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2024-09-16

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精选8篇)

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篇1

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商业银行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培训,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全面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由“实现零风险”向“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过渡。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进一步增强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树立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势在必行。关键词:银行业风险管理有效性文化

一、国际金融动荡大背景下对合规管理的反思

此次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这与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有一定关系。在次贷危机刚开始爆发时,银监会就非常重视、密切关注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此次金融动荡对我们的银行业,特别是如何做好合规建设,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一)注重法规的精神实质,坚持审慎经营。银行合规不仅要力求遵循所适用的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字面要求,更重要的是始终坚守其精神实质。

(二)必须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我们注意到,一些有效实施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相对较好,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准确识别与评估风险,包括充分考虑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关联性;二是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条线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实施各种情景下的流动性压力测试;三是高管层采取了有效措施管理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包括及时掌握整体风险状况,有效决策和强有力的监督。

二、近年来银监会持续加强银行合规管理的思路

银监会自2006年9月发布《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来,着重从三个层面持续改善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环境。

(一)原则引导。银监会在坚持审慎监管同时,非常重视原则引导,鼓励和推荐银行采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良好做法,这就是相关的监管指引相继出台的原因。但真正要实施原则导向监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具备良好合规基础,确保银行的经营管理与监管部门的监管导向整体保持一致,需要银行合规管理能够清晰地与监管要求进行对接,需要银行具备较强的自我评估、自我验证、自我纠错的能力。

1(二)行为监管。近年来,银监会突出行为监管,如针对个人信贷和理财业务,对贷款合同面签、产品宣传、风险提示、适合度评估等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强化行为监管,关键是银行的业务操作流程及程序要“走到位”,不仅需要银行健全操作规程和流程,而且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标准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确保制度的执行力。最近,银监会公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指引》征求意见稿,旨在倡导和强化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为银行制定各自的员工行为守则,提供导向性和提示性的蓝本规范,以有利于银行的合规建设。

(三)合规底线。近年来,银监会提出了禁止发放无用途消费贷款、严查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防范“假按揭”、严格第二套住房贷款条件等监管要求,切实防范不同市场风险的交叉传染和蔓延。事实证明,上述合规底线的坚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严格遵循合规底线的商业银行现在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要小的多。这突显出合规作为银行内部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的价值所在。

三、积极应对合规挑战,全面提升银行业风险管理有效性

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合规挑战,需要大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风险管理面临的合规挑战。信用风险一直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尤其是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动荡的大环境下,信用风险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心仍然是贷款领域。最近,银监会正在抓紧制定商业银行强贷款管理的相关规定,贷款支付以收益人为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如果进入实施阶段,需要银行在贷款流程、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优化和细化,以更加有效地把握和控制贷款流向,避免贷款被挪用、贷款欺诈,提高信贷资金安全性。同时,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过程中,也要重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建立监测制度,健全内部报告体系,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完善应对方案。

(二)新业务发展中的合规挑战。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许多人包括一些银行高管和合规人员对金融创新进行了反思,持更为审慎的态度,这是此次危机给予我们的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也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银监会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按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提高透明度”的原则,在自身发展战略的框架内进行金融创新,始终坚持审慎经营,做到“尽职”和“程序正当”,确保合规性。商业银行要做到金融创新和全面风险管理并行不悖,银监会也始终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行不悖。

(三)架构再造中的合规挑战。近年来,很多银行都在集中力量进行组织架构再造,力争向“流程银行”转变,这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但不管组织架构如何变化,银行都要确保组织架构变革中的有效合规问题。组织架构再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银行科学统筹改革进程,合理平衡纵向与横向的改革步骤及管理能力半径,有序推进。要重视合规职能的垂直化管理,银行合规方案也要加快由“以任务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的转变,逐步将银行合规建立在持续的监测、测试和验证的基础之上。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探讨

(一)重点构筑三条主要风险监督防线:

第一道是横向防线,即岗位监督劶约线,如会计业助,要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和人员分工,做到账、证、押分管,从签章确认、交叉复核到主管岗位的总体监控,从柜员授权额度管理到会计主管的审核确认,把好每一笔业务的进口关和出口关,使会计业务风险降到最低;又如信贷业务,要在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岗位,以及决策-执行-监督岗位之间建立相互监督制约的内控防线。

第二道是纵向防线,即从总行、省行、市行到县级支行,形成臺上而下的条线自律监督防线,上级衜各职能部门根据所辖业务范围内各类经营风险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信贷管理、会计出纳业务、资产质量、重视支行信贷、财会监管员和侚计主管的日常坐班监管作用,因为它是日常业务风险的主要防线。

