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文化(共11篇)
中国水墨文化 篇1
水墨画,是纯以水墨点染的一种画体,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水墨画家主要由文人士大夫组成,其作品蕴含中国文人气质,彰显传统文化特征。水墨画的理念与儒释道的精神内涵密不可分。
水墨画表现儒学文化人格。水墨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文化性。“文”、“人”、“画”三种要素,是水墨画发展的三大基石。所谓“画者,文之极也”,“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准确地道出水墨画三大要素的关系。儒学重视伦理与人道,热切关注社会与民生。水墨画的创作宗旨,强调伦理教化功能。南朝谢赫《古画品录》说:“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在古人心目中,人品既高,画品自好。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山静居画论》亦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水墨画的精髓就是画如其人。水墨画家常常将社会伦理体验转化为对自然的感叹描写,把人格理想转化为一种笔墨格局,使水墨画成为封建士大夫思想人格的写照。
儒学注重向内审视,追寻内在的和谐,重视人的自身,强调人内在的精神美。水墨画家在自由表现物象形态和精神的同时,将其所见、所想、所知、所感,经过思维加工,综合成一种宏观意识,借助笔墨表现出来。这种创作方法不讲究客观透视,不追求画面逼真,却极力营造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的意境。苏轼评王维诗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赵孟頫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中国的绘画与文明几乎同时起步,作为“六书”之首的象形文字,本来就是图画。我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工画者多善书”之说,又有“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之称。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水墨画,画面上往往题诗用印,诗、书、印成为水墨画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其渗透浓厚的儒学文化人格。
水墨画濡染佛禅艺术精神。水墨画肇始于道佛合流、禅宗勃兴的唐代,参禅修道成为文人生活的风尚与习俗。文坛盛行佛禅之风,就因为坐禅所呈现的心理状态,是文人从事艺术创作时追求的一种心理境界,即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谓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禅”的本意是安静沉思,专注一境,摒除私欲杂念。参禅入定的神秘直观,使人达到“观照明净”的状态,进入艺术创造所需的心醉神迷的境界。对于士大夫来说,禅更是一种人生与心灵的哲学,其“如梦如幻”的人生观,足以解脱士大夫灵与肉的苦恼困境。在禅学的濡染下,文人常把参禅与绘画相提并论,其绘画也大多转向隐逸、佛道和山水等题材。
水墨画接受禅意熏陶,能够充分满足文人艺术家的精神需求,通过水墨挥洒,能够使自我从各种烦恼中解脱。水墨画家依附水墨,彰显自我,同时又使万物气象凸显。他们大抵强调直观与感悟,注重体验,超越表象,主张超脱,物我合一,注重修养,讲求气骨,形成宏观的思维方式,情景交融的意象构建,托物言志的创作用心。在水墨画构建中,禅定静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禅定强调在生命力最为饱满、旺盛的时候,用充实、健康的心灵去观照世界,从而在淋漓尽致的大自在中领悟人生与宇宙的真谛,同时也表现自己的生命在升华的境界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与庄子“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境界不谋而合。
在形式上,水墨画主张“得意忘形”,不落言诠。它所构建的意象,既非有形,又非无形;既是有形,又是无形。水墨画就是“形”与“无形”二者的灵巧结合。忘形并不排斥形,而是关注本性,正如禅道所谓的“明心见性”,才能了悟世界。水墨画作者只有忘形,才能不为形所拘,才能实现对形的超越,从而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使自己驰骋于创作天地,也使欣赏者拥有广袤的品味空间。水墨画家排斥色彩,也基于水墨画是文人的“心视”艺术,其“无色彩感觉”,就是文人画家参禅静坐所得的“心象”。而在笔墨空白上,水墨画讲究“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笔墨、线条在文人笔下,不只是造型的需要,本身即赋予了意义,其意义就在有中之无。至于空白,其意义并非仅是为了涂抹,而在于无中之有。中国水墨画的构图,不像西方油画那样,把所有的空白都涂满,而是必须留下一些空白。其空白处往往能增加画面的空间感,空白与水墨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就是所谓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等原理。其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旨趣,正是“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的佛禅理念。
水墨画载负道家思想底蕴。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与西方迥然有别,浸渗着“道”的理念。水墨画作为中国特有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艺术语言最能体现以“道”为魂的思维境界和审美境界。它以“法自然”为最高准则,并由此确立人和宇宙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景相融的思维与审美特质,可谓极尽“道”的浸渗。表现在绘画创作中,它要求作者将主体的情思隐于所要表现的客体之中,从而形成作品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深邃神韵。其创作心境与艺术旨趣,与道家思想实质同出一辙。
水墨技法也与道家思想息息相关。水墨画采用“破墨”法,即以浓淡墨色相破,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此技法注重写意,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境界。水墨画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对墨的发挥和对色彩的排斥,凸显老庄哲学的朴素色彩观。老庄认为“道”是原始混沌,其特性是自然、朴素、无为、不争。老庄之学向往朴素之道、自然之理。老子、庄子以为朴素自然的“道”蕴含自然的形形色色,朴素无华是天地间的大美,是圣人追求的真美。《老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为玄同”。庄子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庄提倡的这种朴素自然的色彩观,在后代水墨画家中进一步得到落实和体现,“墨俱五色”、“水墨为上”的理论应运而生。在水墨画黑白交融的画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道家阴阳五行思想的脉搏跳动。
总而言之,始现于唐代画坛的水墨画家,大都是儒学文士,又是参禅人道的高手。中国水墨画的创作历程,是中国古代儒释道哲学和美学思想相互结合、彼此融汇的过程。正是儒释道思想的渗透积淀,使得中国水墨画从画理、画法到审美情趣,无不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从而使水墨画深固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中国水墨文化 篇2
学校:浦东新区书院幼儿园 作者:潘丽君 手机号码:***
一、案例描述:
(一)教学背景:
小班幼儿在水墨画方面刚刚接触,并不是很了解,基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我给他们调好了墨和颜料,并且给了他们棉签代替毛笔进行作画。但是有一桌的几个孩子蘸的水和颜料太多了,于是滴在了宣纸上,变成了一大坨色块。其他孩子们都在笑,而我看出那个孩子快哭了,于是灵机一动,找来一根小吸管,对着这个色块的颜料轻轻往四周吹开,不一会儿,孩子们就炸开了锅:“好漂亮,好漂亮”、“像烟花一样”、“像花一样”„„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而我似乎看到了另一种教学的体验方式,这才有了之后我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过程:
当孩子们完成的作品张贴在大黑板上时,孩子们都开心的欢呼雀跃,可见孩子们都玩的很开心。接着我请小朋友将自己手中的小贴纸,贴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作记号,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墨画活动的喜爱程度。
二、案例评析:
1、更新教学理念,学习使用探究性教学。
“教学不是模式,教学者不但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更重要是怎样想,让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由学知型转变为创造型,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由表象型转变为感受型,由技巧型转变为素质型。”在美术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和传统技法的学习之外,最重要是通过美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
2、创新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
