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度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2024-05-20

镇度民族宗教工作总结(通用8篇)

镇度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篇1

一、全镇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全镇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创新机制,以“产业升级、保障强化、服务到位、环境优化”为重点,以“六加一”农业产业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为开创临湖经济社会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全镇农业工作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镇政府重点实事工程,美化镇区、村庄生态环境;完善农业区域化布局规划,加快陆舍水稻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完成区政府下达的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9000亩;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规模化种养面积;“三品”农产品的申报认证有所增加;观光旅游农业有所突破。

二、全镇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

(1)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永久性保护水稻种植面积9000亩以上,机插秧面积3600亩以上。

(2)加快生态绿化建设。新增林地、绿化150亩,建设生态河道绿化3公里、村庄绿化3个。

(3)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在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三品”上有所突破,扶持重点农业项目快速发展。

(4)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开展农药、兽药、鱼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监督,确保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免疫密度达100%。

(5)推进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建设步伐,配合区农发公司做好临湖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完成环镇路沿线的陆舍农业水稻示范基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确保6月底前建成。

三、全镇农业工作的重点措施

(一)稳定粮油面积、强化工作措施。根据全镇永久性水稻面积9000亩种植任务,各村应在秋播前全面落实水稻种植面积,合理安排种植茬口,并将水稻种植任务列入镇政府对村的考核内容。

(二)以规划为引领,大力推进设施高效农业建设。

各村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符合全镇整体规划的要求,在合适的区域建设设施农业基地。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根据自愿、规范、合理的原则,加大土地流转步伐,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控制内塘、西瓜、芡实等影响地力、环境农产品的种养规模。禁止以任何形式的新增内塘水产养殖。在养殖面积时,合同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在同等条件,优先由本镇种养户承包经营,期满后能流转到村规模经营的,一律由村统一经营管理。各村要认真清理,不得再以村民小组为主体发包给种养户。

涉及以上各项中的重大事项须报镇党委,政府同意后才可实施。

各村应做好废弃土地的种植,禁止大面积抛荒;做好已征用土地的管理,禁止乱垦乱种,确保征用土地的正常使用。

(三)加大绿化造林和管护工作力度。镇农林中心绿化管理站要根据全镇开发建设步伐,做好镇区道路绿化,河道绿化管护工作,指导好各村的村庄绿化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扶持。做好环太

湖生态公益林,环太湖路、东山大道等区级主干道的绿化管护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新增绿化150亩,村庄绿化3个等工作任务。

(四)加大农业服务工作力度。镇农林中心等涉农单位、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全面做好全镇农业工作的基础性服务工作。重点做好粮油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工作,做好涉及惠农强农政策的农业各项补贴调查、登记、发放工作;做好农业植保工作,做好“三品”申报认证服务工作。

镇度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篇2

一、当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1.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显著增加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走进高校学习, 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生总数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他们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也在增强, 这强化了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同时, 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又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从而造成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之间由于文化特征、风俗禁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 成为造成校园安全稳定隐患的重要因素。

2. 宗教对大学校园的影响和渗透有所抬头

根据国内各大高校有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显示, 我国大学生的信教人数明显增多, 有的高校信仰宗教或有信教倾向的大学生比例已达到或接近10%, 而且大学生往往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清, 还有一些封建迷信、邪教等组织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涉世不深等特点, 对大学校园的传播和渗透也有所抬头。

3. 地区发展不平衡增加了民族宗教工作的难度

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 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基础薄弱, 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不但与东部发达省份存在差距, 而且在同一地区与汉族群众也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因素还可能不断拉大, 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理解, 而且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的差异, 也会带来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隔阂, 这无疑加剧了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难度。

4. 大学生获取民族宗教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和通畅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 来自不同方式、站在不同角度、真实程度不一的民族宗教信息涌到大学生面前, 而大学生往往缺乏相关民族宗教知识, 又受到民族感情的影响, 极易对民族宗教信息产生误判, 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这就亟待高校民族宗教工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主要内容

1. 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宣传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前提。高校应专门制定符合国家政策、适合本校发展的规章制度, 并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到高校推动自身改革发展的工作中, 使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 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避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随意性, 同时, 利用学校网站、校报、电视台、广播站等宣传媒体, 尤其注重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 多方位、立体式地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普及民族宗教理论, 报道民族发展先进成果, 使广大师生员工真正明白“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的含义和道理, 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视, 并正确对待民族宗教问题。

