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监狱

2024-12-09

学校与监狱(共7篇)

学校与监狱 篇1

多一所学校,少一所监狱

——学校法制教育之我见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第三中学

张彪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针已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学校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中国二十多年的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再次,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学校法制教育,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

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

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

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导“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全部途径,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

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1.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2.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总之,学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学校法制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难有实效。学校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包括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强化法律素质;建立科学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学校与监狱 篇2

一、影视文学作品与监狱文化

(一) 影视文学的特点

影视文学首先是文学, 它是文学的一种样式, 因而它同其他文学样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共同规律;同时, 由于影视文学借助于影视传播媒介, 因而又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影视媒介特点。影视文学可以说是古老的传统文学与新兴影视相结合的产物。总结起来影视媒介有着以下的几方面特点:

1. 画面传播, 一看即懂。对于画面, 人人一看就懂, 一瞥即知, 勿需翻译, 勿需解释。

2. 声像并茂, 视听兼容。

它集声、光、电于一身, 汇编、演、导于一体, 聚眼、耳、脑于一瞬, 立体“发行”, 全新感受。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 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而其他艺术很难做到这一点。

3. 形象生动, 优美动人。

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尤其能产生一种独特的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使其所创造的银幕形象, 成为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上的艺术形象。影视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 都以人和人的灵魂、人的感情为研究对象和描写对象, 具有叙事性。它既借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人物, 反映生活;又采用文学的基本工具——语言艺术来刻画人物形象。所以, 这种文学样式兼有电影性和文学性。

4. 电视传播的范围广阔, 受众者多。

5. 缺点是不便重复, 影响逻辑思维, 易造成负面效果。

(二) 监狱文化的内涵

人走进监狱本身就与文化有关, 罪犯们被关在监狱服刑, 又会形成一个新的文化群体, 而监狱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的载体。监狱文化是阶级社会所共有的一种自然文化现象, 以反映阶级统治者意志占主流。不同的阶级社会有着不同的监狱文化, 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也推动着监狱文化的不断发展。但监狱始终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它产生的前提是先有罪犯, 而后监狱才应运而生。所以说, 从监狱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监狱文化绝不是一种亚文化, 反观监狱文化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构成自有一种文化品性。

(三) 监狱题材影视文学作品对监狱文化的宣传工作意义

1. 直接意义——正面宣传监狱。

影视文学作品是一种传媒形式, 传媒本应就是舆论的承载物。在舆论是错误、片面的情况中, 媒体需要出面加以引导, 调查真相, 使受众不受单方面声音甚至谎言的蛊惑, 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甚至谣言, 要通过说理、批评甚至更激烈的手段, 消除其影响, 乃至澄清。电影《让爱回家》耗时三年筹备, 为向观众全面展现监狱高墙内身份截然不同的女性群体犯的生活与情感历程。曾走访国内数十家监狱取材。而拍摄之初邬君梅、叶童等主要演员也走进监狱与女警女囚同吃同住体验生活。将真实展开, 正确诠释监狱印象及监狱人民警察形象, 一扫阴霾, 带给观众读者以正面、健康的真实, 扩大监狱正面影响。该片所呈现出的是高墙之内的两个女性群体在不同身份下, 以智慧、勇敢、勤劳、执着以及真挚情感各自找寻心灵回归之路的一曲爱的颂歌。

2. 现实意义——为现实服务。

面对这些艺术作品及其大众传播心理学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并非无可作为。如何选得择其可取之处, 以图为现实监狱服务, 并提出改进建议, 是此项研究的又一现实意义。如关于对监狱物质条件的改进;对制度管理上的不断完善;对犯罪行为的比较研究;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的建设, 都将是我们研究对监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肖申克的救赎》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狱片不同, 是一部讲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 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 足智多谋的设计, 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

3. 社会意义——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监狱宣传事业, 深化宣传普及知识。

国内大学普遍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 专业课程包括了传播学、新闻学、现代汉语、传统文化等。此类专业也应用于司法宣传上, 尤其在监狱宣传方面一直缺乏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来引导。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司法事业上,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白焕然教授从文化的角度矫正罪犯心理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文化是警察不可忽视的有力武器”。如果能在实践中延伸司法宣传的专业深度, 在应用实践中有所感悟, 无疑将是我国监狱事业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监狱与我国真实监狱现状的比较

我国的监狱在影视作品中的宣传现状不容乐观。尽管监狱题材的电影以其封闭的特殊环境、激烈的冲突矛盾、神秘的犯罪经历一直历久不衰, 所反映的监狱侧面也是多种多样, 五花八门。

