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的影评

2024-09-25

泰坦尼克号的影评(通用11篇)

泰坦尼克号的影评 篇1

《泰坦尼克号》的影评

好的电影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泰坦尼克号的美,不仅仅在于rose和jack之间的凄美爱情,其实和这艘大船最后的沉沫也是息息相关的。

扑克牌和劣质的香烟,几个出身下等的小伙子,蹲在桌前堵上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与此同时,贵族们正在侍从的陪同下登录头等舱。都说命运捉弄人,可是命运最美的疑点在于阴差阳错—该遇见的总会遇见的。所以rose和朋友赢得了船票,所以他赶在最后5分钟登上了船,所以他看到了上层甲板上她的回眸,所谓缘分不过如此。很多作品都曾暗讽过所谓的“上流社会”《泰坦尼克号》也是如此,精致的装束高级的侍奉指数与上层的人,而下等人注定该堕落,该忍受折磨,该代替他们迎接即将来临的死亡。虽然喊着All is the same,但是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真正的平等。最开始的rose就对于jack的一切都是深深的着迷,从他身上的流浪气质到不羁的行为作风,敏捷的身手和智慧的头脑,这些并不是号称礼貌的上流社会能拥有的,但这些却代表了rose向往的自由,所以rose爱上了他,这几乎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会抗拒好奇心,所以没有人能抗拒我接近你。

属于贵族的当然是奢华,富丽堂换的会客厅和我是走廊,唯唯诺诺的侍者,精致的餐点和甜品,丝竹管弦琴瑟和鸣,上了年份的白兰地香醇的气息隔着荧幕仿佛都可以闻到,而这些不属于jack,jack也不属于这样的生活,唯一让他想要伪装一下上等人的冲动是来源于他心爱的rose。设想一下,如果rose不是一位已经和上等人订婚的贵族,jack和她会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呢?只是天意永远弄人,那些如果永远不会实现。

夜晚的甲板上吹着腥咸的海风。其实这并不是浪漫,晚礼服的裙摆太长,我离你太远。当jack紧握rose的手的时候,一场不可避免的爱情就在大西洋的月光里悄然上演。他给她辩解,换来她的出逃,下等舱里的舞蹈仍他们两尽情的疯狂,管别人说什么,不要辜负这样的美好时光,她只想自由自在的尽兴一场。在这里她不再是千金小姐,不在顶着各种头衔,她只是rose,只是jack的rose,她美丽热情,她点亮了jack眼里的璀璨星辰。他拥着她吻,这样的幸福宛若谎言。

出身是一道沟壑,但这沟壑抵不过他们熊熊燃烧的爱情之火。她想逃,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在光线暧昧的房间,他微微红着脸一笔一划勾画心爱的女人。全局中只有这一段,凝结了谈们最纯洁的的爱情。他们之间彼此坦诚相待,爱的那么纯洁,不加遮掩,这就足够了。在追赶和逃脱中他们还是做了,在一台车子里,他们拥吻着彼此的气息和汗水,意乱情迷。于是她彻底沉迷,如果有人如此爱你,命复何求。就算我知道我们可能没有未来,但我愿意陪你现在能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当这艘大船装上冰雕的的时候,rose返回去,为了jack,她宁愿舍弃生存的机会,终于找到了jack,陪他一起出生入死。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场爱情片,詹姆斯.卡梅隆更多的简略掉悲欢

离合,想要说明生命的意义。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没有事情是可以强求的,现实是如此,艺术就是人生的一种反映。我已经两次将这部电影看完,我对他们的爱情没有一点的遗憾,他们在最好的时候开始,在最美的时候因为非人为原因结束,虽然jack死了,但是在rose心中他始终是那时的他,是哪个自由开朗不羁不卑不亢的他,追求梦想的少年,是哪个在最艰难的时候会提醒自己坚持下,在绝望时会救自己一命的那个人。生活并不是浪漫的冒险,那些琐碎细节足以改变爱情原来的面目,让人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

这部电影最动容的不是失去后的撕心裂肺,而是失去后的放手,将一段爱情藏于心间投入与未知的生活,因为他们早就应经连成一体,表面上风平浪静,回忆时依然波涛汹涌。

10级新闻1班

23号苏雅青

泰坦尼克号的影评 篇2

十五年过去了,今年时逢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一百周年,卡梅隆再次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搬上了银幕,在世界各地又一次掀起了“泰坦尼克热”。与十五年前不同的是,这次卡梅隆采用的是先进的数字技术,用3D的形式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辉煌与奢华、高贵与卑劣。近年来,3D电影在业界的走势呈一种上升的趋势,观众可以在影院里欣赏到身临其境的电影,体会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3D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追捧。卡梅隆的3D电影技术应该说是很成熟的,中国观众已经在《阿凡达》中领驭了这位大导演的智慧和风采。所以,3D版的《泰坦尼克号》一登陆中国,便迅速抢占了票房的宝座。怀着对3D电影的期盼、对卡梅隆导演的崇拜,更怀着对死难者的哀悼,我们再次走进影院重返《泰坦尼克号》。这次,我们寻找的不是爱情,而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

詹姆斯·卡梅隆在文字和光影的转化中,其处理能力是惊人的。他能将文字转化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光影,能让这些缤纷的光影射进人的内心,触动观众的每一根神经,拨动观众的每一根琴弦;同时,又不破坏文字带给人的魅力。观看3D版的《泰坦尼克号》,我们开始关注在等级、偏见以及死神面前的众生相。如果一个人面对死神能安然接受,那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生命对于人而言只有一次,所以人类学会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向生命致敬。但正是因为生命的可贵,所以,在接受生与死的考验时,尊严和人性就必然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启程驶往新世界。码头上人山人海,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在为此次举世瞩目的航行欢呼、雀跃。能乘坐此豪华巨轮的更是趾高气扬(富人)或是欣喜若狂(穷人)。4月14日,这艘世界上最豪华、体型最为庞大的巨轮沉没了,富贵与贫贱、高尚与卑劣、勇敢与怯懦、忠诚与背叛、希望与绝望一同随着这艘奢华的庞然大物深葬于大西洋的深处。“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了,但泰坦尼克号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头,尤其是对人性的考验,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一、表达人性真美

