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学(共8篇)
于漪语文教学 篇1
于漪语文教学提炼··教法·解决问题不能多,目的落实具体课文中·局部重敲激活,引生举一反三精设计问题,引导生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但不碎尸万段分析错,要顾全文内容思路意图,分析词段在文中作用,选动情点启发提问吟诵,段段讲千课一面差,反馈及时了解学情,学越积极越好·引导生多读看写积累实践,讲解决不了大问题,生自己读写实践,点拨开窍引导鼓励读写,否则没表达能力。培养发现、思维想象记忆能力·文学作品情景教学讲趣味性形象科学性·在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序列上有突破好。尖子生、大面积生都要提高,研究生实际(思想状心理特点兴趣方法习惯)人的研究要有突破,质量才提高的快,列出问题,提出方案改革·不无限加作业负担,减少无效劳动。养自己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情意·灌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影响学生智力,练听的能力。把思想情操能力认知情感人格贯穿在听说读写过程·别人经验总结攻自己之玉,据此班找症改革,梳理教育思想思路,审视自己的教学习惯、方法·素质:创造性独立思考听说读写交际能力。班教授课制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由于习以为常对学生问题熟视无睹·学古外经验(比较研究法)·背古诗好·提倡自学进行启发式,把课文上活,善于点拨问题关键处,启发学生五官、心·在主动积极获知识培养能力。哪些采用讲解、讨论、多训练,要因文而异,没固定启发式·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研究不能停,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寻章摘句肢解不能只重视字词句中的技能技巧,在知情意上收获少,文章灵魂不见了·作文要细水长流,文字技巧思想内容要硬·阅读教学:写什么(内容)怎样写(思路)为什么这样写(意图),书声琅琅,舍人文无法掌握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教育结合····以前语文问题:1以考题为准绳,教学出现程式化,题海成纯技术训练课,脱离生思想生活,离生活文化熏,认知能培,缺情少意不能提高语文水平·对语文的认识:语文教是基础,塑造学生心灵;不能照本宣科,拘泥于固模式,现人应有强阅读能力,观认识生活,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重积累;因材施教,语文能思文化素质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研究规律注意:不舍传统好的,采“洋”论理,静心提炼研究;真正科学20、30年跟踪调查,在反馈基础上修正提高·对青年教师希望:从实际出发,发特形成风格,找到学生学习最佳方法;爱事业的激情;上好每节课,师生共同参与,钻(语文最耗心力)·送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这是传统好的)但不守旧。不培养生成书橱,应有理解运用语文能力·过去路思考:任何做法有利弊,适度,超度就枉;机械练题利润驱、误青春变异教;教功能:调他们学语的内驱力、亲历语文之境,实践、提能,教师组指导启发者,可领跑示范,以多样性满生需·激爱读指学生会读、自主阅读表达,师生平等交流;高集中超水平发挥;形成知情意的交流网络。以上1-80页。
于漪《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简评 篇2
关键词:于漪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一.于漪《拿来主义》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二.于漪《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简评
首先是语文知识目标,也就是加涅所谓的言语信息,奥苏泊尔的概念学习,布鲁姆的事实性知识,其本质属于安德森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也就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包括名称、事实、事件、态度等。[1]23《拿来主义》是一篇短小精炼的议论文,信息量很大,文本教学涉及了人物知识——作者鲁迅、梅兰芳、尼采;事件知识——《且介亭杂文》由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事件(闭关锁国、古董展览等);事实知识——列强对旧中国的经济输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等);概念知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论证方法;符号记忆——还包括字音字形: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等。于漪老师去繁存简,将语文知识目标提炼为“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遗憾的是于漪老师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知识把握不够精确,尤其是文章的写作手法知识讲解较为模糊且有偏差。杂文属于议论文的一种,理解议论方法应该是教学目标中应该明确的部分。于漪老师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目标概括为“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即为对比论证),诚然她做到了,体现在第一课时中对“送去主义”实质及危害的讲解。但她忽略了文章中另两种精彩的论证手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这两者化抽象为具体,又委婉地跨越了当时语境的表达障碍,应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于漪老师既没有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其讲解也较为含糊。课文第八节用穷青年继承老宅子来比喻国人继承传统文化,讲述了面对传统文化的三种不同态度:使用、存放、毁灭。可以归纳为比喻论证。对于课文第九节的内容知识把握有误差,在教学目标中将论证手法简单的归结为比喻修辞是不恰当的。第九节中“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的解读多年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被误解为比喻修辞或者比喻论证,这里存在明显额逻辑漏洞。既然是比喻修辞,“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为喻体,那么本体是什么?通常人们会解读为:“鱼翅”为文化遗产的精华,“鸦片”和“烟枪”是糟粕,但也有有益成分。简单归类为精华和糟粕,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定义为糟粕,何来有益成分呢,定义和内涵相互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作者列举的四种事物是否具有比喻义,是否起到了比喻的作用。这样贴标签式的解读明显是对概念的教条化,受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实际上“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类比了三类事物,也分别对应了三种态度。一是“拿来使用”类:鱼翅——类比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的部分,因此可以放心“吃掉”;鸦片——类比文化遗产益大于害的部分,不必“摔在茅厕”而可以“送到药房”;二是“或存放或毁灭”类:烟灯和烟枪——类比文化遗产中害大于益的部分,可以“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大可以毁掉”;三是“必须毁灭”类:姨太太之类——类比文化遗产中有害无益的部分,要毁灭的自然是造成姨太太的制度。[2]276为什么是类比论证,而不是比喻论证,都值得学生深入思考或者进行讨论。
其次是语文技能,是指运用概念和规则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其行为表现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于漪老师的《拿来主义》教学目标设计主要侧重于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在目标表述中表述为:“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在阅读与鉴赏技能方面,于漪老师并未形成目标表述,但在教学设计上表现出丰富的语文技能教授,比如阅读课文、背诵课文、以及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等等课堂上均有体现。在写作技能上于漪老师强调得更多,比喻、讽刺的语言风格将一贯逻辑严谨、态度严肃的议论文变得有生命力,活泼生动又不失犀利冷峻的态度。这确实是文本的最大特点,也是鲁迅文章显著的风格特征。遗憾的是像这样的一篇思想深刻又极具个性的文学文本,在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方面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了,于漪老师的语文技能设置缺少了口语交际能力的部分,虽然课堂教学过程有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但在目标上未能体现。