2.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夯实高校民族宗教工作基础

要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首位, 注重常规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在常规教育中,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积极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讲团结进步, 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特殊教育中, 一方面要针对特殊时期、特殊事件对少数民族师生进行政治理论和民族、宗教方面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使他们认清形势、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可聘请有关民族宗教界权威人士担任学校客座教授, 定期举办学术讲座, 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爱国爱教的热情, 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念。

3. 利用高校教育优势, 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民族宗教工作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鉴于此, 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更要加强唯物主义世界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引导, 尤其对于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学生要采取重点培养的原则, 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成为高校乃至整个国家民族宗教工作的中坚力量。高校还应设立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人员奖励机制, 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特殊性, 这对做好高校民族宗教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三、积极探索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新途径

高校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对于维护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对于推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健全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体制

要做好高校民族宗教工作, 首先要高度重视, 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的机制、体制。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机构, 制定总体规划, 对全校民族宗教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并定期对全校党政干部和辅导员进行民族宗教理论的培训。同时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作为成员,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评估考核机制, 通过评估考核,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校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2.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推动民族团结教育

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 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关系。例如, 新生入学, 通过组织观看校史剧、校史展, 拜访老校友等形式, 积极开展学校历史传统教育, 增强广大学生的荣校情怀, 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高校可在追求校园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创新的同时, 着力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工程, 并积极融入民族宗教元素, 诸如举办大学生民族文化节、民族团结月、民族宗教知识系列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鼓舞和激励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而且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3. 充分利用新媒体, 创新开展民族宗教工作

新媒体正在成为90后大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主渠道, 搭建好、利用好新媒体, 已经成为高校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在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就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学生爱听爱看, 易于接受, 而不是排斥和反对。民族宗教工作者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报等, 将民族宗教的相关理论知识、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通过新媒体上传, 和学生实现共享和交流, 以真诚的对话消除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隔阂和戒备, 从而大大拉近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 将刻板的说教变成生动时尚的“网言网语”, 将枯燥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变成“生活化”的社会热点问题, 在探讨、辩论与互动中, 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 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上, 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

以新媒体为媒介的民族团结教育可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单向教育模式, 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的情景化教育, 在相互信任、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深度沟通、理性反思的教育平台, 这种互动式的双向教育模式有利于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教育需求, 因材施教, 按需施教, 受教育者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心声, 及时向教育者提供建议, 指出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从而大大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对性和实效性。同时, 教育的主客体都完成成了身份的转变, 他们不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而共同成为民族宗教工作的““参与者”, 在这个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教教育平台上, 将以往抽象化、教条化的民族族团结教育途径, 代之以平等的方式、生动动的事例、亲和的语言, 最终起到“润物细无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9-9-30 (2) .

[3]康春英.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大学和谐校园[J].中国民族教育, 2006 (2) .

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思考 篇3

关键词:民族宗教工作;新形势;高校

一、当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1.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显著增加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走进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生总数中所占比率不断上升,他们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也在增强,这强化了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使得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愈显重要。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又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从而造成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与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之间由于文化特征、风俗禁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成为造成校园安全稳定隐患的重要因素。

2.宗教对大学校园的影响和渗透有所抬头

根据国内各大高校有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信教人数明显增多,很多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清。一些封建迷信、邪教等组织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涉世不深等特点,对大学校园的传播和渗透也有所抬头。因此,高校在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宗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地区发展不平衡增加工作难度

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不但与东部发达省份存在差距,而且在同一地区与汉族群众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因素还可能不断拉大,这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而且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的差异,也会带来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隔阂,这无疑加大了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难度。

4.大学生获取有关民族宗教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和通畅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再加上政府对新兴媒体监管的力不从心,来自不同方式、站在不同角度、真实程度不一的民族宗教信息涌到大学生面前,而学生缺乏相关民族宗教知识,又受到民族感情的影响,极易对民族宗教信息产生误判,从而酿成严重后果,这就亟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主要内容

1.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宣传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首先,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前提。高校应专门制定符合国家政策、具有学校特色、适合本校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高校统战工作的日常工作之中,使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随意性。其次,必须让高校师生学习和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所遵循。

