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避税

2024-08-19

企业避税(精选12篇)

企业避税 篇1

摘要:本文列举了关联企业避税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分析了关联企业避税的危害。针对关联企业避税, 一方面要完善反避税法律、法规, 使其无隙可乘;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管力度, 从外部加以规制。

关键词:关联企业,避税,反避税

一、关联企业的界定

根据2008年《特别纳税调整管理规程 (试行) 》第七条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九条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所称关联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组织或个人具有下列之一关系:

(一) 相互间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中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0%或以上;直接或间接同为第三方所持有股份达到20%或以上;间接持有股份按各层持股比例相乘计算, 如一方对另一方持有股份超过50%的, 按100%计算;

(二) 企业与另一方 (独立金融机构除外) 之间借贷资金占企业实收资本50%或以上, 或企业借贷资金总额的10%或以上是由另一方 (独立金融机构除外) 担保;

(三) 企业的董事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或有一名以上 (含一名) 常务董事是由另一方所委派, 或同为第三方所委派;

(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方提供的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特许权才能正常进行;

(五)企业购销活动由另一方控制;

(六)企业接受或提供劳务由另一方控制;

(七)对企业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质控制、或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包括家族、亲属关系等。

二、关联企业避税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从理论上讲,关联企业有涉外关联企业和国内关联企业之分,但它们都存在着避税的可能性,且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前者避税的手段和方法更为隐蔽和复杂,更具有典型性。

外方通过关联企业避税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有:

(一)高价进、低价出,转移企业利润;

(二)抬高进口设备价格,虚增固定资产投入,进行税前避税;

(三)外方利用投资者身份承包企业工程,故意提高工程报价,从中获利,少缴税款;

(四)从境外关联企业贷款,通过支付高额利息转移利润,从而有效避税;

(五)延长资本期限,却按名义值分享利润;

(六)虚增费用,转移利润;

(七)将专有技术转让费转移到设备价款中,逃避预提所得税;

(八) 在工程承包中通过将劳务费用向材料款转移以扩大扣除额, 包工包料工程假借第三者名义分别订立等隐蔽手段, 逃避纳税;

(九)采用推迟获利年度法、化整为零法等重复享受税收减免待遇;

(十) 推迟偿还债务, 控制利润;

(十一) 弱化股份投资, 增加贷款融资比例;

(十二) 利用国际税务协作的漏洞避税等等。

三、关联企业避税的危害及其法律对策

(一) 关联企业避税的危害

关联企业避税危害巨大,其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

1.避税造成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影响国家的财政能力。同时,由于其负面的示范效应,会使更多的企业从事避税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避税造成企业之间实际税负水平的巨大差异,有悖于“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原则,扰乱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3.外商投资企业避税损害中方权益,侵犯了我国的税收主权,造成我国投资环境不良、投资回报率低的假象,影响我国声誉和外商来华投资积极性。

(二) 关联企业避税的法律对策

针对关联企业避税,一方面要完善反避税法律、法规,使其无隙可乘;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从外部加以规制。

1.完善反避税法律、法规

(1)在国外立法方面,德国租税通则第42条规定:税法不得因滥用法律事实之形成自由而规避适用。滥用者依据与该经济事件相当之法律事实,成立租税请求权。对避税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目前,我国在立法方面对什么是避税,认定与规制避税行为的基本原则等,尚属空白,亟需填补。笔者建议:设立专门反避税条款,采用概括式与列举式相结合的方式立法。对避税行为定义、规制作出概括性规定,同时列举经常运用的避税手段和方法及其法律制裁,尽量缩减避税的机会与可能,从而为具体的执法活动提供依据,有效地遏制避税行为。

(2)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发生年度亏损允许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5年,建议修改为3年。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程序,对老企业假冒新办企业骗取二次减免税待遇等情形,加强监管,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而不办理开业登记等,尽量堵塞法律漏洞。

2.加强税收征管

(1)扩大税务稽查队伍,从人员和组织上保障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在岗培训,另一方面实行考核、竞争上岗制度,提高队伍素质。适当调整现行征管模式中税务机关的分工组合,强化税务检查。

(2)强化纳税人全面申报义务和举证责任。纳税人应依法申报应税事项,不得隐瞒和遗漏。对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转让定价的正常性、合理性负有举证责任。

(3)对有避税嫌疑的企业进行重点调查审计。一般可包括: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权受关联企业控制的企业;与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数额较大的企业;长期亏损的企业(连续亏损2年以内的);长期微利或微亏却不断扩大经营规范的企业;跳跃性盈利的企业(指隔年盈利或亏损,违反常规获取经营效益的企业);与设在避税港的关联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企业;比同行业盈利水平低的企业(与本地区同行业利润水平相比);集团公司内部比较,利润率低的企业(即与关联企业相比,利润率低的企业);巧立名目,向关联企业支付各项不合理费用的企业;利用法定减免税期或减免税期期满,利润陡降进行避税的企业,以及其他有避税嫌疑的企业。通过案头审计、现场审计、国内异地调查、价格信息的查询与调阅、境外调查等手段,核实其应税事项。

(4)大力推广计算机在税收征管领域的应用,使其能够覆盖税收征管全过程。从税务登记的建立、纳税申报的处理、税款的收缴与核销、中止申报与滞纳的催报和催缴,到税务检查对象的筛选以及有关纳税人各种资料、信息的查询等均通过计算机处理。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国内外市场价格和费用收取标准等信息资料,积极而又适时地实现与工商、金融、海关、外贸等部门的联网,逐步形成价格信息网络,为查处避税行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特别纳税调整管理规程 (试行) .

[2]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台湾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版.

[3]姜蓉, 陈志萍, 方昌飞.新编纳税指南.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4年版.

企业避税 篇2

甲企业债权债务仍由甲企业负责,并确定了收购预案,乙 企业为此预交了350万元定金。眼看大功告成,就在甲、乙企业及园区管委会领导弹冠相庆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了,即签订协议时,双方没有考虑转让环节的税收,因为该环节需要交纳的税收有:1.营业税42万元;2.城建税2.10万元;3.教育费附加1.26万元;4.地方教育费附加0.84万 元;5.防洪保安基金0.84万元;6.契税16.80万元,总计税费负担63.84万元。上述款项谁也不想承担,眼看这事陷入了僵局,园区管委会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到底该怎么办呢?该领导拜访了工商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窗口的工作人员略加思索,建议甲、乙企业两股东之间采用股权转让的方式解决问题,即甲企业的股东将股权转让给乙企业的股东,这样可以达到乙企业股东实际控制甲企业且能够节省一笔税费,少花收购成本。

就在大家感到峰回路转、欣喜万分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原来,在股权转让时,甲、乙企业聘请某事务所审计,其注册税务师发现股权转让中无法克服的矛盾有二:其一是甲企业这几年经营一直不太正常,开开停停,除账面明确记载的债务外,还从外面私人老板手中融了一些资金,赊欠的一部分材料款也未予支付,而且这部分债务未在账面记载。而以甲企业名义对外签订的合同是否大量存在,都是抹不去的隐患。其二是甲企业原来 是简单的食品加工(芡实加工)企业,而乙企业是有严格环保要求的化工企业,在股权转让时,既要变更股东又要变更经营范围,还要变更公司名称,而公司名称和经营范围变更后,已经是与原企业经营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企业,环保部门需要重新提供可研报告和环评报告。除了耽误时间外,还要聘请有资质的机构编制这两项报告,且预计需要支付费用12万元。面对甲企业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的全部债务,乙企业认为收购甲企业有一定风险,搞不好收购未成功,反而惹来官司缠身!听了其事务所一席话,乙企业的老板倒吸一口凉气,庆幸自己没有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否则悔之晚矣!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其事务所的注册税务师提出了如下合理避税方案,即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甲企业注销,乙企业吸收合并甲企业,合并后,甲 企业原股东张大明再将股权转给乙企业原股东李天一。这样做的好处有二:其一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1号)第三十二条:企业进行吸收合并时,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了债权人。企业吸收合并后,债权人就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 (出资人)隐瞒或者遗漏的企业债务起诉兼并方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笔债权,兼并方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行向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 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笔债权,则兼并方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这样,乙企业吸收 合并甲企业后就可以省掉债务缠身的担心。其二是,企业合并后,合并环节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契税及其他税种。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 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4号)第三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且原主体存续的,对其合并后的 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企业产权不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65号):转让企业产权的 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应征收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企业全部产权不征收增值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420号):转让企业全部 产权是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的行为,因此,转让企业全部产权涉及的应税货物的转让,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征收增值税。

