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慧水利建设的建议

2024-07-01

对智慧水利建设的建议(精选8篇)

对智慧水利建设的建议 篇1

智慧城市规范建设建议

一、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为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亟待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应该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与以往的城市信息化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作为未来十年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地方政府的自发阶段,没有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因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策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四、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内容来看,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五、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目前,很多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教育、医疗、交通等部门按照自己的规划,独立开发、运行信息系统。由于这些信息系统只关注于各自领域的数据与业务处理。信息是独立的、割裂的。国内各个应用领域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软件提供商的应用程序无法进行互操作,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容易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而这势必会降低城市的运行效率,也会使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此外,现在全国上百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和相应的建设标准、评价标准、技术标准,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业内人士很难对其智慧城市成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也无法在全国大范围地复制、推广开来。这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翔认为,很多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缺少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也缺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标准,若照搬国际组织控制的相关标准,未来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极大地增加成本和风险。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标准体系应汲取各领域专业的思路,创建全行业跨专业的智慧城市标准研究体系。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和智慧,实现各领域各行业的互联互通,创建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采纳当前科技发展的一切先进技术和成果,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依据。通过该体系研究,进行标准梳理,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急需的国家标准;根据体系形成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方向,适时代表我国提出智慧城市的国际标准;实现智慧城市规划有指南、共享平台建设有标准、协同应用开发有依据,做到有序、有质、有量的发展。

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几乎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七、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法律法规问题要比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加复杂。就我国而言,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大量“欠账”,许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在物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

对智慧水利建设的建议 篇2

一、智慧城市建设形势分析

(一) 从国家层面看。

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8%, 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52.6%, 城镇化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世界城镇化发展年均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问题。面对这一局面, 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开始探索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智能分析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统筹规划, 智慧地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我国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

2014年,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城镇化建设内容。近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对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 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从广西层面看。

目前广西城镇化处于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 步入了中等收入和工业化中期阶段, 物质基础持续增强,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经济社会加快转型, 特别是面临加快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历史性机遇, 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同时, 广西城镇化仍处在追赶和缩小与全国差距的阶段, 面临既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 又要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 还要破解支撑城镇化发展的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制约、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必须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型城镇化模式, 切实把城镇化转到质量与速度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轨道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 必须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指导, 结合广西实际, 走出一条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 从广西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看。

目前, 广西拟通过试点工作, 总结经验,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广西智慧城市工作。南宁市智慧城市建设以“平安绿城、活力南宁”为建设目标, 计划建设“一个平台、一个中心、四个库和十大工程”, 即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南宁—东盟信息交流中心、人口库、法人库、基础空间基础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十大工程”包括智慧城管、智慧水务、智慧燃气、地下管线与空间智慧管理、智慧安全与应急等。柳州市以创建“生态宜居工业城市”为目标, 拟建设“智慧融合、智慧兴业、智慧政务、智慧宜居、智慧惠民”的“智慧柳州”。桂林市围绕“绿色桂林、生态桂林、和谐桂林、魅力桂林”发展定位, 拟建成“四化”融合的“智慧旅游城市”。贵港市以“智慧港口”及“智慧物流”为目标, 建设“智慧贵港”。柳州市鱼峰区围绕“体系完整、服务到位、管理完善、应用深入、安全保密、基础健全”的“智慧鱼峰”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定位, 拟建成“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

(四) 对比其他省看。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浙江两省的考察, 两省智慧城市建设能紧抓机遇, 建立健全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产业发展, 坚持一城一策, 探索多种投融资模式及运营模式。2011年9月,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随之, 浙江省政协牵头组织完成了“智慧浙江”建设重点课题考察。2011年和2012年, 浙江省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召开全省专题工作会议进行部署, 并相继启动了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江苏省政府印发《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 (2014—2016) 》, 提出七大行动, 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政务服务智慧创新行动、智慧民生服务保障行动、智慧城市集约建设行动、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行动。2013年, 江苏省经济信息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提出将加快推进江苏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促进智慧城市有序健康发展。

