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应的教育教学反思

2024-06-06

心心相应的教育教学反思(共10篇)

心心相应的教育教学反思 篇1

大班社会教案《心心相印》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感受母子间的亲情,制作“心心相印卡”,借以表达对来自妈妈的关怀的感受以及自己能为妈妈做的事情,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社会《心心相印》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制作“心心相印卡”,借以表达对来自妈妈的关怀的感受以及自己能为妈妈做的事情。

2.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商议决定为妈妈制作一张“心心相印卡”(正面是孩子印象最深的一件妈妈关爱自己的事,反面是孩子最想为妈妈做的一件事)。

2.范例“心心相印卡”一张,心形卡片、油画棒人手一份,彩色穗子若干。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观察“心心相印卡”。

师:请你们仔细看看,我的卡片上画的是什么。

幼:妈妈在为孩子烧饭。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反面是什么呢?

幼:是孩子在端水给妈妈喝。

师:这时候妈妈脸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幼:妈妈笑了,笑得很开心。

……师:你们知道这张卡片为什么要做成心形而且是双面的吗?

幼:因为妈妈很爱孩子,孩子也爱妈妈。

师:这张卡片一面代表妈妈爱孩子的心,另一面代表孩子爱妈妈的心,我们就将它取名为“心心相印卡”,好吗?

2.幼儿交流各自的构想。

师:等会儿我们也要来做这张卡.请你们先想一想、说一说你会在卡片两面分别画上什么。

(很多幼儿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构想,他们有的想画为妈妈叠衣服.有的想画帮妈妈擦地,还有的想画为妈妈捶背捶腿,等等。)

3.幼儿制作贺卡。教师提醒幼儿想好自己要画什么,突出主要内容,并注意布局。

4.继续为“亲亲妈妈爱心盒”添加“爱”。

师:我们把贺卡悄悄地藏在盒子里,先不要告诉妈妈,等到母亲节那天再送给妈妈,给妈妈一个惊喜,好吗?这可是我们的秘密。

延伸活动:

1.商量并制作母亲节活动海报。

2.组织孩子们在舞蹈房布置活动环境。

3.幼儿分工,准备参加母亲节庆祝活动。

教学反思:

教师的劳动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要矫正同学们的心理偏差,取得理想的教学法效果,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用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情感影响学生,发现和指导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

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教育学生的同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达到同进步的目的。下面就谈一谈我是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学相长的。

注尊重,就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教材中指出:“自尊自信的人,知道尊重他人,因而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相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我班扬晓璐、王心黎等同学,经常不交作业,批评教育后,仍屡教不改。几次个别谈话后,他终于说出原因。王心黎其实前两次作业他做了,但未能按时交,而我的当众批评使他觉得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已不是个好学生,干脆就不写作业。这件事使我懂得,老师工作的疏忽和粗暴的训斥,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师不能总以教育者自居,处处要求学生,必须放下架子,注意尊重学生,以疏导、帮助、关爱和信任的教育行为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互宽容,就是师生之间要互相宽容。教材中指出:“以宽容维护友情。”今天的学生已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读书郎”,他们不仅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引路人,也希望老师能成为自己真诚、坦率、无话不说的挚友。维护师生友情,需要老师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有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需要的良好品质。教师要有一颗宽容心,要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朋友,喜欢老师,师生情才能长久。师生关系的融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正是成功的前提。记得张仪上课开小差,没注意听课,我刚讲完练习,他马上就问怎么做,口干舌燥的我气不打一处来,马上批评他,谁知这位张仪同学不仅不知错,反而把笔往桌上一扔,干脆不写了。这一行为可以说更是火上加油,但我也意识到此时为了“出气”“解恨”,用教师拥有的权威和权利,继续批评教育,不是明智的选择,我冷静下来。过后,我先是帮助张仪补上未听的内容,然后与他谈心。通过沟通,我了解到他做了错事,一般心理总是不安,有些后悔。如果教师当时进行斥责,会使他从自我谴责中解脱出来,从而产生对抗情绪;导致不良的教育后果;如果教师采取宽容不计较的态度,反而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反省自己的行为,激起他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教育。我为自己的明智之举感到庆幸,否则矛盾必然激化,谈何师生情。

要矫正同学们的心理偏差,取得理想效果,就应该持之以恒,这样师生才能心心相印,教学相长,取得的效果也不言而喻了!

