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转变

2024-09-22

新转变(通用12篇)

新转变 篇1

适应新岗位

实现新转变

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势,作为一名军队正团职领导干部,我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思想上及早做好了转业安置到地方工作的各项准备。从部队到地方工作,是第二次就业,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型,其中既暗藏挑战也孕育机遇。如何实现角色转变,走好第一步,市军转办专门拿出方案对2017军转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我个人学到也悟到了很多,政治上更加坚定,思想上更加成熟,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为实现职业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几天我也在思考,到底如何华丽转身,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一、端正心态,思想上实现角色新转变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摆正自己的心态,是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的关键一步。一是忘掉“过去”。有一句调侃:少尉、中尉、上尉无所谓;少校、中校、上校全无效。虽是军转干部在地方安置面临的大形势,但面对新的岗位和工作环境时,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已经不是管兵带兵的领导,让过去“当过什么长,立过什么功,得过什么奖” 画上句号,把以前成绩、荣誉当作历史,做到“好汉不提当年勇”,思想上首先融入到地方。二是找准“位置”。孙子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在军事上如此,在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人要取得成功、达到目的,必

须正确认识自己。要在新的岗位上开好头、起好步,关键是要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到了工作单位,相对其他同志来说,自己是刚刚起步的“菜鸟”,就要当好“新兵”,就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切实把转业作为一个人生的新起点,从“零”起步,从头做起,当好小学生,以点滴的工作赢得领导和同事及群众的认可。三是珍惜“机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军队转业干部工作,把其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去年拿出11个实职来安置正团职转业干部,我有幸进入XXX工作,从我内心来讲,对市委、市政府是很感激的,组织既然把我放到这个位置,我只有尽快地了解地方与部队在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交际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极早适应,让自己真正融入集体,为全方位开展好工作打下基础。

二、加强学习,业务上形成能力新提高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学习素质提不高,不思考能力提不高。一是学好理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贯彻、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长期任务、刚性任务,全面增强学习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推动工作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持久性。二是学好法规。认真学好法律法规,了解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确保政治上永远忠诚。作为

刚刚步入地方的新成员,面对新环境和新任务,必须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寝食不安的责任感,认真学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各种政策法规,做到依据法规指导工作,依据法规开展工作,依据法规执行工作。三是学好业务。认真研究本职工作,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到问不倒、难不住,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单位里的同事从业时间长,工作经验丰富,本着“学生”心态,主动向领导学,向身边人学,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锤炼本领。认真学好经济和社会知识,了解XX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和社会风俗习惯,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办外行事。

三、尽心履职,岗位上树立工作新标准

“有作为才有地位”,“为”是自己干出来的,“位”是别人给予的,想要别人认可,必须在工作上有所作为。一是善谋事。“在其位,谋其事”,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对属于自己职责范围、部门领导关注的事,既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又要科学分析、综合判断、量力而行。不仅要勤于思考,精于谋划,对标先进,找差距、补短板,让现实优势、独特机遇发挥到极致,还要做到有思路、有计划、有方法。对领导已经交办的按时保质完成,防止出现推一推动一动,被动应付的问题。二是会创新。要干成事,必须注重创新力。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和突出困难,要善于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观察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些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发扬勇往直前,敢打硬拼的精神,保持当日

工作不过夜的工作作风,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只要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对单位工作有利、对群众权益有利的事就大胆地闯、大胆地做,创新创优创业开展工作,树立争创一流的勇气和信心。三是能落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干工作就是要做到讲实话、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就是把当前的任务干好,要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对已干的事,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一件一件地干实,一件一件地干成,积少成多,小事成就大事,实事成就业绩,真正做到领导交办的工作“件件有落实、个个有回声、项项有办法”。

