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人促发展

2024-09-28

美育人促发展(通用8篇)

美育人促发展 篇1

以美育人促发展,艺术教育绽新花

李中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滚滚而来,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少了美育,就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历届领导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确定学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对美术学科教育作实验性学科教学来抓,确定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以美育人” 落实美术教育理念

我校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把强化艺术教育作为发展学生特长、造就教育特色的形象工程,深入落实“以美育人”美术教育理念,着力打造“书香校园,魅力二中”。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们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对学生授以知识,更注意以美育人,陶冶性情,并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师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陶冶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引善,以美育德,体现美术教育理念。

二、“以美启智”重视美育常规教学

我校美术老师依照教学大纲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学生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以美育德,以美启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找出教学难点,根据课型特点,采用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溶入故事、比赛、游戏等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轻松愉快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作业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如李中文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调色板》一课,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切入点,在课堂上设计了课堂的游戏和实验探究,融合了古代文学作品,趣味性强,学生兴趣浓,学习热情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这节课在2007年东莞市青年美术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其攥写的教学案例《融合美学文化,引导自主探究,营造趣味课堂》荣获广东省优秀美术课案例评比二等奖。

三、“以美陶情”积极开展艺术活动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不论是漫步在整洁的校园,还是行走于肃静的教学楼,随处都能见到许多师生书画作品,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作品不仅让学生创作成果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肯定,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哲理,饱含着师生们对校园,对艺术,对生活的无限赞美和热爱,让学生在艺术的美中陶冶情操。

2、拓展校本教材,引领学生发现身边美

石龙镇是广东四大古镇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举重之乡、中山古街、金沙漾月„„这些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景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美术教材里的选修课变成了美丽家乡——《石龙遗韵》的绘画课,并且采用了钢笔画的特殊形式,用灵动的线条表现美丽的家乡,绘制了一批充满乡土气息的钢笔素描,“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描绘美丽的家乡,学生从中发现家乡的美,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开展第二课堂,创建二中美术特色

我校一直坚持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有计划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兴趣小组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不但开设了基本技能训练课,如:毛笔书法、硬笔书法、钢笔画、剪纸、黑白木刻版画、粉印版画、素描基础、中国画等,还逐步形成以书法、版画、剪纸为特色的教学。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全国以及省、市的书法、国画、绘画等比赛活动。吉新成、何妙娟、李中文等三位老师都抱着“为校争光”的热情,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做了大量的组织辅导工作,硕果累累。书法方面,吉新成老师带领学生在全国比赛获一、二、三等奖者52人,在省、市、镇获奖者103人共150多人次;绘画方面,李中文老师指导的黄炜妍同学在2008东莞市中小学书画现场比赛中以版画拿下中学组一等奖,陈奥然同学在2010年东莞市中小学书画现场比赛中以钢笔画拿下中学组一等奖;陈绮华、陈晓军同学在“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广东省中小学书画现场比赛中以版画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何妙娟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国家级别的比赛中获奖就有10次之多,两位老师还多次荣获市级、镇级的奖项。种种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的成绩也逐渐让二中走出了具有二中美术特色的道路。

4、缤纷多彩艺术节,尽展师生才艺

我校每年举办艺术节,为学生创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百米书画长卷展示,成为现场展示的亮点。艺术节还开设了艺术作品展示厅,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是师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结晶,体现了师生的艺术水平,受到一致好评。

五、坚持贯彻美育理念,美术教育显见成果。

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生活为本、以自然为本、以乡土为本,石龙二中开展中学美术教育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更重要的是促使我校的美术教师在理念上、业务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我校的艺术教育氛围渐浓,成绩显著。书法方面,吉新成老师不仅带领学生获奖频频,其自身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的大型展赛中,获金奖(含一等奖)11次,银奖7次,铜奖6次,辅导学生奖和优秀奖等40余次;学生绘画作品方面全国奖9人次,省、市、镇获奖者共约60人次,其中现场比赛一等奖8次,二等奖15次,三等奖40次;教师获奖情况也成绩骄人,业绩丰硕,不论是教学案例、论文、绘画、书法还是公开课比赛均有可喜的收获。

我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校还将继续创新美术教育,努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让学生亲近艺术,与美同行。我们坚信,以美育人、以美启智、以美陶情,石龙二中的艺术之花一定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美育人促发展 篇2

2011年, 我校全面启动以“人文美育”为主题的省级特色高中的创建工作,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 实现了办学水平的自我超越, 开启了“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新时期。

一、集成理念, 开掘特色

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美育正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美丽人生”的关键所在, 也是实现“以美启智、以美辅德、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根本所在。因此,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只有紧紧依托课堂教学之美、学科知识之美、多彩活动之美、校园生活之美, 才能培养出多种多样的创新型人才。

伴随着创建省级特色普通高中工作的深入开展, 昌图一高中“以美育人”的特色主题越来越凝炼、清晰。昌图县人杰地灵, 人才辈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著名航天科学家王永志塑造了中国航天之美;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刘树勋构建了桥梁之美;著名作家、红学家端木蕻良诠释了红学之美等等。深厚的地域人文沃土催生了昌图一高中的审美特色教育。学校历经十余年的昌图之美校本教材研究、学科之美课标拓展研究及审美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逐步培养了一批审美教育专家型教师团队。学校开展大规模丰富多彩的审美化系列活动的同时, 持久地将真善美的教育贯穿到每一门学科之中, 收到了良好成效, 被誉为“炼就了开启学生美丽人生的金钥匙”。