高明的企业避税之道 篇3

我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联邦政府依然有1/1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但是这一比例过去要低:1950年代初是1/3,1960年代是1/4以上。自那时以来,这一比例下降,其中部分原因是税率的下调,但主要反映了更严重的企业避税行为,而政客们并未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这种行为。

因此我们要谈谈如今的避税策略:“反转”(Inversion)。反转是一种法律策略,是指企业宣布自己在美国本土的业务归其在境外的一家子公司所有,而不是通常的国外业务归美国公司所有。企业利用这种角色的反转,将申报的利润转移到美国司法管辖权之外一个税率更低的地方。

关于这种“反转”策略,要理解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企业并不是在实质意义上“向海外转移”。多份报告显示,连锁药店巨头沃尔格林(Walgreen)马上就要合法地将自己变为瑞士企业。如果计划成行,其经营的业务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本地的药店不会关门,也不会在苏黎世重新开业。这是一种纯粹的纸上交易,却导致美国政府减少了数十亿美元的税收,而这个缺口需要我们纳税人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填补。

那么,奥巴马总统将采取反转手段避税的企业描述为“企业逃兵”的说法是否有错?其实并没有错。无论它们实质上是否迁往海外,这些企业都是在推卸自己的公民责任。而为反转辩护的人往往宣称,是高税收驱使企业离开美国,这是胡说八道。这些企业并没有将生产或就业岗位迁往海外,它们仍然还在美国赚取利润。它们所做的无非是逃避这些利润带来的税收。

国会能够打击这种逃税行径—企业的合法经营场所不能位于一个实际上没有任何业务的地方,这是现行法律不允许的。而认定一个企业为非美国企业的标准也在收紧,这可以阻止许多目前正在进行的反转避税活动。反对打击反转行为的人通常认为,与其封堵漏洞,我们不如改革整个企业所得税体制,或者干脆取消企业所得税。他们还认为,征收企业所得税会损害投资和就业。但在支持反转行为这一点上,这些都是非常糟糕的论点。

首先,对企业利润征税有很多好处。一般情况下,与来自工资的劳动所得相比,美国的税收政策对于来自资本的非劳动所得更加宽松,公司税有助于解决这种不平衡。只要我们以大幅提高对资本收益和股息收入的征税抵消对企业所得税的削减,就可以保持对非劳动所得的税收不变。但是这将是一种不完美的修补,并且考虑到我们的政治现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此外,取消企业所得税将会极大地增加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

至于体制的改革,这固然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最终的改革与现在封堵反转避税的漏洞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毕竟,对于改革的形态会有激烈的辩论,即便共和党不那么坚决地反对总统提出的任何议案,辩论也要持续数年的时间才能有所定论。

最后,所有这一切与投资和就业没有任何关系。一旦沃尔格林改变其“国籍”,它将获得更多的利润,但它并没有任何动力将额外的利润投资美国的业务。

企业避税 篇4

新企业所得税法 (以下称新税法) 实施后, 企业原先常用的一些避税方法已经失效, 比如:设立“假合资”企业、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等。目前企业常用的避税方法主要分为4大类:转移定价、负债筹资、避税港和基于税收优惠政策的避税等。

(一) 通过转移定价避税

转移定价 (Transfer Pricing) , 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关联方为了转移利润而在产品交换和买卖过程中, 不依照市场买卖规则进行交易, 而是根据双方的共同利益来定价, 以达到少纳税甚至不纳税的目的。采用这种方法, 产品转移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市场公平价格。

转移定价基本做法是:在关联交易活动中, 盈利较多的企业, 通过高价买入或低价卖出等方法, 将利润转移到亏损的关联企业, 以达到避税的目的;或实际税负较高的企业, 通过上述方法将利润转移到实际税负较低的企业, 同样达到避税的目的。

关联企业运用转移定价避税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如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 (产品) 等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

二是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 (著作权) 、商标、牌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

三是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有价证券的买卖及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

四是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行销、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代理、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的提供等。

五是成本分摊协议。成本分摊协议是指关联方之间达成的一项协议, 用以分担参与各方在研发、生产或获取资产、劳务和权利等方面的成本与风险。同时, 确定研发、生产或获取资产、劳务、权利等活动的结果带来的各参与方利益的性质和范围。

成本分摊协议和转让无形资产、提供劳务比较相似, 区别在于成本分摊协议的对象是企业与关联方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或共同提供、接受劳务发生的成本费用。关联方如果不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分摊此类成本, 可随意在集团内部调节利润, 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

(二) 通过负债筹资避税

负债筹资又称资本弱化、资本隐藏、股份隐藏, 是指企业采用债权方式替代股权方式进行筹资, 人为地增加企业成本, 减少企业的应税所得, 从而达到少纳税的目的。

一般来说, 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3个渠道:自我积累、借贷 (金融机构贷款或发行债券) 、发行股票。其中自我积累的资金是企业税后利润, 而发行股票应支付的股息也是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均不允许税前扣除, 只有借贷利息支出可以作为企业费用从税前利润中扣除以冲减利润。因此, 一些企业以借款的方式代替筹集股本金, 增加税前扣除、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从而达到少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三) 通过避税港和受控外国公司避税

避税港, 也称避税地或避税乐园,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国资本流入, 繁荣本国经济, 在本国或确定范围内, 允许外国人在本国投资和从事各种经济贸易活动取得收入或拥有财产可以不必纳税或只需支付很少税收的地区。目前主要的避税港有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卢森堡、香港等国家或地区。

通过避税港避税的基本做法是:在避税港设立受控外国公司, 将海外投资收益保留在受控外国公司, 不分配或少分配本应归属于我国企业的利润, 实现避税目的。

(四) 基于税收优惠政策的避税

新税法所列明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果企业合理运用, 属于“节税”的范畴, 但有些企业为享受这些优惠政策而对自己的经济活动做一些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 则属于“避税”的范畴。比如, 新税法第二十八条“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因此可将大企业分设为数个小型微利企业;第三十条“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因此在从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期间, 应尽可能多安排各类费用支出, 甚至将以后各期的费用提前支付等。企业可以仔细研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结合企业自身具体情况逐条对照, 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避税方法。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反避税条款

针对上述企业避税行为,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中, 参照国际通行的一些反避税措施制定了一系列反避税条款:

(一) 针对转移定价避税的反避税条款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 对关联方的认定、独立交易原则、转移定价调整的方法、成本分摊协议的原则、预约定价安排等作出了规定。

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 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 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独立交易原则, 是指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 按照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遵循的原则。

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调整的“合理方法”包括:

1.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是指按照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进行相同或者类似业务往来的价格进行定价的方法;

2.再销售价格法, 是指按照从关联方购进商品再销售给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方的价格, 减去相同或者类似业务的销售毛利进行定价的方法;

3.成本加成法, 是指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进行定价的方法;

4.交易净利润法, 是指按照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进行相同或者类似业务往来取得的净利润水平确定利润的方法;

5.利润分割法, 是指将企业与其关联方的合并利润或者亏损在各方之间采用合理标准进行分配的方法;

新企业所得税法还规定, 企业可以就其未来年度关联交易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 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 与税务机关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协商、确认后, 达成预约定价安排。也就是说纳税人与税务部门就转让定价的计算方法等问题事先达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变事后调整为预先约定, 变“治病”为“防病”, 减少转让定价处理中的不确定性, 提高效率。

(二) 针对负债筹资避税的反避税条款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 对债权性投资的定义和范围、利息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等作出了规定。

