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毛概论文

2024-10-09

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毛概论文(通用7篇)

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毛概论文 篇1

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摘要: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字: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

理论创新 正文:

一、从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和成就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岁月。3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一切,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30年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锐意推动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昭示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党在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历程中总结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从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统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十个结合”不仅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未来。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征程上,我们不仅要深入把握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更要融会贯通“十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创造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三、从改革开放30年理论创新成果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足迹,深刻总结其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呼唤着理论创新,而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天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2.《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始末》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3.《改革开放三十年见证与回顾》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第1版(2008年10月1日)4.《30年:转型与变迁》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社;第1版(2008年10月1日)

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毛概论文 篇2

一、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党员干部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 积极应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严重挑战,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正确把握和引导。如果没有党员干部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的领导, 那么我们就会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所淹没, 就会被形形色色的新自由主义所蒙蔽, 就会失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最终也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安全。苏共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丧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缺失, 成为意识形态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 强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二、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各类群体相继涌现、“两新”组织迅猛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矛盾日益集中, 使得党与社会的关系突显出来。党如何适应社会领域的特点, 切实加强对社会的领导, 促进社会和谐, 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党员干部是社会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是组织社会、管理社会的中坚力量,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 有利于强化执政理念, 使党的干部成为党的形象窗口, 力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抵制权力腐败;有利于提高责任意识, 使党员领导干部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领社会, 着力解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问题, 凝聚社会力量;有利于增强服务意识, 转变原有的党对社会的控制理念, 确立党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新理念, 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有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成功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工作, 但是, 这些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与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显得比较滞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干部制度改革, 其中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政治体制改革是党和政府对自身的改造, 涉及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团结稳定, 涉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前途命运, 影响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 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 只有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 使广大党员干部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以国家政治大局稳定为重, 识大体顾大局, 以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 始终做到高风亮节, 不计个人得失, 搞好干部队伍内部的团结协作, 才能减少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 降低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 更好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深入。

四、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威胁。官员以权力寻租介入经济领域, 会导致特殊利益集团的形成, 这些特殊利益集团为了满足其利益诉求, 相互勾结, 促使权贵阶层形成。权贵阶层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 其私有化更是在很大程度上瓦解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进而削弱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上层建筑。转型期, 我国权力寻租现象也很严重, 一些官员乘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健全之机, 通过大搞市政建设、挪用公款等手段大肆贪污受贿、侵占公共资源。还有部分官员心存侥幸心理, 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非法获取的财富一同挪往国外, 成为“裸官”, 以便肆无忌惮地“挖社会主义墙脚”, 攫取个人财富, 他们早已把无产阶级思想道德置于脑后, 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是避免权力寻租现象的治本之法, 可以有效遏制腐败,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转型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获得极大发展, 然而, 很多社会失范现象也暴露出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首先要突出强调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 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1)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 对于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带动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 首先必须搞好党风, 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 党的各级领导又是全党的表率。” (2) 可见, 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引导、示范等重要作用。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既对加强全社会道德建设起关键作用,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将党员干部道德当作一项重大工程来建设, 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这一点, 是我们党提高建设水平, 从容应对新时期各种挑战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梁衡.《官德》.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2年版.

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毛概论文 篇3

我们要充分认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与实施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共同做好这项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記,是国土部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所谓不动产,包括土地、海域及其附属的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和森林、林木等定着物。由此可见,不动产既是重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资产和资本。长期以来,我国的不动产处于分散登记的状况,职能交叉、各自为政,不但制度成本高,而且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也无法解决,造成了不动产产权不明晰、管理权责不明确,客观上阻碍了不动产市场交易的正常运行,影响了不动产权利人财产权益的实现,弱化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是明晰不动产的物权、促进不动产的市场交易、显化不动产价值的关键性改革,它将唤醒长期沉睡的不动产,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流动资本,为国家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特别是,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因此,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经济比较薄弱的大国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作用更加显著,不但能促进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让千千万万的农民可以安心地离开“一亩三分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可以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助推城镇化、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不动产统—登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