二、广西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无相关保障机制, 导致各方合力推进工作难。

目前, 无国家无自治区层面的政策保障, 无专项资金和相关激励机制, 部门合力推进工作困难, 项目融资困难。

(二) 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事物, 广西虽然拥有大量科研院所及高校, 但人才储备及技术力量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较为薄弱。同时, 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各试点城市也都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也使得广西部分试点城市的工作思路不够清晰, 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影响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快速推进。

(三) 智慧产业发展不足, 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够明显。

智慧城市建设必然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下一代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广西本土大型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不多, 技术实力与国内大型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这也使得广西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依托外省的技术力量在发展, 这种状况可能会大大削弱广西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以及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潜力。

(四) 宣传工作不够到位, 智慧城市的全民性观念不够深入群众。

智慧城市建设是关乎每一个市民、每一个企业的社会化事件。广西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促进智慧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使市民深入了解智慧城市建设对广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

三、思考与建议

(一) 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至自治区人民政府工程。

浙江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副省长亲自抓的政府工程, 设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 全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注重多系统、多部门信息的融合共享, 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建设成果。笔者建议建立区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信息委员会、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 凝聚各方力量, 以规划为引领, 以项目为抓手, 以产业为支撑, 推动广西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二) 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组织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重点抓好智慧城市建设急需的重大问题研究。整合、出台扶持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智慧产业发展。

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示范业务创造的规模化应用市场的优势, 引进和培育一批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信息服务企业, 在有条件的地区集聚形成智慧产业基地。通过政策、税收等条件的扶持, 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机会形成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促进智慧城市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四) 以点带面, 强化典型智慧应用。

要明确建设目的, 摒弃仅仅以“高、精、尖”为目标, 贪大求全, 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进行统筹规划, 防止无序发展和盲目建设。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要依据城市定位、满足城市功能要求, 充分体现城市特色, 体现出智慧城市在经济、人文、地理等环境因素下的差异性。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 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 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 也可以重点突破。可抓住关键点, 以点为突破口, 带动全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均衡发展。

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步阶段, 建议针对急需破解的主要问题, 根据城市发展特点, 强化典型智慧应用, 如桂林的智慧旅游、贵港的智慧港口等, 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积极探索、稳健发展。

(五) 强化建设行业智慧建设。

从家庭、小区、社区、园区、新区智慧化入手, 以小见大, 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品质。引导建设行业业务与创建城市的深度融合, 倡导水务、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绿色建筑等涉及民生、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应用与智慧城市有机结合, 推动智慧城市的标志性成果形成。

(六) 将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纳入自治区党校课程。

智慧城市建设是当前及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为了从干部源头上提高认识, 可结合南宁市相关智慧城市建设, 采取现场教学形式, 对处级干部、乡镇干部进行培训。

对智慧水利建设的建议 篇3

关键词: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智慧城市建设西方经验借鉴研究” (项目编号162400410490)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智慧城市(smart city)这一概念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后来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和数字城市(digital city),在2000后慢慢根据时代的发展演变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二、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在三化协调基础上加上信息化,信息化可以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也可以支持智慧城市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使河南的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这是李克强总理的一段话,使我们认识到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性。随着郑州市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框架日渐拉大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增,未来承载的人口不断增长。在郑州的城市建设方面应多学习美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扬长避短,多做实事。具体内容如下:

(一)郑州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2.促进城市产业转型与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3.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的需求;4.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二)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需求要相辅相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要求用新型城镇化这台发动机给经济持续增长添动力。同时,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产业与城镇化的融合、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点。2013年7月李克强总理指出:“信息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十二五期间的后三年,要求实现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的目标。”因此,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点,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需求要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三)城市发展趋势与智慧城市的方向

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宜居、方便、舒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与目标。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会议中指出現代城市发展“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也是郑州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参照。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务必要处理好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智慧城市依照“以人为本、智能运行”的发展理念,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管理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城市运转高效、便捷服务等各项设施完备的高品质城市。城市建设反映了城市的综合水平,相当于城市的一个名片,彰显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世界各国也开始意识到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并在各自智慧城市建设中彰显特色。比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都积累了许多先进经验。郑州市提出要建设成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具有国际化的美丽都市这些目标都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建设。

三、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

美国在2015年9月14日,正式颁布了一项新的智慧城市倡议,预计投入超过1.6亿美元进行研究并开始实施超过25项以上的新型技术合作,利用各种有效措施减少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美国智慧城市建设是企业起主导作用,这对中国来说,有很好的借鉴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经验。

