赶他。(3)走出学科学习任务目标。要做到“定向、定时、定量”。

2.激发兴趣。他千方百计地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魏书生把语文学科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包给每个学生,如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由这一项的承包者,为全班学生解答其承包项目中的知识内容,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项,都有给他人当老师的机会,同时又都是他人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极浓,又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学习情绪日益高涨。

3.锤炼意志。魏书生针对初中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经常给学生们讲以勤补拙的道理。他让差生搜集达尔文、爱迪生等小时候智力不好,经过努力后成为杰出人物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拿到“班会上”交流。他给学生讲埃及双目失明的塔哈• 侯赛因,讲法国自幼没有双臂的画家戴尼斯,讲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等事例来激励学生。更主要的是

经全班学生讨论后规定每天要做的事必做。如规定每天每人写日记一篇,学习笔记300字,左手小揩50字,健身长跑5000米,仰卧起坐或俯卧撑100个等等,要求人人做到,天天如此,用这些方法来磨炼学生意志。

(二)智力部分(能源部分)智力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辨别、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魏书生非常重视理论研究,但他更注重实践探索,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他主要采取如下三项措施:

1.培养注意力。初一学生入学伊始,魏书生就狠抓学生注意力的养成。他给学生讲,从小学到初中有个过渡阶段。有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问题,就是培养自己注意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然后,魏书生就给学生讲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范围、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转移、注意力的培养等有关基本知识。接着让学生写有关注意力方面的日记,如《一谈注意力》一直写到《五谈注意力》。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如唱歌时,让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黑板的中缝的中心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写500字的“说明书”。由于严格训练,即使是自习课,任何人从外边走进教室,学生也不会看你一眼。

2.培养记忆力。魏书生总是由浅入深地从理论解说到实际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他给学生讲记忆力的规律,说记忆力是人脑的一种能力,它和人民币相反,不是越花越少,而是越用越多,越锻炼能力越强。每人平均具有140亿个脑细胞,根本用不完。目前杰出的科学家也不过仅用了脑量的十分之一。我们这些平常人就用得更少了。他把记忆力形象地比喻成开发露天煤矿,上面的煤层挖掘得范围越大,潜在的煤层露出来的就越多。如果开巴掌大的小孔,那么大量的煤层只好一辈子埋藏着。魏书生更注重实际训练。他讲课常常从报刊上选取一些教学内容,让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听,然后让同学凭着自己的记忆写出内容提要或复述提纲等等。有时搞5分钟的记忆力比赛,如背诵课文,或在听读后,写一段长长的话等等。他还教给学生做记忆力“体操”,让学生每天晨跑后拿出20分钟背诵各科知识,由学习委员将一个月中每天要背诵的知识列成一张表,叫作“记忆力体操计划”。

3.训练思维力。魏书生认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比培养学生记忆力更重要。记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真正理解的东西才便于记忆。魏书生从来不让学生死背硬记每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写作特点,对于这些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之后自己去解决。

魏书生结合议论文教学,教给学生简单的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方法。利用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如理解每篇文章从字、词、句、段、篇到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另外,魏书生也常常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用同一个文题写一百篇日记,也就是 学生变换身份,变换角度,变换时空来写。如《谈学习是乐趣》由“之一”写到“之一百”。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能力大大加强。

(三)操作部分。操作部分是“学法指导”的主要部分,有了理想作为动力,有了智能作为基础,然而不去实际操作,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果。魏书生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取了如下三项措施:

1、计划、预习。魏书生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非常重视计划。因为只有制订

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才会避免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于是他让学生制订出若干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等。计划订完后,同学们彼此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这样就形成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制。

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魏书生的预习指导与众不同。他不单单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还指导单元预习,学期前的一册书的预习。明确预习内容,交给预习方法,然后及时进行预习检测。例如,寒暑假前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也就是进行全册书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2、听课巩固。听过魏书生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的课,全场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视学生为主人,以导学法为主要教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他探索出一条切合初中生实际的教学规律,创立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讨论、自学、答题、自测、目结。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正是学生制订自学计划、认真预习的延伸。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一有利时机,把自己预习中所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把自己已经学懂的知识加以巩固。

3、复习、检测。魏书生非常重视这一过程,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他强调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因为魏老师已为学生绘出了语文“知识树”,学生可以根据“知识树”的内容顺蔓摸瓜。如果有的同学通过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点的同学。这样,同学们复习的过程也就是互相学习互相较量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复习的乐趣。

