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

2024-07-26

会计论文(共8篇)

会计论文 篇1

会计学论文: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研究

【中文摘要】高等学校作为整个社会链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承担着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生产出的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的质量,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高校自身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又是高校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根本保障。对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增加效能。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研究涉及到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人力资源的会计记录和报告三方面内容。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本文定位于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会计,系统地研究了高校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问题。首先绪论部分分析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现状: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存量大,在高校中占有绝对比重,但一直没有实现一种科学的管理,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未能健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未考虑人力资源的价值,把在高校资源中占相当比重的人力资源仅仅当成是普通的劳动者。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对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只有进行了会计核算,才能切实掌握人力资源的价值,才能对这种价值的流动与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英文摘要】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whole chain of society,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and serving the society.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produced by universities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Universities owning a high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ar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high-quality pro...【关键词】人力资源 会计核算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会计记录和报告

【英文关键词】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 accounting recognition accounting measurement accounting records and reports

【目录】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研究5-7Abstract7-9

摘要

1.1 研究

第1章 绪论12-18背景12-1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

1.2.1 国外相1.3 研究的1.5 1.5.2 关研究综述13-14目的和意义14-15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创新点17-1818-25区分18-19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5-1616-18

1.5.1 研究方法16-17

第2章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相关理论

2.1.1 三个基本概念

2.2 人2.1 人力资源理论18-19

2.1.2 “人力”如何成为“资源”19

力资源价值论19-2020-25

2.3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

2.3.2 2.3.1 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20-21

21-25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原则资源的会计确认25-3025-2825-2626-28

第3章 高校人力

3.1 人力资产的会计确认3.1.1 高校人力资源应当确认为资产3.1.2 高校人力资源应作为一项专门资产加以确认3.2 人力负债的会计确认

3.3 人力基金的会计确认28-3030-47

第4章 高校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

4.2 高校4.1 高校人力资源价值的内涵30-31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31-3231-32

4.2.1 成本计量模式

4.3 高校人力4.2.2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32资源定价方法及现有模型评价32-38值计量方法32评价32-3838-473838-41II41-4646-4747-56设置47-49

4.3.1 高校人力资源价

4.3.2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现有经典模型及其4.4 高校人力资源综合计量模型的设计与应用4.4.1 高校人力资源综合计量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4.4.2 设计高校人力资源外在显性价值计量模型Ⅰ4.4.3 确定高校人力资源绩效调整模型4.4.4 高校人力资源综合计量模型最终确立第5章 高校人力资源会计记录与报告5.1 高校人力资源核算记录47-52

5.1.2 核算举例49-52

5.1.1 账户

5.2 高校人力资源

5.2.2 会会计信息披露52-565.2.1 会计报表52-54

计报表附注5456-58

5.2.3 补充报表54-56结语参考文献58-60致谢60

会计论文 篇2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责任

近年来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 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点是, 对一些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而是给出判断的标准。因而在实务中, 会计人员常常要针对综合情况做出职业判断。然而在判断过程中, 由于受所处环境、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素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职业判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较好地体现会计的“客观中立性”, 维护“公众利益”,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会计政策、会计方法选择的必然性, 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1. 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 具体业务存在个性, 准则的制定不可能包罗各种现象, 只能对企业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 并留有一定选择余地, 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 它们成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而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外在环境的日趋复杂, 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化异常明显, 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准则选择范围, 为会计职业判断带来空间。此外, 会计准则较会计实践发展存在一定的时滞, 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 一时很难找到匹配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 这就使会计实践出现暂时的政策断层, 也为会计处理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提供了空间。但问题的关键是哪种方法才能做到“如实反映”, 我们不能说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个不同却都是真实的反映, 所以不同会计职业判断结果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2. 会计法规之间的错位, 增大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对比发现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 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 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 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错位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了很大的弹性, 增大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3. 会计事项的模糊性, 会引发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

会计事项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不确定的计量结果, 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不确定的计量方法, 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 会计人员只有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 在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 选择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 以使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4. 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 使我国会计规范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逐步提高。

长期以来, 国际会计准则留给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余地一直较大。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将处理重要项目作为一项基本原则, 对于非重要项目, 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不够细致;同时, 国际会计准则的宗旨是协调各国会计准则和实务, 而各国的会计准则和实务又大相径庭, 为了尽量做到准则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 就会对同一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确定多个备选方案。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 面对日益复杂和个性化的交易或事项, 准则和制度不可能也无必要事无俱细, 所以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二、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和出发点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所谓会计职业判断, 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等现有的财务会计法规要求, 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的选择、认定和判断的过程。

1. 会计职业判断的专业性决定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差距,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职业判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它对于事物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通过自己对企业日常事项的了解, 同时又结合自己对准则、制度要求的掌握, 做出的一种合规性的判断, 所以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

2. 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决定政策选择的出发点,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会计准则、制度赋予了单位较大的选择会计方法的空间情况下, 允许企业会计人员为了更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 会计职业判断主观性表现明显。而在会计事项的处理过程中, 这种主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使用不同的方法会输出不同的结果, 哪一种方法能使结果更贴近实际, 只能由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掺杂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