(一)城市信息化

1.构建现代化城市电网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经济复兴计划进度表报告》中宣布:“美国计划在未来的3年之内,为百姓家庭安装4000万个智能电表,同时投资40多亿美元推动电网现代化建设。”同时,美国的博尔德市启动了“智能电网城市工程”,改工程把现有的设施改造成为动态、强大的通信网络和电力系统,并提供双向、高效的通信服务,博尔德市将成为全集成的智能电网城市。

2.联邦智能交通系统

联邦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两大智能子系统: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基础设施由十三项管理措施组成,主要包括:动脉管理、意外预防系统、高速公路管理、道路天气管理、道路维修和作业、运输管理等。动脉管理主要包括交通控制、停车管理、道路管理、自动执法系统和信息传播;高速公路管理包括交通与基础设施监控、道路管理、信息传播和自动执法系统等;道路天气管理包括道路和天气条件的监控、检测以及预测等。

(二)智能道路照明工程

2009年4月,圣何塞正式启动了智能道路照明工程,这种新型技术不受灯具的约束,并且可以高效地为各种室内以及户外照明市场实现节能、降低成本、实施远程监控和高质量服务。智能道路照明工程使用了智能控制联网技术,以新灯具的效率为基础,通过对已经破损、失效路灯的早期检查、停电检测,以及智能调光功能来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使城市街道更加安全和美观。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节约了能源,还给城市带来了安全和美景。

(三)推进多城市合作模式

美国有20多个城市——高校合作组织将开始启动MetroLab网络,2016年将要建设6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MetroLab网络总投资100万,由约翰和凯瑟琳·麦克阿瑟基金会提供资金,要充分利用高效专业资源来解决各个城市与地区之间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该网络提供合作平台,帮助建立新的城市——高校的合作关系,分享成功项目、协调城市和高校的研究工作。

Envision America是一个新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基金组织,组织了一项针对美国城市问题的挑战赛,致力于通过加速解决空气污染、废水、废物、能源等问题的技术部署,最终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10个获胜的城市领导参加了2016年1月在夏洛特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顶级专家纷涌而至,主要研讨开发智慧城市的方案。他们获得了全年的技术支援与资金支持,并取得良好效果。

四、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郑州市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各种方法,并且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城市综合实力增强;2.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3.数字郑州建设基础牢固;4.现代新兴产业逐步发展;5.科技创新正在健全。但是在比较了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后,我们还要取长补短,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早期,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等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有的城市甚至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简单地将智慧城市理解为数字城市,并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城市。直到智慧城市引入人文科学的概念以后,智慧城市才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并逐渐被广大居民理解并接受。

首先我们要知道智慧城市的目标是“让城市获得解决自身发展困难的能力”,并非我们所说的“数字城市”。由于城市的发展状况、背景、基础设施等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利用不断完善的工具,最终的目标就是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其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突破致力于实现放心食用的食品、永不拥堵的道路、取之有道的新型能源、方便快捷的基础设施等城市的核心问题。

(二)智慧生态基础

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点是具有多樣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基于食品、时尚、教育、保险、物流、能源、零售和酒店等,美国还拥有较好的相关服务行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大学比较引人注目。有很多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大学城,并且包括多家科技机构与相关科技工作者。另外,企业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有的公司还在世界500强之内。总之,多元文化为城市提供了智慧源泉,并且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实现了良性循环。

(三)绿色可持续发展

美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经过改革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且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政府为了能够实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开展了一些列的新举措,比如:促进公共交通、改造城市建筑物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哥伦布市,2010年,美国哥伦布政府利用高达740万美元的节能津贴进行了一些列有效的改造措施,主要用于减少建筑物中的能源浪费问题。现如今的哥伦布市,绿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总结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城市的建设都是以巨大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又结合城市的自身特点、基础与发展需求,因此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过程中,战略定位应有所差异。在战略层面上,美国基本把“宽带技术”的提高作为发展与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在经济层面上,美国政府联合企业等组织投入了大量资金来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并提供技术、资金的全方位支持。