二、系统设计, 科学规划

在创建省级特色高中的过程中, 昌图第一高中始终致力于特色办学工作的探索和实践。2011年, 依据创建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的文件精神, 我校形成了全新的“123456”以美育人的办学理论体系, 概括起来为:树立一个办学理念, 即“崇美尚美, 以美塑美”;创建两个品牌模式, 即“121课堂审美分段”教学模式、“140学科之美”育人模式;提供三个有力支撑, 即经费投入支撑、教育科研支撑、队伍建设支撑;实现四个审美效应—, 即美智兼学效应、美德兼修效应、美体兼容效应、美劳兼施效应;构建五个整体设计—, 即理念设计、行为设计、模式设计、文化设计、科研设计;打造六个识别系统, 即理念识别系统、课程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模式识别系统、文化识别系统、科研识别系统。

通过不断丰富“123456”以美育人特色办学理论体系, 学校的美学美育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有机地融为一体, 审美教育物化在学校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审美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每一次行动、每一段时空, 让美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学校将“以美育人”贯穿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管理之中, 实现了全员美育、全面美育、全程美育。

三、寓美于教, 贯穿始终

自从确立“以美育人”这一核心办学方针开始, 学校便全力踏上了省级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的创建之路。在实践中, 学校不断地思考审美教育的措施策略, 不断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 不断发挥审美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不断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不断更新各种审美活动设计, 不断进行各项审美系列课题研究, 探索出一条农村普通高中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打造审美化专家型团队

为抓好“以美育人”特色教育,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深入研究以美育人的理论体系, 在教师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校教师广泛开展审美育人大练兵活动, 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地把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整体部署、工作思路、实施策略、阶段目标转化为审美教育实践, 使自己成为特色创建工作的参与者、创新者, 从而增强教师队伍的理念自信、方向自信、实践自信。

(二) 教育科研助推审美特色

在创建特色高中的过程中, 学校专门成立了9个科研开发小组, 开展了以国家级课题 《学校特色建设与品牌打造的策略研究》 为龙头的科研工作, 实现了人人有课题、科科有课题的目标。每一个课题都以审美化为研究方向, 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思路, 指明了方向。

(三) 量身定做审美行为规范

为了把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转化成师生的自觉性行为, 学校制定了 《领导行为审美规范》 《教师行为审美规范》 《学生行为审美规范》 《教师教学审美规范》 《班级文化审美规范》 《校园文化审美规范》《学生宿舍审美规范》 等20项行为规范, 有效地促进了师生行为的美学规范化。

(四) 学科课程美育贯穿始终

学校坚持依托14门国家课程,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充分挖掘课程当中的审美教育因素, 通过学科美育课标推演、学科美育方法探索、学科美育说课、学科美育教学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推动精品课堂、美育课堂的高质量运行。

(五) 开发昌图之美校本课程

为了使学科美育能够接地气, 学校选出6名骨干教师, 带领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开发了富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即 《昌图历史之美》 《昌图地理之美》 《昌图生态之美》 《昌图文学之美》 《昌图绘画之美》 《昌图书法之美》, 并及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六) 搭建审美教育展示平台

学校为教师搭建了优秀审美课评选、学科美育教学设计大赛、学科美育说课大赛等审美教育展示平台;为学生搭建了审美演讲大赛、家乡之美征文大赛、审美辩论大赛、好声音大赛、绘画大赛、摄影大赛、书法大赛等展示平台, 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

(七) 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学校为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国学经典、合唱、健美操、美术、书法、太极、演讲与口才等18个学生社团, 使美育因素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八) 精心定制班级审美文化

各个班级通过学生自主创建班训、班风、班旗、班歌、班徽, 召开主题班团会等形式, 培养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三观”的形成。

(九) 开展审美讲堂自省活动

为提高师生的人文美育素质, 学校有计划地邀请著名诗人李松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台湾教育家高振东、省实验中学副校长赵雪江、书法家郭岩等专家学者及本校具有审美教育专长的领导、教师开设审美大讲堂系列讲座, 之后让师生通过班会、教研、论坛等形式, 进行审美自省提升。

(十) 开发建设科学美体验室

为促进学生体验科学之美, 学校创建了校本性较强的科学之美体验室。学生通过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审美化切身体验, 能够认识、发现、享受科学之美。

(十一)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街道社区担当志愿者, 安排学生考察家乡的养殖专业户发展状况、工业的运转经营情况、河流污染治理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等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科学之美、劳动之美、合作之美、人文之美,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二) 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

为了弘扬正能量, 学校开展了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校友、最美班级、最美科组、最美社团、最美礼仪班、最美国旗班、最美炊事班、最美高三团队等十个最美系列的评选工作,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促使崇美尚美蔚然成风。

(十三) 召开学校艺术节

学校从2009年开始, 每年召开一次学校艺术节。艺术节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 同时也让他们受到一次艺术与美的教育。为了充分地将艺术节和“以美育人”特色有机结合, 学校将艺术节升格为美育节, 以进一步拓宽审美教育成果的展示空间。

(十四) 定期编印两报一刊读物

十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编印 《昌图一高校报》《健康指南报》 《榆芽》 文学杂志等。尤其是近三年, 两报一刊分别开办了审美教育专栏或专版, 审美接力在全校师生的心中传递。

(十五) 大力建设校园环境文化

在特色创建过程中, 学校对显性校园文化进行了系统设计, 拓展了美的张力。学校八座楼分别命名为集美、致美、慧美、崇美、尚美、毓美、探美、品美楼;四个广场分别命名为唯美、溢美、健美、塑美广场;六个花园分别命名为寻美、觅美、绮美、韵美、醇美、隽美园, 形成了“四场、六园、八楼共美”的校园文化格局。

