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式

2024-10-12

语文公式(通用16篇)

语文公式 篇1

表现方法。主要包括:

(一)、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二)、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三)、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四)、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过去的、远方的材料,比喻、比拟、用典等所用的材料,多不具有现实性,是由此及彼联想、想象的。它与现实性材料构成虚实关系。

三、篇章结构。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构思(巧妙、新颖)、点题(开篇解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内容组合(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总结全文)。

语文公式 篇2

一、在标点符号教学中的运用

1、问号在主谓倒装句中的公式:……, ……?

例句:怎么了, 你?

2、问号在选择问句中的公式:……, ……?

例句:是今天去呢, 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3、感叹号在主谓倒装句中的公式:……, ……!

例句:甚矣, 汝之不惠!

4、引号用于直接引用的公式:“……, ……。”

例句:我联想到了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5、引号用于间接引用的公式:“……, ……”。

例句: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 正如有的评论家说得那样, “形神兼备, 充满生机”。

6、句内括号公式:xx (……) , 。

例句:可以说, 除了诗 (因为诗是最难翻译的) , 雨果的重要作品 (小说和剧本) 大都有了中文译本。

7、句外括号公式:……, ……。 (…………)

例句:打到战争挑拨者! (全场起立。热烈而经久不息掌声, 转为欢呼。)

8、顿号与连词同用时的公式:……、……、…………

例句:篮子里有番茄、丝瓜、黄瓜和豆芽。

9、“某某说”在句子中间时的公式:“……, ”xx说, “……。”

例句:“我真傻, 真的, ”她说, “我单知道……”

二、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在现代汉语中一个通常意义上主要成分完整的单句结构如下:

(定语) +主语中心语+[状语]+谓语中心语+<补语>+ (定语) +宾语中心语

例句: (高个子) +男生+[在操场上][狠狠]地拍了<一下> (红色) 的篮球。

在古汉语特殊句式的教学之前让学生明确这一基本结构公式, 然后再进行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公式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教授定语后置句为例:

1、明确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

现代汉语: (定语) +中心语 例句:伟大的祖国

古代汉语:中心语+ (定语) 例句:爪牙之利

2、分类教授三种不同类型的定语后置句

(1) 中心语 (名词) +之+定语 (形容词)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自以为关中之固

(2) 中心语 (名词) +定语+者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时有宦人密侍君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客有吹洞箫者

(3) 中心语 (名词) +之+定语+者

例句: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谈语文教学中的非公式化思维 篇3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公式化思维与非公式化思维总是交替存在,教师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只会用公式化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公式化思维。最典型的课文就是《司马光砸缸》,课文中众多的孩子,哭的、跑的、叫大人的、吓呆的,都是属于公式化思维模式的反应,而我们教师引导孝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学生回答救落水孩子的方法——找柱子、梯子让他爬上来:叫大人拖:几个孩子像猴子捞月一样把他捞上来;开一辆吊车把他吊上来;等等。这些方法看似很好,其实也都是公式化思维法。遵循的逻辑就是人落入水中,要得救,就得把人拖出水面,即人脱离水才能活命。而司马光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非公式化思维的,人脱离水能得救,那么水离开人,也一样可以得救。于是,他用砸缸法,就是让水离开人,而使人得救。如果教师抓不住这一要点,就很难培养学生的非公式化思维。

课文《从现在开始》中,猫头鹰和袋鼠的思维就是公式化思维,而猴子与狮子的思维就是非公式化思维,它们摆脱了自身生活的非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跳跃性,所以,它们能赢得众动物的拥护。猫头鹰和袋鼠只会从自身生活逻辑出发,结果只能是失败。当然,二年级的孩子要明白这点有一定难度,关键是老师能否用非公式化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考验了。中高年级学生是可以通过分析让他们明白的。如课文《给予是快乐的》中保罗的几次想错,错就错在他是用公式化思维思考问题,他观察到小男孩的表情与动作,所以做出了适合一般生活逻辑的判断,反过来,这正是作者非公式化思维的写作方式,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一种写作技能:给出种种表象,让读者依表象进行正常逻辑思维判断,而作者自己写出的结果却出乎预料,这就是非公式化思维解决作文生动性问题的方式。所以,这是一篇很好的非公式化思维训练的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老师们也好,教学参考书也好,都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即前提是“我为人人”,结果才是“人人为我”。这种顺序的解释就是公式化思维的问题解决法。这样的教学是非常苍白的,一个良好的非公式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这样被无情消灭了,多可惜。非公式化思维解决这一问题,是要求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即我们平时的逻辑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者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学生去认识作者非公式化思维的“逻辑”。这就有了探究意义,教学不是教师去为学生解释,再说,那种公式化思维的逻辑解释还不是正确的呢。

