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的调研报

2024-09-13

现状的调研报(精选8篇)

现状的调研报 篇1

关于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科教兴国”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所以应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教育乃百年大计,教育事业是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在基层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机构处于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目前重庆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从基层入手,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基层教育。下为我市基层教育的几点现状:

一,家庭教育

从孩子出生第一道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孩子之前,更应该教育好家长。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有些家长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想给予孩子最全面周到的照顾,一味的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也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动,对子女疏于教导,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间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在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走上歪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创伤,对家庭产生恐惧感,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发展趋向。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学校教育

幼年教育结束,面临着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校教育。首先一个现状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困难的问题。学校的生源是以片区划分,因为农民工子女户口未迁入城市当地学校便没有学位以供农民工子女就读,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去原籍地就读,如果需要和父母一起居住在城市就读,就得办一系列繁琐手续,而且政策要求也

相当严格,此农民工子女就读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方面很重大的待合理解决的问题之一。学校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差不多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口号响亮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详细说来,我市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应试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流弊所及,基础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方针,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不平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较长一段时期来,教育部门及社会考察学校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因而就现状而言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

教师是灵魂的构造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极大程度的决定

了学生的思想和学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在一些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福利少,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基层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降低,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教育系统历来存在的一个问题,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这种分配不均色沟壑在不断扩大并且愈演愈烈。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相比,无论是校园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是不能忽视的。

四,学生自主选择

广大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分配不均。在一个地区内,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生源的分配也是按这等级来的,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为据而递减,于是从一开始,普通中学就处在最底层的地位。并且,普通中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全被城镇中学揽去。除

此,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送往各重点学校,造成这些学校的班级严重超编,每班60多人已司空见惯,70~80人一班的也为数不少。而且,有些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使得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名校情节在几乎所有家庭及学生本人心中是存在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孩子也希望读一个好学校,对自己的发展有利。

首先,我们思考的是高考制度的问题。当今社会,每年一次的高考被视为决定人一生命运的“独木桥”,如何度过这座桥,甚至已成为学生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首要目的。而这座桥并不好过,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而招生计划只有675万。尽管录取率每年都在增加,但截至今年,依然只有72.3%。落榜的学生抑或永远地和大学校园失之交臂,抑或选择长达一年的复读。因而在某些教师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被分为两类:能升学的和不能升学的。于是管理中出现了保护与淘汰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比如,有的教师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块。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实行近乎军营式的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

五,教育失衡

在基层教育中,课程安排严重倾斜,技能训练形同虚设。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又规定了一系列需开设的副课和技能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材。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智育被过分强化外,许多学校在美、音、劳方面形同虚设。首先,师资不配套。许多学校,上这些课是“拉夫式”的,谁有空谁上。其次,为了应付检查,教导处的总课表上排着这些课,而实际上,要么自修,要么被英、数、语等主课占用。至于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能减的则减,能取消的就取消,以节约一切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来应付考试,也防止学生“分心”。为此,学生体质下降,技能明显低下。

综上所述,目前我市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知道基层的启萌教育是长远教育重要保证,基层教育担负起为民族的未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的作用。最终使其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断培养出健康文明向上的新一代,为祖国做出贡献。基于此党政机关更应关注教育制度,关注下一代的教育,从现状分析总结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营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给下一代,因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现状的调研报 篇2

一、把脉:内容僵化是影响企业报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

《湖北电力报》自1985年创刊以来, 取得不少佳绩, 如1999年的“全省报业50强”、2006年的“全国电力行业十佳报纸”等。但笔者经过调研发现, 其传播效果有限, 企业职工普遍存在被动接受, 无论是对企业报的评价, 还是自身的参与意识都比较低, 其实际作用令笔者对其未来的发展担忧。通过对《湖北电力报》内容生产进行分析,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在如今的企业报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 “新闻眼”既不亮也无神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口。而一则新闻的“眼睛”就是标题。中国传媒在新闻报道方式上, 经过60年的演变, 逐渐从强调“意义”走向回归“事实”, 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语言获取受众的注意。作为企业和职工生活的全景图, 企业报在内容生产中, “新闻眼”既不亮也无神。以《湖北电力报》为例, 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同版临近标题雷同

西方标题的传统习惯是禁止在一条标题之内重复同一个词, 并且也应该避免使用标题中已有词的近义词。[2]在中国, 写新闻也有惜墨如金的说法, 雷同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湖北电力报》同版临近标题经常出现雷同。

如, 在报道企业相关的工作情况时, “完成×××任务”似乎是通用语句, 这两组词在不同的标题中频繁出现。第1994期综合新闻版“完成‘百日大战、百户送电’任务”与“完成三季度电费回报任务”不仅在位置上处于上下关系, 词汇“完成”、“任务”雷同, 而且所使用的句式结构也一致。而报道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时, 几乎都是“浅谈×××工作”、“加强××××”等句式。报道相关会议活动时, “××召开×××座谈会”也成了通用句, 让本来对会议新闻有抵触的受众更加提不起兴趣。

2. 消息标题信息冗余

简洁是写作的至高境界。“就新闻语言来说, 本质上是不允许或者是限制出现冗余成分的, 因为冗余成分会增加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代价。”[3]笔者从《湖北电力报》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的报纸中随机抽取10期共211篇消息标题进行统计, 其标题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具体情况是:

动态消息:共155条, 2526个字, 平均每条16.30个字;

综合消息:共2条, 48个字, 平均每条24个字;

简讯:共53条, 989个字, 平均每条18.66个字;

人物消息:共1条, 15个字, 平均每条15个字。

上述不同类别的消息标题平均字数由多到少、先后次序分别是:综合新闻 (24) >简讯 (18.66) >动态消息 (16.30) >人物消息 (15) 。

综合考虑报纸新闻211篇消息标题的平均字数是16.96个。由此看来, 报纸消息标题的长度限值定为16-17个字为宜。在综合消息中, 冗余度较高;而相对于简讯而言, 其标题信息的冗余与正文内容的简短更形成强烈的反差, 造成受众的视觉“反感”。

(二) 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泛滥

企业报担负着重要的宣传功能, 会议、领导活动往往成为重要报道对象。而过量的会议新闻就成了泛滥, 影响受众的阅读。一般企业报的头版中, 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新闻是重中之重, 往往占据半壁江山。笔者随机抽取了几期《湖北电力报》, 第1994期头版共11条新闻, 其中7条为会议新闻及领导活动新闻, 占头版总新闻数的63.7%;第2033期头版11条新闻报道中6条为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 占头版总新闻数的54.5%。

此类新闻不仅在数量上失去平衡, 而且新闻价值缺失, 信息量有限。《湖北电力报》第2032期头版头条《为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保驾护航———省电力公司部署2009年纪检监察及行风工作》一文中用逾1000字的字数,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会议主题, 领导的讲话贯穿全文。内容中几乎看不出本次会议与以往的不同, 也没有具体看出通过会议对企业职工产生的实际规章和约束力, 导致新闻价值缺失。这仅仅只是会议宣传, 而不能称其为会议新闻。

