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通用9篇)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 篇1
病理学
癌来源于:上皮组织;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TB细胞:郞罕(Langhans)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属于感
染性肉芽肿。炎性假瘤:纤维组织、小血管、肺泡上皮增生、单核淋
巴浸润。但没有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组成。血管内
皮细胞和成纤细胞炎性细胞、纤维母细胞。
萎缩:自噬C增多,间质不减少甚至增多。细胞器减少。水肿:肿胀的线粒体(主要)和扩张的内质网 脂肪变性:酒精肝、斑虎心。脂肪沉积:肝气球变。
浆细胞内免疫球蛋白体形成小体:Russeu小体。坏死:核碎裂和浓解。
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很强。如表皮、上皮、淋巴、造血、间质细胞。
稳定细胞: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肝、胰、骨、软骨 永久细胞:缺乏再生能力。N细胞、骨髓肌及心肌细胞。坏死分: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
坏疽:干性坏疽(A受阻而V通畅,见于四肢末端)和
湿性坏疽(A、V受阻,与外界相通,见于肠、子宫、肺等)和气性坏疽(深部肌肉的开放性创伤)液化性坏死:脑、胰腺。
机体处理坏死组织的方式是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
和包裹、钙化。纤维素样坏死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结节性多
动脉炎、超急性和急性排斥反应、肾小球肾炎等过敏性疾患。
贫血性梗死:心:不规则形(虎斑心),地图形;肾,三
角形;脾,锥体形。出血性梗死:肺,三角形;肠,节段状 梗死常见的原因:血栓的形成。脾梗死:凝固性坏死。
体内细胞的生理死亡:固缩坏死。
凋亡:细胞死亡,与基因调节有关与酶解无关。白色血栓:头;混合:体;红:尾。
透明血栓:常见于DIC,称微血栓,是纤维素性血栓。右心或体静脉的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分支。左心或主动脉的栓子阻塞体动脉分支:见于心脑肾下肢。炎症的基本病理:变质、渗出、增生。不是红肿热痛。浆液性炎:血清、白蛋白渗出,如烫伤
纤维素性炎:纤维蛋白为主,如大叶性肺炎
化脓性炎:中性粒细胞渗出,脓肿、蜂窝织炎(阑尾炎)
如小叶性肺炎。
出血性炎:大量RBC,如流行性出血热
病理学
增生性炎:淋巴、浆C、单核,如炎性息肉、假瘤。玻璃样变:远曲小管不发生,近曲小管发生见于肾小球。肿瘤的扩散和转移淋巴: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常见。血道转移:肉瘤常见。种植性转移:转移瘤。恶性肿瘤长到2CM以上需要血供。
原位癌:未侵破基底膜。
动脉粥样硬化:大中动脉;原发性高血压:细小动脉。细动脉硬化:血浆蛋白渗入血管内
高血压病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内囊、豆纹动脉
高血压病时,细动脉硬化的病理是:动脉壁玻璃样变性 风湿性心肌炎病变主要累及 :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心梗:50%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左室前壁、心尖部和室间隔2/3),25%冠状动脉供血的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室,也易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左室侧壁。心肌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在 :左心室前壁 慢性支气管炎典型病变中没有:多量泡沫细胞 男,50岁,30年吸烟史,支气管镜活检可见鳞状上皮和支气管腺体,此种病理变化属于:支气管黏膜化生 硅肺:I期:局限于淋巴系统;II期:不超过全肺1/3;
III期:超过全肺2/3
十二指肠前壁溃疡:易穿孔。
肺鳞癌为中央型,腺癌为周围型,肺泡细胞癌为弥漫型大肠癌好发部位:直肠、乙状、肓肠、升、降。转移至肝最常见。分A未穿透肌层B已穿透肌层C有淋巴转移。胃癌:起源于腺颈干细胞。
食管癌分:溃疡、蕈伞、髓质、缩窄型。中段>下>上 肝癌: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肿瘤。急性普通型肝炎:肝C胞质疏松,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形成,散在点状坏死,灶状坏死
急性普通型黄疸型肝炎:坏死灶稍多、稍重,可见胆栓。慢性普通型肝炎:轻,点状坏死,轻度碎片坏死;中,中度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重,重度碎片坏死,假小叶形成。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C坏死严重广泛,片状坏死(2/3)亚急性重型肝炎,亚片的肝C坏死(50%)结节状再生。
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大动脉,高血压累及小动脉 亚急性重型肝炎:黄色肝萎缩→坏死后肝硬化。酒精肝:肝细胞内出现前角蛋白。
急性肾小球性肾炎:B-溶血性链球菌A组12型感染,大多自愈,表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可凹性、晨起眼睑或下肢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少尿、氮质血症)血补体及总补体下降,8周后恢复正常,抗“O”可升高,部分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及血清冷球蛋白可阳性。治疗:青霉素,不宜应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病理: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红肾),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基底膜和上皮细胞间有驼峰状或小丘状致密物质沉积,沉积物表面上的上皮细胞足突多消失,免疫荧光检查有IgG和C3沉积。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急剧恶化,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特征,治疗:激素、透析。病理为:新月体肾炎表现,上皮细胞增生以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呈线形免疫荧光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达一年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为本病,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治疗: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不消除尿蛋白及尿红细胞为目标。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肾病综合症:(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3.5g/d、血浆蛋白低于< 30g/L、水肿、血脂升高。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首选)及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副作用为骨髓抑制、中毒性肝损害、脱发、胃肠道副反应、出血性膀胱炎及性腺抑制)病理: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增生,系膜区增宽,毛细血管管壁增厚而呈车轨状或分层状。膜性肾小球肾炎: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并有钉突形成。脂性肾病:病理为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电镜下呈弥
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未见电子致密
物。免疫荧光检查为阴性,即与免疫复合物无关。IgA肾病:以血尿为主要表现。不伴有水肿、高血压及
肾功能减退。
隐匿性肾炎:无症状性蛋白尿和单纯性血尿,病人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各型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表现,大量肾小球纤维化呈颗粒性固缩肾表现为多尿夜尿 慢性肾盂肾炎:肉眼观察肾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变硬,表面有大的不规则瘢痕凹陷
宫颈癌:淋巴道是宫颈癌的最重要转移途径。浸润性宫颈癌深度至少:5mm
菌痢:累及左半结肠,以直肠为常见,急性为:假膜性炎,中毒型为卡他性肠炎或滤泡性肠炎(增殖性炎。)还可以说成是:纤维素性炎症
伤寒:肉芽肿性炎,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病变,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玫瑰疹、肠出血、穿孔。流脑:脑膜炎双球菌引起化脓性炎,累及软脑膜及珠网膜,WBC增高,蛋白增多,糖减少。
乙脑:变质性炎,三带喙库蚊传播,筛网状软化灶。阿米巴肝脓肿属于:变质性炎。
血吸虫病:累及肝、结肠(乙状直肠)尾蚴侵入人体,成虫引起轻微病变,虫卵引起病变累及大肠壁和肝脏。导致血吸虫性肝硬化(无明显假小叶形成为特点)晚期虫卵出现类上皮细胞,肠结核:溃疡长轴与肠轴垂直,呈环形,回盲部 肠伤寒:与肠轴平行
病理学
菌痢:呈地图状 直肠、乙状结肠。伪膜性炎。溃疡型肠癌:边缘呈堤状隆起。细动脉硬化:血浆蛋白渗入血管内。
干酪样坏死灶钙化为:蓝色颗粒
肺淤血时心衰细胞:含铁血黄素
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表现:癌细胞团中可见角化珠 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学表现:粘液将癌细胞核推向一侧。动脉粥样硬化症可见:泡沫细胞乙型脑炎可见:嗜神经细胞现象 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炎 病毒性肺炎:间质性炎 肺鳞癌:中央型多见
肺腺癌:周围型多见
属于抑癌基因的是 : Rb