按照新所得税法的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准予税前扣除;同时规定: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 (金融类企业比例为五比一, 其他类企业比例为二比一) 而发生的利息支出, 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 针对避税港和受控外国公司避税的反避税条款

新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由居民企业, 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12.5%的国家 (地区) 的企业, 并且不是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 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 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换而言之, 在避税港设立的子公司, 如果利润不分配或少分配, 一定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此举是出于合理的商业目的而非避税。

(四) 一般性反避税条款

一般性反避税条款是指除以上3项有针对性的特别反避税条款以外的兜底性反避税条款。

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 税务部门可将其判定为“避税”, 并实施纳税调整:

1.存在一个安排, 即人为规划的一个或一系列行动或交易;

2.这个安排“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

3.企业从该安排中获取了税收利益, 即“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

三、企业避税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避税时, 除了会产生直接的筹划成本, 如外聘税务师或会计师、律师进行筹划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 企业财务部门自身进行税收筹划产生的人力、财力成本外, 还会产生多种非税成本, 如机会成本、财务报告成本、违规成本等。因此, 考虑多种成本、统筹兼顾, 是进行企业所得税避税的重要思路。

(一) 把握好避税与偷税的界限, 避免违规成本。

必须以遵守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前提, 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并承担法律责任,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 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 兼顾税种与税种之间的筹划。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等多种税收, 因此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的避税筹划时, 不应孤立进行, 而应与其他税种的筹划综合考虑, 特别应兼顾所得税与流转税之间的筹划, 全面考虑企业总体税负的高低, 否则有可能企业所得税少交了, 但其他税却多交了, 企业总体税负并未下降, 导致总体税收筹划失败。

(三) 综合考虑非税成本。

关于企业合理避税七招 篇5

合法避税是指在尊重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纳税人采取适当的手段对纳税义务的规避,p少税务上的支出,合理避税并不是 ,她是正常合法的活动;合理避税也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还需要市场、商务等各个部门的合作,从合同签订、款项收付等各个方面入手。

1、换成“洋”企业。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倾斜政策,因此由内资企业向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等经营模式过渡,不失为一种获取享受更多减税、免税或缓税的好办法。

2、注册到“宝地”。

凡是在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以及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税区设立的生产、经营、服务型企业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企业,都可享受较大程度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以上特定区域从事投资和生产经营,从而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

3、进入特殊行业。

比如对服务业的免税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养育服务,免缴营业税。

婚姻介绍、殡葬服务,免缴营业税,

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缴营业税。

安置四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业,其经营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范围内(广告业除外)的业务,免缴营业税。

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免缴营业税。

4、做管理费用文章。

企业可提高坏帐准备的提取比率,坏帐准备金是要进管理费用的,这样就减少了当年的利润,就可以少交所得税。

企业可以尽量缩短折旧年限,这样折旧金额增加,利润减少,所得税少交。另外,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计提的折旧额相差很大,最终也会影响到所得税额。

5、用而不“费”。

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应考虑到如何对经营中所耗水、电、燃料费等进行分摊,家人生活费用、交通费用及各类杂支是否列入产品成本。

6、合理提高职工福利。

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考虑在不超过计税工资的范畴内适当提高员工工资,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建立职工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职工教育基金等统筹基金,进行企业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等等。这些费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时也能够帮助私营业主调动员工积极性,减少税负,降低经营风险和福利负担。

7、从销售下手。

美国企业,挖空心思避税 篇6

不久前,美国联邦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主席列文在一份报告中称,全球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延迟或避免了缴纳24亿美元美国税。报告称,卡特彼勒以往把海外销售零部件利润计入美国公司账目,按35%左右的美国税率付税。但2000年后,这些利润85%以上被计入瑞士分公司账目。该公司的研发、制造、仓储等核心业务都在美国,其美国公司有超过8300名员工,瑞士分公司只有65名员工。但该公司在瑞士享受4%到6%的税率,所以列文认为,该公司是为避税而向瑞士转移利润。

向税率低的地区转移利润,向税率高的地区转移成本,这是避税最核心的做法。然而,各国对此有严格限制,想合法操作需要高超的技巧。当年,卡特彼勒是向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付出了5500万美元的咨询费,才重新设计了一套精巧的纳税方法。列文没有披露卡特彼勒的具体手法,但去年5月,他出具过一份苹果公司避税调查报告,指责苹果利用海外分支,从2009年至2012年每年避税超过100亿美元。报告详细披露了苹果的做法,手段令人感叹。

苹果公司的做法是这样的:它先在爱尔兰设立苹果国际销售公司,将美国以外销售收入都纳入其中。爱尔兰的税率只有12.5%,比美国少得多。苹果公司又在当地建了座工厂,提供了就业机会,享受到爱尔兰的税务减免优惠,将税率降到2%以下。随后,它又设立苹果国际运营公司,注册地在爱尔兰,但总部设在避税天堂英属维尔京群岛。根据爱尔兰法律,在该国注册的公司,只要控制权或管理权在国外,就被认定为外国公司,不必向爱尔兰纳税。苹果公司以支付专利使用费的做法转移利润。苹果国际运营公司持有大量苹果产品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如iPhone、iPad等软、硬件终端服务等。苹果国际销售公司销售苹果产品时,向苹果国际运营支付专利使用费,把利润悄无声息完成了转移。

根据列文的调查,千方百计避税的企业绝不止卡特彼勒和苹果。自2009年到2011年,微软利用位于波多黎各、爱尔兰、新加坡和百慕大的子公司,少缴了至少65亿美元的税。英国政府也曾指责谷歌公司利用百慕大群岛进行避税,2012年将60亿英镑的资金转移到百慕大群岛,最终少付10亿英镑的税款。亚马逊为少交英国税款,2006年将英国业务的所有权转移到位于卢森堡的公司。另外,脸谱网、惠普、eBay等公司,也都有过类似的避税行为。

由于这些避税手段都在合法范畴内,相关企业虽受调查和指责,却不会面临处罚。政府所能做的只是堵塞漏洞。而企业高管们强调一切都合法。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副总裁莱格西说,该公司的税收结构是根据经营结构而变化的,不是有意避税。苹果公司的CEO库克则强调,该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纳税公司之一,美国企业每40美元税款就有1美元是该公司交纳的。公司对海外资金的处理也完全符合美国法律。但参议员列文强调,这些大公司的做法合法但不公平,“税务漏洞加重了美国劳工家庭税负和联邦赤字”。但也有企业界人士指出,美国公司税率太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才让企业选择了把钱“藏”在海外。与其无休止地追税,不如降低税率。电动车企业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日前在一次会议上说,美国的做法正在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利润和工作机会输出到海外。他自己正打算把特斯拉电动车的一半产能输出到国外,其中半数将去中国。

论企业合理避税 篇7

避税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是合理合法避税;第二是非违法的避税;第三是表面合法实质是欺诈的避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完善, 企业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 就必须去合理合法, 才能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受益, 这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合理避税的内涵。

(一) 合理避税的概念

合理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弹性或税法允许的办法, 作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策划, 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 达到减少自己所承担的纳税数额。它充分利用税法中提供的一切优惠, 在不违背税法和税制框架内的前提下, 对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预测和规划, 以实现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

(二) 合理避税的特征

1. 合法性。

合理避税是一种合法、不违法的纳税行为。它是在法律禁止以外的方面, 纳税人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 进行合理的避税。偷逃税是违法的, 节税是合法的, 而避税处在偷逃税与节税之间, 它具有非违法性质。

2. 事前预测性。

纳税人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预测、规划、设计和安排, 税收筹划工作在纳税义务发生前进行, 具有事前预测性。

3. 整体性。

很多税种是相互关联, 某一税种的纳税额减少可能会引起某一税种的纳税额加大, 或某一个纳税期限内不缴了, 可能会在另一个或几个纳税期内多缴, 因此税收筹划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

二、合理避税的方法

避税的主要方法:

(一) 投资避税法

投资避税法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中对投资规定的有关减免税优惠, 通过投资的选择, 以达到减轻其税收负担的目的。

