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运用制度

2024-05-31

专利运用制度(共8篇)

专利运用制度 篇1

XXX公司专利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保障公司的职务发明成果及时申报专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各部门。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职务发明,是指员工执行本公司所交付的任务或主要利用本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具体包括:

(一)员工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二)员工在履行公司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中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三)主要利用公司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四)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本公司时所承担的本职工作或本公司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第四条 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属划分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公司所有,发明人享有署名权。职务发明经提出专利申请并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后,公司将对发明人给予奖励。

第五条 奖励形式与奖励额度

(一)专利申请奖金:公司各部门提出的专利申请提案,经公司专利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正式列为专利申请项目,并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后对发明人进行奖励。奖励额度如下:

(1)发明专利:每项给予奖金××××元。奖金的发放分为两次:

a.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以后进行第一次奖励,奖金为××××元;

b.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以后进行第二次奖励,奖金为××××元。

(2)实用新型专利:每项给予奖金××××元,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后给予奖励。

(3)外观设计专利:每项给予奖金××××元,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授权后给予奖励。

(4)对技术上产生重大突破的职务发明专利,经公司专利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认定之后,上述奖励额度可提高到××倍。对形成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核心专利,其奖励额度可提高到××倍。

(5)为体现外观设计的创新价值,公司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公认的外观设计大赛,涉及公司产品的参赛作品应先申请专利,对获得大奖的参赛作品,专利的奖励额度将提高至××倍。

(二)专利实施及许可酬金

(1)专利技术实施后,达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取得经济效益的项目,公司应对相关专利的发明或设计人员给予酬金。

(2)公司鼓励通过专利技术的有效实施和推广来增加公司收入。将专利许可给公司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如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公司将对相关部门及人员给予重奖。

(3)奖励方式:

a.根据专利技术实施后的赢收情况,每年从实施该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或从实施该项外观设计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的××%作为专利酬金发给该相关专利的发明人。

b.专利许可收入税后金额的××%纳入公司专利许可奖励基金,作为专利许可酬金,发放给该专利的发明人和对专利许可做出贡献的人员。

(三)上述专利申请奖和专利实施及许可奖是依据公司目前的专利现状而制定的,必要时奖酬额度可以根据公司专利情况的总体变化作相应调整。

(四)荣誉奖励

对专利申请和专利推广运用中成绩显著的部门及个人,公司专利管理部门在全公司范围内公开表彰。

第六条 奖酬的发放

(一)专利申请奖

(1)分配原则

a.奖励对象以专利正式申请文件中的发明人或设计人名单为准,未列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其他人员不在奖励之列。

b.申请专利过程中,发明人名单由各部门提供,原则上应由项目开发组和部门共同确认无误后再提交给公司专利管理部门。

c.奖金的分配应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

一项专利有多个发明人的,应依据各人对该发明创造的贡献大小来确定奖金分配方案,对该项发明创造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以及申请专利过程中承担技术交底书的主要撰写任务的人员应从优给予奖励。此原则由各部门负责把关。

(2)操作流程:专利申请奖金每季度发放一次。(仅供参考,奖金的发放周期可根据各公司的情况而定)

每季度末,公司专利管理部门统计当季申请的专利(以官方受理日期为准)或正式授权的发明专利(以专利证书的颁证日为准),并将专利奖金操作表下发到相应部门,由该部门内部自行拟定奖金分配方案,经该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将最终确定的分配结果于当月×日前提交公司专利管理部门汇总后送交人力资源部,奖金直接在发明人当月的工薪中体现。

(二)专利实施及许可奖

(1)分配原则

对所有发明人的专利实施及许可奖励总金额不得低于该专利技术实施赢收的××%或许可奖励基金的××%,各获奖人员的具体奖励金额由涉及该专利实施或许可的部门确定后报公司专利管理部门审批,但总奖励金额不得高于专利实施赢收或许可奖励基金的额度。

(2)操作流程

各部门在确认专利技术实施赢收或许可收入的款项到达公司帐户后,向公司专利管理部门提交相关信息,并将该专利技术实施或许可奖金的数额提供给公司专利管理部门。该专利实施或许可的相关部门根据第六条中“专利实施及许可奖”所述的分配原则,确定相关人员的奖励金额,并经该部门总经理签字确认后提交公司专利管理部门。

公司专利管理部门每季度汇总专利许可人员奖励金额、奖励原因和奖励金所属的财务科目,并提交给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在本季度最后一个月的工薪中发放。

专利实施及许可奖金的个人所得税由公司按相关规定从获奖人员的奖金中扣缴。

第七条 费用预算及管理

职务发明奖励费用由公司专利管理部门统一预算,从公司奖励基金中支出;专利实施及许可奖根据实际发生的实施及许可收入确定,不占用职务发明奖励费用的预算额度。

第八条 专利申请过程中,发明人有义务对专利管理人员的工作予以积极配合,并及时提供申请专利所需的必要技术资料。对发明人明显不配合的行为、严重的推诿或对专利申请进度造成重大延误的,公司专利管理部门有权决定扣减其专利申请奖,并将相关事由通报该部门负责人。

第九条 本办法由公司专利管理部门××岗位负责监督实施。

第十条 本办法由公司专利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年××月××日生效。

【编写要点】

一、编写该奖励办法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对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于那些于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有意义的专利,非常有必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激励研发的措施,以更好地鼓励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发明创造,不断提升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确保公司或企事业单位职务发明成果的产出和及时申报专利,使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的专利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二、该奖励办法主要包括的框架及内容

在编写这个奖励办法的时候,可从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是进行说明和明确:

1.办法适用的范围:根据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情况的不同,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规定该奖励办法的适用范围应能覆盖所有可能进行发明创造的所有部门及技术人员;

2.对“职务发明”一词进行解释:明确“职务发明”一词的概念及包含的几种情况,尤其要说明、界定出因退职、退休和工作调动的一定期限内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也属于本公司的职务发明创造的范畴之内;

3.确定“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属”:在编写这个奖励办法时要明确指出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所创造的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明确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及发明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4.确定奖励办法:

明确奖励形式:对于职务发明的奖励,主要分为两类——专利申请奖励及专利实施及许可奖励。对于专利申请的奖励,要注意在奖励专利时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和授予专利权两个阶段进行奖励;对于专利实施及许可的奖励,可确定出一个奖励原则。譬如,确定专利实施及许可的奖金可根据专利实施赢收及许可的总额度的一个百分比作为奖励的额度;

明确奖励额度:在国家专利法的指导下,在不违反专利法的前提下,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根据各自战略部署、自行确定相对合理的奖励金额;

明确奖金发放办法:为了更加有效的激励技术人员和研发部门积极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专利成果,对于专利申请奖和专利实施及许可奖要分别确定出有效的奖励原则、奖金分配原则和奖金发放的操作流程、发放周期,以确保该奖励办法的可操作性;

5.定职务发明奖励费用管理原则:为了使职务发明奖励能够落实到位,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应该在初制定费用计划时要进行统一预算,并明确出该费用的管理部门;

6.明确该奖励办法的解释归属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在该奖励办法中要告之公众该办法的制定及解释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以便他人对此奖励办法有异议或有不明白时,可直接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员;

7.明确对该奖励办法进行监督管理的岗位:任何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在制定一个管理规定或管理办法时,不仅仅只是制定而已,更要有专人对所制定的规定或办法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8.明确该奖励办法有效执行的起止时间。

二、在编写该奖励办法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在明确“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属”的问题时,要明确说明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属公司或企事业单位所有,发明人只享有署名权,专利权所属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应对发明人给以一定的奖励;尤其是对于发明专利的奖励,在发明专利被国家专利局受理或授权以后,应对发明人给以不同程度及形式的奖励;

2.在制定奖励办法时,要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在什么时间内给以什么样的奖励,即根据专利状态的不同和专利技术重要程度的不同给以不同的奖励。专利也是公司经营的一部分,在鼓励员工积极研发新的专利成果的同时,要通过恰当的激励措施有意识地鼓励员工创造出高质量的、可许可的专利成果;

3.在制定“奖金发放办法”时,要明确专利申请奖励及专利实施及许可奖励两类奖金的分配原则、发放周期及办法(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关于“费用管理原则”等:各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专利运用制度 篇2

在此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专利制度的司法制度、授予范围、专利管理制度、国际专利申请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革,推动专利制度的国际统一化和一体化。在国际协调下,相继签订了以《专利合作条约》(PCT)、《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专利法条约》(PLT)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协调各国专利制度的条约。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修正。我国也先后成为了PCT,PLT,TRIPs协议的合约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专利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专利制度国际化趋势中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在构建符合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合乎国际化趋势的法律与机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利制度国际化进程及发展趋势

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专利制度的统一化,即使各国的专利制度在内容特征上趋于一致;二是专利制度的一体化,即构建各国专利制度可以共享的程序。而随着PLT在2004年生效、PCT的改革初见成效,以及2006年日美欧三方探讨“相互承认制度”,未来建立全球性的专利制度是非常有可能的。

专利制度的国际化进程

专利制度的统一化。

专利制度统一化,指在以多边专利国际公约为核心的国际专利协调体制下,多个国家制定或者修改国内专利法,逐渐达到实体和程序上的统一[1]。专利制度统一化进程中,主要成果有TRIPs协议,PLT,以及实质性专利法协调。

1995年生效的TRIPs协议针对各国专利制度,规定授予专利的主题和基本标准,拓宽专利权范围,延长专利保护期限,使各国专利制度的实质专利条件和实质权利较大程度上得到统一。PLT制度则规定了取得申请日的要件和程序、制定专利申请的单一标准化形式要求,使各国专利制度的形式要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1]。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2000年同意开始致力于缔结实质性专利法条约的工作,并且最终的协调不仅仅局限于法制层面,还包括审查实践。

专利制度的一体化。

专利制度一体化是指在统一化基础上,逐渐共享涉及同一发明的申请、审查、授权程序及其程序结果,甚至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制定统一的国际专利法,由统一的国际机构对专利的产生、维持和终止进行管理[1]。专利制度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成果有PCT及其改革、欧洲专利公约、欧洲共同体条约、日美高速公路实验等。

PCT制度在1978年即生效,并在2001年进行了简化国际申请过程和程序的改革。PCT制度主要是建立了一个跨国专利平台,其程序与各成员国的专利审查程序衔接,使得申请人只需经过一份国际申请,就可以在各成员国达到基本相同的程序效果。2006年,日本专利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开始进行一种相互利用审查结果的制度——专利审批高速公路实验,此项实验是进一步一体化的起点。

专利制度国际化发展趋势

当前专利制度的国际化正沿着统一化与一体化两个方向发展。统一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实质性专利法统一化协调,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协调。发达国家希望尽快统一专利授权条件,而发展中国家希望削弱TRIPs给自身立法带来的高度约束,同时希望在协调中将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的议题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果实质性专利法协调得以实现,统一性工作将大体完成,而专利制度的一体化将成为国际协调的重点,其中实质审查、授权程序的一体化协调将是重中之重。目前,日美进行的专利审批高速公路实验是实质审查的一个先导性工作。另一个一体化发展方向是“PCT专利”制度,将PCT制度的程序扩展到国家阶段,将目前PCT制度从“一束国家申请”制度转变为“一束国家专利”制度[1]。在近年来的国际谈判中,发达国家呼吁建立的以“单一专利局、单一立法、授予全球各成员国专利权的国际性专利制度”为目的的全球专利制度则可能是一体化进程的最终目标,这是目前可以预期的最为彻底的一体化协调制度。

美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及在国际化趋势中的改革与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针对经济全球化以及专利制度国际化浪潮,在司法、授权范围、专利管理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了专利制度的创新。这些改革发展,不仅对美国的科技和创新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专利制度的国际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领导了专利制度国际化的模式和方向。

美国专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创新活动出现了制度上的制约,同时,其他国家的技术追赶对美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高技术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情况下,美国在专利司法制度、专利保护领域、政府资助研究管理、专利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以此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建立统一的联邦专利司法制度。

1980年,美国高等法院一改以往的反垄断立场,宣称垄断权正是专利授予的目的所在,并认为由此获得的垄断利益对社会无害。同时美国国会也通过了强化专利司法的相关法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联邦法院改进方案》[2]。该法案提出设立全国性的、专门化的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专门处理专利诉讼。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创建,确立了统一的联邦专利司法制度,使得专利法的解释与实施趋于具有一致性和确定性,对专利制度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对创新者的保护的功能都大大增强了。

