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避税

2024-10-23

国际避税(精选11篇)

国际避税 篇1

国际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法和国家间的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全球总纳税义务的行为,是避税活动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扩展。因此,认真研究国际避税问题,制定并相应地的完善我国反避税法规,是强化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跨国纳税人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一)利用转让定价避税

转让定价方式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人为地压低本国境内公司向境外关联公司销售货物、贷款、服务、租赁和转让无形资产等业务的收入或费用分配标准,或有意提高境外公司向本国境内关联公司销货、贷款、服务等收入或费用分配标准,使本国关联公司的利润减少,转移集中到低税国家(地区)的关联公司。

关联企业之间通过转让定价进行避税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关联企业间商品交易采取压低定价的策略,使企业应纳的流转税变为利润而转移,进行避税;二是关联企业间商品交易采取抬高定价的策略,转移收入,实现避税;三是关联企业间采取无偿借款或支付预付款的方式,转移利息负担,以实现避税的目的;四是关联企业间提供劳务采取不计收报酬或不合常规计收报酬的方式,转移收入避税;五是关联企业间劳务通过有形资产的转让或使用,采用不合常规的价格转移利润进行避税;六是关联企业通过无形资产的转移和信用,采用不计收报酬或不合常规价格转移收入,实现避税。

(二)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国际避税地也称“避税港”,是指为跨国投资者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和低税待遇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国际避税地良好的“税收乐园”环境,为世界众多跨国投资者所青睐。

目前,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主要是通过在避税地设立“基地公司”,将在避税地境外的所得和财产汇集在基地公司的账户下,转移公司所得和财产,从而达到逃避国际税收的目的。所谓基地公司,是指那些在避税地设立而实际受外国股东控制的公司,这类公司的全部或主要的经营活动是在避税地境外发生和进行。

(三)利用滥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

国际税收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解决国际双重征税问题和调整国家间税收利益分配关系,本着协商对等的原则,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为达到消除国际双重征税目的,缔约国间都要作出相应的约束和让步,从而形成缔约国居民适用的优惠待遇,这些协定规定的优惠待遇对非缔约国居民的纳税人则不适用。

所谓滥用税收协定,是指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的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第三国居民,为获取该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通过在协定的缔约国一方境内设立一个具有该国居民身份的直接导管公司、踏脚石导管公司或者直接利用双边关系设置低股权控股公司,从而间接地享受了该税收协定提供的优惠待遇,减轻或避免了其跨国所得本应承担的纳税义务。随着国家间相互签订税收协定的数量不断增多,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的现象也日益突出。

(四)利用资本弱化进行避税

资本弱化,又称资本隐藏、股份隐藏或收益抽取,是指企业投资者为了达到避税或其它目的,在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上,降低股本的比重,提高贷款的比重,以贷款方式替代募股方式进行的投资或者融资。资本弱化在税收上的主要结果是增加利息的税前扣除,从而减少应税所得,实现减少股息的所得税。根据企业所得税的一般原理,权益资本以股息形式获得报酬,在企业利润分配前,要先按照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债务资本的利息,却可以列为财务费用,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债务资本是没有税收负担的,权益资本则要缴纳所得税。因此,企业的投资者为逃避税收,往往会把关联企业本应以股份形式投入的资金转为采用贷款方式提供通过高负债、低投资,使资本弱化,增加利息支出,减少应税所得,让企业尽量利用债务资本进行税收筹划,以达到节税或避税的目的。

(五)利用电子商务避税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双方利用国际互联网、局部网、企业内部网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交易的重要渠道,但由于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交易无国籍无地域性、交易人员隐蔽性、交易电子货币化、交易场所虚拟化、交易信息载体数字化和无形化、交易商品来源模糊性等特征,无疑给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提供了更安全隐秘的环境,从而导致跨国纳税人避免成为常设机构和居民纳税人逃避所得税;利用电子商务的高度快速流动性,虚拟避税地营业,逃避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利用电子商务对税基的侵蚀性,隐蔽进出口货物交易和劳务数量,逃避关税等,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新的避税形式。

二、我国反避税原则

(一)有理有节的原则

坚持有理有节的原则就是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反避税法规,对一些性质较为恶劣的避税行为以法规予以规范。但对一些在合理范围内的税收节税行为我们要予承认:一来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惯例;二来外资进入更多的是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帮助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去。

(二)国民待遇的原则

坚持国民待遇的原则就是对同一性质的避税活动应同等处理,而不能因跨国纳税人的国别(地区)或经营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另外,在一般税收政策的制定方面也要体现该原则,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特别优惠,让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三)事先约定原则

坚持事先约定原则是在事先有所约定的情况下(这个约定可以是法律法规,也可以是和企业达成的协议),对避税行为进行纳税调整。如果纳税人的避税此时不在现有的法规及协议的管制之下,只能把这种行为视为一种税收节税行为,尽管它的动机及实际行为被视为不当,也只能在以后给予进一步的约定进行调整。

(四)合理定价及利得原则

坚持合理定价及利得原则主要是针对解决转让定价问题而行使的成本加利润法、预约定价法等提出来的。这一原则要求对各种原材料、产品、费用的国际价格以及类似企业的利润率等信息都有非常全面、准确的把握。既要给对象企业以合理的利润空间,又要保证我国的税收利益不受到损失,体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准则。

(五)符合国际惯例的原则

坚持符合国际惯例的原则是因为避税、逃税与节税在实践中有时很难界定。因此,在处理避税案件时应根据国际惯例,对节税性质的避税,征收机关不得调整与处罚,而应侧重于修正本国税法及有关法律,倘若符合国家产业经济政策的,则应予以支持鼓励;对非节税性质的避税,税务机关应依法合理调整应税所得,补税而不加以处罚。

三、对完善我国反避税法规的建议

(一)对我国现行反避税法规弊端的分析

我国现行防范、遏制国际避税活动主要依据的是原《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反避税条款及财税机关依据这部分条款所规定的相关办法。虽然这些条款办法在防范遏制外商企业避税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反避税工作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1. 现行反避税条款仅针对跨国纳税人通过境外联属企业转让定价避税的问题作出相应的约束,实际上,跨国纳税人在我国的避税活动不仅有转让定价形式,还有诸如利用地区税收倾斜政策、新办企业优惠条款、避税地基地公司、电子商务活动等进行避税。

2. 跨国纳税人在我国避税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建立以税务部门为主,工商行政管理、外经贸、海关、银行、审计等有关部门配合的反避税网络。为使反避税网络的正常运行,客观要求反避税工作必须以国民经济管理法规为法律保障,以协调规范各部门行动。但由于我国现行反避税条款作为所得税法的组成部分,尚属财政金融法规范畴,其调节规范的作用必然是有限的。

3.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没有反避税条款,而实际上来华的跨国纳税人亦有避个人所得税的现象存在。

(二)对完善我国反避税法规的建议

借鉴国外反避税法规的立法经验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跨国纳税人的单行反避税法规应包括:

1. 总则。

规定避税的定义,避税行为的认定、反避税法规的适应范围,还应明确企业进行避税活动可能采取的方法、手段及可能发生的避税范围,以便从中总结避税的规律,制定防范避税措施,更好的指导反避税工作。

2. 纳税人举证的法律责任。

包括纳税人延伸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及对国际避税案件有事后提供证明的义务。对某些国家规定的“纳税人对某些交易行为有事先取得政府同意的义务”的做法,我国可不予采取,因为这一规定被大多数国家认为是严厉的立法方式并受到抨击。

3. 税务机关的权力。

确定税收机关对避税案件的调查权、立案权和处置权等,确保税收机关及税收人员在反避税斗争中的地位。

4. 罚则。

参照国际惯例,对违反法规的行为加以约束和防范,该补税的补税,该处罚的处罚,不仅对纳税人适用,而且对不按反避税法规规定承担义务的有关部门也适用。

5. 规定具体的调整方法。

在产品销售方面,国际上通常采用市场价格法、比照市场价格法和组成市场价格法。在我国制定价格转让制度和政策时,应当考虑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和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关联企业、公司间的非正常交易,规定出具体的调整方法、程序和计算公式等。在信贷方面为防止利用不正常的贷款利率进行避税,应当定期公布我国的正常贷款利率标准,根据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分别就不同的贷款种类、期限规定出不同的幅度。这种标准的制订,不仅可以满足反避税工作的需要,而且对我国企业对外贷款、租赁公司财务核算也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6. 有关部门的权利与义务。

跨国纳税人避税活动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我国税收法规存在漏洞,但与有关的部门经济法规及部门的控管措施亦有一定的关系,为此应在修订部门经济法规的同时,依照部门职责,在反避税法规中明确有关部门反避税的权利与义务。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跨国公司开业审批及注册登记的权利与义务;会计师事务所对跨国公司资产评估与经营业务审核的权利与义务;海关对进出口物资、材料控管的权利与义务;银行对跨国纳税人往来账户管理及为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的权利与义务等。

此外,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上的广泛运用,我国政府在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收的同时,应针对电子商务活动可能存在的种种避税手法,制定符合国际规范的反避税条款,以适应我国全方位反避税工作的需要。

摘要: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各国的税法和税收制度很难在内容和标准上达到完全一致,从而使跨国纳税人在纳税方面有机可乘。跨国纳税人主要利用转让定价、国际避税地、滥用国际税收协定、资本弱化以及电子商务等方式进行国际避税。我国应遵循有理有节、国民待遇、事先约定、合理定价及利得和符合国际惯例等反避税原则,借鉴国外反避税法规的立法经验及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我国反避税法规的总则、罚则以及有关部门的权利与义务等,不断完善我国的反避税法规。

关键词:国际避税,反避税,税收法规,完善

参考文献

[1]方卫平.国际税收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高华.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法律问题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2).

