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改造(精选6篇)
监狱改造 篇1
议
调查目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监狱, 是我国监狱管理发展与奋斗的目标。作为监狱重要的文化载体, 《新生报》的开办, 标志着监狱文化对服刑人员改造的影响步入了新的阶段。本文通过对《新生报》的调查分析, 旨在使监狱报纸在内容、形式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做出更科学的定位, 以便增强思想文化对服刑人员的巨大影响力和改造力, 为其顺利回归社会,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奠定扎实的精神基础。
调查对象:部分国内监狱参与监狱报刊编订工作的狱警、服刑人员及服刑人员亲属。
调查内容:监狱报纸的稿件来源、作品内容、办报理念、报纸的内容与形式, 对服刑人员政治思想、认知文化、回归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调查时间:2011年6月。
监狱《新生报》是一种专业报、行业报, 它是以监狱为特定投放区域, 以服刑人员为特殊读者群体的报纸。监狱《新生报》作为辅助服刑人员改造的一种手段, 具有其它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监管人员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服刑人员的窗口, 同时也是对服刑人员进行感化、教育、改造的又一战场。目前, 监狱《新生报》需要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变革, 以适应新时期对服刑人员改造的需要。
《新生报》的开办, 标志着监狱文化对服刑人员的改造进入了新阶段, 坚持长期办好《新生报》, 对服刑人员的改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社会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丰富监狱文化, 促其自我改造
监狱, 被认为是凄冷、单调的改造场所。罪犯和狱警天然的身份差别, 自然形成了一种沟通屏障。《新生报》的开办, 大大改善了传统的监狱环境。在畅通服刑人员信息沟通渠道, 满足其社会认知需要;提高服刑人员思想文化素质, 丰富监狱文化生活;辅助宣传教化与引导, 营造稳定和谐的监管环境以及针对性推进服刑人员改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调查显示, 92%的服刑人员在看到《新生报》时都会心生悔意, 特别是看到报纸上登载着自己的作品时, 希望重新做人的欲望愈发强烈。接受调查的服刑人员, 大多痛悔自己给家人和社会带来的伤害, 真心诚意接受伏法改造。认罪悔过, 是其接受改造的前提, 有不少服刑人员在《新生报》影响下, 走上了积极的自我改造道路。这是其新生的开端。
二、加强沟通交流, 增强其归属感
服刑人员是一群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 却又时刻牵动着与之相关联的人们心弦的特殊群体。高墙之内的他们, 害怕孤独、寂寞, 有着无尽的悔恨和思恋, 这愈发让他们希望自己归属于一个群体, 从中得到温暖, 获得帮助, 享受亲情和爱, 从而获得安全感。调查显示, 受《新生报》及其潜在文化的感染, 全国监狱约90%的服刑人员以监为家, 安心伏法, 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狱内服刑人员对抗改造, 服刑人员之间的摩擦事件明显减少。强烈的归属感, 确保了监狱内部的团结稳定, 推动了监狱改造工作有序进行。
三、丰富监狱生活, 拓宽精神视野
《新生报》的开办为监狱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首先, 有助于启发服刑人员思考。他们通过生活日志、心灵体验、改造感言, 及在阅读他人作品过程中, 不断地分析、发现、解决问题, 逐渐培养了正确思考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 这种自警自省的形式, 促进了其外在行为的转变。其次, 有助于安抚服刑人员情绪。他们入监后并非意味着完全与外界隔绝, 家庭、友人等社会关系都可能引起其情绪波动, 影响改造。《新生报》就是利用这一因素, 充分发挥社会亲情对服刑人员改造的积极作用, 成为监狱精神文化建设的支点之一。调查中, 100%的服刑人员认为, 通过对《新生报》的阅读及参考, 自己受到了极大鼓舞, 增强了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再次, 有助于促进服刑人员学习。通过阅读《新生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完善的制度支持下, 他们坚持学习, 有利于其法律意识、道德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 通过获取外界信息, 来感知社会动态, 对加速改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调查显示, 78%的服刑人员参与过《新生报》的投稿, 95%的服刑人员认为自己得到了提高, 个别服刑人员实现了从文盲到
●王帆冯超然
《新生报》发稿的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 《新生报》单一的内容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监管文化的要求以及对服刑人员思想改造的提高。因此, 对《新生报》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力求能加速其发展:
1. 健全组织, 确保质量。
建立由监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总编、责编的办报组织机构, 坚持样报的审核把关, 及时提出指导性要求和意见, 确保每期报纸舆论导向鲜明, 内容生动丰富。监狱教改部门作为具体职能单位, 可选派具有高度责任心, 业务素质强的狱警负责报纸编排等项事务。由政治思想过硬, 政策性强的专职狱警负责及时发布国家监狱改造方面政策、规章和相关解疑, 并对近期重要新闻发表时评。挑选遵规守纪、热爱写作的服刑人员参与撰稿。这样才可确保报纸的权威性及每期见报文章的高质量。
2. 找准定位, 彰显特色。
《新生报》的开办应始终秉承创新理念, 把报纸的基本功能定位在“三个大力宣传”上, 即大力宣传监狱“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的管理理念;大力宣传服刑人员顺利完成刑罚过程的改造途径;大力宣传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成功创业就业的典型事迹。充分发挥监狱报纸的舆论导向作用, 使之成为狱警与服刑人员沟通交流的桥梁, 成为增强服刑人员改造信心, 弘扬狱内改造正气的有效载体。
3. 贴近实际, 务求实效。
