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实例化学(精选9篇)
情境教学实例化学 篇1
一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组织的考试, 学生和家长从潜意识里就会不重视, 这会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困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显得格外重要了。那么, 如何上好信息课, 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信息学科教学过程中, 创设故事情境, 将有趣的故事融入到知识点中来,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在故事情境中不知不觉传授知识。
实例一:难以理解的概念、定义用故事来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信息学科很多概念定义有很多说法,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表达不一样的概念, 甚至从字面意思来解释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时, 老师不一定要讲清这些名词概念, 最好的办法就用故事来表达, 让学生在故事中去感受并理解它。比如信息课的第一节课是信息及其含义, 有人说信息是有用的消息, 有人说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还有人说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 更有人说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诸如此类的说法很多, 那又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信息”这个词呢?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 播放一个广告:一个酷男骑着摩托车在美国西部的公路上飞驰, 突然摩托车坏了, 这时他掏出摩托罗拉手机向别人求救, 不一会儿, 一个农民赶了一辆骡车一声不吭地把他拉走了, 这时话外音传来:“摩托再好也要骡拉, 摩托罗拉, 随时随地传递信息”。教师就这个故事追问:是什么使这个男子脱离了困境?学生在一片大笑中说出“信息”, 从而也说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从这个故事情境创设中可以看出: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可使得这节课的开头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还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创作潜能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活动, 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良好的问题情境, 形成悬念, 可激发学生求知欲, 让他们寻根究底。
实例二:引导动画呈现别样的效果。
教师:前面学习制作了移动的太阳,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太阳是沿着直线运动的。其实, 太阳不规则的运动更形象, 更逼真。让太阳忽高忽低, 忽远忽近和我们捉迷藏的效果又如何实现呢?你们先动动脑筋尝试一下。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 但都没能成功。有人提出把直线和角度结合起来, 但没有方法实现。
教师提示:在图层区中有一个“引导动画”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完成。注意只要在起始帧和结束帧中把太阳的中心位置和路径的起点和终点重合即可。
学生开始根据教师的提示, 参考教材进行探究, 尝试后发现, 只要在原来动画的基础上加一个引导图层就可以实现了, 这个引导图层就是可以用笔画一条曲线作为设计运动路径的。学生这时兴趣高涨, 做好的同学还油然而生一种成功感。最后教师总结“引导动画”。接下来, 在学生创作的时间里, 有人制作了一群小鸟在蓝天忽高忽低的自由飞翔的动画, 有人制作了小蜜蜂飞来飞去采花蜜的动画。这种问题设计,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就打破了“老师讲, 学生听, 老师示范, 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 从而让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了, 这样既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也利于教与学的互动,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任务驱动情境, 激起学生动手欲望
任务驱动教学的展开, 起始于有效任务情境的设计。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 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任务, 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实例三:排序筛选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元旦假期快到了, 小明一家想利用元旦假期出去自驾游, 但是家庭成员的意见不一致, 妈妈想控制经济, 要求总花销在2000元以内, 爸爸想到人文景点去看看, 小明呢, 当然最想到游乐场玩玩。让我们来帮助他们确定适合的线路吧, 于是要求学生讨论。讨论过后, 老师和学生共同替小明粗略设计并用电子表格列出了十套游玩方案。那么要找到同时能满足这三个人的要求的一条线路, 就可以用到即将要学到的排序筛选来快速解决这个大难题。教师用创设任务驱动情境的方式紧扣学生的内心, 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情境教学实例化学 篇2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中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引导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积极的学习动机。
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化学教师可以借助于趣味实验展示化学的神奇魅力。可以这样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化学。在你心目中化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交流、回答。
化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我们先看老师做几个“魔术”。
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硫酸、高锰酸钾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清水变牛奶(将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浑浊。)
空中生烟(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浓盐酸和浓氨水,接近,玻璃棒中间会有大量白烟生成。)
白纸变红字(用无色酚酞试液在白纸上提前写好“化学”两个字,用Na2CO3溶液喷洒在白纸上。无色的“化学”立刻就出现了。)
上述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不是想怎么变就能怎么变呢?其中蕴含什么化学知识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下面的化学学习中。(能做给初中生看的趣味实验有很多,但为什么选择这四个,是因为这四个实验有着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实验现象:燃烧、有沉淀生成、有烟生成、变色。)
二、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化学课上要让学生体验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细节,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化学课上。注重生活中与化学知识有关的体验,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化学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如在上“溶液的酸碱性”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同学们,吃过山楂、橘子、柠檬吗?谁能给大家说说是什么味道?
