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结报告

2024-08-22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结报告(共8篇)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结报告 篇1

关于《服饰文化》杂志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活动的总结报告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为了贯彻执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在新闻出版系统深入持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文件精神,我《服饰文化》杂志社编辑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召开了专门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结合当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全省发展大局,开展一系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走基层

为了配合2011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的胜利召开,我杂志社作为承办媒体,深入雅居乐海南清水湾,全程采访了入围“我是清水湾之星”2011中国体育旅游形象大使总决赛的选手。编辑部记者对每位选手和评委进行了采访,在活动现场进入到观众席中去倾听观众对大赛的各种呼声和看法,为下届的体育旅游博览会相关赛事出谋划策。

我《服饰文化》杂志是以刊登服饰潮流时尚文化的大众刊物,为了采集素材,我编辑部记者深入到岛内各市县,搜集海南本土的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和风土人情,为弘扬和传承海南本土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通过深入基层的采访,倾听群众的心声,为我们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走基层”活动的必要性。

二、转作风

杂志社多次召开会议,总结和分享了系列“走基层”的活动成果,要求工作存在作风浮躁、脱离群众等问题的记者编辑转变工作作风,将镜头对准基层,更多的撰写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文章。

三、改文风

“改文风”是“转作风”的具体体现。我杂志社遵照新闻出版总署的文件精神,要求各记者编辑在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风指导下,多撰写反映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章,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彻底摒弃空话多、废话多、套话多的文风。

以上即我《服饰文化》杂志社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汇报

总结。我们将深入贯彻执行活动的精神,为海南新闻出版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服饰文化》杂志社2011年11月20日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结报告 篇2

关键词:“走、转、改”,内在联系,体会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尹文子·大道上》:“察其所以然, 则形名之与事物, 无所隐其理矣。”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只有弄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 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这其中一共包括了三句话, 析解开来, 它们当中的每一句话, 都是一项具体而形象的活动内容和要求, 然而把它们放在一起, 又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一个整体。对于每一个新闻单位, 每一个新闻工作人员来说, 深入开展和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必须注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区别和彼此之间特殊的联系, 也就是必须弄清楚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所包含的辩证性内涵。唯有这样, 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走、转、改”活动的精神和意义, 也唯有如此, 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并且深入地践行“走、转、改”活动。

那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内涵?结合前一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感触, 其实还是能很容易地就解开这其中的奥秘, 它们之间至少存在三层内在联系。

一、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必要前提, 转作风、改文风则是走基层的直接目的

转作风、改文风不仅是新闻媒体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我党历来格外重视的一项党风问题。

而走基层则是实现转作风、改文风的必要前提, 我党领导人每凡提到转作风、改文风时, 无一不强调走基层的必要性、重要性。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曾说:“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 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 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 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 都是脱离群众的。”他还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 生动活泼的, 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 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 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 像瘪三一样, 瘦得难看, 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走基层, 现在被很多记者亲切而形象地称为“接地气”。只有接触基层百姓, 了解百姓心声, 知道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情况, 才能更好、更实际地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这已经成为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共识, 也成为越来越多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众所周知, 有调查, 才有发言权。毛泽东一针见血地说:“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 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新闻工作者掌握着新闻媒体这一公器, 从某种程度上说, 他们手中拥有比其他社会人更大的发言权, 不用、滥用发言权, 或者用错这种发言权, 就是一种工作失职的表现, 就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给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带来不良的信息来源。作为一个有职业良知、有从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 要能掂量出自己手中“权利”的分量, 明白善用、用好手中的“发言权”的重要性。

而用好媒体的发言权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调查, 唯有调查, 才能了解情况, 掌握情况, 才能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尽量做到不出偏差, 不留纰漏, 文字表达才能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否则只能是飘水浮萍、蜻蜓点水、无关痛痒, 隔靴搔痒。

现在很多记者或轻或重地都患有这样一种叫“亚健康”的新闻职业病, 其明显特征就是平时他们不愿下乡吃苦而情愿在单位里呆着, 不肯风吹雨淋而甘心在办公室坐着, 只有偶尔兴致来了, 或者任务来了, 才自个儿关在房间里闭门造车。他们为写稿而写稿, 为工作而工作, 却还整天埋怨没线索、没素材、没激情, 牢骚满腹。究其原因, 他们所患的“病灶”成因是长期与基层与外面世界脱离太久的缘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其实, 记者也是人, 是有感情的, 要治这种“毛病”, 就必须要深入基层去接触普通百姓不可。“贴近才能了解, 深入才会感动。走基层, 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了解采访对象, 全身心体会采访对象, 急他们所急, 想他们所想。亲身感受他们的变化与需求, 才能走近他们的生活, 同时丰富我们自己的内心。”[1]这是曾经参加“走、转、改”活动后一个记者发自肺腑的由衷体会, 它从侧面进一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新闻工作者走基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闻工作者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必要前提, 而转作风、改文风, 则是走基层的直接目的。走基层, 是接地气, 是为了接触广阔的社会空间、接触广大的普通大众, 是为了推动工作, 而不是为了应付“走、转、改”活动, 更绝对不是搞所谓“下乡一日游”或者“乡村体验活动”。只有搞清楚了走基层的目的和意义, 新闻工作者才能真正地把自己本职业务工作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用“走、转、改”活动推动、改进自己的工作, 用实际工作来检验““走、转、改”活动的实际成效。

