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写作的三大要素

2024-10-04

医学论文写作的三大要素(精选10篇)

医学论文写作的三大要素 篇1

医学论文写作的三大要素 发表时间:2010-10-28 9:49:43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推荐

1.论点

论点就是著者在论文中所提出的观点。立论一定要符合以下三点:第一、必须是正确无误

第二、必须是明确清晰

第三、必须是行文简洁,高度概括

2.论据

论据是论文中用来证实论点的材料和证据。

论据包括理论性论据和事实性论据。

论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充分性、代表性和重复性。

3.论证

论证是著者组织和安排论据来论述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论证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医学论文写作的三大要素 篇2

怎样才能将今天的40Gbit/s传输速率, 0.8bit/s/Hz的频谱效率提高到人们所希望的100Gbit/s传输速率和2bit/s/Hz的频谱效率, 并且克服光纤对于长距离传输100G高速信号带来的挑战呢?选择合适的信号调制方式和高性能的接收技术是关键。

100G调制首选PDM-QPSK

要将100G的信息流通过50GHz间隔的信道传输, 必须将频谱利用率从40G传输的0.8bit/Hz提高到2bit/Hz。要实现这个跨越, 选择合适的调制格式是关键。

简单地沿用10G和40G的幅度调制和两相位 (BPSK) 和四相位 (QPSK) 调制格式, 在100G速率下已无法实现在50GHz信道中的有效传送。因为即便使用QPSK其波特率也在50G, 有效带宽将超出50GHz, 将它放在50GHz信道内, 信号功率将损耗太大。必须考虑更高效率的调制方式。

为了维持合适的传输波特率, 100G传输每信元符号需要携带更多的比特信息 (如4比特/符号) , 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二条途径实现。

其一, 采用多相位调制和相位结合幅度调制的格式, 如8PSK和16QAM, 但随着这种调制复杂度的增加, 信元之间的最小欧氏距离减小, 能容忍的相位和幅度噪声也随之减小, 造成抗非线性容忍性变差, 因此无法满足长距离的传输需要, 而且系统设计和制作相对复杂。

其二, 利用光的正交偏振模的物理特性, 采用偏振模复用的办法, 将信息流分别调制在同一频率两个互相独立的偏振态上, 实现将波特率减半。

基于以上的考虑, 阿尔卡特朗讯最先选择了PDM-QPSK作为100G的调制格式, 既采用相对成熟的QPSK技术, 又通过偏振复用将波特率减半至25~28G, 实现2bit/Hz的几无损伤的传输。PDM-QPSK作为100G传输的优选调制格式, 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目前已被OIF列为标准。

相干光接收技术的优势

常用的光接收机采用差分接收方式, 将前后码元的相位差转化为幅度信号, 通过光电转换再将对应光功率转为幅度调制的电信号。在这个解调过程无法对经过长距离传输而引入的色度色散和偏振色散进行补偿, 补偿必须于解调前在光域内完成。

采用光学色散补偿DCM通常必须分段实施, 为了对每个波长做到精确补偿, 还需要使用可调谐的DCM, 设计复杂、实施困难;光学偏振色散补偿必须针对每一个信道波长实施, 代价大。这些都会造成对光域上大范围实施灵活路由、保护和恢复带来极大的不便, 从而阻碍大容量睿智弹性光网络的实现。扫除这一障碍的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引入相干光接收, 配以高速的采样、模数转换和数字信号处理。

与普通差分光接收不同, 相干检测 (图2) 使用一个高稳定度的本地振荡激光器经过偏振分束与偏振分束后经过传输的输入光信号光进行混频, 90度混频器输出一个偏振态的两路信号 (I、Q) , 分别对应该偏振态光场的实部和虚部, 经过光电转换后, 再由ADC采样获得对应的数字电信号。两个偏振态共四路信号。这四路电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光信号的偏振态、幅度和相位信息, 而不像普通的检测那样只保留光功率信息, 因此为在电域补偿光域所引入的色度和偏振色散创造了条件。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的作用

经过相干检测后得到的四路电信号完整重构了两个偏振态上光信号电磁场的实部和虚部, 或者说光场的幅度和相位, 使得在电域上采用先进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对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引入的损伤进行补偿成为了可能。

由于光频的微小差别造成在光纤中传输速率不同而引发的色度色散, 其频谱函数是确定可知的。现在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与色度色散频谱函数相反的数字有限脉冲响应 (FIR) 滤波器, 让在光纤中传播速度快的频谱在通过FIR数字滤波器时相应地多一点延迟;而让传播速度慢的频谱相应地少一点延迟。这样通过FIR数字滤波器后, 所有信号的频谱在进行最终判决前在时间上又重新拉平, 也就是说色度色散得到了有效的补偿。

采用PDM-QPSK相干检测的100G传输系统可以大幅度消除光纤带来的传输损伤, 其PMD的容忍度可高达30ps, 色度色散的容忍度可达几万ps/nm。实验研究表明, PDM-QPSK调制和相干检测技术的100G传输系统, 可以支持1500km的传输距离, 同时在同一平台上, 100G和40G、10G信号可以邻道部署, 同时传送, 无需设置保护波带, 大大提高网络频谱的使用效率和配置灵活度, 为构建未来的弹性光网络奠定了基础。

创业的三大要素 篇3

什么叫认清自己?每个人都是有自我局限性的:个性上,有内向的有外向的;做事方式上,有喜欢自己做事的,有喜欢把一个团队融起来做事的。你要想办法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有的人坦率说就不适合合伙一起干,就适合一个人干。我也挺佩服那些企业家的,上市了自己还拥有90%的股份,我上市的时候,只有20%了,都被人“抢”光了,后来我觉得我太无能了,我要有80%的股份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啊?所以遇到我这样的人你就可以跟着我干,但是可能你遇到的另外一种人他就喜欢紧紧攥着权力,难道他就不是一个企业家吗?他是,他只要有能力,自己干上去,也可以。所以每个人都不一样,你看今天的华为,任正非就是不上市,他干得也挺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来运营自己,只要认清自己的长处才能够把事情干好。

认清自己的过程是一个突破局限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勇气的过程。这个突破有的时候是有难度的,比如说我对于失败的突破,是没有心理障碍的,高考两年了,第三年继续考还觉得挺开心。但是后来我发现做别的事情会有障碍,比如说我在大学的时候,根本就不敢到人面前去做演讲,北大整整四年我没参加过一次学生活动,就是怕到台上一讲,大家把我给哄下来。那我现在怎么敢了呢?很简单,后来在北大当老师了,不得不讲,我就开始慢慢练习在别人面前讲话的勇气,最后发现讲话这件事情不算一件难事。