第三道综合防线,即由稽核部门控制的综合防线,稽核部门可对各机构、部门、岗位的所有业务实施全面检查监督。同时,不断改进检查督促方式,多采用“飞行”检查手段,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定时间地下基层,对重要风险点进行突击排查。要狠抓责任追究,措施落实,限期整改,强卖稽核部门监管的威慑力,提高违规成本。

1、预测预警机制.风险预测预警机制,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早期信恿,给决策者提供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使其能及时采取措施, 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现阶段,商业银行需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劶, 要从资格审查、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殾发放、贷款使用築各环节凥手¬ 加强对各亪风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可建立逐户分析、逐笔测算和定期分析制度, 为风险预警提供准确的早期信息。

2、分警机制。按风险程度可将操作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设置相应处置方案。

3、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揰高风险预警能力。商为银行加快开发用于风险监揧和预警的系统平台,对每个客户、每笔贷款、每项业务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和警报提示,仧辅劫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防范业务风险。

4、加彺对操作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操作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隐蔽时使人不知不觉 ,突发时让人措手不及。要掌握 其分幃状态、特征及走吱需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及建议,分析风险覉害点,定期交流情况 ,特别是对新业务、新产品的管理要加强研究 ,找出风险隐患,分析原因,更新技术,完善制度,总结经验。

五、作为核心金融技术创新

科技进步是推进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应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 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努力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因此,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构筑防范辖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屏障。这一屏障是以银监局外部监管、银行业机构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四位一体”的安全体系为保证。

银行业操作风险的一般理论作为一种古老的险种,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操作风险就伴随其左右,但操作风险并没有在金融业中得到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相平等的重视。国际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在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因严重的操作风险管理失败带来巨大损失后,才将视角投向这个古老而又陌生的范畴。目前,世界上对操作的风险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英国银行家协会(BBA)把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进行引导。同时我省企业也应该面向市场,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随着人结构变化和消费倾向的变化,探索可能产生的新的消费热点,以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变动、转型、升级,使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一)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健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在信息采集、资源共享、业务处理、数据集中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全程优化。

(二)升级客户内部评级体系 ,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设计开发如客户违约概率模型等,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三是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l2级分类系统,提高贷款定价和限额设定的精确度。四是实行风险资本金分配方法在风险评估体系中,事先设定风险指标衡量各机构风险管理程度的标准、依据指标、自我评估报告, 将这些综合产生商业银行某一个营业网点操作风险的高、中、低度报告,同时根据新资本协议所手 所提供的方法,主要是基本指标法,计算操作风险与成本资金挂构实行依据不同的风险管理表现不同的资金作为成本。由此,不

但可以减少操作风险损失,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各级机构负责人对操作风险资本的认识,提高对操作风险水平。

六、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首先要把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范畴,着力培育独特的“风险文化”。

(一)强教育培训,对全行员工,特别是对处在市场开拓一线的员工和风险控制岗位的员工,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灌输,使其全面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强行为控制,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并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

(三)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与行为模式。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推动,结合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沟通,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原理、工具等传递给下一环节相关人员。

风险文化的培育应贯穿于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在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制衡的原则;在制度建设上,要按照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的要求,经常性对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对存在的制度性漏洞和缺陷加以修订完善,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

总之,风险文化一旦建立,能够创造一种浓厚的风险管理氛围,进而培养出具有较强风险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员工。风险管理亦是如此,通过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有效措施,使每个员工长期在一种风险管理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而优秀的行为习惯是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力保障,它可以使每一个员工共同遵循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整体重视风险管理的效应,并构成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同时,在风险文化的培育过程中要尽力消除一个认识误区:即风险文化不仅是风险管理人员所拥有的,而且应该是整个银行的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都要拥有的。风险文化在整个银行中推广之后,便不会因某个领导人的职务变动而发生改变了。

参考文献:

1、[ 美 ]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王松奇,《金融学(第2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3、陈四清,《打造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效体制》,金融时报,2005-06-064、陈忠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有效性一一对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6(5):58-645、武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十大长效机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20-226、黄海峰 马弘毅,《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9):31-36

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篇2

一、保增长就是保银行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改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持续活跃,效益提升。去年四季度,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对银行是个重大利好,有助于缓解当前经济下滑对银行资产质量形成的压力。否则,如果宏观经济出了问题,经济增长严重下滑,实体经济出现严重危机,银行就会面临系统性风险,必然无法独善其身。比如,房地产市场低迷、股市震荡,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正传染到消费市场,许多加工业受到影响。如果顺其自然调整,代价将非常大,不仅冲击银行资产质量,也会造成大量失业,危及社会稳定。所以,保增长是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以降低经济下滑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二、“扩内需,调结构”给银行既保增长又防风险提供了机会

