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孔子(共8篇)
中国文化孔子 篇1
从孔子看中国文化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孔子》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褒贬之议,电影主要情节是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隳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影片中虽然注重孔子在仕途方面的经历,但还是大致真实地遵循了《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一生的描述。影片中向我们重现了德才兼备的孔子坎坷的仕途之路和不得志而一生流浪的生活。
当然影视作品毕竟作为人们消遣的一种方式,为了达到大众化和引起观众的兴趣的目的,影片中大量添加了许多战争场面和勾心斗角的利益斗争,甚至夸大或改写某些故事情节,我觉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例如齐鲁峡谷会盟,影片中注重展现了孔子过人军事谋略和才能,这与《史记·孔子世家》略有不同,据里面记载: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1]可见,孔子是凭借着君子之道令齐景公恐惧和折服了,使齐景公自愿归还汶上三城以此道歉。
而电影中主要是通过孔子精密的军事策略和外交手段保证了会盟的胜利结束和讨回了汶上三城。还有对于一些虚构的情节如颜回之死,我们或许不应该去追究其虚假性,而应该把它作为影视作品在原著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当然影视作品中很多细节与历史记载略有出入,无论怎样,这些误点、瑕疵也难以否定这部电影的内在价值。作为观众的我们,我们应该看到电影中更深沉的文化内涵,去挖掘电影中努力给我们呈现的孔子的主张和精神魅力,让我们在孔子带领下重新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一、中国的 “礼”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丰富而又深奥。在这里,孔子将“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来教导人们,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无论是电影里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我们都感到中国 “礼”文化的深沉内涵,看到孔子在个方面努力去实践“礼”这种文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即他儿时经常把祭祀时盛放祭品所用的方型、圆形器皿摆设出来, 模仿成人磕头习礼,这说明孔子在儿时就对 “礼”有一种喜爱和重视。无论是执政,或是自身修养上,还是与家人朋友相处,孔子始终主张以“礼”为核心。
在影片中,鲁定公向他问政时,他说到:“齐国的老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是因为他们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那不是更好么?”这里正是对《论语为政篇第二》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阐述。我们还可以看到电影中孔子每次进朝的跪拜礼仪都是严肃认真的,这正是孔子自己将“礼”作为自己的准则认真实践着。
对待君臣关系时,正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论语·八佾篇第三》中“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明君臣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制度来处理,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在自身修养方面,提到要“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地步,正如《论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第十二》)也就是说约束自身, 使言行合乎礼, 就是仁,一旦能做到这一点, 天下就归依于仁。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 不能有半点含糊, 他认为不掌握礼仪, 很难做事合理,行为得体。这表明了“礼”成为孔子的仁的重要体现和前提,正如他说的:“不学礼, 无以立”。这也作为他教导学生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
在对待父母上,《论语 为政篇第二》提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侍奉他以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他死了,我们则在埋葬他时也按照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举行祭奠的仪式时也遵照祭祀仪式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行了。
当然,我这里谈到的也只是礼的一部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我只能在其中一支文化来分析这种礼文化而已。当然,在孔子对礼的发展和继承的基础下,各朝代对 “礼”也都非常的重视。例如,孔子向齐景公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汉代时儒家学派代表董仲舒借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提出“三纲五常”,促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影响深远。
二、中国的 “孝”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从古到今,孝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尔雅·释训》中说:“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则是对西周以来的孝道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孔子以自己为准则,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从孔子葬母这件事情我们能看到孔子是一个严格遵守孝道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主张孝,并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根本所在,也是仁之本。在怎样孝敬父母时,《为政篇第二》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里仁篇第四》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的时候要好好照顾父母,即父母在的时候要恭敬的奉养,更加不应该远游,死后也要按照礼节来安葬和祭祀。孔子对“孝”的规定,不仅包括“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而且还包括“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劝谏和帮助父母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
《学而篇第一》中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说明了孝的重要性。《为政篇第二》中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如果养活父母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和养活动物义能有什么区别呢?孔子主张孝是做人的根本前提,也是实现仁的基础所在。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
孟子也对孝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孟子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孔孟对于孝的含义更加加深了,也为后世的孝道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行,孝道也理当成为教化民众的内容之一,孝道成为统治者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系统化,理论化。汉代许多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孝文帝,孝武帝等都是受孝道影响的结果。同时,西汉首创“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孝道与取得功名利禄紧密联系起来。“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为后世所沿袭,直到清代。汉代出现了很多孝子,例如孝女曹娥和缇萦,他们分别被记载《后汉书·列女传》和《汉书·刑法志》中,他们的孝都为后世所赞叹。直到元明清的时候,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他们进一步将孝道作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成为当时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它也是统治者维护礼教秩序的工具。随着专制的需要,愚孝思想极度地泛滥和膨胀,也使孝道畸形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好的现象。正如鲁迅评论《二十四孝图》说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这就是后来孝道畸形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总的来说,孔子宣扬的伦理观内涵丰富多样,而礼和孝只是其中之一。就孔子伦理思想而言.其内在的核心目标是将孝和礼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修养高低的基础,从而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对于“仁”的追求,要通过礼和孝来“教化”人民,使人达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崇高境界,从而达到“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世家》)的和谐天国。