(三) 批判性报道罕见

批评性报道是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企业报来说, 充分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也是办报的重要目的之一, 批评性报道必不可少。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企业通过企业报“揭丑”似乎难度很大, 批评性报道往往成为棘手的事情。

通过对《湖北电力报》的调研, 可以发现, 其报道几乎都是正面宣传。笔者随机抽取的15期报纸中, 正面宣传新闻达到100%的就有11期, 其余的也都在90%以上。企业报中正面新闻固然可以表现一个企业良好的形象, 但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 有好的方面就有坏的方面, “报喜不报忧”、“好大喜功”不是一个健康的企业报应具有的报道态度。长期以往, 只会形成恶性循环:领导见惯了正面宣传, 一见批评可能就不高兴了, 那批评报道就更难走出困境;而受众对于企业报的态度也会越来越消极。

(四) 副刊内容延伸不够

具有竞争力的副刊不仅可以“招客”, 还可以“留客”, 为报纸增彩。副刊是企业报与职工加强联系的重要板块, 也是职工利用这一平台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而通过对《湖北电力报》副刊进行分析, 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趣味性较弱

副刊上所选择的内容首先得让读者读起来感到有兴趣, 引发读者心中愉悦的情绪。《湖北电力报》副刊内容大多涉及感情与时代变迁, 趣味性范围狭窄, 如第2010期《30年锅碗变奏》、《读书的女人》、《胶底鞋自动伞》、《农妇阿莱》多涉及感情和揭示性道理, 趣味性寡然, 缺乏与时代信息的联通。

2. 内容单一性

报纸的专副刊是大众的读物, 即便某些专刊是面向少部分人的, 这些读者的需求仍是广泛的, 因此, 专副刊的内容不能单一、贫乏, 而应多样化。[4]《湖北电力报》副刊《百草园》的内容局限于系统内部职工的作品, 这就体现出空间的局限性, 也缺乏对家属、后勤、社区关系的延伸。

二、诊断:体制“瓶颈”是制约企业报发展的关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将一些媒体推向市场, 促进了传媒业发展的繁荣景象。而企业报虽是报纸行业中的一个类别, 但由于一出生就与企业绑在了一起。其身份认定一直是个问题。目前, 企业报的体制“瓶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份”比较模糊, 介于正规的媒体与企业之间;二是平均主义的分配体系。这些制约产生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负作用:

(一) 办报理念陈旧, 重“宣传”, 轻“服务”

将企业报作为媒体来管理还是作为企业的附属部门来进行管理, 这对企业报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不同的管理对象, 理念、目标、措施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然结果也会不同。长期以来, 由于企业报的角色认定不清晰, 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中, 建立服务于受众的办报理念, 而是一直秉着高高在上的姿态, 以机关化的方式运行, 从而形成了重“宣传”, 轻“服务”的传统。如上述中提到的“会议新闻泛滥”、“批评性报道罕见”等问题都是这一原因所致。固然, 企业报作为宣传思想、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宣传必不可少。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 企业报必须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就电力企业来说, 其市场的竞争、电力系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队伍结构的变化, 需要企业报不断扩大视野。企业报如在新形势下不摸索新的宣传方式, 进行功能的拓展与延伸, 既无法在宣传上发挥功效, 更无法赢得受众的青睐。

虽然近几年, 企业报看到了市场经济下, 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新闻改革, 但一大批企业报根深蒂固的重内部宣传、忽视外部宣传, 重宣传功能、忽视新闻功能的弊病在短时期之内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企业内部宣传固然重要, 但企业职工对行业内信息了解渠道是多样的, 而外部对企业信息文化了解主要通过企业报。弱化外部宣传, 企业报也就无所谓“名片”功能;而宣传得多, 企业报的信息服务功能也就削弱了。

(二) 人力资源竞争弱化

企业报的身份问题从另一个方面也使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定位无法明确。企业报从业人员既可以是编辑、记者, 又可以是本企业的职工。但不同的角色定位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与角色规范。作为记者、编辑则必须遵循传媒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按照新闻专业的工作程序、市场法则展开工作;而作为企业的职工则必须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多种角色易引起角色规范的混乱, 无法使用明晰的规则与要求规范工作的开展。这些因素导致企业报职工无法有更高的职业追求, 形成“领导满意、不出错就行了”的低要求。

同时, 由于大多数企业报在分配上采取的是平均主义, 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 致使企业报内部的竞争日益弱化。长期以来, 一些行业报作为国家局 (部) 司局级直属事业单位, 创办时经费全部由部委补贴, 其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机关化, 分配上“大锅饭”, 按年限晋升职称, 每日只要上班, 就可以拿工资, 缺乏严格科学的量化考核体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事业单位机关报, 依靠部里吃皇粮”成为企业报的生存理论。[5]而企业报职工也无法把工作重心放在报纸的管理与创新上, 企业报也逐渐成为一潭死水, 停滞不前。

三、处方: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促进企业报的功能转变

(一) 由单纯的新闻报道功能向整体策划和公共关系管理功能转变

无论是大众传播还是分众传播, 基于各不同范围内的信息做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6]企业报也必须在锁定目标读者的基础上, 不断推陈出新, 做好编辑策划。这就必须加强与各媒体的沟通, 了解当下现实情况, 在内容框架、表现形式、写作角度、编撰体例上不断创新, 吸引受众。如在夏季、冬季常出现拉闸限电或停电现象, 这是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时作为企业报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利用独一无二的专业信息, 精心策划就必定会产生“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的”的效果。

同时, 应在通盘考虑企业报定位的基础上, 重视公共关系的策划, 了解公共舆论并及时作出反应。与社会公众紧密联系能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并作出有效的反应。

(二) 解放企业领导和采编人员思想, 立足广大企业职工和相关行业受众

企业报的主要受众是企业职工及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如电力行业、电力企业与电力职工时电力企业报的主要受众群体。因此, 要立足受众, 获得受众的认可、企业的认可、社会的认可, 必须对常见的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进行改革, 突出差异化。如使企业领导干部不当“会议明星”, 甘做“标题新闻‘人物’”就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一是企业报针对领导人的一般活动可以只发标题。二是企业报采编人员要敢于开拓进取, 勇于尝试探索会议新闻改革的方法。记者要有敏锐的眼光捕获会议中最具新闻价值的核心;编辑要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把关人。三是加强言论评论, 体现导向性。评论是报纸思想性和指导性的体现, 代表报纸的声音。但评论切忌空、大, 应从实际出发, 做出有观点有影响的评论。

(三) 树立大社会意识进行体制改革

首先, 及时掌握和研究中央的新精神、新政策。如对于电力企业报来说, “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策划点。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全国农村关注的热点, 同时也使各行各业的眼光投向电力行业。在报道角度上, 企业报一定要立足大社会意识, 利用新闻规律, 把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放到社会大背景下透视, 做由表及里的深入调查。只有进行有效的思想延伸, 企业报才有更好的立意和创新思路。

其次, 转变观念, 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企业的改制, 企业报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 党报色彩淡化, 生产经营的参谋、引导、监督角色功能增强。与之相适应, 企业报必须转变观念, 针对市场与受众, 转变工作方式, 明确在市场条件下报纸的定位, 打破行业报的思维定势。作为企业的一部分, 企业报同样要遵循市场规律。企业内部采用“优胜劣汰”的制度, 充分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对外, 企业报积极参与行业报纸的竞争与交流, 取长补短。通过机制的改革, 改变企业报的僵化机制, 使企业报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摘要:企业报是展现企业文化和沟通企业信息的重要载体, 是企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在各类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报却面临内容僵化、改革困难的局面, 不能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本文从内容、体制等方面探讨企业报存在的实际问题, 并提出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促进企业报的功能转变, 以促进企业报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企业报,《湖北电力报》,功能转变

参考文献

[1]林江, 等.中国报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67.

