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的概念与特征

2024-10-23

一案例的概念与特征(精选8篇)

一案例的概念与特征 篇1

我国合同法第365条规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

保管合同又称寄托合同、寄存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将物交付他方保管的合同。保管物品的一方称为保管人,或者称为受寄人,其所保管的物品称为保管物,或者称为寄托物,交付物品保管的一方称为寄存人,或者称为寄托人。

我国合同法第365条没有限定保管物以动产为限。现实中保管不动产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房屋、果园、池塘等都可以成为保管的对象。因此,法律有必要调整因委托他人保管不动产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案例的概念与特征 篇2

一、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概念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系指由某一民族或区域群体 (或反映该群体传统艺术取向的个人) 所创作并维系, 构成传统文化遗产之组成部分, 反映该民族或区域群体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风格、文化传统等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艺术性表达形式。包括:一是言语表达形式, 诸如民间故事、诗歌、神话及谜语;二是音乐表达形式, 诸如民歌、民间说唱音乐及器乐;三是活动表达形式, 诸如民间舞蹈、戏曲、宗教仪式及杂技艺术;四是有形表达形式, 即固定在物质载体上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 诸如民间剪纸、绘画、雕刻、蜡染、刺绣等。有的学者认为保护对象不包括有形表达。笔者认为有形表达依附有形载体的特性不妨碍其成为受保护对象。有形表达保护的剪纸等“体裁”和前三类保护民间故事等“体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只是有物质化的形式要求。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尚未固定在任何有形载体上, 但可就相同主题, 以人的动作、言语或艺术品为载体传达的模式化信息。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不同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文艺衍生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民间世代相传的, 长期演变, 没有特定作者, 通过民间流传而逐渐形成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反映某一社会群体文学艺术特性的作品。

民间文艺衍生作品具有明确具体的作者, 是在借鉴素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基础上创作的,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 能够以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劳动成果。包括:一是受民间文学艺术素材的启发创作的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二是吸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质, 进行艺术再创作形成的改编作品。这类作品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质进行创造性加工, 又没有失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之艺术精髓。如在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原主题曲调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 进行旋律改编形成的作品《乌苏里船歌》;三是以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模式为内核创作的作品。此类作品在借用民间文学艺术主题、传统表达风格或者民间文学艺术体裁 (如剪纸、刺绣等) 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丰富阅历、审美情趣创作完成。如白秀娥利用剪纸体裁, 根据“蛇”这一母题的基本造型和图文样式, 创作的蛇年生肖邮票。

二、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特征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沿袭共同传统文化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达, 具有以下特征:

1. 创作主体的群体性。

群体是生活在一起, 具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追求, 沿袭共同传统文化的人群集合体。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无论是群体无意识的创作, 还是个人创作、反映群体价值取向、为群体认同吸收并发展的创作, 都是群体的智慧结晶, 其创作、流传和保存, 都鲜明地打上了群体智慧的烙印。

2. 创作活动的传承性。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创作具有永动性, 促之发展的是群体固有的特质。创作是群体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各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信仰传递的天然工具。因此, 创作活动延续不断。群体的特质促使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在流传过程中保持“内核”的稳定性。“内核”的稳定性保障创作的传承性。

3. 流传地域的相对性。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创作、流传深受流传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对于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而言, 民族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一群体的传统文化不被其它群体认同,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从而带有地域性色彩。然而, 地域性不是绝对的, 群体文化被其它群体认同后, 就会产生跨地域的流传, 甚至在国家之间产生共鸣。

4. 保护期限的无限性。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伴随着群体的日常生产生活, 是群体传统文化、精神信仰的外现, 由此决定群体根据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精神需求的变化, 相应地改造加工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这意味着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创作是一个只有“始”, 而没有“终”的流动过程, 因此, 应无期限地保护。

5. 保护内容的模式性。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特定信息的模式化表达, 核心是具有传统艺术特色的、特定的模式化信息, 由众多群体特质汇集在一起作为模式体现。模式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灵魂, 体现为相似母题的组合或相似的表达形式, 是群体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反映。

三、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权利内容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来源是群体重视的精神权利、文化认同感的满足。尽管群体也关注经济利益, 但更注重文化能否受到尊重和认可, 并得到持续发展。

公开权, 即有权决定是否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向群体之外的公众公开的权利。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创作的延续性决定其不属于公有领域。发达国家主张归入公有领域是其无偿窃取、进行商业化利用的托词。传统背景和习惯范围内的使用, 使之更多是在群体范围内流传。公开权针对仅仅在群体范围内流传和虽超出群体范围、但尚未超出我国领域, 尤其是具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文化尊严权, 即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和内涵完整, 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维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原生态, 积极弘扬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专有使用权, 是群体在传统背景和习惯范围内享有的固有权利。群体作为创作者、传播者和保持者, 作为私权主体, 固然享有专有使用、拒绝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的权利。

许可使用权, 即允许群体之外的个人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 并获取报酬的权利。许可使用的方式包括复制、展览、表演、摄制、改编和翻译。以艺术创作为目的的使用, 只要不侵害权利主体的其它权利, 都是允许自由使用的。