三、天命思想
天命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和西周。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夏代尊天命,即是说夏王朝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万民的。因此,天命思想在夏代就有了,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却渗透着一种天命思想,无论是电影中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都展现了孔子在潜意识中的一种天命思想。这也许是归结于古代道德根源的唯心主义色彩吧。
《孔子世家》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匡地的时候,他说道:“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的文化啊,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当宋国司马桓魋想拔掉大树来杀死孔子时,他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即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当子路责怪孔子不应该见南子时,他否认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虽然是一种发誓诅咒,但不乏有主宰在天之思想观念。当颜回死后,他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因为当心爱的学生比自己早死后,内心极度痛苦,这难道不是上天要亡他么?孔子这样指责上天。
在《论语》中,《八佾》孔子回答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上天,连祈祷也没有用的啊!《子罕》孔子批评子路时:“吾谁欺?欺天乎?”《宪问》当公伯僚诋毁子路时,孔子说:“道之將行也与,命也;道之將废也与,命也。公伯僚其如命何!” 意思即我的道德理想將会施行,那是天命決定的;我的道德理想將会被废弃,那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僚能把天命怎么样呢!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这里可看出孔子将天命看得如此重要。
孔子在《季氏》里提出了“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尧曰》里说道:“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这里面,显然是要被统治者安于自己的地位,服从统治,要尊天命。可见,孔子重视天命的程度是多么的深。他还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可以这么说,孔子是维护传统的天命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西汉中期以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董仲舒建立了一套所谓的“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皇帝受命于天,体现天的统治权力,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因此,天人之间可以感应,达到他所说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可见董仲舒将天命思想被定格到了一种神圣的地步,也被专制统治者用来教化人民的一种工具。
在宋元明清时期,天命思想则发展为一种哲学范畴。在后期封建社会的危机中,程朱理学出现是为了维护地主阶段的永恒统治的思想工具,也是为日益加强的君主专制而制造的一个理论。从理学思想的来源来说,它是儒家孔子、孟子以来唯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程颢和程颐则将天理强调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们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这个天理被二程说成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东西,它不仅是自然界,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理存在于人和世界万物之中,是无所不在的。理或天理就是天命,体现于人的心、性中,因此天与人事之间就有“感应”。这样天命思想彻底地被改造为一个思想统治工具。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程,无论是礼、孝、天命这些伦理观,还是其他文化思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被我们挖掘和发现的同时,也对我们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孔子 篇2
2004年11月, 世界上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正式挂牌。2010年底, 全球已建成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达700所左右。孔子学院正在给世界一个温暖而积极的中国。
>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
孔子学院的由来是有渊源的。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曾经在世界各地建立过语言与文化机构, 以传播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从2004年开始, 中国在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经验的基础上, 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取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 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际交往日益广泛。因此, 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孔子学院走向海外, 正是满足了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也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在日本, “汉语热”直追“英语热”, 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 学习汉语的人多达200万左右。据悉, 美国公立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在2004年有2万多名, 到2006年则猛增到5万多人。2003年, 美国有200所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 2006年增长了3倍。据国家汉办统计, 2004年, 中国派出69名对外汉语教师, 2006年派出1000名志愿者和1000名教师;2005年, 海外有近3万人参加汉语考试, 2006年则翻了一番。目前全球学习汉语者超过了3000万人。
国家汉办副主任、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表示, 在海外创建孔子学院的目的是传播包括汉语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 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如今, 伴随着世界“汉语热”, 孔子学院遍及世界各地, 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甚至连印度的媒体和学者也开始建议印度政府学习中国的经验, 设立类似“甘地学院”之类的机构。
>孔子学院成为“走出去”的符号