最近,《河南省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工作方案(2015—2017)》由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文件中提出了河南省智慧城市发展的蓝图,这些都为郑州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郑州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城市化、农业化等方面。郑州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艰巨而复杂,那么解决它就必须以长远的态度来应对,同时也需要政府、规划设计者、相关科研人员以及每个市民共同协作。

作者简介:

对我国海洋建设的建议 篇4

1.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体如下:

1政治方面:实际上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而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2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3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2.你对我国加强海洋建设有什么想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陆地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但这样的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意识却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相反对海洋的存在更是一种漠视。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由于我国大部分国民海洋意识的缺乏,在当今这样一个海洋时代,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多、海洋国土又多遭侵占的国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且还应看到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落后于这个时代了!我国民众海洋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在我国丰富复杂的理论库中最为缺乏的就是关于海洋的理论。我们有沿海开放战略,有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但是,这些仅仅是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的事情,思想领域我们有海洋理论吗?有一本风行全国的海洋战略研究书籍将我们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彻底地唤醒并凝聚起来的吗?我们有中国的马汉吗?答案是:没有!网络人生看世界个人建议我国的海洋意识在当代亟需大力培养,这是一种民族素养,需要量的积累和在深度、广度上的开拓。有关专家曾经就指出当前我国在走海洋强国之路的同时,首要的就是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群众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就有专家曾经建议海洋教育一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二要从日常生活抓起,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要增加海洋内容。

曾经有调查显示我国某大城市90%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

土面积,而不知道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北京的“世纪坛”也依然把祖国疆界限制为“960”这个数字;上海的“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伟大航海家有哥伦布却没有郑和„„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其中152个是沿海国家。许多大国都有各自的海洋战略观念和思路,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立国的根本大计。因此在国民中普及岛礁知识和广泛开展海洋观念教育就成为普遍的一种做法。而当网络人生看世界看到上面这个调查后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国民海洋观念之淡薄。。关心我们的未来,就要关心我们的蓝色海洋国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要在海上也必须要寸土必争!保护我国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已经刻不容缓!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我们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形势十分严峻:在我国管辖的几百万平方公里海域中岛屿归属和划界争议、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的解决需要强大的综合海上力量作为保证。自北向南看我国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出海通道。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就有了继续向强国之路发展的方向,也抛弃了“大陆观”的束缚真正走向世界,迎接来自全球敌对势力的挑战。

从我国现在为开发海洋所做的规划,和我国已有的发展基础来看,中国未来发展海权的方向,可以推测将集中于两个方面:海上经济力量和海上武装力量。总体上以发展海上经济力量为主要目标,由于经济力量是构成国家力量的基础,海上经济力量是海权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中国已确定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因此可以断定,海上经济将是中国未来发展海权的主要目标。同时,在目前和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促进我国海上武装力量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海军的力量对我国来说,除了维护主权,促进国家统一,更是进一步发展海上经济的前提和保障,是中国从陆上大国走向陆海强国的标志。因此,增强海军的力量也将是发展海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军时,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海洋科技将作为关键性的支撑力量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同时必须还是一个海洋强国 我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海洋强国的。

3.如何解决我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

在当前局势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在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同时,有武力自卫的充分准备,慎战而不惧战。一是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1974年邓小平同叶剑英一起指挥的西沙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是在我国海军依靠我军官兵的牺牲精神和“小艇打大舰”的灵活战术而取得的,有效捍卫了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邓小平批准同意了刘华清等呈报的关于南沙斗争的建议,从决策上保证了赤瓜礁保卫战的胜利。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始终面临着美军的威慑和可能介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军敢打必胜信心的坚定性和持久性。因此,必须着眼应对岛礁被占之害,强敌介入之危,引导我军官兵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为我军捍卫海洋权益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二是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敢战方能言和,备战才能免战。要加强快速反应力量建设,重点建设远程航空兵和两栖突击群,以提高应对危机的时效性;加强海军建设,重点建造航母、新型核潜艇,以提高远海防卫作战能力;加强二炮部队在东海、南海战略方向的部署,以提高威慑能力;加强战场体系建设,以提高生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三是做好使用武力的舆论和法律准备。未来可能进行的海洋武力自卫反击作战,是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为捍卫民族尊严而战,为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而战,这一正义之举必将唤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但也必须看到,海洋武力自卫反击作战国际影响大,牵扯因素多。因此,必须加强武力使用的舆论、法律准备,论证和宣传我方使用武力的合法性、正义性,揭露和攻击敌对一方使用武力的非