为使监狱报纸真正面向服刑人员, 满足其改造需要, 除刊载国家相关政策, 社会发展见闻, 监狱工作思考, 狱警帮教案例等, 更好地发挥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改造的预期功效外, 还可拓宽延伸其内容, 满足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的服刑人员的阅读需求。针对女犯, 可涉及妇幼保健类内容;针对少年犯, 可涵盖专业文化知识和社会动态;针对中壮年犯, 可多涉及技能培训知识。同时, 为服刑人员提供表达心情, 宣泄情绪, 交流心得的平台, 让他们始终保持着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对重新回归社会的美好憧憬。并以“新春心语”、“心理指南”、“改造导航”、“感悟人生”等多个专栏, 以服刑人员的心里话、身边事, 引导其积极改造。狱警还可在“警官寄语”栏目为其送上鼓励和祝愿, 对其关心的问题给出回应和解答, 紧跟新闻热点, 做好深度报道, 使其在大墙之内也同样感受世界的精彩和人生的时尚, 激发服刑人员的爱国爱民热情和回归社会的欲望, 有效促进监狱改造环境的和谐稳定。
4. 排版编辑, 更趋科学合理。
调查显示87%的人认为监狱《新生报》延续着以往的排版模式, 单调乏味, 不能引起服刑人员的足够注意。加之, 随着服刑人员的素质越来越高, 传统的排版编辑, 已不能吸引其阅读, 减弱了有效促进服刑人员改造提高的作用。因此, 《新生报》的编排应该借鉴社会各大报纸的优点:一是在黑白版的基础上适当运用版面色彩;二是在版面设计上, 周密考虑稿件版式结构, 力求主题鲜明, 主次得当, 中心突出, 相互呼应。既要保证足够信息量, 又能体现特定改造意图, 引导服刑人员选择性阅读;三是在编排的文字走向上, 尽可能用多变的走文形式, 使版面分割合理, 结构块状形态变化;四是标题规范求美, 做到题文相符, 力求突出主题;五是图片放置合理;六是严格运用规范标准宋体。这样《新生报》的版面会更加科学、合理、丰富、适用, 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的服刑人员的阅读兴趣。
5. 发行可适当扩大受众群体。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 监狱只是灰色、阴冷、严肃、神秘的地带, 一切与之相关的信息屈指可数。因此, 难免让社会与民众对此机构产生种种不解甚至误解, 引起不良社会问题, 给转型中的国家造成障碍。因此, 报纸也可适当面向服刑人员亲属和普通民众发行, 使亲朋及民众了解服刑人员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 减少对他们的偏见,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在服刑期的罪恶感和民众对他们的舆论压力, 为其出狱后重新做人打下基础, 更广泛地维护社会稳定。同时, 也通过报纸这一媒介增加服刑人员、亲属、狱警之间的沟通互动, 让狱警了解服刑人员的心境, 让服刑人员感受亲情的温暖, 无形缩短了帮教过程, 真正树立起监狱文明执法, 温情育人的社会形象。
总之, 通过实际考察与探索, 既看到了《新生报》在服刑人员改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 也看到了新形势下办报过程中凸现出来的不足与缺陷, 但只要不断总结、学习与优化不同报纸的办报经验和优秀模式, 不断探索监狱报纸发展的途径, 一定会使《新生报》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 达到促进服刑人员改造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的目的。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合监狱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发展之路, 使《新生报》成为促进服刑人员改造的强有力的工具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2010年度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项项目最终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XYX201011。指导教师:王金娜;参与调查编写人员:马振、乔泽政、陈丹、黄贺成、陈卫龙、齐东、崔雪松、武师尧]
定071000)
摘要:文章通过调研, 肯定了监狱《新生报》感化、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作用, 分析了存在的不足, 提出进一步办好《新生报》的建议。
关键词:监狱,新生报,作用,不足,建议
监狱改造 篇2
总结报告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事物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一种书面文体。它所要解决和回答的中心问题,不是某一时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以下是由
XX年的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支持下,积极肯干、兢兢业业,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文化素养
1.强化理论学习。做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时,自己也明白自己职业的政策性强,与各种违法行为及阴暗面接触多,面临形形色色的考验,没有很强的党性和法律知识,就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经过深化认识,思考归纳,概括升华,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体会等成为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才能推动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这一年,认真学习了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领会了xx届三中全会精神,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再次对《党章》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学习,明确了新《党章》在重要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等方面体现出来的重大创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信念。
2.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和水平,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
二、踏实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落实监管措施,确保监管安全
范文网
能积极地协助监区主要领导展开工作,努力维护稳定的罪犯改造秩序,顺利确保了“三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使自己受到了很好的锻炼,自觉在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2.廉洁自律,规范执法:
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改造方针、政策,能做到规范执法,文明管理,执法公平,对自己严格要求,自觉地维护国家机关的工作形象,不利用公务权力图谋私利,做到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做的事情不做。
在工作中,认真遵守监狱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学习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总结出一定的不足。比如讲,开创性的工作开展的不多,有些工作协调的不是十分到位,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改进。
云南省建水监狱绿化景观改造设计 篇3
关键词:监狱景观,改造设计,文化,生态
监狱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的窗口, 综合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 体现着时代的特征[1]。几千年来, 阴森可怖、残酷无情主宰了人们对监狱环境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监狱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由一开始只是满足简单的囚禁过渡到改造、教育罪犯以及发展成具有心理医疗和学校教育功能的区域[2]。随之, 监狱的硬件环境设施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002年, 国家司法部颁布的《监狱建设标准》明确规定, “监狱的规划是确保监狱安全, 是切实做好对罪犯的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文明管理的需要。监狱的规划要做到监狱建筑物布局、建造规范合理, 监舍、教室、监区环境清洁整齐, 车间、场院设置有序。”监狱这一特殊的区域场地对环境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服刑人员的户外主要活动场所, 监狱环境景观的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使用者审美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能够缓解服刑人员精神的高敏感度,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改造、生活环境, 使其在舒适的教化环境中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整个改造过程, 增加改造的信心[3]。
1 项目概况
1.1 设计背景
云南省建水监狱隶属于云南省监狱管理局, 成立于1952年7月。地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东北的南庄镇内, 距建水县城18 km, 距昆明市220 km。
目前, 云南省多数监狱远离城市、规模小、较分散, 部分还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生活条件艰苦、交通通信不便, 已不适应现代监管改造的要求。针对云南省监狱的实际, 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提交请示,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三部委关于云南省监狱布置的调整总体方案的批示:提出的“五个有利于”和“三个转移”的要求, 对云南省监狱进行新建、迁建、改扩建、撤销等布局进行调整。云南省建水监狱即为此次布局调整的监狱之一。
1.2 地形概况
场地空间开阔, 高差不大, 总体地形平坦, 局部有陡坎, 可用挡土墙解决。场地内无水体, 无现有可保留的植被。
1.3 设计范围及内容
设计范围包括监狱警察办公区及服刑人员区在内的共计约244 183 m2。设计内容主要是监狱警察办公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及服刑人员区的绿化种植设计。
2 设计构思、主题与原则
2.1 设计构思来源
方案构思主要来源于《荀子·礼论》中的“规矩诚设矣, 则不可欺以方圆”理论。规者, 正圆之器, 即画圆用的工具;矩者, 正方之器, 是画方用的工具。古代没有规就画不出圆, 没有矩就画不出方, 所以有“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之说 (战国时代战国策《孟子·离娄上》。篇章名: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现今的“规矩”引申为纪律、法规的意思, 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指如果不遵守纪律法规, 整个社会就成了一片混乱, 不成方圆,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则、条文等。因此, 重点采用方、圆和直线、斜线的穿插来形成方案构图的总体布局特征, 体现设计主题, 界定场所空间属性和特殊功能性质。
2.2 设计主题思想
在满足监狱功能的前提下, 以“生态、秩序、人本、文化”为设计理念, 以“无规矩不成方圆”为设计主题, 本着尊重现状、表现文化、突出特色的原则, 以提高建水监狱景观与文化品位为指导思想, 运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手段对云南省建水监狱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布局。
设计过程中, 对建水县的背景概况, 特别是监狱的功能与文化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依托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与技法, 形成了以下理念与构思。“生态”, 即将建水监狱建设成绿色监狱、花园式监狱, 以植物造景为主;“秩序”, 即配合监狱的功能形成秩序井然、严肃规则的气氛;“人本”, 即于设计中体现对狱警、对服刑人员、对探视者的关怀;“文化”, 即于设计中体现监狱的文化甚至建水县的文化, 以提升建水监狱的文化品位与内涵。以“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设计的主题构思, 将“方圆”的形象用于设计之中, 并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风格与符号形象体现建水监狱的时代风采, 最终将建水监狱建成融监狱功能文化和花园园林为一体的, 满足多方功能的花园式、绿色型、有文化的现代化监狱。
设计形式上因地制宜、严肃与活泼兼备、自然与规则共融, 营造林、水、草、坡、亭和场等景观形象, 尽显混合式园林形式之美。设计功能上关注人的动、静、行、止、办公和休闲等行为与心理需求,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2.3 设计原则
2.3.1 规则式与自然式布局相结合。
作为特殊的功能单位——监狱, 在景观视觉与布局上要充分体现恢宏大气和严肃规则, 故以指挥中心大楼为核心、干警餐厅与备勤用房共同围合成的空间及中轴线景观以规则式布局为主, 而指挥中心大楼周围的庭院绿地则以自然式为主, 以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序列和层次的变化。