一案例的概念与特征 篇3

【关键词】生产安全事故;概念;特征

近年来,重特大事故频发,“生产安全事故”这一词汇经常跃入大众的视野,但是生产安全事故的具体概念是什么,生产安全事故具有哪些特征,哪些事故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现在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1]。本文将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并对生产安全事故和工伤、职业病、道路交通事故等事故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分析。

1.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

生产安全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的对立概念,最早出现在《安全生产法》中,之前,我国对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发生的事故表述为“职工伤亡事故”。但是,《安全生产法》没有对生产安全事故给予明确的定义,仅能从《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和适用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推理出生产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危害人的生命和财产的事故”。2007年国务院颁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该条例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从条例分析,生产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根据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有学者认为“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经济损失的事故。”[2]

笔者认为以上对生产安全事故的定义,没有体现出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征,也没有体现出生产安全事故的法律事实属性。生产安全事故是事故的一种,应具备事故的基本特征。学者普遍认为,事故的基本特征是意外,法律事实属性是事件[3]。笔者认为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应简单明确,并反应出事故的基本特征。生产安全事故可以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突然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或经济损失,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中止或终止的意外事件。

2.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征

从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进行分析,生产安全事故主要有五个特征:

一是主体的特定性,仅限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发生的事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主要包括工矿商贸领域的公司、企业、合伙人、个体户等生产经营单元。

二是地域范围的延展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地域范围是不固定的,又是限定在有限范围内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地点不局限于生产经营单位所在的地域范围,是发生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范围内的事故,如航空事故、海上交通事故等,事故大都不在生产经营单位所在的地域范围内,但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又发生在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地域范围内,因此属于生产安全事故。

三是破坏性,生产安全事故对人员或生产经营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造成了人员伤亡(包括急性中毒)或者给生产经营单位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影响了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四是突发性,生产安全事故是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不同于在某种危害因素长期影响下发生的其他损害事件,如职业病。

五是过失性,生产安全事故主要是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同洪水、泥石流等不可抗力造成的灾害有本质的区别,如因违章作业、冒险作业等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工作环境不良、设备隐患等原因造成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也应归为过失行为,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员在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过失行为,没有立即纠正、排除不良作业因素,放任不良因素继续存在致使发生事故。

分析、掌握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征,对于认定事故是生产安全事故还是工伤、自然灾害,或是故意侵权行为等非常重要,不同的事故适用不同的调查处理程序,受害人的权利救济途径也不相同,分清事故类型对于事故相关方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生产安全事故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3.1生产安全事故与工伤、职业病的比较

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常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工伤、职业病这三种对职工造成人身伤亡,或对生产经营单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这三种事件对职工和企业造成的损失是类似的,但三者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下面从生产安全事故、工伤、职业病的概念出發对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分析。

工伤,顾名思义是指因工而伤,是劳动者在工作或与工作有关的活动中,因意外导致人身伤亡。《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用列举式方法,将下列情形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根据以上规定,工伤认定中的第(一)(二)种情况符合生产安全事故的定义,可以认定为生产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中造成事故单位的职工人身伤害(或急性工业中毒)的情况符合工伤认定的条件,可以认定为工伤。由此可见生产安全事故和工伤是两个存在交集又不相同的概念。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是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与所从事工作有关的有害物质的作用引起的疾病,一类是有害物质长期影响的后果,另一类是有害物质超过一定限量后短时间内引起的后果。由此可见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是两个存在交集又不同概念。

3.2生产安全事故与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的比较

现实工作中,对于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是不是生产安全事故存在诸多争议。笔者是这样认为的: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未对车辆的性质作出特别说明,因此道路交通事故范围广,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处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车辆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非生产经营单位车辆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也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处于非生产经(下转第61页)(上接第54页)营活动中的车辆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生产经营单位处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车辆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符合生产安全事故的基本特征,但是所有的这类事故都是生产安全事故吗?如果发生事故的原因是第三方造成的,发生事故的车辆驾驶员、生产经营单位不负任何责任,生产经营单位的车辆是完全受害者,很显然,这样的道路交通事故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因此,生产经营单位处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车辆发生的、生产经营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属于生产安全事故。

火灾事故与道路交通事故有类似的地点,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单位有多种,哪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比照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可以认为: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且生产经营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火灾事故,是生产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王歆效.什么是“生产安全事故”[J].现代职业安全,2009,(4):68.

[2]胡建屏.生产安全事故概念及分类简介[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26(1):9.