(十六) 精心打造特色走廊文化

为了充分展示学科美育内涵, 学校将14个学科的140种学科之美和10项最美系列评比结果等内容, 通过展板在三栋教学楼的走廊向全体师生展示, 让师生沉浸在崇美尚美的文化氛围中。

四、审美引领, 特色彰显

三年来, 昌图一高中紧紧围绕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创建工作, 对“以美育人”特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使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使师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认知被引燃, 实现了由注重升学的红海竞争转向到里仁为美的蓝海竞渡, 逐步形成了大美无言深层次文化氛围。

(一) 学校围绕着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开展了大量国家、省、市、县、校本级的人文美育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45 项、省级65 项、市级71 项。“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4项。近三年, 学校有193人次获得了国家、省、市、县级优秀课, 各级优秀论文290余篇, 有关国家级“学科美育渗透”论文35篇、省级2篇, 著作、刊载在报刊杂志文章200多人次。

(二) 学生如沐春风, 在一点一滴的熏陶和积淀中悄然发生变化。学校结合国家课程探究了14个学科140种教学方法, 挖掘了14个学科的140种美的教学渗透, 增添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地方课程深化了中华美德的传承和经典美文的诵读,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托 《美学读本》 开展审美普及工作, 依托6册 《昌图之美》 引导学生找寻家乡的风土人情之美。这些审美课程, 改变了学生学习行为, 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 拓宽了认知视野, 培养了审美能力, 使教学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审美境界。

合力育人促发展 篇3

为培养孩子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过绿色、童真、审美、快乐的童年生活,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以下简称陆城一小)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育人理念,在试点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构建了学校牵头、社区携手、家长同盟“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

提倡人文关怀,倡导“浪漫工作”。学校秉持“生态育人”理念,坚持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

教师是学校育人的核心力量,学校把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大力推行“生态童年”创建活动的同时,提倡“浪漫工作、快乐生活”,注重轻负高效,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学校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各年级组、办公室倾听教师心声;组织一系列活动,如“浪漫工作瞬间”评比、“十佳浪漫教师”评选等,努力营造愉悦开放而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围,帮助教师释放压力,消除职业倦怠;同时实行“以奖代罚”“奖勤罚懒”等激励措施……一系列富有人情味、激励性措施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以良好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让学校的“生态育人”理念得以落实。

广开育人渠道,拓展教育资源。为整合教育资源,学校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民主程序,在家长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家长委员会,组建家长驻校队,学校为家长委员会、家长驻校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每年9月,新生入学分班是牵动社会的敏感事件。学校为此专门邀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和部分新生家长代表,全程参与分班工作。分班过程全程录像,向社会公开。如今,这种透明的分班模式已经成为学校所有年级分班的常态,家长参与让学校的许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每天清晨、中午,学校门口总有几位戴着小黄帽、穿着红背心的家长与值班老师一起接送学生,为孩子们的平安保驾护航,他们就是家长自愿者护校队。自从学校成立家长驻校委员会后,家长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主动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拓宽了学校的育人渠道,形成了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树立科学正确的育人理念,学校还牵头组织了多种学习活动。针对一年级孩子入学时间较短的实际,开展了“习惯伴成长”“做家长的必须懂得这些话”等系列主题的家长培训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分期分批次召开期中家校联系会;联合共建单位开展系列家长教育活动,如与市安监局共同举办安全知识讲座、与交警大队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与公安局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以及与社区开展德育共建活动等;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在全体师生和家长中广泛开展“生态童年之歌”“生态童年守则”的征集活动,如今“生态童年之歌”已唱响校园内外,“生态童年守则”高高悬挂在排排香樟树上,形成了校园里最美的文化长廊。

巧借德育基地,创设实践平台。依托“生态童年”德育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寓教育于无形。

每学年,学校坚持让孩子们到宋山德育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体验活动,并建立“生态童年种植园”,全体师生参与“生态童年种植园”植树活动,并定期对树苗进行维护和管理,让环保理念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宜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基地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实践活动;定期在陆城向家巷德育基地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活动,自觉维护和监督向家巷环境和交通秩序;在北山超市德育基地开展“小小超市自愿者”活动,倡导生态环境教育。

德育基地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拓宽视野,践行了我校大力推行的“生态”育人理念。

完善评价机制,公正评价学生。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个性特点与知识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发掘自己的潜能,建立人生的自信。为此,学校一直在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学校建立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开放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对学生成绩、综合能力表现,一方面由教师评价,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发展其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让学生在民主评议中得到启迪与教育。家长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家长的参与, 做到教师与家长互通,双方更加了解孩子,督促孩子进步。社区的参与,则让孩子更愿意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如今,学校积极响应宜都市利用网络平台评价学生的举措,班主任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评价,科任老师每月一评价,家长全程监督,真正形成多位一体的评价网络。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在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四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更能达到客观、公正的目的。

挖掘学科内涵,打造特色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各学科教育资源,结合学科特点,针对孩子实际,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学科渗透,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课堂教学来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

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开展“话家风”专题研究活动,引导孩子们深入家庭,关注父母,了解家风、收集家风、遵守家风,对孩子们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结合科学课开展花草自种自护,教育孩子珍爱生命,学会与动植物和谐共处;结合体育课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生态大课间”活动,倡导“快乐课间、浪漫课间、运动课间”,培养孩子们阳光向上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利用语文课,引导学生观察花草鱼虫的生长规律,写观察日记,体验生命成长的喜悦。