四、纯朴老实,作风上夯实本分新态势

干部干事是本分,干成事是追求,不出事是底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敬畏组织、敬畏群众、敬畏法纪。一是严守政治纪律。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在提升政治定力上下功夫。二是团结合作共事。与同事相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多以沟通的方式,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中去,努力构建和谐处室、和谐团队。三是清正廉洁自律。要以德做人、以廉立身,以勤成业。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地位所惑、不为私情所绊,任何时候,都保持头脑清醒,守住底线,不踩红线。

新转变 篇2

一、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探究欲望

1. 故事引入寓教于乐

小学生爱听故事, 因为故事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悬念性, 引人入胜, 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在教学中以故事引入, 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 教师问学生听过问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么?玉皇大帝让齐天大圣孙悟空看管蟠桃园, 你知道孙悟空是怎么看管的么?学生在下面笑着说:“孙悟空偷吃蟠桃啦!”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讲这个故事:玉皇大帝让孙悟空去看管蟠桃园, 蟠桃树上结了很多蟠桃, 一个个熟透了的蟠桃, 让孙悟空馋涎欲滴。他伸手摘下了一个蟠桃, 吃一口很甜, 吃了几口就扔了。他忽然他发现一棵树的最顶端有一个又红又大的蟠桃, 孙悟空飞身跃到树上, 摘下了那个大蟠桃, 吃了三口, 每一口吃了这个蟠桃的1/4。请你们算一算:它一共吃了这个蟠桃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呢?”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 对教师设置的疑问产生了好奇心, 教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教师无需多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在情感上已和教师产生了共鸣, 寓教于乐。

2. 巧设问题焕发活力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 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让学生从平常处发现问题, 从无疑处设问, 使问题成为点燃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焕发课堂活力,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数“456”, 这个数能被“3”整除么?学生急忙动笔计算, 然后学生回答:“能!”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想一个多位数, 先自己计算一下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 然后说出这个数, 老师不用笔算, 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你们信吗?学生们顿时精神起来, 急忙动笔算, 个个都想把老师难倒。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说出了许多个数字, 老师都能准确判断, 孩子们特别佩服老师。自言自语的说道“真是神了, 老师不用笔算怎么就能知道呢?”教师急忙说:“你们也能学会呦, 现在老师就把规律告诉你们, 你们试试看。”较适合学生一起探究新知, 课堂和谐互动, 兴致勃勃。教师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 师生形成了积极的互动, 学生心情愉快地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 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

1. 动手实践放飞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实践, 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 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要知其然, 又要知其所以然, 不断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份材料 (材料分为三种: (1) 三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2) 三个圆和两个平行四边形; (3) 三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 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制作一个圆柱, 思考: (1) 说说你们是怎样选择材料制作的? (2) 通过实践, 你发现圆柱有什么特征?教师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同学们动手操作, 自主交流, 得出了不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极思考, 感受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增强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利用生活感悟数学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 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创设生活情境, 以形象为主题, 吸引学生主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不断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 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转变教学方式,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不断展现数学课堂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许兆兵.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开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07) :175

[2]赵曦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力潜能的激发.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2 (01) :203-207

转变观念 落实新课程 篇3

一、“健康第一”基本理念的贯彻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然而时代在前进,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不合乎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表现出不够全面与科学。因为这种观念忽视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方面又对一个人的一生将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应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在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这样一个观点,不仅要求身体,而且还要求其心理以及其它方面都健康。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就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健康体育观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的确立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往往选择一些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教学,到最后的成绩评价也是参加这些项目的达标标准来进行评定学生的成绩。往往就造成那些天生身体素质就比较好和一些运动尖子他们考的成绩很好甚至超过最高标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之下,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以往那种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框框里跳出来,树立健康体育观的意识,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带领和引导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使同学们身体素质和体质两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让他们的人人身体都“棒”起来,少生病或不生病。这也是我们上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使身体变得更健康,而每周有限的二节体育课,往往是不能满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的。健康则是一个长期持之以恒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通过短时间取得好的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体机能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既是一场智力的角逐;同时也是一场体力的较量。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将是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把着眼于怎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地培养他们爱好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找到真正的自我。慢慢的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他们的一生。当然,在培养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得让学生掌握从事长期体育锻炼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以上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让他们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