刚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当时的生源都在北大清华,我也雇不起别人给我贴广告,所以每天晚上就自己去贴广告,又怕学生认出我,就穿着棉大衣,晚上带个墨镜,还戴着帽子和口罩去贴广告,没想到即使这样,还是被认出来了。我半夜12点在北大校园贴广告,结果学生过来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奇怪,左看看右看看,说这不是俞老师吗?我只能把口罩摘下来了,说:“是我。”他说,俞老师这个事情你不用自己干,我们学生就帮你干了,所以第二天学生就开始帮我贴广告。

我发现其实你认为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别人不这么看。事实上大家90%的精力只关注自己在干什么,你离婚了与我何关?你被女朋友甩了与我何关?所以你不要太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太重,你也不要把自己的失败看得太重,这就是突破局限。

积累经验 迎接失败

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迎接失败的过程,只有失败才能给你真正的经验教训。如果一路成功,比如说你谈恋爱一次就成功了,你跟这个女人过一辈子,请问你有没有恋爱经验,非常有限。但是你谈一个失败了,谈两个失败了,谈三个失败了,你最后就会开始琢磨我为什么失败,我身上到底有什么毛病,这个毛病怎么改才能让女孩子喜欢我,慢慢就谈上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恋爱。

我常常说我特别后悔一次性就把新东方做成功了,这个太要命。因为我从北大出来就做新东方,从13个学生干起,干到三年以后同期在校学生就已经到了五千人,一年四期已经到两万人,年收入近两千万。我觉得做得很成功,所以一直拿着新东方不放,自以为是。

但我周围很多做成大事的人,都不是一次做成事情的,马云的阿里巴巴,是他做的第五个公司;史玉柱更是第一个公司惨败,欠了人几亿块钱,到处躲藏,最后东山再起;很多创业者,都是度尽劫波,终成正果的。

成为领袖 走向成功

第三个要素,成为领袖。马云到最后能做到阿里巴巴,跟他前面的创业经验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你不能说我做失败了一个公司,我就不做了。你一旦说我不是干这个活儿的,我打工算了,你就把自己整个人生的性质改变了,你本来是一个英雄,但是变成了一个跟随者。

一般来说我是绝对不可能为人随便去打工的,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自己天生就必须是成为领袖的人物。尽管我在大学的时候觉得自己狗熊一样,但是一旦意识到成为领袖的好处,就会不断加强自己成为领袖的气质。明明没有道理的事情,你只要用坚定不移的口气讲出来,它就有了道理。明明这条路走不通,只要你手一挥告诉大家,跟着我一定有饭吃,大家就跟着你走。你不能说这个事情我觉得可能也走不通,我们走着试试看吧,那就没有人跟着你走。

我跟希泰当初想成立洪泰基金,我想盛希泰他原来搞PE的,PE就是公司上市以前帮公司融一大笔钱,一融就是五到十个亿,我想这个跟天使投资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希泰那种坚定不移、不容置疑的口气,就是只要我们两人干,天下天使非我莫属、非洪泰莫属的气概,于是我们果然就走到了今天。

领袖是什么?领袖就是你作为一个引路人,把一件事情引向成功的最必要条件。领袖气质绝对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项羽和刘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项羽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他底下没人,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好不容易他底下有一个范增,结果还把他气的半道背疽而死,这不是领袖气质。刘邦有领袖气质,他公开告诉大家自己什么都不懂,但是跟着我大家最后一定能把这个国家拿下来,我只懂一件事情,就是我相信带着大家的方向100%是对的,至于剩下的事情是你们的事情。如果你作为一个领袖什么都自己去干,今天看到这个地没扫干净,把人骂一顿,明天这个花没插好把人批一顿,后天跟政府打交道,你的公关员没有打下来,自己就亲自搂胳膊上阵,你根本就不是领袖,你是一个管家婆。领袖确实要知道哪个细节会带来大问题,必须关注好。比如说我对新东方任何一个教学点的防火设施那绝对是100%的严格要求,必须反复强调,剩下的就不是我的事情了,教室有垃圾跟我没关系,那是资产管理部的事情,后勤的事情。

领袖只有两个要素,第一,领袖是指方向的,指方向永远是对的,也要让大家相信是对的,这是领袖。如果方向错了,作为企业领袖就是把大家带上毁灭。第二个是领袖用人,手下要有一批精兵强将。刘邦被项羽打得七零八落的时候,还跟部下说项羽肯定不是我的对手。为什么?因为他说我手下有张良,有韩信,有萧何,项羽手下有谁啊?什么牛人都没有,一个人手下什么牛人都没有,能干成什么事情啊?请记住,领袖最大的能力就是识人、用人、留人,这是最厉害的。如果把这三点做好了,我觉得你成就一个大业就比较容易了。如果做到这些的话,我觉得创业的基础就全有了。

最后一句话告诉大家,要充分依靠自己,同时努力利用资源。我跟合伙人希泰是天使投资人,我们首先投的是人,然后才投商业模式。为什么?尽管商业模式看来靠谱,但是有的时候商业模式过两个月就变了,但是只要人靠谱,就没有问题。所以一定要相信你自己,要依赖你自己,天下最贵的是人才。只要你是个人才,才能把事情做成。

另外,一定要有充分利用资源的意识。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好的大趋势,原来你要想拿钱很难,现在钱送到你门口,只要你的想法稍微靠谱一点,我们就把钱投给你了。这些资源你不利用,你怎么能行啊?比如洪泰给你的不仅仅是钱,给你的是盛希泰和俞敏洪积累了几十年的人脉资源和政府资源。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 篇4

★教学效果:学到了东西(有结果);

★教学效用:学到的东西为学生所用(有益处,满足需要、促进发展、完善素质)★教学效率:以教学效果与教学的代价相比较所得出的判断;

★教学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所作出的判断(两个维度的满足)。教学要求

1)目标要明确(准确)(2)内容要清晰(清楚)

① 教什么要清清楚楚

② 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 ③ 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 ④ 怎样教要清清楚楚 ⑤ 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 ⑥ 教得怎样也要清清楚楚 何谓反思性教学:

 1.学生在你的课堂快乐吗?  2.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

 3.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够多吗?

 4.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没有?  5.你的教学目标明确吗?任务清楚吗?都达到或完成了吗?

 6.你是否挖掘了知识的思维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否联系生活实际把知识激活?  7.你是否帮助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深?  8.你的课堂氛围活跃吗?你是课堂有效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吗?  9.你觉得你的课堂有效吗?可以更有效吗?  10.你的课堂体现了你所教学科的文化和价值吗?  11.学生在你的课堂收获大吗?