泰坦尼克号俨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小社会。人世间的美与丑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卡梅隆在影片中不仅用光影给观众带来了审美快感,而且还用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物和真实感人的场面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种审美快感,后一种快感不仅仅只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更是让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感动。人的审美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是美好的东西,也可以是与其相反的东西,如:欢快、愉悦、甜美、感动等等,也可以是激动、愤怒、诅咒、忧伤等等。在影片中,观众可以说是得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罗丝和她的母亲在年轻富商卡尔的陪同下,各怀心事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影片用独白的方式交代了女主人公此行的心情——“对别人来说,她是艘梦幻之船。对我而言,她像是艘奴隶船……表面看来,我无异于别的大家闺秀,内心里我却在呐喊”罗丝是金钱、门第、名誉的牺牲品,是她的母亲用来换取和维护金钱、门第、名誉的筹码。罗丝就像是一只关在笼子的金丝鸟,美丽、高贵,但孤独、寂寞。这只金丝鸟渴望着笼子外湛蓝的天空,向往着无忧无虑的自由飞翔。当杰克为她打开了紧闭的“牢门”时,罗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逃离。喝黑啤酒、跳踢踏舞,在“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的旋律里肆无忌惮的跳、肆无忌惮的笑,不用再看母亲挑剔的眼光、不必再作高雅的姿态,不用为了挽救家庭的利益被迫迎合他人,这里是自由的国度,是真正的快乐之源。“You jump,I jump”这句杰克的台词深入了每一个观众的心里,这是杰克和罗丝在用生命舞蹈,这是两人生死爱恋的宣言。卡梅隆此时带给观众是感动、羡慕、期望和祝福的审美感受。在船即将沉没的危险时刻,已经上了救生艇的罗丝在小艇下降的瞬间,在巨大的无法抵制的真爱的鼓励下毅然扑向了死亡之船,罗丝的性格和这一疯狂之举正好体现了导演在剧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美,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美?“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1]杰克用生命鼓励罗丝勇敢地活下去,罗丝用行动履行了对杰克的承诺。美与爱同体而生,又因爱而永生。在深深的感动中,导演不忘将丑、愤怒、诅咒等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影片中加以表现,在美与丑的对比中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性的刻画。

二、展示人性丑恶

在影片中,卡尔和伊士美是典型的丑的代表。导演安排了几个很具有典型性的场面来表现卡尔的无知浅薄、虚伪、自私和凶残的性格。卡尔不知道“毕加索”,但却总自以为是的炫耀自己的身份、财富和地位。卡尔在炫耀、卖弄之时往往会很自然地暴露出自己的浅薄和虚伪。表面上看卡尔似乎很爱罗丝,也很迁就罗丝。为了安抚罗丝那颗不安定的心,更为了表达自己忠诚的爱,卡尔献上了令无数人垂涎,价值连城的钻石——“海洋之心”。但可笑的是这个本应代表了真诚爱情的信物却变成了陷害他人的赃物,杰克为此差点丢了性命。卡尔本来想毁了杰克在罗丝心目中的形象,并彻底致杰克于死地,但没想到却帮了倒忙,罗丝非但没有相信卡尔的鬼把戏,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杰克的爱,这正应了一句老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卡尔在逃难中的表现可谓是更加“精彩”的丑。罗丝选择了杰克,卡尔为此懊恼是不可避免的。但令他更加懊恼、顿足的是“海洋之心”也无意间留给了罗丝。为了能享受到优先逃生的权利,他不惜贿赂负责安排逃生的大副,眼见救生艇越来越少了,急切想逃离死亡的卡尔竟然毫无廉耻的冒充孩子的父亲,登上了还有许多妇女和孩子都需要的救生艇。“丑”是什么?丑是“对人的生命需要的抵制和拒绝,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毁灭与否定。”[2]卡尔如此,伊士美也同样如此。这个在船上夸夸其谈,骄傲的炫耀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时,完全忘了可能会因此带来的灾难。罗丝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驳斥、讥讽他,他的问题是“弗洛伊德是这船上的乘客吗?”

船即将沉没,一向以泰坦尼克的巨大为荣的伊士美不是选择与船同存亡,也没有一丁点的悔恨之情,而是在慌乱的人群中身着睡衣,毫无廉耻地坐在全是妇女和儿童的逃生船上。至此,导演完成了卡尔、伊士美之流的全部塑造,人性中的丑陋被揭露的生动又深刻。

三、人性回归的礼赞

游轮撞上冰山,船体断裂下沉的片段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卡梅隆尽管用的是真实拍摄和电脑合成的手法,但宏大的生死离别场景足以震撼所有的观众。这是最悲惨的场面,也是最温馨感人的场面,人性和每个人的尊严在这里接受了一场最为彻底的挑战和洗礼。杰克、罗丝穿越生死的爱恋,卡尔、伊士美的卑劣与龌龊,史密斯船长、安德鲁斯的悔恨与自责,鲁思、罗斯伯爵夫人的自私与冷漠,莫莉的善良与无奈,无数的家破人亡与无数的善良谎言把影片推向了高潮,更进一步的传达了导演关注的人性和人道。

面对无数惊慌失措的如同蚂蚁般的富人、穷人、主人、仆人,年迈的英国绅士选择的是盛装坐在华丽大厅里,从容地等待海水的涌来。与其在恐惧、痛苦和绝望中死去,不如坦然地面对死亡。这不再是绅士的个人之举,而是导演想传达的一种对待死亡的态度。这样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能做到的人可以肯定绝不是一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

冰冷的海水已经淹没了大半部分船体,一对满头华发的老人相依相拥静静地躺在被海水包围了的床上,这一刻世界安静极了。不用再去理会世俗的烦扰,也没有必要去讨论生死问题,这一生有你有我们相伴在最后已足矣!就这样安静地躺着,紧紧地抱在一起,一辈子的操劳就此结束,一辈子的恩爱却永远继续!如果说罗丝和杰克的爱情穿越了生死,这对老夫妻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呢?其实在这艘即将沉没的巨轮上,穿越了生死的爱情数不胜数,只是每一对相爱的人用的是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表达。美与爱同体而生,又因爱而永生,这不仅仅属于男女主人公,她属于所有相知相爱相伴的人。