社会责任赋予了监狱重要的使命。它承载着对罪犯实际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 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重任, 从而起到减少犯罪、预防犯罪的作用。通过亲身在监狱期间的统计调查, 笔者发现犯人出狱后再次犯罪危害社会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 与此同时约有92%的犯人确实能够改过自新, 重新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可以说监狱使绝大多数的犯人健康回归到了社会, 可是社会中却总有人喜欢紧盯着那不足百分之十大做文章, 抹杀监狱劳教事业所做出的工作成果及贡献。监狱工作的成绩, 原本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但是在一些电视电影宣传影响下形成的社会舆论定势, 对人们的影响将是久远难以改变的。

三、新形势下运用影视文学作品宣传监狱文化

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文学与艺术是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监狱的宣传工作也同样可以借助影视作品这一强大影响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到神秘的监狱, 了解到真实的监狱生活。

(一) 充分利用监狱警示教育作用。

及时记录下所举办的一些重大警示教育活动;例如2010年8月河北某市地税局就在监狱成立了警示教育基地的揭牌仪式, 200多名地税人员通过参观监狱内的教育展厅和与犯人近距离的接触观察, 从而感悟自我。这种活动的举办不仅对工作人员的自身是种鞭策, 更是直观地让这部分观众认识了解到监狱, 对纠正影视作品中感受到错误的监狱印象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 借鉴利用好影视文学这把双刃剑。

一方面改变现下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对监狱的不利地位, 另一方面反过来利用影视作品更好的为监狱宣传服务。监狱可以尝试不带任何偏见色彩, 拍摄几部真实反映监狱生活的宣传记录片。一方面将物质上的各种条件如犯人的宿舍、食堂、工作环境、卫生间、医院、活动设施等一一展现还原, 一方面更要从深层次体现发掘犯人们的真实精神面貌与改造心态。通过这些真实的影像记录, 一方面可以让犯人的家属感到安心、放心, 另一方面塑造出健康的监狱形象。

(三) 整合监狱现有宣传资源, 重视监狱警察的文化发展。

各大监狱已普遍注重到了监狱文化的重要性。也的确只有了解文化, 把握了文化的特点命脉, 才能更好地教育罪犯, 改造罪犯。大部分监狱都办有狱内报纸 (如新生报) , 内容主要以刊登犯人们的反省、感悟类的文章为主, 要积极拓展创新宣传方式, 发挥影视载体直观的优势, 更好地为监狱文化建设服务。

把文化引入罪犯矫正中, 会直接有利于监狱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而研究罪犯矫治的文化基础, 又会反过来促进监狱事业的健康进步。因此, 矫治罪犯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要重视文化问题的研究。主动利用好影视文学作品的宣传, 就会为广大在监狱认真服刑的犯人和在监狱辛苦工作的狱警创造出一个良好积极的社会环境, 从而使我国监狱事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有关监狱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以其封闭的特殊环境、激烈的矛盾冲突、神秘的犯罪经历一直历久不衰, 在监狱文化宣传中起到重大作用, 并侧面反映以负面影响为主的监狱文化。比较这些影视文学作品中与我国现实中的监狱相似却大不同, 在新形势下如何借助影视文学作品的强大影响力, 为监狱工作宣传, 为监狱文化建设所用, 即是此文研究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影视文学,监狱文化,司法宣传,影响

参考文献

[1].连春亮.关于构建监狱文化的思考[J].中国监狱学刊.2003, (5) .

[2].任莉桃.试析未来教育的新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与科研.2000, (9) .

多一所学校,少一座监狱 篇3

此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有21人是16岁到22岁的农村户籍青少年,均为小学或初中文化。生于1985年的孙某是其中之一,他读到了初中。他被抓获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像我们这样的,早早离开了学校,要文化没文化,要技术没技术,找活儿很不好找。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干了几个月老板却不给钱。被迫无奈,就干上了抢劫这行儿。”此报道发布在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写道:“有多少青少年像孙某一样,满怀着希望与梦想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他的位置,所有的鲜花与成功都属于他人的。在美好的想象与沉重的现实之间,很多年轻人就这样失去了重心。”

记者还写道:“石家庄市公安局东苑刑警大队队长岳勇利说,现在从每年处理的案件中,已发现有一种犯罪嫌疑人呈年龄下降、数量上升的势头。令我们最痛心的也就是这种青少年犯罪,我曾经办过一个案子,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竟然伙同别人去抢劫。她还是个孩子,怎么走上这样一条路?”

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孩子走上危险的“江湖之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多少责任?