 12.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哪些环节还可以进一步修正完善?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策略和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起点和界面,是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所采取的决策行动。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要素,策划教学活动,编写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

“前设计”(课前完成):是“教学预案” 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眼光;

“中设计”(课中完成):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预案”的调整改进,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 “后设计”(课后完成):是对教学实施情况的分析总结,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愿望。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 预设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准备教学资源 规划教学过程

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期达成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要求。

目标的陈述应该是策略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一、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而教学目标则是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

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管理职能,界定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是融合统一、不可割裂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教学任务相联系

1、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的方向。

2、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调节功能。

3、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4、教学目标对教学形成期待和激励。

1.教学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

2.就具体课堂而言,教学设计即指课时设计。

3.课时教学目标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只能是有所侧重的。4.课时教学设计不偏离学科目标、不偏离教材设计意图,宜采取“由小到大”、“由具体带宏观”的策略。

1.教学目标过大过空,无法实现。2.目标设计形式化、模式化。

3.目标缺乏连贯性、层次性和递进性。4.教学目标的行为表述不当。

5.“学情分析”的质量很低,基本上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发生实质性的关系。6.教学目标针对教师而没有针对学生。课堂教学要素的变量分析

★教学情境:动态的、复杂的、模糊的。

★教学问题:随时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会使设计周密、精细的教案变得流于形式。)★教学内容:教学中唯一可以而且能够确定的。

杜威:合格教师的“第一个条件需要追溯到他对教材具有理智的准备。”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充分认识、理解、开发和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先是该教什么,再是还能教什么)。

1、教材是学科教育资料,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2、教材资源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教育智慧的集体结晶。

3、教材既是教学的起点,又规定和规范着教学。

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 ★与前后教学内容相联系 ★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学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

1、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背景材料从教材之外透视教材。

2、充分认识教材在教科书体系中特有的位置,掌握 “编路”。

3、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情况活用教材、创新教材、超越教材。1.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重要凭借 2.在教学活动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3.建构教学内容一定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加工”基础之上。4.找准切入点,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5.构建教学内容要抓住“重点”和“要害”。

6.具有思想性、探索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问题:

教学漫无边际而无“标”度 答案丰富多彩而无“准”度

言语随意平淡而无“深”度 偏重熏陶感染而无“厚”度

1.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要素:情境、对话、意义构建。

3.必须定位在学习情景的创设上,即情境必须指向学习1.创设激趣情境,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3.创设多媒体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4.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5.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 6.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

一、教师要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课要投入。

二、挖掘学科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三、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导入

教学导语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问题”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1.“问题”是课堂对话的基础。

2.“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纽带。

3.“问题”的质量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要求

①问题广度的设计:要能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

②问题深度的设计:要能拓展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空间。③问题的难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问题”必须能够引发积极的听、说、读、写、思、算等相关的学习实践。2.“问题”与教学目的紧密相关,难易恰当,并且具有探索性。3.“问题”之间必须相互关联具有逻辑性。4.“问题”包含预设和生成两个方面。

教学中的“主问题”

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尽量摈弃: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

“主问题”设计策略

就是用精、少、实、活的一两个主要问题激活课堂,串联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教学。

进行“主问题”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对教材的悉心研读,以设计出精妙的教学“主问题”,二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主问题”进行科学运用。

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学过程的设计,关注点主要是重点突出、详略有序、步骤清晰,在此要特别强调关注教学过程合理性。(首先是合理,然后才能讲优化)教学流程与基本逻辑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

1.各教学内容之间相关,各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前后呼应完整。2.确定适当的教学步调、速度,既完成任务又省时高效。3.驾驭课堂(准确、简明、流畅)

从操作程序上讲,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环节。1.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分解教学目标 2.预设主要的教学环节 3.教与学的环节同步设计

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把讲授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用文图的形式表现在黑板上,它和语言一起作为输出信息,经视听两条途径使学生获得知识。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

独具匠心的板书(提纲式—图、表、文字或综合型),能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师要做到合理选用和规划资源(包括条件资源)★实现课内外资源(包括条件资源)的最优化 板书的基本要求

①要做到画龙点睛, 深化内容 ②要做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③要做到生动直观, 图文并茂 ④要做到富于启发,训练思维 ⑤要做到板书适量, 利于记忆 ⑤板书要与讲解紧密配合,做 到边讲边板书。板书设计的步骤

①内容的设计。基本方法是“浓缩”,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完整,克服随意性。②形式的设计。根据内容,选择和构思巧妙的板书、板画形式。

③版面的设计。根据黑板的长度、有效高度和板书内容多少,合理布局,黑板两端留一定位置。关于教学评价

激励的(向善、向好)——调动、激活积极的追求与愿望 发展的(引领的)——针对问题、明辨得失、扬长避短。

敏锐的判断力

果断的把握力

坚实的引导力

教师必须主导先行,学生主体性发挥如何,取决于教师主导的质量与水平。必须靠教师的主导保障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与效益。

1.动机结构失衡:过于强调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忽略学生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2.以目标代替诱因:重视结果激发,忽略用过程激发。3.不当的外部评价反馈:滥用外部评价、滥用激励性评价。坏评价(具备负面教育功能):

1、消极评价

挑剔毁坏了善意和关怀,导致了敌意和放弃。

2、夸饰评价

3、不作为

提倡积极评价:不但是善意和关怀的,而且是针对问题的,有指导价值的(引领)。关于有效教师的

有效教学

教师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维是形成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教学行为受教师个体对教学的理解和制约。

教师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维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一是来源于自我对教育的理解。

教师教学行为类型 就教学过程而言

——程序性教学行为 就教学内容而言

——生成性教学行为 就教学组织而言

——策略性教学行为

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直接表现,是教学智慧的一种高级形态,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的职业素养。

2、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的组织力和应变力。

3、教学策略运用的时间把握至为重要,它讲究及时捕捉与运用。

4、教师是否具有课堂教学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掌握了各种教学策略。教师发展的策略:

以教学行为研究为核心,知优劣、知得失,重构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

当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目光和心态看待教学时,教学就成了教师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教师与教学就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教师就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自主与尊严,就会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真正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

课后反思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与否?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课堂教学的“减法”

一是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

二是减去价值不大的的知识呈现;

三是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

四是不必要的教学环节 ;

五是减去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

六是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

教学的关键所在: 定性:

了解学科才能教好学科 悟道:

更新理念才能羽翼丰满 讲法:

掌握方法才能驾驭课堂 ★语言是教师的职业工具

★教学语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能。★教学语言讲究信达雅 ★教师的语言具有示范性 ★语言识别一个人的身份

教学既需要教学理论的实践化,更需要教学实践的知识与智慧。

填报志愿必须考虑的三大要素 篇5

随着高考志愿表填报日期的临近,最后落笔前的几天,成了家长和学生最痛苦的抉择期。家长和考生圈定的几所学校和专业,究竟该怎样排序?尤其是专业选择上,究竟是选择热门专业,还是走“偏冷”路线,这需要他们做作出最后的决定。

其实,考生不妨换个思维方式,从出路上判断自己的抉择。大学毕业后,无非是就业、考研和留学三大出路,这三条出路的难易程度,不同的专业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据麦可思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最高的专业类为工科类;医学、机械工程等专业对口率较高。在国内读研,比例最高的专业是生态学、哲学、大气科学等;留学比例最高的专业是德语、法语、金融工程等。

