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管理条例

2024-09-05

教师培训管理条例(精选8篇)

教师培训管理条例 篇1

XX中学微机室管理制度及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学校备置微机室的宗旨是:服务教师教学,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确保微机室的安全,使微机室能发挥更有效、更长久的作用,特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一、微机室管理制度

1、微机房属学校重点保护对象,机房无人时,应关掉所有电源,关闭好窗子,锁上安全防盗门。

2、严格按安全用电制度用电,防止因用电发生火灾事故,破坏微机设备。

3、有关教师及上机操作的学生可进入室内,其它闲杂人员不得入内。

4、软件应是教育部门审核的软件,不得让不健康的软件进入微机室。

5、微机室工作人员或培训微机的教师应在每天上、下半时作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6、微机的保养是一件经常性工作,保管和使用人员要作好维护和保养工作,领导要定期检查和询问设备的保养情况。

7、对微机要经常做好清洁工作,每台微机都应备有防护罩,用以防尘、防晒。

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1、上机培训人员只限本校教师,杜绝教师携带小孩或校外人员进入微机室。

2、每周周三、周四晚7:00—10:00为教师上机培训时间,其它时间一律不得允许教师上机培训。

3、上机培训前必须在保管员处登记好姓名、时间及上机的微机编号。

4、上机时应爱惜微机,操作谨慎小心,谨遵保管员的安排进行操作。由于自己不慎或不遵守保管员的安排导致微机受损应照价赔偿。

5、上机内容应与教学相关,杜绝玩与教学无关的一切游戏。

6、上机时严禁抽烟,以防火灾。

XX中学教务处

教师培训管理条例 篇2

一、开展网络管理教师培训的虚拟教学环境构建

1. 培训对象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 现在校园里承担网络管理的教师, 大多数都是从物理、化学或者数学等学科“转行”过来的, 他们当中只有少部分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 所以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而且, 因为北部山区经济水平不高, 当地老师缺乏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很多老师甚至没有机会配置网络交换设备, 因而动手实践能力不足。

2. 虚拟教学环境的设计与搭建

开展虚拟环境下网络管理教师培训, 可选软件有boson, Packet tracert, 工大普瑞等。他们各有优劣。其中:

(1) Packet tracert是由思科公司发布的免费软件, 它的特点界面直观, 操作简单, 帮助功能强, 容易上手[1]。它的优点是可以在配置交换设备的时候实时改动拓扑图, 并且可以让试验者观察数据包流动情况。

(2) 工大普瑞。这个软件最大的特点是调用真实的路由器操作系统进行模拟, 操作真实感强, 缺点是拓扑网络搭建非常困难, 要专门的软件和语句。这对于初学者比较难懂。

基于对软件特性的分析, 结合培训需求, 选择Packet tracert软件作为交换路由设备实验课的模拟软件;vbox作为虚拟操作系统软件。

二、基于虚拟教学环境开展广州北部山区网络管理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

1. 广州北部山区网络管理教师知识需求分析

调研发现广州北部山区学校校园网大多没有划分vlan。校园里面一旦病毒爆发, 很容易造成全网瘫痪, 有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配备了三层交换机, 但大多数的学校, 即使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设备, 因为各种原因, 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 普遍存在长期缺乏科学管理、高端设备低层次使用的情况。调研结果表明:子网划分和上网行为管理两方面内容是当地学校最需要迫切解决的。

2. 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广州北部山区学校的设备设施情况和教学需要, 笔者制定网络管理培训方案。方案中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 虚拟化实验环境的搭建; (2) vlan子网划分和三层交换机配置, 默认路由配置; (3) 上网行为管理器配置方法; (4) 网络安全实验。在这些内容中, 网络拓扑图的理解和实验结果分析是培训的重点和难点。虚拟化平台的应用能有助于展示多个网络管理配置实例, 并进行反复展播, 加深学员的直观理解。

3. 基于虚拟教学环境开展网络管理教师培训教学案例

(1) 教学案例1:校园网子网划分和三层交换机配置

片断一:利用软件模拟Arp病毒爆发的危害, 创设教学情境, 导入vlan教学内容

Arp病毒爆发是很多学校碰到的严重问题, arp病毒会影响整网的上网流量。培训时, 采用虚拟化软件, 模拟arp病毒爆发的数据包, 让学员在可控的范围内感受arp病毒的威力, 引入课程核心内容, vlan子网的划分 (图1) 。

片断二:在虚拟教学环境下进行vlan划分教学

实验内容分析:

按照传统面授实验, 要完成以上实验, 每实验小组需要5台交换设备同时运作, 每个实验班50人计, 共需要50台交换设备, 实验成本昂贵。在此, 我们使用虚拟化技术, 在packet tracet软件里面, 直接虚拟这些交换设备。每学员独立一个实验环境, 互不干扰。

(2) 教学案例2:用虚拟机完成软路由实验

(1) 培训需求与培训环境分析

软路由有利于教师进行上网行为管理, 但由于培训地点只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 并且不可以格式化硬盘。在这个环境下, 是很难用真实的环境做软路由实验的, 只能在虚拟机环境内完成实验, 为此选择以海蜘蛛软路由为例子向老师讲授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的安装与使用。

(2) 培训过程

A利用vbox虚拟化环境。在Vbox虚拟机新建一台虚拟机作为实验母体, 如图2示;

B安装好海蜘蛛软路由器作为实验主题;

C安装windows pe系统。因为windows xp系统安装比较庞大, 我们这个实验只需要测试网络连通性和带宽使用, 所以用体积相对较小的windows pe就可以胜任。