[3]国家税务总局教材编写组.国际税收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楚.电子商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国际避税 篇2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税收不同,因而纳税人力图降低税负的方式和手段也有所不同。这些方式和手段虽然多种多样无外乎偷税、漏税、逃税和避税等。前三种行为在任何国家一经发现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特别是偷税和逃税行为一旦被查处曝光,将难以逃脱严厉的经济惩罚。因此,越来越多的纳税人致力于研究国家税法的漏洞和国际税收间的差异,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达到减轻或免除其税负的目的。

一避税与反避税的定义

(一)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做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策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或免除其税负的目的。其后果是造成国家收入的直接损失,扩大了利用外资的代价,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使得一国以至于国家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

合法避税,也称为节税,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这在税务上不应反对,只能予以保护。

非违法的避税,这种避税行为往往是由于税法本生存在漏洞,使纳税人能够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做出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安排。这种避税行为,会使国家蒙受损失。但因为于法无据税务局不可能像对待偷税一样基于法律制裁。只有完善税法,以杜绝漏洞。

表面合法实属违法避税,这种避税是在合法外衣掩盖下,欺诈手段逃税的违法行为。这种情况在国家税收中相当普遍。一般也是利用税法的差别规定和优惠政策,通过“挂靠”和“虚设机构”,以合法之名行逃税之实。对这类避税行为只有检查,已经查明,应按偷税论处。

(二)反避税是对避税行为一种管理活动,其重要内容从广大意义上包括财务管理、纳税检查、审计以及发票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通过加强税收调查,堵塞税法漏洞。

对于我国税收征管工作来说,开展反避税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充裕国家财政收入,维护国家权益如上所说,避税行为在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同时,会引起国家税收收入相应的减少,损害国家的财政利益。同事,还会造成和加强资本在国际间的不正常流动,使税收收入相应的减少,损害国家的财政利益。同时,还会造成和加强资本在国际间的不正常流动,使税收权益难以在有关国家间正确划分,不利于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通过开展反避税工作,可以使国家应收税款及时、足额地入库,可以有效地缓解国家间税收权益分配方面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权益。

②有利于贯彻税负公平原则公平税负一般是指按负税能力平等征税。它主要包括:在同等条件下按同等办法征税,不同条件下的纳税人区别征税。但由于避

税行为的发生,使得一部分纳税人通过精心策划而获得了税收负担的减轻,而另一部分实实在在缴纳了税款的纳税人,相对于避税人来说税负是增加的,这部分纳税人便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如果对避税行为不采取措施,就会扩大避税行为涉及面,破坏公平竞争,败坏社会风气,使国家蒙受损失,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开展反避税工作,可以为纳税人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排除各种非主观因素对税收分配的影响,使不同的纳税人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竞争,优胜劣汰,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税负原则。

③有利于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可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以调控经济的运行,引导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其它各种经济结构合理化。国家还可以通过一定时期涉外税收的一些优惠办法,来吸引外资,发展国内经济。这均体现在税收法律中。

而避税却歪曲了税法的宗旨,使税收的宏观调控失灵,使税收的优惠导向失灵,使税源流失,从而影响税收作用的发挥。所以,只有开展反避税活动,才能将上述情况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体现税法的政策作用。

④有利于提高税务执法水平,维护国家权益通过开展反避税活动,可以使我们的税务干部通过解剖各种避税手段,在反避税活动中得到锻炼,执法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也能使纳税人提高纳税意识,认真纳税,维护我国税法尊严。另外,通过防范国际避税,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税收法制,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保护正当的国际经济交往。

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因此合法手段的避税就成为纳税人的首选方式,随着人们受益的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仅许多国家的税率和实际税负的上升趋势,跨国“纳税人来自国际避税和逃税的潜在收益也随之增加,因为国际税收和逃税下降也越来越严重。由于逃税在各国中属于违法行为,对其公司造成的损害将远远大于逃税所带来的盈利,因此转而研究各国税收间的差异和法律上的漏洞,以合法方法来逃避税收已达到税负的目的,使得国际避税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际避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国际避税是指纳税人的避税安排具备了涉外因素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管辖权产生里联系。其特点是,跨国纳税人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税法上的不一致而实现跨国避税。国际避税的方式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个人居住地的变化进行避税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同时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地域税收管辖权。期通常的做法是对居民纳税的全球范围所得征税,被称为“无限纳税义务”。而对非居民仅其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税,这被称为“有限纳税义务”。因此,以各种方法是避免使自己成为某一国居民便成为纳税义务的关键所在。

每个国家对居民身份的确定标准是不一样的,其中主要是住所标准和时间标准不一样。住所标准是只要一个人在一国拥有永久性住房,那么就是该国居民。时间标准是只要一个人在一国连续停留一定时间(如半年或一年),那么也可被认为是该国居民。这些不同居民标准的确定,往往存在一些漏洞,使一些跨国纳税人游离于各国之间,确保自己不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他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避免成为居民和避免成为高税居民。

① 避免成为居民

跨国纳税人为避免纳税,可设法使其不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他采们取不购置住宅、出境、流动性居留或压缩居住时间等方法来避免成为任何一国的居民逃避税收。有的甚至长期住在轮船上,四处漂泊,成为“无国籍人”。

② 避免成为高税居民

高税国通常是指征收较高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的国家,但最主要的还是指较高的所得税国。居住在高税国的居民可以移居到一个合适的低税国,通过迁移住所的方面来减轻避税义务。

一般来说,以迁移居住地的方式躲避所得税,不会涉及过多的法律问题,只要纳税居民有一定准迁手续即可,但各国政府为了反避税,对旨在避税的虚假移民作了种种限制。所谓虚假移民是指纳税人为获得某些税收好处而进行的短期移民(通常是一年内),许多国家都明文规定,“凡个人放弃本国住所而移居国外,但在一年内未在国外设置住所而又回本国的居民,在此期间发生的收入所得一律按本国税法纳税”。

(二)利用公司驻地的变化进行避税

利用公司驻地的变化与个人居住地的变化来避税,二者有明显的不同,公司很少采用向低税国实行迁移的方法。这是因为许多资产(厂房、地皮、机器等设备等)带走不便或无法带走;在当地变卖而产生的资产利得,又需缴纳大量的税款。

国际上对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有两类:一类是接机构登记所在地;另一类是按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按前一类判定标准,企业只需采取变更登记的临时措施,便可以比较容易的达到避税的目的。后一类的判别标准有多种,例如总机构标准,即在一个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设有总机构的公司,就是该国居民;主要经济活动标准,只要某公司的主要经济活动在一个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境内,则该公司为该国居民。

在利用公司居住地的变化进行避税的过程中,人们还借助“信箱”公司或中间操作等方式,“信箱”公司是指那些具有法定的组织形式完成居住所在国法定登记手续的公司,这些公司名义上所应从事的各项工商活动,均由在其他

国家的公司或分支机构实行。这些公司或分之机构多是设在投资税收优惠的国家中的法人组织和实体,这些公司和实体享受各种税收优惠。

(三)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避税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二是通过避税港进行国际避税。

① 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这是指跨国关联的企业之间,主要是跨国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转移定价的具体形式是子公司以高于正常市场的价格从关联企业进口原材料或零配件,再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产成品销售给关联企业,这样就造成该子公司帐面上亏或不盈利,从而把利润都留在了境外。

② 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

避税地是指国际上轻税甚至无税的场所,即外国人可以在那里取得收入或拥有资产,而不必支付税金或少量税金的地方。

避税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有明确的避税范围,大多数都是很小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很小的岛屿。b、避税港的地理位置大多靠近实行高税的经济发达国家,交通方便,并且便于形成脱离高税管辖的庇护地。c、避税港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优惠内容及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d、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

所谓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是指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第三国居民,为获取该税收协定的优惠,通过在协定缔约国一方境内设立导管公司的方式,从而间接享受该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这种导管公司的这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传输公司,一类是间接传输公司。

三、国际反避税的措施及对策

通过以上对避税方式的分析、结合各国的反避税立法,国际反避税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确立税务部门审查权,促进跨国纳税人正常交易

跨国公司利用企业间的相互控制关系,广泛采用转移定价方式转移利润,这已成为国际避税中最为普遍而严重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跨国纳税人通过虚构的交易进行避税,制定避税措施时应规定纳税人的交易必须符合正常交易原则,并赋予税务机关相应的审查和利润调整权。

(二)取消延期纳税

对母公司来自子公司的所得,当其不汇回时允许延期纳税,给跨**公司提供了避税的条件。为堵塞这一漏洞,可以通过反避税立法来取消延期纳税。如美国早在1962年对1954年的《国内收入法》补充了对付避税的F部分,在该部分的第951、964条中规定,凡美国人控制的外国公司,一律不得延期纳税,如果外国利润不按时汇回,美国税务当局可以要求外国公司按股份比例将利润分配给美国公司,并作为当年的利润汇回到所得中去,向美国政府纳税。

(三)规定纳税人有义务延伸提供税务情报

由于税收管辖权和国家主权的限制,一国税务当局一般不能直接到另一国去取得本国跨国纳税人的有关税收资料,也不可能强制对方国家提供这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或者是加强双边税收协作,互通情报;或者是规定跨国纳税人自己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即规定跨国纳税人负有延伸提供纳税情报的义务。所得延伸提供纳税情报,是指居住国税务当局要求本国居民广泛提供自己有关纳税的一切资料,不仅是本国的,而且还包括外国的。比如,美国税法要求本国的跨国纳税人如实填报有关表格,这些表格很多都是为了跨国纳税人的国外活动而设计的。

(四)将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

有些国家就采取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的办法,以此来摆脱税务当局在反避税活动中的被动局面,但是无论多么完美的税法,无论多么具体的反避税措施,离开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都只是一纸空文,而高水平的征管工作只能来自严格执法的税务人员,来自于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因此,在加强反避税的立法措施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反避税的管制。加强反避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涉外税务人员的素质

加强税务人员的培训,让其掌握多种与业务有关的知识,如会计、统计、审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②加强税务调查

要提高防范避税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就要求进行广泛的调查,除了对纳税人本人进行调查外,调查对象还可以涉及诸如海关、公司雇佣的会计师、审计师、税务顾问等。

③争取其他国家的合作

由于对跨国纳税人的国际税收管制涉及到一国以外。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税收人员的相互配合、争取对方的合作与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④采用科学的征管手段

当今是信息时代,面对跨国纳税人高明的避税手法和完善的避税工具,税务局必须采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利用国际互联网,加强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的配合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才能占据更多的资料,快捷的为处理避税提供依据。

四、我国对于国际避税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涉外交往和关联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普遍,外商参与我国经济建设的程度也越来越广泛和

深入,一方面给我国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避税的问题也日趋加重,手段和方式也多种多种样。

近年来,我国在反避税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有力防范避税对国家税收所造成的损失。

(一)借鉴外国经验,强化税收征管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将会增加,新贸易方式会不断出现,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税收征管应当一下方面着手:第一、要重视涉外税收管理的综合治理,建立严密的税收监控和信息网络,以便随时掌控和了解全国的外商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纳税动态;要充分依靠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等组成协税、护税网络,保证涉外税收的贯彻实施。第二、将纳税人报告义务的规定系统化和规范化,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企业的申报表,从中获得充分的税务信息,以便及时对纳税人的税务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第三、加强与各经济部门的横向联系,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反避税工作。

(二)加强对涉外企业的税务稽查

各种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关系日趋复杂,新贸易方式不断出现,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更加激烈,国际间的偷、漏税现象也日渐突出;要尽量减少这些有害成分,除了加强我国的税收立法和税收征管外,还必须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一支业务强、思想政治素质好的稽查队伍,做到有效防止偷、漏税行为的发生,有力打击惩处偷、漏税犯罪行为,减少国家经济损失,维护国家税收秩序。