拓展专利保护领域。

20世纪80年代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传统的专利保护范围不能应对高科技产业对专利保护的需求。在此情况下,美国不断拓展其专利制度的保护范围,努力使更多的知识成果和科技创新处于专利法的保护下。在一些著名案例(如Diamond诉Chakratarty)的判决中,美国逐步将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商业方法等都纳入到了专利法的保护之中[2]。这不仅保护了美国在这些领域的先发优势,而且促使企业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维持了美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力,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确立政府资助研究的专利管理制度。

美国政府针对政府实验室和大学的研发活动(R&D)产生的专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大学和政府实验室能拥有其发明项目的专利权和独占性许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案是议会通过的《杜拜法案》(即1980年通过的《专利与商标法修正案》)。

《杜拜法案》确认政府资助的大学和实验室的R&D活动的重要目标即是向私人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因此,该法案允许政府实验室和小企业等拥有其R&D活动产生的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求它们必须申请专利并加快专利技术的商业化。同时,《杜拜法案》还允许实验室等向企业发放专利的独占性许可。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仅提高了研究部门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同时也加快了技术扩散与成果转化。

加强适应国际协调的立法。

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发明人保护法》(AIPA)。这次对专利法的重大修改是在TRIPs协议生效后,基于国际协调的让步而做出的。在这次的立法中,主要的内容有:设立当事人之间的复审程序;创立第一发明人抗辩制度;保证授权后17年的专利保护期;专利申请于申请后18个月公开,并且于公开日起给予申请人临时保护[2]。其中,第一发明人抗辩制度,是对美国由“先发明制”转向“先申请制”的一种国内适应。而将专利保护期从申请日算起的20年,改为授权日算起的17年,也是针对TRIPs协议的一次修正。

美国专利制度在国际化趋势中的改革及活动

美国在对专利制度进行修改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同时,将专利战略作为其国际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希望建立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其专利权的国际保护以维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

“特别301条款”加强国际保护。

“特别301条款”是指美国在1988年制订的《综合贸易竞争法》的第1 303条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所做的专门规定[3]。它的核心是以双边谈判和贸易制裁的方式迫使其他国家或地区准许美国的知识产权进入其市场,同时还要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这项条款有效地加强了美国的科技成果在国际市场上的专利权保护。

TRIPs协议与专利保护标准国际化。

1986年开始,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提出应把所有知识产权而不仅限于商标的贸易列入谈判[3]。TRIPs协议的提出,使得美国有效地将关贸总协定变成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工具。它使得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必须针对国际专利接受和实施TRIPs协议所允许的最低保护标准并制订相应法律标准。这一协议将专利的国际保护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同时,由于TRIPs协议中关于专利权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美国的标准和规定,美国实现了其专利保护制度在国际范围内的拓展。

通过国家间合作引导专利制度国际化趋势。

除了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协调加强专利保护外,美国同时还与国家和地区间签订协议或建立一体化的专利申请平台来推动专利制度的国际化进程。1994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就有各成员国相互承认并平等对待其他成员国专利权的规定;美国与欧洲、日本的专利局则希望建立一个基于三方的检索和审查平台,并一直在专利的申请、检索、审查等方面进行合作和探索;美国和日本开展的专利审批高速公路实验,是一种相互利用审查结果的制度,将是未来一体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可以看到,美国一方面积极推动专利法的国际协调,另一方面迅速在国内进行相关法律和制度的更新以适应国际化进程,从而始终保持专利制度国际化趋势中的优势地位和主导地位,并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积极主动寻求发展,正是美国专利制度发展的模式。这也是我国制定专利法应该学习借鉴的经验。

美国专利制度发展对我国专利制度国际化的启示

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专利法》发展进程。

1984年,我国《专利法》正式出台。1992年,为满足当年中美政府签署的《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等双边条约的要求,《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2000年,为满足WTO相关规定的需要,《专利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专利法》的第三次修正是在2008年,此次修正主要是为了提高专利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同时提高专利制度的国际化水平[4]。

我国专利制度的国际参与。

我国在国内构建以《商标法》(1982年)、《专利法》(1984年)为标志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的同时,积极参加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加入的主要国际公约有:《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80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85年)、《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1989年)、《世界版权公约》(1992年)等。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成员国。2000年5月11日,我国参与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通过《专利法条约》的外交会议,并在通过协议的最后文本上签字。而在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自然成为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缔约方。

纵观我国《专利法》的修改历程以及我国关于专利制度的国际参与,可以发现,我国的法律修改以及合约签订基本都是在发达国家引导和设定的情况下参与的,还有部分是为加入国际组织或合约而被动接受的。因此,我国的专利制度一方面在国际化的形势下被动前进和改革,另一方面,在为我国利益而主动引导国际化协调方面,还非常欠缺。

启示与建议

美国专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专利制度的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根据国际发展情况及时变化。同时,国家行政权力以法律形式介入专利制度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是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在我国的专利制度构建过程中,必须将专利制度的改革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现行《专利法》尽管在2008年刚进行过修该,但是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区别对待方面,在专利审查制度、收费制度、专利权人保护制度方面,都有诸多亟须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改革的主要方向,仍以促进科技创新、简化专利维护、保护专利权人、提高国际协调性为重点[5]。专利制度的改革,要引导创新行为、引导专利的结构优化。在制度上,应该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规定较严格的授权程序,以便抑制低层次专利的泛滥;在政策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支持的方向,应该扶持对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高水平创新工作,提升根本性科技创新水平,以此提高高技术的发明专利的比例。

我国在专利制度国际化进程中的选择。

根据我国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以及我国专利制度在国际上的发展水平考虑,选择的核心原则应是:一方面选择性接受有利于我国取得国际专利保护的国际协调,一方面应当尽量避免过于压缩甚至剥夺我国专利政策制定空间的协调[6]。

首先,在统一化和一体化两者之间,应当尽量选择对我国政策独立比较有利的统一化的发展方向。尽管TRIPs协议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完全公平,但这种统一化协调还是保证了各国专利制度的独立运作,使得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国发展水平的专利制度。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方向是单一的制度、单一的司法、单一的机构,无论是是实质审查结果的共享,还是更高层次的由一个独立机构授予在我国生效的专利权,都会直接影响我国专利审查、授权的行政与司法主权,影响我国的专利政策独立性。

