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工作制度(精选11篇)
家庭医生工作制度 篇1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工作制度
1、签约的家庭医生制定工作计划,对工作完成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小结;
2、每周安排一个或两个半天在既定乡镇进行巡诊;
3、按照签约服务的承诺,严格执行国际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为签约家庭提供协议规定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4、外出开会、培训及休假等不能保证正常在岗时,必须与所在乡镇卫生院取得联系,并妥善安排;
5、工作时间着隔离衣,佩戴胸牌,携带相应出巡诊物品。
7、家庭医生自觉接受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及所在乡镇卫生院的质控指导、督导和考核。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岗位职责
1、家庭医生在团队队长的领导下,开展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
2、积极开展为居民签约式服务工作,认真完成签约目标。
3、运用适宜技术,进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4、为签约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按规范进行动态管理。
5、为诊断明确的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治疗、行为干预、监测和健康评估,提供定期随访、用药指导等。
6、对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肢体残疾等病人提供随访和康复指导服务。
7、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落实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消毒隔离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
8、提供日常门诊、下社区随诊等服务。
9、执行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规范和制度。
10、为有需求的签约服务对象提供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专家预约和专家会诊服务。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工作规范
一、家庭医生文明礼仪规范
1、忠于职守,尊重患者,对待服务对象一视同仁。
2、精益求精,慎言守密,不得泄露服务对象的隐私。
3、重视沟通,语言文明,使用文明用语,不讲服务忌语。
4、尊重同事,团结协作,一切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
二、家庭医生岗位道德规范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操作服务规范。
2、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保护权,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4、遵纪守法,廉洁行医,不收受服务对象的馈赠和红包。
三、家庭医生服务规范
家庭医生要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十大类41项和各项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相关医疗核心制度,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工作流程
1、宣传:家庭医生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家庭医生服务内容和形式,与辖区居民建立联系,向签约的居民或家庭发放家庭医生联系服务卡,充分告知并引导居民签订协议。
2、签约:按照自愿原则,家庭医生采取就诊或上门服务等方式,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与居民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并存放于居民健康档案中,并按有关规定保护居民的各种隐私,共同履行协议条款。
3、服务:按照协议约定,家庭医生落实各项服务承诺,并将服务内容详细记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台账,以备考评。
4、评价: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服务后,应及时掌握居民对服务的评价,根据居民要求,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5、总结:定期收集、上报工作动态,及时总结并整改,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家庭医生】
2018年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努力实现2018年辖区居民人人享有家庭医生服务的目标,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把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辖区整体健康维护为方向的长期的负责式照顾和健康管理作为家庭签约的工作目标。
二、成立组织、分工协作
成立团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及人员变动,对团队人员进行了合理调整,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居民。
四、服务对象
主要以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和有服务需求的健康人群。
五、服务内容
(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常见病、多发病的预约、诊疗服务。
2、门诊预约与转诊服务。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做好转诊病人的跟踪服务,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团队工作按团队服务人口比率完成建档任务,且确保每份档案都要真实有效。
2、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优先做好对65岁及以上老人、孕
【家庭医生】
产妇、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的签约工作。
3、健康教育咨询和指导: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支持下,定期在责任区域组织开展健康讲座、义诊、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六、工作措施
1、团队长进行人员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明确目标,按时间进度完成任务。
2、为确保团队成员技术水平足以开展社区工作,高质量的完成社区活动。每半年开展一次团队工作进展情况调度。
3、统一服务形象,塑造家庭医生的社会影响力,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应按照要求统一着隔离衣,让城乡居民逐步了解、熟悉并自愿选择家庭医生。
4、强化政策宣传,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社区活动,下社区摆点,健康宣传日,大力宣传家庭医生责任制;大力营造“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理念;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8、团队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关于儿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防治、戒烟、无偿献血、爱国卫生运动、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医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
家庭医生工作制度 篇2
关键词:家庭医生支付制度,按人头付费,联动机制
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宁波等地陆续开展家庭医生服务试点,取得一些进展和成效,但也面临诸多瓶颈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证明,家庭医生制度要取得实效,必须与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同步,但对于具体的衔接和联动机制鲜有详细、系统的论述。本研究以上海为例,采用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医生制度与医保支付制度联动机制。
1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推行情况
