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2024-10-1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精选8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篇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必读书目

1.2.3.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 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朱仁宝《德育心理学》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7.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 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年

8.王海明《伦理学原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9.罗国杰《伦理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0.张世欣《思想教育规律论》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

11.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道德观通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3.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年

14.万斌 张应抗《高等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15.黄富峰《道德思维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16.杨生平隋淑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17.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8.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19.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年

20.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1.王玄武 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4.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5.【奥】弗洛伊德《劲射分析引论》 商务印书馆 1996年

26.【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 华夏出版社 1988年

27.【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篇2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1]。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人的思想, 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 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

首先,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3]。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青年, 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只有赢得青年, 才能赢得未来。”[4]

其次,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 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 研究生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发展趋势, 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受到了挑战, 因此, 有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引导其社会价值的导向, 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 学校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往往学校只重视学术研究、专业素质、科研成果等学术领域。“重学术研究、轻思想道德修养”的现象在众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普遍将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上, 认为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最重要成就, 而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培养单位的重视程度、人员物资的配备、教育规划等方面看, 常常处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附属地位[5]。

(二) 导师方面

虽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是以研究生自己学习为主, 老师辅导为辅, 但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的状况看, 部分研究生导师对自己肩负的责任认识不清或者说不够到位, 往往注重学生的业务学习, 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自己与研究生的关系只是一种学术上的传承关系, 在培养工作中更多地注重学术指导, 忽视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加之导师一般工作比较忙, 科研任务比较重, 本身压力很大, 与学生见面的时间少, 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 放松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6]。

(三) 社会环境方面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各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发展趋势。全社会范围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 其价值观、思想意识等都会受到多元化社会意识的影响, 使得高校研究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 一些学生考虑自己较多, 对社会责任、义务和贡献考虑较少[7]。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了信息的可控性, 研究生有了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 网络资源虽然丰富, 但是网上虚假信息、文化垃圾也屡见不鲜, 研究生的思想意识, 往往受网络媒体的影响。

(四) 研究生自身特点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但他们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 年龄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学习任务逐步转化等。这些因素决定了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1.心理独立, 思想趋于成熟稳定, 但研究生注重研究查资料搞科研, 做实验攻项目, 独处时间多, 活动少, 缺乏思想交流, 集体组织性差;2.思维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造成了研究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心理浮躁, 功利性强。在当今经济条件下, 物质生活的丰富, 精神生活的多姿, 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在校大学生[8]。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析与思考

(一) 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 改变陈旧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的根本宗旨。引导研究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同步前进, 完善自己的人格, 回归人的本质, 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9]。以往高校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归为两课教育, 运用枯燥的说教法进行理论灌输, 而不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解决问题, 导致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首先,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指导, 明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观念;其次, 以人为本, 一要尊重研究生的人格、权利和个性特点, 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 平等待人;第三, 关心研究生的实际困难, 使他们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中体验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上发挥更大的热情[10]。

2. 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差, 创新成果水平不高。研究生教育既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又是一种创新性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上的作用和优势,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同时, 还应重视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使研究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科研训练[11]。其次, 研究生要勇敢的提问题。只有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 才能培养创新意识。

3. 关注研究生心理状况,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当前社会转型既给当代研究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困惑和压力, 导致一些研究生专业思想不稳, 职业理想偏差, 厌学, 甚至极少数学生有自卑、焦虑、厌世和反社会人格等不良心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是关系到他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通过谈心、咨询、讲座、心理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指导,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择业、婚恋、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 指导他们更好地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12]。

4. 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 争做综合型人才。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将“四学”即“学知 (Learning to know) ”、“学做 (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做人 (learning to be) ”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目前社会需求和研究所特点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侧面上反映出思想工作的效果。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养成, 应体现为“在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的同时, 学会做事、做人, 学会塑造健全的人格, 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三有一好’的综合性人才”。

(二) 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 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 潜移默化塑造研究生品格。

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通过有效的载体实现其育人的功能, 而校园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方面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潜移默化地在行为规范、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感, 从而实现对其成员的性格、心灵、精神的塑造及升华。

2. 鼓励社会实践, 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研究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生既可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更进一步地坚定自己的思想政治信念。要有针对性的建立实践基地, 丰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创新活动方式。这样, 不但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实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同时还会激发研究生为行业服务、艰苦创业的精神[12]。

3. 发挥导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作用。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一个很重要途径就是研究生导师对其研究生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导师在研究生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导师们不仅在学识上具有较高的造诣, 且大部分都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 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13]。导师不仅要在教学、科研上发挥指导作用, 也应在思想教育上发挥引导作用。导师要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成为学生的楷模,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研究生也希望导师成为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引路人。可见, 导师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14]。