3. 会计职业判断的权衡性决定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只要存在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会计选择, 企业管理层选择其一, 以操纵会计信息使自己的效用满意化。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 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选优, 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 利益驱动和公允公正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权衡选择。

4. 会计职业判断的决定风险性决定会计职业判断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职业判断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手段, 不同的判断结果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换言之, 会计职业判断是有经济后果、有风险的。这种风险的大小从主观上看, 会受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业经验、判断技巧、工作责任感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情况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看, 会受到判断对象的复杂程度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广泛性等因素的影响。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赋予企业以会计选择的自由空间, 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可以没有约束, 肆意捏造、提供虚假信息。会计职业判断也只能在准则、制度提供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判断才是合法的。一旦超越这个空间, 就会走向极端, 蜕变成会计操纵, 最终也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三、忠实履行会计职业责任是会计人员的使命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 自始至终融入了判断者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经验和业务技能等, 不能纯粹从技术会计角度出发, 还应从更广泛和更开放的角度出发, 较好地处理它的“客观中立性”与“经济影响性”之间的平衡, 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1. 会计人员要具备充分履行职业职责能力、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应从理论水平、实务经验、职业道德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 基础理论应扎实, 并随着会计改革的逐渐深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由于会计本身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 从而使得会计方法不断更新, 会计理论不断丰富, 会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 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 忠实职业责任、准确职业判断还需要经验支持, 而经验则来自于处理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历练和积累, 掌握一定的判断技巧, 在会计理论、会计原则的指导下,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切实可行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在广泛参与会计实践中多学、多思、多问、多悟并做出总结。第三,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 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只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不够的, 关键是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首先, 以会计规范为依据, 同时协调其他法规。会计规范特别是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企业会计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领域和范围, 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作出选择。此外, 其他法规如税法也都与会计处理方法密切相关, 因此只有依据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所做出的职业判断才是有效的。其次, 以公允反映为准绳。会计职业判断包括表面上的合法性和实质上的合理性, 由于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同一交易事项可能存在多种表面合法的处理方法, 这时候如何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 就必须以公允反映为准绳, 保证提供更为客观、相关的会计信息。再次, 转变传统会计思想观念, 树立职业判断意识。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新的经济业务将层出不穷, 会计人员和有关人员只有转变观念, 更新思维方式, 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过去循规蹈矩的旧习,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韩国红潘上永:会计判断, 会计实务的重要程序.财会研究, 2006.6:26~27

[3]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6, 3:7~10

会计论文 篇3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 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

1. 比较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1.1在信息披露上面的要求比以前更为具体。在新准则中对于披露差错更正、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的要求比以前更具体。比如,在会计政策的变更方面,根据原准则的要求,需要披露不能合理确定累计影响数的原因、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理由和内容;在新准则中,除了要披露上述的内容以外,还要披露在财务报表中无法追溯的调整及调整金额和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当期、性质,表明了该原因和事实以及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具体应用情况、时点等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披露和会计处理,没有重大变更和非重大变更的区别,而是把它们的会计披露方式和会计处理方法用一样的方式或方法来处理。用这种方法进行处理,有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提供会计信息所产生的效益效益其成本的状况。因此,对于重要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应当进行详细、充分的会计披露和处理;而不是非常重要的变更,则可用重要性原则进行处理。而对于重大的前期差错的更正以及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变更,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该对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影响进行具体的说明。如果股东的财富因为前期差错的更正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变更而遭受严重的影响,股东要能够更清楚地掌握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变化状况。在新准则当中,对于处理非重要和重要的前期差错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进行。非重要的前期差错能够对相关的科目进行直接的调整,涉及损益的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而对于重要的前期差错在进行更正时应选择追溯重述法。

1.2把会计差错改成前期差错。会计差错在旧的会计准则中分为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的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以及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与本期相关的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要调整当期的相关项目。而与前期相关的,如果对损益产生了影响,要调整当期的相关会计报表的期初数以及期初的留存收益。如果对损益没有产生影响,只调整在报表当中相关项目期初数就可以了;而在新的准则当中,增添了追溯重述法和前期差错的定义。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是,新准则当中单独强调了舞弊引发的差错。对于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盈,按照旧制度的作法将其作当期事项而计进营业外收入;而新准则将其作为会计差错而对其追溯重述。

1.3对于追溯重述和无法追溯调整的增加了新的的规定。要想运用追溯调整法那么就必须确定前期差错影响金额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如果不能够合理的确定这种影响,追溯重述和追溯调整就不能够进行。所以,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对于追溯重述以及不能进行追溯调整的规定。就前期特定的某一期间来讲,满足一下任一条件的,就可以认为对于某项前期差错不能够用追溯重述法对其进行更正或对于会计政策的变更不能用追溯调整法对其进行调整:(1)在应用追溯重述法或追溯调整法时,管理层对该期间当时的意图做出合理的假定;(2)应用追溯重述法或追溯调整法的影响数无法确定。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应当按规定执行并能够正确理解,还要对追溯重述法有正确的理解,这是说在发现前期差错的时侯,认为这项前期差错从来不曾发生来对相关的财务报表进行更正的一种方法。