本文扩展阅读:相印,汉语词汇。1、丞相之印。2、相投合,相一致。

心心相应的教育教学反思 篇2

第二外语教学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 而法语教学最早起源于60年代初, 在这五十年间, 法语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与发展。本论述拟从法语教学的发展, 交际能力, 二外法语教材与《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来探讨二外法语教材对于法语教学的负面影响及相应对策。

2 法语教学的发展与《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出版

最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之时, 由于中国和前苏联之间的密切关系, 俄语是被广泛学习的第一外语。然而, 在五十年代末期, 随着两国结盟关系的破裂, 中国开始扩展新的国际关系。俄语在教学上的地位也逐渐被其他语言, 比如英语, 日语和法语所削弱。1963年, 有9所外语中学[1] (英语, 法语, 德语, 日语, 俄语) 成立。在七十年代, 已经有两所大学建立了法语专业。然后, 随着政治, 经济, 文化等领域中法两国的全面合作, 法语教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快地, 法语学院从2002年的30所增加至2009年的75所, 如今, 法语学院的数量已然过百。虽然这仅占中国大学总数的百分之五, 但是其发展速度却出人意料。而法语专业的学习者从2002年到2005年, 三年间从50000名增加至70000名[2]。其次, 除了法语专业之外, 很多大学还开设了法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被提供给非法语专业的学生, 比如, 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必须选修一门第二外语, 所以通常只要有外国语学院的大学, 都会提供法语课程。这一类的二外法语学习者就更难以计数。广东省法语联盟的负责人说“法语教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比拟的”。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组织越来越多的二外法语学习者,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于1992年正式发布了《大学法语教学大纲》, 大纲中规定:大学法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初步的听、写、说、译的能力, 使学生能以法语为工具, 获取专业所需信息, 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3]。然而, 随着二外法语学习不断变化的需求, 语言的实际交流应用能力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因此, 《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法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初步的听、写、说与译的能力, 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 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改变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与学, 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语言实践的倾向[4]。

通过2002年《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修订, 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二外法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3 交际能力

首先, 在反思二外法语教材的问题之前, 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叫做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Dell HYMES与1966年在叶史瓦大学的讲座中所提出来的, 并与1972年正式发表了文章《论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不同于口语能力, 不同于去简单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一个观点, 而是要有跟当地人进行正常交流的能力, 要与自身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等相结合[5]。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句法等语言知识体系, 还要求学生要掌握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常识, 比如最简单的, 学法语的同学应该知道在法国跟老师和朋友之间问好打招呼有什么区别。那么在远离语言背景的情况下, 就需要在课堂上加入这些相关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其次, 如果要把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系统与这些社会文化知识联系起来, 就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语言交际能力。

4 二外法语教材和《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之间所存在的两大矛盾

在中国, 教材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所有的课堂内容、练习、教学计划都要围绕着教材来开展。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需要老师把教材中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值得注意的是, 在过去的五十年间, 针对二外法语教学的教材不超过十套, 这跟快速增长的学习者的数量远远不成正比。其中大部分还是十年前编写的, 一些修订版的教材跟第一版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因此其内容相对陈旧。大学院校中最常用的几本二外法语教材如下[6]:

这四本教材虽然在内容的编排上并不一致, 但是却有很多的相通点:

(1) 教材的结构是类似的, 每一课都由课文、语法和练习组成, 练习也常常是围绕着课文的内容和语法结构, 比如问答、填空、翻译等。

(2) 大部分的课文都是一些虚构的材料。

(3) 大部分二外法语教材不存在教师用书, 如果有, 也只是提供了课文的翻译和课后习题的答案, 没有对教学起任何指导作用。

(4) 针对于学生用书, 课文内容大部分都强调和注重语法知识和正式的语言结构。很少提及相关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都要围绕着教材来开展。教学大纲的修订说明我们意识到了二外法语教学中的不足, 但是这样的现实条件却说明实际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相应的改变, 这就导致了实际的教学与大纲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 二外法语的课时总量应在240~280h, 所以二外法语课程并不像专业法语那么多, 每周大约只有4课时左右, 课程形式也相对单一, 不像法语专业那样分口语、阅读和听力等。在教材中也没有单独分出这几个教学模块, 从此体现出了二外法语教材和法语教学大纲的第一个矛盾, 因为教材中缺失了口语和听力练习, 这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听力和口语能力都得不到锻炼, 何谈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 交际能力中对社会和文化知识的需求并没有在教材中得以满足, 这是第二个矛盾, 因为如果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背景文化不了解的话, 在实际的语言交流和与当地人交际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语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和文化沉淀中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忽略了社会文化知识, 仅单单去学语言系统, 就相当于忽略了语言中精粹的一部分。很难想象大纲要求的240到280个教学课时都围绕着词汇和语法规则来进行的话, 学生的交际能力如何才能得到提高。

5 解决这两大矛盾的对策

目前在法语教材没法改变的条件下, 教师只能在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上做相应的调整才能尽量达到《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或许可以在二外法语教学中给教师们起到一定的帮助。

(1) 首先, 在教学计划上应当做相应的改变, 二外法语教师经常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 但是课堂中必须加入学生用法语交流的环节, 我们不可以用老师上课的信息量标准来衡量教学效果, 而应该用学生课堂上获取和实际中可应用的信息量标准来衡量和制定教学计划。如果所教授的知识学生掌握不了或在实际中不能应用的话, 那老师在课堂上灌输再多的信息都是徒劳。所以,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要考虑加入学生应用能力训练的环节和相应的教学课时。其次, 在课堂外, 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组织一些交际对话活动, 以主题的形式 (比如在市场购买水果) 来帮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

(2) 课堂上,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加入视频或音频材料, 使得学生的听力能力得以锻炼。虽然教材相对陈旧, 大部分并没配有相关的视频教学材料, 有的也只是课文录音, 但是现在信息发展迅速, 网络上有很多法语视频和音频文件具有教学价值, 老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料组织相关的练习,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一些地道的法语表达法甚至是口语化的一些非正式法语表达。

(3) 另外, 在课堂上, 为了充分体现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作用, 教学应当以交际为目的, 以真实的材料为出发点,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什么叫做真实材料, Galisson和Coste将其定义为:在语言教学中, 真实材料是那些不以教学为目的的音像或书面文件, 但是却符合交际或实际的语言表达功能, 比如谈话记录的摘录, 报纸文章, 巴尔扎克小说的一段, 一首诗, 一篇新闻稿, 广告牌, 照片等。这些材料除了可以传递语言结构知识以外, 还可以更形象直观的反映法国文化和社会现状。比如在新公共法语初级教程中有一课讲到住在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老师可以从法国新闻报纸中摘录法国目前大批人群反涌向乡村生活的现状, 让学生对法国这一社会现实有所了解, 然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话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也让学生对法国的社会现状有了简单的认识。

(4) 最后, 老师可以在考试形式上做相应的改变, 因为考试不仅是老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很重要的方式之一, 也是学生衡量自己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我们的学生这么多年逐渐养成了传统的学习习惯, 机械的背单词以及各种语法规则, 考试也是围绕着语法结构来展开。因此, 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成了学生评判自己学习好坏与否的标准, 那么如果老师可以在考试形式上从听力、阅读、写作、和交流四个方面来组织, 学生对自己语言上的交际能力也相应会重视起来。

6 结束语

想要提高二外法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就要从根本上做改变, 目前国内的二外法语教材有很多的不足与欠缺, 有不少院校开始使用法国的原版教材, 而这些原版教材在某些方面也不太适合于中国学生, 在这样的现状下, 要达到《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满足学生对语言应用能力的需求, 老师应积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上做相应的改变。