再次是语文策略知识,即关于语文运用和学习中如何认知、如何学习的知识。[3]17非常遗憾,于漪老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相对缺乏语文认知策略目标。虽然在她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语文教学策略的教授或是潜移默化,但她未能形成目标意识,错失了帮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运用这些语文认知策略的机会。也许作为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做到不拘小节、成竹在心,但对于后生晚辈而言,一份完整、细致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实践的依据,也是检验自己教学效果的标准。在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具有典范意义的阅读认知策略——关键词法。这种认知策略的教授源于于漪老师对课堂效率的追求,对高二学生有一定语文阅读技能的学情把握,更重要的是她能够准确的体会到鲁迅杂文的理趣——对现象的高度抽象化、议论的形象化、行文的逻辑化,从而使文章形神兼备、风格独具。因此本文的关键词和关键概念的学习将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突破口。虽然于漪老师身体力行的关键词法是合理的、高效的认知策略,但在教学目标上未能体现。在注意策略方面,于漪老师通过提问关键信息,通过问题串联课堂的阅读教学可以概括为探究式学习,先让学生思考题目“拿来主义”;后按照行文顺序,依次提问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案例以及危害是什么;为什么要区别“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批判了“拿来主义”的哪三种错误倾向;应如何正确地采取“拿来主义”。这些问题符合文章的思路,逻辑清晰,但是对于这样的策略性知识,教者未能形成目标意识。
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漪老师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是十分明确的,目标具体表述为:“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体现了她多年来践行的教学育人观和教育的生命意识,将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修养和人格是她一直强调的教育意义。因此她将课文当作指导学生阅读其他中外名著的教材,帮助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辨别意识和鉴赏能力。
该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制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多维化。在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分目标,涉及了语文知识目标、语文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但其中缺少了语文认知策略目标。教学目标设计,面面俱到是不切实际的,于漪老师能够兼顾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习得,考虑得相对比较周全。
第二,重实效。于漪老师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表述都极为简洁,相比部分年轻教师的长篇大论的目标制定,于漪老师的目标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看出于漪老师对于课堂效率的追求。简明扼要的目标制定有利于教师教学也方便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价。
第三,层次性。于漪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分为两个层次,即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两条,分目标即为两个课时开头的教学要点。分层的目标设计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先从“送去主义”入手,再去认识“拿来主义”,循序渐进,较为科学合理。
第四,轻方法。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于漪老师的目标制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阅读教学方法未能在教学目标中得到体现。方法的忽视不利于长期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关键词法以及把握文章的逻辑链,包括问题串联的探究式学习在目标表述中相对缺乏。
参考文献
[1]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解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于漪情景教学法 篇3
摘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语文教学素有“情感派”之称,她讲课声情并茂,注重熏陶感染,被誉为语文教学的一面旗帜。她以情感教育为旨归,开辟了语文情感教学的新天地。
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如果学生脱离了兴趣而学习语文,那一定是一种痛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导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导语方法种种,情景渲染无疑是课前最佳激趣方法之一,从于漪老师的三例导语中可窥一斑。例一:朱自清《春》一文的导语—— “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回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例导语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创设了一种联想情境,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机。老师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溢语言表,学生迫切学习《春》的欲望被激发,朱自清如何妙笔生花的描绘、盛赞春之美景,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例二:鲁彦《听潮》一文的导语——
“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它有时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它有时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写海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海的壮观。”在这例导语中,于老师对大海的情态、声音、乃至“”性格都作了生动的描摹,把大海无形中搬进了教室,或者说把学生引入了大海,缩短了学生和大海的距离,老师再带领学生读描写大海的佳作,定然会兴味盎然。例三:杨朔《茶花赋》一文的导语——
“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著称于世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干亲情。可是,要我们动笔写时,又感到难以下笔。在庆祝国庆时,我们要同学们写祖国颂,祝愿伟大祖国展翅飞翔,有的同学就问:祖国这么大,怎么写,怎么表达”啊?话问得有道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泼墨绘彩描绘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能写出新意呢?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在这方面会给我们以很大启发。”
读《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篇4
单位:福兴乡中学
姓名:张书东
这个暑假,读了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论集》,深刻地认识、了解并领略了一位杰出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老师的风采!