酸味。有酸味的物质,我们认为其中有酸性的物质。
实验室中有些化学试剂无法尝味道,怎么确定其中是否有酸性物质呢?
完成探究实验:在不同的酸性物质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
同学们,山楂、橘子、柠檬一样酸吗?化学上用什么表示酸的程度不同?
酸碱度(pH)。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化的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轻松愉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上“溶液的酸碱性”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播放某矿泉水广告(健康的水是弱碱性的水)。
什么碱性呢?怎么判断水呈弱碱性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溶液的酸碱性。
如在上“燃烧与灭火”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播放一段长征系列火箭升空时的情境视频,再播放一段火灾现场视频。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的是人类所希望的,有的是我们想避免的。怎样让燃烧在该发生时发生,在该停止时停止,我们就必须了解燃烧的条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燃烧的条件。
如在上“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国外有个山洞,探险者进入安然无恙,但一起进入的狗却走着走着便瘫倒在地。
播放动画。
凶手究竟是谁?就是今天我们本节课的主角——二氧化碳。
山洞中的二氧化碳为什么对狗有致命危险,而对人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山洞中的二氧化碳从何而来?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
四、巧用思维定势,创设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初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其中有些是科学的,但学生没有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已学的科学知识加以解释,学以致用;有些是片面的,因一些特殊情况生活中不常见,所以学生容易以偏概全,产生一些思维定势;有些是错误的,生活中常常出现“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情境。
化学要高于生活。所以化学课上,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全面地认识自然,健康地生活。
如在上“燃烧与灭火”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教师一手拿打火机、一手拿一张纸。问学生:如果我用打火机点这张纸,能点着吗?
生:能。
也有学生起哄:不能。
师:根据生活常识,是可以的。教师演示用打火机点燃这张纸。纸被点燃。
师:也并不是所有时候打火机都能点燃纸的。教师把纸折成小船,在小船中放水,然后用打火机对着纸装水的部位加热。纸未被点燃。
师:同样的纸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希望本节课学完后,大家都能对刚才现象有科学的解释。
五、善用化学史知识,创设情境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上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都提供了较多的化学史知识,教师也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些化学史的知识。也可参考一些书籍,如2006年3月1日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化学史》(郭保章著)。也可到网上搜索一些视频资料,如BBC拍摄的《化学史》。
化学史的范围从远古时代一直延伸到今日。波义耳于1661年撰写《怀疑的化学家》把化学这门学科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拉瓦锡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科学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史给后人呈现了人类在探寻化学规律中的酸甜苦辣,能给学生学习提供很多的启示和激励。所以善用化学史知识,创设情境,更真实、更能揭示知识内涵。
如在上“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师:1673年,波义耳(RBoyle)在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777年,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分解氧化汞,却发现反应后质量没有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位科学家不同的实验结果呢?请大家阅读教材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两位科学家在实验中是否将装置密封,造就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在研究化学变化中质量变化规律时,一定要考虑到环境中气体或生成的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请大家选择已学的化学反应,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
……
师: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化学上有些重大发现是由多名化学家经历不同阶段不断完善完成的。有时,同一阶段,不同的化学家会同时研究同一个问题,并都取得较大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是两种情况都有,既有不同时代的化学家的不断完善,也有同一阶段多位化学共同研究。我们知道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研究的结果上完善了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同时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也曾经独立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创设情境是为了课堂高效开展的,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要有效、高效。教学情境的运用可以整节课,也可以是在一节课的开始或课中间某个环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标准中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情境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收稿日期:2015-04-11)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3
毕华林 亓英丽(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什么是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本文将对此做一探讨。1.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它与问题不同,问题指的是个人不能理解、确定的客观世界中的矛盾。所以问题情境与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它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从问题情境的定义去分析,我们认为问题情境应该具备3个要素:即未知的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
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
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学生内心具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就能促使他去思考、去行动。所以说,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知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2.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那么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2-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2-2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2-3层次性原则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非常具体、琐碎,把系统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2-4共振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是教师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的答案,即常说的“以教师的思路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这实质上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说明其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这应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3.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3-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演示2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2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通过思考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3-2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有关苯的结构知识,思考分析羟基的引入对分子极性及结构有着怎样的影响。3-3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3-4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3-5通过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例如关于苯酚的分子结构,有的同学认为它和苯分子一样也是平面六边形结构,另有同学认为由于羟基的引入,导致羟基上的氧原子不与其他碳氢原子共面。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呢?通过讨论,学生对有关的分子结构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5利用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一部分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说,然后再通过实验或者推理来验证假说。学生在推论、验证各自的假说过程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导致问题情境的产生。例如,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与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乙烷的分子结构,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式,学生经过思考可写出下面的2个式子:
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二者有什么区别?怎样用实验方法来证明?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问题情境”中,在这种状态所带来的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经过探索,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化学情境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4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而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要将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展开主动探究,才能达成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更是使得情境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趣味性、形象性与艺术性,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参与热情更高、教学参与度更高,更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正是运用这一系列的图文声像来创设真实而丰富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主体参与、快乐学习、自主探究,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情境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来展开论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种类
(一)创设生活情境
化学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割裂化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只能让教学陷入无源之水的尴尬境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空优势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以熟悉的生产场景与生活现象来唤醒学生内心求知的渴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元素及物质组成的表示”时,我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投放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药品包装盒、食品标签等,让学生认真观察与阅读说明,仔细思考来分析相关的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寓知识于特定的事物与场景之中,比起枯燥的讲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5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何其重要。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是不是追求华丽新颖、复杂深奥,还是图个热闹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思维能力及学习的目标等具体情况,我认为情景的创设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创设的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知识还比较局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在化学教学中,现在特别强调从生活中的化学汲取知识,课本内容的设计也更多地结合了生产、生活的知识,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很好证明。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有利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的情景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但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所内隐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传授盐类的水解的时候,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之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下面的问题顺理成章,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又会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变化,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探索。创设的情景要结合学习的目标
学习情景是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服务的,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偏离。在一堂课中情景的创设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保持一个度,如果为创设情景而冲淡了教学要达成的目标,那又是得不偿失的。情景的创设只要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就可以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去创设情景,这样既保持动态生成性,又要保持静态稳定性。
根据化学教学的特殊情况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化学课堂的情景创设可以按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3.1 通过实验来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知识大多来自实验,知识点多又较复杂繁琐,不易记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应该重视实验,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既能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也符合现在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教学去体会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是实验课,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这样的话对实验的操作、观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还充分体现了劳动的效、动作的美感。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喜爱除了来自于实验千变万化的现象,还有学生对于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验中学生亲自操作,受外来约束、压力比较小,那种学习的主动性是其他任何时候无法比拟的。如果是演示实验,可以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对所学知识的相互探讨,验证原理,发现实验中的新问题,然后对物质的反应和操作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素养、求实的探索精神。并能利用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假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化学知识的学习外,我们还能给他们许多我们书本上无法给出的问题。
3.2 通过生活来创设情景
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现在不管是新教材的要求,还是高考中的考点,社会、生活和化学都是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3.3 通过联想来创设情景
高中化学学习学会知识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要重视掌握基本规律。在掌握基本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来创设情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模拟情景不仅与真实事物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可融入丰富的情感,它比真实的事物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充分联想,学生在角色效应的影响下自觉地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卡通图片、流程图示、模型等,都可用于创设这样的学习情景。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学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我们还可以抓住学习对象的主要特征,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模拟出特定的情景来进行对知识的理解。