1.1 阶段成效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较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和服务可及性、综合全面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将家庭医生制度试点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大基础性工程之一,从2011年4月起在长宁、闵行、徐汇、浦东等10个区县率先启动。2013年《关于本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上海市共有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232家全面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占总数的95%;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册全科医师数量5834人,占医师总数的59%;签约常住人口936万人,占试点社区常住人口的42%。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监测评估数据显示,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以来,制度覆盖区域范围不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双向转诊人次和健康管理服务增长明显。从过程指标来看,第一阶段目标基本实现,即完善组织架构、扩大服务范围、明确服务内容、探索转诊渠道。
1.2 难点问题
1.2.1 社区首诊问题:机构功能定位不清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制约下,自由就诊的趋高性仍然广泛存在,初级卫生保健未能充分发挥其健康管理功能。一方面市民对于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认识存在误区,容易忽视其服务职责、内容和方式的区别,片面地将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职称、特定领域疾病诊治经验作为衡量医生能力高低的标准,对家庭医生缺乏了解、信赖和认可。另一方面,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弱化,对“优质医疗资源”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其等同于三级医院,不利于在全社会培养科学就医习惯,助长了不同等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和患者就医的趋高性。目前家庭医生制度采取的是“软签约”的柔性操作方式,虽然保障了市民选择医疗机构的自主权,但难以促成社区首诊的落实。
1.2.2 激励机制问题:供方内在动力缺乏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口数量众多,承担着大量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以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逐渐加大,但在上有封顶的绩效工资制度下,其经济报酬和职业发展空间与二、三级医院医生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导致家庭医生岗位在医疗卫生领域缺乏足够吸引力,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均严重不足。按照2014年上海常住人口2425.68万人和国务院指导意见提出的1:2000的配置比例标准测算,上海至少需要约12000名全科医生,存在较大的数量缺口。
1.2.3 双向转诊问题:资源纵向整合困难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行业管理权限分散,呈现无序竞争局面,供方层面难以通过医联体等模式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纵向整合,从而在体制机制层面建立通畅、长效的双向转诊渠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行政主管部门一般为各区县卫计委,而三级医院管理权限归属比较复杂,包括国家卫计委、市卫计委、大学、军队等,彼此间的衔接与合作存在主观和客观上的困难。在此背景下,家庭医生转介和协调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
1.2.4 信息流通问题:健康管理功能受限
有效的健康管理是一个动态、连续、双向的环路,必须依赖有序的信息流通才能实现。上海市虽建成了全市互通的“医联网”平台,然而缺少具备前瞻性的统一规划,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重要信息无法在机构间互通共享和按需调阅。这就导致家庭医生无法充分发挥其健康管理职责。
2 家庭医生制度与按人头付费结合的利弊和条件分析
2.1 优势
按人头付费是一种对一定时期、一定人数医疗费用实行包干的预付制,主要由服务供方承担经济风险。如能与家庭医生制度实现有效衔接,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服务、资源和费用管理中心,从而激励其发挥专业优势主动约束目前医疗服务市场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查堵医、患、保三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监管漏洞,同时更加重视预防保健,积极开展健康管理,减少和延缓疾病的发生所带来的成本支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转变将促进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险转变,提高各渠道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契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本效益导向。
2.2 劣势
以按人头付费方式赋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资源调配和费用管理权限,可能会导致其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简单机械压缩服务成本,降低服务数量和质量,甚至出现根据年龄、健康状况等风险因素逆向选择签约对象、人为限制向上转诊人次等问题。有基于专家咨询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内外8种主要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中,按人头付费被认为最不利于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2.3 机遇
一是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比较完善,易于通过必要的竞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二是当前正处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宝贵机会窗口,源于改革意愿、原则、方向的支持有利于卫生、人社、财政、发展改革等主要相关部门在人、财、物、体制机制方面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定位上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面向人群较为固定,诊断和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成本核算相对比较容易。这些特点决定了按人头付费方式较适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
2.4 挑战
2.4.1 诊疗秩序
“一卡通”就医模式和分散化管理体制下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模式尚未建立,凌乱的就医秩序没有明显改观。出于家庭医生制度推行初期鼓励居民积极签约的考虑,并未硬性规定签约对象首诊必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向上级医院转诊,这样就增加了人头和费率的测算难度。
2.4.2 激励机制
由于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使将医保费用以按人头支付的方式交由家庭医生管理,家庭医生也无法享有医保基金结余的分配权,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和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3 政策建议
将按人头支付方式引入家庭医生制度,建立“费用跟着人头走”的竞争机制,使家庭医生成为健康服务和医保费用的双重“守门人”,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领域已基本取得共识,有较大可能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但家庭医生制度与按人头支付有效衔接的必备支撑条件目前尚不成熟,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家庭医生制度与医保支付制度的相互依赖关系,对医保支付制度各方面,包括支付内容、待遇标准、清算方法等,而不仅仅是支付方式进行系统性改革,促进二者的联动和协同,才能进一步落实家庭医生制度在重构诊疗秩序、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健康管理中的枢纽功能。
3.1 通过调整支付内容和待遇标准引导社区首诊
应在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重新讨论和辨证认识“优质医疗资源”的概念,盘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的宝贵资源。
由于短期内全面实现社区首诊和按人头支付的现实可能性不大,可以考虑采取渐进式改革。先结合家庭医生制度的特点对支付内容和待遇标准进行调整,提高签约和社区首诊的吸引力,逐步扩大和稳定服务人群。