当过农民的人都知道每年五六月份是粮食青黄不接的季节, 过去这个时候在农村一般最容易闹“粮荒”, 我们新闻界也会闹类似“粮荒”现象的“稿荒”, 它的时间居多是发生在春节前后, 其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还是因为很多记者、编辑的认识有偏差, 他们往往认为那时候很多单位的人, 离家远的都忙于回乡探亲, 离家近的则忙于采购年货准备春节, 哪会有什么新闻可做。错误观点导致记者、编辑不作为、无作为, 新闻稿件自然就陷于“等米下锅”的“荒芜”状态。今年春节期间, 莆田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稿件不但数量充足, 质量也比往年大大提高,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单位结合“走、转、改”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经过前一阶段“走、转、改”教育, 许多记者积极性大大提高, 接到任务后, 不再眼睛“朝上”, 而是纷纷下基层, 这一下基层, 大家的眼睛都不由地发亮, 发现原来新闻“淡季”还有那么多新闻“大鱼”可抓。有记者跟随福建感动人物曾德梅老人下乡助学和爱心阿姨林瑞容等走村入户送温暖;有的记者专门蹲守在汽车站, 拍下一组组生动鲜活的回乡镜头;还有的记者利用回乡过年的机会, 深入父老乡亲家采访, 多角度报道乡村春节的喜庆氛围、百姓生活和假日经济等。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春节期间莆田市广播电视台共组织40多位记者深入基层300多人次, 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广大干群坚守岗位等开展宣传报道达420多篇次, 这些新闻作品大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如《除夕夜公安消防部门“零点行动清剿火患”》、《除夕留校学生不孤单》、《东庄镇民企话回归》、《梧塘农民文艺踩街闹新春》、《涵江车鼓吹村奏响新生活》、《盖尾镇石马村举办春节运动会》、《荔城区回迁户鲤鱼龙灯闹元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盖尾镇石马村举办春节运动会》, 这条新闻采访的时间是大年正月初一, 也是莆田当地按照传统家家户户携家带眷去“游春踏青”的好日子, 但是驻仙游县记者站的记者还是放弃了这一年一度全家人难得团聚的机会, 来到盖尾镇石马村, 采写了石马村农民运动会, 用镜头记录下了丰收农民欢庆佳节的喜悦和追求健康理念的新境界, 新闻一经播出, 就在广大观众中产生积极反响, 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二、转作风是走基层、改文风的内在要求, 走基层、改文风是转作风的生动反映

所谓的作风, 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 有时亦指文艺家或作品的风格。一般来说, 作风可以分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从这一点来说, 走基层、改文风是转作风的应有之义, 是其内在的主要要求。

其突出表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 转作风, 是走基层改文风的动力之源, 好的作风的能促进和保证每个新闻工作者自觉地走基层改文风, 养成习惯, 产生成效;

其二, 转作风, 是走基层改文风的精神之纽, 只有通过作风的转变才能保证工作方式的转变和文章风格的转变;

其三, 转作风, 是走基层改文风的文章之魂。俗话说, 言为心声, 好的思想、好的作风自然而然会体现在为文者的字里行间, 一个思想无趣、格调不高的人, 怎能指望他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 新闻创作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新闻工作人员如果没有真心实意地深入地走进基层, 走进百姓中间, 听取百姓心声, 了解群众疾苦, 掌握基层的生产生活情况, 就无所谓真正地转变作风。同样而言, 一个新闻工作者没有以普通老百姓为师, 提倡并实行言之有物的新鲜朴实活泼的文风, 就无所谓真正地转变作风。

新闻媒体人, 特别是在党的新闻战线工作的新闻工作人员, 他们所担负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目的, 就是为了教育、团结、发动和引导群众, 为了党确定的共同的事业目标而共同奋斗。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 自己却不愿走入基层, 不能改变文风, 不了解百姓心声, 不懂群众语言, 又怎么能期待他去发挥本来应有的作用呢?说到底, 要靠他去做教育、团结、发动和引导群众的工作, 只能是缘木求鱼, 无济于事。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所作的著名的《反对党八股》的演说中, 曾大力提倡生动活泼, 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他特别指出, “写文章要先搞调查研究, 要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而这些如果没有扎实的作风作支撑, 只能是一句空话。