2.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夯实高校民族宗教工作基础

第一,要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常规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在常规教育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讲团结进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特殊教育中,一方面要针对特殊时期、特殊事件对少数民族师生进行政治理论和民族、宗教方面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清形势、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可聘请有关民族宗教界权威人士担任学校客座教授来学校作报告,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爱国爱教的热情,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念。

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珍惜民族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第三,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56个民族同宗同源的史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相濡以沫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创造的结果,深刻理解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著名人物、历史贡献和现实成就,从而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增进民族间的理解。并通过具体事件(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依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知法守法,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3.利用高校教育优势,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民族宗教工作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鉴于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重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少数民族人才,二是要注重做好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民族宗教工作。

三、积极探索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新途径

1.健全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体制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机构,制定总体规划,对全校民族宗教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机构下设若干小组,明确分工,全面推进,并对全校党政干部和辅导员进行民族宗教理论的培训。同时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作为成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评估考核机制,将评估考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针对学生,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理论知识、实践的考核;第二层次针对学校基层组织,主要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实施成果考核;第三层次针对学校自身,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体计划和落实情况考核等。通过评估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校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动民族团结教育

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关系。高校可在追求校园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创新的同时,着力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并积极融入民族宗教元素。诸如举办大学生民族文化节、民族团结月、民族宗教知识系列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鼓舞和激励了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而且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3.注重消除不同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校园的团结稳定,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核心。高校要立足本校特色和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工作,使全校师生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的理解,扭转只有相关部门和少数专门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的人员熟悉相关理论政策的局面。这就要求高校要正确处理好信教和不信教师生的关系,坚持对信教和不信教师生进行正面教育和正确引导,消除神秘感和隔阂,促进相互了解,倡导和谐相处,使信教和不信教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促进高校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这也是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目的之所在。

同时,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应实行混合编班、混合住宿,而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禁忌的不同而分开学习、住宿,这种做法有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这种做法当然是要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前提下,使广大师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镇度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篇4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的历史特殊性和民族心理特殊性两个方面, 这两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 少数民族的历史特殊性

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存在于远离汉族的偏远地区, 有的少数民族长期从事渔猎经济, 有的长期从事封闭的畜牧经济, 有的虽然从事农业经济, 但生产技术十分落后, 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法, 因而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着封建农奴制或是奴隶制, 有的地区甚至还保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3]正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性, 使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多受大汉族主义影响, 轻视并剥削这些所谓的“蛮夷之地”, 即使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少数民族仍然遭受到巨大的剥削和压迫, 因此, 少数民族一直以来对外来民族具有排斥性, 特别是对汉族统治者或政党更是保持敌对和怀疑的态度, 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战线设下了巨大的障碍,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就必须以消除该障碍作为突破点。

2. 民族心理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群众长期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下, 必然会产生其固有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极其显著相关, 在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们, 其观念保守、求稳怕变, 不易接受新事物, 缺乏冒险、创新意识, 需要层次低且狭窄, 心理承受力低等心理特征比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更明显。[1]3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封闭落后的环境特点, 因此, 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也具有以上固有的复杂心理特征, 与这些心理特点相伴而生的往往还存在强烈的宗教意识和神学祭祀观念。所以要想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和拥护, 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考虑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特点。同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思想观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求稳怕变、宗教神学意识浓厚等民族心理特点。

二、民族心理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分析

1.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意识到了转变群众态度的重要性

“态度”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以过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为基础形成的, 一经形成便会使人们对态度对象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模式, 使人们趋向或回避某一对象, 影响人们对人、事、物的选择。[1]24当对某个群体持认同、肯定、喜欢的态度, 人们则乐意接近或加人这个群体, 为其效力。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 但态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压迫, 少民族群众对外来人群持有怀疑和防备的态度, 对汉族统治者更是怀有怨恨之心。在这样的态度指引之下, 少数民族群众也不会轻易的信任和接纳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认清改变少数民族态度是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 于是, 在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时一方面强调民族平等, 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的贯彻了这一政策, 不仅教育官兵尊重少数民族, 而且用少数民族的语言与之进行沟通, 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另一方面注重协调关系, 不仅与少数民族上层结为同盟兄弟, 而且与少数民族普通群众建立同胞之谊。如1935年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后进入中甸藏族地区, 贺龙、任弼时等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通过对藏民家访、开茶话会, 使得一些藏民消除了防备心理, 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和藏民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 而且促使藏族同胞们自愿为红军指引行军道路, 还帮助红军购买粮食, 从而保证了红军北上的顺利进行。[4]通过协调关系, 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感觉到在与中国共产党接触时没有受到压迫和蔑视, 充分感受到周围民族平等的氛围, 从而逐渐的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原有的敌视和排斥心理, 甚至出现许多少数民族群众主动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现象。少数民族的态度改变了, 这样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更加容易把先进的马列主义思想和革命救国理念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开来, 为全民族共同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意识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同时也意识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态度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需要秉持着循序渐进, 慎重温和的方式向前推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