充分发挥班队会的引领作用,利用学校荣誉室、展览室、校园文化长廊自主展示区、升降旗仪式、入队仪式等途径,对孩子们进行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三八”妇女节开展感恩母亲活动、“雷锋日”开展学雷锋活动、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以及认识队旗、了解国歌队歌校歌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自主展示区定期展示孩子们精美的作品和创意,成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增添了学校教育的活力与生机。

美育人促发展 篇4

2、学期末幼儿测评

3、家长开放日

4、发放《幼儿园保教质量反馈表》

5、优秀家长评比。

6、两年内教师基本功考

行政工作:

1.规范日常语言文字,迎接太仓市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学校的验收。

2.做好教师职称评审的相关工作。

3.师徒带教经验交流。(6/14)

4.完成各类总结及交流活动。

条线总结6/10 班级总结6/15 教学总结第十九周

5.教师师德家长问卷调查。

6.新生报名有关工作。

教育教学:

1.“科技节”闭幕式暨庆“六一”游艺活动。

2.大班开展好幼小衔接及毕业庆祝活动。

3.备课2组区域研讨活动。(6/7)

4.青年教师汇报课、专攻领域展示课。(6/2、6/9)

5.中心骨干教师示范课。(南园 6/15)

6.教师个案评比。(6/25)

7.幼儿汇报单。(6/10交评语草稿)

8.完成各类资料的整理与收集、汇总及课程梳理工作。

9.每个备课组推荐一篇优秀教案。(6/15)

10.大班拍毕业照。(6/8)

11.积极参加各级论文(“金箔杯”、“蓝天杯”)等比赛。

后勤安全:

1.加强园内外环境整治,师生文明礼仪教育,迎接全国文明城市验收。

2.做好手足口病的学习、宣传及防控工作。

与德同行 以美育人 篇5

以美育人

【摘要】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 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怎样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实现以德同行以美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德育

美育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美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积极促进人的优良品质形成是显而易见的。美育之“美”大过美术“美”,只有真正地把美术这门学科当作一门美育课,将美术“美”的种子散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学生才会感受到美术“美”的无穷魅力。美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积极促进人的优良品质形成是显而易见的。美育之“美”大过美术“美”,只有真正地把美术这门学科当作一门美育课,将美术“美”的种子散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学生才会感受到美术“美”的无穷魅力。作为专业课的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曾经迷失的教育方向,让美育自然融入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发挥美育的实质效应,实现二者之“美”共存共荣的新天地。几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我深深的体会到:美术教育是通过对色彩、线条、肌理、构图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视觉教育,学生大量、广泛的接触美术作品,能增进他们对美术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现代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美术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美术教育对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潜在作用,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

一.美术课堂更新观念,德美并重

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如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会,教师参与其中,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世界着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如果不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又怎么能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呢?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榜样的力量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美术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三.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美术教材中展示了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的一个小局部,学生却很想了解这一长卷的全部。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在这里学生就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更加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汴梁繁盛的景象。在欣赏外国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和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例如,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画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可见,运用互联网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益。

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结合服装的艺术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做到仪表美。在介绍油画艺术时,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华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通过介绍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它经流数千年的历史领域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奔流向前,这是世界绘画史上很少见的。在表现风格上,除了西方绘画有相同的一面,还具有与西方绘画迥然有别的许多民族特色。为此,使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

在美术活动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美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美润德,以德载美,尚美育人 篇6

摘要: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围绕“铺垫成才之路,成就人生之美”的办学理念,注重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美育和德育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美润德、以德载美的“尚美”德育特色。

关键词:美育;德育;融合;尚美

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创建于2005年,地处虞山尚湖风景区,十年来学校始终立足于打造“审美教育”办学特色,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教育教学中从“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育才”等方面实践着学校“铺垫成才之路,成就人生之美”的办学理念。尤其是在近几年里,学校在传承中创新,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特色建设,形成了“尚美”德育的育人特色。

一、“尚美”德育理念的思考和内涵

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活动。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知觉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活动。鲁迅先生也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特别强调美育对道德的教化作用。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强调把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2015年9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更加明确地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以情动人,理在其中。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以形象感化人,善在其中。美育是一种愉悦教育,以情趣娱乐人,寓教于乐。美育是一种自由的教育,发展个性,乐在其中。

尚湖高中践行发展“尚美”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天然历史营养。常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而物华天宝,虞山、尚湖乃吴文化勃兴之地,深厚积淀着崇文尚美的历史文化,传承着上善重?缘娜宋木?神和价值取向。这里有至德谦让、开拓江南文明的泰伯、仲雍,这里有以“弦歌之治”进行文化布道的南方夫子言偃,这里有以《富春山居图》闻名画坛的“元四家”之首黄公望,这里有尽忠报国抗倭名将瞿式耜,这里有清初诗坛盟主虞山老人钱谦益,这里有两代帝师翁同??,这里更有虞山诗派、虞山画派、虞山琴派、虞山印派„„青山葱葱,绿水悠悠,文人墨客,琴棋书画,这样的自然之美,这样的艺术之美,这样的历史之美,无不闪烁着传统人文精神的光辉,既是传统美育的体现,又是美育传统的彰显。

古人云:“见贤思齐,见智思学,见美思从。”“尚”是崇尚、追求。“美”是指所有美好的事物。尚美,就是要崇尚美德、追求美好、创造美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确定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的价值取向。“尚美”不仅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人格魅力,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吸收中外教育理论的成果,汲取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养分,以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战略为指导,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尚湖高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铺垫成才之路,成就人生之美”的办学理念,以做人教育为根本,塑造健全的美丽人格;以养成教育为基础,规范学生行为,塑造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美好形象;以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育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服务社会及他人的意识,塑造真诚、善良、阳光的和美气质;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塑造尚美师能,提升德育工作的品质,构建“以美润?浴⒁?栽孛馈⒁悦烙?人”的德育体系。

