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环保十一五规划(精选8篇)
安徽省环保十一五规划 篇1
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http:// 2010-7-29 10:31: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绿色食品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快发展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起步于1991年,是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已初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框架。到2005年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218家,产品363个;产地监控面积91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8%;年实物总产量达170万吨,产值66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的4%;当年出口创汇4139万美元,占全省同期农产品出口额的12.5%;直接受益农户140万户,年人均来自绿色食品的新增收入为80-100元。全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有40家,占26%,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6家,占30%。省、市、县三级绿色食品管理网络基本形成,拥有各类专兼职管理人员214人,其中22人为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79人获国家级绿色食品监管员资质。
整个“十五”期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但相对于邻近省份而言,仍属中等偏下的位置。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迟缓,总体规模偏小;二是全程质量监控措施滞后,市场监管难度大;三是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力支持不足。
二、发展机遇
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期,省领导相继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绿色食品是农产品通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农业的增长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事关国计民生,不容忽视。要求以系统性措施和足够大的力度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认真分析并充分发挥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对于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
1、方针政策。国家把“三农”工作摆上了“重中之重”位置,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措施,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运作平台。大批工商企业纷纷看好绿色食品产业,相继投资绿色食品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时的主要因素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新农村整体工作部署,都对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食品作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和极大的拓展空间。
2、资源优势。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耕地面积410万公顷,草场面积166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水面48万公顷,常年粮食、油料、水果、茶叶、肉蛋和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地处华东腹地,襟江近海,承东启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交通便捷,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空运立体交通网络,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铁路通车里程居华东首位。全省各类生态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3%,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全省2/3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此外,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这些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市场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崇尚安全、优质、营养已成食品消费主流。商务部《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最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0.6%,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绿色食品以无污染、安全、营养为宗旨,正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绿色食品正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据权威机构上世纪末评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已达200亿美元。“中国绿色食品工程”被誉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最成功模式之一。伴随“绿色壁垒”的日益严重,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省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加快”方针,把绿色食品发展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努力实现安徽绿色食品产业奋力崛起。
目标任务:到“十一五”末,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实现“三个明显提高”,即提高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贡献率、提高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提高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份额。到2010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稳定达到1300个,年均新增2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达2600万亩(包括农田、山场和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5%,其中生产基地1800万亩(不含复种面积),年均新增200万亩;绿色食品产品产值占当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提高到10%以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全面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产品出口中的主导作用,在2005年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12.5%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稳定达到40%以上,年增长5.5个百分点;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产品的加工(包装)转化率达80%左右;绿色食品在农民增收中的功能明显提升,贡献率将由2005年的5%左右提升至15%;并带动加工、包装、保鲜、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并新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0亿元。
进一步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加速产品流通,扩大市场占有率。新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个,总面积800万亩;建立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5个,并创建10个绿色食品生产县,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建立4-5家区域性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绿色食品营销中心(或专柜)。
四、产业布局和建设重点
“十一五”期间,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三是坚持技术进步和创新。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及时跟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及时跟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时跟进农业基地项目建设,及时跟进块状经济发展。
(一)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全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经济的重点是大宗粮油作物、区域特色产品和优质畜禽水产品。并逐步培植,做大做强,形成代表全省农业形象的名牌产品。
(1)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开发:水稻种植面积80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432.9万亩(2005年统计数据,下同)的23%以上,产量为230万吨。
(2)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开发:小麦种植面积5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2984.3万亩的16%以上,产量为120万吨。
(3)绿色食品食用植物油开发:以油菜、花生和芝麻为开发重点,绿色食品原料油菜面积400万亩,花生面积150万亩,芝麻面积50万亩,占全省油料种植面积1954.7万亩的30%以上,食用植物油产量达40万吨。
(4)绿色食品茶叶开发:规模90万亩,占全省茶叶面积52%以上,产量3万吨。
(5)绿色食品乳制品开发:优质饲料和饲草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品以纯牛奶、花色奶、奶粉为主,产量2万吨。
(6)绿色食品饮品及酒类开发: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饮用水、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多品种开发,产量20万吨。
(7)绿色食品养殖业产品开发:畜禽产品以羊、牛、禽、蛋产品为主,水产品以鱼、虾、蟹等为开发重点,养殖业产品产量达30万吨。
(8)绿色食品蔬菜产品开发:蔬菜产品开发以根菜类、菌菇、豆类、瓜类、茄果类、高山蔬菜和名、特、新蔬菜为主,面积100万亩。
(9)绿色食品名特优资源产品开发:以山核桃、竹笋、板粟、葛粉等产品开发为主,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达30万亩。
(二)区域布局
(1)以沿江晚粳稻、沿淮优质粳稻、江淮之间杂交籼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大米生产,重点建设安庆、巢湖、芜湖、宣城、池州等市的绿色食品稻米基地。
(2)以沿淮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专用小麦(面粉),重点建设淮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南、六安、滁州等市绿色食品专用小麦基地。
(3)以江淮之间双低油菜产业带,以皖东、淮北优质花生,阜阳、安庆芝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双低油菜生产和油料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合肥、滁州、巢湖、蚌埠、六安、宿州、安庆、芜湖、宣城等市的绿色食品油料加工产品的开发。
(4)以黄河故道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以皖西、皖南山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林特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砀山、萧县、濉溪、怀远等县的绿色食品梨、葡萄、石榴,宁国市绿色食品山核桃等产品开发。
(5)以沿江地区和县、繁昌和沿淮淮北地区的怀远、砀山、阜南、埇桥、谯城等县(区)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以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岳西、金寨、绩溪、石台等县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高山蔬菜生产基地。
(6)建设皖南、皖西山区绿色食品茶叶产业基地,重点抓好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的绿色食品茶叶品牌开发。
(7)加强绿色食品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江淮、淮北地区绿色食品优质三元猪产业带,沿江及巢湖流域、宣城、合肥市绿色食品优质禽及禽蛋产业带,淮北地区绿色食品肉牛和优质肉羊带,城郊绿色食品乳品产业带开发。
(8)建设沿江和沿淮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抓好大型库区、生态环境良好的湖泊等水域绿色食品水产品开发。建立绿色食品河蟹、鳜鱼、青虾出口创汇基地。
(三)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和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三大重点工程,为绿色食品发展构建平台,提供强力支撑。
(1)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选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并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双低油菜、蔬菜、茶叶、林特产品为重点,建设50个、总面积达到80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选择10个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支持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创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县(市、区)”。
(2)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建设。园区建设要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园区内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与食品工业相关的包装、原料、技术研发等企业间,实现相互配套,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板块。“十一五”期间,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进一步扶持规范繁昌县和桐城市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在有条件的地区,扶持新建5个左右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通过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综合效益。
(3)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品牌建设。市场建设是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的一种有益措施,对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进绿色食品产品贸易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在合肥、铜陵、芜湖、阜阳、黄山等交通、区位等优势明显的市,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在合肥、安庆、滁州、淮南、蚌埠等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营销中心、专柜30个。打造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实现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
(四)发展主体。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绿色食品的主导力量和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国家、省、市、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为20、313、729和658个。各类经济合作组织4500个。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考评奖励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指食品企业,下同)和70%的省级、50%的市级、40%的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依托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协会+企业+农户”的基地建设和质量监管模式,力争在50%以上绿色食品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中,建立相应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
