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2024-10-26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共10篇)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篇1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

一、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当今世上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受恶劣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每年的GDP都将损失7%~20%,环境问题已经升级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将会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挑战。

(一)、大气环境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依旧未放在心上。

(三)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而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则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的损失。

(四)工业污染

应该说,当今社会诸多的环境问题多半都是由各国大肆发展重工业基地而忽略环境的保护所造成的,各大重工业产业都是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之一,我们把由工业产业所产生的污染统称为工业污染。它主要是由生产中的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及各种噪音构成的,可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这些污染若不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理,将会对人民正常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破坏,后患无穷。

二、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综合上述所说,环境问题看似不起眼,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国家的长期发展息息相关的,现今的种种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将会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是我们必须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预防措施

1、大力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 境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要按照环境建设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设措施。大力植树种草,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2、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全民发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养成环保生 活行为和经营行为。从我做起,规劝他人,养成环保生活行为和经营行为。真正形成全社会讲卫生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风气。

3、工业布局合理。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重工业工厂应设立在远离市区的偏远地带,同时要远离水源,以免对人们平时的生活起居或是水资源造成危害。

4、在生产和生活中大力提倡节约用水。首先是厂矿企业要不断提高节水意识,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其次是广大居民和社会各界都要增强节水观念。

(二)治理措施

1、提高废水处理技术水平。工业废水处理正向设备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传 统的处理方法,包括用以进行沉淀和曝气的大型混凝系统也在不断地更新。近年来广泛发展起来的气浮、高梯度电磁过滤、臭氧氧化、离子交换等技术,都为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2、针对相应的污染性质,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 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实施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一般城市的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3、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 得到充分的燃烧。

4、改变燃料构成。实行燃煤向燃气的转化,同时加紧研究和开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资源等。

5、绿化造林。茂密的丛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 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

总之,城市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依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发展的象征和标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有针对性的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等进行有效的治理和解决。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运用科学的现代环境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寻找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真正做到保护好环境,扼制污染,真正做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和持续发展。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篇2

1.1 用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环境效益

我国城区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应该得到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的关注,通过加大城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可以帮助施工企业用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更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石,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有效开展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有助于政府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有利于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降低后期环境维护工作的费用,从而达到用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环境效益的目的。

1.2 加快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国家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原因是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在经济水平得到长久提高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要稳步进行,从而保证我国城区发展一直处于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施工企业要时刻关心周边环境,并应用先进的环保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城区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之后,便具有更充沛的资金去支持后续保护工作的开展,继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能够得到有效应用。

1.3 合理控制污染源的排污量

开展我国城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合理监控污染源的排污量以及规划相关企业的施工标准,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基数。目前我国有许多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效果不错,污染源的控制情况可圈可点,但是针对区域覆盖面积较大的城市而言,有效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2 城区环境保护机制构建的目的及原则

2.1 城区环境保护机制构建的目的

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类社会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城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话题,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城区环境保护机制可以促进生态社会的发展,并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建设环节中的落实进程。在建立城区环境保护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我国目前发展状况选择最佳的途径开展实施,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与技术,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区环境保护机制构建的目标。

2.2 构建城区环境保护机制所遵守的基本原则

构建城区环境保护机制需要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第一,可应用性,即指操作的便利性。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不仅要涵盖多方面数据、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操作人员快速获取所需资料。第二,科学有效性,构建环境保护机制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有效的统计策略,应用先进的计算方法,来确保最终结果的客观性。第三,阶段性,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要具有阶段性,不同环节所采取的措施也有所差异,还要根据生态建设进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计划。

3 目前我国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建设所造成的水资源污染问题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这其中城区用水量的增加尤其突出。工业化建设是目前国家发展的重头戏,城区人口随之不断增加,这一系列现象导致城区所需供水量大幅提升,甚至水资源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据科学统计,全国有近两百多城区出现缺水问题,许多政府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力度,从而使得水管破裂、地面塌陷等问题屡见不鲜。而且随着近些年来用水量的大幅提升,水质过滤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环境资源报告显示,我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城区水源没有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水资源污染很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水质危机。

3.2 经济发展造成大气质量的下降

在我国城区市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以及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域,大量汽车尾气、工业未经处理的废气在此排放,久而久之,导致大多数城市区域出现大气污染的问题。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报告显示,在所监控的近300城市地区中,空气污染情况达到恶劣三级水平的城市有百分之六十之多,换言之,我国大部分居民每天都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甚至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之下,而且人口密集程度越高的城市所受到的空气污染越严重。空气污染物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空气颗粒物等,这些成分绝大多数是由于人类对环境保护不重视而引起的。