法性、非正义性,力争使我方“得道多助”。总之,对于解决海洋争端,力争使用和平方式解决,但也要做好用武力解决的准备。

会计学院

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篇5

近年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九矿坚持以“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落实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结合实际,借鉴经验。

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自身的工作实践,我们也认识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是文化竞争,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先进生产力,当前要适应“大集团”战略,必须把“改革精神、“发展意识和稳定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创新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严格制度,精细管理,确实目标,层层把关。

企业文化建设和 企业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认为管理是一种理念的灌输,是一种价值的倡导,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企业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职工的价值共识,转化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只有依靠管理力的强力支撑,企业文化的理念力才能发挥作用:一是对全矿各单位、部门、工种责任制进行界定,编印煤矿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手册,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体现凡事有人负责,使工作标准更加细化、量化。二是明确工作内容、工作制度、部门责任,推行目标管理。三是统一了班前安全礼仪形式,明确了员工岗位行为禁忌,杜绝了十种不文明行为,推行常用文明用语。四是搞好卫生治理督察,确保工广的绿化、美化、净化的效果,保证环境治理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为矿山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培训,搞好宣传,强化竞赛,如果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被动参与”,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就会缺乏行动力,就会成为“表面文章”,因此我们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使企业文化具有了浓郁高雅的文化气息,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让职工在参与过程中,提高了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提供了动力。

新村对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篇6

村级基层服务平台本来不是政府单位,是村民自发组成成立的自治组织,不具备政府职能,但是现在的发展状况是,村级服务平台成了政府的抓手,有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过分依赖于村级平台,大凡大事小事拿村社区开刀,不管是进出都要经过村社区,村级服务平台俨然变质,变成了政府的左右手;

第二,村级干部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老百姓负直接责任,但是现在的村干部真拿自己的干部职务当一回事,装腔作势,自己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吃水忘了挖井人,当上干部后,拿自己是政务一边的正职干部,耀武扬威;

第三,村两委选举,2010年可谓是遍地开花,处处结果,但是村两委选举,到底含金量多少,含水量又有多大,我想这个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如何杂事推荐村级服务平台管理队伍建设?如何打造村级事务第一代理老百姓事务?如何实现村社区脱离政府掌控,独立运行直接对村民和社区居民负责?社区干部不需要过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他们需要的是会跟老百姓说实话的胆量和勇气。

新村村党支部

对智慧水利建设的建议 篇7

“智慧城市”的构建需依托当今迅速发展的各类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在各类支撑性信息技术中,物联网技术占据了基础性的核心地位。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看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1]。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讨论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以及物联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的产物。其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来改进政府、企业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2]。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智能的感知、分析与集成包括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社会网络系统以及包括运输、通信、水、能源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系统的运行状况,并通过地方政府来行使相应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等职能,推动城市系统健康良性运转。

1.2 智慧城市的特征

1)透彻的感知

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一方面体现在能够综合利用相关物联网技术,如手持终端、GIS、无线射频识别等来实时感知、收集、传递城市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感知对象的多样性上,从实物到社会活动都能够实现无所不在的链接[3]。

2)互联互通与全面协同

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共同搭建的服务网络和各类通信网络工具对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信息间的无缝衔接与协同联动,从全局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城市运行方式,使得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完成[4]。

3)全面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体现在其智能化与自动化,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目前先进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以及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技术使得整合分析各类信息和数据,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特定行业与场景变得更容易实现,进而更好地支持城市发展决策[5]。

4)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要依赖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还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有人的智慧参与,形成多维度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协作关系。激励企业、政府和个人不断地进行多方协作与创新。

2 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2.1 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及结构

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其用户端延伸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6]。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发表的题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从而宣告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简言之,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所有物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互和链接。也即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来实时采集链接对象的各种所需信息如声、光、生物、位置等,并按照约定的协议,将感知对象的各类信息与互联网进行链接,并进行交换与通信,从而实现对链接对象的识别、定位与监控管理[7]。物联网具有全面互联与感知、识别与通信以及智能处理等显著特征。

