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精选10篇)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 篇1
《于漪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于老师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
阅读于漪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于漪老师关注同学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培养,包括同学的学习兴趣,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等等。
于漪老师不是用单纯的言语去突出这些情感,她更以满怀激情来演绎她的名言,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她对于学生的爱撒在学生的心间,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这样对于身边的人和生活的爱的教育也扩展到对于爱班、爱国的教育中。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即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她是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的各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读写水平,并有意识的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在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摸清孩子们的状况,就能依次为依据,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才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
于漪老师不仅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完整、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的牢。她体会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她突破不讲时效的“形式主义”做法,努力把课上得对学生最有益处。她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仔细看书,提出要主义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学习,就可以积极思维,打主动仗。于老师还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困惑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生活中点滴的进步都给与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于漪老师看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的内容。她积极在教学上钻研,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她让我也深深体会到“胸中有书”是老师不断的追求,着才能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服务于学生。胸中有书,要求我们“读懂教材”,根据文道统一的精神去钻研教材,明确每一篇教材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另外,要求我们不断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密切的练习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做相应的准备。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我们的事业是“栋梁”和“未来”,这激励着我们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在教育中去实践“胸中有书,眼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和为人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人才。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 篇2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认为,课堂教学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要传授精神。在教学上,她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民族精神渗透于语言文字而得以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她认为,民族精神教育是德育的根基,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内民族精神教育资源,依托民族语言教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机、无痕地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风笑天:独生子女不是“问题儿童”,不是“小皇帝”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南京大学生活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研究方法领域的专家风笑天教授发现:年龄是确定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是否具有差异的关键变量。在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两类子女存在较大差异,而在学龄中期特别是青年前期,二者之间则不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在年龄越小的儿童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越大,不同之处越多;随着年龄的增大,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不同之处也越来越少;尤其是到了青少年和青年阶段,两类子女之间的差异几乎完全消失。
这一研究轨迹表明,独生子女不是“问题儿童”,不是“小皇帝”。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生子女在人格、个性特征、社会化等方面的些许差异会逐渐消失,在基本社会化末期,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
陈一筠:青春期教育讲什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陈一筠指出,学习两性交往的最佳时机始于青春期。时代的发展需要开展以性健康教育为主线的人生教育。青春期教育不仅讲性,还要讲友情、爱情和婚姻,“青苹果的烦恼”更多源自情感上的困惑。
陈一筠认为,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家长对孩子更具亲和力,家庭环境也具备隐私性和针对性。作为辅助阵地,学校遵循青春期教育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面向初中生开设少男少女课堂,讲授青春发育的生理变化、体貌变化和性感情发育等知识;在高中生里开设婚恋课堂,教授男女交往的知识与技能,探讨传授主流性价值观和性道德。