检测是学生检验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操作能力如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处理上,魏书生首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分析典型试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了解各种语文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然后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他测”或“互测”。检测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互相分析,找出缺 陷,继续自学。这样做有效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学习能力的逐渐形成。总而言之,魏书生老师的“学法指导”是系统而科学的,基本上使学 生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程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要教”,解决了60年代初,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所说的“是交给学生野鸭子还是交给学生猎枪”的问题。当然,这种学法指导必须建立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魏书生语文教学法 篇2

一、理解语文素质

魏老师把语文素质除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以外, 又增加了考试素质、思考素质、学习素质和运用素质。

当前, 有些人把考试和素质对立起来, 建议取消考试、取消分数, 但魏老师认为考试是一种学生素质, 意义等同于其他的任何一种素质, 如否定这种素质是不正确的:现在的各种考查、选拔中, 考试都是非常必要, 甚至也是唯一的办法。当然也不能排除高分低能的现象存在, 但针对正常的考试状况, 分数还是可以反映能力的, 这也恰是考试存在的最根本的因素, 而听、说、读、写的能力不等同于高分, 这里就存在考试能力因素。考试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题目取决于考试能力而不是知识能力, 例如逆向思维可以利用选择错误答案, 找出正确的方法, 揣测出题的意图更准确完善的做题, 这些考试能力常常可以增大做题的正确率。另外, 魏老师增强学生的考试意识, 也是针对于他的这一认识上。他曾经让学生以“享受考试”为题, 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考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端正考试态度, 而分数反映了课本学习, 也成为更努力学习的动力, 如漠视学生心理方向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考试就会成为学习的一大阻碍。

学习素质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素质, 学生应达到主动学习且养成学习习惯和能力, 不然学生将永远被动接收, 只有养成这种习惯和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魏老师主动让学生进入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进入课文再走出课文, 这样才是有用的知识。对于教师, 结合最终的目标, 教是为了不教, 当学生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时, 教师的无为恰是最有价值的有为。

现实语言的运用和语文课常被忽视, 原因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十分注重分数, 从而造成书本理论和实际、学和用的分离。而魏老师却经常把语文的概念尽量扩大,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有意识地有机渗透, 摒弃了传统的孤立的语文学习, 学生每天写日记, 竞选班干部要有竞选演讲稿, 违犯规定要有新颖深刻的“说明书”取代检讨, 每天一句名言警句, 每天一份班级自编报, 用模拟法庭之法处理班务等。他力求让学生时刻学语文, 充满乐趣的语文, 淡化了单调枯燥的重复, 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多层次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课本的地位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同等的”, 这是素质教育的普遍认同, 如此看来, 课本在学习中应和其他手段处于同等的地位, 主动引导学生由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可以扩大语文的范围, 也可以改变以课本为根本的狭隘和局限。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这些“教材”, 给予学生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大语文教学是魏老师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特征, 他几乎不全面系统地讲析课文, 但时时在上语文、高居于语文课本之上的他, 又从不放弃课本。魏老师采取了生生互教的办法, 如字词句、人物形象、文学常识等。在做这项工作前,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本语文的知识结构, 画出“语文知识树”图, 如此一来, 目标明确, 也使得学生有能力完成这份工作。长期如此, 学生的学习便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也为教师和学生赢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拓展语文的学习范畴。

三、素质的培养———渐进培养

魏老师在语文课上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任何素质的形成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在他所教的班级, 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 他就要求学生从写好一句话开始, 从不勉强。由于自尊心的驱动, 最差的学生也愿意写好一句话, 进而引导他们写好两句话、三句话……然后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鼓励他们继续前进, 这样学生就会按教师的计划迈进。他同时在多方面进行渐进训练, 就是为了配合这种渐进的方法:从第一次慢跑开始, 从为父母做第一件事开始, 从第一次独自出门开始……这许多的第一次引导着学生一步步稳健地迈向更深层次的学习。

四、备课之根本———备学生

魏老师能够立足于学生, 把学生始终放在教学第一位, 因势利导, 这是他教育成功很重要的一方面。

备学生还是备课本, 体现了教师教学目标和课堂重点, 教师和学生的主次, 过程和目标, 这是教学任务的根本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 制订相应的目标和计划, 这才是备学生。针对于此, 魏老师积极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 让每位同学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事, 发展各自相应的能力, 克服缺点。在语文教学中, 他先去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然后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

教学计划的实行, 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程序的推进, 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更为重要。魏老师曾在外地对农村的初一学生进行一次突然性的公开课, 他只有2分钟和学生交流, 这时他发现, 农村学生沉默寡言, 在回答问题和课堂教学中与老师配合很少, 不敢回答问题, 这样, 课堂程序就很难按计划进行。魏老师临危不乱, 很快“撬开”了学生的嘴———和学生拉家常, 和学生谈他们熟悉有兴趣的事, 暂时离开了课本。几分钟后, 教室里气氛轻松, 学生活跃, 课文也得以顺利进行。