(三) 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 搭建信息网络平台, 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单靠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手机的普及,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渠道。要加强校报广播台、电视、校园网、宣传栏等高校新闻宣传媒体的建设和利用, 充分发挥高校新闻宣传媒体作用,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的作用, 注重利用校园网络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鼓励学术创新。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制度环境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创新的重要条件。一方面, 各种学术活动有待进一步开放,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探讨, 以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层次, 激起研究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 对研究生的行为规范尤其是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还应完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其道德情操、学术忠诚和学术进步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和引导教育, 减少和遏制学术浮躁、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 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 为其日后的学术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1]。

3. 探索有效途径, 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基地”。

积极探索“助教、助研、助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通过建立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内容的实践基地, 创造条件, 提供平台, 支持研究生参加导师研发项目, 提高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意识, 积累“准”社会经验和“准”工作经验, 发挥研究生群体在科研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为毕业顺利过渡做好准备。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各方面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试图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途径、载体三个方面出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做一些探索和思考。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篇3

[关键词]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46-02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1978年以后全面进入对外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转变,这一环境变化也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创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改革。

从国际上看,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依赖程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联系都不断加强,逐渐成为共同的地球村。另一方面,全球格局不断变化,新兴国家不断挑战旧的世界格局,思想上各国也不断碰撞。比如中国在海外建立了众多的孔子学院,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影响世界。同时中国也深受国外思想和思潮的影响,韩流、好莱坞、宝莱坞和美国篮球大联盟等各种文化思想不断影响国人,特别是研究生这一高知识人群,受到的影响也不断加剧。从国内上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开放型经济文化体系,使我国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但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众多领域,经济粗放型发展,教育领域改革脚步缓慢,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也十分繁重。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众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缺乏主体间性,课程内容枯燥等,都是一系列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紧跟时代和历史潮流,结合中国国情和马克主义,不断进行改革,把握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文化开放政策。

从微观层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创新的必要性。对于教育者来说,研究生教育主体有国内的和国外的,也涉及中央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内部以及各地区职能部门及企业,也关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相关领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言行乃至思想对受教育者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教育者必须先自身接受教育,只有很好地领会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不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举措上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才会有助于研究生个人成长,也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等人才。对于被教育者,这一人群有着自身特点,事业成熟、思想比本科生更加健全稳重、自治能力强,他们接受过多年社会和教育的洗礼,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但同时他们也在思想、就业、学术、收入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压力。在学术上,各个高校毕业要求高,需要进行科研和发表文章,学生学术压力大。在经济方面,很多人没有固定收入,有的人面对家庭的巨大开销束手无策,面临着不小压力。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本科生更加困难、更加复杂,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需要培养研究生这一群体自身接受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有效。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来说,教学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唯一标准,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磨合,任何一门学科和学说的形成,也是经过大家多年的艰辛探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只有不断适应国情和时代步伐,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才能发展。

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思考

研究生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三高人才,与大学本科生思想相比,研究生有着更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创新作为工作的中心,推动创新不断发展。

1制度创新

建立有效的联动负责机制和“思政教育导师制”。对于联动负责机制,各个高校在教育部的牵头下,以高校研究生院为单位,建立学院级别的思想政治负责小组,每小组负责各个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专人和固定时间以集体形式进行教育,形成国家教育部——高校研究生院——各级学院——政治小组的四级负责制。教育部督促,高校总研究生院监督,各级学院小组具体负责执行和贯彻思想,引领好各个小组内研究生成员的共同思想成长。

建立合理的“思政教育导师制”。导师制是研究生院的特色教学模式和机制,应该加以完善和创新。选择优秀的思政教育导师,把那些具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优秀导师都调动起来,只有好的教育者才有利于好的教育结果。同时成立高校研究生导师培养监督委员会,监督导师行为,按成果评选优秀导师,也对导师进行严格的考核检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评选考核体系,并且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出现教学事故或不负责任的老师,可以考虑淘汰出导师队伍,从制度建设上确保导师切实履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2信息技术创新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设置改革,从而更好地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建立一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该系统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系统设计教育时间、地点、方式方法,使之更加有针对性地符合研究生生活和思想发展要求,更好地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网络终端和学生微信相互链接,学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号,学校及时按时发布最新的党情资讯,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了解国家政策。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国情来说,理论课程是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对此进行创新。多组织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一,课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应当多一些互动,多一些交流,甚至学生翻转作为老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多媒体教学。第三,加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列出话题或者书目,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阅读,同学写好阅读笔记和发言稿,在课堂上表达意见。