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伴非典型增生是:交界性肿瘤 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是:浸润性导管癌 肺炎性假瘤内无肉芽肿形成。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 篇2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为世界通行的医疗行业人才的准入制度, 已成为衡量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5月1日实施以来, 已有十五六年时间。作为医师行业的准入性考试,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全面考核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综合素质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1]。病理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同时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在教学过程中,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大纲, 改革教学方法, 调整考核方式, 对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推动实现“培养医师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意义深远。
1 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现状
医师资格考试中临床执业医师类别的考试内容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人文、预防医学4个部分组成, 着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医疗行业人才的准入制度,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为衡量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也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重要准则。根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提供的数据[2], 现将2006—2013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生人数与通过率以及2006—2011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生各部分知识平均掌握率进行归纳, 见表1~2。
从表1可以看出,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报名人数逐年增加, 但通过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由此可见,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准入门槛逐年升高。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
2 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结局的学科, 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同时又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金标准”, 在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为医疗行业的准入性考试, 既考查基础知识, 又考查实际操作能力。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对深化病理学教学改革、促进医教研完美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病理学概念抽象晦涩, 病理变化复杂多样, 学习病理学需要与相关学科进行知识渗透, 并将横向纵向相联系。由于学生缺乏实际临床经验, 对以往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 不能将肉眼观和镜下观有机结合, 不能很好地用所学病理现象解释临床特征, 总是孤立、片面地去思考病理现象。同时, 学生缺乏临床逆向思维, 即用临床常见表现去推断其可能的病变基础以及发病原因, 未真正抓住疾病的本质。此外, 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下, 课堂讲授多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 教师旨在完成教学计划, 追赶进度, 局限在“讲完知识点”的层面, 未能关注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 未能将“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作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作为受教对象, 还未进入临床就在二年级开设病理学这么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难以理解临床现象。这些都造成学生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加之与其他医学院校相比, 我校病理学课时相对较少 (理论51学时, 实验34学时) , 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病理学内容, 这些都给病理学教学带来了困难。
3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3.1 转变教学理念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自实施以来, 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批判性思维等教学理念, 对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意义深远。
转化医学概念是由美国EA.Zerhouni博士于2003年在NIH路线图计划 (NIHRoadmap) 中首次提出的[3]。它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真正实现医教研的完美结合。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教育理念, 它的实质是反思。其特征包括[4]: (1) 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视野; (2) 增强学生对文化和社会的观察能力; (3) 使学生辨别和反思其思想观念中基础的、未确定的设想。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的学科, 是研究疾病“来龙去脉”的学科, 病理变化复杂多样,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与多门医学基础课程相互联系和渗透。而临床问题复杂多样, 医学生能否科学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解释疾病病理过程, 分析、处理临床问题至关重要。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各个环节, 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 而且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至关重要。
3.2 优化教学大纲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笔试内容是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九大系统划分。因此在制订教学大纲时, 可以打破传统先“总论”再“分论”的格局, 将各个系统进行整合, 以典型临床病例资料带动病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及临床问题的衔接和渗透。以往病理学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 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更注重考查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考查学生将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联系的能力, 即运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患者症状体征, 并预测可能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和要求, 我们详细制订了每章节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 突出重点、兼顾难点以及列出需掌握的疾病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在完整的、系统的病理学知识体系下, 既兼顾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又加大典型临床真实病例资料的分析讨论力度,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准则, 按照综合素质、综合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要求, 构建深广适宜、难易得当, 且能突出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大纲。同时, 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调整和修改病理学习题库, 以便学生熟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每章中相应的考点, 使学生尽快了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思路。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3.3.1 课堂讲授与CBL结合