孔子学院的建设始终是世界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说, “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 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 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 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 “孔子学院的推广, 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 消除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解。”2006年1月,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又一热门出口产品:汉语》的评论, 其中引用当地一所汉语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话说:“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
孔子学院建立后的7年虽然世界各地的分枝“长势喜人”, 但有学者建议, 孔子学院的摊子虽然大, 但其深度远远不够, 仅仅是教汉语和练太极拳之类, 因此要更进一步地传播中国文化, 而不仅仅是教授语言。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机构, 除了提供语言学习班外, 还常常组织各种极具本国特色的文化活动, 包括展览、讲座、沙龙、音乐会、电影放映、戏剧表演和研讨会等。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也有学者建议, 孔子学院的运作方式应该做出改变, 以更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认为, 办孔子学院是一件好事, 不仅在世界上推广了汉语学习, 而且也有助于让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国。但是, 靠国家汉办这样的政府机构直接操作的方式应当作出改变, 最好转为基金会管理。这会为孔子学院打开可持续发展的大门, 其活动范围也可以拓宽。
中国文化孔子 篇3
【关键词】走出去;孔子学院;发展;对策
【作者单位】刘旭,首都师范大学。
从2004年创办第一所孔子学院,到2014年12月遍布世界五大洲126个国家的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10年间,孔子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也成为国内外热议的焦点,其运营方式的合理性、传授汉语的专业性、传播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师资队伍的建设性、长期规划的科学性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
2014年9月25美国芝加哥大学宣布停办孔子学院,2014年10月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宣布于2014年年底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已达5年的合作,不再续约。短时间内连续两所美国大学宣布停办孔子学院,引起了轩然大波,将孔子学院推到风口浪尖上。美国芝加哥大学108位教授联名建议叫停孔子学院,理由是担心汉办建立的孔子学院的“政府背景”和“不计成本”的投入方式,会影响“学术自由”。国内的舆论则倾向担心孔子学院的相继停办,国家的投入会付诸东流,甚至部分专家学者为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未来忧心忡忡。但是时隔半年(2015年5月),不仅美国没有发生大规模孔子学院停办事件,而且对其他国家甚至是美国的其他孔子学院也影响甚微。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孔子学院发展现状,对其分布情况、运营模式、性质和功能、效益分析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分布情况
根据表1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州为欧洲,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33%;美洲位列第二,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32%;亚洲位列第三,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22%;非洲位列第四,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9%;大洋洲位列第五,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4%。见图1。
孔子學院的这一分布情况,反映了国外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需求情况的主要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对汉语的需求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第二,欧洲、美洲的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需求远高于亚、非及大洋洲;第三,孔子学院战略布局对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倾向性;第四,亚洲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孔子学院发展战略中“陸邻”的重要部署;第五,我国与欧美的公共外交较频繁。
二、孔子学院性质和功能
1.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非营利性特点较为突出,经济收益将继续投入到孔子学院的建设和运营中去,中外双方不收缴任何费用;2.孔子学院虽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但其总部——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隶属于中国国家教育部,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 3.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单位97%为大学,3%为国内政府机构(省政府、省教育厅等);4.由合作的中外双方各任命一名理事长及院共同管理孔子学院,合作共管的管理方式使孔子学院受到国外学校和师生的热烈欢迎; 5.外方为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场地、运营经费及工作人员,中方为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运营经费、工作人员及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资源。
三、孔子学院效益分析
第一,孔子学院经过10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品牌项目,被刘延东副总理誉为深化人文交流的响亮品牌,孔子学院是我国公共外交的一大创举,得到了中外多方的认可和欢迎。第二,孔子学院有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孔子学院的教育和培养有助于消除国外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第三,孔子学院是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机构扎根国外的窗口,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推动汉语成为世界第三大语言。第四,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国际型复合人才。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事业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作为支持和保障,这一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培养了大量的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的优秀师资,他们走出国门为这项民族和国家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五,培养了新一代亲华友人——外国青少年。孔子学院帮助当地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这一举措使更多国外中小学生有了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机会,培养其对我国及我国人民的亲近感,成为亲华友人。第六,孔子学院扎根国外,带着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将更多的外国友人引进来,加大了来华旅游人数、留学人员规模。第七,外方经济投入比重超中方,2014年外方现金、人员、教学场地及水电消耗等各项支出为4.43 亿美元,增长40.6%,中方支出2.95 亿美元,增长8.1%,中外方投入比例为1∶1.5,专用教学面积达到50 万平方米,增长20.4%。
四、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1.办学模式
一是国际化办学模式突出。孔子学院系我国在国外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其依托国外大学、扎根当地的办学模式,无不体现国际性的办学特点。孔子学院教学师资主要由我国派出的教师、志愿者及当地的本土教师构成,师资队伍建设同样体现着孔子学院的国际化。
二是多元化办学模式突出。为满足当地学生需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孔子学院开设课程也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如开设移民局官员的汉语课、中华才艺课程等。孔子学院的教学手段也体现着其多元化的特点,如网络远程课程的开设、新汉语计划项目的启运等,不断满足各国各类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