4 针对目前我国城区环境保护问题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4.1 加强对水质保护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水质保护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水资源安全性出发,时刻密切关注城区对水资源的供应情况,在水资源重点保护区域以及景点、参观区等区域建立水质监控设备,一旦出现水污染的现象,便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以免后患。第二,在开展水质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着治污排污与节约用水相互融合的原则,相关企业在处理污水问题时要使用先进的环保设施,政府要提高城区的排水能力,以便最大程度保证水资源的安全。

4.2 制定大气污染以及固态废物的整治规划

首先,在进行大气污染整治规划的建设过程中,要采取行而有效的措施从而确保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物体燃烧后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的流入以及工业废气的产生等等,所以,汽车行业要努力寻求新型燃烧方式,用太阳能发电或是电力供能来取代传统的燃油形式。大型工业企业应该使用科学的废气过滤设备,努力将其转变为可再生资源。其次,在制定固态废物的整治规划过程中,时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政府应该推动企业关于资源利用率方面的研究进程,举例而言,政府可以综合管理城区中存放的众多污泥等废料,将其应用到树木的栽培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城市污染,还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5 结论

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助于我国城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协调,所以我国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虽然现阶段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类瞩目的成绩,例如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等等。本篇论文主要从城区环境保护机制构建的目的及原则、目前我国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城区环境保护问题应采取的主要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马传栋.可持续城市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

[2]杨荣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3]牛俊杰.城市环境保护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篇3

【关键词】 环境会计 问题 对策

环境会计的产生源于全球经济迅猛发展而带来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性问题。这一概念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由西方学者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挪威、日本等国环境会计已形成了初步理论框架,并具有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的说来,我国环境会计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尤其是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因此,如何在不断完善环境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推动环境会计在我国的逐步实施,不断提高环境会计实务水平,应是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一、环境会计基本描述

所谓环境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对各会计主体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传统会计只强调经济效益单目标决策,在争取经济增长的同时,少计甚至忽略环境因素,没有将环境问题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很好地纳入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加以研究和解决,局限性明显。如没有将环境资源以及企业应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作为资产、负债要素加以确认,也未将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纳入企业成本费用的核算范围等。传统会计在企业成本核算方面只顾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制造成本,忽略自然资本,使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环境的污染及破坏得不到真实反映,由此计算出的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社会经济真实发展速度,虚增了社会财富。环境会计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济业务过程和结果,在经济决策上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给予更准确的客观关注,实现了企业管理乃至整个经济管理由经济效益的单目标决策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拓展,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我国环境会计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形成环保文化氛围

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加强是环境会计顺利推行的前提和基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从环保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公众还是企业,都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个人利益时,才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而企业也是为了短期利益,不愿意在环保上做更多投入。另外,我国环境教育严重缺乏。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全国规模的公众意识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普遍很低。在评价政府近年来治理污染措施时,公众知情最高的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而64%的人对政府采取的治理污染措施并不了解,34.8%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还停留在环境卫生的层面上。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是环保法规不完善。我国虽然在环保方面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然而距离世界先进国家的立法水平还很远,特别是在可操作性方面亟待完善。二是环境会计准则缺位。现行的环境法规对会计事项处理不具有可操作性,2007年率先在上市公司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环境因素的考虑,也只体现在将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相关固定资产成本之中。我国环境会计实践无论是在核算对象还是披露形式方面都没有统一可循的规范。同时,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企业不愿主动披露环境信息,这严重地阻碍了环境会计实务的开展。

(三)一些环境问题的准确计量有困难

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技术与方法的不先进,这是环境会计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利用技术与方法的限制性,使得环境成本的核算较为困难,尤其是污染成本的计量更为复杂。例如,某一次的污染物排放可能对今后一年、几年或更长时间造成影响,所以要分辨出某一污染物的排放在哪一年造成多少损失是非常困难的。又如,对水污染损失成本的量化,有毒污水排到河里,使渔业受到损失,人们饮用水导致生病、精神上受损失,这些损失都应计入水污染损失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些成本的量化很难考虑全面。

(四)环境会计专业领域人才匮乏

环境会计是由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物学、会计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运用到多门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对于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成本、污染等问题的会计处理,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则应用起来会出现很多问题。但目前我国培养会计人才还是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学科没有设置相应的环境会计,因此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对本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好,缺乏全面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