D亲历网络连通性和下载速度测试实验。

三、基于虚拟教学环境开展网络管理教师培训的绩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对比传统面授课程和在虚拟环境下开展培训, 虚拟实验环境的实验覆盖范围与面授情境下实验覆盖范围相同, 实验效果相同。但与此同时, 虚拟教学环境下开展培训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 培训费用大幅降低, 包括培训差旅支出和设备投入及维护费用都大幅减少。一个培训班以50个学员计, 每位学员来回路费和住宿费每人500元计算, 面授课程共需要25000元经费;而在虚拟教学环境下授课只需派出一位任课老师, 如果任课老师需要助教, 可以增派一人, 两人合计的食宿费就是1000元。相比面授经费大大减少了。就设备投入而言, 每实验小组需要4台试验设备, 每6人为一组;50人培训班共需要36台试验设备。如全新购买需要约150000元, 培训过程中还有设备维护等经费开销。虚拟教学环境因为所选的软件都是免费的、开源的软件, 免维护。所以设备投入为零。

第二, 实验过程分析功能强。实验分析是整个实验的价值所在。传统实验只能直观观看结果, 实验现象一晃而过。教师只能借助第三方分析工具软件分析实验结果。虚拟教学环境下, 虚拟教学软件本身具有基于时间的慢镜播放、逐格重放;基于个体对象属性观察等功能, 对于教师分析实验非常方便和直观。教师也可以利用Packet tracer先通过投影向学生演示实验的操作步骤, 边将作讲解, 突出重点难点[2]。

第三, 可反复回顾复习实验。在面授课程中所有实验只能在课堂上完成, 回家后没有实验环境, 很难进行复习。虚拟环境实验可供学员带走, 他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复习。

但是, 基于虚拟教学环境开展培训, 由于所有设备都是虚拟的, 学员获取的是替代性经验, 因而对学员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要求, 要将虚拟环境下的情景还原回真实场景中, 因而如果有条件时要结合真实场景开展培训实验, 增强学员的直观经验。

四、结语

1. 经验与反思

基于虚拟教学环境开展网络管理教师培训是一种有效培训方式, 特别有利于开展农远地区教师培训。当地培训没有实操环境, 路途遥远, 学员知识基础差, 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虚拟化环境进行教学, 往往会取得和真实环境下教学同等或者更优秀的教学效果。但同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做好虚拟化环境实验前的资料准备。课前做好充分的网络实验准备, 包括印发文字讲义, 清楚说明实验步骤, 描述网络环境, 准备拓扑图, 规划Ip地址等。这些资料给学员交代清楚了, 学员一边参考, 一边观看, 也非常容易适应虚拟教学环境的实验培训。

第二:注意虚拟化实验环境的局限性。思科的packet tracer模拟器相对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做实验, 外界网络或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同时解决了网络概念抽象通信设备工作原理, 网络通信协议等知识难以理解的问题[3]。但是使用virtual box等虚拟机的时候, 因为它模拟的是一台真实的电脑, 对环境依赖比较大, 做实验前要充分准备好实验环境。同时, 虚拟教学环境是一个非常好的有益的补充。有条件的话, 虚拟教学环境的培训要与实体机实验培训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2. 启示与展望

利用虚拟教学环境开展网络管理教师培训, 以较小的投入赢得较高的产出。这一培训方式不仅可以用于网络管理教师培训, 还可拓展到信息技术课程乃至其他面授课程中, 比如操作系统教学、财务知识教学等, 也可拓展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领域, 如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它的应用将会大大减少政府培训经费的投入, 而取得同等或者更优的培训效果, 有力推进农远培训工程实施。

摘要:本文以“广州北部山区网络管理教师培训”为例, 论述了基于虚拟教学环境开展网络管理教师培训的优势、环境构建、设计与实施, 对比分析了基于虚拟教学环境开展网络管理教师培训与基于传统情境开展网络管理教师培训的投入与产出, 总结了培训经验与启示, 提出这一培训模式可拓展到其他教育领域的培训。

关键词:虚拟教学环境,网络管理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肖学华.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实训教程—基于Cisco_Packet_Tracer模拟器.科学出版社, 2010

[2]Senya Packet Tracker S.O建构CCNA实验攻略17部合集http://hi.baidu.com/senya/2010

注重培训管理 提高培训质量 篇3

一、情感管理

做好背景板。“场景布置”是很好的教育工具。每期培训开班前,我们十分关注背景设计。或做一张风景纸塑板背景,拉一条主题鲜明的横幅;或以紫绒幕布为背景,将培训横幅的文字贴成半椭圆形状;或改变就坐方式,以盆景花木为背景,屏幕上显示本期培训相关主题字样等。培训场景布置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状态及学员学习的心情。温馨的培训场景布置将产生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效果。

开班仪式。每期培训,都要举行开班仪式。由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亲自主持,分管副校长解读“课程设置”和“班级学员行为准则”;特邀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或人事科科长等领导来参加“开班仪式”,并作重要讲话。领导的高度重视,课程的科学设置,管理的规范操作,熏陶感染,激发动力。让学员觉得“每次培训都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新起点”。

上好第一课。邀请省市区不同层面的教育专家为培训班学员作“专业精神养成”专题报告。90学时的短期集中培训安排大学教授讲《优秀教师的修养与训练》等专业课,或邀请特级教师作《在阅读中成长》等专题讲座,鼓舞人心,勉励进取。让参加培训者感觉到“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要让它细水长流”。

亲和学员。能在很快的时间内熟悉学员,记住他们的名字;将学员的电话号码输入组班教师的手机,若是大班额,将班级组长及所有班干部的联系方式存入手机;创设情境,表达“进了一家门,亲如一家人”的意愿!

