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作文之我见

2024-08-16

快乐作文之我见(共11篇)

快乐作文之我见 篇1

小学生快乐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提要]:遵循新理念下的快乐作文教学的五个环节:乐读——畅说——言真——悟理——怡情。结合教学实际中解决的三个问题。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善于表达,掌握方法,快速作文。

[关键词]:快乐 解决“源” 解决“桥” 解决“跨越”

有位作家,曾用这样的一幅对联形容学生作文时的情景: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

那么要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我不揣浅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善于表达,掌握方法,快乐作文。

新理念下的快乐作文教学应当具备以下五个环节:乐读——畅说——言真——悟理——怡情。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学写真话的冲动和激情,即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在作文事说真话,抒真情。

一、日积月累,解决“源”的问题

1、课内外阅读,丰富积累。

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生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这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博览群书,做好阅读笔记,吸收语言精华。让他们从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

2、观察日记,储存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习作的来源。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话题,但生活又是瞬息万变的,闪光的素材要捕捉,否则就会失之交臂,自己还茫然不觉。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坚持课外练笔,每周三篇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定期交收,及时反馈信息,将好的日记标准“推荐”两字,全班交流。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养成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

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有一天遇到一场难逢的大雾,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远处的东西全都看不清楚。我就领着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进行观察、体会。让学生先站在室内观察,然后走进雾中体会。上课了,学生仍兴奋得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争先恐后地叙述他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这种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头头是道的说话训练已在无形中达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然后,我就让学生把刚才所说的话整理一下写下来,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了。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石。

二、善于发掘教学资源,解决“桥”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学资料,让语文学习,特别是作业的设计与实际生活起来,把语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师积极的诱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又可以让孩子们在亲情体验中学习交流,懂得关心和爱,从而积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写出能触动人心灵的作文来。这样的活动作业能给孩子们带来成功的体验,更能让孩子们在爱的交流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1、读写结合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言:“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也就不难了。”在平时教学中,我力求把范文的写作同学的学习和运用相结合,让学生从中有所借鉴,然后有意识地用于他们的习作实践,如《桂林山水》一课在构段方式上采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写法,学完课文后,我趁热打铁,及时进行读写训练,要求学生仿照其中一段的写法,进行一次片段仿写,并用上比喻、排比等手法。让学生亲历由“读进去”到“写出来”的实践过程,实现了读中学写、仿中求“活”的教学思路。

2、活动体验

如在精心地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后,布置学生写片段作文,然后来一个“拔河比赛精彩回放”,让“热心观众”、“啦啦队”和“主力队员”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多方位立体地再现了拔河赛的动人情景。我相机点评,进行鼓励和写作指导。学生一般都能在课堂上短短的时间内写出几百字的精美作文,写出了自己的独特人生感悟,写出了童真童趣。

3、课程整合在挖掘作文题材方面,我将语文教学和劳动课进行了整合,精选了劳动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利于学生动作操作的有关内容,让他们自己阅读,理清步骤,在家长的指导督促下实际操作,再将劳动的过程及体会写下来。这就是每周一篇的“劳动日记”。等下一周的劳动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劳动日记”,互相交流、评点。学生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样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劳动观念,又增加了生活体验,积累了写作素材,何乐而不为?

4、评价激励

长期以来,我对学生作文进行星级评比,采取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作文态度和作文水平综合考虑。以激励为主,动态评价,有进步可以追加星星。这种民主评价的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5、方法引路

因为文章并非生活的全部,而是饱含着激情的那部分,应让学生在深入熟悉

生活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体验感悟选材谋篇。学生一旦养成了想好再写的习惯,动笔行文,就会笔走龙蛇,文思泉涌。

三、体验成功,解决“跨越”的问题

儿童文学作家表明:“只有快乐地生活才能健康地成长,孩子快乐生活包括快乐学习,当然包括快乐作文,作文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写作的快乐源于对作文发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多数情况下取决于教师,学生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教师、家长引导、培养、启发,源头往往得益于教师的鼓励。

每一次成功的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不爱学习或严重厌学的孩子,肯定是没有或者很少体验过成功快乐的。没有快乐的体验,就失去了对学习过程的期待,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可以给学生提供发表作文、参与大赛、沟通交流的机会,给他们提供获得情感体验的机会,使他们参与活动,感受成功,享受与人交流和合作的乐趣,从而体会到作文是人生存发展的一种需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能力,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使他们增强自信,喜欢作文,乐于起笔,经过多次实践活动和写作交流,同学们就会获得写作成功的快乐,提高对作文的兴趣,从而消除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积极的诱导可以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愉悦的心情可以促使学生细心观察,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只要我们每位老师,都能时刻反思自己作文教学的得失,总结经验,摈弃失误,教学设计得当,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他们就不会对作文产生厌倦感,而是喜欢和盼望着作文课的到来,就会出现“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快乐作文之我见 篇2

