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沟通的途径(精选10篇)
与家长沟通的途径 篇1
青年教师与家长沟通方式、途径与技巧
顾家弄幼儿园 张仁倍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作用的辨证发展过程。在迈进21世纪的今天,各国都在重视教育,以求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因此,强调学校教育的开放,强调社区的发展,把学校、家长和其他社区力量看成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共同因素。而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各的内涵,其特点、原则、方法、内容都有所不同,但他们教育的对象是同一的,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即使孩子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青年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儿童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青年教师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如何解决青年教师在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些困难?我们认为应该从青年教师与家长沟通入手,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经验:
1、方式:(1)个别方式:
幼儿园家长工作个别方式是指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一对一地沟通与进行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密切家园联系,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指导者,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指导对象,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进行指导。此方式适应每个幼儿与家庭具有全面性特点。
我园青年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个别方式一般为: ① 家庭访问 ②个别交谈 ③家园联系册 ④家长咨询
⑤书信,便笺:是指教师与家长用写信、便条进行书面沟通的方式。此沟通方式有利于教师对有特殊需要的家长进行个别指导。有利于教师、家长双方对那些不方便当面交谈的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共识的指导形式。此沟通的具有自由和随机的特点。
⑥电话联系(2)集体方式:
幼儿园家长工作集体方式是指教师对家长群体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式。集体方式对普及科学育儿知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帮助家长认识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我园青年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集体方式一般为:
①家长会:幼儿园家长会就是指有学校组织与领导的园级或班级组织形式的集会。如新生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的概况,师资。学前教育目标、任务、活动的设置、时间的安排、生活、护理、保健工作的管理、教学特色等。班级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级培养目标与学期工作重点等。青年教师一般组织班级家长会。
②家长学校
③家园之窗墙报
④顾幼简报(园报)。
⑤家长开放日
⑥家教经验交流 ⑦提供学习资料
⑧家长委员会
⑨家教指导辨析活动 ⑩亲子活动
2、途径:(1)正式途径:
正式途径是指一些由幼儿园组织的,比较正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其特点是,它们多有园方发起的,次数相对比较少,有一定周期,一般有: 家长委员会、家长会、辨析会、亲子活动、家长学校(或家长讲座)、家园之窗墙报、顾幼简报(园报)、家长咨询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册、家园专栏、家教经验交流、家庭访问、家园联系册、家长信箱、家长意见征询表等。
(2)非正式途径:
非正式途径是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与互动中,随时随地地都在进行的活动。其特点是大量、分散和随机的指导。一般多数是家长比较主动提出来的。有: 家长在接送幼儿与教师的交谈、个别咨询、电话联系、书信便笺等。
3、技巧:
(1)家长工作制度化:
为了使青年教师做家长工作落实到实处,在研究活动中分析了青年教师家教指导工作的困难成因,并进行了指导,使青年教师重视了家教指导工作,并形成了共识,制定出了我园家长工作七必须制度:
①新接班教师必须对每个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及家庭环境,并在家访后做好反馈记录与分析。
②对插班生必须家访,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及家庭环境。③必须对二天及以上没来的幼儿进行家访,并做好反馈记录。
④每月必须按时出二期《家园之窗》墙报,并要求与月教育目标配套。⑤每月必须定时写好个别幼儿的家园联系手册,并在月底与家长见面,让家长写好反馈意见。
⑥每个青年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中定期主持召开家长会、家教讲座、辨析会、展示活动、亲子活动等家教指导与实践活动数次。
⑦青年教师必须撰写家教指导研究方案。(2)家长工作多样化: ①重视家访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做到,幼儿一天不来问一问,二天不来去看望,并拓展思路,对个别幼儿家庭进行讨论性、交流性、探讨性家访。做到:第一,对缺席幼儿家访。第二,对表现异常的幼儿家访。第三,对个别特殊幼儿家访。
②充分利用孩子入园、离园的零星时间灵活及时的与家长沟通:
教师每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青年老师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的青年教师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我们组织了青年教师讨论,分析了幼儿和家长的心理,使他们了解这种做法的危害性。现在青年教师改变了方法,在交谈中把家长当成朋友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及时地向家长汇报,如果幼儿有缺点或犯了错误也是先肯定孩子的进步,再提出希望,这样就会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③及时通过电话与家长联系:
现在通讯网的扩建使得电话这一通讯工具成为最简洁的联络途径。利用电话形式开展家教指导工作,针对性强,能迅速、及时地指导家长解决问题,电话联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电话联系的方法是双向的,可以是教师——幼儿,教师——家长,也可以是幼儿——教师,家长——教师的联系,对那些不是经常来园接送孩子的家长沟通与指导特别有效 “两情一线牵”,加深了教师与家长、与幼儿的感情。
④建立家园联系手册:
青年教师对托班全体幼儿进行“宝宝日记”的记录工作。虽然工作量大,但得到了幼儿家长的热烈欢迎与交口称赞。青年教师也在家教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如青年教师董莉撰写的“宝宝日记——家园沟通的桥梁”在市家教会议上进行了书面交流,并收入论文集中。