二、课程管理

(一)课程内容

为使培训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从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入手,从显性需求、隐性需求和供给创造需求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培训对象不同层面的学习需求。如果是基础层面,最好让他们学到经验上的一招一式。如新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就要考虑与之有共同类似经验的内容;如果是骨干教师培训,就要夯实“内在”知识,课程设置就要力求做到超越“知识、技能”层面的引导。

在对两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意见反馈”统计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小学语文教学老大难的问题”依次是: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略读教学、识字教学。针对“问题现象”,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十二五”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的课程。同时关注近三年新教师见习期培训考核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的课程是在前六期小学语文教师普及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了为期2天的“回宫格”硬笔书法技能培训。

又如第二期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普及培训的课程内容,也是针对前期调查问卷中提出的“教学问题”来设置的,增设了“竖笛进课堂”技能培训,还添加了一次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合唱教学”专题培训。

(二)课程形式

“光听讲座,收获往往是肤浅的;只有参与体验,收获才是深刻的。”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理论引领”“教学观摩”“磨课研讨”“ 课堂演练”“观点论坛”“团队参与”等形式,强调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1.团队参与式

在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中,“教师专业精神”是培训板块之一。为了让每一位学员在轻松愉悦的团体活动中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有个清楚的认识,我们尝试着让小学语文和小学美术两个骨干班的学员合在一起,分成八个小组,采用“参与式培训”,让学员就“制约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因素”和“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对策”等话题开展头脑风暴式的思考。通过研讨,实现思维碰撞;通过交流,共同提炼观点。让学员以此规划自身专业发展,并认识到“合作研讨,产生1+1>2效应。”“科际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此类参与式培训活动,培养了学员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案例研究式

“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普及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十分关注理论与实践统一。案例培训式需要培训者储备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从而突出案例的实践性特点。以案例为抓手,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巧妙地渗透教育教学新理念,以参训学员共同对话的民主方式进行,确保学员广泛地参与与投入,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如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学科知识技能和课堂管理等方面)。首先是案例叙述(抛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象);接着展开探讨:这个事件关键在哪里?可以怎样做?可以这样做的背后价值是什么?最后聘请学科专家面对面点评。

案例研究式培训,是事与理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教师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进行反思的学习方式。此类培训,充分关注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和实际需求,以平等、民主的对话引起教师的学习兴趣,让教师从案例里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使教师伴随着案例分析,经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自然而然地实现由“我被培训”到“我要培训”的心理和观念的转变。

3.观点论坛式

在“课堂教学能力”培训环节,发现骨干班学员备课时过于依赖教参、依赖网络,导致教学内容、学习策略依教参画瓢。甚至在课堂上出现“媒体秀”“情境秀”“生成秀”等种种作秀现象,教学丧失了个性。于是就组织学员开展“人要有点儿自己的东西”的话题论坛。参训学员在针锋相对的观点的陈述过程中,舍弃虚浮思想,获得了一页属于别人不太留意的生活发现,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思维习惯,一方属于自己的反思空间。

在深入新教师课堂调研时,发现大多新教师因经验少而难以调控教学节奏,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于是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学初,安排新教师就“有效课堂”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沙龙活动。每位学员选取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小故事自由叙述、各抒己见。选点虽小,但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却很大。在彼此的倾听与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网络沟通式

为了加强学员间的资源共享与沟通交流,各组班老师为培训班建立一个班级公共邮箱,并及时把培训资料、学员作业、培训感悟等上传到邮箱,供学员浏览、学习和借鉴。有些班级还建立班级QQ群,方便学员讨论问题、共享资源。

利用网络,及时沟通信息。我们在第一时间把培训有关的信息发布到QQ群,并结合短信通知,让学员之间能快速获得相关的信息,既快捷又方便;在沟通某一“问题现象”时,我们约好某一时间,让学员们把自己的想法、好主意随时在线交流。

利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班级公共邮箱或QQ群及时上传有关专家报告或学员的课题研究成果、教育教学信息等,学员们不仅能即时了解课改的进展,随时分享培训资源,而且还可以根据个人研究的需要贮存可用信息,并逐渐建立成一套高效的属于个人所有的“资料系统”。

三、班级管理

明确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既是培训项目设计师,又是学科培训的理论、实践导师,更是师训员、总务员、联络员、勤杂工……每一位班主任都是人力资源师。

我们设计了《黄岩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班主任工作流程》;制定了《黄岩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职责》和《黄岩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负责人与班主任工作职责》。明确规定项目发布前一个月、培训班开班前一周和开班前一天,班主任必须做好的15项准备工作;培训过程中必须做好的11项具体工作;培训结束后必须做好的2项后续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使每个工作环节无缝对接;学会换位思考,工作有预见性,要预见各种可能性并做好准备;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善于留心,关注细节。我们还让学员参与自主管理,设立班委和组长,培训的组织安排、活动主持、评课研讨、新闻报道、后勤服务等工作努力让学员全程自主管理。

班级管理的成功秘诀在于班主任要亲和学员、细心服务、勤奋做事。勤奋做事,要做到今天的事马上去做,明天的事准备去做,复杂的事认真去做,困难的事抢着去做,学校的事带头去做,个人的事抽空去做。

在培训工作中,让班主任(培训者)觉得有学术成就感,而不只是在做事务性的事儿,任何人的专业地位都是自己创造得来的!