三、素质教育观的体现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本、并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而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以体育技能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动技能的正规化;把提高自身素质和运动能力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新的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多的关注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教学中在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

1、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自身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在一些兴趣爱好上也存在着差别。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这些存在的现象,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生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2、关注学生的可发展性

现代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观念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慢慢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来健体和健心,并根据不同年龄段,自身的生活状况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自主性的选择适合自己,又力所能及的一些体育锻炼手段来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或娱乐。让经常性的参与体育运动成为自己今后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现代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可以说无处不在,而且越趋强烈。一个人要想在当今这个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首先得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让学生明白一个强健的体魄对自身的生存条件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引导、教会学生怎样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特别是艰苦的环境)中如何独立的生存下去。

在当今社会中,交际是人生的一门艺术,不懂得交际或不会交际,是一种缺陷,交际能力好坏,往往关系到一生的成败。由于我们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交流的机会,比如一些集体活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還有一些趣味性的游戏都需要同学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无不需要与人相处、友好交往。因此教师此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学会与其他同学交往,让他们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同窗友谊!这对他们的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魏喜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叫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但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叫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在这个共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在反反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在这种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轻松快乐的享受。同时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缀学生。另外,还有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思考问题,无不处处体现了“以学为主,教师为辅”的先进教育理念。

所以,我校教改要想获得成功,教师角色一定要转变。首先我们应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还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里,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另外,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杜郎口中心教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形态置身于教学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新转变 篇5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2日 点击数:

623 自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联珠镇结合实际按照自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利用开展的民主生活会、周一学习会等时间,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党性分析,认真查找思想根源,深入剖析原因,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与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辐射带动机关、社区和村组共同实践“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一是牢牢把握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核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我镇结合自身实际,始终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深入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认真检查各项民生工作的落实情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格外注意体恤民情、珍惜民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集中精力解决群众的当务之急。此外,还加强和丰富密切联系群众的措施,开展“三进三同”活动,进农院,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在外务工人员,建立信息卡,对其生活状况,特别是留守在家人员的生活情况定期了解。对于失业人员,对其进行生产生活就业帮扶。对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尽可能多的建立村级图书馆、活动室,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感情上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扎实做好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帮扶工作,开展助老献爱心活动,对他们精神慰籍、生活照料,对于特别困难的高龄老人使其纳入低保。加强医保社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参保率,使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惠民政策。

二是牢牢把握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党群干群关系好不好,风气正不正,关键就在于这个地方和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强不强,作风好不好。我镇在抓作风建设上,首先从镇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到抓落实中;特别是还要求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社区)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厉行节约,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八项规定”当做转变作风的标杆,以自身的示范表率作用带动“八项规定”的有效贯彻。比如要求我镇党政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坚决不搞迎接送往,自己下去不要求安排,各村(社区)、组如有安排的,都要求及时阻止和批评教育,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标杆、作出示范,以模范行为带出一个地区、一个班子的好风气。

三是牢牢把握监督问责这个关键。我镇纪委把监督执行“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党风政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及时了解情况,坚决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特别是当前,我镇刚召开的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将集中整治“庸懒散奢”问题作为一个专项工作提出。我镇组织部门还把落实“八项规定”的情况纳入到今后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此外,对检查发现或群众反映的我镇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要求迅速介入、准确核查;对经核查属实的,要根据情节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涉嫌违法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姑息。

新转变 篇6

任俊俊

4月23日上午,袁付学区在xx小学举行了第二次课改交流现场会。听完了示范课和老师们的点评后,收益颇丰。

xx小学的课改气息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一进校门就看到了各位老师所写的“课改春风进校园”几个字,让人在不经意间就察觉到其浓厚的课改氛围。另外,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得也相当出色,和课改遥相呼应。