二、“尚美德育”的内容和实践

1.崇礼正?浴?―以美树人,培养品德高尚的淳美学生

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将美的文化因素植入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道德修养,培养向善向美的良好品质。尚湖高中围绕“崇礼正?浴?―以美树人”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八礼四仪”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学生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实践“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做文明有礼的谦谦君子。学校特别重视仪式教育,重点打造高一年级学生的入学仪式、高二年级学生十八岁成人仪式、高三年级学生的毕业仪式,以“无奋斗,不青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作为活动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延伸仪式教育活动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成人意识,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富有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学校还重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围绕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如“品味五月五”“赏明月、话中秋、诵经典”“九九重阳节,悠悠敬老情”活动,通过包粽子、制放孔明灯、读经典、剪窗花等美育活动,向学生展示民族文化的瑰丽多姿,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学生在欣赏美、学习美、展示美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品德高尚的淳美之人。

2.修文和韵――以美化人,培养多才多艺的臻美学生

中国古代儒家重视的“六艺”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美育特色,通过文学、书法、音乐等教育活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文艺兼修、文武俱备的人才。尚湖高中围绕“修文和韵、以美化人”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每年都开展以“和谐、尚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内容丰富,有“尚高好声音”校园歌手大赛、美术专业学生精品画展、“字如其人”书法大赛、湖畔文学社采风、智美博弈大赛等。活动参与面广,人人参与,个个投入。通过这些尚美德育的隐性课程活动,以诗情文韵、墨香书韵、琴音画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展示美的能力,不断塑造多才多艺的臻美学生。

3.健体怡心――以美动人,培养健康阳光的健美学生

健康的概念是什么?我们的理解是身体、心理都健全的状态,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必要条件。尚湖高中围绕“健体怡心、以美动人”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大课间活动、体育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开展如轮滑、滚钢圈等益智趣味体育活动,垂钓、太极拳等生态休闲体育活动,拉丁舞、韵律操等艺术体育活动,加强艺体结合,提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力量美、技巧美的感受。学校注重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开展各式各样的润物无声的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健康小品表演、“晒晒我的优点”“夸夸我的伙伴”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体验青春美、享受健康美的过程中颐养心灵美,培养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健美学生。

4.聚沙成塔――以美感人,培养和谐尚美的和美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以美润德是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尚美精神境界的提升离不开优美的校园环境,离不开优雅的人文环境,离不开温馨的家庭环境,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围绕“聚沙成塔――以美感人”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开展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勤耕广场的石雕《耕牛》和亲水喷泉动静结合,教学楼前的励志玻璃竹阵和挂于教学楼走廊内的名家书画错落有致,灰白相间的墙体与绿色的幕墙交相辉映,既蕴含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学校开展教室环境特色化活动,师生自己动手精心布置教室环境,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面板报橱窗都“微笑”,书香班级、数字班级等特色班级不断涌现。

全体教职员工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教育者又是美的播种者。尚湖高中强化全员育人,教职员工的思想之美、性格之美、气质之美都对学生的心灵之美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家长是教育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也是以美润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美育培训,评比“尚美家长”,谈吐文雅、敬老爱幼的家长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表率作用。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美育合力,聚沙成塔,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始终都浸润在美的氛围中和美的环境里,逐渐成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和美学生。

三、“尚美”德育实践成果和反思

“尚美”德育是尚湖高中德育工作创新探索的重要特色,天道酬勤,通过几年来的求索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不仅树立了学生正直的品德,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而且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创新能力。

校园环境优美,师生整体气质提升。“尚美”德育的实践使全校师生言谈举止更有气质,精神追求更有境界,文明礼仪在校园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学校2015年被评为苏州市首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示范学校。

校园文艺繁荣,师生审美素质提高。“尚美”德育的实践大大丰富了尚湖高中校园精神文化生活,以校园文化艺术体育节为主体的节日文化,以湿地保护协会、湖畔文学社等为主体的社团文化,以篮球赛、拔河比赛等为主体的竞技文化,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才艺美展示的广阔舞台。学校湿地保护协会被评为苏州市明星学生社团,湖畔文学社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称号,学校朱奕成同学在2015年全国珠江凯撒堡杯青少年钢琴大赛中勇夺江苏赛区特等奖。学生在尚美的校园氛围中尽情释放青春激情,不断展示炫美才华。

当然,尚湖高中“尚美”德育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对于美育与德育的融合的理解还比较浅显。今后,学校将在“尚美”德育的精细化建设、“尚美”德育课程化建设、“尚美”德育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尚美师能水平等方面下大功夫,与时俱进,不断积淀和进步。

参考文献:

美育人促发展 篇7

1 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以佐治亚州为例)