四、质量管理

(一)成立“黄岩区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

为了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黄岩区教育局成立了“黄岩区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由分管副局长担任监控中心主任,教育局人事科长和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担任副主任。教师培训工作在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的监控与指导下有序开展。

(二)制定《黄岩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管理制度》

培训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培训项目负责人要根据参训对象的层次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根据培训课程设置遴选相应课程的优质授课教师。培训项目负责人或班主任必须有一人在培训现场听课,掌握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了解参训学员对课程安排与授课质量的评价。

加强培训质量的反馈。学校师训处在培训结束时发放培训意见反馈表,由学员对课程设置、每位授课教师的培训效果和培训管理进行评价,征集学员对本期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在培训结束后10天内,由学员在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上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价。学员对培训的反馈评价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多年来,由于学校在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方面强化了管理,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全区的教师进修培训工作正在有序地向前推进。

教师管理条例 篇4

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构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效益,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细则。

本细则包括总则、聘任、行为规范、教学工作要求及考核办法、附则五项内容。

第二章 聘 任

一、教师实行聘任制。聘任教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

二、教师聘任工作由校长负责,在聘任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校委会的监督作用。

三、教师任职的基本条件

1.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并能身体力行。

2. 依法持有教师资格证书。

3.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4.男性教师年龄在60周岁以下,女性教师年龄在5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

5.具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聘任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聘任工作根据上级要求一般每学年进行一次,实行双向选择,时间一般安排在暑假期间。基本程序如下:

1.学校向教师公布教学岗位设置情况和任职条件,供教师选择。

2.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提出应聘申请。

3.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和教师意愿以考试方式进行初选,报校长室审批。

4.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参考个人意愿以讲课形式进行再选,确定聘任。

5.公布聘任结果,签定聘任合同。

五、学校根据上年度考核情况,可以对教师不予聘用;在学期中途,可以根据教学管理考核情况对责任教师予以解聘;教师可以应聘也可以拒聘或辞去教师职务。

六、学校解聘教师或教师辞聘,应当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第三章 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一、礼仪规范

1.在校衣着整齐,化妆自然得体,不浓妆艳抹。

2.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同事间应搞好团结,不打架吵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共创文明组,不打击诽谤在教育教学上作出成绩积极向上的教师。友爱同事,团结合作,真诚待人,同事见面主动鞠躬问好。

3.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学生问好应还礼,自觉使用普通话。

4.进入教室、参加各类会议均应把手机调至震动档,不得接听手机。

二、教育教学规范

1.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每位教职工都要主动关心每位学生及各种校内突发事件。

2.课前准备要充分,提前一分钟站到教室门口,上课铃响准时进入教室(专用教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进入),中途不得离开课堂,不接待家长。

3.上下课规范行礼、问好、道别,准时下课不得拖堂。

4.上课精神饱满,教态自然亲切,教学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工整清晰。

5.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时抓差缺。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6.重视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地抓好学生思想道德。

7.活动课兼任教师要落实好岗位职责,保证四到位(场地、人员、器材、辅导),切实抓出效果。

8.严禁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等与教学天关的娱乐活动。

9.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做好家访工作,增强教育合力。

10.树立良好学风,刻苦砖研业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生活规范:

1.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中途外出要请假,回来要销假。

2.按时参加各类会议及教研活动,做好笔记。

3.值日教师每天做好办公室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办公室整齐、美观、舒适。

4.多层次、多渠道关注学生,主动纠正学生不良卫生习惯。

5.爱护学校公物,节约用水用电。

6.食堂排队打饭,安静就餐。

四.学习规范:

严格按照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参加学习,具体参见《兰州大方经典学校德育学习方案》和《兰州大方经典学校德育培训方案》。

第四章 教学工作要求及考核制度

一、教学工作要求

(一)备课:备课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把握教材的首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具体包括备学生与备教材两部分。

1.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全面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学生的心理、身体状况、兴趣趋向及意志力等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学的正常进行与教学效果的彰显,因而教师备课时首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教学计划,经过备课组共同研究修改、教研组通过和教务处审批后实施。如中途需要变更授课计划,须经教务处批准。

2.备教材:教师必须反复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根据教学要求,须超前一周备课并写好教案,上课前对教案反复修改,严禁无教案上课。经验比较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可写简案,其他教师写详案。不论详案简案,每节课都必须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过程,要提出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和分散难点的措施,合理安排教学结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有反思,改有记录。

3.备课组全体教师要及时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相关教学段的要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及其处理方法,共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思维的手段,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基本达标检测试题。

附:比较规范教案基本内容

1.教学课题

2.教学达标要求 3.课型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具准备

6.教学过程(包含备学生) 7.小结 8.板书设计 9.作业设置 10.教学反思

(二)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目标明确。要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对概念、定义的表述,对原理、定律的论证,以及对事例的引用,都要准确无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管教管导,教书育人。

教学方法恰当。教学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要符合认知规律,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师要努力提高演讲、解题、示范、实验操作、制作教具等方面的基本功。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用普通话授课。板书要正确、工整、清楚、简洁,布局结构合理,体现讲课的重点和过程。要注意仪表美,教师仪表要端正大方,教态要亲切、自然,表情、动作要自然生动。体育教师上室外课要穿运动鞋。

严格上课规范。教师应该在上课前1分钟到教室门口候课,隐性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上下课要严肃师生礼仪。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擅自调课、不提前下课,不中途离开教室;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重视教学卫生,注意纠正学生的坐立姿势。