3.4 通过问题来创设情景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精神、创新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利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是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及时拿出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
情境教学实例化学 篇6
一、生活体验即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 我们可从身边的生活体验入手来创设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物质变化时可以用提问创设情景, 如谁知道生活中食品放置久了会有什么变化吗?你还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于是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讨论,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情趣, 学习兴趣大增, 于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教学目的也就能很轻松地完成。其实, 学生生活中场景体验, 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 一件有趣的事件等, 都是创设教学情景的素材。由此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激发学生认识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二、利用化学实验,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细致观察现象, 深入分析原理,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时, 教师故意操作不当, 结果,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时没有复燃。学生很失望沮丧,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在失败的实验中体验到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更加深了对实验现象及原理的理解, 再做一次实验, 成功了, 奇妙的成功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他们在通过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亲身体验失败和成功, 经历讨论和思索, 学习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效果好。
三、讲化学故事, 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天生喜欢听故事。精彩的化学故事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引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动机。因此, 在化学课上, 可以利用相关的化学故事, 创设化学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关于维生素的认识, 可以用远洋轮船上船员常患一种奇怪病为例创设情景, 即早期的远航时, 船上没有冷藏设备, 船员们只能吃些保质时间长的食物, 长时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 一次, 患病的船员被迫留在途经的一个荒岛上, 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 奇迹出现了, 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 反而恢复了健康。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通过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对维生素C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只是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 更大范围地拓宽了学生对化学的认知。
四、通过化学史料, 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 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及演变的历程, 揭示出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和规律, 了解人类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思想, 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在教学物质的构成时, 可通过介绍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来创设情境。道尔顿幼年家贫, 没有正式上过学校, 通过自学后来到一所学校任教。他最初研究气象学, 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下发现了原子理论, 在化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 说明原子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长期不断探究的结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体验刻苦奋斗的探究精神。
五、妙设认知冲突, 巧设教学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 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 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 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惊奇与不解, 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 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性质时, 通过熄灭燃烧蜡烛的实验知道, 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为了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 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景:假设将两支长短不同燃着的蜡烛放在桌上, 用一大烧杯将其罩住, 让学生分析思考, 推出实验现象。然后实际实验, 结果出现了与自己想法相反的现象, 于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与原认识相矛盾的冲突, 学生就有了想弄清楚这个冲突激情, 我们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 就会认识到原来温度可以改变气体物质密度的重要结论。
情境教学实例化学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创设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对于学习知识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实验创设情境后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容易出现实验和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学生只沉浸在“热闹”中,完全忘记热闹背后的学习目的。利用实验导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究热情,解释学生的认知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方法。
案例1:水点灯实验
实验准备:酒精灯(灯焰中事先藏入一小块金属钠),胶头滴管
实验过程:用胶头滴管滴一滴水于酒精灯灯焰上
实验结果:酒精灯被点燃
案例分析:水点灯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实验结束后引发学生思考,和已有的认知发生矛盾,继而思考可能是由于灯焰中有特殊物质存在,若教师告知为金属钠时,学生会思考应该是钠遇水放出的热量使得酒精灯燃烧,那么,反应之后的产物是什么?紧接着设计产物的检验试验,这样实验情境就贯穿于整节课中。
二、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的情感以及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化学物质的发现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有效利用这些素材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化学史实一般是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出的,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