我国当前的经济下滑实质上是由于经济的结构性需求不足引起的,即因外部需求减少,导致外需导向型企业出现结构性过剩,生产萎缩,进而影响到整个实体经济。面对这种形势,国家出台了“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的政策,以求通过财政投资的结构性调整,带动银行信贷和社会投资,来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增长,这就给银行提供了大量结构性机会。例如,此次中央投资,加大了对公共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加工制造业改造升级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历史经验表明,为财政投资配套的信贷资金,风险相对较低。银行顺应中央的投资导向,调整好信贷结构,就能为保增长、防风险提供良好保证。

三、银行必须坚持政策底线

银行业是一个高负债行业,贷款资金来源于企业、居民的存款,必须偿还,银行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影响巨大。因此,银行支持保增长必须坚持政策底线。一是项目资本金不到位不能贷。从历史教训来看,资本金不到位往往是导致贷款形成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缺少有效需求的不能贷。缺少主动需求,必然出现过剩,这样的企业生产必将难以为继,银行贷款也必然会产生风险。三是坚持环评必须过关。环评不过关,项目建设将面临极大的政策性风险,银行必须关注。四是对受这轮经济调整冲击大、存在系统性风险的行业、客户慎贷。当然,在坚持这一政策底线的同时,银行也应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坚持区别对待。一是对具有长远影响的行业、项目还应当适度支持;二是对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性企业,尽管出现暂时性困难,银行也应当给予支持;三是对尽管存在系统性风险,但通过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能够焕发生机的也应予以支持。

四、保增长需要各方面加快创新

我国经济长期靠投资拉动,是一种典型的生产型经济。而能不能持续增长、能不能成功完成转型,还需要取决于能否启动消费弥补出口的下滑、能否启动民间投资替代政府投资。但消费拉动和生产推动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各方面不断创新,提供配套条件。从商业银行来讲,必须加快创新,建立有利于启动消费,有利于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拉动经济的配套信贷政策、产品、机制。从政府来讲,必须加强创新,解决银行信贷支持消费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等。

五、银行要采取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是要关注本轮扩大内需重点领域的关键问题。例如从西部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是这轮扩大内需的重点,但是,西部地区大部分财政收入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由于当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财政对大项目配套资金的能力减弱,能不能恰当解决攸关银行信贷风险。二是要防止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的破产倒闭。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倒闭,将使该产业的整个上下游企业受到影响,产生系统性风险,银行必须密切关注,重点防范。三是银行必须不断提高对实体经济的预警能力。当前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银行必须加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及其政策变化、区域经济变化走势的前瞻性研究,力争将信贷决策建立在准确、坚实、科学的前瞻性判断之上,争取信贷投向、结构调整、风险防范的主动权。四是要严格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支持的界定。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投入有不同的特点,财政投入往往不需要偿还,而银行投入必须偿还。本次保增长政策的实施,需要各级财政和银行和衷共济,共同推动,但在哪些方面必须财政出资、哪些方面银行应当给予支持上,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和分工,银行自身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让信贷资金承担财政资金的职责,最终影响银行资金偿还,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

2009年是我国应对危机、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应对危机冲击的长期性,高度关注信贷快速增长下的风险隐患积聚,坚持保增长和防风险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防止不审慎行为。要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坚持做到信贷投放与风险管理能力、专业人员素养和经验相匹配,与客户资源、项目储备、细分市场相匹配,与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相匹配,与资本充足情况、拨备水平和资本补充前景相匹配,保持信贷投放对经济支持的可持续性,通过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军“.保增长”目标下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研究[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9,(1).

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端客户关系:管理

一、商业银行个人高端客户关系有效管理的意义

商业银行通过对个人高端客户关系的管理,加强对顾客高度关注,让顾客有参与感,不断挖掘和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了个人高端客户的信任和支持,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企业的赢利,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能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深入了解高端客户对银行提供产品的需求与期望,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能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二是收集客户在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质量;三是为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提供了信息的支持和动力;四是通过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依存度、贡献度和忠诚度,实现银行、客户双赢。

二、目前个人高端客户维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人高端客户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建立和维持与这些特定顾客的关系能够为银行带来很大的价值,客户关系价值高,其所创造的利润就高。然而目前商业银行在高端客户关系管理中表现“四个不到位”。

(一)日常维护不到位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未对高端客户形成标准化、流程化和系统化的管理制度,部分基层负责人把高端客户看成是私人资源,客户资料常常随着网点负责人的流失而遗失。使高端客户管理维护严重不到位,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柜员之间未形成分层管理和立体式的维护模式。使日常维护脱节和售后服务不到位,客户的整体忠诚度不高。