三是民间化办学模式突出。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构成主要由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的中外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推荐,由孔子学院总部统一选拔、培训,派出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志愿者等,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服务当地民众、满足当地民众的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需求,更是其民间化的重要体现。
2.办学情况
孔子学院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据孔子学院2014年度工作报告统计,2014年孔子学院中外专兼职教师总数33745 人,比2013年增长17.7%。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 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比2013年增长30.6%,有15 家孔子学院注册学生超过万人。2014 年有282 所孔子学院课程纳入所在大学学分体系,占已运营孔子学院总数的2/3。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也随着当地学生的需求,实行学分课和非学分课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孔子学院正将汉语推向各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地区)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见表2。
表2 2006—2014年孔子学院学员人数及教学班次情况统计表
3.国际影响力
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中外的支持力度,二是当地师生或民众的参与情况。通过表3可以看出活动场次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是比起参与人数的增长,其增长幅度过小,体现了孔子学院深受当地师生和民众的欢迎和喜爱。参与人数大幅增长,也体现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甚至中国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表3 2006—2014年孔子学院举办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及场次情况统计表
五、孔子学院现存问题及建议
1.测评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先进孔子学院的测评体系和指标尚未公开,也不明确。孔子学院发展壮大的同时,需要建立科学的孔子学院测评体系。这一体系可把孔子学院办学质量、文化活动、中外合作情况、当地影响力、教材编写及推广情况、独创性等作为一级评测标准,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分成更细的二级评测标准。建立一套标准的测评体系有助于量化评估各个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对其优势和劣势进行科学判断和测量,有助于孔子学院的平衡发展。
2.仍需进一步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
孔子学院的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其办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这三个方面得不到保障,将制约孔子学院的发展。教师的水土不服会主要体现在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因此须加强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孔子学院国际汉语教师选派质量,从主观上帮助孔子学院克服水土不服。教材是孔子学院教授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依据,教材的水土不服会使海外的汉语学习者感到汉语难学、汉字难写、中国文化难懂,出现学习者“知难而退”的现象。如何将教材的内容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孔子学院教材编写与推广的主要目标。
3.官方色彩需进一步淡化
孔子学院与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一样,都具有官方背景,这是因为语言传播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须将其提高到国家意志的层面。但官方色彩过强,将会招致外方的防备甚至抵制。这就需要在发展阶段引进民间资本,淡化官方色彩,搭起公共外交、两国人民交往的桥梁,把孔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重要思想传递给世界人民。
4.汉语及中国文化资源人工智能化开发仍显不足
HSK、YCT等汉语水平考试的人工智能化仍需加强,现采取的考试仍是传统的答卷式传统方式,可考虑采取像考国内考“交规”一样,电脑答题、随时组织、随时考试、现场出成绩的方式。同时,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软件的开发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是现代及未来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孔子学院的网络平台传播,其公益性、可持续性、多样性更强。但如何将在线课堂推广到世界各地,推广到需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者的身边,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5.应对外媒舆论造势为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设置的障碍,故意曲解孔子学院等突发状况应急预案机制须进一步完善
虽然美国孔子学院停办风波事件对孔子学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美国孔子学院建立的数量之多,居美洲,甚至居全球之首,美国虽舆论造势抵制孔子学院,但行动上却未停止建立孔子学院的脚步。从这一点上来看,美国芝加哥大学孔子学院停办事件并不像美方蓄意舆论造勢抵制孔子学院这么简单,而是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图,但其手段拙劣且经不起推敲。对于这一事件,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预测并应对外媒的蓄意抵制、恶意攻击,提前发现并预测舆情,做足准备,不卑不亢,不慌不忙,让恶意攻击打在棉花里,发不出威力。同时,也要加快孔子学院走向世界、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恶意对中国、对孔子学院的曲解苍白无力。
六、小结
如果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带着中国和中国人民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那么在这个舞台中央,让中国和中国人民闪耀的则是汉语和中国文化,孔子学院正是让汉语和中国文化带领中国和中国人民闪耀于世界舞台中央的不竭动力。孔子学院为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和研究,为国家决策提出建议和参考。这就要求孔子学院快步走向世界的同时,对孔子学院发展的探索和研究不能紧随其后,而应先行一步。
[1]孔子学院总部. 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2014年[Z]. 国家汉办官网,2015.
[2]孔子学院总部. 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EB/OL].国家汉办官网, 2014-12-07.
[3]莫言. 孔子学院:怎样讲好中国故事?[R] . 孔子学院总部,2013.
[4]吴瑛. 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 学术论坛,2009(7).
[5]赵金铭. 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与教学前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6]陈曦. 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 对外传播,2009(5).
中国文化孔子 篇4
主题及开幕时间
从XX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筹备工作动员会上获悉,根据《XX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本届文化节开幕式将于9月26日晚举行。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6年,将举办第32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本届文化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首善之区”为主题,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按照提升内涵、扩大宣传、规模适度、务实节俭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经贸活动。