[2]赵鼎生.西方报纸编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09.

[3]段业辉, 等.新闻语言与比较研究[M].商务印书馆, 2007:132.

[4]郑兴东, 等.报纸编辑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407.

[5]冷淑华.论当前我国行业报的生存与发展[D].广西大学硕士库, 2004 (5) .

手机报的市场现状及前景探析 篇3

【关键词】手机报 用户特点 商业模式

引 言

2004年7月,国内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诞生,2005年5月,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浙江移动创办的大陆首份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开通,2005年10月,中国移动自有业务《新闻早晚报》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中国手机报正式进入市场导入期。在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手机报取得了飞速发展,完成了市场培育期,并进入高速成长期。2006年7月,《凤凰聚集》《凤凰下午茶》手机报产品上线运营(2008年6月《央视手机报》上线运营),标志着电视传媒进入手机报产业。2007年6月,《手机报-瑞丽》上线运营,标志着杂志业进入手机报产业。2008年3月19日,《手机报-中广财经》的上线运营,标志着中央广播电台进入手机报产业。2008年8月,由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移动共同推出的《移动漫》彩信业务上线运营,从而标志着出版业也进入手机报产业。至2008年9月,中国移动10658000(彩信端口)平台上已有121份手机报产品,用户高达4500万。可以说手机媒体业务已成为传媒业数字化发展的“蓝海”。

手机报的特征

广义地说,手机报是电信(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它利用最新的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网络将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资讯提供到用户的手机上,用户每天定时或随时、被动或主动地通过手机接收、浏览最新的新闻资讯,俗称“第五媒体”。其表现形式有彩信类、短信类、WAP类、语音类(IVR)、新闻彩铃类等等。狭义地说手机报主要指彩信类的手机报。因为短信类和WAP类是彩信类的补充,而语音类、新闻彩铃类才刚刚起步。此外,目前国内开通服务的手机报大多是彩信类手机报, 90%以上的用户定制的都是彩信类手机报。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手机报是数字化的电子传媒,其实质是多媒体。目前,彩信手机报支持文字、图片、声音(MIDI格式)、动画(GIF格式)等形式,随着3G技术的应用推广,手机报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业务。它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点:

1、时效性极强。从内容采编到用户接收到手机报的整个过程可在10分钟左右完成,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例如,人民网在十七大上利用手机直接完成新闻采编,然后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稿件送审。当然这对新闻资讯的编、审、发等各环节提出了更高效的要求。

2、覆盖范围广阔。手机报彻底摆脱了传统纸质媒体的时空限制,只要有电信运营商的信号,无论偏远的山区还是异国他乡,手机报都能及时收到。

3、良好的互动性。手机报可通过短信、彩信、WAP技术等各种形式与读者进行即时互动。

4、内容的多样性。一方面表现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游戏等多媒体内容。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化选择。目前手机报收费模式按月或次计,用户可随时更换手机报产品,还可以从彩信类换成WAP类、短信类等形式。另外,彩信手机报还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实现菜单式个性产品,让读者自主选择内容、版式、色彩等传播要素。譬如,将手机报分成时政、娱乐、体育、养生等板块,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各板块的自由选择后,系统自动完成用户所需要板块内容的组合,生成用户个性定制的手机报。

5、极强的实用性、娱乐性和亲和力。目前,一条彩信手机报普遍在50K容量内,3-5幅图片、3000-5000汉字,十帧左右。容量有限,而用户又偏于了解一些资讯概要,因此这就决定手机报的内容编辑既要强调新闻真实、信息的实用性、更要强调其娱乐互动性,以增加其亲和力。

6、规模经济效应强。目前手机报主要还是靠内容赢利,这是由电信增值业务的发行边际成本“趋零”特点决定的,也迎合了读者的阅读需要和习惯。

手机报用户特点分析

一般认为手机报读者群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拥有彩信手机(开通GPRS功能);二是工作忙的人群,这部分人群没空看报上网。因此,认为手机报读者群主要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事实上,两年前情况可能如此,但现在已有所变化。刚开始移动运营商选择的是高端用户,如全球通品牌用户,这部分人群确实与上面两大特征吻合。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运营商不得不选择其他的目标群,如动感地带、校园卡、神州行等品牌用户进行推广。而且彩信手机和每月3-5元的订阅费早就不是门槛了。所以手机报大部分用户都是普通人群。

由图1可以看出,手机报用户比例最高的为学生,其次是企业和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因此,普通学生和刚刚就业的年轻人,才是手机报的主流用户群体。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手机报读者具有下列几大特征:

1、年龄在18-45岁之间。这也是电信增值业务使用的主流人群。

2、性别上以男性居多。目前新闻类手机报占比在95%以上,而男性比女性更多的关心新闻。

3、职业上基本以学生、工薪阶层居多。这部分群体要么资讯相对匮乏,要么较忙,一般利用垃圾时间(车上、厕上、会上等)收看手机报。

4、越发达地区手机报订户越多。截止2008年8月份中国移动106588平台上手机报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

5、用户退订率较高。

手机报的商业模式

手机报是移动运营商无线增值产品,其产业链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如下图所示①:

不难看出,手机报先是运营商的增值业务,然后才是所谓的新媒体。移动运营商在手机报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市场推广上。因为手机报最有效的推广方式是“数据库营销”,而数据库掌握在运营商手上。

根据运营商是否在手机报业务上占主导作用(主要在推广上),手机报的商业模式可分为两类:

1、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报商业模式

在此类模式中,SP与运营商合而为一(SP是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控股)。根据媒体与运营商具体的合作关系可分成三类:一类以《新闻早晚报》为代表的资源买断型。中国移动分别从人民日报、新华社、北青传媒、中新社等传媒集团购买其数字化新闻资讯,然后组织自己的采编队伍再编制成手机报的内容。这类方式中,媒体只单纯的出售新闻资讯。另一类是运营商与各家主流新闻媒体合作分成,媒体包装产品并采编发送,中国移动集团按65%-75%不等的比例分成。这类方式中媒体不仅制作产品,还要配合移动运营商作些媒体宣传。第三类即介于前二类之间。如《新闻早晚报》为了提高用户的粘性,降低退订率,与各级地方省级主流媒体进行“纯内容”方式的合作。在山东,大众报业提供本地新闻资讯,《新闻早晚报》将其提供的山东新闻内容放入山东版的《新闻早晚报》中,以供山东移动用户使用。在这类合作中中国移动按年费支付或按本地用户收入分成支付,形式灵活。