备学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备学生是备课的前提和先导, 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受到重视, 否则, 教师就是在唱独角戏。教师也只有认识和了解学生, 才能够真正做到备学生, 因材施教。

对于素质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性地接收是魏老师成功的主要原因。魏老师的教学艺术同时也启示我们:改变程式的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同等重要。

魏书生语文素质教学艺术漫谈 篇3

一、认清语文素质

魏书生将语文素质除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以外,添加考试素质、思考素质、学习素质、运用素质。当前的教改对传统语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而在某些方面忽视学生能力的做法给予批评,有的人容易将考试同素质对立起来,故有人提出取消考试,取消分数的意见,但魏书生认为考试是学生素质的一种,意义不亚于其它的一种素质,如果否定这种素质是不现实的:现阶段的种类考查、选拔中,考试都是切实可行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方法。不排除有高分低能的现象存在,但就正常的考试状况而言,分数基本上可以反映能力,这也是这种现象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不等于高分,这里就有考试能力因素的存在,在考试中我们发现有些题目是由考试能力而不是由知识能力决定的,如:逆向思维利用选择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揣摩题目意图更准确更完善的解题,把握题目重要次重在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考试能力往往可以增大正确率。其次,魏书生增强学生考试意识,正是基于对考试现象合理性的认识上。他曾让学生经“享受考试”为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考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端正对考试的态度,而分数是课本学习的反映,也成为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忽视学生心理的方向和能力间的联系,考试则可能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

思考应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理论很强调“思”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是必要的,所以魏书生特别强调自习课对学生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安排一定的自习。另外在班级开民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每天固定的体育活动,美育熏陶,生活实践等,利用各种手段,将语文课和生活联系起来,并随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悟出生活的,也是大语文的道理。

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素质应为学习的素质,在学生方面应达到自己主动学习并养成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否则学生将永远处于被动的接收角度,只有学生养成这种能力和习惯,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天地,学生有中学阶段应逐步达到不依赖教师的地步,魏书生主动地让学生进入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自己进入课文再从课文中出来,这样学生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对于教师,从最终的目标而言,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的任务的时候,教师的无为实际上就变成了最有价值的有为。

语文课和现实的语言运用往往因学生和教师重视分数被忽视,造成书本实际、学和用和分家,魏书生将语文的概念扩展到很大的范围,他运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进行有机的渗透,这就不是传统的孤立的语文学习,学生每天一篇日记,竞选干部有竞选演讲,违犯规定有深刻新颖的“说明书”(并非检讨),每天抄写一句名言(可以自己编写),每人拥有自己的座右铭,班级每天一份自编报,设立模拟法庭处理班务等,可以说他力求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语文充满乐趣,淡化了课本学习时的单调枯燥的重复,无形中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各方面,多角度训练了语文素质。

二、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同等的”,这样看来,课本在学习中的作用只是诸多的语文“教材”的一种,应与其它手段置于同等地位,在学习中主动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可以扩大语文的容量,也可以改变以本为本的局限和狭隘,为语文学习找到丰富多彩的素材,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教材”,将更多的方式和更丰富的内容给予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即为大语文教学,他很少系统全面地讲析语文课文,但无时又不在上语文,他高居于语文课本之上,又决不放弃课本。魏老师采取了利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班里同学各承担课本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如生字词、文学常识、人物形象、散文知识等。在此之前,他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语文的知识层次,绘出“语文知识树”,这样,就使得各位同学目标明确,也使得这份工作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其中得以持久的训练,在将语文课作如此处理之后,为学生和教师赢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拓展语文的学习范畴。

三 、素质的渐进培养

魏书生认为,任何的素质的形成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上他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这一点重点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差生的作文训练上。在他接任的年级,有学生就提出不会写作文,他变要求这些不会或不愿作文的同学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不去强求,在自尊心的驱去下,最差的同学也愿去写好一句话,然后引导他们去写好两句话,三句话……然后有意识地发现他们真实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进行表扬,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这样学生就会按教师的计划向前迈进。为了配合这种渐进的方法,他在多方面同时进行渐进训练:从第一个俯卧撑开始,从为母亲做第一件事开始,从第一次独立完成作业开始……许许多多的第一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迈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应得以及时的宣扬,素质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形成的。

四、因材施教------备学生

魏书生的教育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他能够立足于学生,将学生始终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因势利导,在教学中体现为独特的备学生上。