青春期的时间段在10—19岁,但从8岁起就应进入准备期,此间,父母要留意孩子青春期的变化。青春期有三个指征:生理变化、体貌变化、性感情的产生。最后一个指征常被忽视,却非常重要。因为多数孩子的困惑发生在情感层面,如果情感层面上性的困惑得不到疏导,性的压力得不到解脱,偷尝禁果的行为就易发生。少男少女的交往有助于他们完成第二次断乳期,形成积极自信的心态,为下一步恋爱、择偶、婚姻做早期的铺垫和准备。家长应积极引导少男少女与异性交往,集体“放电”比个体“放电”安全,公开“放电”比私下“放电”保险。
深圳:拟建50所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今年10月起,深圳将开始首批50所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申报与创建,义务教育阶段设重点班、严重违反“减负”规定而拒不改正的学校将一律取消创建资格。
深圳首批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主要有六种类型:德育工作特色学校、体育工作特色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课程改革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要申报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必须满足办学3年以上,开展特色学校探索和实践2年以上,所申报项目取得一定成果和社会影响力等条件。符合条件的全市中小学校(含民办学校)均可申报。同时教育部门要求,同一学校申报的特色学校类型不超过两类,同一类型特色学校的特色项目须有三项以上。在两年创建期间,深圳市教育局每年将拨付专项经费,小学每年每种类型特色学校拨付10万元,中学15万元。各区教育部门需给予等额的配套经费支持。
89.1%:当今好老师不常有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336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原因包括:社会不良风气对老师影响太大(68.2%),教师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不合理(65.5%),应试教育体制制约(60.2%),教师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52.6%),具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师太少(48.0%)等。
公众对当今老师的整体印象如何?调查中,55.6%的人认为“一般”,和其他职业没什么不同;26.9%的人感觉“很差”;也有17.3%的人觉得“很好”,老师值得尊敬。现在的老师最缺什么品质?56.4%的人首选“因材施教”,其次是“平等对待学生”(55.1%)。接下来还有诲人不倦(44.4%)、循循善诱(43.6%)、教学相长(35.5%)等。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63.1%的人首选“富有人格魅力”,接下来还有“敬业”(62.1%)、“爱学生”(61.5%)、“因材施教”(53.1%)、“亦师亦友”(50.9%)、“有为国育才的责任感”(44.1%)等。
韩国:父母与子女“一心一体”
韩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以父母为经济中心支持子女上学,是学生得以保持不断升学并热情不减的主要动力。韩国的家庭是保持大韩民族优秀传统的堡垒,仅在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关系上,韩国就和西方大不相同。在西方,子女到了18岁就要自食其力,开始和父母分居;在韩国,子女18岁还和父母亲密无间。在孩子上学后,大多数父母(尤其是母亲)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子女的培养上。
在韩国教育投资的构成中,由父母承担的私教育费在教育投资总额中占半壁江山。按照韩国教育开发院的观点,所谓“私教育费”,除了学生家庭支付给正规教育机构的学业费用外,还包括:各类补习学校的学杂费、家庭教师费、教材费、学习用品费、膳食费、交通费、住宿费、校服费、团体活动费等。
在家庭礼仪教育方面,大人的行为习惯具有无声的影响力。为此,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成为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为使大人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韩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秩序教育、亲切教育、清洁教育”。大人守秩序,孩子们就会跟着学,从礼貌精神、礼仪形式到实践行动,潜移默化,将文明礼貌向制度、习惯、文化方向推进。
读《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篇3
单位:福兴乡中学
姓名:张书东
这个暑假,读了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论集》,深刻地认识、了解并领略了一位杰出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老师的风采!
书中全面反映了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理论探索的成果,主要包括语文教学总论、语文课的育人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材处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治学偶得和为师之道等八类内容。于漪老师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功能、教材、教法以及语文学科与学生的习惯养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形成等的关系,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语文教学规律性认识。
翻开书的第一篇章——《我和语文教学》,首先感受到的是于老师对语文的热爱。用于老师的话来说,学生时代的她对语文就入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当了语文教师的她又是怀着怎样一颗炽热的心对待自己的这份“事业”!
《于漪教育视点丛书》观后感 篇4
凡是接触过于漪老师的人,都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对学生的挚爱。一个教师,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好教师对学生都具有人格魅力的吸引力。我们学习于漪老师,不仅是在学习一种思想、一套方法,也是在学习一个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看了《于漪教育视点丛书》,用“震撼”两字似乎难以形容当时的心情:原来教师应该 这么当!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于漪老师对于孩 子的那份爱,让我深深感动掀起我心中的涟漪。我们经常会听见这样一种言论:假如你是孩子。许多时候,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确实和孩子不一样。有时,在我们眼中是不可思意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却是色彩斑斓充满趣味。所以,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更难以做到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但是,正是这样的挑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去克服,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于漪老师是一位语文老师,她主张每位学生都应当成为语文的“发光体”,对每位学生不偏不倚,尽量发觉其潜能于漪老师说: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面对这位教学泰斗的言论,” 我需要学的实在太多太多了!我要不断用于漪老师的话为自己加油!