书中全面反映了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理论探索的成果,主要包括语文教学总论、语文课的育人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材处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治学偶得和为师之道等八类内容。于漪老师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功能、教材、教法以及语文学科与学生的习惯养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形成等的关系,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语文教学规律性认识。
翻开书的第一篇章——《我和语文教学》,首先感受到的是于老师对语文的热爱。用于老师的话来说,学生时代的她对语文就入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当了语文教师的她又是怀着怎样一颗炽热的心对待自己的这份“事业”!
于漪语文教学 篇5
http://
2010年07月12日 14:41
新浪教育
“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2010首届中国个性化教育高端峰会落下帷幕。以下为于漪在本次峰会上就“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主题所做的演讲实录: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能够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做教师的肤浅体会感到很光荣。这次会议主要是研讨因材施教的问题,我谈一点体会大家很知道的,我做老师要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都成为发光体,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都成为发光体,那我们的因材施教就真正落到实处了,讲到因材施教,我就想到了2000多年前孔子他所倡导的。我想孔子教育思想有三个特点:
一、有教无类,不论出生。
二、启发式,循循善诱。这些我们都非常熟知。
三、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是孔老先生自己讲的,是宋代的时候后人从他的言行当中,帮他总结出来的,这在论语《先进篇》里面有非常典型的例子,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对话,子路问老师,闻师行之乎,我听到这个话是不是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接下来冉有问闻师行诸,孔子听到了说,你听到就要去做。然后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两个同学同样的问题,你怎么不同的回答呢?他说冉有是谦让的,所以让他去做,要激励他。而子路是比较勇的,因此我就要退之。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非常重视因材施教,今天进入21世纪我们教育要人才辈出,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良好的建设者和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因材施教就必须让每个孩子在学习当中能够发出自己耀眼的广告,下面简单谈四点。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为什么呢?首先要讲教育理念,因为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受教育思想的支配,有怎样的教学思想你就会又怎样的教学行为,教育活动,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的孩子,我想起码有这么几个要点应该是思考清楚的。
1)科学最近研究表明,常人蕴含的脑子的潜力是基本差不多的,我不是说极其个别的神童天才,当然也不是有学习障碍和思想障碍的。我们普通学生从科学最新研究来看,他们所蕴含的发展潜能是差不多的,我们教育就是要把孩子蕴藏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这就对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和条件,当然我们就很难说了。
2)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是活脱脱的生命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爱好。我想孩子的多样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心理学家研究说得非常清楚,人是有多元之能的,人有语言的智能,有数学逻辑智能,有音乐智能,有体育运动智能,有人际关系智能,有自我认识智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我们非常清楚,我们十分崇敬的数学研究家,我们都很清楚。数学的研究当时没有电脑,只用手来研究的,能算到1+2。他语言方面不是能够很顺畅的表达。这并不存在这个人怎么样,人是有他独特的有所长的智能,因此在一个人身上有强势智能有弱势智能,廖昌永是我们现在上海唱男中音最好的歌唱家,是四川被政治老师发现,音色非常美妙,音乐非常宽广,因此这个政治老师培养他,后来送他去学习。可是碰到这个老师认为他并不怎么样,后来有幸到上海来碰到周小燕,他蕴藏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因此就成为我们中国开支亚洲世界很少有男中音歌唱家。所以这个就告诉我们,每个孩子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孩子是多样性的,我们不能用标准化的办法去培养孩子,而应该用多样化的教育曲士英孩子的特点,适应孩子的个性,哺育他们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经过了多少年突然醒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从全国来讲,这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我们上海是第二次课程改革。3)过去我多次参加教育部,国家教委,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审查,从来是以知识为本,以知识体系为本的,而今我们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是极大的进步,教育的本质就是培育人,这是从伯拉图古希腊圣人,伯拉图理想国开始,从我们《大学》的孟子,一直到21世纪教育本质的讨论,池田大佐讨论21世纪的教育,仍然谈到教育不能功利,仍然考虑到心灵丰富和心灵之间的教育,因此我们今日谈我们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这绝不是一个口号,绝不是广告语,而是真正要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让他们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我想这不是一个工厂里头大批量生产能够解决的,必须通过因材施教,深入细致的做法,才能实现我们真正的每个孩子的成长。因为每个孩子生长在我们这个大情的土地上,就要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我们从事教育的每一个人,应该有教好每一个孩子的义务,所以我想这三点如果能够想得比较清楚清醒一点,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爱护每一个孩子,这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起电。