2013年,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将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列入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范畴,充分说明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方略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只有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法制健全,市场交易双方的权益才能够得到安全保障,市场才能灵、经济才能活。如果不动产产权制度不完善,有序、安全的市场交易就无从谈起,与不动产相关的其他改革也就难以开展。可见,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三、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国土部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的重要工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其前提和要求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等各项基本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个人的财产权得到依法确认和依法保护,不动产统—登记制度,将为资产法制化创造基本条件,这是有效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的核心制度安排。所以,积极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落实,也是国土部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土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不动产统一登记法治化建设工作,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以不动产统一登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这是我们土地督察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必须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四,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简政提效、方便群众的新要求

高效、便民、服务,是本届中央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基调。我们的一切行政服务行为,都要把是否高效作为衡量的标准,都要把是否便民作为服务群众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动产统一登记作为一项系统性改革,同样也不例外。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明确强调,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方便群众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这是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明确定位。具体讲:一是落实简政提效的要求。通过整合相关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将不同部门办理的登记业务整合到一个部门,最大限度地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二是转变职能和能力建设的要求。通过构建四级上下联通、左右互通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共享不动产相关数据,为宏观调控提供客观依据,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能力。三是便民利民的要求。通过减少环节、合并证照、减少收费、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四是减少纠纷、增进和谐的要求。实行统一登记后,将有效避免或减少相关不动产之间的权属界线不清、权利归属不明、权利互相冲突等问题,有效保护权利人的财产权益,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减少纠纷,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毛概论文 篇4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会议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样一个时间点,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上研究文化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文化问题的重大意义,认识这次全会的历史地位和深刻影响。这要放在整个国际和国内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党和国家的全局来认识。正像会议公报所讲的,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准备从一下四点来谈一下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体会。

第一,这是我们党对国内、国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之所以要把文化作为重要议题列到党的全会上来,原因在于在于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它是由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所决定的。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内形势上看,全会公报用四个越来越概括了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是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们党的十七大有一个重要判断就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那么这一种阶段性特征在文化上主要是什么呢?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地位的认识也处在一个不断深化的变化过程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大已认识到了文化与国家的关系、与民族的关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时没有提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在我们为什么提出“文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呢?因为随着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重要作用的进一步凸显,我们党对文化的作用和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渗透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我们看到,在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物质和货币资本具有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

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通过总书记和总理的这几段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提出了文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次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国际形势上看,全会公报概括成“三个更加”: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把握大势,因为理论思考是实践经验的提升和总结。一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下,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综合国力竞争。学界出了一本《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这是讲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近20年我国的排名已经上升了56位,现在排在世界上第17位。综合竞争力决不仅仅是GDP,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创新、效率、结构等。排在前十名的是哪些国家呢?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第三是日本,第四是韩国,第五是新加坡,第六是德国,第七是英国,第八是荷兰,第九是瑞士,第十是法国。这个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竞争力,其中服务业这一块我们国家现在上升很快,已经到了40%,可是前十名的国家基本上都在70%左右。大家知道,文化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包括文化价值观、文化技艺、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人才安全等多个方面。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讲话中曾向美国人民、向全世界宣称,美国在20世纪的伟大胜利不在于它的航天飞机、导弹等高科技,而在于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输出。与之相似,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说,西方世界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人只输出火柴、袜子、打火机、电视机,而不输出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显然,她们把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看成是实现自身文化安全,同时进行文化侵略、进行文化沙文主义最重要的武器。现在我国在物质产品生产的进出口上是顺差,但在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上是逆差。前几年我们文化产品贸易进出之比是10:1,近年我们的出口有所增长,但即便是这样也只是个别的艺术门类和个别的艺术产品,比如现在的版权贸易的进出口,我看到一个数字是达到了3:1,这是最好的。其他更多的还是处在逆差的状态。美国现在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产业,控制了全世界60%—80%的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制作,占了三分之二的电影总票房。而我们国家的新闻出版行业的整个销售额比不上贝塔斯曼等大文化传媒集团中的一家。日本宝冢剧团是500人,年演出2000场,观众人数250万人次,演出收入14亿人民币。日本四季剧团是1100人,年演出2500场,观众233万人次,演出收入也在14亿人民币左右。搞舞台艺术的都知道,现在我们的院团一年演出300场就可以说是很不得了了。与发达国家院团相比,我们在场次上、人次上的差距非常大。