五、保障措施
发展绿色食品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是现阶段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对安徽农业经济崛起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强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按期实现“十一五”目标和任务,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结合“生态安徽”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减少“白色污染”、扩大生物农药使用范围、保护渔业水域资源等措施,为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严禁在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建立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严禁超标准排放“三废”,并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保护区。
(二)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要求,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种植(养殖)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加工企业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要在基地建设中,切实加强监管工作,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指导农业投入品使用、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绿色食品办事机构,负责制定本区域绿色食品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绿色食品开发中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要大力开展绿色食品知识、技术和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绿色食品事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办事机构或重建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定编、定员,并提供相应工作经费。“十一五”期间,新增一批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
(四)加大政策扶持。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省级名特优新品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农产品(粮食、畜牧、蔬菜、水产等)十强县评比中,要把绿色食品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在“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农产品进超市”、“畜牧、水产富民行动”、“农村合作组织示范工程”等项目立项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重要立项依据;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工程建设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列入建设内容。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与农户签订绿色食品产销合同并保证收购的企业,在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对从事绿色食品科研、生产企业要享受环保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同等待遇。
(五)多渠道增加投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关于绿色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大公共财政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省财政在专项预算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绿色食品开发专项资金。各级财政也要做出相应安排。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扩大绿色食品投资规模。要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增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力。引导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增加对绿色食品生产的投入。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发展机制。
(六)扩大产业宣传推介。加大绿色食品宣传,积极引导生产和消费,增强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社会合力,创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交易网络。在全省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店、柜,使绿色食品直接与广大消费者见面,促进我省绿色食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建设绿色食品连锁店,营销中心等,逐步形成完备的绿色食品流通网络。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完善安徽绿色食品网,建设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七)进一步加强产业管理。一是加强科技研究和推广,组织协调有关单位进行绿色食品专
用生产资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科技攻关;加大现有绿色食品科研成果进行应用和推广力度。二是充实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力量,完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手段。三是加大市场培育和监管力度,杜绝违规、侵权使用标志行为。四是多渠道多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绿色食品产业主体发展能力。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培育精品农业,保障公共消费安全的重要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目标考核。省、市要恢复、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成立由农业、发展计划、财政、食品药品、工商、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实行会商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问题,确保绿色食品产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绿色食品发展,将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要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在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尽快形成“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注”的共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安徽省环保十一五规划 篇2
日前, 安徽广电局联合省发改委抽调专人组成4个验收组, 分赴全省15个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的城市, 对“十一五”时期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进行全面验收。验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核对用户信息等方式, 分别从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情况、建设任务完成情况、配套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制度建设情况等5个方面, 从15个市中随机抽取了31个村点进行了查验。从抽验结果看, 各市工程建设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均达到了省级验收标准。同时, 对下一步工作, 安徽广电局要求各地以此次验收工作为新起点,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运行维护技术标准, 切实落实日常运行维护经费, 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长期通、优质通。
安徽省环保十一五规划 篇3
实现“十一五”的环保目标,法律手段是必不可少并且需要不断加强的。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宏观管理,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全面增进重点突破,也需要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公众的广泛参与。
我国去年实行了两个法律《可再生能源法》、《畜牧法》,分别是2006年1月1日施行和7月1日施行。再就是国务院发布的法规,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刚才杨东平教授讲到了去年很不幸,开局之年就是松花江水污染,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使立法者看到我们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及时的用法律来调解,这种法律的应变速度是很可喜的。这些应急法规既有总体性的法规,就是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防病抗旱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等等。我们去年的法规还有一个《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现在关于水权制度建设问题,无论是学界、司法界、实践界都提到议事日程。这个制度本身虽然还有一定争议,制度本身还不完善,但是我们在努力开拓、实践和进取,在这个过程中,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希望这部条例的实施能够真正起到一点作用,为保护中国本来就十分紧缺的水资源起到一定的作用。
环境保护总局以及其他部委发布了部门规章,共有33条。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条例》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这两个法律,一个是自上而下的,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违法违纪处分暂行条例是面对行政机关、行政部门如果有违法违纪的情况,在环保执法过程中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国家应该怎么做。《公众参与影响暂行办法》实际上是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我们看到,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环保为什么能够这么进步,更多是来自于民间的力量,来自于一种自下而上的动力。我国施行这部法律实际上从很大方面来讲,对自下而上的环保运动也会起到推进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两项,对于出台环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说明我们国家已经有这样的决心,即将环境犯罪的刑法处罚提高到比以往更高的程度。很多研究环境法的人在以前曾提出过这个构想,用国家最底线的手段,最强有力的手段——刑法来调整环境犯罪以做到保护我们的环境,这是比较有开拓性的,是在向国外的发达国家看齐。
地方环境立法百花齐放。刚才讲的是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也是做得很到位。中国的环境立法有一个特色,很多东西是地方先搞试点,然后国家再吸收它的成功经验,再进行国家立法。各个省市都有,有沿海发达城市的,也有内陆地区的。
中国以前是有一些环境方面法律的,包括《环境基本法》。法律是有了,而且制订的很早,但是缺乏可操作性。环境问题本身是与时俱进的。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更多情况是不能像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那样几百年不修订,而是要与时俱进,针对现实出现的问题来修订我们的法律,来适应社会发展。
2006年启动并已经进行起草阶段的立法。这些立法很有开创新局面的意味,包括《能源法》、《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循环经济法》我所在的学校有专门的研究中心,循环经济问题在国外的立法是比较成功的。中国也是跟上了发达国家的做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它的草案是由我们环境资源法服务中心承担的,当时中心成立了十人组成的工作小组,2006年4月拿出了办法框架草案,并就此召开了立法研讨会议,征求各方面意见,2006年8月15日~17日对此办法草案召开了研讨会。这个草案已经提交环保总局。
广义的环境立法还应该包括环境标准。去年环境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是比较多的,其中主要是环境保护行业的,还有两项是国家的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具体可以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历年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名录。在已有的环境问题当中,老百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们还缺少相应的立法来保护老百姓的健康权。这方面的立法应该是我们2007年环境立法的重要工作。
“十一五”规划 篇4
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回顾。(PPT)我们要回顾过去五年当中,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回顾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回顾过去五年当中,我们的计划完成情况。
翻开教材,P8第一段: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这里的“不平凡”涵义是很丰富的。大家可以好好地品味一下。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惊涛骇浪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淬不及防地重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最突出表现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行动力,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指挥,还有媒体的透明度等等)大幅度提升,(换句话说,中国应对这一系列地事件当中,是沉着从容,同时中国前进的脚步并未受到阻挡。)
同时,在这五年当中,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奥会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回想一下,仿佛就在昨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当时是在天津读研究生,所以地理上的优势,我是凑了北京奥运会的热闹,当时亲自去鸟巢里看了比赛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当时的阅兵典礼,别说男孩子们群情激昂,就连女生们都看得是心潮澎湃。)、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惠民工程系列)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十一五”规划成绩斐然。“十一五”规划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再开始讲之前,大家能告诉我“什么是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我们开始第一个“回顾”,回顾从1953年开始的前十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
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1973年7月国家计委修订“四五”计划。《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0年)
“五五”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