(三)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协作

新时期国际避税浅析 篇3

【摘要】随着国际经贸活动的日益深入和频繁,国际避税问题亦日益严重,深刻影响到了所在国的经济利益以及国际投资秩序的稳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避税的概念及其危害,并在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国际避税类型之后,对我国应采取的反国际避税措施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际避税;税收策略;解决对策

1.国际避税的概述

一般认为,国际避税是纳税主体利用各国的税法差异,以各种合法手段在不同国家间,通过课税主客体的转移或不转移来减少国际纳税额的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因跨国公司的国际避税,每年我国要承担超过300亿元的损失。在对外经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外方经常采取各种不合理的方式,比如抬高原材料进口价格、压低产成品出口价格,从中赚取高额的差价,使中方股东蒙受沉重的损失。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内外商投资企业承受着不同的税收负担,这一现象已经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不平等,如果外资企业再进行避税,那么这种人为的待遇失衡就更明显了。如果放任国际避税的任意发展,对内资企业以及那些奉公守法、照常纳税的其他外资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将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另外,跨国纳税人为逃避税负而经常采取各种手段转移利润,还会扰乱国际资本的流动秩序,妨碍正常的国际经济交流活动。

2.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国际避税的方式为跨国纳税人通过滥用有关国家税法、国际税收协定,利用它们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来实现不纳税或少纳税,从而达到规避纳税义务的目的。当前,国际避税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转移定价避税

跨国纳税人经常采用转移定价避税这种方法来规避国际税负。转移定价方式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故意压低境内公司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租赁和转让无形资产等的价格或费用,或故意提高境外公司销售货物、提供服务等的价格或费用,使国内公司的利润减少,转移集中到低税国家(地区)的关联公司。转移定价有多种表现方式,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取抬高商品定价的策略,转移收入从而进行避税;二是通过购置与租赁公司的固定资产,来影响其产品成本费用;三是通过转让或使用有形或无形资产,采用不合常规的价格来转移利润,进行避税;四是通过关联公司之间收取较高或较低的运输费用、保险费、贷款利息费用、管理费等转移利润。

2.2 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国际避税地,也称为避税港或者避税乐园。国际税务专家肖温和爱德华克对避税港下过一个定义:“避税港是这样的地方,人们在那里哟不过有资产活着取得收入不必负担税收,或者只负担比在主要工业国家轻得多的税收”。 国际避税最常见的手法就是跨国公司在国际避税地虚设经营机构或者场所转移收入、转移利润,从而实现国际避税。当前世界上被看作是避税港的国家和地区有百慕大、巴哈马、瑙鲁、马恩岛、列支敦士登、香港、澳门等几十个。

2.3 滥用国际税收优惠避税

滥用国际税收协定,是指非税收协定缔约国的主体通过在税收协定缔约国设立中介公司的做法,获取其本无法享有的该税收协定中的税收优惠。为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缔约国间往往要做出相应的约束和让步,从而形成适用于缔约国主体的税收优惠条款。然而国际避税活动是无孔不入的,一些原本无享受某一特定税收协定优惠法定资格的非缔约国主体,采取各种巧妙的手法,通过设置导管公司、利用双边关系设置控股公司而享受税收协定待遇,从而达到减轻其在国内纳税义务的目的。非缔约国主体滥用税收协定,主要体现在减轻或规避非居住国对消极投资所得征收的预提税方面。

2.4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

资本弱化是指企业通过加大借贷款(债权性筹资)而减少股份资本(权益性筹资)比例的方式增加税前扣除,以降低企业税负的一种行为。资本弱化的表现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在公司设立时就存在出资的不到位,借入资金过多,甚至出现虚假出资;二是公司设置后资本金实质减少,跨国公司抽取资金而不是充实资本。跨国纳税人往往利用资本弱化的第二个方面进行国际避税。在我国涉外企业中,外商自有资金一般所占比重都较低,即使在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也尽量运用国内外银行贷款作为投入资本,从而降低税务成本,最终达到避税目的。

2.5 利用电子商务避税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活动总称,是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背景下形成的动态商务活动。跨国公司为了避免成立常设机构,往往利用电子商务的隐蔽性逃避所得税;利用电子商务的高流动性,通过虚拟避税地营业的方式来逃避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利用电子商务对税基的侵蚀性,通过隐蔽进出口货物的交易量和提供的劳务量来逃避关税。网络传输的快捷性使得关联企业的各成员在特定商品的生产销售上拥有更充裕的筹措时间,关联企业可以在各成员国间有目的的调整收入,分摊成本费用,从而轻而易举地完成转移定价、逃避税款,达到整个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3.我国反国际避税的措施

针对目前国际避税十分严重的现象,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是内容往往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可操作性较差。本文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提出如下反国际避税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打击转移定价

借鉴国际上防范国际避税的成功经验,我国要逐步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尽量减少税收立法上的漏洞,来有效地防范外商的国际避税行为。

3.2 严格限制和监管基地公司

针对跨国纳税人在避税港建立基地公司而进行国际避税的做法,各国当局纷纷建立起相应的避税港对策税制,对基地公司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监管。管制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类:(1)明确规定禁止纳税人在避税港设立基地公司。英国法律规定,如果有国内公司在避税港设立子公司或将部分营业迁至避税港,不仅仍按英国居民公司征税,而且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公司及其负责人还将给予刑事处罚。(2)明文禁止非正常的利润转移。比利时法律规定,如果比利时居民公司向位于避税港的关联企业支付款项,如此项行为属于非正常的利润转移,则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一律不予扣除。(3)明文规定取消延期纳税待遇。所谓延期纳税制度,即对外国子公司的国外所得,在汇回本国的母公司前可以不予征税,并对其何时汇回不作限制。该项制度在很多国家的税法中均有规定,但是该规定往往造成大量资本滞留于避税地,并再投资于该地长期享受优惠。因此,美、德等多国已经取消了设有基地公司的跨国纳税人的延期纳税待遇。

3.3 不断修订完善国家间的反避税协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活动规模的迅速扩大,各国的经贸往来日趋密切,单纯依靠本国力量进行反避税斗争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加强国际间合作,签订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以便更有效的防范和应对国际避税现象。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现有的国际协定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及时弥补存在的漏洞,不给国际避税活动以任何可乘之机。

3.4 对资本弱化予以严格规制

在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下,仅仅依靠正常的交易原则来管制资本弱化,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针对跨国纳税人人为地弱化企业资本而增加贷款融资比例来虚增利息支出以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我国税法可以通过明确规定企业的资本金与债务比率的方法来加以限制。如果企业的资本金与债务比率低于法定比率时,超过部分的债务所负担的利息不能在企业成本费用中扣除,而应从税收角度视同权益,作为股权投资的股息处理而课征股息所得税。为了克服正常交易原则在管制资本弱化方面的软弱性,美、英、法等许多发达国家尽管在其转移定价税制中已确立了正常交易原则和方法,但仍同时专门规定了固定比例法。

3.5 加强国际反避税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国际反避税机构建设,组建一个高效率、专业化、致力于国际反避税任务的专门机构;其次要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专业培训和专门培训,提高反避税人员的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等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增长,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反避税法律制度已成为我国税收和外贸立法中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新远.国际避税与国际避税地浅谈[J].甘肃农业,2006,(4).

[2]付伯颖.反国际避税与协调投资环境问题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7,(4).

[3]应小陆,赵军红,吕立伟.国际避税与我国反避税法规完善[J].商业时代,2007,(18).

[4]崔艳辉.试论国际避税与我国反避税法规的完善[J].商业经济,2008,(4).

国际避税 篇4

(一) 国际避税地

国际避税地, 顾名思义, 它是必然和跨国公司以及避税有关国, 实际上它也确实是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前提条件。国际上对国际避税地并没有完全统一的一个标准, 但是总体来说国际避税地是指, 完全没有直接税的国家或与其他国家签订各类税收协定或者设置各类税收优惠以及税负非常低的地区都可以认为是避税地。通常一个国家之所会成为避税地, 主要是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弥补国内市场流通资金不足的缺陷, 或者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整个地区的技术水平, 提高人口密度, 这些国家一般都是港口城市、岛屿或其他沿海地区, 具有方便的交通, 因此避税地又称为避税港。

(二) 反避税

反避税即国家政府对国内税收工作采取积极严格的态度, 利用税收政策以及强化税收征管等措施对抗国际避税, 可以理解为反避税就是对于避税行为的严格管理, 和弥补国家税法的漏洞。

二、国际避税地鉴别

(一) 国际避税地的类型

1. 不征收任何所得税。

目前国际上的税收类别主要是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和财产税类, 有的国家或地区不仅不征收所得税, 甚至对于财产税也完全不征收, 这样的国家或地区被认为是“纯避税地”或者可以说是“典型的避税地”。这类型的避税地以巴哈马为典型。

2. 征收所得税但是税率较低。

该类型的避税地征收所得税, 但是所用税率极低, 纳税人的税负比较轻。这种避税地的典型代表是瑞士。

3. 征收所得税仅实行地域管辖权。

地域管辖权以纳税人的收入来源为判定依据, 跨国纳税人一切来自本国境内的收入或在本国境内从事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都要向本国政府缴税, 反之, 对于跨国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收入, 不论是否是本国人都不向本国政府缴税。不仅如此一般实行地域管辖权的地区所用所得税税率也会比较低, 从而为跨国公司避税创造一定的条件。我国的香港地区就属于这类避税地。

4. 对特定公司实行税收优惠。

这种类型的避税地一般对本地区内的一般公司征收税款时适用一般税率, 对于一些特定公司或者特定公司的特定服务提供税收优惠服务。

5. 与其他国家签订大量税收协定。

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主权国家通过签订一些列有效的且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或条约, 缔约国双方都要为对方国家的居民提供税收优惠, 这样的税收协定在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 是否成为避税地, 则取决于协定数量、内容和实际效果。

(二) 国际避税地的特征

1. 低税率。

避税地的作用就在于避税, 所以低税率是所有避税地的一个基本特征。低税率虽然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对于避税企业来说, 可以减轻税收负担, 而税负是很多跨国企业为公司选址的考虑要点之一。对于政府来说, 低税率也就意味政府财政收入只能在中低水平, 但是所吸引却的不仅有国外资金, 还有技术和人才, 这就要求该国要具有没有沉重财政负担, 以及国民人数少的特点

2. 稳定的政治环境, 健全的法律体系。

避税地的政治环境是一个影响投资者是否投资的重要因素。避税地一般都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严格的银行保密和商业保密的法律制度, 且政府对于商业活动少有干预, 因此对于跨国企业来说, 这样的避税地既可以减少企业税负, 又不用担心泄露商业机密, 以及其他国家的管制。