俗话说“郎怕入错行”,大学生就读的专业很可能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职业方向,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成为目前的头等大事,据此,笔者采访了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张桢宁,请他从各个专业就业与职业规划的角度帮助学生指点迷津。

一、就业率

工科专业就业率普遍较高

根据3月底“麦可思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显示,在毕业生签约率较高的专业类中,绝大部分是工科类专业。其中,本科毕业生签约率最高的专业类依次为能源动力类(60%)、环境与安全类(55%)、仪器仪表类(55%);高职毕业生签约率最高的专业依次为测绘类(53%)、化工技术类(50%)、机械设计制造类(48%);研究生签约率最高的专业依次为测绘类(42%)、轻工纺织食品类(37%)、工程力学类(36%)。

张桢宁表示,教育部每年都会公布高校本科及专科专业就业率统计数据,建议正在填报专业的高考考生也要参考一下这些统计数据,因为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

根据去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本科专业就业率数据,工科专业的就业率普遍较高,其中采矿工程、石油工程、飞行技术和航海技术等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95%。在经管类专业中,经济学、金融工程、市场营销、保险等热门专业的就业率都在80%以上。在文科专业中,除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外,其他语言类专业的就业率也都超过了75%。

“偏冷”专业就业走热,热门专业就业“遇冷”

根据去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本科专业就业率的数据,经济学、金融工程、市场营销、保险等经管类热门专业的就业率都在80%以上。

但张桢宁提醒考生,有些热门专业的确社会需求量较大,在一段时间内炙手可热。可是,由于各学校纷纷开设热门专业,最终缩短了这些专业的“热度”周期,使原本的长期需求变成了短期需求。所以现在“热门”的专业,不一定永远“热门”,它们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此外,采矿工程、石油工程、飞行技术和航海技术等并不为人津津乐道的专业就业率均超过95%,高于大多数经管类热门专业。(励志 )张桢宁表示,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狭窄、所以招生并不多,因此并不是经常被人们谈论的“热门专业”,但这些专业存在定向培养的性质,所以就业率一般很高。

张桢宁强调,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方面不能盲目追求当前的热门专业,而不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专业前景和兴趣爱好,从而使得自己在毕业求职时处于被动;也不能盲目只看到一些冷门专业的高就业率就轻易选择,而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

二、考研、留学氛围和比例

生态学等专业考研比例较高

对于部分高考生来说,可能并不想大学毕业后就马上工作,也许在踏入大学校门前,就已经计划大学毕业后要考研、出国留学……对于有如此求学和人生规划的高考生,建议不妨换一种思路,可以考虑选择那些考研和留学氛围浓厚的大学和专业。

根据麦可思调查显示,有8.7%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国内读研,其比例最高的专业有生态学、哲学、大气科学、口腔医学等。其次,有0.9%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其比例最高的专业有德语、法语、金融工程、国际政治、国际商务等。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国内读研的专业中,理工类和医学类较多,而毕业即出国读研比例最高的专业中,除了理工类、经管类外,一些如德语、法语等文科类专业也较多。

三、专业对口率

医学、机械工程等专业对口率较高

一般而言,专业对口率较高的专业,大多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其他未经专业训练的学生很难与其竞争,竞争难度相对小一些。而一些像“万金油”一样的通用专业等,由于求职的岗位没有特别的专业要求,一些好的工作机会经常会出现很多专业的人来竞争的局面,竞争难度大大增加。

不过,提醒一点的是,造成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某些专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很容易适应其他不同类型的工作;另一方面,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超过了就业市场的需求量,供过于求,本专业竞争激烈,毕业生不好就业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优势,退而求其次。

专家提醒:大类招生下,选专业要有清晰规划

近几年,按大类招生已成为许多高校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在许多高校公布的招生章程中,出现了“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之类的词汇。在实行按大类招生的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而非具体专业。通过这个方式录取的考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一、二年统一学习基础课程,此后再根据对学科和专业的了解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

张桢宁认为,大学教育还是一个培养基础能力的阶段。按大类招生可以有效使大学生接触较为广博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全面性的人才。张桢宁指出,虽然按大类招生可以大大减少考生面临的专业选择数量,但考生仍应认真把专业的选择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一定了解。

企业管理绩效评估的三大关键要素 篇6

每次到了绩效评估的时候,不论是对主管或是对员工而言,都是避之唯恐不及:哎!绩效评估,填写不完的表格、算不完的数字、艰涩难懂的评估指标!不过就是纸上作业,看不出有什么效果,很多主管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员工也害怕被考核。其实,绩效评估不应只是徒具形式而已。身为主管的你,有能力、应该、也必须通过绩效评估的流程与做法,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表现到底是如何?未来在公司又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机会?如何通过绩效面谈将公司策略传递给基层员工?

绩效评估真的只是徒增主管与员工的困扰,而无法创造任何实质的效果吗?其实不然。绩效评估的有效与否?笔者根据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1、创造对话的机会;

2、绩效评估必须包含评估与指导的过程;

3、建立向上评估的机制。

成功关键1:创造对话的机会才是重点,表格仅是参考

真正有效的评估,不在于表格设计有多完美,而在于人本身。在进行绩效评估时,我们很容易受到表格的牵制,完全按照表格操作,根据表格所列条例的项目逐一问答,流于形式。

主管应摆脱表格的框架,自己设定绩效评估的主轴,事先拟定好某些重要的议题和指标,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沟通。绩效评估的主角是员工,其实员工真的很希望知道:自己的主管对于他过去的表现,到底有什么样的想法?未来他是否有更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他要如何做才能成功?表格只是辅助工具,是量化的数据,仅仅只是作为评估时的参考。当彼此沟通某些重要的问题时,可以针对表格上所列出的相关项目作为讨论内容的依据,才不至于过于空泛。

主管可以在绩效评估之前,事先想好问题,并告诉员工,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在进行绩效评估时,便可以由这些问题,引导员工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让员工多表达自己的意见。

通常主管可以在事前请员工思考以下的问题:

1、过去这段时间里,自己感到最骄傲的成就是什么?原因何在?

2、过去这段时间里,自己学到了什么?

3、在工作上最有挫折感的事情是什么?

4、在工作上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5、如果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改变,最想改变哪些事情?

主管可以按照实际状况的不同自行设计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有准备的时间,而不是等到实际评估绩效时,突然抛出问题,让员工一时之间不知如何问答,反而失去了沟通的意义。

另一方面,主管也应该做好事前的准备,思考清楚以下的问题,有了明确的想法,才能确实的沟通:

1、员工工作表现的好坏,是否与他本身所具备的某些优点或缺点有关?

2、绩效表现不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员工的问题是因为缺乏动机,还是能力不足?如果是能力不足,是因为个人的问题,还是缺乏训练与经验的原因?

3、员工是否有某些缺点是不可改变的?这些缺点会影响他的工作绩效表现吗?如果这些缺点已经影响到团队,那么就应该慎重考虑是否有调整工作内容的必要?