1. 选择投资企业类型。

企业按投资区域划分, 可分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首先内、外资企业税收政策是不同的;其次内部组织形式不同的同一类型企业, 税收政策也不一定相同。再其次对不同类型的企业, 其承担的税负也不相同。所认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之前, 必须考虑对企业类型的选择。

(1) 内、外资企业税种的区别。我国对内、外资企业主要征收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各税三大部分的税收。首先, 内资企业的税率为18%、27%两档, 外商投资企业的税率为15%、24%两档, 内资企业较外资企业税率优惠幅度小。其次, 内资企业的减免税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很窄, 主要是对第三产业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优惠适用范围相对内资企业较宽主要是对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以及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企业等。

再次, 内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很短, 一般为l—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一般都在5年或5年以上。

还有, 适用其他各税的税种数不同, 内资企业适用10个税种;而外商投资企业则适用6个税种。 (2) 内资企业税负的区别内资企业可以通过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以达到避税目的。

(1) 横向联合避税法。横向联合避税法对企业避税有两个益处:

一是指企业与企业相互提供产品避开交易外表, 消除营业额, 从而避开增值税和营业税。除了生产烟酒等高税率产品的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 均可以联合经济组织为单位缴纳增值税。

二是经济联合组织实现利润后, 要按联合各方按协议将利润分给联合各组织, 联合各组织将其并入企业利润一并征收所得税。企业避税带来方便。企业转移利润是否合法或能否让税务机关认为是合法的, 是避税的关键, 否则, 若是非法转移就不是避税, 而是逃税。

但横向联合避税法也有其不足:一是联合或挂靠本身是否合法的问题;二是如果挂靠联合合法, 也能享受税收优惠, 但仍存在避税成本高低的问题, 应择其优而选之。

(2) 挂靠避税法。我国税法规定, 对大专院校和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进口的仪器、仪表等, 享受科研用品免税方法规定的优惠, 即免征进口关税及增值税。同时, 还对属于火炬计划开发范围内的高技术、新技术产品, 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企业通过一系列手法向科研挂靠, 争取国家有关优惠, 以达到避税目的。

2. 选择投资方式。

投资方式一般包括现汇投资、有形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等方式。

(1) 货币、有形资产投资。中国税法规定, 按照合同规定外国合营者出资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合营企业以投资总额内的资金进口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经审查批准, 合营企业以增加资本新进口的, 国内不能保证供应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这就是说中外合资双方均以货币方式投资, 用其投资总额内的资本或追加投入的资本进口的机械设备、零部件等, 都可以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以达到节税的效果。

(2) 无形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甚至可创造出成倍或更多的利润。投资者利用无形资产也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例如, 投资者投资办一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需从合资外方购进一项专利权, 金额为50万欧元;如果该合资企业向外方购买这项专利权, 该外商应按转让该项专利权的所得缴纳预提所得税10万欧元, 其计算公式为:50万欧元×20%=10万欧元。如果换作外商以该项专利权作为投资入股50万欧元, 则可免缴10万欧元的预提所得税。

由此可知, 只要根据投资的情况, 综合比较, 合理利用有关法规, 选择最佳方案,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投资入股, 均可达到避税目的。

3. 选择投资产业。

(1) 生产性企业和非生产性企业的税收区别

两者的税收差别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方面。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10年经营期以上的, 从开始获利年度起, 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另外对从事农、林、牧业、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机场及产品出口和先进技术企业规定了更优惠的税收政策。而对非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则没有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2) 选择投资产业避税方法。

(1) 综合利用避税法。企业通过综合利用避税法开发产品从而享受减免税待遇。企业采用综合利用避税法, 应注意两个事项:一是使自己的产品属于减免税范围, 并且得到有关方面认可;二是避税成本不能太大。否则, 如果一个企业根本不是综合利用型企业, 为了减免税收而改变生产形式和生产内容将会导致更大的损失。

(2) 出口退税避税法。中国税法规定, 对报关离境的出口产品, 除国家规定不能退税的产品外, 一律退还已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退税的产品, 按照国家统一核定的退税税率计算退税。企业采用出口退税避税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熟悉有关退税范围及退税计算方法, 使本企业出口符合合理退税的要求。至于有的企业伙同税务人员或海关人员骗取“出口退税”的做法, 是不可取的。

(二) 筹资避税法

站在避税的角度, 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涉及的人员和机构较多, 可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从而降低, 又因还有还本付息的问题, 这样还可以利用利息摊入成本的方法的不同实现避税。企业与经济组织的资金拆借在利息计算和资金回收期限方面均有较大弹性和回收余地, 从而为避税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方法主要是:提高利息支付, 减少企业利润, 抵销所得税额;同时, 再用某种形式将获得的高额利息返还给企业或以更方便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担保等服务, 从而达到避税目的。可见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避税效果最佳。

其次是金融机构贷款, 企业归还利息后, 会降低企业利润企业的投资产生收益后, 出资机构实际上也要承担一定的税收, 从而使企业实际税负相对降低。所以说, 利用贷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减轻税负合理避开部分税款的一个途径。

避税效果最差是自我积累, 企业自我积累资金由于资金所有者和占用者为一体, 税收难以分摊和抵销, 避税效果最差。但是金融机构贷款计算利息的方法和利率比较稳定、幅度较小, 实行避税的选择余地不大。

企业合理避税研究 篇8

什么是合理避税呢?在此引用联合国秘书处国际经济社会事务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谈判双边税收条约手册》中的提法:“一般地说, 避税可以认为是纳税人采取某种利用法律上的漏洞或含糊之处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事务, 以致减少他本应承担的纳税数额, 而这种做法实际并没有违法。简而言之, 合理避税一般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 作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筹划, 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之下, 达到减轻或解除税负的目的。从以上定义及实践中可以看出合理避税具有4个特征:

1.合法性。我国法律属成文法, 法无规定不违法, 税法也不例外。纳税人采用的避税手段是税收法规未明确禁止的, 往往具有合法的形式, 虽不为人称道, 但并未触犯国家有关的税收法规, 这是合理避税与偷税、逃税的重要区别。

2.收益性。纳税人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在总收入一定的条件下, 就要使总成本最小化。合理避税能将税收负担最小化, 不纳税或者少纳税, 至少将纳税期延后, 无偿占用相当于应纳税额的资金, 给企业带来收益。

3.客观性。税收作为国家调整宏观经济的一种手段将长期存在, 其政策内容体现了国家对某些地区、某些行业、某些经济行为的优惠、鼓励和有利倾斜, 以此来引导纳税人将资源投入这些领域, 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法规政策的倾向性、缺陷和不完善是纳税人避税的合理法律依据, 合理避税将长期存在。

4.主观性。纳税人应精通税法, 对政府税款征收很深的了解, 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能够掌握合法与非法的临界线, 才能进行精心的纳税筹划。

从避税的概念看, 避税即指合理避税, 实践中不合理避税不能避免和减轻税收负担, 甚至涉及偷、逃税。本文主要探讨合理避税筹划, 即节税筹划。实际经营中企业接触最多的直接税是企业所得税, 这里着重谈谈企业所得税的节税筹划。

一、企业投资筹建阶段的节税筹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企业筹建阶段, 投资者应进行包括节税目标在内的经营预测, 对企业经营形式、范围、注册地等慎重选择。这一阶段的节税筹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法人企业与非法人企业的选择

按企业的法律地位, 可将企业划分为法人企业与非法人企业。税法对二者有不同的纳税规定, 对于法人企业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实行双重课税, 其一在经营环节征收企业所得税, 其二作为税后利润分配给个人投资者时还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而非法人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仅征收个人所得税, 这就免去了双重课税的负担。从这个角度考虑, 对于个人投资者, 纳税人可能作出设立独资或合伙企业的选择。