老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也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有这样一句话:“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细小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我也曾是一名学生,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也深有感触。一名教师,他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作为老师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好的榜样,同时老师的教育要有远见,要有发展的眼光,敏锐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是特别的。
老师也有自己的追求,追求完美,追求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以启迪,有了追求就有了动力,有了向目标追求的动力。
子曰:我日三省我身。作为一名老师,每天我们需要反省是的就是对于上课中自己的所存在的不足,在反省中提高自己。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合格?于漪老师对“合格”有着自己的理解。“国家把后代交给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做人的道理,通过小事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于漪老师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但她还是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为国家的后代做出她的贡献,这份精神我们值得学习。于漪老师把教育事业当作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几十年来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不懈探索、锐意创新、率先改革。于漪老师上过上千节公开课,但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三遍,也绝不重复。她的课每一堂都精彩,每一堂都能打动人心。于漪老师的成功奥秘,就在于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善于把知识传授和情操熏陶、智力开发融为一体;就在于永不自满、永不止步,不断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杰克·韦尔奇在《赢的答案》中提及:“事业的成功之路漫长而多坎坷,较少有一帆风顺的。这条路曲折向前,时断时续,有时候还要经历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坎坷。在这里,汗水和能力至关重要,而运气有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汗水就是需要付出的努力,而于漪老师就很好地向我们阐明了这个道理。
于漪老师曾说过:“我们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应当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面对着很大的困难,但我们同时也有着取得更大胜利的条件。事在人为,问题还在于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当教师的很清醒、很努力,我们的工作就很有希望。”我们的孩子年龄小,但是他们非常聪明,只是由于控制行为的能力很弱,并且语言的表达也不完全能达意,所以要求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关心,从他们的角度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有时,对于一些比较顽皮、好动、或是有些特殊孩子我们很难做到关爱,但是,往往这些孩子更需要关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文章 篇5
来源: 赵瑜的日志
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如何做一名教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近日,著名教育家、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五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于漪老师给石惠芸老师的回信中阐述了一些看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现予以摘录,供大家阅读。
自强不息,女教师们!石惠芸老师:
信收到,已拜读。
您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语文教师队伍中的女性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自强不息,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女性的语文教师,一般来说,有其天生的优势,如口齿清楚,语言流利,教态亲切,工作认真,考虑问题细致,模仿性比较强,因而,步入教坛后,兢兢业业,与男教师并驾齐驱,其中不乏佼佼者,不说别的,仅就公开课而言,与男教师比,确实毫不逊色。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有后劲,如何发挥潜在的力量,如何日有所进,月有所进,年有所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万所创新,有所建树。
我与您一样,是名普通的的语文教师,所不同的是我从事教学实践的时间长,所碰到的困难、挫折比您多,虽然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教训更多。下面就您提出的问题谈点看法,很不成熟。
无庸讳言,女教师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比男教师更为艰辛,付出的精力要更多更多。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的条件,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是男子在事业上冲锋陷阵,男子顶天顶家门。
尽管解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妇女半边天,并在法律上、政策上作了种种规定,但观念的彻底转变绝非短时期能奏效,遇到具体问题,女性的地位、作用就不知不觉下沉。再说,家务劳动的担子,一般情况主要是妇女担当,要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社会上某些行业特别需要女性的天赋,如音乐、舞蹈、某些戏剧,除成就与男子平分秋色外,其他往往及不上男子。放眼看,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对女性的制约是客观存在,不得不承认。
正因为如此,女性,包括女教师更要自强不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众多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女教师,而女教师通过自身坚韧不拔的努力,也完全能够适应这种需要。女教师要在语文教育事业中做强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
一、心胸。
心胸要宽广。一名女教师如果把搞好语文教育事业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认真钻研教材,把课教好,这是基础,但胸中不能只是装着“课”,要想得更深,想得更远,想得更广。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伴随着语文能力的训练,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感染,塑造良好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近期目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今日更应着眼于培养出跨世纪的祖国有用之才。他们是脱离愚昧的,有文化教养的,是能明辨是非,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健康的,优良的。站在今日的三尺讲台教,要想到明日建设者的形象,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审视今日的教学,脑子里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就会衡量种种认识和做法的正确、差错或不完善,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俗话就: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胸中装着学生的今天和明天,装着语文一堂堂具体的课,又装着探求语文教学规律的昔日情景、今日现状与明日蓝图。微观上钻研,宏观上思考,脑中就会有涟漪,有波涛。众所周知,“学而不思则罔”。当一名教师,最可怕的是不爱思考问题,不善于思考问题。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操作,不站在事业的高度精心探究操作的指导思想、操作的利弊得失和形成原因及改进措施,等等,充其量只能成为熟练工,其结果必然是裹足不前。有的人教了几十年语文,说不出一点切中肯綮的见解,大概就源于此。