(二)综合服务不到位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高端个人客户的管理普遍采用客户经理制,但在笔者开展的客户满意度调查中显示,“客户经理服务素素高”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表现差距比较大,说明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制起步晚,客户的理财需求不断提高,对客户经理的整体要求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商业银行的理财师队伍日益壮大,客户对银行客户经理提供的服务越来越挑剔。商业银行也因此陆续出现了财富管理中心、私人银行业务、“财务总监”等理财业务,要为中高端客户提供银行业务、投资、咨询、财务报告等一篮子的服务。但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整体情况看,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理财知识仅停留在书面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综合理财能力,难以真正发挥理财师作用、很难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和前瞻性的理财信息。“营销”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关系营销的层面,在产品营销的理念未根本转变,营销产品立足于短期利益,没有在营销产品中引入资产配置的概念,很难做到根据客户的需求向中高端客户提供合适的理财方案和建议,难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使客户购买产品时产生投机心理。理财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风险,使客户产生不信任态度。

(三)产品创新不到位

从笔者开展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理财产品的品质非常高”、“足够的理财产品”重要性与服务表现差距较大,客户对产品及产品的收益情况整体满意度不高,有些客户甚至意见很大,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弱、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缺乏吸引客户的组合产品及个性化产品、产品设计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和投资回报分析、客户的满足度和产品的赢利水平整体不高。在各大商业银行为客户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存款、个人贷款、信用卡等主要传统产品,近年来。保险、基金、证券业务及相关的理财产品不断推出,但客户总习惯于办理存款等传统产品,而且普遍认为银行这些新产品风险和效益可信度普遍不高。

(四)工具使用不到位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客户信息系统的建设,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客户信息库的管理上,但由于起步较晚,系统的信息更新较为落后,缺乏客户信息的支撑体系,如难以掌握客户及时、全面的情况、对客户的需求把握不准、提供的产品缺乏针对性,使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低,产品覆盖率低,对某个银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低,使客户的金融资产并不牢固,从而影响客户级别。客户经理对OCRM系统不够重视,未能熟练运用系统,高端客户档案不健全。当客户出现AUM明显下降、客户等级下降、账户大额异动、客户销户等情形时,没有及时关注和挽留客户,造成客户流失较大。各大商业银行的客户信息系统仅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正如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融管理咨询事业部总经理韩海京先生在“关于CRM战略劲爆客户价值暨2002年客户关系管理在金融服务业的拓展机会”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没有建立以客户终身价值为判断依据的业务评价体系,没有独立的机构负责客户关系的管理,缺乏客户的交易和行为信息,客户属性不清,缺乏动态管理,客户资源大量浪费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新客户等。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也试图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应用和新型IT系统的上线来加以解决,如目前有不少银行正规划经纪人系统、数据挖掘和数据发现系统、网上的一对一行销系统。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成功客户关系管理的案例还非常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从业务、技术、流程、培训等方面综合地来对客户关系管理进行规划,没有真正体现客户终身价值的理念。”(吕巍,院红,2007)

三、实现商业银行个人高端客户关系有效管理的途径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清楚界定现在和未来客户利润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银行内部的各种资源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对银行而言,每个客户创造的价值各不相同,因此,对待不同类别、不同价值的客户,商业银行所采取的策略也应该有所不同。针对商业银行个人高端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些具有实操性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强化”:

(一)理顺工作流程,强化维护工作

建立健全《个人高端客户关系管理办法》,理顺客户维护流程,建立基层网点挂钩及帮扶制度,作为个人高端客户管理部门要实地指导和帮扶网点开展高端客户维护工作;进一步明确网点基层负责人及客户经理职责,加强培训和督导,要将日常工作70%以上的时间花在高端客户维

护和产品营销,对每个客户经理维护高端客户的人数、每天联系的客户数及频数进行明确的要求。商业银行一般将高端客户划分成黑金(钻石级)客户、白金级和金级等客户,根据各类客户的贡献度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实行“客户金字塔”(见图1)的维护模式,建立“双人”责任制,如钻石级客户分别由网点经理、客户经理担任AB角,白金级、金级客户分别由客户经理、理财经理担任AB角,形成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前台柜员的立体服务模式。

(二)提高人员素质,强化综合服务

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否需要资产配置,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人生阶段,而非拥有资产的绝对数量。一般来说,通过不同的投资组合,才能使资产更合理地分配在不同的投资产品上,以取得更合适的投资回报。因此作为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要立足于长远,从客户资产配置的角度,根据客户不同的人生阶段进行产品配置,开展综合营销,与客户建立持久、双赢的关系。同时要将已经通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组织起来,建立财富管理团队,优势互补,为客户传递理财产品信息和投资市场新动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风险偏好,尝试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建议,帮助客户动态配置资产,实现客户保值增值。同时开展生日、重要节日、纪念日问候拜访等亲情服务及子女教育、风水命理、投资理财等专家讲座和沙龙活动,进一步打牢客户基础,巩固客户关系。