在具体措施上,建议:一是将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预防保健、健康管理项目以及部分常用非基本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提高和家庭医生签约的含金量,引导广大居民理性、全面认识家庭医生的功能定位,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从而提高社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二是进一步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以及签约与非签约人群之间的报销比例,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3.2 通过调整支付方式和清算方法建立激励机制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的思考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9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医生制度正在不断的逐步为社区居民所接受,数年来我在社区工作的实践中,将工作的难点是和技巧予以一个简单的小结,希望本文能对家庭医生进一步发挥作用有些帮助。
家庭医生制度的实现是一项惠民工程,在实践工作中,一个好的改革思路不但要有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部门的积极扶持-资金、政策、服务手段、业务进修等。对社区居民对签约后的想法及顾虑,需要多方努力,在社区中加强各种场合的宣传力度和媒体宣传手段,大力弘扬全心全意为社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有的放矢地吸引社区居民主动签约,才能在全市乃至全国达到星火燎原的改革目标。
家庭医生的改革是一项实事工程,因此在工作上每一个全科卫生服务团队要加强对服务内容、工作质量、实施细则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诊断疾病、服务技能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吸引社区居民的签约服务率。服务过程中要讲究落到实处,切实为社区居民做实事,针对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多方位开展疾病预防,亚健康干预,运动疗法,养生保健,多发病并发症的防治等工作。让社区居民得到实惠,从而减少政府医疗费用的支出。
社区服务工作中的语言沟通技巧: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人群,我们的医务人员首先要加强语言沟通技巧的学习。对于一个医务人员来说,你在社区工作,首先要与居委干部有一个良好的协作关系,对社区居民的疾病,家庭情况等内容要先做调研,做到心中有数,沟通时,要注意沟通技巧,必须要让社区居民认可你,熟悉你,那么以后开展各项工作就能方便许多,社区居民也愿意把你当作他(她)们的朋友也愿意把他(她)们的顾虑、困难、病痛向你倾诉,并希望得到你有效的治疗和心理疏导。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中发现社区居民特别是空巢老人生活的寂寞,子女的忙于工作疏于探望造成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家庭医生不但是单纯医治疾病,更需要我们针对病因有的放矢为社区居民做一些心理辅导,从社会、环境、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多方面来评估病人,在有条件的社区中开展各类有益健康的健身、拳操、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社区服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医务人员的形象要大方得体,讲话要注意分寸,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时,不能随意表态,轻易下结论,防止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社区居民心理顾虑,再者需要每一位医务人员要有精湛的医术,熟悉心理咨询的方法,了解你的服务对象,将居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积极想办法解决居民的医疗等问题上遇到的困难,通过全科团队家庭医生的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更好地开展工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全科医生的工作作风一定要深入细致,不能有半点马虎。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影响工作的开展。
慢性病管理要防止走过场:社区居民慢性病管理是重头戏,医务人员如何“唱好”这重头戏是在社区工作中的重点。既要管好慢性病,又要结合慢性病管理,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及饮食、养生、生活习惯、用药等指导,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通过努力让社区慢性病患者在精神上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起到预防疾病,改善心理问题,强身健体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社区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讲座,可采取个性化、集中、上门,科普知识,晚会,健身,竟赛等有益预防疾病的健康教育方法,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教育,并且开展社区健身、拳操等各项运动,在全科医生通过几年的努力,当初的拳操队已粗具规模,从单一的易筋经发展到了练功十八法、老年平衡操、关节操、健身操……等等,健康教育也从当时的家、户上门动员到社区居民主动前来参加各类健康讲座等多形式的健身活动,在社区形成了一种预防、保健、养生、人人参与的和谐健康的氛围。
家庭医生工作进展 篇4
为充分发挥全科医生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更加充分地体现家庭医生医生式项目服务的优势和特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为社区重点工作。以公共卫生团队为主体,区医院全科医生为指导,为居民提供便捷、连续、综合的健康管理服务。现就我们主要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根据区卫生计生委的工作要求,我中心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成立了3个家庭医生团队,一个专业团队。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里配备了两名特聘专家,一名全科医生,一名全科护士,一名预防保健人员,专业团队由预防科、妇保、儿保、妇科、儿科、精防、卫生监督协管、及结核病防治的相关人员组成。有了专业团队的协助,使得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更加完善及细化,达到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的效果。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障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使老百姓能够认识到家庭医生签约的好处,我中心积极开展“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会”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共制作条幅6条,海报5张,分组在辖区人口密集处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十余次。并通过入户上门及老年人体检的方式向老百姓讲解相关知识,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在签约服务及宣传过程中,调查了居民希望通过签约得到的服务及对于付费签约的看法。大家希望获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残疾人康复、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出诊、送药上门、家庭护理等)的服务。对于每年需交少量的费用,可以得到相关的服务表示能接受,但个别居民对于家庭医师的服务质量及能力表示担忧。对此我中心多次开会研究,认真部署家庭医师团队人员职责分工,慎重选择每个家庭医师团队的人员,确保能够真正做到签约服务包中承诺的内容,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中心根据辖区居民对健康服务的实际需求和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接受程度将居民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是暂时不愿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第二级有需求时才愿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第三级是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根据居民所处的级别不同提供不同的健康管理服务。
第一级以观察为主,加强宣传,定时不定时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其服务需求变化。
第二级以宣传为主,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宣传并发放家庭医生联系卡,以便其有需求时可随时与团队成员联系。第三级以主动服务为主,根据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特殊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
(四)分类服务,明确标准