这一案例的创设,正是抓住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偶然情景,通过动手操作,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无疑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找到了科学依据,并非凭空想象。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活跃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在美术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案例的设计,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在传统教学中,过分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美术知识完全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复制”的被动型学习。其次,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本案例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亮点,更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借鉴。
4、运用了综合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作业,而对于学生如何完成作业,并不是很关心。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像与不像”来实现的。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这一案例的创设,展示出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 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5、学生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
写意中国 水墨文脉 篇3
——作家、画家冯骥才
文脉,就是文明的传承,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既是当代的,也是未来的,他是传统、现实、未来的统一,是继承、扬弃、挖掘的统一,水墨,就是东方的艺术,水是智慧,水是生命的本源,造化万物的生命都靠水来滋养,水墨相融,就是道法自然,中国书画艺术如果没有水墨完美的交融,就不成为中国艺术,中国艺术没有文化的支撑,就没有艺术的灵魂。
——刘兆平
潜心布道,传承文脉
在画家刘兆平心里,无论崇尚西方也好,全盘西化也罢,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水墨文脉发生了巨大的断层。要提高中国画,须走两条路:一是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内涵;二是要从传统人文中找精神。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和现代观念,时代精神相结合,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性,地方性,和个性的创作要求。如何把在社会动荡,变革中带来的当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浮浅、急功近利造成的水墨文脉断层衔接起来,刘兆平走了一条艰苦的探索之路。
清气趣雅、水墨情韵
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无非分两大类,一类是表现铁板铜琶,黄钟大吕,激越鼓荡,震撼人心的气势画面,如徐悲鸿先生的《田衡五百壮士》,叶浅予先生的《流民图》等;另一类则是丝竹管弦,轻拢慢挑,优雅诵咏,幽远空灵的诗意描绘,如徐渭,金农等人画作,刘兆平先生说他自己应该属于后者。
古人云:“清气所草,乃臻瑰奇”清气趣雅。这是刘兆平书画艺术的特色。他作品中的“清”的艺术美,来自于他清的人生性隋。
著名美术评论家夏硕奇先生说“画家才能的大与小,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感、诗情的多与少,看他能否独具慧眼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产生诗兴。”
刘兆平先生擅长“散文”,他常用美的语言去表达他难用画笔表现的美的情怀,他的文和画都出自灵府,发自性情,形成了他那清风雅韵的艺术作风。刘兆平艺术创造的流丽清新、幽音凝空、虚旷放达之境,在生活尘嚣闹市,节奏高度紧张中,为疲惫者心灵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陶冶,得到精神的解放。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明代大画家王冕的这首题画诗,不仅表现了他个人的情态和艺术好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人们崇尚“清”的人生追求和美学志趣。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追求上,刘兆平先生始终也就是继承和创新,他完全摈弃了那种传统文人水墨画的“倡士气、摈师匠、重水墨、轻丹青”的士大夫文人气,也刻意避免传统文人水墨画的那种重“文学”轻“视觉”的艺术表现手法。他的画以视觉造型艺术为主,同时深化着水墨画的精神内涵,他在水墨画《江畔》中就极力表现了那种“空灵超逸,疏简淡远”的艺术境地。完全扬弃了传统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竟向高简,变成空虚”,在一副画中诗、文、题、跋在画面中占相当比重的情况。正如陈师曾先生所说“夫文人画又岂仅以丑怪荒率为事,旷观古之文人之画,其格局何等谨严,竟连何等精密,下笔何等矜慎,立论何等幽微,学养何等深醇,岂浮气轻妄之辈所能望其肩背哉!”
纵观刘兆平先生的画,无论是《品茗图》、《世事何须觅》,还是《松岩对奕》《独钓寒江雪》等无不表达出作者对待文化,对待艺术的虔敬之心,以及一个文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空灵幽远的艺术心态。
空山求宝,艺无止境
观赏刘兆平先生的画如清风扑面,第一眼画面就给人一种新颖的刺激,从而唤起一种新颖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象,在绘画中,能有新颖的刺激就已属难得,这是因为雷同、陈腐千篇一律的创作和玩弄技巧的笔法已麻痹了人们的视觉神经,阻塞了由眼睛到心灵的通道,而新颖的视觉刺激是由新颖的绘画语言创造的,所以,对一个画家来说,创造自己的新的视觉语言比什么都显得重要,刘兆平的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题材没有雷同,无论是他的《相看两不厌》、《经悟》,还是《捻花一笑》、《江畔》、《竹林七贤》等,都是一幅画一个情调,一幅画一个意境,一幅画一种趣味,一幅画是一种传统文化情趣的载体。他的画形式手法变化多样,即使画旧题材,也要力求见出新意。他认为,画老套子太乏味,如老驴推磨,又累又对艺术越来越失去希望,越画越累,画有创意的画,越画越精神,常常在画室中忘记了时辰,好似修行的人,专心在那种忘我的境界中,画到佳境乐而忘返,不可自制。他始终把追求画的逸趣、境界放在第一位,纵观他的画作,画意清新的,能给人一种如临雨后春风之感;表现空灵的,如临高空,有大鹏展翅高飞之舒畅;表现奇趣的,能引人遐思神往,玩味无穷……只有这样才能相映生辉,相德益彰。
刘兆平先生的作品侧重内心世界的生活,其艺术探索的意义在于,他不是为了艺术形式,也不是某种情感的标签,而是从生活和传统艺术中筛选,概括那种唤起特定情感的事物,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达出来,使这种艺术作品产生特定的情感反映。这是他的艺术价值追求所在。
中国水墨文化 篇4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以墨入水中晕染开来, 形成灵动百态, 来体现“从有形到无形”, “从有界到无疆”的文案主题, 形象地向作为目标消费者的广告商们展现了广告宣传对于品牌塑造的作用。广告镜头表现上由代表着古代文明的层峦、游鱼、仙鹤、蛟龙、长城、太极等意象到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和谐列车、运动、飞机、鸟巢, 以至最后扣到中央电视塔, 从时间和空间上层层推近, 向受众展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明几千年的进步, 凸显出代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形象魅力。基于这两个诉求点, 广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选择和运用对创意表现的成功和传播效果的良好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文化元素在《水墨篇》创意表现中的运用
(一) 《水墨篇》电视广告中采用的中国文化元素
在《水墨篇》电视广告动态展现的过程中, 创作者采用了众多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意象元素。
1. 水墨画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以墨入水中形成的水墨图景为线, 勾勒出了富于层次和动态的一系列文化元素, 很好地诠释了“从无形到有形”, “从有界到无疆”的宣传理念。在广告的意象选择上, 创作者以水墨晕染这种传统的中国艺术绘画手法为创意的出发点。通过水墨晕染而生的层峦万象, 借助绘画的表现手法以传达“从无形到有形”, 而这种“从无形到有形”的理念不止是水墨画艺术的精髓, 也是广告宣传本身所期望达到的传播效果。
2. 古代文明意象
在广告作品中, 水墨幻化成了层峦、游鱼、仙鹤、蛟龙、长城、僧人、太极、武术等中国古代文明意象。以水墨勾勒的层峦以示“有形”, 以鱼跃水面成鹤翱翔以展现空间的“有界”和笔墨变化的“无疆”, 蛟龙、长城的意象彰显了由实到虚, 又由虚到实的意识形态上的广阔, 僧人、太极、武术等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象, 传达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广博。
3. 现代文明意象
水墨渲染由古到今, 突破时间的界限, 将和谐列车、鸟巢、飞机等代表现代文明进步的意象融入到了广告之中, 最后以中央电视塔收尾。这些意象展示了中国近年来的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二) 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效果
1. 采用形变的表现方式使电视广告基调统一, 富于文化特色
在电视广告中采用水墨形变的方式将各种中国特色元素进行串联, 衔接自然, 弱化了时间、空间、虚实之间的界限, 使整个广告更加连贯。富于动态的水墨图景, 在电视广告中营造出了深邃的中国文化意境, 形成了“虚实相生, 计白当黑, 妙在无处”的传统美韵格调, 从为广告注入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2.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使文案与视觉相融合
文案“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 通过中国的传统水墨画的形式, 结合众多文化元素予以表达, 使文案与视觉相融合。广告片中中国文化元素的使用对文案内容的传达做到了增效而非重复, 通过两者相互作用增大效应, 创造出第三层影响力, 增强了传播效果。
二、《水墨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在广告创意表现上的成功与不足