2.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把握了群众的心理需要

需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它是在不足之感 (缺乏什么) 和求足之感 (希望得到什么) 这两种体验下形成的心理状态。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它的产生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体的生理状态, 二是个体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1]人更多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是由外部环境引发的。外部环境对人的需要产生起着巨大的诱发作用。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环境越开放, 人们接受的信息刺激越多, 外界的刺激越强烈, 人们的需要内容就越广泛、越深刻, 需要的层次就越高。根据需要产生的这种特点, 可以通过了解人的个性特点和调控外部环境来调控人的需要的具体定向或给予合理的引导, 以增强刺激来扩充人们需要的内容, 提高需要的层次。需要是产生动机的直接诱因, 在动机的推动下, 产生目标行为, 从而实现需要的满足。

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充分体会到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受剥削压迫的状态,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少数民族群众最大的需要就是摆脱压迫和剥削, 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共产党充分把握少数民族心理需要, 尊重少数民族, 不剥削不压迫少数民族群众, 与少数民族群众和平共处。同时, 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更加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少数民族教育时也不断的开阔少数民族群众的视野, 减少原有由于少数民族环境封闭而产生的信息闭塞的弊端, 通过艺术表演、演讲宣传等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教育形式, 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当时中国的局势和状态, 同时采用“挖苦根”的方式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受剥削受压迫的真正原因, 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是解放民族的唯一政党, 号召少数民族人民共同来反对国民党的民族压迫与欺骗政策, 同时使群众知道, 人民群众仅仅免受剥削和压迫是不够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是要自己当家作主的, 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 坚定不移的走共产主义道路。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 扩大少数民族的需求范围和层次, 使少数民族意识到作为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要活着, 还要有尊严的活着。通过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下, 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潜藏在民族心理中的自治意识被激发出来, 在这种强烈的心理需要下, 产生了巨大的为实现民族自治而努力的行为动机, 怀着这样的动机, 少数民族群众在加入全民族统一战线时就更加具有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 就是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协商之下,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 该联合会是代表内蒙古各民族、各阶层利益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5]33成立该组织是实现内蒙古自治的必由之路, 也为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从而提高了内蒙古人民的革命热情, 最终使内蒙古自治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重视了群众的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中最基本、最本质的部分, 是一种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的属性、交往和发展特点的民族社会群体意识。民族意识的实质是对自身民族生存、交往、发展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享有等的认识和评价。[1]民族意识能产生把民族成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巨大精神凝聚力, 使民族成员产生亲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因而不管民族成员走到哪里, 处于何处都能意识到自己所属的民族身份, 抵御环境的同化压力。但民族意识同样具有的一定的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和利己性, 因此也具有带来的阻滞或破坏民族正常发展和正常交往的社会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遇到的最大的阻碍莫过于少数民族的排外意识, 使得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思想无法得到少数民族的认可。这样的困难使得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民族意识的巨大作用, 它既可以凝聚本民族的力量也可以使其他外来文化排除在本民族之外。基于此, 为了和少数民族建立互助互利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选取一部分“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 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先进革命精神的教育, 然后派回少数民族群众中去, 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少数民族群众对内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性, 这种本民族教育本民族的形式更能够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可和接受, 使得少数民族群众逐渐的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 逐渐的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少数民族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视民族意识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数不胜数, 其中在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在蒙藏学校的蒙古族青年和藏族青年中发展党员, 培养了大批的党员干部, 壮大了革命的队伍, 荣耀先、云泽、多松年、奎璧、李裕智等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5]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在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志清.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特征嬗变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2]崔运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3.