三、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政府应该调动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环境和资源破坏的直接因素,督促他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树立企业绿色意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才会考虑建立、健全适用于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企业管理人员也只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可在环境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环境会计才能得到真正的推行。

(二)加强立法促使企业主动实施环境会计

一方面,政府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增大企业的违规风险,使企业将环境活动视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渗透到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促使企业主动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与管理。另一方面,加强环境会计法规建设,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将环境会计对企业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是将环境会计付诸实践的强有力的保证。出台环境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准则,使环境会计核算操作及财务指标分析规范化,为环境会计实务操作提供客观标准。会计制度也应逐步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加以具体化,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由财政部牵头,联合环保、税收等各方共同筹划增加环境会计相应的准则内容,也可制订环境会计制度或对现行会计制度补充有关环境会计核算与财务指标内容。

(三)进一步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环境会计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还未融合,有待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一是注重学科交叉运用的研究。因为环境会计学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领域很广。将会计学与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有机结合解决环境会计中的诸多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与规律,不断丰富其理论。我们不仅要重视会计理论的归纳和演绎,更要注重对会计方法和程序的探索,因为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科学的会计理论,合理有效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便无从谈起;同样,没有好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会计理论的力量便无法施展,也就不会有环境会计实务的开展。三是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西方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走在我国的前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对环境会计进行深入的探讨,解决成本确认、计量等方面的难题。

(四)加快环境会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

环境会计人才的奇缺是制约环境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环境会计专门人才应是当前及以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是推进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加快研究在高等院校如何开设环境会计相关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步伐,尽快填补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领域,造就真正的环境会计专门人才。二是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环境知识培训,使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知识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加强会计人员与企业内部的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与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建立环境会计的有效途径。四是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论教材,培养适合企业开展环境会计的适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顾碧红.环境会计目标及信息披露初探[J]商业会计,2007,(22).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篇4

一、环境保护方面:

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二、资源保护方面:

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农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煤炭管理法。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

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线保护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管理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篇5

1、沙尘暴

成因:①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②人为:植被破坏。分布: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

2、荒漠化

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过度放牧。分布: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3、沙化

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滥牧。分布: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4、水土流失

成因:①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②人为:滥垦、滥伐及工程建设。分布: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

危害: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和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严禁开垦陡坡地。

5、公害病

成因: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汞)。分布:城市、工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出现中毒症状。

措施: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6、水体富营养化

成因: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分布:城镇郊区、江河湖海。

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存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7、赤潮

成因:①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丰富的营养物质。②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

分布: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我国最易发生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等。

危害: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产生毒素,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8、酸雨(pH<5.6)

成因: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3等。分布:世界:西欧、北美、日本;我国:主要在南方。

危害: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措施:对石化燃料进行无渣处理;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炭排放大量SO2造成的。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华中、西南、华东沿海地区、华南和北方地区是我国五大酸雨区。南方较北方严重,北方酸雨主要在夏季。

9、温室效应

成因:森林大量减少,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分布:全球。

危害:全球变暖,极地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措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

10、臭氧减少

成因: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分布:南极臭氧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危害: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措施: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积极研制制冷系统。

11、光化学烟雾

成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分布:不利于气体扩散的一些谷地和大城市。危害: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体,危害人体健康。措施: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12、石油污染问题

成因:人类以各种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并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层很厚的油层所产生的。该油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自己本身强烈增温,抑制氧气的溶解和海水的蒸发,阻止上下层表面像沙漠一样炎热而干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海洋污染。危害:海洋污染,可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措施:及时清理石油泄漏、石油生产排放到海洋中的石油。

13、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原因: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无控制的旅游;污染;全球变暖等。

措施:采取就地、迁地保护等实际措施保护物种;运用法律和国际公约保护野生动植物;加强宣传、教育、提倡公众参与。

14、湿地减少

原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气候变暖,蒸发增强,湖面减小。措施:退田还湖,植树造林。

15、城市环境问题

成因: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大量集中,缺乏科学规划。分布: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

危害: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不利于改善环境,社会秩序差。措施:控制城市规模(人口和用地),合理规划,加强管理(郊区城市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1.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煤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