(一) 中国文化元素在《水墨篇》创意表现上运用的成功
1.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迎合了中央电视台的既有形象和国际化发展战略, 并凸显出了中央电视台的品牌优势
中央电视台一直以来以严谨的媒体形象、深邃的文化氛围、政治化的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创意表现上以“传播标的”为信息重点, 选取和使用中国文化元素, 用事实说话。
创意将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电视传播媒体的中央电视台, 位于首都北京的地理优势, 广泛的媒体覆盖, 高度的受众认同, 深度的信息内容, 悠久的历史传承等品牌优势, 通过水墨、蛟龙、长城、太极、鸟巢等具有较高世界认知度的中国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展现, 诠释了中央电视台的社会地位、权威地位、文化地位和主导媒体地位, 巩固了作为广告产品的中央电视台的主流媒体形象, 同时以其独特性规避了竞争者, 并贴合了中央电视台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2.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直击高文化水平的目标消费者广告商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招商广告, 其目标消费者广告商主要界定为文化程度高, 企业发展成熟的一级企业主。在诉求表现上将功能型与心理型相结合, 向消费者提供理性或感性上的利益。
广告将理性的品牌决策寓于具有美学色彩的文化元素之中, 将视觉与文案相结合, 传达以无形的宣传投资成就有形的商业利益, 以有界的广告投放达到无疆的品牌传播效果这一理念, 借水墨交融成画所带来的传统文化色彩吸引广告主关注的同时以隐喻的手法给予其更多的想象空间。
3.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赋予电视广告传统美学色彩, 使人印象深刻, 具有良好传播效果
广告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营造出传统美学的气韵, 生动灵逸, 制造话题引起国人共鸣。将由水墨构成的传统文化基调作为电视广告的背景体现了“以形写神, 得意忘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美学特点。结合电视广告技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将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科技相结合, 交错着技术美、时空美、信息美和符号美, 给受众以多时空的审美感受和延伸的想象, 达到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
(二) 《水墨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在广告表现上仍有欠缺
《水墨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的成功之处可圈可点, 但是在其选择和编排上仍然有些许的不足之处。广告作品中过多的意象堆积, 使作品本身不够精炼。在对文化元素的选择上忽略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中“以简胜繁”的美学特点, 虽然精简的文案很好地传达了“相信品牌的力量”这一概念, 但由于为时一分钟的电视广告中过多的意象闪现, 使传达品牌概念的同时忽略了产品本身———众多水墨意象淹没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主体地位。
三、关于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中灵活运用的建议
(一) 中国文化元素的选用应结合广告产品特点和电视媒体特点
在选择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表现时, 应结合广告产品自身特点, 选用与产品形象相符合的文化元素, 表现产品文化特色或文化理念, 避免臆造联系画蛇添足。在广告创意表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 针对产品的性能特点、品牌形象以及广告目的等, 适量的选用文化元素, 着重考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产品优势特点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中国文化元素诠释品牌形象、传达品牌理念, 为企业产品增添传统文化气息。
由于电视媒体具有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瞬间传达、不利于深入传达广告信息等特点, 在运用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表现时应深入了解元素的文化内涵, 选取直观表现力强, 便于受众记忆的意象元素, 并结合动态媒体特点将文化元素灵活的融入到镜头表现之中。广告作品《水墨篇》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 通过原本属于静态的水墨画的动画表现使众多文化元素连贯起来, 充分地利用了电视媒体的特点, 达到了颇具冲击力的视觉传播效果。
(二) 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选取应当准确、适量, 宜简不宜杂
在电视广告中, 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不仅仅是指对创意诉求点的意象代表, 也要求其具有的文化属性被受众所广泛认知。以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特点, 比较适合于企业形象广告和快消品广告。企业形象广告重视对企业理念的宣传, 选择准确简洁的中国文化元素, 将企业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加深企业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可以深入人心的树立企业形象。目前的广告作品中比较成功的有双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企业形象广告分享篇, 至于这则《水墨篇》对于央视广告部形象理念的传达如何还是有待时间来检验的。
对于快消品来说产品更新速度快、消费群体大众化, 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选用多用于节日的促销广告, 这样的广告往往根据节日的变化来选择中国特色文化元素, 以迎合节日气息。在这里非常典型的代表便是旺旺食品的系列广告了。不论是哪种电视广告, 在中国文化元素的准确选择基础上都应适量使用, 以简胜繁, 繁杂的元素构成并不利于受众在第一时间提取元素背后的文化信息, 这样的广告是难免流于形式的。
(三) 选取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价值应与消费者的价值需求相一致
在广告创意中, 目标消费者的文化程度和文化心理诉求也是应用好文化元素的必要考量因素。消费者对于广告产品所附带的文化价值的需求与广告表现上所使用的文化元素的文化价值应当相一致。
在中国文化进程发展影响下, 中国电视荧屏文化出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文化鸿沟现象, 这样的电视文化也影响着广告创意的表现中视觉元素的使用。文化的分化使得不同文化程度和审美需求的消费者对于广告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接受程度上也有所不同, 因此文化元素的选择应当深入分析和考虑目标消费者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期待, 使通过文化元素所附加给产品的文化价值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同。
(四) 中国文化元素使用上要注意维护民族尊严
由于中国文化元素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意义, 因此在用于电视广告表现时, 尤其要注意民族尊严的维护。我国广告法第七条中规定“广告应当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 这要求业者在广告创作中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代表形象, 因此创作者在广告创意中使用中国文化元素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遵循中国人的民族价值观, 以免触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四、结语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突破了以往中央电视台在自身广告宣传上的保守作风, 灵活地使用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意, 以中国的本土文化宣扬品牌形象、广告理念以及国际化的媒体特点, 吸引国内外广告商的关注。从整体上看, 《水墨篇》中文化元素的选用在电视广告创意的表现上是成功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广告创意表现的新生意象, 以其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成为了广告创作者的宠儿, 而对于如何在电视广告这一动态媒体中运用文化元素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使广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深度, 也成为了传播学研究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摘要: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失败的案例很多, 成功的也不少,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便是一则创意新颖的成功作品。本文以《水墨篇》为例从中国文化元素在《水墨篇》中的具体运用分析中国文化元素应用于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上的成功与不足, 并对在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上运用中国文化元素提出了一些总结性的建议, 对广告创作者在电视广告上正确使用中国文化元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元素,创意表现,电视广告
参考文献
[1]贝纳德·格塞雷, 罗伯·埃伯格.广告创意解码[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 9.