其次,在一体化协调中,无论是程序性的还是涉及实质授权的一体化制度,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性接受。程序性的一体化制度如PCT等制度中的一体化国际申请程序、实质授权的一体化制度如相互利用和承认审查结果的制度等,都可以考虑加入。一方面,可以减少申请、审查等重复性工作,提高申请与审查的稳定性,使同样的发明在各国取得授权获得了制度保证。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我国原有独立审查制度。

积极参与并引导专利制度国际化进程。

目前,专利制度的统一化和一体化进程正发展到了较为关键的时期。我国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应该主动了解专利制度的最新国际化发展情况,深刻理解相关合约条款的实质内涵,探究对我国的立法、创新、科技、企业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引导我国企业、研究中心、高校等主要创新部门参与相关讨论和条约制定,通过这些创新部门发现我国专利制度中的缺陷和实质需求,以此为信息基础,在国际专利制度的条约制定中争取对我国科技创新最为有利的条款。当前统一化与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即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协调。我国作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谈判中,应该找准当前国际协调的博弈关系,联合与我国利益相一致的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以此摆脱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被动地位,进而引导国际化专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唐春.从统一到一体:专利制度国际化进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知识产权,2008(9):34-36.

[2]包海波,盛世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专利制度创新及其绩效[J].科技与法律,2002(12):47-48.

[3]白光清.从专利法国际协调看美国专利制度的发展[J].知识产权,2003(3):38-40.

[4]郭禾.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专利法》第三次修订评述[J].电子知识产权,2009(3):53-54.

[5]刘华.国际专利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1):78-79.

专利运用制度 篇3

一、韩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立法的历史沿革

韩国最初导入工业产权(韩称“产业财产权”)法律制度为二十世纪初。1908年8月12日,韩国制定并公布了《特许令》(韩国“特许”即我们所称“专利”),直接引进并适用日本的法律体系。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57年,韩国政府初次制定并颁布了《版权法》,其主要内容来源于日本《版权法》,并于1986年全面修订。1961年至1963年,韩国大幅修订《特许法》,将其分离成产业财产权3种法律,分别为《特许法》、《实用新案法》和《意匠法》。随后,为了建立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韩于1979年3月1日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0年5月4日加入巴黎条约,1984年8月10日加入国际专利合作条约,1988年3月加入布达佩斯条约,1995年1月1日加入WTO/TRIPs协定,2002年12月11日加入马德里议定书(MADRID)。根据韩国法律规定,韩国加入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具有同等效力。

二、韩国专利申请与授权的相关法律制度

韩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实体审查条件与我国类似,但是在审查程序方面具有特点:韩国采用面向专利申请人需求的三轨制审查程序,包括加快审查程序、正常审查程序和延迟审查程序。对于我国创新主体而言,电子类产品、通信类产品等生命周期较短的专利申请或者亟需技术成果转化的专利申请,可以使用加快审查程序;对于医药类专利申请,鉴于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审批方能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所以可以结合药品审批的进度选择延迟审查程序。

韩国实用新型制度有关保护客体以及创造性高度等方面的规定,与我国专利法较为类似,保护客体限于“产品的形状、结构或者二者的结合”,创造性高度低于发明创造性高度;另外,韩国现行实用新型制度也采用形式审查与检索报告制度。然而具有特点的是,韩国具有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与发明专利申请相互转化的制度。创新主体在专利申请过程中,需要分析该技术方案的市场情况、侵权风险和保护力度。在存在较高经济价值并且需要尽快实现市场转化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发明专利申请可能因为未经事前检索而欠缺新颖性或创造性最终导致被驳回,最好是先申请实用新型,随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需要利用实用新型转化成发明专利申请的这一规定豍。

韩国外观设计制度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实质审查与形式审查并行的审查制度。对于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如衣物、纺织物等,申请人可以请求采用形式审查制度,仅针对该申请是否违反公序良俗进行形式审查。

三、韩国新《专利法》之变化

(一)程序上的变化

1、引入复审程序

在韩国旧的专利法制度中,当专利局的审查员对专利申请发出了最终驳回后,申请人可在驳回决定发出之日起 30天内向知 识 产 权 法 院递交要求撤销最终驳回的申请。而在新的《专利法》中为了给申请人更大的时间和选择自由度,当申请被驳回后,程序中加入了可供申请人选择的申请预复审程序。在新法的程序中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申请的技术内容和经济上的能力选择。新的可选程序是:在驳回决定发出之日起30天内,申请人可以选择提交复审请求并作出相应的修改,由此申请进入了可选择的复审阶段;在完成复审之后的30天之内,申请人可以根据复审的结果(通过或驳回), 如果仍是驳回,可以再要求撤销最终驳回的申请,即接续旧法的后续程序。当然申请人也可以不进行申请预复审程序,而采用在专利局的最终驳回之后的30天内,直接递交要求撤销最终驳回的申请,就如同旧法一样。

2、分案申请时机的调整

在韩国旧《专利法》中,申请人具有两个提出分案的时机:一是可以在答复审查意见的指定期间内进行,另一个为在递交要求撤销最终驳回的申请时起30天内。

在新的专利制度中,申请人除了可以在答复审查意见的指定期间内进行第一次分案选择外,结合新引入的申请预复审程序,申请人还可以在专利局最终驳回之后的30天内提出分案申请,即同申请预复审的期限。

(二)文件修改的变化

1、权利要求的修改

韩国旧的专利制度中,申请人可以通过采用答复最终审定书的形式,针对最终审定书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在答复的文件中可以递交要求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也可以通过递交要求撤销最终驳回的声明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另外在提出声明后的30天内也可以递交修改文件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以达到继续推动审查程序、实现授权的目的。然而在这两种递交的修改文件中,旧的韩国《专利法》禁止任何形式的可能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有实质性影响的修改。

2、依职权的修改制度

在旧的韩国《专利法》中,审查员没有被赋予职权对申请文件中的明显文字错误进行主动修改,即使是申请文件中的文字错误十分明显,并不影响任何人对申请文件(尤其是权利要求)的理解。这种过于严谨的程序所造成的结果是,由于申请人在撰写过程中的一点笔误等错误,就需要审查员再次发出补正通知书,由申请人自身加以修改然后再授权。

四、结语

我国作为具有广阔市场容量的新经济体国家,既是巨大的专利申请国,又是巨大的专利输入国,近年来的专利输入和输出量都十分惊人。这些巨大的数字预示着我国在今后若干年内将迎来一个专利审查、授权、应用、纠纷等有关事宜的激增阶段。如何为国内外的申请人、审查员和专业人员提供一个高效的平台,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命题。

注释:

杨平.日本实用新型制度的历史及变革[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9):84-85.