语文课文里有着许多启迪学生的非公式化思维方法,使用的前提是教师是否能发现。可见教师的角色是特别重要的,教师的思维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比如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有吃苦的精神,会举许多生活中的实例,这就是公式化思维。而学生由此产生的是不服气,学生会想到自己也能在生活中吃苦,这样也就顺着教师进行了公式化思维联想。这样的教育就成了空洞无效的说教。如果是非公式化思维,那么吃苦教育就不一定要是劳力、体力的吃苦,生活艰辛的吃苦,可以是思维活动本身的吃苦,如上课要克服注意力不集中、老师提出问题是否能专注思考、克服思维障碍等需要意志力的苦,这样的吃苦教育就有了当下的现实性意义,而不是联想的空洞的生活艰苦教育。

教学中非公式化思维如此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经常性地训练自己的非公式化思维。例如,我们总是说电化设备、教育技术是辅助手段,这其实也是公武化思维,从科技的发展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不再是辅助手段,它已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要手段,最终改变课堂的就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原先由“意志+理智”构成的课堂,要被“情绪、情感+理智”所取代,培养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已经刻不容缓了。目前教师最严重的公式化思维就是课文至上,离开课文教师就不知所措,如果学校多搞活动,或是教师多出差几天,心里就会发急,课上不完怎么办?其实课上得完吗?又一定要上完吗?这就是公式化思维所致,尽管课标要求教师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教师们只会公式化地使用教材,而且是每篇讲读课文都一定要上,而且要上细,还振振有词地说,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其实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公式化思维的结果,我们的语文水平或说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是课外得法,课堂得益,大多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都是广泛阅读,大量积累,如果仅靠课堂里记录的那点可怜的知识,根本就学不会阅读。所以,教师要打破公式化思维,手头上有一本主体的课本外,还要有几本供学生广泛阅读的课本,一主多副,让学生副助主,或是从主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一个试用的实践场所,双向收益,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

笔者认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非公式化思维,最好是自已先要有非公式化思维,不要总把自己定位成讲台上的授课者,而要换种思维:学生是我的老师,或是我只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要让学生学好本领,不是要自己去教,要向课文《自己去吧》中的鸭妈妈和老鹰妈妈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飞行中学会飞行。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公式 篇4

如果说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中既能把握文章的整体阅读又能分析品味文章关键语段和词句,并能理解全文的主旨和情感这已经具备了答好阅读题的较强能力,那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把想好的答案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以往有些考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正确的,但在表达时却因语言组织不严密、说话不完整而丢分,这是得不偿失的。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出现,切忌只用词或短语来回答表述性的问题,更不能盲目的片面的用文中原话答题。根据题干的要求,在提炼筛选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好语言,紧扣题干答题,切忌说含糊的话,更不要答非所问,写了不少字,结果徒劳无益

二、掌握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口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三、了解主旋律与时代主题。

1.理解词语和句子(词典义+语境义) 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

2.中心思想的把握

3.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形象的鉴赏=形象特点+形象寓意+形象形成原因

3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1 怀古诗词,思想内容常是1.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2.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3.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及自己的壮志难酬的苦闷。

2 山水田园诗。景物描写方法:1.视觉角度。绘形绘色,角度变化。2.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3.细致程度。白描,工笔等。4.虚实结合,正衬反衬。

表达对现实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 离别诗。常用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想象联想。

常见情感: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激励劝勉,表达深厚情谊,解释倾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志。

4 常见意境种类:宏阔——苍凉、雄浑、辽阔

细腻——空寂、静谧、幽清、朦胧

繁复——绚丽、热烈、高亢、繁华

清冷——暗淡、渺茫、萧条。

语文公式 篇5

2016小升初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中小学课外培优机构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 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评价。

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 篇6

利用乘法公式计算: 1.99

2.(2x5)2(2x1)(12x)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广,学会利用换元思想进行转化; 2.掌握添括号和去括号的法则,并会灵活运用; 3.能根据题目特点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指导自学:

问题1:计算(abc)2;

问题2:将(abc)2中的ab看作一个整体,你会计算吗?结果有规律吗? 问题3:你能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灵活计算(x2y3)(x2y3)吗?

