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案例分析

2024-07-19

避税案例分析(精选8篇)

避税案例分析 篇1

合理避税:个人所得税避税筹划案例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开征了这一税种。据统计,1991年,全世界20多个低收入国家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为9.3%,个别发达国家达40%以上,而我国1998年仅占到3%左右。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个人所得税是我国最有发展前途的税种之一。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业户以及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国籍人员)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由于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发展趋势的看好,个人所得税的避税方法对每一个纳税义务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利用纳税人身份认定、利用附加减除费用、利用分次申报费用、利用境外扣除费用、利用捐赠抵减、利用账面调整、利用资产处理、利用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等八种避税筹划法的案例。个人所得税直接涉及到个人自身利益,个人避税的主观愿望必将十分强烈。这里正是符合个人的这一需要,为纳税人提供了许多参考。同时,科学的例证也能有效地避免逃税行为的发生。

利用纳税人身份认定的避税筹划案例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两种。居民纳税义务人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或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很明显,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将会承担较轻的税负。

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海外侨胞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如果在一个纳税里,一次离境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超过90日的,简称“90天规则”,将不视为全年在中国境内居住。牢牢把握这个尺度就会避免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义务人,而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例.一位美国工程师受雇于美国总公司,从1995年10月起到中国境内的分公司帮助筹建某工程。1996内,曾离境60天回国向其总公司述职,又离境40天回国探亲。这两次离境时间相加超过90天。因此,该美国工程师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他从美国总公司收取的96000元薪金,不是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就是说,该美国人避免成为居民纳税义务人,从而节约了个人所得税5700元,即: 12×[(96000/12-4000)×15%-125]=5700(元)

利用附加减除费用的避税筹划案例

在一般情况下,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800元费用后为应纳税所得额。但部分人员在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减除800元费用的基础上,将再享受减轻3200元的附加减除费用。主要范围包括:

1. 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并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

2. 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并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专家

3.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

4. 财政部确定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其他人员。

例.某纳税人月薪10000元,该纳税人不适用附加减除费用的规定,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如下:应纳税所得额=10000-800=9200(元)

应纳税额=9200×20%-375=1465(元)

若该纳税人为天津一外商投资企业中工作的美国专家(假定为非届民纳税人),月取得工资收入10000元,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过程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10000-(800+3200)=6000(元)

应纳税额=6000×20%-375=825(元)

1465-825=640(元)

后者比前者节税640元。

避税案例分析 篇2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我国转移定价税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引起了避税现象的凸显。在此背景下, 为达到优化我国投资环境的目标, 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应从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入手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运营环境, 且避免避税问题的凸显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以下就是对基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中避税与反避税的详细阐述, 望其能为当前跨国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并推动其不断完善自身经营手段。

一、转移定价概念分析

转移定价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卡森和巴克利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中所提出的, 是针对跨国公司所提出的概念, 指的是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各地的分公司之间或者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进行产品和劳务转移过程中使用的定价方法。这种价格的制定, 不受国际市场上产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的影响, 也不用遵循市场上的竞争原则。因此, 转移定价是一种跨国公司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与正常市场价格无关的特殊定价方法。此概念的提出致力于优化市场环境, 并引导外部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中间产品所投入的成本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且最终避免外部市场交易行为的产生带来一定的风险问题, 达到最佳的市场交易状态。此外, 转移定价的目的旨在调节理论及避免外汇风险, 同时在此基础上, 引导跨国公司在实际经营生产过程中实现税负最小化的经营状态。[1]

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一) 破坏市场环境的公平性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各地区税率的差异, 在进出口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上进行设计, 使税率较高地区的分公司的进出口额达到最大的平衡, 减少公司纳税。这种避税方法对我国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破坏了市场环境的公平性。税收起到了平衡各类经济主体的利益的作用。因此, 税收执行过程中要求各经济主体应处于公平的地位。税负公平是市场公平性竞争的重要条件, 但是由于部分跨国公司在实际经营生产过程中利用转移定价的方式将自身税负水平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 最终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竞争优势。但是此种竞争手段是不正当竞争方式中的一种, 即促使遵纪守法的纳税人始终处在较低的竞争位置, 并就此破坏了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 且威胁到了纳税制度的实施, 因而在此基础上, 我国政府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并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此外, 部分跨国公司在实际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常以在华投资子公司的方式来达到转移定价的目的, 同时影响到了同行业企业经济效益, 并对其实际生产造成了一定威胁。

(二) 减少我国税收收入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随着各大跨国公司在我国开设分公司的增加, 各类外国公司的税收占我国税收的比重越来越大。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研究表明, 截至2013年, 全国跨国公司企业已经达到了70万家。且就国家税务总部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 近年来, 跨国公司在投资活动开展过程中亏损面已经达到了54%左右, 即年亏损上升到了1 500亿元。此现象发生的一部分原因即为部分跨国公司在实际经营生产的过程中以转移定价的路径来进行避税, 最终由此减少了我国税收收入, 并影响到了国民经济水平的增长。此外, 2013年我国税务总局为避免避税现象的频繁发生展开了反避税调查行为, 且在调查结果中得知, 在调查对象中50%以上的企业处在虚亏实盈的运营状态, 这都我国税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此基础上, 我国政府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对避税问题的有效处理, 减少我国在税收上的损失。