案例2:侯氏制碱法的“诞生”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伟人,他为祖国的化学事业放弃了热爱的“制革专业”并毅然回国,以自己独创的制碱工艺誉满世界,这位先驱就是侯德榜先生。纯碱的生产量代表着一个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当时传统的制碱工艺仍然采用比利时工程师苏尔维发明的方法,即以食盐、氨气、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这一工艺流程需要很高的温度(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C02),对NaCl的利用率只有70%左右,生成的CaCl2作为废液丢弃,对能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不符合物质利用最大化原则,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侯德榜先生对此制碱工艺进行改造,将氨碱法和合成氨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利用食盐、氨气和C02(却用水煤气制取H2时的废气),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使NaCl的利用率由70%提高到96%,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氯化铵可做农业生产中的氮肥,C02的制取不再是高温煅烧,而仅仅是废气的再利用,整个流程节约了原料,节省了能源,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案例分析:案例2中,侯德榜先生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化学工业发展,应用自己丰富的化学知识,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这一工艺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为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保护环境,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化学教育。
三、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在化学课堂上,呈现与化学相关的生活情境,会让学会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3:会生字的白纸
甲同学手拿一张白纸,对全班同学说要变魔术,只见他用一个黑色的小喷壶对着白纸喷出少量液体,随即在白纸上出现“请鼓掌”三个字,全班同学惊讶不已。原来他提前在白纸上用米糊写好了字,等白纸干燥后,字消失不见,小喷壶中的液体为碘水,当淀粉遇见碘之后,字当然就显示出来了。
案例分析:生活中常见很多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如将这些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会使之觉得熟悉、亲切、激动。除此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均可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若能合理使用,会使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化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四、利用偶发事件创设情境
课堂是人与人思维发生碰撞的地方,会意外出现很多小插曲,若是能发现这些插曲并很好的利用,便可以使之成为课堂情境教学的素材,还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这样一个现实且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若能将一个课堂偶发事件很好的利用,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4:A1(0H)3的制备
教师在讲解A1(0H)3的制备时,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出现了大量白色絮状沉淀,此时,教师“不小心”抖动了一下手,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又进入试管中,白色沉淀瞬间消失。学生纷纷表示吃惊并不由自主讨论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又重新开始实验,这次是将氨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在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后,继续加入氨水,沉淀不溶解。学生对比两个实验,得出制备A1(0H)3的最佳试剂。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具有预设性、生成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是这四者的一个矛盾体,当“课前的预设计划”遇见“课堂的发展变化”,教师应能“关注教学生成”、“驾驳课堂生成”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五、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渴望,才能引起积极的思维。问题情境一旦创设,学习者就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最终达到改变思维方式,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案例5:“天坑”形成的化学原理
近年来,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频频出现"天坑”,即具有巨大容积、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的一种喀斯特地形。“天坑”的形成,除了极端天气以及人为因素如施工、釆矿外,与其地质本身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腐烛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略显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以下反应而溶解。请大家思考,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使得岩石发生溶解,并最终形成“天坑”呢?
学生讨论:得出以下方程式并解释原因
CaC03+H20+C02=Ca(HC03)2
这样,不溶性的碳酸钙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当有河流或者雨水冲刷时,碳酸氢钙流失,裸露出来的碳酸钙继续反应,如此循环,最终使得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案例分析:案例5中以自然现象为中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设置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说明、寻求个性化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但每种方法绝不是孤立使用的,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即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即使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
参考文献:
[1]方学翠;如何创设高中化学课堂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2011,4(8)
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论文 篇8
建设主义理论觉得学习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展的,营造的情境一定要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建设有帮助。因此创造的情境需要是有效的、正确的、联系实际的。所以,老师创造的教学环境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知识水平着手,充分体现情境资源的应有价值,为学生营造出生动的学习环境,提升化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化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一、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基本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实施,情境教学也逐渐地普及,很多的教育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完善,进而加快了情境教学的应用速度。不过在上课时也产生了很多伪情境,或者是负面情境,虽然他们的目的是注重知识的进步过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的提升,让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但是事实上,他们只注重了形式,忽略了本质,注重了实践,忽略了思考。因此,要想提升化学教学的成果,需要先保证化学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一)对教师的要求
老师是情境的营造者,第一,老师需要积累许多化学资料、生活实例、社会新闻等情境材料。所以,老师需要使用多种办法查阅化学资料,多观察生活中和化学有联系的现象,多看热点新闻。第二,老师要找出课本中层次更高的知识,认真思考,如此才可以创造出和课本知识相符合的情境。第三,老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如此能够给老师创造情境提供素材,并且创造出学生最熟悉的情境。老师是情境创造者,在开展情境教学工作时,老师要满怀热情,只有热情够高,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到参与到学习过程。
(二)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化学教学情境的欣赏者,所以如果想充分实现化学情境教学实用性,第一,学生需要在上课之前对教材实施有效的预习,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明白新知识的难易程度,对其有一定的印象。第二,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要认真思考问题。学生需要拥有亢奋的学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者认真思考,或者参与讨论,或者提出问题……通过多种办法,学生的知识水平获得了提升,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对课堂的要求
课堂是创造教学情境的主要场地,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地方。目前,师生之间的交流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只有创造了这样的情景,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老师要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化学课堂才会更加富有生动性。