四.教师讲解:

归纳公式:(abc)2等于每一项的平方和加上每两项乘积的2倍。例.1.(x2yz)2.(xy1)(xy1)3.(3mnp)(3mnp)

五.当堂训练:

1.(3x5y1)(x2y)(x2y)2.(x2y3z)(x2y3z)六.落实检测:

计算:(a2b3)(a2b3)(2ab1)

小结:1.熟练掌握乘法公式及其推广; 2.注意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布置作业

语文公式 篇7

关键词:欧拉公式,高等数学,复变函数

学习过高等数学的的人都学过欧拉公式,还知道欧拉公式是指以欧拉命名的诸多公式之一。其一般形式如下 :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 i是虚数单位,而且有“最美的数学公式”的美称。它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数,建立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关系,它不仅出现在数学分析里,而且在复变函数论里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被誉为“数学中的天桥”。本文将以高等数学和复变函数这两门大学必(选)修课的知识对该公式的推导做如下归纳总结,为相关教研的老师和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生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先以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为基础来研究,当我们学习了级数的基本知识,这个公式的推导就可以总结如下 :

下面先给出一些级数部分的预备知识,即在学习级数章节的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三个重要函数——余弦cos x、正弦sin x、指数ex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当时我们用直接展开法将其分别展开为x的麦克劳林幂级数,现将其展开式的结论复习如下 :

接下来,我们作如下数据处理,在指数函数ex 函数展开式中的x用ix变量替换,其他什么都不变,这样便有如下新的展开结果 :

由众所周知的基本复数知识可知,

再将之前我们复习过得正余弦函数cos x、sin x的展开式代入上述结论便得,

即 ,就是我们推得的欧拉公式,但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里又习惯将欧拉公式中的x用θ替换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 :

这个恒等式也叫做欧拉公式,它是数学里最令人着迷的一个公式,它将数学里最重要的几个数字联系到了一起 :两个超越数 :自然对数的底e ,圆周率π ,两个单位 :虚数单位i和自然数的单位1,以及被称为人类伟大发现之一的0。数学家们评价它是“上帝创造的公式”。

以上归纳了欧拉公式在高等数学中的详细推导过程,接下来在学习了复变函数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在对该公式的推导做如下整理归纳如下 :

大家都知道实初等函数指的是——幂、指、对、三角、和反三角这五类基本初等函数通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和复合运算能够用一个式子表示的函数,那么在我们学习复变函数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当然也会引入类似于实初等函数的复初等函数,当我们引入了复初等函数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借助复初等函数中的复指数函数的定义来推导欧拉公式,推导过程简洁明了,现归纳如下 :

在复变函数这门课程中,复指数函数是这样定义的 :

接下来只要我们令复指数函数中复数z=x +iy的实部x =0即可,从而

同理用θ替换上式中的y便可写成如下欧拉公式的一般形式 :

语文公式 篇8

平方差公式首先站起来说道:“我的形象好呀,你看,我的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的积,在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完全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符号相反项的平方.”

完全平方公式毫不示弱:“我的形象不比你逊色,我的左边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右边是一个二次三项式,其中(首末)两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的每一项的平方,中间一项是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2倍.”

乘法公式大伯说:“别吵!别吵!光形象好还不够,要有真本事才行!”

平方差公式说:“这个我可不含糊,只要符合‘两数和与两数差相乘的形式,就可用我平方差公式解决.如计算(xy+1)(xy-1)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得(xy+1)(xy-1)=(xy)2-12=x2y2-1.”

完全平方公式说:“只要符合‘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形式,就可用我完全平方公式搞定,如计算(4x-3y)2,直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得(4x-3y)2=(4x)2-2·4x·3y+(3y)2=16x2-24xy+9y2.”

……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争论不休.

乘法公式大伯:“别争了,其实你们本是一家人,都可由公式(x+p)(x+q)=x2+(p+q)x+pq(*)得到.在公式(*)中,若令p=y,q=-y,就得到平方差公式(x+y)(x-y)=x2-y2;在公式(*)中,若令p=q=y,就得到两数和的平方公式(x+y)2=2x+2xy+y2,若令p=q=-y,就得到两数差的平方公式(x-y)2=x2-2xy+y2.

有些问题单独用你们两个公式都可以解决,如x+y=5,且x-y=1,则xy=_____.

解法1:由完全平方公式,得(x+y)2=x2+2xy+y2,(x-y)2=x2-2xy+y2.

∴(x+y)2-(x-y)2=4xy,即52-12=4xy.∴xy=6.

解法2:在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中,令a=x+y,b=x-y,得2x·2y=(x+y)2-(x-y)2,即4xy=52-12.∴xy=6.