莆田市广播电视台开展“走、转、改”活动后, 经过认真筛选, 在远离该市中心的山区、沿海等地, 如仙游县书峰乡、秀屿区埭头镇、涵江区大洋乡莲峰村、梧塘镇枫林村和南日岛驻军等, 专门建立一批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联系点, 由台领导亲自带头, 广播、电视和各县区记者站纷纷下乡进村, 广泛开展蹲点调研、宣讲、采访活动。在活动中, 他们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鲜活的新闻在基层”, 记者通过深入乡村, 进一步了解基层、融入群众, 进一步增进与群众感情, 拉近同群众的距离, 克服疏远群众、淡漠群众、游离于群众之外、凌驾于群众之上的不良风气, 进一步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记者们先后采写了《仙游书峰:农业变旅游农民变股东》、《仙游金溪:连心桥搭起希望和和谐》、《涵江白沙:干部下一线:助推项目建设》、《乡村办起英语班》等报道, 这些报道一改过去冗长、书面语式的风格, 运用通俗口语、晓畅明白的语言, 力求“短、新、实”, 做到生动有趣, 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亲和力、吸引力和公信力。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仅电视部门头两个月选送省台的稿件就大大增加, 电视社会新闻部采访的258条新闻中, 有136条被选送省台, 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但是现在在新闻界, 仍然还有不少新闻工作者普遍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知:当下交通这么便利、技术这么先进、资讯这么发达, 一个电话、一件电子邮箱, 别说农村, 就是全世界, 也能做到畅通无阻, 消息灵通, 一网打尽, 还需要像过去那样靠双脚走路, 走街闯巷, 进入基层吗?他们的这种认知是有偏差的。现在许多地方的新闻媒体机构和新闻工作人员普遍出现官僚化、机关化、衙门化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四靠”现象:找新闻, 基本靠跑政府部门要线索;写稿件, 基本靠会议拿材料;拍录音, 基本靠领导干部现场发声;拍画面, 基本靠城市美景作背景, 新闻里出现的农村镜头少了, 关于基层百姓声音少了。产生这样的问题与上述的认知可以说是不无关系的。关于这样的问题, 毛泽东曾经早就有预见过, 他说:“突出的表现是‘五多五少’”。就是说, 会议多, 联系群众少;文件、报表多, 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 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 学习少;一般号召多, 细致地组织工作少。他不客气地批评道:“官僚主义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作风, 一年不用扫帚扫一次, 就会春风吹又生了”。

归根结底, 走基层、改文风, 必须靠转作风去解决。有了好的作风, 走基层、改文风就会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变为生活的习惯, 形成自然。

当然, 通过广大新闻工作者勤走基层、努力改变文风, 老百姓自然而然也就会从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努力表现以及新闻媒体所呈现的点滴变化中, 发现、感受到他们作风的转变。

走基层、改文风是转作风的具体实践, 同时也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 接触火热生活, 感受蓬勃时代脉动的生动表现。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多走入基层, 多了解基层实际情况, 多思考基层正在发生变化的问题和现象, 多在服务基层的工作中增长本领和才干,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新闻素质和能力, 使新闻报道更贴近群众, 进而把时代的主流价值和鲜活美好的生活画面送进公众视野和心田。

三、改文风是走基层、转作风的必然体现, 走基层、转作风是改文风的重要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 物质决定意识。走基层, 是转作风的一项重要载体, 能不能踏踏实实走基层则是转变作风的重要表现, 而只有通过走基层、转作风, 和基层百姓打成一片, 了解第一手资料, 才能自觉促进文风的改变, 才能在文章中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用。所以, 走基层、转作风从根本上说是改变文风的重要途径。

“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文风问题从来不是小事。每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基本共识:党风决定着文风, 文风体现出党风。所谓文风, 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 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特征, 是社会上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章现象。窥一斑而知全豹, “人们可以从整个文风状况中判断党的作风, 评价党的形象, 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2]。

对于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 改进文风不仅是工作态度的问题, 也是一种作风问题, 反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 因为改进文风, 不仅关系其新闻作品、新闻报道是否能出彩、出新、出境界, 而且还能够体现出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操守, 是否是真正地在为自己的工作职守负责、为新闻媒体的受众负责、为广大人民群众负责, 好的文风是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人民的。