(三) 侵吞他人利益

跨国企业合作者利润收入在我国引进外资收益中占着关键性的作用, 但由于某些合作者缺乏对国际市场行情的了解, 从而导致其在投资活动开展过程中只能依靠跨国公司来展开相应的投资环节, 最终由此导致其在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影响下自身利益逐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现象的凸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合作者出现零利润、负利润的投资状况, 并就此影响到了我国引进外资的收益。税收是对公司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的补偿, 跨国公司在我国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 又不想缴纳税金, 是对我国其他经济主体和个人的利益的一种侵犯。另外, 部分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现象的产生甚至造成了我国资产的流失, 因而在此基础上, 我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反避税管制政策的落实, 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且避免投资者的利益遭到破坏。[2]

三、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中反避税管制对策

(一) 借鉴国外反避税方法

跨国公司的这种避税方法不是最近刚刚开始的, 也不是在我国首次适用, 在很多国家已经出现。因此, 很多国家已经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和办法来应对这种避税, 我国要想减少或者避免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的方法在我国避税发生, 就需要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基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基础上强调对国外反避税方法的借鉴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此, 首先, 要求立法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注重明确纳税人应负的举证职责, 由此引导其在缴纳税款过程中规范自身交税行为, 即避免转移定价避税问题的凸显。其次, 西方国家在反避税管制实施过程中强调了维护国际税收权益的重要性, 因而我国政府部门在反避税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借鉴西方成功经验, 推行转让定价反避税措施。例如, 在反避税措施落实的过程中可有效参照美国税法规定, 保障政府权力, 并明确跨国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举证职责, 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再次, 通过借鉴国外反避税方法来完善税务行政组织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3]

(二) 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

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不局限于某个国家, 利用转移定价的方法进行避税也不局限于单个国家。通常情况下, 这种情况发生在某个跨国公司的多个甚至所有公司, 单个国家进行反避税工作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 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是避免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进行避税的有效途径之一,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在国际反避税合作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全球性监督环节的开展, 继而引导我国在避税问题缓解过程中突破价值观念、法律制度差异的限制来实现国际间转移价格的监管, 从而在此基础上可及时发现跨国公司在实际经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避税问题, 且对其展开严厉的处罚行为, 达到最佳的反避税管理状态。第二, 在国际反避税合作过程中亦应通过“国际税收管理中心”的设置路径来实现税收情报的有效交换, 最终从根本上避免避税行为的产生影响到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税收水平。第三“, 反避税调查机构”的成立亦有助于避税问题的解决, 因而应注重推动其工作的有序开展。[4]

(三) 合理运用税收筹划

在部分跨国公司经营过程中其为了使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时常通过“高进低出”即从母公司采购价格较高的原材料, 然后再以低价向母公司销售产品的方式来进行利润的转移。这种操作的频繁发生会导致跨国公司在我国分公司呈现负盈利的局面。因而为了避免此现象的频繁发生, 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在实施反避税管控工作的过程中应强调对税收筹划的合理运用, 即将税收监督职责落实给相关税务机关, 要求其在监督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跨国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实现对定价的合理调整, 并就此引导跨国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逐渐规范自身纳税行为, 从根本上杜绝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转移定价的思想, 最终实现规范化经营状态。此外, 在税收筹划应用过程中亦应通过培训方式来转变跨国公司经营观念, 且避免其产生转移定价行为, 达成诚信经营目标。[5]

(四)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跨国公司在我国开设分公司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肯定, 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 我国对在我国开设分公司的跨国公司都有政策上的优惠, 在应对跨购公司转移定价的过程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 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在实施反避税管控工作的过程中应加大对APA即预约定价的宣传, 最终由此来引导跨国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规范自身操作行为, 并基于税务机关对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定价进行确定的基础上达到避税行为监督目标, 且避免避税问题的凸显影响到我国整体税收水平。其次, 我国税务机关在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APA制度内容达成市场透明化发展目标, 并基于强调信息公开化的基础上缓解跨国公司避税问题, 达到良好的避税问题管控效用。再次, 在税收优化政策完善的基础上, 要求税收机关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选择某一特定行业开展稽核行为, 对于避税现象严重的公司, 应进行适度的处罚, 起到惩处不守法单位和警示其他单位的目的, 由此达到良好的反避税工作状态。[6]

四、结语

综上可知, 当前部分跨国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利用转移定价来达到避税目的的经营状况, 大大减少了我国的税收收入, 也破坏了我国公正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 为此, 我国税务机构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国外开展反避税工作的经验, 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避税现象展开细致化分析, 了解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进行避税的方法、范围和幅度, 并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运用税收筹划、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等途径入手来开展反避税工作环节, 并就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避免不规范竞争手段的产生影响到我国整体税收水平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层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且由于转移定价中避税现象的产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市场环境的公平性, 因而我国政府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并就此完善反避税管制措施, 达到最佳的企业经营状态。通过对转移定价概念分析入手, 并详细阐述了基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中反避税管制可采取借鉴国外反避税方法;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合理运用税收筹划等策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反避税

参考文献

[1]张辑.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的应对策略[J].统计与决策, 2012, 11 (1) :58-61.

[2]张磊.我国转让定价避税与反避税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12, 13 (1) :91-96.

[3]李涛.论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的危害及其法律规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 15 (3) :71-74.

[4]黄敏.跨国公司避税与我国税务机关反避税———转移定价策略性博弈分析[J].时代金融, 2013, 35 (14) :71-72.

[5]李柯.在华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避税的现状及趋势[J].中外企业家, 2011, 14 (7) :45-47.