(三)把握客户需求。强化产品创新

强化功能营销,找准客户需求与产品功能的切入点,挖掘和解决客户需求,时刻响应客户的需求是商业银行制胜的法宝。通常,客户的需求是动态变化且永无止境的,在客户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同时,原有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始终满足商业银行占有市场和价值增加的需要,产品和服务的改进与创新成为吸引客户、稳固市场份额、开拓市场、增加自身价值的利器。因此商业银行要致力于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进行整合性、前瞻性产品的研发,存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面向广大客户的一般需要,又要特别关注高终身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商业银行也陆续开发了一些新产品。例如:工商银行的“灵通在线”,建设银行的手机银行、财富系列,国银行的外汇宝理财产品等。争取通过创新产品种类和提高收益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因此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否识别和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在清楚地了解这些潜在需求后,学会创造需求,迅速地提供相适应的产品以满足客户,是取得业务竞争优势的关键,即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四)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工具使用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已经把客户信息系统和客户维护工具的创新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逐步建立、完善了内部客户维护系统如ACRM、OCRM等系统,同时也着重加强培训,通过提高工具的使用效率。一是培训、指导基层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熟练掌握主要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及时了解客户资金、产品等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对客户的异动跟踪,及时做好升级或挽留工作。二是指导基层网点建立存量客户关系管理总台账,规范客户关系管理日程表、需求表、信息登记表、联络日志、柜员客户关系管理维护台账等,按照层级分类管理,建立电子目录索引,完善客户信息档案。同时建立相应的客户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客户档案的建立、使用、交接和保管等工作。三是开发客户理财规划应用软件,通过“以老带新”的做法,指导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初步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理财规划建议。

论银行会计的风险与防范 篇4

一、银行风险的概述

从会计职能来看,银行会计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反映银行的经营活动,而且要对银行的经营运作起反映、核算和监督的作用:通过对银行经营活动的正确反映、和核算、监督,将信息提供需求者,使他们正确地决策,引导资金的正确投向,有利于银行健康有序的经营与发展。反之,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会计风险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会计控制方法也逐步增多,如何结合银行业务特点和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已成为各家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银行会计是实现银行业务的基础环节,相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整体而言,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首先,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其次,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再次,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使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

3.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

4.教育滞后,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另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原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

三、如何防范银行会计风险?

在银行风险的压力下,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认为,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首先,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在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其次,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也就是在全行实行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采用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办法,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防范、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

(二)加强对银行风险的内部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要防范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事前建立授权分责的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对会计部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要配备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对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反馈要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岗审计、落实举报等方法和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控体系,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三)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要进一步修订现行银行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要充分反映银行表内业务的会计信息,同时要充分反映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如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贷款结构及不良贷款资产状况以及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等。要全面推行现金流量表,以利于评价本期收益质量以及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信息。要充分披露表外业务信息,改变表外业务仅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的现状,应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另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巨大风险,有必要改造现有的会计报表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也要进行充分披露。

(四)以人为本,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

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发展 篇5

内容摘要.……………………………………………………………………………1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2(一)、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2

(二)、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2

(三)、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3

(四)、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3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决策水平.……………………………

3(一)、要完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3

(二)、要加强研究,提高决策科学性。…………………………………………3

(三)、要加强对货币信贷政策的研究。…………………………………………3

三、要想方设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3

四、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4

(一)、要培育全员风险意识………………………………………………………4

(二)、要建立正面、正向和正确的激励约束机制………………………………4

五、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4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5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5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5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6

(五)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6

六、结语。……………………………………………………………………………7

参考文献:。…………………………………………………………………………8

内 容 摘 要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转制而来的新型金融机构,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人员素质较低等先天不足,迫切地需要通过发展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风险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此次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提出了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的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字:农村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核心竞争力 发展

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既是银行业金融监管的要求,更是银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风险管控水平直接体现了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认识风险、防控和化解风险,是实现经营目标,推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障。一要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建立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全面就是从“三会一层”到每位员工,都必须具备风险管理的义务和职责,并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还渗透到各项业务和各个操作环节;审慎就是要坚持“内控优先”的要求,做到业务发展,制度先行;有效就是保证内控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独立就是风险管控人员不应受到干扰,能够独立判断、识别风险、报告风险,并实施相应措施。二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使得员工把防范风险作为自觉行动。特别是处于风险控制的前台员工和内审部门,要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性培训,全面熟知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三要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机制。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使得各级、各部门之间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四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经营管理有章可循,约束有效。2004 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银行业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严格控制风险的双重压力,多家银行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同其他银行相比,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由于是从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存在着起点低、底子薄、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另一方面,它又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如何在目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难题。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强化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势在必行。