[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1:2-4.

[4]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76-77.

镇度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篇5

【关键词】边防工作;群众工作;民族工作

公安边防工作,是指公安边防部队在国家划定的边境区域内,依据边境制度,采取各种必要措施进行的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维护边境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一项管理活动。群众工作既是公安边防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开展边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边防群众工作带有普遍性,其中包括边境地区的民族工作。在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在边境地区,这就给边防群众工作带来了特殊要求,即在民族地区必须处理好民族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关系,积极为边疆经济建设服务,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下面分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二者之间的主要关系:

1.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具体内容及其在边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1.1边防群众工作是公安边防工作的任务之一,是一项范围广、门类多、形式活的工作

依靠群众是搞好边防工作的根本途径,是公安边防工作的基本方法,边防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公安边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立边之本,强边之路。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教育群众,二是积极组织群众,三是充分依靠群众,四是广泛联系群众,因此,群众工作是公安边防工作的根本所在,人民群众是公安边防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把公安边防工作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发挥群众的力量,真正形成一支建设边防、巩固边防的强大力量。

1.2民族工作在公安边防工作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含义

这是由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边疆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同一个民族跨界而居,因此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于巩固边防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上看,我国的边疆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这就要求公安边防部门应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沟通各民族间的感情,共同搞好边防工作。

2.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

边防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边防群众工作包含民族工作,民族工作是边防群众工作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化,只有做好民族工作,才能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群众的大发动,边防才会有强大的、牢固的群众基础,才能把边防建设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公安边防工作只有在各个环节上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这是因为:一是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公安边防机关的工作目的相一致;二是边境地区各族人民群众是边防工作的坚实基础;三是各族人民群众是发现和控制敌人的重要力量;四是依靠群众是开展各项边防专业工作的关键。公安边防工作依靠群众是多方面的,如依靠群众提供线索和情况,确立侦察方向和采取侦察措施,依靠群众搞好安全防范,预防边境事件及犯罪,依靠群众监视、控制、追捕、堵截、搜捕人犯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好坏决定着边防工作的成败,同样,边境管理做好了,广大边民遵纪守法的意识、边防观念也会大大增强,为加强和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创造一个良好的边防社会环境。例如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主要聚居有藏、回、门巴等民族和登人、夏尔巴人。特殊的民族特点决定了民族工作在西藏公安边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教育,并严格落实边境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把以藏族为主体的各少数民族群紧紧团结在我们周围。应当指出,民族工作和群众工作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地方。说二者是一致的,是因为边防群众工作带有普遍性,它包括了边境地区的民族工作。说二者有区别,是因为民族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给边防群众工作带来了特殊的要求。二者在边境管理区这种特定环境下不能同等对待,前者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是做好公安边防工作的大前提,而后者则是公安边防部门实现和发挥边防职能的手段、措施和基础。因此充分认识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在边防群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搞好群众工作的前提。

3.协调配合好民族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关系、维护边防的稳定

由于民族工作与群众工作密不可分,二者互为依托,联系紧密,因此必须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强化边境管理中做好民族工作,进而丰富边防群众工作的内容。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增强搞好民族团结的自觉性。第二、加强民族地区群众组织的建设和宣传教育,建立各种形式的群众联防组织。第三、积极为边疆经济建设服务,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第四、认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建立和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及警民关系。

4.当前边防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与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一改常态,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崭新的形势。一些边防部门和基层单位处在工作量猛增,人员相对减少,交通工具、通讯器材装备落后,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相应地,公安边防群众工作也面一些问题,一是群众经营分散,人难找,二是警力不足,工作繁重,三是情况复杂,战线太长,面难控。另外,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总是千方百计地挑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制造民族纠纷,妄图分裂祖国,给公安边防民族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制造了许多麻烦,干扰了民族政策在边境地区的贯彻执行。

以上不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变不利为有利要辨证地看待,关键是要认清民族工作与群众工作之间的辨证关系,两个方面的工作都要抓好,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邊防群众工作的对象少数民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做边防群众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做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具有民族工作的性质。公安边防部门要把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纳入各地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当中,促使全社会齐抓共管,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学会运用做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的基本功,指导群众和边防干警一道落实基层建设措施,搞好防范的基础工作。同时加强部队自身建设,建立鱼水相依的警民关系。在工作中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各阶层群众的心态,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去工作。