(三)作业的布置和处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和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布置作业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进行精选,作业量要适当,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每天的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

凡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先行钻研,对各种解法都要心中有数,并根据作业的难易和容易出现的问题,都要心中有数。

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做到字迹端正、整齐清洁,过程完整,格式规范。不准抄袭作业。

要认真及时批改作业,不错改、漏批,批注要工整,符号要统一,记分要客观公正、规范。作业成绩以优、良、中、差评定,并注明批改日期。评语要鼓励性,批改方式可多种多样,但要讲究实效。对基础差的学生,提倡面批;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好记录,并及时评讲;对做错者,要令其课后订正。

关于作业要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

(四)辅导: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实行分类指导、提优补差不可缺少的环节。

辅导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因人制宜。对基础差的学生要热情关怀,重点辅导,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成绩优异者,应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优势,组织好课外学习小组,以促进其进一步提高。

辅导可采用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同学间互帮互助及组织学习“一帮一”小组等多种形式进行。

课外辅导要有计划,有准备,有目的,有记载。辅导时要有全局观念,兼顾其他学科。

(五)练习: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考核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检查,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

各科教学要加强平时的学业考查,应该把课堂提问记分、课堂练习记分、作业记分、周末考查折算为平时成绩。

考前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复习,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试卷要难易适当,分量适中,内容科学,卷面整洁。

要认真监考,严肃考试纪律,严禁作弊,及时认真地处理考试中出现的违纪事件,实事求是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

期中、期末考试后,应该认真阅卷,并及时做好成绩(等级)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认真研究并改进教学措施。

二、教学工作考核制度

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行“教师自查、教研组集中查、学校(教务处)统一查”,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学生作业,每日进行上课巡查,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情节严重者将予以处罚。如以下行为则属于扣分项目:

1.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有私定教辅材料并违反规定乱收费行为。

3.旷职一天或旷课一节。

4.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和校本培训。

5.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监考、阅卷老师违反有关规定。

6.上班迟到、早退,上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开课堂、擅自调课,擅自停课。

7. 私自随意变动上课时间或地点。

8.未按规定完成教学工作。

9.未参加政治学习、升旗仪式、教研活动、备课活动等。

10.未履行请假手续离岗。

11.值日工作不及时到位。

12.上课、集体活动时间、会议时间接打手机。

13.未按照规定完成学校布置的其它工作。

14.搞有偿家教。

15.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本细则适用于全校所有教学人员(含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

旅游管理系教师培训计划 篇5

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的需要,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强学科、教学梯队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师培养体系,结合本系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国家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及本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办事。

二、培养目标

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与支持体系;充分挖掘教师的培养潜力,将学校发展、团队建设和个人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学校规划目标及各学科(专业)实际,明确方向,突出特色,形成团队,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结构优化、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较强创新能力和高尚师德的教学科研骨干人才,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提供人才支持。

三、培养方案

3.1培养对象 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及其以下教师 3.2培养计划 3.2.1师德师风

3.2.1.1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3.2.1.2培养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3.2.1.3树立法纪观念和团队精神; 3.2.2 教学能力

3.2.2.1听课(听课次数不得低于学院要求的听课次数)3.2.2.2系内公开教学,每个教研室1个学期公开教学1次。公开教学由所在教研室安排本专业教师和教学督导员就教学方式、技巧等进行评议。

3.2.2.3 提高和加强教师对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识和深化

3.2.2.4 以教研室为单位,检查教师大纲和教案是否符合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3.2.3 科研能力

3.2.3.1撰写学术论文。

3.2.3.2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3.2.3.3加入科研团队,做好科研助手,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主动参与学术研究。3.2.4 外聘教授公开示范课讲授 3.2.4.1 每学期举行一次外聘教授公开示范课。副教授及其以下教师必须参加,并对照自己的授课实况,写出个人听课心得。

3.2.4.2 各种形式组织专题讲座。

3.2.4.3完成系、学院、研究所、教研室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酒店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培训计划 篇6

为了广大兼职教师逐步熟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试点”工作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促进我院酒店管理工作的开展,根据本校实际,本教研室特制定以下兼职教师培训计划。

一、培训方法

全员参与,与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教师配合,各部分培训内容分解,确定主讲人分工合作,指导教师指导责任到底。

培训时间

每学期开始前两周的周六、周日

二、培训步骤及内容安排

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上期期末

内容:对已经聘任为下期授课教师的兼职教师,集中进行开放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培训。使其熟悉开放教育教学特点。

检验方式:座谈会。谈一下自己对开放教育的认识。并作出相关记录。

第二期:开学前一周内容: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培训

达到目标:本校教师至少会电子教案教学,其它兼职教师尝试使用。能较为熟悉地使用适用的输入法,打印材料,熟悉相关操作方法。

检验方法:本校教师交电子教案,其它教师打字比赛,设一、二、三等奖计入考核,期末总结自己打出存入自己软盘。

第三期:开学后两周内容:课件制作,上网培训

达到目标:本校教师带头制作,四月底交成品,其它教师有制作简单课件,6月底交上,能上网查询下载信息。

检查方法:逐一演示操作检查课件评比

第三期:学期中旬

内容: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电脑上课应用培训

达到目标:能较为熟悉地、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检查方法:听课、评课、学员意见反馈。

教师培训管理条例 篇7

文中所指培训后续管理, 是指在培训结束后的一定时间段内, 有关单位对参训教师进行后续跟踪、检测、指导、再培训等活动。

一、培训后续管理的重要性

教师培训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 培训管理则是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达到最大化最优化。培训后续管理是培训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1. 后续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