“十五”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以上简单地回顾了一下前十个“五年计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和讯新闻网” 专栏:国家脚印)。接下来,我们认真地回顾“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我们在前面已经明确了,“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重点看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上,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实现得较好,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保障水平也是明显提高。最突出的表现是: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篇5
发布时间:2010-02-05
字体:【大】 【中】 【小】
(2006年7月11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五年。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这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新的动力。为统筹规划“十一五”时期各项体育改革与发展任务,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新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迎接体育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十五”时期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在党和国家各项体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体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受到重视,各项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充实,群众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7~70岁人群中体育人口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37.1%,比2000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达到发展中国家靠前的水平。体育场地和设施不断增加。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比1995年增长38%。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骨干队伍发展壮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和在国际体坛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中国体育健儿在一系列重要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实现了冬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04年雅典奥运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突破,为国家争取了巨大荣誉。“十五”时期,我国运动员共获得493个世界冠军,创98项世界纪录。2001年,北京赢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体育消费日益活跃,体育市场不断发育,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同时,体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科技与体育实践不断融合,体育新闻出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体育对外交往的领域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时期体育事业的进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为“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重视并着力解决体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正视体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制约着群众更广泛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一些基础大项和群众喜爱的集体球类项目总体水平较低,综合竞争能力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训练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尚不完善,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主体的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体育改革尚需深化。体育政策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不能灵敏反应和及时适 应发展变化的体育实践。体育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的转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在体育领域均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现。“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重视、着力解决阻碍和制约体育发展的各种问题。
(3)“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五年。当前,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发展和变化使群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体育将在群众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成为体育发展的强劲动力。竞技体育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的作用更加受到各国重视,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成为世界各国团结、交流、竞争、合作的舞台。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巨大的综合效应和特殊魅力。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竞技体育成绩高度重视,竞争日益加剧,围绕提高运动成绩的科技之争、人才之争也更加激烈。体育产业发展浪潮席卷全球,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态势日益明显。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体育的发展壮大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体育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多元价值,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
“十一五”时期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对于中国体育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做好“十一五”时期的体育工作,将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做好“十一五”时期的体育工作,是不断促进群众身体健康、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需要,是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宽广的视野,迎接新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需求出发,顺应时代,符合民意,把握规律,筹划未来。
二、“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4)“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筹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5)“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举办和参加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使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改善。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努力在2008年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不断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创建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努力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促进。体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立足体育,服务全局,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实现国家在“十一五”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服务,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坚持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明确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兴办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尊重并保护不同主体的利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体育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体育的支持力度。协调促进夏季运动项目和冬季运动项目、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现代新兴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文化需求,创造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处理好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目标与路径、规模与效益等各种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提高体育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和发挥法律法规在调整体育社会关系、建立和维护体育发展秩序、处理体育发展的矛盾和纠纷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育科技的进步,依靠体育教育的发展,依靠体育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壮大体育事业。
——发挥奥运会的综合影响和带动作用。高度重视奥运会等重大体育竞赛的综合功能,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高度认识办好北京奥运会的重大意义。关注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通过筹备和举办奥运会,培养和树立公众的人文意识、环境意识、科技意识、法制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全社会倡导和培养志愿者精神。重视、加强北京奥运会的遗产研究和知识管理。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围绕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认真学习、借鉴国际体育组织的先进理念和运作方式,使中国体育在观念、体制和机制上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更加适应国际体育竞争的要求,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和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体系,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
(7)“十一五”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坚持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抓住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本着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群众体育组织进一步健全,群众的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兴办,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8)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做好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的实施工作。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坚持以地方为主、社会参与、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资助建设一批适应农民需求和当地特点的体育设施,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改善以村为主体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件。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雪炭工程”。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加强与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快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的步伐,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 身设施不足的压力。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力争到2010年,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达到140平方米,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的公共体育设施条件有明显改善。
(9)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在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建立一批社区、乡村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站(体育活动中心)。扶持基层体育社会团体发展,改善基层体育社会团体的工作条件,鼓励兴办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对青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的重视和保障。继续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工作,积极发挥其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
(10)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交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意识培养、活动组织、知识传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11)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抓住北京奥运会的机遇,掀起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为奥运会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与有关部门加强合作,扎实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周”活动,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科学、文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等活动形式。体育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办好第6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第10届中学生运动会、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7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第4、第5届全国特奥会等,促进各行业、系统和各类人群体育活动的开展。办好第3、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