炭、石油)排放出大量的 低地;全球蒸发更加旺

能源利用率;进行清 CO2气体;大量毁林,尤

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

洁生产;植树造林,其是热带森林;另外氟氯

大,温带、亚寒带、寒

绿化大地 烃、甲烷等气体也能加剧

带将升温等,影响农业 温室效应

生产

2.酸雨

几乎全球

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回收SO2,NOX,开

及冶金过程中放出的SO2、湖、沼,破坏植物体、发清洁能源,倡导清洁 NO、NO2等酸性气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生产 形成PH<5.6的酸性的雨、雪、雹、雾等

3.臭氧层空洞

制冷剂等释放含氟氯烃的 危害人体健康,对色还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

两极的上空,气体

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

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 青藏高原上空

发放;积极研制新型的 等地,有向全

制冷系统。球性发展的趋势

4.光化学烟雾

汽车尾气(碳氢化合物、明显降低大气的能见度,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洛杉矶等

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线的刺激人们的眼睛、喉、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

作用下产生光化学反应,鼻,使人头痛呕吐,并使

洁能源等 生成的混合气体,在逆温

植物受到损害 的大气条件及不易扩散的 盆地等地形

5.沙尘暴

干旱、半干旱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

地区明显

表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多

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林、还草、还牧,严禁

大风,蒸发旺盛。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超载放牧,使生态环境恶化,导 致土地沙化严重。

6.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 海区,在海洋

放大量含氮、磷的物质,中的水生生物含有毒素

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 中较多见

是水中营养物质增多。在 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

涤用品

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

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水停滞等条件下赤潮生物集结

7.水荒

全球性干旱、淡水资源的补给少,造成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节约用水;修建水库,半干旱,人口

径流量少,以及季节分配

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

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稠密区的半干

不均,旱季更少;人口稠

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开发节水农业,改进灌 旱区较严重

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用

沙尘暴、生物种类、生

溉方式,研发抗旱作物 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等

态种类、生态系统的变化

品种,保护水资源,防

止水污染

8.海洋石油污染

石油运输,海上石油钻井

油膜覆盖海水,是水中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

沿海水域及

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

缺氧,石油也有毒性,迅速分解;播撒粉状石灰,主要航线的油渗漏和溢出

造成海洋动物、植物死

使其沉降;利用麦秆、泥 交通要道上

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

9.物种消退,全球森林草地萎 性问缩,生态平题

衡失调

人类滥采滥用生物资

源,毁林开荒,人口急 剧增长,工农业的迅速 发展,污染加剧等

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小 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 回收;可用燃烧法清除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

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减、生态恶化、人类的生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一 存空间和选择余地缩小,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控 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篇6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一方面,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危及人类健康。讲述这部分内容要通过举例来使学生理清环境问题的各种类别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阅读材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3.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必修Ⅰ中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我们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某要素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来讨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板 书: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篇7

一、我国税收筹划法律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税收立法不完善

1. 税法体系不够完备

我国没有一部统领税法的税收基本法, 对税收筹划合法性的认定、税收筹划的构成要件等重大关键性问题都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规定, 现行的税法体系只是一种宪法加各单行税法的模式。我国宪法原则性很强, 整部宪法就只有第56条对税收进行了规定。宪法中没有建立起税法基本规范, 同时宪法与各单行税法的联系非常少, 大量的税收基本问题是以行政规章的形式临时规定, 而并非是由法律予以规范的。因此造成税法法律效力低, 同时还存在规定分散、交叉重叠等不协调问题。这样,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纳税人就难以把握和运用税法, 税收筹划很难成功, 风险较高。

2. 税法的法律位阶过低

在我国目前的税法体系中, 除了《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是以法律形式出现的外, 其他的税法规范都还是以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方式存在。税法体系的现状导致了税法的法律层级偏低。同时, 众多的机关都拥有税收立法权力, 其具体职权在法律上又未进行明确的划分, 使得各级机关可以出台税收法规和优惠政策, 产生了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下级机关超越职权解释税收法律法规、各级机关之间层层授权导致责任不明等一系列的问题。税法的这种复杂多变的状态, 容易出现纳税人依据某一税法开展筹划, 但是税务机关却依据另一税法对其进行制裁, 这都增加了税收筹划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 税收执法问题制约税收筹划发展

1. 税收执法权力滥用现象比较突出

纵观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 其中大部分都是有关税收征管机关的权力和纳税人的义务的规定, 这种征纳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现状促使纳税人在税收征纳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 我国税收执法的主要依据是各级税务机关对税法所做的行政解释, 税务机关有对自己行政行为做出解释的权力。加之我国目前还缺乏对税收执法的有效监督。导致税务征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越权执法的情况比较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 擅自变通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擅自变更税基、税率;第二, 滥用税收减退免优惠政策, 擅自扩大优惠力度;第三, 越权处罚, 以补代缴, 以罚代刑等。