一案例的概念与特征 篇4

一、单选题(每题1分,以下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跟美国人交往,要注意建立长期的()的个人关系。(A)固定(B)稳定(C)互相理解(D)互相合作

2、在发文工作中将领导的意图条理化的关键环节是()。(A)拟稿(B)签发(C)审核(D)印制

3、国家信用的典型形式是()。

(A)公债(B)赊销(C)预付(D)消费信贷

4、清代,吴县有一商人蔡某,蔡某的朋友去世了;他差人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对方甚感惊讶和不解。蔡某解释说:“是你父亲生前寄存在我这里的”朋友的儿子问蔡某:“我父亲留下字据了吗?他直到临终也没对我说过这事。钱,我不能要。”蔡某说:“没留字据,但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 “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这句话的含义是()A、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纸上说的不算数

B、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纸上说了什么,你不知道 C、我已经把字据牢牢记在心上,能背诵下来 D、做人的原则在我心中,不在外面

5、下列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有职业道德的人一定能够胜任工作 B、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 C、职业道德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职业道德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6、安排外宾参观企业中与业务相关的地方要注意()。(A)一要有特殊性,二不能泄密(B)一要有代表性,二不能讲解(C)一要有代表性,二不能泄密(D)一要有专业性,二要有技术性

7、下面属于行政公文的是()。(A)通知、决议、调查报告、会议纪要(B)通知、决定、调查报告、会议纪要(C)通知、报告、决定、会议纪要(D)通知、决定、简报、会议纪要

8、在Word编辑状态下,下列操作中,()能选取全部文档。(A)执行“编辑”菜单中的“全选”命令

(B)将光标置于页面左侧空白区域,当光标变为左倾空心箭头时,按住Ctrl键,单击文档(C)将光标置于页面左侧空白区域,当光标变为左倾空心箭头时,三击鼠标左键(D)将光标置于页面左侧空白区域,当光标变为左倾空心箭头时,双击鼠标左键

9、在Excel中,要重命名一个工作表,可以()该工作表标签,输入新的名称并按回车键。

(A)单击(B)双击

(C)三击(D)右键单击

10、你认为丛飞帮助孩子上学的事迹说明()。

A、没必要,也不是他的孩子 B、他高尚的人格值得学习C、有必要,这给很多人提供了机会 D、与我无关,不愿作评价

11、办公设备能够租借或租用的,每月或每年需支付一定的租金,这笔费用在会计上不计作()。

(A)投资费(B)成本(C)办公费(D)折旧费

12、常使用文章式标题的有()。

(A)简报(B)总结(C)调查报告(D)述职报告

13、为提高书写速度,可用物理学科符号“S”代表()。(A)贸易(B)水平(C)面积(D)时间

14、文稿审核是文稿()前的最后一道文字工序。(A)签发(B)复核(C)缮印(D)分发

15、述职报告的特点是()。

(A)主观性(B)个人性(C)真实性(D)通俗性

16、与()交往,多带几张名片是很有必要的。

(A)泰国人(B)俄国人(C)日本人(D)美国人

17、下列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有职业道德的人一定能够胜任工作 B、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 C、职业道德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职业道德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18、与法律相比,道德的()

A、时效性差 B、作用力度强 C、操作性强 D、适用范围广

19、下列选项中,属于说明性新闻发布会内容的是()。

(A)澄清有关企业的负面信息(B)宣布有关企业的正面信息(C)发布有关企业的经营方针(D)说明企业产品质量问题

20、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工资报酬。

(A)100%(B)150%(C)200%(D)300%

21、下列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有职业道德的人一定能够胜任工作 B、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 C、职业道德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职业道德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22、办公场所一旦发生事故,要及时填写《事故情况记录表》和《工伤情况报告表》,事故涉及的人员和证人也需要完成()。

(A)事故涉及人员记录(B)现场情况记录(C)事故处理记录(D)证人记录

23、计划表主要是从()上对任务做出要求,并用其进行管理。(A)准备时间

(B)起始时间

(C)阶段时间

(D)最终时间

24、如果你是一个学生,老师判卷时不小心多给了你10分,你因此获得了“好成绩”,你会()。

A、不吭声,暗自庆幸自己运气好 B、心有愧疚,但不愿澄清事实

C、主动告诉老师,放弃“殊荣” D、暗自努力,争取下次拿真正的第一名

25、小型会场一般采用的布局是()。

(A)半圆形(B)回字形(C)椭圆形(D)大小方形

26、在工作过程中,我常有()。

A、自我陶醉的感觉 B、轻松自如的感觉 C、身心疲惫的感觉 D、精疲力竭的感觉

27、网络沟通的原则包括()。

(A)有效管理(B)信息筛选(C)技术适用(D)成本控制

28、甲向乙发去一份传真,称愿以每台5000元的价格购买某品牌、规格的空调10台,望乙于10天内作出答复。乙于第五天以传真回复,称愿接受甲的其他条件,但价格应改为每台5500元。乙的传真属于()。

(A)要约邀请(B)承诺

(C)反要约(D)对要约的撤销

29、撰写调研报告属于()。

(A)一次信息开发(B)二次信息开发(C)三次信息开发(D)专题信息开发

30、档案管理人员为前来查询问题的利用者提供档案的活动称为()。(A)利用档案(B)利用服务(C)开发档案(D)提供档案利用

31、下面属于行政公文的是()。(A)通知、决议、调查报告、会议纪要(B)通知、决定、调查报告、会议纪要(C)通知、报告、决定、会议纪要(D)通知、决定、简报、会议纪要

32、公司以人民币偿付应当以外汇支付的货款,该行为属于()。(A)套汇(B)逃汇

(C)骗汇(D)非法买卖外汇

33、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因选择的会场前厅和停车场面积有限,出现了签到处混乱和无处停车的现象,现场主管秘书应采用的解决方法是()。(A)控制进入会场的股东人数