文化产品的逆差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就是所有文化产品都有文化内涵、价值观,就像美国电影《巴顿将军》,一开始就是一面美国国旗;还有《拯救大兵瑞恩》宣扬了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那么它们是带着价值观念过来的。所以,现在怎么减少文化贸易逆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维护文化资源和技艺安全也不容忽视。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到景德镇访问就曾试图破解景泰蓝的秘技。他们用衣服蹭半干的彩釉带回日本用高科技手段分析它们,然后加以仿制并最终占领了全球70%的景泰蓝市场。川剧的变脸技艺在过去难于通过肉眼发现其秘密。后来,有人用高倍录像机录下其全过程破秘,使之大白于天下,造成巨大损失,教训特别惨重。这些年,我国的很多特殊技艺、工艺丧失严重,几乎已经无密可保。于是,外国人不再需要到中国来欣赏中国艺术,他们在本国就可以复制、欣赏中国艺术,甚至向国际上兜售、倾销,造成我们的被动。如,日本的花道、剑道、茶道都不过是中国的花艺、剑术、茶艺等,它们被日本吸收过去进行改造加工后就成了日本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上赚足了荣誉与金钱。

三软实力不软。软实力是美国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国防和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价值体系、文化形态、社会制度、国民素质、发展模式等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影响力。一般讲软实力有四大构成要素:价值取向、文化目标、政策方针、制度设计。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它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这个认同是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价值观层面的一种认同。软实力是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战略资源。学者们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是最强大的。德国有个时代周报,主编叫约瑟夫·约菲,他认为美国的软实力甚至强过于他的经济和军事的资源。他说美国的文化,不管是通俗的还是高雅的,它都向外辐射出一种炙热,这种炙热只有罗马帝国时代才有,而且手法更新颖,更迂回。他说罗马和苏联它们的文化都止步于它们军事控制的范围,就是它们军事控制到哪儿它的文化到哪儿。而美国的软实力才真正造就了一个日不落的帝国,它超出了它的控制的范围,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日不落。

法国一位前外长认为,美国的强大在哪儿呢?他认为美国的强大就在于它能够激发他人的梦想和向往,美国梦嘛。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做着美国梦,向往美国。当然了,很多学者也认为美国由于入侵伊拉克,它的软实力已经大大地下降。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产业。我刚才讲了,软实力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而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具有开放性和建构性。而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就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的实践。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可以使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你这个国家有一种精神上的认同。

美国人十分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美国政府和美国的企业下大工夫,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快餐麦当劳肯德基,时装和主题公园。你别看这个快餐,它是一种软实力。你看现在麦当劳肯德基在我们中国,父母就说今天你考试成绩好,我带你去吃肯德基,带你去吃麦当劳,今天是你过生日,不在家里过了,现在到麦当劳那儿去过生日了。这样一来我们这个小孩成长起来就成了肯德基麦当劳的一代,他心目中就觉得美国有好东西,美国是一个好的国家,他无形中就向往美国,看到美国的东西他就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1944年6月,可口可乐公司通过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那个时候是欧洲盟军的统帅,把一大批可口可乐运到了英国,干什么呢?因为当时诺曼底登陆,他把这个可口可乐运到那儿去,随着登陆部队在诺曼底登陆了,登陆以后到处都看到盟军士兵拿着可口可乐在那儿喝,报纸上照片也都是那些士兵拿着可口可乐。这个可口可乐的形象其实就是美国的形象,就和诺曼底登陆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连在一起。你可以看到美国人下了多么大的工夫。再举一个日本的例子。日本把电视连续剧《阿信》,这个过去在我们中国放过,当时也很热播的,送到埃及去播放,结果大获成功。因为阿信重家庭,还有奋斗,这个埃及人很认同,很喜欢这个阿信。从此任何东西只要是日本的,埃及人都着迷。日本的产品比如电冰箱、洗碗机、音箱等等,在埃及的各大城市畅销无阻。这个就是文化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大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部署和“十二五”奋斗目标,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战略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这次全会研究文化问题就把十七大提出的具体目标再进一步落实。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了完成党的十七大和“十二五”的目标,所以我们也要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十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关系到“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明确确立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这次全会为我们找准了文化在“四位一体”中的地位,明确了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公报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强调我们必须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过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大家都很明了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后来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次全会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要求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的发展观通常一讲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就是GDP,后来又提出了绿色GDP,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要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