⑤改革传统家长会:
以前,我园传统家长会用“一言堂”是不为过的,青年教师迫切地想把自己的想法、知识传授给家长,不论家长是否需要,于是家长们只能被动的接受。通过学习与实践,青年教师转变了家教指导的观念,形成了“主体”与“主导”的观念,改变了传统家长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始终处于既是主体又是主导的地位。家长是配合教师指导的、从属地位,而变为以家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使家长会在指导方式上有了创新。
a讨论式: b汇报式: d活动式:
⑥利用家园墙报做好宣传工作:
家园墙报——家园之窗是教师宣传的阵地,是展示青年教师能力的一个舞台,通过“家园之窗”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在园的情况,获取家教知识及其他教育信息,更好地实施同步教育,通过观摩指导活动,让青年教师了解出版家园之窗,要积极主动的设计构思,要从幼儿教育实际和家长的需要出发,及时更换内容,以自身的重视来带动家长的关注,并学习吸取信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家长都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深入体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互动作用。
与家长沟通的途径 篇2
五(A)班的王浩(化名)给笔者的印象不太好,因为他经常迟到,也不愿意和同学们一起游戏。那天下午的体育课,他又迟到了,于是笔者让他归队,可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站在旁边发呆。于是,笔者忍不住了,跑过去准备揪他耳朵。没想到他反应出奇的快,一把捂住耳朵,表情痛苦地哭了起来,眼泪哗哗地流。笔者就纳闷了,还没有碰到他的耳朵,怎么会有如此痛苦的反应呢?此时,一位学生说他的耳朵有问题,他便哭得更加伤心了。笔者看他那样子,心里不是滋味,但笔者觉得应该教育一下这学生。于是,笔者说到,“哭什么哭,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还是男子汉吗?给我站好了,上课去!”没想到这一招一下子就镇住了他,他回到了队伍当中。那节课笔者带领学生们玩了两个游戏:《看谁打得准》和《迎面接力赛》。大家玩得很开心,但王浩情绪一直很低落,不过比起之前的上课状态,他还是有进步,因为他参与了。
第二天,班主任对笔者说:昨晚吃饭时,王浩哭得很伤心,也没有吃饭。更麻烦的是,校长找到笔者,说王浩的家长投诉我体罚他的孩子,使劲地揪他孩子的耳朵了。真是冤枉,当时笔者是想揪他耳朵让他站到队伍里面,可笔者还没有碰到他,他就哭了,怎么就变成使劲揪了呢?我得找家长问个明白。于是,便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的沟通后知道这个学生的情况:孩子的父母都是医生,家族几代单传,备受宠爱。孩子的耳朵先天畸形,整形已花去十几万的费用(想想有点后怕,多亏没有揪到他的耳朵)。因为耳朵畸形,所以孩子极度的自卑,心理极其脆弱。家长对其也是百般呵护,只有宠爱,没有责备,他们不敢给孩子一丝丝的挫折。
得知此情况,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同这位学生的家长好好聊聊。碰巧的是我们正好住在同一个小区,周末的时候笔者便邀请王浩的爸爸来家里喝茶、聊天。
那个周末我们聊了很久,聊得特别融洽。因为他们特别需要教育孩子方面的援助,就像病人需要医生那样。于是,笔者和他说:“我们今天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不是作为王浩的老师与你谈教育问题,而是作为邻居,为人父母在一起聊聊关于小孩教育的问题。如果觉得没有价值,当然可以一笑了之,不采纳罢了。”
笔者对这位家长就这次与他儿子的事谈了笔者的观点。
第一,盲目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可能导致恶性的连锁反应。孩子刚刚做过耳朵整形手术,如果老师真的使劲揪他耳朵,后果肯定不堪设想。家长不假思索地相信孩子的片面之词,给老师带来了伤害,实际上也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了伤害。如此下去,孩子今后可能会变本加厉地说谎。另外,教师受到伤害可能也会对孩子敬而远之。长此下去,后果可想而知。
第二,过于溺爱孩子可能会毁了他的一生。因为孩子身体上的一点缺陷而放弃对他品行方面的教育,不敢给孩子提任何的要求,不是爱而是害。试想,孩子终将会走进社会,社会还会溺爱他,将就他吗?父母不可能呵护孩子一辈子。当前更应该考虑如何淡化他的敏感点(其实王浩的耳朵畸形不细心看的话很难发现),给孩子建立信心,而不是夸大。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那天课上我问他是不是男子汉,他马上就不哭了。为什么一见到家长就又还原了?那是因为家庭的溺爱阻碍了他的健康成长。
第三点,学生在学校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在学校遇到问题,我们应该先与老师取得联系,而不是直接向校长反映。否则老师会觉得你不信任他,误会太深的话,老师可能从此不再关注你的孩子。而如果直接与老师沟通,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不但不会伤和气,今后老师肯定会更加关注你的孩子。
家长听后如梦初醒,连声说对不起。说那天是他最有收获的一天。从那以后,我们的沟通变得像家常便饭一样,经常探讨孩子的教育方法。笔者用大度征服了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思想赢得了家长的信赖。
同家长沟通后笔者便与班主任商量,先让王浩做一名小组长,“逼”他与人交流。课堂上多鼓励他积极发言,建立信心。体育课上,笔者还积极鼓励他参与集体游戏,有时还特意安排对他有优势的游戏角色,让他在同学们面前显得有价值,让同学们喜欢他,让他变得阳光起来,不再哭鼻子。
笔者还同他的爸爸商量,让王浩多看一些励志性的书籍或电影,潜移默化地引领他的变化。他最擅长的书法在比赛中屡屡获奖,赢得了小伙伴的掌声;他的奔跑速度越来越快,吸引着无数羡慕的眼球。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篇3
【关键词】沟通;艺术
每个班级不只有“乖宝宝”,也会有“捣蛋鬼”,找家长“告状”,常常被一些老师用作整治调皮学生的一种方法。可是,许多事实表明,这种方法效果不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笔记里,就记载着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年级有一个活泼好动的男生尤拉。女教师发现他在课堂上总是坐不安稳,随便讲话,有时候拿纸折成一个飞机,趁老师回转身的时候放出去,惹得哄堂大笑……简直没法上课。女教师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到家里去找尤拉的母亲“告状”。怎么办呢?女教师和孩子的母亲约定,每天把尤拉的不良行为记在学生手册里,由母亲“采取措施”。决定命运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母亲看到手册里的“事迹”,大发雷霆,狠狠地打了孩子几巴掌,还用皮带抽了他一顿。这个从小没挨过打的孩子惊呆了,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痛楚和屈辱。尤拉变了,他常常阴郁地、悲愤地坐在窗前,好像对于一切都无动于衷了。三天以后,尤拉说他把学生手册弄丢了。母亲又使用了她的皮带。原来那个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孩子,现在显得沉闷而且孤僻。