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小学课程改革趋势(共8篇)
国外小学课程改革趋势 篇1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面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21世纪的发展前景,革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浪潮。在改革中,初等教育的革新虽然涉及初等教育的普及、目的、结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但从有关资料来看,许多国家都把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作为革新初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各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如下:
一、加强科学技术启蒙教育
1984年10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认为,进行适当的科学技术启蒙教育是初等教育课程革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议在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中强调,进行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予以安排,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促进儿童与自然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的知识和敏感,培养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学习、工作的正确态度,从而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生活作好准备。各国在科学技术启蒙教育中都着力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新的小学自然(理科)教材大多以探究性的叙述代替了结论性的解释,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要求儿童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只用耳朵“听”科学和用眼睛“看”科学。捷克斯洛伐克强调从幼儿教育起就重视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儿童的创造力。新的小学数学教材,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学习简单的数集概念,以改变过去的机械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瑞典在科学课程中十分强调实验和实地考察、现场活动和其他实际操作。法国在小学设置了一门“启发活动”课程,每周7课时,没有确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若干科目领域,实际上是一种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新途径。
在科学技术启蒙教育中,环境科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英国小学十分重视环境科学,要求培养儿童适应 21 世纪环境的需要。在匈牙利,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设有“环境”课。在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儿童了解地球、宇宙空间、环境和能源科学,教学时间每天一学时。
二、努力发展综合课程
国外一部分课程专家认为,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小学课程的门类不宜过多,分科不可太细,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实行综合化课程可以减少课程门类,避免各科教学内容重复,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各门知识的相互联系,又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因此,跨学科开设综合课程,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趋势,欧、美和亚太地区许多国家进行这种改革实验,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可以防止学生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为学生提供整体的观点,使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恢复知识的完整性。整合化的教学更具适应性,比分科教育更易于接受知识的变化。(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综合化课程是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特点而编制的,非常重视非认知因素,比分科课程按逻辑原则编制的,更有助于课程和学习条件相一致。(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过分的分科教学不能鼓励学生间的合作。综合化的课程既可鼓励合作,又不排斥学习上的竞争。同时,整合课程较分科课程更有利于适应来自社会和知识方面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4)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可以消除由于课程繁多、分科过细给学生造成的负担过重的偏向。
就目前课程整合的状况看,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科学的整合课程,即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保健、环境科学、技术等各门学科综合而成一门课程。如美国的科学课、法国的科学与技术、日本的理科等均属这一类型。二是社会科学的整合。这是将历史、地理或公民等学科综合成的课程。如西方许多国家开设的社会课等。三是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融合而成的科目。目前世界上方兴未艾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兼容的STS课程就属于这类。如马来西亚的人与环境课、德国在小学1~2年级开设的常识课,以及韩国的生活课等。
此外,在课程设计上,按照专题组织综合课程也是当前一种较常见的形式。这些专题的选定往往与儿童所熟悉的事物相关,并紧密结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许多专题在一些国家几乎是相同的,如“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的学校和邻居”、“我们的家乡和人民”等等。德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对初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目前在基础学校设立的“促进课”,就是采用“事实教学”,围绕儿童的环境进行学习,其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以及家政、交通安全教育、性教育等广泛领城。有些国家提出若干综合性的教学要求,如“基本技能学习”、“生活经验”、“工作经验”等等,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泰国的“生活经验”也综合了社会学习、自然常识和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仍采用学科教学的形式,但教学内容已经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例如“自然”或“理科”课程,内容涉及生物、气象、物理+天文、环境、保健等许多学科的知识。“社会”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法律、公民、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初等教育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在一些国家小学低年级课程的设置上反映得尤为明显。尼泊尔小学一年级完全实行综合课程,综合课的主题是“儿童及其环境”,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均衡发展。韩国从1982年起改革了小学1~2年级的课程,将语言、道德和社会科学知识综合为“现实生活”课,将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综合为“探究生活”课,将音乐、体育、美术综合为“快乐生活”课,其目的是使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日本在1~2年级开设了“生活课”,综合进行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马来西亚在新的小学课程设置中,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科目,在1~3年级纳入语言教学中,在高年级列入“人类及其环境”的科目内进行教学。
各国实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多数国家主张让儿童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通过直接的体验、观察、实践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对于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家庭和社会也参予课程发展,例如聘请家长或社会有关人员来校授课。20世纪70年代,苏丹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在国内最落后的农村地区建立了24个“农村教育综合实验中心”,课程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设置,培养学生具备当地所需要的生产技能,也对当地的农民进行培训。
三、更加重视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
在小学课程实行综合化改革的探索中,一些学者主张语文和数学仍保留分科教学的形式,以保证这两门基础工具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美国教育界认为,儿童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学习各科知识,更要掌握在以后的年代里进行深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良好习惯,而在多种基本技能中最主要的是阅读、写作和计算技能。
为了改进和加强语文、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国家给这两科分配了较多的课时。据有关资料显示,就语文学科而言,英国、美国均在40%以上;在亚太地区,阿富汗占38.5%,伊朗为35.7%,印度为29%,日本为27.5%。数学学科以德国、前苏联等的比重为最大,均在20%以上。在日本占18%,印度尼西亚为17.4%。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多民族国家,还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母语教学,并且把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作为课程“ 民族化 ”的重要环节。印度尼西亚在土著民族学校低年级现在用1/4 学空格先教学生学习土著语言,然后再学印尼语。苏丹和马里规定,在教学中地方语言和国语并用。印度的语言问题更为复杂,全国约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除了把印地语和英语列为官方语言之外,还确定了14种地区语言为当地的通用语言和教学语言。其他不使用上述语言的地区,在小学的初级阶段(主要是1-2年级),学校通过课程和教学方法等多种措施,帮助学生从母语过渡到通用语言。在一些国家,使用民族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课程内
容注意吸收民族文化传统,结合本国实际。
与此同时,各国在加强基础工具学科教学上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如美国学生的阅读水平与他们以后的数学、物理、计算机成绩的相关率为70%左右,与历史、地理等学科成绩的相关率可达90%以上。目前,美国在小学阶段规定了7级阅读水平,就阅读范围、阅读速度和技巧等方面,都规定了全国的统一标准。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日本规定将占总教学时数30%左右的时间用于作文指导,低年级每年增加到150学时,高年级增加到70学时。