摘要:国内高校的法语教学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 目前国内二外法语学习者的人数在逐年激增, 但是二外法语在高校的教学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本论述根据高校二外法语教材的特点和《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阐述一下二外法语教材对于法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其次, 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 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二外法语教学,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二外法语教材,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Xu, Haiyan.L’Enseignement du Fran觭ais en Chine Faceàla Problématique de l’Interculturel:Quel r觝le jouent les TIC?Mémoire soutenueàParis 3, septembre 2005:22p.

[2]Zhang, Yue.Pour une approche interculturelle de l’enseignement du fran觭ais comme spécialitéen milieu universitaire chinois.Thèse soutenueàLe Mans, septembre 2012:231p.

[3]Zhang, Yue.Pour une approche interculturelle de l’enseignement du fran觭ais comme spécialitéen milieu universitaire chinois.Thèse soutenueàLe Mans, septembre 2012:22p.

[4]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法语教学大纲.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1.

[5]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法语教学大纲 (第二版)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

[6]Hymes, Dell H.Vers la compétence de communication.Paris:Hatier-CREDIF, 1984:12p.

心心相应的教育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心相应”教育;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17-1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从而实现“心心相应的真教育”?

一、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追求真感受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如在苏教版第十二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再如,《夹竹桃》一文中由夹竹桃产生的幻想,老师首先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有“环游宇宙的飞船”,有“神奇的海底世界”,还有“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二、开发人文因素——交流真情感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还是以《夹竹桃》为例,当学生对韧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师通过“悄悄的,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还有的想起了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人说起汶川、雅安地震中的志愿者……

再如,苏教版第五册中的《第八次》,同学们读到布鲁斯王子接连打了七次败仗,自己又受了伤,躺在磨坊里唉声叹气的时候,教者让学生进行“实话实说”,“说说如果你就是布鲁斯王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有的说“如果我是布鲁斯王子,我会非常伤心,再也没有信心去抵抗”,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羞愧,没有脸面再去见自己国家的人民”,还有的说“我不把侵略者打败,决不罢休”……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三、运用激情的语言——实现真体验

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如《夹竹桃》一课的导入部分“麻烦哪位把大家带入作者家的美丽小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读完全文,教者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夹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绿叶流淌着缕缕诗情,它的朵朵鲜花包蕴着点点浪漫”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又欣赏了一首歌咏夹竹桃的古诗,激发学生放飞诗情,体验诗情,还语文教育人文性。于是像“白色的夹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飘落;红色的夹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动。白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间,红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进太阳公公的宫殿”之类的美文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学生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再如《灰椋鸟》一课结尾的“浩淼太空,精彩世界,有多少事物值得我们去爱,去歌咏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神奇的笔,去描绘美丽、歌颂崇高吧”,寥寥几句,点起了学生创作、抒情的欲望,像《梅花》、《小白兔》、《垂杨柳》之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再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妙评也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如教学中,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完课文时,“啊!谢谢你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富有个性的答案时,“你可真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的回答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时,“今年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正是这些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心心相应的教育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是计算实际距离的依据。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很容易混淆。1.容易出错的地方,在用方程解答时,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带单位。

2.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进行算术方法解答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心心相应的教育教学反思 篇5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关系,理解每个算式的含义,正确口算得数是8,9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题纸 摸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式进行,并判断对错 师:比一比今天的口算练习谁最出色。2.摸球游戏

师:今天咱们还来玩摸球的游戏。请你认真的观察,老师放了几个小球?(指名说 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请一位守纪律的孩子到前边来摸球。盒子里有8个球。生:我摸了()个球,请你猜猜盒子里还有几个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8可以分成()和()。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数球)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很会思考。

师:请摸球的孩子把球放进去,你知道盒子里有几个球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和()组成8。(你也很会学习)师:再请一位认真听讲的孩子来摸球。生:我摸了()个球,请你猜猜盒子里还有几个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8可以分成()和()。

师:请摸球的孩子把球放进去,你知道盒子里有几个球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现在盒子里有8个球,我再放进去1个,盒子里有几个球?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和8组成9 师:摸出2个球,不展示,你猜猜盒子里还有几个球? 请3名学生猜,不坐下。

师:你们猜的一定对吗?如果我摸了几个,盒子里就剩下(生猜的数)个?为什么?我摸了2个,盒子里还有几个?为什么?