XX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将于9月26日晚孔子文化会展中心剧场举行。届时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致辞,并宣读第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获奖名单。今年开幕式、颁奖及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融为一体,注重仪式感,使整个开幕式、颁奖仪式更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乙未年祭孔大典将于9月28日上午,在曲阜孔庙举行。在此期间,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暨XX“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于9月27日至29日在济宁圣都国际会议中心、孔子研究院举行。孔子研究院学术交流部部长刘续兵介绍,今年的儒学大会主题是“儒家思想与当代价值建构”。
“儒家思想的价值所在就是从来都与社会密切相关,而并不仅仅是书本中的学问,它包含了人的修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刘续兵说,当今社会要建立今天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
围绕今年的孔子文化节,相关的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也已经确定将于8月中旬启动,并将一直持续到10月底。
XX济宁市文化惠民文艺精品巡演活动,包括在市运河文化广场“市民大舞台”、各县市区城区文化广场组织专业院团、优秀业余群众文化团队进行文艺精品汇演。同时,济宁还将组织部分新创音乐、曲艺、舞蹈精品节目进行巡演。
此外,还将以全市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为主阵地,广泛开展国学普及、经典讲座、传统礼仪培养等活动,并举行“走近孔子”儒学季全市青少年经典颂读大赛。而各镇、村也将广泛开展“乡村儒学”普及活动。
孔子文化节征文作文 篇5
闲话“礼”之境界
龙海二中 高一(1)班 陈艺伟
礼者,形也,行之法也,以礼之源探之,余谓礼有三境也。
言行尽乎礼。而心另有所图,乃似为礼,而悖于礼,虚哉,假哉。而人常惑于虚假迷幻之物,如古之周幽王惑于美色,自毁长城;今之青少年惑于网络,不得自拔。是故必有人假礼为具,伪恶于内,以适其心。此谓 “器之礼”也,是浅水之境也。
亦有为礼者,初虽有违本心,而长年累月,渐入其心,是制于希,缚于俗,并无滋邪,故久而行礼,受其理触,由表及里,待心熟之,囚束背失。此谓 “人之礼”也,是中水之境也。
而仁发之礼,是为由内而发,若树,先固其根,后成其叶,可直挺苍天。故是必乐之于礼。如守孝之礼,倘心不念父母之恩,而意世之乐,必苦于其间;惟心念父母之恩,怀往事与父母,方能觉而守孝,乐于为之,必无怨埋之言。又如泰然之礼,倘心系名利,小肚鸡肠,必因损己名之讥而暴跳如雷,何言不出?何礼之有?惟胸怀坦荡,淡泊名利,方能处窘境于泰然,沉着而应,礼可外乎?--余谓此为“圣之礼”也,乃深水之境也。
由是可知,礼为仁之外见,本礼乃纪人之行也,因其行仁,故成法,是为礼也。
故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点评:礼有三境?也许从未有人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作者以还不成熟的文言文,表达了同样还不成熟的观点。虽然由于语言的隔阂,表达上仍有不大顺畅之处,对所谓的“礼”的境界的划分也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确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试图通过文言文这一古代的语言方式把自己的思考传达出来。--有独立思考,又勉力为之,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大胆的尝试比什么都重要。
诚信小议
龙海二中 高一(1)班 陈毅娜
诚信,即诚实守信,不违背诺言。诚信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能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助人成功,能够使人交到知心朋友,能够使人在商场驰骋,百战百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哉?”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为人处世呢?就象大车少了r,小车少了,车子还怎么走呢?由此看来,诚信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
秦朝的商鞅为了在百姓心中树起对他的信任,进而顺利实行他的变法运动,在西城门口贴了张告示说:“谁要能把城门边的木柱搬到东城门就赏十金。”一开始百姓都不相信他,以为他是开玩笑的,因此一连几天都没有人去做这件事。商鞅误以为百姓对十金的奖赏不满,又将悬赏金额提高到五十金。百姓更加难以置信,议论纷纷。顿时间满城风言风语。一个壮汉路过城门,恰好身上没有盘缠,就将木柱搬到东城门。结果商鞅真的赏给壮汉五十金,百姓看了目瞪口呆。没想到商鞅是这样的信守诺言。对他感到信任,于是就支持、相信他所推行的变法运动。正应了那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商鞅正是从树立个人的诚信开启了他政治上的成功。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对待朋友,不可以欺骗朋友的感情,否则你将永远地失去这个朋友。而且这个不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影响到以后在社会为人处事的问题,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
诚信,并不是口头上的允诺,而是要靠实际的行动来体现。我们要学会诚信待人,并在现实生活中用点滴的积累去打造人生的“信用卡”。这张“信用卡”会帮助你获得知心的朋友,获得真挚的感情,获得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财富,获得商场和官场的成功,最后通向成功的彼岸!
让今天的点滴积累成为明天的收获吧!
点评:文章从对“诚信”的看法写起,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和商鞅的事例来进行论证,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证严密,是一篇较为成功的议论文。不足之处是表达较为平直,对论据也缺乏深度的挖掘。
百善孝为先
龙海二中 高一(1)班 曾士宸
孝就是子女对长辈尤其是对父母的.尊重,关心和孝敬,它要求人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感激父母,更要从行动上报答父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仅要从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且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孝。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是如此的无微不至。回忆往事:当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父母和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我们失败的时候,父母指导我们正确的前进方向;当我们因取得一点儿成绩而骄傲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清醒剂;当我们在困难面前却步时,父母鼓起我们的信心,告诉我们要勇于尝试……试想一下,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如此的无私,难道我们不应该孝敬父母吗?
“香九龄,能温席”,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非常艰苦,母亲因病去世。母亲去世后,黄香更加关心照顾父亲。冬天夜里,天气特别寒冷。一天晚上,黄香在读书时,感觉比平常冷多了,他捧着书的手一直在颤抖。黄香心想:天气这般寒冷,家里又没有取暖的用器,父亲一天从早忙到晚,晚上睡觉时肯定不好入睡。于是,黄香亲自为父亲铺好床铺,然后钻进被子中,等到被子暖和时,才放心的让父亲睡觉。后来,“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
黄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真正含义,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内心深处本有的孝敬父母的念头更加深刻了。我们应该向黄香学习,学习他时时刻刻为父母着想的心思,用实际行动汇报父母的一片深情。
孝敬父母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来,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二则以惧”。我们应该了解父母的年纪,时刻关心他们的身体,当父母生日时,为他们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努力学习,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学习操心;在家里为父母多承担一份家务,让父母好好休息。
百善孝为先,善哉斯言!