3. 便捷的交通, 发达的通讯网络。

因为避税地主要目的是吸引外商, 所以便捷的交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避税地都是港口, 或者岛屿, 并且国际航空业都发展良好, 主要就是考虑到有便捷的交通, 货物运输方便。现在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 谁握有第一手资源, 谁就掌握了先机, 跨国企业更是如此, 各大国际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信息更新速度更快, 对于通讯网络的要求也就越高。

4. 稳定的货币体系和兑换制度。

避税地并非针对某一个国家的企业可以避税, 世界各地的跨国企业汇聚在一个避税地, 稳定的货币体系和兑换制度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稳定的货币体系, 可以使跨国企业的财富存量保值, 而便捷的兑换制度可以为跨国企业快速扎根当地市场提供便利。

三、我国反避税现状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各类跨国企业入驻我国, 经济危机之后, 我国对于反避税工作越来越重视, 现今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在反避税立法方面, 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严格。1991年我国最初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里面首次提出了转让定价制。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正式颁布《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从1991年到现在, 期间国家多次通过立法或颁布暂行条例等方式, 完善和强化反避税法制体系, 对反避税工作的展开和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我国政府反避税力度在不断加强的同时, 税收查补收入不断增加, 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特别设立了税务稽查案件监控管理系统, 指导全国各地执行税务稽查, 对于同类案件, 关联案件能过及时对比和查处。税务稽查案件监控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 约束了各地政府对当地企业的税收庇护, 加强了各地政府反避税工作力度。2014年江苏省国税局成立“反避税调查专职机构”, 可以预见我国在发避税工作上将越来越严格和系统化。

虽然我国在反避税工作上, 一直在不断努力,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避税方式也在不断地变换, 这对我国的反避税工作带了很大的阻力。首先, 国内外价格水平不一, 转让定价在避税手段中屡见不鲜, 了解产品材料价格, 问题就可引刃而解, 但是到国外考察材料价格, 长期下来, 人工成本高, 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其次, 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以不可比拟的优势迅猛发展, 商品流通范围更大, 税源更广, 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 任何发避税工作都需要人员经办, 因此税务人员的素质则至关重要。我国反避税工作起步与其他国家相比太晚, 避税手段在不断地跟新换代, 而反避税工作在我国还只能算是起步阶段, 相关政策法律虽然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 反避税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反避税地避税政策建议

(一) 细化反避税地避税措施

只有在法律上细化了各类措施, 才能减少税法漏洞, 从根本上增加避税难度, 提高反避税的有效性。我国反避税工作起步晚,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这样既可以加速发避税工作进度, 还能对比分析各国反避税政策, 从中选择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 最终建立完整的反避税地避税体系。例如我们可以细化纳税人居民身份规定, 跨国企业利用避税地避税程度不一, 反避税时可以区别各避税程度的跨国企业, 集中应对避税程度高的跨国企业。

(二) 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仅仅有完善的反避税法律规定, 税务人员素质低, 也会严重影响反避税工作的效率。任何规定都是需要人员操作的, 此时操作是否严谨和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是有很大关系的。建立一支有专业素质、业务水平高、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强的反避税队伍, 对我国的反避税工作必然是有极大帮助。

然而我国现在有很多税务干部素质不高, 反避税方面的工作经验不够, 针对这样的状况, 我们可以高薪聘请外国专家为我国训练一直专业的反避税队伍, 队伍中应具有精通外语同时有税务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 专门负责跨国纳税人税收管理和审计等人员, 并且这支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反避税经验, 以及培训其他人员, 使我国反避税队伍有充足的后备军。

(三) 明确避税地确定标准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国际避税地的个数和地点, 日本、英国和巴西采用利用税率来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为避税地, 法国则采用与本国税率相比较的方式来确定避税地, 我国也应该研究一个标准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确定为避税地, 这样可以集中资源搜集避税地的信息, 建立避税地和与避税地有关联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库, 在有限的资源中发挥最大的力量和以最高的效率进行反避税工作。

(四) 明确避税行为的加息处罚

1. 严惩纳税人避税行为。

以美国为例, 美国政府规定, 当纳税人避税额高达500万时, 不仅要追缴回避税金额, 还应收缴20%到40%的处罚金。我国可以借鉴此项政策, 制定合适的避税处罚政策, 高额的罚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威慑纳税人, 使纳税人缺少避税动力, 减少避税行为。

2. 吸引纳税人回流资金。

在德国, 转移资金至国外的逃税者只要补缴25%的利息税, 就可以在一定将款项转移回国并且不承受任何惩罚。这类型政策的有利方面在于, 宽容对待纳税人的避税行为, 并且吸引纳税人的资金回流, 即能减少纳税人避税行为, 还可以增强国内市场的活力。

(五) 加强与其他国家反避税地避税合作

反避税地避税, 涉及各国信息, 加强国际间的情报交流, 弥补各国税收信息空白, 建立反避税信息网, 可以减少反避税成本。通过签订税收条约, 各国相互交换信息, 强化各国的合作关系, 共同打击国际避税行为。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贸易方式的增加, 避税方式越来越多变, 避税行为也越来越隐蔽, 反避税工作出现新的难点。我国一直在反避税工作上比较严格, 但是由于反避税工作起步晚, 使得我国的反避税政策措施现在还不够完善。因此,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我国的反避税政策措施。

关键词:避税,反避税,反避税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周玉.我国反国际避税地避税措施的博弈分析及其完善[N].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2] .宋兴义, 朱青.国际避税地:不再安全的税收庇护所[J].中国税务, 2009.5

国际反避税措施及对策 篇5

(一)防止通过纳税主体国际转移进行国际避税的一般措施

1.对自然人利用移居国外的形式规避税收

有的国家规定,必须属于“真正的”和“全部的”移居才予以承认,方可脱离与本国的税收征纳关系,而对“部分的”和“虚假的”移居则不予承认。如德国规定,纳税自然人虽已失去本国居民身份,但仍有经济联系的,应连续对其征收有关的所得税,视其为特殊的“非居民”。

2对法人利用变更居民或公民身份的形式规避税收负担

有的国家对法人的国际转移给予有条件的允许。荷兰曾规定,准许本国企业在战时或其他类似祸害发生时迁移到荷属领地,而不作避税处理,但对于其他理由的迁移,一般认为是以避税为目的,而不予承认,仍连续负有纳税义务。

(二)转让定价调整

关联企业之间在销售货物或财产时,利用转让定价来避税是一种普遍运用的方法,而如何定价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也会从这一方面下手,确定企业是否通过转让定价来避税。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确定一公平的价格,以此作为衡量纳税人是否通过转让定价方式,压低或抬高价格,规避税收。

调整转让定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即比照没有任何人为控制因素的卖给无关联买主的价格来确定;2.再售价格法,如无可比照价格,就以关联企业交易的买方将购进的货物再销售给无关联企业关系的第三方时的销售价格扣除合理的购销差价来确定;3.成本加利法;对于无可比照的价格,而且购进货物经过加工有了一定的附加值,则采用以制造成本加上合理的毛利,按正规的会计核算办法组成价格的方法;4.可比利润法,即把关联企业账面利润与经营活动相类似的非关联企业实际利润相比较,或者将关联企业账面利润与其历史同期利润进行比较,得出合理的利润区间,并据以对价格做出相应调整。

(三)防止利用避税地进行避税的措施

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其极低的税负,吸引着跨国纳税人去这些地区进行投资经营,这些国家和地区也被称为国际避税地。

针对国际避税地的特殊税收优惠办法,一些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税收权益,分别在本国的税法中相应做出规定,以防止国际避税发生。其中美国的防范措施规定最复杂,也最典型。美国《国内收入法典》规定,只要在国外某一公司的“综合选举权”股份总额中,有50%以上分属于一些美国股东,而这些股东每人所持有的综合选举权股份又在10%以上时,这个公司就被视为被美国纳税人控制的外国公司,即外国基地公司。而且这个股权标准只要外国一家公司在一个纳税年度中的任何一天发生过,该公司当年就被视为外国基地公司。在上述条件下,凡按股息比例应归到各美国股东名下的所得,即使当年外国基地公司未分配,也均应计入各美国股东本人当年所得额中合并计税,这部分所得称为外国基地公司所得,共应缴外国税款可以获得抵免,以后这部分所得实际作为股息分配给美国股东时,则不再征税。

(四)加强征收管理

如何有效地防止或限制国际避税,实际上需要从税收立法到征收管理全过程的协调,仅靠一般的方法是不够的。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国税法的不断完善,跨国纳税人为进行国际避税,采取了更加迂回、变通的方法,使国际避税行为更加复杂,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国际反避税工作的难度。对此,许多国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征收管理,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1.纳税申报制度

严格要求一切从事跨国经济活动的纳税人及时、准确、真实地向国家税务机关申报自己的所有经营收入、利润、成本或费用列支等情况,这是国际反避税的重要环节。许多国家在其立法中都特别规定纳税人对与纳税义务有关的事项,负有向税务机关报告和举证的义务,如果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理,提不出相反的证据,就应按照税务机关的决定执行。

2.会计审计制度

与纳税申报制度密切相关的是如何对跨国纳税人的会计核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必要的审核,以检查其业务或账目有无不实、不妥以及多摊成本费用和虚列支出等问题。目前,许多国家都严格了对涉及外国公司会计业务的审计制度,一般都要求外国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所申报的各类报表一律要经过公证会计师的审核,否则不予承认。

3.所得核定制度

许多国家采用假设或估计的方法确定国际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征税可以基于一种假设或估计之上,这不是对税法的背弃,而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的有效办法。如在纳税人不能提供准确的成本或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税所得额时,可以由税务机关参照一定标准,估计或核定一个相应的所得额,然后据以征税。此举的目的多是为了避免跨国纳税人利用不准确的成本或费用避税,同时也可以简化征收手续。

4.加大处罚力度

避税会为企业带来收益,因此,跨国纳税人会尽可能的利用相关规定中的漏洞来进行避税,以期获得利润。而处罚措施力度不够大,不足以对避税人造成威慑,因此这一行为也会屡禁不止,加大处罚力度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如美国从1996年就转让定价违法问题增加处罚规定,对调增所得税净额达500万美元以上,按其调增额分别罚款20%-40%。力度之大,令避税企业望而生畏。目前,我国税务部门对避税的查处大多只进行调整,很少处以罚款,使得避税企业产生了侥幸心理,为此,我们建议在今后反避税税制建设中,加强对避税的处罚性规定,加大反避税力度,堵塞税收漏洞。

国际避税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越来越多,我国与境外的物流也更加频繁和活跃,但随之而来的是国际避税手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不仅使得我国税收严重流失,而且造成了国内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严重影响了国际经济秩序。因此,认真分析国际避税的成因及特点,实施有效的反避税措施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际避税手段复杂多样,可能出现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仅就货物购销环节存在的国际避税问题进行分析。