2. 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具体规定

新准则主要是对处理会计政策变更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因此没有提出专门的衔接方法,只是指明了生效的日期。新准则中指出了,企业在根据会计准则等行政规章、法规或法律的要求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时,其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来进行。如果是没有规定的,其在处理时要采用追溯调整法,并且累计影响数和会计报表中相關项目的期初数也要进行调整,而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则不需要重新编制。如果无法合理确定其累积影响数,要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所以,在施行新准则之前所发生的前期差错更正、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同新准则所规定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要进行追溯调整。

3. 在新准则中所得税处理方法的不同对企业损益、权益的影响

旧会计制度中的所得税核算方法是纳税影响法和应付税款法下的收益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而在新准则中规定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其核算关注的对象也由原来的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变为暂时性差异,这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考察其计税基础与负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不同之处。

3.1会计估计的变更。在变更会计估计的时侯可以不计算变更造成的累积影响数,也不用将以前年度会计报表进行重新编制,但是要用新的会计估计对未来期间和变更当期发生的事项或交易进行处理。可以看出,以前年度的损益和权益不受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它仅对变更当期产生影响,并且要在变更当期对其影响数进行确认。例如,拿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来讲,其预计净残值或有效使用年限的估计发生变更时,通常会使变更当期的资产在以后使用年限以内的折旧估计变更受到影响。

3.2会计政策的变更。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如果没有发生特殊情况,用追溯调整法对会计政策变更进行处理。变更所引起的累积影响数要对其期初留存收益进行调整,同时会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期初数也要进行调整。所以,期初的留存收益直接受会计政策变更影响,同时影响使所有者权益。另外,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到的相关负债、资产科目的调整,会知识资产结构产生变化。

参考文献:

[1]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辅导———中级会计实务(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中国财经报.

[2]胡晓玲.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核算.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3]司马小.论会计政策、会计估价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核算.管理学资料.

会计论文 篇4

2018年中级会计职称《会计实务》考点试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2018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预计在9月份,考生要决定备考,就要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备考生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政策是指()。

A.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B.企业在会计确认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C.企业在会计计量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D.企业在会计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2.下列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中,不属于企业会计政策的是()。

A.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核算

B.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C.实质重于形式要求

D.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摊销法核算

3.当难以区分某种会计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时,通常将这种会计变更()。

A.视为前期差错处理

B.视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C.视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D.视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

4.会计政策变更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A.必须采用未来适用法

B.在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中任选其一

C.必须采用追溯调整法

D.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可以合理确定时采用追溯调整法,不能合理确定时采用未来适用法

5.大华公司发出存货按先进先出法计价,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2008年1月1日将发出存货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2008年初存货账面价值为(账面余额等于账面价值)40 000元、50千克,2008年1月、2月份别购入材料600千克、350千克,单价分别为850元、900元,3月5日领用400千克,用未来适用法处理该项会计政策的变更,若期末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520 000元,由于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影响金额为()元。

A.6 000

B.8 500

C.7 500

D.8 650

6.采用追溯调整法计算出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当()。

A.调整或反映为变更当期及未来各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B.只需要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其累积影响

C.重新编制以前会计报表

D.调整变更当期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上期金额

7.某上市公司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A.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由1 000元改为2 000元

B.期末对原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折算的外币长期借款余额按期末市场汇率进行调整

C.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

D.年末根据当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调整本期所得税费用

8.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事项是()。

A.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B.将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C.因固定资产扩建而重新确定其预计使用年限

D.由于经营指标的变化,缩短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年限

9.S公司对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2007年10月以600万元购入W上市公司的股票,作为短期投资,期末按成本法计价,2008年5月W公司分配2007的现金股利,S公司收到现金股利5万元,S公司从2008年1月1日起,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2007年末该股票公允价值为450万元,该会计政策变更对S公司2008年的期初留存收益影响为()万元。

A.-145

B.-150

C.-112.5

D.-108.75

10.某企业于20×6年12月1日购入不需安装的设备一台并投入使用。该设备入账价值为1 800万元,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年限为5年(与税法规定一致),预计净残值为零(与税法规定一致)。该企业从20×8年1月开始执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同时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同时将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由应付税款法变更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该企业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为()万元。

A.90

B.-90

C.270

D.118.8

11.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时,下列各项目中不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是()。

A.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

B.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

C.会计估计变更的理由

D.会计估计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12.对下列会计差错,正确的说法是()。

A.并不是所有会计差错均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B.前期差错的性质不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C.本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非重要差错(不考虑日后事项),应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和会计报表其他项目的期初数

D.本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重要会计差错(不考虑日后事项),不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13.某企业一台设备从2007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其原值为111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 000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从2009年起,该企业将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5年改为4年,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由1 000元改为600元。该设备2009年的折旧额为()元。

A.19 500

B.19 680

C.27 500

D.27 600

14.甲股份有限公司20×8年实现净利润8 500万元。该公司20×8年发生和发现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会影响其年初未分配利润的是()。

A.发现20×6年少计管理费用4 500万元

B.发现20×7年少提财务费用0.10万元

C.为20×7年售出的设备提供售后服务发生支出550万元

D.因客户资信状况明显改善,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10%改为5%

15.某上市公司2007的财务会计报告于2008年4月30日批准报出,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发现了2006的一项非重大差错。该公司正确的做法是()。