2、以服务提供商(SP)、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手机报商业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将媒体运营的手机报业务放在SP的平台上,运营商只提供通道和代收费服务,由SP和运营商主导运营。此类手机报数量繁多,但用户量相对极少,主要原因是在手机报的推广上由SP和媒体主导,而广告和人员等传统推广方式目前还基本上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还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相融合的情况。如省级移动公司“新业务营销平台”上的手机报业务。这类模式中运营商在推广上的支持力度要大些,因为中国移动“10658000业务平台”加强了手机报管理,提高了业务进入门槛,而省级移动为了发展本地手机报业务,只能通过“新业务营销平台”平台来运营。此类手机报业务还是有一定发展空间的。

促进手机报发展的因素分析

推出手机报可以说是移动运营商和传统媒体基于双方长远利益的考虑,这种“利益驱动”是手机报推广的根本动力,也是手机报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利益分配上,移动运营商与传媒均沾,但从分成比例上来讲,移动运营商占大头(中国移动集团分到65%-75%)。在手机报的实际运营中移动运营商是主导,而身为企业的移动运营商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某种程度上受到各传媒集团的制约。

推动手机报业发展的间接因素主要来自于手机报生存发展的大环境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庞大的移动电话用户群,且继续保持用户增长的态势。据工信部“2008年8月电信业统计月报”资料显示:截止2008年8月底,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移动电话为6.16亿户,比上年末新增6871.1万户。

2、电信增值业务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增值服务市场规模达308.8亿元,同比增长29.6%。”②从电信业总的态势来说,收入规模将会持续增长。

3、手机报是电信增值业务一个成功的、成熟的产品。目前绿色、成熟的增值业务产品不是很多,其中亮点包括音乐下载、彩铃、校讯通、流媒体、手机报等产品(手机电视被广电总局主导)。同时中国移动大力进军传媒领域,手机报用户占比目前只有15%左右,所以,手机报将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4、中国宏观经济将持续看好,农村市场正在启动。虽然全球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中国发展势头依然良好。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手机报等数字传媒已成为各报业集团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各报业集团遇到两大挑战,一是新闻纸张成本飞涨,二是平面媒体广告收入受到很大冲击。而手机报经过4年多的飞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3G、4G技术的方兴未艾。3G目前正在商用,4G正在做技术试验。“由国家863计划通信领域专家组成员邢王京介绍,由上海构建的具有4G移动通信基本特征的现场试验系统已于近期通过验收”。不管3G还是4G,其核心都是解决“高速公路”问题。带宽问题解决了,多媒体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而手机报不管是彩信形式,还是WAP、流媒体等形式,都会在新的“高速公路”上得到“更宽更深”的应用。

手机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商希望通过手机报推广彩信业务,加强手机增值服务内容,培养用户的忠诚度,扩展手机的媒体功能,抢占新传媒的制高点。在手机报的产业链上,目前各传媒(报社、广电、出版、新闻网站等)只是内容提供方(CP),运营商控制内容终审(主要为广告)、发送频次、推广发行等各个环节。可以说各传媒的内容资源只是一种完全依赖网络运营商渠道的附属物。2006年6月8日,中国移动宣布与凤凰卫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收购凤凰卫视19.9%的股份,成为凤凰卫视第二大股东,标志着中国移动正式进入传媒领域。同时与各传统媒体合作,将其新闻资讯产品(手机报系列产品)引入中国移动主导的手机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至此,手机报成为移动的自有业务。各媒体分别收取其手机报产品收入的25%-35%不等。移动完成了“华丽转身”,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媒大亨”。仅《新闻早晚报》已有近3000万的发行量,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如下表所示:

注:因移动运营商对此数据保密,根据作者掌握数据并推理,此数据有效误差在10%之内。

一、目前手机报最有效的推广手段还是“数据库营销”,传统媒体还没有找出其它更有效的推广手段(广告)。移动运营商执手机报市场之“牛耳”,传媒方只能利用其它手段在与运营商博弈中发展手机报业务。

二、在传媒与运营商的合作分工上,各手机报基本上只负责内容提供或产品制作,其它的如手机报最终审核、下发频次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移动运营商,所以手机报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媒体”。例如,奥运期间,移动制定“手机报特刊下发流程”来管理各个手机报的内容下发频次,并进行内容终审(主要为广告),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显然制约了手机报及时性优势的发挥。尤其是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按照此流程,等协调工作做好,可以发“快报”时,已经错过了新闻的最佳发布时机。

三、手机报业中,传统媒体只能通过移动运营商来发展市场,实则是将用户与传媒隔离,并不直接掌控市场。目前所有的手机报用户资源(号码、订购情况、手机终端及使用等情况)都在移动运营商手里,不对合作的传媒方公开。媒体很难知道自己的读者的属性,又怎么谈得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呢?

四、在手机报具体的内容制作上,也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中国移动自己创办的《新闻早晚报》等系列手机报是自行组织人员采编的,而不是由专业的新闻从业单位制作,势必缺少专业传媒应有的经验和理念。第二,传媒集团掌控的手机报,其内容制作上还或多或少的受到不适应市场的办报理念的影响。第三,目前手机报内容直接来源于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向手机终端的简单平移,缺少自己的新闻原创队伍。

五、当前,传媒集团拥有的手机报业务的直接运营单位基本上还是各新闻网站。而网站还处在“小妻小妾”的地位,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我们不难看出,手机报目前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从表面上看,它是各传统媒体延伸出来的新媒体,但实质上,它是移动运营商的一个增值业务的资讯产品,属于移动运营商的自有的“第五媒体”。正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姚鹏谈到此问题时所说的,只有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它的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而不是像现在受制于人,那才是令人满意的手机媒体。手机媒体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结束语

手机媒体化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应用形式,而手机报作为手机媒体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还有手机电视、手机电台等),其未来发展的大众化、多媒体化、娱乐化等是一种必然趋势。应该说移动运营商与传媒集团共同创办了手机报,两者共存共荣,共同促进了传统媒体向数字化领域的融合与发展。这势必将打破传媒格局,引领传媒业向更加多极化方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注释

①张玉良、钟致明、杨广龙,《3G手机报业务发展前景研究》,《移动通信》2007年第10期第47页

②《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增值季度研究报告》2008年5月

参考文献

(1)张玉良、钟致明、杨广龙,《3G手机报业务发展前景研究》,《移动通信》2007年第10期

(2)《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增值季度研究报告》2008年5月

(3)庄传伟,《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广告经营策略》,《新闻战线》2008年第5期