从理论上讲,跨国公司通过转让定价实现国际避税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正向避税,即跨国关联企业把利润的实现地点从税负较高的地区转移到税负较低的地区,谋求集团企业内部整体利益的增加;二是逆向避税,即跨国关联企业把利润的实现地点从税负较低的地区转移到税负较高的地区,从而谋求自身利益的增加。

在实践中,跨国公司集团避税的方法相当复杂,既可以在原材料购进环节避税,又可以在产品销售环节避税;既可能涉及两家关联企业,又可能涉及多家关联企业。下面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原材料购进环节避税

假设甲国有一家跨国公司X在乙国投资,最后决定组建合资企业A,其中公司X持股比例为80%,乙国的持股比例为20%,公司A有60%的原材料从甲国的公司X进口。甲国的公司所得税率是5%,乙国的公司所得税率是30%。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公司A以2万美元/吨的价格从公司X进口原材料100吨,然后将生产的产品以4万美元/吨的市场价格销售给非关联的客户。如果公司X的原材料成本为0.5万美元/吨,其他支出为5万美元,公司A的其他支出为20万美元且无其他收入,那么公司A应缴纳的所得税为(4×100-2×100-20)×30%=54 万美元,税后利润为(4×100-2×100-20)-54=126万美元。假设原材料的真实市场价格为1万美元/吨,那么此时公司A应缴纳的所得税为(4×100-1×100-20)×30%=84万美元,税后利润为(4×100-1×100-20)-84=196万美元。因此,通过转让定价,公司A减少的税后利润为196-126=70万美元,但同时实现的避税数额为84-54=30万美元。对于公司X来说,此次交易多获得的销售收入为(2-1)×100=100万美元,多缴纳的所得税为7.25-2.25=5万美元,增加的税后利润为137.75-42.75=95万美元(如表1所示)。

可见,公司A通过与甲国母公司X的关联关系,在向其购进原材料时人为抬高进口原材料的定价,由此增大了本公司的购进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从而逃避本国的高额所得税负。另一方面,对于公司X来说,由于其处于低税国,它从转让定价中多获得的那部分应税所得就会降低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所得税负。最终,整个跨国公司集团实现的避税总额为25万美元(30-5=25万美元),增加的税后利润总额也为25万美元(95-70=25万美元)。

表1 转让定价的税收效果 单位:万美元

二、产品销售环节避税

对于上例中的公司A来说,在产品销售环节同样可以实现避税,不仅可以在内销环节避税,也可以在产品外销环节避税。

(一)产品内销环节避税

当乙国的公司A生产的产品在本国境内销售时,为了避税,它不会直接将产品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出售,而会人为的制造关联交易来避税。通常的做法是,公司A先在本国的保税区设立绝对控股公司或全资子公司B,然后将产品以低价出售给关联公司B,最后由公司B以正常的市场价格销往市场。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公司A因故意压低产品售价使得利润减少,从而逃避了较高的所得税负;另一方面,关联公司B因低价买进产品使得利润增加,但由于保税区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因此两家公司的总体税负仍然降低了。现仍以上例进行具体分析。

假设方案一:公司A将上述生产的产品以4万美元/吨的正常市场价格直接销往市场。

假设方案二:公司A将上述生产的所有产品以3万美元/吨的价格出售给保税区的公司B(假设B为A的全资子公司),然后公司B以4万美元/吨的正常价格销往市场。公司B的其他支出为10万美元,没有其他收入,且保税区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率是3%。那么转让定价的税收效果见表2。

通过观察可发现,如果公司A将产品按照正常市场价格出售,那么其应缴纳的所得税为54万美元,税后利润为126万美元,但是通过人为制造关联交易,公司A成功避税27.3万美元(54-26.7=27.3万美元),同时使得整个公司集团的税后利润增加17.3万美元(143.3-126=17.3万美元)。

表2 转让定价的税收效果 单位:万美元

表3 转让定价的税收效果 单位:万美元

(二)产品外销环节避税

如果合资公司A生产的产品不是销往本国市场而是销往国外市场,那么它仍然可以设计“发票路线”的避税方案。假设公司A要将生产的产品销往丙国,则通常情况下为避免缴纳30%的高额所得税负,公司A不会直接与丙国的买主签订合同。首先,公司A会请求母公司X(或者避税地其他关联公司)负责接定单,与丙国买主以产品的正常市场价格签订合同;然后,公司A会再与母公司X(或者避税地其他关联公司)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公司X(或者避税地其他关联公司)将该种产品的订单给公司A,双方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进行交易,公司X(或者避税地其他关联公司)付款后有权要求公司A将产品发往任何指定地点。这样,产品交易各方就会形成如下的关系图:

从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公司A通过转让定价将利润转移到关联公司X,由于甲国的所得税率较低,因此在规避本国高额税负的同时降低了跨国公司集团的整体税负,其税收效果与表1相似。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实际上存在一个潜在假设,即不考虑进口企业所在国的关税,但如果关税税率过高,那么跨国公司集团并不一定能成功避税。假设上例中公司A从甲国的母公司X进口原材料的关税税率是50%,且假设方案一:公司A以1万美元/吨的真实市场价格进口原材料;方案二:公司A以2万美元/吨的转让价格进口原材料。在其他假设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其税收效果如表3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知,通过转让定价,公司A的所得税由69万美元降到24万美元,跨国公司集团的所得税从71.25万美元降到31.25万美元,但由于跨国公司集团的关税总额增加了50万美元(100-50=50万美元),所以跨国公司集团的整体税负增加了10万美元(100+31.25-50-71.25=10万美元),税后总利润减少了10万美元(203.75-193.75=10万美元)。由此可见,从整体来看这种转让定价是不成功的,跨国关联企业之间在实施转让定价时必须考虑进口企业所在国的关税。

三、利用转移环节的避税

通常情况下,利润只有从高税国向低税国或避税地转移时才能实现避税目的,但在现实中还应特别关注企业的股权结构,做更为复杂具体的分析。以某国的股份公司C为例,当外方控股比例较高甚至是全资的外方子公司时,通过转让定价将利润转往高税国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这样做相当于将公司利润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高税国,其结果显然是得不偿失。但是,如果外方控股比例较低,其余股份由本国多家企业拥有,那么外方就很可能通过转让定价进行逆向避税,其实质就是通过侵占本应该分给该国投资者的那一部分利润,以补偿利润转移所多承受的税负,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面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假设甲国合资企业C由乙国某公司Y与甲国三家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乙方控股40%,甲方三家投资公司各控股20%,合资企业C的产品销往丙国,其适用税率是30%,乙国的所得税率是40%。如果合资企业C以正常市场价格将产品直接销往丙国,那么可以实现税前利润100万美元;如果合资企业C先将产品低价出售给公司Y,再由公司Y以正常的市场价格销往丙国,合资企业C和公司Y可以实现的税前利润分别为20万美元和80万美元。那么转让定价的税收效果如表4所示。

从以上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正常情况下,甲方和乙方可以分别获得税后利润42万美元和28万美元;在实行转让定价情况下,尽管被转移的利润要缴纳较多的所得税,但公司Y因为可以独吞被转移部分的税后利润,从而使得乙方的税后利润由先前的28万美元增加到53.6万美元,甲方的税后利润则从42万美元减少到8.4万美元。

表4 转让定价的税收效果 单位:万美元

四、货物购销环节的反避税建议

根据货物购销环节的各种避税手法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有效防范跨国关联企业之间利用转让定价避税,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反避税措施:

第一,加强和完善税收立法,这是防范国际避税的前提。首先,各个国家要加强对转让定价的调整权力,在制定法规时,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正常交易定价原则、举证转嫁原则和税收妥协原则等,对跨国定价按正常交易原则进行事后调整,避免人为抬高或压低价格;其次,税法中要明确关联企业概念,完善对关联企业的判定方法,从管理、控制和资本三个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再次,明确有关部门在国际反避税过程中的配合职能,并制定有关部门不配合税务机关反避税的处罚条款。

第二,重视国际间税收情报的交流与交换,这是重要的国际反避税措施。一方面,要建立税收情报专门机构,负责国内外税收情报的搜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税收情报交流交换制度,加强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合作,共同打击和防止国际避税。

第三,推广实施预约定价协议,这是遏制转让定价避税的重要手段。预约定价协议是国际通行的一种纳税方式,它不仅可以降低税务部门的漏征税风险与审查成本,而且能够降低跨国公司被稽查后双重征税的风险。因此,推广实施预约定价协议可以有效遏止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避税活动。

国际避税行为及应对浅析 篇7

一、国际避税行为的性质

国际避税一般认为是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对于国际避税行为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行为合法,其理由是避税只利用法律没有覆盖到的调整范围,纳税人利用了法律漏洞,但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二是认为行为违法,因为纳税人主观上故意减少纳税行为,即表面没有触犯法律规定,实际损害国家经济利益。三是认为行为中性,其理由是纳税人采用合法的国际避税方式,其行为不具有欺诈性,但国际避税损害国家财产,破坏税负公平。目前对于国际避税行为的性质仍然没有统一判定,但从其本质上来看,可以定义为是一种金融违法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国际避税行为的动机方面,纳税人想尽各种办法,以求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与偷税漏税行为的动机相同。其次,在国际避税行为产生的客观效果方面,避税行为损害国家的税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导致国际资本不正常流动,影响国家外汇收支平衡。

二、国际避税常见的表现形式

1.自然人利用居所的变迁避税。这是自然人常用的一类避税形式,纳税人通常利用居所的真实迁出、虚假迁出、部分迁出、临时迁出等方式来进行避税。一些纳税人为了逃避原居国的税收,把居所迁往低税国或避税港。跨国纳税人通过成为低税国或避税港的临时居住者,享受居住国税收方面特别优惠。一般来说,当位于高税国的纳税人发现低税国的税负较轻时,便通过跨境迁移,或者在一国境内避免成为该国居民,以改变相关国家的税收管辖权,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2.跨国企业滥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国际税收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解决国际双重征税问题和调整国家间税收利益分配关系,本着协商对等的原则,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和先进技术,各国制定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滥用国际税收协定进行避税就是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的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非缔约国纳税人,利用在协定的缔约国境内设立一个具有该国居民身份的低股权控股公司等方式,间接地享受税收协定提供的优惠待遇。随着世界贸易不断增长,各国在经济上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国家间相互签订税收协定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这使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的现象日益突出。

3.跨国企业通过转让定价避税。转让定价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等时制定的价格。国际税收领域所涉及的转让价格,专指关联企业之间在交易时人为确定的价格。通过转让定价避税,是跨国企业常用的避税形式,一般表现为:高税国企业向其低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低价;低税国企业向其高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高价。这样,将本属于高税国公司的所得转移给低税国或避税港的公司,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其税负的目的。