改革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我国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偏向知识传授但没有解决研究生的现实生活问题,重视专业轻视思想道德的建设,重视专业课程的传授轻视交叉学科的应用。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比如增加实践和生活应用能力,增加学科交叉应用能力。这对于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应该把书本知识和学生应用相结合。知识的获得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和操作教学,建立研究生实习和创业基地,从而加强学生的知识和学科的交叉应用能力。其次,建立互联网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互联网知识平台,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通过建立思政专业网站、微信群、QQ 、学习微博等即时通讯平台,让思政课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3对辅导员队伍的创新

研究生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辅导员和同学之间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首先研究生辅导员数量上就不足,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待遇十分低,往往处于高校底层,相应的待遇不高,这就造成辅导员流动性大,数量存在着大量的缺额。其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能力不足。一些高校为了弥补数量的不足,大量招收一些低层次人员,造成我国辅导员构成成分有待提高的情况。同时研究生辅导员面临的服务对象是高层次人群,无论思想还是学业上都处于高水平状态,这就对一些能力不足的辅导员造成了严重困扰。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支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高校需求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第一,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和我国高校情况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发展路径。把研究生辅导员纳入教师队伍,给予相应的职称和物质奖励,吸引高等学历人才加入这支队伍,提高学生和辅导员的配置比例。第二,根据研究生的差异,确定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工作。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更有着阅历和知识,有些人是工作后几年才来就读,有些已经结婚,因此研究生辅导员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实施路径应与本科生辅导员有较大的差异性。必须尊重差异,引导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节奏合理化。研究生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探索与研究生特点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实施路径等特色工作方法,从而在工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研究生辅导员专业的工作内容。第三,建立研究生辅导员专门的工作机制。研究生辅导员在一些高校是专职,属于正式编制,但在一些高校只是兼职辅导员,协助学生和学校做一些工作。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该一视同仁,无论在奖金发放、工资待遇还是福利方面,都应该一律平等。并且在工作时间上,应该尊重双方的选择,灵活处理。一些兼职辅导员有着自身的主要工作,就不能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处理,应该充分考虑其作息规律,灵活应用。

4对现实环境、场地的创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场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依旧在我国占有主要地位,用考试作为学生接受程度的评判标准,但这过于单一。可以建立井冈山革命历史教育基地、校园思政角等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场地和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走出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参加历史博物馆研习,定期组织观影,播放历史战争的影片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5对知识内容的创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形势,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党的建设、十八大和十三五规划等方面精神,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服务社会、热爱祖国等方面的教育。同时,知识内容创新应由单一的理论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内容既要符合我国生活的现实性,也要有着高度的前瞻性。参考文献

[1]沈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研究 篇4

论文题目:改革幵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

培养院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初探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立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源起的必然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性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和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征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含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改革幵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实践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篇5

问题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界定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问题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问题三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二)开放性特征

(三)实践性特征 问题四 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问题五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 21 世纪初学者们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带来的弊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本体性地位,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关注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和依据。李明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首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了阐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 1 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柳礼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观和以人为本理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无视其生活根基而坠入了理想化、形式化、知识化的迷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以,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返回到现实生活,找回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

从生活出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活、理解生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其生长点。人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变化的。现如今人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维护其在现时代条件下的合法性,就必须时刻关注生活的变化,根据变化了的生活的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最终不可避免地还要回到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使人过更美好的生活,“高于”生活,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高于一切生活,而是指用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引的美好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人过上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并不是简单地迎合现实生活,机械地反映生活,滞后性地品评生活,而是要积极正确地引导生活。按陶行知的说法,就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大家一起“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而且要用每个人自己善的生活引导其非善的生活。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对落后的生活和落后的个人的改造。这样,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点。“从 2 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实现良性互动。生活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和现实动力。当然,这里的生活起点及其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实际生活中作为“终点”的生活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生活,而是被改造了的、前进了的生活,是新的教育的起点。

(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价值论层面的理解,林德宏教授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他认为,人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人是宇宙中唯一的创造主体,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应以人的发展的标准作为评价人类言行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是目的,人是关键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①

“以人为本”就要求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彻底摒弃对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教条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目中无人”的教育模式,从而真正把人、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学科的宗旨”。

关心人就是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的现实需要。需要是人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

尊重人主要是尊重人之为人主体性地位。人不是机器,不是被奴役、被宰割、被控制的对象或工具,人是人的世界和社会的主体,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尊严。这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发展人、开发人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遗憾地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却似乎仅仅是以一种对人的外在改造、规范、约束力量的面目出现,对人的发展、开发总是不那么关 ①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注。在大中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对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政治教育是外在于学生的束缚,而不是教会学生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提高自己的政治能力。相关学者曾指出,德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依附德育、独立德育、自由德育。我国当前正处于独立德育初级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人、开发人的主要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由依附人格向独立人格的转变,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品德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应主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生活中走开,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从生活中走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个人真实生活无关的活动,无法参与个人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与个人生活异质,理所当然地受到个体当下生活的拒斥。