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第三级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慢性病人群及其他需重点关注的特殊人群,第三类为高危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残疾人、特殊病人。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第一类 健康普通人群,以促进健康为目标。
1、提供健康评估及规划。根据健康档案信息,每年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下一居民健康规划和目标。
2、提供健康“点对点”管理服务。及时对签约居民发放健康材料;及时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活动信息;及时告知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3、提供24小时电话健康咨询服务。
第二类 慢性病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以提高慢性病控制率为目标。需关注的人群包括孕产妇、婴幼儿、亚健康人群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目标。
1、建立、完善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并在服务中及时更新。
2、提供转诊预约服务。
3、对签约居民给予1次/月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和疾病康复咨询。
4、运用健康讲座进行健康干预。
5、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指导服务。
6、对签约的孕妇提供孕期指导服务。
7、对签约的产妇和新生儿进行3次上门访视并体检。
第三类 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残疾人、特殊病人、空巢老人等,以减轻痛苦、便捷医疗为目标。在第二类慢性病人群服务基础上开展以下服务内容:
1、健康档案实行个案管理。
2、对确有需求的进行定期上门访视,提供免费物理检查,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提供专家预约咨询服务。
4、开展康复训练指导,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五)优先签约,有效服务
优先与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教育等针对性服务。目前,我中心今年共签约旧版签约服务书9894份,新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648份,其中重点人群签约率为62.8%,普通人群签约率为17.2%,家庭签约服务正在逐步有序的推进中。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现了现有医务人员对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切实加强。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服务得到落实,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总结经验,推广服务
根据区卫生计生委的部署,我中心将及时总结开展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做法和初步成效,特别是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按照确定目标人群、签订服务协议等工作流程,逐步向辖区居民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
(二)深化内涵,完善服务
根据居民日益提高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深化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及时调整签约服务内容,将医疗、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等项目逐步纳入家庭医生式服务范围,有效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三)强化考核,持续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 篇5
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进行签约工作,我院以“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服务形式构建家庭医生责任制度,形成以“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式”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实施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整体健康维护为方向的长期的负责式照顾和健康管理,力争早日实现“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签约服务”的目标。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成立团队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工作需要及人员变动,对团队人员进行了合理调整,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居民。
第一团队:团队长:郭俊峰、张金花;
队员 :熊奇、史克哲、关宏君、佟海龙、马里、关秀萍 第二团队:团队长:黄艳、纪大力;
队员:佟伟、杨建华、程绍英、于海东、张明、李颖;
二、服务对象 主要以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精神病康复者、生活不便的残疾人、贫困人群、低保人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0~6岁儿童、孕产妇、结核病患者以及其他有签约服务需求的农村居民。
三、服务方式
(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常见病、多发病的预约、诊疗服务。
2、门诊预约与转诊服务。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做好转诊病人的跟踪服务,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团队工作按团队服务人口比率完成建档任务,且确保每份档案都要真实有效。
2、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对签约家庭中的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精神病康复者、生活不便的残疾人、贫困人群、低保人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0~6岁儿童、孕产妇、结核病患者。对于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慢性病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上门随访、上门换药等服务;对于一般慢性病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电话随访、面对面随访、社区集中随访服务;对于产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产后随访等服务。
3、健康教育咨询和指导: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支持下,定期在责任区域组织开展健康讲座、义诊、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将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有关生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以及家庭功能方面的咨询,并发放各种人群保健知识宣传单,同时开展婴儿喂养指导、儿童保健指导、婚前计划生育指导、孕产期保健指导、家庭饮食营养指导、家庭用药指导、传染病防治指导、不良行为指导等服务。
4、结合全民健康体检,对临床随访的居民进行基本体格检查,为首诊居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为有需求的居民进行个体化得健康体检项目。为居民提供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进行健康方式指导,有条件的或创造条件提供中医保健咨询服务。对社区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干预。
四、工作措施
1、团队长制定本团队工作计划,进行人员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明确目标,按时间进度完成任务。
2、为确保团队成员技术水平足以开展社区工作,高质量的完成社区活动。2018年进行系统的团队培训工作,培训活动以团队长根据辖区需求进行课件准备、邀请上级单位进行针对性指导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至少每月开展一次。
3、社区公示:制作统一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公示栏,在责任区域内公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的基本信息、培训学习经历、技术专长、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主要内容。
4、统一服务形象,塑造家庭医生的社会影响力,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应按照要求统一着装,佩戴统一的工作牌,配置统一的交通工具和服务包,做到统一家庭医生形象,让城乡居民逐步了解、熟悉并自愿选择家庭医生。