2.3.2 突出地域特色, 增强植物造景的适宜性。
设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以植物造景为主, 以乡土树种为骨干, 通过对地形、植物、建筑、场地等要素的巧妙组合, 创造出协调融合的景观特色。
2.3.3 强调监狱文化内涵, 提升监狱文化品位。
以雕塑、园林小品体现监狱的功能特性和文化内涵, 强调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使其成为监狱景观环境中的亮点, 以提升监狱的文化品位。
2.3.4 重视人的行为心理, 造就环境空间的多样性。
注重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提高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方便性,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将交通、办公、观赏、休憩等功能结合起来, 合理安排用地, 以不同的手段形成空间层次和功能区域, 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3 建水监狱景观改造方案详析
3.1 设计布局
运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 点、线、面综合布局, 形成二轴、二片、八区、八点的总体布局结构与景观格局, 体现设计的完整性和景观的连续性 (见图1) 。二轴, 即由圆形环岛经中心广场至指挥中心大楼形成的一条主景观轴线, 是建水监狱气势氛围、主题形象、核心功能的集中体现。另外, 由出入口至监狱大门可形成一条副轴, 由入口标识景石、中央绿化带、圆形环岛及雕塑至监狱大门依次展开的景观序列, 辅助展示了建水监狱的形象文化和功能特色。二片, 即以监狱大门为界形成的办公管理、形象展示片区与服刑人员活动片区。八区, 即入口区、入口至监狱大门的林荫道路区、干警餐厅及庭院区、备勤用房及庭院场地区、中心广场区、围绕指挥大楼的庭院绿地区、停车场区和服刑人员区8个主要的功能区域。八点, 即入口景观点、环岛及雕塑景观点、餐厅景观点、备勤用房景观点、中心广场景观点、疏林草地景观点、水池雕塑景观点和指挥大楼绿化景观点, 共8个各具特色和功能的主要景观节点。
3.2功能分区
大的功能分区指上述的“二片”, 小的功能分区指上述的“八点”。
3.3 主要景观节点
3.3.1 入口。
在监狱主入口处中央绿化带上以题名“云南省建水监狱”的景石进行场所与功能的标识, 简洁大方, 形象突出。并于主入口沿工业园区道路两侧设置停车位。入口设值班室、电动伸缩门等建筑设施。
3.3.2 林荫大道。
主入口至监狱大门之间, 于4 m宽中央绿化带上植花灌木, 铺被红花酢浆草地被, 两侧绿化带上列植导弹棕, 形成列兵般的行道树景观, 增强空间的秩序性。同时, 两侧绿化带以自然式种植为主, 并有小路联系交通, 结合两侧路灯, 形成整齐、端庄的林荫大道景观。
3.3.3 环岛雕塑。
将环岛设计成植物绿岛, 基座下配灌木、花球等。其中置以雕塑“书”, 且书下端朝向主入口。
3.3.4 中心广场。
为指挥中心大楼前的开敞空间, 满足交通、集散、集会、升旗和形象展示等功能需要, 设置升旗台, 中央以圆形旱喷泉景观为主, 配合移动种植箱绿化、灯柱、青石板铺装等景观。
3.3.5 疏林草地。
在指挥大楼背面的庭院中设计一片疏林草地, 种植海枣、棕榈、缅桂及洒金珊瑚、南天竹、变叶木等植物, 配合微地形景观, 供休闲休憩。
3.3.6 水池雕塑景观。
进入主入口的第一序列空间南面用地上设计1处小型砚台水景 (面积50~60 m2) 及1处笔架造型的假山, 形成一处精致的文化观赏点, 呼应建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光辉的历程。
3.3.7 指挥大楼绿化景观点。
指挥中心大楼入口两侧对植2棵10 m高左右的大榕树, 四周则以自然式绿化包围。
3.3.8 散步小路。
于指挥大楼的正背面, 以散步健身为主要功能。
3.3.9 干警餐厅。
以场地绿化和休息设施为主, 设置坐椅、桌凳、六角亭等设施, 并设置干警文化宣传栏。
3.3.1 0 备勤用房。
以场地绿化和体育健身器材为主, 设置三处羽毛球场和一组健身设施, 同时设计花架、水景等内容。
3.3.1 1 服刑人员区。
设置典故墙, 采用文字和浮雕图案的形式, 以历史典故“浪子回头金不换”为内容, 点明区域主题。主要植物种植以灌木和草坪为主, 因其体量小且低矮, 不能藏人。灌木以当地长势良好的叶子花为主。
3.4 建筑小品及公共设施
3.4.1 座凳。
集中在庭院区与干警餐厅的场地休闲区域内, 选择造型与材质一致的座凳供使用。
3.4.2 道路广场铺装。
根据地形和景观需要, 采用多种铺装形式, 形成地面景观特色。
3.4.3 停车场。
布局在指挥中心大楼建筑周围, 与建筑开口相接, 方便停车与使用。同时, 设计大胆地利用停车场的“秩序”景观效果, 巧妙地将停车场景观形象组织进入监狱整体的设计布局形象之中, 以停车场的“秩序”强化监狱的“秩序”, 同时体现韵律与节奏的美感, 以实现功能满足与形象景观特色的完美结合。除集中的停车场外, 还包括入口外侧停车场及监狱大门前停车场。
3.5 植物景观设计与树种选择
植物景观设计力求乔、灌、花、草、藤、竹和地被相结合, 以乡土适生植物为主, 配置四季有花有景, 体现南亚热带的植物景观风貌, 努力建设绿地, 扩大绿化面积, 形成植物层次丰富、植物景观优良的花园式、绿色监狱 (见图2) 。根据建水地区具体情况, 植物种类选取如下。
3.5.1 乔木及花木。
大王椰子、银海枣、蒲葵、布迪椰子、桂花、鸡冠刺桐、香花槐、串钱柳、小叶榕、垂叶榕、柳叶榕、花叶垂榕、黄葛榕、橡皮树、刺葵、凤凰木、白缅桂、董棕、华盛顿棕、清香木、大叶女贞、香樟、攀枝花、高山榕、天竺桂、杜英、紫荆花、灯台树、青皮木棉、加拿利海枣、红花荷、银杏、枫香、球花石楠、黄连木、清香木、广玉兰、山玉兰、红花木莲、深山含笑、樱花、海棠、蓝花楹、红千层、石榴、枇杷和杨梅等。
3.5.2灌木地被。
三角梅、鸡蛋花、洒金珊瑚、黄金榕、假连翘、黄连翘、红花继木、金叶女贞、紫柳、小叶女贞、鸭脚木、肾蕨、五色梅、非洲茉莉、彩叶扶桑、含笑、金丝桃、大叶红草、萼距花、沿阶草、麦冬、八角金盘、龟背竹、春羽、绣球花、棕竹、杜鹃、迎春、南天竹、六月雪、葱兰、酢浆草、银边草和蜘蛛兰等。
3.5.3 竹类。
金竹、紫竹、毛竹等。
3.5.4 藤本。
常春藤、油麻藤、紫藤、炮仗花、凌霄、蔓性蔷薇和地锦等。
4 结语
监狱通过其外在的直观形象给予社会公众的感官刺激和心理直觉, 因而, 监狱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彰显社会主义[4]。因此, 这一特殊的社会机构环境景观的改革与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表征的必然要求。监狱环境景观在满足其政治功能性需求之外, 仍需要使其与现代化的环境景观相适应, 如秉持传统文化, 巧妙地融入基址的场所与地域特征, 通过营造富有生态、高度秩序化及人本化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形成融监狱功能、传统文化和绿色生态发展为一体的现代化监狱, 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立健康良性的新时代法制监狱环境有着借鉴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卓.基于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监狱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3.