一、自主写作——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这里说的主动精神,是指写作的自主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学生在写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学生有太多的无奈。他没有选择余地,写作也不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因此需要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这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学生感到为难,因为个人写作的冲动不是一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那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

其次,自主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空间上的自由。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照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作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二、激情写作——快乐作文的助燃剂

自主写作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为了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得更丰富、更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把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多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语文教师对写作要热爱,要率先垂范,经常写“下水”文。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只会整天谈论技巧,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不亲自“下水”试一试,怎么能体会得了写作的艰辛与快乐。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教师必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是同学们乐意接受的。师生之间能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达成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试想,当一个班级乃至校园形成了一股热爱写作、交谈写作经验、探讨写作经验的风气,谁能相信写作文在这个班级或者这座校园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三、分享成功——快乐作文的最大秘密

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人们会谨慎选择使自己能够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大于50%的把握时,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所谓“跳一跳,摘到桃子”,反之,如果使劲跳了,“桃子”还是遥不可及,那么再次跳起的动力就丧失了。学生学习数理化的兴趣往往高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解答理科习题的劲头比写作文的劲头足,原因在于一道理习题解答出来,学生就摘到了“桃子”,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作文写出来了,只有少数同学有“摘桃子”的感觉,大多数换得的是教师冷冰冰的评语,有太多的失败和苦水。因此,语文教师不能高悬“桃子”,不能总拿“思想深刻,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的要求来苛求学生的作文,这只会让学生最终害怕作文。

教师要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建立一套多元评价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起始状态,教师应进行摸排、定位、建立档案。评价要重过程,看发展,不搞一刀切。评价机制上,教师不搞一言堂,而是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较差的作文,教师要宽容,要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因为我们的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快乐和成功。

快乐作文之我见 篇3

一、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积累。我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要积累生活,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主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如,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天天生活的学校、家庭,它们有什么特点;观察自己日日见面的老师、同学,他们有什么喜好;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小河田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各个季节变化的景象等等都让学生观察、记录。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就逐渐丰盈起来。

2.体验生活。多彩的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在作文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深入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其精髓,激发写作兴趣。

3.广泛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我每星期都向学生推荐一、两篇思想内容健康的文章、报刊,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逐步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获得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激发了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露的轻松事。

二、快乐作文,自由表达

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的生活体验,只是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式多样,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个性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让作文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天地。

1.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教师创设宽松良好的写作氛围和愉悦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例如,指导学生写小动物时,我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富有动感,色彩艳丽的小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同学们好奇地盯着它,这时,小鸟晃动着头说,谁愿意把我介绍给大家。学生都跃跃欲试,习作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2.放宽写作范围,自由习作。我每次布置学生写作做到(1)命题开放,每一个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的范围内,根据捕捉自己的体验和灵感自由命题;(2)表达方式自由,童话作文并非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书信之类的实用作文也并非是高年级所能,只求文通字顺、真情实感;(3)不过于强求学生写作一定要达到多少字数;(4)引导大胆地想,拓宽写作天地。如以童话故事为契,画下几种不同的小动物,写上几组事物的名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想象出这些事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进行口述表演,这样激起学生的童趣,他们的想象力会更活跃。同时,随便写下几个词语,让学生编上一段故事,用上这几个词语。这类填空白的训练,学生的想象空间就了无止尽。在写作内容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表达方式上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写自己所想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引导学生写他们所想所思,把他们的内心最深处的梦想放飞,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写作。

三、批讲结合,自改提高

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应及时进行评改,每次将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一次小结。批改写评语时在多鼓励的前提下循循善诱,跟踪学生的思路,体察学生的欢乐与苦恼,评语力求真切地表达出教师的情感,教师欣赏什么,反对什么,应让学生明白无误。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才会敢于在下次的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作文讲评也是学生体验与感受的又一次交流,是作文教学的延续,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讲评时,渗透习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多褒少贬,多就少改,通过交流、互改、自改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如在讲评课上,我将学生分类分组,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查找写不好的地方并和小组共同探讨如何修改;同时开展佳作欣赏,汇编优秀学生的佳作和作文有进步的学生的佳句、佳段,增加交流面,拓宽知识更新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修改,设计灵活而有趣的改文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改文中,体验到修改作文并非神秘之事,而是“其乐无穷”。如在班内成立“作文医院”,学生轮流当“大夫”,给大家的作文“诊断治疗”,“医术”高明者给予表扬、奖励。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自改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写作,作文的内容就丰富充实了,学生作文时就不再是成为畏难之事,学生的作文就变得充满了情趣。

作文之我见 篇4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你们知道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

我希望,永远都不要写作文!