2. 征税程序上的违法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法律由于受到大陆法系传统的影响, 在实践应用中注重实体、轻视程序的现象比较严重, 税收法律法规的应用也是如此。在税收征管活动中, 也是总是强调实体法, 而忽视程序法, 具体表现在:有些应当告知的事项却没有告知, 应当送达的文书却没有送达, 应当遵守的法定期限却没有遵守等等。而程序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可以说是法律实施中的最关键因素, 税收程序的正当、合法与否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切身利益, 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3. 税收执法缺乏有效的监督

税务执法权应当同时受到内部监督 (对税务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来自税务主管部门监督) 和外部监督 (来自行政相对人的监督) 的共同约束, 才能对税务执法权力进行制衡, 从而有效地杜绝权力滥用行为。但是, 在实践中, 不管是税务主管部门还是纳税人, 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筹划法律环境的建议

(一) 建立相对完善的税法体系

1. 对税收实体法的完善

(1) 制定《税收基本法》

从税法的法律性质来看, 税法是属于公法, 同时, 我国的税种多且庞杂, 给每一个税种都单独制定一部法律是非常不现实, 也是难以实现的。鉴于此, 我们可以先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税法通则》, 在《税收基本法》中对我国的税收法制原则、税法构成要素、税种的设计、纳税人的权益保护、征税机关的基本职责等重大问题进行明确。

(2) 为税收筹划专门立法

由于税收筹划只是纳税人和税务代理机构的单方面行为, 在其是否合法上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必须在筹划前获得税务机关的认证, 认定其合法性, 解除纳税人后顾之忧。要达到此目的, 必须使纳税人、税务代理人和税务征管机关都有法可依, 这就必须给税收筹划专门立法。通过立法明确作为税收筹划法律关系主体的纳税人和税务代理人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利和义务, 确定税收筹划的范围和程序, 确定作为税收筹划认证人的税务机关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力和义务, 确定税务征管机关对税收筹划认证的法律效力等重大问题, 确保税收筹划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3) 提升税法法律位阶

首先, 应当在《税收基本法》的统领之下, 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清查梳理, 看现行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是否都有存在的现实意义, 如果已经没有继续施行的必要, 就应当及时予以废止;根据法规的重要程度和地位, 适时将现有的部分税收法规上升为税收法律;对于现有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的又急需加以明确重要事项, 可以制定税收单行法, 这样就能很好地改变目前税收立法以行政立法居多、法律效力不高、法律位阶偏低的立法结构缺陷。其次, 对于税收立法权必须严格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行使,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对税种进行立法时, 应当尽量避免过于原则、笼统、抽象的规定, 使其尽可能的详尽,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而国务院则只能够依法制定实施细则。

2. 对税收程序法的完善

(1) 设立独立的税收行政复议机关

鉴于我国目前的税收行政复议机关仍是作出具体税收行政行为的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复议机关在作出复议决定时难免会更多的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而有失公平公正, 对纳税人不利。因此, 国家应当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行政复议机关。例如:可以设置直属于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税收复议委员会或由中立的仲裁机构承担税收复议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行政复议不公的弊端, 促进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2) 考虑设置专门的税务审判庭

鉴于税法案件是一种跨学科、专业性极强的案件, 一般的法官由于欠缺相关的专门知识和经验, 可能不能很好地裁决税法纠纷, 因此, 很多国家都专门设立了税务法院以解决专业性税法问题。“税收司法是税收法治的突破口”, 推进中国的税收法治建设必须以推进中国的税收司法发展为前提。同时, 根据我国目前司法系统的现状来考虑, 是不可能成立专门的税务法院的, 但是在行政庭下设专门的税务审判庭则是可行的。该税务审判庭法官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民法、经济法、刑法等法律知识外, 还应该具备广泛的税收、财务、会计、企业生产经营、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 税务征管机关必须严格依法治税

1. 提高税务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专业水平

一方面, 税务机关应当定期对其税务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税务执法人员能够及时、高效、全面地了解最新的法律、政策和经济管理等知识, 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依法行政、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 税务机关还应当制定合理有效的服务和评比标准,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推动税务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完善税务执法队伍建设。