物联网的组成一般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主要通过一些列的感知设备如电子标签等,对实物世界,包括物体的预设信息、地理位置、路径变化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感知与识别;网络层负责信息的传递,是链接感知与应用的桥梁;应用层则在此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内的应用,应用层的功能是分散的,涵盖了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3个部分通过网络组成了物联网的整体。

2.2 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2.2.1 物联网技术是构建智慧城市的依托和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的构建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基于物联网的各类业务和应用也逐步在智慧城市中推广。如果说建成智慧城市是目标,那么物联网技术就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物联网技术水平的高低会成为智慧城市的标志[8]。从图2的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中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托于物联网的框架,为智慧城市的信息系统的感知和控制提供了全面的支持[9,10]。在感知层,各类物联网感知终端对城市各个系统以及环境、位置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网络层进行数据集成与信息计算。在服务层提供数据的存储、分析、计算等相关服务,来为实际应用提供决策支持与行动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各个城市系统的健康良性智能运转[11]。

2.2.2 智慧城市建设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看作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集大成,其发展将会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一般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市场中出现的新需求、新挑战能够推动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其二是通过相关市场调研,针对特定的前沿科技产生原创的技术方案。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射频识别、传感技术、行业软件等,作为物联网技术在不同层次上应用的体现,正在不断地被研发与推广应用。

总体来说,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二者是相辅相成、互惠共赢的关系,发展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物联网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

3 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系统构成主要如表1所示[12],本文将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业务系统以及城市组织系统3个角度分别分析物联网技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

3.1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物联网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与智慧水利等的建设上。在我国城镇化的加速进程中,城市交通面临的压力最为显著,交通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而在覆盖整个城市的物联网框架下,车辆自动识别、电子警察、公交智能调度等各类路网监控相关技术应用使得各个交通干线的路况信息得以实时监控和反馈,从而将拥堵情况减少到最低限度,极大地改进了城市的交通局面[13]。

物流是最早接触并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电子标签、自动识别、卫星定位、定位等相关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促使了物流系统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行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14]。举例来说,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推广,RFID标签现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自动仓储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极大提升了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水平。水资源一直是城市建设的稀缺资源,通过物联网技术,利用信息采集检测设备来对水位、水量、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施采集,并通过网络传递、收集信息,大大提升了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推动了智慧水利的发展。

3.2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组织系统建设的影响

城市组织系统体现的是城市社会网络的相关活动,主要包含有医疗、公共安全、教育、旅游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这些组织活动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提供了多种智慧解决方案。

在医疗领域,物联网可以通过特殊的传感器实现对病患病情的实时监测与病患信息的共享,对于病情的及时分析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类医疗设备标签技术的采用推动了对于医疗资产的监控和管理和全产业链的跟踪,避免了大量的违规操作。在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的实时感知、准确定位和实时监控功能极大提升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效率,加速了公共安全领域的网络化,视频监控联网将成为主要的实施方向。

在旅游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将大大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智能家居领域,物联网利用家庭网关可以实现对家庭中央控制系统、家电、照明、环境监测、影音娱乐等系统的集中控制,使不同系统的设备互相连通,汇总多种渠道信息,实现智能家居。如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无线红外防闯探测器、无线门铃等都是物联网技术在家居领域中的应用。更进一步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将推进智能社区建设,物联网可以实现小区住户的智能家居管理以及物业异常情况的实施处理,推动社区物业管理智能化。

3.3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业务系统的影响

城市的业务系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包含政务活动与商务活动,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相互协调,也是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物联网可以通过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来推动各类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也能够通过建立多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来推动城市各类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和商务平台的构建能够破除行业壁垒,高效整合利用相关城市资源,使得城市范围内的政务和商务活动得到有力保障。

4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物联网作为关键和核心的途径与技术手段,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今后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一方面要做好城市建设规划,设立具有前瞻性的建设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把握好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有序推动城市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扩展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将物联网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提高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大胆尝试,不断提高技术的成熟度。