群众语言来自生活, 发自肺腑, 行诸口舌, 是民生甘苦、喜怒哀乐的直接表达。莆田市广播电视台开展“走、转、改”活动, 不是把“走、转、改”活动单纯看作是一项简单的宣传工作和任务, 简单应付了事, 而是扎扎实实结合“走、转、改”活动的各项要求, 向老百姓“学说话”, 不断提高记者文风水平, 活动中特别强调四点:1.侧重做好体验式采访, 做到实在不虚夸, 鲜活生动;2.坚持真正让群众成为报道的主角, 主次分明, 主角突出;3.注重抓细节, 找故事, 用群众看得见的事实和真实的感受, 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动性;4.突出乡音乡情, 增强感染力和亲和力。在这几个原则的指导下, 莆田市广播电视台在“走、转、改”活动中, 涌现出许多精品佳作。在这些报道中, 鲜活的语言成为最显著的亮点, 许多记者结合报道选题的类型、问题的针对性、观众的需要, 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语言风格, 表现为“四个一点”, 即开掘得“深”一点, 讲理“透”一点, 说得“软”一点, 写得“美”一点, 做到文笔清新简洁, 现场感强, 语言朴实可亲, 通俗易懂, 这其中如《“黄金搭档”破解“天下第一难”》、《“及时雨”浇开“幸福花”》、《坐着长凳看大戏》等, 这些文章从标题看就让人眼前一亮, 内容更让人感触良多。难怪有观众评价说, “走、转、改”活动让你们荧屏带着以前所没有的温馨气息向我们扑面而来, 现在的新闻报道让我们有了很强烈的欣赏欲望和兴趣了”。

一个有点新闻业务能力的人, 不一定能够创造出好的新闻作品。但是一个具备新闻功底、有新闻敏感性的新闻工作者在基层呆久了, 肯定是能够发现出与众不同的新闻点, 创作出别出心裁的新闻作品。“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 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 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这是新闻界老前辈魏巍著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开头语, 激情澎湃的语言为文章开了好头, 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从中我们也明白了作者为何能创作出如此影响巨大思想深刻的新闻作品的原因。原名魏鸿杰的魏巍, 解放后已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学校教育科副科长和《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等职务, 按现在的话, 也是领导干部, 但他没有选择呆在后方, 而是奔赴朝鲜战场, 来到最前线, 下到最基层, 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在火热的战斗中, 魏巍产生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激情, 回国后,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很快就在《人民日报》发表, 并立即在全国以及朝鲜战场的志愿军部队产生强烈反响, 推动了国内开展抗美援朝的热情。“最可爱的人”就此成为中国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毛泽东专门批示“印发全军”。同时, 文章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教材, 延续至今。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基层, 最好的新闻永远在脚下。这应该成为所有新闻工作者的一句座右铭!

总而言之,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辩证联系的统一体, 三者既要统一于新闻工作的理论要求中, 也必须毫无疑问地统一于新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只有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认知能力、实践水平, 才能提高新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保证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泉州电台陈忠坤《走入基层的感动和收获》.中国记协网.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结报告 篇3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当代中国社会对传者的要求,在其他国家不可复制。

在我国的传媒界,存在着一些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相悖的现象,例如,有的记者不愿意下基层,涉及基层的新闻报道只是靠打个电话、网络邮件等间接途径来完成,这就大大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所以,必须通过大规模的组织动员,鼓励记者转变工作作风,下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使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在文风方面,提倡用“我”这种第一人称进行报道,以使记者的直接经验充分呈现。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也是中共中央向全党提出的向人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要求在传媒业界的体现。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从眼睛向上到眼睛向下,这种重心转移的背后,是对执政党合法性基础、资源的考量,是对党员干部、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之一,新闻媒体也自然包括其中——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责无旁贷。《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的资深媒体人刘明洋2011年9月9日回答笔者的咨询时对笔者说,作为集团的领导之一,他现在要保证每个月带领记者们下基层一次,回来后要亲自执笔写一篇详细的下基层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记者刘菲也向笔者介绍说,《人民日报》是按照职务高低分期安排下基层活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特别制定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领导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方案》,计划在2011年9月初至11月底,由台领导按照各自分工范围,以全台各频率为主体,组成若干个下基层小分队,根据各自频率定位,自主确定对象地区,自主策划选题。

就“走基层”的社会功能来看,可以从显功能和潜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两个角度来分析。

就显功能和潜功能而言,“走基层”的显功能,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2011年8月9日召开的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视频会议上所强调的:新闻媒体要深入到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接受社会实践的锻炼;要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简言之,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接受社会实践的锻炼,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上述目标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倡议者希望实现的显功能,这些功能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新闻媒体的从业者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践行程度。