在数学方面,各国基本上采取了合理调整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突出重点,以达到在培养基本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掌握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等。如德国提出数学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运算能力,学会计算数量大小的基本知识,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数学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美国数学教育科学委员会认为,美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大缺陷是不重视引导儿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提出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那些正规的、直观的和探究的技能的培养。
四、日益重视道德品质教育
当代西方国家,吸毒、自杀、虐待同学、校内暴力、少女怀孕等青少年不良行为与犯罪,以及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社会义务和责任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第三世界中,不少青年向往西方社会,民族观念和意识淡薄也相当普遍。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世界性的教育荒废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以至成了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正是由于当前世界性的道德危机的困扰,从而使得世界各国对道德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题为“ 面向21 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19个国家的80多位代表在分析讨论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并且因此将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会议号召人们要学会关心:关心个人、他人、群体以及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全球的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以及人道取向。
1994 年由各国教育部长参加的“第44 届国际教育大会”的《宣言》中也明确提出:“特别注意改进课程、教科书内容和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其他教育材料,以便教育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面对其他的文化能够欣赏自由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异,并能防止冲突或通过非暴力手段去解决冲突”。会议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行为纲领》中再次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形成各种价值观念和能力,如团结、创造力、公民责任、批判意识以及用非暴力手段解决各种冲突的能力,必须在各级课程中引入包括国际层面的真正的公民意识教育,”以此作为国际社会为贯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政策和行动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尽管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各国教育当局和教育家们都在强调对未来一代新人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从各自国家的国情出发,深入研究和探索改善这项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如通过采取设置道德教育课程或宗教课程,强化所有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广泛开展课外活动、重视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以及调动社会媒体因素等多种途径。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一贯重视对儿童和全体国民的道德教育,把它作为民族振兴的一项战略措施。有关政府人士强调,新加坡的生死存亡取决于人民精神教育的成败。而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各项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的培养,造就良好的和忠诚的公民,使年轻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诚于国家等儿个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中,新加坡特别强调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抵制西方颓废思想的侵蚀。在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加坡公民的文明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引
起世界各国的赞赏。日本一向比较重视道德品质教育,认为作为培养一代新人的基础,是让他们理解本国的文化和传统并对它持正确态度。只有尊重本国的文化和传统,才能具有作为本国公民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才能产生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日本教育审议会会长冈本提出,要对接受近代西洋文明进行反省,注意日本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文部省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从小学到初中,各年级均开设“道德教育”课。
在美国,初等教育中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突出强调行为规范教育、公民教育、纪律教育、节俭教育等。在行为规范教育上,通常是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个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通过口号、誓言、信条、准则等形式向学生直接灌输品德行为规范,要求学生遵循。公民教育方面,美国小学的教室都悬挂国旗和学校所在州的州旗。小学生入学上第一节课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对国旗肃立,右手置于胸前美国国歌。同时还要求儿童必须知道和懂得美国公民的传统等,从小进行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面对少年儿童犯罪日益尖锐的问题时,美国强化纪律教育。一些学校采取制定校规和填写纪律单等方式,教育学生尊重领导,遵守纪律。此外,还注重加强各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和创造包括教师因素、校园班级环境与气氛等在内的和谐教育环境,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五、加强实用性课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而传统的小学课程主要是为升学服务,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偏重于反映城市的特点,忽视广大农村和不利环境地区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国家在课程改革中注意加强实用性课程的比重,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在一些国家发展了一种“共同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做人、工作和生活之道,课程内容的范围较广。澳大利亚政府为全国课程改革拟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设计的指导方针就是从主要传授知识,逐步转移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培养掌握技巧的能力,它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而不局限于传统教育的“读、写、算”的狭窄范围。
近几年来,实用技艺方面的课程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在小学课程中的比重逐步增大。有的国家在小学高年级的课程中引进了一些职前培训的内容及实践,帮助学生获得生产劳动技能,使他们在不能升学的情况下,能够较快地投入工作。斯里兰卡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安排了种植花卉和蔬菜、做简单的手工等;坦桑尼亚、印度等国设立了家政课,智利在小学进行了“学校菜园计划”等多种实验。在一些国家,小学1~3年级没有固定的教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它直接利用儿童的生活环境并联系当地的实际和需要进行教学,构成科学技术教育的入门。
六、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地方化
在许多国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由中央教育部门集中管理,很难适应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而且权力过于集中,实行任何改革的进程都相当缓慢。为了使课程设置不仅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环境,而且也适应具体地域的需要,在世界各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行非集中化似乎已是大势所趋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谓“非集中化”,就是给地方更大的权力,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教育能够更主动、积极地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取得更高的效率。
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学校可以在总的规则要求范围内,决定其课程如何设置,在芬兰则给学校一定的权限,让它们提出各自的原则、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的具体方针。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为了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小学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种。基本教材供所有儿童使用;补充教材属综合性教材,内容是从综合角度观察世界,供天赋较高的儿童开设音乐、外语或数学专科班。专科班学生也要学习一般课程,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每周可以多学几节自己选定的专业课。印度在各邦都成立了课程小组,研究决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课程、教材和教师用书。小组成员由教育科研人员、教师培训人员、教材编写人员
和教师组成。
七、开设计算机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发达国家里,一些新的科技手段,诸如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电子黑板、激光唱盘、语言实验室、卫星通讯等等,在小学教学中已经比较广泛地被加以采用,改变了教学工作的格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微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许多国家很注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科学和最新的教学手段,出现了一股“电脑热”。英国科学教育部从 1980 年开始实施一项“微电子学教育计划”,到1985年,在90%的初等学校里己经配备了微机,已有10%的教师参加了微机的培训。美国、日本、法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初等学校里进行计算机教学和配备微机的工作,都已取得显著进展。美国中、小学的电脑教育包括“电脑认识”和“电脑科学”两个阶段,“电脑认识”从幼儿园开始,要求儿童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功能和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能简单操作。“电脑科学”是从初中到高中毕业的专门课程,在软件开发、硬件设计、利用计算机解决有关问题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1985年,日本文部省教育助成局和地方预算共投资50亿日元,向小学、初中、高中引进电子计算机,强调在引进电子计算机教育中,确保先进技术对学生的机会均等,使所有学生都能直接接触现代社会的尖端技术。近几年来,法国为给小学配备计算机作出了很大努力,到1986年,每所小学在“大众信息计划”范围内至少装备了1台家庭式微型计算机和1台打印机,20% 以上的小学拥有6 台终端联接点的“微型网络”。在增添设备的同时,还对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各类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短期培训。