4.跨国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避税。电子商务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一种活动。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有形交易的一种替代形式,使交易双方越过地理界线直接进行无缝的电子交易。跨国电子商务使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难以确定,影响国际税收管辖权的行使而造成国际避税。电子商务的迅速融入虽然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增大了国际避税的可能性,使得世界各国政府反避税难度增加。

三、国际避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反避税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国目前反避税活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相关条款,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防范了外商企业的避税行为。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避税问题,中国现行的反国际避税法律法规还过于简单,过分强调原则,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1)只限于成文的法律规定,缺乏调整各种实际内容和方法的法定范例,对可比性问题分析不详细。(2)关于劳务和无形资产的立法不完善。(3)在税收优惠、税前扣除等政策上,对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比偏松。(4)中国规定在进行转移定价调查审计时,企业才需要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这不仅降低了调查审计的效率,也为纳税人不及时提交相应资料提供了借口。(5)对关联企业的认定存在瑕疵。

2.无法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防范跨国公司国际避税,关键是要掌握国际市场上各种产品价格、成本等信息资料,但目前外商基本上垄断其企业的购销大权,且都通过其关联公司进行。税务部门由于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的价格资料,因而难以及时发现外资企业在与关联企业的业务往来中存在的问题,致使反避税工作困难重重,难以顺利进行。

3.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国际反避税工作具有程序复杂、内容广泛、调整有风险的特点,这要求在反避税调查审计及与外商谈判过程中,需要素质较高和经验丰富并懂国际经贸、税法、财务会计及计算机、外语水平较高的人员。而中国由于反避税工作起步晚,所以税务部门对国际市场行情缺乏了解,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较强的外语能力。反国际避税要对付的主要是来中国投资的外商,大部分是跨国经营者,他们有丰富的避税经验,还有专门研究中国法律的行家为其出谋划策。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了困难,也使我们的税务人员产生畏难思想,反避税的信心不足。

四、加强国际反避税的措施

1.建立和健全税收法律法规。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税制本身的缺陷,为了有效地控制国际避税,中国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反避税条款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税收法律法规,堵塞现行税法的漏洞。第一,制定反避税专门条款并规定跨国纳税的税务申报义务、调查举证义务;第二,取消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差别,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一个较为科学和完善的税收优惠制度;第三,完善增值税进口征税制度,取消增值税起征环节和中间环节的税收优惠措施;第四,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对避税的定义、避税行为的认定、反避税法规的适应范围、对纳税人避税是否要加以处罚和如何进行处罚等等;第五,注意适时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税种,避免跨国纳税人利用中国在这方面的缺陷进行避税;第六,限制居民的财政性移居活动;第七,完善公司法、企业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中对企业设立、营运的监管措施。所有这些条款的制定与完善,都是致力于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且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2.积极开展国际间反避税合作。面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性避税,只靠一国单方面努力显然不够,因此,中国政府要同其他国家的政府开展双边乃至多边的广泛国际合作,组成反国际避税同盟,协同行动,共同打击国际避税活动。开展国际间反避税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政府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减少反避税调查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税收情报交流,跨国公司的反国际避税通常涉及国外关联企业,税务部门不可能跨越国境调查取证,通过国际合作,可以请求对方税务局帮助调查,提供资料。要有效地制止国际避税并收到预期效果,就需要有关的国际经济组织和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强征收管理的国际协作,加大国际间反避税合作力度,研究制定相关的国际规范,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3.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素质。当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具有丰富的避税逃税经验,即使有再具体完善的反避税措施,也难以遏制,必须有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才能贯彻执行。所以,税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征管水平,防范避税现象发生的重要条件。中国要尽快培养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税收队伍,做好如下几方面:一是提高税务人员对反避税工作的认识;二是提高招收税务人员的标准,严把税务人员质量关;三是对增加人员和现有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开设特别课程,探讨反避税的策略等,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使税务人员不仅熟悉税法,也通晓财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四是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增强对税务人员的激励。五是提高税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针对经营者的各种避税方法,培养反国际避税的骨干人才和力量。

论国际避税的存在与应对 篇8

所谓避税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在税法或相关法规许可的范围内, 通过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安排, 达到避税目的的行为。关于国际避税的含义理论界历来说法不一, 但一般认为国际避税是跨国纳税人成功发现并利用各国税收法规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 通过人或财产在国家间的转移, 或者采取变更其经营方式或经营地点等种种公开合法的手段, 谋求最大限度地减轻国际税收负担、避开国际纳税义务的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 市场经营主体的所有经营活动都要依据一定的经营规则依法经营, 而用以约束经营活动的规则本身是人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在初始阶段它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 而且在日后的完善过程中亦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因此这些经营规则总会在不同的阶段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和缺陷, 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 而各国的税收政策制度亦属此类。当国际避税行为发生时, 就意味着纳税人已从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的控制范围之内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税收管辖权的控制范围之内, 而在后一个范围内, 国际纳税人能享受到更为良好的税收待遇, 其承受的税收负担为零或低于在前一个范围内承受的税收负担。

二、国际避税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 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猛发展, 国际避税活动变得更为频繁和活跃, 而这又是由主客观方面的一系列原因导致的。

一是国际避税产生的主观原因。首先, 跨国纳税人具有着趋利避税的强烈欲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收入的多少与纳税金额互为消长, 上缴的税金多了, 企业留利就会减少;反之, 上缴的税金少了, 企业留利就会增多。跨国纳税人在努力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的同时, 也在暗自打着税收的主意, 千方百计进行避税, 精心研究有关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 利用各国税收上的种种差异来减轻税负。其次, 跨国纳税人具有一定的避税技巧。仅仅有趋利避税的欲望并不能保证能够成功地实现避税, 如果操作失误, 反而有可能沦为逃税、偷税一类的违法行为, 因此避税能否成功还取决于避税者主观智慧的发挥程度。纳税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税收法律知识, 能够了解合法与非法的界限, 在总体上确保自己的经营活动和有关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对政府征收税款的具体方法有很深的了解, 知晓政府当局在税收管理中的固有缺陷和漏洞。另外, 纳税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收入值得为有效避税付出代价。如果已有的经营规模产生的经济效益仅够支付有关避税方面的开支, 产生的避税效益不足以使避税者动情, 避税就不可能进行的。

二是国际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首先, 各国税收制度差异的存在客观上为跨国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的条件, 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各国的税率和税收结构模式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税率的高低决定了税收负担的比重, 因此避税的强烈程度与一国实行的税率高低成正比。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现行税制结构明显地表现为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并呈现出多税种、宽覆盖、高重叠的特征;而发展中国家的现行税制结构明显地表现为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税种数量比发达国家少得多, 而且覆盖面和重叠度也较低。其次, 各国税收管理部门为避免国际重复征税而制定的措施的不同也可能导致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各国免税制度的不一为纳税行为的跨国转移提供可能, 从而实现成功避税。第三, 避税地及离岸中心的存在为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提供了重要的前提。避税地常常提供普遍的税收优惠, 实行零税率或者税率很低;如果没有国际避税地, 跨国纳税人经常性的国际避税活动就很难开展。离岸中心是指给外国投资者在本地成立但从事海外经营的离岸公司提供一些特别优惠, 从而使跨国公司借以得到更大经营自由的国家或者地区。离开了税收优惠, 离岸中心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离岸中心往往是国际避税地。当然, 跨国避税活动的形成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客观原因之外, 还有各国税收管辖权选择和运用的不同、各国税收当局征管水平的差异、通货膨胀因素、财务技术进步等原因。

三、国际避税的常见形式

中国境内的跨国纳税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避税手段千奇百怪, 而且手法不断翻新, 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 通过跨国联属企业转移定价和不合理分摊成本费用来进行国际避税。所谓转移定价是指关联企业各方之间进行货物、劳务、贷款等交易时所用的结算价格, 也称为转移价格。国际税收领域所涉及的转移定价专指关联企业之间在交易时人为确定的价格。由于跨国公司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操纵, 使得跨国公司不依国际市场供求关系而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成为可能。通过这种途径, 中国国内的外资企业的利润就可以转移到其他国家, 从而达到在中国避免纳税的目的。不合理分摊成本费用则是指分别位于中国境内的和外国境内的跨国经营企业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 通过不合理分摊有关成本和费用的方式, 人为地增加某一机构的成本费用开支, 从而减少非赢利数额, 达到逃避该机构所在国的高额税收的目的。

第二, 通过滥用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实现课税主体变相转移来进行避税。中国同其他国家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对缔约国的居民纳税人提供了多方面的税收利益和优惠, 这也为跨国纳税人合法避税提供了可乘之机。从减少纳税数额的角度考虑, 他们均乐意选择在税收协定网络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和经营。而有些本来不具备居民身份条件的跨国纳税人, 也往往想方设法、迂回曲折地以居民纳税人面目出现以获得本来得不到的税收优惠待遇。例如, 母公司所在国与中国没有税收协定, 而其子公司所在国与中国有税收协定, 此时母公司便利用协定来进行国际避税。

第三, 通过国际税收屏蔽来进行国际避税。国际税收屏蔽是当前国际上新出现的国际避税方式, 是指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对外投资国, 允许国外子公司的国外所得在汇回母公司之前, 可以不向母公司的所在国缴纳所得税, 而且不限期汇回, 从而使在“延迟期”或者“屏蔽期”内其财产和所得得以暂时免除相应税负的国际避税措施。国际税收屏蔽最终并不能使跨国纳税人彻底免除或者减轻其应依法应该承担的纳税负担, 实质上并不以减少应纳税款为终极目的, 而是合法地推迟纳税人的纳税时间, 获得应纳税款的部分时间价值, 因此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国际避税行为。

四、中国反国际避税的措施及制度完善

国际避税活动除了使国际投资者所属国的财政收入遭受很大损失之外, 还影响国家之间财政收入的分配, 对纳税人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甚至引起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因此, 研究应付国际避税的措施、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已成为中国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维护中国的税收主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第一, 完善相关的税收立法, 堵塞现行税法的漏洞。首先, 完善增值税进口征税制度, 取消增值税起征环节和中间环节的税收优惠措施, 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在所得税方面,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取消内外资企业税收差别,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建立起一个较为科学和完善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制度;在财产税和行为税方面, 尽快适时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税种, 避免跨国纳税人利用中国在这方面的缺陷进行避税。其次, 在借鉴国际反避税法规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 在税法中单独制定反避税条款。另外, 应对反国际避税法规明细化, 如对避税的定义、避税行为的认定、反避税法规的适应范围、企业避税可能采取的方法手段和可能发生的避税范围、对纳税人避税是否要加以处罚以及怎样进行处罚等等都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

第二, 强化税收征管工作。一是坚持依法治税。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法过程中, 必须按税法办事, 提高税收执法的规范性,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在处理违规案件时, 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与司法部门配合, 强化司法监督, 增强税法的威慑力。二是尽快加强和完善税源监控体系。建立高效税源监控体系的目的, 在于最大限度地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情况, 建立严密的税收监控和信息网络, 监控企业业务运作的真实情况, 提高反避税工作的实效。三是不断充实基层征管人员, 提高税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针对经营者的各种避税方法, 为税务征管人员开设特别课程, 探讨反避税的策略等, 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 培养反国际避税的骨干人才和力量。

第三, 开展政府间的双边、多边合作, 加强反避税的国际法措施。在与国际避税活动进行的实践斗争中, 面对在广阔的国际背景中活动的众多对手, 中国仅仅依据国内法采取单方面的措施要有效地制止国际避税是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的。因此, 中国政府要同其他国家的政府开展双边乃至多边的广泛国际合作, 组成反国际避税同盟, 协同作战, 共同打击国际避税活动就显得异常必要。要加强和有关国家税务当局、跨国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银行的合作, 同他们建立税收情报网, 加强国际间税收情报信息的交换工作;通过与WTO成员方签订双边或者多边协定来建立对关联公司税务处理的协调机制, 并且设置防范滥用协定的专门条款。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跨国纳税人都在研究有关国家税收法律制度的缺陷所在, 进而利用各国税收政策上的种种差异, 以合法的方式达到逃避税收或减轻税负的目的。分析了国际避税的内涵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归纳了目前在中国存在的国际避税类型, 对中国采取相应的反国际避税措施以及完善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际避税,税收政策,改革,完善

参考文献

[1]郑伟.国际反避税的重要措施及对我们的启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6, (1) .