[2]蔡立勤.以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为目标的监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3]周伟伟.监狱户外空间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 2015 (15) :43.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社会化思考 篇4
内容摘要: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进程缓慢,方式方法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益,没有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亟需建立基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形成社会多方机构与监狱合作开展教育的模式,将罪犯的教育改造这项复杂而专业且监狱不能完全做好的事务交予社会去办,明确相关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职责、分工,与监狱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来做好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
关键词:教育改造 社会化 市场化
新中国改造罪犯的成绩是举世公认的,包括战犯和末代皇帝在内的一大批犯罪分子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94年《监狱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监狱布局调整和监狱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得到显著增强,特别是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提出,使教育内容得到丰富,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育改造质量不断提高,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一直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看到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客观认识到目前教育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看到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进程缓慢,方式方法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益,没有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发展,影响了罪犯教育改造专业化和改造质量的有效提升,亟需通过体制机制、内容及手段方法的创新来解决。
一、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
(一)教育改造的核心地位没有凸显 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根本宗旨,教育改造在监狱工作中无疑处于最核心的位置,但在思想认识和实践中,教育改造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部分民警对监狱矫正罪犯本质持怀疑态度,认为苦口婆心的教育收效甚微,不如加大对罪犯的监禁痛苦和劳动量来发挥监狱的惩戒作用。由于教育改造质量具有长期性和内隐性的特点,监狱更热衷于追求显性的监狱安全和经济效益目标。随着对监狱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大,“唯安全论”和“安全就是监狱工作的一切”的倾向较为突出,重安全轻教育现象比较普遍。最终导致了劳动任务繁重、教育条件不匹配、教育手段缺乏、指导思想偏差、警力配备不到位、“5+1+1”教育管理模式也难以执行到位。实现监狱从传统的“安全型”向“矫正型”、“质量型”的演变,任重道远。
(二)罪犯教育改造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平等和互动。而监狱的教育改造具有强制属性,往往忽视罪犯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罪犯的需求、参与和感受,忽视罪犯的个体性差异。在循证方面,对罪犯个体的成长经历、犯罪心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的分析论证粗糙,普遍施以传统的法制、道德、文化、技术等教育,分类教育、个性化教育未得到有效推进。技术教育“干什么、学什么”,不能适应罪犯释放后就业和社会专业化分工需要。罪犯觉得监狱开展的职业技术培训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距。罪犯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层面的洗涤和人际冲突处理、心理调适、自我控制等社会化技能教育不足。教育形式以课堂教育、集体教育为主,个别化教育限于思想转化、谈心交流内容,教育形式不够丰富,“你说我听”的“填鸭式”教育现象严重。社会化教育的渠道有待拓宽,一些传统有效的教育方法、手段如组织罪犯外出参观、亲情会见、离监探亲等基于安全的考量被严格限制。监狱虽然注重“六大核心专业”民警的招录和培训,但民警职业化分类进展缓慢,在实际工作中同时承担着安全管理、组织劳动、教育改造、狱情分析、刑罚执行等繁重任务,教育改造专业化程度不高,“全警皆师”的现象突出。在行业规范管理情况下,从事教学工作必须资格认定的,培养一个好老师要三、五年的讲台磨练,并非随便一个能识字的上讲台就能照本宣科,问题的症结在于因循计划经济时代封闭、狭隘、自我的教育模式,对教育改造社会化理念,缺乏科学意识,没有以教育改造社会化实践为基础,从人本主义出发与时俱进地创新开拓精神。现有的教育改造活动由于脱离社会而流于形式,缺少现实意义。
(三)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封闭性较为突出
近年来,监狱系统在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监狱与社会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互动关系。监狱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中,监狱长期游离于社会系统之外,开放性不足,封闭性突出;社会也把监狱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很少主动将监狱纳入系统中统筹考虑和整体谋划。从监狱方面来看,在教育理念上,仍然没有摆脱过去“关起门来搞改造”的思维模式;在教育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上,满足于现有渠道,视野不够开阔,如对社会帮教志愿者的利用缺少总体规划,各个监狱各行其是,聘任的数量和种类各不相同;罪犯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由监狱机关独家承揽,忽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化社会分工。技术教育不是从罪犯最终要成为“社会人”的需求出发,而是延续几十年的老传统,“干什么,学什么”,不能满足罪犯的改造需求。在教育改造效果的评价上,满足于自我评价,用入学率、到课率、及格率、转化率、普及率、合格率等水分较大的指标评价教育改造工作的成效,结果是自我感觉不错,却得不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也缺少对监狱教育改造的支持和配合。社会帮教工作是社会支持监狱工作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社会帮教工作一般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负责,依旧是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社会帮教工作零星、分散、不系统,也影响帮教效果。由于监狱和社会之间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因而在教育改造罪犯方面就没有形成合力,进而影响教育改造质量,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四)教育改造社会化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
罪犯教育改造面临的困难比普通的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罪犯的教育改造活动中,与教育改造成果具有一定关联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罪犯的亲属,相关社会团体、学校、组织、用人单位等,都有可能也有能力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做出贡献。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分工不清,责任不明,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教育改造社会化长效机制,社会有关团体、机构、单位和个人对参与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监狱教育改造社会化工作也受诸多传统因素制约,一直未能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由于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使相当一部分民警认为社会力量在罪犯的教育改造中最多只能解决罪犯的一些具体困难,不具备系统性和连续性,并且认为相对杂乱的信息还有可能破坏罪犯思想的稳定性,罪犯与外界过多的联系对监管秩序也有不利之处等等,因此对这项工作限制多于鼓励。另一方面,可用的社会化资源与罪犯比例严重失调,罪犯当中只有一小部分能接受社会帮教。并且,在教育改造内容上多是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对罪犯进行形势、政策、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而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帮助罪犯却很少。在形式上,多是作报告、来监看望、安慰、鼓舞罪犯,以促进罪犯能够安心改造,形式比较单一。