要在语文教育事业中做强者,须有拥抱语文教育世界、拥抱学生世界的心胸,不为鸡虫得失之事所困扰。生活中、工作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样那样不顾心的事,千万不能心眼窄,耿耿于怀,要有大丈夫气,拎得起,放得下。一要把事情看透。刮风还有东南西北之分,怎可能事事顺自己的心?更何况自己不可能事事正确。二要有点幽默感。即使受点委屈,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长知识,长学问,增加阅历。人不是玻璃制品,碰不得。“心”只是方寸之地,不相干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多了,留给语文教育只有立锥之地,怎么干大事业呢? 心胸宽广还指乐意容纳别人的优点,别人的长处。自己再好的经验说到底也不过是一孔之见,不可能覆盖一切,别人哪怕教学中有不少缺点或苹足之处,只要有可取的精华,都要努力吸收。一个人头上一片天,各有所长,各有创造,要包打天下,包揽一切,不可能。聪明的总能敏锐地发现别人的长处,真心学习,丰富自己;愚蠢的就往往闭目塞听,孤芳自赏,因而,也就难有进步。
心系语文教育事业,心系可爱的学生,心胸就会宽广起来。
二、视野。
视野要开阔。语文教师当然要熟悉语文教材,掌握语文教材,但仅仅限于此,那就远远不够了。业务上、学术上能不能出成果,非常重要的是看基础宽不宽,扎不扎实。金字塔形的结构是有道理的。涉猎的知识越多,越能触类旁通,对自己本学科的钻研越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认识。语文学科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强,仅就教材而言,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可以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它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美学、艺术、戏剧以及自然科学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取得主动权,克服捉襟见肘的窘态,就要广为学习,成为“杂家”。
学习不能功利主义,需要教什么,才学点什么,拓展不开,必然底气不足。有的理论学了,可能立刻教学上派用场,如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可用来研究语文教学原则,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可改进教学方法。有些理论、有些知识学了,似乎对学科教学不直接有用,但是它们可以开启智慧,构成文化教养。所吸取的精神养料储存在脑予里,突然有所需要,往往就会一跃而出。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的强弱,教育机智的发辉,并不由于某位教师特别聪明,而在于知识储存丰厚不丰厚,视野开阔不开阔。
对女教师来说,“学”尤为重要。要在工作中家务之余挤出时间读书,就是“充电”,不断充电,视野日益开阔,知识日益富有,教学就有自劲,工作就能出成绩。不少女教师工作开始的几年,业务水平、教学水平有明显进步,到了一定程度步入了“高原地带”,在原有水平上徘徊不前。主观上想突破,更上一层楼,客观上难难进展,重要原因是不重视以新知识新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自己知识长流水,才可能以清泉灌溉学生。
学习很苦,但也乐趣无穷。每读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就会体验到是和智人谈话,天外有天,楼外有楼,自己须奋起,须追求。哪怕是看画册,读歌词,也会浮想联翩,从中获得启发。佳作要精读,一日不多,十日许多,最重要的是锲而不舍,读书不只是看,眼睛对着书,不能算读。要理解,要思考,要读进去成为自己拥有的知识。
时代飞速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大量的并不要求甚解,一名语文教师也“甚解”不了,但要关心,要广为浏览,有大致的了解,国内的要了解,国外的也要关心。广为涉猎,视野开阔,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知识背景、智力背景就广阔得多,教课也能常常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出现“神神来之笔。”
三、功底。
功底要扎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盖数十层的高楼大厦,基础一定要深、正、扎实。当教师也一样,要合格,要胜任,要有后劲,功底必须打得扎实。职前教育,在大学求学期间应认真学习,打下厚实的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但能不能真正成才,还得靠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因为,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岗位上需要综合能力。有志者主动锻炼,积极探求,必能取得良好效果。
岗位锻炼除上述广泛学习之外,要紧紧围绕学科教学需要练就教学的真本领。打铁要靠本身硬,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与自学能力,作为教师,就要在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给他们作榜样。例如阅读理解能力,应进行严格的自我训练。要教学生读懂。钻研教材从语言文字形式,反复琢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形式,反复琢磨、推敲,从识字、解词、句子构造与寓含的深意到篇章结构、写作下功夫研究,能读懂文章的个性,尝到庖丁解牛的欢乐。一篇、两篇、五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独立思考,拿到任何一篇佳作,就会一眼看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来龙去脉,就能准确地把握起灵魂作用的语句、段落,就可有穿透力、意会力、理解力,领悟到文字背后丰富的内涵,领悟到言外之意,言外之声。教学参考书可以参阅,但只能是“参阅”,而且要在独立钻研、独立思考以后;别的教师的教案也可“参阅”,但也只能在自己独立钻研的基础上。教学参考书也好,别人的教案也好,都是别人钻研教材的所得,照搬照抄,不仅不能教好课,而且抑制了自己自学能力、创造思维的发展。再说,一篇课文的阅读分析本应丰富多彩,理解、领悟不尽相同十分正常,无须对参考书有“朝圣”的感情。备课,钻研教材,倒是应该多多翻阅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比较深奥的文章,更应把事情的原委、论据的确凿与否弄 得一清二楚。
语文教师的.听说能力也要积极锻炼。听的敏捷性、准确性十分重要。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他们提的问题,发表的意见,要能迅速反应,及时筛选,掌握要点。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及时而迅速地交流,教师的语言才能在学生心中弹奏。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正确、生动、优美,给学生学习语言作榜样。语言要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教师的口头语言能力不足天生成的,尽管女教师这方面是强项,但要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同样要进行艰苦的训练。口头语言有高下、雅俗之分。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能反映文化人的气质,当然要在高雅上下功夫。但又不能佶屈聱牙,故作高深,要词汇丰富,句式多样,通俗易懂,言简意明,至于语病、粗俗,当然应清除。言为心声,练语言实际上是练思想,练思路,练情操。教师语言优美、生动,学生容易入耳入心,置身于语言熏陶之中,学得愉快,学得有实效。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做教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教师应该要有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