陶瓷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论文 篇5

一、陶瓷文化的概念。

陶瓷艺术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以工艺绘画为基础的陶瓷文化。中国陶瓷艺术是陶与瓷的文化。中国传统陶瓷具有较强的装饰功效,装饰类型形式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早在仰韶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各种丰富的图案就已经出现在陶器上了。这是最早的先民们对于美的感受,是他们对生活中美的表达。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就可以算得上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原是先民就已经有了对大自然的敏锐的观察力,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线条,对自然之物给予一定的描绘,就形成了陶器上花纹繁密的景象。而陶瓷分为陶和瓷就表现在,如果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就是陶,如果在陶上施上了釉,就称为“釉陶”。而经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所以陶瓷的结合是这么来的。

中国的陶瓷的发展历史,几乎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商周时期开始,陶器就开始反应当时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简易的纹饰表现出来,略显粗糙的技艺,却形成了博大的中华陶瓷文化。真正到了瓷器的时代的.时候,是在魏晋南北朝。隋代烧制的白瓷,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以邢窑白瓷最为有名,有“类雪”之誉,开创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汉唐时期算是达到一个高峰,它更多的反应那个时代生活的同时,也表现着汉唐时期人们的审美,陶瓷从实用性,上升到装饰性,这就是一次陶瓷历史上陶瓷文化的美学的进步。汉唐时期的陶瓷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汉唐时代的人文精神。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美学和工艺上又达到了另一个高度。宋代是中国美学发展的顶峰时期,是中国传统美学境界最高的时代,这一时期,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中上登峰造极。陶瓷开始真正的表达一个时代的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元青花,是在此时期颇具盛名的陶瓷艺术品。明清时期时期制瓷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中永乐年间的白瓷颇负盛名。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清代的瓷器在画工上开始吸取西方绘画的画工。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或清丽或富丽。

二、陶瓷文化的特征。

陶瓷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工艺美术特点,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民俗艺术。从陶瓷的发展历史能够看出,它是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与审美追求。追求幸福、和谐、圆满是中国人最大的特色,这样的特色表现在艺术的很多领域。所以从现代很多博物馆所存有的瓷器看来,其很多都表现了一种民俗文化,例如嫁娶之事,丧葬之事,我们都能够看到陶瓷的身影,所以它已经植入到我们的民俗文化之中。在绘画艺术上多手工绘画,表达一种祥和,安顺的场景,所以细腻的龙凤图案,或者表现某种祥瑞图案时常能够在瓷器上看到。

在陶瓷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陶瓷文化无不渗透着一种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陶瓷艺术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绘画上,都在表达着中国人的人文精神。陶瓷艺术装饰都反映了中国人文画历史性影响,形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特有的艺术风格。陶瓷文化发展到现在的中国,甚至全世界,它除了是更多的生活所必需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产品,抑或说是文化上的产品。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陶瓷,甚至全世界其它国家的人也离不开陶瓷,当前它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但是纯手工工艺的陶瓷品仍然是一种艺术的表现,作为陶瓷文化之都的景德镇,成立有专门的陶瓷学院,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去画瓷器,仿古瓷器工艺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正是因为其工艺的稀有,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探索学习。

总体上而言,陶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至今陶瓷文化还是中国同其它国家文化交流必然存在的一种文化样式。

三、结语。

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与案例分析 篇6

问题1

什么是自主学习?

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活动,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还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模式.无论持何种观点,他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自主学习重视自主合作的教育氛围,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提倡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靠模仿加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否定了,原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问题2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张廷艳老师指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性时应遵循几个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指导,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西南大学国培计划置换脱产培训理论研修)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问题3 自主学习的特征有哪些?

1.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独占讲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自主学习注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方式上,由单纯的口头讲授转变为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教学手段上,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构主义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是由主观建构的.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学习的开放性.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教材等条件的限制,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内容,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进行学习反馈和评价,学习更加开放.4.学习的合作性.自主学习虽然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它并不是个人封闭式的学习,与自学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选择学习伙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帮助,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5.学习的创造性.自主学习不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完成知识的再创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某学校两堂《函数》课为例,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析探讨. 课例分析

两堂课是由两个不同的教师上的,上的内容都为新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四章中的14.1.2《函数》,属于同课异构类上课.两位教师都讲了书上的例题,但教师甲差不多用了半节课的时间进行讲解,而教师乙只用了不到10分中时间.例: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 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 L/km.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汽车行驶200 km时,油箱中还有 多少油?

案例一:教师甲拿起教材,把题目通读了一遍.

教师甲:下面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在这个题中自变量是哪个?

全班学生:x.

教师甲:因变量是哪个? 全班学生:y.

教师甲:现有汽油? 大部分学生:50 L.

教师甲:平均耗油量呢? 大部分学生:0.1 L/km.

教师甲:油箱中的油量y即剩余油量,它应该等于什么呢?

学生1:剩余油量=现有汽油50 L-耗油量(教师板书).

教师甲:甲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函数关系的式子.