一个不知名的母亲和她一双可爱的儿女非常希望能得到帮助,孩子还太小,孩子享受的欢乐和幸福还太少,孩子的成长还太漫长,孩子的未来还充满了希望。但周围除了慌乱且无力自救的人群,就是冰冷的海水和死亡的阴霾。母亲知道作为三等舱的乘客他们已经失去了逃生的机会,与其让可爱的儿女在临死前害怕、惊恐,还不如编一个美丽的谎言,做个好梦吧,世界其实是美好的,只不过美好过于短暂。这是一个无助的母亲在绝境中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真正的母亲才会这样做。这里没有爱情,但温情和亲情却充溢了整个狭小的船舱。影片中这个场景在色调的处理上以灰色为主,这与正发生的灾难一致的。但我们认为导演一定相信,所有观众在经历了死亡心理的考验后心中也会出现一抹温馨的霞光。

人性的真实和美好,都需要一个契机才能闪现,没有到那一刻,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勇气去选择,去爱,去坚守承诺。泰坦尼克号一共装载了2207人,最后幸存的只有704人。更多的人选择了留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妇女和孩子。影片中导演对乐队和音乐的处理进一步验证了人性的美好。在与冰山相撞之前,乐队在豪华、热闹的大厅里演奏着欢快高雅的晚会音乐,乐队转到甲板上后演奏的音乐依然很优雅、欢快。当船身倾斜到提琴手们不太能保持平衡的时候,小提琴手华莱士·哈特利对其他的提琴手鞠了一个躬,说:“今晚我们很荣幸与你们一同演奏,现在,让我们们各去各的吧!”然而,就在其他提琴手转身的时候,他站在原处,似乎在想“我们没处可去,只有等待与主相会了。”于是,他又拿起琴从容地奏起《更近我们主》。听到那天韵的升起,先前刚刚告别过的提琴手们也都停转回来,加入了泰坦尼克号上的最后演奏。此时他们演奏的已不是乐曲,而是生命的精彩。既然上天做了这样的安排,那就坦然接受吧,面对现实人类不必再埋怨、不必再惊慌、不必再逃避,勇敢地面对,勇敢地接受,其实死亡并不可怕。身躯消失了,但对亲人的牵挂还在,对爱人的思念还在,人间的真情还在。

我们认为一个成熟、成功的导演对细节的处理不仅重视,而且还非常独到和精彩,卡梅隆导演便是如此。上述这些细节化的处理尽管画面不多,人物也不是主角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这些细节却为强化影片的主题、升华其情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细节往往能给观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并因这些画面或是语言而感动而深思。“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3]卡梅隆应该说在这部影片里完美地演绎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绘,对极其特殊环境下人性的表现,对大自然的真善美、假恶丑作了深刻的诠释。3D影片《孙子兵法》的联合编剧查淑琦对这部3D版的《泰坦尼克号》作了这样的评价——“在卡梅隆的3D世界里,人们感受的不仅是震撼,还有人类最需要的关爱情怀和自然之美!”[4]

这次《泰坦尼克号》重返银幕,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泰坦尼克”事件一百周年,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之一,是人类的傲慢、自负和贪婪毁灭了自身;一方面更是为了呼吁人性的回归。在这个物质利益泛滥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关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和沟通,是信念、勇气、牺牲和真挚的爱。只有真正拥有了这些,这个社会才会给人希望。

摘要:100年前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难,1503人在这场灾难中永远的离去。时隔85年,詹姆斯·卡梅隆将这场海难搬上了银幕,巨大的灾难与旷世的爱情感染和感动了无数的观众。今年是这场灾难发生的第100个年头,世界各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悼念逝去的生命。作为一个电影人卡梅隆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将这部电影重新搬上大银幕,惊悚的场面、凄美的爱情更加真实地显现在观众的眼前,人性和尊严再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詹姆斯·卡梅隆,电影,泰坦尼克号,人性,礼赞

参考文献

[1]、[2]、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的 篇3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抢别人老婆肯定要付出代价的。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有些爱情既可能是一见钟情,也可能是一见终情。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没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不透水的船。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人(露丝)是可以靠回忆活一辈子的。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不怕人与人擦出火花,就怕船与冰(礁)撞出火花。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宇宙毁灭心还在,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这就是“死了都要爱”。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你不是高富帅,就算泡到白富美也很难天长地久。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好运气不是赢得一张免费船票,而是能赢得一次安全上岸的机会。

★《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真正相爱的人,既不需要同年同月同日生,也不需要同年同月同日死。

★《泰坦尼克号·3D版》告诉我们,爱情依然很经典,票价依然很可观。

★《泰坦尼克号·3D版》告诉我们,技术越完美,灾难就越悲催。

★《泰坦尼克号·3D版》告诉我们,二手货经过翻新包装后仍能卖个好价钱。

★《泰坦尼克号·3D版》告诉我们,同样的灾难这辈子完全可能再遇到一次。

★《泰坦尼克号·3D版》告诉我们,买电影票赠送爆米花为的是让观众感到这次观影会比上一次观影更有品味,更有嚼头。

★《泰坦尼克号·3D版》告诉我们,在15年后陪你看同一部电影的人,可能不是你的爱人,但却一定是电影放映员。

《泰坦尼克号》影评 篇4

——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有感

十五年前,《泰坦尼克号》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横扫全球,打造了人尽皆知的不朽神话;十五年后,当我重新去观看这部经典之作,仍然满心激动,一时之间,感慨不已。一部《泰坦尼克号》,充满了对自由的憧憬,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在生死面前对人性的考验。