每次开教研组会,我都拿本子记。每个人思考问题都会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听,认真记。教师要学会借脑袋,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要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
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每一次课上下来我都有“教后”,每堂课都要反思。
“教后”记两点:
一是记学生的闪光点。
当孩子学习全神贯注的时候会超水平发挥,往往超过我备课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孩子创造的火花,我就会把它记下来。
二是记自己的不足。
于漪教学艺术 篇7
[摘要] 于漪是从讲台上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她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是目前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是“情感派”教育的代表。她的语文教学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心的沟通,智的启迪,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爱的奉献。
[关键词] 于漪
语文教学艺术
魅力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把教学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艺术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美,一种灵魂美,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
二、于漪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于漪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她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像是一篇起承转合协调统一的优美散文,又像是一曲旋转动听节奏鲜明的乐曲,充满了神奇的艺术。从她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这魅力来自心的沟通,智的启迪,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爱的奉献。
(一)心的沟通
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守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灵活运用高超娴熟的教学技法,创造一种师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以取得较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和谐共振,首先得心灵沟通,于老师深谙此理。她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1]本着了解学生,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教学思想,她认真地研究课堂心理,研究学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身份加入其学习讨论中。她认为:“教学中只有发扬了教学民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能融,洽,思想才能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2]走进于老师的课堂,就会感到自由和谐的氛围:教师和蔼豁达,引导得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敏捷。师生敞开心扉,交流沟通,相互补充学习,完全融为一体。
为了达到“心心相印”,于老师的每个教学步骤,每一堂课用语,都经过精心设计,在实施中,又能依据学生心理,随机应变。教《藤野先生》时,学生对“油光可鉴”一词弄不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于老师作了深浅不同的讲解。她先浅解为“涂了油的头发梳得很光,可当镜子照”,指出“鉴”就是“镜子”,在此名词用作动词“照”,然后又将“鉴”举一反三,引出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说明诗中的“鉴”也作动词镜子解,最后又指出“鉴”的引申义“警戒”,并列有关成语佐证,从而使好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满意。
心的沟通,使于老师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他们学习。在讲授《宇宙里有些什么》,课文里有“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一语,一学生突然问:“一千万万颗是多少?”结果引来一片笑声。有人插嘴说:“万万就是一亿,这都不知道”使提问的学生很尴尬。于老师见状,顺势接过话题问:“万万是一亿,可课文中为什么不用‘一亿’呢?”在引导学生得出“万万”一是读起来响亮,二是让人觉得比较多的结论后,她又引导学生想想“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致使所有的同学都用尊敬的眼光看提问的同学,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化解了课堂上的尴尬。这一细节说明因为师生的沟通,才保持了师生间、生生间的高度和谐,从而使教学产生了艺术魅力。于老师的学生曾动情地说:“我们每一次听于老师的课,总是睁大眼睛,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一刻不停地跟着她转,而于老师的眼光也十分敏锐地观察着每一个同学的表情,捕捉我们学习中的难点和疑问。凡是同学似懂非懂,或容易浮光掠影、一晃而过的关键之处,她就像一个钉子一锤子地引导大家琢磨推敲,使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3] 获。”
(二)智的启迪
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心的沟通,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于漪认为,开发智力、培养思维,是现代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是要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很强,有创新精神,而不是培养书呆子”。[4]于老师指出,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学生的智力结构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使学生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养料,获取语文能力”。学思结合成了她教学艺术上一条件基本规律,不仅要学生“学有所思”,而且是“似有所得”。[5] 思起于疑,于老师善于激疑,并激在关键处。教《七根火柴》时,她在课始就提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她说出自己的观点: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然后又设疑:“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作者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卢进勇呢?”开课仅几分钟,就巧妙地抓住了学生容易弄错的疑点,借提问钩出文章的精义,迅速地打开了思维之门,既为学生钻研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在他们脑海里激起了新的悬念,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真的是引导有方又魅力十足啊。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鼓励学生谈看法,摆见解,向老师质疑,激发学生的创 新精神。