A.调整2008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和上年数

B.调整2008会计报表的年末数和本年数

C.调整2007会计报表的年末数和本年数

D.调整2007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和上年数

16.甲公司于20×7年1月1日对乙公司投资900万元作为长期投资,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30%,20×8年6月15日甲公司发现该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误用了成本法核算。甲公司20×7的财务会计报告已于20×8年4月12日批准报出。甲公司正确的做法是()。

A.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20×7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年数

B.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年数

C.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本期数

D.按非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本期数

为111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 000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从2009年起,该企业将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5年改为4年,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由1 000元改为600元。该设备2009年的折旧额为()元。

A.19 500

B.19 680

C.27 500

D.27 600

14.甲股份有限公司20×8年实现净利润8 500万元。该公司20×8年发生和发现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会影响其年初未分配利润的是()。

A.发现20×6年少计管理费用4 500万元

B.发现20×7年少提财务费用0.10万元

C.为20×7年售出的设备提供售后服务发生支出550万元

D.因客户资信状况明显改善,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10%改为5%

15.某上市公司2007的财务会计报告于2008年4月30日批准报出,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发现了2006的一项非重大差错。该公司正确的做法是()。

A.调整2008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和上年数

B.调整2008会计报表的年末数和本年数

C.调整2007会计报表的年末数和本年数

D.调整2007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和上年数

16.甲公司于20×7年1月1日对乙公司投资900万元作为长期投资,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30%,20×8年6月15日甲公司发现该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误用了成本法核算。甲公司20×7的财务会计报告已于20×8年4月12日批准报出。甲公司正确的做法是()。

A.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20×7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年数

B.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年数

C.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本期数

D.按非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本期数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政策项目的有()。

A.收入的确认

B.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

C.存货的计价方法

D.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2.下列各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有()。

A.按规定存货期末计价的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B.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发生改变

C.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从15年改为8年

D.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3.下列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情形有()。

A.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B.第一次签订建造合同,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C.将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由分次摊销法改为一次摊销法

D.由于持续通货膨胀,企业将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

4.某股份有限公司对下列各项业务进行的会计处理中,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有()。

A.由于物价持续下跌,存货的核算由原来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B.由于银行提高了借款利率,当期发生的财务费用过高,故该公司将超出财务计划的利息暂作资本化处理

C.由于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销售收入减少,固定费用相对过高,该公司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平均年限法

D.由于客户财务状况改善,该公司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由原来的6%降为3%

5.下列各项中,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政策变更的有()。

A.根据会计准则、规章的要求而变更会计政策

B.为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信息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C.对初次发生的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D.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6.企业对于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应披露的内容有()。

A.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性质、内容

B.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

C.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调整金额

D.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

7.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有()。

A.企业账簿因不可抗力而毁坏引起累积影响数无法确定

B.企业因账簿超过法定保存期限而销毁,引起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无法确定

C.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能够确定,但法律或行政法规要求对会计政策的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

D.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国家相关准则规定应追溯调整

8.下列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B.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C.如果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不应于当期确认

D.如果会计估计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期间确认

9.会计估计的特点包括()。

A.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B.会计估计应当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C.会计估计相应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

D.会计估计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

10.10.下列各项目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有()。

A.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由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年数总和法

B.将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C.将存货的期末计价由成本法改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D.因出现相关新技术,将某专利权的摊销年限由10年改为6年

1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有()。

A.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由9%改为7%

B.存货的期末计价由成本法改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C.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由15%降低为10%

D.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由15%降低为10%

12.企业发生的下列事项中,不应作为重要差错更正的有()。

A.由于地震使厂房使用寿命受到影响,调减了厂房的预计使用年限

B.根据规定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考虑到利润指标超额完成太多,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C.由于出现新技术,将专利权的摊销年限由8年改为5年

会计论文 篇5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制度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监管主体的 性减弱

首先从证监会的监管 性来说。证监会是我国主管证券发行和交易的政府单位,但证监会作为 所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的地位,使其不可避免地承受 的部分职能,体现在监管政策上为监管还要为其他政府目标的妥协;而且证券会在各地派驻的监管部门,受地方行政力量的干涉,导致自身的监管职能受到很大的制约。其次从上市公司的 董事制度来说。上市公司的 董事制度一个重要的作用制约上市公司的行为,监管公司的不法和违规行为。

董事 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但是近年来 董事这种 监管作用逐渐减弱,在监管公司行为中起不到显著作用。

(2)监管主体的职业道德缺失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向公众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然而有部分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是迫于上级的压力,而放弃甚至沦丧了职业道德,由于其具有专业技能使其作假账具有高超的处理能力,操作极具隐蔽性,一般检查较难发现,易于逃避外部监督。如红光实业管理舞弊案中的成都蜀都会计师事务,张家界管理舞弊案中的湖南会计师事务所等,这些事务所帮助上市公司一同造假,共同虚构不存在的利润,导致了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严重不真实,起不到其应有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3)监管进程的滞后

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中存在着法律普通存在的监管滞后的问题。监管部门本来应该在审核公司上市材料的时候应该及时发现问题,但是实际会计信息披露造假 中,证监部门面对上市招股说明书均存在着严重的弄虚作假的行为却形同虚设,而是在 曝光后才进行严厉的查处,明显存在监管进程的滞后性。