他很少抬头,避免和教师的目光相遇,而当这种相遇无法避免的时候,女教师在那眼睛里看到的是愤怒和绝望……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不少老师恐怕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我经过长期认真地分析,发现“告状”法之所以失败,首先在于它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教师在家长面前历数学生的种种过错,往往会降低孩子在父母心目中的人格和地位,使孩子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丢了面子,抬不起头来。这就严重的伤害了“儿童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人的尊严”,他的自尊心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教师的“告状”无情地摧毁了,他感到已经无需再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作什么努力了,于是很容易变得无所顾忌。其次“告状”法也容易伤害家长的自尊心。看到自己所钟爱的孩子被教师的控告描绘成一副实在难以令人喜欢的形象,是一件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此时,家长很容易恼羞成怒,等教师一走,家长就把一切怨愤倾泻在孩子身上,轻则训斥责骂,重则触及皮肉。教师的“告状”无意中离间了家长和学生的关系,破坏了家庭教育的正常气氛。第三,“告状”法破坏了师生的感情。教师“告状”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孩子蒙受屈辱和痛楚,失去父母的宠爱和保护。于是,孩子很自然地把这一切归咎于老师的“告状”,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过错。他理解不了教师的“好心”,开始拒绝教师的帮助,产生了对抗教师的心理。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凡是一向调皮、难以管教的孩子,往往是家长不会管、不愿管、管不了或舍不得管的,家教如果有方,孩子何至如此呢?试图通过“告状”而求助于家长的威严,愿望往往是要落空的。
那么,如何与家长沟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与家长沟通时与其“报忧”,毋宁“报喜”。
思想品德教育能否奏效,归根到底要依靠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学生的思想往往是已知与未知、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统一体。任何一个调皮学生,思想品德中都有一些“闪光点”,都有一些积极因素,而这正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据地”,是向缺点错误发起进攻的“桥头堡”。《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设法调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积极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因此,“从儿童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当教师把自己从学生身上发现的优点和他的点滴进步告诉家长时,往往会使家长喜出望外,从而使学生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温暖和保护;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和满足,从而树立起做人的自信,“抬起头来走路”;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爱护和信任,从而更加愿意接近教师,接受教师的帮助。这样,学生的优点越来越多,让教师向家长的汇报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形成教育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所谓“报喜”并不是要老师见到家长时光拣好听的说,更不能牵强附会甚至无中生有地吹捧学生,而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前提下,中肯地指出学生当前的主要缺点,和家长共商帮助学生谋求改进的方案。而且,“报喜”也不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目的和唯一内容。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从而使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是为了与家长互通情况、协调一致,以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与家长沟通的交流心得 篇4
2.6任欣欣
二年级的小学生就是个小大人儿,作为班主任,我是这么认为的。现在的小学生都比较早熟,什么都知道,这与家庭和学校教育也是分不开的。小学生应该更需要耐心的引导,让他们拥有正常的心态和纯真的童年。而不是让他们过早的接触社会,受到不好习气的侵染。
我特别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就是希望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得知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生活习惯及表现,从而更好的“对症下药”,解决他们外在或是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班级也有几个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不顾不问,采取放任的态度,一出问题就用“揍”的方式解决。也有的家长很物欲,教导孩子有没有成就就是“有没有钱”“钱多不多”之类的“教导”,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金钱至上”的观念。还有的学生喜欢攀比,在衣食方面比较突出,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独苗”,所以家长提供给孩子什么都是最好的,甚至有的学生私下还比起谁的文具更名牌,更值钱。
这些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一种疾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学会关怀他们,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是什么。多和孩子们交流,走进他们的心里世界,发现他们心里的“小秘密”,然后加以正确的疏导,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会健康。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培养和训练,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良习性要采取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导方式寻根治疗,使孩子的身心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思想的独立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的好做法值得老师去借鉴并运用到班级教学和管理当中。有些家长在生活中经常陪孩子一起读书,当故事中蕴含着道理的时候,家长并不采取“填鸭”的教育,而是指导孩子自己去理解其中的道理。我记得有一位家长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孩子做家庭作业,却发现语文书不见了。孩子不相信地连找了好几
篇遍,还是不见语文书的行踪,一张小胖脸迅速垮下来。到同桌家按门铃,无人应答。回到家,一张惶惶的脸上,眼泪就要溃堤,孩子看着她,问她:“你说我怎么办嘛!”