学生申请专利奖励制度 篇4

根据科技局及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我校为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保障发明创造活动的健康发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识,特建立如下激励政策。

1、实行专利申请奖励制度。在科技辅导员和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中,凡在我校学生申请的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受理一项,学校奖励学生100元,奖励科技辅导员50元。学生申请的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学校将此计入学生档案。辅导教师(科技辅导员)辅导学生申请一项发明专利或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颁发优秀科技辅导员证书,并作为评先选优的优先条件之一。

2、取得一定经济社会效益的授权的实施专利或申请专利进入了实质性审查阶段的,可优先向科技部门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并由学校向市教育局申报并组织申报参与县科技进步奖评审。学生通过申报专利产生的自然科学类优秀论文论著,可向科协申报自然科学论文奖。

3、对优秀的学生专利发明,在市里举办的有关科技展览会上,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学校进行展览展示。

从专利制度看大国兴衰 篇5

[关键词]专利制度;大国兴衰;专利权

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相继出现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兴衰更替,风云激荡,将相互隔绝的世界推向一体化。可这五百年间,在大国的舞台上为何不见中国的身影?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同时也走向衰落。清朝的一个闭关锁国政策让盲目自大的思想伴随国人近两个世纪,直至英美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国人才惊醒,但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到民国时期,封建军阀割据,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惨痛而深刻,给这个国家带来百孔千疮。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掀开崭新的一页。在回望五百年的历程中,从九个曾缔造神话的大国的兴衰进程中,我们能否寻找到可用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作为对先前已逝事物有教养的记忆,是不应该被轻易抛弃的教益源泉。历史,它能够通过澄清往昔和理解其部分含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和未来。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拥有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这三个国家尤其是英美有相对先进的制度。这正是中国目前所缺失的。本文仅就在大国对专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寻找差距和经验,尤其是英国和美国。

专利制度,是依照专利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权的方式来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促使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法律制度。专利制度的萌芽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1474年威尼斯制定了世界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专利法》,正式名称为《发明人法规》(Inventor By law)。1449年英国产生了最早的发明专利。当时的亨利六世国王向佛兰芒人John of Utynam授予为伊顿公学制造彩色玻璃的方法专利。1624年英国的《Statute of Monopolies》(译为《垄断法》)开始实施。《垄断法》被认为是现代专利法的鼻祖。随后欧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的第一件专利出现于1641年,是关于食盐制造的方法专利。1787年美国宪法对专利权作了相应规定,这是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国会于1790年通过专利法案,成为美国原始专利法,同时也是当时最系统、最全面的专利法。随后,1836年的专利法案奠定了美国现代专利制度的基础,美国专利制度步入正轨。1852年英国颁布《The Patent Amendment Act》(译为《专利修改法令》),它标志着具有现代特点的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

中国专利制度的嚆矢是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颁布的奖给商勋章程。19制定的工艺品暂行章程是中国最早的专利法。1923年后专利制度更是进一步强调“首先”发明及改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8月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但未能认真贯彻执行。现行专利法则是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第三次修改的专利法于10月1日起实施。

从专利制度一个简要发展的过程来看,时间上的差异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上的差距。因为专利一经引入生产领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会引领科技走向前沿。1765年,在格拉斯哥公园詹姆斯•瓦特完成了蒸汽机的构想,并于1769年取得专利权。也正是英国的专利制度在1773年挽留了瓦特的步伐,让这位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者,为英国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使人类开始有了自己创造的动力。也正是对专利的保护,使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欧洲同时也成为世界科技文明的摇篮,也推动两百年历史的美国走向富甲天下,成就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法学家伊凡(Evans J.)指出:“过去一百年内,世界最进步之国家,系以专利制度鼓励发明者之三个国家。”

可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专利制度的诞生,却比西欧国家晚了数百年。我国古代就已有罗盘针、火药、印刷术等科技发明,但因缺乏法律制度的保护和鼓励,以致几千年来停滞在农业社会时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技术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况都改变了。”可对于发明物的故土,它们改变了多少?除了落后还是落后。而对于先辈们披荆斩棘积攒下来的劳动和智力成果,他们的子孙后代给予了多少尊重与珍惜?

现代化的已跨过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向着知识经济时代进军。智慧因可以由个人永远排他占有,因此其与创造力是一个国家持久生命力的源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内在推动力。如何能更好地激发个人创造力,更有效地将智慧成果优化配置?最有效的途径是完善专利制度。专利制度给予发明者付出的一种奖励、肯定与保护,同时它回馈给国家和社会以巨大的推动力及领先发展的原动力。美国知识界有句名言:凡是太阳底下的新东西都可申请专利。它激励人们打破思想的枷锁,让人的思维驰骋于太阳所能照耀到的广阔空间。它以一种奖励机制的形式来激发人类神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汇集人类的智慧并将其发扬光大,最终将智慧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中国已打开国门三十余年,已放眼世界扩展视野积极探索了三十余载。对于国际上专利制度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有选择地借鉴,一个国家体制要适合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情况。所以,一切务必从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实际出发,着眼于完善国内的专利制度。

思想支配着行动,所以必须清醒而有理性地认识到这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软硬实力结合而相互较量的时代。知识产权是大脑的产品,是一份蕴涵无穷力量的宝贵资源,更是一种文化。而建立一种文化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我们输在了起点上,所以我们要更具紧迫意识,集自信心、创造力与探索欲于一身,将专利制度不断完善,紧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国“有忧乃大”、“有德乃大”、“有信乃大”、“有梦乃大”。

参考文献:

[1]彼得•帕雷特,等.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M].肘殷弘,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制度 篇6