在美国, 实施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遍及全美各地的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 。美国的社区学院普遍建立于20世纪初, 但直到二战以后 (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 由于社区学院改变办学方向, 确立了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主要职能, 同时兼顾其它适合自身的教育职能, 才得到了快速发展, 成为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人数增加的主要渠道。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无论社会怎么变化, 美国教育中接受四年制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学生比例始终稳定在20%, 而接受高中后高职教育的学生比例却从15%上升到了80%, 社区学院为美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而走向普及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 美国的经济也开始了持续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迫于国际经济竞争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美国政府再次加大了职业教育改革力度, 其重点是发展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美国加强了高中段与高中后职业教育的贯通与衔接, 即把高中段二年的职业教育作为高中后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 二者互相衔接。鉴于社区学院办学特点, 美国把它作为实施“2+2”模式的重点, 由此更加巩固了社区学院在高职教育体系的地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社区学院已发展成为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转学业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所在社区的文化与教育中心。数以千计的社区学院不仅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基础, 而且因其办学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以美国佐治亚州为例。佐治亚州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发达的高等职业教育。全州共有26所技术学院 (社区学院) , 设置了600多个专业, 在校生达19万多人, 教职员工约5600人, 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这些技术学院 (社区学院) 均匀分布于州域内, 借助发达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遍布全州各县的校区, 为佐治亚州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学习网络。州内任何地方的学生想要求学, 都可以在20分钟车程内到达离家最近的一所学院。

负责协调管理本州职业教育的是佐治亚州技术学院教育委员会, 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实施快速启动项目 (Quick Start) ,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为此, 佐治亚州技术学院教育委员会与地方政府、企业、商会等联系密切, 充分发挥着协调各方关系的作用。在佐治亚州技术学院教育委员会的协调下, 州内各技术学院 (社区学院) 遵循统一的大方向, 独立运作, 互相支持, 共同繁荣当地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

州政府不仅主导职业教育的公共投入, 而且主导推动一些校企间重要合作项目的设立与实施,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快速启动项目 (Quick Start) 。该项目是佐治亚州政府自1967年开始推行的经济发展服务类项目, 主要形式为:州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部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承诺为企业免费或低成本培训员工, 政府出资, 由州技术学院教育委员会下属的“经济发展快速启动项目办公室”牵头, 制定企业培养人才需求计划, 并将具体培训工作落实到相关的技术学院。这一项目既满足了企业对员工培养的需求, 也从一个方面解决了各技术学院的生源问题, 最终促进当地经济和技术学院的共同发展, 可谓取得了“多赢”的效果。该项目至今已让超过3700家公司和超过40万佐治亚州工人从中获益。该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原来居于全美中下游一跃升至目前的第八位, 与快速启动项目 (Quick Start) 的长期推行功不可没。

美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是对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 的职能定位明确———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主要职能, 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 为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和岗位, 因而受到社会的欢迎, 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二是政府主导, 合理布局, 集约发展。州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区域内的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 设置、专业设置和培养标准。政府设立专门职能部门, 负责协调安排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 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工人的培养、培训工作, 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常规化、制度化。区域内各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 分片办学, 资源共享, 消除了无序竞争, 成为了共同发展的职教联盟;三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高, 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合作开展“订单式”的对口人才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项目 (如快速启动项目) 为当地企业发展服务, 从而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以巴伐利亚州为例)

德国校企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创建20上世纪70年初期, 是德国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 一般在获得主体中学或实体中学 (相当与我国的初中) 毕业证书后, 自己通过劳工所 (相当于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局) 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 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得到一个培训岗位, 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 具备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有两个受训地点———学校与企业。在企业, 学生能在实际的企业氛围中获取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能亲自经历技术的、经济的与社会的变革, 也能学会各种职业的与社会的能力、态度与行为方式;而在学校, 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 学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了敏捷的思维能力, 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两方面的结合, 使得毕业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双元制学生就业一般比较顺利, 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合同, 被提前录用。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 是政府主导下, 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紧密配合、相互协作的结果。以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巴伐利亚州为例, 其相互间的作用如下图。

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国家经济部负责订立公布职业学校的培训项目。职业学校只培养国家认可的职业, 培养的人才全国通用, 而不能自己另立专业和培训项目。

劳工所作为另一个政府部门,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主要发挥两个作用, 一是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引导活动,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 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二是引导企业提供充分的培训岗位。引导的手段主要有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例如:在某些男女比例失调的行业, 为了鼓励企业多提供一些女性岗位培训合同, 企业每提供一个岗位就将获得劳工所支付的经费补助。再如:在某些不具备岗位培训条件但又需要培养相关人才的地区, 劳工所将为学生的异地培训提供经济支持;又如:在三年培训过程中学生所在的企业破产了, 劳工所将帮助相关的学生去其他相关企业继续接受培训, 等等。

工商协会 (IHK) 在职业教育中同样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巴伐利亚州工商协会是欧洲第二大的工商协会, 有着33万名会员, 400多名工作人员, 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0多个代表处。在德国, 企业一旦成立, 就必须要加入工商协会, 支付会费。工商协会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寻找合适的训练有素的员工, 同时在企业内部寻找和审核培训教师。在巴伐利亚州, 有4万余名企业培训教师为双元制学习中的学生提供技能指导, 这些教师都要经过工商协会的考核认证。

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 关键是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 注重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自有利的条件。这个体系在政府主导下,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学校为理论教学平台, 以企业为实践教学平台, 以工商协会为纽带, 从政策法规、师资配备、实训设施等多方面保障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从而实现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发展。

3 澳大利亚以TAFE为主体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20世纪70年代, 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确立了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新人才开发战略。同时提出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决策, 重新定义职业教育, 把职业教育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 (VET) 。重建技术学院, 改为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 (TAFE) , 并按VET定义重新设计。澳大利亚现有TAFE学院约90所, 下属300多个分校园, 遍布全澳各个大小城市和乡村, 是政府资助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主力军, 其年培训的人数占全国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75%以上, 常年在校生约120多万, 是全澳大学生的17倍。同时, 越来越多的海外求学者也慕名前往澳大利亚TAFE学院求学。高职教育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经济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4%, 远远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2%的年均增长率, 步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与德国的双元制不同, 也强调与企业合作, 但不以企业为主;也强调参与实习, 在重视系统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学习;也强调政府调控和计划安排, 但十分重视市场调节。