这位家长也没有打一通电话帮他找书,帮他借书,帮他请求老师谅解。她觉得这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去解决。她也明白,实际上孩子的意思也是让她跟语文老师打电话替自己求情,希望不会责骂自己。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艺术-家长会 篇5
在小学的低段,教师与家长接触是比较频繁的,交流的机会也多,但并不见得一定是与家长的沟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产生了教育的合力。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要把握好的,否则事倍功半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与家长关系破裂,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同类型家长区别对待。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时我们甚至会遇到一些粗鲁的家长,那就要求我们接待不同类型的家长时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
对于知识型的家长:一般如实向家长反映情况,主动请他们先提出教育的措施和处理的意见,认真倾听。这些家长一般来讲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观察自己孩子的表现经常比老师还要深入、细致、具体,作为班主任应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当然,班主任在听取家长意见的同时还要具有自己的判断力,要冷静地分析。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一批家长,他们有一定的知以、修养,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这类学生家长交谈后通常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一般见面部要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再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都会有一些闪光点,抓住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那些溺爱型的家长更是希望听到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肯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这样家长才会从心理上接受班主任。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家长,班主任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在要求中透着婉转。班主任的主要目的是要家长全面的了解孩子,从而主动地与班主任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对于脾气暴躁型的家长:这样的家长往往文化程度不太高,“恨铁不成钢”,学生一出现毛病,他们也不加分析就拳脚相向。与这样的家长沟通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谨慎行事。要以柔风细雨式的交谈方式,要让家长知道: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并不是希望给自己的学生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学生。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打一顿,既没使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也可能加深师生间的隔阂,使孩子对班主任极为反感,感到老师很可怕,很可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 “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父母不知道在打骂孩子的同时,他们也犯下了新的错误,与其惩罚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要使家长理解所有这一切,首先就要以情服人,取得家长的信任。使他们相信,请他们到学校来并不是为了给孩子以惩罚,而是争取家长的协助,共同帮助学生。对于这样的家长一定要声明:既不能打骂孩子,还要起到教育作用。
对放任不管型的家长:多报一点喜,少报一点忧,决不夸大问题,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使家长明白,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一定要加强,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班主任最感头痛的是面对“后进生”的家长。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来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用“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缺点,语气要舒缓婉转,这样就会让家长感到对他的孩子充满信心。(家长会)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班上有些学生的父母开学好几个月后被我请到学校来交流,碰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刘老师啊,我们不是不想和你交换意见,孩子成绩太差,我们做父母的实在不好意思来找你啊。”我说我是一直不赞同父母这么说的,孩子成绩不理想原因很多,可能是小学的学习习惯没养好,也可能是其他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原因,在我们老师的眼里所有学生都是很可爱的,他的身上也同样有很多可爱之处,例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有学生就为班级赢得了很多的荣誉。相反的,基础差的学生还更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的关心,希望我们能加强沟通与交流,能让你的孩子早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把成绩赶上去。从此那些家长来学校和我交流的机会明显多了。
对于气势汹汹的家长:我们要以理服人。教师碰到气势汹汹的家长往往也会热血冲头,碰到这种家长我们一定要沉得住气才行。碰到此类家长,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带微笑。在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像巨大的磁铁吸引铁片一样让人无法拒绝。班主任在面对家长的指责时,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要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渡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与家长沟通的心得体会 篇6
要用智慧和勤奋来做家长工作。读懂家长心里,知道家长在想什么,不单纯的迎合家长,也不让家长觉得心里不舒服,这就需要处理技巧。经过在园的学习,我觉得很有必要将家长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家长实行不同的工作方法。
对于知识型的家长,可以讨论一些理论的内容,用确实可信的理论依据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用规矩稳妥的态度面对家长;对于长辈型的家长,要用尊敬的态度、较缓慢的语速以及先报喜后报忧的方式对待,隔代人对幼儿一般都比较骄纵、宠爱,而且长辈级家长思维保守、固执,完全逆反于他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不利于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中等阶层型家长,在知识量方面没有知识型家长丰富,在育儿观念方面也存在误区,在这个类型的家长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发展,但不知道方法,整天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家长干脆就是将孩子送来幼儿园请老师当保姆看孩子,不跟老师交流沟通,不关心孩子的在园表现,对于这两类家长,教师既要耐心的解答家长的问题,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家园共育,也要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逐渐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让其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扮演什么角色,并如何扮演。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与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不同方式,并勤于思考和实践,找到与家长交流的最佳方式,为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寻求良好的途径。
农村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与策略 篇7
良好的家校沟通是教育成功的基石,而这种沟通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技巧或方法,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有可能造成家长和教师的冲突。由于农村家长在教育方法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这就更需要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了解农村家长的心理,就学生问题,相互配合,共同施教。