[2]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11.
[3]费尔顿.广告创意与文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
东方文化滋养之新水墨 篇5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4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国画的?
小学3年级时,看到获奖的孩子画国画,大胆落笔后宣纸的渗化,感到相当“神奇”。至于真正接触中国画则是上初一时参加兴趣小组。
纵观你的创作形式从写实到意象,你是怎么实现这一转换过程的?
1996年大学毕业后认为本科期间的写实风格只是能画罢了,还有很大调整空间。冥冥中又有一种力量,觉得写实不是自己最想要的表达方式。同时外力也很重要,马蒂斯、博纳尔、博特罗、常玉等,还有西安和兰州的博物馆里的雕塑,还有田黎明、刘庆和、李津、陈苏平、武艺等师辈的努力,给了我启发和转换的力量。
“新水墨”现在很热门,但是人们对“新水墨”这个概念其实是模糊的。你们业内是怎么看待的?
“新水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不是主题性创作,虽有现代绘画语境却又不会放弃东方文化的滋养等。
虽然你在从事“新水墨”的创作,但是仍然可见“传统水墨”的影响,请问你怎么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希望自己画画要不管不顾,但审美趣味仿佛像一根绳子,始终有鼓往回拉的力量。
这次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主办的“多向选择——当代新水墨提名展”中“多向选择”有几重含义?
2000年前后,我们这拨以“央美”和“国美”为主的十几位学院年轻人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了联展“多向选择”,体现了我们那时开放、多元的心态。这次让我们这拨人中的几位来提名,大概也秉承这个理念吧。
在这次邀请展中,你们是如何提名艺术家的?
策展小组在地域上的有所考虑,约陈晓峰(北京)、党震(济南)、秦修平(南京)、王犁(杭州)来提名“80后”、“90后”的人才,杭州的优势还是传统中国画。策展方当时没有具体的要求,只要画得好就行,最后我约请的几位“80后”、“90后”杭州的画家,但几乎没有入策展方专家的“法眼”!从展览来看,还是强调有基本的“现当代”语言意识吧!
对提名的艺术家在日后的创作上有什么建议吗?
前几天与老前辈马玉如先生聊天,马先生说:“解放初期,周昌谷请谢投八先生看画,谢投八先生说,画得太漂亮了,其实,周昌谷一辈子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画得太漂亮了。”马先生还说:“客观多了,主观就少了。”听了为之动容。
中国水墨画艺术特点 篇6
一、运用水墨作为语言来表达情绪
水墨作为一种绘画材料被我国古人运用的十分纯属。水墨画的艺术风格沉淀使得水墨这种材料的属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当代绘画中, 采用水墨作为表达语言不仅是对水墨物理属性的再次开发, 同时也是水墨材料文化属性的绽放。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水墨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能够表达画家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气质。尤其是在当代水墨画的发展中, 水墨作为独特的语言体系再次被激活, 画家情绪表达的方式也随之宽泛起来, 对整个艺术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我国著名的水墨画家周京新在水墨画的继承和创新中做出卓越贡献。它将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和雕塑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水墨雕塑。水墨雕塑的产生在使得90年代的画坛为之一新, 但是这种创新和发展之所以能够带来如此的震撼效果大多还是因为这种艺术水墨画变体的象征性。
水墨画在这种创新中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被保存下来, 也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的一个基本特征, 那就是形象性。当水墨与宣纸接触的一刹那, 水墨画的形象便成为画家胸中积淀的爆发。水墨画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具体的表现出来, 其一, 描绘对象力求形象生动, 能够给人以完整的审美体现。能在观赏之中得到一个完整的形象。其二, 这种形象性还要结合绘画材料的特质来表现。周京新就是将这一特征发挥到了极致, 将水墨的物理属性在绘画当中淋漓极致的发挥出来。因此, 中国传统水墨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艺术特征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是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形成当前面貌的。但是无论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如何总有一些基本的属性积淀下来。这些属性在现时代也许不会被人注意, 但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扬便成为鲜明的艺术特征。
二、意境的隐晦性
从水墨画在中国古代产生和发展历程来看, 始终与文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水墨画的背后透露的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同文学一样, 水墨画在意境塑造方面也独具匠心。而且意境的隐晦性也是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点之一。画家通常将自己的感情、思想寓于笔下的山水花鸟等事物当中。而且在塑造意境的过程必有所指。这是绘画思想方面的隐晦性, 同时在具体的作画过程中也透露着各种意境塑造的隐晦性。对于一种描绘对象, 画家通常将目光焦距一处, 通过对某处的深刻描绘反映事物本质, 同时再辅以必要的联系, 将事物的整体形象牵连出来。在意境塑造方面也有相似手法和类型。这成为构成中国画的一个主要特征, 同时这对中国画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借鉴。水墨画在塑造意境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这种优势之处是在古人不断的积累和思考中形成的。意境是水墨画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才使得水墨画作耐人寻味, 意趣盎然。文学中的意境与水墨画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浸染的结果。同时与传统水墨画作者身份的双重性也存在很大的关联。在水墨画的发展过程中意境的隐晦性同时使得这些传统水墨画在当代画坛发挥了更大的推动作用。进过长期的酝酿和积累, 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水墨画在意境渲染方面具备了基本的基础, 同时也使得意境隐晦这一基本艺术特点得以完全展现。
三、水墨形态的意象性
水墨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形态必须应当基本的一个特点便是意象性。意象性同时也成为水墨画的又一基本特征。从水墨画的本质来看它是古代人们表达思想和情绪的一种艺术工具。没有胸中积淀难以在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画家首先应当酝酿一个完整的意象, 将这种意象与具体的自然事物结合起来, 使得意象与描绘对象之间有机结合。这种结合越是完美越能代表画家的水平, 也就越能在水墨画的创作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时这种水墨画的艺术形态在创作过程中也为画家的艺术气质表达形成了成熟的表达途径。当意象和意念灌注与水墨之间时, 水墨和宣纸的结合也便具备了统摄的灵魂。因此, 意象是水墨画中的核心内容, 失去了意象水墨画便失去了审美价值。同时对水与墨的处理, 对水墨与宣纸的处理也是表达意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部分无法取代整体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部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律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功能更加强大的整体。这一思想在解释水墨画意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这些作用对水墨画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但就绘画材料来看, 水墨、宣纸等都是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存在的, 他们只有按照某种原则和规律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而这里所说的“原则和规律”就是统摄整幅作品的意象, 意象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同时这些方面对我们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意象性是水墨画的一个基本属性, 对水墨画的表述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和意象是两个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艺术特点, 他对中国画的表述形态和思想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支持作用。营造意境是一个综合话语体系, 意境之中需要对意象进行丰富化处理。同时意象也只有出现在综合意境当中才更加具有感染力。中国传统水墨画就是在不断调整意境和意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才不断发展起来。同时这种精神意义和价值对整个意象的形成和发展又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成为整合各种艺术元素的灵魂。
摘要:中国水墨画蕴含着独特的传统文化气质, 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鲜明特点。本文就水墨画的语言属性, 意境营造中的隐晦性以及表述体系下的意象性等几个基本艺术特点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简单探讨了中国水墨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这些艺术特点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水墨画,艺术特点,意境
参考文献
[1]何力.中国水墨画造型语言的新突破[J].美术大观, 2012 (8) .