病理学分为普通病理学 (总论) 和系统病理学 (各论) , 总论部分主要侧重介绍基本概念、基本病理变化,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系统性强、概括性强。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通过系统讲授, 学生能全面理解、系统掌握病理学相关概念和病理现象, 有助于学生记忆, 并为学习各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论部分侧重介绍各个系统疾病的病理特点以及临床联系,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例如同样是炎症, 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心内膜炎以及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征差异很大, 临床表现除了具备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以外, 又有特殊之处。学习时需要灵活运用总论的病理基础知识, 同时更注重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基于各论的特点, 我们采取以课堂讲授为辅, 以案例教学为主,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Case-Based Learning, CBL) 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把自己置于案例场景中, 通过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来自于真实的临床病例或有真实的细节, 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以主人翁的态度模拟临床情景, 认真分析病例中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 积极思考,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出正确诊断。在此过程中, 始终做到尊重临床客观事实,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基于客观存在的病例资料。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多样, 打破了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符合病理学教学要求, 即做到讲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相联系, 顺应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启发、疏导和协调作用, 启发学生按照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尸检报告这一逆向临床诊断思维模式探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
3.3.2 课外小组学习与PBL相结合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 Master大学首创[5], 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强调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为模式, 从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PBL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逆向思维, 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卓有成效。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为目标, 因此, 我们提倡广泛学习、随时学习、处处学习, 加之与其他医学院校相比, 我校病理学课时数较少 (理论51学时, 实验34学时) , 现行的教学活动根本不能满足上述需求, 也达不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所以应在课堂之外开展课外小组学习与PBL相结合的活动。
例如在学习动脉粥样硬化时, 在课外我们会按人数将学生分组, 各组成员先就本节内容进行讨论, 并提出问题, 如同样是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导致的血管病变类型有什么不同?受累血管的病理变化又有何不同?血管病变引发的器官病理改变是什么?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时, 为什么双肾体积不对称性缩小?它与高血压病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的区别?器官病变造成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各组成员可提出多个问题, 并自行记录, 之后学生分散学习, 自己独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资料, 解决所提问题, 再集中讨论, 由一名代表归纳总结所提问题及答案, 并在各组间发言, 集体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对有较大争议的问题及论据进行剖析, 以PPT形式展示, 以供学生课后复习和参考。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既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这些都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3 期末大讲堂的开展
病理学基本概念多、抽象, 病理变化错综复杂, 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是很难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遗忘, 容易混淆和望文生义。在期末将所有班级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展期末大讲堂活动, 而不仅仅拘泥于小班上课的形式, 这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教师将病理学所有的知识点和疾病横向纵向联系, 与多门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对于某些难懂内容, 教师会单独列出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解, 并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点做一个专题, 开阔学生的眼界, 启发学生思维。比如在讲述“大叶性肺炎”时, 会联系总论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渗出, 而根据渗出的分类, 大叶性肺炎属于纤维素性渗出, 进而联系其病理变化镜下观———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导致肉眼观出现肺质地变硬。再联系其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 不难看出都是急性炎症的表现。另外, 横向将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做比较,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虽然都是炎症, 但由于发病原因不一样, 病理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如大叶性肺炎是纤维素性炎症, 不破坏肺泡壁结构, 患者预后好;小叶性肺炎是化脓性炎症, 细支气管和肺泡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预后差, 常是很多慢性病的合并症;病毒性肺炎属于间质性肺炎, 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 主要引起换气障碍, 易造成呼吸困难, 严重时会引起呼吸衰竭, 并联系SARS举例说明。这样学生能抓住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征, 并会推测其临床表现, 这种思维能力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必须具备的, 也是作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
3.4 完善考核方式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应引起各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现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期末一考定乾坤”既增加了学生的压力, 又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让学生尽快、尽早适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式, 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3.4.1 病例分析讨论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医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每学完一章, 都会进行一次病例分析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临床思维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并记录学生表现, 将其纳入总成绩考核中。同时, 加大病例分析在期末考试中的分值, 引起学生重视, 全面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式接轨。
3.4.2 加强病理实验训练及考核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除了考查理论知识外, 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考核, 而以往病理学实验未纳入考核范畴。我们在实验课上,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光学显微镜, 并观察大体标本以及HE染色镜下观, 将二者有机联系, 进而与临床表现相联系, 并完成标本的镜下观绘图。在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正确使用显微镜以及电脑操作, 将所学基础理论与实际所观联系起来, 教师启发学生将镜下观与肉眼观和临床表现相联系, 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看图说话”。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 让学生观看并参与病理切片的制作, 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大体标本及切片考核, 增强其诊断疾病的能力。
3.4.3 模拟小诊所
在学期末, 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自定内容, 完成关于某一疾病的诊疗过程。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充当“医生”和“患者”, 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尤其是病理学知识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对临床表现做出解释并学会联系所学医学课程内容帮助综合诊断。最后, 教师根据本组成员的表现综合打分, 纳入总成绩。通过此举, 既考查了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4.4 期末考试