影片女主人公Rose是一位贵族少女,美丽动人,热爱艺术,对生活充满幻想与激情。然而,生在上层社会的她却不得不穿梭于各种各样的交际场所,与一群虚伪无聊、自以为是的上层人士打交道,她的未婚夫更是一个庸俗的势利小人,对艺术一窍不通,只是一味想用丰富的物质生活把她拴在身边,她的母亲亦是如此。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有任何自由,她的内心满是忧愁与烦闷,却没有人真正理解她、关心她。而男主人公Jack的出现,则为她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让她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Jack是一个自由画家,四处流浪,用自己的画笔捕捉人性的真善美。他用自己的坦率真诚与积极乐观深深地打动了Rose,在短短几天内,他们便相知相爱。他们一起在船头欣赏高雅的艺术,一起向大海搞恶作剧,一起在三等船舱肆意地放纵自己的感情,夕阳西下时,一起站在船头栏杆上放开双臂,沐浴海风,享受从碧海飞上蓝天的感觉。此时此刻,他们是自由而浪漫的,是快乐而幸福的,爱情的结晶源于他们对艺术的共同热爱,更源于他们对自由的共同追求,他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最纯净的爱,是两颗火热的心灵互相碰撞的火花,这种爱深刻、牢固、持久,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他们分开。这一切都促使这对年轻人勇敢追随自己的心,去做那些与世俗礼教完全不符的事情。

就在Rose决定船靠岸后一起与Jack远走高飞时,一场让世人震惊的灾难开始悄悄上演。“泰坦尼克号”,这艘被誉为“永不沉没”的梦之船,在它航行的第五个晚上与冰山擦肩而过,即将在两个小时后沉入大海。在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上,Rose第一次放弃了踏上救生艇的机会,去救因被未婚夫诬陷而锁在三等船舱的Jack,此时的三等船舱已经浸满了水,灯光忽明忽暗,几乎看不见人影。然而,对于爱情的执着,促使这个柔弱的贵族女子不顾一切,冲向Jack被锁的地方,最终将Jack顺利救出。他们再一次来到救生艇面前,Rose听从Jack的话踏上了救生艇,在救生艇缓缓下降时,宁肯与Jack同生共死的Rose突然纵身一跃,重新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再一次放弃了可以生还的机会。为了爱情,为了自己的心,生命在这一刻变得无足轻重,爱情的光辉动人,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泰坦尼克号”沉没了,Jack和Rose在冰冷的海水中苦苦挣扎,最终,Rose在Jack用生命守护的木板上,在遵守自己对于Jack临死前的承诺——“我将永远不会放弃”中,勇敢而坚强地活了下来。为了爱情,她愿意生,也愿意死,Jack亦是如此。人生的悲剧虽然不可避免,但对于爱情的信仰与执着,却使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

在人生的大喜与大悲、大得与大失之间,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在生与死之间,Jack与Rose身上无疑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与那些踏上救生艇的人,尤其是社会上层人士,形成鲜明对比。那群人或许在前一刻还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此时此刻,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葬身大海。无心的人,可能只会张大嘴巴,吃惊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心里默默庆幸自己不用经受如此惨痛;有心的人,或许会充满悲痛与愧疚,恨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拯救自己的亲人朋友;看不透的人,则对于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船沉入海底百思不得其解,从此对于科学技术充满质疑与鄙视,对于自己的人生充满迷茫与恐惧;而看透的人,则从此认为天道难测,世事风云变幻,曾经的繁华不过是一场梦,到头来一切皆成空,色即是空,茫茫宇宙中,人类不过是一个小小星球上的一粒微尘,一阵风吹过,微尘便随风而逝,不留一丝痕迹,既然如此,所有的努力奋斗不过是徒然而已。或许他们确实对于眼前的灾难无能为力,或许他们比那些死去的人内心要承受更大的煎熬,而我们更不能苛求每个人都能像Jack与Rose那样,为了彼此愿意生、愿意死。然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在死亡面前,他们的人性却没能经受得住考验,没有闪现出愿意与亲人同甘共苦的光辉,这多少让人有些寒心。灾难,往往可以成就人性的真善美,也可以揭露人性的假恶丑。

泰坦尼克号影评 篇5

虽然从不装文艺逼的鄙视一切大制作,但对于多数砸大钱拍出来的片子都不怎么喜欢,只是抱着看热闹找茬的心态看完,所以各种侠各种卖座系列片于我是不怎么感冒的,甚至包括卡神自己的《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是少数的例外。理性告诉我这不过又是个俗套的好姑娘遇上穷小子最终却不能在一起的爱情悲剧,没有丝毫创新之处,但感性的我就是死心塌地的爱上了这片子。每次听到《My heart will go on》都会有种莫名的感动,每次见到小李和肥温演的戏总觉得特别的亲切,每次在电视上遇见这片子的重播总会熬夜看完,而且每次都会没出息的哭的一塌糊涂。

《泰坦尼克号》上映那年我6岁,还是个单纯的以为《精武门》和“四大天王”就是全世界的年纪,自然不会对大洋彼岸一部近三小时的爱情灾难片有什么兴趣,但彼时电影的轰动却还是在心里留下了印象,总记得有个叫《泰坦尼克号》的片子曾经让无数人为之疯狂过,总记得有个旋律曾在大街小巷被唱响过无数遍。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是在CCTV-6,那年我13岁正读初二,花费了一个星期六晚上熬到凌晨一点多把电影看完,那时的我还不知道那对在船头体验飞翔的男女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什么叫特技,甚至会因为那场画素描的戏而脸红不解,但也第一次因为一部电影哭的死去活来,第一次知道原来除了打打杀杀飞檐走壁外电影也可以这么拍,第一次明确自己真的爱上了一部电影,愿意陪着它到老。

距离《泰坦尼克号》上映已经过去,距离我第一次看这片子也已经过去7年了,但当年的那个爱情悲剧到现在来看仍然会大赚观者眼泪,当年的那些镜头放到现在也还会叫你惊叹一声“怎么可以这么浪漫”,当年的那些人如今都是功成名就的大腕,当年的我也早已知道船头那对男女的名字,知道了《精武门》以外的世界,而这一切的起点却一直在那艘船上。没有那艘船,小李绝不会成为万人迷,纵使《罗密欧与茱丽叶》里他也很帅,但那最多赢来如《不羁的天空》时期基努・李维斯的尖叫声,而不会有如今全民情人的范儿。没有那艘船,肥温顶多是英伦玫瑰里最用功的一朵,而远不是最幸运的一朵,或许多年后她也会赢来一尊奥斯卡,但几番冲奥的辛酸只怕少有人会问津。没有那艘船,卡梅隆绝不会成为卡神,虽然是他一手缔造那艘船的神话,但那艘船赋予他的却更多。抛开11座小金人不说,他之所以有资本举三亿巨资耗时闭门打造《阿凡达》而不顾福克斯的几番催逼靠的绝不是早年“终结者之父”的魅力,而全拜这艘船18亿票房带来的气魄。没有那艘船也不会有如今动辄数亿的大片时代,虽然卢卡斯之流曾将大片的概念带给好莱坞的大佬们,但论起投资回报率依然没能改变他们的固有观念,可是这艘船带来的巨额票房却深深触动了那些大佬们脆弱的神经,让他们意识到对于真正好的商业大片来说票房数字的想象空间可以是无止境的。