总之,我国特定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了我国边防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的一致性,即在保卫边防安全与稳定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稳定边防,维护边境的安宁,必须有少数民族做强大的后盾。公安边防部队把边疆地区的民族工作做好了,边民情绪稳定,在少数民族内部形成爱国爱边的合力,我们的边防工作就有了广泛的、可靠的群众基础。因为,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十分熟悉当地地形,了解风土人情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具有在语言、文字、习惯方面与邻国少数民族相通的有利条件。他们在边防工作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为我们出谋划策,与我们并肩作战,这对搞好军警民联防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群众工作做好了,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稳定,二者具有互补性。在公安边防实践中,必须将二者有机统一、密切协调配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力量,促进边防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冯庆夫著.边境管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

[2]孙中国著.边防社会学.人民出版社.

军队文艺工作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篇6

一、依靠我军文艺工作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增强军威、国威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坚定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现实需要。这就为我军的文艺工作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我军队文艺工作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的创新。

一是增强军威、国威的内在要求。我军是有着优良传统的人民武装,组建以来,党和军队领导人就注重用民族精神教育部队,并不断以新的实践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众所周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说到这些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歌曲《南泥湾》,电视剧《长征》,电影《雷锋》,电影《惊涛骇浪》这些都是军队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这些文艺作品都是发源于军队,再延伸到整个国家的,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光大和拓展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是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的跨越式发展。为此军队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电视剧《沙场点兵》、话剧《虎踞钟山》以民族精神激励、引导部队,教育官兵从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生命安危出发,高标准完成“打得蠃”、“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

三是坚定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台湾当局挟洋自重,祖国和平统一障碍重重,日本在钓鱼岛挑起事端,随时可能擦枪走火,南海小国也在蠢蠢欲动,蚕食中国领土。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不断升温,战争一触即发。各种恐怖势力活动频繁,局部不安定因素增多,我军随时有可能被迫卷入战争。但国内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使部分官兵滋长了麻痹思想,淡化了当兵打仗意识。当部队的官兵看到电影《英雄儿女》他们就会自觉地向英雄王成学习。看到《大决战》、《大进军》、《狼牙山五壮士》就会激发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主义气概,增强敢打必胜的决心。就会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保持高昂的斗志,以攻无不克的意志压倒对手,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报效祖国,圆满地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庄严使命。

二、培育战斗精神是军队文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精练的概括。现阶段,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突出重点,打牢基础,又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一)爱国奉献、听党指挥的赤子之心。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自古以来,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的“精忠报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以及近现代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等等,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我军的文艺工作正是围绕这一点不断创新发展,从延安时期的《白毛女》和《黄河大合唱》,到六十年代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长征组歌》、代表新的历史时期的《徐洪刚》、《光照千秋》这些作品所要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军队战斗力的催化剂、推进剂。

(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构成了中国人民刚毅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凝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进取精神。从古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近代的“救亡图存”,直到当代的“振兴中华”。这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自立自强的精神,一脉相承,绵延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这种精神,在军队直接体现为强大的战斗精神。这一点在军队的文艺工作者身上表现得也非常突出。新疆军区文工团常年在雪山高原上为战士演出,沈阳军区的大篷车演出队,还有我军基层的业余演出队,他们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把最好的文艺作品献给了广大官兵。

(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种理性的精神,这一精神的精髓在于求实创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传承。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党我军发扬这一作风,开创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大量事实表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党和军队永葆生机的根本所在。我军的文艺工作更是在创新和开拓中发展的,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是全军文艺工作的一面旗帜,他们创造的杂技芭蕾,享誉海内外。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的大型舞剧《红楼梦》更是民族舞蹈的精品。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的话剧《我在天堂等你》获得了国家精品工程奖。这些都说明军队文艺工作者,为弘扬民族精神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军队文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途径

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个渐进的社会过程,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着眼职能使命的特殊要求,依靠教育学习引导巩固,借助良好环境感染熏陶,结合军事斗争准备实践强化冶炼。