有些问题需要你们两个公式合作才能解决,如计算[(x+2)(x-2)]2,先由平方差公式,得 (x2-22)2=(x2-4)2.再由完全平方公式,得(x2)2-2·x2·4+42=x4-82+16.

再如计算:(2x+y+z)(2x-y-z),先由平方差公式,得[(2x+(y+z)][(2x)-(y+z)]=(2x)2-(y+z)2.再由完全平方公式,得4x2-(y2+2yz+z2)=4x2-y2-2yz-z2.

乘法公式大伯接着说道:“你们两个都有各自的特点,是乘法公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应该取长补短,齐心协力为数学王国作贡献,我劝你们不要再争什么‘老大了!”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公式 篇9

2、瞬时速度:当△t→0时,v=△x/△t,方向为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

3、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4、a(速度变化率)=(V1-V0)/△t 以下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5、V1=V0+at

6、X=Vot+1/2at2

7、V2-v02=2ax

8、X=(V0+V)*t/2

9、△x=a(T的平方)

10、平均速度=(初速度加末速度的和)除以2

11、V(中间时刻)=平均速度

12、V(中间路程)=([初速度的平方加末速度的平方的和]除以2)]再开方

13、只适用于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公式:

(1)V1:V2:V3:…:Vn=1:2:3:…:n(2)[第n秒位移之比]X1:X2:X3:…:Xn=1:3:5:…(2n-1)(3)[前n秒位移之比]X1:X2:X3:…:Xn=1:4:9:…:n的平方

高中数学公式:积化和差公式 篇10

公式

sinαsinβ=-[cos(α+β)-cos(α-β)]/2【注意右式前的负号】

cosαcosβ=[cos(α+β)+cos(α-β)]/2

sinαcosβ=[sin(α+β)+sin(α-β)]/2

cosαsinβ=[sin(α+β)-sin(α-β)]/2

证明

法1

积化和差恒等式可以通过展开角的和差恒等式的右手端来证明。

即只需要把等式右边用两角和差公式拆开就能证明:

sinαsinβ=-1/2[-2sinαsinβ]

=-1/2[(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

=-1/2[cos(α+β)-cos(α-β)]

其他的3个式子也是相同的证明方法。

(该证明法逆向推导可用于和差化积的计算,参见和差化积)

法2

根据欧拉公式,e^ix=cosx+isinx

令x=a+b

得e ^I(a+b)=e^ia*e^ib=(cosa+isina)(cosb+isinb)=cosacosb-sinasinb+i(sinacosb+sinbcosa)=cos(a+b)+isin(a+b)

所以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记忆方法

积化和差公式的形式比较复杂,记忆中以下几个方面是难点,下面指出了特点各自的简单记忆方法。

【1】这一点最简单的记忆方法是通过三角函数的值域判断。sin和cos的值域都是[-1,1],其和差的值域应该 是

[-2,2],而积的值域确是[-1,1],因此除以2是必须的。

也可以通过其证明来记忆,因为展开两角和差公式后,未抵消的两项相同而造成有系数2,如:

cos(α-β)-cos(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

=2sinαsinβ

故最后需要除以2。

永恒的加法公式 篇11

后来,他们来到美国,在德克萨斯州做铜器生意。

一天,佛拉尔问儿子杰尔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杰尔说3.5美分。

佛拉尔说:“对,整个德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你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手看看。”

20年后,父亲死了,杰尔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瑞士钟表的簧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那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然而,真正使杰尔扬名的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

纽约州政府为清理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杰尔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

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德克萨斯人的笑话时,杰尔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融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他把木头等加工成底座;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杰尔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尘都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时间,他让这堆垃圾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三个公式别忽视 篇12

等比数列是一个特殊数列, 常涉及与前n项和有关的运算.在运算过程中, 大家更多关注公式Sn=a1 (1-qn-1) 1-q的运用, 一切问题皆归于此, 有时会造成运算的繁琐, 或丢掉对公比的讨论, 造成失分或时间上的浪费.仔细思考研究发现, 被忽视的三个公式可帮助大家解决前面问题.

公式1Sn=a1-anq1-q (q1) .

这一公式与前面公式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当等比数列已知或易求出第nan的通项公式时, 应首选此公式, 它避免了对项数的认识, 可直接进入主题.

例1 设f (n) =2+24+27+210+…+23n+10 (n∈N) , 则f (n) 等于___.

分析 这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容易知道首项、末项与公比, 但项数的确定容易出差错, 显然公比不为1, 这时若选择公式Sn=a1-anq1-q (q1) 会容易得到结果f (n) =2-23n+1081-8=27 (8n+4-1) .