改革建议方案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我国专利代理人才队伍建设,使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能以更科学的方式选拔人才、储备力量,同时方便应试人员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国家知识产权局拟对现行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制度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整,具体方案如下:

1.合格分数线的确定

专利法律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专利代理实务三门考试科目均实行百分制。每年由专利代理人考核委员会根据专利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当年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别划定三门考试科目的单科合格分数线。

2.合格成绩的记录以及有效期

除应试人员参加一次考试即三门成绩全部合格外,应试人员有一门或者两门科目的考试成绩达到当年合格分数线的,由考核委员会办公室对其合格考试成绩予以记录,成绩合格的记录自当年起三年内有效。应试人员需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补考并通过其余两门或者一门科目的考试。如果应试人员在三年之内未能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第四年再次参加考试时需要重新参加全部科目的考试,并重新起算合格成绩记录周期。

3.报考科目的方式和费用

凡首次参加考试或者参加过考试但没有成绩合格记录的应试人员,应当报考全部三门科目的考试;已经有成绩合格记录的,在成绩有效期内只需选择报考尚未通过考试的科目。

考试报名费不受考试科目数量的影响,所有报名参加考试的应试人员都应当按照各个考点的费用标准统一缴纳考试费用。

4.《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的颁发

应试人员自取得单科成绩合格记录当年起三年内,三门科目 1

成绩均合格的,由考核委员会办公室发出总成绩合格通Itboke,专注您所关注-----------

精品资料,IT技术文章,真情奉献!---------

专利运用制度 篇7

关键词:专利诉讼,专利制度滥用,永久禁制令,停止侵权

0 前言

专利制度的目的是“鼓励发明创造, 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 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是为“天才之薪”加上“利益之火”的制度。然而, 在专利制度出现到现在的几百年历史中, 专利权人在运用专利制度的过程中却一直不乏滥用专利制度的现象。滥用专利制度与滥用专利权利不同, 滥用专利制度的行为人是有权行使权利的专利权人, 但是其权利的行使却有那么些让人“可恨”, 他们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也与专利制度鼓励发明创造, 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的初衷相违背。“专利怪客” (patent troll) 这个词近年来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专利怪客以专利控告制造、销售公司侵权, 以取得高额专利授权费。专利怪客通过专利诉讼实现自己的专利权是专利权人的正当权利, 但是, 专利怪客却本身并不生产产品或者根本没有生产产品的意图, 大多数情况下不生产任何产品, 专利怪客的诉讼不但增加了被诉侵权公司的成本, 更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不利企业发展。

1 MercExchange v.eBay案情分析

电子商务巨头eBay公司也曾遭到专利怪客侵扰。1998年, Thomas Woolston在他获得第一个在线拍卖系统专利后建立了MercExchange, 但是血本无归, 他辞退了雇员。而运用了这个在线拍卖系统的eBay的购物网站却在运营, 2005年的销售额达到了45.5亿美元。MercExchange起诉eBay故意侵犯了他在线拍卖的专利权。判决结果为MercExchange获胜, 给MercExchange造成3500万美元的损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院最后把赔偿数额定为2900万美元。法院同样驳回了MercExchange申请永久禁止令的请求, 这也推翻了美国长期的法律惯例, 即判定一个专利侵权后将对侵权者采取永久禁制令。此判决也一时起了轩然大波。

在MercExchange v.eBay案中, MercExchange原来是使用其在线拍卖系统专利的, 但是后来并没有使用。而在大公司eBay运用其在线拍卖系统专利发展壮大占到一定市场份额时, MercExchange才跳出来对eBay提起侵权诉讼。MercExchange依靠专利赚钱, 但本身并不生产产品或者根本没有生产产品的意图, 大多数情况下不生产任何产品, 但是他们却利用手中的专利对真正使用专利的公司提起诉讼, 要求支付许可费。MercExchange的行为便是典型的专利怪客行为。专利怪客的最可恨之处在于他们往往躲在暗处, 蛰伏数年, 等到使用他们专利的产品占有一定份额的市场之时, 才突然蹦出来, 将制造和销售这些专利产品的公司通通告上法庭。一场专利诉讼可能把企业积蓄了多年的老本都耗尽了, 丰厚的利润以及屡试不爽的招数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被专利怪客盯上, 给企业经营造成巨大麻烦。

2 MercExchange v.eBay案的专利诉讼制度滥用分析

2.1 专利诉讼制度滥用的经济学分析

在其他各方面相同的情况下, 法律的确定性越大, 则发生诉讼的可能性越小。专利作为一种知识财产被产权化了, 即被纳入一个财产权法律制度之中了。一旦专利被产权化, 被纳入一个在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财产权制度, 专利权人就享有与有形财产所有人相同的充分救济。例如若一项专利被他人故意侵权使用, 而使用人比专利权人更有效率, 虽然其从侵权中所获得的利益超过了专利权人的损失, 但是应当向允许专利权人向侵权人主张其从专利侵权行为中的获利。这样通过侵权人不能从侵权行为中获利, 法律就迫使该专利的潜在使用人与专利所有人进行谈判, 从而以市场交易来代替法律交易。当市场交易的费用较低, 通常的情况就是当某人认为其能够比专利的所有人更有效地利用该财产时, 效率就要求这样的法律救济, 从而强迫潜在的使用人与专利所有人谈判, 而不是直接使用专利, 再由法院来决定他应当为此而强迫支付的价格 (损害赔偿金) , 而后者是一种低效率的资源分配方式。

专利怪客滥用了专利制度赋予的救济制度。诚然专利怪客是专利权所有者, 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专利制度的保护赋予其诉讼的权利, 专利怪客的诉讼权利是正当的, 所以专利怪客提起诉讼不应看作其专利权利的滥用。然而专利怪客明知侵权行为的存在, 仍采取放任的态度, 不及时提起侵权诉讼, 待侵权人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才提起侵权诉讼以索取高额赔偿, 这种故意便是滥用了作为救济的诉讼制度, 偏离了专利诉讼制度本来的目的。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 这种迟延行使权利的行为可能会使被诉侵权人蒙受巨大损失。专利权人是否及时行使权利本来是属于权利人意思自治的范畴, 但在市场博弈中, 市场参与者在对他人行为的预期中作出决策, 当权利人怠于行使其权利且处于持续状态时, 该事实状态往往会误导其他参与者认为权利人已经抛弃或者许可权利, 进而做出不当决策并招致损害。权利人当然应该对其放任态度和懈怠行使权利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在这里, 作为专利权利人的专利怪客的懈怠行为实质上是旨在获得高额侵权损害赔偿的效果而采取的消极的不作为。