从潜功能方面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对参与主体也会发挥一些微观层面的作用,这些功能是潜在的,是活动的发起者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实际上,很多社会行为都同时存在潜功能和显功能,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笔者于2010年10月到北京海淀党校参加培训,本来的显功能当然是接受党的理论、政策、方针教育,但笔者在三周的时间里收获到了来自不同的北京高校同仁之间的坦承与友谊。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位于甘肃陇南的灾区记者们不顾危险、克服道路不通的困难,坚持到灾区第一线去。他们依靠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充分报道了灾情,同时,也充分安慰了人民。时任陇南电视台台长的陈永贵2009年4月底向去陇南调查地震灾害及灾后重建报道情况的笔者及随行师生介绍说:在地震刚刚发生之后,政府给了灾民物质上的支持,深入灾区的陇南电视台记者给了灾民精神上的支持,很多灾民见到记者后大哭,他们像看到亲人一样,找到了精神的宣泄口。同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发挥其显功能的同时,也存在着其必然的潜功能。中国传媒大学2010届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现供职于黑龙江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朱方芳2011年9月6日在人人网上回复笔者的留言(关于记者下基层,你有何感想和体会?盼复!)时这样写道:“老师,我刚去了几次基层,去大兴安岭林区拍了公路勘测者,一天的路才走了一半,已经疲惫得连话都不想说了。其实现在下基层这个表述我觉得有点不妥,基层本来就是记者应该在的地方,用‘下’字来形容就不太合适。在基层感触特别多,人性的好多东西特别吸引人。比如那些话不太多但是特别有韧劲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的人,其实一点都不会觉得生活累。”方芳的回答充分说明了下基层的潜功能。在任务范围之外,记者可以体会到平凡劳动者的心灵境界:话不太多但是特别有韧劲,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他们并不会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觉得生活累。这些关于人性的体验对下基层的记者本身是一种震撼,是特别吸引他们的地方。

只有意识到可能会出现的负功能,才能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其发生,也才能使正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正功能、负功能。因为,任何社会行动都是人的一种选择,作为选择,一定有利有弊。今年7·23动车事故处理的负功能在民间有很丰富的、多角度的传闻和解释。无论何种社会行动,无视负功能的存在都是愚蠢的。只有意识到可能会出现的负功能,才能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其发生,也才能使正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就笔者访谈和观察、思考所及的资料限度,笔者认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存在以下几种负功能:

其一,流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笔者发现,很多电视台、报纸都开辟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正在成为一场如火如荼的媒介运动。但是,笔者所担心的是:这种运动似乎有一种追求为下基层而下基层的趋势。有的专栏中,报道的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比如,记者走了多远的路,到了什么什么学校,看到一群孩子在上课。他们中午吃自己带的冷饭,立志考大学改变命运,等等。笔者真不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有什么意义?难道只是为了凑数,证明这些记者下基层了吗?其二,过多、过滥、鱼龙混杂的下基层活动非但不能很好地起到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心声的作用,反倒会引起群众反感,甚至增加群众的负担。基层干部频繁地接待媒体的“下基层”活动,势必会增加基层的招待费用,分散基层干部的精力。因此,需要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精心的策划,周到的安排,选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去采访,以避免盲目性、形式化的、为下基层而下基层的下基层活动。第三,正如方芳所说的,基层本来就是记者应该在的地方。《北京日报》的佟志革编辑2011年9月9日回答笔者的咨询时也谈到:记者本来就应该在基层,下基层是对媒体领导而言的,领导要下基层。笔者认为,对下基层的主体不做具体区分的现状,不仅是逻辑上的混乱,更会造成角色的混乱,特别是把本来是记者分内的角色规范当做一种高标准来要求,会给传媒业界带来不良的影响。这正如一个厂长的分内之事就是搞好生产,但是他把生产搞好了却被大加赞赏,这不是很滑稽吗?所以,笔者建议:一定要尽快区分出下基层的主体到底是谁?不是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个集体称谓,不可能下基层。也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从基层获取新闻信息,是作为记者的职责所在。下基层的主体应该是新闻媒体的领导干部。

总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当前中国新闻媒体的一道媒介景观,需要我们从广泛的、深入的社会视角去审视,尽量避免其负功能,这样才能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部“真经”念正,不使其念歪。否则会事倍功半,发挥不了应有的显功能和正功能。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篇4

2011-08-22 23:45: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有4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朱竞若)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总体部署后,北京市委高度重视。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专门对北京市新闻、理论、文艺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企业去,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感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冷暖,更好地履行职责、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讴歌伟大的时代。

刘淇在批示中指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北京市新闻战线要认真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总体部署,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这项活动,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感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冷暖,更好地履行职责、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讴歌伟大的时代。

刘淇在批示中希望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企业去,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积极报道全市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伟大实践,采写出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反映火热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品力作。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全市新闻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积极参与,发挥优势,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努力为首都科学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也要积极响应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和要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当今伟大时代的传世佳作。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结报告 篇5

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宣传部为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深化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有关精神,鼓励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决定在全镇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县委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精神,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三深入”要求,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加速赶超、强县惠民”、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口号,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树立荷叶镇新闻战线良好形象。