2. 分支机构的选择

对于法人企业, 设立分支机构, 有分公司和子公司两种形式。税法规定, 分公司与总公司的所得要合并纳税, 因分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分公司亏损可抵减总公司盈利, 从而取得纳税抵减收益。而设立子公司, 子公司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独立纳税, 子公司的亏损虽在母公司的损益表中反映, 但并不能抵减母公司同期的应纳税所得, 企业不能得到合并纳税的好处。一般来说, 企业经营初期, 亏损的可能性较大, 从纳税角度看, 此时设立分公司可能是正确的选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分公司可享受税收优惠条件较少, 而子公司可享受税收优惠条件较多。在设立分支机构的时候, 就应综合考虑, 仔细比较预期获利能力和筹划成本的大小。

3. 对投资产业方向进行选择, 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

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指导性, 对投资国家鼓励的产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投资时, 投资人应顺势而行, 应优先投资国家鼓励的产业。如农、林、牧、渔业属于国家的基础产业, 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国家对从事这些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4年至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另外, 国家对于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技术转让都有减免税规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节税筹划。

二、资金筹集阶段的节税筹划

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有两种:借入资金和权益资金。权益资金筹资由于股息在税后支付, 不得作为费用税前列支, 没有节税功能, 而借入资金的节税功能反映在支付利息可冲减应税所得额, 从而相对减少应纳税额。对企业而言适当负债, 借入资金, 达到节税目的, 提高权益净利率, 提升企业价值。假设某企业投资总额1000万元, 当年税前利润200万, 所得税率为25%。若投资全部为注册资本金, 则年应税所得为200万元, 应缴所得税50万元, 权益净利率200 x 75%/1000=15%, 财务杠杆系数为200/ (200-0) =1。若将注册资本金降为800万元, 另200万元改为负债融资, 因此增加利息支出12万元 (设年利率为6%) , 则应税所得降为188万元, 应缴所得税47万元, 节税3万元, 权益净利率提高至188X 75%/800=17.63%, 财务杠杆系数为200/ (200-12) =1.06。从以上例子可看出, 企业如有税前利润, 保持营运资金不变的情况下, 在资产负债率增加时, 企业财务杠杆系数增大, 即财务风险在扩大, 但同时权益净利率在提高, 投资者投入产出比在上升。因此, 企业如有稳定的经营所得, 须根据企业实际经营与财务状况, 适度负债, 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降低税收成本, 合理节税。

三、日常经营阶段的节税筹划

日常经营中主要对销售 (营业) 收入的确认时间和成本费用的摊提方法合理选择, 进行节税筹划。如企业处于税收免征期, 提前确认收人和少摊提费用, 获得较多减免利润, 最大限度用好减免税优惠政策;企业处于征税期, 前期应将收入延后确认, 多摊提费用, 使得利润后移, 无偿占用相当于应纳税额的资金, 取得延期纳税的收益。

1. 销售 (营业) 收入结算方式的节税筹划

税法规定取得收入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不同的销售结算方式下, 其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是不同的:直接收款方式, 以收到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收入的确认时间;委托代销以收到代销清单时为收入的确认时间;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为收入确认的时间;预收款方式, 以货物交付时或提供劳务时确认收入的实现……。因此企业在进行节税筹划时, 应利用结算方式对收入确认时间的影响获得延迟纳税的收益。例如, 应尽可能采用预收款、分期收款销售方式和支票、银行本票等直接收款结算方式, 可避免垫付税款。年末发生的业务, 在采用交款提货的结算方式下, 可以通过推迟提货单的交付时间, 把收入的确认延至下年度, 得到延期纳税的经济利益。而当企业有前五年的亏损可供弥补时, 提前确认收入可获得纳税优惠。从节税筹划角度出发, 企业应尽量少地采用赊销方式, 并避免采用托收承付和委托收款结算方式, 以防止在未收货款的情况下支付税款, 承担纳税成本。

2. 成本费用的节税筹划

收入既定的情况下, 合法增加准予扣除的项目, 即在遵守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 将企业发生的准予扣除的项目充分扣除, 减少应税所得额, 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1) 收益性支出记入期间费用或记入产品成本的选择。企业发生的收益性支出中, 构成产品 (商品) 成本的那部分费用支出, 在销售实现时方可结转为企业的销售产品 (商品) 成本从收入中扣除, 而构成期间费用的另外部分支出, 则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并全部从当期的收入中扣除。一项支出, 可能存在着既可以记入期间费用, 也可以记入产品成本这样的选择。对这样的支出, 记入期间费用, 当期可以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时间就会滞后, 企业相当于无偿占用了相当于应纳税额的资金。例如, 房地产开发公司既可以单独设立销售机构, 也可以不单独设立销售机构。按照规定, 单独设立销售机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其发生的差旅费工资福利费等可作为销售费用列支;而不单独设立销售机构, 其上述费用则记入房地产的开发成本。

企业发生的资本性支出, 不能在当期直接扣除, 应资本化为资产的价值, 再以折旧或摊销的方式逐步地从收入中得到扣除。例如, 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选择对企业有利的摊销期限将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入成本、费用中。在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待遇时, 企业可通过延长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期限, 将资产摊销额递延到减免税期满后计入企业成本、费用中, 从而获取“节税”的税收收益。而对处于正常征税期的企业, 则宜选择较短的摊销期限。这样做, 可以加速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成本的回收, 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 前期利润后移, 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2) 固定资产维修费的节税筹划

税法对固定资产维修费支出规定有严格限制, 固定资产的维修支出并非都可以在当期税前扣除。固定资产的维修支出可分为正常的修理支出和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纳税人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对于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 应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己提足折旧, 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 在不短于3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 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1.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2.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二年以上。固定资产维修费发生时, 企业要进行筹划, 否则会丧失应有的延期纳税收益。例如:某企业某年对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修理, 支付维修费用为100万元, 该厂房计税基础为200万元。因维修费用占固定资产原值的50%, 显然属于改良支出, 此时维修费用只能增加固定资产原值, 并分期提取折旧而不能在税前一次列支。如果企业进行节税筹划, 把这项维修工程分两期进行, 一期维修工程在年内完工, 并把维修费控制在50万元以内;二期维修项目50万元在明年进行, 两次维修费用均未超过原值的50%, 可全额在税前直接一次性扣除, 使企业前期少缴纳所得税, 后期多缴纳所得税, 即企业的一部分所得税缴纳时间后移, 相当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3) 设立销售公司分摊费用。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均是以营业收入为依据计算扣除标准的, 如果纳税人将企业的销售部门设立成为一个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 将企业产品销售给销售公司, 再由销售公司对外销售, 这样就扩大了费用计提基数, 税前可扣除费用增加了。

3. 对外投资的选择。

企业经营中如有闲置资金, 可进行对外投资, 获取投资收益。对外投资分为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 选择股权投资和一般债权投资, 存在投资风险, 如投资有收益, 其所得应计入应税所得缴纳所得税;而选择债权投资中的国债投资, 无风险, 且投资所得可享受免税优惠。

四、纳税申报过程中的节税筹划

企业所得税采取按年计算、分期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办法征收。预缴是为了保证税款稳定、均衡入库的一种手段, 平时在预缴中不管是按照上年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预缴, 还是按纳税期的实际数预缴, 都存在不能准确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企业在预缴中少缴的税款不作为偷税处理。所以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 在总体不突破税法规定的扣除标准的情况下, 在一个会计年度的前期尽量多列支一些费用, 在后期则少列支一些费用, 前期少纳税, 这样可使自己在一年的大部分经营期间里拥有更多的流动资金。税法规定, 企业所得税在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汇算清缴, 企业可充分使用资金, 应选择在税法规定的期限最后一天申报。税法又规定, 企业申报年度企业所得税前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所涉及的应纳所得税调整, 应作为会计报告年度的纳税调整, 所以企业在年终结帐后, 如发现有一些费用未能列支在纳税年度时, 在纳税申报时一定要申报抵扣,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列支这些费用。

六、利用纳税“临界点”的节税筹划

税法中规定的税收临界点很多, 如:企业所得税正常适用税率为25%, 当应税所得在30万元以下下 (含30万元) 时, 其适用所得税率可降为20%。工业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可列支, 如盈利工业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 (含10%) , 除按规定列支当年实际发生的开发费用外, 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50%, 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慎重筹划, 采取纳税临界点方法, 可以减轻税负。