4、员工是否有某些潜能仍未完全得到发挥?该如何帮助他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功关键2:不仅要评估,更要指导员工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只做到评估的部分。事实上,绩效评估的过程包含了两个重要的过程:一是评估,也就是评价员工过去的表现,做出具体的评价,决定是否应给予适当的激励,例如调薪或是职位的升迁异动等。二是指导,针对员工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主管必须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咨询。例如,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的?员工的潜能有没有获得完全的发挥?员工未来在组织内的生涯发展如何?

因此,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主管其实同时扮演了两种不同的角色。在评估阶段,主管的角色是裁判;在指导阶段,则转换为咨询者的角色。两种不同的角色,讨论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不应混淆在一起。当员工想着有没有可能调薪时,又怎么可能专心思考未来的发展?因此,绩效评估的过程,必须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成功关键3:建立向上评估的机制,达成双向的沟通

绩效评估的失败,还有另一重要的原因:主管与下属之间权力的不平等。员工的绩效评估结果,必须由主管做出最后的决定。正因为如此,员工也就理所当然的以为,主管才是真正掌握了绩效评估的主导权,而自己只能被迫处于被动的角色,也因此容易产生防卫的心理。那么,该如何解决权力不平衡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向上评估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只有员工接受评估,主管也同样要接受员工的评估。不一定要有正式的表格,主管可以主动提问,请员工给你一些建议:

1、你认为主管可以做什么,让你更容易完成工作?

2、如果你是主管,你最希望他改变哪些事?

除了平衡彼此的权力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员工的角度了解你与员工之间的互动情形,借着这个机会为自己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总体检。你们彼此之间是否曾有过误会没有化解?或是在互动上已存在某些问题,而没有说出来?只要有任何小小的不愉快、不信任,都会影响到双方未来的工作。除了平时的沟通之外,更应该通过绩效评估的过程,重新修补或是强化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

如何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

如何执行绩效评估的流程?前面笔者曾说过:绩效评估包含了评估与指导两个不同的阶段。首先应从评估开始,也就是针对过去这段期间员工的整体表现成果,给予具体的评价。

这当中包括了员工自我评估与主管评估两个部分。尽管你们两人对某些项目的表现有不一样的认知,也可以相互沟通与讨论。但是,不要忘了,主管仍然必须做出最终的决定。正如同比赛时,即使有再大的争议,一旦裁判做出决定,就不应再去争执。同样的,打分数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主管可以给予员工表达意见的机会,但是主管是做出最终决定的人。主管不必在当下就有了决定,可以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在评估工作绩效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绩效目标的达成:员工是否有达成前次绩效评估所设定的目标。

2、行为的表现:除了目标的达成之外,主管必须同时考虑,员工达成目标时所表现的行为或是采取的行动,是否恰当。

举例来说,因为有位员工的努力,产品能够准时的上市。但是员工可能为了达成目标,破坏了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员工在这件事的绩效表现则会打一些折扣。事实上,不仅达成目标很重要,如何达成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估员工的绩效时,主管必须同时考虑两个不同的方面。

以上评估的阶段针对的是过去的表现,接下来则是要针对未来的表现进行讨论,也就是指导的阶段。这个阶段属于开放式的讨论。主管可以根据之前要求员工事先思考的问题,来引导员工说出自己的想法,尽量让员工多谈谈自己,包括了对自我的整体评价、自我的期望、本身所具备的优势或是劣势问题等。听完员工的想法之后,主管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时主管扮演的是咨询者的角色,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的意见给员工作为参考。主管可以看出员工所没看到的优点或是缺点,帮助员工更加清楚的看待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更了解自己。

更重要的是,主管应运用本身对于组织的理解,帮助员工成长。身为主管的你,比员工更清楚,如何在这个组织内达成目标?如何才能在组织内有比较好的发展?换句话说,主管的意见只是在弥补员工思考上的不足,让他更能以组织整体的观点来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

当然,任何问题的讨论都必须有具体的结果,因此在结束绩效评估之前,针对以下重要的问题,主管与员工必须达成共识:

1、需要改进的问题;

2、工作内容的调整;

3、下一次绩效评估之前应达成的绩效目标等。这样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绩效评估的流程。

应避免的几大主观偏见

在实际执行评估绩效时,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客观的原则。笔者根据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提醒各位主管,应避免落入以下几种主观偏见:

1.晕轮效应:单凭员工在某方面表现优异,就认定他在所有方面都表现不错。这位员工通常能与客户维持良好的关系,所以你想他在办公室内的人际关系必定也是不错。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相反的情况便是所谓的号角效应,员工在某方面表现不好,就认为他在其它方面必定是表现不佳。

在评估不同的工作表现或是能力时,应视为不同的问题个别处理,彼此之间不应具有因果关系。不应依据员工某一方面的表现结果,判定他在其它方面的工作表现。

2.对比偏见:主管在进行评估时,常常会相互比较不同员工之间的表现,判断员工的表现是好是坏。或是在与员工的讨论过程中,提及某某人有不错的表现,希望员工也能达到相同的标准。

这同样是误解了绩效评估的意义。绩效评估比较的是个人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不同的个人之间的比较。主管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员工是否符合或是超越自己的工作目标?员工是否比过去有所进步?

3.仁慈偏见:尽管员工的表现并不怎么好,但是你还是给予不错的评价,称赞员工的表现。你也许会这么想:这样可以让员工心里比较好过,更能达到鼓励的效果。然而,过度的仁慈只是在掩饰问题,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员工以为自己的表现已经够好了,也达到了主管的期望,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做更多的努力。相反的情况便是过于严苛。员工表现得再好,你给予的分数却是偏低的。你的想法是:这样才能刺激他们不断的进步。但这只是你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员工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可能因此采取消极的抵抗。反正无论再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肯定,又何必白费力气?我们不应扭曲绩效评估的功能。绩效评估是为了事实的呈现,让员工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表现是好是坏,而不应该成为满足其它目的(例如,刺激员工追求更大的进步)的一种手段。为了避免上述的偏见影响了员工的绩效,建议在绩效评估之后的一两天,应重新检查所有的结论,再做出最后的定案。

4.同类人偏见:当主管在评价与自己属于相同类型的人的时候,往往也会做出比那些与自己不是同一类型的人更高的评价。我们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有效的,因此如果有人与自己很像,那么我们总会假定他们也一样是有效的。这也是主管在做绩效评估时应该注意的偏见。

医学论文写作的三大要素 篇7

1 材料

建桥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影响桥梁发展的第一要素。人类造桥从应用自然材料(石材、木材)发展到应用人工材料(钢材、混凝土等)。还利用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成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以利用钢筋的抗拉性能和混凝土的抗压性能。随着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桥梁的跨越能力随之提高。为克服混凝土受拉出现裂缝的缺陷,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使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得以充分利用。材料发展的目标是:高强、轻质、耐久、低价。