中国的物联网技术起步较晚,在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物联网的技术标准问题,物联网上各类信息技术的交织错综复杂,系统间的接口缺乏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信息孤岛”,使得资源不能高效利用;同时,由于我国物联网发展虽初具规模,但与距离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亟需提高物联网技术的稳定性和通用性,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不足,需要不断加大物联网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总体来讲,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政策等多方资源的共同支持,而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源动力,是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

摘要: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的爆发,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新契机。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途径与手段,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在对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点,以及物联网的定义和结构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从城市核心系统角度阐释了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的影响。

对社区医疗体系建设的看法及建议 篇8

关键词: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健康;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24-01

社区医疗即社区卫生服务最早起源于18世纪,那时由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提供医疗服务,这种基层医生被称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大多是在社区独立行医,他们生活、工作在社区,解决患者的一般健康问题,为社区的居民排忧解难。其后,社会与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日益重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在20世纪五六时年代第一次卫生革命时期便开始起步,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并且早期社区建设不完善,这都是导致我国社区医疗服务相对比较落后的处境。

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建立模式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家庭和居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一)我国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设置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诊所、医务室、护理员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人员配置及培养。我国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配置都要求是全科医生专业的临床类执业医师、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等人员。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来说,规定的较为全面并且多种服务人员较为合适。但我国现有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医院下派或招聘的,并非是全科医生,部分偏远地区的从业人员并没有职业资格认定。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全科医生缺乏,社区护士也较少。

二、对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看法及建议

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宣传工作较差,很多人的常见病或者多发病还是习惯到大医院进行就诊。这使得一方面大医院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社区的医疗资源被很大程度的浪费。所以在合理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下,还是应该妥善的做好宣传工作,居民习惯去社区的医疗服务站就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这是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较明显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是劣势。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首先能较快推到体系的建立、普及和宣传,这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我国各地社区医疗体系建设的统一性、完备性以及服务者的专业性,但另一方面,我国国土面积辽阔,社会自发力量的参与度较低也导致了国家对于建设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压力巨大。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私人开办,形式多样化的非盈利组织和慈善机构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当中,这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促动是很大的。而我国目前对于这一建设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暂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仍处于主导地位,加大资金的投入的同时也鼓励市场资源和民间力量的参与,以弥补国家财政力量的不足。

关于社区医疗服务的人员培养和人员配给问题。我国的大部分医护人员集中在大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全科医生和注册护士比较缺乏。全国医学类的高校,还有很多并没有开设全科医学系或家庭医生学科,而现有的医护人员很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对社区医疗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未来应该更加注重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合理分配卫生资源,采取鼓励措施,促使优秀人员流向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中西部偏远地区。鼓励专业性和志愿性人员,更多的参与到社区医疗的建设之中,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所提供的诊断服务毕竟只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所以当遇到重大疾病或意外,如骨折等,在无法及时就诊大医院的情况下,社区医疗服务应该作为一种应急处理的角色及时的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病痛。而这一应急能力,在处于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初期的我国,是明显不够的,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面对这种局面,除了培养和配给外医疗人才,还应建立一种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监督机构,去诊测各个社区医疗单位的应急能力是否合乎需求。对于不合乎需求的社区,应及时注意并配给较好的医护人员或者给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如果可以建设社区成员的健康档案,则会更好的帮助社区医疗工作者开展工作。社区成员的健康档案是包括居民的基本状况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搜集,除了听力、视力、血压、血型等基本状况,及心脏、肾、肺等主要器官的健康状况外,还应包括居民历次的病例、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等。但档案建立的初期,居民对于这项工作的信任度较低,缺乏有效配合,建档难度大等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除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宣传外,也应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从自愿原则出发。档案建立好后,由专人看管整理,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进行微机管理,以方便查阅和储存。这些资料也是属于个人隐私,未经居民本人同意其他人不可翻阅。

我国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毕竟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很多地方需要去解决去改善,而社区工作者在这之中也应该起到一种配合建设、宣传的作用。并且尽可能的把社区医疗做的更加全面更加具体,而不仅仅局限于医疗一块,更可能多的去增加社区保健、社区康复、健康教育以及社区照顾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汪大海 魏娜.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徐勇 陈伟东.社区工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志强 刘善敏.环境伦理与社区卫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侯岩.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上一篇:沈跃跃讲话下一篇:听小学语文有效课堂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