为了减轻学生压力, 避免“考前突击战”的出现, 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下调至60%, 除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之外, 引导其注重平时学习, 注重课外学习。在试题的编排上,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参考, 将常见考点、重点纳入考核范围, 帮助学生把握出题动向, 让他们尽早接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这对于提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有一定帮助。同时, 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新形势下, 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对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病理学作为非常重要的桥梁学科, 优先进行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虽然改革困难重重, 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促教, 因材施教,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和临床逆向思维分析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始终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过硬、临床思维敏捷、道德情操高尚的高素质临床医生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文亦磊.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病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 2014 (9) :163-164.
[2]黄涔, 董志, 宗晓琴.由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引发的医学教育改革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 2014, 13 (2) :169-171.
[3]李楠, 冯振中, 赵艳, 等.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14 (7) :167-168.
[4]杨宁江.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31) :108-109.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95-02
2008年通过的《护士条例》提出“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实习结束即可报名参加护士执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医疗卫生机构以此作为聘用护士的先决条件之一”。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我国护理管理工作步入法制轨道,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必要途径,是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考试合格与否是关系到考生护士职业生涯能否顺利起步的关键,是我国检验医学院校护理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也是衡量护理专业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改革无疑给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内科护理学教师,应将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入内科护理学的日常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校时就能够接触到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的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这就需要我们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做好以下环节:
1 授课前准备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具有严肃性和规范性,考题难度和范围严格按照大纲设置,考题的信度和效度都经过严格检测,考生必须切实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而考试大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从2011年 开始执业资格考试发生了重大改变,可以归纳为“七变”:
“一变”:主要考试内容的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即由原来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改为将这些临床学科糅合在一起,按系统划分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并将护理穿插其中,强调整体护理的理念。
“二变”:考试内容的范围:由专科到全能。增加了精神疾病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这些共约占总分的5%左右。
“三变”:考试形式:由四门变为两门。专业实践、专业实务。每门135分,一天考完。
“四变“:考试题型及所占比例如下:A1型占20%,A2型占60%,A3/A4型占20%。
“五变”:知识点“重预防、轻临床”。
“六变”:内容的删减与增加。内科增加了心肌疾病、肥厚性心肌炎;健康评估融合在疾病章节。而基护、外科删减较多。
“七变”:大纲抽象化。没有熟练掌握、掌握、熟悉、了解等层次。而且对有些要点进行了改动,一些重点章节增加了许多细节性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充分分析以往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考试的考点和知识点,在备课时加以侧重。同时可依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编写讲义,使护理知识与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并重,以达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
2 上课突出重点
使用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编写的讲义,同时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授课。将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疾病。采取指导预习、吃透要点、归纳总结、联系实践、强化训练的方法进行授课。
指导预习预习是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授课教师结课时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提示后续课预习内容,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点。这样能够增强预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吃透要点授课时,结合学生预习情况详细讲解要点,并联系近几年考题进行分析,不但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活学活用。针对学生学习不太主动的特点,重视课堂提问。对知识的讲解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笔者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如在讲授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措施时,采用口诀教学法,将要点总结为:端坐位腿下垂,高吸氧打吗啡,速利尿快强心,茶碱血管扩张药,扎四肢慢放血,病因诱因要去掉。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临床实例引入新课,如在讲授“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的护理”时,先引入以下病例,然后提出何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它有哪些临床表现、由哪些原因引起、为什么能置人于死地等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糖尿病护理时引入大量图片和录像,生动直观地将饮食护理、胰岛素治疗和足部护理等重点知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易于理解。
归纳总结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各要点按一定规律或用某种方式整合到一起,以便学生记忆和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例如不管什么疾病,都可以按照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顺序记忆重难点;护理措施可以按照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对症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的顺序记忆。就像项链一样,用一根线将各知识点像串珠一样穿起来。
3 課后复习,做好各知识点的串联
课后要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教学沟通,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性。同时设立激励机制,如给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加分等,鼓励学生课后多主动学习,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给后进生开设课后辅导课,帮助他们理解并记忆知识。要求学生按顺序记忆各知识点,把重点内容像串珠一样穿起来。
4 备考环节,反复练习,增强实效