二、锻炼敏锐的目光,培养认识学生的真本领。公益雕塑师本事很大,他能够辨识材料的质地的,辨识材料的走势,然后因势造型雕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教育又合唱不是如此。我想作为老师必须走进学生的世界。其实知识世界的背后有丰富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你对他的生活状态一无了解,如果你对他心灵世界,他想些什么追求什么,是若明若暗,这样很难做好,因为教心必须知心,不知心是无法教心的,教育的有效性,来自于教学的针对性资质深,资质总,你的教学预言,你的教学行为才能得到学生的呼应。
我记得苏联教育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很隐蔽的一角,你老师教育他们时,你要和他对准音标,这样你讲的话能够拨动他的心弦,引起特共振和共鸣,这样教育有效性就大大提升,所以你要教心就必先知心。其实大教育家孔夫子早就讲了,他的教学就是因材施教,一个人一个样,你对学生要了解,要观其所以,因为看他的日常行为言行,你要观其所由,他走路怎样的,走掉哪条路要清楚,仔细的搞清楚他的秩序所在,你要退而行其次,要退下来仔细的思考,他那个言行究竟反应了什么,我想教师责变型是第一步。我们要对学生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个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绝对不只是做问卷调查,不只开一个座谈会,你对学生的了解是每时每刻都在给你提供信息的,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张开自己的感官,眼看耳听,你随时随地要能够张开自己的感觉器官,吸收来自孩子的大量信息,常态下的信息是最珍贵的,说一句话就言为心身,做一个动作可能暗示你什么,上课嘴上撇了一下,也许对你讲的不满意的,因此无时无刻不再告诉你,我在想什么。因此老师应该用敏锐的目光加以理解,能够把这些信息装到心理去思考,孟子说心是观者思,心就是思考。把来自学生的言行思考联起来就能找到共性。
21世纪的学生跟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学生不一样,他有很多共性,但是绝对不一样,收集了那么多信息,也会对现代社会的共性有正确判断,现在孩子成材愿望非常强烈,思维非常活跃,而且科技起点,科技知识起点是很高啊,你怎么想到小学生现在可以网络运用得那么成熟,有许许多多的优点,但是他也有不足,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与人之间交往的关系,有很多不真全的。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像玻璃一样的,碰不得,脆弱得很,一碰就脆,因此对这样的学生你应该怎么教,恐怕就不是用原来的一层不变的方法,老办法来督促他划地为牢,那是不行的。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身上必须有时代的年轮,你教一年就好像树长一年一样,树长一年就好象年轮,教师在教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在学,边教边学,先学后教,这样才行。
而且你在了解共性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差异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一个人一个样,那你要把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搞清楚,对有的孩子话重一点能够承受对有的孩子你是不行的,要旁敲侧击,不能直言不讳的,有的时候我们看起来现象是差不多的,其实在差不多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差不多的问题实质存在。
比如在80年代我增加教过这么一个班级,这个班级有四个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很差,说话结结巴巴,好像犯有口吃的毛病,上课的时候我要请其中某一个讲话,我一定要站在他旁边,然后我充当扩音器,把他讲的话,再把他理顺了讲给他们听,看起来都是结结巴巴,其实深入了解以后,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多,一个男孩子我就发现他好像生理上有病,这个舌头短了一点,于是我和他的家长讲,他的家长海军医院的医生说不是这样的,从小就是这样子,从来说不清楚的。我说你带他去看一看,是不是舌头下面一根筋短了一点,家长很尊重我的意见,去看了,果真是,舌头短了一点,然后去开了一刀,然后我再训练他,他真的讲好了,不结巴了。第二个结巴非常喜欢讲,但是讲的前言布达后语,对学生来说希望学生欢迎发言,我对他总是让他想一想再说,想两想再说,他站起来就说,我就跟家长联系了,我发现跟儿子讲话也是语无伦次,他把中学生的儿子,当做幼儿园的孩子,他讲半句,马上把另外半句接上去了,家庭语言环境很差。他希望这个孩子成龙,我们现在家长希望太高,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如果有朝一日小孩子都成龙成凤,就没有蓝天白日了,天都遮掉了。这个家长就说,你要给他介绍什么什么书,其实这个孩子我了解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生肝炎,因此说话语无伦次,于是我就买了一本非常薄的书,是一个孩子写的日记,是最简单的语言,让他来讲。经过很长时间的纠正,这个孩子慢慢的话能够说完整了。第三个是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年龄比别人要大1、2岁,他学人家学结巴的,一站起来就紧张,一紧张就说不出来,因此我对他的药方一个字慢,你一个一个字讲就可以讲清楚了。要改掉他这么一个习惯。第四个是女孩子,讲话讲不清楚,比如上课别人讲的要让他复述说不出来,可是下课看到看到他跟学生玩的时候讲得非常流利,所以我否定了自己原来的判断,他根本不是语言问题,他有的时候讲得很流畅,而是他的思维问题,他的思维比较迟钝,因此我就想到,应该是抓思维促语言,他每天住宿舍,到学校20、30分钟。我说每天走路就训练你的思维,因为那个时候现场解说篮球人家就讲了,篮球赛为什么?我到街上去看到什么店铺马上出来一句话,训练自己思维的敏捷性,我想这个肯定是有效的,于是我跟他讲,你看到旁边石榴树,石榴树花怎么在树上,我们荷花池的荷花怎么在睡眠,你看到什么马上脱口而出这个词这个句子,练了半年下来,居然这个孩子的思维和速度敏捷的程度提高了,一年下来参加全国的作文比赛获得第三名。因此我说知心才能教心,差不多现象的背后有差得多的原因,找到了差得多的原因,你认识他了,然后因材施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尊重孩子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教学中散发光芒,我觉得教学要有弹性,绝对不是死板板的一块,要有张力,就像橡皮筋一样,是可松可紧的,教学本身像周武王治国一样,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你始终把弦绷得很紧弦要断,你很松驰剑放不出去。教学必须要有弹性要有张力,要能够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其实因材施教是我们书院教学很大的特点,我们中国几大名书院,都是因材施教,后来由于工业不明世界上欧洲最早的英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以后,企业出来了,大工业生产需要熟练工,工人需要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因此就出现了学校的班级教学,学科教学。在班级教学里头是不是就不能够因材施教了呢?我觉得并非如此,我们对因材施教往往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因材施教一个是神童天才,或者叫奇才、天才,其实我们学生群体当中大量的是需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都是活泼的生命体,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潜能得到教育开发。所以班级教学并不是因材施教没有用。