七、利用亏损弥补政策进行节税筹划

浅谈企业合法避税 篇9

一、合法避税的概念及特点

合法避税又被称为税收筹划, 是指纳税人在尊重税法, 依法纳税的前提下, 在税收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 采用适当的手段合理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实现对纳税义务的规避或减轻, 以达到降低税收成本, 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从合法避税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其具有合法性、筹划性和目的性等特点。 (1) 合法性。合法避税的前提条件是在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所许可的范围内, 即合法避税具有合法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各种新问题和新现象也不断出现, 而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不能及时出台相应的新规范;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对计税方法和会计核算方法只是笼统的规定,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交易具有复杂性, 税法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交易类型。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避税就具有合法性, 企业一旦超出税法许可的范围, 就不属于合法避税的范围, 而变成偷税、漏税了。 (2) 筹划性。合法避税的过程需要企业进行适当的筹划, 即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避税方法。合法避税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做不好可能就会变成偷税、漏税, 增加企业的风险, 因此避税需要企业的相关人员不仅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 更具有灵活应变的头脑和适时掌握知识的能力, 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所处经济环境做出正确的避税选择。 (3) 目的性。合法避税的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 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低成本是企业取胜的关键因素, 税作为成本费用的构成部分, 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收益, 而合法避税则能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 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总成本, 增加企业的收益,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合法避税的误区

合法避税源于1935年的英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逐渐被人们接受, 并受到企业的重视。目前, 合法避税在我国也备受企业和社会重视, 但由于企业对合法避税的认识不够全面、准确, 使得不少企业在合法避税方面存在误区, 情况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缺乏对税法的全面了解, 混淆了合法避税与偷漏税行为。合法避税的前提是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 由于一些企业的相关人员缺乏对税法相关规定的了解, 无法准确确定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在合法避税的范围内, 却将其归在合法避税的范围, 而实际上是偷漏税行为, 从而达到企业少缴税的目的。偷漏税行为不仅损害企业声誉,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对社会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 企业相关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税法的相关知识, 做到不偷税漏税, 并在税法许可范围内合法避税。

第二, 将合法避税看作钻税法的漏洞。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 企业的经营活动千差万别, 税法无法涵盖所有的经营活动类型, 使得税法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漏洞、空白或是模糊规定的情况, 这使得不少企业认为合法避税就是钻税法的空子, 以达到避税的目的。不能将合法避税简单的看作是钻税法的空子, 只有在税法许可范围内, 正当的、适度的避税才能称为合法避税, 那些歪曲企业经营活动本质, 以损害社会利益为目的的避税行为, 虽然在税法的许可范围内, 但不能被看作是合法避税。合法避税也应该有一定的道德底线, 不应将其看作是钻税法的空子那样简单。

第三, 纳税人过度避税。纳税人过度避税, 也叫不正当避税, 在法律上可以被认定为是偷税。某些企业为了达到减免税收的优惠规定, 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实现不属于合法避税的范畴。例如我国企业所得税规定:福利企业如果其吸收的“四残”员工占企业总员工的35%及以上的, 免征企业所得税, 如果其吸收的“四残”员工占企业总员工的10%到35%的, 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在社会上大量招收“四残”员工, 使这些人在企业里挂个名, 每年发给他们一些钱;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甚至让企业的员工装聋作哑。企业的这种行为直接违反了税法的相关规定, 不属于企业的合法避税行为, 是严重的偷税行为。

三、合法避税方法的探讨

合法避税虽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 但在我国其发展过程比较短, 还是个比较新鲜的事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合法避税问题备受企业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避税也逐渐成为理论界探讨的重点, 笔者对其方法作如下探讨:

第一, 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税收优惠通常是指税收主权国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 而实施的倾斜性税收政策以免征或减轻税收负担的措施。目前, 我国为了吸引外资,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 扶持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实施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例如国家对福利企业实施减免征税的优惠政策, 对吸收下岗职工的企业实施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减征税的优惠政策, 对于不同的地区其税收政策也不相同等, 企业可以合理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达到合法避税的目的, 企业的这些合法避税手段都是国家所鼓励和倡导的, 但同时我们应该明确,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必须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企业不能为了单纯的获得税收优惠而弄虚作假, 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 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 应该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 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条件下, 进行合法避税, 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 企业会计处理方法的合理运用。企业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会影响企业的成本费用, 进而影响企业税收成本,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 实现合法避税, 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企业会计处理方法有许多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费用摊销方法的选择以及债券益折价摊销方法的选择等, 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选择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同时企业相关人员应该知道:有些会计处理方法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有些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资产自身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来确定的, 可见, 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结合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特点和要求, 谨慎合理的进行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企业才能做到合法避税。

第三, 实施转让定价的方法。转让定价法主要适用于有关联方企业的比较大的企业, 即关联企业以高于或者低于市场正常交易价格进行产品或非产品的转让, 以期获得更多的共同利润, 在这种交易中, 转让双方的意愿决定产品或非产品的转让价格, 从而得到降低税收成本, 实现合法避税的目的。在关联方企业税率不一致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通过转让定价法者增加低税率企业的利润, 减少高税率企业的利润, 即使利润从税率高的企业流入税率低的企业, 从而使他们承担的税负达到最少, 进行合理避税。

第四, 资产租赁和举债购置的选择。当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但又需要购置设备时, 通常可以通过资产租赁和举债购置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有减轻税负的作用, 其中资产租赁情况下, 承租方以租金的方式取得设备的使用权, 并避免拥有设备的所有权而承担的经营风险, 租金的支付能减少企业利润, 从而减少纳税额;而举债购置使企业具有设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虽然承担了一定的经营风险, 但使企业能享受利息和折旧的抵税收益。对于这两种方法的选择, 应该通过它们给企业带来的综合利益考虑, 并做出合理的选择。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想获得立足之地, 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而企业负担的各种税金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可以通过合法避税手段适当减轻企业税负, 增加企业利润, 提高企业竞争力。但同时我们应该知道:合法避税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税法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避税方法, 其方法也随着经济环境和税法的变化而变化, 而不同的企业其避税方法也不相同, 企业只有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才能在合法的范围内降低税收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摘要:合法避税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 增加利润, 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企业对合法避税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存在一些误区, 使合法避税的优势在企业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主要是简单介绍合法避税的概念和特点, 总结企业对合法避税认识的误区, 着重探讨企业合法避税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合法避税,概念,特点,误区,方法

参考文献

[1]、奚广存.强化企业管理, 科学纳税筹划[J].江苏建材, 2005 (4) :48-51.

[2]、马波, 孙霞.浅谈企业合理合法避税[J].对外经贸财会, 2005 (8) :45-46.

[3]、杨玉玲, 郭丽华, 郭英姿.浅议如何认识合法避税行为[J].山东林业科技, 2006 (1) :96-97.