1.1 混凝土材料

高性能混凝土是桥梁建设必不可少的主要材料之一。在20世纪推出了各种高性能的混凝土,如高强、轻质、早强、缓凝、微膨胀、不离析、自密实等不同的品种。混凝土的性能改善重点是耐久性指标。主要通过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掺入高效减水剂及活性矿物掺合料等,大幅度降低孔隙率以提高其耐久性。其中以水泥为基料的含有超细微粒的硅粉及纤维增强材料的混凝土最有发展前途,如加入来亚纳米、水溶性聚合物、有机纤维等的混凝土材料。目前,实验室已配制出强度达到200 MPa的混凝土。

随着桥梁建设的发展,还将广泛运用环保型混凝土,以更有效地提高桥梁的韧性、耐久性及强度。环保型混凝土的特点及远景为:

1)使自重减少1/3~1/2,与钢结构的重量相似。

2)耐久性、抗冻性加强,延长结构寿命,减少维修工作量动性。

3)具有很高的弯曲应力(20~25 MPa),可以免去表面分布钢筋及部分力筋的设置,混凝土工程将大为简化。

1.2 钢材

钢材也是桥梁建设必不可少的主要材料之一。低含碳量和含其他合金元素的钢材是主要的发展方向。经过微合金化和晶粒细化处理的超高强度钢材的研究和生产,应注重具有优异的焊接性能。20世纪我国已建成了采用可焊性良好的14MnNbq(Q370q)钢及15MnVNq(Q420q)钢的栓焊整体节点大型桥梁。目前,桥梁钢材有进一步采用高强度、高韧性和抑振合金材料的趋势,以向超高强度及全焊钢梁结构发展。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加劲梁采用780 MPa、焊接时低预热型高强度钢板,使桥梁主跨设计刷新了20世纪的最大跨径纪录,达到1 991 m。21世纪钢桁连续梁将大量采用高强度低预热型焊接用钢板,如大线能量焊接用钢板、高韧性钢板、抗层状撕裂型钢板、异形钢板、耐候钢及镀锌钢板、抑振厚板、抑振合金材料等,不仅可有效地增大钢桁梁桥的桥跨,而且能有效地降低梁体自重。

1.3 钢管混凝土

钢管混凝土的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1940年,前苏联已开始研究采用这种复合型构件组成的桥梁,尤其是拱桥,并有了一定成就。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受压及小偏心受压条件下由于钢管的套箍作用有很多优点,同时在施工上可以先完成钢结构体系,然后在结构中逐步填充混凝土,简化了施工工艺。所以,最近20年这种结构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估计目前有100多座这种类型的公路桥梁已经完工或正在施工中。20世纪末已完成的钢管混凝土桥跨度达273 m,正在施工的钢管混凝土拱桥跨度达360 m,以钢管混凝土构件做加劲梁的悬索桥跨度达560 m。

在钢管混凝土复合结构方面,现有的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1)在钢管混凝土内填充含有超细微粒的硅灰及纤维增强混凝土后,承压力可能达到350 MPa,将使杆件更为纤细化。

2)在钢管混凝土构件中引入预应力,可扩大受拉构件的使用范围。

3)在铁路桥梁中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节点的疲劳成为突出的问题。在这方面,可借鉴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实践经验。

1.4 复合型材料运用

近20年来又出现了复合型桥梁结构,即充分利用了钢材及混凝土承受外力不同性质的特点。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合起来,形成了结合梁及主跨为钢结构而边跨为混凝土结构的混合型桥梁,以及斜拉桥塔的锚固区为钢结构而下部为混凝土结构的复合型塔。这种桥型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近年来又推出了以折叠钢板或波型钢板代替混凝土箱梁腹板的桥型。上海浦东中环线高架中济阳路立交采用2跨45 m波形钢腹板PC组合连续箱梁。这一结构形式可以减轻传统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自重达1/2~1/3,在中小型桥梁上将有很大应用前景。

随着航空工业及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人们在20世纪中已经研制出了各种类型的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如玻璃纤维加劲塑料(GFRP)、芳纶纤维加劲塑料(AFRP)及碳纤维加劲塑料(CFRP)等。它们具有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耐疲劳、低能耗、非磁性等优异性能,必将成为桥梁今后采用的材料。如FRP的模拔型材已在试用,更有发展前途的是用纤维增强聚合物(FRP)来制成力筋及缆索材料。瑞士的米勒(Meier)教授认为,主跨为8400 m的直布罗陀海峡桥方案中,由于钢索的自重过大,只有采用碳纤维加劲塑料(CFRP)才有可能完成。

21世纪,高强度钢、玻璃钢、铝合金、碳纤维等太空轻质材料大量启用,桥梁结构的主要材料将不断更新,桥梁结构的形式将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

在桥上一般用单位重量的强度f/r(f为材料强度,r为材料单位重量)作为衡量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桥梁的辅助材料和装置,如:钢材的防腐涂料,各种防水材料、桥梁的支座、伸缩缝、减隔振装置等,在近20年中也有很大的发展。

2 施工

用什么方法建桥,施工能力影响着桥梁的发展。巧妙的施工方法可促进桥梁发展,如挂篮悬臂施工的发明,使大跨径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大跨径连续梁、刚构、斜拉桥都采用挂篮平衡悬臂施工法建造,并采用计算机施工控制,保证结构能顺利合龙。所以,施工方法是影响桥梁发展的第二要素。施工的目标是:安全、优质、高速度、低成本。

2.1 上部构造施工方法

主要有预制拼装、悬臂施工、现浇、整体移运或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预制拼装包括预制拼装空心板梁、T梁、箱梁、节段拼装。悬臂施工包括挂篮悬臂浇筑、悬臂拼装。现浇包括造桥机、普通支架。整体移运包括顶推法施工、旋转施工、浮运(吊)架设。

桥梁的施工是通过将结构离散成若干小的单元或构件,以便于预制或现浇,然后按特定的施工步骤进行拼装或浇注,已完成的结构部分就可以作为支撑体系参与下一阶段的施工,直到全部结构的完成。它体现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特点。这种思想在悬索桥、斜拉桥、拱桥及连续梁桥等桥型的施工中得到灵活应用。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体系转化及受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施工期间结构的受力状态可能比成桥状态更为不利。为保证结构能顺利合龙和成桥线形,提出了对施工阶段进行施工控制的要求。几经发展,施工控制技术已逐步成为一门新兴的桥梁工程分支学科。桥梁施工控制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施工测量技术研究的热点。

在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中,预应力思想促进了桥梁结构形式的变革,而自架设体系思想带来了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的变革。

2.2 下部结构的施工发展

随着上部结构的迅猛发展,必然给下部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桥梁墩台的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重力式墩台外,发展了空心墩、桩柱式墩台、构架式墩台、框架式墩台、双柱式墩、拼装墩台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薄壁墩等新型墩台,并日趋轻型、柔性化。高墩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随着越江、跨海湾、海峡大桥的兴建,桥梁基础也在发展。如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中首创了管柱基础;60年代在南京长江大桥中发展了重型沉井、深水钢筋混凝土沉井和钢沉井;70年代在九江长江大桥中创造了双壁钢围堰钻孔桩基础;80年代后进一步发展了复合基础。近20年来,深基础技术发展很快,以地下连续墙、设置沉井和无人沉箱技术最为突出。随着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的引进,形成了浮式套箱平台深水基础。