国际避税影响因子分析 篇3

[关键词]跨国公司 转移价格 关税 避税 反避税

[中图分类号] F2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85-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由于跨国公司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操纵,使得跨国公司不依国际市场供求关系而通过内部交易进行价格转移成为可能。转让定价问题成为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相关概念

(一)关税的含义

关税是指一国海关对出入本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通常属于国家最高行政部门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在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关税是国家财政税收的主要收入。关税完税价格是关税的征税基础。关税应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关税完税价格×适用税率。

(二)转让定价的含义

所谓转让定价(transfer pricing),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获取企业集团的整体最大利益,在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中,采用低于或高于市场正常交易价格的行为。利用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转移收入和费用,是跨国公司国际避税采用的最常见方法。跨国公司常常用这种手法来转移高税负国家中关联企业的利润,借以减少集团的总体税负,提高跨国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

(三)避税的含义

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漏洞及不足之处或税法允许的办法,进行适当的税收策划或财务安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或解除税负的目的。其必然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扩大了利用外资的代价,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致使一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

二、跨国公司集团利用转让定价避税实证分析

假定A和B是跨国关联公司,A所在国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0%,B所在国的税率为40%。在某一纳税年度,A公司生产一批产品10万件,全部要出售给关联的B公司,再由B公司向外销售。如果A公司按照每件20美元的价格将这批产品出售给B公司,B公司然后再按每件27美元的市场价格将这批产品出售给一个非关联的客户(方案1),则A,B两企业的纳税总额为29万美元,税后利润61万美元。

如果A公司按每件23美元的价格向B公司出售这批产品,则A公司的销售利润就会增加30万美元,B公司的销售利润则会相应下降30万美元(方案2)。由于A公司位于低税国,而B公司位于高税国,因此A公司提高对B公司的转让价格会使两个公司的纳税总额下降6万美元,税后利润总额则从原来的61万美元增加到67万美元,相应也提高了6万美元。

三、关税对转让定价避税的影响实证分析

跨国公司在安排关联企业的交易价格时不仅要考虑有关国家的公司所得税税率,还要考虑进口企业所在国的关税。如果进口国的关税税率过高,那么用很高的转让价格向该国的关联企业出售产品就不一定有利。

上例表明,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向所得税适用税率低的关联企业销售产品并不是转让价格越高越有利,必须考虑进口国的关税税率。在进口国关税税率过高的情况下,用很高的转让价格向该国的关联企业出售产品不一定有利可图,避税的效果可能事倍功半。

四、加强对转让定价避税的防范

(一)完善转让定价税制

1.规范税收行为,加强对转让定价调整的操作性。针对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要结合中国实际,在传统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法基础上,增强对转让定价调整的操作性。目前我国对转让定价调整方法的使用顺序加以机械的规定,调整方法也具有多样性和难确定性。所以,应采用实用灵活的原则来决定调整方法,摒弃对各种方法机械地规定优先使用顺序。对于集团内部劳务提供和无形资产转让等方面也要分别作明确的规定。同时强调正常交易原则,扩大转让定价税制的适用范围。

2.强化转让定价避税处罚措施,加重转让定价处罚力度。结合各国轻罚纳税人未按期提供关联申报资料,较重罚纳税人少报应纳税额的做法,我国对转让定价处罚力度的规定应分情况处理:就纳税人未按期报送关联申报资料的,责令限期报送,情况严重的处以固定金额的罚金;严重虚报应纳税额的,依照其虚报税额的严重程度处以虚报应纳税额一定比例的罚金。只有在立法上加重对转让定价避税的处罚力度,才能使企业的避税成本加大,进而打击其利用转让定价转移企业集团利润的行为。

(二)加强税务征收管理

1.强化税务申报。强化国际税务申报制度十分必要。首先要求对转让定价情况填写特定表格向税务局申报。跨国纳税人除按一般规定进行税务申报外,还要另写税务专项报表,说明与转让定价有关的业务概况,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其次要求跨国纳税人对税收案件有关的国外事实必须负举证的责任。

2.加强税务审计。首先,提高对账证资料的管理要求。跨国纳税人必须及时提供调查定价所需的一般账证资料,并对转让定价业务另行提供特定的账证资料,而且企业的各类税务报表都要切实经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审核验证,而不是在执行规定时走过场。除不经审核的报表不予承认外,如发现会计师审核验证过的报表存在不实,也要追究其相应责任。其次,对于不能提供准确的成本费用凭证,或者每年所得数额较小的纳税人,实行评估所得税制度,采取评估所得征税的办法。

(三)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反避税队伍,成立转让定价工作组,专门负责转让定价反避税管理;建立转让定价专家库。吸引精通税收、财务、审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相关行业人员,组成复合型专业税务人才专家库参与转让定价反避税调查,提高转让定价调查的效率。

2.加强对转让定价反避税专门人员的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税务人员的培训是反避税工作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由于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避税手段隐蔽,而且关联企业难以确认,因此对税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税务机关应不定期的开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使税务人员全面掌握和通晓转让定价避税惯用的手段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对税务人员定期进行继续教育,改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水平,并注重各地税务机关的经验交流,进而提高整体反避税工作能力。

(四)加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电子商务等新的交易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转让定价避税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合作,并形成共同遵守的有效国际规范,才能得以有效解决。因此,我国应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及国际反避税协定,同时与缔约国家和地区加强情报交流,建立税务情报收集和交换的专门机构,在情报交换等方面提供协助。各国还应建立适合本地反避税工作需要的信息库,拓宽信息来源领域,共同实现转让定价国际反避税。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耘疆,廖东华.转让定价的避税性质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2):247-248.

[2] 马桂莲,尤为龙.关联企业转让定价偷税剖析[J].税收征纳,2008(7):26-27.

[3] 王志强,李骏.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逃避海关税收的实证研究[J].税务研究,2007(10):82-85.

[4] 何玉润,张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定价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方法[J].涉外税务,2006(5):25-29.

[5] 王金辉.我国转让定价税制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2):161-162.