不想俗套的给这片子扣上任何关于阶级斗争和女权的帽子,不想用任何关于技术和剧情完美结合的理论来分析它,也不是因为那11座小金人和全球18亿的票房就觉得它多牛逼,这就是部好的爱情片,爱上它单纯的只因为这段爱情,因为船上那些带着尊严死去的人,因为那首歌。这段爱很传奇,它绽放时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男女主人公面对的是一场生离死别的考验。这段爱也很平凡,它严格遵循着传统的相遇――相识――相恋――相许――相离的爱情悲剧的路子,没有丝毫类型创新可言。这段爱很时尚,在那个时刻注意优雅的年代杰克可以带着他的姑娘在船头练习吐口水,罗斯会对着她的男人大谈自由和解放。这段爱也很朴素,对于爱它没有任何新颖的思哲,无非还是在说着牺牲与奉献这些最真实的关于爱的元素。这段爱很复杂,它包含了三角恋、贫富恋、私奔等各种挫折,面对了来自家人、未婚夫以及世俗观念的诸多折磨。这段爱也很简单,他们只坚守一句情话“You jump,I jump”,单纯的以为下了船就到了天堂。就是这样一段爱情,一段既传奇又平凡、既时尚又朴素、既复杂又简单的爱情故事。

我记不清那之后又看过这片子多少遍,读过原剧本多少次,只记得每次都会聚精会神的认真看完,每次看到那场告别戏都会守不住泪腺。我将它推荐给了每一位身边的朋友,哪怕他们早已知晓它的大名我还是不住的说,甚至给每一个想看的人提供DVD或高清画质的电影资料并热切的关注他们看完后的反应,每次听到有人谈起它的传奇时都免不了上前凑番热闹。

《泰坦尼克号》英语影评 篇6

The same point is that the two films have the same story plot.

Firstly,they are both love stories about a man and a women bas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ship sank and finally the man died in order to save the women he loved.

Secondly, the reasons of wrecking the ships are both the two ships hit the iceberg.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t points between them. Although the two ships’ ruin are caused by icebergs, but in Titanic I,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captain is too confident.However in Titanic II,they are already warned but still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navigation and finally cause the ship wrecked.

What’s more,in the Titanic I,the director can be said to create a classic.Until now it’s still a popular film about love. In Titanic II, it’s also about the lone story but it makes people dull.

泰坦尼克号的影评 篇7

一、符号理论阐释与电影意义赋值

如果把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 那么, 可以说它的运作过程是从内在走向外显的一个过程, 而这样的一个过程, 用格雷马斯的话说, 需要经历三个阶段:“1.深层结构:它定义了个体和社会的存在本质, 从而也就定义了符号性产品的生存条件;2.表层结构:这是一套符号学‘语法’, 它有可能出现在外显层面上的内容组织或有次序的叙述形式;3.外显结构:由它生成并组织能指。”[1]而电影, 虽说是有虚构的成分, 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 一部电影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现实的人类社会特征。

麦茨, 作为电影符号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理论代表, 至始至终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梦来研究, 但其目的却在对于这个梦的“解码”。他说:“我现在的梦想是, 用代码的术语说出电影梦, 即说出这个梦的代码。”[2]也就是说, 在对电影的“解码”过程中, 代码作为一个符号的外显结构, 生成了电影符号系统的表层结构, 进而揭示了电影符号系统的深层结构。这种电影的“能指”功能就类似于语用学中的隐喻与换喻。

在本文中, 笔者将借用符号外显结构研究中的一种表征机制——整合式模型, 来完成对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情节与人物冲突在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上的“解码”。该模型可以表述为以下的形式:

在这一模型中, 一个意义S语义轴在内容层面上串联着两个相反的义素:S1、S2, 这两个义素必然会有与它们各自相矛盾的对立项 , S的对立面显然是 。模型中, S1与S2各自组成两个系统表征机制 (肯定与否定的表征机制) , 分别写作:

接下来, 基于电影的整体框架以及语义轴的设定, 对上述的整合模型进行意义赋值。首先, 设定语义轴S为萝丝与卡尔之间的婚约关系, 那么就是指萝丝与杰克之间的非婚约关系。相应的, S1就是指萝丝与卡尔被社会所正面肯定的关系, S2则指萝丝与杰克被社会所反面否定的关系。于是, 该模型就可以表述为:

接下来, 进一步从经济系统和个人系统两个层次上来为这个模型赋意义值, 这样得出的两个模型就可以表述为:

(一) 经济模型

萝丝与卡尔的婚约关系对于萝丝及其家族来说是一个经济上的进财行为, 萝丝可以依附于卡尔的财富而去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相对的, 如果萝丝放弃这种婚约关系, 选择与杰克相爱, 那么这种行为对于萝丝及其家族来说就是一个失财的行为。如此, 模型就可以表述为:

(二) 个体价值模型

萝丝、卡尔、杰克作为独立的个体行为人, 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呈现的是一种受限的形态。萝丝与卡尔的婚约关系使得他们之间的交往与亲密行为被社会所接受和理解, 然而, 有婚约在身的萝丝与杰克的爱情就被看作是一种叛逆, 不被社会所接受与许可。如此, 这个赋值后的模型就可以表述为:

在整合型模型中, 组合式S1+S2是模式里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关系组合。它是体现模型中各义素之间关系的最有力的分析方式。在这个组合式中, S1与S2都可以被当做变量或不变量 (二者不能同时为变量或不变量) , 通过不同意义的赋值而得出不同的组合关系。接下来, 对上文所提到的模型Ⅰ与模型Ⅱ进行意义的组合分析:

如果把S1当作一个不变量 (萝丝与卡尔被社会所接受的婚约关系) , 然后用不同的个体价值体系P (个体行为的被允许或被禁止) 取代S2, 就会得到4中不同的关系:

如果把S2 (萝丝与杰克被社会所不认可的非婚约关系, 即恋爱关系) 当作一个不变量, 然后把S1作为变量, 代进不同的经济价值e (个体行为涉及的进财与失财) , 就得到另外4种关系:

这8种组合方式所显示的关系就是模型中各义素之间可能出现的的关系类型, 也就是说, 这8种关系体现了所有义素之间存在的可行性关系。组合 (1) 与组合 (4) 显示的平衡关系就是指萝丝与卡尔之间的婚约关系与他们之间允许的交往甚至性行为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双方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即被社会所接受与允许的、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与伦理的状态。组合 (2) 与组合 (3) 显示的冲突关系就是指萝丝与卡尔之间的婚约关系与他们之间被禁止的交往甚至性行为, 双方的出现会呈现一种冲突的状态。这种冲突关系的出现就表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边缘, 二者之间的既有关系很可能被打破。组合 (5) 与组合 (8) 所显示的冲突关系是指萝丝与杰克之间的非婚约关系 (恋爱关系) 与萝丝及其家族的经济层面来说是一种冲突的状态, 即被社会或者是他人所禁止。也就是, 萝丝与杰克的恋爱关系会导致萝丝与卡尔婚约关系的破裂, 而这就会导致萝丝及其家族预期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萝丝行为的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失财行为。组合 (6) 与组合 (7) 所显示的兼容关系就是指当萝丝与杰克的爱情不会牵涉到萝丝及其家族的经济利益时, 那么他们的爱情就可能被社会或他人所兼容或者说默认, 也就说, 二者的爱情可能会开花结果。当然, 显而易见的是组合 (6) 与组合 (7) 是一种理想型的状态, 它们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二、关于电影话题的症结与解析

叶姆斯列夫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实际用法”。他认为符号结构之间存在互动作用, 而这种互动作用就决定了符号体系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否。也就是说, 事件的实现可能同时受制于多个体系, 其被实现的局限是几个不同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 格雷马斯认为, 各符号体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 在各体系之间其实存在着等级的差别。他把这种符号系统间等级的结构称为“认知范式”。他在《论意义》一书中解释到:“认知范式揭示了意义外显的历时性。它的社会构成似乎就是所谓的大众意识, 一个内在于一切社会符号结构的或隐或显得辩证价值体系。”[3]同时, 麦茨也十分强调电影的符号学性质。他把电影看作一种特殊的符号学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多个体系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整个符号系统的“运转”。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 整个电影的符号系统牵涉了多个影响因素的存在。在对情节及人物冲突的“解码”过程中, 有必要重视这几种因素。显而易见, 以下三个因素的出现是不可忽视的, 它们分别是:人物萝丝、杰克、卡尔三者之间的婚约关系、三者关系背后牵涉到的经济利益以及三者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价值因素。这三个体系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等级地位的不同转变必然会导致整个电影符号表征系统的运作。电影的情节与人物冲突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接下来, 具体阐释电影《泰坦尼克号》情节与人物冲突的“解码”过程。

第一, 视萝丝与卡尔的婚约关系为代码, 进入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整个符号系统中。萝丝与卡尔的婚约关系的存在就意味着双方应该恪守规矩、约束自我, 为对方保持贞洁。当然, 在这期间任意一方的出轨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都会被当时的社会伦理所唾弃。这是该代码特有的意义属性。因此, 萝丝与杰克的爱情显然是被当时社会所禁止的。他们的爱情可以说是冲破了世俗的约束, 与当时的社会伦理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在这里, 萝丝与杰克的爱情显然与前一个代码构成了一对相反的或者说对立的范畴。这对范畴自然不会相安无事, 自感受到情感威胁与背叛的卡尔对萝丝与杰克的交往极力阻挠, 对杰克作出了种种富有敌视与挑衅的行为。这种对立必然地导致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情节与人物冲突的出现, 矛盾始终无法调和, 并贯穿了这部电影。

第二, 萝丝与卡尔进入婚姻殿堂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 但并不是说就一定会实现。其可能性至少会受到上文提到过的三个体系因素的影响。首先, 萝丝与卡尔婚约关系的确定是受制于该行为背后的经济利益。萝丝因为父亲的早逝以及父亲遗留下的债务, 家境已经开始衰落, 与富商卡尔联姻, 除了可以摆脱家庭的经济困境, 还可以享受今后的荣华富贵、衣食无忧, 维持自身的贵族地位。单从这一维度来看, 萝丝与卡尔的婚姻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 除此之外, 个人意愿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萝丝与卡尔之间没有所谓的共同语言, 有的只是一种赤裸裸的地位、金钱与性的交易, 而萝丝与杰克之间有很多的价值共鸣和情感沟通。杰克的真诚、洒脱、无拘无束唤起了萝丝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对于卡尔咄咄逼人的气势与世俗的迂腐行为, 萝丝是极力排斥的。因此, 她不愿意与卡尔缔结婚姻, 而更愿意与杰克自由地恋爱。也就是说, 萝丝与卡尔的婚姻即使实现, 也注定是一个悲剧。正如在上文提及的8个组合关系中, 美满的婚姻只存在于组合 (6) 与组合 (7) 中。萝丝与卡尔的婚约关系和萝丝与杰克的爱情构成了一对对立范畴。两者的相互牵制, 使得电影《泰坦尼克号》不可能出现美满的婚姻, 有的只是悲剧性的恋爱结局。