[2]熊少平.国际避税与反避税若干理论综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3]付伯颖.反国际避税与协调投资环境问题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 2007, (4) .

[4]杨田华.国际避税问题初探[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国际避税 篇9

一般认为,跨国公司要成功实现转移定价避税,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关联公司和关联交易的存在;第二,各国税制、税率存在差异;第三,母国有“延迟纳税”制度或“国外汇回利润免税”的规定。但是,这些条件是不是绝对必须的呢?

(一)转让定价避税交易是否都发生在传统关联企业之间

是否所有转让定价避税交易都发生在传统关联企业之间呢?非也,不存在固定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也常常存在转移定价交易。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1.某外国公司向中国公司销售设备一台,价款200万美元,转让专有技术一项,价款200万美元。按中国税法规定,外国公司应就专有技术价款缴纳20%的预提所得税(外企所得税中的一项)。为了规避预提税和得到好处,中外交易双方商定按设备作价款350万美元和技术价款40万美元签订合同(总价少了10万美元)。这样,外国公司少纳税(200-40)×20%=32万美元(净得益22万美元),中方企业也得到10万美元的利益。

例2.某外国公司装修中国某宾馆,双方达成的预算是80万美元材料费和60万美元劳务费。但按照中国税法规定,材料费可以所得税前扣除,外国公司应就60万美元劳务费计算纳税。为此,双方商定按120万美元材料费和18万美元劳务费签订合同。这样,外国公司逃避了按一定数量计算的中国税收,中方宾馆也从中得到了少付款2万美元的利益。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交易双方并非传统关联企业,但是双方在这笔交易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利益,通过筹划他们可以分享税收上的好处(避税)。

另外,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也可以通过非关联关系的企业进行,如通过中间人进行等。关联公司只要向中介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将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转换成非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这样也容易逃避税收(如资本借贷的“背对背贷款”方式等)。

可见,转让定价避税交易也不一定都发生在传统的关联企业之间。因此,只依据传统的产权、血缘或控制关系来判定转移定价交易可能发生的范围是不全面的。

(二)国际避税的前提条件是否必需要各国税制和税率存在差异

这种看法即使在专业人员中目前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翻开现今的许多《国际税收》教材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大多数教材至今都是这么阐述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国际避税的前提条件是否必需各国公司税制和税率存在差异呢?

请看如下例子(“逆向转移定价”例)。

例3:如图1。假设母国A国公司税税率为30%,东道国B国公司税税率为15%,股息预提税税率为20%。则跨国公司在B国实现100万元税前利润汇回A国后实际得到净利润100×(1-0.15)×(1-0.2)=68万元,在A国实现100万元税前利润实际得到100×(1-0.3)=70万元。所以,跨国公司仍会选择将利润从公司税税率较低的东道国B国通过转移定价转回公司税税率较高的母国A国。

例4:仍如图1。假设A国和B国的公司税税制税率完全相同,甚至B国公司税税率还低于A国。但现在跨国公司为了管理需要(如战略目的调动资金、外汇或管理协调),要求B子公司将产品以低价微利销售给母公司或C子公司。由于利润转出B国,客观上造成了逃避B国公司税的效果。

例5:仍如图1。假设母国A国公司税税率为30%,东道国B国公司税税率为15%。某产品B国进口关税税率为10%。现位于B国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从母国A进口该产品原价1000万美元。但如果作价2000万美元,则跨国公司可以在B国少交公司税150万美元,和多交关税100万美元相抵后合计少交两税50万美元。

可见,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并非都是将利润从高所得税率国家转移至低所得税率国家,国际避税也并不必需要各国税制和税率存在差异的前提条件。即使各国税制税率完全相同,甚至B国税率低于A国,跨国公司仍有可能出于避税目的或非避税目的将利润从B国转移至A国,客观上造成逃避B国税收的结果。

也就是说,各国税制和税率(公司税和关税)存在差异只是跨国公司形成国际转移定价避税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也并不一定都是将利润从高公司税率国转移至低公司税率国,还要综合考虑关税税率、汇出利润预提税税率、公司股权结构以及各种非税动机和因素。只要满足某些条件,都可以运作转移定价。如果B公司是与东道国的合资企业,在股份比例与相关税率关系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即使“逆向转移定价”也可以增加跨国公司的总利润。

(三)关于“延迟纳税”或“海外所得免税”规定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跨国公司要成功实现避税,还需要母国有“延迟纳税”或“海外所得免税”的规定。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母国要求跨国公司“国外留存利润”在国内实现汇总申报纳税,跨国公司就实现不了避税,或者虽避了税但通过回母国补交税又抵消了所避税收益。

但这是一种误解。可以证明,即使跨国公司海外“诡设利润”(避税所得)完全回母国补税,无论两国公司税率t1、t2相对比较是高是低,A、B两国之间仍然会存在税收转移,跨国转移的全球纳税总量和各国税收收入量都不会相等。何况还存在子公司所有权结构差异、以及母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归属抵免制”等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要求跨国公司“国外留存利润”在母国内实现完全申报纳税,由于税收征管等方面的原因,在各国目前信息交换不畅、国际税收合作不紧密的情况下,即使颁布了相关规定也难以使其做到完整申报、及时纳税和对他们实现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可见:

第一,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并不一定都发生在传统关联关系之间,非传统的关联交易也可以存在转移定价避税。跨国集团内部贸易或关联交易的存在,只是方便了避税行为,而并非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的必要条件。

第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并非都是将利润从高所得税率国家转移至低所得税率国家,还要综合考虑关税税率、公司税率(特别是汇出利润预提税率)、公司股权结构以及各种非税动机和因素。只要满足某些条件,都可以运作转移定价行为。

第三,即使各国税制和综合税率(公司税和关税)均相同,当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直接目的非税时,如处于调动资金需要时,客观上也会造成逃避他国公司所得税收的效果。而此时并不需各国税制和税率存在差异。

第四,由于关税及抵免制度的影响,取消“延迟纳税”和“海外所得免税”的规定并不能避免转移定价过程中的税收转移现象。

第五,如果东道国外商投资企业为合资企业,或母国存在个人所得税“归属抵免制”等因素,这种情况会更加复杂化。

二、借鉴国际惯例,扩展我国转移定价法规的适用范围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已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惯例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注意到关联企业认定标准“窄化”这个问题,并出台相关的法规对策。如,美国税法规定: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实体,只要“受控制于”同一利益主体,就被视为有联属关系,即以有关各方共同经营业务的结果为准,据以推定联属关系。所谓“受控制于”包括任何类型的控制,不论直接的或间接的、法定的或非法定的,也不论是已实施的或未实施的,只要纳税人的所得额已按有关利益主体的意图转移,就可以“推定”为控制行为。目前,国际上转让定价法规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关联企业的界定从原来的只看股权关系和血缘关系,扩大到不拘形式,只要存在“实际控制关系”即属关联企业;再以后连“关联企业”也不考虑了,只要是跨国企业之间的往来,都应按转让定价法规执行;法规制裁的交易范围,也从一般交易扩大到一切隐蔽交易,诸如物物交换、债务互抵等。

美国税收专家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Scholes)指出:“实质重于形式与商业目的原则在国内税收法(IRC)中通过好几部分反映出来。通过制定法典,国会已经将上述来自司法实践的支持变成了法规或法律……该款被国税局用得最多的地方在于国际转移定价”。美国这种推定模式也已影响到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已做出新规定,在转让定价法规中,不再以联属企业为限,而是凡不符合公平独立原则的跨国交易,一般均应受转让定价法规制约。很多国家都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定跨国交易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如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也就是说,各国税务部门在调整转让定价滥用的过程中,注意的焦点不再放在这笔交易是否具有关联关系的“形式”上,而是注重这笔交易是否具有以避税为“目的”的“实质”。凡是因跨国性交易价格的不合理性而导致交易双方不能真实反映其所得的,都属于转移价格税制适用的范畴,需要对不正常的交易价格进行调整,以确保本应属于该国的税基不至于流失。

这类新规定就体现了各国转让定价法规对纳税人的覆盖面在逐渐扩大的动向。可以看出,“实质重于形式”已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惯例。它在对付跨国公司层出不穷的避税技俩的斗争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借鉴国际惯例,扩展我国转移定价法规的适用范围

我国1998年发布、2004年修改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国税发[2004]118号)第二章第四条对关联企业的认定标准规定了八条,即:企业与另一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有下列之一关系的,即构成关联企业:1.相互间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中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或以上的;2.直接或间接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控制股份达到25%或以上的;3.企业与另一企业之间借贷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50%或以上,或企业借贷资金总额的10%或以上是由另一企业担保的;4.企业的董事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或有一名以上(含一名)常务董事是由另一企业所委派的;5.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企业提供的特许权利(包括工业产权、专业技术等)才能正常进行的;6.企业生产经营购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包括价格及交易条件等)是由另一企业所供应并控制的;7.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包括价格及交易条件等)是由另一企业所控制的;8.对企业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际控制、或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包括家族、亲属关系等。按照上述规定,只有符合上述这些特征之一的往来企业才构成关联企业,才能运用转移定价法规对其进行纳税调整。如果不符合上述特征之一,那么现行的转让定价法规对此就根本不适用。

本文认为,上述标准同样存在关联企业认定的“窄化”倾向。建议扩展“关联关系”的定义,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商业目的”原则,将“所有不符合正常市场交易原则”以及有避税倾向的跨国交易都纳入我国转让定价法规调整的范围,以对付各种形式的避税行为。

参考文献

[1]朱青.国际税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杨世泽.关于我国实施转让定价税制的几个策略问题[J].涉外税务,1991(11).