(4)《新闻战线》2008年第5期

社会调研报 篇4

——村领导集团决策村务对民主决策制度原则有所偏离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形成和倾向看,未能充分反映村民群众的意愿。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村领导集团应在广泛吸纳村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实际状况看,首先应当肯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决策确实是以村民群众的意愿为基础的。然而,从决策形成和决策倾向的角度进行分析,村领导集团的决策是各种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所作的每一项决策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倾向。不可否认,现实中相当部分的重要决策并不一定反映和代表多数村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

村级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首要环节,但是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总是在具体的村治环境中进行的。受环境因素影响,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难免发生对民主决策制度安排的偏离。在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村级民主决策,多数表现出“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特点。村级事务的决策权实际上主要掌握在少数人,特别是村第一把手(一般为书记)手里,与民主决策的制度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这种决策机制或许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但有可能因决策权过于集中而容易出现决策的重大失误、决策脱离群众。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基本还处在“干部治理”或“精英治理”阶段,离“群众自治”还有一定距离。村民自治有一个从干部治理——精英治理——群众自治逐步演进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需要创造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背景下主观、盲目、强制性地推行“群众自治”和民主决策,极

有可能造成危害农村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各种负面影响。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加强民主监督,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民主监督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其主要内容是监督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是否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否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等。自身的高度自觉,人民的民主监督,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人民民主监督是民主监督的重要方面,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以此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现状的调研报 篇5

师职成教股

我们在农村中小学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农村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整理,提出如下建议:

一、农村校本教研的分析

1、真实问题难发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甚少。投入偏少、资金短缺等问题造成许多农村中小学还不能配备电脑等设备,个别配备了的学校,有的学校领导担心教师“不务正业”,硬性规定不准教师上网,从而使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很难获得。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数量受编制的影响而严重不足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如我县40多个学区中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教师在10人以下,个别学校甚至只有几名教师。这就导致教师兼课、包班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其他班务、校务工作,农村教师真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哪里还有时间去回顾思考呢?

2、全员参与难实现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只有人人参与并不断提高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校本教研的目的。但在现实的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原因除了农村一线教师的意识、习惯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组织上有

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活动的计划性差,时间安排不妥当,组织教研活动都似完成紧急任务。在正式活动前,不进行周密的布臵安排,也不给教师提供足够时间的准备,没有活动前足够时间的准备,就导致了出现如研讨课不知上什么课、主题研讨活动无话可说;再加上互动研讨时缺乏专业引领,教师们只能说一些外在的、浅显的现象,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育理念、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却是一头雾水。

3、激励措施难兑现

校本教研像其他学校工作一样也需要用管理来激励广大的教师,以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但现实中的许多农村校长过分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激励,而物质激励又受限于办学经费的不足往往导致不能落实,这就使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此,农村中小学校长经常大发感慨:唉,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主动性真难啊!

二、农村校本教研的应对措施

1、加强教材培训

校本教研的中心问题是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校本教研可以教材培训为突破口,组织教师围绕教材,将培训过的内容进行讨论、总结,然后同年级教师分头备课,开学前至少备出一个单元的课,开学后每个单元再进行一次这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辅助用公开课、汇报课等形式,来检验校本教研的效果。

2、积极开展主题教研,做好教学反思

教研活动不是盲目的,更不是一时冲动组织几个教师听听课、评评课,搞搞讲座,而是要带着鲜明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研究。主题研究的关键是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学校可以制定问题生成卡,内容包括生成的问题、生成背景及现象、自己的困惑和思考。教师每周填写一篇问题生成卡,学科教研组负责收集汇总,个性问题集中力量研究解决,筛选出共性问题,学校召开“教学沙龙”研讨解决。

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核心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引导教师从自身教学状况、学生学习情况、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课堂整体状况五方面进行反思。并根据这五个方面为教师设计课堂反思记录本,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反思课堂的茫然,减轻教师的负担。可利用教师个人业务成长档案,教师学期总结等引导教师对个人成长进行反思。

3、搞好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集体备课的操作步骤:(1)个人自备出思路。(2)集思广益通思路。(3)博采众长写共案。(4)个人反思写个案。(5)试行“先导课”。对个别难处理的课题,在大家意见不统一,又没有专家引领的情况下,可以由一名教师提前上课供观摩研讨来验证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思路是否可行,先导课后再组织简单的讨论,以完善集体备课。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

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问题的反思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法院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1 篇6

创新调研报告 简介:***在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文件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识,细化实化部署要求,社会

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工作,实实在在的,为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三项工作的,为法院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法院能动司法了新的要求

***在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

认识,细化实化

部署要求,文件和全国社会矛盾化解、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定坚实基础。三项

能动司法

稳定的源头性、社会

工作的工作,为

法院工作

实实在在的发展指明了,为

方向,也对

长治久安奠

法院

社社

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三项性、基础性问题的是法院的法律责任,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是解决

措施,对法院而言,如何解决依法受理的法院的政治使命。最高

会矛盾,法院王胜俊院长指出:“能

动司法是新社会管理创新,下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

稳定,的选择”,为此,应在能动司法中,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一、以定纷止争调和矛盾纠纷,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基础

司法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能动司法的性,司法的任务是运用其职能,明是非、断责任、大、开放程度高的经济社会

发展的解纠纷。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指出,“江苏经济发展快、改革

东部沿海省份,社会管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来得早、来得多、来得快。

苏州,在经济会利益

转型升级,城镇化、市场化跨步发展,群体、人员流动,社法院

冲撞,由此引发的诉讼纠纷逐年上升,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化解矛盾,定纷止争是的地去基,职责,能动司法,以因素,最大限度地的姿态不

介入社会,解决、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最大限度

稳定的发展环境,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根

因素,营造

法院义不容辞。

以能动司法打牢社会管理创新基础,过激、群体性纠纷

要矛盾预警处置机制。对案件信访倾向、当事人

案件提前制定处置预案,妥善

“以精心调解促案结事了,以案

风险评估;对敏感案件、要

“三全”

调解格局。

应对措施,消除不稳定隐患。

结事了促社会安宁”的矛盾化解中;,全程调解,将调解到立案、审判、、信访各环节

调解,在民商事、刑事附带民事和行政赔偿诉讼案件中运用调解手段化解争端;

全员调解,办案人员社区、乡镇、街道、工厂就地调解,邀请当地居委会、社区、乡镇基层调

联动调解工作网络,注重联合多方

解干部一起做各方当事人的工作。“诉调对接”

平台。

力量化解矛盾,对涉及面广、矛盾的突发性、群体性案件,联合公安、消防、信访、劳保、城

组成联动,合力。

管、规划、工商、海关等行政执法及乡镇党委、二、以审判活动规范社会秩序,为社会管理创新司法护航

诉讼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法院

手段,审判是社会管理的。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是,这也正是法院

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以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司法