甲学生:y=50-0.1x.

教师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变量x的取值范围,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2:x≥0.

教师甲:是吗?我们在确定函数的自变量时,除了考虑式子本身有意义外,还什么要注意的吗?在这个题中油有限制吗?

少部分学生:哦,要考虑实际意义,x≤500.

教师甲:500是怎么求出来的? 学生3:用50除以0.1.

教师甲:我们来总结一下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小结: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除了式子本身有意义外,还要使它具有实际意义.

教师甲:„„ 学生:„„

此位教师的板书如下. 解:(1)y=50-0.1x.

(2)由题意知x≤50,x50,0.1x50,0.1x≤50,由0.1x≤50得x≤500,所以0≤x≤500.(3)当x=200时,函数y的值为:y=50- 0.1×200=30.

案例二:教师乙先让学生思考3分钟,再让学生4人一小组对疑惑的地方进行讨论,时间也是3分钟,把解答过程做到课堂作业本上,提示本题的关键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讨论期间教师巡查小组讨论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

教师乙:有哪个同学说一说函数关系的式子是什么?(学生积极举手)

学生1:y=50-0.1x. 教师乙:他答的正确吗? 生们:正确.

教师乙:学生1回答得真好,那么0.1x是什么呢,你们有什么补充吗?

学生2:耗油量.

学生3:本题中油箱中的油量y就是剩余油量,剩余油量=现有汽油-耗油量

教师乙: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谁愿意说说第2小题的答案?

学生4:x≥0. 学生5:不对,难道你的油没有限制吗?耗油量应该小于现有油量,即0.1x≤50,解得x≤500.

教师乙:这里自变量到底应该怎么取值?

学生6:自变量取值范围一是使函数式子本身有意义,二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x≤500.

教师乙:„„ 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解:(1)函数关系式为:y=50-0.1x.(2)由x≥0及0.1x≤50得0≤x≤500,所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x≤500.

(3)当x=200时,函数y的值为:y=50-0.1×200=30,因此,当汽车行驶200 km时,油箱中还有油30 L.

案例一分析:教师甲在组织教学时,虽然表面看起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但是他没有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同时,教师甲没有让学生进行交流,也没有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认可,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他这样“一步一步引导”、面面俱到讲解,是在浪费学生时间,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语言要精简,力求做到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切忌面面俱到.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二分析:教师乙在组织教学时,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主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交流,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基于两堂初中《函数》课为例的分析和反思

黄洪滔

重庆黔江区濯水中学)

案例反思:

1.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目光、热情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隔阂和畏惧的心理,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才会主动学习.

2.教师应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爱动脑、肯钻研、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4.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

5.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应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创造的空间等,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案例分析

有理数加法法则探究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从足球比赛中的净胜球入手,使学生首先理解(+1)+(-1)=0和(-1)+(+1)=0,然后利用“正负抵消”的思想,讨论整数加法的几种情形.浙江版:教材从一建筑工地仓库水泥进出货数量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人教版:教材首先列举净胜球事实,引出现实生活存在正负数相加的情形,而后借助物体左右移动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华东师大版也大同小异地创设问题情境,希望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上面四个情境说明,同一个知识对象可以有多样化的载体予以呈现.问题情境除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的现象和问题外,也需要包含一定的数学价值.(应静波

宁波市东恩中学)在具体教学中采用了直接提出问题的方法.问题1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一般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根据比赛结果的不同,你认为某个队上下半场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形?并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各种情形.把这个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希望得出如下结论:(1)上半场赢1球,下半场赢2球,结果赢3球;(2)上半场赢1球,下半场不输不赢,结果赢1球;(3)上半场赢1球,下半场输2球,结果输1球;(4)上半场赢1球,下半场输1球,结果不输不赢;(5)上半场不输不赢,下半场输2球,结果输2球;(6)上半场不输不赢,下半场不输不赢,结果不输不赢;(7)上半场输1球,下半场输2球,结果输3球;(8)上半场输1球,下半场赢2球,结果赢1球;„„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输、赢球的个数多少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2 如果我们记输球为负,赢球为正,不输不赢为零.你能把上述情形翻译成数学式子吗?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得到如下8个式子:(1)(+1)+(+2)=+3;(2)(+1)+0=+1;(3)(+1)+(-2)=-1;(4)(+1)+(-1)=0;(5)0+(-2)=-2;(6)0+0=0;(7)(-1)+(-2)=-3;(8)(-1)+(+2)=+1.在得到上述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数学式子的得到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作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3 你能根据上述8个式子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规律吗? 根据以上8个式子,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自己总结,抽象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问题4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加法有何区别与联系?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与交流,总结得出有理数加法需分两步进行,即先定符号再转化为小学学过的加减法.课堂小结,提升思维深度 本节值得小结的内容有很多,除了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的具体知识外,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等)的总结,以及数学问题的提出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甚至学生自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启示、情感体验等.几个自主学习的典范

杜郎口中学:课堂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课堂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呈现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类特点,预习课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这种模式被称为“三三六教学模式”。教室里没有教师的讲台与讲桌,三面全是黑板。课堂上学生或坐或站,讲讲说说,老师却讲得很少,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