教《变色龙》时于老师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变”启发学生思考主人公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变中的不变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变得背后掩盖着媚上欺下的不变本质,她以一条波浪曲线与一条直线来表达。可这两条线一画出,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波峰波谷不可能等距离,前后振幅应有变化。对此,于老师不但没有制止,还很为学生的独到见解兴奋,表扬并让其上台修正从而使学生竞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三)情的感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还具有情的感染作用。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教之以情,是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一大特色。她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了,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6]她强调语文教学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这样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艺术魅力。
她常说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上课时,要做到“以情激情”,情感交融。于老师先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全身心地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再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等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间达到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有人说,于老师教《春》是诗人,教《挥手之间》是个摄影师,教《最后一课》是个朗诵家,教《马克思在墓前的讲话》又是个政治家„„无论课文表现何种内容,她都能融而化之,以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它们,去感染学生,使情感充满整个课堂。
(四)美的熏陶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充满诗情画意,神韵非凡,独树一帜。不仅是学生,即使是语文界同仁乃至前辈专家,听了她的课都感到是极好的艺术享受,美不胜收。有人曾作这样的评价:听于漪老师的课,知识如涓涓溪流,伴随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她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审美实践,以 丰富的教学形态和美感的多渠道诱发诉诸学生的认识与审美意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在美的熏陶渐染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她主张努力把每一堂课上得情趣横溢,充满美感。她追求准确生动的语言美,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她的教学语言层次丰富,优美生动,感情真挚,富于节奏感,感染力强。她还追求结构美。她的课堂结构独具风采:导入设计精彩纷呈,发展阶段跌宕多姿,“小高潮”缤纷夺目,大高潮震撼心灵,结束部分余味无穷,板书则画龙点睛,优美的教学节奏和深邃多姿的意境更使教学锦上添花。听课者如入山阴道,旖旎风光应接不暇,心神俱醉。
(五)爱的奉献
交心、启智、激情、审美从不同方面展现出于老师的教学艺术魅力,把它们有机融为一体的是“爱”,是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酷爱,“爱”是于老师教学艺术魅力的根本。她有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她将语文教学工作称之为“爱的事业”。她上课始终洋溢着高尚的的爱的氛围,她慈爱的目光,微笑的脸庞和亲切的语言,时刻向学生传递爱的心胸、爱的温馨、爱的信任、爱的尊重和爱的期待。
于漪老师奉献给学生满腔的爱,为了爱,于老师“教海无涯学作舟,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7]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她一再“沉”到学生中间,悉心体察和准确了解学生看书、写字、思维的种种表现,然后在教学中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耐心指导;她对作业精批细改,“滴滴红墨水,字字肺腑言”;尤其可贵的是,她极为尊重学生,优等生、差生一视同仁,鼓励他们给自己的教学提意见,出点子,并及时予以表扬。爱具有双向鼓舞行和协调性,她的学生回报给老师的也是满腔的爱,对母语的热爱,对语文课的喜爱,对于老师的敬爱。“每每上到语文课,我们常常怀着兴奋渴望的心情期待着上课的铃声,目光专注地等待着于老师走进我们的教室。”在他们心目中,于老师是高尚的,难忘的,于老师的语文课永远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结论
于漪的教学艺术魅力在于寓情于教,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教学环环相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于漪无愧于整个中国教师心目中的偶像,她的教学艺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新干.用心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中学语文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20,84,236.[4]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0,﹙2﹚:21-26.[5]于漪.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先导[J].课程·教材·教法.1994,(9).[6]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2).[7] 年青的教师,要发展,要创新―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J].语文学习,2001,(9)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课程论文(设计)
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魅力
课程名称 ___语文名师研究_____ 姓 名 ___农 芳 香______ 班 级 ___中本101班 _____
学 号 ___1002401107______ 专 业 ___汉语言文学______ 方 向 ___师范教育_______ 指导老师 ___黄 福 艳 论文评分 ______________
年6月
于漪读后感 篇8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追寻与感悟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书中有那么一段叙述让我记忆犹新:“2000年,我从教50周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一部专题片。在片子的开头,我几乎不加停顿地报了自己教过的100多位学生的名字,许多人惊奇,一位71岁的老人怎么会保持如此出色的记忆力。实际上,是我几十年来始终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是‘目中有人’给了我这个‘特异功能’”。“从教50周年”“几乎不加停顿地报出100多位学生的名字”“71岁”,这些数据组成的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无论从书中哪个章节,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始终是于老师教育教学中放在首位思考的,“生本意识”深深扎根在于老师心田。在于老师的教育观中,她反复强调的是“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终极追求”“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在教师的职业观中,她说“学生没有第二个青春”“国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给我们,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对我们寄予无限的期望。