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第三,这是我们党领导文化改革发展,担负起历史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这次全会公报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一百年的过程中出现一种理论,一些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打乱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现代化的倡导者不是孙中山、中国共产党,而是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其理由就是辛亥革命打乱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本来中国可以仿照英国搞一个君主立宪的制度,保留皇帝的同时也能好好地搞现代化,既没有战乱,也没有民怨,也没有痛苦。他们还认为五四运动中断了中国的文明传统,五四运动是反孔的。他们认为,再往下发展,中国共产党更是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织。这种非常错误的理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就主张建立两支军队,要有一支武装的军队,要有一支文化的军队,在很多场合下批示一篇文章能抵上一个师,非常看重文化在推动革命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八大进一步发扬了党的七大上已经提出的要“建设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这一思想,在确定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时候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它是人民的基本需要,这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明确指示道德理想是更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影响了道德理想,我们就走到邪路上去了。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到我们党的纲领上,这在认识上又提高了一步。并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指导我们党的工作,进一步体现了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小康社会建设的布局,那么这次全会上总书记又讲,文化工作要跟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督促落实。

由此可见,我们党对文化历来有高度的自觉,并不像一些别有用心人所说的共产党中断了中国文化传统。我们积极创新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都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的重视。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建设现代化中国、进行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始终把文化看成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来没有在这方面迷失过方向。

面对新形势,我们党更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重要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在报告中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凝聚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望。这次专门以全会的形式讨论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这就是我们党高度文化自觉的一个证明。我想,这次全会将进一步提高全党、全国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理想,担负起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现在世界对我国的关注集中起来就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我国也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持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现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国家以独特的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作用。现在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力也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关注,但目前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的深厚文化底蕴还不相称,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在世界上,大国崛起的时候都有一个文化准备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的,因为在这之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只是局部的接触和交往,没有人知道完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的弘治年间,虽然有一个弘治中兴,在明朝还算是比较鼎盛的一个时期。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相互竞争的序幕。500年来的世界舞台上,先后有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的马车夫荷兰,然后又有日不落的英国,还有陆上强权的法国,在夹缝中崛起了德国,随后又出现了东方强国日本和超级大国俄罗斯,最后是新兴强国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到今天为止,这些国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在不同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在崛起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民族意识是崛起的原生动力;二是文化传统是崛起的必要条件;三是文化的感召力是提高国家整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四是开放的民族心态;五是思想的引领和制度的创新是深层次的根源;六是具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是推动崛起的精神动力。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代出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都被这些国家后来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动力,从这也可以看出文化的独特作用。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l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他们又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要求十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大知识产权大国,现在他们正在实现这个目标。动漫产业一直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也借助计算机技术,强化了“动漫王国”的地位,使动漫产业成为第三大产业,全球播放的动画片,60%是日本制造,在欧洲则超过了80%。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时,金大中总统在1998年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方针,同时他们建立了国家文化振兴委员会,然后政府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当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司有九个人,而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有八十多人。2001年,又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领导文化观光部推动“文化立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全方位地支持文化产业。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总值已占到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2%左右。韩国把数字游戏业确定为国家战略产业,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力提升数字游戏产业。据韩国文体观光部和文化振兴院的统计,今年上半年韩国商业娱乐文化产业的出口产值达到了近2兆韩元。其中游戏文化产业的出口额就达到了1.2兆元,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帝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盛,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辉煌的时期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经济发展而百姓富裕。春秋时管仲治理齐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管子》一书就曾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国经济的繁盛吸引了当时各国大量的优秀人才来齐国。到了战国时候齐国设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中的知名人物如儒家的孟子、荀子,法家的慎到,阴阳五行家的邹衍等都曾到此讲学、论战,稷下学宫可以说是诸子百家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二是政治稳定而清明。宋代三是文化的特点是文化积累而创新。现在我们提出文化DNA的概念,就是文化是有传承的,不能完全截断它和历史的发展从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第四,这是切实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文化现在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突出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概括成“四个还不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文化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

