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语法发展历史研究

2024-07-01

满语语法发展历史研究(通用2篇)

满语语法发展历史研究 篇1

满语语法发展历史研究

研究背景:

满文是16世纪末努尔哈赤下令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17世纪皇太极下令达海对“老满文”进行改造,称“新满文”。满文通行约三百年。在清代满语被定为国语,清光绪九年(1884)新疆建省後,使用满语的人数达4万余人,其中除满族外,还包括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也使用满语。

研究满语对于研究清朝的历史文物了解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及衰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

季永海、刘景宪、屈六生等编著的《满语语法》一书中,在对满族及其语言文字的历史,满语的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均进行研究。它是在满语教学、史料编译、语言文字研究的实践中所积累的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以清代的满文文书档案、图书资料为主要依据,汲取了前人研究满文的经验,并阅读国外满文研究的一些成果,从而对清代满语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

为此,可借助其对于满语语法研究的成果,借鉴其对“老满文”和“新满文”语法的比较的方式,进一步研究满语语法的发展历史。

研究方法:

满族辛亥革命以後逐渐改用汉语,目前能够掌握满文的人已经很少。不过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实际上可以被视为稍加改动的满语,他们一直使用这种语言至20世纪中叶。目前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人仍旧在进行锡伯文的教育,并出版有锡伯文的报刊。

因此,可以分小组查阅女真族、清朝及其之后有关的历史文献,从中比较、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再进行汇总、讨论,记录与调研有关信息。

再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满语不同时期的语法进行分类、比较,总结出满语发展历史的大致框架。

对于无法查阅的空缺信息,可通过在满语当前使用地区及历史发源地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记录下当地居民对满语的形成与发展的讲诉情况。各小组再进行汇总、比较,对有效信息再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核实。

最后将调查结果汇总,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满语语法的发展情况,并对不同时期的满语语法进行比较。

研究的价值:

历史上,满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长达三百年,满文作为当时的国语,在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通过对满文语法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可以有助于研究清朝的发展历史以及通过满译的古籍研究了解中国更长远的历史文化。对与外国学者来说,通过研究满语同样可以从中找到历史上清朝与外国交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外国的历史及其与中国的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满族辛亥革命以後逐渐改用汉语,目前能够掌握满文的人已经很少,因此可走访调查的群体数量较小。而且由于满语的历史文化久远,能够传承下来的口头或文字资料均有限。

满语语法发展历史研究 篇2

关键词:满文满语;濒临灭绝;新媒体;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H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32-02

引言

满语是以建州女真语言为基础形成的,隶属于阿尔泰语系。有清一代,满语满文曾作为“国语清文”使用了近三百年。目前,满语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满语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极度濒危语言”,处于灭亡的临界状态。满语的消失便意味着与相关满族珍贵资料的丧失,意味着满族人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消亡。因而政府、社会各界在热烈探讨其保护性措施。现在,对满族语言文字进行收集、整理和应用创新,可以使其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和发展,这部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满语的生存现状(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调查地)

1.满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现状。据辽宁省“政协保护和传承我省少数民族(满族)文化对口协商会”上所了解到,虽然辽宁省的满族人口众多,即平均八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满族人,但在辽宁省范围内,真正能使用满语交流的只有九个人。虽然满文长句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但是,有些满语短句现在仍存在在各地方话当中,其中,东北话中的满语最为丰富。例如:哈喇(hā 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再如:咋呼(zhà hu):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悍妇”,而今意为大呼小叫。

据我们在新宾县县城随机采访的问题,其中有一问题为:以下词语中,哪些是从满族语演化过来的?

