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通识-科技简史复习资料

2024-06-21

汕大通识-科技简史复习资料

汕大通识-科技简史复习资料 篇1

炼金术:

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利用铜,有初始的青铜冶炼技术。商代——利用陨铁

商代——青铜冶铸技术已逐渐成熟,春秋战国更进一步。

西周后期——出现块炼法炼铁:在比较低温的温度下进行的炼铁方法。炼成海绵铁,必须反复加热锻打。费工费时。

春秋末期——《考工记》——记载青铜冶炼过程火焰变化

——金有六齐,金指青铜,齐指合金。并关于锡的含量比例有所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配比的经验性总结。

——锡多,青铜硬度高,质地易脆,用于刀、削、矢。铜镜含锡最高

——锡少,硬度低,韧性强,用于斧、戈、戟。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开始冶炼生铁。高温加快铁吸收碳,降低熔点并呈熔融状态,直接用范浇铸成器。但生铁易脆。春秋晚期——钢制品问世

战国——铸铁柔化术:热处理使铸铁脱碳柔化,增强强度和韧度。加快了铁器时代的来临。西汉中晚期——炒钢(炒铁)——把生铁放炒钢炉,熔化并搅拌,脱碳为熟铁。

东汉至南北朝——百炼钢——以炒钢为原料,经过数十次到上百次的反复加热和折叠锻打。东汉末起源——南北朝基本成熟——灌钢技术——将熔化的生铁和熟铁块合炼,是坩埚炼钢法前最先进的炼钢技术。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熟铁冶炼工艺,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炼锌(倭铅)记录。

农学

秦国(公元前239年)——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重农思想、天时地利人力的和谐。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其中主要反映的是北方干旱地区的农业技术。承继了重视天时地利和人力三要素思想,而且提倡能动的利用地利,以求更好的收成。书中关于水稻的催芽技术的记载,是中国农学史上最早的记录。也有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兽医药学的记载。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用垦荒和开发水利来发展北方农业生产。发展了中国古代农学的风土论思想。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秧田和本田比例。培育抗旱稻种。石灰中和酸性土壤。水碓,当时世界先进的农业机械。人工杂交培育新蚕种。

水利工程和建筑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芍坡 公元前5世纪——魏国——西门豹——漳水十二渠

公元前264年——秦国——郑国渠

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父子——都江堰:分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江,外江为岷江主流

宝瓶口:利用人力把石质玉垒山劈成两半,使内江水流到成都平原

飞沙堰:用竹笼装石砌成的低堰,为内江分洪减淤的闸坝工程。

三个石人:内江口立着,测量内江的进水量。

300万亩良田得以灌溉

万里长城:战国开始——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发起修筑长城:用时十年,全长3000多公里——汉代重修秦长城、修筑朔方长城、凉州西段长城——明代全面重修,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13000华里,用时100多年。

公元582年隋文帝——下令兴建新城——用时9月——全城面积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末战争中被毁,明重建只有本身的七分之一。

隋朝——公元605年——大运河第一期工程,608第二期,610第三期。大运河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元代——进行了运河改道工程,形成京杭大运河。

隋——李春——赵州桥: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首创坦拱式拱桥。首创躺肩拱。北宋——蔡襄——福建泉州洛阳桥:首创筏型基础。应用和发展尖劈形桥墩。利用潮汐的涨落浮运和架设石梁。利用牡蛎胶固桥墩。是古代最早建造的大型石梁桥,也是古代最长的石梁桥。

数学

新石器时代晚期——十进位值制——可能与人类有10个指头有关。商周期普遍使用。春秋战国熟练用于数学。——后来伴随文化交流传入印度,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再传到欧洲,演变为印度—阿拉伯数码。

最迟春秋末战国初——加减法——算筹和筹算

乘法——九九歌诀 东汉——张衡——《筭罔论》(已散佚)

最迟东汉——《九章算法》——九大类数学问题——有世界上关于分数的约分、通分、四则运算、求最大公约数等运算法则的最早记录。联立一次方程组、负数等都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

魏景元四年——刘徽——注释《九章算法》:创立“割圆术”,用有限来逼近无限。近似3.14 南北朝——祖冲之——运用割圆术,精确到第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创立求球体体积的正确公式。著有《缀术》。

北宋——沈括——开创中国古代的“隙积术”“会圆术”。

宋元数学四大家: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

宋代——秦九韶——大衍求一术。把开方作法本源图,推广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宋代——杨辉——承继和发展了沈括的隙积术。