2. 规范税务征管机关的执法权

首先, 要求税务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征税, 做到公平公正, 同等情况相同对待, 坚决抵制“人情税”、“关系税”的发生;其次, 税收征管机关对于纳税人通过合法的税收筹划活动实现的经济利益应当予以肯定和保护。再次, 在税收核定程序中同样要求税务机关做到严格依法执法, 税务机关在对证据的收集、分析、判断时要谨慎。最后, 对于偷税、骗税、逃税等违法行为, 要求税务机关严格依法予以制裁, 增加不法纳税人的违法成本, 阻断不法纳税人企图通过不法行为降低税收负担的途径, 从而为合法纳税人的合法税收筹划活动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3. 建立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税务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纵向监督关系。要求必须重视税务系统内部组织结构的构建, 尽量做到在每一级税务机构享有权力的同时, 都有相应的制约机构与之对应, 只有在合理分权的制度保障之下, 才能促进权力的合法运行。二是建立同级行政机构之间的横向监督关系。要求各级政府同级机构之间充分行使对其他机构享有的监督权力, 切实履行好监督义务, 共同监督保障政府各机构都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执政。三是纳税义务人要树立较强的维权意识,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税务行政机关的不当或者非法侵害时, 坚决地进行维权活动, 这也是对税务行政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手段。四是新闻媒体要发挥好广泛的舆论监督作用。当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任何违法行政行为时借助新闻媒体对其进行曝光, 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促使税务机及其工作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和行使自身的权力。

参考文献

[1]徐英.税收筹划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许海.经济全球化下税收筹划前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 .

[3]黄丽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对策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4]李明辉.我国地方税收立法权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篇8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特点与主要问题

■ 吴 频 陈凯杰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

本文作者吴频为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的外贸不仅关系国内经济社会全局,更关系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今年以来,我国外贸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进出口贸易额2.8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5万亿美元、进口1.3万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2%、7.4%和4.8%,虽低于年初预计的目标,却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幅,预期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将有望实现6-7%的增长,占到世界贸易增量近1/4。展望2013年,随着国际国内整体环境趋向好转,我国外贸将保持稳定增长,从而为国内宏观调控与全球经济回暖,发挥积极作用。

一、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始终承受着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全球经济下行、外需疲软、国际贸易摩擦高发,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要素成本高企等内外双重挤压下,外贸形势异常严峻。尤其在今年,有两方面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

一方面,是欧债危机旷日持久,变数不断。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从南欧国家向欧元区核心国家延伸,从主权债务向银行体系扩散的势头进一步加剧。尽管在欧盟峰会上各国一致同意将政策重点从紧缩转向刺激增长,但制约欧洲各国的财政、金融、就业等问题相互交织,难以在短期内破局。OECD预计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今年将出现0.2%的负增长。欧洲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经济长期衰退,需求缩减,直接影响到中国近20%的出口和12%的进口(2011年数据)。

另一方面,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成众矢之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95-2011年间各国共发起了4010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中国遭遇到853起,占总数的1/5。今年以来,贸易保护手段政治化的倾向愈加明显,美欧先后发起对我光伏产业“双反”调查,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我鞋类、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起多起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和产品正面临从低端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前所未有的封堵。市场因素与人为遏制同步,使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步履维艰,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遭到破坏。

在看到上述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央的宏观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外贸整体格局和运行水平持续向好:

一是出口量价齐升,外贸转型正在提速。根据海关统计,今年8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上升了1.3个百分点,出口数量指数上升了1.7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外贸企业正在从传统数量扩张、打价格战逐步向高品质与高增值方向转变。从前段时期浙江中小企业“二次创新”调研中看到,绍兴和宁波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向国外品牌客户预供服装设计服务,增强定价话语权,赢得国外订单。可以看出,因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正在发挥作用,我国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增强设计、营销、品牌等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

二是市场重心有所变化,优化布局初见成效。今年前9个月我国对东盟双边贸易额2889.5亿美元,增长8.1%,其中出口增长16.7%。我国对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也分别增长了14.5%、10.8%和3.2%。这充分说明,在过去十年里,中国致力于加强自贸区建设,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有了初步的成效。尽管今年以来周边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放缓,但通过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我国企业和产品特别是重大装备和机械等出口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进口商品平稳增长,保障国内经济运行。今年以来,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调,我国进口能源矿产品和重要农产品增长较快,对缓解国内供应缺口,稳定市场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前9个月,我国进口原油、煤均为2亿吨,同比分别增长6.4%和36.3%;进口粮食、汽车数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3.6%。但值得注意的是,机电产品进口仅增长2.7%,远低于同期外贸增幅,表明进口商品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仍需加快。