尽管许多发达国家和正在实行工业化的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在教学领域采用信息技术给予优先考虑,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异议,因而也有一些国家正在仔细地权衡它的利弊,并谨慎地采用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技术手段。
八、外国语教学受到重视
面对日益增长的科技交流和国际交往,外国语教学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但在初等教育阶段是否开设外语,从哪个年级起开设外语,各国的看法和做法不尽相同。加拿大在小学各年级普遍开设外语课,瑞典和西德从三年级起开设外语,巴西从五年级起开设外语。日本目前是从中学起学习外语,但感到在小学阶段学习外国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国外小学课程改革趋势 篇2
一、高校“行政化”问题的现状
高等教育领域谈及的解决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指高校中行政权力泛化, 表现为:按行政级别对高校进行设置和划分, 按行政模式配备任免高校干部, 按行政方式配置高校资源, 行政管理人员配置、行政机构设置庞大。 重大事项决策多为行政干预和决策。 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教育行政改革的关键, 已经影响到大学的办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师生关系、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1]。 一是导致一些大学远离办学目标, 仅仅追求办学治校过程中的短期政绩, 不顾教育公益性事业的根本属性, 忽视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 二是妨碍了学术创造力。 由于部分高校行政权力化的趋势导致淡化对真学问的尊敬, 一些教师工作目标、价值理想也发生变化, 使学校失去生机与活力。 三是导致某些校园腐败现象。行政力量过分干涉人才引进、评聘职称、配置资源及资金运作与财务管理, 是容易滋生腐败的。
二、高校“行政化”问题的解决
(一) 高校“行政化”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的泛政治化、工具化, 是导致高校教育管理行政化的首要原因。 高校一把手任命制是高校行政化和一把手“官员化”的直接结果和深层原因。第一, 从校长任免、经费拨付、项目审批, 到学位授予权设定、专业课程设置、招生名额、教师招聘名额的审批权, 都由政府部门掌控。 第二, 不合理地配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必须合理行使各自的权力, 任何一种权力偏离轨道, 必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第三, 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权力。 一些高校的学术组织以行政官职的高低配置资源, 使学术权力、学术能力配置得不到保障。
(二)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和发展趋势与解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冲突的借鉴
进入90年代后,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发展有了新的趋势。 一是强化发展规划的导引作用。 如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 (HEFCE) 在1993年发布文件, 要求高等院校向基金会提交包含学校的学术目的和目标、人员战略、物质资源战略、财政战略、质量。 荷兰则要求每个大学提交一个为期三年的教育政策、 预算和评估报告的计划文件给教育部讨论。二是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力度。 如1993年2月,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颁布教学质量的基本评估制定出五项统计指标。 芬兰建立了每年收集高等教育信息的国家计算机数据统计中心。 法国高等学校和教育部都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 1988年, 引入信息系统、财政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 建立公共数据库。 三是加强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 高等院校加强与社会各行业, 诸如企业界、科技界等的联系。 如大学与企业协作的高技术工业区。 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建的生物园区吸引了麻省1/3的生物技术公司;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园区通过出租土地等措施吸引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 逐渐发展成当今的“硅谷”中心。 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大学工业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着手组织“先进技术计划”。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UBC) 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 创立了71家公司。
国外解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冲突的启示。 一是减少干预, 通过建立健全大学自治制度设计, 使大学独立地决定自身的目标和重点, 不受政府、 教会或其他法人机构的干预, 将目标和重点任务付诸实施。 通过建立健全学术自由制度,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有不受不合理干扰和限制的权利。 通过终身教职, 也就是教师经过认证和考核一段时间后, 其教学和科研受到保护而免遭离职。 二是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教师良知与责任感培养和引领。 大学是学术组织, 教师则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 切实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 社会发展等等这些使命, 教育者的品性、良知和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 三是权力制衡。 思考建立大学内部的主体如何确权及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机制是大学治理结构中解决相互制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具体体现。 教师和教授必须在大学治理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才有可能防止行政权力的泛滥, 使学术自由、学术权力真正落实, 保障大学合作治理的实现。
(三)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解决路径
解决高校“行政化”问题要加强高等院校管理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管理水平不能停留在经验管理的低水平上, 要摒弃那种只靠增加数量规模、不求提高效益的发展模式, 转向从内涵上挖掘潜力, 提高效益。 第一, 要强调管理结构和过程的分析。 大学开放和加强执行能力要求建立包括许多校外人士在内的董事会, 使高等院校与外部环境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 就政府而言, 可以通过法规来激励高等院校与外部环境加强联系。 第二, 建立责任的衡量和评估的长效机制。 把提高大学管理水平作为一个战略对待的过程中, 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所提供的必要和可靠的数据落实责任制, 从而提供依据。 因此, 必须重视强调工作情况指标的重要性, 相关、可靠和及时的数据是高等院校管理改革成功和发展的基础。 强调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要遵循办学规律, 克服对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方式。 有学者依据功能和地域将教育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 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集权的倾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 就是为了把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分隔开。 首先由人大预算, 之后把经费放到高校拨款委员会, 再拨给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旗帜鲜明地提出“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 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制是指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 在教育行政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上,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间表现为一种平行的或合作的对等关系, 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上层对下层权力范围内的事务无权干涉, 由下层自主决定。 第三, 建立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大学校长遴选机制。 成立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和学校领导等组成的高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对校长遴选、学校重大战略进行监督与决策。建立健全高校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工委员会、理事会或董事会等, 建立健全各项事务的民主表决机制, 改变由上而下的任命或内定的做法, 变为由下而上地选举。 高校要逐渐形成扁平式的服务机构, 把管理者与知识工作者两者当做平等的同伙人、自己人, 而非上下级关系, 从而实现科学决策与执行, 提高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程度。 第四, 大力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政校分离。 通过先试点、取得经验、完善办法、逐步推开四步骤, 按照遵循政事分开的原则, 推进政校分离。 第五, 强化精简高校党政机关。 高校内存在的类似于政府部门设立的行政体系, 都应予以简化, 充分还原高校原有的教书育人功能。 建设发展自身扁平服务机构的属性, 而非等级森严、垂直体系的权力集团。 就如克拉克所说“一所大学的运行应该更像一个联邦而非一个等级性的官僚体系”, 应该发展为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的想法, 即把管理者与知识工作者两者当做平等的同伙人、自己人, 而非上下级关系[2]。 第六, 转变观念与身份。 正如美国学者凡勃伦所说, 要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 高校的行政官员必须站在辅助立场上服务于大学的学者和科学家团体的需要, 适应他们的各种怪僻[3]。
摘要: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教育行政改革的关键, 已经影响到大学的办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师生关系、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本文以我国高校“行政化”问题为研究对象, 提出解决措施, 以期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及高校行政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国外高校管理改革,发展趋势,行政权力,学术权力
参考文献
[1]王德广, 缪伟.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及其创新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 2008 (3) :35-37.
[2]OECD, Survey of the State-of-the-Art and Likely Future Trend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 Europe, 1980.