元代——朱世杰——创立了高次招差的一般公式,在天元术,消元法作出重大贡献,南宋——算盘出现

明中叶——算盘普及

公元1592——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

明——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和徐合编《测量法义》。和李之藻合编《同文算指》。清——康熙——《数理精蕴》

清(鸦片战争后)——李善兰——翻译了《几何原本》后九章。清——华蘅芳——著《行素轩算稿》,译著《决疑数学》

音律

西周——十二律、五声音阶、七声音阶 春秋——三分损益法

明代——朱载堉——十二平均律

历法与天文学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有历法——春秋战国——比较成熟(采用四古分历)阴阳合历 汉代——形成三个说法:盖天、宣夜、浑天。

盖天——西周提出,天圆地方。公元前1世纪——《周髀算经》——天半圆,地拱形。宣夜——天无形,无边际。包含宇宙无穷的思想。

浑天——战国时期起源——汉代很大发展:东汉张衡——《浑天仪注》:天是浑圆的壳,地是天壳中间的圆球,日月星辰缀在天壳上。

东汉——灵台:东汉国家天文台——始建于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分为上下两层。43人供职。

《汉书 五行志》——公元前28年——最早有明确的太阳黑子出现的观测记载。

东汉——张衡——两次担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共14年——对古代观测星象的仪器加上地平环和子午环——创制演示浑天思想的仪器水运浑象——著《灵宪》:论述宇宙生成和演化的思想。认为月食是地球影子遮掩了月亮形成。测出与实际太阳视直径、月亮视直径相近相符的数值。日月五星和恒星与地球距离有远近之分。测得2500颗恒星。

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制作出“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南北朝(462年)——祖冲之——完成大明历的制定工作。把岁差首次引入历法。唐朝开元九年(721)—— 一行——编制《大衍历》,为了使历法适用于全国各地,一行领导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发明了“复矩”用于测量纬度。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实测。公元727年完成《大衍历》草稿。在张衡基础上设计制造了“水运浑天”,安有自动报时器。

宋代——沈括——关于浑仪,提出改变环圈位置建议,并取消白道仪。提出十二气历。北宋——苏颂——主持制造“水运仪象台”,把浑仪、浑象、报时器和圭表合一。是近代天文钟的鼻祖。

元代——郭守敬——与一批元代天文学家共同制定了《授时历》,又组织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

元代——郭守敬——关于浑仪,取消黄道环,创制了简仪。明——利玛窦——李之藻笔录《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乾坤体义》。

明——徐光启——总编《崇祯历书》,后清兵入京,汤若望更其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改名为《时宪历》,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成为第一个外国人担任钦天监。清——王锡阐——《晓庵新法》

地理和地图

战国——《禹贡》

西汉(公元前168)——马王堆汉墓——地形图、驻军图。东汉——张衡——曾制作一张地图,流传到唐代。

东汉——班固——《汉书 地理志》——首次以地理命名著作。为治理国家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历代政府重视。

东汉以后,传统地理学由《禹贡》《汉书 地理志》主导

山海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著作——《山经》成书最早,科学价值最大。三国——《水经》

西晋——斐秀——把古代制图学理论化,创立制图理论。271年,完成《禹贡地域图》,是中国和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地图集。提出“制图六体”的制图原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北宋——沈括——发现太行山有螺蚌化石。世界上对冲积平原成因的最早科学见解。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岩溶地貌的记录和论述。是世界最早的岩溶学家和洞穴家。

明——利玛窦——带来世界地图

清——康熙——派人测绘全国地图。远达恒河源。绘制了《皇舆全览图》,有传教士带到欧洲。

清——华蘅芳——译著《金石识别》《地学浅释》

机械

东汉——张衡——制作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三国——马钧——改进织机、制造指南车、创制龙骨水车、制造水转百戏、改进连弩和发石车。

南北朝——祖冲之——制作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

北宋——燕肃——对浮漏进行改进,首次采用漫流系统,提高计时的准确性。元代——郭守敬——关于圭表,设立了四丈高表和景符测影法。明——利玛窦——带来自鸣钟,开中国钟表业工业的先河。

清——徐寿——主持研制中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黄鹄”号(全中国制造)。为江南制造局设一个译学馆。著有《化学鉴原》。创办中国最早的科技教育机构之一“格致书院”,及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清——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成立中华工程师会。