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必须对学生的终生成长负责,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发展”,于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教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走得更远。于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不仅在于她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还在于她俯下身子爱学生,于老师说“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在谈到她的“学生观”时,我们看到她是如此平等地对待、理解学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用心去眼看耳听”“教师要有眼力,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尽管那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瞬息即逝,教师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可以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所以,于老师会从学生课堂上不以为然的笑中体察到自己教学语言的不妥;会在调皮学生的身上挖掘出闪光点以激励他,于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艺术品”“亦师亦友,教学才有针对性”。于老师在理性思考指引下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于是,拥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也自然成为了可能。
于老师之所以能以学生为天,又踏在坚实的语文教学大地上的原动力是她强烈的使命意识。于老师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誓言“让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这样的追求成为于老师内在的生命需求,这样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她为钟情的语文教育“消得人憔悴”,却依然无怨无悔。于老师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终生进步。”“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正因为如此,于老师至今还能站在语文教学的潮头上,引领着大家奋力前行。在今天多元经济、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于老师的忧患意识更强烈,“特别在今天这样的多元时代,教师的导引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于是,我们更理解了一个八十高龄的老人为什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顾自己身体病弱,依然充满激情地投身于语文教育的洪流中,关注教改、创设基地、指导教师、观课评课等,每一次,都是全心投入,激情似火,她说“直到今天,我依然不知老之已至,不能也不愿放下我心中的事业,这一使命将伴随我生命的始终,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无怨无悔。”于老师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所以,读这样的词句你不会感到丝毫的矫情,在于老师真诚的奉献面前,我们所能做的是无比的敬仰,是虔诚地学习。
读于漪老师(本站推荐) 篇9
今年九月,开学不久学校发给我们全体教师每两人一套“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是在工作之余拜读了这套书籍。
于漪老师《呐喊》一书选编了就当前基础教育问题坦率直言、鼓呼呐喊的文章。于漪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目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唯工具论和功利主义倾向给予有利的拨正,力陈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重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重视并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从书中可以领略于漪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她为人师表、一身正气,为她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坚韧品格和凛然风骨。
于漪老师说:“追求高尚的教育理想境界”。
“人生必须仰望天空,选择教育就是选择高尚”;
“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状,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
是啊,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教育的本质应该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的高尚理想境界应该是培育人的精神世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精神塑造精神”。
这几天一直在反复思忖于漪老师这些话,它的份量是沉甸甸的,内在的涵义更是深刻,这既是教师担当的职责更是教师肩负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可能在以前的教师生涯中过多思考的是自己的职责,而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自身的使命与人生的价值。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思考:当初做教师为什么?现在做什么?将来留什么?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改变什么精神? 需要保持什么精神? 需要弘扬什么精神状态? 应该努力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应该把她作为一种人生目标,并把这种目标提升到人生境界、理想境界、生命的境界,与生命相交融合,站在一定的高度提升对教育的认识,理解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的真正内涵,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认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问题的实质,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理念,树立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和教师价值的体现——“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精神塑造精神”。
“追求高尚的教育理想境界”,我想首先就应该要提升自身的修养与人格魅力,拥有豁达宽广的胸怀,这样才会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才能成为教师与学生的楷模。
当代社会需要合作的团队,而我们呢?必须具有学校意识,团队意识,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努力使自己具有宽以待人,诚实守信、不斤斤计较的美德,眼中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抓住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作比较。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学会修身养性,我想比什么都重要。保持一颗诚挚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最关键的应有“坦荡荡”的心境、一个敞亮的心怀,这也许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君子袒荡荡”的修身之道吧!