从老师独讲到学生人人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据学生、发展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教材、拓展教材、升华对教材的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悟、生成及推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课堂,真正发挥学生内在学习的欲望与愿望。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把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当作课堂教学的追求,这不但是教育的规律,也是生命的规律。

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是看教师重视学生还是重视教材,是带着教材面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面向教材。由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以致在杜郎口的课堂上,看不到一个学生走神,看不到一个学生在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课堂教学的改变,不仅让学生喜欢课堂,也让他们喜欢学校的生活,甚至有的学生不愿意放假。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学生升学、厌学、辍学的问题,根本上则是解决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山东省教科所在对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6次调研以后,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概括为两句通俗的话:让学生知道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课堂上一个人的积极性变成了几十个人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了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的学习由应对考试变成了对人生的准备,学生的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变成了探究式学习。

教师作用体现在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上

杜郎口评课的唯一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这样的标准与以往评课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材挖掘程度、个人风采展示相比,已经是大不相同。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还有一条要求:只要课堂上还有一个学生有问题,还想讲解、剖析、表达,教师就不能开口讲解。

教师在课堂上要还学生以学习的权利。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画一画、练一练、议一议、辩一辩、讲一讲;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步骤让学生去实验,问题让学生去总结。杜郎口中学让老师们通俗地明白: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身做过的学得最好,老师应该把权利、兴趣、自由与空间还给学生。课堂的关键价值在于学生的发现,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空间与环境。杜郎口中学对老师有这样的认识:差的老师上课会叙述,一般的老师会讲解,良好的老师会提问,优秀老师重在启发,杰出的老师让课堂开放。经过十年的教学改革,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彻底变化:从主演走向了导演,课堂由独演走向了合演,由现成走入了生成,教师有时也变成了学生。

为了保证教师角色的改变,杜郎口中学推出了三项措施。一是领导班子上公开课。在杜郎口中学有明文规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是优秀教师,在最优秀的教师中聘任与挑选领导班子与学科主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课必须要做到真正成为全校教师的示范及标杆课。10年来,学校坚持领导班子上观察课,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薄弱教师上改进课,正是在这样的不懈坚持中课堂得以日趋明晰。二是学校确立了新的课堂标准。看每节课是否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情感与不同观点的机会,看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有无自己的独到思维,是否借助文本有自己的思想与观点;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没有创造与发明;看教师是如何发动学生,指导学生构建与发现文本的。三是确立了“10+35”的课堂模式。教师的讲占10分钟,学生的自主学习占35分钟。最近几年,由于老师们已经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了模式的实质,现在即使让他们讲他们也不讲了。

课堂上有了民主与开放才会有学生的主动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从2002年以后,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就再没有讲台与讲桌了,课桌椅的摆放也从过去的“秧田式”变成了“对桌式”,学生对桌而坐,结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伙伴,方便相互之间的交流。

在教室里,民主的一个体现是增加了黑板面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黑板展示自己的收获。黑板还起到了反馈与训练的作用。最近4年,杜郎口中学取消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利用黑板在当堂实现训练与反馈是重要原因。

民主的另一个体现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解放学生,只有解放学生才能释放他们的学习激情。开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教材进行理解、说明;第二,让学生在碰撞、辩论中学有所得;第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只要是围绕文本,可以采取一切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第四,把讲练课变成了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3种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型。

为了巩固教改成果,杜郎口中学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一是以评价促课堂,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每天两次反思会,分别在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10分钟左右,学校提倡教师在反思会上,讲事实、讲真事,杜绝假大空,要求没有说清优缺点的,不准讲话。第二,在墙壁上安装了几块大黑板评价课堂,在黑板上写3点——收获、失误、措施。第三,购置液晶电视、录像机,每节课都对课堂进行跟踪,定期抽时间将课堂录像反馈给教师,结合实例,点评课堂对授课教师和非授课教师都有启发。第四,结合反思会上提出的问题,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围绕问题进行反思,并讨论解决方案。二是课堂过关。通过班主任的把关课、级部主任的反馈课、学科主任的科研课、验评组的考核课,“四位一体”抓课堂,让教师人人都做管理者,个个都是科研者。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实战

凡是到过洋思中学的人都知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其独特的办学理念。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策略,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它是洋思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最为重要的途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洋思人认为,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洋思中学在规定中明确要求,每周初,备课组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教师集体备课。此时,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暴露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可以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洋思人认为,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

到洋思中学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之多。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因此,有人误以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人认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要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兵”教“兵”。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这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困生比较多,在课堂上,这些学习的“困难户”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而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都生活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在“做”中学。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洋思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在洋思中学,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教师讲了几分钟,或者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学,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都学得特别紧张。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紧张,是洋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七能”: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教师上课布置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知识,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课堂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于这样的课,学生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得快、学得好,有一种成就感。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由此,紧张成了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它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还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高效发展。正如洋思中学的校歌中所唱的那样,“播下了智慧和希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东庐中学: 更可贵的是讲学稿背后 时下,以“学案”、“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许多都可以追溯到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讲学稿从何而来