国外高考制度改革趋势及启示 篇3
【关键词】高考制度;高考;改革
一、国外高考制度改革的三大趋势
(一)统一考试和该校自主招生相结合
综观整个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都是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模式。
美国的教育由各州和地方负责,虽然没有由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但还是有被美国绝大多数大学认可并要求学生参加的、相对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只是它们是由社会上的考试服务机构负责编制试题和组织。这类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以下两种:(1)学术评估测验(SAT)。SAT 是一种学术适应性测验,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人们常讲的美国高考主要指SAT。(2)美国高校测验(ACT)。此测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测验的地位与学术评估测验的地位差不多。美国没有统一的招生机构,高校招生享有高度自主权,招生的标准、规模及运作完全是由各校招生委员会自主制定,录取工作由大学自己做主。
日本的高考模式为两次考试:第一次为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第二次为各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韩国的高考主要指引进美国SAT 而设立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和各大学的单独考试。
英国小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1984年英国政府规定,中学生初中毕业后要参加GCSE 考试,即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从而在英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国统一的中学会考标准。通过GCSE 考试后,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而希望继续进大学深造的学生,继续在高中学习两年,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简称A-LEVEL。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只有在A-LEVEL 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但录取标准的确定等权力仍掌握在高校手中,高校充分享有录取新生的自主权。
(二)考试内容、方法综合化和考查过程化
在实践中,人们对考试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总结,任何一次和单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都无法完整科学的评价一个学生,因此人们综合多方面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以全面考查。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考试科目除了统一的必考科目外,考生和大学的自选考试科目也很多;考试形式除笔试外,也增加了小论文、面试、口试、实验等方式;考试内容也是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都结合起来。
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对学生的考查表现出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许多国家把中学学习成绩和毕业会考成绩作为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如韩国1980年以后,高校录取就要参照中学成绩,并规定高中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不能低于20%;德国大学入学考查中,高中学习成绩占了总成绩的三分之二。
(三)录取标准科学化
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再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唯一标准,而是综合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中学平时成绩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考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获得,高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3,而高考成绩只占1/3。在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依据是综合考评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服务活动表现以及学校推荐信等。就像哈佛招生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来信时写道:“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 或ACT 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澳大利亚首都区大学录取标准是以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
各国高考都力避“分数至上主义”的弊端,通过改革,采取多种方式选拔学生。如韩国目前大学新生录取的途径有:通过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和各大学举行的自主测试录取,占60%多;通过“特别选考”进入大学的特长生,占35%左右;被大学提前录取的学生,占5%左右。
二、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限,允许考生自主申请高校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多数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都进行自主招生,以此来选择适合教育培养的学生,保证培养质量和特色;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申请就读适合的高校。这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也有助于高校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0%,高校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对自身的声誉也更加珍惜,因此,高校自主招生不会带来不公正,相反,更加透明、公开、民主的自主招生将促进高校自律,有助于遏制腐败。
(二)改革传统高考制度下的人才评价模式
变革评价形式。应在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面试、实验测试等评价形式,以利于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学生充分发挥;同时,改革僵化的总分评价模式,对在某个科目、某项能力上有特长的学生实施客观的评价;还要在一年中举办多次考试,让学生选择其中最为满意的一次成绩,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增加评价内容。除了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评价,还要选择恰当形式对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思想道德素养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录取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论文、作品、实践报告、学校评语等多项内容纳入考查内容。
延伸评价过程。不仅要对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考生整个或较长阶段学习生涯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把握,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会考的成绩、高中历年的成绩单等应纳入考查范围,以此保证评价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杨光富.美国高考制度的三大特色[J].中小学管理,2003,(5):55,56.
[2]刘学伟.法国高考制度改革简介[J].教育与职业,2003,(11):56,60.
[3]伊怀杰.以色列的高考制度[J].语文教育与研究,2000,(15):18.
国外小学课程改革趋势 篇4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些国家就在进行研究。例如,1956年英国就有人提出,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不同能力的发展。但是大力地宣传和推进改革,还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在提倡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初期,主要是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纷纷提出要加以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