第一,坚持用教育学习来夯实思想基础。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军队也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我军的文艺工作正是从这方面担负起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用最生动最形象的形式,着力培养官兵国家意识,树立国家观念,帮助官兵了解、熟悉、接纳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官兵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史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学习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历史,增强“落后挨打”的忧患意识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学习党史军史,了解我党我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不朽功勋;学习社会主义祖国的改革发展史,从时代巨变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动力。

nlc202309040533

第二,坚持用良好环境来感染熏陶。民族精神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升华,常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移植到人们心里的。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注意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浓厚氛围。“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部队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造富有军队特色,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给官兵以思想启迪,情感升华和品格陶冶。军营环境设置,要能体现民族精神,让官兵时时感受到民族精神的鼓舞。要利用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军营活动,适时举行庄严隆重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组织参观荣誉馆(室),瞻仰革命英雄纪念碑,用光荣传统感染官兵。下功夫使军队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和文娱活动,都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积极宣扬民族精神,大力讴歌民族精神,使官兵在长期浸润中陶冶情操,成为传统美德的继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实践者,民族精神的实践、开拓者。

第三,坚持用正面典型来引导示范。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形成与维系,离不开民族成员个体精神和个体品格的磨练和凝聚;其继承与弘扬,同样离不开民族成员个体品性的完善与升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过程。先进典型人物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真谛。要用历代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来激励官兵,用英雄的壮举激发高尚情操;同时,大力宣扬新时期先进典型,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涤荡官兵心灵。领导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军队的文艺工作,在宣扬典型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如:雷锋、张思德、白求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徐洪刚、苏宁等等,这些英雄人物,首先都是在部队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同时给了部队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军事领域作为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领域。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要求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民族精神的培植。在弘扬民族精神过程中,做到既要传承民族精神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努力实现优良传统的科学化。深刻把握时代特点,清醒认识我军未来历史重任,积极借鉴各国军事变革的新鲜经验,不亦步亦趋,也不固步自封。大力倡导时代新风,坚持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如提倡学习英雄人物,要把着力点放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上,而不是拘泥于个别具体事实;倡导艰苦奋斗也不是要求过苦日子,而是把这种精神体现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上,体现在廉洁自律、厉行节约、开拓创新上,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军队文艺工作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当电视成为大众传媒的时候,我军文艺工作者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如:《亮剑》、《历史的天空》、《突出重围》、《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延安颂》《八路军》《东方》。这些作品是创新的力作,也是反映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艺术精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以来,一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者,模范实践者,开拓丰富者。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增强军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官兵自觉实践民族精神,加速推进新军事变革进程,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

浅析西部民族高校学生就业工作 篇7

一、调整民族高校专业设置, 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多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大力普及学生的就业知识, 提高就业意识。与此同时, 多举办就业工作相关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面试、模拟公务员招考大赛等。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应该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开设, 针对大一新生从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一个过渡阶段, 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进而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可以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二、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拓展学生就业范围,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多组织举办校园招聘会。学校积极发动广大师生和校友收集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 通过有关部门、互联网、劳动市场等收集信息。通过这些为了在学校举办大型的校园招聘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要大力宣传上级就业政策, 积极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等活动, 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考研, 加大考研、考公务员的指导及服务, 营造良好的考研、考公务员的氛围, 提高研究生、公务员录取率, 并对录取的同学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三、认真落实就业工作就业率责任制, 完善二级学院就业评估方案和各级奖惩制度。

对于学生就业工作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和表彰, 低于平均水平的要做出批评并做出一定的惩罚。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发挥就业过程中家长不可忽视的作用, 形成校方、学生、家长三方合力。坚持就业指导的全员化, 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广泛获取就业需求信息, 努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针对各个学院自身的专业设置不同和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同可以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工作。

针对学生的就业意向不同在就业工作中将毕业生分为求职群体、创业群体、升学群体、重点帮扶群体等, 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座谈会, 提升毕业生求职竞争力。针对求职群体, 可以邀请资深培训师开设多场简历面试公开课等讲座;并还为出国、考研、考公务员、以及申请选调生、村官项目的毕业生提供专项辅导。

五、就业工作开展的多样化。

可以根据各院不同的需求, 开展多种多样的就业工作形式, 比如专家职业咨询活动、一对一就业咨毕业生跟踪计划等。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 目前西部民族高校就业难问题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 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有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支持。更有赖于高校本身办学实力的增强和大学生本身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只有综合提高重视, 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促进西部民族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摘要:面对高校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长, 特别是西部民族高校毕业生, 各方面原因致使其就业面更窄, 就业难度更大。笔者从探析西部民族高校学生就业难原因入手, 探索提高西部民族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西部,民族高校,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阮美飞,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 (02)

[2]唐瑛钟汝能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02)

[3]陈啸.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 2006 (3)

[4]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5)

[5]曹殊.高校学生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以人为本促进人职匹配[N].中国教育报, 2005-07-22.