2.2 永久禁制令核发标准的分析

据统计, 在eBay案之前, 美国认定的专利侵权案件, 有95%的企业被核发永久禁制令不得再使用该向技术, 而eBay案改变了游戏规则, 即判定专利侵权后也不必然就核发永久禁制令, 美国法院核发永久禁制令的比例下降到了75%。在美国专利侵权案中有核发禁制令的制度以停止侵权人继续侵权。禁制令分为两种, 一种是初期禁制令 (preliminary injunction) 当专利权遭到侵害, 权利人再向法院提起侵权行为损害赔偿等诉讼后可以向法院请求核发初期禁制令, 这种初期禁制令是在正式审理程序进行中经过法官初步审理后即与核发, 因此法院会令申请核发初期禁制令的人交担保金, 初期禁制令的效力也只到本案诉讼终结为止。另一种是永久禁制令 (permanent injunction) , 再经过完整的审理程序后法院判决原告胜诉后才核发, 其效力是永久性的。在美国专利审判的一大特点就是法院做出侵权判断后即签发永久禁制令, 许多公司因为对禁制令有所顾忌, 所以在接到警告函之后, 为了避免因诉讼而耗费更多的资源, 也为了避免败诉风险, 不得不接受专利怪客的敲诈采取妥协的策略。被告企业的妥协反过来有刺激了更多的专利怪客产生, 如此往复, 恶性循环。

在eBay案的终审判决中,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提出核发永久禁制令也要比照初期禁制令的检验标准, 即 (1) 若不予核发禁制令, 该侵权行为将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害; (2) 经比较后, 不核发禁制令对申请人造成的损害将大于核发禁制令对被告造成的损害, 即依法获得的金钱补偿不足以弥补该损害; (3) 在考虑原被告双方的利弊得失比较下, 此项衡平法的救济方式是有正当理由的; (4) 核发禁制令不会对公共利益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一来, 那些“躺在权力上睡觉”的专利怪客们一下少了永久禁制令这个威胁手段。

对照这四点标准逐条分析对专利怪客行为的规制。 (1) 专利怪客不进行实体生产, 也无法衡量因侵犯专利带来的预期利益的损失, 因此他们并不能证明他们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2) 对专利怪客的损失仅通过金钱赔偿足以弥补, 他们并不会产生诸如商业信用等金钱不能弥补的损害; (3) 从平衡的角度来说, 专利怪客更是理亏。专利怪客仅仅是权力的享有者, 但是他们只是古罗马法谚中“躺在权力上睡觉的人”, 这种人是不为法律所保护的。专利制度的宗旨在于奖励发明创造、促进社会进步, 专利怪客的没有并不使用专利, 并不能让社会变得更好; (4) 被专利怪客提起诉讼的侵权人往往是市场上的成功者, 核发永久禁制令会对消费者造成严重伤害, 并不能让社会变得更好。

2.3 美国的诉讼制度助长了专利怪客的滋生

专利诉讼的案件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且耗时持久, 所以很多情况下对于专利怪客发信发函提出的勒索条件一般企业都选择屈服。永久禁制令的核发标准是MercExchange v.eBay案判决结果中与专利怪客之战中最为明显阶段性胜利, 然而, 专利怪客不仅仅是利用了之前美国专利诉讼制度中的没有核发永久禁制令标准的漏洞。专利怪客的盛行还有法律制度上的其他原因。首先, 从IT繁荣的20世纪九十年代, 到专利局申请专利的人迅速增加, 造成的结果是专利审查者的工作量急剧增加。再加上那个时候IT行业对于专利局的审查者来说是一个新的行业, 在先技术的资料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专利质量的下降, 有些专利本身可能就有一定缺陷。在IT行业2001年繁荣的泡沫破灭的时候, 许多IT公司破产, 不得以很低的价格转让他们的专利, 而正是这个时期, 混乱的专利买卖市场让大量的专利流入到专利怪客们的手中。另外, 联邦巡回法院的高重判率使专利制度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这种不确定性是专利怪客们大为欢喜的, 专利怪客本身不生产或基本上不生产产品, 他们有时间耗, 就算地方法院判决对他们不利还可以上诉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而地方法院的判决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结果完全不同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假定。如果专利怪客在听证会或者法庭中能得到胜诉, 那么他们在联邦巡回法院的重审中也能胜诉么?再次, 美国法律诉讼的费用承担方式为各方承担自己的诉讼费用, 这就是熟知的“美国方式”。在其他国家用的是败方支付诉讼费用。这就是熟知的“英国方式”。英国方式下专利怪客提起诉讼会掂量一下胜算可能性, 否则一旦败诉将会承担巨额诉讼费, 而美国方式下专利怪客则不尽然有这种考虑。

3 MercExchange v.eBay案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3.1 我国专利诉讼制度滥用的现状

我国的专利怪客现象虽然没有那么严重, 但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迅速发展, 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已经引起了专利怪客的注意。据报道, 在零八年的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展德国IFA展上, 中国参展的企业150多家遭到了以“专利侵权”为名的搜查, 50多家企业的产品被扣押, 这是依柏林公共检察官应欧洲某专利怪客提起的刑事诉讼和扣押要求而下达的行动指令。这次专利怪客向中国企业发起的进攻让中国制造的产品声名受损, 经济上也受到损失。专利怪客肯定不会放弃诺大的中国市场。