现认为农村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与以后的发展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由农村信用社转制而来的银行,不可避免地刻着农信社的烙印,而且原有业务主要为涉农业务,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操作经验相对较低,这些都导致其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较其他商业银行而言,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应作为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农村商业银行各级行的领导要高度重视风险预测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风险的预测分析对银行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的重要性,自觉地将风险预测分析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行内部管理的整体工程来抓。在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要确立健康的经营理念和恰当的风险取向,根据风险约束、资本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有选择地推进各项业务的发展,防止盲目发展,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寻找风险点,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

(二)、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农村商业银行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股权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要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逐

步实现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要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三)、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积极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通过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风险识别和控制模型,努力使隐蔽的风险显性化,把滞后的风险及早识别出来,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四)、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尽管面临着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但仍应坚持内控优先,制度先行。为确保风险的预测分析和事前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农村商业银行要通过对目前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的重新审视和梳理,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预测分析和事前防范制度,尤其对新开办的业务必须在进行风险预测分析,并制定防范控制风险的预案后,再逐步推广,健全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将风险的事前防范纳入各项业务的经营过程中。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决策水平

(一)、要完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诸侯决策”的难题,即分支行的权力太大,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削弱了总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相比之下,商业银行若能借助数据集中的科技平台,通过集权化控制,则能加强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兴的银行,应逐步按照专业化营销和管理的要求,重新布局业务模式,把零售业务下放给各支行,公司业务则集中到分行总调控;同时按照新的行业规划与开发的业务模式要求,再造各项管理和业务流程。

(二)、要加强研究,提高决策科学性。针对市场和客户的快速变化,农村商业银行要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自身,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一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走势、地区、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分析与跟踪研究,严格防范政策性、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和集团性企业风险。二是要加强对金融市场运行特点的研究,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加强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有

(三)、要加强对货币信贷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区域信贷政策、行业信贷政策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特殊性的研究,为信贷资产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增强全行的宏观风险防范与预警能力。

三、要想方设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与其他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这就要求新生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有效防范风险,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金融市场上突出重围,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确立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基础。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市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基本市场定位。一是要立足地方,充分发挥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优势,实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与地方经济腾飞的双赢。应加大对市政重点项目的投入和对区属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使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市,区两级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影响,占领市场。二是要服务三农,农村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无论其所有权结构和管理模式如何改革,其经效规避市场风险。

营的方向必须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都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偏离了这一方向,就背离了改革的宗旨和目标。三是要服务市民,要努力丰富服务手段,开发业务新品种,满足市民金融服务的需要,并以此实现零售业务的迅速发展,建立牢固的客户群体。四是要服务中小企业,把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上,应该引入新思维,突破以往银行业单纯以贷款来满足企业单方面资金需求的传统做法,而是在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以信贷支持、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三管齐下的新方法,全方位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调整传统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拓宽盈利空间,提高收益水平。

四、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一)、要培育全员风险意识。风险控制应依靠全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更主要的是发挥具体经办人员包括各级决策者、客户经理和一线操作人员的能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主体应由以管理者为主向以操作者为主、全员共同参与转变。要在进一步强化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强化全员业务培训等灌输式教育的同时,通过一些创新做法,如解剖案例等,增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防范风险成为个人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二)、要建立正面、正向和正确的激励约束机制。尽可能将风险管理、营销管理和绩效管理紧密挂钩,形成其内在的统一性,使银行的短期目标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保持一致,从根本上克服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

五、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以东宁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刚刚成立不久、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东宁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东宁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

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规范管理,不断强化监控,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五)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原来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农村信用社在公众形象和社会地位上,仍不及其他专业银行,这反映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对发展贡献度不大。今后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与文化建设上,应该两手抓两手硬,在改革发展中形成自己健康而又独特的文化,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家银行区别于另一家银行的关键特征之一。从表象上看,核心能力提供了进人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它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但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以企业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只有有了以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时也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尽心尽职地为客户服务,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推陈出新,顺应市场的变化,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良好的物质激励不可少,但为员工提供广阔的事业前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培养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价值认同感,才是关键。以物质为诱惑来吸引人才,是银行人才竞争中的下策,不是长久之计。况且,这种策略还容易助长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中的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极大的损失,长此以往将蛀蚀银行发展的根基。是故,以员工价值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底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六、结语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正处在加速改革的关键时刻,面对宏观调控持续深入的大势,如何自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银行自身的发展规律,利用宏观调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摆在农村商业银行面前的一大课题。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风险控制上,尤其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组建的,商业化经营时间比较短,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不追求做大,而求做强。要把合规文化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使合规文化、风险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每一个员工日常行为中。要尽快完善合规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推进流程改造,建设好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提升风险管控水平。面对新的形势,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视挑战为机遇,采取积极措施,确立与现代化商业银行相适应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努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实现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⑴、王亚彬 关于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中国会计网2011 ⑵、于学军: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将强势发展 百度文库 2010 ⑶、乐宜仁 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 中国知网 2002 ⑷、宋文光 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金融与保险》2008/6 ⑸、中国银监会统计资料.中国金融网 2009