例2 在3/2与768之间插入若干个正数, 使它们构成等比数列.这若干个正数之和为765, 求插入的这些正数.

[1] 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分析 本题给出了等比数列的首、末项, 使用公式1最好.

解 显然公比不为1, 设这个等比数列共有n项, 依题意得

{768=32qn-1765+32+768=32-768q1-q.

解得

{q=2, n=10.

所以插入的正数为:3, 6, 12, 24, 48, 96, 192, 384.

当计算与等比数列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时, 无论选择上述两个公式的哪一个, 都要首先判定公比q是否为1, 只有当公比不为1时, 才可使用上述公式.在有些环境下, 不使用公式, 而且通过适当的关系转化, 即可避免讨论的缺失, 又可避免计算上的失误.

公式2Snk=Sn (1+qn+q2n+…+q (k-1) n) .

此公式的证明如下:

例3 (2007年陕西卷) 正项等比数列{an}前n项和Sn, 若Sn=2, S3n=14, 则S4n=___.

分析 由

S3n=Sn+qSn+q2Sn=2 (1+q+q2) =14,

解得 q=2, 或q=-3 (舍) .

又根据

S4n=Sn (1+q+q2+q3) ,

容易得到S4n=30.

说明 此题也可应用性质:Sk≠0, Sk, S2k-Sk, S3k-S2k成等比数列, 但容易出错.

例4 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及前n项和分别为q, Sn.若2S3, S6, S12-S6成等比数列, 试讨论S3, S9, S6是否成等差数列.

分析 此题若选择Sn=a1 (1-qn-1) 1-q, 必须讨论公比能否为1, 同时有高次乘方的运算与化简, 选公式2就快捷得多.

由已知得

S32 (1+q3) 2=2SS3 (q6+q9) .

S3≠0, 1+q3≠0,

故 2q6-q3-1=0.

q=1, 或q3=-12.

q=1时,

S3=3a1, S9=9a1, S6=6a1,

显然不构成等差数列;

q3=-12时,

2S9=2S3 (1+q3+q6) =32S3, S3+S6=S3 (1+q3) +S3=32S3

即 2S9=S3+S6.

S3, S9, S6成等差数列.

公式2适用于等比数列和之间关系, 其中各个和之间的项数要具有倍数关系.

公式3Sk+1=a1+qSk.

此公式的证明如下:

例5 (2005年湖北卷) 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q, 前n项和Sn, 若Sn+1, Sn, Sn+2成等差数列, 则q的值为___.

分析 由Sn+1, Sn, Sn+2成等差数列, 得

2Sn=Sn+1+Sn+2.

Sn+1=a1+qSn, Sn+2=a1+a1q+q2Sn,

因此

2Sn=a1+qSn+a1+a1q+q2Sn,

Sn (2-q-q2) =a1 (2+q) .

即 (2+q) (a1+Sn (q-1) ) =0.

显然a1+Sn (q-1) ≠0, 所以q=-2.

语文公式 篇13

工业净产值生产法:工业净产值=工业总产值-物质资料消耗价值分配法:工业净产值=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税金±利润(亏损)+利息+其他

积累率积累率=积累基金/国民收入×100%

固定资产需要量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期生产量/单位设备生产能力用实物量计算,其计算公式为: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年生产量/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数×单位设备产量定额单位设备产量定额=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全年日历数-节假日-设备检修停工天数)×每天工作班次×每班工作小时用台时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全年计划生产任务需用设备定额总台时/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台时=∑(计划年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定额改进系数)/全年单位设备有效工作台时(定额改进系数=计划年度小计新定额/单位允时定额×100%)

固定资产原值计划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上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计划年度增加固定资产原值-计划年度减少固定资产原值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全年平均总值=1~12月各月应计提折旧的各项固定资产原值的月初余额之和/12增减法,其计算公式为:计划年度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量=期初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平均总值+计划年内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计划年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式中: 年度内增加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某月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该月增加应计提固定资产的当年使用月数)/12年度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某月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12-该月份减少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当年使用月数)/12

固定资产折旧率年折旧率=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季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4=固定资产季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季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4 月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2=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已提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全年平均余额=1~12月各月月初、月末固定资产净值之和/24

固定资产结构固定资产的比重=某一类固定资产原值/全部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增长率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原值-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起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更新率 固定资产更新率=本期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退废率 固定资产退废率=本期退废固定资产的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率=期末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净值率/综合折旧率