我在农村长大,毕业后也一直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对农村的家长比较了解,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般是依靠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因此,教师的责任就变得更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农村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与家长沟通。笔者以本人从教20多年的经验为基础,谈一下与农村家长沟通的方法。
首先要让家长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都由老师负责”的观念。
在农村,有很多家长认为既然孩子上学了,孩子教育的事都交给学校了。记得有一年开学时,有个家长来学校送孩子,见到我就说:“今后孩子就交给你了,我和他妈都没文化,不能好好教育孩子。”他们把学生的一切全部推给教师。甚至还有个别家长认为,家里条件好,孩子长大不用上大学也能过得很好,学习成绩怎样都无所谓,只是现在年龄小,在家也不能干啥,放在学校就是让老师帮着看着。面对这样的家长,教师真是无可奈何,但又不能无动于衷。
我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跟他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总之,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做好家长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孩子的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有的家长希望儿女成才,自己却从来不读书,不看报,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平时不让孩子打游戏,看电视,自己闲着没事打扑克,玩麻将;更有甚者,把孩子关在屋里学习,自己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从不天天向上。这样的家庭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有位家长经常来我家做客,一提到孩子学习,她就抱怨某个老师管理不严或教得不好等,我问她:“你是怎么管理你的孩子的,每天孩子放学后你在干什么?”她说:“我每天晚上都去打麻将。”然后我就告诉她:“这样可不行,你把时间用在玩上,对孩子疏于管教,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你每天要给孩子创设一种家庭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我作为教师,每天下班回家也要兼顾孩子学习,询问孩子学习的各种情况,遇到孩子不会的,及时给孩子讲解,你们总是说,老师家的孩子学习好,其实是老师知道怎样去培养孩子。”经过多次的沟通与交流,她终于不去打麻将了,开始在家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她的孩子后来考上了重点高中。
其次,要把握地域特点,掌握与农村家长沟通的方法。
1.在农村家访不同于城市,一方面,教师要在农闲的时候才能进行家访,因为农忙季节,农民大都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做家访时要有耐心,因为家长的文化层次、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和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不同。
有一次,我们几个教师到离学校40多里的几个村屯家访,到第一家时,学生在家,家长去地里干活去了,到第二家时,家长去打麻将了,我们让学生去叫,学生回来说:“他妈说让老师再等一会,还有两圈麻将没打完。”无奈我们只好等下去,大约一个小时后,家长回来了,一进门看到我们感到很惊讶,有些脸红地说:“你们还没走啊。”我们说:“没事,等你忙完了,我们了解一下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我们的诚意和耐心打动了家长,那一次家访很成功。所以农村教师要带着诚意,放下架子,平等地与家长沟通,才能取得实效。
2.召开家长会要选家长都方便的时间,我们学校定于每月的13号开家长会,因为这一天赶集,家长来得比较全。大多数家长都能来到学校和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也有个别家长不知道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曾经有一位家长,来到学校就跟老师说:“给孩子请一会儿假,去集上买衣服,我也没啥说的,你们开吧。”说着拉着孩子就走,也不管老师给不给假。当天家长会结束后我就给他打了电话,询问了他不开家长会的原因,他说:“我家孩子学习不好,我也没有文化,怕你当着所有家长的面批评我们。”找到了他不愿意开家长会的原因,我就耐心地和他说:“家长会不是批评学生或者家长,而是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另外,家长与家长的沟通对学生也是一个促进,你们可以取长补短,借鉴或学习其他家长的教育经验,学习一些管理孩子的办法。”我们又在电话中聊了一些有关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的问题,沟通得非常好。后来,每到家长会,他都来得很早,和老师家长都能主动沟通,他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越来越好。所以,农村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家长,善待家长,不要伤了家长的自尊心,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3.把握各种便利条件,与家长就学生问题随时沟通。在农村大多数人都是乡亲,彼此都比较熟悉,见面的机会较多,有时候走路碰见了,也要站在路上聊一聊孩子的学习情况。放学时,家长接孩子时,也是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好时机,老师能把学生的情况与家长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这种沟通是经常性的,很有效。
再次,教师要通过工作成绩来取得家长的信任。
虽然农村的家长普遍对教师是比较尊重,可是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他们也不会买账,当面不说什么,心里却很抵触。还有一些家长不信任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如何,也不论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直接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认为把孩子送走就能成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从教20多年,每年都教毕业班,上一届的小楠同学考上了重点高中,她当时在班里只是中等生,学习成绩也一般,比她学习好的学生都到城里去读书了,但其中只有两个考上了重点。后来她的爸爸见到我就激动地说:“我姑娘没有选错!”学校的教育赢得了家长的认可。今年的毕业班一共有18个学生,其中10个考上了重点高中,8个考上了一中,在本地影响很大,很多家长因此特地把学生从城里接回来,其中有一名家长到学校和我们说:“我们去了4年,花了很多钱,现在孩子都不学习了,还不如不送了。”但还是有些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认可,认为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师素质低。可他们没深入地去考虑问题,我们和城里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培训与进修的机会也差不多,由于更加珍惜学习提高的机会,农村教师有时提高得更快;另一方面,城里每个班级的学生特别多,有时能达到60人,教师杂事多,很多事情不能面面俱到,而在农村就不同了,一般一个班10人左右,小班额使师生的关系特别融洽,每个学生老师都能照顾到。但很多家长理解不了,再加上攀比心理,他们想别人家的孩子能送走,我们也得送到城里去,不管家庭条件允不允许,也不管孩子的自身能力如何,其中有些孩子没有家长的管教,上网打游戏,胡乱花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农村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争取得到更多家长的信任,让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达成自己的求学目标。
与家长沟通的辩证法 篇8
当老师的,尤其是班主任,少不了要和家长沟通。先进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不仅要把家长作为教育其子女的帮手,而且要把家长视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关心更多的学生,关心整个班级乃至一所学校。所以,和家长沟通既是教育学生的需要,也是办好学校的需要。但家长与学生不同,他们是与老师一样的成年人,跟他们沟通更需要方法与技巧。我在沟通中运用辩证法思想,对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生”与“熟”
【释义】这是沟通的程度与深度范畴的一对辩证关系,“生”是指沟通中使用的语言或措施有时轻度、适度,或者说点到为止。“熟”是指针对某种情况或某个家长,在沟通和处理事件时把道理讲透,把措施用够,必要时还要反复沟通,扩大沟通。
【案例一】在一个课间,学生李明急匆匆下楼,在楼道与正在上楼的王哲撞了个满怀,把王哲手中的MP4撞在地上摔坏了。王哲又急又恼,甩手给了李明一个耳光,并且要李明赔偿MP4。两个人闹到了我办公室。他们的主要“辩语”是——
李明:我急匆匆地下楼是因为下一节课是物理课,物理老师要我去帮拿实验仪器。王哲自己边上楼边看MP4,没有及时避让。王哲打了我一耳光,该赔多少钱?