备课本还是备学生,是教师课堂重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和学生孰主孰次的问题,是目标和过程的认识,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学任务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清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效果是否可观。

备学生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学生固有的基础和能力,设定相应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在这一点上,魏老师要求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要有自己的事做,在此之前,他考察每个学生的状况,让每位同学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相应的能力,克服相应的缺点。在语文教学中,他以鼓励为主,先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他也不是用统一的办法,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标准。

课堂教学中备学生更为重要,教学计划的实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程序的推进,都必须立足于对学生的充分认识。魏书生曾在外地进行一次突然性的公开课,对象是农村的初一学生,他仅有两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此时他发现,农村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课堂教学中与教师配合较少,不愿意也不敢回答问题,这样,就使得原先设计好的课堂程序难以进行下去,这时,魏老师很快针对这一突发情况,决定先“撬开”学生的嘴,这必须先打消学生的防备防理,所以,他从和学生拉家常入手,暂时离开课本,和学生谈起他们熟悉的事,几分钟,教室里充满轻松的气氛,学生也不再羞于开口,课文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提,备学生是作为备课的先导的,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受到重视,否则,教学法就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也只有认识了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素质,才能够因此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否则教学必然是见效甚微,或至多对一部分人起效果。

浅谈魏书生语文素质教学艺术 篇4

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将语文教学的方向给予了确定,但同时又扩大了传统教育的外延,应该说它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批判认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它立足于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的肯定,同时又给予必要的修正,在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同时,语文教师对教育因素重新审视应为当务之急,通过对魏书生语文教学艺术的学习,不难发现,其中至始至终地贯串着素质的任务。其中对素质的理解,超出一般意义。魏书生先生身兼多职,必然地损失一定的教学时间,不可能如一般教师有正常的课堂教学程序,但他使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甚至超过普通教学手段,这些做法使得传统教学方法某方面的事倍功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语文素质认识和培养的正确与否,将影响学生的全面语文能力。

一 认清语文素质

魏书生将语文素质除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以外,添加考试素质、思考素质、学习素质、运用素质。

当前的教改对传统语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而在某些方面忽视学生能力的做法给予批评,有的人容易将考试同素质对立起来,故有人提出取消考试,取消分数的意见,但魏书生认为考试是学生素质的一种,意义不亚于其它的一种素质,如果否定这种素质是不现实的:现阶段的种类考查、选拔中,考试都是切实可行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方法。不排除有高分低能的现象存在,但就正常的考试状况而言,分数基本上可以反映能力,这也是这种现象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不等于高分,这里就有考试能力因素的存在,在考试中我们发现有些题目是由考试能力而不是由知识能力决定的,如:逆向思维利用选择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揣摩题目意图更准确更完善的解题,把握题目重要次重在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考试能力往往可以增大正确率。其次,魏书生增强学生考试意识,正是基于对考试现象合理性的认识上。他曾让学生经“享受考试”为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考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端正对考试的态度,而分数是课本学习的反映,也成为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忽视学生心理的方向和能力间的联系,考试则可能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

思考应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理论很强调“思”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是必要的,所以魏书生特别强调自习课对学生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安排一定的自习。另外在班级开民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每天固定的体育活动,美育熏陶,生活实践等,利用各种手段,将语文课和生活联系起来,并随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悟出生活的,也是大语文的道理。

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素质应为学习的素质,在学生方面应达到自己主动学习并养成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否则学生将永远处于被动的接收角度,只有学生养成这种能力和习惯,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天地,学生有中学阶段应逐步达到不依赖教师的地步,魏书生主动地让学生进入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自己进入课文再从课文中出来,这样学生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对于教师,从最终的目标而言,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的任务的时候,教师的无为实际上就变成了最有价值的有为。

语文课和现实的语言运用往往因学生和教师重视分数被忽视,造成书本实际、学和用和分家,魏书生将语文的概念扩展到很大的范围,他运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进行有机的渗透,这就不是传统的孤立的语文学习,学生每天一篇日记,竞选干部有竞选演讲,违犯规定有深刻新颖的“说明书”(并非检讨),每天抄写一句名言(可以自己编写),每人拥有自己的座右铭,班级每天一份自编报,设立模拟法庭处理班务等,可以说他力求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语文充满乐趣,淡化了课本学习时的单调枯燥的重复,无形中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各方面,多角度训练了语文素质。