二、实现教育改造社会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造罪犯是中国监狱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管改造制度建立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在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上不断创新,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使监狱自身的教育改造能力面临重大挑战。就最近十年来的教育改造创新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多样性的思想价值观念下,寻求社会资源的进入和帮助,寻求更加专业化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手段,无论是社会帮教、志愿者教育、理论专家支招、社会矫治等等,都是在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实现的。
教育改造工作的目标定位就是把罪犯改造成为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这就决定了教育改造必须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监狱改造人的实际出发,面向教育的现代性和开放性,把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全面融入社会。全面融入社会是遵循教育改造规律的外表体现。它要求监狱在规划和推进教育改造活动时,把罪犯的教育需求置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满足罪犯立足社会,具备必要的社会交往和生存谋生技能为基点,对教育改造的内容、方法和推进的路径等进行全面的创新,形成社会要素统筹下的监狱教育改造新格局。把教育改造建立在面向社会,社会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教育模式,并着力在教育改造的内容、方法和路径上全面创新。
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是我国监狱的行刑目的。我们知道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而对罪犯的改造也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和方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罪犯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遭受失败的部分,对罪犯进行改造也就是使其再社会化的过程,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越多,社会化的程度就越深,社会化的过程当然离不开社会化的手段和方法,所以监狱工作社会化首先是改造罪犯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它重视社会分工和协作,重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改造罪犯的主体即行刑权无疑是监狱系统,但封闭甚至排斥社会参与改造无疑是与当今社会的发展不合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狱的分工是改造罪犯,其他社会团体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改造是必要的,它体现了社会协作,也便于监狱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因此,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监狱工作社会化可提高行刑效益,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
《监狱法》第 3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结合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明确监狱教育的目的是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具体表现为转化罪犯消极错误的观念和犯罪的恶习,提高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监狱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监狱教育个别化、社会化和技术化发展的趋势,监狱培养目标注重以罪犯为中心,培养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将成为必然要求。
三、罪犯教育工作社会化的重构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社会化就是将可利用的社会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知识与技术等社会资源同罪犯教育改造的内容有机结合,使监狱与社会合力完成对罪犯社会化教育改造的一种新型工作模式。其本质和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促进罪犯获取掌握信息、知识、技能和接受情感的认知工具,把大量社会资源运用到罪犯教育改造过程中,能使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要素、教育环节经过整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狱内教育结构与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完成罪犯社会化再教育的目的。
罪犯来自于社会,犯罪原因存在于社会,对罪犯实施教育离不开社会帮助,罪犯教育改造的社会化是监狱教育改造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多元碰撞,使社会成员对价值观念、信仰信念的思考与选择更加多维,不当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恶习成为了犯罪的一大原因,而矫正罪犯的思想、观念、信仰、行为等也成为了监狱教育改造的一大难点。过往的实践证明,这单纯依靠监狱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面对复杂的教育改造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理清监狱所应承担的职责和职能,引进社会资源。按照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就转变政府职能所讲的“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职能转变必须体现一个原则——专业的事务交给专业的机构(或人)去办。这就监狱来说,其发展方向就是要基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形成社会多方机构与监狱合作开展教育的模式,将罪犯的教育改造这项复杂而专业且监狱不能完全做好的事务交予社会去办,明确相关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职责、分工,与监狱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来做好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
创新与社会机构合作模式,监狱或可进一步尝试推行“教育外包制”,实行市场化改革,监狱以政府名义出资购买服务,符合规定条件的社会教育机构投标,监狱负责管理,从而寻找监狱与社会双方合作的契合点,满足双方需求,实现互利双赢。实现文化教育资源共享。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文化教育机构共建基地,监狱为社会机构提供科研帮助的同时得到优质教育资源,又使社会机构科研成果反哺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
(一)对罪犯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方面,可邀请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来监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和前途教育;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工程、城市建设新貌、科技文化展览、英模报告会等对罪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邀请文联、科协、体协等团体指导罪犯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陶冶罪犯情操;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增加罪犯对社会的正面了解;引导罪犯亲属通过亲情电话、亲情共餐、特优会见等形式进行亲情规劝和感化。
(二)对罪犯的文化教育
犯罪学家认为,文化水平低、社会知识浅薄是犯罪原因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罪犯接受其他教育,重新回归社会的障碍。由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针对此项矫正教育方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教师素质同样也有严格的要求,在监狱中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大都是取得教师资格的教育部雇员。
文化教育从内容看主要是向罪犯传授科学和文化知识,根据罪犯原有的文化基础,进行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课程的教育。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方案具有一定差异,但基础教育课程通常包括:基本的阅读、写作和算术技能。各国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实施,如阿根廷的《监所法》规定:“在所有的监所,都要对文盲和没有接受过初等教育的被监禁者进行义务教育。”同时规定:“不努力摆脱文盲状态的被监禁者不能完全享受劳动收益和优待。”各国监狱机关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还鼓励有能力的罪犯参加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法国的法律明确规定,罪犯可以参加国家教育系统举办的函授学习。对一些无法在监狱内学习的课程,如果对罪犯的矫正或再社会化确有必要,监狱长可特别批准该罪犯施行半自由制度,使其可以到监狱外参加这种学习。当然,对于这类外出学习的罪犯,也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一旦罪犯违反这些条件,监狱可以撤消对罪犯外出学习的许可。社会教育以其专业性强,内容丰富,贴近回归后生活弥补了监狱干警教学能力欠缺,形式内容单一,干警说教缺乏说服力等不足,因此,要广开社会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社会的教育改造资源,因时、因事、因地、因人制宜地改造罪犯,追求教育改造罪犯的综合效应。监狱教育不是孤立封闭的,而应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文化教育方面,可依照《监狱法》第63条、第64条、第65条规定,协调教育部门在罪犯中开展初等教育等文化基础教育,以及电大、函大、网上远程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争取得到政策、师资、教学教材和教育经费的支持。