强化训练,改变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传统的学校考试试卷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等题型,较侧重记忆性考题;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采用选择题,包括A1、A2、A3、A4型题。通过对近几年试题分析得知,记忆型题目逐年减少,而解释、尤其是综合应用题型逐年增加,重视对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学校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侧重点不同。我们通过强化训练,强调知识要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综上所述,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到内科护理学的日常教学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同时,我们也发现尽管已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纳入教学改革计划,但在日常教学中这些内容往往受课时偏紧等因素影响,致使阶段性测验成绩不理想。因此,今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考点知识的提炼和强化,特别是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和理解考试大纲,熟悉题型,并将其很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在训练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参考文献:
[1] 朱鹏云. 对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的几点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
[2] 管绍兰.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 重庆医学,2007,36
[3] 张立新. 美国护士的执业资格考试[J].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3)
[4] 吴卓洁。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看内科护理学教学的调整.卫生职业教育,2010,8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 篇4
【考纲要求】
1.适应性改变:(1)萎缩的概念;(2)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类型。
2.损伤:(1)细胞水肿及病理变化;(2)脂肪沉积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毛制;(3)玻璃样变性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4)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5)凋亡的概念。
3.修复:(1)再生的概念;(2)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3)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来源:考试大
【考点纵览】
1.萎缩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间质可不减少或增多。
2.化生是一种适应,同时也是某些癌变的基础,如支气管黏膜化生为鳞状上皮可发生肺鳞细胞癌。
3.变性、坏死、坏疽的概念,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的病变特点。
4.玻璃样变可出现在细胞内,血管壁及结缔组织内。
5.机体处理坏死组织的方式是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和包裹、钙化。
6.坏死与凋亡如何区别?
【历年考题点津】
1.湿性坏疽常发生在
a.脑、脾、肝
b.脑、肠、子宫 来源:考试大
c.肺、肠、肝
d.肺、肠、子宫
e.肺、肾、脑
答案:d
2.细胞水肿的发生机制主要与哪一种细胞器的功能障碍有关
a.溶酶体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内质网 来源:考试大
e.核糖体
答案:b
3.肉芽组织的组成是
a.毛细血管和弹力纤维 来源:考试大
b.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
c.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
d.纤维母细胞和小静脉
e.小动脉和纤维母细胞
答案:b
4.坏死的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下面哪种是细胞坏死最具特征的形态学标志
a.胞浆内糖原减少
b.溶酶体破裂
c.核固缩、碎裂及溶解
d.胞浆内出现微细结构破坏
e.细胞体积变小,染色变浅
答案:c
5. he染色切片中,发现肝细胞体积变大,胞浆淡染呈空泡状。为确定空泡的性质,最常用 来源:考试大
a.苏丹ⅲ染色
b.普鲁士蓝染色
c.嗜银染色
d.免疫组化
e.电镜检查
答案:a
6.肉芽组织内发挥抗感染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肌纤维母细胞
c.炎性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胶原纤维
答案:c
7.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
a.化生
b.萎缩
c.再生
d.肥大 来源:考试大
e.增生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 篇5
执业医师考试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汇总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一章绪论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二章疾病概论 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五章、水肿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六章、缺氧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七章、发热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八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九章、休克 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十章、心力衰竭 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十一章、呼吸衰竭 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十二章、肝功能衰竭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十三章、黄疸 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第十四章、肾功能衰竭 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一)生理病理笔记模拟试卷(二)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 篇6
【摘 要】结合病理学教学特点,提出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调整考核方式,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C-016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5月1日实施以来,已有15年时间。作为医师行业的准入性考试,执业医师考试全面考核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综合素质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其通过率也是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专业知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执业医师考试的实施不仅对于促进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医学教育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本文结合病理学教学特点,提出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对病理学教学进行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让学生尽早了解执业医师考试
病理学既是连接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又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核科目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执业医师考试引入教学,让学生尽早了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除了在讲授病理知识点的过程中重点讲解课本中出现的历年执业医师考点,还可以针对该知识点设计病例分析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病例分析题的见解,运用所学的病理知识去解决执业医师试题中的考点。这样既能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病理学知识,又能将学生对执业医师考试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课堂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尸检录像、实验教学、接触临床等方式,将病理学甚至其他学科中的执业医师考试考点通过实例给予讲解和指导,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结核病日、艾滋病日等社区宣传活动,让学生成为宣传活动的主角,这样既可以巩固其理论知识,又能增强执业医师必备的沟通协调能力。
二、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优化教学大纲