会管理的核心。当前,基层非诉念,展,审判活动的来

和规范

法院主要社会管理的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行政审判及民商事。

法院

审判

工作,要、有序、和行政能动司法理的方向发

法院在诉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与规范社会朝着

创制社会规则,规制社会活动,引领社会风尚,社会管理创新。以能动

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司法保障,要运用司法审判手段。审判职能,妥善审理、好案件,从案件的审判、中,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依法妥善;

巡回审判工作,在共建地区设立巡回审判法庭或诉讼,灵活

司法

。,优先审理,点,对当

地案件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流动人员的案件审理机制。

设立审判点的多种审判裁判,为流动人口诉讼便利;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司法保护,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渠道等措施,好

社会管理的规范化。要工作监督。在审判活动的监督

陪审员制度、深化司法公开、改进审判作风、改进审判

工作,使法院的司法机制、审判

民意沟通机制、畅通、办案方法和工作作风

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

三、以司法创新服务经济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平台在国际金融危机司法应对工作中,的重大司法使命。省高院公丕祥院长特征,它

法院,“

能动司法,能动司法,是

担负起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司法制度的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长久之计‟。”

法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时之需‟,而是关系

当前,法院应

经济发展

转变,是的主攻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在和战略举措,也

能动司法、依法服务

经济工作部署和

能动司法,服务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当地党委、经济,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司法服务手段,为社会管理要

送法服务。

本辖区

外贸金融等转变经济发展

所涉领域和企业为

创新搭建新平台。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经济发展平台,重大经济项目,为地方

搭建

企业新机制。、建设、招商行业主管

把好诉讼风险关、法律服务关和司法保障关。、行业协会、商会等

和商业组织的桥梁和

辐射作用,企业在结构

过程中的司法需求,法律培训、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信息分析研

寄送典型案例和风险提示等司法服务工作,帮助企业

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

判的深度。

归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共性法律问题,依据。

调查分析报告、司法建议、风险

提示、典型案件等,为社会管理决策

四、以职能延伸法治进程,为社会管理创新抓手

再完备的法律条文相比的司法实践总是的滞后性”,最高院王胜俊院长的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

席话给能动司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舞台。,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又滞后于社会建设,由此带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如

严峻;精神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大、流动快、范围广,城市化进程快,人员管理和社会治安

病患者、刑释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大、管控难,恶性报复社会事件接连,安全感下降;外贸、互联网、通讯、交通等技术的进步发展,与贸易、网络、信息、交通道路的新类型案件比例会管理的上升,不稳定的社会隐患

增多。

法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既是社法院更应勇于

者,又是社会管理的者,面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担责,应对。

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审判中注意区分案件类型对案件情况

着力点,综合要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

判断;

。在,以对社会稳定与治安状况

治安教育一片”,从而

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大法制宣传、以案说法,审判的最大社会化。

“审理一案、解决一串、诉讼当事人青少年犯罪

特殊人群管理机制。社区矫正对接机制,的心理疏导,规范减刑假释工作,缓刑人员帮教工作,的思想,从源头上预防和

再犯罪率。依法行政。通报行政案件受理和审理情

况,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意见,推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并就行政执法领域中行

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实践中的难点、特点问题,议。

审判工作中的社会管理中

专题的问题,风险预警。四是司法建

是苗头性、典型性、源头性问题,对策建议,司法建议的性和实效性。

当然,强调能动司法包揽”。

握好

社会管理创新,要防止二种片面认识,既“度”,既要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无所法院

”,也不可

“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作用,又要在作的每性。

环节,绝法院

适用法律的前提下,将政治意识、以牺牲法律为代价迁就司法的能动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到司法审判工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和

公正司法,各方当

社会管理创新,更要

事人的合法权益,社会的公平正义,法院工作

社会稳定的,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强的司法保障。为此,要在,找准切入点,在能动司法中

法院为

大学生手机报市场的发展现状 篇7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2011年1月) 中提到:截至2010年12月底,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 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与手机新媒体有关的业务如手机报, 依靠其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网络化程度高、互动性强等特点, 发展速度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2) 到2009年底, 全国手机报用户已达到1.5亿, 付费用户达到7000万。大学生中, 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 他们对新兴事物更感兴趣, 态度更宽容, 是发展手机新媒体相关业务不可忽视的市场之一, 此时, 加大手机报在大学校园里的发行和推广力度, 就显得尤为迫切。虽然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型报纸发展势头迅猛, 但手机报业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期, 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瓶颈制约。

笔者及研究团队通过对合肥市六所高校 (安徽大学、合肥财经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医科高等专科院校、安徽农业大学、新华学院) 中的300名同学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 (其中有效问卷298份) , 初步了解了合肥市大学生手机新媒体的使用状况以及他们利用手机新媒体接收信息成分的相关资料, 据此试图分析合肥市大学生手机报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 进而探究未来的发展策略。

大学生手机报发行所面临的瓶颈制约

面对大学生的手机报市场有待开发, 有效受众少。在这次名为《合肥高校学生利用手机新媒体接收信息的比重及信息成分分析》的问卷调查中, 实际上有1904人参与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在1904名受访者中, 有1453人使用手机新媒体。其中300个使用手机新媒体的同学填写了问卷。通过对298份有效问卷的录入、统计和分析得出, 这298名同学中仅有80个定制了手机报业务, 订购率仅为30%。这80名同学中, 64名同学表示会继续订阅, 占总订阅人数的80%, 16名同学表示不会订阅, 占总订阅人数的20%。由此可见, 合肥市的大学生手机报市场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 订购手机报的相对人数较少。但同时, 已订购手机报的大学生对手机报使用的忠诚度较高, 这一群体会长期地支持手机报。

面向大学生市场的手机报种类不多, 市场细分不够。分析受访者填写的具体订购的手机报种类可以看出, 面向大学生市场的手机报种类比较单一。调查结果显示:订购《新闻早晚报》的人数是63人, 占订手机报总人数的78.8%, 《体育新闻》占6.1%, 《Chinadaily英语报》占1.3%, 《样式手机报》占3.8%, 《新闻周刊》占7.5%, 其余占2.5%。在大学生手机报市场中, 除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新闻早晚报》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外, 其他类型的手机报并没有占领较大的市场。就调查结果来看, 43.6%的手机报订购用户认为市场上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报很少, 48.8%的用户认为市场上根本没有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报, 仅有7.6%的用户认为市场上有不少针对大学生市场的手机报。由于合肥市大学生手机报市场远没有被充分开发, 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校园手机报来填补这一块空白, 校园手机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内容同质化。手机报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而言, 制作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都比较低, 这就导致了手机报市场竞争激烈, 手机报内容同质化。目前很多手机报的内容都是其他媒体新闻内容的缩减版, 缺乏原创性的内容和独家新闻。 (3) 据统计, 现在报纸、新闻网站、手机报每天的重复率高达60%。而手机报细分不足, 导致受众模糊, 就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目前手机报在大学校园里的发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80名同学中, 42.5%的同学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手机报内容同质化高, 没特点, 21.3%的同学认为手机报内容太少, 36.3%的同学认为这些手机报缺乏针对性。关于这一点,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4) 全国手机报定位大致相同, 缺乏针对性, 除了少量财经证券类之外, 全都是综合类新闻, 并且信息结构、运营方式也都大同小异, 把传统媒体的同质化问题带到了手机报。