[2]赵勇.关于中国水墨画现代转型的思考[J].美术大观, 2013 (4) .
中国水墨文化 篇7
一、寓情于趣, 在笔墨技巧中熏陶艺术文化
通过特殊的游戏形式导入水墨画的学习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中国水墨画的核心离不开笔、墨、纸。在让学生学画水墨画之前,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了解水墨画的各种工具及其性能特点。
1. 在玩转游戏中感受墨的灵动。
为了体现水墨画工具的独特性, 我设计了《有趣的水面绘画》小游戏。我让学生蘸适量的墨汁在水面上自由地绘画, 墨汁在清水里自由地渗透、变形, 由密变稀, 由深变浅, 形成了变幻莫测的形象, 你瞧:有的像威猛的狮子抬头张望;有的像快乐的孔雀翩翩起舞;有的像翻卷的云雾层峦叠嶂;有的像浩瀚大海掀起层层波浪……学生欣赏着墨在水中自然流淌的美妙, 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时, 我及时用准备好的宣纸吸附住这瞬间的精彩, 并且铺平、晾干、进行适量添加, 装裱成一幅美妙绝伦的作品。这个有趣的水墨游戏以魔术般的效果, 激起了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 尤其是在玩的过程中, 学生对纸和墨的性能有了不一般的了解, 并为此深深着迷。
2. 在玩转运笔中感悟点线魅力。
毛笔圆润、柔和, 又锋利沉重, 加上水墨的干、湿、浓、淡, 变化无穷。在学生学习执笔、运用毛笔画线条的环节, 我设计了听音乐画旋律的游戏。在轻柔的音乐声中, 学生放松心情, 跟着音乐的节奏, 张弛有度, 提按变化, 画出一条条有着粗细变化、行云流水般流畅的线条来。乐曲时而悠扬, 时而激昂, 笔下的线条也时而轻盈, 时而粗犷。变幻无穷的曲子, 激发学生展开无穷的想象, 学生笔下不仅流淌出直线、曲线, 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 还表现出变化多端的点及侧锋运笔生机盎然的面……, 学生对毛笔的表现能力、掌控能力逐渐增强。
二、察史明今, 在创作表现中浸染艺术文化
梯度练习的循序渐进化解了学习的难度, 且多样的练习形式调节着课堂学习的气氛。我将水墨画练习分成以下6种形式, 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 演示练习, 奠定基础。
演示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法, 但应避免那种照葫芦画瓢式的全步骤演示, 把着重点放在有难度的笔墨演示上。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单纯的机械模仿变为有独立个性的意象练习,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作潜能。如我设计了《美丽的桔林》一课, 示范时我把调色练习、侧锋运笔作为示范的重点。让学生仔细观察方法技巧, 体会写意国画爽朗的个性。然后, 让学生把这些美丽可人的桔子进行组合排列, 且有疏有密, 有遮挡关系。这样, 学生的笔法在形象复制的过程中熟练起来, 而且造型排列有方法, 每人作品有变化, 再添上一片片美丽的绿叶加以衬托, 一幅幅既简单又精彩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2. 大师作品, 激活创意。
欣赏大师的作品, 临摹大师的作品是学生学习的途径之一。于是, 学生的作品里多了许多千人一面的梅兰竹菊。但是一味地临摹练习, 表现相同的主题, 会让绘画失去情趣与意义, 甚至会抹杀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 我在教学生临摹表现的时候, 追求教学定位有新意, 学生表现有创意。《虾》是绘画大师齐白石爷爷的力作, 他用寥寥数笔就把虾表现得惟妙惟肖, 是因为他对虾的生活作了细致深入地观察。我换角度思考, 可能张牙舞爪的大龙虾更能激发学生表现的兴趣。于是, 我鼓励学生去观察穿着一身红袍的大龙虾。在白石爷爷笔法的引领下, 在富有情趣的想象力感召下, 学生挥毫泼墨, 画出了一幅幅趣味盎然的龙虾大战图。
3. 趣味故事, 连环作画。
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 经典故事不仅内容有趣且寓意深刻。我把《龟兔赛跑》、《狐狸与乌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作为水墨画的表现画题, 且运用故事连载的方法创造多幅场景。此类课题不仅内容吸引学生, 而且多幅连环画似的创作练习能避免重复练习的乏味, 又能在不同构图的画面中反复练习主体, 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是学生在一定的技能技法基础之上迸发创新能力的有效表现课题。
4. 巧用技法, 画出肌理。
在水墨画的教学中, 我还喜欢指导学生运用特殊的方法材料来创作肌理, 派生画面情趣。如:用揉纸法画树干山石, 先画出山石或树木的外形, 然后将纸揉成一团, 再轻轻展开, 用侧锋皴擦, 表现意想不到的山石肌理。还有撒盐法、加剂法、拓印法, 等等。这些新鲜有趣的表现方法不仅增加了作画的情趣, 而且特殊的肌理效果提升着作品的品味, 让学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5. 绚丽色彩, 自成派系。
传统水墨画讲究笔法, 线条魅力无穷, 西方色彩画讲究用色, 画面绚丽多姿, 徐悲鸿等近代大师已在中西艺术合璧上做过努力, 取得不朽成绩, 我们也应将色彩理论注入儿童水墨教学当中, 建构儿童彩墨派系,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天生喜欢鲜艳, 喜欢绚丽多彩, 所以我选择的题材大多迎合学生口味。比如以曙红色画成西红柿, 朱镖色画成枇杷, 金黄色画成葫芦, 还有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 绚丽多姿的童话城堡。同时, 我还让学生把水墨画传统材料与水粉、丙烯画等颜料结合在宣纸上作画, 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色彩的大胆运用与材料上的创新, 极大地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空间, 丰富了水墨画的内涵与外延。
6. 写生创作, 显示实力。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水墨画创作的起点。大千世界是千变万化的, 没有一种图象是永恒不变的, 只有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事物, 掌握其对象的主要特征, 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的了解。才能真正独立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来。我让学生写生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以及蜿蜒的小河;我让学生写生操场上丰富多彩的活动, 记录学生奔跑的潇洒, 跳跃的灵动;我让学生写生川流不息的大马路, 时尚现代的高架桥;我让学生写生美丽的新小区、高耸的电视塔。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着真情, 流淌着精彩。只要我们用心体会, 绘画的表现素材随处不在。当生活的体验唤醒了学生兴奋点的时候, 当我们适时给予点拨和技法上的指导, 学生便能挥毫泼墨, 彰显创作实力, 呈现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中国水墨动画风格的意境美 篇8
采用中国水墨画所制作的动画, 景色柔和, 笔调细致。用水墨的手法灵活演绎角色的“灵”“动”。线条式的勾勒手法并不局限景物的创造, 反而寓情、寓景用水墨丹青的墨色诠释画面的“虚实相生”。使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情与理、形与神等因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从这些繁复多变的表现手法中可以看出, 水墨动画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墨色呈现, 其中的变化是多样的。注入墨色以生命力, 活灵活现的展现作品的灵性。而中国水墨动画的独特也在于此。
一、“灵”“动”相溶师法自然
中国水墨动画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 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 , 使视野宽广辽阔, 构图灵活自由, 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中国水墨动画集大成之作的《山水情》中, 将崇山峻岭、飞瀑流泉、人物小船都巧妙的描绘在一副画面中。画面完整的表现出了每个事物关系之间的彼此对比与相互融合。在构图上错落有致, 变化丰富, 形成了一个全景山水的壮观场景。在这里所谓的“灵”, 是指将不同时间和不同时空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 犹如一组运动镜头把不同的场面集中到一起。因此这种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表达, 非常的自由与灵活。该片融入了中国道家施法自然、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水墨的技法和古琴的乐曲无不是出自大家之手。在这幅作品中, 四季交替表现的自然融洽, 枫叶飘红, 临风飘舞。冬雪茫茫, 茅屋素白银装素裹。春水潺潺, 万物复苏,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夏荷绿意盎然, 翠竹挺拔。这一番墨色的渲染, 瞬间点亮了画面的灵性。同时将镜头中时间和空间的把握运用的恰到好处。