河北省有个威县,威县有个常屯中学,常屯中学的校长吴家峰说:“对乡镇中学来说,转换一名‘双差’生比培养一名大学生有价值得多。假如将这名差生推向社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是危害。而目前农村学生的辍学比例居高不下,将有更多的差生被推向社会。”

以上这些都会让我们想到宜昌市政法委书记王厚军的呼吁和作为。2007年,中宣部宣教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拍摄了《共建精神家园》电视系列片,我是此片总撰稿。在第一集里拍摄了王厚军和宜昌市“万千花蕾关爱行动”的故事。片子里讲到一个叫马建军的青年的经历。童年的马建军有一个温暖的家,在他6岁时母亲得癌症去世了,后来他父亲在“山下工地上失踪了”。从此,没有父母能为这个少年遮风挡雨了。他靠捡垃圾,勉勉强强读完了高中。作为无业青年,他在王厚军组织的逐人逐户的调查统计中被发现。王厚军去他住的地方看他。以下是电视片里王厚军介绍的马建军的境况:

他跟他爷爷奶奶住的小房间,里面没有锅、没有灶,只有一张小桌子,桌子上面,有一个电饭锅,有两碗菜。捡的那些垃圾,全部堆在房子里。我们认真地看,垃圾堆里还有一张床,那张床上面堆的全部是垃圾。在他的家里,垃圾是最大的财富。我说这些垃圾你为什么不拿去卖?他说现在价格不好,暂时不能卖。

电视采访马建军,小马说:“那个时候,在社会上屡屡受挫,我真的是对这个社会有一种强烈的不满。那时候小小的年纪,心中燃烧的烈火不知道怎么发泄。”

谈到现在的处境,马建军说:“宜昌市政府考虑到我们弱势群体,办了一个免费的学校。我学的是电焊。现在我一个月可以拿一千多块钱,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又补充道,“重新给了我一个目标”。

马建军的故事只是万分之一。我在宜昌采访时接触到的一批“差生”和已经走向社会的无业青少年,他们大部分出身贫寒,家境困难。他们要跟上现在这种“应试教育”,多数孩子分数上不去。帮助差生,确实是在帮助弱势群体。

王厚军在电视上说:“我们的教育给我们提了一个新的问题,到底是知识为主呢?还是要让他们立志为主?应该两者不可偏废。对这样的人,志气比知识、技能要重要得多。”

王厚军这段话出于他长期的思考,他说的“这样的人”,指成绩差的孩子,也指困境中的青年。他深感这些青少年无学可上实在是个很大的问题,光做思想教育工作是不够的,他要吃饭,要有事做,就要学会做事的本事,可是公安局不是办学校的,怎么弄呢?不论有多大困难,他提出:“多一所学校,少一座监狱!”

为此,宜昌市采取多项措施,政府、政法部门、学校、街道和有关社会团体共同开展“万千花蕾关爱行动”,呼唤全社会来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工作之一就是办起了电脑班、电焊班、厨艺班、裁缝班等等,让闲散青少年有学可上,掌握技能,有业可就。截至我们去拍摄电视片的2007年,他们已实践了4年。4年来,这些实实在在的关爱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社会治安方面,犯罪率一再下降,重大犯罪率为零,社会安全度明显上升,受到社会公众广泛称赞。

这件事在我心中已经存放几年,因王厚军不同意我把这些事写出去,他说“做得写不得的”。但是,我越来越发现,古今中外,那些特别优秀的感人至深的事情,常常就是在一个人的头脑、一个人的情感、一个人的胸怀中诞生,并且从一个人的行动中出发,然后得到很多人支持,再后有很多同行者,并形成有规模的壮观的大事。

“要爱差生!”在我看来是一句教育经典语言,是经典教育思想,最能体现教育对一切人的深度关怀。在应试教育中,考分低的孩子受到歧视,进而受到深刻的伤害。当今最好的教师的标志,就应该是“爱差生”。

(选自《教育的良心》,王宏甲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

监狱工作的认识与创新 篇4

对监狱工作的认识就要从监狱工作方针的认识学习开始。监狱工作方针是指引监狱工作前进方向的指针,是党和政府对监狱工作和监狱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监狱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反映着领导人对监狱工作规律的认识,同时又是制定监狱工作政策的总依据。我国现行的监狱工作方针是“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这一方针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监狱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认真贯彻这一方针,才能使监狱工作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为预防和减少犯罪做出新的贡献。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方针的新的监狱工作方针,非常简要地指明了我国监狱工作的发展方向,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从监狱工作的两项基本任务实施、监狱工作的主要目的贯彻与基本任务和主要目的间辩证关系的理解学习来加以认识。

同时监狱工作也要在认识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与创新。监狱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发展创新机制。监狱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体现在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机制上,改革一切不利于发展,束缚发展的因素,使监狱改革发展有远景目标,有踏实的步骤,有发展的后劲。