这不只是数学一科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指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一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二是把儿童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多次单调的重复”,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认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单是传授知识已经不够了,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独立工作和创造性思考的本领。”根据这一新的要求,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相应的改革。
(二)教材的改革必须伴随以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行数学教育现代化,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增加很多。这些内容要提早教给儿童,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要“制定现代的教学方法来教现代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选择一定的教法,有可能把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基本概念教给比传统年龄轻得多的儿童。”美国数学教育全国咨询委员会通过调查,认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未能成功,不完全是教材问题,跟教法没有作相应的改革有很大关系。1980年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期间,有很多关于教学方法的专题讨论。
(三)现代教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很多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现代教学技术(如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计算器、计算机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有助于思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个别差异,而现代教学技术在发展高材生和补救差生方面却能发挥很大作用。近年来,国外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
国外汽车空调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篇5
摘要近年来,环保和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影响汽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种替代能源动力车的出现,为汽车空调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结合国际汽车空调学会(MACS)、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和美国环境保护机构(USEPA)对汽车空调业的有关政策,对国外汽车空调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国内汽车空调制造业的同行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市政工程 环境保护 综述 汽车空调 1 汽车空调系统在汽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获得市场,生产出价廉、安全、舒适和低排放的汽车是各大汽车生产商的努力目标,汽车制造商不断地根据用户的要求更新汽车设计,并期望通过利用新技术来提供更好的性能,而是否需要增加成本则主要取决于获得的利益(如环保)是否足以补偿。
汽车空调系统作为影响汽车舒适性的主要总成之一,为汽车提供制冷、取暖、除霜、除雾、空气过滤和湿度控制功能,汽车空调系统已成为汽车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采暖系统可使乘员避免过量着装、为车窗提供除雾和除霜功能,提供舒适性和安全服务;冷气系统则通过制冷、除湿来提供舒适性,通过使司机保持警醒、允许关窗等措施提供了安全服务;采暖和冷气系统还可提供除尘、除臭的功能。这些功能已成为车辆必不可少的要求。虽然目前轿车的燃油余热足够提供轿车内的采暖和除霜的需要,但近期研制的高效汽油、柴油发动机的余热会进一步减少,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则不得不牺牲驱动性能来提供采暖和制冷,因此必须通过提高汽车空调系统的效率来减轻汽车的动力负担。
对于新一代的环保型汽车,如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其它的低排放车辆,由于本身动力远小于传统动力车辆,能够提给空调系统的动力极为有限。拥有一套节能高效、性能可靠的空调系统对开拓市场至关重要。2 评价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的LCCP
汽车动力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对汽车空调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机会。“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原来在汽车空调系统使用的工质CFC12,在发达国家的使用已经在1996年停止,在发展中国家则在2006年停止。由于各方面的努力,CFC12已逐渐被HFC134a所取代,我国从2001年1月1日起已禁止在新生产的车辆中使用CFC12为工质的汽车空调。HFC134a具有ODP(大气臭氧层破坏指数)为零、GWP(温室效应指数)为CFC12的六分之
一、不可燃、低毒性、制冷量和系统性能与CFC12相当等优点,因而作为“过渡性”的替代工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但由于它的温室效应指数仍然较高(为CO2的1300倍),已列入“京都协议”规定限制发展的工质范畴。
为准确评价新技术在汽车空调业的应用可行性,国际汽车空调学会(MACS)、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和美国环境保护机构(U.S.EPA)合作,并提出汽车空调“生命循环气候指数”(LifeCycleCli matePerformance,简称LCCP)的概念,来评价汽车空调系统工质及燃油消耗等综合指数,所谓“生命循环气候指数”包括了从产品生产、使用的原材料和部件到废品处理所造成总的直接和间接排放。
汽车空调运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汽车排气管排放量的2%~10%,随着高性能发动机的使用,这一比例逐渐变大。目前使用汽车空调在总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比例仍很小。在美国,EPA统计的汽车空调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0.1%。
温室气体排放发生在汽车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生产、使用、回收处理。LCCP表示从生产到回收的排放量,包括零部件材料使用的能量造成的排放。LCCP概念比原先使用的“TEWI”概念更为科学。“TEWI”只包括了制冷剂的直接排放和系统运行能耗造成的间接排放;LCCP还包括了制造零部件、制冷剂消耗的能量、替换及服务耗能。减少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手段
温室气体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量依赖于空调系统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跟车辆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对一定的制冷剂,直接排放率主要受系统工作压力影响,而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输入功率又决定了制冷系统的工作压力。间接排放主要由生产系统所需的能量、保证一定舒适性所必须提供的冷量及制冷系统的效率决定。在某些环境下,燃料消耗引起的间接排放远远大于制冷剂泄漏引起的直接排放量,尤其是在报废之前使用制冷剂回收装置。而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因为很少使用空调,直接排放则是LCCP的主要部分。减少直接排放的措施: 1)在维修和车辆报废时使用制冷剂回收和再利用设备。
2)改进零部件质量减少泄漏,降低软管汇漏率并尽可能减少软管长度,改进管路接头,在可能的情况用“全封闭”的结构代替开启式压缩机的轴封。Hutchinson公司开发的新型车用制冷系统双端面密封接头的泄漏量与单“O”型圈密封接头的比较。在127℃,3.2MPa表压下,30天的泄漏测试结果表明新型的泄漏量减少了80%。3)减少制冷剂充注量。
4)改用低GWP值且蒸汽压力适当、渗透率较小的制冷剂。减少燃料消耗引起的间接排放: 1)通过增加车厢隔热层厚度、改善车厢密封性、减少玻璃传热(如采用光线选择性玻璃、隔热膜)等措施减少车厢热负荷。
2)进行压缩机容量调节,减少过度制冷后再加热而引起的能量损耗。如日本电装开发的电控变排量压缩机用电磁阀代替原有变排量压缩机的气动阀(图1),使压缩机输气量可在0-100%范围连续调节,这种结构不仅节能,而且不必安装离合器,因而减轻了压缩机的质量,并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3)通过控制、减少摩擦、蓄热、改善传热等措施来提高系统零部件的能源利用效率。如图2为过冷型冷凝器,该换热器将传统的冷凝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和过冷器合成一体,可确保节流阀前的过冷度而提高效率,且因减小了贮液器的内容积而可减少制冷剂充注量。
4)使用高效率零部件以减轻质量。
5)采用新的系统或新的制冷剂来达到更佳的LCCP值,并提供令人满意的加热、冷却、除霜、除湿、除雾和湿度控制性能。如一般车辆在冬季将外部空气经加热器引入车室内除雾(新风模式)时,同样量的热风被排出车外,因此造成采暖负荷的70%的热量损失了。日本电装开发的内外空气双层循环系统(图3),只将加热后的外部热空气引入车室顶部,而使室内空气在足部循环,这样可减少一半的热量损失。而在夏季这种通风方式约可节约40%的动力。4 未来新型动力车可能使用的空调系统