二、“情”“景”具在写意唯真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情与景的交融也就是所谓的“意境”。说到“意境”中的“意”并非某种单纯的情感和情绪, 而是情中有理, 理中有情。情因理而使“意”具有了深刻性和普遍性;理因情而使“意”具有打动人的灵魂力量。可以说水墨动画讲究的就是这种“情”与“景”的交融, 并在虚虚实实中让观众产生无限遐想。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中国画讲究“留白”, 这种表现方式给观众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这与老子强调道的虚无是相互联系的。老子说:“惟无能生有, 惟虚能衬实”。这种从虚化有, 由有生虚, 虚实转换, 虚实相生的手法, 更显意境的奇妙。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山水情中更是运用的惟妙惟肖。影片画面中山水画面的虚实相映, 化无为有的笔墨流转, 将画面中墨色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升华成一个个气韵生动的事物。师生间的感情也是虚实相生。从一开始的萍水相逢, 进而受到少年的救助, 这种表象下的温文, 含蓄, 及平和其实隐藏着是更深沉的惺惺相惜与热烈的知音之情。
三、“神”“形”兼备有“骨”有“肉”
中国水墨画无不追求“气韵生动”和“神形兼备”, 追求“传神”或者“意境”。在描绘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时, 讲究的是为人物传神, 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气, 即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然面对无生命的山水和无意识的花鸟时, 也是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 赋予他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 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与灵气。在影片中, 没有一句对白, 但却可以从曲调的抑扬顿挫中感受到故事的发展状态及人物角色的心境变化。影片的一开始, 悠扬轻快的笛声化解了琴师在凌冽寒风中的阴郁气氛, 接着镜头一转在少年救下琴师后, 小鸟的清脆鸣叫声唤醒了琴师, 这似乎预示着琴师和少年即将成为师徒继而成为知音情谊的良好开端。各种音色的传达, 让故事有起有伏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影片隐含暗喻性, 表面上描述的是山水情, 山水相依, 山水映照, 其实暗喻琴师有如崇山峻岭般的情操, 以及少年有如流水般的灵动心性, 两者之间如山水般相依相绕, 互为知音的情怀。
四、结语
山水情这部作品并没有运用鲜亮的色彩, 也没有细腻的线条, 但是表现出的大气磅礴是其他水墨动画所很难超过的。中国水墨动画这种意境的取材, 传统技法所呈现的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 是完全有别于西方娱乐性动画的展现手法。正是这种特有的技法模式, 为我们赢得了赞誉。近期央视《相信品牌的力量》这则广告, 重现了水墨动画的辉煌。纵观数字化发展的今天, 人们拥有更为便捷的方式去创作优秀的作品, 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打开了一扇无限创意的大门, 期待水墨动画的传承在我国大放光彩。
摘要:中国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史上一抹瑰丽的色彩, 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 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中国水墨动画风格中那种意境的美是其他动画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对于水墨动画经典动画片的分析以及内含的艺术表现手法, 展示中国水墨动画独特的魅力。并以此期望新一代的设计师们能秉承老一辈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进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水墨动画作品。
关键词:中国水墨动画,意境,风格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彭吉象.影视鉴赏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1.[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1.
[3]余为政.动画笔记[M].海洋出版社, 2009.11.[3]余为政.动画笔记[M].海洋出版社, 2009.11.
论中国水墨画的创新 篇9
我国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传统的包袱过于沉重, 艺术的脚步就象在泥潭中跋涉, 艰难而痛苦, 艰难是在前进, 痛苦是在变化中发展。”毫无疑问, 中国画需要创新。历史已经证明, 中国画具有随时代而发展的能力, 问题是在于如何拓展与创新。如山水画, 无论从哪个方面开拓, 它必须有坚固的系统在等候着。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艺术风格以及时代性;必须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同时, 突破传统观念, 这其中的艰难尽在不言中--国画本身就是矛盾的产物。
自中国画诞生以来, 就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时代、思想、材料、工具和背景都间接地予以激情。画的本身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时代的变更, 也引来了水墨画在各方面的创新--在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 大胆的赋予新的生命, 新的意境、情趣、语汇和结构;大胆地探寻新的技法与形式。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的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歌颂与热爱, 说到底也即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现代水墨画从80年代开始酝酿到21世纪鲜明的发展趋向, 作为一种潮流, 其突破传统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而现代水墨潮流中的主将们无一例外是打破传统观念, 打破一些程式化的模式, 用于创新, 注重吸收西方绘画技法, 保留民族特色, 使古老的中国画焕发青春, 重塑新的水墨审美空白、韵律与意境。
谈及现代水墨在摆脱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的过程中, 不可否认刘国松是一位重要人物, 一位享有世界级声誉的海外画家。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展, 在大陆十几个城市的巡回展, 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刘国松“旋风”--水墨艺术的“现代旋风”。刘国松的水墨画注重肌理效果, 大胆的突破传统笔墨, 移植现代艺术形式, 克服水墨材质的局限性, 追求“理趣意韵”之美;追求新异的视觉效果等颇具特色的绘画语言, 令大陆画家耳目一新, 为之倾倒。在刘国松作品的震撼下, 大陆画家反观自身, 发现自己最缺乏的还是刘国松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没有过深沉负担的他们, 遂机敏而不失时机地抓住刘国松的创新意识的根本--突破传统。在通晓了笔墨及其结构规律、艺术规律、语言法则之后, 总结出更新更高的规律, 知法守法、执法破法, 由理通道, 直取至高点。接受了全新观念, 进而追随刘国松走上一条突破传统的艺术创新之路。
在现在水墨发展史上, 刘国松功不可没, 他完全站在文化的立场上取舍, 选择、评判中国水墨画, 他的意识在于标识了21世纪的水墨艺术一定得突破传统, 否则将穷途末路。因此, 刘国松的艺术史的意义还在于他导致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对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在某种意义上说, 现代水墨画作为世纪艺术潮流的许多重大课题也就是有刘国松时代即定的。在这个时代, 还涌现了突破传统而创新的画家, 如谷文达、朱新建、贾又福等。他们将消极的旧庄禅精神改造为积极超越的新庄禅精神;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 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大玄”。在造型上, 他们打破了物理时空的自然秩序, 在自然符号和自由重组中构筑了神秘博大的精神时空追求。追求具象和抽象、既对立又统一的审美情趣, 在笔墨上, 逆反于骨法用笔和勾皴为至, 将水墨韵蕴推向了极至, 创造了全新水墨观念。
水墨艺术的创新发展至今, 几经更迭, 已经初露锋芒, 由现代水墨艺术家张羽策划编辑的《中国现代水墨画》及其后的《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书是一套追踪、评判实验性水墨的文献的作用, 它意欲记录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发展的实况, 并留下供今人、后人研究的资料, 及时反映现代水墨现状并体现出它的学术价值。同时, 70年代中期的现代水墨大家林风眠的水墨艺术与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 重振水墨艺术的创造精神和无边的艺术魅力, 现代水墨已有自己的形象。
“艺术贵在创新”。但是, 当代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依然是重蹈线性思维的覆辙, 并做了庸俗的理解, 人们似乎忘记创新本身的内涵。为床性而创新, 表面上追求与众不同;盲目否定传统, 否定人类绵延了数千年的历史, 否定一切已有的艺术成果。这许许多多都要引起重视, 因为艺术创新不允许有这些污点, 它是自然美、深厚文化底蕴等一切相结合的产物。
“艺术贵在创新”不应是一种抽象的教条, 而应是内在情感所驱使的, 是内心的某种情愫以及某种新颖的体验, 这种情愫和体验驱使艺术家找到一种适合表达的全新语言。