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从总量上来说,到2010年我们的GDP达到了39.8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财政收入是8.3万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外汇储备是2.8

万亿美元。根据这样的经济总量,按照恩格尔系数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规律,在理论上我们的文化消费应该达到4万亿人民币,但实际消费只有1万亿人民币。再有一个是人均图书馆的数量。国际图联规定,5万人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不是指学校的,也不是指科研单位的图书馆。日本现在是4.2万人一座,美国是3.3万人一座,法国是2.2万人一座,英国是1.2万人一座,而我国是40多万人一座图书馆。虽然这个计算有可探讨之处,各国国情也不同,但是在城市中我们国家现在最好的情况也是10万人一座图书馆。再一个是电影银幕的数量,美国有4万多块,我们国家现在发展非常快、非常好,也就五千多块。这还仅仅是总量方面的概念。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提高文化发展质量问题。是不是满街都是网吧就说明文化市场很繁荣了,就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了?所以,还有一个提高文化发展质量问题,有一个“反三俗”的问题。

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还不完全适应。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去年开的网络博览会上发了一个奖给最早报道舟曲灾情的一个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回乡探亲,舟曲发生灾情的时候,他马上用手机拍摄照片发到微博上,成为第一报道舟曲灾情的人。现在我们有两亿多微博用户,不就等于有两亿多发布新闻或者舞台演出的平台了吗?全国有7亿多手机用户,手机上网2亿多人,5亿多网民,拥有博客的有2.3亿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还可能与新的科技手段结合创造出更多的新业态,那么怎么与这种发展形势相适应,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还不完全适应。我们现在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有近800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另外我们有中国春节、中国文化年、相约北京等品牌文化活动。我们在海外设立了96个使领馆文化处(组),已经有9个文化中心,322个孔子学院。但这种不断扩大与我们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能完全适应。

另外,在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道德失范的问题。一些不仔细分析的人往往看到一点问题就会引发出对我们文化的怀疑,这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全会期间发生了一件事,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者上前施以援手。这件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老太太这样做是为了炒作自己,还有人说出现这样的事情怎么能说我们的文化建设有成就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最近舆论上关注度比较高的三个小孩儿,一是杭州坠楼的小孩儿,二是从动车里救出的小孩儿,三是被汽车两次碾压的小孩儿,这三件事情里面有两件是令人感动的,我们承认道德方面的问题,但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我们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是诚信失却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诚信的,但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某些消极面的影响,加上我们的法律法规不完备,社会公民的素质还不高,出现了各类造假现象。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国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诚信问题,也是目前文化风尚引领方面的一个突出挑战。

三是心理失衡的问题。现在年轻的大学生、工人有跳楼的、自杀的,还有一些人遭受了一点小挫折,就作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整个民族心理上的脆弱确实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这是文化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上一些人的价值观、荣辱观扭曲,不择手段地表现自己,急功近利。我们的网络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良信息,文化产品质量还不高,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还不够良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的规模不大,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篇5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是新形势下对我党、我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历史和时间都证明改革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必要性,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现阶段,我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在围绕“改革与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之后,值此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特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现状作深刻分析,论证其必要性,提出整改意见。

【关键词】: 改革的条件 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 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由此可见,这6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正因为这样,全面改革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历史特点。

三、改革的必要性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四、改革的重大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与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应当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条件下系统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尔后再经过30年奋斗,基本实现现 代化,这无疑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动。新的大变动必然带来新觉醒,而新觉醒又必然造就新的大变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包括我们的军队,对我们的光荣传统和今天的理论、道路、制度有新的自信,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有新的自觉,在看世界上有新的眼界,从而能够抓住新条件下的新的战略机遇。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心思安、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是主流。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的大势。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目的之把握以及实际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创新活力、创业活力和抵御风险挑战能力显著提高。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当然,形势复杂,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交织,这样的“两重性”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也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毛概论文 篇6