我听了一年级的两节课,《鸭子和白兔请客》、《小猪画画》。从中我体会到对待低年级学生,老师一定要俯下身去,耐下心来,要学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试着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和他们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角度去设计问题、思考问题,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型课堂就是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与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此,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方面必须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师的“学生观”。要努力做到用孩子的心来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鼓励、赏识孩子,争取使班里达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用朋友的方式来和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3、转变教学方式,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置身于课堂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才能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教师一定要放低姿态,要勇于蹲下来看学生,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和能力。

5、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让学生拥有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篇7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这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角色的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 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引导者,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并不清闲。他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 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 推波助澜, 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合作者,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作为参与者、引导者,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 也相对自由了,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 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 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 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引导他们自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生活交往的学习环境

1. 教学情境故事化, 激发合作交往的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对于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故事可以及时的、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消除紧张情绪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一个晴朗的早晨, 天气暖洋洋的, 鸡宝宝们都出来晒太阳了, 它们在草地上发现了两个盛食物的盘子, 于是他们全跑了过来。短短的几句话, 老师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了。于是, 我让学生想一想:“10只小鸡在两个盘子里吃食会有几种情况?”学生四人一组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能一个盘子里有1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9只小鸡;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有2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8只小鸡。……还有小组的同学想到了, 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的食好吃10只小鸡全跑过去吃, 另一个盘子里的食不好吃一只小鸡也不去。”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很快找到了几和几组成10, 并能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增强了小组合作的荣誉感。由此, 我体会到: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 学习效率高。

2. 教学情境生活化, 拓宽合作交往的思路

基础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源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可以说与学生的实际背景联系更紧密, 而小学数学大部分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我们这套教材又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 我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星期天, 老师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 每位家长都给你们10元钱让你们自己购买当天的食品。电脑出示食品:卡迪那2元、牛肉肠1元、面包2元、香鸡蛋2元、酸奶3元、口香糖1元, 你想买什么食品?花了多少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购物, 在购物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 还为学习连加、连减式题进行了知识上的渗透。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模拟购物时积极性很高, 都把自己融入了生活。更可喜的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根。在小结一节课的收获时, 他们高兴地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啊!”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很自然的将知识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是把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 变成以平等的身份去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 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 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 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 与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

新转变 篇8

一、情感投资,激发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教育本应以人为本,爱孩子是我们的义务。爱孩子,我们就要蹲下来看孩子,而不是做高高在上的老师去俯视孩子。

教育家周弘也曾说过,每个孩子都像一颗原子弹,都有巨大的潜力。不同的孩子当然要给予不同的期待,我欣喜地发现:在课堂上只有讲得不地道、不流利的学生,却没有不肯开口的学生,因为他们把我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已经内化为他们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和期待,这是多么难得、可贵的突破啊。

二、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使用中学习

多年来,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为这样的学生难过,更为我们的教学观念的落后而伤神。要将引导、鼓励、帮助留给老师自己。大胆的时践让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教得轻松了,学生学得也轻松了,成绩也上去了,能力提高了,同时也达到了外语学习的目的——交际。实践表明,在使用中学习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在交际交流中能培养语言的流利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最大限度地创造给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如今我们知道,老师退后讲台一步,竟然也是海阔天空。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听说领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我觉得外语教学应该选取种种教学方法合成一个最适合自己课堂风格的方法,因为教学方法实在太多了,每种教学方法又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因此,我们要了解种种方法的优缺点,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及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效灵活地使用。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具体的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老师、教学设备、环境的不同,选用了一种最适合的方法,以此为主,兼取各家之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中老师是能力的培养者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同学,每遇到一个生词都得有老师教。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会学生必要的独立的学习本领,也就是说,在学习的道路上忽略了培养学生自己走路的能力。学生不能永远有教师陪着,他们今天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是为了明天能独立学习。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学生的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弱,有的学生识记快、遗忘慢,有的学生识记慢、遗忘快。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能力,把班上每个同学的特长都牢记在心,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面向全体,因人施教。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要精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感到英语是一种活的语言,在愉快中得到知识。第三,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凡我所教的学生,上了高中,英语成绩也是不错的。当今社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在提倡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强调在合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也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由原来的功能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任务型教学模式。这一理论要求学生大面积在班级里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桥梁,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催化剂,它点燃了智慧的火把,师生在平等、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共同参与挑战性问题的讨论和探索,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高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方向的改革,才能接受新时代的挑战。