孔子中学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篇6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面对如此丰富深厚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来教化子孙,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近年来,我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精华内化于青少年的心智,外化为青少年的行为,提升学生科学文化修养,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体总结如下:
一、活动组织
我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文化兴校,特色立校。学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美德精髓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田。在塑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代新人的路上独辟蹊径,并以加强对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工作重心,适时的开展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各班也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主题班会、主题黑板报展演,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创作经典名言书法作品,并精心制作成牌匾,布置在学校宣传长廊,悬挂在校园楼梯口,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处耳濡目染,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整个德育工作中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旋律。由于我校对于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校教务处、政治处、团委及相关各部门的积极配合,近年来我校的德育特色创建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
二、活动开展
1、丰富校园文化,知晓美德
我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让学生感知美德、知晓美德。校园内干净整洁,处处鲜花盛开,奇石遍地。教学楼楼道两侧,学生们用五彩的画笔尽情抒发对祖国的崇敬、对自然的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对理想的憧憬,这些我校特有的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教室里,装裱的班风、励志名言,班级公约,无不在向每一位师生展示着一种拼搏追求、催人奋进的力量。教室一角的图书角和其他个性化专栏则记载下了学生们学习、成长、收获的点点滴滴。所有教室都彰显出浓浓的文化氛围。功能室内,如图书室、奇石室、电教室、实验室等也都悬挂着名人画像、警句佳作。美术室古色古香,在这里,一支毛笔、一瓶墨汁、一张宣纸,浓彩淡抹中,不同的心性,如春风的花,竞相开放。一步步引领师生脱离低俗,走向高雅,德艺双馨在此充分体现。
2、发挥课程资源,传承美德
了解传统文化有多种途径,而最有效的形式便是引导孩子们诵读千古美文,与经典为友、以圣贤为师,从而受益终身。为此,我校一直以来都在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扎实有效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结合时代的要求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如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如欣赏《国歌》《满江红》《我爱你,中国》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激发学生们倍加珍惜生活和爱护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校教务处、团委于每年12月以“纪念12·9爱国运动”为契机,举行传承文明、诵读经典诗歌朗诵比赛,从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吟诵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教育。
3、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
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校政治处每月至少安排2次国旗下讲话宣讲中华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
4、校园德育活动形式多样,重点突出
(1)、结合时令节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①9月10日教师节开展“感恩、励志”演讲活动; ②10月1日国庆节、12·9运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③举行“元旦迎新”师生文艺表演;
④“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走出校门,服务社会,义务为群众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的精神; ⑤结合植树节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
⑥纪念“五四”运动开展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十八岁成人仪式、五四文艺汇演等教育活动;
⑦“五一”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开展相应的传统教育活动; ⑧中秋节、重阳节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绝好教材。(2)、结合本地传统美德教育资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校团委每年组织全校师生到曲阜石门山扫墓,缅怀革命烈士,并参观纪念馆,了解革命先辈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光辉足迹,增长学生的见识,认识历史、接近伟人,既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又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结合网上学习、参加网络知识竞赛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学习中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丰富传统美德教育内涵。
四、活动成果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校“传统美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数学生能抛弃陋习,拥抱文明,做到“有礼貌、讲文明、懂廉耻”。课间,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拾捡垃圾的多了;说脏话粗话的少了,遇到老师主动问好行礼的多了;破坏公物的少了,随手关水龙头的多了,文明礼仪蔚然成风,校园卫生环境也焕然一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已成为每一个学生心中的标杆。他们懂得是父母给了他们生命,养育他们长大;是老师给了他们知识,教育他们成人。他们知道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金钱,他们努力用优良的成绩回报父母、老师的养育之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会严于律己,宽容别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进一步和谐。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一位学生触动了心灵,捡回一份责任,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得到了家长们广泛赞许。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创建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没有取得重大成绩,但为后续的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各方面的工作已经逐渐步入正轨,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会越来越扎实,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孔子中学
中国文化孔子 篇7
一、“孔子学院大春晚”兴起的时代背景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 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加深, 汉语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汉语学习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海外展示、体验并举的综合平台, 秉承孔子“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 肩负着对内继承与对外传播的使命。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曾说:“一种语言是否受到世人的青睐, 最根本的是要看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实力如何, 看她对异文化的人群吸引力的大小。”如今, 全球持续升温的“汉语热”为此言做出了相得益彰的阐释。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 国内经济稳步发展, 综合国力逐年攀升,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 由此带动对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迅速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使得汉语的国际地位扶摇直上, 迅速掀起各国探索中国文化的热潮, 这不仅表现在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骤增的数量上, 还体现在孔子学院的建设成果等诸多方面。孔子学院就是在此时代背景下, 适应海外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客观需要, 不断发展壮大。