“一个曾经有过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 要在艺术上再度崛起, 难度很大, 它必须出现一个大跨度的历史性超越, 以一种全新面貌或视觉样式显示于画坛, 方有可能引起世界瞩目” (贾方舟语) 。然而突破传统是否意味着抛弃传统绘画观念, 答案是否定的, 除去全新的艺术笔墨表现形式之外,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无可争辩的道理。中国画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也都阐述了艺术与生活二者的关系。水墨画的创新, 都是应该遵循这规律而发展。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才能在生活与自然中找到或感受到新的美感, 才能控制生活与自然中蕴藏的美, 把这美、这气息、这氛围转化为一种全新的境界, 传达出全新的情绪与心态, 否则, 就限制了水墨画的扩张和创新。
回顾现代水墨画的发展过程, 我们似乎看待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 艺术的重构已成为新的趋势。在这趋势中, 传统得到反思和审视, 西方艺术语言被借鉴, 误解与改造, 在不断开悟。现代水墨, 在继承传统绘画语言的同时, 又超越了东方古典精神与西方现代艺术, 并在横的环视和纵的反顾之中开始了古老中国水墨画的现代突破与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有位中国画大师曾经告诫自己的学生“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这局平常话, 传递着一种文化思考信息, 启示人们寻找一条文化重构的全新思路。对话或挑战不是盲目排斥传统, 盲目追求传统, 而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文化生长点, 追求新的表现力。
就本体而言, 水墨语境给艺术思维带来极大灵活性, 它虽有法度, 但不困与法度, 以其本身的思维去获取更大的创造力。仍然是现代水墨的创新观念。只有重新认识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与水墨审美价值的局限性, 才能更进一步丰富与强化水墨的表现形式, 展示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创新的道路是艰辛而又曲折的, 但是在中国水墨这块复杂的大地上已经播下了现代语言的种子。我们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 象征着中国国粹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必将古树开新花。我相信, 中国水墨画家们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 以极大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精神, 勇于开拓进取, 与时具进, 跟上不断前进的时代的步伐, 把水墨画推崇至艺术的顶峰!
摘要:中国画, 是一个由古老的传统画种逐渐变革形成的、传统的古典形态的中国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重大改革, 已经初步形成了具备现代审美理念和全新艺术形式的现代形态的中国画。深邃的意境、独特的绘画语言使国画在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
参考文献
[1]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古今艺术博览, 荣宝斋[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
中国水墨动画的意境美 篇10
关键词:水墨动画;意境;《山水情》
1 水墨动画的来源
中国的水墨动画可以说是中国动画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它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形式。水墨动画来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水墨画,将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相融合,使静态的水墨画转变为动态艺术呈现给观众。它既是对中国绘画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德和文化内涵的表现,充分展现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韵味。
2 水墨动画三部曲
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在著名动画片导演特伟的带领下制作完成了一段水墨动画的实验短片,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也随之诞生,它将传统的水墨画艺术与动画结合在一起,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呈现在荧幕上。“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是矛盾先生在1962年观看《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即兴赋诗,它的问世不仅在国内获得了一致好评,甚至在国际上也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赞扬。[1]这部水墨动画片在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的同时也为后人在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艺术上留下了无限空间。
时隔三年,再次由特伟导演的水墨动画片《牧童》问世,它是中国水墨动画的一次升华。《牧童》的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的取材来源于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的《牧牛图》。故事简单抒情,画面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展现了中国秀丽的风光,使整部影片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气息。
如果说《小蝌蚪找妈妈》标志着中国水墨动画的诞生,《牧童》是中国水墨动画的升华,那么《山水情》则是中国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在这部片子中并没有运用丰富的色彩,也没有细腻的线条,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大气磅礴却是其他水墨动画乃至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难以超越的。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更是将水墨动画提升到了最高的境界。它给人留下了更为悠远深奥的意境美,将笔墨情趣完美地融入了每一幅画面里。
3 所谓意境
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当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境的形成历史久远,庄子曾说:“言者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王昌龄率先提出诗具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北宋山水画家荆浩:“太行山,因惊奇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入其真。”传说是荆浩继六朝谢赫关于人物画的“六法”之后,提出山水画的“六要”。将原本描绘人物画的审美标准运用到山水画上来,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上升到山水的内在本质及韵味当中来,而不仅仅停留在形似之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中国水墨画艺术作品的一种审美境界。[2]
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形成一种心理状态从而产生意境。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3]中国的古诗文、书法、音乐、戏曲等都有其独特的意境。水墨动画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水墨元素,而这些元素凸显了水墨艺术的感染力,这是水墨动画中的意境之美。
4 水墨动画《山水情》的意境美
在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中,意境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画家通过对客观自然、生活及事物的观察和体验,将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感悟相结合,而后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法、语言来营造意境,完成作品。这种意境衍生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水墨动画也同样依托于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因此,我们在研究水墨动画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从角色设计、构图设计、背景设计以及色调运用等方面来考虑,更重要的是体会水墨动画当中的意境之美。