(4)监管形式的单一

政府对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主要包括派驻工作组进行审计、不定期抽查等方式,这种监管方式有其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个动态的流程,这就要求法律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单一的检查只能找到一个点上的信息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有限的检查难以完整、精确地找到一个会计期间中作假的地方。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体系的措施

(1)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规范,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公司内部体制的不健全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这就需要上市公司要先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增强董事会的职能。建立董事会的 的领导权,使董事会成为一个 的强有力的决策机构,还要增加 董事的比例,吸收一部分小股东的代表,真正保护小股东的合法利益;董事会内部设立专门委员会,建立 董事和内部董事的制约关系;还要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董事会自我评估机制,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董事会运行存在的问题,使董事会更好地创造股东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要优化经理人激励制度。不能以公司利润的单一指标对经理人进行考评,因为这样容易助长经理人为了追逐利益而披露虚假财务信息,而是应当建立一套长期有效、多方位的经理人的评估、激励机制。

(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

会计论文 篇6

一、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会计信息真实性要求会计记录做到有凭有据,可以查验不能凭空伪造出现与财务会计报告不相符合的情况。但 2014 年 12 月财政部发布的信息质量检查公告表明,江苏省各级财政部门组织 992 人次检查,查出违规、违纪问题金额 233140.19 万元,处理处罚 188 户,补缴税款1795.89 万元。

(一)失真的现状

一是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收入成本不实等问题。其中: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多计收入 15.亿元,多计成本费用15.66 亿元。二是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及下属单位存在职工薪酬管理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实等问题。其中: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多确认主营业务收入 24.41 亿元。三是部分外资、民营企业等存在人为操纵利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账外核算商品销售收入、房产处置收入 1932 万元。此外,发现部分会计师

事务所质量控制存在问题,专业判断不合理、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会计法律制度及准则不完善

1)会计准则及制度具有可选择性,对同一会计事项进行处理时可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及制度,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结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有目的的去选择会计政策。

2)会计准则及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国情。当今社会日新月异,而这些制度却没有与时俱进。

2.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素养不够高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另外部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普遍不高,未按照会计准则而是按照领导指示或个人私 篡改、伪造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为了强化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联合造假吞噬国有资产。

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管审计执法不严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高层人员对内部制度的认识严重性不足,而在国家会计监督中,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机关等各自为政相互推诿。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行业的不正之风,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社会监督制度也同样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注册会计师制度刚恢复建立不久,外部监督点多、面广、任务重,很难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会计手段落后

电算化能够给会计记账提供便利,便于监管,但有些会计人员不善于计算机的基本运用;有些企业不重视企业财务,未及时给配置计算机或合法会计软件。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但引发会计行业的诚信危机,而且影响国家的经济秩序,导致经济犯罪,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传递错误信息,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会计信息失真影响着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经济利益,因为投资者和债权人主要是靠会计信息进行的投资和信贷决策。2014 年,股神巴菲特对零售巨头 TESCO 的投资亏损 7.5 亿美金。经调查最致命的原因是管理层涉嫌造假,上半年盈利预测被夸大了 2.50 亿英镑。

(二)扰乱经济秩序,造成会计行业信誉危机

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纽带,债权人关心其本金和利息高低,投资者关注自己所投的资产保值或增值,经营者关心公司的业绩的上升带来多少额外收益。经注册会计师“包装”后虚假的会计信息,终将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扰乱市场秩序,使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无以保障。会计信息失真原由,如伪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账”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企业经营者之所以制造会计信息失真,其目的在于:一是增加不合法的收入;二是掩盖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偷税漏税。这些行为使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导致企业亏损倒闭,造成秩序混乱,从而 发经济犯罪其本身也违反了有关法律。

三、整改虚假会计信息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不应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人员要以诚信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树立法制观念。做到依法办事,真正成为国家财经法律的维护者。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加强对业务知识技能培训。

(二)加大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

加大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把处罚重点放在处理责任人个人身上。对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收益,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进行取缔,只有这样才是能起到震慑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及规则

为了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通过法律对企业进行制度设计,企业才得以重经济现象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层次,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论文 篇7

我国新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旨在通过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 同时强化税收征管。那么, 基于税收驱动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能达到加强小企业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的目的?对于谨守本分的价值创造型小企业而言,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更好协助企业生存还是一味鼓励企业增长?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出台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着更多困难与挑战, 货币紧缩政策及狭窄的外部融资渠道导致融资成本负担过重, 而通胀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引起快速增长的生产要素成本与资产更新成本, 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利润空间。民间信贷的高风险和家族式经营所带来的内部管理风险极大地缩短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周期。对于小微企业而言, 相比较持续增长, 存续则更为现实。

宏观层面, 中央出台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六条金融政策”, 大力支持小型、区域金融机构发展, 以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然而对于小微企业, 这些措施只能看做是一种“外部输血”, 在资金严重短缺时能够缓解企业财务困境。但是“输血”不能等同于“造血”, 小微企业能够存续并予以增长的根本在于其内部“造血”功能———价值管理, 只有通过创造自身源源不断的资金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