浅析企业的合理避税 篇10

合理避税是指企业应用合法手段所进行的在缴税方面的策划和财务方面的安排下, 减轻纳税人的税务负担, 从而可以降低税收成本, 提高资本收益率。成功的办法大致有转让定价避税, 税负转嫁避税, 税率幅度与税率临界点避税以及漏避税等。

过去, 因为诸多原因, 合理避税一直处于一种上不了台面的话题, 是因为人们对合理避税的范畴及内涵没有真正理解, 长期把合理避税与逃税、偷税混为一谈, 视为非法, 直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合理避税开始兴起。

实施税法筹划进行合理避税, 对企业和国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 对企业而言, 实施税收筹划有助于获得额外的税收利益, 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二, 对国家而言, 实施合理避税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 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税收利益, 必须按照国家政策导向行事, 从而使得国家税收政策的调节效应得以实现, 这也有利国家外汇收入的增加。

二、合理避税的主要方法

(一) 转让定价筹划

1.简单的转让定价模型

简单的转让定价模型是指两个关联企业间进行产品交换时, 为使整体税负最小而在产品价格上所做的安排。合理的价格安排达到了降低整体税负、节约集团成本的目的。这样是利用等量利润适用不同税率的规则, 将高税负所有者的利润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低税负所有者的手中, 以此减少整体的纳税额度。

2.转让定价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1) 对商品购销业务的筹划。关联企业之间在购销业务中的转让定价是关联企业之间在购销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零部件等业务活动中, 利用“高进低出”或者“低进高出”的方法, 把利润在关联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 或者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转移, 促使利润从高税地区转移到低税地区, 从而减轻整个企业集团或者整个企业的税收负担。

(2) 对提供劳务的筹划。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活动时, 可以通过高作价或低作价方式收取劳务费用, 从而使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根据需要进行转移, 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具体来说, 就是高税负企业向提供劳务的低税负企业支付很高的劳务费用, 以此减少本公司的利润, 减轻公司税负。

(3) 对无形资产转移的筹划。由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易衡量, 因此关联企业转移和使用无形资产时, 采用不计报酬或者不合常规的价格转移收入, 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

(4) 对其他业务的筹划。主要包括贷款业务、租赁业务和管理费用支付的筹划。

贷款业务筹划:高税区企业向低税区企业贷款时, 少收或不收利息;低税区企业向高税区企业贷款时, 按较高的利率收取贷款利息。

租赁业务筹划:关联企业一方出于降低税负的目的, 将盈利的生产项目连同设备一起租给另一方, 并按照有关规定收取足够高的租金, 最终使关联企业整体所享受的税收最为优惠, 税负最低。

管理费用支付的筹划:母公司往往向子公司索取过多的管理费用, 或者将母公司的某些与子公司活动关系不大的管理费用, 额外摊入子公司的产品成品中, 如母公司对经理人员的补贴和退休金等, 统统摊入子公司的管理费用中, 以此来变相将子公司的利润转移到母公司。

综上所述, 可知转让定价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商品交易活动中, 当卖方处于高税负而买方处于低税负情况时, 其交易价格就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而当卖方处于低税负而买方处于高税负时, 其商品交易价格则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

(二) 税负转嫁筹划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 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的方法, 将税负转移给商品购买者或商品供应者。

较为常见的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价格将税负转嫁出去。但是, 税负转嫁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商品的价格, 供求弹性, 商品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谈判力量对比等。只有当提价后的销售收入减去流转税所得的净收入大于现有价格下的净收入时, 税负转嫁才是成功的。

(三) 税率幅度与税率临界点合理避税

1.在我国, 税率幅度普遍存在,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 税率幅度和税额幅度。税率幅度主要是各种优惠税率, 税额幅度则主要体现在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三大税种之中。

(2) 鼓励优惠性幅度。具体包括确定计税依据时减征额、扣除额的幅度, 延迟纳税幅度, 优惠税率的幅度。

(3) 惩罚性幅度。具体包含加成征收比例幅度, 处罚款项幅度等。

在城镇土地使用税中, 土地分级, 高等级土地单位税额高, 低等级土地单位税额低, 因此应在税务机关征税前的土地等级评估环节尽量将所占用的土地评为低等级, 这样可以少纳税。在车船使用税中, 各地差异较大, 因此车船使用者应通过变换纳税地点来达到趋低避高的筹划效果。

在鼓励优惠性幅度类型中, 纳税人应尽力争取延迟纳税时间, 较多的扣除额和较低的优惠税率。

在限制惩罚性幅度类型中, 纳税人应尽可能减少征税方对自己的限制和惩罚。

一般而言, 利用税率幅度进行合理避税, 基本做法是“就低不就高”, 即适当控制经济活动的度, 以便适用较低级的税率, 减轻税负。

2.税收临界点的存在, 也为合理避税提供了广阔空间。主要有以下三种税收临界点:

(1) 税基临界点。税法规定从某一额度开始征税, 则通过适当安排将经济活动的额度控制在这一额度以下, 便可避免纳税。

(2) 税率跳跃临界点。价格、收入、应税行为的变化都导致了税率的跳挡, 如个人所得税有九级税率, 甲类卷烟税率有50%、40%、30%三种, 等等, 各等级税率的分界点构成了税率跳跃变化的临界点, 这些临界点也成为了合理避税的有效点。

(3) 优惠临界点。税法中规定了许多对时间、人员、优惠对象的优惠临界点, 这也成为税率跳跃变化的临界点。

巧妙划分临界点, 对企业达到节税, 使得经济利益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要巧妙划分, 需因时因地制宜。

(四) 漏洞合理避税

由于税法的不完善, 税收执法人员能力有限, 时间地点变化, 税收技术手段落后, 因此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缺陷, 这些缺陷就是可以被纳税人用来避税的漏洞。按照税收法治程序, 漏洞可以分为立法环节的漏洞和执法环节的漏洞。纳税人利用立法和执法环节的漏洞, 少交或者不交税, 其过程便是漏洞合理避税。

然而, 纳税人的筹划活动存在着成本和风险。只有当筹划所带来的避税收益远大于成本和风险时, 筹划活动才是可行的。

利用漏洞进行合理避税, 总的说来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长期研究税法, 做到了如指掌。只有将税法规定理解透彻了, 才会发现立法漏洞和执法漏洞, 也才会在实际筹划中恰当地利用漏洞为自己谋取利益。

2.高度的隐蔽性和保密性。只有筹划的隐蔽性才能保证漏洞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3.漏洞筹划的合法性及稳妥原则。无视税法规定, 以身试法, 或者收买税收人员偷税漏税, 其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不仅不能达到筹划的目的, 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利益损失

总之, 上述几种方法, 各不相同, 却不排斥, 若能依时依地变换使用, 成功地合理避税当可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税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版, 2002, 3.

创业期企业不避税只节税 篇11

偷税、避税和节税之间的区别:

“偷税”,不言而喻,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的非法行为,与逃税一样,应受到打击和严惩。而“避税”则有钻税法空子的嫌疑。只有“节税”,可以认为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甚至是税收政策予以引导和鼓励的,它又称税收筹划。

行业不同税率不同

在进行投资之前,应该慎重考虑投资产业的类型。国家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税收政策也不相同。

《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如下机构可享受税收减免优惠:

1、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婚介等服务;

2、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

3、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4、符合国家规定的民政福利企业和废旧物资回收企业:

5、符合国家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6、符合条件的第三产业企业,以废渣、废水、废气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企业;

7、教育部门所属的学校办的工厂、农场、民政部门所属的福利生产企业,乡镇企业。

地方不同优惠不同

选择企业的注册地点也大有学问,可以选择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中鼓励投资发展的地区进行投资。譬如珠江、厦门、上海浦东等,此类地区的税率只有15%。

另外,某些城镇为了吸引投资,也有类似减低税率的优惠地方法规。这就需要投资者与当地政府商量协调,争取获得最大的地方补贴,减少税率。

投资方式影响税收政策

投资方式是指投资者以何种方式投资。一般包括现汇投资、有形资产投资等方式。

如果您是准备选用自有房屋进行投资,那么可以在采取收租方式和以实物投资参与经营分红的方式中进行选择,比较哪一种方式会明显减低税负。一般而言,营业用房产税是按房产余值的1.2%按年征收,这里的房产余值是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额计算缴纳;出租房屋的房产税是按租金收入的12%按年征收。

1、采取收租的方式:企业支付的租金作为费用计入经营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年终分红数额减少,企业税负和个人所得税税额都有减少。但是房屋租金收入需要缴纳营业税。有专家建议,在与他人合伙经营时,收租的方式较以房抵资要明智一些。

2、采取以房屋作价参与经营的方式: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将较上述方式增加不少,但不用缴纳租金营业税。

如果选择现金直接投资,那么用银行贷款的方法也能达到节税的目的。根据国家规定:以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用于国家鼓励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可以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假设有一个中外合资经营项目,合同要求中方提供厂房、办公楼房以及土地使用权等,而中方又无现成办公楼可以提供,这时中方企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由中方企业投资建造办公楼房,再提供给合资企业使用,其结果是,中方企业除建造办公楼房投资外,还应按规定缴纳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二是由中方企业把相当于建造楼房的资金投入该合资经营企业,再以合资企业名义建造办公楼房,则可免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雇人不同也可节税

中国税收策划网CEO李记有先生在去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财务经理年会上给出席会议的财务经理出了一道题:一家10人的管理咨询公司,年销售额预计为1000万元,按正常情况应该缴纳80万元左右营业税,如何做到一分钱的税不缴,又不违反税法吗?