汽车动力系统的环保设计对市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汽车空调系统效率对客户的影响,然而对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及低排放汽车,它们是否能被用户接受却往往依赖于是否拥有效率更高的采暖和空调系统。例如,单用电力制冷和采暖可使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可行驶里程减少50%以上,以至连典型城市交通都难于适应。对于日益开拓的家用轿车市场,微型车用于空调的能量少于普通车辆,但这部分能量在小功率发动机的输出功中占的比例却不小。
由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CFC12到HFC134a替代的速度和花费比各公司单兵作战要小得多。如果新的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则可能有同样的好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有些新的设计只在某些气候条件下或某些特殊市场规则下才有优势。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可能存在多种技术选择。
目前带空调的汽车一般在湿度控制功能,空气通过冷却除湿后再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以控制车窗除雾并保证乘客舒适性。这一点在新的系统设计中可能会遇到挑战,例如在电动汽车中使用热泵型空调供暖,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但要同时实现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却很困难。
未来新型空调系统的开发必须与汽车开发同步,以适应新的变化:如发动机效率提高(余热量减少)、电气化、混合驱动动力及其它新型零部件使用后导致空调系统特性的变化。
1).汽车电气化日益加强新型的电子元件如加热座椅、娱乐系统、电子导航等在汽车上的应用日渐广泛,为了适应这些技术,汽车生产商正在拟转向42V系统。采用高电压系统后有可能去除皮带驱动的系统,如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水泵及动力转向泵等。这使在汽车空调系统中应用全封闭压缩机成为可能,并且只要发动机舱内靠近仪表盘的部分在足够的空间,就有可能用金属管代替软管,从而大大降低制冷剂泄漏。
2).电动车及一些混合动力车需要负荷调度电动车和一些混合驱动车为了达到高效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以尽量少使用燃料来满足动力要求。例如,一些混合驱动车在发动机模式时利用多余动力对电池充电,当电池充电完成时则切向电动模式。相应地空调系统的设计面临新的挑战:因为无论发动机模式和电动模式时都需要空调(或采暖)。丰田混合动力车为了节约燃料设计成在发动机模式和电动模式中间来回切换,只在发动机模式下开启空调,因为空调的压缩机由发动机通过皮带驱动,发动机必须运行以产生热量,在汽车临时停车或持续减速时切换到电动模式—只有在需要空调时才开启发动机。本田的混合驱动车有一个小汽油发动机,与电动马达并行以补充动力。本田采用独特的“经济模式”使发动机阶段性地怠速运行,以确保车室内保持在舒适的温度。在空调(或采暖)负荷较大时,需要保持发动机连续运转,以确保舒适性。
3).新的零部件技术可减少空调或采暖负荷增强车身隔热、改进门封结构、玻璃镀层和其它新技术的应用都可减少车室热负荷,从而减少用于空调或采暖的能耗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 技术选择
至少有六种方案可减少汽车空调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三种方案是改进现在HFC134a系统,三种方案是采用新的制冷剂,每一个方案都有其优缺点。方案一:改进HFC134a系统的维修和处理环节
在维修和报废空调系统时回收和再利用HFC134a,以减少直接排放对气候的影响。这一方案需要国家法律保证。据估计发达国家在1~2年内的回收率可达90%,而发展中国家的实施则需要2~3年时间。方案二:改进HFC134a系统
这一方案通过改进传统的HFC134a系统,减少系统充注量、提高部件品质来提高系统效率。与制冷剂回收相结合,这一方案的收益最高。估计改进后的HFC134a系统会在1~3年实施。Visteon[3]其传统HFC134a系统进行了改造,以变排量压缩机取代原有170cc的旋转斜盘式压缩机,以同样换热面积的过冷式冷凝器代替原平行流冷凝器,以同样换热面积的挤压管蒸发器代替原层叠式蒸发器,以1.5冷吨的热力膨胀阀取代原系统中采用的节流短管,新系统同时采用了新型软管和接头,使制冷剂泄漏分别减少78%和88%。新系统的充注量下降了18%,而系统COP则提高了32%。方案三:全封闭HFC134a系统
这一方案是采用全封闭的HFC134a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技术,其实施时间依赖于电动汽车投入市场的时间和市场占有率,据估计至少需要4~5年时间。全封闭系统在固定空调中的使用已经很成熟,在汽车上的使用没有大的技术障碍。这种系统对目前正在开发的传统内燃机汽车高电压系统和未来的电动、混合驱动车都非常有吸引力。方案四:在改进的系统中使用碳氢制冷剂
汽车生产商和供应商们在正研制使用碳氢为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系统,尤其是采用载冷剂方式降低可燃性危险的两级系统更有吸引力。1999年Delphi开发了带两级冷却循环的碳氢系统(图4),并在凤凰城会议上与HFC134a系统进行了比较,但新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汽车中使用可燃制冷剂必须经过大量工程验证和测试,而且在商业化以前必须经过制订标准、维修程序、生产和技工培训的过程。但这一方案与封闭系统和二氧化碳系统相比没有大的技术障碍。据估计在第一辆车上装这种可燃工质约需4~5年。方案五:在改进的系统中使用低GWP值的HFC152a制冷剂
采用载冷剂方式的两级HFC152a系统也在研制中,HFC152a的燃烧热约为丙烷的2 3,因而可燃性比丙烷小,但与碳氢制冷剂一样,HFC152a在汽车空调系统中的使用也必须经过大量工程验证和测试,而且在商业化以前必须经过制订标准、维修程序、生产和技工培训的过程。其实际应用估计也在4~5年以后。方案六:超临界的二氧化碳系统
国外小学课程改革趋势 篇6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发展趋势分析
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能克服云雾雨雪和夜暗条件的`限制对地面目标成像,可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大幅面对地观测,这对于观测长年受云覆盖的地区尤为重要.在军事侦察、军事测绘及诸多民用领域可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
作 者:孙佳 SUN Jia 作者单位:61646部队刊 名: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EQUIPMENT COMMAND & TECHNOLOGY年,卷(期):200718(1)分类号:V19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航天侦察 趋势
浅析国外海洋综合调查船发展趋势 篇7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不仅是资源的宝库, 还是人类认识并了解地球奥秘、探索生命起源、发展科技的前沿领域。深邃广袤的海洋空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边疆和外延腹地, 提供了国家安全的防御纵深。海洋还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 也是各国海上兵力部署的舞台。但迄今为止, 我们对海洋资源分布、海底地形、水文气象条件、海洋声学特性等方面的认识仍不够。而对海洋的研究是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也是保障国家海洋安全的基础。
海洋调查船是专门用来在海上从事海洋调查研究的工具, 涉及海洋气象学、水声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水文测量学等诸多学科。海洋调查船与海军作战活动和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密切相关, 可为反潜战、登陆战、水雷战、水面作战提供环境预报。为潜艇、水面舰艇的安全航行和两栖登陆作战提供各种海图资料, 为海军武器装备的研制提供各种海洋环境参数等。
近年来, 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各国将海洋调查船的建设视为海洋战略与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对高性能海洋调查船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而认识海洋, 进行海洋调查是海洋开发、利用以及国家海洋安全的基础工作, 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条件之一。提高我国海洋调查船整体研发和装备配套实力, 对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上安全、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国外海洋调查船发展现状
海洋调查船发展至今已有140年历史。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拥有近千艘海洋调查船, 其中美国最多, 其次为日本、俄罗斯, 其他拥有海洋调查船主要国家还包括德国、英国、法国、挪威、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
2.1 国外典型海洋调查船简介
英国科考船RRS James Cook见图1。船名:RRS James Cook;船厂:挪威Flekkefjord Slipp&Maskinfabrikk AS;总长:89.5m;型宽:18.6m;吃水:5.5~5.7m;总排水量:~5800t;巡航速度:12节;自持力:50d;定员:54人。
资料来源:http://www.ship-technology.com/projtts/rrsjarescak.
英国科考船RRS Discovery[2]见图2。船名:RRS Discovery;船厂:西班牙C.N.P.Freire Vigo shipyard;总长:99.7m;型宽:18.0m;吃水:6.5m;总排水量:~6075t;巡航速度:12节;自持力:50d;定员:52人。