固定资产磨损率 固定资产磨损率=期末固定资产折旧余额/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 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100% =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

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100% =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低值易耗品摊销额 净值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摊销额=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摊销率

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在用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已经摊销数

分期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月平均消耗额=(低值易耗品价值-预计残值)/预计可使用数

产品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月平均消耗额=(低值易耗品价值-预计残值)/预定使用期内的预计产量×计算期月产量

五五摊销法: 领用时耗销额=在用低值易摊品计划成本×50% 报销时消耗额=在用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150%-残值

材料需要量材料需要量=计划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计划产量×计划废品数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回收废料数量 =[计划产量/(1-废品率)]×材料消耗定额-(1-回收废料率)

辅助材料需要量 辅助材料需要量=计划产量*单位产品消耗定额 辅助材料需要量=上期单位产品产值(或工时)辅助材料消耗量×计划期产品产值(工时)×(1-压缩系数)

工具需要量 工具需要量=计划期工具消耗量+计划期末工具周转量-计划期初工具周转量

某种工具消耗量=计划期某种产品的计划产量×该单位产品某种工具的消耗定额 某种工具的消耗定额=制造一定数量的产品使用某种工具的时间/某种工具的寿命(分)

材料供应量 材料供应量=材料需要量+计划期末储备量-计划期初库存量-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

材料储备量 材料经常储备量=供应间隔天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保险储备量=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最高储备量=(供应间隔日数+检验日数+使用准备日数+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或=经常储备量+最低储备量 材料最低储备量=(检验日数+使用准备日数+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平均储备量=(最高储备量+最低储备量)/2 材料季节性储备量=季节性储备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采购量 材料订购量=(订购时间+订购间隔期)×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量-实际库存量-订货余额 订货点订购量=订货时间×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量

材料采购次数 材料采购次数=材料年需用量/经济采购批量

材料储备量对生产的保证率 材料储备量对生产的保证率(天)=材料储备量/材料计划每日消耗量

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 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材料实际储备量/材料计划每日消耗量)×100%

材料的平均单价 移动加权平均法: 材料平均单价=[(以前结余+本批收入)×材料实际成本]/(以前结余+本批收入)×材料的数量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材料平均单价=[(月初库存+本月收入)×材料实际成本]/(月初库存+本月收入)×材料数量

材料价格差异率 本月材料累计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材料价格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100% 材料价格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价格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价格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实际价格-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 按当月发生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本月收入材料价格差异额/本月发出材料计划价格)×100% 本月收入材料的价格差异额=本月收入材料的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 按月初结存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价格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价格)×100% 按材料价格差异率和调整率的关系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本月材料价格调整率-1 本月材料价格调整率=(月末结存材料实际价格/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100% 或=〔(月初结存材料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实际价格)/(月初结存材料计划价格+本月收入材料计划价格)〕×100% 发出材料应分配的价格差异额=发出材料计划价格×材料价格差异率

材料年平均仓库保管费 材料年平均仓库保管费=该种材料单价×材料保管费率 材料保管费率=(材料年保管费/材料平均储备价值)×100% 材料消耗总量: 某种产品材料总消耗量=本期投料量+期初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期末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 本期投料量=本期领料量-退料量 本期投料量=本期领料量+期初领而未用的余料量-期末领而未用的余料量 期末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期末各种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结存量×材料消耗定额

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 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消耗总量/产品产量

31.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 一种产品消耗一种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100% 一种产品消耗多种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计划价格)/∑(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计划价格)〕×100% 多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实际产量)〕×100%

32.原材料利用率 原材料利用率=产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总消耗量×100% 原材料利用率=产品产量/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消耗总量×100%

33.原材料损耗率 原材料损耗率=原材料的工艺性损耗重量/消耗的原材料重量×100%

34.原材料综合利用率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不同规格零件净重之和/不同规格零件消耗原材料总重量×100%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主产品重量+副产品重量)/原材料总消耗量×100%

35.废料利用率 废料利用率=(副产品重量/废料重量)×100%

36.原材料利用定额完成情况 原材料利用定额完成情况=实际利用率-定额(计划)利用率

37.原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率 原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率=(实际消耗/消耗定额)×100%

38.原材料节约量 原材料节约(或耗损)数量=(实际单耗-消耗定额)×报告期产量

39.原材料代用节约额 原材料代用而节约的材料数量=原用原材料单位产品消耗量×用代用品生产的产品产量 原材料代用而节约材料金额=(原用原材料生产的单位产品原材料价值-代用品生产的单位产品原材料价值)×用代用品生产的产品产量