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其基本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人一生的生活中展开,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人的不同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他们的经济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等等——中进行,具体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我们在谈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经常讲到“5+2=0”(即五天的校内学习生活的效果被双休日的家庭生活或其他社会生活抵销),说的就是校内生活的教育和校外生活的教育不一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与能对人的思想道德发 4 生教育影响的一切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社会学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能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并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在人们物质利益意识、自我实现意识、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日益得到强化的今天,人们从心底里强烈要求人格和地位的平等,希望自己作为个体成员存在价值能够得到尊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模式,进而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巧妙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度”,才能发现并解决人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地适应社会,到主动地自我创新,最终达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科学的、有机的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无限的生命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疑是中国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了历史的伦理道德教育,并受苏式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影响,形成了远离人的主体发展需要的模式。这种模式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远离了人的生活,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教育目标过高而未能符合受教育者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其表现为理想化、圣人化,没能做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导致教育具有较多的封闭性,不能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需要。教育内容在纵向上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多讲理想少讲现实,多理论少规则;在横向上理论性、原则性过强,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运用去思考,这种状况一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了隔阂。教育形 5 式采取灌输式教育,把教育者看作唯一的主体,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他们视作消极被动接受的客体,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灌输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容易扼杀人的创造力和主体性①。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适应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期改造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集中统一,强调命令和服从,在教育上要求“我教你听,我打你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障碍,并且由于这种隔阂的存在可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通常人的思想都是多元的,好比难以定量的多元函数,即使用很科学的手段来转化人的思想,也不能象转动旋钮调节机器转动那样灵敏和准确,而必须对人们思想体系中的各要素,以及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社会、家庭,政治、经济、领导、同事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地巧妙协调,使各种要素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促使家庭和睦,同事和气,社会和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也是对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整合的调节剂、润滑剂。它对排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交流的障碍和隔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并且也是使每个社会成员实现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能够使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的谈话、化严肃的质问为风趣的聊天、化无视的冷漠为热切的关怀。最终使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既简单而更具人性化。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人,这正符合国际教育目标的要求。“学会生存”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是为了人类适应生存的需要而服务 ①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的;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学会关心” 主题,即人类教育要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人类本身。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充当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的工具,更应成为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有待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对人的素质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这就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局限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应全面关心他们心理、生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并引导人们把各种素质整合为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整体素质。人的多方面素质的内在统一的契机就是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在生活的感悟与滋养下才能实现这种统一,因为“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的生活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①。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德与才、知与识、理与情、智与能的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每个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整合社会中的各种有利教育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空间,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爱心”来增强凝聚力,发挥人们的“自我教育”来增添原动力,用人们自我意识形成的“制度”来强化约束力,用人们中的“典范”发挥影响力,用人们的“改革”力量强化创造力,用“激励”增强竞争力,用“文体活动”激发向心力。生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发显现在社会环境上,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了良性的有机循环。

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人的生活即是一个总体,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的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无法脱开其他形式、环节或方面而独自发展。单独抽出任何一种形式都会使生活世界落入抽象,都会使其走向片面”① 生活的整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体性的生活血脉相连。“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②,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而又回到生活,不是撇开生活“另立门户”的教育。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不只是知识性的德性,而是知、情、意、信、行构成的德性,“这种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③这种整个的德性是由德行确认并体现在德行之中,是生活实践中具体可感的德性,同时,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先生知、次生情、再生意、后生行的,因此,我们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里要贯彻整体性原则,主张将知、情、意、行融会贯通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之中。

其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表现在,这种教育是贯穿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的。如前所述,这种生活不是从空间上被肢解的生活,也不是从时间上被切断的生活。不能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的专门的教育,而在这些专门教育之外,则听之任之。对个人来说,这种教育是全程教育、终身教育。

最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体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接受教育,在生活实践中“互相感化、互相改造”。不能搞那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然于教育之外,仅以“道德”的化身和代言人出现。

(二)开放性特征

开放是生活本身固有的特征,人为的封闭和禁锢只能是对生活的窒息,使生活成为一汪死水,失去生命的活力。只有在不断流动,在不断地开拓和创造中,在向 ①②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90页。③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160页。