于漪老师说:“基础教育是人生的一阵子,但影响的是一辈子”。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心灵世界,知心才能交心”。的确,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教育应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快乐是一种乐观的精神,快乐是一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除了吃饭、穿衣等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外,每一个人都有爱他人以及被他人爱、被他人关注的需要。一个和谐合作快乐的集体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又反过来促进集体更加亲密和谐快乐。
然而,现在的孩子有些什么需要呢?他们的需要满足了吗?他们快乐吗?他们拥有丰厚的物质环境,拥有全家人的一致关爱、老师的关爱,他们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应该感到快乐。然而他们真的快乐吗?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不惜花费大量地财力和精力,为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学这个练那个,天天忙得不可开交。
在学校里,同学们每天忙着上课、做作业,放学前还要听老师讲作业问题,回到家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和试卷。面对在学校几乎天天都能看见的这些现象,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作一个深刻思考:我们的孩子现在需要什么?他们快乐吗?我们现在要培养的孩子他们是知识的容器?还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
课堂是师生在学校共同度过的地方,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只有在学校中才存在的活动方式。课堂上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行为的支持,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都是教师关注孩子快乐成长的直接体现。教师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蹲下来,在孩子的眼中看到自己”,“你快乐,我快乐”,“多一份微笑、多一份谅解、多一份进取、多一份创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热爱学生、奉献教育的精神,而从中我们又可以感悟到什么呢?我想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似乎距富有人文气息的、追求生命快乐成长的课堂氛围的教学模式还很远很远„„
虽然,课堂的人文氛围、快乐不容易形成,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挚热爱事业和敏锐感受学生心灵需要的心,坚持不懈去努力创造、形成这种活跃、向上、平等、快乐的氛围,相信,我们是幸福的。因为这种快乐可能是孩子一辈子铭记在心的,也可能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我曾看过《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书中于漪老师说: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实践,用生命在歌唱,为了我们辉煌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我们可爱的学生,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可能就是于漪老师为之奋斗、为之追求教育理想境界最好的诠释了。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篇10
汉语言文学
陆澎澎
一、于漪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语文教苑耕耘录》 《语文园地拾穗集》 《学海探究》 《教你学作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 《于漪文集》 《于漪教育文丛》等。
二、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用“人文性”代替“思想性”,赋予了语文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人文”中有“思想”,同时又兼具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更准确、更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
三、于漪的语文教育目的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目中有人”的思想孕育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在1978年于漪率先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的思想。从“目中有人”到“教文育人”,同样体现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于漪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度、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她讲求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教文”不忘“育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巧妙处理课堂预设外的“生成”。
四、于漪语文教学风格
(一)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二)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三)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四)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
(五)文学性 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六)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于漪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兴趣激发求知欲 于漪将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用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突破口。她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经验归纳为四点,即:
(1)让课堂具有新鲜感,用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否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受到抑制。
(2)让课堂具有趣味性,让学生迷恋。教师要把课上得情趣横溢,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享受到知识的甘甜,学生就会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
(3)带着情感去教学,用思考咀嚼的心态去挖掘课文中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尚的情操。于漪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以情激情
(4)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沟通,课堂内如果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易振奋。
(二)情感熏陶塑心灵
于漪认为,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塑造他们的心灵。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上课时,要做到“以情激情”,情感交融。1.披文入情,进入角色 于漪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首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以入情”,即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进入角色,即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进行再创造,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丰富和补充,真切地体验作品中寓含的情感。
2.以情激情,情感交融
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于漪深挖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能以情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于漪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于漪善于传情激情,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有人曾经评价说,于漪课堂教学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六、于漪的语文教师素质论
于漪所提倡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德、才、识、能”俱全的综合素质。
(一)教师的品德素养
于漪说,教学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于漪对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就是“才、识、能”都很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底蕴、教师的语言修养、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师的创新素养等四个方面。1.知识底蕴
于漪认为,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广泛阅读专业书,而且还要读国内外的教育著作、心理学著作以及与语文有关的学科著作,以提高理论修养。她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知识仓库里的货物不能不“杂”,但要杂而有章。这就需要广泛地阅读,有选择地阅读,并且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有条理地储存。因此,于漪认为,教师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2.语言修养 于漪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讲究语言艺术,要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于漪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愉悦,关系融洽,师生都沉浸在如鱼得水、海阔天空的境界中。
(三)教师的创新素养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培养的是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素养。具体说来,教师的创新素养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教师自身必须有创新的意识。于漪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她一直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用激疑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乐于从事创新活动,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开展创造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教学中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作出创造性评价。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创造萌芽,而不能只是指责学生失败的结果。
七、于漪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界,于漪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她有改革家的气魄、政治家的胆识、文学家的情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一直在探索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于漪提倡要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改革。她认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点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的焦点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教学改革的根本点是“以学生为本” 如何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于漪曾经对记者说:“我认为教育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本本为本到以学生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于漪在《积极改革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中说,过去虽然认识教文育人这个道理,但是长期以来,“教文”讨论得比较实在,而“育人”往往轻描淡写地带过,比较抽象,比较笼统。改革语文教学,就要牢固树立“育人”的观点,把“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
(二)教学改革的焦点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于漪认为,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 1.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角色转换—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中,于漪说,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各学科都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这种学习方式。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推荐阅读:
于漪语文教学09-22
语文教育家于漪说09-21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07-13
于漪老师07-24
于漪教学艺术09-21
记特级教师于漪07-22
《拿来主义》 [于漪设计]10-01
观于漪老师报告有感10-19
听于漪老师报告有感10-28
坚守与超越:于漪的生命姿态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