2)我们因材施教往往非常容易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层面,其实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材施教就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人的整体,他两个世界都很重要,任何一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就是他的生理世界,他的五藏六府,四肢是他的生理世界,还有一个精神世界,思想和道德品格,他的追求、好奇心,精神世界,每个人都是两个世界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因材施教是一个人的因材施教。既是知识技能,也是情感价值化。两者和谐统一有机的紧密结合我们因材施教财产权能力取得更大的效果。我觉得班级教学有两点很重要。(1)、你备课的时候要解读文本背教材,你的对象是什么?你的对象示范性高中学生和我们一般学校的学生差别很大,看起来分数差100、200分,实际上许许多多方面都有差异,因此你要因材施教。所以要备学生还要备问题,你到底怎么提?你这个问题是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我想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起码有三个层次,所有学生都要会,程度最差的、难度加一点。、难度再加大一点。
提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请所有同学在课文里边找一找,说明歌本与学说对人类思想深刻影响哪一个词最关键,现成的句子所有人找得到,学生们马上找得天翻地覆,我马上就说要训练四维速度。请你们说一说词序不动,一丝不动。学生马上思考变成天覆天:覆地天翻。歌本怎样起到科技史上的作用?学生们自己概括,那就是从天动说到地动说,他要自己来概括。你要说明哥白尼学说怎样对人类思想起到深刻影响的?这个难度就大了,既要说明哥白尼学术在科技革命史上是空前的革命,同时又要说明是哥白尼学术对人类思想影响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对人类思想是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深刻到使人类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台阶式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觉,与此同时又给他带来一个台阶,让他逐步攀登,激励他攀登勇气,你知道这一点以后你还可以跨上第二步,你知道第二步以后还可以跨上第三步,这样即使少数学得优秀的学生能够给大家起到引领的作用,又使得全班教学水涨船高。
(2)一个方面教师要努力为各类学生搭建发展个性的平台,要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搭建发展个性的平台,我所教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自信心很强,当我看到学生的眼光充满自信的时候,我那种欣喜难以言表,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他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将来事业前途就能够不断创新。有一次一开始上课教矛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几百名听课,第一排女孩就举手说,矛盾先生说白杨树怎么好,他说白杨树树的质是不行,他说我认为矛盾先生是言过其实了。这个学生可能人年轻,但是大田园作家屠格涅夫也是这样人为的,他从课桌里头拿出书来跟我教师较量,那就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我当时表扬他了,我说你为了证明你的观点,你课外去读书,读田园作家的书,而且找到了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当时我也教育他,我说你还没有深入学习,因为这篇散文是象征手法写的,客观的景是跟随着作者主观的情而变动的,我说你学下去就知道了。一说激起千层浪,其他的学生都说了,有一个男孩子提出一个问题,这一点我还可以理解,但是书中讲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是树中的伟丈夫,严肃的人使人敬而远之,温和的人使人很容易接近,一个形象上又温和又严肃实在想不出来,是不是矛盾先生疏忽,用词用矛盾了?我很惊讶,因为这个孩子是不大发言的,他站起来发言能够这样充满自信侃侃而谈,我非常高兴,我就赞扬他这样的表述,如果我这个老师说可以的不可以的,那是苍白无力的,一定要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一定要词之有固,言之成礼。如果说可以不可以,在80年代,90年代学生不服你的。我脑子里面跳出来一个词语,一般人不可以的,但是有些人身上可以统一的,比如说论语有“子何人也”“子温而言论”一个很威严的人是很凶猛的,张飞、李逵,但是在孔子身上很威严不凶猛,一个人恭敬的时候是诚惶诚恐,但是孔子身上是都有体现。他赞羡了他对文本的理解,我就托起了他这样一个太阳,所以我想要给这些们平台。
有的孩子很粗糙,很毛糙,很很开放式的,有的时候问得问题前言不搭后语,引得学生大笑,我采取呵护的态度,他能问就是好,要“每试问”,有一次一个女孩子问到点子上了,将了我上课的军,因此毛糙开放的性格,你也要给他搭平台,有一次我教契科夫的《变色龙》教到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孩子突然举手站起来说,老师你讲错了,我吓了一跳,听课的人多得不得了,少则20、30个人,多则几百个人,我当时没有想到错在什么地方,我就请她上来讲,她说你想现在沙俄警官已经知道这条狗是将军哥哥家狗的时候,他拍马的心情更确切了,你怎么能用这样一个波浪先来表达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警官是一个变色龙,处理一个狗咬人的事情,因狗的主人而异,这个警官变来变去,说狗的主人是将军,他说不是的是野狗,说又是的是邻里的狗,这个情节适应孩子,多变的背后有不变的本质,多变的一个现象。因此就边情节边出现,孩子说已经吃准了将军哥哥家狗的时候,你还用原来一样的波峰来表现是不行的,接下来开锅了,对呀于老师你怎么没讲到,于是请同学用红粉笔改了我白粉笔的差错,说现在这个警官心变得更快了,心的频率更快了,这个时候的曲线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能是那样坡度的,应该是这样(竖下来),孩子非常可爱我感谢孩子的教育,我说我还备课的时候单向思维了,我只想到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多相思维,现象本身是在变化的,这一点学生是我的老师。就这样一个粗糙的,粗放的孩子,读到大学以后,他可以全市普通话比赛当中获奖,考取我们学校语文56分不及格的,所以学生本身是一个X(变色)要把他越教越聪明,越有求知欲你就成功了。
比如有的孩子很内向的,他很内敛,有一点像少年老成,你怎么推开他的心扉,怎么把心门推开?不容易打开他的心门,因此课堂也是最好的一个平台,因为有那么的伙伴一起来学习,有一次我们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有一个孩子提出问题,对教科书上面的编者的习题二有疑意,说为什么说鲁迅先生看到水户和日落(音)心动,因此你要说明怎么表露鲁迅爱国主义思想,他说水户(音)是移民,这个可以理解。本身日文跟我们中文不完全一样的,因此我觉得这个题目不恰当的,有的学生说可以的,日坡西山气节奄奄,映照了衰败。这个孩子触动了他站起来发言,他侃侃而谈,我始终觉得他上课的时候经常有一些不屑一顾的表情,也许他的程度是高过你教的程度,因此他就很少发言,其实每个孩子真正学到什么程度,我经常闭上眼睛捉麻雀,我坡度没有把准,尺度没有把准,我看到这样讲十分高兴,有一个孩子讲你们别争了,他说鲁迅先生自己讲的,“不知怎的我至今还记得”。我说作者都说不知怎的,你们比作者还知道啊?当然我作为老师要引导,本证是最最重要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去靠。有的很喜欢数学对语文不喜欢,但是学到语文精彩部分的时候,他身体座位会朝前倾,而且眼睛手会不自觉的把眼睛抬一抬,或者把笔咬在嘴唇上面,那个时候他已经全神贯注,达到忘我的境界。