真的,我从小学到现在,我从来都没有喜欢过作文,甚至厌恶它!每次老师留作文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是生气,还是抱怨?我自己都搞不清楚。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只有硬着头皮去写,颇有一种被逼无奈的感觉。

小学时,每到寒暑假,是我最痛苦的时候,因为老师要留十几篇甚至是几十篇日记,我真的很想偷懒,可是我的奶奶总是那么严格。我的每一篇日记她都要认真检查并修改一番。因此我的日记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还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虽然我心里挺高兴的,但我对作文依然毫无一点兴趣。

六年的小学时光转瞬即逝,美好的记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不可磨灭。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六年里,我写下了数百篇日记,其中包括几十篇作文,奶奶把它们整理在一起,保存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这可是我的劳动成果啊,我应该高兴才对,但不知怎的,我始终没有快乐起来,仿佛生活在作文的阴影里。小学毕业前,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她说我的文采很好,让我以后多加练习,在写作这方面有所发展。我当时不想让她失望,便答应了。奶奶也常常说:“你要多写写作文啊,万一以后能成功呢!”我却不这么想,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写作没有兴趣的人怎能成为一个作家呢?

刚上初一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发现了我的文采。她要求我们每周写一篇日记,内容不限,这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我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编织着一个个五彩生活的摇篮。这一年,我的很多日记受到了老师的好评,并在全班面前朗读。这使我很欣慰,毕竟是我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此时奶奶已经很少检查我的日记了)。

到了初二这年,因为换了语文老师,我很不适应,便再也没有认真学过语文。一年下来,我只留下几篇乏味的作文。大好时光就这样白白地溜走了,作文水平不断下滑,我还能怎样?

转眼之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升入初三,面对着升学的压力,我怕了!所幸的是霍老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在她第一次讲作文时,点到了我。她说:“我记得七年级时XX的作文写得挺不错的,不知现在如何了。”我的心怦然一震,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惭愧、后悔的情感涌上心头,无地自容。那一次,我彻底觉悟了。我完全改变了对作文的态度,我会用心写好每一篇作文,努力提高水平吧!

我相信,中考的那一天,我一定会用最美丽的语言答复初中生涯的最后一份答卷!

着作权归本人所有侵权必究!!!

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5

很多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写了,内容也很陈旧,似乎都是曾经说过写过或是别人说过写过的,久而久之,对作文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学习作文的目的也无非是应付考试,这显然是教育事业的一种悲哀,同时又是对中华美文的一种亵渎。谁不喜欢美?谁又不喜欢快乐呢?我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发现美并从中获得快乐,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在探索作文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并恰当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读书、悟理,教师利用教学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中华美文的情趣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品读名篇佳作,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后,再品读“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个比喻句,生动的写出了即将亡了国的韩麦尔先生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他把法语视为祖国的同义语,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格外珍视这节课,并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自己祖国的神圣职责,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深入体会到“最后一课”的真正意义,那就是法兰西人民将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教者还可以此生发开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借此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会有水到渠成之效。

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6

中科大附中

张淳

作文教学贵在有效,如何有效?重在使学生对文章的“章法”和“表达”两大构件的了然于胸和驾轻就熟的灵活运用上。“章法”关涉文章谋篇布局,客观可视易于明白不难讲清;“表达”落脚于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两大广袤大地。

而语言表达的称心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感悟力的深浅以及对语言文字实际驾驭力的高低。何出此言?因为语言是文章中的情感分子。我们可以咀嚼分析语言之形象,可以对其蕴含的情感剥茧抽丝直至体无完肤捣碎嚼烂明示其爱恨情仇之归属或定无所居四处流浪之漂泊(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想要学生学会并掌握某种情感多半是痴心妄想费力不讨好。

所以,作文教学应重点扎根于两大阵营:

1、谋篇布局的章法。

2、语言形象及蕴涵的情感的分析。其中表达技巧自始至终游走附着于在这两大阵营中并与其须臾不可分。

将作文教学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融入到对每篇经典范文的分析讲解中来,并适时地结合学生习作中的可取或不足之处,两相对照,正反对比,孰优孰劣,自可明了。如此,记忆岂能不尤深?学生印象深刻,成效自显。此乃我之谓作文教学可取之法。

下面仅就学生作文出现的部分问题,结合经典范文就记叙文的两大构件略为析之。

一、文章的结构章法

谋篇布局搭建的是文章的骨架,是一篇文章之概貌,坚实与否,是否美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章情感表达的顺畅明晰与否。尤其一篇佳作,无论就文章章法结构还是语言表达方面,可资学习借鉴授之于学生之处多多。下文仅例举部分做简要分析。

剪裁布局、扣题(点题)、反衬和照应等属于文章结构的营构手段、表现手法。写文章不是记流水帐,根据主旨,需要选材,剪裁。

有学生作文不善剪裁,无关内容也兼容并包于文章中,文章臃肿不堪,文意杂乱。还有的学生写作文往往会在破题之前有一段导题的文字或曰“引子”,然而入题之后,此段文字或曰“引子”便做逍遥云端游之状,再无意与下文牵手,行若已完成先行开道者之使命,大可撇清自己游往独立王国做闲云野鹤。此段“引子”便游离于文章整体结构。一定意义上,成为文章之闲笔。因为缺乏“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的文章整体架构的驾驭能力,所以,闲笔赘段的产生不可避免。然而,大家之笔却不然,佳作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是文章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游离文章整体而独立存在,都在作者宏观掌控中,都是作者所作的精心安排。

贾谊的《过秦论》前面四段文字叙述秦由盛而衰的历史,时间脉络清晰。剪裁得当。文章由秦孝公写起,而孝公之前的皇帝们的作为略去不写,乃是因为自孝公起始有席卷天下之心,有此之心,乃有强国之策之行动。孝公之后的几任皇帝蒙故业、因遗策,秦国乃崛起。崛起之内容是为后文衰亡及议论蓄势,是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善于剪裁的典范。

一篇文章定题后,须扣题而作。但从何落笔,从什么地方开头?前人讲文章的布局有所谓题前意、题中意、题后意。一篇文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题目前的意思就叫题前意;是题目的中心意思叫题中意;还有题后的意思叫题后意。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首段写的就是题前的意思。写作者游览永州附近山水的情景,根据题目,乍一读,似未扣题。然则这段文字是为反衬西山之怪特的,仍是扣题而做。所谓题前意是为题中意服务的,是整篇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三个自然段是一前后融合无缝的有机整体,无一赘段,无一冗词。这归于作者剪裁布局的精当。

而且,这篇文章在行文中时时巧妙点题,扣题紧密,结构紧凑。首段末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巧妙点题。“始知”二字,所谓“入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束上文而打开下文。衔接过渡自然。这是第一次点题。第二次点题蕴含在第二段记游西山中,作者所发的游山之感慨:“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暗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近尾声处一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未始游”是第三次点明题目中的“始得”,“游于是乎始”是第四次点明“始得”,真正游山玩水可以说从游西山才算是开始,所以题目叫《始得西山宴游记》。四处巧妙点题,与文意融合无间,自然而无斧凿之痕。

有学生也注意在行文中不时点题,但往往点题点得很生硬,点得毫无感情缺乏意义。往往是一段文字结束后,把题目单独成段生硬地重复一遍,本意在强调,却与上下文意不能有机融合成一浑然不可分割之整体,成为一完全可以删除之赘笔。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游记文章中四处点题之巧妙之与文章浑然融合无隙庶几乎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大可细细品味,学习借鉴。

经常可以看到,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一些学生不善假于“物”也,喜欢让主人公或所叙事件自始至终单打独斗颇为自恋地自唱荣衰,不懂得借助一些诸如衬托、照应等表现手法、结构章法。致使文章表现手法单

一、结构平直,缺乏起伏波折变化之姿,结果人物形象、事件意义无法得以突出。

另外,不注意前后文的互相照应,会导致文章中的一些内容游离主旨,脱离文章整体结构框架成为游走于文章内容之外的闲散分子。例如,曾经有一学生的习作,在文章叙事的前半部分,写到了一个穿着打扮、行为语言古怪的人物形象,可是,对这一人物几笔简单的勾勒之后,下文再不见踪影,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从此销声匿迹。这一人物对文章事件的情节发展、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不起丝毫作用,遂成为赘笔。这是写文章之大忌。