澳大利亚的现代高职教育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办学最高宗旨。强化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的特性, 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应对社会发展要求, 广泛开设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专业, 满足各种人才培训的要求, 所设专业和课程可按一定程序随时修订, 凡属于全国性课程平时要进行常规、短期和临时性修改外, 每逢三年都要重新修改, 以便跟上技术发展步伐。强化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发展, 国家鼓励企业参与培训, 而企业也从培训中获得发展, 企业需要能在星罗棋布的培训点和无所不包的课程中得到满足。强化教育研究的指导, 建立起由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为中心研究所, 与地方研究所及本地本行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相结合的研究体系, 依据研究结果来规划澳大利亚未来发展, 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拟定需要开设新专业, 通过培养新专业人才来推进澳大利亚产业的转型升级。近30年来先后多次颁布不同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成为澳大利亚走向未来的重要“晴雨表”, 也由此奠定了职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之坚实基础。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建立“用户选择制”的市场体制, 联邦政府首先推行建立私营培训市场来打破国家机构垄断地位, 提供无限的选择机会和加强提供者的竞争, 降低成本;政府的经费资助不是无偿拨款, 而是扮演“用户”“购买”合格毕业生方式实施。政府以市场招标方式和学生被定购情况来决定购买哪所学院的培训。这种市场式拨款机制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无论企业还是私营培训机构都可参与竞争, 从而促使各种培训机构积极合作, 降低成本, 高效率利用教育资源和提高质量。在市场机制下,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逐步走出传统文凭教育模式, 学校开发灵活多样的课程, 除各TAFE学院大力发展优势专业外, 特别重视开发企业需求专业、学生愿选专业和政府与行业宏观规划的专业。同时优化高职结构, 扩大办学规模, 采取规模化、集团化、一校多制的联合办学方式, 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如墨尔本北区TAFE学院在校生达3.6万名, 有6个分校和3个农场, 与75个企业及9个国家合作办学, 其中有与中国10个城市联合办学。

澳大利亚要求行业必须在高职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行业参与制定各类职业技能标准, 主要有:能力标准——行业规定的技术和知识, 评估指南——评估学习者程序能力;资格证书——取得国家认证的资格证书的能力标准。行业还应对执行标准情况进行督察, 参加评估学院办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及技术水平的考试。行业要帮助TAFE院校建立实训基地, 接受实习并给予指导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由于看到参与培训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企业不仅非常乐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 付给实习生报酬, 通过实习网罗优秀毕业生, 而且, 企业还通过独资、合资、捐资等方式为职业院校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 把最先进生产设备供TAFE院校使用。此外, 澳大利亚实施行业主导体系还在于行业全面资助高职教育, 直接向接受培训的院校拨款。除了联邦和州政府拨款外, 澳大利亚一直强化行业向院校拨款, 在《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必须承担在职和拟录人员的培训费用, 《培训保障法》则规定年收入在22.6万澳元以上的企业应将工资预算的2%用于员工资格培训。实际上, 由于行业认识到技术培训是一项回报率巨大的投资, 都积极加强直接拨款的力度。澳大利亚行业企业每年以不同形式向高职院校拨款的金额, 占全澳高职教育投入近一半。澳大利亚拨款机制使高职院校与行业实现良性互动, 双方共同发展。

4 美、德、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模式的启示

纵观美、德、澳三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成功做法, 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1)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生存之道。从国际上看, 高职教育兴起的基本背景是20世纪中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是“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它不仅使科学技术体系发生了革命, 而且也导致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变革, 使就业人员中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急剧下降, 而脑力劳动者持续上升。劳动力结构的改变, 使得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经验型人才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于是, 高职教育因运而生。可以说, 高职教育正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 它的兴起决定了它具有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从美、德、澳三国近几十年来的经验来看, 其高职教育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并获得快速发展, 根本原因在于其以“短、平、快”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脱离了服务经济发展的宗旨, 则高职教育就失去了赖以依存的土壤。

(2)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立身之本。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必须要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鲜明办学特色。从美、德、澳三国的经验来看, 高职教育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彰显特色。

一是契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专业资源是关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关键性资源。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专业结构必须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 要通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全面分析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特点, 把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程度, 从而系统规划区域内高职专业发展的目标和结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 要做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 充分考虑就业条件、生源条件和自身办学条件等因素, 从实际出发, 合理控制专业数量, 避免盲目设置专业、扩大规模。要深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走向, 及时淘汰落伍的专业,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始终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保持动态适配。同时要充分挖掘已有教育资源, 结合区域内的特色产业、新兴产业, 积极与企业合作, 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带动相关专业的整体优化, 最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专业与专业集群, 形成差异化的区域竞争优势。

二是契合市场机制的办学形式。高职教育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除了专业设置要根本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外, 还要充分发挥办学形式多样的优势, 既办全日制, 又办弹性学制, 既有学历教育, 又有非学历教育, 灵活设置课程, 注重实用性, 适应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 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 同时也满足企业的各类人才培养、培训需要, 努力把高职院校办成国家的“人才基地”、社会的“技术学院”、企业的“职工大学”。

三是契合学生需求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是实实在在的大众化的“平民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尽量面向本地区招生, 学生实现就近入学, 可实行走读或工读结合的方式, 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使家境困难的青年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同时, 高职教育要实行多形式、多渠道的招生办法, 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主要目标, 降低入学门坎, 从应届高中、职高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人员中招收有意愿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 给他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从事技术劳动的岗位。