(12)关注特殊人群的身体健康。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发挥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为其开展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倡导老年人经常参加锻炼,举办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展示和交流活动。关注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创造必要条件,开展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健身活动,帮助他们丰富体育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13)完善全民健身的科学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群众健康状况的研究监测和统计工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等各项制度以及相关信息的发布制度。做好第三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群众体育的要求,研究、探索“小康体育”的指标体系。到2010年,体育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0%左右,其中城市达到45%左右。不断提高《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比例。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
(14)发展非奥运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创新,做好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工作,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办好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加强政策指导和扶持,加强对非奥运项目和新兴的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研究和推广。
四、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国际体育竞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15)“十一五”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奥运会等重要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夏季项目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上金牌数排名前列地位;冬季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稳中有升。优化项目布局结构和人才队伍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和中国实际的竞技体育体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16)做好第29届奥运会的备战参赛和竞赛组织工作。贯彻实施《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2008年奥运争光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目标明确、责任到位、措施具体、管理规范、竞争有序、奖罚分明的 工作机制,确保奥运会备战工作的顺利进行。力争奥运会成绩有所突破,获得更多的奖牌和更多项目进入前八名,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做好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为各国运动员搭建良好的竞技平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17)完成好“十一五”时期举办和参加其他重大赛事的任务。办好2007年第6届全国城市运动会、2009年第11届全运会、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组织好2008年奥运会前各单项国际赛事并完成参赛任务。完成好2006年第20届冬季奥运会、2006年第15届亚运会、2010年第21届冬季奥运会等重要国际大赛的参赛任务。
(18)不断完善项目结构和布局。努力促进竞技体育各项目协调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优势项目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对潜优势项目加大投入,重点突破。继续实施“119项目工程”,不断提高基础类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的水平,提高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的综合竞争能力。鼓励并指导各地方、行业重点发展适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
(19)加强各级国家队建设。不断完善国家队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国家队的组建、选拔、训练、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的运动员选拔制度。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进出有序、科学合理的国家队管理体系。建设复合型国家队教练团队,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教练、医务人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深刻认识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深入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体育竞赛的备战参赛规律、运动队伍的管理和训练规律等,密切关注和分析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重视对国内、国际先进训练经验的总结、整理和借鉴,加强竞技体育训练理论建设。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科学训练原则。根据项目运动规律、运动员成长规律和奥运会备战规律,编制好4年一个周期的备战奥运会综合训练大纲。
(21)改革、完善各级国家队的训练体制。建立健全以国家队为龙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训练体制。充分调动地方、解放军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承担国家队的训练任务。改善训练基地的设施条件,积极推进科研、训练、教学一体化进程。建设4~8个具有世界水平的综合训练基地和10~15个奥运项目单项训练基地。
(2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竞赛制度。初步建立以奥运战略为目标,以推动训练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为重点的竞赛服务体系。完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全运会等国内赛事的杠杆作用,使地方竞技体育发展目标与国家奥运战略紧密结合。实行竞赛分级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
(23)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实施“全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改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训练设施和师资等各方面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的模式,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
(24)加强区域协作,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围绕奥运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竞技体育的综合评价、奖励机制,完善运动员注册交流等各项制度,引导运动人才合理流动,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管理、科研、保障、人才、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加大支援西部地区竞技体育人才工作的力度,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25)完善运动队文化教育和保障体系。确保运动员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开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增强就业能力。进一步采取各种方法为退役及现役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继续落实和完善退役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各项政策,实施工伤保险和运动员奖学金、助学金制度。重视、加强对运动员劳动、医疗等各方面权益的保障工作。继续通过有效的经济补偿措施,并协调各相 关部门制定政策,加强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支持和指导,并鼓励、引导其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继续实施老教练员、老运动员关怀基金计划。
(26)加强运动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积极有效的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运动队伍相结合,全面提高运动队伍的素质。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以运动员为核心,从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运动队伍管理的新模式,引导和规范运动队、运动员的经济活动。
(27)狠抓赛风赛纪,净化赛场风气,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赛风是体育行业作风的集中体现,要不断完善竞赛规则和规程,建立健全体育赛事的仲裁制度和赛风赛纪的监督、检查、认定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做好反兴奋剂工作,坚持“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反兴奋剂工作方针,提高抵制兴奋剂的自觉性和反兴奋剂工作水平,加强反兴奋剂的国际合作。
五、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
(28)“十一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把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9)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为目标,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体育产业,保障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积极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积极培育体育人才、信息、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推动市场分工,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人才流动、赛事推广等方面的作用。
(30)加强体育健身服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不同项目的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一般性的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降低门槛,不设立前置性审批,同时加强对服务质量和安全等的日常监管;对于专业性强、技术性强、危险程度高的体育项目的经营场所,应当确定严格、规范的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对于可能对自然资源、环境带来影响的体育项目要认真评估,避免和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推行体育服务认证和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31)提高中国体育用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加强体育用品标准体系建设以及产品质量监管和认证工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体育用品世界品牌。发展体育用品会展业,以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努力创办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用品博览会。
(32)促进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大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和效益。探索体育赛事运作的新模式,推进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推进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市场开发工作。进一步探索和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开发工作。加强对体育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
(33)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体育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服务业,鼓励企业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特别是对群众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和相关体育公益活 动、体育社会团体的捐赠和赞助。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研究、建立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为规范体育产业管理、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指导奠定基础。
(34)理顺体育产业活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对体育产业活动的管理方式,改进宏观调控手段,努力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要切实把办体育产业的职能交给社会和市场。加快适合市场运作的体育领域的产业化进程,推进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支持各类体育经营实体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35)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完善体育彩票发行制度,丰富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水平。改善销售设施和装备,积极开拓市场,稳步扩大发行量。加强对发行销售工作的监管,高度重视运营安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不断深化体育改革,加强体育法制建设
(36)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管理体制。坚持深化体育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单位和运动项目协会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和体育项目协会制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的作用。
(37)进一步明确各类体育管理机构的性质和职能定位。研究、明确体育行政部门、各级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职能。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的职能。将事务性工作逐步交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进一步充实各级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的职能,明确和理顺其与体育行政部门、体育社会团体的关系,使其在体育事务的组织、沟通、协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8)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进一步完善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明确协会的职责和权利。各单项协会在人、财、物等方面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分离,保障协会独立法人地位。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的管理职能,健全单项协会的自律机制,扩大单项协会在业务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加强对单项协会的指导和服务,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社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9)对体育项目实行区别政策,分类管理。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基础、目标,在管理模式、投入机制等方面实行区别政策,优化结构,建立和完善效益投资体系。鼓励和支持依法成立的各种体育民间组织开展活动。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健全职业体育的管理体制,完善职业联赛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职业俱乐部的规范管理。
(40)加快体育立法步伐。加快体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重点领域的体育立法。加强体育法律、行政法规等高层次立法,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修改工作。加强体育配套立法,抓紧进行全民健身、体育纠纷处理、体育市场管理、体育竞赛秩序等领域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工作。进一步健全符合体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体育法规体系。