手机报价格偏高。根据本次调查, 只有3.8%的大学生手机报用户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手机报价格偏低, 70.9%的用户认为价格适中, 而25.3%的用户认为价格偏高。笔者通过采访非手机报用户的大学生后得知:手机报资费太高是他们选择不订购手机报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 手机报价格偏高是由盈利模式单一造成的。手机报的盈利模式有三种: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定制费;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WAP网站按时间收取费用以及通过增加广告提高收入。但目前主要依靠前两种方式盈利。 (5) 有限的订阅收入, 要由网络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传统媒体三家分享, 而依照目前的收益分配情况, 网络运营商和技术服务商分得了大部分的收益, 而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媒体的收益平均只占到整个收益的20%左右。这种盈利模式和分配方式并不适合手机报当前的发展。手机报的良性发展需要三者互相协调, 遵从公平有效的分配模式。因此笔者认为, 降低手机报的费用可以通过丰富盈利模式, 附加增值服务的方式实现, 进而进一步扩大手机报市场。

宣传推广不力。当今社会, 任何一份报纸想要获得更大的发行量, 就不得不在自身的宣传推广和整体营销上下足工夫。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媒体, 加大自身的宣传推广力度, 使自己的内容和品牌更广为人知, 是手机报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是笔者通过走访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新华学院等6所高校, 发现校园里和营业厅里鲜有关于手机报的宣传推广。就调查结果来看, 有67.5%的用户是通过赠送或者业务绑定的方式知道自己订购有手机报, 7.5%是通过朋友介绍知道的, 只有12.5%的用户是通过广告得知手机报的信息, 剩下的12.5%的用户是通过其他方式知道手机报的信息。手机报在宣传推广上的力度较小, 使得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手机报的存在, 这是手机报在大学校园里推广的不足之处。

校园手机报发行的可行性策略

由上文调查可知, 在校园手机报的发行过程中, 网络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要突破校园手机报的发展瓶颈, 最迫切的是制作出在数量上足够大学生选择的并且细分市场、定位明确、内容优秀的手机报。在吸引更多受众、提升盈利空间的同时还要协调网络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共同促进手机报的良性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占领细分的大学生市场, 提供针对性的内容。针对目前合肥大学生手机报市场上手机报纷繁复杂、缺乏有效受众的情况, 此时适应新媒体发展潮流, 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手机报, 则会比较容易获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根据调查, 大学校园里手机报的订购者中, 女生占64%, 男生占36%。女大学生更偏好使用手机报。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性别, 手机报内容提供商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信息。调查结果同样显示, 在校大学生中, 手机报用户有68.8%是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 内容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侧重, 稳定已有的用户, 同时还要继续争取其他年级的用户。利用手机报即时传播的特性, 根据具体订阅者的年级、学校和专业等具体信息, 建立订阅者档案, 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针对性的内容容易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 他们会成为校园手机报的有效并且忠诚的订阅者。

第二, 提供有新意和个性化的优秀内容。手机报是一种新媒体, 目前还没有独立采访权。因为缺乏专业的记者和编辑队伍, 所以在内容上缺乏新意, 导致手机报同质化高。所以, 校园手机报可以和传统校园报刊合作, 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如果不和传统媒体合作, 校园手机报可以让一些专门为手机报写稿的写手加盟, 以便第一时间获得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新闻信息。经过严格审稿并且精心组织稿件, 使校园手机报更具有可读性。同时手机报还需要做好内容策划, 在提供和大学生有关的时事新闻的同时, 做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及时实用的专题。例如可以在每个星期的固定时间发布具体的服务专题, 提供学习、就业等方面丰富的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实用性, 校园手机报可以和当地人才市场合作, 及时提供各种求职信息。总之, 新意和个性化是手机报内容吸引受众的关键。

第三, 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 丰富盈利模式。由于目前手机报主要依靠订阅者付费来盈利, 用户承担了较多的费用支出, 必定会影响订阅者的订购热情。手机报应该向传统媒体学习, 引入广告机制, 降低订阅者应付的费用, 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校园手机报由于传播成本低, 可以吸引大量的广告客户;面向的受众固定, 信息抵达率高, 投放面向大学生市场的广告能够起到很好的广告效果。而且, 据调查结果显示, 46.3%的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手机报中添加广告。剩下的受访者多数表示, 如果手机报的内容没有因为广告增加而缩水, 手机报中的广告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时, 网络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需要就利益分配关系进行协调, 使分配方式更加合理, 共同促进校园手机报的良性发展。另外 (6) , 手机报的收入来源不应该局限于报业, 而应该开展多种服务。其中, 开展增值业务, 取得经济效益, 是手机报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

第四, 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手机报的宣传和营销方式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方法, 同时也要利用手机新媒体本身的特性。手机报在大学校园的宣传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告和传单的方式, 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可。同时手机报在发行的时候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市场机会, 节假日、重大体育赛事, 这些都是促销推广的时机。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 手机报不仅可以获得更多老用户的认可, 还可以争取更多的新用户, 从而扩大影响力, 甚至是建构手机报品牌。

目前大学生手机报仍处于起步阶段,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问题。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 手机报在大学生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市场与良好的发展前景。突破手机报在大学生市场中发行上的种种瓶颈制约, 是手机报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校园手机报以其便携性、即时性、分众性、交互性等特点, 将会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来源。 (本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课题)

摘要:截至2008年, 手机上网网民增长至11760万人。手机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学生, 但是, 在以大学生为营销对象时, 手机报在发行方面却遭遇瓶颈, 笔者通过对合肥市六个高等院校的300名学生进行有关手机新媒体的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总结了手机报在针对大学生市场进行发行时所遇到的瓶颈, 并试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报,校园

参考文献

[1]李巨川:《带着体温的报纸——手机报的现状和未来》, 《新闻战线》, 2008 (9) 。

[2]李景中:《超越自我才能赢得未来》, 《青年记者》, 2010 (21) 。

[3]何延润:《手机报繁荣背后的隐忧》, 《通讯世界》, 2007 (31) 。

[4]《中国传媒科技Science&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 2008 (12) 。

[5]鞠宏磊:《手机报盈利模式探究》, 《当代传播》, 2008 (1) 。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 篇8

一、世界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情况和特点

1与各国信息产业发展匹配,电子政务发展呈现明显区域差异性。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发展,而各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政策、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据联合国《金融危机时期电子政务的利用》(2010)报告显示,从电子政务发展区域布局上而言,与各区域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紧密关联,排名为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在电子政务准备度方面,全球188个国家中前3位为韩国、美国和加拿大,中国排名第72位。在电子化参与度方面,前3位为韩国、澳大利亚和西班牙,中国排名第32位。在全球排名前35位的国家中欧洲国家占70%,亚洲国家占20%。