医学

春秋(公元前5世纪)——医学祖师:扁鹊——四诊法: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创立脉诊的理论脉学。病有六不治-信巫不信医的不治。后被秦国太医令忌恨而杀。战国(一说汉代)——医祖:黄帝岐伯——《皇帝内经》:《素问》《灵枢》,把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

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战国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理、法、方、药具备的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晋代——名医: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中医脉学奠定性著作。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晋代——葛洪——《肘后方》

随大业6年(610)——太医巢元方——编著成《诸病源候论》 随——《四海类聚方》——佚亡 唐——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新修本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药典,世界上由国家颁布的最早药典。唐(841年)——《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治疗骨折和脱臼的专著。宋——苏颂——《图经本草》 宋——唐慎——《证类本草》:本草学范本(本草纲目之前)

宋——医官: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创制针灸铜人模型两具。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应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是骨科治疗的一大创举。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脉诀考证》。认为三焦是人体元气的别使,命门是三焦的本原。《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突破了传统本草学分类方法。明隆兴年间——种痘术。1688年俄国派人来学,后经俄国传入土耳其,英国、欧洲及印度。清——吴又可——《温疫论》

造船

商——木板船

秦汉时代——舫(两只或以上的船体连一起),到南北朝还是常用的船只,现代双体船的远祖。

橹——相传是鲁班发明,在18世纪末启发欧洲发明螺旋推进器。舵——汉代出现,唐代改进,出现垂直舵和平衡舵。

唐宋——造船设计工艺——在船舱中用隔舱板分隔成一个个舱区,方便货物卸载管理,提高抗沉性和安全性。

唐宋——李皋——车船:现代轮船的始祖。

明代——郑和宝船——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七次远航,第五次远航横渡印度洋。《郑和航海图》、《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是我国最早的航海图和航线记录。

印刷

雕版印刷——最迟唐代初期出现——公元751传入韩国。

活字印刷——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由于木活字印刷操作困难,故不用。元代——王祯——成功利用木活字印刷。发明了转轮排字架。

12世纪起——雕版印刷法——传入埃及、伊朗,欧洲在14世纪开始雕版印刷。13、14世纪活字印刷法也传入埃及、伊朗、欧洲。

指南针

唐末宋初——发明人工磁化方法,制造出指南针。明末之前,普遍使用水罗盘。11世纪末——开始把指南针运用到航海。

12世纪下半叶——由海道传入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同时由陆路传到中亚地区,再传到欧洲。欧洲人改进为旱罗盘,16世纪传回中国。

火药和火器

最迟到唐中叶——炼丹家认识到把硫磺、硝和碳混合到一起加热会爆炸。

唐哀宗天佑年间——有人在战争中使用火箭火炮。爆炸性不佳,主要用来纵火。

宋代——火药武器的重要发展时期。爆炸性增强,硝、硫、碳比例接近黑火药。管型火器出现:火铳、手铳。公元十二三世纪——火药通过海上交通和陆上蒙古西征,先后传入伊朗,阿拉伯和欧洲。火箭——南宋发明,用于娱乐。明代发展。神火飞鸦:一级火箭。火龙出水:二级火箭,可用于水战。飞空砂筒,二级火箭,世界上最早的回收火箭。

丝绸之路

唐代丝织工艺——纬锦和花纱的大量生产。宋代——缂丝

公元前5世纪——已经从中国传入欧洲。

瓷器

公元前1世纪东汉——有意识大量生产瓷器

瓷器的特点:胚胎以白色高岭土为原料,表面有玻璃质釉,高温烧制。成品的吸水率低,质地坚硬细致,敲击有清脆的音响。

唐宋——主要分为青瓷和白瓷。青瓷以越窑为代表。白瓷唐时以刑窑为代表,宋以后以景德镇为代表。明代的著名作品:象牙白佛像。

瓷器是唐宋以来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有人把我国外交海道成为陶瓷之路。

百科全书

清——薛凤祚——《历学会通》是关于对数方法在中国的最早介绍。清——方以智——《物理小识》 清——梅文鼎——《堑堵测量》

未归纳

物理

《墨经》——春秋战国——

北宋——沈括——发现凹面镜的焦点,并提出物体在焦点处不成像。论证声音的共振现象。阴阳和五行学说——先秦 造纸

元气学说——东汉

上一篇: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繁荣会计理论研究 推动会计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