东宁电大09秋金融本科 王发伟

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篇6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也愈加凸显,尤其是在线下有着渠道布局完善、销售网点密集优势的传统企业。在消费体验,用户交互以及全生活业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工作。或自建电商平台,或借助第三方,或发力物流配送,或通过定制等介入消费引流,消费落地的竞争中。而从近几年电商发展的实际情况中也可以看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状态,电子商务和传统渠道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条平行线,而是越来越趋向交互和融合,线上依托线下,线下助力线上,借助体验经济,将电商与传统商家优势结合,通过更多的电子商务方式,通过资源整合、精准营销,用户互动全面提升购物一眼,其中,O2O是将互联网与传统线下市场优势相结合的一种商业发展模式。

在此背景下众多传统的家电商贸企业纷纷在线上拓展自己的电商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平台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但传统家电商贸企业在线上拓展也受到了技术上的限制,因为大多数家电商贸企业使用的还是上一代的传统家电软件,由于传统的家电行业管理软件大多没有和电商平台进行打通,那么如何有效的对线上、线下的订单进行一个统一管理就成了家电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销售慧智作为家电行业新一代云服务提供商,一直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满足用户出现的新的需要。为满足当下家电商贸企业向线上电商平台拓展的需要,销售慧智将自己的系统与国内的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打通,使线上电商平台的订单信息可以自动流入到销售慧智系统里面,用户可以在系统中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操作。有效提高企业对电商平台的管理效率。目前销售慧智已经完成了对亚马逊商城的接通,使用销售慧智的用户已经可以便捷的管理其从亚马逊过来的订单。

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篇7

这几年来, 中国银行业的声誉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未来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声誉风险防范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预警体系是声誉风险管理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结合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点和管理要求, 探索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预警指标、管理方法和应对措施则是当前各家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 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所认识到。由此, 国内商业银行构建声誉风险防范机制正在构建以下三大机制:

(一) 声誉风险排查机制

商业银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 要防微杜渐, 杜绝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要将防范工作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其中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工作单元、各个业务岗位, 要对照管理目标要求, 建立常规的声誉风险点、风险源排查制度, 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风险苗头, 并提供给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分析。结合日常基础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风险隐患, 定期分析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发生因素和传导途径, 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为此, 商业银行需要成立声誉风险管理小组, 实行专职专员, 也可以定期指派专人对银行做出全面的评估报告。具体可以根据银行规模的大小和从事的业务范围来采取不同的方案。

(二) 投诉处理机制

商业银行是通过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而获取收益的, 客户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 商业银行作为公众企业, 利益相关者众多。随着金融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渗透, 其作用越来越大, 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样, 商业银行面临的投诉机会也可能越来越多, 但很多可能是由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发展质量等因素引起, 投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很可能形成一种有影响的负面评价。因此, 商业银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必须重视各类投诉, 正确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 防止由于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不畅, 导致小的事件被放大, 被误读, 产生不良影响。商业银行对于一些投诉事件, 不能采取沉默处理的方式, 这样只会使得事件升级, 要切实维护客户的利益, 设立投诉处理监督评估, 从维护客户关系, 履行告知义务, 解决客户问题, 确保客户合法权益、提升客户满意度方面实施监督和评估。

(三) 舆情监控机制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 网络舆论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放大器, 成为金融机构了解社情民意、加强舆情引导、强化业务水准的新平台。 (1) 当然, 媒体有时也会传播错误信息或放大原来的负面信息, 因此商业银行应实时关注舆情信息, 及时澄清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和管理, 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 强调公众为先的意识, 谋求公众的认可、支持和合作, 力求从公众利益的满足中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和银行形象的新的增长点。

二、声誉风险危机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金融机构治理声誉危机的水平会随着经验的累积逐步提升, 从趋势上看, 今后主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 组建声誉风险应急团队

团队由银行高管或董事会秘书负责, 是处理危机事件的临时性协调与执行机构。应急团队的成员从各部门选调, 其中包含法律专家、媒体专家和业务专家组成。团队得到充分授权, 确保在危机处理时有权调动所有资源, 同时制定和实施危机解决方案, 进行危机事件的谈判和处置决策等。

(二) 第一事件核查基本事实

声誉危机发生时, 银行高层负责人迅速召集组织内所有涉及人员听取声誉风险事件报告, 报告直接由舆情信息监测分析部门或是基层员工负责, 以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逐级衰减。然后, 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原因进行核查, 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