二、部署安排

1、及时动员部署。荷叶镇宣传办召开宣传干事、通讯员动员会,根据统一安排,对我镇开展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引导大家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重要意义,认清活动的指导思想、主 1

要任务、方法步骤和目标要求,不断增强参与活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积极性主动性。

2、深入开展下基层、结对子等密切联系群众活动。要在乡镇、责任区、村部、村民小组等基层一线建立联系点,组织宣传干事、通讯员与偏远地区群众结对子,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了解基层、融入群众,切实增强对国情的理解,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解,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解。通过与贫困群众结对子、定点帮扶、双向互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克服疏远群众、淡漠群众,游离于群众之外、凌驾于群众之上的不良风气,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

3、大力倡导“短、新、实”的清新文风。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拉近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群众能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着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要通过开展范文学习、群众评议、好策划好报道评选等多种活动,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引导新闻记者、通讯员改文风出精品,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4、开设“走基层”专栏。要在镇、责任区的展览区开办“走基层”专栏,集中展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成果。要精心策划选题视角,丰富表现技巧,全面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投身经济建设,“富厚堂”、“白玉堂”、“九峰山”等精品旅游开发的伟大实践和

生动创造,反映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实际变化,反映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美好生活,展示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欢迎各界新闻记者深入改革建设前沿和群众生产生活一线,多挖掘现实素材,多采写反映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场报道,少报道内容空泛、流于形式的会议新闻,不断增强宣传报道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各部门、责任区每周至少推出基层报道3至5篇,并及时向宣传办报送。

5、坚持把体现群众观点贯穿到日常报道中。要将深入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宣传报道中,特别是重大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政策解读和热点引导等宣传报道中。鼓励记者、宣传干事、讯员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一线,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把镜头对准普通群众,多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多报道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新闻,多报道反映实际、反映基层的新闻,不断增强新闻宣传报道的实际效果。

三、工作要求

1、立组织机构。

成立阿荣县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

成员:

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人。

2、制定方案。根据县里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分解细化工作措施。要针对媒体特点,打造个性化载体和平台,使活动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要把开展活动和开展新闻业务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活动促进业务工作,以业务水平的提高检验活动的成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确保“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形成声势,又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3、有关制度。要结合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健全学习和调研制度,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编辑、记者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在调研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完善宣传干事、通讯员岗在岗培训制度,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4、督促检查。要将下基层采访情况作为宣传干事、通讯员的重要内容、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通过督查、考评、奖励制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向广度拓展,向纵深推进。

中共双峰县荷叶镇宣传办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结报告 篇6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方案

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会上要求,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为深入贯彻落实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着力加强报社的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报社各项工作的进程,更好地服务于政法大局,按照市委宣传部的部署要求,报社决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确保此次活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增强报社的公信力为重点,坚持为基层服务,坚持弘扬正气,坚持优良文风,努力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水平精良的新闻队伍,促进报社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重庆法制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领导小组。

长:陈 姚

副组长:袁 流 何 斌

成员:程 一 袁晓春 程建中 吴为民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程建中同志兼任,幸小节、谢琳为办公室成员。

三、工作步骤

本次主题教育为期5个月,从8月至12月,共分4个阶段进行。各阶段工作安排如下: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8月12日,报社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由报社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视频动员会会议精神,就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重要意义、必要性、紧迫性进行思想动员,并就活动进行安排部署,通过学习达到提高认识、增强实效、规范行动的目的。

(二)学习讨论阶段。2011年8月,在报社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学习以及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员工的爱社精神,形成一种自觉的、警醒的、坚定的精气神。认真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 话精神以及刘云山部长的讲话精神,查找从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三项学习教育”,并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问题组织专题交流学习。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报社全体员工至少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自查在从业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并梳理个人从业的经验教训。

(三)深入基层阶段。2011年9月至11月,报社根据市委宣传部以及重报集团的统一部署安排,切合实际策划“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报道活动,开设专题、专栏。同时,报社落实与各基层的对接口子,由报社领导班子率领采编人员,分期分批至对口基层进行定点帮扶、实地采访,下基层的采编人员必须每人每月采写3-5篇新闻稿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写新闻,真正地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总结评比阶段。2011年12月,各部门根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自查总结,并为报社发展提出整改性措施以及建设性意见,报社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比,进一步完善报社的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向广度深度展开。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三项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因此,报社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行动,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积极推动活动开展。

(二)增强实效。报社全体员工要着眼于坚持党的新闻事业的宗旨,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的能力素养,抓住重点、找准切入点,结合本报正在开展的作风整顿专项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和举报,虚心接受群众监督。

(三)加强领导。报社要加强组织领导,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精心组织实施,创新工作方式,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形成领导直接抓、具体抓的工作态势。在活动开展中,细化各阶段工作方案,不断完善报社新闻从业人员管理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建立防范和治理违规、违纪的长效机制。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结报告 篇7