王哲:这个MP4价值600多元,是我妈刚给我买的,李明撞坏了我的东西不但没道歉还怪我挡了他的路,他不撞坏我的东西,我怎么会给他耳光?
我说,快要上课了,你们先去上课。他们还算听话,悻悻地回教室去了。
【分析与处理】他们离开办公室后,我迅速作出决定:这件事必须及时处理,以免事件发展又生事端;由于涉及物品赔偿,且数额较大,必需双方家长到校协商解决。
李明的爸爸李连秋是一家公司的中层干部,在以往的接触中,感觉他话不多,但很讲道理。对他的沟通我会“生”一点——让他知道事情的原委和我的态度就可以了,对他儿子不必过多地批评,让他自己表态赔偿。王哲的爸爸开了一家公司,他妈妈陈红居家做全职太太,对王哲过去就有不少溺爱的表现,估计她会得理不饶人。果然,下午在与李连秋的协商中她说出了这样的话:损坏东西要赔偿,没有什么说的,我儿子打了别人耳光,也给他一点钱就是……
我不想让两位家长在办公室发生争论,没等处理结果,就让李连秋先走了,而把王哲的妈妈陈红留了下来。我和她谈了很久,道理“熟透”了,陈红也认识到了表面上李明理该赔偿,但实质上王哲动辄打人,深层次的教育必须抓紧,否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一周后的班会上,我请来了全班学生的家长,和学生们一起开了一个题为“要赔偿更要成长”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李连秋主动拿出600元钱,但陈红没有接受,并且要儿子王哲向李明道歉。我趁机向全体家长和学生说了一番道理。班会课后,李连秋还是将600元钱留在我这里,我也上门去交给了陈红。
对一件不好的事,不要就事论事地处理完就停止,还必须抓住机会,使之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这也是辩证法的一种应用。
“急”与“缓”
【释义】学生中出现某些问题而又必须与家长沟通时,有的沟通要及时,这就是“急”,如上文所述的案例;有的时候要先让当事人(学生和家长)看一看、想一想,作好接纳信息的准备,这样,沟通起来效果会更好,这就是“缓”。
【案例二】一次,因为上体育课打球发生碰撞,两个学生发生了摩擦。由于体育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课后两个学生再次扭打起来,其中一位学生的头被打破了。班主任知道后马上通知双方家长来学校政教处找我处理。魏强的家长带来七八个亲友,一进门就质问学校要怎么处理,并提出了很多的过分要求,抛出狠话说,如果学校不按要求处理,他们就“回打”。双方家长就这样在办公室闹开了。
【分析与处理】由于我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双方家长又非常激动,甚至要在办公室打架,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处理好的,我就请家长们先冷静下来。我说,这件事的具体情况还没有调查清楚,我们要先尽快把事件的原委调查清楚。之后,我们一定会给家长一个公正的解决办法。我请家长回去后仔细向孩子了解情况,并约定两天后来学校协商解决。经过调查知道,打篮球时秦刚不小心撞倒了魏强,魏强起身就要打秦刚,当时被同学拉开了。下课回教室的路上,魏强又冲上去打秦刚,并把秦刚掉出来的手机故意踩坏。在这种情况下,秦刚还手把魏强推倒,魏强的头被撞破了。情况调查清楚后,我请班主任打电话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双方家长,并特意叮嘱班主任做好秦刚父亲的工作。两天后,双方家长再次来学校。这次双方都只来了一位家长,魏强的父亲没来,他妈妈来了。魏强父母向他问清了情况,和学校调查的情况一致。他父亲自知理亏没来,妈妈来道歉并赔偿了手机款。事后,我们还是把魏强的父亲请到了学校,围绕他的行为与孩子的教育成长等话题进行了一番沟通。
“出”与“进”
【释义】由于通讯工具的普及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上门家访不多了,这并不是坏事。但动不动就请家长来学校,可不是什么好事。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有时候必须“出”——上门去和家长沟通;当然有时候也必须“进”——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沟通,比如上文的案例。
【案例三】谢文是我班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基本上都在前三名。但他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说话。高一期中考试结束,学校发了家长会通知,这是高一学生的第一次家长会,所以我也在班上再三叮嘱:没有特殊情况家长一定要来开会,但结果谢文的家长没来。第二天,我问他为什么家长没来开家长会,他始终没有回答,一直沉默。我就向他要家长电话,他也不做声。由于谢文平时学习很好,也很守纪律,这件事我也就没有追究下去,告诉他下次开家长会一定要请家长来。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又要开家长会,我特别叮嘱谢文要请家长来学校,但结果还是没有来。我非常生气,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通,但在我办公室,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一句话也不说。
【分析与处理】后来,我静心想了想,按理说成绩好的学生都愿意请家长来学校的,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但我从谢文嘴里得不到一句话,怎么办?后来我从其他学生那里了解到谢文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境比较贫寒。谢文在读初中时,家长就从来没来过学校,谢文也从不带同学去他家。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决定走访谢文的家。在去之前,我准备了一些资料,主要是有关家境贫寒以及父母残疾家庭的孩子如何克服自卑心理,自强不息的事例,在路上我就跟谢文探讨着这些问题。谢文自身刻苦学习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變命运和现状,所以这一路上的交流效果不错,他的话也越来越多了。谢文的家只有两间街边平房,父亲在家门口摆个修鞋小摊,母亲四出捡废品。从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很重视小孩的学习,但身体残疾带来的自卑心理又很强烈,从来都不与子女一起在公共场合出现。后来,我又多次去走访谢文的家,通过沟通,我不断向他们传递这样的信息:别人看不起你们,但你们不可以看不起自己;要让孩子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歧视,把别人的歧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高二期中考试,谢文考了班上第一名,年级第六名。家长会之前,我又来到他家,诚挚地邀请家长去开这个家长会,这次谢文陪同他的父亲参加了家长会。家长会上,我看到他的父亲始终都带着从容的微笑。
通过这件事的处理,我懂得了和家长沟通有时候必须走出去,了解学生家庭及其父母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沟通无障碍,从而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这就是与家长沟通“出”与“进”的辩证法运用。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篇9