[3]李传喜.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分析与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萧承龄.各国转让定价法规与国际利润归属问题[J].税务研究,1998(4).

OECD对国际避税地的制裁综述 篇10

虽然国际避税地的存在是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前提, 但目前关于国际避税地的概念及其界定, 不同的人、国家和专家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粗略的定义是, 避税地是为投资者提供避税机会的低税区。

根据形成低税的方式不同, 一般把国际避税地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不征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类国际避税地被称为“纯国际避税地”, 代表国家为巴哈马。二是不征某些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 或虽征收但税率远低于国际一般水平, 或对来源和存在于境外的所得和财产免税的国家和地区。代表性地区为新加坡。三是虽有规范税制, 但存在某些税收特例或提供某些特殊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代表国家为卢森堡。

二、OECD对国际避税地的制裁历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与国际避税地的斗争最为活跃, 且由来已久, 并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一) 制裁酝酿阶段

早在1977年OECD就要求其下属的财政事务委员会为成员国之间反避税、反偷税的行动提供便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OECD关于反避税地的工作开始加速, 1998年发布了《有害税收竞争:一个正在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以及《执行1998关于有害税收竞争报告的指南》两份报告, 对有害的税收优惠制度和避税港概念进行界定, 率先提出了制裁有害税收竞争的原则和建议, 这代表着OECD对国际避税地的正式宣战。

(二) 制裁实施阶段

2000年6月, OECD发布了一份题为《认定和消除有害税收行为的进程》的报告。该报告将不愿与其合作的35个避税地列入黑名单, 要求名单中的国家在12个月内采取措施, 消除其有害税收竞争行为, 否则将对其进行严厉制裁。值得注意的是, 名单的制定参考了两大标准:一是该地区是否采取适用范围广泛的低税制或零税制吸引投资;二是该地区是否拒绝应其他国家要求提供在该地区注册的外国公司或在该地区银行拥有银行账户个人的涉税信息。

此后, OECD分别于2001年、2004年和2006年发布了有关该项工作进程的专题报告, 号召其成员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对不合作的避税地采取措施。其中包括:促使“黑名单”上的国家 (地区) 重新审视他们的政策;建议中止和避税地之间的税收协定, 并不再与之谈签税收协定等。但OECD的这些措施引起了大量批评, 尤其是对避税地的制裁措施被认为是对一国税收主权的干涉, 因此, OECD把反避税地的工作重心放到“税法透明和信息交换”方面。

随后, OECD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 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出能够用于创立有效信息交换的法律工具。该工作小组在2002年4月公布了《有关税收问题的信息交换的协定范本》, 将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换作为判定存在有害税收活动的关键标准。税务信息交换协定一般包括如下内容:识别各国开征的税种, 何种信息交换要求可以拒绝, 对按照税务信息交换协定获得的信息进行保密等。

2009年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 OECD公布了一份税收表现评估报告。在这份报告中, OECD把调查的87个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类, 即白名单, 包含40个实质履行国际通行税收标准的国家和地区;灰名单, 包含比利时、文莱、荷属安地列斯、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纳哥、新加坡等38个国家和地区;黑名单, 包含哥斯达黎加、马来西亚、菲律宾、乌拉圭等4个国家。

(三) 制裁的成果

2009年, 发布黑名单后的当天晚上, 乌拉圭就宣布从第2天开始采用OECD的标准。黑名单中的四个国家相继通知经合组织, 从该年起提供立法, 消除实施该组织标准的障碍, 并纳入在法律和条约中, 目前皆已生效。同年4月OECD将这四个国家从黑名单中除名, 与其它38国共列“灰名单”。

为了避免在2010年5月后遭受严厉制裁, 陆续有国际避税地因满足OECD标准而进入“白名单”。2009年8月, 在与新西兰等12个国家签署税收信息交换协议后, 开曼群岛被OECD确认执行国际税收信息和监管标准, 进入“白名单”行列。巴哈马也紧锣密鼓地与加拿大等14个国家商签税收信息交换协议, 争取早日从“灰名单”中转入“白名单”。

据2011年发布的《OECD全球论坛调查的落实国际公认的税务标准的国家的进展报告——截至2011年5月2日所做的进展》显示, 直至目前, 白名单包含的国家和地区已为82个, 灰名单包含的国家和地区为8个, 黑名单清空为零, 这说明OECD对国际避税的的斗争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启示

OECD对国际避税地的制裁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其反对有害税收竞争的做法也值得肯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竞争也更加激烈, 或多或少会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因此OECD在与国际避税地斗争的时候应正确界定有害税收竞争与一般税收优惠, 避免实施过于严厉的制裁而遏制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况且, 国际避税地只是税收竞争的表现形式之一, 各国和国际组织也应该积极关注和打击其他有害税收竞争形式, 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

参考文献

国际避税 篇11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国际避税,反避税

1 引言

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公司运作涉及的国家及地区越来越多,牵扯到的国际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政策各有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协商也并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协商那么容易。就拿征税问题来说,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所代表的经济立场也不一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税法规定和政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税率和实际税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而跨国公司这种以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经济载体,却在国际领域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逃税、避税现象。进入21世纪以后,跨国公司内部越来越多的流程是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当下流行的说法是我们进入了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电子交易这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交易形式越来越多。对电子交易的税收立法和实践方面不健全,是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现实问题。跨国纳税人新的避税方法层出不穷,对治理和打击税收违法行为产生阻碍。国际避税行为会引起跨国资本的流动异常,对相关国的税收利益产生侵害,因此需要积极采取措施给予防范和解决。

2 互联网时代的国际避税新特征

2.1 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国际避税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中的漏洞和不确切之处,在跨国境、税境的资本财产流动中,避免纳税,以达到减少税负的违法行为。国际避税的手法五花八门,形式多种多样,最常用的做法是把国际避税分为课税主体避税和课税客体避税两个方面。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方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滥用税收协定避税。由于各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各有不同,特别是国际税收协定网络至今尚未在全球普及,双边税收协定之间还存在着差别,有些缔约国的非居民,因属于无资格享受协定待遇的第三国居民,为了尽量地减轻税收负担,采取各种巧妙手段谋取税收协定所提供的优惠。

第二,利用转让定价避税。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跨国关联企业内部人为制定内部交易价格或费用标准(不同于市场价格)。以达到转让货物、劳务、资产或信贷等活动时,增加利益的目的。转让定价是跨国公司采用的最常见的国际避税方法。

第三,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国际避税地往往是跨国公司从事经济活动、避税活动的重要场所。跨国投资者通过在国际避税地虚假转移商品、劳务、贷款等,加大国境内常设机构的费用分配,以达到转移企业所得,逃避税收的目的。

第四,利用资本弱化避税。资本弱化主要指跨国企业对其国外子公司的融资不使用股权投资,而以提供贷款为主要方式的行为,包括安排子公司借贷外部资金,由母公司担保的融资行为。这就把本应以股份形式的投资转为贷款,减少了投资股息,达到避免承担国际税负的目的。同时,子公司的负债-股本比例高于正常公司,增加了子公司的财务费用支出,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逃避了企业所得税。

2.2 互联网时代国际避税的新特征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递、企业之间的往来交易等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以电子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模式逐渐普遍,但是网络在线交易的特殊性会影响实物的课税流程。由此,互联网交易时代的国际避税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第一,可操作性加强。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加大了国家税制间的差异,加剧了国际税收竞争的矛盾,为避税者提供了更大的税制漏洞。互联网交易弱化了经营活动、经营地点的关联性,造成判定所得性质方面的争议,互联网贸易和非贸易之间税负差异加大,网络的隐蔽性、快速传递性、侵蚀性等严重阻碍了税务机构获取准确的信息。

第二,避税行为更加隐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数量猛增,市场竞争也较以前更为激烈和残酷,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纳税人往往会想尽方法降低自己的成本,增加税后利润。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交易是一片新兴的领域,目前世界上各国对网络税法和协定的制定并没有那么完善和健全,纳税人会利用一切合法的甚至是不合法的手段逃税、避税,增加企业利润。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这些避税方式方法更加隐蔽,加大了查找的难度。跨国纳税人对信息不对称的利用更加容易。如果居住国政府不了解他国价格信息,避税者将会通过各种转移利润的手段进行避税。

第三,避税手段更加复杂化、专业化。当前利用电子商务避税、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税等新兴避税方法不断涌现,新兴避税方法结合传统方法(如转让定价、资本弱化、不合理保留利润、税境差异、滥用税收协定避税等),令国际避税更加复杂,防范困难加大。国际避税正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不仅仅由单个企业或个人完成,而且会借助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智慧,现在已存在“税收经营管理”这一专业,跨国公司借助企业内部的税收经营管理人员与税务律师、会计师等密切配合,不断深入研究各国的税法、税规差异和漏洞,推出新的避税、逃税方案。

3 国际避税防范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完善征税管理机制

一个完善的税收管理机制不仅仅要有完善的税法做支撑,而且要由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有效地组织实施,国际间的运作协调有序,税务征收的手段要更具现代化特征。针对互联网时代的避税新特点,监察避税手段,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税务人员的避税侦查技能,升级征税管理体制。加强海关与互联网监管机构的合作和检测力度,尤其是互联网离线交易中的实物检查。

3.2 税收立法的查漏补缺

法律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象征,法律的威严性不仅能在本质上惩罚那些逃、避税行为,而且有效防止逃、避税行为发生的频率,维护国家应有的利益。对于电子互联网交易的避税行为来说,加强与之相关的国际避税的国际立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当前在国际上有关这方面的法律和国际条约非常欠缺。

3.3 制定网络交易转让定价税收政策

转让定价税制作为各国政府监控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策略的措施,可以消除资源不正常的现象,维护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了税收中性和税负公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也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外商撤资,缩小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并且加大了税收征管成本。

3.4 充分利用税收情报交换

交换税收情报对国际反避税有重要作用,当前主要的税收情报交换范围限于直接税,近来有逐步向间接税扩张的趋势。加强税收情报的交换,增加税收情报的交换数量,有助于发现避税行为,填补避税漏洞。通过建立国际税收情报制度,各国税务机关能够了解一国纳税人在对方国家境内的营业活动和财产价值情况,这对于避免跨国纳税人的税务管理失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苑新丽.国际税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33-261.

[2]裴利华.国际逃避税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理论界,2003(5):72-73.

上一篇: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下一篇:动态反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