他表示只要熟通税法,善于筹划,有两种方法可以让这家公司免缴80万元的税款:

1、按照规定: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安排失业、下岗人员达到30%的,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

这个政策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非常实用。该公司可以安排两个下岗女工干食堂,再安排一个失业或下岗的给领导开车,这样,80万元的税就不用缴了。

2、2004年新的税务政策规定:兴办的私营企业安排退役士官达到30%比例的,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该公司完全可以招个退役的男兵开车,招两个女兵做秘书和话务员,同样能达到节税的目的。

浅析企业避税活动及防范 篇12

一、避税含义的界定

企业避税是指企业利用税法上的差异或缺陷以及税法规定的优惠、免税政策, 采取一定的形式对企业的利润、融资、投资等经营活动做出有效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筹划, 在税收法制允许的范围内, 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应税责任义务的规避。避税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延展:一是纳税人或企业法人是避税的行为主体;二是避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税负的最小化, 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三是避税活动是经济发展、经济利益的诱使以及税法不完善的产物。避税与偷税、漏税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种种不合理避税方式应运而生及愈演愈烈, 纳税人不合理甚至是钻法律漏洞的避税行为也给国家税务及立法部门敲响了警钟, 国家相关部门应采取防范对策, 对税法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

二、避税产生的原因

经济利益的诱导是企业避税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变迁, 大部分企业已慢慢过渡为自主经营, 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的实体, 企业的主观经济利益观念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复苏,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企业的自主决策权和选择权日益加强, 如何使企业实现利润价值的最大化也成为企业管理层和财务决策人员考虑的首要问题。

究其客观原因, 税收法律制度本身的漏洞、不完善也使得有些纳税人的主观避税愿望通过对税法缺陷的利用得以实现。任何税收法制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就我国避税的发生而言, 纳税人一般利用税收法制上纳税人可变通性以及课税对象金额上的可调整性得以实现。每一种税种以及不同等级的税率都是对其特定的纳税人给予的法律界定, 特定的纳税人如果从税收法制的角度证明自己不是该税种或税率的纳税人, 就可以达到规避或减少税额的目的。

三、企业避税的消极影响

1. 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 损害了国家的财政利益。

企业利用税法上的漏洞采取各种方法避税, 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了国家的财政税收的锐减。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 那么国家在扶持地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环境的治理保护、国防基础建设等财政支出的份额就会相应减少, 对于国家发展建设的消极性十分明显。同时, 税收的流失, 势必会让国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经济措施, 以此来确保财政支出的需要, 比如:提高税率、增加税种或出台新的税收法制政策, 由此会导致税收制度、税收细则规定越来越具体并且趋于复杂, 后续带来的是税收漏洞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避税行为更加有机可乘。因此, 税法种类越繁杂, 税率规定越细, 税负越重, 就会从根本上激发纳税人避税、逃税的欲望。

2. 助长了社会弄虚作假的风气,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酿成了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失衡。

一个企业只有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增产节约潜力来降低成本、加大产品结构调整, 迎合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市场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若少数企业为了一已之利利用税法的不完善, 钻税法漏洞, 来获取额外收益、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是损害了其他依法缴纳税款企业的利益, 更客观上扰乱经济秩序, 而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3. 背离了我国税收激励政策, 对外商投资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近日有国家税务总局官员指出, 外资企业避税现象非常普遍, 使我国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我们国家在招商引资引进外资政策方面本身就给予了很大的税收优惠, 外资企业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般采取转让定价和增大负债两种方式来逃避税款。转让定价造成企业微利或亏损的账面假象, 采取“高进低出”的方式将利润转移到境外, 导致资本的外流。外资企业利用税法的漏洞获得了利益, 但却对我国再投资的秩序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外资企业短期投资行为增加导致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 势必会对我国的外汇收支结构和收支平衡造成影响。同时, 外资企业的避税在账面上造成微利或亏损的假象, 客观上给其他潜在的外国投资者造成了投资环境不良的现象, 进而打击了外商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决心, 造成了潜在客户的流失, 这显然与我国采用税收激励政策相背离。

四、实施反避税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对企业账务的核查力度。

税务核查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的税法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 通过查帐、审查等方法对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相关资料的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的征管手段, 税务检查是税务征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 通过税务检查, 既可以加强税务监督, 查处偷税、避税等违法行为, 帮助纳税人端正经营方向, 促使其加强经济核算, 也有利于严肃国家税收法纪、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 确保税收收入足额入库。为了更好的减少避税行为, 建议税务机关成立专门核查小组, 增加对企业的查帐频率, 同时提高核查小组人员的查帐水平和技巧, 并邀请会计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协助查账。从源头抓控管, 通过发票存根寻找纳税人, 跟踪对原料进入与产品流出的途径进行检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强监管, 特别要加强对严重亏损企业以及账务管理混乱的企业的监管力度, 依法有据的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措施, 防止税款流失。

2. 完善企业账务管理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操守。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行为越来越复杂, 账务处理也越来越精细, 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用也日渐明显, 同时会计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 由此产生了诸多新的会计技能和业务内容, 比如:税务会计、清算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运用网络技术的社会责任会计等等。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给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运用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受自身政治素养、政策水准的限制, 加上一些会计人员法治观念淡漠, 职业操守缺失, 以及来自企业管理层的压力, 使得会计人员不能认真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 甚至与之背道而驰, 导致会计行为扭曲, 会计信息虚假, 欺骗信息使用者, 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加强职业操守修养以保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能够胜任并履行其职责, 才能尽量减少企业避税行为, 最大限度挽回国家税收损失。

3.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健全反避税政策法规。

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和生产已经实行自动化、程序化、软件化, 企业账务处理大多采用专业账务系统软件,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税务机关若还单纯采用人工查帐等方法来检查监督企业的正常纳税, 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 税收征管工作的步骤跟不上企业, 会给税收征管和反避税工作带来种种难度。税务机关应该学习先进国家及地区, 实行计算机化税务核查, 使用反避税软件, 从未申报、申报未入库、连续三个月零税额申报、连续三个月进项大于销项、应税销售额变化异常、销售额与税金不同步、进项与销项不同步、进销异常、税负变化大九项较为成熟稳定的指标投入运行, 进行程序识别和分析, 使计算机和专业系统软件的运用成为税务核查的主要工具,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反避税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4. 严格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

随着科研技术及高新产业的发展, 高新企业近几年增长趋势加快, 各地政府大力新建高新技术区, 高新产业园, 同时以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众多企业的加入。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打着高新企业的幌子, 运用各种方式充斥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队伍中, 享受着国家税收优惠甚至是免税的政策, 国家应该依法坚决撤销这种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 并追回以往逃税的税款。

5. 加强对涉外企业的反避税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 涉外企业数量在中国增长趋势迅猛。但涉外企业的避税行为相比于国内企业更难防范和治理。涉外企业的避税涉及范围广、技术先进, 面对这样的情况, 除了对涉外企业实行查帐, 严格执行涉外企业会计审计制度外, 还要加强反避税立法, 制定防范转让定价避税的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反避税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政府和相关单位有计划、有重点的收购低价出口的商品, 以挫败以低价出口转让定价的企图, 并加强与国家商检局的配合, 重拳打击进口设备高价低报的企业。此外, 防范避税除了在立法角度加以明晰外, 还要进一步针对避税行为, 与有关国家签订税务协定, 增加税收透明度, 努力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等。

上一篇:监控五防一体化系统下一篇:企业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