以往的病理学教学大纲更注重大体特点、镜下改变等形态学上的基础知识点,但是执业医师考试更强调的是临床病理联系,它所要考核的就是如何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可能的发展情况。根据执业医师考试的这个特点,我们在保证学科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重新优化病理学教学大纲,压缩一般性的记忆内容,保留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重要理论体系,加入典型的病例供学生分析讨论,并且在教学大纲中列出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重点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列出必须掌握疾病的病理特点、临床病理联系。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按照综合素质、综合水平、综合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深度适宜,突出广度和培养应用能力,难易适中的教学大纲。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执业医师考试课题组,设计建设适合本校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执业医师考试模拟题库,每年根据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修改完善本校的模拟题库,学生通过对模拟题库的练习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单向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禁锢了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容易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感到抽象,难以消化和理解。而执业医师考试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需要。在理论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Case Based Learning,CBL)及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病例分析、思考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增强病理学与其他基础学科甚至临床学科间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还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介绍执业医师考试新动态、病理学中的前沿知识、最新的医疗技术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利用微博平台辅助病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中,也要合理设计实验内容,使得实验课程更贴近临床应用。尽量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学会并掌握实验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总之,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鼓励学生科研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需要。
四、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调整考核方式 以往的病理考核方式为“期末一考定成败”,这样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多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生硬记忆病理知识,既增大了考试压力,又不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因此,我们根据执业医师考试模式和修订的教学大纲将其调整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一)病例分析讨论。执业医师考试考核的重点内容就是学生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在课堂上引入病例分析讨论并计入期评总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拓展临床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二)病理实验考核。执业医师考试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进行考核,因此我们应从病理学教学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平时的实验课中,我们会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典型病理改变,并当堂完成图画作业;在学期末,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诊断的考核。通过不同阶段实验培养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撰写论文或综述。科研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为了引导学生接触、参与科研,教师根据病理学教学内容确定多个题目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文献检索确定研究课题。给予学生数周时间查阅资料、撰写论文。
(四)知识竞赛。病理学教研室可以组织不同班级间的病理知识竞赛,通过这样对抗性的知识竞赛,既可以增强同学们学习病理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其病理知识点的记忆效果,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期末考试。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降低到60%左右,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期末时多门课程同时考试的压力,也能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精力引导至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绩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综上所述,应将执业医师考试引入到病理学教学中,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调整考核方式,发挥其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以此促进教学的进步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习正.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6)
[2]商庆龙,谷鸿喜,房勇,等.从执业医师考试探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1(3)
[3]卢礼,谭颖徽,裘松波,等.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杂志,2012(10)
[4]牛继平.从执业医师考试谈对基础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与临床技能教学[J].中国医药导报,2007(16)
[5]高亮.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2013C15);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桂教办[2014]79号,师培[2014]8号)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 篇7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
目前, 药理学教师多为毕业于医学院校的医学生, 毕业后直接进入职校任教, 一方面缺乏护理专业教育背景, 另一方面又没有临床工作经历。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药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但对现代护理理念的理解不是很透彻, 对临床用药护理工作过程的了解参差不齐, 在对护生用药护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随意性大, 教学不够系统、规范,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2 教材
尽管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材在改革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从其体例和内容设置等方面分析, 还不能适应护理职业工作岗位需求[1]。整个教材仍按学科体系编排, 教材内容多是在药物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护理用药须知, 未能打破学科界限, 无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不利于护生用药护理职业能力的培养。
1.3 教学模式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 护生先学理论, 再做实验。在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既要传授经典的药理学基本知识, 又要结合岗位需求补充用药护理知识, 内容多、学时紧, 不得不采用“填鸭式”的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不能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4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实践教学开设的多数是验证性实验, 以帮助护生加深理解课堂所学药物知识为目的, 重复理论教学, 严重脱离护理工作实际。
2 教学改革对策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有护理专业教育背景和临床工作经历的师资;组织任课教师学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新大纲, 了解其中的调整和变化, 根据新大纲要求, 对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的性质、地位重新定位, 更新观念, 统一认识;组织教研室教师对试行新大纲以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卷中药理学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归纳总结高频考点和考核方法, 并结合护理工作中对常用药物的需求程度调整教学计划, 重新分配教学时数,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安排任课教师积极参加临床实践, 了解护理人才的岗位需求, 准确把握用药护理工作任务和流程。