外界不断敞开的过程中,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更新,才能永葆生机。既然生活是开放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正视生活尤其是受教育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不能因循守旧、一味采取排斥和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生活进行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具体到受教育者的微观生活也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对于这些变化和新情况,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简单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更不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而杜绝和外界生活的通道,现代社会条件下,再象过去那样试图封闭人的生活,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不仅新的信息技术将造就一座座-无围墙的学校。而且,整个人类之间的交往已逾越了国界,走向全球,“地球村”和“世界公民”已不再是梦想,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型、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不可能并且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生活的变化,并善于捕捉其中蕴含的教育机会,让受教育者清楚地了解现实世界,认清世界的本来面目,熟悉当代世界各种生活方式与各种价值观念,使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某一环境中,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受益、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绝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那种不可避免撞击,而应当激起他对自己生活的思维”。同时,还应该主动敞开受教育者的视野和交往空间,给他们提供了解和认识生活实际地参与各种有意义生活的机会“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着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

(三)实践性特征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专门的理论专修所能实现的,因为“理论专修”只能学到僵死的教条,也不是脱离生活,苦心修炼,道德能力所能实现的,因为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的道德能力是不存在的。“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过的”生活的实 ①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人的思想品德不能在纸上谈兵的讨论中、冷眼旁观的点评中自然的形成,必须经由切身的生活体验、感悟,甚至在生活中栽上几个跟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政治学博士未必就能成为政治家,伦理学家也不能断言就是有道德的人”知与行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从主观方面讲,知向行的转化至少要有下面几个条件:行的意愿、行的毅力、行的能力。这几个条件离开实践的磨炼都是不可能成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将“道德”视做一种”实践一精神”,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既是一种心理素质,又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行为能力。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良好的道德并不来自认识而是来自行动,“不论公正还是勇敢,都不是自身是个什么样子,而是行为者在行动中有个什么样子。第一,他必须有所知;其次,他必须有所选择,并因其自身而选择;第三,在行动中,他必须勉力坚持到底„„公正和节制都是由于行为多次重复才保持下来。这些事情,只有在恰如公正和节制的人所做的那样做时,才可以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①。

贯彻实践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导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做什么,也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这样做,更要教会人们怎样做,特别要教会人们在面临与所学、所知的理想信念不一致的冲突时如何坚守、应对。最后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恐怕是尤为重要的。客观地讲,我们以前的教育对人们面临生活中的冲突时的选择、坚守应对能力的培养重视是不够的,以致于很多学生在走进社会生活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了。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我们这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仅仅等同于对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养成,也不能理解为仅在教育过程中引进几次作秀般的活动,它更强调的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感悟与能力的培养。正如陶行知所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这里的“做”即是实践。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单纯的说教、灌输是软弱无力的,必须坚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让受教育者到生活实践中去演习、操练,去感受、体验,同时给以适时的指导,这样才会真 ①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正有效果。当然,这不是要取消专门的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更要注重在实践中习德、育德、养德。

四、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性原则,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思想政治工作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方针原则。②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出现了淡化政治的倾向。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为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极力倡导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人们在趋利价值导向下出现了道德滑坡和行为规范失调的行为,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向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倾斜,对人们品德行为的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反而被边缘化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 ①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①邓小平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铁的纪律这些优势,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它的形成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始终不渝地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更不能松懈。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②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关系到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的最主要表现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德育。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有道德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具有德育的功能,它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同党的奋斗目标相一致,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演变为只教人们分清善恶、辨别是非、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规范的功能,而应该在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优势。

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会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与时俱进,站在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五、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①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所谓现实化就是教育目标要“贴近受教育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教育目标过高往往会使大多数受教育者失去信心,我们都曾会有这样的感觉:飘在天空的云朵再美,我们也不会徒劳地去努力摘下它。同样教育目标过高也会使受教育者失去追赶的信心,从而产生无望畏惧的心理。教育目标当然也不能仅限于人人都容易达到的水平,这样也会消磨受教育者的斗志,正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天天吃到口的美味也觉得不如以往甘甜了一样,教育目标过低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所以,我们提出教学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不可及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唾手可得境地。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体现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与现在的双重目标。

概而言之,应该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点放在“广大中间地带人群”,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从“广大中间地带人群”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需求和可能达到的标准。脱离大众实际的过低或过高的要求,尤其是那种脱离大众现实生活状况的“高、大、全”的理想化教育目标,是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其二,围绕这一基点,生成一个由基本性要求、导向性要求和升华性要求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所谓具体化是指教育内容要充实丰富,不能空洞贫乏;要有层次性变动性,不应整齐划一雷打不动。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就是要求教育内容因时因人而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因素。比如,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一味要求受教育者要听话顺从,而应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地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机变动,例如我们在非宗教场所要求要破 13 除迷信,不能求神拜佛,在宗教场所就不能盲目宣扬这样的内容,要注意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另外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授予他们不同的知识,对于胆小怕羞者要多传授勇敢大方和勇猛豁达的精神;对于鲁莽者要多告知谨慎、三思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我们的教育既要重点宣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行事规则。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感可知可践。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所谓多样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多种手段方式施教,在生活中找依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法单调,仅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施教;仅利用了课堂阵地,而没充分开发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设施实施教学,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如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通过网络阵地传递教育信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生活场景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式教育,如利用各种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庆祝、参观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要注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活动参与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使受教育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生活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或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只能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①