(三)对罪犯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紧随文化教育之后的教育活动,1559年成立的、被称为“首先实现现代自由刑思想”阿姆斯特丹监狱,在强调“以劳动疗法使罪犯回归社会时”,就开始了职业训练,后来受其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些监狱,甚至就起名为“习艺所”。因此,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在西方监狱中相当传统的一项教育活动。发展到今天,职业教育的内容已颇为广泛。一般来说,罪犯参加这种职业培训是自愿的,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选择具体内容。监狱方面只是根据年龄、知识水平和个人才能考核一下其是否适合接受这种教育。但在日本,接受培训的人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根据日本《罪犯职业训练规则》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者方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年龄未满40岁;职业训练开始时,服刑时间必须达到1年以上;行为状况良好,意志坚强;检查结果表明具有进行职业培训的素质;希望能从职业培训中习得技能作为释放后谋生的手段。
对罪犯进行职业教育的组织活动在各国矫正实践中也不尽相同。在德国,罪犯的职业教育是在生产车间进行的,由监狱资深职业培训教员负责,期限一般为1~3年,特殊的课程可缩短至6个月,培训结束后需要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在法国并非所有的监狱都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于那些在没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监狱内服刑的罪犯来说,经过个人申请,如果从年龄、知识水平和个人才能等方面考虑适合接受这种教育,经司法部门批准也可通过自学、参加函授学习的方式,从事技术知识的学习。
当前,我国监狱要以灵活的技能培训拓展出路,最大限度提高罪犯刑满后的生存能力。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工、劳动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当前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为主,力求更多的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后能自立于社会。
提高罪犯的劳动技能不仅是监狱生产的需要,也是增强罪犯就业谋生本领的需要。可以走以监狱为主、监狱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路子。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将社会志愿者队伍确定为改造罪犯的一支常规的重要辅助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使他们能介入到技术教育、就业指导等领域,??有教育资源。
依照《监狱法》第64条、第66条规定,结合监狱生产和就业形势需要,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罪犯中开展以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为主要内容的指导培训,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和培训证书,以利于罪犯安心改造和刑满就业。
我们要按照《监狱法》“罪犯文化技术教育列入所在地区教育规划”的要求,取得当地教育和劳动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逐步实现罪犯技术教育的师资由当地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来承担,教育劳动部门统一领发证书的目标。
在上述正规化教育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辅助性教育。所有教育工作都要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可通过与市、县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签订帮教协议,依托综治委、关工委、社会工委、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建立社会帮教自愿者队伍,以即将刑满罪犯、家庭特困罪犯、少年犯等为重要对象,进行集体帮教和“一对一”帮教,保证教育的规范性,连续性和实效性。
(四)逐渐施行心理咨询市场化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的产生应归功于19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始创的心理分析。就在弗洛伊德创立心理分析理论的同时,西方出现了近代学派。在矫正人格理论的影响下,一些人尝试使用新的方法矫治犯罪人,许多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目前,西方国家罪犯心理矫治发展很快。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开看,罪犯心理矫治的目的是配合其他教育方案促使罪犯发生积极的变化,并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另外,在西方国家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并非监狱行刑人员,而是作为志愿人员或应聘到监狱服务的专家学者。
实际工作中,民警开展心理咨询兼有管理和咨询的双重身份,客观上就因“非对等主体”给罪犯造成了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罪犯咨询的积极性和效果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在监内成立模拟社会服务体系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或实现更加彻底的外包心理矫正服务,由第三方机构或专家进行专业的心理矫正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方向。
(五)重构科学的教育改造工作评价机制
一是构建监狱安全教育评价机制。监狱是监管改造罪犯的场所,关押对象的思想、情绪稳定状况直接关系到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人的一切行为来源于其心理活动,而教育改造工作抓住了关键的“攻心”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是思想转化、心灵启迪、行为矫正的内在因素,它对整个监管改造秩序的稳定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内因作用。虽然教育改造工作的效果往往滞后于教育本身,但安全价值的评价,却构成了整个教育改造工作评价的基础。因此,对安全教育价值的评价,应致力于将隐性评价和显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罪犯思想稳定状况、情绪变化特点和行为的倾向性特质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最终效果的检验和评价为依据,方能体现监狱教育改造的基本特质和第一要务。通过制度牵引,如果每个罪犯都心悦诚服地认罪服管,监管场所的安全自然就有了保障,监狱就会有一个持续稳定的改造秩序,如是,监狱教育改造在维护监狱安全中的特定的价值就得以充分显现。
二是改革罪犯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是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监狱组织罪犯生产劳动,使其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改变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不良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习惯,并通过劳动体验人生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技能,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集体观念的养成和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因此,监狱通过构建罪犯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不仅评价罪犯的劳动态度、劳动质量,还要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财富,检验劳动创造的成果,以引导、培养罪犯端正劳动态度,在监狱组织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学习劳动技能、科技知识,获得社会认可的各类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和本领。
三是建立教育改造的社会价值评价机制。监狱教育社会化重在实现罪犯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和转变,规范和引导狱内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相联相通,为罪犯设置社会化生活环境,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实际社会生活状况,缩小社会与监狱两种生活的差距感,增强他们刑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能力。
监狱法规定,罪犯的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列入所在地区教育规划;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罪犯的亲属,应当协助监狱做好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监狱,不是学校或专职教育机构,对罪犯的教育应与社会教育相融通,通过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监狱教育改造的社会价值,应体现在监狱价值取向的实现状况和出狱后的社会效果评价两部分组成。
(六)实行教育改造工作评估社会化
为了确保罪犯改造质量,必须改变目前自己教育自己评估的机制,实行教育改造工作第三方评估制度,由监狱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教育改造工作评估机构或委托专业社会机构评估。