我想孩子在课堂里头的世界是非常美丽的,因为我们基础教育的课堂是青少年青春的教育,青春是无价的,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因此每一节课的质量,关系到孩子生命的质量。你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还是工厂批量生产,这有本质不同。教师本身就应该在了解孩子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你运用文本的知识,培养孩子的能力,熏陶孩子的感情,这是你生命在歌唱。
最后讲一点呵护个性,弥补不足,在课外广阔的天地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呵护个性弥补不足,在课外广阔的天地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课堂毕竟是有限的,大量在课外,课内要教得精,真正学得好是课外的博览和深思,因此你会面对各种各样学生的情况,首先是一定要找到这个孩子学习不够理想的症结所在,比如我曾经碰到这样的孩子,数学可以,语文一塌糊涂,他母亲跟我讲,他之所以能够考取你们学校,是文化偶然的。因为字写得一塌糊涂,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可是男孩子很有特点,老师一定要有本事发现孩子身上得优点,因为任何一个老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成长,老师的师教是在于扬长避短,长善就授。你只能发现他的长处优点,辅佐他加温,让他能够不断的成长,帮助他克服不足,这个孩子玩非常有本事,我们学校有一个荷花池,他天天去到荷花池捉虫,捉龙虾,捉小乌龟,天天这样,这是他的兴趣所在,要让他学习上去,首先要激发他兴趣,兴趣是他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讲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说你喜欢捉鱼捉虾,你把它捉来放我办公室,让我看看里面有多少乐趣,我就弄了一个脸盆让他放进来,放进来以后我就说,你这里有虾,虾跟虾要打架,虾跟小乌龟打架,你每天来看他们怎么打架,你看了以后告诉我,他真的看了以后告诉我,有一次我们写作文,写可爱的小生灵,他就写龙虾与乌龟的打架,虾的打架刺出去一定要弯弓收得很紧才出去,每个细节写得很好,尽管错别字连篇,尽管字写得一塌糊涂,但是描绘很清楚。我就给他面批了,我就表扬他,我印出来给大家,他就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没兴趣,从小学到中学从来都是批评的,居然还有老师表扬他,还把他作文印出去给大家看,于是他就有兴趣了,那个时候我们上五天半课,每个礼拜带同学出去,语文在课堂学不好,他要有生活,要有思想,要有知识,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没有知识写什么东西啊,结果我有一次带他们看灯展,玩笑灯展,他有兴趣了,星期六结束以后,他说于老师,我明天礼拜天再来看可不可以,我说当然可以,于是他再去看,各种各样的灯,然后他就写一篇文章《观灯展》用的是兴趣迁移的办法,因为他的兴趣所在一定能够出成果,有的不是知识的问题,他是习惯不成,所以我补课就补习惯,学习非常可贵在开始的时候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一辈子,习惯成自然。习惯养好了就能够成为素质,良好的素质长久下来就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我就补课不是给他补知识,我是给他补习惯,为什么丢三落四习惯,有的是拖拉,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后来清华大学毕业。拖拉是没有办法,语文一塌糊涂,我就专门他的拖拉,我不给他补课,我拖拉,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他紧张起来,让他思维转得快一些,上课老师本身就是智力的指导员,让他思想紧张起来,这样才能教好,有的知识链断裂,生病了,或者不称职的老师没有学好,知识链断裂因此你要排查,排查他哪些地方出了毛病,而不是说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头到底,刚刚媒体问我问题,我讲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家长很痛苦的跟我讲,这个孩子默书,默写诗词错了一个字,老师就罚全班抄60遍,为什么?一个字一分,我们学校是不允许默写错一个字的,我想这个叫什么教育,这个惩罚,这叫暴力,你应该告诉他,你为什么错这个字,应该跟他分析,为什么错误,怎么样才不会错,而不是要抄60遍,用这样的机械操练的办法,打掉孩子的求知欲,所以因材施教说说容易,要呵护每个孩子的个性,这是很难的。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分就会迷住了反应,我们的教育本来是育人本质,我们相当程度扭曲为育分,分是不能代表人的,何张考卷考不出孩子的综合素质,所以我在想这个事情,一定要摸清楚孩子的毛病所在,找到毛病以后应该是正面引导,积极鼓励。
什么叫教育?德国教育家讲得很清楚,教育不是你灌输给他多少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他真正作为一个人的欲望,你是唤醒,你是激励,你是鼓励,因此要激励,要从正面扶,千万不能语言暴力,我们随随便便就讲你“怎么那么笨”,这就是语言暴力,你怎么知道他笨,你经过什么科学实验,拿了多少数据说他智力很差,你才下这个结论,没有做过实验怎么就讲孩子随随便便讲笨,“笨”字伤害很厉害的,教师字典里头不应该有这个字,你都是呵护都是尊重。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都会有成才的可能,成大才的可能,你不能因为某一点点定他终身。你一定要点拨在点子上,不能见到什么问题乱点鸳鸯谱,一定要教在关键处。点在要害处,一点就一通百通,而不是说散点,不是中国话的全角色,不是的,你一定要聚焦什么问题是最最重要的,一通就百通了。
我自己做教师有一个体会,当我对这个问题,这个知识理解得十分透彻的时候,我上课能够一语中点,当我上课废话最多的时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理解得不透的时候,我想我们老师上课确实讲了很多废话,废话越多,转过来转过去我怕讲不清楚,很多话来讲,学生就听得糊里糊涂,要点在要害处,最在关键处。对教师要求很高,起码是目中有人胸中有数,对文本要熟悉的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人,对来龙去脉总体方向,构架细部要一清二楚了解学生,对他每一个隐蔽的地方都是一清如水,我想这就是说明我们教师的高尚和伟大,因为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情,难度极大,要做到因材施教。
于漪:让生命之花绽放 篇6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它的基本职能是促进青少年的发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术轻人,重技能技巧,轻人的总体素质的培养,是把“人性”置于“技性”或“物性”之下,有悖于育人的宗旨。
德性与智性本不矛盾,是人们二元对立的习惯思维方式硬性地将它们分裂开来,似乎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不相容。事实并非如此,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决定并影响着智力的发展与发挥;科学文化素质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智力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显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制约。前者是统帅,是方向;后者是基础,是生存发展的内部依据。