第三, 关于电影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杰克强烈表达着对萝丝的爱慕, 在船上无时不刻在追逐萝丝的身影, 而萝丝却一反先前的接受态度, 可以回避杰克的追求。这一转变, 其实可以看作是符号“认知范式”的显现表现。也就是说, 这一情节的出现其实是符号体系因素之间等级地位变化而导致的结果。当萝丝的母亲发现萝丝与杰克见面时, 她极力向萝丝诉说因家族衰落面临的经济窘境以及卡尔使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得以维持的重要性。同时, 卡尔也在极力地警告萝丝并暗中派人跟踪萝丝。在这种紧张的情势下, 萝丝暂时违背了自己的个人意愿, 屈从于婚约的“约束”之下, 极力回避杰克的追求。这其实就是经济利益体系因素对个人价值体系因素的一种压倒式胜利。在这里, 经济利益体系因素的等级显然高于个人价值体系因素。反之, 当萝丝冲破经济威胁与婚约关系的束缚, 义无反顾的与杰克相恋的时候, 个人价值体系因素的地位显然处于经济利益体系因素之上。

王志敏在《电影学:基础理论与宏观叙述》一书中, 将电影创作者 (主要是导演) 基于不同单元在力量分配上的侧重, 区分出四种创作方式:1.知觉创作法;2.故事创作法;3.思想创作法;4.特征创作法。他强调说:“这里所做四种创作方式的区分, 并非刻意作割裂之论。实际上, 电影作品中的四个单元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它们, 导演都应尽最大可能给予关注, 但由于每位导演的创作个性不同, 艺术准备不同, 在创作中一定会对精神力量的分配有所侧重和倾斜。”[4]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 明显地能看出导演对故事的生动性感兴趣。也就是说,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将故事作为影片的主要单元, 通过构造感人的情节来打动观看者。在影片的叙述结构中, 故事是由年老的萝丝的回忆开始的, 这种手法使影片故事带有了强烈的个人色彩。电影中的故事都会经过逻辑因果性的简化处理, 那么, 相应地, 经由故事表达的故事层面的思想也会徘徊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电影人物萝丝、杰克与卡尔之间的联系与冲突随着泰坦尼克号大船的起航而开始, 也随着大船的沉没而结束。这是故事叙述的一种必然, 也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思想层面的一种必然命运。

三、结语

笔者认为, 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在对这个符号系统进行解读时, 必然不能忽略对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关注。电影故事的叙述或者是故事的架构都受制于很多的因果义素, 或者说, 要经过多样的逻辑因果处理。各个符号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等级层次的转换都可能会使整个符号系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显然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之中。虽然,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影片的呈现上没有忽略知觉层面的展现, 比如:泰坦尼克号外形的巨大以及内部陈设的豪华、萝丝与杰克在船上一幕幕浪漫、感人的场景、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之后的沉没场景等等。但是, 故事层面以及延伸出来的思想层面是这部电影的主要单元。导演对于电影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的设置, 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各种对比层面之后的必然选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为观看者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震撼, 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动、一种思想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3]格雷马斯.论意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139-140, 159.[1][3]格雷马斯.论意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139-140, 159.

[2]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三联书店, 2005:325.[2]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三联书店, 2005:325.

错过泰坦尼克号的名人 篇8

马可尼:意大利发明家,无线电之父

错过原因:赶稿子

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发明家马可尼在1912年获赠了一张泰坦尼克号的船票,但是马可尼却在泰坦尼克号开船3天前乘坐卢西塔尼亚号邮轮先走了。马可尼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急着写一篇学术论文,而他的速记员搭乘的是卢西塔尼亚号邮轮。后来有人说,如果当时马可尼在泰坦尼克号上,说不定他会用自己的无线电设备发送遇难消息,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1915年,马可尼又被幸运之神眷顾,当时马可尼在4月乘坐了卢西塔尼亚号,而在5月,这艘船就被德国潜艇击沉了。

约翰·皮尔彭·摩根:美国银行家

错过原因:在法国享受按摩不愿离开

美国银行家摩根是当时华尔街的风云人物,被称为“华尔街拿破仑”,他在1907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处于危机中的美国银行系统。摩根的生意遍布各个领域,泰坦尼克号的所属公司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也在其商业帝国的控制之下。1911年,摩根出席了泰坦尼克号的下水仪式,并且在船上拥有自己的私人套房、私人甲板以及带有特别设计烟嘴的浴室。摩根的泰坦尼克号处女航似乎顺理成章。然而,摩根没有去乘坐泰坦尼克号,而是留在法国,享受舒适的早间按摩与硫磺浴,因此逃过一劫。

西奥多·德莱塞:美国著名作家

错过原因:乘坐更便宜的船

1912年,40岁的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正在欧洲度假,并且打算乘坐泰坦尼克号返回美国。一位英国出版商劝说德莱塞找一艘便宜的船,结果德莱塞就这样与泰坦尼克号错过了。德莱塞得知泰坦尼克号遇难的消息后十分震惊,并且把这件事写在了自传里。

密尔顿·史内夫里·赫尔希:糖果大王,好时巧克力的创始人

错过原因:订单出错

赫尔希,美国糖果大王,好时巧克力的创始人。1911年冬天,他与自己的妻子在法国,计划乘坐泰坦尼克号返回美国。据档案记载,当时赫尔希已经向泰坦尼克号所属的英国白星航运公司支付了乘船的定金。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赫尔希的船票没订成功,所以他和妻子乘坐了早些时候德国的一艘轮船返回美国。在泰坦尼克号遇难前,这艘德国轮船曾用无线电向泰坦尼克号发出过冰山警报。

亨利·克雷·弗里克:匹兹堡钢铁大亨

错过原因:在医院陪护扭伤脚的妻子

亨利·克雷·弗里克是美国的钢铁大亨,也是摩根生意上的合伙人。本来他也在泰坦尼克号上预定了房间,但是由于自己的妻子扭伤了脚,他不得不留在意大利照顾妻子,也逃过了这次海难。

阿尔弗雷德·格温·范德堡:资产千万的运动家

错过原因:临行前取消航行

34岁的运动家阿尔弗雷德·格温·范德堡资产千万,是美国铁路和航运大亨范德堡家族的继承人。他在临行前取消了自己的旅程,媒体都以为他在船上,还把他列到了遇难者的名单里。三年后,阿尔弗雷德搭乘的英国轮船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他成为卢西塔尼亚号有名望的遇难者之一。

约翰·莫特:著名傳教士,194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错过原因:工作繁忙,无法抽身