衬托、照应等手法在大家之作中俯拾即是。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不直接去写西山,而是写了许多其他的山来衬托西山,这种写法,叫作从对面着笔,反衬出西山之“特怪”。

贾谊的《过秦论》处处照应。第二段的惠王、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呼应首段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尾段的议论各句分别与前文四段的叙事文字相照应。如此结构章法,使文章说理有据,各段文字各表其意却浑然构成一体不可分割。

善用衬托手法,既可有效表达,突出表现对象,也可节省笔墨,修成惜墨如金之正果。

懂得前后文互相照应,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叙事有条理。

二、语言形象和情感。

文学语言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富有形象性和情感表现力。学生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语言的形象性和情感表现力常常不足。要想有所提高,方法之一,努力使自己使用的文字产生陌生化效果。语言运用上避熟就生,刻意营造陌生化效果,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并给读者新奇感,加深印象。

柳宗元写文章在用词造句上很注意创新,决不用陈语。这与韩愈提倡“惟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开头一句“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惴栗”是柳宗元的创造,就是“惴惴不安”的意思,但“惴惴不安”是一般的陈语。“恒惴栗”不仅写出了当时他在永州时的心情,也说明了他的处境。为什么“恒惴栗”?因为自己是个“戮人”。再如,句子“攀援而登,萁踞而遨”中的“遨”与“游”同义,但用在此处比“游”更为贴切,含义也比“游”更为丰富些。“遨”是“遨游”的意思,这里指目游,含有“眺望四周,尽情赏玩”的意思。通过一个“遨”字,作者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惬意之状悠然之情呼之欲出了。这是用词的贴切了。语言运用上的避熟就生和富有表现力的贴切巧妙地合二为一。这两个词语极富形象感和情感表现力。这是我们学 2 生要注意学习的地方。

快乐口语交际之我见 篇7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 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刚入学的儿童, 说话常常不完整, 不规范。因此, 在学生刚入学学习拼音时, 就要开始进行说话训练, 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逐步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如:在教学四声音节时, 学习yi的四声:yī朵, 我有一朵花。阿yí, 今天, 阿姨来我家了。yǐ后, 我长大以后要当一名老师。Yì虫, 青蛙是益虫, 我们要保护它。学生可以根据四声, 组不同的词, 造不同的句子。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又便于理解字义, 并练习运用。既掌握了“yi”的四声, 又进行了语言训练, 而不是单纯地学拼音。

2. 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扩词、造句。

此外, 让学生自己说说你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 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如在教学形声字“跑”时, 先让学生懂得声旁帮助记字义, 形旁帮助辨字形, 再让学生说出这个字如何写, 如何记, 如何造句, 学生通过分析, 知道“跑”是足字旁, 它与脚有关, 组词“跑步”, 造句:小明在操场上跑步;知道“泡”是“三点水”, 与水有关, 组词“泡茶”, 造句:爷爷在泡茶给客人喝;知道“袍”“抱”……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 把知识掌握得更灵活,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3.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 主要是教师通过描

述课文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课本, 课文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这三者的交际。

二、创设情境, 让孩子们乐于说

李吉林老师说过:“语言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 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 提供语言的材料, 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 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 乐于交际, 善于交流, 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环境, 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 实物创设情境。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 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因此, 在教低年级小学生说话时, 要教会他们观察。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 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易于学生观察。

2. 语言描绘情境。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

情感画面,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 找到情感共鸣点, 并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1) 配乐描述。如教口语交际《找春天》时, 交流之前,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教师随着配乐曲, 形象生动地描述:春天来了!你听, 小溪里泉水“叮咚、叮咚”, 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 唱着清脆悦耳的歌, 向前奔流;你看, 森林里百鸟争鸣, 柳树舒展开了嫩绿的枝条, 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 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通过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 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神奇和美丽, 引发口语交际的欲望。 (2) 电教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十分感兴趣。根据口语交际内容, 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 还有利于他们现场发挥, 使他们表达更逼真、更生动。三、指导方法, 让学生学会交际

如果说情景的创设为交际做好了前期准备, 那么下一步, 老师的任务还应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

1.借助图画, 引导说话有序。低年级口语交际的内容都配有图画和文字提示。图画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体现口语交际的主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 弄清图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再借助文字的提示, 使学生明白应该说什么, 怎么说。如指导《捞皮球》的内容时, 先引导学生逐幅看图, 理清说话顺序:图上画的是谁?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小猴子会用哪几种办法把皮球捞上来?你觉得哪种办法最好?学生弄清楚插图的内容, 说的时候就有序可循。根据文字提示, 教师进一步引导, 鼓励学生多动脑筋, 多想办法, 让学生开放性地说。这样, 思路清楚,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学生也不会觉得有话不会说了。