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绝对是经典箴言。一个人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不能补;能力有限而责任是无限的。责任感、创造性、灵活性是人发展、成才最核心的素质。可惜至今不少人,包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此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误认为德育是软任务,而抓知识是硬任务,有的甚至是迷信分数,对分数顶礼膜拜。于是,学校教育就出现德育、智育割裂的情况,似乎课堂学科教学只是智育,而班主任工作才是德育。学生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宝,学校要满怀爱心,切切实实尊重学生生命的价值,促进他们德性与智性和谐发展,共同成长。
课堂学科教学是单一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以所教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后者是真正的教书育人,把情意激发、情操陶冶,责任感、创新意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等等,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撒播到学生心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获得发展,心里逐步亮起人生追求的明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判断。课堂教学应该立体多维,发挥育人的多功能。教学的优质、教学的有效,应追求这样的目标。
德育与智育的融合,绝不是外加、贴标签,而是深入钻研教材,反复推敲教学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资源,使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闪发育人的光彩。融合的方法很多,如可在文本中开掘,可在教学过程中点拨,可在情感上激励,可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受启迪。
观看于漪老师 篇7
冀伟红
没有看报告之前,我了解到于漪老师的情况。知道了她是一个80多岁老人,出生于旧时代,她的教学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呢?看了报告之后,非常感动,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她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比我们还超前。我有很多的感想想和同行交流,希望从中有所收获。
于老师有句话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了这句话 我感动于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教育事业的挚爱,感动于这位教育智者宽容博大的精神,感动于这位教育前辈的情意深长的教诲。这是于老师的一种追求,也成为于老师永不停步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更让我们这一辈做教师的惭愧,使我们更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做老师应该达到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才能真正的爱学生,才能真心的教好学。
我是一个教学近20年的教师,对于老师的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我上学的时候,没有学习过电脑,对于教学用课件上课则更是天方夜谭。但现代教学需要就得学。所以我就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电脑,(对于今天来说,一台电脑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当时工资只有270元的我已经是相当不容易。)每天学习到深夜。终于能熟练的制作课件,运用课件上课。所以对于我们教师就更应该时时刻刻学习,才能更好地交给孩子知识。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是于老师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写照。它也勉励着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在教师的岗位上更加优秀。
于老师还有一句话是“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我很欣赏,因为在我的教学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在教学时,我很用心地去教,但是发现学生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他们有的上课时竟然开小差,学习成绩很差。我就狠狠地批评了学生,但是发现这样效果更差,我也想很多过解决的办法,但结果还不理想。后来我就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呢?于是我就积极地听其他老师的课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了解学生改进自己的教育措施。结果大多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用好这“两把尺”。
于漪老师教育思想 篇8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裴斯泰洛奇认为,爱是统摄其他一切感情的核心,也是人性统一的核心,所谓心、脑、手协调发展,也就是爱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只有爱才能使知和行统一起来。爱和智力结合构成核心力量,使人成为人,达到人的理想。教育中没有爱,任何努力都将事倍功半。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对学生倾注了深深的爱。
1.对语文深深的爱
于漪老师特别欣赏闻一多的那首《红烛》:“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她正是以这种红烛精神,怀着对语文炽热真挚的爱,在语文教苑辛勤耕耘,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于漪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所教的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并认为这种“爱”,应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要了解汉语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广泛阅读流传下来的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会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够有机会学习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是非常幸福的。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这份情感,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饱含感情地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由于于漪老师对语文爱得热烈、深沉、执着,因而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感情。语文教师就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
于漪老师对语文一片深情,她曾发自肺腑地说:“教中学语文,成了我终身从事的高尚职业,我为此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 她对语文事业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正源于她对语文深深的爱。