师:同学们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学好数学用处大,你们看,喜羊羊也想变得更聪明,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出示喜羊羊图片)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苹果、梨图片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羊村的小羊们去采摘果实了。

快来看看,美羊羊有什么收获(课件:5个苹果3个梨 美羊羊)师: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汇报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指名汇报 板书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不仅能根据这幅图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而且表达的很清楚,奖励你会表达的小星星)

师:一共有几个水果?(课件闪烁梨)梨有几个呢?苹果?列式 小结:同学们能根据一幅图,列出1个加法算式,2个减法算式,真是了不起的孩子。谁能说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

师:美羊羊非常高兴,大家一起学到了新的数学知识。沸羊羊到菜园里有什么收获呢?

出示6个西红柿,3个茄子图。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1个加法算式,2个减法算式吗?

写在你的练习本上。和小伙伴交流

指名展示,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沸羊羊看大家学的这么认真,送给大家一首有趣的数字歌,我们一起听一听。课中休息 听儿歌

三、练习提高

师:羊村的小羊邀请大家去游乐园玩,想去吗?只要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勇敢的闯过3关,就能到达游乐园。准备好了吗?

1、第一关 搭桥过河

指名说得数,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用数的分与合)

2、第二关 看图列算式

打开书65页,填在书上,说算式意义

3、第四关 涂色

做题纸上的题

师:祝贺大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勇敢的闯过了3关,顺利到达了游乐园。看来学数学用处真多,只要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课堂小结:

上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8、9的加减法

5+3=8 8-5=3 8-3=5 课后反思:

低年级儿童好奇心强,因此在课开始的时候设计了摸球游戏,兴味盎然地练习了8、9的组成,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例题的导入做了铺垫。遗憾之处就是摸球练习花费时间较多,应减少摸球的次数,以课件形式练习8、9的组成,如:9可以分成6和几,用红花遮住一部分,猜是几,直观的练习效率会更高。以丰收的季节,羊村收获水果和蔬菜这一情景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了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练习形式以闯关形式出现,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兴趣很高。本课的重点是在学生探索与讨论的基础上,看一幅图写出三个算式,并正确计算和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虽然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一图二式,但是把加法和减法两种

《开开心心上学去》教学设计 篇6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健康、安全地生活: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

(2)基于愉快、积极地生活: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3)基于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并喜欢集体生活。

(4)基于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2.学情分析:

(1)基于健康、安全地生活: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刚入校,一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对新环境的认同感与喜悦感,还不能拥有积极的上学心态。

(2)基于愉快、积极地生活:刚入学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有紧张不安等情绪,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变化和悦纳自己的新身份。

(3)基于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刚入学的学生,不懂得分享与合作,在成人的帮助下逐渐形成热爱生活,喜欢集体生活的意识。

(4)基于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一部分学生能悦纳自己的新身份,适应自己的角色变化,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幼儿园的意识状态。

3.教材分析:

《开开心心上学去》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要让学生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代表着自己又长大了;帮助学生克服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拥有积极的上学心态。重点在于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我上小学了”这一事实,积极调整好状态,接纳自己是一个小学生的身份。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拥有积极的上学心态。

教学目标:

1.体会成为小学生的角色变化。

2.认识幼儿园、小学生活不同,悦纳自己的新身份。

3.感受家庭的期望,能以愉快、积极的心态面对上学。

评价任务:

1.通过故事,回忆自己上学第一天的不安与喜悦,初步体会成为小学生的角色变化。

2.通过回忆、帮助插图人物想办法,初步认识幼儿园、小学生活不同,悦纳自己的新身份。

3.通过回忆、交流、讨论等,初步感受家庭的期望,能以愉快、积极的心态面对上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回忆链接

谈话导入

(1分钟)回忆领取《入学通知书》,谈话导入,板书。

通过回忆,引出本节课所学。

环节二

分享体会

开心上学

(30分钟)

活动一:联系故事,分享体会(12分钟)

1.观看插图,并回忆自己第一天上学家人对你说的话。

2.说一说自己当天都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

3.回忆当天学校报到的情景,并说一说。

4.想一想第一次见到老师和同学的心情。

(完成目标一)通过故事,初步体会成为小学生的角色变化。

(评价任务一)活动二:寻找办法,开心上学(18分钟)

1.回忆开学第一天的心情,并选择心情表情。

2.分享开心事。

3.出示图片,联系自己,说一说图片中的人物可能在担心什么。

4.比较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不同。

5.小组讨论,寻找办法。

6.小结,板书课题。

(完成目标二、三)1.通过回忆,比较不同,帮助人物想办法,悦纳自己的新身份

2.通过交流、讨论,能以愉快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上学。

(评价任务二、三)环节三

拓展延伸

强化意识

(8分钟)1.观看视频,表演儿歌内容。

2.同桌讨论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完成目标一、二、三)通过儿歌,让学生意识到小学啦,真高兴。

(评价任务一、二、三)环节四

爱上上学

健康成长

(1分钟)小结:预祝你们在小学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健康成长。

学生有开开心心来上学的意识。

附:板书设计

开开心心上学去

心心相应的教育教学反思 篇7

为了将办学理念植根于课堂教学, 我校提出了“让生命活力自然绽放”的教学理念, 追求顺应学生自然天性和成长规律的教学, 建设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出自《学记》, 意思是:教学要注重引导, 但不牵着学生走;要严格要求, 但不抑制个性;要在问题开头启发, 但不灌输结论) 的绿色课堂。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吉州学记》中提出“教学之法, 本于人性”, 意思是:教学方法的确立要依据人的特性。让生命活力自然绽放的课堂, 是以正确把握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为根基的。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呢?我校以“学情研究”为切入点, 制定了“学情研究制度”, 并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 为教学理念落地生根提供了制度保障, 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校的“学情研究制度”, 从课前研究、课堂顺应、课后反思和周末会诊四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要求和评价考核办法, 形成了“初研—顺应—总结—拓展”层层递进的研究链。

1.课前研究制度。课前进行学情研究就是备学情, 并依据学情预设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课堂问题和课堂练习。课前学情研究从四个维度展开:一是知识维度, 主要研究学生学习新知的认知基础;二是能力维度, 主要研究学生已有学习能力、学习新知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的发展;三是情感维度, 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等对学习新知的影响;四是参与维度, 主要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可能生成哪些资源, 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教师应怎样应对?……本制度在备课时落实, 通过教案检查进行评价与考核。

2.顺学而导制度。本制度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 直接探测和研究学情。一是要求教师敏捷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迅速研判学情, 并依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处理偶发事件、弥补预设的不足;二是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 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和认知规律, 因势利导, 开展教学。本制度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通过课堂观察或学生问卷进行评价与考核。

3.课后反思制度。课堂教学结束后, 要求教师从学情记实和教师感悟两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学情记实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表现、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意外发现、典型事例等方面展开;教师感悟从最成功的教学活动、不理想的教学环节、教学改进设想、教后感悟等方面展开。本制度在课后落实, 通过检查过程性资料进行评价与考核。

编读心心结 篇8

本期小学教育研究部分值得关注的有:黑龙江省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的白金声老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分析研究;学大教育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的李浩老师对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另外, 各栏目都有亮点文章, 值得细细品味。

而在学前教育研究部分, 《STS教育对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文则从STS教育本质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以期通过对STS教育了解解决我国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宋淑青对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心心相印爱上背诵 篇9