国际税收避税案例 篇4

[案例一]韩国一些海外建筑承包公司在中东、拉美一些国家规定非居民公司在半年(183天)以内获得的收入可以免税,韩国海外建筑承包公司常常设法在半年(183天)以内完成其建筑工程,免缴这些国家的收入所得税。

[案例二]日本早在80年代初就兴建了许多海上流动工厂车间,这些工厂车间全部设置在船上,可以流动作业。这些流动工厂曾先后到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进行流动作业。“海上工厂”每到一国,就地收购原材料,就地加工,就地出售,整个生产周期仅为一、两个月。加工、出售完毕,开船就走,不须缴纳一分钱的税款。1981年,日本的一家公司到我国收购花生,该国公司派出它的一个海上车间在我港口停留27天,把收购的花生加工成花生米,把花生皮压碎后又卖给我国。结果,我国从日本获得的出售花生的收入,有64%又返给日本,而且日本公司获得花生皮制板的收入分文税款未纳,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和其它多数国家都对非居民公司的存留时间作了规定(如我国规定非居民公司只在超过半年后才负有纳税义务),日本公司就是利用了这种规定,我国税务部门毫无办法,只得眼睁睁地让其避税。

分析我国加入WTO后反避税立法 篇5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展,避税问题也越来越为政府和纳税者重视,政府和国家税务机关领导多次强调要研究避税问题。特别是在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经济合作将不断扩大,涉外经济和贸易不断发展,国际避税已经成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大量避税现象的存在,已给国家经济政治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可以说依法治税与合理避税是一对矛盾,要妥善解决这对矛盾,就要加快税收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完善,特别是反避税的立法。

关键词:税收法律 避税 反避税

一、国际避税与国际反避税

由于国际经济交往的存在,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增加,跨国纳税人企业就会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利用各国税法固有的漏洞和差异,进行合法的避税的活动,从而影响了纳税人居住国的经济利益和财政利益,严重的还会影响居住国的政治利益,所以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反逃税法和反避税法,对国际逃避税行为规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惩罚措施。

1.加强税收法律的立法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涉外投资的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从本国的经济利益和财政利益出发,加强税收法律和反避税法律的立法工作,保障反避税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立法层次高,法律体系比较完善,税法的立法一般都由国会或国家立法机构进行,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税收基本法或颁布了税收法典,如德国就颁布了《税收总法典》,

美国的税收法典厚达3000多页①。一些国际反避税比较先进和成功的国家,还专门制定了反避税法。如美国为了对付各类公司用各种手段逃避税赋,在税法中制定了许多严格的条例规定,1962年在《国内收入法》中,增补了F部分,针对受控制的公司作出规定②。还有在对付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避税方面,发达国家一般以“实质重与形式”的原则,对以避税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和合同不予承认。如德国《税收总法典》第42条规定当存在税收滥用时,可以将合法交易视同经济现实征税③。

2.加强对恶性税收竞争的防范

由于每个独立国家都具有税收主权,有决定其税制的自由,可根据自身的财政收入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从而产生了国际税收竞争。其形式包括:采用低税率或税收减免吸引外资。跨国控股公司就可以利用各国的税收竞争,使得国际投资所得在这些公司间不用缴税或少缴税而自由流动。欧盟和经贸合作组织的倡议引导下,为了防止“有害税收竞争”,着力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贸易税收执行法案》于9月1日被欧盟成员国认可,根据这一法案,各成员国将自行限制新的有害税收竞争措施并缩减已经存在的差距。经贸合作组织又于206月在《走向全球化税收合作》的报告中罗列了35种有害的避税地④。各国则通过国内立法和加入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来防范国际税收竞争对本国经济和税收带来的负面影响。

3.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国际反避税对税收征收机构和征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成功开展国际反避税的国家来看,均从法律上对税收征管作出明确的规定:

(1)在税收征管中引入纳税评估机制。纳税评估是税源控制的有效形式,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英国的各种税收征管一般都要经过纳税申报、估税、税款交纳和税务检查等程序。其中估税是税收征管的重要环节,如果税务机构认为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的税收申报不完全,或者有理由认为纳税人少申报税收,则可对其少缴的税款部分签发估税单,或根据纳税人提交的税收申报表连同其提供的其他一些文件(如会计报表),计算出纳税人的应税所得,估算应付所得税款。如果税务稽查员发现纳税人获得了无资格享受的宽免或减免,可以对纳税人的应科税所得签发补缴税通知单。

(2)依法建立完善的涉税征管信息网络。这些国家还重视涉税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信息共享程度非常高,如在美国,计算机征管网络形成了10大税务管理计算中心,并与银行、海关、边防等部门联网,建立了严密的体系。为了防止纳税人拒不申报或利用各种手段逃避纳税,税务部门除根据其申报的资料立档外,还要取得有关单位(如银、商业注册局、车辆注册局、社会组织等)的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取得纳税人的收入

及纳税资料,由计算机检查纳税人纳税人是否如实申报纳税。

(3)强化税收征管机关和税务官的法律权力。在德国,税务部门主要由征管分局、稽查分局、调查分局组成,其中调查分局是德国税务局具有司法职责的一个分局,它负责稽查分局移送的涉税案件和公民检举揭发的涉税案件的立项调查和刑事侦查工作。

二、我国反避税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必须遵循其规则体系,约束政府的自身行为,这就要求修改原有的税收法律。从我国的税收立法的现状来看,税收立法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税收法律制定的级次较低。

广义的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的制定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但是对于行政法规是应由国务院制定的,在法律规范当中,法律有较高的法律地位,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法律地位较低。目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税收法律仅有《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很少的几部。大量的税收立法是国务院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的。而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通告。①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授权立法的税收立法模式,出现法律立法行政化的趋势,因而许多税收法规是以条例的形式存在,或由国务院发布行政决定,税收法律制定的级次较低,从而导致立法的不严肃性,也就严重影响了税法的法律效力。这与依法治税的原则不相符。2.税收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税收法律大多数是单行法,还没有一部完善的税收法典