2.对学生满腔的爱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于漪老师正是“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热情满腔爱并鼓励和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
她常说:“热爱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效。”并说,爱学生,就要给学生爱心、耐心、信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有人就把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称为 “爱的教育 ”。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爱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望和信心,爱的情感带来的鼓舞促进了教学高效率的实现。教师只有倾注满腔爱,全身心投入,才会创出具有自身风格的高水平的教学业绩。
“爱是一种情感,它必须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交往中,通过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育对象的可爱之处,才能引发真情实感。” 知之深,爱之切,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于漪老师非常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之中,具有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很容易不讨人喜欢,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细致入微地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她还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品”,要精心雕琢,不能怕麻烦,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只有与学生丹心一片,才能与他们心心相印。
于漪老师深知,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和发展,学生渴望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母爱和师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它最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无坚不摧。她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老师对学生要情深似海、师爱荡漾。”对学生的爱,难就难在这 “ 荡漾 ” 二字。所谓 “ 荡
漾 ”,一是自然和谐,讲究真切;二是细雨润物,讲求透彻;三是涓涓细流,讲求持久。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永葆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有明显缺陷的差生,很难;爱自己的孩子,表达亲子之爱,容易,推亲子之爱到学生身上,甚至为了爱学生而牺牲亲子之爱,更难。然而,这一切,于漪老师都做到了。
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绵绵不尽的爱,才有了她语文教学中春风化雨般的情感。
二、熏陶感染塑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仅是一个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青年一代,并在他们心中激起求知欲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雕塑家。” 于漪老师也说:“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塑造他们的心灵。”
于漪老师还认为,“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
1.披文入情,发掘文章蕴含的情愫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首先做到“披文以入情”,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步入文章所蕴含的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使之受到熏陶感染。
于漪老师说:“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刻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 “披文入情 ”的过程,有赖于教师整体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体现。只有如此,才能真切地把文章所蕴含的情愫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先燃烧自己,然后撒播感情的火种给学生。
2.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力量和迁移功能,因此教师要以情去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境界。于漪老师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 于漪老师善于传情激情,她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声情并茂的辞章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去掀动学生感情的潮汐。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完美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情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教
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身历其境,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心田得到滋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于漪老师正是以饱满的教学激情,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手段创设情境,开启学生心智、塑造他们的心灵的。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唤醒他们的内心情感,引发他们心灵的震颤。
3.情感交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情感教学要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合一,融为一体,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学乐章,也才能真正塑造学生的心灵。
【于漪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07-04
语文教育家于漪说09-21
于漪教学艺术09-21
于漪教学风格01-01
于漪教学智慧初探12-29
于漪、欧阳代娜教学艺术浅析01-04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07-13
于漪老师07-24
记特级教师于漪07-22
《拿来主义》 [于漪设计]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