2.3 施工装备

施工装备在施工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各种起重机、打桩机、钻孔机、千斤顶、挂篮、架桥机、造桥机、运梁车、拌和机、震动机、专用模板、张拉台座、钢结构的工厂加工设备等。这些设备功能越来越强,并有各种施工工法来规范施工工艺。

3 设计

桥梁是承重结构,主要功能是将桥上作用的各种荷载传递到基础中去,使桥屹立在大地上能安全运行。古桥是凭经验造起来的,当然没有什么技术设计。

人类在活动中总结了自然界中的力学现象,得到一般规律,提高到理论上并逐渐完善起来,在桥梁建造中摆脱盲目性,使桥梁既是安全的,又是用料最省的。桥梁设计的原则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在桥梁建造之前预先可以估计构件中断面在不同阶段的应力状态,然后判断结构是否合理。所以,现代桥梁的建设离不开力学分析,桥梁力学从静力学发展到动力力学,从材料和结构的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

分析方法可以用解析方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解法应用越来越广,从根本上改变了结构工程分析的历史,产生了计算结构力学,有限元法成为分析复杂桥梁结构形式的主要方法。

随后发展了以计算机为辅助设计的桥梁CAD技术分支学科。集结构分析、工程制图、工程数据库及专家系统的桥梁CAD软件将会问世,并将迈入桥梁设计的网络时代。

塔库玛悬索桥风毁后,引起桥梁界对桥梁风振的重视和研究,现在已有“桥梁数值风洞”的专用分析程序,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桥梁气动性能进行数值分析。

桥梁设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由于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使桥梁设计师从繁重的手算和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桥梁设计师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电脑中得以充分展现,桥梁设计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

一座桥梁的设计可以是平庸的,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创新的。一位桥梁工程师如果不试图在每项设计中尽可能地进行改进,那么他就没有尽到工程师应尽的义务。

2)随着人类对地球生态平衡、自然环境及资源的日益重视,桥梁设计理念更为先进,越来越关注质量、耐久性、新材料应用、全寿命成本、防船撞、环境保护。结构可检查、可更换。通过设计、施工、检查、养护,在可靠的监控中实现安全运营。同时对桥梁工程提出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要求。桥梁的设计更加注重环境和景观设计,将桥梁融入在自然中。

21世纪的桥梁结构必将更加重视建筑与艺术造型并重,必将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协调,进而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情况及周围环境,选择适当桥型,精心布置,着意安排,展现出各自的风采。有的古朴大方,平直刚劲;有的典雅庄重,华丽多姿;有的凌空飞架,势如长虹;有的玲珑俊秀,巧夺天工;有的在桥上或桥头建有造型美观的亭、阁、长廊,装饰着造型千姿百态的石刻、雕塑。这些附属建筑和装饰艺术,与桥梁融为一体,和谐美观,相映成趣,与大自然联芳济美。

3)设计标准、规范的完善,使常规设计有章可循,统一了结构安全度。大跨度桥梁的发展,不仅需作详细的静力分析,而且要做抗风、抗震、风—车—桥耦合动力响应等动力分析,还需解决特大跨度柔性桥型的刚度问题;不仅要求对成桥状态进行设计,对施工阶段的设计也需重视,将施工方法与施工过程相结合的仿真分析,已成为现代桥梁设计的一大特色。

4 结语

现以斜拉桥为例来说明影响桥梁发展的这三大要素。斜拉桥是一种较新型的桥梁型式,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成为一种成熟的桥型,主要是取决于3个条件。

1)材料。斜拉索的钢材必需有较高的强度(1 000 MPa以上),才可能将斜拉索拉直,高强预应力钢丝的出现,满足了这一条件。

2)施工。用挂篮悬臂平衡施工方法已经成熟,有可能采用悬臂平衡施工方法来拼装主梁和安装拉索,直至全桥合龙,并开始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施工控制。

3)设计。电子计算机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有可能对高次超静定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索的垂度影响用模拟弹性模量进行迭代修正,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迭代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成为可能。

医学论文写作的三大要素 篇8

前期预判能力

一个款产品流行与否,是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市场前期预判和分析能力的。对市场前景了解的透彻程度,能不能准确地把控市场的规律,决定了产品设计创意的定位。然而,产品的定位恰恰又直接引导了产品的推广方式,推广方式则又反过来直接决定着产品未来的流行程度。对珠宝设计流行趋势的预判的依据,建立在对市场的了解程度,新产品研发与市场的衔接度以及趋势的把控与消费者的契合度。这三点决定了流行款式的生命力。

设计团队的合理分工

设计团队需要进行梯队化建设和分工,第一梯队能完善当前成熟的热销款式,第二梯队具备完善目前市场上成熟并且可能热销的款式,第三梯队进行半年至一年以上的远期新产品的研发与跟进工作,此举措为引领市场的关键步骤。这样能保证设计出来的产品是既“新”又成熟的经典款,而不是匆忙间研发、急于推广却又不太成熟的款式,真正做到“推广一代,成熟一代,研发一代。”

产品既要新,也要成熟

新品与流行的意义在于,它们是否属于真正意义的经典产品。什么才算是流行?什么才是经典?杜半认为,好产品之所以流行,首先它就必须够经典,至少要比较完美趋向经典。经典的创意,经典的工艺,经典的市场把握等。然后要够特色。以情侣,婚庆款为例:一个好产品的流行与经典之处,不外乎细腻的情感诉说,加上衷心的美好祝愿,以及得当的表现方式和合适的理想价位的完美组合。

杜半说:“我为客户提供设计方案时,需要和客户有较充分的沟通来相互了解,而且平时积累大量的灵感素材用来筛选合适的方案,进行可行性方案的推敲,重点考虑市场接受度和产品亮点的结合,尽可能地做到创意一工艺表现一推广高度统一、完整。

未来的珠宝流行趋势,将是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经典发展趋势,将理念特色加入到成熟市场规则中,突出感性的情感表达。在中国珠宝高速发展、百家争鸣、争夺话语权的今天,需要用严谨的打造经典的态度,来打动消费者,从而占得引领流行的先机。

考研科学择校你要考虑的三大要素 篇9

性格决定方向

“性格决定命运”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性格对人生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我们所谓的方向就是,文科、理科、农学、医学、军事等方向,这个是根据12大学科门类区分出来的大方向,如果是一个很内向且对外沟通能力不是很强的同学,那应该向着技术专业方向发展。大方向的确定是前提,只有大方向确定了,对下面的专业、院校选择提供了最起码的基础。