二 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同等的”,这样看来,课本在学习中的作用只是诸多的语文“教材”的一种,应与其它手段置于同等地位,在学习中主动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可以扩大语文的容量,也可以改变以本为本的局限和狭隘,为语文学习找到丰富多彩的素材,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教材”,将更多的方式和更丰富的内容给予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即为大语文教学,他很少系统全面地讲析语文课文,但无时又不在上语文,他高居于语文课本之上,又决不放弃课本。魏老师采取了利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班里同学各承担课本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如生字词、文学常识、人物形象、散文知识等。在此之前,他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语文的知识层次,绘出“语文知识树”,这样,就使得各位同学目标明确,也使得这份工作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其中得以持久的训练,在将语文课作如此处理之后,为学生和教师赢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拓展语文的学习范畴。

三 素质的渐进培养

魏书生认为,任何的素质的形成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上他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这一点重点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差生的作文训练上。在他接任的年级,有学生就提出不会写作文,他变要求这些不会或不愿作文的同学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不去强求,在自尊心的驱去下,最差的同学也愿去写好一句话,然后引导他们去写好两句话,三句话……然后有意识地发现他们真实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进行表扬,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这样学生就会按教师的计划向前迈进。为了配合这种渐进的方法,他在多方面同时进行渐进训练:从第一个俯卧撑开始,从为母亲做第一件事开始,从第一次独立完成作业开始……许许多多的第一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迈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应得以及时的宣扬,素质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形成的。

四 因材施教------备学生

魏书生的教育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他能够立足于学生,将学生始终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因势利导,在教学中体现为独特的备学生上。

备课本还是备学生,是教师课堂重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和学生孰主孰次的问题,是目标和过程的认识,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学任务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清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效果是否可观。

备学生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学生固有的基础和能力,设定相应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在这一点上,魏老师要求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要有自己的事做,在此之前,他考察每个学生的状况,让每位同学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相应的能力,克服相应的缺点。在语文教学中,他以鼓励为主,先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他也不是用统一的办法,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标准。

课堂教学中备学生更为重要,教学计划的实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程序的推进,都必须立足于对学生的充分认识。魏书生曾在外地进行一次突然性的公开课,对象是农村的初一学生,他仅有两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此时他发现,农村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课堂教学中与教师配合较少,不愿意也不敢回答问题,这样,就使得原先设计好的课堂程序难以进行下去,这时,魏老师很快针对这一突发情况,决定先“撬开”学生的嘴,这必须先打消学生的防备防理,所以,他从和学生拉家常入手,暂时离开课本,和学生谈起他们熟悉的事,几分钟,教室里充满轻松的气氛,学生也不再羞于开口,课文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提,备学生是作为备课的先导的,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受到重视,否则,教学法就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也只有认识了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素质,才能够因此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否则教学必然是见效甚微,或至多对一部分人起效果。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读后感 篇5

“我们以高尚、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那我们就会生活在高尚、昂扬、乐观的生活之中”。

走上教师生涯已经27年,与先生两地分居,我一直就在同一所学校工作,长期在同一学校工作,弊端很大,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不思进取,应付工作,有时会看什么都不顺眼,容易把工作干成死水,学习积极性不强,没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创新能力不足。面对这些情况,想改变,想调整,读完《魏书生谈语文》,心中豁然开朗,他说:“人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我新了,世界在我眼里就新了。”“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懦夫每天都在重复自己昨天的言行,因循守旧像一层厚厚的土,深深掩埋着他的才能,他只是在这土的下面叹息,抱怨。”“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改变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改变自己的学生观,教育观,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将自己的狭隘变得宽阔,自私变得利他,僵化的方法变得活跃,唯心的变成唯物的。”魏老师的话渗入心田,细细咀嚼,我试着去学习,试着去了解学生,试着改变自己,试着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试着去分析学生,时时告诉自己,我没有老资格,长期在同一所学校并不是优势,我把自己当做新人,敬畏学校规章制度,敬畏每一名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敬畏生命的成长。

“人生中没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确如此,做任何工作时间久了,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了,都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以至于抱怨。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改造别人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真心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一个连自己都驾驭不了的人,谁能相信他会有能力驾驭改变别人呢?”