(201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3个月内4次集体学习,聚焦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依法治国等现实课题,授课者在专家学者外新增了“部级官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用行动,表达了一个政党对待学习的“主体自觉”,也传递出一种“重质量、不重形式”的务实学风。

知然后行,行起于知。学习是前进的基础,而学不学、信不信、用不用,以及怎样学、怎样信、怎样用的学风问题,决定着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曾把学风问题视为思想方法问题、工作态度问题,乃至“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不难理解,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书柜中的藏书蔚为壮观,却只是为了摆架子、装样子,很难说他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热衷于钻研厚黑学、关系学,很难想象他会有公道正派的政治品格;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总是遇事凭经验、做事凭感觉,从不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很难指望他能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管理学大师杰克·韦尔奇这样说过:“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对普通人来说,学风如何,是个人进步问题;对领导干部而言,学风如何,却是公共责任问题;对一个执政党来讲,学风如何,则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正因如此,中央领导强调,要从看世界看中国、看现在看未来的广阔视野,从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实现党的根本宗旨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习、弘扬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紧迫性,在全党兴起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聚集推动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今天,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学习、重视学风,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力不足”的忧患。身处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时代,置身“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的网络环境,面对尾大不掉、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和发展难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焦虑,甚至捉襟见肘、动辄得咎的恐慌背后,是因为不注重学习导致的知识老化、思想僵化和能力退化。从这个角度,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学以经世,领导干部学习与否、学风如何,不仅是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更是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

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学风问题,最大的学风不正,是不重视学习、不注意学习,有些党员干部热衷于迎来送往、忙于事务应酬,学风不浓、玩风太盛。学风不正最普遍的现象是“空对空”、“两张皮”,学的一套、说的一套、干的又是另一套。概而言之,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愿学、不善学、不真学,主观原因在于其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出了问题,客观原因则是用人机制、用人导向乃至政治生态上发生了偏差。

试想,如果那些带着“问题意识”,经常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往往因为“报忧多于报喜”,即使工作取得出色成绩,也引不起上级重视,而那些跟得紧、跑得勤、常在领导身边晃悠、常和领导推杯换盏的人,由于深得领导信任而被重用;如果那些经常沉下去、接地气,认真搞调查研究的人,往往因为在上级视野之外得不到提拔,而那些浮在上面,“学学词、练练嘴、表表态”的人,却因为表面文章做得好步步高升,学习的价值如何充分体现?良好的学风又怎能得到弘扬?从这个角度,只有让“学习”成为干部进步的可靠阶梯,让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的干部得到重用,才能真正形成浓郁旺盛的求知之风、刻苦钻研的探求之风、博学慎思的思考之风。

走基层 转作风 促发展 篇8

——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领导深入课堂、宿舍、食堂、基地开展调研

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要求:“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发扬群众工作优良传统,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到课堂去,到宿舍去,参加支部活动,直接联系和服务师生并形成制度,真正与师生面对面、心连心”。一年之计在于春。发展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开好头,起好步,工作要乘早部署、乘早落实,落实需要雷厉风行的精神,更需要时不我待的精神。人勤“春”来早。月 24 日至 26日,学院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以“谋划新开局,实现新突破”为主题的新学期教职工培训,确立了“国内一流、世界水准”的奋斗目标,安排部署了 2012 年的工作。