二、“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文化特征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 敷文化以柔远。”古往今来, 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 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承袭千年的家国文化符号, 以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无形的精神力量。随着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走向世界, 央视春晚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如今, 它不仅是各地民俗文化展演的饕餮盛宴, 而且逐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虽然央视春晚作为一个华人社会不可复读的新民俗形象得到了确立, 但是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孔子学院大春晚”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观众基础都无法与央视春晚相提并论。若从两者所承载的意义来看, 央视春晚承载着更多的是象征意义, 而“孔子学院大春晚”则倾向于文化意义。“孔子学院大春晚”不是简单的联欢晚会, 而是依托春节所独具的文化内涵催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认同感, 并为中华民族经典艺术的展示提供一个得天独厚的平台与创造发展的良机。在日本、韩国等许多亚洲国家, 其文化本身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交互关系, 茶道、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很盛行, 这就要求各所高校对于“孔子学院大春晚”的筹备策划做到“量体裁衣”。节目编排需要不断创作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独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此外, “命题作文”的局限性无疑造就了央视春晚的特殊品格, 同时也限制了节目创演的挥洒空间。多数节目注定只能是一次性消费的快餐, 无法成为超越时空可以继续传承的艺术经典。有鉴于此, “孔子学院大春晚”多采取贴近受众的表演形式, 串并各自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结合受众能够“及时接受”、“及时反馈”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当地社会主流的舆论导向、沟通世界各民族间的信息与缓和国际局势矛盾与冲突的作用。
三、“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战略意义
随着孔子学院的稳步发展, 办学影响的不断扩大, 如何创新办学的模式, 激发办学活力是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日本冈山商科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的调查显示, 半数以上的学员是通过中国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接触汉语并产生兴趣的, 其中成绩较为优秀的学员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等项目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递增。但是由于经济和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世界各国仍有许多人不能亲自前来中国学习汉语与接触中国文化。面对现状, 我们除了要继续贯彻党十六大提出的“引进来”的战略外, 大力推进“走出去”的战略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直观地、高效地对外传播注入恒久的动力。正如宋立林博士所说:“文化传播本身就可以秉承孔子‘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的理念, 来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走出去、送文化’已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最新姿态。”依笔者看来, “孔子学院大春晚”的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并借此渠道推广中国文化意义非凡。
1.“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整合策划与品牌推广, 以独树
一帜的创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创造需求力与影响力。“孔子学院大春晚”品牌的设计以吸引视觉的“孔子”形象造型, 借助全球华人所熟知的文化符号“春晚”, 通过孔子文化中最核心的“和”字精准简约地表现品牌内涵, 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 国家汉办委托全国多所高校奔赴世界各地开展“孔子学院大春晚”巡演活动, 围绕文艺演出、互动体验、文化展览三个环节, 充分体现中华文化“欢乐、和睦、共享”的特点, 全方位立体展示中华传统的文化理念与品牌形象。以2012年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赴中东地区巡演为例, 演出设计经过缜密考究, 节目涵盖了民族歌舞、中国书法、传统乐器、民族服饰及中华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演出过程中, 此团依据不同的宗教群体、不同的体验诉求、不同的主题特征, 进行优势整合、统筹规划, 在整体中求和谐谋创新。
2.“孔子学院大春晚”作为一种国家文化意识形态, 致
力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在互动交流中完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孔子学院的发展建设亦是如此, 其中潜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汉推工作者必须消除盲目乐观的态度, 认清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正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相适应, 偏重于西方化、通俗化。《论语·公冶长》有载, 子曰:“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然而面对当前多极化的国际文化格局, 儒家之道的海外传播遭受着多重干扰和牵制。如近期美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孔子学院必须在美进行资质认证、部分孔子学院教师将限期于6月30日前离境”的一纸语焉不详的公文即为鲜明例证。面对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砥砺和排斥, 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不能拒谏饰非, 而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多沟通求平衡。“孔子学院大春晚”开宗明义地获取本土反馈, 有的放矢地搜罗各方的建言献策, 有利于科学梳理多元文化的融合, 不断完善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
3.“孔子学院大春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促进海外中华文化的追祖溯源。
中华民族历久弥新, 源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广大海外华人身在异乡, 积极投入到旅居国的主流社会, 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为增进中外两国的沟通交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随着与改革开放时代共同出现的全球的“新华侨”群体成长和壮大, 央视春晚已经有了一个国际性华人文化的背景, 并逐步成为全球性的华人文化的表征。海外华人对于春晚的热情既包含他们对于家乡文化传统的怀念和认同, 也包含对于祖国发展的热望和期待。近年来, 春晚作为一个华人社会不可缺少的新民俗的形象已经得到了确立。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择机而出彰显了祖国母亲般的慈爱情怀, 增强了中华民族扎根于心的凝聚力。
4.“孔子学院大春晚”作为文化外交的新兴战略, 可以优化国家形象, 化解“中国威胁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虽然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 但是由于历史以及意识形态, 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依旧普遍存在于西方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虽然中国媒体对外报道了中国决不称霸的意愿, 甚至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列举郑和下西洋的例子说明, 中国即使在国力强盛时也并无武力征服别国的经历, 但是孔子学院快速发展所折射出大国崛起的形象, 还是让海外的部分政治家和学者心存芥蒂, 误将孔子学院视为侵略本土文化的情报机构。“孔子学院大春晚”依托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办学的地缘优势, 更好地收集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评价的动态信息, 及时化解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及其传统文化的各种偏见, 增强了塑造“礼仪之邦”形象的针对性, 增加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和谐发展、大同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开辟了中国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的新阵地。
5. 以“孔子学院大春晚”系列活动为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高校的对外宣传可以“两舟并行”。
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是孔子学院建设发展的普遍模式, “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海外践行是中国高校借助外方院校搭建的平台提升国际化程度的依托和契机, 不仅可以拓展中国高校与世界知名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空间,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层次, 扩大中国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内容, 夯实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建设、进一步扩大孔子学院对外宣传的力度, 而且可以大力弘扬和发展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优秀历史文化, 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人文内涵, 加速形成在周边国家设立文化中心的布局, 不断推进双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 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文化无国界, 艺术心相通, “孔子学院大春晚”借助“四海同春”的主题开展文化艺术巡演活动, 在展示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同时, 也为中国大学走向世界开拓了新途径, 更为弘扬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双方互知互信、促进相互交流协作搭建了新平台。
摘要:本文依托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的时代背景, 重新梳理“孔子学院大春晚”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旨在借以“孔子学院大春晚”为载体, 反思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兴策略与中国文化推广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 探析孔子学院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院,新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2006年度报告[R].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 2006.