2电子政务成为助推信息产业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领域之一,为信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从信息产业强国(如美国、日本等)的先进经验分析,依托政府电子化应用,通过大力实施政府采购政策是拉动本国信息产业发展,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降低企业研发风的有效路径。近年,电子政务理念从电子政府(E-Government)向互联治理(Connected Governance)转变,其核心是在传统电子政府侧重提升行政效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政府与公民、企业及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公民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创新,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各层面的整合。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电子政务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需求的加大,将有力地带动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

3重视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是电子政务发展领先国家的共识。以电子政务发展领先的美国为例,曾先后发布《电子政务战略——简化面向公民的服务》(2002)、《电子政务战略》(2003),并制订了《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等,逐步健全电子政务的法制环境;欧盟制定《电子欧洲2002行动计划》、《电子欧洲2005行动计划》、《欧盟信息社会2010发展规划一i2010》等一系列电子政务中长期规划,为欧盟电子政务发展做出战略部署。此外,韩国、日本等国家在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和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较早,成效明显。

4服务为中心,重视政府流程重构和应用整合。政府内部管理职能向外部服务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而电子政务是解决行政体制障碍的有效途径,以政府门户网站整合资源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必然趋势。如新加坡的电子公民网站、美国联邦政府门户网站、欧盟的“eMayor”行动计划、韩国的国家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等均是以服务公民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的完整开放的政府网站体系。同时,拓宽网络交流渠道成为电子政务促进民主建设的新模式,打造全能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方向。

5.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保障。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承载着事关政治、经济、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数据和信息,信息安全对保障电子政务有效运行尤为重要。当前,网络攻击、病毒泛滥、黑客入侵、网络窃密、违规操作等影响和威胁电子政务的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电子政务安全涉及观念、技术、管理和立法等层面。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建设需从几个角度人手:一是要确保政务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保密性、不可抵赖性;二是要确保信息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可控性、互操作性;三是要确保信息存储的可靠性,保证物理安全和数据安全;四是要有健全的信息安全立法约束和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五是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意识。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基础和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重点推进阶段和2000年后的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投入了万亿元巨资推进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联合国开展的电子政务调查中。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逐年上升,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发展进程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我国主要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正从覆盖政府业务阶段向与政府业务融合、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阶段过渡。从基础电子政务网络而言,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投入运行,促进了全国范围内横向和纵向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从电子政务直用而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和各级政府网站建立并提供对外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推进了政务公开和政府与公众的广泛互动。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各领域各部门,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撑。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公安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家保密局出台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围绕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

2电子政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从国家层面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离互联治理的阶段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1)电子政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总体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在中央、省级等层面的发展相对迅速,而在县级以下相对薄弱。政府信息化向“最后一公里”的延伸仍需大力推进。同时,电子政务发展存在普遍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发达省区与欠发达省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此外,在电子政务的规划方面,在战略层面的规划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在核心数据、重点业务层面上的规划。

(2)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欧洲国家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高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重视在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方面的投资。如瑞典的互联网普及率为74.9%,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8.8%,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4.3%(世界排名第87位)。韩国在电子政务调查全球排名中迅速提升也得益于其位居世界第一的80%的互联网普及率。

(3)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是电子政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如英国颁布部门通用的身

份确认方法、安全导则、网站设计导则等;加拿大实施“E-分组”战略并推出CLF标准。我国制定了《电子政务标准体系》(2005),并发布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2005)从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和信息安全5个方面指导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2009)发布,表明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立法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客观而言,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程度仍然不够,标准指标设计上相对宽泛,尚需各部门针对电子政务实际进一步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操作性。此外,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体系尚需逐步健全。

(4)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到目前为止,早期投资建设的信息系统已进入应用维护阶段,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由建设向运维转型的时期。据统计,全国信息化建设新增项目呈逐年减少的局面,信息化资产增速逐年放缓。然而,电子政务工作依然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对运维工作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在电子政务成熟的国家,运维资金一般占到电子政务资金总投入的75%以上,而我国80%的资金都投入到了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比较而言对运维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5)电子政务的效能评估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如欧盟出台《2007-2010年提升电子政务效率和效能的关键行动计划》作为指导欧盟提升电子政务效率效能的里程碑式文件。我国对电子政务的效能评估、监督考核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构建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体系必须要有有效的评估和监督体系作为支撑。

基于此,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多渠道促进电子政务的均衡发展等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环节。

三、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考

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服务创新的同时,需紧密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电子政务自身创新。当前,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和趋势,这些新的理念和技术将引导和促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电子政务也将成为助推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也要尽力避免对新技术的盲从,应当以科学发展的态度,确定新技术应用的着力点。

1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互动功能,使其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力抓手。互联网已成为了解民意、倾听民声、体现民情的重要载体,网络问政是提升政府民主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监督利器。政府门户网站的定位不仅包括政务宣传、信息公开,更要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为民服务的窗口。同时,相关网络监管部门也要对网络文化、网络民情民意予以正确引导。

2物联网将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物联网是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问题,我们提出的“感知中国”、“智慧城市”的构想均为基于物联网思想驱动而勾画的建设架构。从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组成来看,包括感知层(信息采集,以RFID为核心)、网络层(信息传输)、应用层(信息分析处理,提供信息服务),物联网自身的产业链很长,涉及传感、芯片、软件、终端、网络到业务应用等众多产业领域。然而目前对于物联网的讨论更多集中于感知层,对芯片等硬件层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对软件应用和计算能力的关注,物联网应用集中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方面。我们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联网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有效提升政府工作和服务的效能。此外,近年基于RFID技术提出的面向政府应用的有源文件、资产管理等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也有较为典型的应用,我们认为该方面的应用还需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性能价格的综合判断和科学决策。从对物联网的应用分析来看,物联网与传统传感网接近,而业界对于物联网内涵和边界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且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开放、共享的电子政务物联网架构体系还未形成。

3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还需从需求出发、切合实际审慎对待。云计算是将大量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形成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易扩展的服务。物联网大规模应用涉及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必须依托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是判别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的特征。理论上而言,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计算模式可解决电子政务中安全、性能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美国、新加坡等均有成功的实施经验,如新加坡利用商业公共、政府私有、内部云等不同层级的计算云分别满足电子政务中不同的应用和管理需求。但是,云计算在国内尚处于准备阶段,应用仍然相对匮乏,目前建设的超算中心、云计算中心主要面向科研计算、工业计算、仿真计算等领域。电子政务中应用云计算模式需要重点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电子政务自身的计算需求出发,云计算的特色是其超强的计算能力,如气象、地震、生物、工业制造、高技术仿真等涉及海量数据计算的领域能体现出其技术优势,而一般性电子政务应用采用云计算则须充分衡量成本和收益的关系问题。二是要充分考虑到云计算的风险,政府对商业外包计算服务的信任程度、电子政务应用数据的安全隐私问题等都需优先考虑,尤其云计算模式与正在实施的等级保护、分级保护等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的匹配性和兼容性还须商榷。

上一篇:国内宏观经济分析下一篇:从事经济专业工作年限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