当前, 培训的形式以短期集中培训居多。在一段密集的时间内, 教师通过培训统一学习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理论。培训结束后, 那些经过压缩的理念和技能不可能马上产生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需要经历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只有在返岗后通过实践, 才能巩固培训效果,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后续管理是对集中培训阶段效果的巩固、延续、拓展和深化, 为教师发展提供延伸服务和长久支持。具体说就是, 推动教师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和深入思考, 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行为,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凝练实践成果, 促使教师加快转变和提高。同时, 人是有惰性的, 如果没有培训后续管理的督促, 集中培训结束, 统一的学习管理结束, 一个集中的、平等的、活跃的交流研讨氛围也随之结束。返岗后的教师很容易失去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转化培训成果成为美好的幻想。教师的发展并不能仅仅通过一两个培训造就出来,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外部不断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也就决定了培训管理必须延伸到后期, 并且不容忽视。

2. 后续管理是评估培训最终效果的方式

管理的目的是获得最大、最优的效益。效益最优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短期最优不一定长期最优, 局部最优不一定整体最优。因此, 培训机构必须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培训的长远效果。教育培训突出的特点是效果的后显性和潜在性, 即教育效果往往是在教育活动结束后的某些时间里有意无意地发挥出来的。教师经过培训获得的东西要转化为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并不断延伸, 产生实际效益, 需要一定的时间, 并且培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大小是主体自身很难觉察和准确衡量的。培训效果的检测只有在培训后的一段时间, 有时甚至是相当长的时间, 才能进行。培训的最终效果及作用显现的方式决定了, 要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后续管理的环节, 培训机构从返岗教师的态度转变、观念提升、方法改善、工作成效提高等方面综合考量, 为评估培训效果搜集依据, 反思工作得失, 思考今后培训工作的改进, 使培训机构受益。教育部已将培训后跟踪指导列入承担“国培”项目的培训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这说明, 后续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培训后续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曾就培训后续管理问题, 借某次广西全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机会, 向50名教师进行了小范围调查。对“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选项进行排序, 结果显示, 教师们认为的最主要问题依次是:缺少人财力物力 (30%) 、培训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 (28%) 、培训后续管理的形式单一 (16%) 、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观轻视 (16%) 、学员自身重视和努力程度不够 (6%) 等。教师们提到的这些问题在培训管理实践中显而易见, 相比集中培训阶段的管理, 后续管理显然复杂得多。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主观因素, 也存在客观困难。

1. 培训机构没有形成制度上重视

与其说培训机构认识模糊, 不了解后续管理的重要性, 还不如说培训机构缺少制度的指导, 不清楚如何具体开展管理落实工作。培训后续管理较早见于企业培训。在教师培训中开展后续管理, 是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起来的。现有的培训制度大部分限于“培训前”和“培训中”, “培训后”管理被忽视了。许多培训机构没有建立培训后续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制度, 培训机构就很难具体执行和开展工作。

2. 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局限

培训后续管理活动的形式很多, 包括对学员回访、专家指导、网络交流、学员测评等, 它们都需要一定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由于培训项目增多, 学员数量增多, 而培训机构人手有限, 因此, 很难腾出专门人力长期关注庞大的学员群体。同时项目经费专款专用, 培训机构一般也不会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培训班结束之后, 因为从实际来看, 后续管理难以把握, 也未必出效果。笔者了解到, 有培训机构曾在培训后尝试开展工作, 但最后因人手、经费不足而不了了之。

3. 时间空间的离散带来管理难度

培训结束后, 学员便散落在不同的市县、地区, 即使同城, 也是回归各自工作岗位, 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机构之间空间距离很大, 时间上也难以统一。与集中阶段的培训形式相比, 培训结束后对分散人群的管理确实有难度。时间与空间上离散, 使培训后续管理鞭长莫及。再加上培训机构关于训后研修的指令对学员来说没有强制约束力, 学员一旦忙于自身工作, 本人又没有继续研修的主动性的话, 先前的培训效果势必减弱。

笔者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还了解到, 有些培训机构会开展培训后续管理的个案跟踪指导, 但由于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管理形式单一, 效果不明显, 有时还会遇到来自学员的抵触。部分学员认为, 培训后续管理毫无意义, 没有效果, 甚至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三、培训后续管理的实施策略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后续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开展?”的选项排序, 结果显示, 教师们认为可行的途径如下:再培训强化效果 (86%) 、个别跟踪指导 (82%) 、专家实地指导 (80%) 、建立反馈机制开展监测 (78%) 、建立网络资源平台 (72%) 、定期检测学员实践成果 (64%) 、引导学员自我管理 (60%) 等。从这些统计结果可见, 学员是欢迎有效的培训后续管理的, 同时也反映出学员对培训后续管理的方法和形式有多样化的需求。

1. 形成专项制度

培训后续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需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市县教育局、参训教师所在学校等纵横向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完善。作为培训管理链的高端, 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培训后续管理专项制度, 将开展培训后续管理的内容纳入培训项目前期的竞争投标和后期的绩效评价, 从制度上监管培训后续管理, 使后续管理固定化和常态化。除了指导性的制度, 还应结合地区的特点制定相配套的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后续管理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 重点解决那些可能会导致后续管理工作模棱两可、推诿扯皮的问题: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具体、明确地落实后续管理的责任主体、技术支撑单位、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工作形式、经费保障、考核方式等问题。其他各层部门应从所辖工作出发, 通过“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制度, 齐抓共管, 形成培训管理合力。