面对现实中,教师的工作量如此大,内容繁杂,属于教育的,不属于教育的通通都干,这种辛苦,别人无法理解,跟别人说一说,人家还会打击你,你喜欢干啊,你厉害啊,能者多劳啊,难道我就不停的抱怨吗?这样只能是伤害自己的心更伤自己的身体,同时还会给别人带来负能量,所以,学习学习,乐观乐观,超越超越,调整心态改变自己,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生的价值:多做实实在在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多做教书育人的事,拓宽生命的长度与宽度,魏老师告诉我们“人啊!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努力地一件接一件地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做得事情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不要用太多世俗的标准去衡量自身的价值,不要过多关注报酬。”

“人对自己应该经常提这样的问题:每天能不能再多干一件事,每小时能不能再抓紧点,每件事能不能干得再好点,能不能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如果我们的生活太过清闲舒适,容易滋生懒惰和消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踏踏实实多做事,积少成多,集跬步至千里,或许有一天,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一位负责人的老师,最重要的不仅是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魏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年轻的老师问魏老师:“你是靠什么办法,是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我们看到你的学生每天都能自觉写作业,写日记,他们互相出考题,互相评卷的时候,都非常仔细认真,你用什么办法使他们学习这样自觉呢?”魏老师的回答是“育人”,魏老师抓住“育什么样的人”“育人于讲读课文之中”“育人寓于写日记之中”“育人寓于作文之中”“育人寓于课外阅读之中”“将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主人”“育人重在培养良好习惯”魏老师做到事事育人,时时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给学生每天任务、每周任务、每月任务、每学期任务定质定量,有句话这样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钟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会收获一种命运。”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自学能力,拥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了授人予渔”。

“方法是艺术,因此没有对错之分,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形式单一,其生命力也就越容易衰竭。应该是各种色彩、各种教学形式的教学艺术之花都争奇斗艳的开起来才好。只要他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力。”“授人予渔一餐之需,而教人予渔,终生受益”,魏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说就是授人予渔的范本。魏老师说要少讲多读,注重实效,读得多学生菜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读的机会多,学生才自己去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成自己克服阅读困难的能力。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放在十四年后的今天,也是历久弥新,不会过时,现在的语文教学也是强调阅读与表达。魏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丰富多样:从组织教学就可见一斑,集体唱歌、集体朗诵、口头作文、气功冥想等,可见,魏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用情用心,至诚至爱。

魏老师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语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引导自学一类文章,引导自学一篇文章、引导自学文学常识等,引导自读一篇课文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具有指导意义。

魏书生语文教学法 篇6

——我的关于“转变语文学习方式”实验研究的阶段总结

关键词 魏书生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先学后教 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扮演老师 小老师 师生集体备课 师生二次备课 当堂训练 及时反馈 伙伴语言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也已经推行了数年,但语文教学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不高,语文老师处于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学生学习自主性差,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同的文体没有一定的阅读策略等等。这就要求广大语文老师不断思考,不断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实验。本文就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我市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教学模式,就本人进行的“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结合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做一番思考与总结。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即学生要真正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改变学习的被动性与依赖性。只有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才有效率。对此,我的办法是让学生转变角色,让学生扮演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去“讲课”,去“上课”。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办法把某一项学习任务承包给某一学生,让“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块儿学习。当然在承包学习任务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先小组后个人,先单项任务后多项任务,现在我已推行到个人承包到课的阶段。

上学期我的具体办法是:首先确定学生承包学习任务的范围,我与学生共同商定了把八年级上册三、四单元说明文(共10篇课文)的学习做为“试验田”,由学生老师(小老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然后先把六篇课文承包到六个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长做好分工,把这一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例如可以按照每一课的字词、文学常识、背景介绍、文章结构内容,文章主题,文章写法及艺术特色等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小组成员,余下的4篇课文和两个单元复习课分别承包给六个小组的某一个成员。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 1 让学生上好复习巩固课,也即反馈矫正课,一般新课学完后,下一节课重点是检查,字词要落实,课后练习要落实,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要落实。每一道练习题都可让学生爬黑板做题,既锻炼了学生的书写,又指导了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还集体订正了问题答案;既有练习,有反馈;可谓一石多鸟。当然实验的初始阶段,有个别同学提出这样的质疑:让学生讲课,还用你老师干吗?看来学生也需要转变学习观念。任何一项大胆的实验改革总是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我坚信这次实验改革一定会有不小的收益与成果。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所担任的八年级一二班的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成绩较实验前有显著进步。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起来了,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下学期我的具体办法是:首先我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一是让学生总结上学期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二是让学生提出下学期的学习建议。结果有不少同学很赞成上学期的教学实验,于是我和学生商定继续推行上学期的教学实验。然后我让课代表上报承包八年级下册各课学习任务的学生名单,结果真是让我意想不到,其中二班的同学竟有23名同学主动承包了自己喜欢的课文的“教学”任务。于是我和承包任务的同学共同商定:师生先“集体备课”,在备课时老师可以向小老师提供教学参考,上课前师生共同确定好本课的教学方案;上完课后还要根据上课情况做出教后反思,即二次备课,查缺补漏,总结得失,在反馈课上做出矫正。