一、激兴趣,促专心

对学生而言,单纯的背诵确实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再加上小学生正处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的阶段,注意力易于分散。因此,在背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背了一会儿就会做小动作或和别人讲话。只有当学生对背诵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背诵。此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各种感官和思维活动加强,各种知识信息不断地传递给大脑的神经中枢,从而留下较深的记忆。因此,想让学生专心背诵,首先应激发学生浓厚的背诵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激情的语言、优美的动作,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

例如,背诵《翠鸟》时,我先出示翠鸟的外形图,指导学生边看边背翠鸟外形特点。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很快就背下来了。在此基础上又出示翠鸟的休息图、俯冲图,让学生想象它捕鱼的动作。联系课文的文字,学生领略到了翠鸟捕鱼时的专注以及动作的迅捷,在短时间就把翠鸟捕鱼前和捕鱼时的情景背下来了。所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促进学生专心背诵,背诵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分要求,树信心

作为教师,我们明白每个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性。在课堂背诵中,主要体现在学生背诵的速度和效果不一样,有的背得很快很准确,有的背得很慢,还会出现多字、少字、错字等现象。如果我们搞“一刀切”来统一要求,会导致有的学生“背不饱”,无法充分发挥其潜能;有的学生却因“背不了”,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导致“惧背”。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即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因此,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背诵要求。

例如,《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一篇较长较难的课文,有的学生背得特别快,在背完之后,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另外选择背诵内容,如优美的诗歌、流行歌的歌词等。这样要求之后对其他同学形成一种鞭策,带动了其他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差,我不要求他们马上会背诵,指导他们一步步完成背诵。先将《山中访友》读熟,然后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诵,每天背二至三段,分成几天完成背诵。在课文背诵中,进行分层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但能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跳一下就能完成一点背诵任务,进而实现整个背诵目标,而且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了背诵的信心。

三、巧方法,助开心

一直以来,一些教师认为背诵应该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课堂的40分钟里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分析、表演、讨论,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经常在临近下课时当成作业来布置或者当作预习作业来要求。课堂上有指导的背诵练习,几乎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而被拒之门外。在学生中就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背诵又背诵,学生最头痛”。其实背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要让学生开心地背诵,教师传授一些背诵方法是必须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为不同类型的背诵内容找到适合的背诵方法,就能收到明显的背诵效果。结构清楚的文章,可以先让学生厘清结构关系,然后指导学生抓中心句或过渡句,最后连段成文。写景类文章,语言比较优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边背边想象画面,形成记忆形象。难度大的文章可以采用化整为零法,趣味性文章可以采用表演背诵法等。

例如,《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逻辑性强,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于是我指导学生采用画画法背诵,先画出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图,然后根据关系图进行背诵,这样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形象的,降低了背诵的难度,学生都很开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如,《少年闰土》第一段有三句话,分别写美丽的景色、勇敢的少年、机灵的猹,我指导学生采用线索法背诵,抓住“景—人—猹”这个写作线索,很快就背出课文,心里都很开心。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让学生不再为背诵头疼,体会到背诵的乐趣,就能让他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开心地遨游,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质量。

四、做表率,培恒心

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遗忘,成为学生不喜欢背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辛辛苦苦背下来的内容,如果未能及时复习,还是会“物归原主”,考试时仍然会出现空白、混乱等现象,这种结果给学生的误导是背与不背都一样。再加上语文背诵是个体力活,现在的学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普遍缺乏恒心。牛顿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都做不成功的。”如何让学生有背诵的恒心呢?高招其实很简单,就是“做表率”。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背诵,培养学生背诵的恒心。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教师自己必须能够有感情地正确背诵,用自己的示范背诵去感染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记得在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时,走入课堂发现有几个学生无精打采的,问过之后原来是他们知道这篇课文要背。我笑了一下对他们说:“别担心,我和你们一起背。”学生听了,顿时神采奕奕。让“和学生一起背”成为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们一定会兴趣盎然,背诵课文的恒心就会在教师这种背诵魅力的感召下得到培养。在学生的作文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背诵精彩华章,让我的作文文采飞扬;背诵中外文章,让我认识到中外文化的源远流长,我爱背诵。”