2.认真倾听, 灵活交际。在口语交际中, 倾听是一种态度, 更是一种能力。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训练方式, 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可以先让学生听别人讲话内容, 然后复述他人讲话内容, 促使学生学会倾听。为了正确复述他人讲话内容, 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倾听他人发言, 准确地记住别人发言要点, 并用自己的方式加以理解。其次让学生听后交流,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 是人与人之间双向交流、沟通、互动的过程。

3. 清楚表达, 出色交际。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形成轻松、自由的交际心理, 尽可能多给他们一些时间, 多给表达的机会。在训练中有巧妙地处理学生的不足和错误, 让他们形成清楚表达的能力, 养成清楚表达的习惯, 在交际中获得成就感, 让他们更乐于交际。

快乐阅读之我见 篇8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1、停止于关键处,设置悬念。

平时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会给孩子们读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小故事等等,并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创造思考、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让孩子边听边带着问题思考。这不,我又开始绘声绘色讲故事了,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告诉学生某某书中记叙了这个故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如向学生介绍中国童话作家孙幼军的童话故事《小猪唏哩呼噜》时讲道:小猪唏哩呼噜的腰带断了,正想把断了的腰带接上,忽然发现草地上丢着一条花花绿绿的腰带。这条腰带又新又漂亮,比他原来那条好得多。小猪就把新腰带拾起来,把裤子系好。走了一段路,小猪觉得裤子有些松了,他就使劲勒紧腰带,又加上了一个扣儿。

“想勒死我呀?”他的肚皮忽然说话了……

讲到这儿,我突然停下来,拿出一本书,告诉学生,小猪的肚皮怎么会说话呢?请大家课后阅读《小猪唏哩呼噜》。

2、介绍故事梗概,设置悬念。

介绍故事梗概或主要内容设置悬念,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科洛弟的《木偶奇遇记》,林格伦的《小飞人卡尔松》等等。

如:《木偶奇遇记》是科洛弟的代表作,发表于1880年。它叙述老人泽皮德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当成儿子。老人卖掉上衣,供儿子上学。可是小木偶一心贪玩,为了看戏不惜卖掉课本。回家路上受狐狸和猫的欺骗,差点儿被它们吊死,幸亏巧遇仙女而得救。 后又被愚人国法官投进监狱里,小木偶的命运将会如何呢?请看《木偶奇遇记》。

3、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小学生往往好奇心强,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或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如: 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挂在天空,美丽极了。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彩虹呢?

为什么会出现日食和月食呢?

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少儿百科全书》,在那里,你们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课内与课外结合,拓宽阅读视野。

北师大的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的,每学习一个单元,教师都可以围绕主题单元引导孩子进行延伸性阅读。

如:学了《植物》这一单元,引导孩子阅读关于植物的种子是怎样发芽的,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等等;学了《时间》这一单元,引导孩子阅读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学了《车的世界》这一单元,引导孩子阅读关于各种车的知识,认识各种车辆的外形和图标,了解车的不同种类、功能等特点;学了《星空》这一单元,引导孩子阅读关于太空、宇宙的书籍,了解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方面的新成就(神五、神六、神七的成功发射,嫦娥奔月计划),走进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等等。

三、巧搭交流平台,汲取阅读精华。

1、说出来。

书读了,还要能说出来。为此我为学生搭建了两个“说出来”的平台。一是利用每天晨读和中午静悄悄读书的五分钟时间,各由一名学生对自己一周内的读书收获进行汇报。汇报内容自主,只要健康、向上、有益就行。二是利用每月两节语文课进行全员读书交流汇报。先在小组内交流,做到人人发言,然后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最后评选出本月的读书之星。

2、写出来。

看完一本书,要引导孩子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可以是对书中某个人物的评价,可以是对某本书的推荐,还可以是自己的读书感受等等。开始多数孩子识字、写字量都较小,可以请家长帮忙,孩子说,家长在一旁速记,然后请家长打印出来,渐渐地,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自己写并打印了,我就定期评选出优秀的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展示台上,供大家阅读分享。

3、定期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佳作欣赏会等活动,并邀请全体家长参加,让家长与学生一起交流读书的感想,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轻松作文之我见 篇9