兴趣决定专业

很多成功人士都经常说,“我很庆幸我从事了我感兴趣的工作,做了我喜欢的事业。”兴趣可以转化成优势,大方向定了之后,专业更多的是要看个人的兴趣和喜好,如果盲目的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不会很顺心。专业的选择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以后的`幸福。只有喜欢的,感兴趣的方面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做的越来越好。

竞争力决定院校

“成功率”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目标院校的招生政策、录取比例、分数线、导师因素等等,如果对目标院校进行彻底的分析,那将对整个考研的成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像很多院校都有热冷之分,全国800多个研究生招生单位,有的就冷的甚至计划录取人数比实际报名人数多很多,甚至出现那种计划录取20个人,全国只有3个人报名的情况。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考研的同学对信息的把控还是很缺乏的,虽然社会早已进入了信息爆炸阶段,反而感觉信息不对称越来越严重了。

04把握三大要素实施有效教学 篇10

——关于两堂同题异构课的对比分析

无锡市堰桥中学徐福亮

这是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发生的故事,两位外校教师来到我校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课题分别上了一堂评优课。我找到了那年的听课笔记,三年前两位教师的授课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为了便于评课,我称一位教师为甲老师,另一位为丁老师,以下便是本人对这两堂课的评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运用还是无视:在新旧知识的联系间徘徊

古人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认知心理学派也认为:在学习中,新知识、新经验、新见闻不是被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所吸引,就是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适当部位,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吸收新知识使自身得到改造,重新组织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相互作用,既能使新知识内化,也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观念。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中,甲教师出示了“交通发达但出行不便”导入材料,简单描述了惠山新城的交通状况,抛出了“作为国家的主人,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问题后,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进一步设计了这样的系列问题:①我是国家的主人,那我能否命令政府解决这一问题呢?为什么?②不能命令政府可以找政府,为何要找政府解决问题?③我找政府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的什么行为?④如果政府无法令我满意,我就带人到无锡市市委市政府门口示威、静坐和绝食,可以吗?⑤找政府真的无法解决问题,还可以找谁呢?

通过对以上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实际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了第一、第二单元的以下知识: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②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③公民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④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公民行使权利坚持的原则之一——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⑤民主监督的渠道—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这几个问题从公民、政府两个主体及其关系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一连串的问题后引出解决问题的另一主体——人民代表大会,自然而然引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而且由于学生运用了所学知识,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建立了自信,自认而然地被拉入学习情境中,这是一种成功的导入。反观丁老师的导入,就是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人民 1

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请大家把书打开到X页。既没有运用时事热点材料切入,也没有使用旧知导入新知,是没有导入的导入。学生的眼睛看到了学习的知识,脑中一片空白,面对着全然陌生的白纸黑字。这是一种不成功的导入。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组织、运用引导性的材料,为新旧知识铺设“认知桥梁”。我们不应无视旧知,而应合理运用旧知,在反馈旧知中导出新知,发挥其在新课学习中的独特作用。

二、一例还是多例:在情境材料中取舍

布朗提出了“情境学习”的概念,认为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直线的,认知识的功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在教学中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情境教学方法支持了这一观点:教师和学生应通过两者间相互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提高能力。情境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信息来源的课堂教学过程。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学习都在一定情境中进行。

我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特定的问题环境”并非仅指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不可否认的是教材上的材料生动、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但材料个性很强,话题分散,不具有统一性,如果一味的不加选择的照搬照抄,盲目使用,便会进入“情境—问题—探究—再情境—再问题—再探究······”的循环教学方式的误区,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时,丁老师采取了一段材料对应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策略。关于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用了2008年两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四则一组作为背景材料,关于人大代表的职责又用了香港有毒鸡蛋的事例 ······

应该说,这里的选材比较到位,材料的指向是明确的,但材料之间缺乏呼应。且由于材料太多,材料的堆积带来学生阅读时间的延长,每个材料呈现的时间不够长,而且都是教师自己在读,在解说,读的进程较快,这样学生就没有充分的观察、认识和思考,导致课程资源的价值和效用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耗时严重,效益降低。丁老师整个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明显前松后紧,最后甚至是草草收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不当。使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对材料选择的要求极高,材料既要足够但不能太丰富,材料要求鲜活又不能离学生太远。对材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简洁明快地加以展示。

反观甲老师的教学,则只分步骤地出示了一组关于“惠山交通”为主题的背景材料:

①交通发达但出行不便:堰桥,无锡的北大门,地处交通咽喉,水陆交通发达,多路公交通往无锡,25路、601、602、607„„,可是„„作为国家的主人,我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②走进无锡市人大: 2006年2月,无锡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年9月,江苏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1年2月14日,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作《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能审议通过;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人大有哪些职权?

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三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

④肩负人民的重托:惠山至无锡地铁一号线建设中的热点议题:无锡市地铁方案正在报批,地铁线路的走向、停靠的站点、票价等问题正成为人民群众热议的话题。如果你是一名无锡市人大代表,你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上述材料分别对应的知识点是:①相关旧知识;②人大的职权;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职权;④人大代表的职责。

这样的处理,从整体上对整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高屋建領,围绕一个主题将背景材料进行整合,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知识的得出和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教学结构呈现自然美,教学气氛和谐热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教学设计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没有面面俱到的使用教材素材,也没有无视学生的社会生活,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将课本资源进行取舍,并有效关注生活资源,整合出一组可供探究的相关材料,在师生互动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习得了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所学知识,并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生实情和地方特色,选择典型热点事例,运用“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并做到“一例到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归纳亦或演绎:在教学方式上选择

运用归纳法解题就是通过对具体的、个别的或特殊的情境材料本身所包含的共同的基本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即“是什么”的问题。它遵循的是从个别(特殊、个性)到一般(普遍、共性)的推理过程,其思维方法是:个别——一般。

和归纳法相反,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演绎法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境材料作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它遵循的是从一般(普遍、共性)到个别(特殊、个性)的思维过程,其思维方法是:一般——个别。

归纳与演绎二者各有利弊,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滲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归纳则是对个别事务、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而慨括出一般性的知识。

丁老师在教学第一个知识点“人大的地位和职权”时,通过使用课本素材分析出人大的四大职权后,又分别列举了如下小事例:交通违规罚款问题;三峡工程的决策;沈阳市法院报告未获人代会通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的法规等。在教学第二个知识点“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时,在运用课本材料分析了人大代表的权利合格义务后,又列举了一些小事例加以论述,而且多为独角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仅如此,在处理教学难点时,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细小知识点的关注程度太多,比如立法权与立规权的区别、立法权与决定权的关系等。丁老师整个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明显前松后紧,最后甚至是草草收场,这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反观甲老师的教学,教学结构合理,时间安排妥当,在运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中,使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法,带领学生走向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地归纳出知识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频繁使用演绎法,没有拖泥带水,没有画蛇添足。

上一篇:今天,我是小记者作文1000字下一篇:2015实验小学626禁毒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