教育是家长与学校的联合教育,两者缺一不可。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成为连接学校与学生家长的重要桥梁。所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为家长所理解和鼎力支持,正所谓“能此者大道坦然,不能此者孤帆片舟”。那么,到底该怎样沟通呢?我个人认为沟通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表达。在表达当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和谁表达,也就是沟通的对象是谁。每个家庭各有不同,学生家长的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就要有针对性的沟通预案,适当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以下就针对这几种类型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护短性”的家长:这类家长爱自己的孩子胜过一切,他们不希望老师过多地去批评自己的孩子,很多老师都不愿意面对这种家长,但是作为班主任必须面对各类家长,那么,针对这类家长,我们还是要尽量积极的去面对,而不是去逃避,为了工作,适当放下恩怨,主动进行家访,真诚的推心置腹的把自己的出发点、目的和孩子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同时也和他们说清楚,如果对孩子的问题不管会出现的后果,让他们感受到你是为他们的孩子的成长好才管的,力争让他们理解你。当然你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条理清晰、目的明确、论据充分、值得信服,在这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表示出对其孩子的真正关心。
“后进生”的家长:这类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差,不愿面对老师更不会来开家长会,针对这类家长,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老师的架子,主动去拜访家长,用真诚的心去沟通,大家的共同目标都是孩子,我相信,这种方式会让家长有所感悟去面对孩子是“后进生”的事实,共同帮助孩子;有些家长可能还会有“差就差了吧,混个毕业证就算了”的这种想法,这类家长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想办法让他们打消这种念头,另外,可以向他们说说孩子的优点,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与老师一起帮助孩子取得进步。
“放任型”的家长:这类家长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推托教育子女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学习不上不下的中等生的家长,这些中等生家长的想法是,反正孩子也没啥大出息,只要不学坏、不出格就行。再加上这些家长忙于单位工作、忙于打拼挣钱,而孩子日渐长大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虽同居一处,相互之间交流却越来越少。(班主任
)家长无心去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及心理感受,彼此缺少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更缺少相互的理解。针对这类家长,我们要经常去走访,可以建议他们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是家长能够坐下来去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的想法,同老师、孩子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溺爱型”的家长:很大程度上,我认为这类家长与护短性家长有些类似,溺爱型家长一般不对孩子提具体的要求,也不对孩子做具体的限制。对孩子的要求环境比较宽松、自由。父母对孩子要求没有什么事必须去做和什么事一定要做的,只是随孩子们任意发展,没有一个目标。这是一种要追求孩子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潜力的教育方式。他们对自己孩子要求太低,甚至没有要求,那么孩子们就很难有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目标,就更谈不上达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了。所以孩子对学习和工作成绩的要求也低,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令人满意了。针对这类家长,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做父母的不能太溺爱孩子,须知温室中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与这类家长交谈时,首先要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适当的指出学生的不足,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是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的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配合性”的家长:这类家长应该是所有老师都想面对的一类家长吧,这类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很重要,也很尊重老师,相信老师,与老师配合,是孩子在各方面取的发展。针对这类家长,我们可以固定的交流沟通,全面把握孩子的成长状况,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得确保家长是理智型的,不会打骂孩子),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技 篇1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然而,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他们或只重养不重教,娇惯溺爱,或方法简单粗暴,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只会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两败俱伤。班主任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只有与家长取得共识,才能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会使家长与学校共唱好学校内外一台戏。
她爸一个劈头盖脸地来一顿抱怨:“我把女儿送去你们学校,她出现了问题就是你们学校的责任,我做父母的不可能管得了那么多……”我一肚子地怒气,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但也没有跟他正面冲突。我坚持了每周末给她家打电话,询问该学生是否正常回到家。有一次她爸接到电话了:“老师,上次不好意思,我们这些人没什么文化,不会说话。”
2.坚持一个“礼”字
以礼待人,这个话谁都会说。但在日常工作中常会出现特殊情况。比如,对一个屡教不改的顽皮学生,或遇到突发事故,或遇上“不讲理”的家长,有些教师就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迁怒于家长。其结果造成教师与家长关系僵裂、不能通力合作做学生的工作。遇到上述特殊情况,教师要学会自我克制,始终抱着与家长商量问题的态度,积极认真地处理事情。这样才能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转变某些家长不正确的态度。
一.讲究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和家长打交道更是一门学问,每个家长从事的职业不同,文化修养、政治素质不同。再加上作为年轻的班主任来说,还没有感受过为人父母的辛酸,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历,虽然可能与学生的代沟不大,但总怯于与家长沟通,或在沟通中容易出现意外,导致沟通的失败。因此在同家长交流时要讲究沟通的艺术性。否则,就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
1、沟通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与家长沟通之前,首先要掌握其家庭基本情况,如该家长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成员等等,这样才会让你巧妙地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