也未有一部独立和完整的反避税的专门的《反避税法》,许多反避税的条款散见于税收征管法、单个税法或税收条例之中,涉及国际反避税的税法条款更少,同时由于对防范恶性税收竞争的立法重视不够,对如何防范纳税人滥用国际税收也未作出限制,给反避税带来许多困难,也为跨国纳税人提供可乘之机。

3.忽视税收程序法的立法,致使税收执法和司法保障乏力。

我国在税收法律的立法上重视实体法,而忽视程序法,致使我国税收征管程序只有一部《税收征管法》,但其内容有很大的局限,税收执法和司法保障机制乏力。由于税收程序法存在的不足,致使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纳税评估机制。在我国税收实践中,纳税评估资料来源非常有限。受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的限制,我国在信息技术处理、经济侦查、情报网络、价值评估等方面显得非常不够,最棘手的问题往往是对跨国公司、联营企业在国内、外的经营和财务情况不太了解,以致对避税活动束手无策。由于评估手段的不足及评估资料和指标的局限性,在历年的反避税调查中,主要是针对转让定价调查,用得较多的调整方法为成本加成法①。我国通过评税来防止纳税人避税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由于在税收征管法中,未能从法律上明确涉税部门需与税务部门联网,并允许税务部门合法地利用其涉税信息,造成税务部门未能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工共享,从而未建立起完整的税收监控网络。

三、加入WTO后我国的反避税立法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

税收竞争的存在,跨国公司在制定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其中税收政策将是他们研究的重点,而避税必然是要采取的战略手段之一,跨国避税问题还会更加突出。既要从立法和税制上着手,又要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展反避税工作。加强税收立法,特别是加强反避税立法,是防范避税行为的前提。

1.提高税收法律的立法级次。

加入WTO后应当将税收制度相对确定下来,以便其它国家的经济主体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规则可遵循。这也是WTO中对于政府行为的一种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小学英语论文应将一些在实践中证明符合我国税收实际的税收行政法规,按照立法程序尽早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以提高税收法律制定的级次。

2.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税法体系。

税收立法严密,其目的就是增强税收法律的透明度和堵塞漏洞。明确的纳税人,明细科学的课税对象和税目,刚性而统一的税率,这是反避税的基础。税制设置完善,税种设计科学,可缓和避税行为。同时,要加快《反避税法》的立法工作。从反避税的.一般原则、防止税收协定的滥用、反避税的手段、税务机关在反避税的法律地位等各个方面作出规定,为反避税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3.完善税收征管法。

(1)我国要借鉴国外经验,在税收征管法中增加纳税评估制度的有关内容,完善纳税评估制度。拓宽税收评估资料的渠道和种类,建立完整的纳税评估体系,将定性分析的纳税评估与定量分析的纳税评估结合起来。

(2)强化税务机关的违法处置权。尽快强化税务部门的税收执法刚性,提高税务司法水平,保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应借鉴国际反避税的确立法经验,赋予税务机关有对涉税资料的搜集的权利,同时要明确税务机关在掌握充分的资料和确凿证据情况下,税务机关有权自行确定交易价格,并调整利润,拥有充分的处置权。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避税行为的处罚措施,可以根据纳税人避税行为引起的应缴纳税所得额减少的程度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处罚。

总之,避税是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只要有征税,就必然有避税;有避税,就必然有反避税。政府和征税机关对合理避税应持肯定支持的态度;对不合理避税以及偷漏税等行为则应通过相关的税法条款和加强执法予以打击和遏制,减少我国财政税收的损失。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既要注意运用税收效应,在充分考虑利用税收政策吸引外资投资的同时,又要不断加大税收立法的力度和加快立法的速度,特别是反避税的立法,建立一套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以确保在税法的框架下开展反避税工作。

参考文献:

1.斯文-奥洛夫洛丹 李雅慧编译 《快速变化世界中的国际税收问题》 中国财政学会《财政研究》年第6期

2.董文毅 《论完善我国税收立法问题》 中国财政学会 《财政研究》第6期

3.王进猛 《完善反避税制度 迎接入世挑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1期

4.谢永清 《国外税源控管的经验及我国税源控管的完善》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第2期

5. 鲁篱 《税收法律主义初探——兼评我国税收授权立法之不足》  1月

6. 石广生主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一)》 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相关阅读:

劳动者权益及其法律保护

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金融领域发展的影响

避税案例分析 篇6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超国家公司和宇宙公司等。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内涵。

所谓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各国子公司之间或各国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和劳务时所采用的特殊的定价方法。之所以被称其为特殊的定价方法,是因为这种价格的制定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它不是独立的各方在公开市场上按竞争原则确定的价格,而是公司根据谋求全球利益最大化目的和其它全球战略而制定的偏离正常市场价格的内部交易价格。

二、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现状分析

(一)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操作方式。

1.实物交易中的转移定价。实物交易中的转移定价具体包括产品、设备、原材料、零部件购销、投入资产估价等业务中实行的转移定价,其主要手段是采取“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借此转移利润或逃避我国税收。

2.货币、证券交易中的转移定价。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关联企业间货币、证券借贷业务中采用的转移定价,通过自行提高或降低利率,在跨国公司内部重新分配利润。

3.劳务转让中的转移价格。劳务交易不同于商品交易,其价格弹性大、成本和成效难确定,价格转移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一方面外方向中方收取高额的服务费,以增大成本费用,减少利润逃税避税;另一方面外方对中方所提供的服务,则少报甚至不报服务费,以减少中方利润。