3.2 我国的专利法上的停止侵权救济应有一定限制

我国专利诉讼中, 在专利侵权得以认定以后, 如果专利仍在有效期内, 专利权人获得停止侵权救济是自然而然的。我国专利法的停止侵权救济与美国专利制度中“永久禁制令”的效果类似, 但是我国专利法上没有对停止侵权救济有所限制。在历次的专利法修改中从未对停止侵权的理由和条件作出规定, 也未进行过修改。法院基本没有拒绝停止侵权救济的判决。在专利法第三次修改中, 第75条增加新规定“专利权人请求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 如果侵权人停止实施相关专利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不责令侵权人停止实施行为, 侵权人可以继续实施相关专利, 但应当支付合理费用”。这一修改对专利停止侵权救济施加了一个条件, 即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如果给予停止侵权救济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专利权人将无法得到停止侵权救济, 对停止侵权救济加以限制开始有所体现。尽管如此, 这一修改远远没有体现对停止侵权救济应有的限制。而且增加这一限制条件, 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与本次专利法修改中增加强制许可的理由、扩大强制许可的范围相衔接。我国专利制度中对停止侵权救济还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永久禁制令是专利怪客实现目的时一个有利砝码, 很多公司也是因为害怕永久禁制令的巨大威力而不得不支付巨额许可费后了事, 如果我国没有停止侵权实施的条件和限制, 专利怪客滥用停止侵权救济制度将会增加社会成本。

3.3 我国企业如何防范专利怪客的侵扰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对付专利怪客滥用专利诉讼制度的行为, 例如韩国知识产权不宣布将成立专门对付专利怪客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 美国为了防范专利怪客也成立了“专利联合防御基金”, 其主要任务是抢先发现未来五到十年内统治市场的新技术并对之实施专利覆盖, 定期检索公司核心产品和技术, 发现并及时填补漏洞。我国类似的基金组织还没有出现, 但是仅仅通过具体的诉讼案件来防范和抵制专利怪客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企业在专利怪客大规模侵袭之前有许多未雨绸缪的功课可以做:第一, 做好专利检索, 防患于未然, 尽量避开可能侵权的专利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第二, 通过对可能发生侵权的行为进行专利监视;第三, 回避可能侵权的设计;当然, 做前面散步的工作都将会耗费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的, 一个企业同时做好非常不易, 最好是集中起来成立类似的专利技术联盟, 依靠多家企业的力量结成技术联盟共同完成上述活动。

4 结语

美国自从2006年的eBay案之后, 核发永久禁制令的标准比以前严了许多, 2007年的KSR案件之后, 专利显而易见性的判断标准也提高了, 这些都增加了专利维权人的维权难度。此外, 据美国联邦巡回法院判断的其他案子表明专利权人现在获得较大的赔偿金比以前困难很多。如果被告知是侵犯产品当中一个小零件的专利权, 那么赔偿金只按小零件赔偿而不是整个产品来赔偿, 这些都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专利怪客的流氓行为, 控制了专利怪客滥用诉讼制度的现象。我国对付专利怪客的经验不足, 制度上也有便于专利怪客的制度漏洞。因此, 我国企业应该总结国外对付专利怪客的经验, 未雨绸缪, 同时, 在立法上也应该堵住专利怪客可能攻击的制度漏洞, 让专利怪客无法在我国大规模盛行危害我国企业的发展。“专利怪客”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称谓, 对专利怪客的描述可以看出专利怪客并不受人欢迎。专利怪客也可能仅仅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 随着制度的完善专利怪客也有一天会消失。

参考文献

[1][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why pharmaceutical firms support patent trolls:the disparate im-pact of eBay v.MercExchange on innovation HELM_COMMENT RETYPE.DOC12/20/20063:55PM.

浅析专利优先权制度 篇8

一、协调四区域专利法律制度中的优先权冲突

在我国境内存在着四个独立的法域,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法域之间的专利制度各不相同,且专利权具有地域性特征,所以四法域之间的优先权冲突在所难免。

1、通过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来协调

大陆参加的与专利有关的公约有:《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TRIPS协议》;香港适用的国际公约有:《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申请在进入中国国家阶段后,可指定香港,但必须按香港专利注册条例进行注册)、《欧洲专利公约》、《TRIPS协议》;澳门适用的国际公约有:《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欧洲专利公约》、《TRIPS协议》;台湾适用的国际公约有:《TRIPS协议》。可见,《TRIPS协议》可在中国四区域间专利制度冲突的协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RIPS协议》规制了WTO的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体制。这个“建立在现有重要知识产权条约的基础之上的协定,为WTO全体成员方必须遵守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了一系列最低标准”,“是在GATT主持下成功地协调各国知识产权政策的第一个样板”。

我国四区域都要享有和履行《TRIPS协议》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大陆和台湾为加入WTO已经修改各自的专利法,以达到《TRIPS协议》的最低要求。通过外部的压力给内部增压,在客观上起到了协调四区域专利法律制度的作用。另外,根据TRIPS协议的规定,在一定条件下,WTO成员应视为《巴黎公约》的成员。这样一来,中国诸区域均适用《巴黎公约》有关优先权的规定。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在我国某一区域提出的专利申请在其他区域应享有优先权。

2、单方面承认在外域提交的专利申请在本法域申请专利时享有优先权

笔者以为,大陆可以做出特殊规定:对于在香港、澳门地区首次提出的专利申请,在大陆提交申请时可以享有与大陆申请人所享有的相类似的本国优先权。台湾问题解决以后,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按照目前我国大陆专利法的规定,首次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提出的专利申请,在大陆申请专利时申请人不可能享有本国优先权,这需要另外做出特别规定。

3、努力协调各区域的实体法

解决区际冲突的途径有二:一是冲突法解决途径;一是统一实体法解决途径。专利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利具有严格的地域性,故在专利领域,问题的解决应着眼于实体法的协调和统一。通过统一实体法来解决区际法律冲突是每个多法域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一国两制”下我国区际法律冲突有相当的特殊性,解决这个问题是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也涉及到法律体系和法律传统,更涉及到中央与特区的关系,因而在处理上应当慎重。尽管四区域可在《TRIPS协议》的框架下达成某种程度的一致,但该协议毕竟只是提供了一种最低标准,还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也存在着众多的不同。因此,筆者认为,由四区域有关人员共同组成一个协调机构(可考虑成立非官方组织),专门负责完善四区域的专利法律制度,协调四地实体规范的冲突,对于推进实体法的统一是有利的。同时各区域相互之间应加强联系和沟通,力求使各区域的专利法律制度在实体规范上减少分歧,最终实现在我们国家建立统一的专利法律制度的目标。

二、完善对“一发明一专利”具体适用方面的规定

上一篇: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成效下一篇:乡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