由上面的双选题调查结果发现,全部选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6%,接近了一半,比之前预计的结果要好很多。据在满族自治县调查随机采访的问题,经过整理,发现大部分满族村民是从小因为语言环境的影响,学习到满语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所说的东北话中存在的这些词汇是满语词汇,而且也没有想要继续了解其来源的行为和意识。本民族的人根本不知道满语词的出处、原意,根本达不到对满语的传承保护作用。

2.满语地名。在东北地区,有很多地名是满语地名,只是后来逐渐演变,后人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出处以及含义。例如:大连(满语读音:嗒淋)、快大茂(满语中称呼“花曲柳”为“扣特”,“树”为“茂”)。满语地名在辽宁省的存在率很高,但是接近50%的地名都是由满语发音和汉语发音结合而成的产物,所形成的地名根本没有含义。当地村民,甚至包括老年人十分容易误解其满语地名的来源和意义,这样,这个“误会”将一直传给自己的子孙。最后导致,真正的地名来源被虚假的谣言传说取代。

3.满语牌匾的使用情况。对于牌匾的满语使用,就要涉及到翻译的工作。我国满语翻译仍然处于一种无标准化的状态。一般汉字译成满文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直译,利用古代所用的意思直译过来;二是音译,即是把汉字直接用满语发音音译过来,如:“政府”一词在翻译时要使用音译。古代没有“政府”这个词,只有“衙门”。但是“衙门”指的是刑事,民事,税务,公安,检察,法院等职能聚集在一起的机关,而现代的“政府”已把大多数职能分开,并不能用“衙门(yamun)”直译“政府(dasan yamun)”。而由于满语没有在近现代得到广泛使用和发展,导致新兴出现的实物并不能准确的进行翻译,所以智能采用音译,如:“邮电局”是近现代社会才产生的,古代没有这个机关,新宾县在早期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用的是满文“驿站(giyamun或dedun)”。“驿站”原指军队士兵更换马匹,休息之处,和“邮电”毫无关联,即采取音译。

4.满语教育现状。满语的教育在我国发展缓慢。据了解,辽宁省新宾县从2004年以来,连续建设成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对全县的中小学进行了布局调整,学校由原来的100多所,调整为现在的49所,其中包括一所省重点高中“新宾高中”。然而对于满语教育,大部分学校是没有设立课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族人口的逐渐增多,学生课程紧张以及高考没有设置满语考试。

在新宾,唯一教授满语的学校为永陵满族小学,成立于1954年7月。学校自编满语教材(日常用语100句)、满史教材。作为校本课程,每周每班一课时。由两名教师任教。目前,满族小学的孩子们己初步解掌握了满族历史文化,可以用简单的满语进行打招呼和会话。

二、满语保护、发展及应用建议

1.针对满语教育的建议。

(1)加强满语师资的培训工作。在原有的满语教材基础上,编写适用于小学、中学、社会自学不同档次的地方特色教材。选聘、培养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热爱满族文化的有志青年充实到满语文教学及科研岗位上来,将这批培养对象选送到有资质的学院培训深造,不定期的聘请知名的满学学者到我县开展讲座讲学,不断提升教育界对满族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切实提高教学水准。组织编写满语教材。

培养满学文化专业人才。加强现有的满语言教师教学能力,利用现有的满学研究人员对青年学者们进行培训,并教授机关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基本掌握简单的满语日常用语,注重对满语人材的培养与传承,对满语碑刻等资料及文字资料进行翻译与整理,使历史资料能够得以传承下来。

(2)推广满语文文化课程。首先,人类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就是在幼年时期,所以加强满语的学龄前教育,有助于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满语教育中,应从日常生活用语中提炼简单文句,以图文并茂的方法启迪孩子对满族语言和文字的认识与了解。多说,多练,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进而达到能在生活场景中独立使用满语进行交流。

nlc202309021156

其次,增设满族学校。在新宾满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已经在现有永陵满族小学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条件适合的初级中学进行试点教学,逐步的推广扩大青少年教育面。所以,接下来应该在现有的永陵满族小学基础上,在有条件的乡镇增设一所满族小学,并成立满族中学,使满族中小学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中华民族凝聚力。