约翰·莫特是当时著名的传教士,194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当时,一名对他和他的同事工作很感兴趣的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职员赠送了他们两张船票,但是他与同事婉拒了对方的好意,并且搭乘了一艘更加普通的轮船。当他得知泰坦尼克号遇难时,他说:“也许仁慈的上帝留给我们更多的工作去做。

泰坦尼克号的影评 篇9

在沉船整整一百年后,3D版《泰坦尼克号》靠岸中国,无疑再次成为史上最昂贵的电影。说它昂贵,并不因为其耗资以及高科技,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爱恋。十年了,他们从不懂爱情到不再相信爱情的蜕变中,忽然清醒:只有泰坦尼克号还陪在他们身边。

《泰坦尼克号》是个神话,而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则是神话中的神话。人们在这虚构的爱情蓝图中,渴望或寻找这种神话的力量。尽管露丝和杰克之间从相识、相恋到完结仅有短短的3天时间,但观众却记他们记了十几年,或许更长。这多少也反映出过惯了平淡生活的现代人们对于传奇或者浪漫经历的某种渴望。

这段爱情故事由一位百岁老者娓娓道来,所以她几乎勾起了地球上无关年龄层次的所有人对自己年少回忆的冲动。十年前的电影院里,每一个人都问心无愧的把《泰坦尼克》当成了自己的电影,当《泰坦尼克号》再次驶入庸常反复的生活空间,观众的心瞬间又有了猛烈跳动的冲动。也许我们无法挽留生活中太多的记忆,但是至少在观影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再次抓住了如歌如泣的爱情。

毫无疑问,一种现象,从《泰坦尼克》开始,十年寒暑,奇迹不灭。经典台词一呼百应,“My heart will go on”大街小巷都在哼,大导演大制作都将其当作第一对手,甚至还时常看到沉船时的乐队演出和“女人和小孩先上”等鲜活的案例讨论——比这部电影更好的电影比比皆是,然而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却超越了电影的范畴,在各个领域熠熠生辉。

空中的泰坦尼克号杂文随笔 篇10

五千人,乘坐阿瓦隆号太空飞船去往另一个星球家园二号星球,开始他们的新生活。因为路途遥远,于是五千名旅客要在冷冻睡眠状态下睡1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是电影《太空旅客》的剧情简介。看片名明明就是航天航空,或者科幻片,事实上,却是一部身在太空,心系情爱的爱情片。

因为飞船撞到了陨石,发生了震荡,造成男主吉姆忽然醒来,当他发现只有他自己醒了,并且提前了90年,瞬间崩溃了。这就意味,他将一个人在这庞大的飞船上,孤独终老。他是一名机械工程师,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劳动者。他所交的费用使他只能享受普通旅客的待遇,他吃了一年同一种普通的食物,只有一个机器人服务生跟他说话。最初他充满兴致地游览了整个飞船,渐渐的他就疯狂了,甚至不梳不洗,不穿衣服,因为没有人看见他。

这时,任谁都能感受到他的孤独与绝望,而且还无处宣泄。

这时候,人类最原始最本性的一面展现出来。一个男人自私的想法,他想找一个陪自己慢慢变老的人,那么最先考虑的一定是女人。这样,就不会孤独终老,至少能获得爱情相伴一生。

吉姆在睡眠舱里,寻找心仪的女子。于是,他唤醒了女主奥罗拉,一名纽约漂亮的著名女作家。

人类在某一刻,原始的欲望演变成为达目的`地不择手段。

奥罗拉是高级乘客,而且买了往返票,她就想沉睡120年到达家园二号星球游玩,再睡120年返回地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殖民地星球返回的人。

奥罗拉的到来,结束了吉姆的孤独,也结束了吉姆吃了一年的食物,同时,也结束了他因为级别不够而做不到的事情。

两个人渐渐地互生好感,因为也没有第三个人啊。他们在茫茫宇宙,只有两个人,开始过着属于两个人的爱情生活。

在奥罗拉以为她可以这样和吉姆相亲相爱,白头终老的时候,机器人服务生无意说出,是吉姆唤醒的她,由爱生恨,一度狂怒地想杀死他,她认为他是杀人犯,是他自私改变了她的人生。两人开始冷战,陷入另一种悔恨自责的绝望中。

飞船再一次发生故障,在生死面前,两人联手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其他旅客。

这时候,爱情的火花再一次点燃。

爱情是自私的,爱情也是伟大的。

120年是一个有限的时间,生死也是一个无法预知的时间,当时间与目的发生错位,时间就会成为浪费生命的杀人不见血的刀。

影片的结尾,在船舱里,一片世外桃源的美景。想象一下,吉姆和奥罗拉,在这八十年中,或者长,或者短,或者一人离去,但却能想象,相伴相依和美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部不朽的爱情故事,渗透着生存和死亡的主题。

泰坦尼克号上的人性叠加 篇11

它是两个悲剧的叠加,一个属于历史,一个属于人性;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幻的。

然而,当1912年4月15日凌晨,从爱尔兰科克市启程的泰坦尼克号在首航北大西洋的途中缓慢沉没的三个小时中,人们还能看到多少种叠加的可能?

正因为不是瞬间落幕,而是整整180分钟的生死倒计时,对人性的拷问,便有了一个足够宽裕的历史空隙。

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他的《社会学》一书中这样写道:“……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尽管很多人(超过1500人)遇难,但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使得英国公众和政府面对这一巨大灾难,可以找到一些安慰。”—统计数据表明,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这是英国人奉献给世界的一条活生生的文明守则。

但如果波普诺的分析仅仅到此为止。他的社会学大师地位显然将是不确定的。他必须再往前走一步。波普诺写道:“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乘客的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

这是人类社会更为强悍的另一条规则。

于是,波普诺毫不客气地修改了曾使英国人颇感“安慰”的“社会规范”:“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这样表述可能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财富、权势和声望,曾经并继续左右着我们的生存规则。它像浮于北大西洋的巨大冰山,既是长期聚敛的文明结晶,也是冰冻三尺的文明赘痈。却只有八分之一的山体裸露着。

危机一刻,它是灾难以外的全部冰寒。

(摘自《解放日报》)

上一篇:中学学生会卫生部竞选稿下一篇:淘宝店铺关键词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