2. 落实责任主体

培训后续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涉及培训机构、学员个人和学员所在学校, 三方在后续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各有侧重。培训机构负责直接对参训学员进行学习管理, 给予参训教师足够的指导、提供培训机会并对他们进行评估和检测;所在学校负责承担辅助管理, 为参训教师发展提供支持;参训教师负责自我的成长管理。在培训结束的短期内, 趁热打铁式的指导以培训机构为主, 主要是指导学员把培训所学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培训效果, 趁势而进, 完成一定的在岗研修任务。在后续的长期管理中, 细水长流式的持续跟进则以所在学校为主, 主要是对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提出研修要求及示范引领要求, 组织他们开展教研、培训、教科研等专业发展活动, 督促其持续发展, 并发挥带头引领作用。要调动三方的积极性保证后续管理的落实。第一, 从对培训绩效考核评估的角度, 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促进其自觉做好后续跟踪指导工作;第二,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出发, 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促进其自觉展开训后研修, 走持续发展之路;第三, 从履行师资建设责任、提升本校教师队伍素质出发, 调动学员所在学校的积极性, 促进其自觉地对学员展开长期跟踪指导和培养。

3. 明确管理时限

教师培训是一种教育服务。在培训结束后, 培训机构应该提供一段延续服务的时间。这段延续服务的时间不是固定的, 而是相对弹性的, 可以是一个月, 可以是一个季度, 可以是半年或者一年。决定后续时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培训的时长、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层次都是影响的重要因素。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 一般来说, 一周左右的集中培训和两个月的督促指导效果较好。明确管理时限, 也避免了培训机构日久乏力, 难以跟进。短期管理结束后, 由所在学校接管后续学习, 学习内容转为校本研修, 培训机构一般不再主动给学员布置任务。学员有问题、有需求时, 随时联系培训机构, 获得培训机构的支持服务。

4. 构建学习平台

后续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学习交流提供的便利, 延续班级QQ群、E-mail、博客等, 将培训的课件、资料及推荐学员学习的书籍、文章、网站等整合成学习资源库, 定期更新, 让他们不必耗费太多精力就获得新资讯。开通在线服务, 由培训机构根据集中培训阶段教师反映出来但因时间关系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 以及参训教师返岗研修阶段新发现的问题, 设计相应的研讨专题, 定时组织参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主题研讨, 培训专家、学科名师、骨干教师在线答疑、咨询等。也鼓励学习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的学员担任群主, 负责组织学员自主交流互动, 根据学员的需要或实时热点定期在群内提出新主题或新任务, 发动学员共同参与。通过学习平台, 最大限度地让学员参与对话、分享资源, 在互动中反思。网络平台的又一功能是, 可供参训教师分享学习成果、交流经验, 学科专家也可为参训教师及时提供所需的学习和教学资源。

5. 保障人财物力

人力、财力和物力是培训后续管理最重要的资源。只有保障这些基本要素, 才能开展有质量的培训后续管理。人是管理的核心, 实施后续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是影响后续管理效果的直接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要针对培训后续管理的特点以及参训教师的需求, 对执行后续管理的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使其认识后续管理的重要性, 掌握后续管理方法及技能, 不断提高实施后续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经费是管理的重要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培训后续管理的重要性, 加大相关经费投入, 培训机构要在培训经费中划拨出专门用于后续管理的经费, 并形成培训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 专项专用。物质设施是后续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要为开展和优化教师培训的后续管理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配置相应的配套设施, 如档案记录本、培训资源库、学习交流平台等。

6. 提高性的回访和再培训

培训后续管理中要适当增加“面对面”的内容, 包括“走下去”和“请上来”两种方式。“走下去”就是适时安排对学员的回访。培训机构要深入学员所在学校或地区, 通过直接交流, 向学员本人及学员所在学校了解学员进步情况, 获取培训成效反馈的第一手资料, 为改进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信息。同时, 回访还应该带有再培训提高的性质, 可以运用听评课指导和课题指导的方式, 把地域邻近的学校教师集中起来, 开展校际教学和科研交流,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跨校际的学习型群体, 促进不同学校教师的横向联系, 共同提高。“请上来”就是提供再培训机会。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后会对培训进修有更为强烈的需求, 所以, 要给予他们继续成长的机会, 可以考虑在1-2年内再次“回炉”学习。比如, 返回到培训机构, 参加一定时间的提高式集中培训, 或赴更高端的教师培训机构进行高级研修, 获得高一层次的提升。

7. 建立激励机制

培训机构给学员布置的训后研修任务, 需要学员的响应和执行。但培训机构的训后研修指令对于学员来说没有强制约束力, 不能“强迫”学员完成, 因此, 培训机构需要建立“评优激励”机制, 鼓励和引导学员积极完成研修任务。但要提高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必须了解教师的需求。自尊、发展和成就的需要是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的动力源泉, 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水平的需要是内部动力, 适当的政策是激励教师参与培训后持续提高的外部动力。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后续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激励措施, 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对学员后续管理的评价要点除了培训后的研修任务完成情况, 还要重视学员绩效水平的提升, 要真正激发参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对学校、片区、地域整体学科教学的辐射引领作用。因此, 要制定激励学员的评价制度, 将评价结果最大限度地与教师的年终考核、科研成果奖惩、职务晋升、福利待遇和培训进修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黄晓玲.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后续管理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 (8) :21-23.

[2]黄宁生.“国培计划”训后跟踪指导的对策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3 (11) :3-5.