40.材料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 材料供应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供应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购入量-材料计划购

语文公式 篇14

公式编辑器怎么用

以Word 为例介绍Word中使用公式编辑器的方法:

第1步,打开Word2003文档窗口,在菜单栏依次选择“插入”→“对象”菜单命令。

第2步,在打开的“对象”对话框中,切换到“新建”选项卡。在“对象类型”列表中选中“Microsoft 公式 3.0”选项,并单击“确定”按钮。

第3步,打开公式编辑窗口,在“公式”工具栏中选择合适的数学符号(例如根号)。

第4步,在公式中输入具体数值,然后选中数值,在菜单栏依次选择“尺寸”→“其他尺寸”菜单命令。打开“其他尺寸”对话框,在“尺寸”编辑框中输入合适的数值尺寸(可能需要多次尝试才能确定数值尺寸),并单击“确定”按钮。按照此方法分别设置公式中所有数值的尺寸。

第5步,在公式编辑窗口中单击公式以外的空白区域,返回Word文档窗口。用户可以看到公式以图形的方式插入到了Word文档中。如果需要再次编辑该公式,则需要双击该公式打开公式编辑窗口。

公式编辑器安装方法

在安装Office 2003的时候,如果采用典型安装方式,则“公式编辑器”将不被默认安装。因此如果在Word 2003的“对象类型”列表中无法找到“Microsoft公式 3.0”选项,则需要安装“公式编辑器”工具。以在Windows XP系统中安装公式编辑器为例介绍方法:

第1步,在“开始”菜单中依次选择“设置”→“控制面板”菜单命令。

第2步,打开“控制面板”窗口,双击“添加/删除程序”图标。

第3步,在打开的“添加或删除程序”对话框中切换到“更改或删除程序”选项卡,在“当前安装的程序”列表中选中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al Edition 2003选项,并单击“更改”按钮。

第4步,打开Microsoft Office 2003安装向导的“维护模式选项”对话框,选中“添加或删除功能”单选框,并单击“下一步”按钮。

第5步,在打开的“自定义安装”对话框中选中“选择应用程序的高级自定义”复选框,并单击“下一步”按钮。

第6步,打开“高级自定义”对话框,展开“Office工具”目录,单击“公式编辑器”选项。在打开的菜单中选择“从本机运行”命令。

第7步,安装向导提示用户查找Office2003安装源文件,单击“浏览”按钮找到Office安装源文件,并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安装。

拓展阅读:工具栏的组成

创建公式主要是由“公式编辑器”工具栏来完成的,在工具栏上排列着两行共19个按钮,将鼠标箭头停留在按钮上,会自动显示各按钮的提示信息。双击图标,可打开一个独立的“公式编辑器”程序窗口,此程序窗口与Word程序窗口是相互独立的,在编辑公式过程中若想编辑文字,直接切换到Word程序窗口进行编辑即可,不需关闭“公式编辑器”程序窗口,给编辑文档带来了很多方便。在“公式编辑器”程序窗口中编辑完公式后,单击“文件→更新”命令,或者按F3键,文档中的公式即被更新,若直接关闭了“公式编辑器”程序窗口,也可完成更新操作。

建立“公式编辑器”快捷方式:单击菜单“工具→自定义”命令,在“自定义”对话框中的“命令”选项卡中选中“类别”下的“插入”项,然后在“命令”下找到“公式编辑器”,按下左键将它拖动到工具栏上放下即可。用顶行的按钮可插入150多个数学符号,其中许多符号在标准Symbol字体中没有。底行的按钮用于插入模板或结构,它们包括分式、根式、求和、积分、乘积和矩阵等符号,以及各种围栏。许多模板包含插槽(键入文字和插入符号的空间)。工具板上的模板大约有120个(分组显示),我们可以通过嵌套模板(把模板插入另一个模板的插槽中)来创建复杂的多级化公式,但嵌套的模板不能超过10级。若要在公式中插入符号或模板,可单击工具栏上的相应按钮,然后在显示的工具板中单击特定符号模板

阳光体育锻炼公式 篇15

一、公式解读

公式一:每天一小时锻炼=20分钟+20分钟+40分钟

第一个20分钟是两操 (上、下午各一次) 时间, 第二个20分钟是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40分钟则是每天的体育课, 或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

公式二:每天一小时锻炼=60分钟+20分钟60分钟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体育俱乐部或红领巾社团活动的时间, 20分钟是体育家庭作业时间。