理论思考1:魏书生老师在语文教中学实行承包制,正是遵循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不能做学习的主人,依赖性强,学习效率低、兴味索然。把学习任务承包给学生后,他首先就得自己先学好教材,解读好文本,然后再采用一定的方法“教好”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的主人,而且还重视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解读和“教教材”的过程中自然讲究一定的方法,例如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是不同的。自从实验以来,我班的学生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强,学习目的明确,方法策略意识也大大增强。学生拿到一篇文章,知道该学什么了,该怎么学了,该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在这次教学试验中也让我真正体会到: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理论思考2:小老师在上课时,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在听课过程中,既可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听出小老师讲课的问题,也可以学生的身份感知学生学习的问题。这一点对教师的业务成长大有裨益,增强了备课时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解决了教学中与实际脱钩、与学生脱钩的空中楼阁式的不良教风。本次试验也与我市倡导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小老师的教,实为“先学”,师生二次备课后的反馈矫正即为“后教”。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理论思考3:这次实验探究,在教学中增进了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特别是生生间的交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者,生生间的伙伴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伙伴语言更为生动、更易于接受,学习效果也就更好。由小老师上课,同学之间也是互相学习,相互交流,而不会“独学而寡闻”。同时,师生也会收到了教学相长的益处。在下一步的实验探究中,我将不断深入推进,不断扩大语文教学的范围,把某一课的教学扩大到单元教学,单元复习课,综合性课等。当然在试验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思维,不能进行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在小老师授课时,个别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等问题,我将积极研究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期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魏书生:“超语文”的教育价值 篇7

一、“超语文”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对魏书生的研究不能拘泥于语文学科的视角, 并从中透视出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的“超语文化”现象, 但是还未能对“超语文”作出正面的完整的定义。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上, 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超越单一视角, 融合人文社科各种学说。学力层面上, 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情意层面上, 注重学生人格系统的煅就。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自立人格。其一, 强化学生的理想精神。魏书生认为心灵上的辛勤耕耘, 开放的将是思想之花。他引导学生“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 (2) , 即让学生抄写名人格言、伟人警句, 其内容或高远辽阔、或警世骇俗、或意蕴深长。格言、警句虽短, 却蕴含着深沉的人生哲思, 可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意力量。同时, 魏书生规定学生的课桌上要有以下三部分内容的座右铭:第一, 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第二, 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的名字;第三, 医治自己思想弱点的一句格言。座右铭是学生自己心中的选择, 其激励的效果是显著的。其二, 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魏书生始终坚信:“一个凡人, 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 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 一定能较容易地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的现象的缠绕, 从而使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能超凡脱俗。” (3) 他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 使学生在与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直面对话中获得心灵的震颤, 进而燃烧起为崇高事业而奋斗的激情。其三, 砥砺学生的坚强意志。魏书生认为:“要成就一件较大的事业, 首先是动机和胆略。在具备了崇高的动机和无畏的胆略之后, 决定成败的重要条件就是意志了。” (4) 于是, 他根据中学生怕吃苦、意志弱的身心特点, 要求学生坚持野外长跑, 坚持每天一百次仰卧起坐和俯卧撑, 寒冬暑夏从未中止, 学生在不断挑战身心极限的活动中磨炼了坚忍的意志。其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意识到学习可以不断满足心理上的需求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实现自己的学习意愿。在魏书生看来,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比如课前要求学生集体唱一支歌或者集体朗诵一首诗歌, 在课堂上经常导入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的课外内容, 如心理学知识、国内外科技动态和时文名篇等。其他的诸如口头作文、气功冥想、引导想象、请学生猜测教师等方法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成功范例。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教学改革的宗旨。正如他所说:“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 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 (5) 魏书生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让学生按照语文知识点的有序排列来自学一篇课文, 然后自己留作业、互改作业、自出考试卷等等。这些具体的个性化作业形式相对于教师的预先设计和“统一”布置, 明显带有浓厚的自主色彩。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之所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从学生的内部深度唤醒潜蕴的智能。魏书生根据能力形成的发展过程, 以“知、情、行、恒”四环节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知”, 就是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自学能力的认识, 使其意识到要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不具备自学能力是不行的。如此, 学生将自主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状态、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从而赋予自主学习以一种人生使命。所谓“情”, 就是使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到自学的快乐。魏书生经常创设各种竞赛情境和开展自我比赛的活动,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所带来的高峰体验。所谓“行”, 就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他常常以严格的计划、明确的任务、合理的时间来规范学生的自学行为, 既让学生明白学什么, 又明白怎么学。所谓“恒”, 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计划, 不断锻炼自学的能力, 通过循环往复, 实现“知、情、行、恒”的统一, 并最终使自学能力内化为一种心理品质。