适应新课改化学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9

绥棱县第一中学

张伟

新课程的脚步走过来了,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改的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引出的新教法、新学法,对新课改的实施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质上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缺乏学生参与、缺乏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怎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呢?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化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传统观念:孩子必须服从家长,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如何。教师缺乏宽容心,缺乏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技巧,以为自己为学生好,学生就能感受得到。此外,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以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认为自己理解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当代的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接

受了许多新潮思想和更多的西方文明观念,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民主、平等、博爱,个性张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许多学生常常会认为教师所做的是侵犯他们自我平等的权利,埋怨教师对他们不尊重、不理解,而不是反省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勤奋。

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一点错、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为了更好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多进行鼓励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遗传、基础和化学学习习惯三个主要因素可以决定一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遗传是无法改变的,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较难改变,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的是学习化学的习惯。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力,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以固化。通过激励的强化,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这是教师应当灵活运用的教育手段。化学教师要善于用表扬和批评,即多表扬、少批评。表扬是最简单的激励方法,如每次考试后对成绩好、有进步的学生大力表扬;或者经常抽一些时间对学生的预习、复习、错题的归类等学习习惯进行

检查,对优秀者大力地表扬;或者不时请一些学生上讲台书写化学用语,对书写规范者进行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得到各种方式的表扬,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批评的使用,则要注意场合、程度,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千万不能以分数为本。

四、亦师亦友,实现师生的互动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篇10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刘辉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及全球科技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新一轮的课改,在这种情形下稳步铺开。我校在晋升为省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注重了课程改革各方面的调整,尤其是针对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改变。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学生的主动学习下,已初具一定模式。

一、教师是促进者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在改革中发生了循序渐进的变化和改革。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存在。教师“一言堂”已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尤其在课改下倡导的“高效课堂”。学生是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中初步形成。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强迫他们灌输知识的“奴隶主”。只根据教学实际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前教师为“主宰”,对知识讲解。学生只“看花”,从来也不“绣花”。理论和实践严重地脱节。造成了课堂秩序好,而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远远不够,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督促,例如,当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体育的重要性》的探究中。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己找资料,做讨论,写调查,去展示。我作为教师,我的角色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促进者。我可以对学生的调查给予支持,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补充,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指导……学生自己参与动手,动脑,合作的成果,他们记得牢,而是能够有创新。在展示报告会上,学生自己的组织有序,编排恰当。对于不足之处,教师指出提升空间,发展方向和总体思路。整个过程学生学习积极踊跃,而不是乏味被动。教师是促进者,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听之任之,那就失去了促进者的意义和功能。对学生的指导失误,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误。所以,作为教师,“教”的目的是“不教”。如何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才能做到的。

二、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将来的生产者,是未来的各行各业的主力。如今,他们人生的规划,专业的选择,和将来所从事的行业,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引领,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各科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学习的意识”;“合作团结的品质”……所以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这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这样的优良品质和素养。如今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组合已不同以往。独生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个性越来越强,如何在班级与同学与教师进行正确的交流合作是每个学生面临的心挑战,也是教师研究的新课题。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各种各样,人生遇到的情形也变化多端,孩子如何以一个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平衡”的问题?教师就是这些问题解决的引导者。例如:在我们班级,一个学生的母亲过早去世了,我就关注他,安慰他,更鼓励他,告诉只有活的人生存得更好才能让去世的人安息,妈妈总是注视着孩子的生长。只有积极阳光地对待生活,生活才会以热情和明媚回报你。这位同学逐渐调整了状态,全身投入学习中来。其他同学得知此事,也以此为例,更加珍惜自己的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孝敬老人。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让学生学习体育技巧时,我也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创设鼓励轻松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先让他们模拟老师讲解的动作要领:“因为……所以……”,再让他们发挥填充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逐渐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锻炼了他思维组织能力,更使运动技能和智慧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往往能达到“高效”。我校的改革中,推出“20+20”的教学模式;也推出了“三全六学”的教学模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有要展示自己。就我教授的体育学科也如此,让学生有语言输出和语言积累,再转化为体能演练。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做主人,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教师是一名“引领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师是主导者