3.坚持一个“常”字
做家长工作,是班主任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坚持一个“常”字,应当反对“告状式”的沟通。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平时已经把思想工作做在前面了,万一碰到什么紧急情况,也可迎刃而解。做家长工作要“细水长流”,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如每个寒、暑假前我都会给每一个家长一个电话,与家长达成假期的教育共识。然后,在假期的过程中,再一次给家长一个电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各方面表现。开学前的一天也尽可能给家长一个电访,与家长沟通学生回校前的准备工作。
与不同的家长,在不同的情况下交流,需要有不同的方法策略。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各不相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应采取何种接待策略,是班主任必须考虑的问题。
1、理智型的家长:班主任应将学生的实际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虚心的征求他们对班主任所采取教育措施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实际上很多家长的文化修养、理论水平、生活阅历和教育手段是班主任可借鉴的宝贵资源,他们的很多教育观念和方法是值得班主任认真学习的。
2、对溺爱型的家长:沟通时,针对家长关爱孩子的特点,首先要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的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的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3、对放任型的家长:班主任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看到,孩子是有发展前途,从而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自流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的向家长指出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4、对“后进生”的家长:班主任最头疼的就是面对“后进生”的家长。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个标准来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不要一次说的太多,不能言过其实。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缺点时,语气要舒缓婉转,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的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5、对蛮横的家长:要到这样的家长,班主任一定要沉得住气,要以理服人,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宽容、大度。有效的办法就是面带微笑。在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像巨大的磁铁吸引铁片一样让人无法抗拒。从而消除误解和矛盾。
2、选好场合,挑好时机
注意时机重在与家长沟通时选择的时间,一般不应在节假日的晚饭前后,尽可能不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忌到单位造访,忌在家长有特殊事情和心情不佳的情况下去访问或沟通。人的心理活动不同程度地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在政教处、办公室等公共场合与家长面谈,众目睽睽之下,这样做会极大地挫伤家长的自尊心。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能有一个引以为荣的子女,也都很要强爱面子,他们也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在那样的场合,家长很容易激发起对孩子的怒火情绪。学生于父母的关系,师生关系也会陷入僵局。所谓选好场合瞄准时机,就是选择、创设一种轻松、和谐、亲切的场合。这时与家长、学生的三方面谈,一下子便拉近了师生间的思想距离,拆除掉学生的心理屏障,也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和不安,同时平稳了家长的情绪。这样家长也愿谈乐谈,收到良好沟通效果。
3、要注意开头语,增进互相间感情交流
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是双方教育者的感情交流和工作汇报。由于他们之间各方面的情况互不了解,中间总隔着一道“墙”。因此,作为教师与家长交谈,不要急于谈学生的情况,否则,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或误会。那么,要使他们之间感情尽快融洽,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的话题引入:第一,关心的话题。从关心学生的家庭生活出发,询问生产、生意、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第二,赞扬的话题,如可这样跟家长聊起:“这孩子很有礼貌……”、“小明在学校很喜欢帮助别的同学,大家都喜欢他……”可用这些赞语一方面引起对方的注意,又可以把气氛搞得更融洽些。第三,拉家常的话题。“触景生情”地拉家常,使人感到亲切随便。尽量不要触及家长们的伤心事,以免引起气氛紧张,使沟通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4、要实事求是,不能只报“喜”不报“忧”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是第一教师,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紧紧联系着的。因此,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在校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向家长汇报,不能只说好的方面,回避不好的;也不能尽说不好的,不谈好的。尤其是对于刚刚出现的不良行为,要认真汇报,共同研究,防微杜渐。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沾沾自喜的情绪产生,使家长充分掌握子女的各方面情况,及时进行教育
二、做好家长工作还要诚、礼、常
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时我们甚至会遇到一些蛮不讲理、粗鲁的家长,那就要求我们做家长工作时还要诚、礼、常。
1.坚持一个“诚”字
【与家长沟通的途径】推荐阅读:
与家长的沟通07-19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07-26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桥梁11-26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09-14
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11-10
浅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06-25
浅谈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技巧09-09
有效与家长沟通07-09
如何与家长沟通08-05
年轻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