“公式一”是对全校学生的基本要求, 活动内容由教师自行安排。旨在保证学生每天基本的体育锻炼时间、普及体育项目, 及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公式二”由学生灵活掌握, 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两个公式是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保证, 更是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思路。一抓普及教育, 保底。二抓特长教育, 提高。

二、公式运用

1. 严格规定, 保证时间

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基础是时间。学校结合国家课程设置要求, 在保证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 三年纪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还专设一节活动课, 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利用这节课进行体育锻炼, 有体育课的班级开展学科活动。周二至周五放学后1小时为学生体育俱乐部活动时间, 由学生自选参加。红领巾社团活动时间分别为, 中午12∶40~1∶40及周一下午4∶00~5∶30。

2. 提高教师水平, 优化公式效果

教师是决定阳光体育锻炼公式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科学、有序地组织活动, 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才能使“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实施公式的教师团队是一支包括行政人员、体育教师、班主任、外聘教练员在内的复合型队伍。行政人员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领军人物, 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统筹部署, 保质、保量完成“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主要实施者, 他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还要统筹安排大课间、体育锻炼, 帮助学生发展其体育特长;班主任教师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组织者, 不但自身要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外聘教练员则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有力补充。

3. 多元发展, 注入活力

体育课堂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核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在于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规范行为、学习深造, 提升体育教师素质。

大课间30分钟, 学生玩什么?学校场地小, 大课间怎么做?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发放调查表, 了解学生需求, 并巧妙利用场地, 自主开发了书包操、手指操、椅子操等室内项目, 那么此外, 他们还开展“创意游戏征集活动”, 将其中20个可操作性较强的游戏拍摄成短片, 在全校播出并推广。

学生社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学校目前已成立健美操、兵乓球、篮球、排球等体育社团。学生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提高团员技术水平;同时又积极组织各项学生体育赛事, 普及项目。学生社团已先后组织了乒乓球个人赛、篮球班级赛等活动, 社团团员还经常代表学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

幸福的公式 篇16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磨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关乎财富更关乎欲望

说到幸福,100个人有100种理解。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感受。按词典上的解释:“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所以丰衣足食曾是贫困年代人们的最大需求。在如今的商品社会中,生活的每一方面都需要钱来支付。所以,没有财富,很难谈及幸福。

这么看来,财富和幸福感。似乎是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一贫如洗到拥有稳定收入的这一上升阶段,人们的幸福感十分明显。然而,在金钱膨胀到一定程度以后,财富增长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低,一旦步入中产阶级,就开始与幸福脱节了。

为什么金钱增长到一定时期,便不再给人们带来相应的幸福?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满足程度/欲望(也即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人的一生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客观条件,尽管不断变动,却是相对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欲望愈大,幸福感就愈小。所以,尽管绝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更充裕了,但欲望也增加了,反而常常感觉失落。

关乎个体更源于制度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隐藏在一路上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数字背后,诸多问题渐渐浮出水面: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盲目冒进追求财富和经济成长是否真能为多数人带来幸福,更有专家提议用GNH取代GDP。

GNH即国民幸福总值,也称国民幸福指数。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辛格就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祸,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因此,他创造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GNH,取代了当时世界流行的GDP。从此,追求国民幸福总值成为不丹的最大目标。当时不丹国弱民穷,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30年后的今天。不丹人均收入超过相邻的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免费教育与医疗,人均寿命提高了16岁。2007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世界幸福地图”中,“穷国”不丹排名第八,远远超过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一时震惊了世界。受此影响,英国和日本等国也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看,GDP诞生的背景,是当时的多数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产品供给不足。对国力而言,加快经济总量增长是主要矛盾。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单一关注经济增长的GDP开始显示出严重的缺陷。“GDP原本只是用来衡量整体经济活动市场价格的一项指针,不代表真正的生活水准。但在长年的误用下,各国常陷入‘唯GDP是问’的拜物迷思。”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当今世界GDP愈来愈成为衡量,社会福祉与经济结构变革的唯一标准。但对人类生活品质而言。GDP是一个糟糕的衡量标准。”

以中国为例,撑起中国GDP数据的几大产业是房地产、汽车和贸易等,但看看房地产给如今的中国带来的“繁荣”,就知道这种模式,不仅无法给多数家庭带来幸福感,反而让普通民众沦为“房奴”,幸福指数自然降低。

当然,中国人缺乏幸福感的原因还不仅如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为什么感觉幸福,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也不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而现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畸形的幸福观和畸形的成功标准,使得即使是所谓的“中产阶层”,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很难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上一篇:著名小说场面描写下一篇:医患沟通现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