二、实践后的成效和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自从化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以后,学生提升了对化学的兴趣,原来基础不好的学生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来基础还可以的同学在实践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化学思维方式也得到了拓展。学生的诸多进步也促进了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情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在其中对知识实施意义建设。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热点新闻、生活案例等情境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很快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不过如果操作不合适学生就会手无足无措,进而起到相反的作用。情境教学并不意味着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办法有许多,不过最主要的就是老师。为了确保情景教学的价值得到体现,有关研究人员认为需要要求老师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备课工作
假如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研究发现,老师在备课上所下的力气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水平。所以,老师在备课上,不但要思考要给学生讲些什么,也需要思考这样的办法对学生的进步有什么影响,需要时刻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在开展情景教学时,老师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办法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的备课工作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实际状况,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需求。因此老师在备课时下的工夫比其它教学工作量更大,才可以实现有效备课。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想走
实际上,假如老师有效地使用语言、表情等信息,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课程改革工作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思考问题,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不过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没有目的性。因此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在老师的指引下才能够提升,要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怎样在新理念的指引下传承传统优秀的教学办法,进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才是重中之重。
(三)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
巧设情境,激活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9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首要特征。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呈现教学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法。化学实验以其真实性、趣味性、形象性、启发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信息。实验教学情境在发展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化学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就要求设置和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化学问题。如在碳酸氢钠性质实验教学中,可以改变罗列性质的简单做法,而是围绕碳酸氢钠举些例子。如日常生活中,焙制的馒头、糕点为什么疏松多孔呢?患有胃溃疡的病人,为什么不可以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再比如常见离子的鉴别,单纯分析既枯燥又不容易掌握,如果是“请你测定家用化肥的成分?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把厨房中的两种白色粉末区分开(食盐和纯碱)?……用这些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实际,往往使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引起无穷的遐想,并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趣味情境,激发实验兴趣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不仅有赖于自己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过氧化钠与水“滴水生火”实验是钠化合物中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该实验的结果能证明两点:(1)钠和水反应有氧气生成;(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有些老师认为要证明上述两点,实验中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壁就能达到目的,何必加不易成功的实验呢?心存疑惑的老师若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不难明白该实验的目的除了证明上述两点外,更重要的是创设趣味实验教学情境,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正因有“滴水生火”的`实验,使本节课富有生机与活力,为教师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供很好的素材。有些老师把它作为“魔术”引入,有些作为趣味情境展现,有些作为实验探究等,使教学收到出乎想象的效果。趣味性实验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把握好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做好“滴水生火”实验,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设好趣味实验教学情境。
三、问题情境,增强求知欲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要成为导演和教练,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催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自主活动中,解决困惑。
在“滴水生火”实验中,脱脂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燃烧起来,是什么原因使操作实验不易成功呢?学生由此查找资料、交流、探讨找出实验不易成功的原因及不足之处是:1.滴水时脱脂棉迅速吸水而潮湿,等把湿棉花上的水气化挥发干要吸收大量的热和等待较长的时间。2.敞开环境产生的热量和氧气易散失,温度达不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3.不便于学生观察且腐蚀石棉网。教师鼓励学生对该演示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教师通过积极创设这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建构的问题情境,巧妙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引领学生在探索中积极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仅仅把学生当成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四、探究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材料的不同,可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相同。如对实验现象进行现场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原电池》一节时,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每组都有导线、电流表。分步探究使电流表发生偏转的条件。(1)菠萝、西红柿、桔子、铜—锌电极;(2)菠萝、西红柿、桔子、铜—铜电极;(3)稀硫酸、铜—锌电极;(4)稀硫酸、锌—锌电极;(5)稀硫酸、铁—铜电极;(6)氯化钠溶液、铁—铜电极;(7)氯化钠溶液、铁—石墨电极;(8)稀硫酸、镁—铝电极;(9)氢氧化钠溶液、镁—铝电极。在分步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清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闭合,再加氧化和还原”。使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体会。
【情境教学实例化学】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06-14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分析09-24
化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05-26
化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12-11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10-26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06-01
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09-23
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06-29
教学教学情境创设07-29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