(41)加强体育执法监督。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体育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明确体育行政部门的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推行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联合执法。完善体育执法工作制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体育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检查监督、行政处罚等各项职能,建立和完善体育行政复议、体育行政诉讼制度。“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执法监督检查。
(42)继续广泛开展体育法制的宣传教育。制定、实施体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编制适应体育系统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法制宣传教育教材,根据体育队伍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加强体育法学教育和理论 研究工作。
七、发展体育科技、教育,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43)坚持体育科学研究与体育运动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体育科技工作的先导和保障作用,有效解决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群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加强国民体质监测评价和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建设应用为重点,加强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全面提高大众健身科学化水平。竞技体育的科研工作要以运动训练中的实际需求为着力点,加强科技攻关,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参赛实力。加强对2008年奥运会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做好信息研究与服务工作。
(44)继续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立适应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全面开放的体育科技服务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体育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体育系统和非体育系统的科研力量,整合全国的体育科技资源。
(45)建立健全训练、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改善国家队重点训练基地、科研机构的科研条件,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改善地方科研机构的基础条件,突出重点,形成服务特色。选择科研水平较高、实验条件较好的地方体育科研单位,纳入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建立优秀运动员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46)重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体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繁荣体育社会科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理论功底扎实、学贯中西、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创建高水平的体育论坛。加强对体育改革与发展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奠定理论基础。
(47)大力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巩固和提高体育基础教育,积极发展体育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和民间教育,加大体育教育改革的力度,夯实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求。高等体育院校要加强教材建设,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培养更多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场馆设施和科研优势,积极开展高水平训练。
(48)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围绕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使体育人才的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49)突出重点,做好各类体育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加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体育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加快构建体育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工程,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培养紧缺型、高层次的体育人才。加强体育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建设。国家和地方设立体育人才专项资金,建立国家引导、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50)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健康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体育人才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体育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体育事业单位的全员聘用工作。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建立有利于调动体育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围绕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改革和完善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政策和办法。
八、加强体育交流合作与体育新闻宣传工作
(51)积极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贯彻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相统筹的原则,以筹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2007年冬季亚运会和2010年亚运会等重要国际比赛为契机,积极配合国家外交政策,进一步拓宽国际体育交流的领域,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继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多 种形式的体育援助。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体育的经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2)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为北京奥运会做贡献的积极性,以此为契机,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国家对台工作方针的指导下,积极推动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体育交流,加深相互理解,增进同胞情谊,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协助和指导香港特别行政区办好2008年奥运会马术项目比赛和2009年东亚运动会,支持和协助澳门办好2007年亚洲室内运动会。
(53)加强体育新闻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宣传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成就,宣传体育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宣传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体育的综合作用和巨大影响,唱响主旋律,努力创造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深化对媒体和体育新闻规律的认识,完善体育新闻工作机制,搭建有效信息平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媒体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体育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加强体育新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爱岗敬业的体育新闻工作者队伍和体育评论员队伍。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引导舆论,反对恶意炒作、制造和传播假新闻的行为。重视体育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有效地扩大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影响。高度重视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工作,制定和实施北京奥运会周期的宣传工作方案。
(54)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大力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举办好第29届奥运会火炬接力、开闭幕式以及其他大型文化活动,在群众中开展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支持开展体育集邮、体育美术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对体育文物、史料的征集和研究工作,建好、办好中国体育博物馆。
九、加强领导,完善组织,重视保障,促进落实
(55)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
(56)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各地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公众体育需求等,按照国家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严禁非法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因特殊需要改变规划或占用公共体育设施的,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建立专家论证和听证制度,完善补偿机制。
(57)做好体育事业的基础统计和体育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统计体系改革,完善体育事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协调衔接、全面客观、科学规范、运转协调、反应灵敏的体育事业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适应体育事业发展、与体育工作密切相关、服务社会的体育标准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8)积极开展体育信息研究,推进体育信息化。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加强信息服务,大力推进体育信息化。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业务的应用推广,努力抓好北京奥运会备战周期中重点奥运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国家体育总局门户网站建设。
(59)加强体育工作者队伍和作风建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加 强体育组织机构建设。增强体育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做好各项体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级体育部门要创新管理方式,更新工作手段,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十五”总结及“十一五”规划 篇6
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交通局:
“十五”以来,我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四川省运输管理条例》和《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在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中以依法行政为重点,以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全面完成了规划期内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十五”及****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队伍及行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十五”以来,我们按照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把行风建设贯穿到行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落实到各项工作,着力于全市运政人员政治觉悟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工作作风的改进,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开门纳谏,闻过则改、防微杜渐,把学习教育和自查自纠结合起来,把行风评议与整改提高结合起来,使行风建设进一步深入。****年,我市运管系统的行风建设顺利通过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评议,建成了市级文明行业。****年,我市运管系统的行风建设又顺利通过了省交通厅、省文明委组织的评议,在全市交通系统中率先建成了省级文明交通行业。今年以来,我们抓住全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以改善机关效能为主题的“效能革命”的契机,再一次组织了对运管行风的深入的分析评议、整改提高,市、区、县运管机构都分别出台了《规范化服务细则》,制定了首问责任制、职位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并予以认真的贯彻落实,运管系统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党员在职工队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进一步增强。结合贯彻落实《道路运输条例》关于运管机构和运管人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规定,自****年*月起,我市在市交通局和市运管处的牵头组织下开展了彻底的清理,到****年*月,全市所有参与道路运输及相关业务经营的运管机构和运管人员一律退出了经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年,结合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我们还在全市运管队伍中开展了广泛的反腐倡廉教育,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对违反规定接受现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年,按照择优、竞争上岗的原则,我们积极稳妥的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处领导及中层干部的职位。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各科室的职责,设立了办事流程导引图,方便了经营者办事。
十五以来,全市*个县所以上运管机构,建成文明单位*个,占***%,其中,省级文明单位*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个;建成了文明客运汽车站*个、城市优质文明服务出租车***辆、优质文明服务客运班车***辆,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指标。
二、运管费征收管理体制改革了得重大突破
在省运管局的帮助下,在市政府、市财政局、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于****年*月顺利地将全市运管费收入纳入了市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应当说,这是我市运管机构自成立以来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运管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体现了政府对运管费和运管队伍的认可,明确了运管费专项用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支出,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减少了各地统筹和挤占运管费;运管机构的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管理,增大了市级运管机构的调控权,在《道路运输条例》实施后,县级运管机构许可权扩大的情况下,有利于运管机构保持政令畅通。明确了运管机构人员的新增,必须经市人事局、市交通局、市财政局三个部门共同审核,也有利于控制县级运管机构人员的恶性膨胀。运管机构的经费性质由自收自支转变为财政全额拨款,为机构改革中对运管机构性质的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全市已征收运管费***万元,已全面完成了****年的规费征收任务。