[6]大学生就业调查:急需转变“都市心态”择业观[N].南方日报, 2006-04-06.

镇度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篇8

2007年3月起,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旨在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通过在农村建立自管自用的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 促进广大农民读书用书, 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 在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勐海县“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

1. 勐海县现已经建立了99个“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的管理员都是由村委会干部担任, 其中有4个村委会是由残疾人担任。

2. 管理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为了规范“农家书屋”管理, 提高管理员队伍素质和水平, 切实发挥好文化惠农工程的作用, 勐海县图书馆抽调专业人员对99个“农村书屋”管理员进行培训。

二、利用好“农家书屋”开展多种形式活动

1. 勐海县居住有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佤族、汉族等23个民族, 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节日较多的特点为契机, 每到节日农民群众就会集中在村委会庆祝。“农家书屋”就建在村委会, 每当此时, 就可以利用书屋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比赛、相关农民的知识问答或播放放种植、养殖等技术光盘。

2. 现在农民生活条件都很好, 每家结婚、上新房等都要宴请宾朋到家里热闹, 这时人员也相对集中, 可以利用光盘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法律知识、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常识问题等, 这样既热闹又起到宣传作用。

3. 农村现在村村都有老年人协会, 利用老年协会这个平台, 让老年人发挥余热, 老有所用、老有所乐。

4. 边疆民族地区存在攀比, 开展相邻村子之间的互动, 开展读书活动, 在竟争中学习、比较中进步。

三、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联合让“农家书屋”更贴近农民实际

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联合, 安排技术人员和村级农技员担任讲解员, 不定期到农家书屋为群众讲解农技的知识, 解答他们在实际种植、养殖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邀请部份大户到农家书屋为群众现身说法, 用实际的例子、身边的例子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带领群众走养殖致富的道路。

四、取得县、乡镇领导的支持, 打造特色书屋

我县“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在我局的高度重视下, 在各乡镇各村的全力配合下, 已建成了99个“农家书屋”。实现11个乡镇, 87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开放, 使图书更好的服务老百姓。

今年4月12日, 在打洛镇政府的支持下, 在打洛口岸建成特色“国门书屋”, 为过往的人们不但可以在此浏览和购买书籍, 还能从工作人员处获得旅游咨询和书籍订购服务, 为中缅边民和各地游客提供了便利。

国门书屋是勐海县图书馆和县新华书店联合打造的便民服务平台, 虽然面积不大, 但提供的书籍可不少, 其中旅游类用书和英语、缅语、傣语工具书占了很大比重, 自4月12日开始营业以来受到了广泛好评。

五、加强管理员培训, 提高“农家书屋”利用率和影响力

我们抓住“农家书屋”建设的机会, 紧紧把握建设、管理、维护、使用、更新几个环节加强管理巩固成果。

勐海县图书馆“农家书屋”为了规范农家书屋管理, 提高管理员队伍素质和水平, 切实发挥好文化惠农工程的作用。勐海县图书馆抽调专业人员对99个“农村书屋”管理员进行培训。

培训会上各乡镇主管领导强调此次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训主讲老师用通俗易懂的实例给管理员讲解书屋的概念、性质及意义、书屋管理员、管理员必备的出版物知识、书屋的图书管理、书屋的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等等。本次培训人员:管理员99人, 文化站41人, 县城社区3人, 共143人。

总之, 我县的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基础, 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国家为他们提供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康丽雯.欠发达地区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农家书屋建设与实践为例[J].东南传播.2010 (10) :313-314.

[2]周正兵.西方公共图书馆财政支持制度及其对我国农家书屋建设的启示[J].中国出版.2010 (17) :215-216.

上一篇:无私的母爱三年级作文下一篇:亭隆小学骨干教师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