(一)、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监狱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才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监狱有监狱的特点,监狱特别强调稳定,稳定是监狱的重要特征,应当说稳定也是和谐社会对监狱的基本要求,没有稳定的监狱就没有和谐的社会,但稳定不等于不发展。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监狱的改革,要能够满腔热情地对待改革和创新,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监狱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不断实现监狱的文明进步。

(二)加强理论研究,以先进的理论去引导可持续发展。监狱的持续发展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支撑,监狱

理论研究要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本着科学态度认真思考,深入调研,广泛学习,大胆借鉴:要鼓励探索争鸣,既要立足监狱,着眼具体工作,收集经验,总结教训,更应着眼于整个的打击和预防犯罪体系,研究监狱的定位,立足和谐社会建设探讨监狱的发展。把理论研讨与教育宣传分开来,形成有利出人才、出成果的学术机制;形成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气,使监狱理论研究切实指导监狱工作的发展。

监狱教育改造的困境与出路大全 篇5

监狱教育改造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改造作为改造罪犯的三大手段之一,在维护监狱工作长治久安、努力打造平安监狱,持续推进监狱质量全面建设战略,更好服务于创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监狱体制的深入变革,教育改造自身暴露出不少问题,也面临着种种障碍,在困境中求发展。所以必须理清思路,拨云去雾,打开出路,使得其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监狱工作宗旨。

一、教育改造在监狱工作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劳动改造的强化与教育改造的弱化

劳动改造的强化与教育改造的弱化在经济社会中不是个别事例而是普遍现象。由于我国建国之初就确立了监企合一的制度,监狱既是国家刑罚的执行机构,又承担着企业生 产的功能,更甚者还担负着建立一个小社会的责任。在当今社会,这一体制尚未改变,监企仍旧是一体,监狱仍旧承担着刑罚执行的职能和经济功能。这样一来,监 狱除获得国家的部分财政支持外,还需由自己想办法解决另外一部分资金。而且在经济社会中,监狱企业还要上交一部分税收或利润。因此在这种直接利益的驱使 下,监狱必然会重视监狱企业的效益,也就是注重罪犯的劳动成果。同时,由于监狱要向上级单位上交部分利润,上级单位对监狱的考核直接与此有关并且占大比 例。那么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氛围。这样就必须强化罪犯的劳动,并且在对罪犯的考核时,同样以其创造多少劳动成果为重要依 据。如此一来,劳动改造就被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所异化,劳动较强地发挥创造物质的功能,而改造的目的由此被冲淡,甚至于造成罪犯厌恶劳动的后遗症。可以认 为强化劳动创造物质的功能,冲淡改造的作用,实际是在强化劳动的惩罚,也就是实现劳动的报应。根本上这与劳动改造的现代目的相冲突。

2、重视监管,轻视教育,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一方面对教育与监管的定位不准。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影响事 件有两大因素:内因和外因,内因决定事件的发展方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监狱宗旨是“挽救人、改造人、造就人”,从这方面讲,教育改造矫正灵魂、攻心治 本,是内因,监管改造重看硬守、规范行为,为外因。但部分人民警察在治标与治本的问题上思路不清,不能正确地处理好监管稳定与教育改造的关系,认为只要监 管不出现事故,教育改造工作只是监管工作的配角。为了稳定抓监管,忽视了教育工作的长效治本功能,因此,分析研究监管安全多,制定针对性施教措施少,使短期的稳定蒙蔽了人民警察的视线,导致狱内犯情动态复杂,长此以往,给狱内秩序稳定埋下了潜在的隐患。标本兼治才是确保监管秩序稳定、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治本之策。

另一方面民警的观念跟不上教育改造本身的步伐。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和部分人民警察跟不上时代的 步伐,思想上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工作上创新意识不强,习惯用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开展教育工作,对涉黑、涉毒、涉枪和“法轮功”类罪犯增多的趋势认识不 足,对“80后”罪犯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不予重视,对近几年出现的“同性恋”、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和心理变态的罪犯准备不足,致使教育方式、方法、手段和应对措施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佳。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干警从传统型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应对押犯构成的新情况,在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上下功夫。

3、人民警察素质与提高改造质量不相适应的矛盾

(1)部分民警的能力、素质确实有待加强。以江苏监狱为例,现在少数罪犯已达到本科、研究生学历,民警总体上也就是大专、本科,在苏北监狱个别民警还是中专,再囤于工作性质和场所的限制,疏于学习教育业务,视野不如罪犯开阔,思想不及罪犯新潮,往往在教育中“说”不过罪犯。