为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使全院上下按照学院党政确定的发展战略,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不懈求发展,学院领导以一种雷厉风行、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的精神,走向基层,深入课堂、宿舍、食堂,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在走基层中广纳民意、汲取民智。如何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谋划,如何在统揽全局中推进工作,如何为今后几年谋篇布局,是“一年之计”的精要所在。月 2 日,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来到教务处、示范办、职教研究所,就学院的“六二”发展战略听取专家教授们的意见,经过不断的讨论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战略。关于学院的发展,简略地概括为“六二”发展战略。(坚持“两为方针”: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树立“两跟理念”:即牢固树立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的理念。构建“两个体系”:即一是纵向构建新疆农业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横向构建多赢开放性办学体系。提升“两个提升”: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建好“两个校区”:即建设好昌吉本部校区和东泉校区,为学院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发挥“两个引领”:即引领新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引领全国农业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实现一个目标:即实现国内一流、世界水准的目标)。月 2 日,李玉鸿深入到经济贸易分院、农业工程分院开展调研。他指出,经济贸易分院成立时间较早,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办学实力雄厚。新的发展阶段为分院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充分把握好机遇。他要求,分院要抓住自治区第三产业大发展对人才“大需求”的历史机遇,利用好深厚的办学积淀,勇担责任,创新发展。在专业建设上,要加大物流、酒店管理、旅游等人才需求的调研与论证,加大建设力度。他要求农业工程分院要扩大开放办学程度,实现体制机制的新突破。要积极协调与自治区农机局及相关农机企业的关系,做好机电一体化(农机方向)人才培养工程,同时应积极与相关中等职业学校、技师学院的合作,做好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为昌吉州乃至自治区的农牧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随着乌昌地区汽车市场迅速崛起,加强与中锐、成通等企业合作力度,引企入校,共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共赢。他提出要在加快现代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农业工程分院优势,顺势而上,加快筹建成立农业机械化学院。月 7 日下午,李玉鸿来到学生处,与学生处工作人员及学生助理进行亲切交谈。他对学生处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学生处学生助理的工作进行了指导,他指出,作为学生处助理一定要有服务意识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月 8 日,李玉鸿深入吉瑞祥校区,那里是 418 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地处市区边缘,那里的师生同样也牵挂着他的心。李玉鸿带领人文分院副院长卡哈尔等来到该校区,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深入到学生食堂、宿舍、班级、图书室、文体活动场所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并与随行人员一同在学生餐厅就餐,体验饭菜质量。月 13 日,上午,李玉鸿来到园林科技分院,走访了三个教研室和两个科室。在调研过程中,他对园林科技分院专业建设及学生管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专业建设要特色鲜明,基地建设要有突破、有创新;同时希望教师能够加强实践锻炼,走出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走访了园林科技分院之后,他又来到生物科技分院开展调研。在生物科技分院他着重强调要加快榆泉基地建设,为新疆现代农业提供模板,拓展学院大发展的空间。“纲目不举,四维不张”,抓住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月 7 日上午,学院院长王毅深入教学一线,对社科部谭琼琼老师的课程进行了督导听课,并详细填写了“院领导教学工作指导意见表”。课后,王毅院长和谭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对谭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以问题为主线,由浅入深开展教学,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建议青年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开阔眼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月 8 日,学院办学资源研讨会在图书馆二楼会议室召开。王毅院长出席会议。月 9 日下午,王毅院长对 1、2、8 号学生公寓楼的住宿环境进行了实地查看。他要求宿舍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学生公寓卫生维护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他还与学生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问一一作答,他鼓励同学们要克服各方面困难,认真学习,学好知识技能,服务社会。

东风吹来满眼春,协力绘就新画卷。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留下了原晋南、阿不都热依木·克里木、许建英、袁瑞祥、吾甫尔· 艾买提江、王山虎等领导的足迹。

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原晋南: 2 月28 日-3 月 1 日,深入东泉校区,检查落实中职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3 月 9 日参加学院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以专题活动为载体,扎实抓好宣传教育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宣传教育队伍的自身建设。学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杨贵泉:利用在中央党校学习之余,带领信息技术分院领导、教师向教育部汇报工作,争取学院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阿不都热依木·克里木:在全国招生工作面临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利用寒假开展外围调研,提出富有创意的招生模式(与本科院校分段培养专升本、招收退役士兵免试上高职、和自治区农机局联合培养农机专业高职学生); 3 月 14 日,带领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生物科技分院、国际合作分院开展调研,及时召开招生座谈会,就今年的招生形势进行再分析,再安排;三·八节日来临之际,慰问离退休女教师并召开座谈会。

学院党委委员、纪检委书记许建英: 3月 1 日,对东泉校区开学后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了检查,与南疆三地州两后生阿克苏地区各县的带队老师进行了座谈交流。3 月 7 日深入经济贸易分院,了解分院的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实训实习,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袁瑞祥: 3 月 2日中午,对食堂伙食供应、食堂卫生、学生就餐情况进行了实地查看,并与学生进行亲切交谈。3 月 8 日,召集后勤处、资产处等相关部门进行实地检查并召开会议,就南区户外工程项目做进一步研究讨论,制定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对学院现存的“冷、漏、破、垢、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并拟定了初步的维修改造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对学院现已建成的运动场进行了现场检查,并要求做好运动场维护工作。

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吾甫尔·艾买提江: 3 月13 日,深入学生 8 号公寓楼,走进宿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是了解学生对学院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意见;二是对民族学生对宗教进校园问题的看法。3 月 12 日,深入动物科技分院,与分院领导交流,一是党员发展情况,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二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三是对少数民族教师形势政策课讲师团组建情况与教职工信仰宗教等问题。

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山虎: 3 月 9 日,带领有关人员深入伙食科调研中国电信实施的一卡通使用情况,在食堂与学生一起共进午餐,开展交流。落实是具体的,一具体才深入;落实是细致的,一细致才到家;落实是过硬的,一过硬才见效;落实得越彻底、越好,成效就越大。而学院领导带头开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给我们的感悟和启示也在于此。

上一篇:拓展游戏:“杀人游戏”下一篇:办公室二季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