(3) 政府强力扶持是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保证。从国外高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 高职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各国政府把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为此, 政府普遍采取了三方面措施来发展高职教育:一是加大投入。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人力资本理论, 带来了人们对教育的新认识。这一理论从定量的角度揭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受其影响, 各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特别是高职教育。事实证明,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得益于各国政府对它的大力扶持;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快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国家战略和立法等多种形式, 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可以说, 以国家战略和法律形式来推动、发展高职教育, 是各国发展高职教育一大宝贵经验, 例如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于1998年颁布了《通向未来的桥梁:1998-2003年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战略》, 把职业培训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2004年颁布了《打造我们的未来:2004-2010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国家发展战略》, 全面阐述高职发展的未来目标和具体策略;2005年又颁布《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新方向》, 把培养国民高水平职业技能作为强国兴邦的重要战略决策。而与此相应的是, 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和经济发展双双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异军突起。三是政府要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 来引导、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以盈利为宗旨的企业和公益性质的高职教育, 两者之间缺乏天然的共同的利益兴奋点, 但是两者之间却又存在不可或缺的天然联系——企业发展的根本依靠是教育, 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是以企业为载体的经济的发展, 因此, 要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天然联系, 就需要政府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 引导、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其基本做法就是政府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 例如美国佐治亚州的“经济发展快速启动项目办公室” (由州经济发展委员会和技术学院教育委员会共同设立)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劳工所, 都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使高职院校与企业无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S].

[3]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教高[2012]4号文, 教育部门户网站 (http://www.moe.edu.cn) , 2012, 4 (21) .

[4]王清, 顾庆龙, 向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

立美育人以美立身 篇8

一、立美于理念目标中

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们在追求真与善的过程中体现出美,显现出人的本质力量;美,也是学校永恒的追求。教育只有按照美的规律与美的方式进行,才能焕发出教育的生机。因此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中要体现“立美”思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协调发展,是我国的明确的教育方针。学校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只有将美育的培养目标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培养目标一起落实,才能架构起“全人”教育的大厦,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提供帮助。

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坚持把“立美育人,以美立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拥有审美素质和高雅情趣的学生”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一。小学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奠基阶段,需要进行“心”的教育。通过立美教育,让学生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学习与生活,形成“学会审美”的人格特质,为他们成为高雅的人打下高贵的底子。

二、立美于艺术教育中

毫无疑问,美育是通过审美尤其是对艺术的审美,来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的。纵观艺术教育,大多过分注重专门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因此这样的教育只能称之为“艺术技法教育”而非真正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应该扎根在审美化的艺术教学中。例如,歌唱是一门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艺术,追求的是声音和精神的完美统一。音乐课上,通常要进行歌唱教学。虽然,普通教育中的音乐课不以培养艺术专业人才为目的,但是要让学生在歌唱教学中感受、欣赏并尝试用歌唱来表达美好的情感。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们要充分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围绕“声音”和“情感表达”这两个方面进行歌唱艺术的审美素养培养。首先,要在科学训练中培养审美意识。要通过发声方面的科学教学,让学生获得正确发声基本方法,懂得发声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感知怎样的声音是好听的,培养其基本的审美意识。其次,要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的曲目都是经典,每一首歌都是一首好诗,都是一段优美的旋律,歌曲中蕴含着优美的诗境与曲情,教师要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心去感知、体味、想象歌词中的意境与曲调中的情感。再次,要在歌唱表演中培养审美创造力。在学生掌握了歌唱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了歌曲中的情感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独唱、合唱、对唱、重唱等多种演唱手段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尝试着对歌曲进行个性化的“二度创作”,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三、立美于学科教学中

美育不仅要扎根在艺术教学中,更要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要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转化为审美对象,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过程,达到教学的审美境界,以美育美。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时,他是这样进行审美化的数学教学的:

首先,感知美的形象。教者通过课件展现旭日东升、皓月当空、翅膀上的彩色圆点、别致的水果盘子等精美的事物,让学生对其中的圆形产生审美感知—“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接着,体验美的内涵。教者通过让学生画圆、画圆的半径、探究轮胎为什么是圆的,以及折圆等活动,让学生深入领会圆的均衡美和动态美。最后,实践美的创造。教者让学生用圆去创造心中喜爱的事物。学生一边用圆作画,一边沉浸在数学无限的美之中。

虽然数学不像文学与艺术那样具有感性的美,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但是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还蕴藏无限的美学因素。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充分挖掘美学因素,用美的方法来实施教学,就能展现出数学美的魅力,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四、立美于传统文化中

悠久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美育元素,有中庸的人文之美,有和谐的人伦之美,有仁义的道德之美,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因此,学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在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欣赏、品味的同时,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感,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同、接受与向往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华传统美的一代新人奠定好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边。我们对传统节日、节气涉及到的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美育元素进行筛选和整合,设计成以节日、节气为节点的系列活动。例如,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包粽子吃粽子”“诗歌朗诵”“观看赛龙舟录像”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关于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认识一些历史名人,积累赞颂端午的诗歌,感受团结同心的力量,学习劳动的技能,以及领略健康饮食的文化。通过“记录气温变化”“观察动植物变化”“朗诵节气农谚诗歌”“开展节气知识竞赛”“操练节气健身操”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态,浸润乡情,沐浴“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感受自身与天地循环的一致。

总之,我们要树立“大美育”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审美的人”作为教育目标,用美的事物、美的方式来培育美的灵魂。

上一篇:怎么才能写好英文简历下一篇:821校园广播站播音时间及栏目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