2.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与高职护理专业整个课程和教材体系改革的难度相比, 教师以每一次课题作为一个单位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易操作, 且见效快。因此, 我们要鼓励教师敢于突破现有教材体系对课堂教学的束缚和制约, 从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开始, 以完成用药护理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编写用药护理导学案。将教材中的药理学知识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可能考查的疾病相结合, 通过临床典型案例导入, 模拟工作情景, 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将必需的药理学知识暗藏和渗透在护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做到服务临床, 够用就行。让教科书成为护生查询药理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导学案帮助护生建构用药护理工作能力, 同时让导学案成为按照护理程序开展用药护理的学习、工作指南, 缩短课堂与岗位之间的距离。
2.3 改革实验实训
首先, 减少验证性实验, 根据护理岗位对药理学知识需求情况调查[2], 按需求将排名前10位的药物分别设计成实训项目, 在传统药理学实验室基础上, 建立模拟治疗室[3], 放置药柜, 摆放药品和用物, 提供病历、医嘱及处方, 让护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训练, 按护理程序模拟用药护理过程, 并进行小组展示、评比, 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其次, 通过与医院及社区的合作, 在学完常用药物后安排护生到相应临床科室见习, 提高护生对工作环境和用药过程的直观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护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2.4 开发课程配套资源
编制一套全面覆盖考点知识的同步训练习题集, 作为教学配套资源供护生练习、复习、考试使用, 这也是培养护生用药护理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习题集的题型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 全部采用选择题, 通过少量A1型题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 帮助护生巩固必需的药理学基本知识, 奠定够用的理论基础。通过大量包含临床背景的A2型题、A3/A4型题, 针对用药护理过程中用药前的评估、用药目的、配伍禁忌、用药时间/途径、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监测、药品的存放与保管、用药宣教等环节强化训练, 提高护生完成用药护理临床任务的能力。
2.5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首先, 理论考核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方法, 取消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传统题型, 全部采用选择题, A1型题、A2型题、A3/A4型题的比例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比例设置, 每套试卷题量为120~160题, 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护生填涂机读答题卡, 采用计算机阅卷评分, 增强护生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适应能力。其次, 增加实践考核, 将需求排名前10位药物的用药护理实训项目列为实验考核范围, 考核项目现场抽签确定, 考核过程由护生演示加教师提问组成, 实验考核成绩单列。双管齐下, 完善考核机制, 加大考核力度, 确保教学效果。
摘要: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新大纲的试行使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分析目前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从师资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实训环节、开发课程配套资源、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教学改革,药理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参考文献
[1]范志刚, 曹全亲, 肖爱凤, 等.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材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 2009, 16 (8) :15-17.
[2]开伟华, 周青, 戴晨, 等.护理工作岗位药理学知识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3) :48-49.
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选登) 篇8
1.《中国药典》 (2010年版)规定,试验时的温度,未注明者,系指在室温下进行;温度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者,除另有规定外,应以下列哪一个温度为准
A. 20℃ B. 20℃±2℃
C. 25℃ D. 20~30℃
E. 25℃±2℃
2.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液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称为
A.精密度 B.耐用性
C.准确度 D.线性
E.范围
3.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000mol/l)滴定20ml醋酸溶液(0. 1000mol/l),化学计量点的pH值为
A. 8.72 B. 7.00
C. 5.27 D. 4.30
E. 3.50
4.检查某药物中的砷盐,称取样品2.0g,依法检查,与标准砷溶液2.0ml(1μgAs/ml)在相同条件下制成的砷斑比较,不得更深。砷盐的限量是
A.百万分之一
B.百万分之二
C.百万分之三
D. 0. 01%
E. 0.1%
5.某溶液的pH值约为6,用酸度计测定其精密pH值时,应选择的两个标准缓冲液的pH值是
A. 1.68,4.00 B. 5.00,6.86
C. 4.00,6.86 D. 6.86,9.18
E. 1.68,6.86
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6~7】
A.CGE B.ACE
C.CEC D.MEKC
E.CIEF
毛细管电泳法中,分离模式名称及其英文缩写的匹配:
6.亲和毛细管电泳
7.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8~9】
A.氢氧化钠滴定液
B.亚硝酸钠滴定液
C.高氯酸滴定液
D.盐酸滴定液
E.乙二胺四醋酸滴定液
8.中国药典检查对氨基水杨酸钠中的间氨基酚,采用的滴定液是
9.中国药典对氨基水杨酸钠的含量测定中,采用的滴定液是
【10~11】
A.干燥失重测定法
B.比色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薄层色谱法
E.气相色谱法
10.中国药典检查药物中的残留有机溶剂采用的方法是
11.中国药典检查药物中的水分及其他挥发性物质如乙醇等采用的方法是
【12~14】
A.色谱基线
B.色谱峰保留时间
C.色谱峰宽
D.死时间
E.色谱峰高或峰面积
12.用于定性的参数是
13.用于衡量柱效的参数是
14.用于定量的参数是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5.《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应包括
A.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B.分离度
C.重复性
D.中间精密度
E.拖尾因子
16.砷盐检查法中,在反应液中加入碘化钾及酸性氯化亚锡,其作用是
A.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
B.抑制锑化氢的生成
C.抑制硫化氢的生成
D.有利于砷化氢的产生
E.有利于砷斑颜色的稳定
17.正确的干燥失重检查方法为
A.称量瓶不需预先在相同条件下干燥至恒重
B.供试品应平铺于称量瓶内,厚度一爱 不超过5mm
C.干燥的温度一般为105℃
D.干燥后应将称量瓶置干燥器内,放冷至室温再称量
E.受热易分解或易挥发的药物可用干燥剂干燥
【上期答案】
(题目见总五期)
一、最佳选择题
1 2 3 4 5
CCBBC
二、配伍选择题
6 7 8 9 10
ADEDE
11 12 13 14 15
CBABC
16
D
三、多项选择题
17 18 19
AD AE ACE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 篇9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 NaCl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纤维蛋白
E.血红蛋白
答案:B
5.下列属于等张溶液的是
A.0.85% NaCl
B.0.85%葡萄糖
C.1.9%尿素
D.5% NaCl
E.10%葡萄糖
答案:A
6. AB血型人的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分别含
A.A凝集原和抗A、抗B凝集素
B.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
C.A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
D.B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
E.A、B凝集原,不含抗A抗B凝集素
答案:E
7.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
A.铁、维生素B12
B.叶酸、维生素B12
C.蛋白质、叶酸
D.蛋白质、维生素B12
E.铁、蛋白质
答案:E
8.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
A. B型
B. AB型
C. A型
D. O型
E. A型或B型
答案:B
9.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Ⅲ