三、驾培行业管理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出台的“五整顿三加强”的文件精神为契机,****年上半年,我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协调、汇报工作,由市政府出台了《遂宁市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规定》,并牵头开展了对全市驾驶员培训市场的整顿,经运管部门签注意见的驾驶员培训记录自****年**月*日起被正式作为了车管所接受驾驶员考试的前置条件,至此,运管部门管理驾校的职能真正得以实现。在驾驶员培训市场专项整治中,我们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全面清理了驾校的办学条件,对各驾校的教学设备、教员、教练车、场地等进行了逐项登记,对*所驾校进行了限期整改,*所驾校进行了停业整顿,对达不到部颁标准的*所一类驾校、*所二类驾校作出了降级处理,取缔了*个非法培训点,通过整顿,全市驾校新增投资****余万元,新增加教练车**辆,训练场地*****平方米及大量教学设施,保证了培训质量。到****年**月,全市驾校发展到**所,教练车***辆,教练员***人,****年预计培训学员*****人。
四、道路运
输安全形势稳定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按照“三把关一监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进一步落实企业法人安全责任,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督促运输企业和车站整改安全隐患,落实“五不出站”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十五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因源头管理造成的重特大运输安全事故,安全四项指数低于省局、市局下达的控制目标。
为营造良好的运输安全生产氛围,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日常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积极配合开展了道路运输安全资质评估工作,选派人员参加了安全评估专家培训。目前,安全明星驾驶员评选活动正在全市蓬勃开展。报名人员已超过****人。
五、行业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得到了完善
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国家关于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迫切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上进一步适应运输市场的需要。几年来,我市先后组织运管机构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参加省市、交通部及相关院校组织的培训**人次,组织人员赴省内外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人次,聘请行业管理专家、法律工作者为运管人员授课**人次,“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大大促进了全市各级运管机构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上的更新。
为适应市场行业自律的要求逐步增强,大量的行业管理工作迫切需要交给市场、交给社会,“十五”以来,我市先后组建了市道路运输协会、市出租汽车协会、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在行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几个协会先后出台了《出租汽车行业自律公约》、《驾驶员培训行业自律公约》、《优质文明服务公约》等大量的自律性文件,为指导行业发展,形成行业规范,提高行业竞争力,增强运输企业及行业从业人员维护正常的运输市场秩序的自觉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在全省开展“安全优质服务明星”驾驶员活动及我市开展“建市二十周年庆典”活动中,我市出租汽车协会、市道路运输协会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行业监管工作中逐步得到了应用。从“十五”初期的行车记录仪安装到近两年来我们推广的GpS动态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行业管理手段。截止日前,我市所有超长客车、高速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及大部份跨市州的客车都安装了GpS动态监控系统,全市在运输企业、区县运管所、市运管处建立监控平台**个,安装车辆数达到了***辆,为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及组织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另外,按照省局部署,我处已投入资金**余万元,于近期完成了运政专网的中心机房建设,并购置了网络建设专用设备,确定了专职的运政专网网络管理员,预计到今年年底,市本级与省局的运政专网联接将得到实现,并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六、依法治运,队伍形象明显改善
近年来,为《四川省道路运输条例》、《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条例》等运政法规,全市各级运管机构一是开展了相应的学习培训,市运管处将相关法规、规章进行了整理,印制了《运政法规汇编》,全市各级运管机构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培训***余人次,运政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完成了对市本级道路运输行政审批事项的全面清理,制定了市运管处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四项制度、《政务公开实施细则》,向社会公布了市处的行政许可项目和收费依据及标准,对市处机关大量的工作程序进行了清理,对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作了精简,有效的方便了经营者办事;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运政法规,****年下半年、****年下半年,在《道路运输条例》颁布施行及颁布施行一周年之际,我们连续二年开展了宣传周活动,并组织开展和参与了运条知识竞赛,市处及区县运管所与报社、市电台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合作。印制《道路运输条例》宣传手册、传单****余份,组织***辆次执法车,***人次的运管人员深入到街道、车站、码头开展专题宣传;四是市处在市级各部门中率先制定了异常信访工作预案,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查处和纠正,对群众有误解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确保了行业的稳定;五是加大源头管理力度和路面监控力度,各级运管机构执法程序更加严格,执法文书更加规范,五年来,查处违章行为*****起,无一例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发生,树立了良好的运政执法形象。
*****监督电话开通后,先后采用报刊、电视台、电台、宣传车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并由处长肖体育带头,负责*****夜间的值守,并落实了二名职工负责电话的**小时接听,转办、催办、回复,及时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成为运管机构与社会公众的“连心桥”。
七、培育运输市场,深化行业管理,运输行业得到蓬勃发展
客运市场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整顿客运市场秩序,全面开展客运企业资质等级评估,鼓励道路客运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式,促进了道路客运企业的结构调整,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途径,我市的运输总公司、射洪运业等**余家道路客运企业整合为*家(其中二级企业*家),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截止到****年**月,全市营业性载客车辆发展到****辆(含出租车、旅游车),拥有高级车***辆,中级车***辆,开行客运线路***条,日发班次****班,****年预计完成客运量****万人,完成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
按照“以运助农、以运促农、以运兴农”的工作方针,全市各级运管机构将较多的工作精力摆在了农村客运的发展和规范上,深入开展了农村客运示范工程。运管机构对辖区内农村公路通达情况、客运班车开通情况、群众对运输的需求、农村客运车辆经营存在的实际困难都进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发展农村客运的过程中,坚持做好客运线路的规划、运力的规划和乡镇客运站点的规划。在运力的投放上坚持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尽可能适应当地的道路条件,注意化解矛盾,不堆积问题。今年,新增和更新农用客车**辆,新增通客车的村**个。在对农村客运的规范上我市在大力打击部分线路“黑车”、“嘉佳乐”、“摩的”等违法载客行为的同时,注意了疏堵结合,发展了部分适应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客运车辆去占领市场,有效地防止了被取缔的“黑车”、“摩的”载客行为的反弹。其次,积极推行了农村客运车辆公司化经营,通过深入调查,对当前农村客运经营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向市政府、市交通局等相关部门作了专题汇报,召开现场会,请有关领导现场办公,争取发展农村客运的优惠措施。我们通过在蓬溪、射洪等地开展农村客运发展“示范工程”并召开现场会积极推广的方式,采取农村客运优先审批、实行区域化经营的方式,有效的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年,我市船山、安居、射洪三个区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村客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客运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截止到****年**月止,我市农村客运车辆达到****辆,开行线路***条,日发班次****班,全市***个乡镇实现了镇镇通客车,全市****个行政村,在公路通村率仅****%的条件下,已开通客车的行政村达到****个,通村率达**%。
公司化经营方面。我们积极推动辖区内的运输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十五期间,全市国有运输企业全部实现转制,实现了民营化。全市所有新增超长车、旅游车一律实行了公司化经营。挂靠车的清理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年,开元大英分公司所有超长客运已全部实现了公司化经营。目前,遂宁至射洪、遂宁至蓬溪公司化经营正积极运作,预计明年可以实现。未实行公司化经营的车辆驾驶员由公司实行“五统一”管理的工作已初步完成。
****年,按照省局部署,我市对辖区内客运线路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掌握了各条线路的运力结构、车型结构、经营状况,目前,整个工作已基本完成,并于**月初参加了省局组织的清班工作会,与开行地市作了进一步的核实,同时,全市所有客运班线一律实行了经营期限制,严格按《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在许可证上设定了经营期限。
在运输站场设施建设方面,民营资本进入运输站场建设,实现了突破。近年来,我们采用对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实行年初编制计划,建成验收的方式,积极鼓励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快客运站点步伐,建成一级站*个,二级客运站*个,乡镇汽车站*个,投入资金****余万元,站场建设的规模逐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基本形成。****年,我市投资****万建成遂宁市汽车客运中心站,今年**月,投资近****多万元的射洪汽车客运总站已全面竣工交付使用。安居车站、蓬溪车站也相继破土动工。****年,我们完成了《****-****年全市乡镇客运站建设实施规划》,并于****年上半年经省交通厅、遂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维修市场方面,通过积极引导、扶持,我们先后在遂宁建成由成都三和集团投资****万元建设的三和大兴*S店和鑫海投资****余万元建设的鑫海汽修厂,全市汽车维修业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经营方式、经营理念正发生质的改变,正逐步摆脱以往散、小、弱、服务质量差的局面,以良好的态势健康发展。全市目前共有维修企业***家,其中一类企业**家,二类企业**家,三类企业***家,合计***家。目前,全市正积极开展贯彻《汽车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和《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工作,对全市***家汽车维修经营业户的经营范围进行重新核定。
货运市场管理方面。全市营业性货运车辆达到****辆,其中大件运输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月完成货运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预计到****年底,全年完成货运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为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改造传统公路货运,提升运输行业服务水平,增强行业发展后劲,我们加强了对物流发展的研究,并积极开展了物流业的试点。为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氛围,我们还专门聘请专家为运政人员及物流业从业人员作了物流知识的专题讲座,组织了部分物流企业负责人到成都、重庆参观学习,并参加了****年**月底在成都举行的“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展”。目前,成都红旗连锁在我市火车站附近投资新建商品配送中心项目已正式启动。市城区在河东规划建设占地***亩的河东物流园区项目也列入《遂宁市“十五”及****年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五年以来,全市新增物流公司**家,整顿、规范货运信息部**家。市城区以卷烟、副食、药品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物流配送网络正以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
货运市场管理方面我们做好了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评工作,目前,整个工作已接近尾声。从全市来看,全市道路危货运输企业一律实现了公司化经营,企业对危货运输驾驶员及押运员实行了“五统一”管理。建立了企业和驾驶员、押运员“黑名单”制度,建立了企业及从业人员违章市处运输科、驾管办、安全科等科室内部信息通报制度,强化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
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突如其来的非典和禽流感、猪链球菌等传染性疾病,给运输行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损失。在困难面前,我市各级运政管理机构以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和对人民群众
高度负责的精神,不畏艰险,不讲条件,主动承担起了防控任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了**小时值班制度、定时报告疫情制度和与公安、卫生防疫、畜牧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度、形成了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防控工作机制。配合有关部门设立了留验站,建立了防控制度,实施了汽车站防非典“六不出站”的管理措施,作出了扶持运输企业渡难关、保畅通的“七项规定”,制订了加强农村客运管理、防止疾病扩散的方案,开辟了防控物资运输的“特别通道”。仅在抗非典期间,全市运政机构便抽调了***余名运政人员战斗在第一线,在运管费减半征收,自身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多万元用于防非典,消毒车辆****万车次,测温**万人次,按照“交通不断、货流不断、人流不为、病源切断”的要求圆满完成了任务。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全市运政队伍勇担社会责任,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九、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行业管理力度加大
(一)整顿车站秩序,规范经营行为
针对个别车站客运秩序混乱、收费不规范,个别车站管理人员越权执法现象,****年、****年、****年,我们对车站的应班车和收费情况进行了认真清理,对未经运政部门审批的车辆班次一律不准进站经营,严格按交通部、省交通厅批准的站级等次,按省、市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费。并组织对协助执法人员进行了清理,要求未经运政部门授权的企业管理人员一律不准履行执法行为。对辖区内车站不按规定接纳客运车辆进站经营、安全例检不规范的行为进行了认真查处。十五期间,分别对大英蓬莱车站、遂宁凯南站、蓬溪车站、射洪大桥车站的违章行为进行了查处。