(三) 制定声誉风险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声誉风险处置方案必须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内容主要涵盖处置程序、处置原则及人员分工等。处置小组成员明确职责, 主动协调各类资源, 为声誉风险处置提供保障。

(四) 引导媒体化解危机

在处置声誉风险过程中, 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不能避免的环节是媒体公关。只有取得媒体的支持和理解, 使其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报道, 才有可能争取到社会公众支持和谅解, 从而为声誉危机的调查处置争取时间。同时, 要把声誉危机的善后工作放在与处置等量齐观的高度, 着重总结并分析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 恢复并重建良好的公众形象。在危机平息后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系列公关活动, 线上主要在媒体增加广告和新闻宣传, 线下可以推广银行的新产品和新业务, 这都有助于商业银行恢复形象, 挽回公众的支持与信心。

三、健康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逐步培育

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与声誉风险管理措施可以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从无到有, 良好而健康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正在逐步培育, 在培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重视并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 要协调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

构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文化目标是为了实现声誉风险的最小化以及银行声誉质量的最大化。这需要全体员工的配合与努力, 因此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出发点应落在员工利益最大化上, 应积极提升员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保障声誉危机事件得到有效处置。

(二) 要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实践的结果, 首先要求每个员工了解声誉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 把声誉风险意识贯穿到每一项产品的研发、销售、服务过程中。建立健全声誉风险规章制度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需要员工建立起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 将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渗透到银行的具体经营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中。

(三) 要协调商业银行各种风险管理文化的关系

声誉风险作为商业银行八大类风险之一,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银行其它风险管理文化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其它类风险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可能造成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又是其他风险的集中引爆点。所以,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要与其他风险管理有机结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任重道远, 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不懈, 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建立起强大而坚实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晶星, 江家平:“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组织传播机制的构建”, 《金融与经济》, 2010年第12期.

[2]周旭东.“公司治理视角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 2010年第7期.

浅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篇8

一、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根源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但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没有得到同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难度也在不断上升。非国有经济性质风险主体的增加、新兴业务领域的兴起、经营制度逐渐从分业式向混业式经营制度转变,都使信用风险产生了与原有的传统国有企业贷款信用风险不同的地方,导致信用风险的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一方面,银行业“惜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没有了信用作依托,银行和企业间出现了“双输”局面。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体,其健康发展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否则,会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缺失

1.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脱离了国家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但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多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大多数国民对银行风险管理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

2.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当前,我国社会规范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另一方面守信的交易成本高,收益小,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3.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和信息不畅通。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结果,使资质差的借款人取得了贷款,道德风险加大,进而又增加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三、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缺失的几种方法

要建立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的使用规范和失信处罚机制;注重政府对信用交易的监督和管理;加强民间信用管理机构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打造全社会的信用文化。

1.信用等级评价。建立企业、个人的信用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银企合作,为整个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础。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资信调查体系,建立公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信用服务。

2.良好有效的风险控制。信用控制法就是对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预警、控制,从制度源头上堵住漏洞。

3.确立政府在建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示范作用。从信用结构来看,政府信用始终是最大的信用,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因此,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无可替代的示范激励作用。除了政府职能要转换,从“权力”政府转变为“信用”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同时还要发挥政府宣传部门的导向作用,带动新闻媒体,弘扬社会诚信意识,惩恶扬善,从意识形态上提高个人的自我约束意识。其次是约束作用,即牵头制订信用管理法律法规,规范信用秩序,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使各市场主体自觉按照市场的规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第三是服务作用。确定信用征信业的主管部门,为专业化的信用从业机构提供信用评估基础数据和便利,降低信用评估成本。

4.培育促进信用中介监督机构的发展。与信用中介活动有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及信用咨询、评估人员都应纳入法律规范的视野,从法律上明确他们的法律地位、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应以自律管理为主,政府管理为辅。这有利于中介机构保持独立性、专业性,更好地发挥其在防范信用风险、维护信用秩序、降低社会信息成本和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等方面的作用。

5.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准确定义和度量信用风险。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第三,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程度的事前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制衡机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内控机制,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制衡机制。二是完善风险资本配置制度,提高内部信用管理方式,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资本制衡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把风险资本成本、目标盈利率和不同等级的信用风险结合起来对信用风险定价,可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客户信用风险的结合程度更高。

还要建立对失信企业、个人的惩罚机制。失信惩罚机制实质上是增加失信的成本,使市场主体经过理性权衡后自觉选择守信。同时,完善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将政绩考核与企业逃废债务的失信行为联系起来,从根本上阻断地方“利益驱动”。

上一篇:三调联动实施方案下一篇:三八妇女节led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