综上,可以形成两个基本判断:

其一,全年我国外贸预计增长6-7%左右。主要依据:如按去年第四季度月均出口环比增长9%估算,今年第四季度月均出口1813亿美元,全年出口20394亿美元,同比增长7.4%;如保持去年第四季度月均出口1688亿美元水平,2012年全年出口预计增长5.5%。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外贸增速虽然放缓,但仍远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幅(WTO预计今年出口增长2.5%),也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整体实力依然较强。

其二,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相对稳定。表明国际收支状况平衡,对国内经济发展有利。预计全年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约为2.5%,较去年上升0.4个百分点。

二、关于明年外贸形势及需关注的问题

2013年我国外经贸的内外部环境将有改善。国内,国家促进外贸增长等各项经济政策(国办发49号文)效应陆续到位;国际上,全球贸易投资开始回暖。

(一)世界贸易将出现恢复增长

WTO预计2013年货物贸易增长4.5%。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分别增长3.3%和5.7%;进口3.4%和6.1%,好于今年,与2011年基本持平(参见表1)。

(二)全球直接投资将回升至危机前水平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1年FDI流量1.5万亿美元,今年将达到1.6万亿美元,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1.8万亿和1.9万亿美元。从投资潜力看,主权财富基金掌管近5万亿美元的资产,截至2011年主权财富基金累计投资1250亿美元,另外跨国公司目前持有的现金存量超过5万亿美元,预计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拥有可用于对外投资的现金超过5000亿美元。在被调查者中,对2012-2014年全球投资环境表示乐观的比例分别是19.6%、41.4%和53.4%;有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是2012-2014年最具投资前景的经济体。

表1 2008-2013年世界货物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

(三)IMF预估明年全球经济有所好转

近一段时期,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9月24日,IMF总裁拉嘉德在彼得森研究所发表演讲,对美国第三轮定量宽松、欧洲央行的OMT债券购买计划、日本央行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给予积极评价,敦促各国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刺激政策,防止经济衰退加深。10月9日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3.6%,低于7月份预计的3.9%,但明显高于今年3.3%的增速。IMF的预测较许多私营机构的预期要乐观得多。同时,IMF表示,预测基于两大假设:一是欧洲政策制定者能够控制住欧元区危机,二是美国政府能够采取行动解决财政悬崖问题,防止自动增税和减支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在看到国际环境趋向好转的同时,也要正视制约外贸增长的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出口减缓到谷底,但回升势头不明。国家统计局公布PMI(主要是大型企业为主)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8,为今年5月份以来首次止跌回升,但仍连续4个月低于临界值(参见表2)。汇丰中国制造业PMI(以中小企业为主)9月份升至47.9,略高于8月份的47.6(参见图1),但新出口订单分项指

表2 中国制造业PMI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44.9,为42个月来最低水平。表明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我国企业生产出口已到谷底,但触底反弹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需看秋交会的成交情况。

图1 汇丰中国制造业PMI走势图

二是汇率对贸易的影响不容低估。目前,人民币有效汇率居高不下,削弱企业竞争力。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今年以来持续走高,年初一度达到109,近几个月在108.36以上徘徊,而同期美国、韩国等都在走低(参见表3)。兴业银行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出口有为期4个月的领先性,有效汇率居高不下,将对未来数月出口有制约作用,企业对此也有普遍反映。10月份以来,受美国第三轮定向宽松政策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突破6.27,可能进一步抬高有效汇率,对企业获取明年订单造成新的压力。

表3 中国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变化情况

三是加工贸易出口动力不足。今年前3季度加工贸易出口3521亿美元,仅微增1%,表明投资转移和订单转移,正在引发贸易方式进行调整,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外商投资和出口订单将遇到更多困难,对此需做充分的准备。