曾经在某篇文章上读到这样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上课时教师是站着的,学生是坐着的,实质上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是跪着的”。()这话体现了教师的权威性和专制性。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在是这样的模式了。因为这样的模式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舞台上学生是“演员”,剧情的展现由“演员”来完成。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往往把一部分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播,在课改推行过程中,我校推行了“学案”导学。在学习新课前把重点难点,由导学案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完成导学案,在课堂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逐一进行展示。教师对于学生扩充的知识给予认可或改正。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学习的任务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分体现了学生展示自我,充实自我,成就自我的理念。教师是主导者,也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撤出来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知识获得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是活跃充实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者是民主自由的学习者。

教师在课改下的角色转变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不仅转变的是“角色”更是“观念”和“意识”。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往往收获到更好的效果,与其紧紧扼住他们的喉咙,不如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适时的,不能出现“管得过死”或“完全不管”的两个极端。

尽管我是一名体育老师,但我也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和科学做法。在我校示范课中马舒怀老师所讲解的“时态练习”给予的指导就十分适当。这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她首先以习题为授,让学生讨论完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分成类别,学生表述,不精练的地方,由教师点拨指导,在精讲精练总结后,再由学生运用总结的“口诀”处理相对的难题。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我想体育学科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因为我教授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天性好动。学习体育技能的热情原本很高。如果引入竞技元素,他们会在竞技中获得德育目标。

四、结束语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1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是指教师要改变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成为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首先,现代科学知识数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并根据需要去处理信息的方法,即要授之以“渔”。这说明,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品德健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中,传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进行提高和深化,就容易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与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相反,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反思自身行为,探究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從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是开放型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已不再只是一座“象牙塔”,与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引导和参与社会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会也向学校开放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改变。教师的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开放型教师。

四、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分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致使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改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2

教师的角色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一个累积性的发展, 外延缩小而内涵扩大的演变规律。教师角色经历着“长者即教师——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即促进者”, 这样演变过程。当将教师定位于“知识的占有者”时, 就将教师看成学习的资源、知识的供应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就变成了成人管孩子, 极易形成权威主义。

随着社会的变化, 教师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人们不再把教师视为定型了的东西的传声筒, 照章行事的盲从者, 而应把教师看成是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活动方案的设计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这种转变, 强调了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 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 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本次新课程努力的方向之一。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方面。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 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 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 因此, 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面向全体学生, 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注重个别指导,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 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

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 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 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为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 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美国学者舍恩 (D.Shon) 提出了“反思性实践” (reflective practice) 的概念假设, 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 试图弥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他认为, 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独有的领地, 实践也不是仅仅去“做”, 也要进行思考, 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

四、教师应成为决策者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 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 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运动, 是靠课程内容的精确性作保证的。在这种环境中, 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 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 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

与此相反, 新课程则是呈现出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 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 不用统一的规格, 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 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 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教师较大的自主性, 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课程历来推着教学的运行。新课程对教学的影响也明显加大。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 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 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 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 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角色的转变确立教师新的地位, 树立新的教师形象, 将推动教育事业的极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宝林.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2002.

上一篇:杨地镇中心学校小学数学知识竞赛活动方案下一篇:普吉岛快乐之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