5、建立自愿服务者组织,组建自我管理小组,每月对慢性病患者开展一次自我管理活动。
6、定期开展下辖区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年必须在责任区域内安排4次以上下乡服务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3小时,加强与辖区居民的沟通,逐步提高签约服务率。
7、强化政策宣传,充分利用辖区宣传栏、辖区活动,下辖区摆点,健康宣传日,大力宣传家庭医生责任制;大力营造“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辖区”的就诊理念;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引导辖区居民积极参与。
8、团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关于儿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防治、戒烟、无偿献血、爱国卫生运动、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医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
9、及时进行资料归档,对于每次辖区活动需及时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汇总,每个月召开一次团队工作会议,进行对一月工作汇报与小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为辖区诊断分析提供有效科学依据。
10、每月以看资料与上门现场考核的方法对团队人员进行考核,按工作量及居民满意度进行特岗津贴发放。
五、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转变卫生服务模式,提升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居民就近健康服务需求,增强群众对村医信任度,推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医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乡村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的工作目标。
每季度应完成全年任务总数的25%,半年时应完成全年总任务数的50%,到2018年年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普通居民覆盖率达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特殊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以上。从2018年1月份开始每个月月末上报本月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进展情况及签约数,各村不能有月报报0情况。
六、基本原则
坚持“四个结合”,即自愿签约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基础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村医服务与卫生院团队服务相结合,区域划分与有序竞争相结合。
(一)坚持以居民健康为中心。要紧紧围绕辖区居民健康,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对辖区居民及其家庭进行健康管理,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坚持充分告知、自愿签约。通过广泛宣传,使辖区居民了解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地点、服务团队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家庭医生式服务概念。在坚持居民自愿的前提下,与居民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
(三)签约服务重点对象。签约服务对象面向全乡群众,2018年,我乡签约服务重点对象为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精神病康复者、生活不便的残疾人、贫困人群、低保人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0~6岁儿童、孕产妇、结核病患者以及其他有签约服务需求的农村居民。
(四)签约服务方式。
1、在充分了解签约服务内涵的前提下,由服务对象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以人为单位,与选定的村卫生室及选定的乡村医生签订服务协议。
2、确保履约服务质量。
七、管理内容
所有团队、乡村医生在卫生院的组织领导下,在村委会的协调参与下,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方式开展服务。
(一)开展工作宣传。在村委会的配合下,积极争取群众的大力支持,向居民提供服务的乡村医生姓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监督电话等内容,让每个居民知晓自己的家庭医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门急诊等工作机会,大力宣传家庭医生式服务。
(二)建立乡村医生分片包户制。根据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和服务区域的村庄、家庭和居民数,对服务区域进行合理地分片(分组、分家庭),确定负责的户数。对户籍居民实施健康管理包户制。
(三)实施上门服务巡诊制。服务团队要根据自己所服务的家庭数量和健康管理需求,合理安排在农村卫生室的工作时间和到村庄、到家庭的上门服务巡诊时间,及时收集、整理以家庭为中心的居民健康信息,并将信息输入农村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为居民提供服务后,应及时掌握居民评价,根据居民反映,对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进行改进和提高。各农村卫生室应及时总结,并定期收集、上报工作动态。
(四)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各种现代通讯、电子邮箱、QQ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作用,构建与居民的信息交流平台。服务团队、乡村医生要与所服务的居民建立朋友式的关系,为其提供亲人般的关怀。
(五)开展其它服务工作。鼓励村卫生室结合实际,开拓创新,拓宽服务渠道,丰富工作内容,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
八、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2018年1月前制定家庭医生式服务实施方案
(二)宣传发动。2018年4月前各村卫生室要结合村委会进行广泛宣传家庭医生式服务对农村居民健康的促进作用,使之深入人心,变被动签约为主动签约。
(三)具体实施。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村卫生室根据实际情况,开始签约工作,提供各项服务。
(四)督导考核。2018年12月底,卫生院对辖区内乡村卫生室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年乡村医生的绩效考核。
(五)工作指标。每季度应完成全年任务总数的25%,半年时应完成全年总任务数的50%,到2017年年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普通居民覆盖率达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特殊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以上。
从2018年1月份开始每个月月末上报本月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进展情况及签约数,各村不能有月报报0情况。
九、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村卫生室要将推进家庭医生式服务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落实责任,统筹安排,分工协作,认真组织实施。卫生院把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纳入对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各卫生室要把签约户数、签约人数、服务落实情况、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纳入每个乡村医生的绩效考核。镇卫生院定期进行工作督导,督导结果纳入全年考评的绩效考核。
(二)深入发动,广泛宣传。每个村要按照服务工作要求,在居民易于看见的位置安装公示牌或宣传栏,公示牌要标明团队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投诉电话;家庭医生式服务宣传单发放至每一户家庭,做到社区、深入家庭、家庭医生式服务深入人心。
(三)加大投入,激发活力。各村卫生室应优化和完善现有人员服务能力,在条件成熟的村优先开展工作。对团队人员不足的可灵活处置,逐步落实保障措施。充分考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为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四)强化培训,提高能力。对乡村医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业务技术、服务理念等培训。着力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和全科医学服务理念培训,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方式,以规范的诊疗服务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提高居民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丰满区前二道乡卫生院