(2)监狱教育力量相对薄弱。部分监狱还是“大机关、小基层”模式,基层民警配备不足;监区、分监区各配备一名教育干事(兼职),对于目前的改造形势,已是远远不够。

(3)民警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当前受监狱住房城市化的影响,民警的住房压力、子女受教育的压力比较大。缺少学习,常产生本能危机。严格的工作要求使民警不胜负荷,不少民警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有轻微的心理障碍。这些均影响了对罪犯的教育效果。

4、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误区。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监狱领导及普通民警分不清教育与心理矫治的区别,认为心理矫治同教育一样 都是面对面开展工作,换汤不换药。部分基层民警对“大机关”有抵触心理,对心理矫治人员来监开展工作不主动配合。

(2)人员配置上存在误区。心理矫治是一项 专业型很强的工作,其人员配备必须专业化、社会化,实际上不少监狱的心理矫治人员都是由其他科室抽调过来的民警担任的,缺少专业知识,且无实际经验。

(3)使用上存在误区。罪犯心理矫治又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工作,如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量表(WAIS-RC)可以测知不同罪犯的智商、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 能力等,利于罪犯调配工种;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可测得罪犯的气质类型,予以不同的施教;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可以排摸罪犯的精神状 况;用应对方式问卷可以测骨干犯、事务犯的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融入基层,方能发挥作用。但少数监狱却让心理矫治人员搞一些理论工作,甚至放在应付领导检查上,再不,用行政命令指导心理矫治工作,明确提出期限和效果,让其发挥“万能”作用,严重制约了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相关对策和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1、重塑经济社会中的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

现代刑罚目的必然要求监狱必须把教育改造摆在中心位置。监狱一切工作的重心是如何做好教育改造,以实现现代刑罚的主要目的。由于现实状况是劳动改造被置于中心位 置,而教育改造在经济利益面前被迫退居次要位置,甚至于尽占可怜的比例。鉴于这种情况,为在根本上实现现代刑罚的主要目的,就有必要重塑经济社会中的劳动 改造与教育改造。重新把教育改造置于中心位置,把经济利益追求放在次要位置。

监企分开是现今监狱体制改革的关键。监企分开实际上是把监狱的刑罚执行功能与经济职能分开。换言之,还监狱本来的面目——国家的刑罚执行机构,把创造经济利润的功能剥离出来。原属监狱的企业脱 离监狱的管理后,可以成立监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其统一管理。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监企分开在根本上把监狱及其管理人员从原来高度追求经济效益的 主观态度转变到教育罪犯为主上来。因为监企分开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监狱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监狱及其管理人员的直接利益挂钩。这样一来,监狱及其工作人员可以从 繁重的经济劳动中解放出来,相应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教育罪犯上。

2、积极探索三大基本教育手段在改造罪犯中的最佳结合点

改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监狱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改造罪犯三大基本手段,为此,我们应当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把改造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兼顾,以实现对罪犯改造的最佳效果。狱政管理、劳动改造如果不能与教育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只强调狱政管理或劳动改造,就难以 发挥教育改造攻心治本的作用。因此,在对罪犯的改造过程中,必须寻找三大改造手段共同发挥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综合发 挥改造罪犯的积极作用,共同实现改造工作目标。

3、加强民警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民警队伍的综合素质。

(1)打造“拴心留人”工程。监狱当局及监狱领导要真正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警的工作困难、生活困难,倾听民警的呼声,落实从优待警的规定,待遇向基层一线倾斜,如优先晋级、晋职等。特别是农村监狱的住房城市化问题,各级领导要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帮助民警解决住房难、行路难、子女受教育难等问题。

(2)推进“素质强警”工程和“业务育警”工程。监狱要站在服务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抓好民警队伍建设,当以打造“学习型监狱”为契机,鼓励及组织民警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定期安排民警警体技能培训、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充实一线警力,让民警从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予以必要的学习时间,形成“工作+学习”的模式;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形成制度,提高民警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教育业务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

4、坚定不移地推进罪犯心理矫治。

(1)加大宣传,强行推进。对于罪犯心理矫治这一新事物,自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接受,上级机关应加大宣传,让民警和罪犯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消除”无用论”及“恐慌心理”,转而积极接受。另外,上级机关也要坚定认识,排除干扰,强力推进,让其早日发挥作用。

(2)建立良性的运行模式。上级对监狱方面要予以足够的经费、指导及检查;监狱要专款专用,配齐配强心理矫治人员,尊重心理矫治的规律,摒弃行政命令的方式;构建开放的心理网站,发布信息,开通咨询热线,对社会开放运转;加强与社会机构的交流,实施心理矫治人员走出去,引进来,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来监狱会诊与治疗;加大心理矫治软环境建设,提高心理矫治在民警和罪犯中的认可度。监区、分监区要主动走进心理矫治,理解支持心理矫治,加强对罪犯的教育,配合开展心理矫治。在矫治方式上,要充分使用卡特尔16因素个性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等方法,运用多媒体、测谎仪等器械,来保证矫治的效果。