为此, 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10月印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 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该准则的首要目的在于加强小企业管理、促进小企业发展, 同时旨在成为加强税收征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保障以及健全企业会计标准体系、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制度基础。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分析

《小企业会计准则》以规则导向为主, 以原则导向为辅, 在遵循基本准则的大前提下, 借鉴《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化处理的核心理念, 充分考虑了小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为简单、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对单一等实际情况, 对核算进行了简化处理, 减少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空间。调研结果表明, 我国小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经营者, 他们对于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较为清楚, 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 更加侧重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主要是税务部门及银行的信息需求。税务部门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做出税收决策, 包括是否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采用何种征税方式等, 他们更多希望减少小企业会计和税法的差异;银行则主要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做出信贷决策, 他们更多希望小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

为此, 《小企业会计准则》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小企业的资产按成本法计量, 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实际损失的确定参照了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认定标准。固定资产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的确定需兼顾税法的相关规定。在信息披露方面, 增加了税务部门和贷款银行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关心的信息:报表附注中要求详细披露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项目的说明, 以及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纳税调整过程等。为了银行能客观评价小企业的偿债能力, 《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披露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应收账款的账龄、存货的期末市价及利润分配等内容。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在于, 其强制性要求所有符合标准的小企业必须执行, 刚性的法规效应使其执行具有统一性, 有助于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 从而有利于贷款银行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大量的会计核算简化, 尽量与企业所得税法趋同, 执行的操作性较强。但是会计与税法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从小企业监管的角度来看,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首先应是加强小企业内部管理以及促进发展, 才能够达到加强税收征管、满足银行信贷管理要求的目的。

三、小企业会计——生存之会计

1. 基于谨慎性原则和利益相关者的分析。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取消了准备金计提的会计处理要求。这意味着:短期投资不需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应收账款不需计提坏账准备, 存货也无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相关的转让、盘点损失及坏账损失均在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 确认的报表项目也由原来日常经营费用转为营业外支出等偶然活动导致的损失。这一变更有利于税务部门的征税管理, 同时也减少了小企业在记账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然而这一做法却背离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即企业对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

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经营面临诸多的风险和竞争, 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审慎原则是会计人员面对不确定性所作出的反应 (Watts, 2003) 。本质上, 审慎原则为经营者提供一项附加保证, 确保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是企业经营者执行经营战略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现值的下限。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 小企业的经营较大企业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 小微企业只能靠现金流量生存, 企业经营及财务风险直接导致现金流量的紧缺, 更甚者直接导致破产, 从而影响银行的信贷安全。在此我们不禁要问, 企业存在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就这一问题, 我们来比较一下英国和德国金融领域和实业界。

英国社会一致认同企业目的在于生产人们需要的, 或者能引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英国金融领域及实业界认为, 企业是利润的源泉, 利润的形成应越快越好。利润是企业在许多竞争机会中进行选择时的关键因素。因此, 对于企业目标中的“财务方面”的控制权使得管理者着眼于短期考虑的收益, “只要底线正确, 他们并不关心做了什么”。而在德国, 企业的作用仍旧是为社会提供存续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这点和英国实业界的观点并不存在分歧。但对于利润的看法, 德国实业界则认为利润很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的。德国企业管理层首先考虑的是顾客与员工的利益。这种取向和共识非常重要, 德国公司的目标不会停留在最大化投资回报上, 它们的理念是建立在“公司总体利益概念”基础上, 这是德国企业文化的关键性概念。就企业目的的不同认识反映在最佳会计操作规范上:在英国, 会计采用“一种真实而公正的视角”;在德国, 会计及审计人员所秉承的理念是商业谨慎原则。因此, 德国企业无论何时发现风险, 都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出准备项目或者在资产项中做减值处理, 以便为承担一定的风险作出准备。事实上, 德国企业能够意识到当企业冲减利润做准备时, 企业的经营可能出了问题。这一做法在于提高公司的生存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与比较,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了能与税法保持协调, 而将所有的准备项目从报表项目中剔除, 背离了审慎原则。我国小企业通常是为家族所拥有, 所有者和经营者通常合而为一, 不存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但小企业的未来在哪里, 首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能够生存下来, 因此产品必须有市场, 同时企业家还得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随着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的紧张, 工资大幅度上升, 小企业经营的风险在加剧, 如果在价值管理中不提留更多的保险储备, 那么势必会加重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从财务报表中反映出的小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很可能由于订单的取消、多角债务或者社会责任事件而“灰飞烟灭”。

事实上,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2006年2月, 财政部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准则, 其中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 要求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此套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针对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 财政部在2004年发布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仍旧承认遵循谨慎性原则, 包括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等。因此, 从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会计准则体系直至2011年的20年间, 会计法规的制定中都充分意识到企业生存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始终贯穿了生存之会计的理念。而2011年新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片面地考虑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 为了减少记账麻烦、减少税法及会计的调整事项而将各项风险准备剔除。这尽管可以简化会计核算, 提升小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 但税收增长的同时, 小企业自身的利益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又何在呢?没了生存又何来增长呢?