三、推动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未来一段时期,确保外贸稳定增长,需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有关决策部署,把握好外贸发展的规律、趋势和重点,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创新外贸转型发展的新思路。要充分研究掌握我国在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及新的发展变化。我国外经贸快速发展,得益于传统模式,即“外资绿地投资—发展制造业—开展加工贸易—扩大投资和贸易”。但这种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应当及时制定实施更具针对性的产业、科技、贸易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在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营销等环节的创新,提高竞争力,走提升附加值的发展道路,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调整,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要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调发展。当前,跨国公司投资能力和潜力十分可观,我们引资的综合优势包括产业制造、协作配套、物流营销等体系健全、专业化分工生产和梯度转移势头良好,建议加快推进吸收外来股权投资、主权基金投资,切实转变过去单一依靠绿地投资的做法,积极拓展吸收外资的新方式、新来源,同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并购活动,这既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获取境外智力和资源的重要渠道,又是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带动产品设备出口的重要途径。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篇9

神府东胜矿区是晋陕蒙能源基地的核心,矿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文通过新构造运动、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水环境的演化、土地资源的.变化、堆放的废弃物等方面系统的分析了神府东胜矿区存在的主要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并探讨了它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

作 者:侯新伟 张发旺 李向全 陈浩 HOU Xin-wei ZHANG Fa-wang LI Xiang-quan CHEN Hao 作者单位:侯新伟,张发旺,陈浩,HOU Xin-wei,ZHANG Fa-wang,CHEN Hao(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11)

李向全,LI Xiang-quan(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92)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篇10

一. 消费信用释义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消费,亦称信贷消费,是指消费者为了达到种消费目的,在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凭借个人信用,不立即付款即获取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交易方式。

我国当前的主要消费信用形式: 1.商业企业直接以赊销方式,特别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2.银行和其他机构直接贷款给消费者用以购买住房、耐用消费品;3.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凭借信用卡,可以在接受该种信用卡的场所进行消费。

二. 消费信用的主要类型

我国消费信用类型主要有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信用卡消费及其他消费类型,其中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占消费信用的90%以上,是消费信用的主体部分。

三.发展消费信用的原因

根本原因: 鼓励消费,刺激国内需求,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直接原因:满足居民对高档耐用品消费的需要;解决家庭收支在时间上不匹配的需要;消费观念的转变。

四. 我国消费信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消费信贷开始于1998年,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了,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刺激消费信用的发展,但是结果却不甚乐观,不尽如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一种观望咨询多,银行宣传解释多,而实际借款人少的现象,具体表现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消费信用存在风险隐患

风险规避是市场上每一个信贷消费者以及信贷机构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风险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

a、消费者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

b、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c、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d、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e、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f、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2.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的不完善

作为信用消费的两大巨头,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个人住房、汽车消费却“热”不起来,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住房、汽车消费信贷金触服务不完善

a、手续繁琐,效率不高

b、贷款额度低,期限短,利率高,付现额度大。

c、商业银行贷款的责任管理模式过于粗放。

d、银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经营收人与成本支出不划算。

(二)、商业银行没有采取积极的对策

a、解放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不贷款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不但要大力宣传住房消费信贷,包括向政府宣传以获取政策支持,向社会宜传以增加客户,解放居民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住房等分配,消费不负债”的落后消费观念。

b、精确计算贷款风险,完善住房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应设立精算部门,专门计算贷款风险系数。特别是住房消费信贷,由于其年限

较长,风险系数较大,受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等系列影响,发生违约可能性较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争取将风险降到最小化。

c、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

前面已经提到了消费信用存在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而其风险又存在不确定性,因而一套完善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于规避风险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个人信用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为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使用权)做出的偿还承诺和偿还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个人保险保障情况、个人信用记载、个人其他资产构成以及个人债务情况等六个部分。

1.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此项内容主要是方便银行对借款人真实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经历等基本情况的一般把握。

2.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银行所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都基于对借款人运用第一还款来源的预期,就个人而言,现金收入即为第一还款来源。

3.个人保险保障情况。由于个人消费贷款的期限较长,不可控的因素较多,银行和贷款人都在寻求第三方保障。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偿还贷款,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消费信贷的安全性。

4.个人信用记载。通过借款人历次借款活动的连续纪录,以观察其是否有良好的还款意愿,是否有恶意拖欠或赖帐等恶劣倾向。

5.个人其他资产的构成。银行掌握个人的全部资产,既可在贷款时选择合适的抵押品,又可对借款人的偿还有一个全面的判断。

6.个人债务情况。商业银行在考虑贷款时,还应适当考虑借款人的负债情况。如果借款人负债比例过高,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保证贷款的安全性,那么银行就不应发放贷款。

通过建立个人信用消费制度,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同时将对银行及时收回贷款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将必然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

上一篇:教育办“两基”汇报下一篇: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