2012年家庭医生工作计划 篇6
——簇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受益”的工作方向,着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新型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重心、以医生为核心,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家庭医生,人人拥有健康档案,人人具有健康素养”的目标。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便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总体目标
以“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服务形式构建家庭医生责任制度,形成以“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式”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实施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整体健康维护为方向的长期的负责式照顾和健康管理。
服务对象
主要以辖区内55岁及以上老年人、孕产妇、0-36个月儿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和有服务需求的健康人群。服务内容
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常见病、多发病的预约、诊疗服务;
2.门诊预约与转诊服务。对于需到中心就诊的签约家
庭,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通过预约门诊的方式方便就诊;对于想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检查的病人,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协助并联系转诊相关事宜。
3.随访服务。对于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慢性病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上门随访、上门换药等服务;对于一般慢性病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电话随访、面对面随访服务;对于产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产后随访等服务。
4.结合全民健康体检,对临床随访的居民进行基本体格检查,为首诊居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为有需求的居民进行个体化的健康体检项目。为居民提供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进行健康方式指导,有条件的或创造条件提供中医保健咨询服务。
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是记录与健康相关的行为与事件的档案,是自我保健、医生诊治疾病不可缺少的医学资料。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将按照要求为签约家庭成员建立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为您准确掌握自己身体状况提供重要依据。
2、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对签约家庭中的65岁及以上老人、孕产妇、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提供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应在本单位起到示范带头着用。
3、健康咨询和指导: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将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有关生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以及家庭功能方面的咨询,并开展婴儿喂养指导、儿童保健指导、婚前计划生育指导、孕产期保健指导、家庭饮食营养指导、家庭用药指导、传染病防治指导等服务。
4、健康教育服务: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支持下,定期在责任区域组织开展健康讲座、义诊、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具体工作计划:
一.统一服务模式,实现家庭医生服务标准化
1、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由1名全科医生、1名社区护士、1名公共卫生人员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队长由全科医生担任,负责团队的工作安排、服务项目的推广等工作。在家庭医生团队中,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全科医生主要负责诊疗、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咨询服务,社区护士主要负责健康信息的采集和预约服务,而公共卫生人员则在全科医生的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原则上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家庭数量不超过400 户,以确保服务质量。
2、划定责任区域:在目前慢性病管理的基础上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划定责任区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应在责任区域内开展活动,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3、社区公示:制作统一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公示栏,在责任区域内公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的基本信息、培训
学习经历、技术专长、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主要内容。
4、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先签约、后服务的方式向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5、定期开展下社区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月必须在责任区域内安排两次以上下社区服务活动,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逐步提高签约服务率。
二.强化服务保障,引导签约居民首诊在社区
1、为社区首诊的签约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实惠的服务,引导城乡居民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念。
2、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做好转诊病人的跟踪服务,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效率
完善航创系统,提高家庭医生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社区诊断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方便统计家庭医生工作量,规范服务行为,调整工作重心,有效开展绩效考核工作。
四.统一服务形象,塑造家庭医生的社会影响力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应按照要求统一着装,配戴统一的工作牌,配置统一的交通工具和服务包,做到统一全区家庭医生形象,让城乡居民逐步了解、熟悉并自愿选择家庭医生。
五.强化政策宣传
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社区活动,下社区摆点,健康宣
家庭医生工作制度 篇7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某区2005—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中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保”)门诊医保费用结算数据的分析,探讨社区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下混合型医保支付方式的可行性。
1 资料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5—2011年某区城保门诊医保费用结算数据。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2005—2011年该区12家社区门诊就诊的城保病人。根据社区门诊城保病人连续就诊情况的不同,本文将其分为两类,即“老病人”和“新病人”。老病人是指2005—2011年连续7年在该区同一家社区就诊的病人,其余门诊病人为“新病人”。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新、老病人的门诊结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总体情况