(二)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避税手段。

1.利用各国所得税税率的不同而避税

利用税率上的差异实现避税是跨国公司常用的避税手段之一。当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向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出售产品或服务时,采用定低价;当高税率国家从税率国家进口产品或劳务时,采用定高价。通过各种“高进低出”的做法,在所得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可减少所得税的税负。

2.通过避税港实施避税

避税港是指所得税税率特别低或不征所得税的国家和地区,如巴拿马、列支敦士登、巴哈马群岛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出于一定经济目的的考虑,有意识地实行远低于国际一般税收水平的税收制度。许多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有大量的子公司,并通过子公司低价收购、高价卖出,因此取得了双方利益,从而减轻了总公司的税负。

3.通过关税环节避税

对于按“从价税”或“混合税”计征的关税来说,跨国公司在进行内部交易时,可利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子公司,以较低的发货价格,减少纳税基数和纳税额,降低进口税,从而达到减少关税的目的。

三、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反避税规制的政策建议

(一)认真实施新企业税法,完善转移定价税制立法。

1.认真实施新的企业税法,税企密切合作。我国新的`企业税法在2008年1月1月开始实施,终于统一了内外企业所得税收制度。统一税前列支标准,做到税负公平,但在过渡期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实施中会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税务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

2.完善我国的转移定价税制。针对目前转移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应该制定完 善、规范、全面、权威、专门的《转移定价税制实施细则》,至少包含:关联企业认定、业务范围、调整方法、可比价格资料的获取、详细的分类调整、税务当局的权力、相应调整、处罚规定、调整期限、预约定价制、资本弱化制度等。

(二)借鉴国外经验,稳步推行预约定价制

1.转移定价避税的国际治理。世界各国转移定价税制较为成熟的做法包括:严格审核关联企业的认定、完善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建立资本弱化税制、制定预约定价制度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转移定价相关性法规比较完善,在执行措施、管理水平和预约定价协议的推行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体现了相当出色的成效。

2.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稳步推行预约定价制。我国引进预约定价制时间较晚,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的特点,我国在制定预约定价操作规程时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等的做法,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专门制定适合于中小型企业的预约定价规则。

(三)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

1.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定的签订。为保证在国际税收协定背景下转移定价调整的顺利实施,避免因转移定价调整造成不可避免的国际双重征税,我国应该与更 多的国家签订国际税收协定。

2.形成亚太地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组织。针对我国还未与税收流失最严重的台湾等地区签订税收协定以及我国在转移定价征管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缺乏国 际行情、信息的情况,应形成亚太地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组织,使包括转移定价在内的国际税收问题得以顺利处理。

参考文献:

[1]吴学君.论跨国公司转移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苏州商论,2005(8).

避税案例分析 篇7

关键词:受控外国公司,可归属收入,避税地居民公司

受控外国公司是指那些在避税地设立的由本国居民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外国公司。其主要目的是避税。当存在公司税情况下,对于同属于一个利益集团公司来说,就可以在避税地建立受控公司,将许多经营业务通过避税地公司来开展,把跨国纳税人的一部分营业利润转移到避税地公司的账上,将利润长期积累在避税地公司,以达到推迟和逃避母公司居住国税负,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

利用在避税地设立受控外国公司(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即CFC)进行避税是跨国公司多年来惯用的避税手段,而且近年来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为防范纳税人利用在避税地建立受控外国公司进行避税,在《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规定中明确的规定。

本文就是对我国税法中关于反避税措施对避税地受控外国公司的有关规定进行探讨。

一、受控外国公司的总体说明

从法理角度来讲,受控外国公司条款的征税对象是对受控外国公司构成控制的中国居民股东,而不是外国企业。从原理来说,税率差和延迟纳税是安排避税地避税的驱动力,受控外国公司作为避税安排的载体,通过关联企业间不合理定价、无形资产转让及机构管理费等手段将国内收入转移到避税地,并将利润长期保留在该地,获取实质上的税收利益。我国受控外国公司体系采用低税率检验结合白名单模式,目标是设立在传统避税地由中国居民股东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外国公司,对于未列入免除国家(地区)名单同时也未通过低税率检验的归属所得应计入其中国居民股东当期所得即时纳税。

国际上通行的归属所得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分为两种:交易法和实体法。交易法是对受控外国公司所从事的交易逐笔判断,准确但管理和遵从成本较高,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使用。我国的受控外国公司体系采用实体法,不满足免除条款的受控外国公司所得如仍不满足低税率检验条件(实际税负低于我国法定税率50%的情形),将按股东持股比例全部计入当期所得。

二、受控外国公司反避税措施的分析

我国的受控外国公司体系特点是:结构简洁,框架明晰,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与遵从成本。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控外国公司定义

为了防止企业在低税率国家或地区建立受控外国公司,将利润保留在外国公司不分配或少量分配,逃避国内纳税义务,我国参照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做法,引入了受控外国公司的反避税措施,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明确受控外国公司定义。

其一、明确了构成受控外国公司的控制关系。具体包括:

1、居民企业或者中国居民直接或者间接单一持有外国公司10%以上有表决权股份,且由其共同持有该外国公司50%以上股份;

2、居民企业,或者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持股比例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的,但在股份、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对该外国公司构成实质控制。

其二、明确实际税负偏低的判定标准。是指低于税法规定税率的50%。

除外规定,中国居民企业或居民个人能够提供资料证明其控制的外国企业设立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和挪威的,可免于将该外国企业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利润视同股息分配额,计入中国居民企业的当期所得。