耒阳市大义中心校赵小和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吸收、运用科技能力很弱,这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能否把这种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前的教育现状表明农村仍处于低层次的文化结构类型,文化、生活素质较低,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教师也不愿意在农村工作,造成城乡文化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不断膨胀、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远程教育为落后的农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我国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伟大工程,它将信息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用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对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是促进城乡教

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这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性任务。但是,由于经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农村地区学校基础薄弱,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中小学面广点多,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近几年来,城市学校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学校已经进入城域网和校园网,广大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加深。必须看到,我国70%左右的中小学生在县城及以下的农村地区。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他们将在未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工作和生活,如果现在不能接受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就会在未来社会里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填平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就很难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同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按照常规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根本目的,是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有效地

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二、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有利于突破局

限,实现资源共享。

1、突破时间与时空的局限,实现资源共享。

在实现远程教育之前,农村教师听说有讲座时,第一反应就是到某个城市参加面对面讲座,或者收看某个专家的录音、录像讲座,需要到具体的场所才能参加。农村学校要派教师去参加一天的讲座或培训,来回路上就要用去两天时间,有的边远山区都要用上5、6天时间在路上。而农村的师资力量紧缺,教学任务量大,一个老师要出差一个星期,将面临有一个班会有很多课会空堂,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今年魏书生老师到我们衡阳进行讲课,学校本欲派年青骨干老师去参加讲座,但参加时间来回要一个星期之久,课安排不下来,因而学校不得不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如今,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则完全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它往往不受时间和时空限制,只要你有学习的愿望,讲座就在身边,而且是互动性的,时间上可以更灵活的进行安排,只要想学习,远程教育可以让你随时观看专家的讲座或授课。这对于参加培训与讲座较少的边远家村地区学员来说,更是极富意义。

2、突破资金短缺的局限,实现资源共享。

大多农村学校据中心城市较远,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派一两个教师去参加讲座或培训,所涉及到一大笔包括学费、出行及食宿等方面的费用,对于他们来说,花费数目不少,可能就是一个月的开销,有的甚至是半个学期的开销,派人去参加讲座或培训非常困难。聘请高校的教授及专家进行面对面授课更是不太可能,专家授课的总成本,即包括教授或专家的讲课费、出行及住宿等方面的费用往往非常的高,经济条件给本就落后的农村地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现代远程教育完全不受经济的束缚,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电费就可以了。尤其是大批量的农村教育工作者进修,远程教育集约便捷、高效的优点则更会突出的体现出来。

三、在农村中小学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

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中教育教学手段单

一、陈旧,许多农村学校常年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在农村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相对城市学校难度要更大一些。现代远程教育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也在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国际经验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

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从而带动农村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广泛深入应用,必然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视野从大山、草原、田野延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角天涯,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共同分享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

毛概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篇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我的家乡也正蓬勃的发展着。从以下几点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的家乡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公路建设的变化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就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排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栽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所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支援了农业生产,把农民的致富路铺到家门口。为农村经济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了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就是促进了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全方位的发展。所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落脚点就是要更好的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物流增加,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旧的以拖拉机和人力、畜力、自然力为主的运输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交通现状已变得适分迫切,同时也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来说,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离开了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也不可能完成新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对农村来说,加强公路建设是必要的改变,也就是加快农业发展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来,公路建设的速度更是惊人,一条条的公路就如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一样,一直延伸到家门口。

二 农用工具及交通工具的变化

以前农村人劳作耕田全都是用水牛,尤记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爷爷去犁地,用的都是黄牛拉的小车,即费时又费力。而现在,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劳作,农忙的时候都是用农用专用的收割机、插秧机、犁地机等。以前我们用黄牛耕地,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好。现在我们用先进的耕田工具,不但省力,而且耕种快捷,节俭了劳动力,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加快了农民致富速度.以前我们都是用人力小板车或者再先进一些用牧畜拉车去办事,而如今家家都是用拖拉机了,更甚至都使用私家车了。现在随着公路建设的进步发展,公交车随处都有了,四通八达的,到哪儿都有。