实践化是指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体验。因为只有当人们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 ①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生认同、敬畏或拒绝、厌恶情感时,才能理解教育的实质。突显实践化的教育原则,创设受教育者主体参与的条件,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生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2]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3]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4]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5]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7] 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9]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篇6

摘 要:榜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心理学对于榜样影响力的来源、榜样自身的特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三个方面论述了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当前榜样教育的现状:教学方式单一僵化、缺乏持续性、资源整合不力,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提升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和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榜样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这是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凝练概括。在现行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地位,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众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榜样教育凭借其高效实用性,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榜样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反映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意志的意识形态,通过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向着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1]。榜样文化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将凡人善事、平民英雄等道德楷模所蕴含的品格、美德作为价值目标来追求、弘扬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2],榜样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榜样的影响力产生于人的模仿天性,比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习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来习得行为,即间接经验的学习。行为学派的代表斯金纳提出的“反应―强化”模式,皮亚杰也根据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解释了模仿行为。实际上,人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如儿童通过观察父母、同伴、老师形成了早期的行为模式。其次,由于榜样具有真实性的特点,相比一般说教更具生动性、更贴合实际和生活,易于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方面开始的,形象思维也比抽象思维更加持久,所以,只要树立让青少年接受和认同的榜样,就能激发他们学习榜样的热情和信心,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榜样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榜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不是单一的价值观灌输,而是将抽象的说教寓于对榜样的学习活动中,减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更能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

二、当代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现状

(一)榜样教育方式僵化单一

榜样的树立、传播和学习有不同的载体,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是广大青少年获得榜样教育最直接的载体。且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及为考试而进行的重复学习,教材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教材中所选取的榜样人物及对榜样人物的描写和宣传,都彰显着榜样人物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但是其中对榜样人物的选取和描写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首先,榜样人物过度伟人化。通过伟人和名人的事迹对青少年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这暗含着一种精英化的道德价值取向,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不良的潜意识:只有成为社会精英或者名人伟人,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才能成为社会推崇的道德品质,而普通人身上即使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也不能成为人们推崇的道德榜样[3]。道德榜?庸?度完美也会让学生觉得缺乏亲切感和现实感,甚至质疑榜样的真实性。

其次,教材中选取的榜样角色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角色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且男性角色的职业也很多元,而女性多是科学家,或者身残志坚的道德楷模。这种不良偏向缺失了男女平等的内涵。

再次,选入教材的榜样人物职业类别单一,以科学家和政治领导为主,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生、教师、工人、企业家、农民等出现的次数很少,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利于学生获得与将来自己很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此外,教材中多是成人化的榜样形象,缺乏与学生同年龄阶段的榜样人物。

最后,榜样教育中,对网络等新载体的运用较少,教育方式显得单调和僵化。很多教学方法如参观革命基地、演讲等不追求其实效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而只被当作工具,严重违背初衷,如参观革命基地被当作春游,先进事迹的宣传变成了应景式的例行活动。

(二)榜样教育缺乏持续性

人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需要长期积累,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升级,即德育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由浅至深的教育过程。榜样教育要想取得效果,榜样事例就需要时时出现在生活里,但中学的应试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非重点学科,榜样教育的宣传存在走过场、做形式的不良现象,如“雷锋叔叔无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这句调侃的童谣所说,榜样宣传忽冷忽热,反反复复使得已经取得的榜样教育效果逐渐淡化。

(三)教育资源整合不力

我国榜样教育的资源可以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但在实际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发挥各自优势[4]。如社会上提倡的“好人好事”在有的家长眼中就是缺心眼,有些“遵守规章制度”在有的家长眼中就是不知变通,面对这样不断变换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的榜样价值,青少年无法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更无法效仿榜样。学校片面追求学业成绩,思政课变得形式化,也很少通过实践课程强化课堂教育,学生不能深入领会榜样精神;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急功近利和攀比的心态,往往忽略孩子的德育,也有的言行不符,不能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上的榜样教育多停留在舆论宣传上,有时学生学到的榜样精神在社会上得不到巩固,甚至因社会现实而对榜样精神产生质疑。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优化整合,形成合力,榜样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合力。