二、“超语文”的支点:人格魅力

古人云“文如其人”, 即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以此观照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艺术, 也可谓是“课如其师”了。魏书生从未受过系统的中学教育, 初中毕业之后就已失去继续升学的机会, 更别说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了, 这却减少了当时流行的教育观念对他的束缚。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人生感悟, 其思想与实践具有浓厚的个人气息。魏书生费尽千辛万苦, 九年方才实现当教师的夙愿。他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就已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 不凡的人生经历造就了魏书生独特的人格体系。

首先是坚毅的生命品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任何一位怀抱大志之人, 必经一番心志的锤炼, 方能取得不凡的成就。魏书生成长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时期, 艰苦的生活和政治的高压并没有使他向命运低头, 而是依然保持一颗真、善、美的心灵。魏书生始终认为一个成功者的造就在于他是否能够善于改变自己, 少埋怨环境, 并以一个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他一直从乐观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一切, 乐观的深沉之处则是来自其内心深处的坚忍和高迈。其次是卓越的人生态度。魏书生虽是享誉全国的名师, 却毫无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姿态。他有一种通俗且颇含意蕴的说法, 言必称自己是到地球上来打工干活的, 完事了便挥挥手向地球告别。他说:“宇宙浩茫, 人生须臾, 从日月星辰的空间角度望地球, 它只是一颗星;看自我, 微小到无形。从古往今来的时间角度看人类, 她还在青年时代;看人生, 更为短暂。惟其渺小, 惟其短暂, 个人才更应该将自己这一滴水溶进为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滚滚洪流中, 多做实事, 快做实事, 去寻求生存的幸福。” (6) 其观照自我、洞察人生的平实心态, 实为常人不可及也。正是在坚忍豁达、高迈卓越的人生品质驱动下, 魏书生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改之路。

三、“超语文”的教育价值

魏书生取得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同时, 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诘难。集中于一点就是魏书生根本不是在教语文, 而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魏书生认为这正是反映了他的语文教学的本质。笔者认为这也正是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的“超语文”之处。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在应试型的教育时代进行的, 他的授课法确实存在着适应于应试目的的技术主义倾向, 语文味淡、审美性弱等。当然, 这种现象在曾经辉煌的语文教育明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魏书生生长在那个时代自然难以避免。我们现在重新审视魏书生, 肯定魏书生的“超语文”的语文教学, 并不是要泛化语文更不是反语文而是要升华语文, 意在让“超语文”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继续彰显其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②魏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③⑤《魏书生文选 (二) 》,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魏书生:创造教学艺术的“大家” 篇8

点评: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也是最值得尊敬的职业之一。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被称为中国教育界“奇迹教师”的魏书生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喜欢老师这个行业,热爱班主任工作,才能把自己的心思运用到工作上。” 魏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有着不平凡的追求,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魏书生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而是一个有一种忘我精神的教育家,是一个有职业精神的教育家,是一个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拯救别人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家。正如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吕叔湘所说:“他(魏书生)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

教育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一个不断探索、享受快乐的职业。魏书生对教师的内涵做出了很好的诠释。教师的人格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今天,更影响着学生的明天和未来。魏书生非常重视自身人格的修养,努力地实现人格的提升,他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教育、熏陶、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生。

魏书生教学民主思想 篇9

●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只能降低学习效率。

●要统一,就要采用民主的方式,大家讨论表决。这样,学生才能从小养成民主的习惯,包括一事当前,把自己放在主人翁位置上独立思考的习惯;讨论中,给自己寻找论据和注意倾听别人论据的习惯;表决后,特别是个人意见被否决后,坚决执行多数人决议的习惯。●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靠老师管学生,压学生,主观片面地命令学生,或者靠学生批师道尊严,小将上讲台,都不能解决矛盾而只能激化矛盾。强调学生必须服从老师或强调老师必须服从学生都是极端的作法。

真理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这一点就是用民主的方法,使师生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少也无效劳动。●民主决不意味着无政府,更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民主意味着人们更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法律、制度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民主与科学紧相联系。科学发达,人们善于从科学的角度去理智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只从私欲的角度,单凭感情去思考,这样才谈得上民主。

●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这和分工,和专业化并不矛盾。

●民主的基础是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意识的增强。当许多群众文化水平还相当低,甚至是文盲,还有强烈的依附心理的时候,如果放弃对他们的正确领导,他们除了变成一盘散沙,什么也干不成之叫是被坏人利用?

上一篇:无不良市场行为证明下一篇:求职信范文英语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