其三、明确中国居民的含义,即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其从中国境内、境外取得的所得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人。

构成受控外国企业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是对外国企业构成控制;其二、是满足低税率检验条件且不符合免除条款。

对控制的认定标准,首先是股权标准,即直接或间接持有外国公司50%以上的股权;其次是一个兜底条款即实质控制标准,即在股份、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对该外国公司构成实质控制。股权标准要求满足个体标准,即居民企业或者中国居民直接或者间接单一持有外国公司10%以上有表决权股份;总体标准,即共同持有该外国公司50%以上股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在关联方多层间接持有股权的条件下,按各层持股比例相乘计算来判定是否符合个体标准和总体标准。实质控制标准是对股权标准的补充,防止通过股权或非股权安排规避控制关系。

低税率检验和白名单,低税率检验是判定低税率区的一般原则,同时也是制定非低税率国家(地区)名单的准则之一。低税率检验实际是以外国企业在居住国负担的实际税负与我国法定税率按年度进行比较,低于我国法定税率50%标准的,将适用受控外国企业条款。白名单是国家在考虑对外投资者的利益以及其他利益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制定的免除条款,旨在保护我国股东在外国的利益不受损失。

(二)受控外国公司应分配收入的适用范围及收入计算

受控外国企业取得的计入中国居民企业股东当期收入的所得即通常所称的消极所得。消极所得是指接受人取得一项所得只是由于消极地起作用,坐等所得的到来,通常表现为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资本利得等形式,与“积极所得”相对应。但这些所得形式并不一定都是消极所得,判断的关键点为企业是否实质参与了获取该所得的经营管理行为。

计入中国居民企业股东当期的视同受控外国企业股息分配的所得,及消极所得。

中国居民企业股东当期所得=视同股息分配额×实际持股天数÷受控外国企业纳税年度天数×股东持股比例

例如:中国A公司,2007年4月1日在乙国设立全资子公司(B公司),乙国的》转172页税率为10%。乙国按年计算缴纳所得税。2007年底,B公司盈利800万元。B公司2007年底不作利润分配。2008年4月12日,中国A公司计算从乙国B公司所得=800万×(365-90)÷365×100%=602.74万元。

中国居民股东多层间接持有股份的,股东持股比例按各层持股比例相乘计算。

(三)避免重复征税处理

重复征税主要涉及两种情形,即:已计入中国居民企业股东当期所得的和已按视同股息分配征税后作实际利润分配的。对于已计入中国居民企业股东当期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按照所得税法或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抵免。

对于已按视同股息分配征税后受控外国企业作实际利润分配,将不再计入中国居民企业股东当期所得。另外,当居民企业股东已按视同股息分配征税,在取得受控外国企业实际利润分配前,将其持有的该受控外国企业股权转让而取得资本利得时,应将其已负担的税收从资本利得收益应纳税款中可以扣除。

(四)免除条款

为了避免受控外国企业立法阻碍我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体系中引入了免除条款,内容包括:(一)设立在国家税务总局指定的非低税率国家(地区);(二)主要取得积极经营活动所得;(三)年度利润总额低于5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主要取得积极经营活动所得是免除条款的核心内容,可从经营的实质性和避税动机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经营的实质性体现在企业在取得所得经营行为中的参与程度,主动经营所得的多少与参与程度成正比关系。一般说来,受控外国企业会取得主动经营和消极经营两类所得,但是否构成主要取得积极经营活动所得,还需要根据行业、企业承担功能、风险等因素作相应的比例标准规定。

一些“走出去”企业在避税地设立受控外国企业,扩展海外市场、增强运营管理,并不是以规避中国税收为主要目的。对于这种情形,需要从设立受控外国企业动机、经营场所、资产(功能及相关风险)、人员、主要经营业务、收入构成等多方面考察。

白名单需要根据各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制定,采用白名单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最小额免除实际上是对“走出去”的中小企业的扶持。

避税地安排一般是跨国公司避税安排的关节点,通常会组合使用转让定价、资本弱化、滥用税收协定等手段,对受控外国企业经营实质的判定不仅要着眼个体,还要从全局大视野审视商业安排的实质。

参考文献

[1]、税务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周金荣

[2]、中国税网

[3]、杨斌.国际税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来青.国际税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避税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转让定价资本弱化正常交易法国际避税地

伴随着我国经济这些年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发展为最有消费潜力的市场之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也是位居世界前列,可是许多外资企业在长年亏损之后竟增加投资,这样的虚亏实赢、长亏不倒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外资企业集中运用的国际避税方法,主要通过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等形式把全世界应纳税总额降至最低。我国受到严重挑战的反避税斗争也必然集中到这几个热点,应从税制到税收征管上不断推出强有力的反避税措施。

一、 转让定价方式

目前,外资企业在华的避税手段主要是利用关联交易,高进低出,这种手段占到避税金额的60%以上,因此首先要制定转让定价税制,遏制和防止关联企业间的避税行为。

1.建立和完善转让定价税收机制

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税务处理,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跨国公司历史悠久,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问题较为普遍,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转让定价税制,对遏制和防止关联企业间的避税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转让定价税收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政府为了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进口关税及增值税方面,对外商作为投资进口或外商投资企业以投资总额内资金进口的机器设备,以及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均可按规定申请免税。这就意味着,跨国公司在选择转让定价策略时,可以不考虑或较少地考虑进口税收对转让定价机制的影响,而在向我国政府缴纳所得税的问题上,可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然而,从税务机关掌握的情况来看,一些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在其转让定价机制中渗进了许多人为的避税因素。