资料来源:http://www.worldmaritimenews.com/
日本极地海洋调查船“白濑 (SHIRASE) ”号, 见图3。船名:Shirase Glacier;船厂:日本Hitachi Zosen Maizuru Works;总长:138m;型宽:28m;吃水:9.2m;总排水量:~20000t;巡航速度:19.5节;破冰速度:3节 (1.5m破冰厚度) ;自持力:175d;载客:80人。
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Japanese_icebreaker_Shirase_ (AGB-5003) /
日本海洋调查船“地球 (CHIKYU) ”号, 见图4。船名:CHIKYU;船厂:日本Mitsui Engineering&Shipbuilding and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总长:210m;型宽:38m;吃水:9.2m;总排水量:~57087t;巡航速度:12节;自持力:200d;载客:100人。
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kyu/
美国海洋调查船Sikuliaq;船名:Sikuliaq;船厂:美国Marinette Marine Corporation, Wisconsin;总长:80m;型宽:15.8m;吃水:5.8m;总排水量:~4065t;巡航速度:11节;自持力:45d;载客:46人。
资料来源:http://www.motorship.com/news101/industry-news/
澳大利亚海洋调查船Investigator;船名:Investigator;船厂:Teekay Shipping Australia&Sembawang Shipyard of Singapore;总长:93.9m;型宽:18.5m;吃水:5.7m;总排水量:~4575t;巡航速度:11节;自持力:60d;载客:60人。
资料来源:http://www.ral.ca/news/2013/
德国海洋调查船Maria S.Merian;船名:Maria S.Merian;船厂:德国Kr?ger-Werft, Schacht-Audorf;总长:94.76m;型宽:19.2m;吃水:6.5m;总排水量:~5573t;巡航速度:15节;自持力:60d;载客:45人。
资料来源:http://de.wikipedia.org/wiki/Maria_S._Merian_ (Schiff)
2.2 国外海洋调查船发展思路
(1) 美国推行全球海洋展战略, 发展成系列、高性能海洋调查船。美国以控制全球海洋为目标, 全面实施“海洋安全战略”和“海洋科技战略”。突出特点之一是实施全球海洋控制, 强化海上霸权地位;二是争夺海上战略物资, 重视海洋油气开发;三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实施这些需要有丰富准确的海洋数据作为支撑。为此, 美国特别重视海洋调查船的发展, 以掌握各大洋的气象、水文等情况, 为海上军事和经济活动提供基础数据, 目前美国现役47艘海洋调查船。
(2) 在全球各种调查船中, 只有美国发展成系列的海洋调查船。美国海洋调查船分为“全球级”、“大洋级”、“区域级”和“近岸”级。只有发展这种成系列的船只, 才能满足美国在全球范围活动的需要。其中“区域级”和“近岸级”主要用于近海区域的海底地形、资源等方面的探测;“大洋级”主要用于美国本土毗邻的两个大洋, 即大西洋和太平洋;“全球级”主要用于印度洋等跨洋区域。
(3) 在全球各国中, 美国海洋调查船性能最强。美国海洋调查船配备了多种先进的海洋环境观测、海洋目标探测设备, 另外美国的海洋调查船, 还率先配备了无人潜航器。这是由于美国海洋调查船需要勘探的区域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别国的领海区域或争议海区, 需要配备探测范围更远和精度高的系统设备。
(4) 日本推行“海洋立国”战略, 注重发展中远海海洋调查船。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严重的国家, 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是日本发展的一贯主张。为此, 日本重视发展海洋调查船, 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勘探海洋资源, 目前现役38艘。由于中远海和极地蕴藏的资源更为丰富, 近年来日本重点发展能在两个区域作业的海洋调查船, 比如2007年, 总吨位高达57087t的大型大洋钻探船Chikyu号服役, 以及研制了新Shirase号南极科考船。
(5) 苏联冷战时期实行与美国争霸的海上战略, 发展远海型的海洋调查船。目前俄罗斯所拥有的海洋调查船有33艘, 绝大多数是苏联时期建造的, 其中20世纪60年代服役的占6.1%, 70年代服役的占18.2%, 80年代服役的占72.7%, 90年代服役的仅有1艘, 只占3%。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争夺海上霸权, 需要发展大量的海洋调查船, 获取全球各大洋的气象水文等环境信息。
(6) 欧洲海洋战略局限于某个区域, 以发展近岸作业的小型调查船为主。欧洲主要国家, 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等, 采取区域性的海洋战略, 以发展近岸作业的小型调查船为主。欧洲中的27个国家目前拥有调查船238艘, 船长小于55m的近岸调查船164艘, 近70%。此外, 这些海洋调查船主要集中在英、法、德、意、挪威、西班牙、荷兰等7个强国, 共拥有调查船152艘, 占到总数的近80%。
3 国外海洋调查船技术特征分析
3.1 船型仍以单体船为主, 仅水声监听船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
现有海洋调查船绝大部分是采用常规单体船型, 只有少数水声监听船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 如美国在役的Victorious和Immaculacy共5艘海洋监听船。海洋监听船主要用于收集声学信息和声监听, 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 能够使声学设备在水面以上工作, 受到水下噪声影响小,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声学环境。
3.2 船上实验室采用模块化设计
对科考任务需求的不断增加, 使海洋主要国家新开发的调查船配制了更多更为精良的船载探测设备, 逐渐向多功能化、大型化方向发展。俄罗斯计划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适用的“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调查船, 排水量16800t, 该船设计有8个现代实验室模块, 可针对不同任务进行替换, 船上装备大量现代化科考测量设备, 可保障海洋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冰等大范围研究工作;日本2009年服役的新Shirase调查船排水量约20000t, 该船将物资运输、装载直升机和海洋观测多种功能融为一体, 装备新型海洋观测器、多载波段回声探测器, 建有海洋、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和生物等多个实验室;英国2007年3月投入使用的James cook号也有5800t, 适用于多个海域的调查研究, 船上设有8个集装箱型模块化实验室, 分别从事不同领域研究, 可根据不同研究任务在后甲板搭载相应模块。
3.3 动力采用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电力推进系统
国外海洋科考船的动力系统采用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电力推进系统, 尤其是近期新建船。如美国Sikuliaq号调查船采用柴电推进系统, 4个柴油发电机组, 2台电动机, 持续功率4290kW。俄罗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采用瓦锡兰柴油机, 6300kW2台, 4200kW1台;电力推进装置, 2台, 7100kW。德国Maria S.Merian号海洋调查船柴电推进, 2台吊舱推进器, 每台2050kW;1台喷水推进器, 1900kW。韩国Araon号极地海洋调查船主动力系统:柴电推进装置, 2台柴油机, 总功率10MW。螺旋桨:2部方位推进器, 2部首推进器[9]。
采用电力推进, 一方面便于船舶总体的灵活布置, 且噪音较小, 另一方面兼顾了海洋考察船动力定位系统的要求。目前原动机仍以柴油机为主。
3.4 新建科考船大部分采用良好的功力定位技术
海洋调查船虽然对高航速没有太高的要求, 但受海洋风、浪、流等复杂环境的影响, 通常需要动力技术辅助精确定位, 便于进行数据采集、深潜器布放等作业, 因此对动力定位的技术要求较高。一些新建的调查船如美国Sikuliaq号、德国Maria S.Merian号、英国James cook号、澳大利亚Investigator号、西班牙Sarmiento de Gamboa号均采用了动力定位技术。
3.5 部分新建海洋调查船具备冰区航行能力
由于各国对极地区域蕴含丰富资源的高度重视, 不断开发出具有极地航行能力的调查船, 如近年来新服役或新建的美国Sikuliaq号、俄罗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德国Maria S.Merian号、日本新Shirase号、韩国Araon号等调查船, 均具备破冰和冰区航行能力, 可在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3.6 国外新服役或新建的海洋调查船开始装备无人潜航器
国外新服役或新建的海洋调查船, 如英国James cook号、印度Sagar Nidhi号、以及美国的Neil Armstrong号、英国的Discovery号、澳大利亚的Investigator号都已经或即将装备无人深潜器, 并应用最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化程度高, 布放之后可独立在水下执行探测和识别水下目标, 取样、或完成各种人力无法胜任的水下环境和目标数据采集工作。未来, 调查船无人潜器将能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 在环境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时, 还能够自行调整, 克服障碍。此外, 新一代无人潜器减少了通信和人员监控需要, 采用导航帮助和通信中继可进行多个无人潜器协作作业, 争强水下环境感知能力。
3.7 装备功能齐全的探测设备, 实现综合作业功能和多用途