5、建立科学的罪犯改造质量评价标准

学校与监狱 篇6

监狱服刑人员作为特殊的公民群体,其应有的人权如何得到有效保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检察机关作为法定的监督机构,如何针对当前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提升服刑人员人权保障质量与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促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监狱人权保障和监狱检察监督工作的法理基础和现状

从国际上看,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批准和加入了《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保护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宣言》、《执法人员行为守则》、《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囚犯待遇基本原则》等20多个有关人权保护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公约。虽然这些条约和公约是建立在西方罪犯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我们有效地吸收其合理成分,按照这些条约和公约规定的标准保障我国服刑人员人权,能够有力地促进服刑人员人权保障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在国内法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对监狱人权保障的规定,也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司法部颁布的规章等。

当前监狱人权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公众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障意识淡薄甚至忽视、服刑人员的一些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服刑人员的部分非主体权利被忽视、监狱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监狱干警执法指导思想不端正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监狱人权的保障和监狱检察监督工作的进行。

二、构建完善的服刑人员人权保障检察监督机制

我国监狱设置改革梳理与分析 篇7

关键词:监督设置体系,改革,梳理

一、我国监狱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监狱设置亦即监狱的物质存在形态, 主要包括监狱布局、监狱建筑、监狱规模、监狱等级等方面的内容。参考学者袁登明的研究, ①本文主要分析我国行刑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的监狱布局、监狱规模、监狱等级等直接关系到监狱行刑效率的几个方面。

1.监狱布局和体制。

目前, 我国多数监狱地处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我国的监狱基本布局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手起家形成的, 监狱多建在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 而且规模小, 数量散。20世纪50年代, “备战需要”、 “不与民争利”、“不便犯人逃跑”等思想是当时监狱设置主要指导思想, 许多监狱被建在偏远而人烟较少的山区和农村, 有的甚至设置在深山老林、戈壁荒漠等“安全地带”。近些年来各地尽管在努力设法调整, 但大的格局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变。路尽头、水尽头、电尽头“三尽头”现象至今仍然是许多监狱布局的真实写照。这种布局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这种格局逐渐显现出了许多弊端。一方面, 社区服务落后, 给监狱管理人员及其家属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另一方面, 也给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和家属探视带来困难。同时, 管教、生产、后勤的“监、企、社”三位一体的体制势必对监狱的法定职能——刑事执行和罪犯矫正带来不应有的牵制, 已经严重制约着监狱行效益、影响行刑功能的发挥。

2.监狱规模。

一般而言, 监狱规模越大, 管理难度、矫正方案的落实难度越高, 发生监管安全事故的概率也越高。近几十年来, 国外多数国家大规模的监狱正逐渐被小型化的监管机构所取代, 这种变化反映出矫正和回归为目的的矫治理念和罪犯分类制度及个别矫正方案的要求。

虽然我国总体犯罪率不高, 但居世界第一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监狱人口总数的庞大。为了解决监狱拥挤和押犯爆满, 除新建少数监狱外, 主要通过原有监狱的扩容改造来满足需求, 从而造成监狱的规模不断扩大, 关押5000人以上犯人的监狱不少见, 甚至出现了关押犯人更多的大型监狱。②监狱规模过大, 势必会影响行刑个别化程度和行刑社会化的推进, 同时使对罪犯进行个别教育流于形式。

3.关于监狱等级与分类。

进行监狱等级划分是当今国际社会比较普遍的做法。例如在世界上监禁率比较高的美国, 通常将监狱分为三种等级:最高警戒度监狱、中度警戒度监狱和最低警戒度监狱。在欧洲国家, 主要是根据罪犯的危险程度大致将监狱分为封闭式监狱、半开放式监狱和开放式监狱。此外, 还有一些接收和分类中心、社区矫正中心、治疗中心等。