例如,在投资方面,一是抬高作为投资进口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的价格;二是抬高作为投资或转让的无形资产的价格;三是抬高租赁有形财产的租金;四是减少自有资本,扩大借贷资本比例,通过上述人为的增加企业当期资产折旧或摊销费用、增加企业当期租金或利息支出等手法,将一部分利润转移至境外。在生产和销售方面,一是以高价向境内关联企业提供进口原材料;二是以低价收购关联企业的出口产品,在生产未开始前,就已经将一部分利润转移至境外。类似的情况,在提供劳务服务方面,也时有发生。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境内关联企业会出现表面上处于常年亏损状态而生产经营规模却逐年成倍扩大的反常现象。

(2)税收立法中应采取的具体对策

规定转让定价税制的调整方法,宜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调整方法。即: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售价格法、成本加利润法或其他类似方法。

第一,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也称为不被控制的价格法,即比照没有任何人为控制因素的卖给无关联买主的价格来确定。

第二,再售价格法。如无自比照价格,就以关联企业交易的买方将购进的货物再销售给无关联企业关系的第三方时的销售价格扣除合理的购销差价来确定。

第三,成本加利润法。对于无可比照的价格,而且购进货物通过加工有了一定的附加值,已不再适用再销售价格法的情况,则采用以制造成本加上合理毛利,按正規的会计核算办法组成价格的办法。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引申方法,如可比利润法,即把关联企业账面利润与经营活动相类似的非关联企业实际利润相比较,或者将关联企业账面利润与其历史同期利润进行比较,得出合理的利润区间,并据以对照进行调整。

2.规定转让定价案件调查调整的时效

规定对转让定价案件的调查调整时效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规定调查调整转让定价案件的时效,旷日持久,无论是对纳税人还是对税务机关来说,都是不利的。1986年,日本税法规定对转让定价案件调查的时效为3年,即从案件发生的公司会计年度结束后的第二个月末起3年内,税务当局对转让定价案件的调查处理必须结束,超过3年,免予追究。后来在实施中,由于对转让定价案件调查所需要的情报资料量非常大,调查取证的难度也很大,3年时间普遍感到不够用,日本国会在 1991 年批准的税法修正案中,将上述时间延长至 6 年,个别情节恶劣的案件,可以按税法规定的偷税论处,时效延至7年。基于日本的经验,建议我国对转让定价案件的调查调整时效规定为5年~8年。

二、资本弱化方式

资本弱化是指跨国公司为减少税额,采用贷款方式替代劳务方式进行投资或者融。由于各国对股息和利息的税收对策不同,当跨国公司选择跨国投资时,需确定新建企业的资本结构,此时,它们会在贷款或发行股票之间进行选择,以达到税收负担最小的目的。

目前外商投资我国的资金中,60%以上是借贷资金,即使是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向境内外的银行借大量的资金,利用税前列支利息,达到少交或免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资本弱化避税问题已引起各国税务当局的密切关注,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特殊的反避税规定。

三、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国际避税地,也称避税港或避税乐园,是指一国为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繁荣本国经济,弥补自身资本不足和改善国际收支情况,或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在本国或确定范围内,允许外国人在此投资和从事各种经济贸易活动取得收入或拥有财产可以不必纳税或只需支付很少税收的地区。避税最常见、最一般的手法就是跨国公司在国际避税地虚设经营机构或场所转移收入,转移利润,实现避税。

为了防范和打击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港避税,美国于1962年制定了避税港对策税制,随之各西方国家纷纷仿效。1972年德国、1980年法国和加拿大、1990年澳大利亚等国都建立起避税港对策税制,这些国家避税港对策税制的框架基本相同,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 明确税法适用的避税港。对于避税港,各国有不同的判定方法,有的国家采取列举方法,直接列举出避税港的“黑名单”,如美国列举的避税港有39个,德国列举的避税港有31个,澳大利亚列举的避税地则只有16个。而更多的国家则以规定的税率为标准来判定避税港,如日本将法人税率低于25%的国家和地区判定为避税港,英国这一标难为24.5%,巴西将所得税税率低于20%的国家和地区判定为避税港,法国则将税率低于本国税率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判定为避税港。

第二, 明确税法适用的纳税人。即明确本国居民设立在避税港的受控外国公司适用避税港对策税制。这种受控关系一般以本国居民在国外公司的参股比例确定。一般以本国居民直接或间接拥有外国公司有表决权股票50%以上且每个本国股东直接或间接拥有外国公司有表决权股票至少10%为标准。

第三,明确税法适用的课税对象。为防止打击面过大,各国避税港对策税制均规定,适用避税港对策税制的所得,主要是来自受控外国公司的消极投资所得,如股息、利息所得、特许权使用费,而来自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投资所得则不包括在内。

第三,明确对税法适用对象的制约措施。在明确了上述税法适用对象后,各国税法均规定,对作为避税港公司的股东的本国居民法人或自然人,其在避税港公司按控股比例应取得的所得,不论是否以股息的形式汇回,一律计入其当年所得向居住国纳税。该部分所得相应已纳入外国税收可获抵免。美国更进一步规定,上述所得如果没有汇回国,则每个美国股东在该受控外国公司持有的股票基数,还要随视同分配股息相应增加,即一方面视同分配征税,一方面视同增加投资。当以后年度该利润实际分配汇回美国时,不再征税,并相应减少股票基数。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际间交往的日益扩大,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进一步规范化、法律化反避税工作,打击避税行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税务网,www.chinasetax.net

[2]王丰国: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中的避税与反避税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第2期,51-55

[3]宋本强:谈我国对国际避税问题的税务实践[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45-147

[4]何玉润王俊杰:国外转移定价税制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2期,93-95

[5]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版

上一篇:小型美容院店庆活动方案下一篇:初中老师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