2. 基于企业融资次序理论的分析。

财务和会计犹如企业价值管理的“两只手”, 会计通过核算和监督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财务管理活动则依赖于会计提供的信息来进行资金筹措、投放、运营及分配, 从而共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我国,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企业融资途径无外乎存在于企业内部留存收益以及外部借款或者股权融资。而当前, 小微企业直接进行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并没有被法律所允许, 因此只剩下企业内部留存收益以及银行信贷两种融资方式。

迈尔斯和马基卢夫于1984年提出融资次序理论, 讨论了留存收益的重要性。新的投资资金首先源于留存收益, 其次是贷款, 最后才是新股发行。从经验上看, 企业投融资的主要形式仍是内部融资。迈耶 (1998, 1990) 用流量分析法对资金来源进行了分解, 发现1970年至1985年间, 大量发达国家中留存收益占实际融资的份额在50%~100%的范围内。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金融体制之间存在差异, 而且迈耶的研究中留存收益包括了折旧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 但留存收益的份额仍旧显得尤为重要。从会计账面看, 留存收益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利润, 利润的计量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记账基础, 因此企业产生的利润并非一定全部转化为现金流量。由于国家收紧货币供应以遏制通货膨胀, 造成企业大量依赖于债务融资, 从上市公司的2011年半年报来看, 应付/应收账款大大增加,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万5千亿元, 存货高达3万亿元之多。除了大量的高利贷和有限的银行贷款, 小微企业只得千方百计地占用供应商、雇员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资金, 形成巨额的多角债。而2013年即将正式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却严格限定了确认坏账的标准, 不计提坏账准备、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人为地提升了利润水平, 造成的“账面富贵”会直接导致用于支付税金的现金流增加, 一方面是大量滞流的回笼资金, 而另一方面是在纳税期限内即时缴清的税金。从资金管理的角度, 即使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这样刚性的会计准则使得小微企业妄想通过自身的“造血”, 以期更多依赖留存收益融资来进行新投资, 因此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途径仍旧回归到政府主导的外部间接融资模式中。

微观经济层面, 法扎里、哈伯德和彼得森对美国的研究, 埃尔斯顿对德国的研究以及霍尔和温斯坦对日本的研究发现: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在越小的企业中越明显, 反映了规模越大、根基越深的公司就越安全, 也就越容易通过贷款解决现金流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经济周期的影响, 公司受现金流的冲击具有相关性, 银行会在不景气时把资金从风险比较高的小企业转移到有信誉的大企业, 从而加大小微企业破产的风险。一直以来, 我国企业融资体制改革过程中, 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之后的股份制银行贷款都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 原因在于小微企业比大企业存在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小微企业缺乏标准财务报表、缺乏正规的财务管理系统, 导致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很难评估。《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其征求意见稿的最显著区别之一在于现金流量表为企业必选项目。传统银行贷款无外乎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 而信用贷款主要评价标准在于企业是否具备充足的现金流, 通过准则“硬约束”的现金流量表能够给信用贷款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而有助于促进银行放开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规模, 舍弃对于抵押物贷款的依赖, 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但是, 《小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在报表中确认资产减值准备, 而采用了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流动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及其差额的方法, 给小企业的抵押贷款提供有限参考。尽管如此, 《小企业会计准则》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对小微企业风险评估的高成本瓶颈。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之下, 从外部融资的角度,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提高了小微企业基于正规财务报表基础上的信用度, 从而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部输血”帮助小微企业渡过生存困境。

四、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应对策略

1. 企业经营者应具备风险意识。

会计准则的制定很难完全依照财务概念框架来推导, 必然涉及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正如泽夫 (1978) 所言, 会计准则在许多情况之下只是“微妙的平衡”, 这种准则制约下的财务报表必然包含着政治问题, 呈现不同偏好, 甚至会牺牲报表信息的准确性。无疑, 《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基于税收征管而制定的报税会计, 同时有限地满足了银行信贷的信息需求, 此准则完全排除了企业经营者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没有考虑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需求。因此, 对于小微企业, 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所编制的会计报表, 基于生存的考虑, 企业经营者应该谨慎地看待会计收益, 要注意账面利润的“含金量”。由于小微企业的生存尤其依赖于现金流量而非会计利润, 因此应注意营业利润与经营现金流量的平衡性与稳定性, 注意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结合分析。另外, 要注意收益质量分析,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某些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所导致的费用作为营业外损失来对待, 比如坏账、存货盘点损失等, 混淆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不利于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 因此小微企业经营者应提高经营风险意识。

2. 健全金融信息服务体系, 鼓励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

基于《小企业会计准则》为报税会计, 银行业更需关注小微企业贷款资金的运用, 注意企业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同时, 金融业应大力升级金融信息服务体系, 当小微企业基本通过POS机而非直接使用现金来完成交易的时候, 银行信贷风险以及偷税、漏税的风险也可能会降至最低。当然还应该不断创新融资方式, 包括融资租赁、直接融资、财政补贴以及吸引风险资本等, 不断细化与修订《小企业会计准则》。比如, 《小企业会计准则》统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而如今的融资租赁业务在评估时更加注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和风险评估, 基于《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可能没法满足融资租赁业务评估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小企业会计准则》。