讲学稿是为了解决学校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它在实践中领悟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和新课程的理念,经历了不断地实践—反思—创新的过程

作为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东庐中学也曾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苦苦挣扎,并每每以失败告终。1999年,通过审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反思曾经进行过的一些改革,学校在教学工作中明确提出了实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方案。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找到一条改变农村初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水平低下局面的有效途径。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改革备课模式首当其冲。

东庐中学从抓备课组建设入手,进行集体备课研究;以培养青年教师为目的,实行“师徒结对制”;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1996年起在数学和化学学科进行了“目标教学”实验;为有效使用教辅资料,1998年起全校教师进行了自编“同步练习”和“单元测试卷”的尝试;为搞好预习,还进行了运用“导学卡”预习的尝试。

为上好复习课,数学学科组尝试在同一年级实行“统一教案,师生共用”的备课实验。实验中,先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主备教案,然后集体讨论共同使用。后来,在化学组中也进行了实验。一段时间后,令人欣喜的现象出现了,两个组的青年教师成长了,教师之间教学水平的差距缩小了,整体教学成绩明显提高了。这时,有教师提出:这种教师使用的教案,能不能略加变动,让学生也有一份呢?让教师的教案同时成为学生的预习作业、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资料。这样,既能明确学习目标,又可以减少课堂笔记和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还能更好地发挥投影仪等电教设备的作用,一举多得。于是,这两个组就开始试行这种做法,他们将师生共用稿称之为讲学稿,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了起来。

在调研和座谈讨论的基础上,东庐人又提出了初中教学备课模式改革研究——讲学稿备课模式的研究。为防止教师留恋旧思维、老办法,在动态中把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扭转到位,东庐中学紧接着实施了不订教辅资料、不补课、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分好差班、取消竞赛辅导班等配套改革措施来规范办学行为。

2001年起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更坚定了东庐中学把改革推向深入的信心。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研究经历了从数学组、化学组到语文组、英语组、物理组、政治组,再到历史组、地理组、生物组的逐步推广过程。与此同时,讲学稿的定位、研制、使用等专题研讨也在逐步深入。

还原真实的讲学稿

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经过摸索,东庐中学对讲学稿的编写有了明确的规定。根据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原则,对各科讲学稿的设计和编写提出了一般性的要求:一是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三是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四是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五是注重“教学合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六是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知识和不同课型的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七是不能把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八是主备和审核教师要署名。讲学稿的编写有一定的流程,其编写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备课的具体过程为:寒暑假备课→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寒暑假备课,指教师个人先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主备教师备课,指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在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备课,指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课前备课,指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手中,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上课前,教师必须视情况抽查并批改部分讲学稿,了解学情。课后备课,指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

讲学稿的编写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变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讲学稿的生命在于实施,而讲学稿的实施要靠师生合作互动,其关键在于学生会用。因而,在讲学稿实施之前,东庐中学对学生提出了如下使用要求:

第一,拿到讲学稿后根据其内容认真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要解决讲学稿中的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在完成讲学稿时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第二,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第三,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教师使用讲学稿的要求为: 第一,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讲学稿,在上课前必须抽查并批改部分讲学稿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第二,教学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第三,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另一方面可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

第四,用讲学稿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指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提出的问题,落实在集体备课上。精讲,指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可不讲,不要满堂灌,落实在启发解惑上。精练,指课上多练,集体训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精批,指通过精批发现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落实在全批全改、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讲评辅导上。“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是对精批的高效落实。以“精”来提高质量,以“必”来调控负担,贵在“精”字,重在“必”字,功在课外,利在课内。

第五,教师必须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教师必须减少课堂语言密度,少讲、少问、少板书,增加知识与思维密度,精讲教学重点,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讲学稿助推学校发展 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体系

讲学稿的研制过程使备课由“重写轻备”转为“重备轻写”。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探索过程使问题成为研究资源,经验得以形成和积累。一份好的讲学稿,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又留有了公平竞争的余地;既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又为个人提供了个性化探究、建构的可能。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了和谐统一、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较快提高。除集体备课外,东庐中学还经常举行专题讲座、学习汇报、课改沙龙、月末研讨等有组织的交流活动,使教师逐步“敢说”、“会说”。同时,学校还努力提升教师日常交流的价值,倡导教师课前、课后、课间十分钟,都能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教学现象或某个教学问题,围绕讲学稿的设计、使用进行交流探讨,把办公室变成教研沙龙的场所。

一案例的概念与特征 篇7

一、4G的主要特征

4G移动通信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的沟通自由, 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 其具有下面一些特征:

1. 移动通信速度加快。

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 因此4G通信的最大特征是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据预估, 4G系统可以达到10Mbps至20Mbps, 甚至最高可以达到每秒100Mbps速度传输无线信息。

2. 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 通信营运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 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和研究, 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蜂窝系统的带宽高出许多。据估计每个4G信道会占有100MHz的频谱, 相当于W-CDMA3G网路的20倍。

3. 通信更为灵活。

对于4G手机, 其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 语音资料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 因此未来4G手机更应该算得上是小型电脑。未来的4G通信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信, 更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