[2]程东海.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定义与情感定位[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9, (1) .
孔子文化“飘洋”日韩 篇8
文化齐鲁,海岱如画。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在对外的宣传与交往中,山东省充分发挥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力,成功塑造了“孔子故乡·中国山东”的品牌,于开创文化交流新形式、开拓文化传播新渠道等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1年2月22日至3月3日,应韩国韩中文化协会全罗北道支部以及日本日中经济交流协会和山口县日中友好协会的盛情邀请,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建军率山东省文化代表团一行6人出访日韩。在日韩各友好团体的鼎力相助下,代表团成功举办了两场“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图片展”,拜会并采访了日韩多个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与当地的新闻媒体开展了良好的互动交流,达成了多项交流成果。
中日韩三国一衣带水,地理位置近,同属汉字文化圈,自古以来相互学习,交流频繁,关系非常密切。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日韩广受推崇。“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图片展”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还传递了山东睦邻友好的讯号。
近年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省友协合作,已在日韩成功举办了10余次“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图片展”,有力地提升了山东省在日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次活动又有创新,选用的全是著名摄影家、走向世界杂志社社长、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侯贺良的摄影作品。展出的70余幅图片中,内容涉及山东省的历史文化、人文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通过摄影家独特的视角,记录山东的变化发展。
这种以个人作品展来突出表现山东人文风貌的创新宣传形式,深受日韩友人喜爱。群山市长、釜山经济副市长等与中国驻釜山总领馆总领事、驻光州领事馆官员共同出席了代表团分别在群山和釜山举办的图片展开幕式。韩国KBS电视台、JTV、全罗日报、全北新闻报社、釜山日报等全罗北道和釜山的十几家新闻媒体主动成为图片展后援单位,并对图片展进行了充分报道。
访日期间,日本下关市市长会见代表团并接受了采访。山口县和冲绳县等地的政府官员、民间友好人士以及山口电视台、山口新闻报社、冲绳电视台、冲绳新闻报社等媒体负责人与代表团开展了积极的互动交流。代表团团长李建军提出的加强双方文化、新闻交流合作的建议引起了日韩方面的浓厚兴趣。全罗北道政府等表示将择机到山东省来开展包括图片展在内的文化交流活动。
出访期间,代表团广泛拜会了日韩各地的老朋友,进一步密切了与韩国全罗北道、日本山口县等山东省友好省道县的友好关系。釜山是韩国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通过本次在釜山市成功举办图片展,极大提升了山东省在韩国的知名度;受冲绳县委托,山东省的老朋友——山口县日中友好协会协会长力邀代表团访问冲绳县,并亲自陪同前往,为代表团介绍了很多新朋友,达成了多项重要合作意向;代表团还访问了大分县和福冈县的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为山东省对日交流开辟了新渠道。
此外,代表团与日韩多家新闻媒体就加强交流合作,特别是在人员往来、交换节目和新闻稿件、提供采访支持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今后将研究具体交流计划。韩国新全北新闻报社、日本冲绳电视台等对与山东的媒体开展交流非常积极,委托代表团介绍合作伙伴以便缔结友好关系;探讨了在韩国设置韩文版金桥杂志社分社,加强对韩宣传事宜;计划利用省友协在日本朋友多、渠道广的有利条件,创设并发行日文版杂志,开创山东省对日宣传新局面;与韩国、日本的友好团体探讨了山东省向韩国全州乡校和定于2012年5月完工的日本冲绳新建久米至圣庙赠送大型孔子石像的可能性。
全州乡校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是韩国现存最大的孔庙,每月1号、15号都要举行拜孔仪式。大成殿等建筑保留至今,一直是当地青少年学习《论语》等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全州是韩国传统文化中心,全州乡校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冲绳县自古以来与中国关系密切,其前身琉球王国在长达5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与明清两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很早以前福建36姓渡海来此定居至今,因此,建筑、饮食、墓葬等文化深受大陆影响,至今保留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久米至圣庙(又称久米孔庙)建于1676年,深受当地居民崇敬,也是教育百姓儒学等知识的重要设施。久米至圣庙管理方为久米崇圣会(成员多为由福建渡海前来琉球王国定居的36姓的后裔)。该组织将于明年迎来创立100周年。为隆重纪念,决定在那霸市福州园新建大型孔庙,定于2012年5月完工。全州乡校和冲绳久米至圣庙都是韩国和日本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在当地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来自孔子故乡·中国山东的孔子像如能在此落户,必将极大地提升山东省的对外形象,加深山东省与全罗北道和冲绳县的友好关系,加快齐鲁文化“走出去”步伐,谱写中韩、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中国文化孔子】推荐阅读:
占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中国文化、中国酒12-13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08-30
中国大众文化05-14
中国白酒文化05-29
中国音乐文化06-16
中国政治文化07-25
中国体育文化08-03
中国文化地理08-07
中国文化教学08-21
中国文化贸易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