监狱改造 篇5
我国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是依法对罪犯进行强制教育、特殊教育和综合教育的系统性工作。教育改造以转变罪犯的犯罪思想, 矫治其不良的生活恶习和行为模式作为目标。引导罪犯从内在的心灵到外在的言行的积极转化, 也是将罪犯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守法公民的核心手段。
司法部一直在强调:“监狱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育人、改造人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向教育改造倾斜, 将主要精力放在‘改造好’上, 使改造质量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动因分析
(一) 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 真是让人欣喜让人忧,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育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否则, 就会严重制约自身的发展, 不仅浪费国家投入的各种资源, 而且还会影响重塑罪犯社会重任的实现, 进一步有损于让我们先来分析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教育改造观念的问题, 监狱及监狱人民警察把罪犯看做被管理、被强制教育的对象, 罪犯只有绝对服从, 不考虑其主观意愿如何, 有何兴趣爱好, 都是以无条件接受作为前提要件的。其次是教育改造方法的问题, 现阶段监狱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有课堂教学法、集体评议法、个别谈话法、讲座法等形式, 也存在个别监狱因为忙于应付繁重的生产任务等原因而采取“土办法”, 挤占教育改造的时间, 挪用教育改造的专项经费, 使得教育改造流于形式。最后是教育改造内容的问题, 罪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心理矫治等方面, 教育内容的选择大体上是由监狱根据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来确定, 同时受到监狱人民警察认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影响, 司法部也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说, 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二) 罪犯教育改造成效偏低的动因分析
目前, 我国监狱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三方面, 直接造成了改造工作成效偏低, 施教者与受教者都不满意, 更难以体现教育改造作为监狱工作的核心内容。
监狱法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是“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法律条文里面不仅规定了罪犯教育改造的方法、内容、经费保障等等, 而且还规定了罪犯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因教育而引起的其他权利。“如果政府不认真地对待权利, 那么它就不能够认真对待法律。”这就说明我们的监狱不能忽视罪犯的需要, 不能漠视罪犯的权利, 要学会倾听罪犯的心声, 采取多种方式与罪犯进行沟通, 改变现在完全以监狱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尤其是要取得监狱人民警察与罪犯在教育目标上的认同。
现代教育学的理念告诉我们, 教育一定要赋予被教育者以主体地位, 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但是罪犯教育不同于普通社会教育, 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要体现国家的意志, 要承担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 保障社会有序运转, 因此必须要区别对待, 切忌盲目照搬照抄。
监狱人民警察是国家刑罚的具体执行者, 代表着国家权力与国家意志, 对罪犯进行强制教育改造也是为了感化、挽救罪犯, 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正义。罪犯是实施了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造成损害的犯罪行为的人, 他们虽然有罪于社会, 但不能因此抹杀他们的基本人权和正当的需要。这种教育目标的认同就是要力争施教者与受教者期待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这样双方都能有明确的方向与充足的动力, 调动罪犯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罪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改造收益的最大化。
三、正确看待监狱人民警察与罪犯改造目标的认同
监狱人民警察与罪犯的教育改造目标一致, 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认同”。确切地说, 它是一种无限的趋同, 双方社会角色的差异决定了彼此的价值判断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他们之间的界限永远不能模糊混淆, 行刑者与受刑者都要受到刑事法律的规制, 这是所有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正确看待监狱人民警察与罪犯教育改造目标的认同, 有利于监狱解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所存在的问题, 缓解眼前罪犯正当需求与监狱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 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弊端与不足会长期存在, 要进行革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有赖于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执法意识与管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监狱教育改造资源的保障充足, 社会各方力量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 必须用客观、冷静、理性的眼光来看。
参考文献
[1]2001年, 全国司法厅局长和监狱长会议文件。[1]2001年, 全国司法厅局长和监狱长会议文件。
监狱改造 篇6
许三多从小生活在农村一个高压下的家庭, 父亲的强制、哥哥的强势, 造就了其在家庭角色中的弱势地位, 使其不屈的人格特征、善良正直的人性品格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从而造就了其自我行为能力的缺失, 可以说他是行动的懦夫。一个人行为能力的强弱最能体现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 因而许三多又是个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差的人。他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乃至走向成功的呢?我认为, 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 军营的环境、军营的生活对其实施了长期的行为治疗, 使其行为模式不断发生一个又一个飞跃与质变。特别是在老A的训练中, 面对冷酷的环境, 难以忍受的训练, 许三多彻底粉碎了过去的美梦, 清空了旧我, 从而一个新我成长起来了。在其整个成长过程中当然包含了战友的关怀和帮助, 领导的期望和要求, 思想的斗争、心灵的煎熬, 屈辱与泪水、挑战与压力、喜悦与伤痛并存。但从整个现象上来看, 是由外在的规范和强制性的要求, 促使其内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也可以说是诱导其内在品性予以发挥, 体现出来, 因而其人格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完全是行为矫治的结果。纵观近代管理学的历史沿革, 无不是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由行为管理开始的。
由此, 联想到监狱对罪犯的改造, 其基本模式就是行为矫治, 其历史过程可以概括为由行为到心理的发展。法律的外在特点是执行的强制性。国家机关的行为特征也是其行为的强制性, 我们对罪犯的改造也是一个由强制到自觉的过程, 但强制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监狱执法有其强制性, 这是必然的, 这种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对罪犯的监管改造和劳动改造上。但这种强制性一方面不可能解决罪犯改造的所有问题, 又一方面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所谓宽严相济、刚柔并重正基于此。也正如许三多的成功一样, 其成功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其不少战友的淘汰和落伍又是其各自人格成长与环境所导演的悲剧, 也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但求顺应潮流, 改造自我。我们改造罪犯有大环境、也有小环境, 有共性问题, 也有个性问题, 在共性的大背景下求同存异, 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我们对罪犯的认识, 也逐步科学, 更加全面客观。特别是在罪犯中引入心理咨询、心理矫治, 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罪犯以及犯罪现象, 从而为罪犯的改造增加了更为科学而有效的手段。
心理学教给我们以多元的角度看待人, 以发展的角度观察人, 就事论事来评价人, 深入对方的世界来理解人。罪犯是犯罪的结果而非原因, 犯罪是过去认识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的结果而非原因, 当前的行为又会对今后的所作所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这些理念和知识内化为我们的观念和行为, 指导我们工作实践的时候, 我们的改造对象就逐渐丰满鲜活起来。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大, 政策更加宽容。监狱管理的法律法规在严厉中不失人道, 民警的管理在严格中不少温情, 罪犯之间可以有个性的张扬而不失统一稳定的改造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