心心相应的教育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相应能力,发展

一、运动觉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理解、分析事物的大脑和进行操作活动的肌肉之间,存在着某种迅速往复传递的联系———一种反馈系统,即运动觉(kinesthesia)。达尔克罗兹与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克拉帕莱德(Edouard Claparede)合作,首先将听觉、身体运动与大脑联系起来,分析研究了运动觉过程,即大脑与运动的身体之间的循环往复的信息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在不断变化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激发和抑制运动觉。也就是在音乐听觉、身体、情感、思维之间建立起一种迅速交流、分析的密切联系。以不断变化的创造性的节奏准确地做出即兴反应,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耳朵与身体产生对音乐的感觉、感受,并激发情绪和想象;大脑要不断地记忆、判断,并及时发出矫正和动作起止的指令;身体不断地进行自发性的运动和有控制的运动。

二、内心听觉的发展

内心听觉是体验和表现音乐最重要的音乐能力之一。它是指可以不依赖乐器和人声而想象出音乐音响的能力。通过内心听觉,作曲家不用钢琴可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指挥家和表演者看着乐谱能在头脑中再现音乐,并在表演中矫正和完善声响;听赏者可以迅速感知、记忆音乐音响,易于产生音乐共鸣。也就是说,内心听觉是音乐听觉训练的高层次目标。

达尔克罗兹音乐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运动和声音的感觉“内化”(Internalize),即记忆运动和声音感觉,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感觉,使之保持于大脑之中。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注意力的集中和记忆能力。“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活动”中都分别安排有“集中注意力”(Concentration)练习。比如,在对某些音乐要素进行身体节奏运动(或歌唱、弹奏)的停顿中,穿插以想象或默唱,以便让先前的音乐要素在头脑中再现或继续。这些想象和默唱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内心听觉,同时也是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

与集中注意力练习一样,在达尔克罗兹音乐课程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也相应地分别设置了音乐的记忆练习。这些练习着重于节拍的匀速运动和重音变化的感觉记忆。将他们储存于大脑,是体验和表现音乐节拍、节奏及音乐微差变化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临时变换拍子重音的指令,以身体运动、嗓音或乐器进行若干小节的表演,然后回忆小节数和变化的重音,最后,再通过表演准确地重复它们。这些练习的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培养内心听觉,练习中的关键,是对即时表演过的音乐要素的回忆。通过表演所再现的回忆结果,取决于先前集中注意力的程度和记忆的主动性。

三、即兴创造能力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讲,所有音乐表演都需要有一定的即兴创造能力。无论是采用自由表现形式还是详尽表明的乐谱形式,音乐思维都是由听觉神经对音乐音响的直觉而产生的,并在情感和想象的作用下发展。达尔克罗兹曾指出,一般在音乐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完美地演奏乐曲,往往采用这样的方式:停———纠正———重复———继续下去。但只靠这样的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难以以一种自如的、嬉戏般的状态进入音乐或演奏音乐。而在即兴活动中,思维正是进入了某种嬉戏状态。

音乐学习应遵循这样一个螺旋型上升过程:听→动作→感受(情感体验)→感觉→分析→读谱→写谱→即兴创造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即兴创造包括在每一次循环中。在进入最终的音乐表演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即兴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专门的即兴创造练习,才可能达到真正具有音乐性的创造性表演。他强调,学生的音乐表演不是对教师演奏的模仿,而是由学生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记忆能力推动的。即兴创造练习就是促使大脑指令和肌肉表现之间的直接联系,以达到表达自己音乐感受的目的。通过即兴创造练习,演奏者在演奏别人创作的乐曲时,才能够发现那些只能从乐谱之外才能听到和感觉到的各种微差。

上一篇:教师怎样消除职业倦怠下一篇:南征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