短片一开始便是一副长长的水墨画卷映入眼帘,画面下方有一片留白,虽然没有什么波纹,但是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水,紧接着一位白衣老者出现在画面当中……没有太多浓重的笔墨修饰和夸张的动作描写,画面场景极其简单,但却十分清楚明了地交代出了短片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这种独特的意境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接下来,渔童载老者渡河的场景中,雾气在画面中弥漫开来,时有时无,虚虚实实的画面相互交错,描绘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让观众沉迷于其中。就如同结尾处,老者与渔童惜别之时望着老者慢慢远去,消失在似有似无的画面里,好似神仙一般。那一刻仿佛时间都已冻结,离别的伤感之情都已融入此情此景之中,让人不禁留恋,感慨万千,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将传统中国水墨画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之后老者晕倒的画面让我们的视线停留在了老者晕倒前一直怀抱着的琴上,其实这里的琴已不单单只是一个道具,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物化,将“无形”变为“有形”,同时也与短片结尾老者将琴赠予渔童相呼应,使短片更加完整,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种隐喻。尽管片中仅有两个人物出现,寥寥几笔但却言简意赅,面貌传神。背景更是通过简单的勾略或留白,虚实结合,既衬托出人物主体又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效果。
《山水情》对于意境美的营造可以说是近乎完美。它将人与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山水即是人物表达情感的媒介,借物抒情、带情入景,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无论是静景还是动态都完全融入水墨画的写意之中,每个镜头、每个场景都是一副完整的水墨画。整部片子将水墨的情趣和诗画的意境完美地融入每一个画面中,将观众带入如诗如画、云雾飘渺、悠远深邃的氛围中去,引起心灵的共鸣与洗礼。使观众既能够了解故事情节,又可以领略到水墨画独有的魅力,被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感染打动。
除此之外,在水墨动画《山水情》中,我们会发现片中的角色很少出现对白,大多以弦外之音呈现,这是该动画片的另一个特点。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现形式配合片中古琴等乐器组合成的背景音乐却显得更加别具风格,更能体现水墨画的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5 结语
中国水墨动画在中国甚至世界动画历史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完美地将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人文思想以及水墨艺术融入动画之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衍生。水墨动画是由我国传统的水墨画发展出的另一种艺术形式,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动画形式。水墨动画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我国水墨艺术的表达形式,还继承了水墨画中的笔墨表达与灵感宣泄,以及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情感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墨动画中的水墨画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动画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使水墨在荧屏上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不是让水墨的韵味风情仅局限于纸上。
参考文献:
[1]姜文杰.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浅析[J].大舞台,2011.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王乌云,等.现代水墨动画艺术形式中如何体现传统水墨人物画的意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墨” 篇11
“笔墨”是中国画最起码、最基本的构成因素,中国画不但要求有笔,还要有墨。笔墨可以分谈,也可并论。“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是分开谈笔与墨,也就是有些画精于用笔,不精于用墨,有些画精于用墨而不精于用笔。一幅好画应当是用笔用墨兼备。“墨”既是画家表现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物质载体,又是绘画的技艺手段和品评绘画的一个标准。“墨韵、墨意、墨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墨”的主要语言。
所谓“墨韵”,就是墨的“气韵”,是墨的气质、节奏、美感、精神、内涵。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中首法为“气韵生动”,这是最高的美学法则。“气韵”的审美特征是曲折、极然、流动,具有动态美、空间美。“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达到生动感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墨意是墨韵的意味形式,是人们基于生活经验、视觉习惯基础上由感观到理性的体验。如近景使人明晰实在,远景使人虚幻缥缈……那么,在绘画中,当人们看到浓而润的墨时就会想到近景的滋润实在,看到虚而淡的墨时就会想到远景的空旷虚幻,看到干而枯的墨时就会想到枯藤老树……这种感觉和联想的意味形式就是“墨意”。“墨意”虽然因“笔意”而决定,但不深研“墨意”,“笔意”的精到也不可能表现出来。一般说来,“新墨”给人以清晰明快的感觉,“陈墨”易滋润雅静,“宿墨”厚涩古朴,“埃墨”浓郁苍浑。浓墨沉雄浑厚,淡墨柔素雅逸,清墨空远清浮,枯墨荒古苍茫,干墨苍老冥蒙,润墨清润丰秀,湿墨湿润坦滋,死墨僵硬顽拙,实墨坦荡明豁,虚墨灵机疏爽,无墨之白纸,或是白之有物,表示无限之空间,给人以清新神秘莫测感。由于画家的气质、性格、意趣的差异,人们对墨也各有所好,有人喜用浓墨,有人喜用淡墨……在用墨上,应该把个人的用墨风格和表现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掌握运用多种墨象的墨意效果。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刚物象乖矣”,这里的“意”指用墨的浓淡变化,即以墨代色。墨意还指事物的空间、远近、明暗、干湿等,如:“其淡处若薄雾依微,焦处如双眸炯秀,干处有隐显不测之奇,湿处有浓翠欲滴之润。”黄宾虹说:“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墨意又能代表画家的人品、气质、性格和情思。刘熙载曰“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如:吴昌硕的用墨浓厚苍峻,齐白石的用墨朴拙天真。清沈宗赛又云:“墨如其人。”像徐渭将水墨泼成图画,那一串串葡萄,一片片嫩叶,真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他的曲折命运、内心怨愤疾世的情绪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墨意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人的品质、休养问题,“心正则笔正”“心醇而笔和”。只有内修性情,外师造化,勤学苦练,才能终成正果,达到千种墨象随心可出、万种墨意随心所至的境界。
中国画是以笔墨来表达观念,以壮物来表现情感。要使笔墨不空乏,必使笔墨要“有理”。“有理”的笔墨犹如有了内容,有了语言的独特性(黄宾虹语)。这里的“有理”就是有法,在墨中就是墨法。
董其昌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六种墨法:一曰淡墨法,取其清淡、朦胧效果;二曰浓墨法,取其浓郁沉雄;三曰泼墨法,气势磅礴;四曰破墨法,滋润鲜活;五曰积墨法,苍秀浑厚。近代黄宾虹又提出“七墨法”,即“浓、淡、破、泼、渍、焦、宿”法,这七法又突破了传统墨法,把墨法运用提高到视觉审美意象的独特体验中。在现实的不断实践中又有人创造了新的墨法,如:冲墨法痛快淋漓,飞墨法飘逸飞动,擂墨法乌云翻腾,渴墨法斑驳效果。每一种墨法都是对物象更完善的描绘和对主观情绪的不同表达。
虽然前人总结出了用墨的具体法则,但石涛又说:“笔墨当随时代”,在实际绘画当中,要法为我用,无法乃有法。梁树年说:“用墨可谓难矣,不应说何处用淡,也不应说何处用浓;浓淡之处理,出自画家;宜淡宜浓,妙用在已;或焦或破,灵活处之。”墨法虽然这样千变万化,无可捉摸,但还是有它的原则的。具体来说,有墨的节奏变化,墨的强弱对比,墨的变化统一。
墨的变化节奏分平面节奏和空间节奏两种。平面节奏是画面上下左右的墨象节奏变化,空间节奏是画面的近中远空间中的墨象节奏变化。无论平面节奏还是空间节奏,其大的变化层次都要明确,尤其是两个相邻墨阶(如黑与浓、浓与淡等)的逐渐过渡,层次不可太多太微妙。中国画用墨的空间节奏一般处理为二个、三个层次为宜。墨象变化一般采用近处实、浓、干,远处虚、淡、湿的办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墨的对比有强有弱,一幅画中,对比不可太强,亦不可太弱,太强则死板生硬,太弱则平淡无神。对比太强时可用中间墨间破调和之,对比太弱时可用墨象对比最强的墨提醒之。墨的变化统一主要是指墨象、墨法、墨阶的变化统一。
“墨法”是在笔法(正侧、提按、拖逆、徐疾、顿挫等)的变化下创造出来的用墨方法。笔法乃书法,“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内涵。要用好墨法,就要掌握书法、笔法。黄宾虹又说:“用墨妙在用水”,“长于用水,能使水墨神化。”可见,墨法之妙是用笔、用水的有机统一。今天实验水墨、纯水墨是去掉笔法,追求水、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