三、改进榜样教育的措施

(一)做好校园榜样教育

校园是青少年接受系统化榜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好校园榜样教育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首先,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传统的榜样教育中,忽视了教师自身言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实际上身教重于言传。其次,学校也要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把榜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比如在理科教学中,不仅介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要介绍他们的科研精神;在体育课中,教育青少年学习体育健儿精诚团结、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最后要注重校园榜样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隐性形式,对青少年身心能起到潜在的熏陶作用。比如学校可以积极挖掘、不断发现和树立师生身边多种类型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典型,可以评选 “守纪星”、“劳动星”、“礼貌星”等等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还可以开展特色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榜样意识,开创先进;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宣传栏、宣传标语、广播站 校刊、校园网站等的功能,使师生中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在校园中广为流传,校园宣传栏中可以设置“榜样橱窗”、校园网站中设置“师生风采”、利用国旗下讲话鼓励榜样人物、进行特殊场地命名等。

(二)巧用偶像的力量,创新榜样教育形式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因为偶像人物有着与青少年相仿的年龄、让青春期孩子悸动和痴迷的外表、让青少年渴望的独特的人格魅力,能让青少年产生更多的共鸣,满足其精神依恋和情感寄托。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偶像团体不断涌现,这对传统榜样教育是挑战,更是机遇。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榜样教育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全过程。首先,注意过程,偶像因其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其次,保持过程,即将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直至榜样的行为对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影响。这就要增强榜样人物或事迹的感染力,加强榜样宣传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再次,动作复现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就要求榜样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最后,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如学习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实施这种行为的动机,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降低实施这种行为的动机。这就要求社会对偶像的行为赏罚分明,而非一味吹捧。同时偶像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传播正能量,做好公众的榜样。

(三)发挥榜样教育在“三网共育”中的优势

榜样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中,榜样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最初场所,父母是青少年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父母作为榜样的示范作用,不仅具有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给青少年做好榜样,同时多用民族英雄、社会精英、身边的榜样等激励孩子,将榜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另外良好的家庭氛围既可以为榜样教育提供环境基础,也可以对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产生影响,家长要利用家风、家训规范青少年行为,培养其尊老爱幼、谦逊和善、推己及人等优秀美德。

此外,社会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场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但调查发现,青少年、教师及青少年家长均认为“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导致“道德问题产生的首要外部原因。因此,加强全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尤为重要[5]。社会环境下的榜?咏逃?要求社会各界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榜样,给与榜样应有的重视和照顾,营造好全社会崇尚榜样的良好风气,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书籍、电视节目、音乐作品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榜样教育方式。

榜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使榜样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网共育”中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政治理论课是大中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 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世界风云变幻,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式下, 在改革不断深化, 开放扩大, 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和按需分配为主体, 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环境里, 怎样帮助青年学生认识人类历史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 使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树立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政治品质,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治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 各个职业院校, 一般都采用班级管理制度, 有的采用专职辅导员制度, 采用班主任和辅导员双重制度。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责任重大, 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班主任都是任课教师, 班级管理工作既繁重又琐碎, 不少班主任有力不从心之感, 顾此失彼, 造成工作被动的现象。

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有以下特点:有些院校很重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将“思想政治”作为显性课程列入了课程表, 有力地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畅通;或者课程安排的形式比较灵活, 集中授课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些院校在教材选用时注重稳定和实效;有的选择固定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注重成效, 效果评价以考试为主, 兼顾学生的实际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测评主要以考试课形式出现,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