2.满文满语在媒体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1)满语与网络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来源方式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在各个媒体、社交平台建立满语宣传点。由浅入深,先进行“网站满汉双版”化,再向单一的满文话方向发展。各满语自治区县应首先起好带头作用,再向其他领域推行。同时,在社交媒体上,也同样要有满语的身影。如:建立满语微信平台,满语官方微博等等。先将这些基础打好,才能向下一阶段,即满文数字化迈进。

语言文字数字化,即在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将满文与电子科技进行结合,创造性地将满文应用于网络当中。近年来,满语已经在数字化的大环境下逐渐失去了使用机会,像满文不能用键盘敲击出来,满文在电脑上只能用图片格式显示,这样的尴尬局面都阻碍了满语的发展变化。像藏语等其他民族语言,已经在像IOS、Android、Windows等手机和PC平台上建立了语言信息库、输入法等语言工具。所以将满语进行数字化改革,势在必行,如:发明满语输入法,建立满语语音库,设立满语资源云端等。

(2)满语与电视媒体结合。电视作为新世纪传媒的产物,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甚至说是“家庭成员”也无可否认。而电视剧更是成为居家必备,天天说地的饭后谈资。对于怎样用电视媒体来传播满语?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培养一批专业的满语翻译和配音演员,将热门电视剧进行满语配音。实际上,这些方法已经在其他民族地区和民族电视台实施了,效果很不错。例如:青海卫视将自己的综合频道节目制作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汉语节目,另一种是藏语节目,而且节目种类多样,对于藏语节目并不限制在新闻播报等基础节目,而是增加了娱乐节目的翻译和引进。

满族是清朝的后裔,针对这一事实,将人们喜闻乐见的清宫剧进行满语配音,如《甄嬛传》、《康熙秘史》等热门剧。同时,当地电视台的广告也可以做成双语,增加对当地民俗和特产的归属性和认同性。满族自治区县应将努力推进满汉双语话作为之后的改革目标,实现地方电视台特色化、民族化。

(3)满语与音乐相结合。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传播能力非常强,尤其属流行音乐。一首好听的歌曲,可以红遍大江南北甚至是全世界。凤凰传奇的一首《最炫民族风》,节奏明快,歌词朗朗上口,歌曲一出,便在短时间成为各年龄段人中最火的歌曲。其次,满语与音乐结合已经有了很好的先例。宋熙东,满族,是一位满语原创歌手。他从小就对满语有着独特的兴趣。近年来,他以收集满语资料和满族传统音乐、创作满语歌曲为自己的事业,而且创新性地翻唱满族传统口头文化“乌勒本”( 艺术形式类似于蒙古族的“乌力格尔”和藏族的“格萨尔王”)既然有了这样的先例,再加上音乐的强大号召力,满语就能借助歌曲进行广泛传播。

(4)满语在新闻媒体的应用与发展。在中国,有关与满语研究的期刊也有很多,像《满语研究》等。但是这些都是偏向于理论研究的论文和报告,总是和百姓生产生活隔了一层,并不能真正地达到运用发展的程度。《内蒙古日报》在乌兰浩特正式创刊(1948年),其中《内蒙古日报》蒙文版是中国最早的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省级报刊。该报利用蒙古文向蒙古族人民传递了很多有价值、有及时性的新闻,这样的报纸切合了老百姓的所需,也同样达到民族语言传播学习的重要作用。而对于满语来说,不能立即向蒙古语传播方法照搬照抄,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在最初创立满语专版报刊的时候,应进行双语对比;报刊上的内容除了实时消息之外,在最初应多增加满语学习的版面,让人们在生活中能实际运用起来,这样才能达到,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

注释:

1.随机在自治县县城采访50人,其中包括25个满族人士,25个其他民族人士。(收回有效问卷50份)。

作者简介:吕博文,男,1993年7月7日,籍贯:辽宁省抚顺市。就读于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

(本论文为2015年大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消失的文明—论满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与当代应用》的成果,项目批准号G201512026030。)

上一篇:村矛盾纠纷调解制度下一篇:剪下一缕阳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