在我国, 根据监狱法的规定以及监狱学的理论与实践, 常常将监狱分为男犯监狱、女犯监狱和未成年犯管教所三种类型, 此外在实践中, 又常常以10年有期徒刑为标准将男犯监狱分为轻刑犯监狱和重刑犯监狱。这种主要以罪犯的自然外在属性为决定因素的监狱分类过于简单、粗放。尽管各地在探索罪犯的开放式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但整体上看我国监狱仍沿袭着传统的封闭性的行刑模式。根据罪犯的个性、经历、身心状况、主观恶性、家庭情况、犯罪原因、矫正方案的适应性等综合因素进行的罪犯分类, 进而决定其服刑矫正的监狱等级, 是实现行刑个别化、提高监狱行刑效能的基础。从行刑社会化的要求来看, 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 (其实也体现为警戒程度的高、中、低度) 也是未来监狱分类的基本方向, 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最大程度地有效配置刑罚资源、有利于监狱的监管安全保障、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应矫正方案, 而且还可以同刑累进制度相配套, 为实施社区矫正计划, 让服刑人员从封闭型逐渐过渡到半开放式、开放式并最终走出大墙、提前适应社会, 为顺利回归社会做准备。

二、现行监狱设置体系的凸显问题

现行监狱设置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明确的警戒程度分类, 没有适用于特殊罪犯的特别分类。以刑事执行应当“宽严相济"的理念审视我国监狱的警戒度分类, 可以用“当宽不宽, 当严不严, 宽严不济”来描述。戴艳玲研究员认为, 这种状况带来的主要问题有:③

1.不能为服刑人员提供差别处遇的机会。

除少数情况外, 目前绝大多数服刑人员从入监到出监都是在一个监狱度过。在监禁过程的不同阶段, 多数服刑人员的心理和行为会有阶段性变化, 相应地其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程度也表现为不同的变化阶段, 但是监狱对他们的戒备、防范和管理等却是“不变”的。监狱内部不同监区的戒备和管理程度也是基本一致的, 即使服刑人员调转监区, 也仍然是在该监狱的安全戒备条件下。服刑人员“从一而终” (通常在一个监狱内度过全部监禁生活) 的服刑方式, 造成了监狱的安全警戒处于“该严时不严, 该宽时不宽”的状态。服刑人员长期在没有明显改变的安全警戒状态下服刑, 因而他们难以实际感受到处遇升降级对其行为自由度的奖惩作用。

2.不能给予服刑人员出狱前的过度环境。

在监狱服刑的绝大多数服刑人员最终是要返回社会的, 但是现有的监狱设置体系基本都是封闭式的, 尽管服刑人员的处遇条件有宽严之别, 但服刑期间的各种行为都是“绝对地”置于监狱封闭环境下的约束和管理。服刑人员一旦刑满 (或因假释等原因) 出狱, 必须面对从封闭式生活环境到自由的社会生活、从被动接受各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到自主决定行为, 这种对立性的反差冲突, 势必引起出狱人心理和行为的彷徨和不知所措。

3.行刑成本浪费。

不区分罪犯所犯罪行的不同、所判处刑种的区别、刑期的长短、主观恶性的大小、人身危险性的高低和再犯可能性的有无, 都被施以相同的处遇。换句话说, 就是无论是否有病, 病情是否相同, 都吃一样的药。这就造成监狱保障监管安全的资源在使用上的低效益。

三、对我国监狱设置改革的梳理

我国的行刑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被监禁者, 也即罪犯, 不仅能受到惩处, 也要能使其真正得到改造, 在回归社会的时候, 能够跟上社会发展, 在社会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即顺利地再社会化。依据这种理念, 关于监狱设置改革大家目前普遍认可的观点及实践有:

1.调整监狱布局。我国已于2002年以青海、四川、湖南等省为试点开始对全国监狱布局进行调整, 将偏远地区的监狱迁移到中心城市附近和交通干线附近。国家计划于2010年完成全国监狱布局调整, 建成合理、规范的新格局。截至目前, 监狱布局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国有近300所监狱完成了调整任务。④正在进行的监狱布局的调整将从根本上解决监狱发展和改造罪犯所面临的地理瓶颈限制, 大大增加监狱工作发展的后劲, 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2.推进监狱体制改革。我们的监狱体制和监狱布局一样, 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 属于监狱、企业、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狱功能的发挥, 制约了监狱事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监狱警察队伍的建设。推进监狱体制改革, 应当贯彻“全额保障, 监企分开, 收支分开, 规范运行”的方针, 落实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权责明确、运行高效、制约有效的要求, 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监狱制度。

3.设置不同戒备级别的监狱。依据不同的安全警戒程度应将成年男犯监狱分为三级:高度戒备监狱、中度戒备监狱和低度戒备监狱, 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罪犯逐渐回归社会的阶梯式动态服刑场地与环境。戴艳玲研究员认为, ⑤高、中、低不同戒备程度的监狱应当有不同的设置标准和要求。