[3]白晓明, 等.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后跟踪服务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1) :77-81.

[4]刘应兰.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续指导服务研究研究[J].成人教育, 2013 (4) :3-5.

[5]史成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困境和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8 (19) :21-23.

教师培训管理条例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新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教师培训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培训管理已成为制约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教师培训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的问题,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 如何加强和改进教师培训管理? 正在成为需要认真探讨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参与式培训,主动探究学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一章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指出,人才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结合新纲要这个精神,本文尝试给教师培训管理中的参与式培训下一个定义:参与式培训,是一种学思结合的培训方式,是一种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以帮助学员学会学习为目的,以设问与案例研讨为主要手段,通过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培养学员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参与式培训是培训老师创设情境或给予材料来充分唤起参培教师已有经验和理论,在平等、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和共同分享并生成新的经验和理论的一种教师培训管理方式。如何构建参与式培训的管理创新模式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和优化?

1.注重动态学习、互动学习

参与式培训的管理是从教学实践入手,通过学员间对话、学员与主讲教师对话、学员动手做、小组讨论、论坛争论、现场问答、课例观摩与研讨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学习、互动学习,把专业切磋与经验分享通过多种参与研讨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良好的思想碰撞的课堂氛围,这种培训的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培训效果,又通过典型课例研讨,拓宽了培训对象的思维,交流和互通了师生的教学信息,有效践行了新纲要中要求的“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要求。

2.强化完整计划性

参与式培训的管理是主讲教师有目的地提前安排好一个完整教学计划,有意识引导学员们融入研讨的一种培训管理。在这种新型的培训管理模式中,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自成体系,既有宏观理论介绍,又有微观课例分析;既有静态聆听主讲教师授课,又有动态问答争辩过程;既有课前严谨设计教学环节,又有中间课堂的灵活应变调控以及课后的反馈跟踪环节,是一种变被动教学为主动计划,变孤立授课为合作学习的科学培训管理,这有效体现了新纲要中要求的“改革创新”的教学管理要求。如在培训期间主讲教师与学员们通力合作,采用灵活方法,有序收发问卷,课后及时进行统计和信息收集分析,根据学员们的反馈信息,对下一场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讲课内容更贴近学员的所思所想,这种灵活应变的过程调控使得整个教学计划的管理更加严谨科学。

二、改进执行,优化培训过程管理

1.做好训前管理

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合理规划、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和优化培训方案、 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方式的有效性, 精选培训师资,多方联动,密切沟通协调、做好训前准备。

2.优化培训过程管理

训前要了解参训教师的意见和要求,训中要提供学习的支持,让教师有总结、反思和交流的机会,并及时反馈和改进培训工作;训后要分析、评估和总结培训的效果与得失,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对参训教师提供必要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培训机构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培训设备、食宿条件等,为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提供保障。 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制定教师考核、学员评价等相关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3.强化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答受训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的问题

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将培训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定期接受财政、教育和审计部门的专项督查。要有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课题合作研究、跟踪指导等手段,做好学员训后服务。

4.强化培训质量监控和培训绩效评估

要建立服务于教师培训的交流互动和监控管理平台,完善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和评估手段,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的监管,形成科学有效的培训质量与效果的评价管理机制。考核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培训机构,并作为资质认定和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善用管理工具,监测教师培训质量

1.建构好教师培训质量监测的主要构架

工具箱的三大基础构架为:理论:学术观点;经验:实践案例;制度:政策规定。在监测教师培训质量之前,应建构好主要管理构架,以我县等地进行的新教师培训项目来看,培训依赖的理论观点为:①树立发展新理念,抓紧人才能力建设。②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③弘扬创新精神,培养青年教师。培训采用的经验管理案例是饶平县各中小学近两年真实发生的学校典型案例。指导培训实施的管理制度与规定主要是:《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

2.提高教师培训监测质量的有效管理措施

培训前期的培训管理需求分析、培训中的培训管理方式、培训结束的绩效评估,这些都呈现出一个培训者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能力,如何有效提高培训管理的监测质量,需要从三方面的管理措施入手。首先,要做好培训前期的培训管理需求分析。传统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办班管理没有调研学员们的培训需求,只是培训组织者凭感觉设计好培训内容,很多教师反映各个层次办班都是同一个教授同一个讲座,听了好多遍,想学点东西却收获不大。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可以辅助培训前做好调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做出恰如其分的管理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工具可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教师们的培训需求与专业需求来管理办班。再运用培训方案设计工具可以实际围绕调查到的学员们的具体教学管理难题来进行参与式授课研讨。

其次,要重视培训中的管理培训方式的正确运用,不同的培训项目采用不同的管理培训方式,培训管理对象为新教师时,培训模式可以采用技能训练模式与观察学习模式等;培训管理对象为成熟教师时,培训模式可以采用实践反思模式、观察学习模式、行动研究模式、拓展训练模式等;培训管理对象为骨干教师时,培训模式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理论提升学习模式、境外观察学习模式等。

再次,要重视培训管理的过程评估,重视把管理中的过程评估与培训结束后的绩效评估有效结合起来。传统教师的管理培训没有跟踪调查,没有把培训管理延伸到工作实践中。培训绩效评估工具帮助建立培训后的跟踪调查管理机制,这可以了解学员们受训后的工作实践是否有因为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而改变,改变到何种程度,有无因此带来教育收益等。

参考文献:

[1]冯延平,常一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76 -78

[2]李更生,刘力.走进教育现场: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8)

上一篇: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总结201下一篇:公司内部会议纪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