轻松作文之我见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施妮 说到作文,大多学生“谈虎色变”,畏惧作文。有的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呢?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因人制宜,由“怕写”变“乐写”。  刚开始学作文,学生的写作基础和潜能各不相同,起点也就各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分层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实行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习作水平,让他们都能够摘着“果子”,树立起写作信心。如后进生的作文我常采用“降低要求,差中找优,小处着手”。只要有一个词用得生动,或一句话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就给予鼓励,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 二、找“下锅之米”,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写作文最苦恼的莫过于“无米下锅”。的确,没有米做不出饭,没有豆子榨不出油。那么,“下锅之米”要从何而来呢?小学生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1、在阅读中找。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自主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撷取精华,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妙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笔记本上。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这是作文前的不断蓄势、屯聚的过程。待作文时,学生遗词造句一触即发,得心应手,再不感到“心中有话写不出”。 2、在生活中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主动获取写作素材。如单元作文训练《家乡的变化》,我让学生走出校园,贴近生活找事例。学生深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或看,或听,或想,或问,捕捉到各种写作素材,有惊,有喜,有趣,学生有内容写,就能写得无拘无束,多姿多彩。有的写家乡色彩纷呈的广告牌、有的写爷爷爱好的变化,有的写晋江机场,有的写家乡特产土笋冻走向全国,有的.写安平别墅区,有的写校园变化,有的写旧街老貌换新颜,有的写妈妈学英语、学开车,有的写家里工厂举办的网上博览会,还有的写外来人口的涌入……学生走进生活,思想活跃了,呈现出“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情景。 3、在回忆中找。 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坚持写日记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这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我让学生将“日记”改为“日忆”,养成“每日一忆”的好习惯。只要求学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用它可以写成什么作文。如果每天都能“忆”起一两件可写之事,动笔时就不愁“无米下锅”。 4 、在交流中找。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历都各不相同。班里经常性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或素材交流会,为学生提供机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拓展素材积累空间。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路,作文时学生能从多角

[1] [2]

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10

徐闻县西连中心小学刘文娟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作文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他们以后流畅语言的发展,乃至情感的陶冶、世界观的形成,所以说作文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谈一谈进几年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得出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观察思维能力,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无论是说还是写,有了内容,学生才能进行。教者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为学生的说和写提供丰富的素材,寓写于观察,这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1、要让学生多看多听。多看,要求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看清事物的特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从中领悟有次序地观察的方式,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开阔知识领域。

2、要让学生多问多想。让学生养成虚心好问的习惯,对不明白、不理解的事情,要及时向家长、老师、同学请教,直到清楚为止。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事情在大脑中进行一系列加工,形成深刻印象。多问多想的习惯一经养成,就会对学生今后写出思路清晰、言之有序、感情丰富的文章大下良好基础。

3、要让学生多写多记。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勤于动手,对好的词句、精彩片段及时记下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适时写下来。这样持之以恒,就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创作需有源泉,要丰富小学生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寻找生活的“源头”,向生活要素材,不仅是小学自己的事,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为此,应通过改革传统作文教学,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改革作文教学。加大写作量,除单元规定的作文外,还要有随文练笔、日记、读书笔记、生活作文等。中年级可进行“保质、增量、加速”的作文练习。开设语文活动课,可每周安排一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课本剧表演、朗读比赛、新闻以布、故事会、日记宣读等。开展课内三分钟演讲,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参加。

2、注意寻找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处处留心皆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观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作文,奠定写作基础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词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读要为写打下基础,读要为写练好基本功。所以,应重视作文与

阅读密切结合,强化阅读的吸收与积累。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在阅读中提高认识能力。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与题、事与人、情与理的关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之作文时善思会想,有言欲发。如《搭石》一文,我教学时特意引导学生从搭石、过搭石、让搭石的种种事件中认识到作者赞美山里的人们具有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崇高品质,从而体现出人们的心灵美。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善于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二是读中积累语言。众所周知不学好语言,就无法写好文章。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文字和句子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重点的字、词、句中入手,引导学生自渎课文凭借课文理解词语、句子,做到精问导读、自学自问,为运用打好基础。三是阅读分析。通过对文章课题、结构、中心、表达及写作特点的分析,领悟写作技巧。四是阅读实践。阅读中所学的语言和写法必须通过表达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最恰当的时间应当是即堂练,即减轻负担,又提高效率。