3. 加强小型企业风险导向审计。

小型企业的审计报告主要是为了年检、用于银行的信贷评价、投标使用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前三项的报告使用者格外关注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而背离谨慎性原则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实为增长之会计, 以此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并不能有效反映企业持续经营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企业为此所做的准备。注册会计师在对小微企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时, 不能仅关注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等内在因素, 还应重点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因素, 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等, 同时职业判断需更加谨慎, 简化程序需更加规范, 从而在整体上保证风险评估程序的质量。

4. 政府监管与服务相结合。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排除了企业经营者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缩小了人为纳税调整的空间, 因此在宏观经济紧缩、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 对于小微企业, 财政及税务部门应进一步深化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保证财政和税收政策的连续性。基于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税收征管角度的准确性以及小微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 财政部门可以考虑指定具有资质的代账机构从事小微企业记账服务, 税务部门可以考虑根据报表采用先征后补或者先征后退的征管方式, 消除税收寻租行为。财政部门还应将《小企业会计准则》纳入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系以及会计资格考试中, 基层税务部门同时应加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净化会计环境 提高会计质量 篇8

【关键词】 会计环境 会计质量 对策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

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会产生重大影响,居于会计理论最高层次的会计目标以及居于枢纽地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深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因素和经营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经营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投资者、银行、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和社会公众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人员、系统、技术和企业文化等。

1、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所有制结构、资本市场、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和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使用者结构,不同的使用者将通过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影响,最终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当前的局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这种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是我国会计信息极其重要的使用者之一,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代表者,同时还以税收征管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缔约活动中来。而且企业组织利益的其它相关者、公众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供应商、采购者、员工等都构成了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另外在我国投资者队伍的权益保障意识及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有关监管部门作为弱势群体保护者,也构成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如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兴未艾,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分布地区也越加广泛,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越来越关注,加上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多国性冲突和多主体利益冲突,财务信息的质量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问题。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来源、市场范围、资本的供应方式必然也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市场和重要渠道,会计信息及其质量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传统是一种软性因素,不易被人重视,然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是否崇尚权威,保守倾向和保密程度等。另外,诸如一个国家的会计教育水平,会计人才的素质和丰富程度,会计技术和相关数据的处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等因素都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3、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政治环境的分析主要是考察政府如何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在市场调节加政府管理的混合型经济政策逐步盛行的今天,政府的行政干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也说明政府越来越具备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潜在能力。从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其行政权力向会计规范领域的渗透显示出不可能以会计职业界的意志为转移。我国经过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仍然残留着政权过度干预经济、过度干预财务会计规则制定权的情形。而且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行政权干预经济、干预财务会计规则制定权有其合理性和长期性。因此如何在强势行政权与个体权力的均衡上取得动态平衡,从而公平、公正、公开的创造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法律环境因素分析

法律环境因素可以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体系来加以说明:大陆法系下的法律比较系统、严谨、细致而且操作性较强,很多问题能通过成文法典解决;而英美法系下的法律则充满判例思维,法律是逐步靠判例的积累而完善的;因而比较起来,在大陆法系下,会计职业界和相关的会计准则不是很发达;而英美法系下,会计职业的自律规范相对较发达,会计准则也容易显示它的优越性,弥补了相关法律的不足。所以在两种法系之下,会计信息质量各有其保障系统,所不同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保障形式:大陆法系以法律条文的权威性而著称,而英美法系则以其准则规范与概念框架的完善作为重要保障。我国是属大陆法系的国家,我国的财务会计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法律环境。这一步可从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高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得到认证,法律规范的权威性是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净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会计行业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给经济秩序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但将问题都归咎于会计行业本身,应该说是不够公允的,因为假账是会计做的,但绝大部分不是会计人员的本意,甚至也未必是指使做假账的老板们的本意。在一个普遍做假账的环境中,做假有时也是必然选择。鉴于上述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要净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根据其生产经营的特点,以完善财务制度为重点,设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以此来督促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在特定的规章制度下进行,使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和事无生存空间,实现企业自我监督的制度化、经常化、有效化。做到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每一个环节都不发生偏差,努力使会计基础工作达到规范化的要求。

2、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增强敬业爱岗观念,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努力造就一支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守法、护法的会计队伍。其次,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财政部门应抓好对在岗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能够得到不断充实和更新。净化会计工作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非仅靠某一部门采取某一项措施,所能奏效的,只有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关注,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受到较好的效果。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真正的小政府、大社会,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使一切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机制残缺和无序运转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还应依赖于国有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4、完善会计法规、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加强法律约束

法制化社会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要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才能对社会行为的再循环起一个好的规范和前鉴作用,才能是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合法的会计信息才有法律保障。新修订的《会计法》列举了各种违法会计行为,强化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并增加了行政制裁的形式和手段。

5、加强外部监督力度

在国家监督方面,应强化财政、税务、审计等政府部门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做到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真正成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在社会监督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制度,使注册会计师对出具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起法律责任,大力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这是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与可靠的重要保证。法律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的有关条款,应该有具体、明确、充分的规定,以便其有法可依,为会计人员免除其受打击报复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加强新闻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甘肃冶金,2008(6).

[2] 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课题组:如何在ERP环境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成效[J].财政监督,2008(21).

[3] 龚诤:外部审计环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08(32).

上一篇:冬季恶劣天气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中职教师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