1. 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有了新的发展, 世界经济、文化的深刻变化, 必然在国内政治思想领域和一些社会矛盾中得到反映和表现。从国内来讲,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人民的生活水平初步达到了小康。民族团结, 政治稳定,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经济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贪污腐化现象触目惊心, 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很严重。因此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式、新变化再用老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就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 一些不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良因素也影响着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这种背景下, 在学生中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思想的现象, 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向着不良的方向发展倾向, 淡化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意识,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在一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学习意识淡薄的现象, 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而一些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问题上形成了一种只重视文化课教育, 轻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只看中学生的成绩, 而不去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习惯, 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而当前我们国内国际的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影响当然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 它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面对挑战, 我们不能逃避, 只有勇于改革和创新,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为指导。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及胡锦涛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 按照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规定,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科学地阐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他们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等等。这些为我们正确选择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内容, 要引导学生解决好“四信”问题, 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 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 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问题,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学生的头脑, 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 集体和社会主义理想, 是素质的灵魂。邓小平同志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之所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奋斗出来, 取得革命胜利,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因此,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需要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定位于全体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普遍提高上, 并在此基础上,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骨干队伍, 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理想信念方面加强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职业教育在专业理论上要求“必须、够用”为原则, 但这一原则并不简单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目前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比普通本科生稍低, 但政治敏感性与本科生一样, 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要求更高、更深层次的政治理论教育。如果高职学生的理论水平不高, 理性思维薄弱, 对同样的现实问题可能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因此应加大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 从深层次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取舍, 有所侧重, 但在理论深度上不能减轻, 该精的一定要精, 该深的一定要深。继续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做到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 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 不断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学生并掌握唯物辩证法, 逐步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首先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对高职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他们树立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而且也可以提高他们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渗透的能力。其次是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是最好的教育材料, 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矛盾重重,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日新月异,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国内外形势, 就可以坚定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对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 从而进一步鼓励自己奋发向上, 努力学习。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注重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教育。由于高职院校的不少学生基础差、素质低, 在学校学习不努力, 组织性、纪律性不强, 对思想教育反应淡漠, 对待法律“学法没必要, 违法没动机, 护法没责任”, 法制观念淡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和管理中生活, 虽然违法违纪的思想和行为不严重, 但是也很少有维护法纪尊严, 见义勇为的行为。由于情感胜过理智, 在突发事件面前就可能以情乱法。他们讲哥们义气, 只要朋友同他人发生冲突, 不论是非曲直, 就大打出手。当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发生矛盾, 就有可能铤而走险, 无视法律, 走上犯罪道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决这些问题, 还得从学生的行为习惯、自觉性差的特点入手, 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想教育内容。一方面从管理角度严格要求,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教育, 使他们逐步改变纪律性、组织性差的陋习, 逐渐增强法纪意识, 将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2.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

(1) 采用灌输加开放型教育模式。由于人们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思想意识, 因而需要显性的“灌输”教育。同时要改变方法, 拓展空间, 不仅要“灌”, 而且要善于“灌”。要教育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深刻懂得:要以实事求是态度追求社会主义理想;以坚定立场对待国际风云变幻;以改革开放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以稳定而迅速的速度来追赶发达国家;以真实而积极的办法来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者要学会实事求是地、真诚地、全面地分析现实课题, 才是改进说理灌输方法的关键。学生有一定的智慧和理论基础, 引导他们客观而全面地进行逻辑思维和理论学习, 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规律、认识矛盾, 并且允许认识问题有先后、高低和保留。教者和学者都实话实说来探索问题澄清思想,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逐步形成学生的政治信念,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采用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文化氛围、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大环境。在这些因素中, 学校教育是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因素, 也是主导力量。但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遍布大街小巷的网吧成为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网络的虚拟环境, 开放性、交互式、多媒体的技术和文化特征吸引着正处在求知期的青年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 积极利用网络进行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减缓文化断裂、传统权威瓦解、人际关系冷漠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网络空间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使高职学生成为既具有传统美德, 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尽可能形式多样化, 比如以社会实践为主, 访谈, 实地考察, 调查分析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意识结合起来, 要防止空对空, 搞说教式教育, 以免挫伤学生的政治热情和追求进步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生动活泼, 避免流于形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体, 比如网络、电视、广播、录像等, 采用形象化的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贯穿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

(3) 教育与服务相结合。随着高职学生缴费上学, 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视为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 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正在发生悄然而深刻的变化。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内容和空间, 寻求思想政治素质与学生整体素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结合点。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要调整工作方式, 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 重点突出服务职能。把学生当做服务的对象, 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思想政治工作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通过考察当前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的现状, 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相应的理论基础, 提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为广大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子兴.高职教育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 2005.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篇8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据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鲜明的科学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理论基础,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搞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依据

1.關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激发研究生的身心潜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研究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对研究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提高研究生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功能和规律,是相对独立的,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的。同时,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研究生发展的方向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2.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表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科学论断,说明人是社会中的人,也就是说人是在社会关系中存在的,这就要求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研究生和研究生之间、研究生自身关系、研究生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研究生和教育者的关系。研究生要正确处理自己身心的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互相尊重、互相进步,形成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要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增强奉献意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生态文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1.毛泽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毛泽东曾经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一个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即“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也曾多次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同时,邓小平还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发展实际和中国人的思想状况,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要求“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所以我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邓小平的这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典论述对于我国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江泽民同志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态度,结合中国发展的新情况,面对中国发展的新问题,就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多次做过重要的讲话,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基于对国内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性思考,为我们党面向新世纪进一步巩固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4.胡锦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根据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轻视转向“以人为本”,即摈弃仅仅把人作为手段及工具来生产,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研究生为中心的思想,挖掘研究生的潜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心研究生,及时解决研究生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0)11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533

[4]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190

[5]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647-648

[6]胡锦涛.《胡锦涛在宣传会议讲话:用三个代表统领宣传工作》,新华网,2003年12月7日

[7]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9

上一篇:宝宝多大会讲话下一篇:两纲教育个人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