三 农村住房的变化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要争气,要看变化有多少,住房条件少不了”。与过去相比,当今的住房条件简直是今非昔比!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的房子全都是毛草房。改革开放29年来,现在农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屋里摆着沙发,冰箱,电视,电话等。大房子代替了小房子,大门落取代了小门落。显而易见的改变却透彻地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在建筑面积方面,以数据为例,前些年的房子一般长为10-12米,宽为4米,而如今新盖的房子长度则达到12-15米,宽则为6.5米。犹记得小时候的庙会,会来很多的亲戚朋友,遇上突然下雨的时候,亲戚就会住一晚上,那时屋内连地上都会睡满了人,家里显得特别的狭小拥挤。据爷爷奶奶说:以前一个大队几乎没有瓦房,都是些破破烂烂的小土房,有的人家连土房也住不起。饥一顿,饱一顿。一个队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不错了。一过年,有电视的屋里挤满了人,而现在,黑白电视机早就被淘汰了,彩色电视机、DVD遍布各家各户。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大直间影响了室内布局,以前的正房一般都是老三间,中间的房子迎门而入是一套桌椅,是主人家会客用的,桌椅的右侧会砌一座土炕,其左侧则是洗脸的地方,到冬天还就会在那儿做饭,过了这儿再向里走,会有一间里屋,都留作放粮食和一般吃的东西用了,还有的第三间房是和里屋对称的,是堆放杂物的。而如今随着居住面积的扩大,正房一般都分成了6间小屋,有厨房、卧室等等,功能齐全。并且在室内装饰上也开始由讲实用向讲舒适转变。

这还不说,家里还有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积蓄。各户人家房子盖的是一个比一个漂亮,院套一个比一个阔气。有的人家还靠养殖发家致富。日子过的是红红火火。现在,农村大部分以上的家庭都住上了漂亮的房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常听村里七八旬的老人们说:“我真幸运,在我有生之年能住上了这么漂亮的房子,想到以前住在一个快要倒塌的房子里,整天担惊受怕。现在好了,生活富裕了,我也可以享清福了。”目前,家家几乎都住进了楼房。

四 减免农业税

现在国家又给农民减免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农业税,被彻底取消,农民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减免农业税,农民自然增收,立竿见影,一目了然,而且给农民积极性以动力的作用也不可小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不可否认,在经济总量比较薄弱的农业经济年代,农业税作为财政支撑,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万亿元大关的前提下,第二、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经济,第一产业即农业税收退居次要位置,农业税的取消已是大势所趋。所以,减免农业税,是政府对农业问题的重视,更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政策活力和经济活力。能减轻农民负担,依附农业税的各种附加税也将失去存在理由,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民心稳定。取消了农业税,乱收费必将失去存在的土壤。再说,取消农业税对于当地财政关系并不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弥补县、乡财政的资金缺口,而对于农民家庭却是欢天喜地的事情,可以让他们改善劳动、生活条件,提高务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征收农业税,无疑会提高农业生产成本,使得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国家没有经济实力对农业实施补贴,取消农业税,就是给予农民以帮助和支持,能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 农村义务教育的变化

农村教育由为重要, 国家、政府要在教育方面更多的出力,让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中国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教育经费如同农业税一样是农民最大的支出。现在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义务教育彻底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责任,于是千呼万唤,农村孩子上学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终于出来了!想上学的孩子不用担心再交不起学费,不用再饱含泪水,声嘶力竭的喊着:"我们想上学!"。实施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举国上下为之欢腾,亿万农家子弟更是欢呼雀跃。国民素质的提高将会提速,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就此获得了一条有力保证。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乡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的影响着几代人,这些改变让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大家都深深明白,这和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在想想,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差异,明确了要把“三个代表”的实践落实到城市、乡镇。更要深入农村,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实处,要农村老百姓知道“三个代表”重大意义。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中央领导人民翻身致富,“三个代表”的贯策执行。现在我们更要与中央领导心贴心,用“三个代表”理论武器,走上小康之路。

上一篇:回眸只想记住你的一切散文下一篇:宗教联席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