B.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
E.第X因子被激活
答案:A
10.能增强抗凝血酶Ⅲ抗凝作用的物质是
A.肝素
B.蛋白质C
C.凝血酶调制素
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E.α2-巨球蛋白
答案:A
第三章 血液循环
「考纲要求」
1.心脏的泵血功能:①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作功量;③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①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②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③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3.血管生理:①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②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③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④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①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②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③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考点纵览」
1.心脏每舒缩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快,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2.心脏泵血的过程分三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室内压高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心室的.容积不变,压力增高。快速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高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血液快速由心室流向动脉,心室容积缩小,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压力达峰值。减慢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血液继续流入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血期。
3.心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低于动脉压,但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又都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的容积不变,压力降低。快速充盈期心室内的压力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血液快速由心房流人心室,心室容积增大。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力差减小,血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房缩充盈期:房内压上升,血液顺压力差继续进人心室,使心室进一步充盈。心脏射血的动力来自心室收缩;心脏充盈的动力主要来自心室舒张压力下降对心和大静脉造成的抽吸力,另有一部分来自心房收缩。
4.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人动脉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它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5.心脏泵血功能受搏出量和心率调节,搏出量的多少又受心肌收缩前负荷、后负荷以及心肌本身的收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6.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通常分为0、1、2、3、4五个时期。2期(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区别的主要特征。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存在4期自动去极化。
7.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舒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因而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产生就证实了心肌组织的这一特点。
8.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房室交界区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最慢,这种缓慢传导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约需0.1秒)才能传向心室,称为房室延搁。房室延搁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至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9.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T波。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10.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另外尚需具备三个因素: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动脉血压受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及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等因素的影响。
11.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中心静脉压与心脏射血能力成反变关系,与静脉回心血量成正变关系。
1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有三种血流通路:迁回通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尽快回心,保证一定的静脉回心血量;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
13.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4.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心交感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起兴奋作用。心迷走神经通过Ach对心脏起抑制作用。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15.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16.肾上腺素通过强心使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通过缩血管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是人体内较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17.冠脉循环血流的特点:途径短、血流快;血压较高,血流量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血流量随心动周期波动。
「历年考题点津」
1.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内压力最高
A.心房收缩期末
B.等容收缩期末
C.心室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快速射血期末
答案:E
2.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动脉血压的高低
D.射血分数
E.心率
答案:D
3.大量失血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
A.脑和心脏的血管收缩
B.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减少
C.外周阻力降低
D.外周阻力增加
E.肾脏排出Na+增多
答案:D
4.冬天某人进入浴室后不久便突然晕倒,其血液动力学的原始因素是
A.全身血管收缩
B.心输出量减少
C.血管容量增加
D.血流速度加速
E.血量减少
答案:C
5.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快的阶段是
A.快速射血期
B.等容收缩期
C.缓慢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
E.快速充盈期
答案:B
6.心输出量是指
A.每搏输出量
B.左、右心室输出的总血液量
C.每分钟左心室所泵出的血量
D.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
E.每分钟两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推荐阅读:
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试题06-27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外科08-20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08-29
执业医师考试常考10-12
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体会10-17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08-20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1-16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05-31
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08-02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网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