12家社区门诊城镇居民医保病人医保结算总费用由2005年的23 105.00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40 772.5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65%;就诊总人数由108.62万人上升至172.7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7.00%;就诊总人次数由217.40万人次上升至402.2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12.15%(表1)。由此可见,社区城保病人6年门诊人次数的增长率高于门诊费用和就诊人数的增长率。
社区门诊医保费用结构显示,药费占总费用的比例高达79.43%,其次是检查治疗费,占比为13.87%。
3.2 老病人门诊费用情况
2005—2011年社区老病人共计307279人,平均占年门诊城保总人数的21.98%。
7年来老病人年就诊人次数基本稳定,波动范围在10.00%以内。老病人年人均就诊次数>6次,平均为7.84次。受2007年出台的社区免挂号费政策影响,2007年后社区老病人年人均就诊次数有明显上升。
2005—2011年门诊费用结算数据显示,12家社区老病人年医保结算费用占比平均高达73.17%,因此可以看出,老病人是社区医保基金使用的主要人群(图1)。
此外,老病人的人均费用平均每年为742.28元,人均费用年增长率保持在8.00%以内,平均年增长率为2.27%,表明老病人年人均费用相对稳定。从费用结构看,老病人的药费在其结算费用中占居第一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药费占比平均高达93.02%。
3.3 新病人费用情况
2005—2011年12家社区新病人数总计7 934 325人,平均占年门诊城保总人数的78.02%,但新病人年费用占比平均只有26.83%(图2)。
2005—2011年新病人每年人均就诊次数平均仅为0.85次,受社区免挂号费和基药零差率双重政策的影响,2008年后社区新病人人均就诊次数明显上升,由2008年的0.92次上升至1.27次。
社区新病人人均费用平均每年为76.09元,仅为老病人的1/10,人均费用平均年增长率为31.92%。
在费用结构上,新病人的药费在其总费用中也占有很高比例,药费占比逐年上升,2005年为73.18%,2010年达最高值94.19%,平均为87.42%。
4 讨论
4.1 老病人的费用是社区门诊医保费用控制的关键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05—2011年社区老病人呈现出群体人数少但人群固定、费用占比高但就诊的社区固定、年医疗总费用相对稳定且以药费为主的特点,因此,合理控制老病人的费用是社区门诊医保费用控制的关键。
4.2 家庭医生制度下老病人门诊医保费用的支付方式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着手研究社区总额预付制下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如江苏省镇江市[3]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以“人头为核心”的“总额预算管理”的结算方式,控制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遏制医疗保险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更能有效地控制医疗机构诱导需求和道德风险,从而激励其节约医疗资源[4,5]。但在医保未施行定点医疗的地区,将目前的社区门诊按项目付费直接全部改为按人头付费因缺乏必要的测算数据,难以推算出合理的费用指标。基于社区老病人的上述特点及试行的家庭医生制,从老病人入手为社区按人头付费找到了一个较为可行和稳妥的突破口。
一是老病人的依从性高便于与家庭医生签约。老病人长期在一家社区就诊,与社区和医生建立了良好、稳固的诊疗关系,成为实行家庭医生制的首批签约对象,签约意愿高,有利于社区家庭医生制的开展。二是控制医保费用的可行性高。按人头付费可以较为有效地制约家庭医生的不合理医疗行为。同时,家庭医生与病人的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服务时间的固定,易于家庭医生的工作安排,缓解目前家庭医生不足,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社区医疗成本,从而间接降低了医保费用[7]。三是老病人较为固定的门诊费用易于费用标准的推算。老病人的年门诊费用波动范围较小,且小幅稳定增长,根据其7年的门诊医保费用结算数据可推算出每人每年的门诊医保费用,为实行按人头付费提供较为准确的预算标准。
4.3 家庭医生制度下社区门诊病人混合型医保支付方式
从国外医保支付方式的发展来看,建立总额预算控制下的以按人头付费为主的门诊统筹支付制度是长期的趋势,但是医保支付方式转型需分步推进、稳步前行,不可一蹴而就。
社区新病人虽然人数占比高,但费用占比小,且每年的人均费用变化较大,增幅不稳定,难以估算计量指标,故按人头付费的可行性较低,对此部分病人仍可保持目前的按项目付费方式不变。结合老病人的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社区门诊病人可采用按项目付费与按人头付费相结合的混合型医保支付方式作为过渡衔接。即在全面实行按人头付费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在社区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首先将门诊老病人的医保费用实行按人头付费,新病人依然按项目付费支付医保费用;其次,通过对新病人的不断跟踪,逐渐将稳定就诊的新病人逐步纳入老病人范围之中,使其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由模糊估算转向可精细化预测的按人头付费;再次,当实践证明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可行时,逐步由新老病人混合型支付方式转向门诊病人全面实行按人头付费,并可推行到家庭病床病人或住院病人。与此同时,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开展研究家庭医生制度与医保支付方式衔接的政策保障与激励措施。
5 结论
根据本文对某区社区门诊新老病人医保费用结算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社区医保费用支付方式较为稳妥的改革方案应从门诊着手,采取门诊老病人按人头付费、门诊新病人按项目付费的混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比较符合社区现状,适合与目前推行的社区家庭医生制度配套实行,从而为社区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鹏骞,张禄生,董四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保险费用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13-314,325.
[2]徐长妍,张美荣,彭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比较分析[J].中国病案,2008,9(12):17-18.
[3]王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付费制度研究——兼析镇江市居民医保付费方式的完善[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2):13-26.
[4]谢春艳,胡善联,孙国帧,等.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经验[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5):27-29.
为全科医生制度叫好 篇8
全科医生的称谓,对老百姓而言,似乎有些陌生。然而全科医生并不是新出现的一类医师,我国不少医学高校近年来都开设了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已经有了2~3批。四、五年前,北京、上海等地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全科医生制度,据统计,目前全科医生制度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数量占医生总数的30%~60%。
前不久,笔者因为感冒发高烧,在家门口荷叶塘社区医疗服务部感受到全科医生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免去了上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烦恼。接诊的女医生首先向我介绍了她是一名湖南省人民医院派出的全科医生,她的语言修养和诊疗行为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病人立马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接下来的留观治疗顺利而有效……
据了解,我国将全科医生的职责定位为“6位1体”,即为辖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免疫、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临床医疗于一体的医生。有关调查发现,大医院63%以上的病人都是常见病、慢性病,完全可以在社区解决。全科医生是离你最近的医生,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有守门人在社区服务,能大大节省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 篇9
一、组织人员及服务区域
组长:佟海霞(第三团队长)
组员:王秀媛(家庭医生)刘成龙(公卫人员)
朱鹤(责任护士)董冰(医生助理)
孙国艳(医生助理)
周德山(莲花村乡医)王会(裴家村乡医)
郝志(沙家村乡医)王冬(东莲花村乡医)
第三家庭医生团队主要负责,万昌镇莲花村、裴家村、沙家村。
二、服务效果:
1、我团队在四月份为辖区内的老年人以及贫困人口开展了健康体检工作,其中老年人体检为518人,完成了月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其中贫困口体检工作完成的不是特别理想,没有完成月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体检完成我团队工作人员对化验单反馈的工作开展的较为不错,由老年人管理人员进行电话确认,其中群众的反馈还是比较理想的。
2、对辖区内的糖尿病患者开展了以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保健知识授课取得了相应的效果,总计听取讲座人次数达到50人次。群众大部分都是可以理解授课内容的。
3、对辖区内的精神病患者开展了随访工作,我团队共计管辖精神病患者42人,对精神病患者随访工作我团队工作人员不敢大意,每入一户都会详细询问其现况以及对家属讲解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本月我一例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现象发生。
4、对贫困人口随访工作由我团队工作人员配合院内医生完成,我团队圆满的完成了对管辖内的154名贫困人口随访工作,对贫困人口健康卡的使用方法都可以说的出来。
三、取得效果
1、根据各项工作的开展使我辖区内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的认可以及认同可以上一个层次。
2、开展随访工作可以让我辖区群众身心健康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保证。
3、可以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可以有一个更好确认,对存在的一些隐疾可以及时掌握。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及时对辖区内的居民开展各类活动。
2、在5.19世界家庭医生日做好宣传,让群众更好的了解家庭医生。
3、对没有体检的贫困人口要根据情况及时开展,争取在年底覆盖完成。
万昌镇中心卫生院第三家庭医生团队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的工作报告 篇10
第二门诊部负责竹园社区(2431人)居民的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签约工作,从2017 年4月19日至2017年11月8日共签约1900人,接受居民健康咨询宣传签约知识1500人次,建立了与居民健康互动的个人工作微信平台(小外科+社区慢病研讨群)。此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医院的积极宣传,同时社区管理委员会及时配合,才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首先,社区委员会张贴通知全小区居民。其次是向前来第二门诊就真的患者发放宣传资料,还有病人之间的相互告知。达到了信息告知的目的,为工作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目前,(1900人)签约占社区总人数78.1%,占社区65岁老人(总共1648人)55%,上门签约102人,主动签约1705人,家属带签93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中存在需要慢病管理的人约占85%,(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退行性外科疾病:腰腿增生,血管病等),约有10%的老年人需要慢病终末期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得医生的职责由坐诊转变成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自开展工作以来向总院收住院15人次,上行转诊45人次。对确有困难的行动不便老年病人提供了有限的上门诊疗服务.在签约服务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不了解不以为然,个别还有抵触情绪。
以现在的社区卫生室布局来看各负责几个社区其目的是要让有需求的居民得到周到的服务,切实为广大职工家属解决实际问题。向医院的上行转诊做出经验积累,做强做大三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小区医务室)网络医疗。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明确将二级以上医院医生那如签约团队,指导开展签约工作。如何激励二级医院医生积极参与签约工作,这显然需要门诊医生与家庭医生定期轮岗,相互了解各自工作重点。签约服务中,出现了很多新名词与新问题:慢病长处方、延长处方、健康管理规划、健康评估、预约门诊、双向转诊、以上这些知识需要各级医生了解。
提高重点人群(儿童、孕产妇、结核病患者、残疾人、高龄者、慢性病患者)的签约率。加强学习把好质量控制关,提高履约率和服务质量,让签约居民真正享受到签约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急着全面覆盖。
财富传承的家庭工作室 篇11
招商银行自2007年8月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经过近6年的发展,搭建起品种齐全的开放式产品平台和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体系和营销活动平台,为众多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
截至2012年12月底,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接近2万户,管理客户总资产超过4400亿元。随着业务的深化发展以及对本土高净值人士及其家庭需求的深入洞悉,在2012年8月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成立5周年之际,招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针对超高净值客户的“家庭工作室”,创建了中国模式的家庭工作室服务。今年,深谙财富管理之道的招商银行又进一步推出了细分领域的“财富传承家庭工作室”,且在“家族信托”(即财富传承信托)业务上实现了国内私人银行第一单的突破。“财富传承家庭工作室”致力于为超高净值家庭提供定制化的财富保障与传承方案,包括家族信托、税务筹划、法律咨询等,显示了招商银行对超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并奠定了招商银行在中国高端财富管理领域的领头羊地位。
招商银行与贝恩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调查表明,“财富保障”已成为中国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而“财富传承”需求进一步显现,有约三分之一的高净值人士、约二分之一的超高净值人士开始考虑财富传承,部分高净值人士已开始进行财富传承的安排,希望借助的工具和服务包括家族信托、税务筹划、法律咨询、保险规划等。
特色一:家族信托
信托制度是一种以资产为核心、以信用为基础、以信托为方式的财产管理制度,在财产管理、资金划转、投资理财、资产传承和社会公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法律上,信托把财产权分为名义上的财产产权与实质的财产权,委托人设立并交付信托资产,受托人拥有名义的财产权,有管理、执行、运用及分配信托资产的权利,却没有实质所有权及受益权,而受益人享有信托的实质财产受益权。在国内,由于法律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以财富传承为目的的家族信托,并没有先例可循。招行在财富传承家族信托的设计与客户案例跟进早在2012年6月已正式启动,并因应客户需求,创新性地设计出符合现行法律架构的财富传承家族信托。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积累,2013年5月国内首单财富传承家族信托已经正式签约,截至2013年6月累计的客户需求案例超过50个。
特色二:税务及法律规划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以外,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这句名言在欧美深入人心。而在中国,随着法律法规和税务制度的不断完善,税收因素也对企业和家庭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境内或境外,税收影响投资收益率,也影响融资成本;税收影响财富的安全,也影响财富的传承。合法纳税已成为每位高净值人士及背后企业应尽的责任,但是面对着境内、境外错综复杂的税务环境,事业成功而积累起丰厚财富的企业家却并不熟悉,也不擅长。因此,在为高端客户进行财富保障和传承的规划设计中,专业的税务筹划与法律规划就显得重要且是必须的内容。招商银行私人银行“财富传承家庭工作室”联合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为高端客户的家庭和企业提供整合金融服务,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及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专属的税务咨询与筹划服务。通过对客户家庭和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综合规划,帮助客户获得合理合法的节税收益。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客户家庭及家庭成员多元化的综合服务需求,“财富传承家庭工作室”也为客户提供法律咨询,以应对婚姻财产及子女传承的需求。
【家庭医生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家庭医生支付制度10-23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制度08-13
家庭医生工作经验做法10-04
家庭医生管理工作计划06-11
家庭责任医生签约工作总结08-31
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计划08-27
家庭医生式07-19
家庭医生制06-17
家庭医生服务06-22
家庭医生开会讲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