四、巧写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根据小学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批改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就多改”为原则,力求保持学生的原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对水平差的学生,应多抓住其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其中用得好的字或词,都要不失时机地多用“好”、“真棒”、“有创意”等来进行眉批。对水平较高的学生,不仅要评点立意,选材和构思,还要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同时,及时指导不足。如“你的文章立意新颖,条理清楚,表达流畅,感受深刻,若结尾巧妙点题,升华中心,那你的习作更加完美感人,愿你更进一层楼!”教师只要把情感倾注于笔尖,批语,不断给鼓气,树信心,他们一定能从这些评语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更加自尊自强,发愤学习,对写作更加感兴趣,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五、重视作文讲评,提高写作效率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少而精。

2、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快乐修改习作之我见 篇11

学生完成一篇习作经常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完成一篇习作后元气大伤,其实,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是“写作”的能力,还包括“修改”的能力。从某个程度上说,学生修改的能力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因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习作的问题在哪里的话,那怎么样来提高习作能力呢,写来写去总是问题多多。“改”是为了更好的“作”。面对初出茅庐的小学生,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环节,代替学生,辛辛苦苦地一篇一篇地替学生修改。改完之后学生也不看,根本就不感兴趣,他们觉得是老师的事情,也有看了的,但也往往不知道从何改起。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好好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呢,让学生爱上修改习作,快乐的修改习作。

一、抓住契机修改作文

学生不爱修改作文,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自主修改带来的实效性。效果看不见,当然就会无视它。对于学生的冷漠,教师也要理解。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就像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生再有才,老师不去挖掘,不抓住契机去发现他的潜能,那他也终将被埋没。

1.一次一个重点,我们在每次修改作文的不要一下子力求完美,要一步一步来,如这节课是修改提示语,那就专心修改提示语,其他暂不考虑,这样就能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学生也容易接受。

2.要注重实践,讲过了改作文的技巧,要马上让学生操练,不需要长篇大论,只要一两百字即可,为的是对本堂课的训练重点进行实践。说得再好不去做那也是空的。

3.要持之以恒,这个道理很简单,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我们要坚持做下去才能看到效果。

三、不吝鼓励性评价,激励形成修改的习惯。

面对自己苦心“经营”的一篇小习作,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是希望老师看后给一个由衷而客观的评价。因此,老师的评价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小学生才开始学习表达,在习作过程中不免问题重重。教师看到这些错误后,常常会条件反射似地急忙去纠正。其实,在孩子眼中,教师的满篇的修改就等于暗示他写得不合理、写得不通顺……学生对习作就失去了信心,特别是在他经过多次修改的情况下,更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严重打击,谁还会在意修改习作的习惯呢?不管写得好还是不好,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

1.在参加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回帖的乐趣。所以我就想何不把这种形式运用到习作评改中,让学生也感到其中的乐趣呢。说干就干,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好中差都有,习作好的当选为组长。分好组、选完组长后,我就介绍评论方法:当你欣赏完一篇文章后,在习作下方先写上自己的姓名,再接着写你想说的话。由于进行文章评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鮮的事,他们感到很好奇,有的同学问我:“老师,我不知道要写什么?”我温和地说:“你多读几遍他的习作,你想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找出别人习作当中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由于没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的表达是很自由的、宽松的。我发现学生的参与是很积极的,因为在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连平时不能按时完成作文的一些同学这次也能按时完成了,大家都在积极地参与着评论。

2.制作简报。小组内互相欣赏、发表评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但对于学生的评价、激励,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让每组的成员在进行评论的过程中,推选出优秀习作、精彩句子和书写工整、有进步的同学,然后把这些内容收入到小组简报中。同学们兴致勃勃编起了简报,还为本组的简报起了好听的名字。当看到自己的名字或习作的内容被选人简报中,学生们甭提多高兴了。看到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自信、快乐,使我也感受到了工作的快乐。

3.班内展示。制作简报只是小组内的活动,学生活动的范围小了一些,于是我扩大范围,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让每组的优秀习作与其他组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评比,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小奖状。我对同学们说:“你们可以互相帮助,选出本组最优秀的一篇习作,再大家一起修改,争取在展示时让习作更加出色。”学生们为了本组的共同目标,大家一起兴高采烈地修改习作。看到他们争论的场面,我真是欣喜若狂,不由地发自内心地说:“同学们好样的,你们是最棒的!,

学生从写作文到评作文再到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角色在发生着变化,学生的情绪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我班的吕玉婷写道:“我以为作文评论很难写,但是我写过之后就不觉得难了。我以后也要好好写。”李文文写道:“我觉得大家一起修改习作很开心,我的作文也进步了。”

上一篇:经典中秋节祝福语下一篇:最新的期末复习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