高度戒备监狱应该是严密防范并控制服刑人员脱逃以及狱内暴力事件的最高警戒级别的一类监狱, 除围墙等安全防范设施必须符合最高标准外, 狱内应当有先进的中央控制系统和严格的监控制度。按照我国监狱管理体制, 在一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内设置1~2所高度警戒监狱, 集中关押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的罪犯及人身危险性高的累犯和被确定为人身危害性高、再犯可能性呈恶性显示的罪犯。有学者认为, 解决监狱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的出路是设置高度警戒监狱。⑥

中度戒备监狱应该是监狱中的主体部分。其安全警戒程度介于高度戒备监狱和低度戒备监狱之间。实践中, 中长刑期服刑人员会成为这类监狱的关押主体。

低度戒备监狱是最低安全警戒程度的监狱设施, 其建筑结构与安全防范措施与高度戒备监狱, 甚至与中度戒备监狱都显著不同, 可以花园式建筑为主, 狱内可以为家属探视提供住处。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提倡自觉约束, 允许服刑人员在监区、乃至监狱内有较大的活动自由。低度戒备监狱可以为那些主观恶性较小、人身危险性较低、改造效果良好的犯人提供更为合适的监狱环境。监狱应给予服刑人员更大程度的信任, 以更接近社会环境的多种形式对服刑人员实施管理、教育和训练, 可以借鉴国外的学习释放和工作释放制度和实践, 允许部分服刑人员在白天到监狱附近的社区从事劳动或参加学习或者职业培训活动, 晚上返回监狱。这类监狱也可以作为过渡机构, 即服刑人员出狱 (包括假释和刑满释放) 前的关押机构。对于即将出狱的服刑人员, 监狱应当施以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各种指导, 包括给服刑人员较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锻炼他们自觉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实施就业、租房、购物、交友, 以及寻求帮助等方面的指导计划。

按照戒备等级对监狱进行分类已从理论步入实践。司法部和各地监狱管理部门正积极探索监狱分类和罪犯分类, 逐步形成按监狱戒备等级划分的管理制度。

4.推进监狱信息化建设。为提高监狱管理水平和改造质量, 应逐步改变靠经验和人力对犯人“死盯硬拼”的传统做法, 不断推进监狱信息化建设。近年来, 全国监狱系统重点开展了以网络互联互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狱政管理为主的应用系统建设, 监狱信息化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当前应经一步提高监狱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监狱执法、安全防范、罪犯改造等工作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逐步制定信息化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 为全国监狱系统信息化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同时, 着眼于提高监狱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各地应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监狱人民警察学习信息化知识和技术。

5.设置并完善特殊类型的监狱。根据学界研究并结合实际, 我国亟需创设及完善的特殊类型监狱主要包括:

(1) 新收犯监狱。新收犯监狱, 又称为调查分类中心或收押分类中心, 其职能是充分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员, 对服刑人员实施分类测验、调查和评估, 包括心理测验、个性调查、智力及精神健康状况的测查、社会背景调查以及犯罪原因、犯罪手段、犯罪记录和人身危险性程度等多项相关内容的调查, 出具书面调查评估报告, 拟制个案矫正方案, 最终将每个服刑人员分送最适宜的服刑监狱。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2) 医疗监狱。为了有效地集中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和设备, 从而提高医学治疗水平, 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 及时、准确地诊断、治疗或者鉴定服刑人员的疾病或各种异常表现, 提高预防并控制传染病流行和蔓延的能力, 监狱设置体系的改革应明确医疗监狱的建设。 其他监狱内部将不再单设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 只保留医务室或医务中队, 负责监内日常卫生管理、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对全监押犯的常规体检工作。

(3) 未成年犯管教所。我国监狱设置体系的改革, 应在继续坚持单独设置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同时, 改进其设置情况, 使其较好地适应各项矫正训练措施的实施。由于未成年犯身心特点, 未成年犯管教所宜按低度警戒级别设置, 甚至可以采取花园式或学校式的建筑格局, 避免监禁的大环境给未成年犯造成心理上的重压。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内部, 根据分类调查所确定的人身危险倾向, 分不同的监区对未成年犯实行相对严格、普通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4) 女犯监狱。女犯监狱的设置近年各省已相继到位, 例如河南、黑龙江等省女子监狱均已投入使用, 且运行良好。目前的任务是进一步研究女犯的身心特点及监狱工作规律, 继续完善内部管理措施, 提高改造效益和质量。

(5) 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其他类型监狱。如针对毒品犯罪设置的监狱, 针对艾滋病罪犯设置的监狱, 篇幅所限, 不再赘述。

注释

1袁登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监狱设置改革——以行刑社会化为视角的分析.江苏警视, 2006 (3)

2戴艳玲.对我国监狱设置体系改革的构想.中国司法, 2005 (12)

3法制日报, 2007.12.26

上一篇:特此证明 英文翻译下一篇:教学听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