目前, 国外海洋调查船普遍装备了用于大气边界层、海气界面气象进行探测的大气剖面仪等大气探测设备;用于对海洋生态环境参数进行探测的温度传感器、盐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海洋生态环境探测设备;用于对海洋资源、海底地形地貌进行探测的鱼探仪、水下精确定位的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多波束探测系统、分裂波束探测系统、浅层剖面仪、海底照相、可视多管采样器等海底探测与取样设备;用于对重力、磁力、地震进行探测的重力仪、磁力仪、地震仪等地球物理与取样设备;从而使其实现了对海洋水文气象、海洋生物与渔业资源、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地球物理等的综合作业功能和多用途化。
4 国外海洋调查船的管理模式
各国海洋调查船中, 尤以美国的数量最多, 技术最为先进, 体系最为完善, 最能代表世界海洋调查船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美国海洋调查船的管理从顶层谋划, 有效地保障了调查船队的规模与技术水平。
(1) 成立跨部门合作组织, 制定海洋科学研究设施实用、更新与投资的政策、程序和计划。为了推动个联邦机构在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方面的合作, 美国海军于1997年建立了多家海洋科学合作机构 (NOPP) , 该机构中有一个跨部门机构基础设施组织 (IWG-FI) , 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先进技术办公室、能源部 (DOE) 、环保局 (EPA) 、矿物管理局 (MMS) 、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管理局 (NASA)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OAA)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美国海洋海洋局、美国海军研究局 (ONR) 、美国海岸警卫队 (US-CG) 、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等机构人员组成, 支撑美国海洋科技联合委员会 (JSOTC) 制定美国海洋科学研究设施使用、更新与投资的政策、程序与计划[1]。
(2) 大型调查船普遍由政府部门出资建造, 研究院所使用管理。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调查船数量最多的国家, 船长超过40m的调查船有40艘 (2007年) , 其中只有3艘由研究所或大学自己出资建造;其余所有调查船均由政府机构的环保局 (EPA) 、美国海军、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OAA)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美国海岸警卫队 (USCG) 出资建造。这些国家政府机构出资建造的调查船, 除部分由出资机构自己使用外, 大部分都投放到各海洋科学研究院所, 由研究院所使用管理[2]。
(3)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积极推进调查船的长远规划, 发布了一些列未来海洋调查船的发展报告, 如2001年的《美国国家科学研究船队未来规划》, 2009年的《海上科学:用强大的海洋科学研究船队满足未来海洋科学研究目标》, 2013年的《联邦海洋科学研究船队现状报告》等[3]。美国根据未来海洋科学发展的需求, 制定了不断修正其未来海洋调查船的发展计划, 推进海洋调查装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4]。
5 我国海洋调查船发展建议
(1) 注重深海、极地海洋调查能力建设, 重点发展大吨位、远洋综合、绿色节能的海洋调查船。2000年以来, 国外总共新建约100艘海洋调查船, 其中77艘为全球级 (船长大约70m) 的海洋调查船, 调查功能综合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另外, 近年来, 国际海事组织 (IMO) 、欧洲以及一些国家也都纷纷出台各种规范、标准, 从制度上确保全球海洋环境或区域海洋环境尽可能都免受污染, 绿色、环保和环境友好型船舶是当今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
(2) 为支撑海洋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近岸海洋调查船。全球级海洋调查船主要承担大洋调查任务, 对于近海区域的海洋调查, 无论从适航性和经济性的角度来看, 都宜采用小型近岸海洋调查船。欧洲海洋调查船中, 近岸海洋调查船占据70%, 为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9月, 我国发布了国家海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重点研发海洋调查、观测和监测设备与仪器, 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加快旧船改造、提升仪器装备性能。海洋调查船旧船改造和新船建造相辅相成, 对海洋科学调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如果船舶更新周期按25年计算, 我国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调查船面临老化退役, 这种现状将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因此, 对现有的调查船不断充实完善和定期进行现代化改造, 形成新老交替的良性循环, 才能为我国的海洋调查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旧船实现现代化改装, 提升相关性能, 技能满足当前海洋调查不断增长的需求, 同时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建议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待并重视我国海洋科考船事业, 制定全国科考船舶更新建造具体计划, 对每艘船的功能定位、设备配置进行系统性的总体规划, 争取在5~10年内, 明显改变我国海洋科考船整体落后状况[5]。
(4) 发展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装备制造技术。采取引进与自主研制相结合的方式, 对主要和关键装备性能技术要尽快在引进合作中消化、吸收并实现国产。踏踏实实地做好海洋科考装备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工作, 以企业为主体促进国产海洋科考装备的发展。建立国家海洋科考船队建设专项, 紧密跟踪世界发展动态, 有针对性开展海洋科考船舶及有关装备的研究开发, 加快发展国内海洋科考装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参考文献
[1]Interagence Committee on Ocean Scienc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gration.Federal Ocean and Coastal Activities Report to the U.S.Congress[R].Interagence Commitee, 2008.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Science at Sea:Meeting Future Oceanographic Goals with a Robust Academic Research Fleet[M].Washingtong, D.C:Th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9.
[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11.Critical Infrastructure for Ocean Research and Societal Needs in 2030[M].Washingtong, D.C:Th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11.
[4]NSTC Joint Subcommittee on Oc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rting the Course for Ocean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next decade[R].NSTC Joint Subcommittee, 2007.
国外度假的种族隔离趋势 篇8
这么些年过去了,我经常出门转悠,结果看出来这样一个趋势——国外的度假村和酒店在偷偷施行一个新的种族隔离政策,在吃饭时,把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分开。我在这里说的“种族隔离”是指“隔离且平等”,给你的座位不是差的,也不少,只是隔离开。
我一位朋友,在酒店业工作,他说,这种隔离政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而且是国内酒店率先施行的,他那时候在北京一五星级酒店工作,国内游客一般住在5层及以下楼层,外国游客住在6层及以上,国内游客不爱护房间设施,用床单擦鞋什么的,房间要三年一翻新,而5层以上的房间,是五年一翻新。
有一年,巴黎市政府官员来北京搞旅游推广会,有一位中国记者提问:我在巴黎遇到很多中国游客,请问,你们是不是有什么办法能把中国游客分开,不让我看见那么多中国游客?这个问题太雷人,巴黎官员不知道如何作答。外国人哪里知道我们还有这样的需求。据说,瑞士旅游部门会区别对待中日游客,中国旅游团被拉着去爬铁力士山,日本旅游团被拉着去爬少女峰,可精明的瑞士人也不知道我们还有更高层次需求,在自己这堆人里还要分出三六九等。要想分开,这事儿还真不能麻烦瑞士或巴黎,得自己办,途径只有一条,花钱。比如马尔代夫,我们常去的双鱼岛、梦幻岛,加上机票,不过1万多,旅游达人就会给你出主意,别去这些岛了,要想避开中国人,你得去SONEVA FUSHI,一晚上的房费是3000多,加上机票要两万多,岛上中国人很少了,全是俄罗斯人。什么?你不喜欢俄罗斯人,想和欧美人住在一个岛上?那你得去ANATAKA。什么?你不喜欢美国人,只想和文明优雅的欧洲人住在一起,那只有去ONE&ONLY,房价要2000多美元吧,不过欧洲人在那里多是长住,一周或两周,你要住四个晚上就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