(二)整顿农村客运市场,规范客运秩序
十五以来,全市各级运管机构把整顿规范农村客运市场作为全市运管工作的重点。各区、县运管所组织人员对农村客运市场进行治理整顿,对乡镇的农村客运线路的客运秩序和经营行为进行了清理,采用电视、有线广播、印发资料、召开经营者大会等形式对农村客运经营者以及村民进行有关运输法规和安全乘车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组织运政人员进驻车站和乡镇进行现场监督,用教育、处罚、办学习班、停业整顿、中止线路运行等手段和措施,打击了违法违章经营行为,维护了正常的营运秩序。我市下属几个区县运管所先后组织力量,几次在辖区内偏僻、边远山区、城乡结合部进行了拉网式的专项整治工作,查处、清理“三超”、“三无”和报废车辆,同时对“宰客”、任意涨价、恶性竞争、欺行霸市等行为进行了整治。同时我们积极向市政府汇报,根据《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四川省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规定》,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整顿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的通知》,由政府牵头,组织交通、运管、公安、交警、安办、农机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把农村客运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区、县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头上,对任意涨价、刹价、恶性竞争、打架斗殴、不服管理、扰乱农村客运市场的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年*月,安居区对非法从事“摩的”营运阻挠运管机构依法执行公务,砍伤执法人员的摩托车驾驶员刘汉军依法实施了刑事拘留,目前已批准逮捕。
(三)加强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建设好城市文明“窗口”
出租汽车客运方面,全市共有出租汽车***辆,五年来无新增运力。十五期间,我们在出租汽车行业中一方面狠抓违规行为的查处,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开文明车,做文明人”,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今年,结合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的相关通知,我们一是积极向市交通局、市政府汇报,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进行了整治;二是不折不扣执行上级要求,对文件明文要求停止征收的运管费进行了清退,将年初已征收的**余万元运管费全部进行了清退;三是针对我市出租汽车的市场情况,对出租汽车夜间零点以后不打表,到城区风景区、火车站不打表以及“打捆组客”、宰客、拒载等违法经营的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目前。市城区***辆出租汽车有偿使用权已到期,由市运管处承办大量工作并由市物价局主持召开了新一轮有偿使用价格的听证会,目前,方案已进入报批阶段。
十、以实际行动配合“治超”工作
在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中,各级运管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治超工作作为进一步规范货运市场秩序,加快货运车辆结构调整,促进货运业健康发展的有利时机,全力以赴投入治超工作。以保障重点物资运输、保证货运市场稳定为主要任务,制定了运输保障工作预案,组织了***辆应急运输保障车辆,设立了**个货运市场动态信息采集点,建立了**小时值班制度和紧急情况报告制度,运管人员深入经营业户和运输现场,全面调查货运的流量、流向、车型及“大吨小标”车辆、重点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物资的运价情况,并建立了基础台帐,确保了治超期间全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运输企业和群众生活的煤、油、米、肉等主要物资市场价格稳定,特别是保证了市热电厂夏季用煤高峰期的电煤运输。同时我们在全省率先采用了与车管所联合办公的形式,为完成“大吨小标”车辆同步办理道路运输证吨位变更工作。全市运管机构和运输企业为治超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各级政府及主管局的充分肯定。
十一、当前我市运输市场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运输市场秩序尚不规范
(二)汽车维修
企业多、小、散、弱,违规超范围作业,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的状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三)货运及物流市场的培育发展及规范管理仅处于起步阶段
(四)运输企业、车站服务品牌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尚等提高
(五)运输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六)全市运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区县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运管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
在队伍建设上,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继续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成果,抓好对职工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加强对全市运政执法人员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要在全市运政人员心中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端正执法动机,市处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稽查职能,除市场监管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所、站和处机关内部各部门的稽查力度,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三是要巩固行风建设和文明行业建设成果,突出道路运输行业服务性强的特点,立足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文明创建的深度和广度,在全行业广泛开展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全行业的文明程度。四是运管机构要以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为重点,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运管队伍。五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有前瞻性、适用性、指导性和政策性的软课题的研究,积极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搞好运政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六是要继续开展成南、遂宁至福建、遂宁至广东三条文明运输线的创建工作,以诚实守信为主题,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将文明创建推向更高层面。
(二)加大市场培育力度,优化运输市场结构,提高运输保障能力
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客货并举,干支并重”的思想,促进全市道路运输的协调发展。
要充分运用行业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企业从注重规模的扩张转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使企业逐步改变以挂靠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的问题。要督促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加快对挂靠车实行公司化改造的步伐。要把挂靠车的资产量化为资本,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由公司控股经营,淡化车主与车辆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要彻底改变运输企业只收取挂靠费,将对车辆经营行为监管的职责交给运管部门的现象,要通过加大对企业违章经营行为的惩戒力度考核,建立起运管管企业、企业管车辆的管理机制,将对企业的资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线路的经营许可挂钩,真正达到企业的帐自己算、企业的事企业管的目的。
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货运市场,加快我市货运业的发展。第一,要针对“治超”后,中长途货运、重型货车优势凸现,积极做好大吨小标车辆的吨位恢复工作,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综合运用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外来投资者发展物流,兴办物流企业,鼓励货运企业做大做强和发展多轴大吨位车辆,吸引在外地上户的车辆重回本地注册经营。第二,要加强对货运市场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企业和车辆的基础台帐,建立货源、运价等动态信息的采集、分析制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三,要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开展物流试点,转变经营理念,增添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向运输、装卸、仓储、包装、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延伸服务链。四是要合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引进省市外的资金、技术、人才,提高货运服务的条件,提高货运经营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客运市场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客运市场的培育和规范。要继续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的建设,认真总结近年来的工作经验,积极依靠当地政府,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步伐。各级运管机构要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经营,净化市场环境,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一些非法经营屡禁不止的线路,要注意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合理引导,进行规范。要根据农村客运的特点,推广短途农村客运划片经营的模式,鼓励经营者开“赶场车”,鼓励个体经营者走公司化经营的路子,提高农村客运的组织化程度。要完善农村乡镇站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根据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公路等级及交通流量合理确定建站规模,要在保证安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贯彻投资省、成本低、方便农民出行的原则,综合运用国家补助、地方自筹、经营者投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快乡镇站建设步伐。
旅游及出租汽车客运市场方面,十一五期间,要针对我市的旅游客运市场日益活跃的情况,一方面加强对旅游客运市场的监管,建立全市旅游运输服务中心,为旅游经营者和运输经营者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的交易平台,解决旅游车辆管理失控,旅游市场无序的问题。二是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各旅游景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在出租汽车管理要确保平稳、有序的完成新一轮有偿使用权转让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出租车的约束和管理,建立出租汽车服务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
维修市场管理方面,要结合贯彻新的《汽车维修开业条件》,和《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对全市汽车维修市场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要严格对照国家标准,对汽车维修企业的注册资金、场地、人员、设施、设备进行逐项清理、登记。要研究方法,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示范作用,力争早日结束遂宁汽车维修业多、小、弱的局面。
在驾校管理方面,要巩固治理整顿工作的成果,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要定期公布驾校培训质量排行榜,开展文明驾校创建活动,帮助驾校树立以信誉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加强对驾校教学、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
安徽省环保十一五规划 篇7
卫生部计划出版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为确保新版教材诸多创新获得成功, 面向全国各院校征求意见, 然后集体学术探讨, 将初步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卫生职业教育》刊行全国, 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作为中医内科学教师, 笔者积极响应, 依据肖振辉等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蓝本, 进行研究, 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并附加自己的建议, 期望能为新版教材的编写抛砖引玉。
肖振辉版《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结构是:绪论 (包含7部分内容) , 第一章至第七章为具体病证的论治, 第八章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 最后是附录 (包含6部分内容) 。笔者对教材具体各部分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1 绪论
绪论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与其他版本《中医内科学》基本相同, 具体意见如下。
(1) 本版教材在辨证基本原则中论述的一些西医疾病早期如转氨酶增高等, 此时若无证可辨, 应从病施治。实际中医辨证的依据, 不仅包含病证的具体证候, 也包含人体的某些一般性生理指标和体质状况、体质的倾向和某些生理指标, 如年龄、性别、体重、体型、肤色等, 也就一定有证可辨。因此, 无证可辨的学术观点, 只是现代中医受西医某些学术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认识, 全国规划教材的正文录入如此内容不具说服力。
(2) 本教材常用治法中讲述的消散 (消导) 法, 通过教材中的概念分析, 应是等同于传统中医“八法”之中的消法, 而传统消法是指应用行气、活血、祛痰、祛湿、消食、消石以及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方法, 使体内的各种郁积之邪渐消缓散的方法。但本教材却将其与行气、活血、祛痰、祛湿等诸法同级并列, 不太恰当。可先阐明现代所言消散 (消导) 法相对传统“八法”中的消法的概念外延缩小, 只是包含消食导滞、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法, 然后再按照教材内容分类介绍。另外在常用治法的讲述中, 还可将常用治法分类为:祛出外邪法、消散郁积法、补益正气法、调阴阳寒热法、和解法、各种对症治法, 其中祛出外邪法包含解表法、攻下法、涌吐法, 消散郁积法包括行气法、活血祛瘀法、祛痰法、祛湿法、消食法、消石法、开窍法以及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法, 补益正气法即补益法, 调阴阳寒热法包括清热法、温阳法, 各种对症治法包括固涩法、安神法、镇痉法、止痛法、止血法、止呕法、止咳平喘法等, 然后介绍其各自的概念、特点, 以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医治病实际基本方法就是祛出外邪、消散郁积、补益正气3个方面, 并且同类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治法在临床上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3) 在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介绍辨证时, 最好补充说明后面具体病证的辨证分型只是本病证所有病人的几个典型证候, 实际上很多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 处于典型证候的临界或兼夹状态, 并且证候复杂, 主次难分, 从而提示临床辨证时要全面、多角度考虑分析, 不要拘泥于一种辨证, 处方用药时既要目的明确又要全面兼顾, 这有利于诱导学生全面考虑、活学活用, 避免呆板偏执、生搬硬套。
2 第一章至第七章
本版教材第一章至第七章内容讲述七大类具体病证的辨证论治, 每章的结构顺序都是先概述本类病证的基本情况, 然后分述具体病证的相关内容。每章概述内容编撰比较成功,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本版教材编者考虑其中主要证型部分内容只是已经讲述的基础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教师授课不需要详细讲授, 故创意性地将其安排为附篇, 学生容易认同教师对本内容的简单授课。但是将各脏系病证治疗要点这个重点内容也安排为附篇, 就有欠缺, 因为通过治疗要点的学习, 学生既能理解中医五脏病证, 以及气 (血) 病证和经络病证各自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和思路, 又能加深学生领悟中医特色精华中异病同治和脏腑辨证的实质, 因此, 最好将其放在正文讲述。
本教材具体病证内容的编撰, 整体也很成功, 表现为以下3方面:一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方向是以一线临床为主, 编者注意适当压缩本科教材病证简述中历代认识部分的篇幅;二是创造性地将全部病证病因病机中的病机部分采取体例一致的分条列目法, 易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 还有助于加强中医教材规范化;三是某些疾病、常见疑难病后附临证参考, 对提高学生临床能力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具体病证内容的编撰也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几个方面。
(1) 本版教材病因病机的论述全书各个病证之间没有做到统一规范。如中风等疾病的病理因素是在病理性质中讲述, 而在腹痛等病证中却放在病机综述中论述, 水肿病甚至放在病因中论述。
(2) 本版教材病因病机中基本病机的描述有进步, 但也有不足。进步的方面是:明确旧版教材中某些病证的主要病机只是某个常见证型的病机, 如肺痨在旧版教材主要病机是阴虚火旺, 实际这只是肺痨的重点证型阴虚火旺证的病机。不足的方面是:未能进一步明确点明每个病证的基本病机是原发病变机理, 还是导致主症出现的直接机理。如泄泻中脾虚湿盛即是本病原发病机, 脾虚而无力升清和湿邪内盛困阻脾气不能升清, 最后导致清浊并走于下而成泻的病机变化, 则是泄泻直接病机;再如呕吐的病机是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实际各种病因导致胃失和而不降为本病原发病机, 最后引发胃气上逆则是呕吐的直接病机。这样点明后, 再于教材绪论的治疗原则的分清标本处, 强调在原发病机与直接病机之间, 前者为本, 后者为标;同时, 在绪论论治部分, 也强调标本虽有多方面含义, 但临床实际中缓则治本, 多是针对疾病原发病机的辨证用药, 急则治标则多是针对直接病机用药, 也就是对症用药。这样不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 明确中医辨证用药与对症用药的不同点。
(3) 本版教材辨证论治中的辨证要点部分与其他版本一样, 只是分条介绍要点, 不能明示学生辨证思维过程中的顺序和层次。实际可以在要点前添加有关辨证的综述内容, 介绍本病的辨证思路和步骤。如泄泻证可添加如下内容:泄泻证主要以起病急缓、病程长短、泄泻情况, 及其全身伴随症包括舌象、脉象等为辨证依据。具体辨证时, 应首先围绕泄泻这一主症, 详细询问排便次数及粪便的量、质、色、味, 病程的长短, 病势的急缓, 以及可能的病因和病情转化, 然后全面搜集伴随症状, 以确定暴泻久泻, 证候的寒热虚实, 病变脏腑, 以及预后等, 然后引出辨证要点, 并且辨证要点的顺序最好与辨证步骤相吻合, 如泄泻辨证要点的条目可以列为: (1) 辨暴泻久泻; (2) 辨寒热虚实; (3) 辨病变脏腑。其余病证也应模仿本病的体例格式来编撰。当然此时该部分内容也就不能只命题为辨证要点, 而应改为辨证思路和要点。
(4) 本版教材辨证要点中具体内容方面也有问题, 即某些病证的辨证要点时常夹杂着围绕主证进行辨证的依据。如咳嗽的辨证要点中有辨痰, 胸痹的辨证要点中有辨疼痛性质, 呕吐的辨证要点中有辨呕吐物, 便秘的辨证要点中有辨排便粪质和辨舌质舌苔等。每个症状的辨别包括哪些方面, 具体每个方面又有哪些不同表现, 其不同表现属于何种性质等, 这应是中医诊断学的诊法部分中详细论述的内容, 临床科目中的辨证要点应该只讲见何症状辨为何证, 不应该掺杂诊法方面内容。
(5) 本版教材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中也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有些病证治则只是泛泛套话, 没有实用价值, 像眩晕和不寐的治则都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实际中医治哪种病证都遵循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原则;也有些病证治则论述不恰当或不明确, 如呕吐的治则先言是和胃降逆, 但最后又言在辨证论治时, 应辅以和胃降逆之品, 到底是辨证以调和胃气为基本治则, 还是用和胃降逆之品为基本治则, 容易使人迷惑, 把握不准。
(6) 本版教材没有做到各个病证都附临证参考。因为临证参考部分可以补充教材正文的不足, 而且又切合现代临床, 对提高学生临床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各个病证都附临证参考则更好。各个病证临证参考的内容不需要完全统一规范, 但最好将本病证的对病用药定为必有内容, 另外可随机介绍本病证辨证新法、辨证注意问题、预后、现代临床常用的其他疗法, 以及具体用药经验或禁忌等。其中病证的对病用药, 既可讲述传统用药, 也可介绍现代研究发现的新药, 力争都能同第四章肝胆病证中各病证的临证参考一样详细描写。因为现在院校出身的中医师有诸多重要缺陷, 其中一个就是缺乏掌握各个病证的对症下药, 定证选方后不会随病证的不同而变化用药。中医传统教材只在中药学中提及相关内容, 不系统、不全面、不明确, 这是教材的严重缺失。近期教材可先在附篇临证参考中论述, 待将来全部病证的经验用药都形成共识时, 可将其移到治疗原则部分中讲述, 从而全面推介每个病证的对病用药。
3 第八章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
本版教材和其他新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一样, 增加病历书写内容, 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就对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有初步认识, 应得到肯定和承认。病历书写的学习掌握主要是在教学后期的临床实习阶段, 课堂教学只是强调其种类、基本格式和要求, 及主诉、现病史等主要内容, 而大部分内容不需要详细课堂讲授。有些版本却将如此大篇幅不讲授内容放在教材起始部分, 有所欠缺。本版教材编者将其安排在教材最后一章, 更符合实际教学。
4 附录
本版教材附录6部分内容除参考文献外, 其余都不可或缺。特别是附录前3部分, 有利于规范学校的课间实习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 还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病案讨论教学法, 更适合中医高职高专重视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衔接转化的教育模式。新版教材可再充实或添加新内容。
“十一五”规划的4大特点等 篇8
“十一五”规划的4大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重要突破和创新,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各个方面。为了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规划》提出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2.反映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要求
《规划》力求反映新时期、新阶段的特点,注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突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规划理念上,进一步丰富了发展内涵,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内容上,注意合理区分市场和政府的职能,突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突出公共服务等内容,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增强了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明确发展目标的功能导向
《规划》按照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符合规划本身的定位、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9个方面的目标和若干具体量化指标,包括了与时俱进、突出主题;承前启后,注意衔接;区分功能,明确责任等。
4.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是我国经济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过大,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规划》还从我国基本国情和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出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以来第三次干部换血:“交流”替代“升贬”
随着中央和地方启动地方各级党委分批集中进行换届,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地方领导干部大换班逐渐拉开帷幕,在大换班中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也将实现第三次转型。同时,中央在此次人事换届中对领导班子配备实行刚性化管理,进行了数额量化。为防止在集中换届中出现跑官要官等现象,年初中组部和中纪委联合发文要求地方严肃人事纪律,同时各省纪检委也相应加速运转。截至目前,辽宁、山西、江西、河南、云南等省纪委已下发通知严肃组织纪律。“监督地方党委换届是我们这整个一年的工作重点,现在各项工作的开展正处于最重要阶段。”中纪委新闻处处长吴戈表示。
经济
努力实现从“中国组装”到中国制造的跨越
“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是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的要求。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这一要求,努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重要产品,我国的制造业体系已基本建立。在一些领域,我国企业的生产还停留在组装阶段,一些产品与其说是“中国制造”,还不如说是“中国组装”。我国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从“中国组装”到“中国制造”的跨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二是提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能力。既要推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和创新的主体;也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融资体系;三是提高应对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應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既注重打造“硬实力”,又注重培育“软实力”,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并大力提升品牌的原创性以及国际化和标准化水平。
手机资费改革空间有多大
日前,信息产业部放出消息,从本月起北京手机资费开始下调。5月8日,中国移动北京地区的新资费套餐正式推出,而中国联通的资费下调方案也在批复之中。尽管调价幅度与消费者的预期尚有差距,但坚冰毕竟开始融化。现在,多年的呼吁换来了资费的松动,消费者的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这可能成为“导火索”,引发新一轮全国性的话费价格竞争。但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并非一时一地的资费降价,而是由此带动电信定价机制的变革,以及垄断局面的真正打破。
当前电信业各种矛盾,看上去集中体现在资费问题上,实际上是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产权制度、政府监管方式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其中,竞争不充分依然是中国电信业现存的最大问题之一。有人或许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眼下有些地方的手机资费价格战,已到了不计成本的白热化地步,似有过度竞争之嫌。
其实,从本质上说,这种竞争反映的是投资主体单一化与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治理过火的“价格战”,需多方入手,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引入竞争的同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电信领域的开放步伐,降低准入门槛,让不同性质的资本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眼下,消费者最为期待的,是建立一个公平有序、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变现在价格竞争此处“过热”彼处“坚冰”的不合理格局。同时,在手机收费方面,尽快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
言论
王梦奎: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根本问题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指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正确的,这方面的改革要继续进行。
他说,和谐社会应该是制度健全和有章可循的社会,制度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验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选择。深化改革和解决社会问题要在这个大方向下进行。
他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正确的,这方面的改革要继续进行。过去的不足之处,是偏重于强调“放开”和“退出”的方面,而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应该加强的方面,例如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社会保障方面应该承担的更大责任,没有足够重视,在公共财政投入和实际工作安排方面甚至相对地削弱了。这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也是目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下一步改革的着重点之一。
吴敬琏:政府职能转变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经济增长与创新”天津论坛上指出,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吴敬琏说,目前,粗放增长方式造成了煤电油運及其他资源紧张,过量开采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这种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也很差。
关于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吴敬琏表示,加快推进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就要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信息工业化道路。
周生贤: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保工作,将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上来,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从环保总局思想作风整顿大会上获悉,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环保工作的中心任务。近期,环保总局将用50多天的时间,在机关开展思想作风整顿,重点加强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和制度“五大建设”。
“把反腐倡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定要防微杜渐,从不请客送礼、不铺张浪费、不收受贿赂的‘约法三章’做起。”周生贤说,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学习党章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思想作风建设的有力武器。要通过认真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念,自觉遵照党章的规定和要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端正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戴相龙:欢迎海内外工商界投资天津滨海新区
5月9日,天津市政府举办的“天津周”活动在香港开幕,市长戴相龙不仅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更两次与媒体会面,向香港各界描述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蓝图,欢迎海内外工商界人士到这个国家级新区投资立业。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戴相龙表示,目前滨海新区不仅编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而且已经开始建设、规划3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兴起了开发开放的高潮。
【安徽省环保十一五规划】推荐阅读: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08-30
安徽省十三五发展规划05-21
安徽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规划12-06
安徽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部分09-15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09-12
安徽省部分高校07-28
安徽省蚌埠地区12-18
安徽省投资效率分析07-21
安徽省农民创业问题10-15
安徽省合肥市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