4. 智能性能更强。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 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机能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设定的因素来适时地提醒手机的主人此时该做什么事, 或者不该做什么事, 可以把电影院票房资料, 火车票销售资料直接下载到手机上等等。

5. 兼容性能更平滑。

移动中不同系统间的无缝连接, 4G通信系统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用户在高速移动中, 能够按需接入系统, 并在不同系统间无缝切换, 传送高速多媒体业务数据。

6. 频率使用效率高。

4G技术在开发研制过程中使用和引入许多功能强大的突破性技术, 无线频率的使用比第二代和第三代系统有效得多, 这可以让更多的人使用与以前相同数量的无线频谱做更多的事情, 而且速度相当快, 其下载速率有可能达到5Mbps到10Mbps。

二、4G的关键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将向数据化, 高速化、宽带化、频段更高化等方向发展, 移动数据、移动IP将成为未来移动网的主流业务。第四代移动通信要求数据传输速率从2Mb/s提高到100Mb/s, 能够提供150Mb/s的高质量的影像服务。在无线信道下, 要如此大幅度地提高传输速率, 如何突破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是关键。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有:

1. OFDM (正交频分复用)

OFDM技术实际上是MCM (多载波调制) 的一种, 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在频域内将给定的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 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载波进行调制, 各子载波并行传输, 以获得高速。虽然总的信道是非平坦的, 即具有频率选择性, 但是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 并且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 即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 因此就可以大大消除信号波形间的干扰。在向B3G/4G演进的过程中, OFDM是关键的技术之一, 可以结合分集, 时空编码, 干扰和信道间干扰抑制以及智能天线技术, 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性能。

OFDM技术之所以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1) 频谱利用率很高, 频谱效率比串行系统高近一倍。这一点在频谱资源有限的无线环境中很重要。OFDM信号的相邻子载波相互重叠, 从理论上讲其频谱利用率可以接近Nyquist极限。

(2) 适合高速数据传输, OFDM自适应调制机制使不同的子载波可以按照信道情况和噪音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好的时候, 采用效率高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差的时候, 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调制方式。

(3) 抗衰落能力强, 均衡器实现比CDMA简单。OFDM把用户信息通过多个子载波传输, 在每个子载波上的信号时间就相应地比同速率的单载波系统上的信号时间长很多倍, 使OFDM对脉冲噪声和信道快衰落的抵抗力更强。

(4) 抗码间干扰 (ISI) 能力强。码间干扰是数字通信系统中除噪声干扰之外最主要的干扰, 它是一种乘性的干扰。造成码间干扰的原因有很多, 只要传输信道的频带是有限的, 就会造成一定的码间干扰。OFDM由于采用了循环前缀, 对抗码间干扰的能力很强。

2. 多输入多输出 (MIMO) 技术

MIMO技术是近年来热门的无线通讯技术之一。4G系统采用了MIMO技术, 即在基站端放置多个天线, 在移动台也放置多个天线, 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形成MIMO通信链路。MIMO技术可以比较简单地直接应用于传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将基站的单天线换为多个天线构成的天线阵列。而GSM、CDMA IS-95、3G系统中都没有采用这种技术。现有移动通信系统中, 多数基站的天线采用一发两收的结构。MIMO系统有以下优点:降低了码间干扰 (ISI) ;提高了空间分集增益;提高了无线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大幅提昇资料的传输速率;提高信道的可靠性, 降低误码率。

3. 软件无线电

所谓软件无线电 (简称SDR) , 就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在可编程控制的通用硬件平台上, 利用软件来定义实现无线电台的各部分功能:包括前端接收、中频处理以及信号的基带处理等等。整个无线电台从高频、中频、基带直到控制协议部分全部由软件编程来完成。其核心思想是在尽可能靠近天线的地方使用宽带的“数字/模拟”转换器, 尽早地完成信号的数字化, 从而使无线电台的功能尽可能地用软件来定义和实现。

软件无线电有以下一些特点:

(1) 灵活性。工作模式可由软件编程改变, 包括可编程的射频频段宽带信号接入方式和可编程调制方式等。所以可任意更换信道接入方式, 改变调制方式或接收不同系统的信号。系统升级也十分便捷。

(2) 集中性。多个信道享有共同的射频前端与宽带A/D、D/A变换器, 以获取每一信道的相对廉价的信号处理性能。

(3) 模块化。模块的物理和电气接口技术指标符合开放标准, 在硬件技术发展时, 允许更换单个模块, 从而使软件无线电保持较长的使用寿命。

4. 智能天线 (SA) 技术

智能天线是一种安装在基站现场的双向天线, 通过一组带有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固定天线单元获取方向性, 并可以同时获取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各个链路的方向特性。智能天线的原理是将无线电的信号导向具体的方向, 产生空间定向波束, 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 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 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

智能天线 (SA) 具有抑制信号干扰、信号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 用于移动通信, 既可改善信号质量, 又能增加传输容量, 被看作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5. 基于IP的核心网

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一个基于全IP的网络, 可以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无缝互联。核心网独立于各种具体的无线接入方案, 能提供端到端的IP业务, 能同已有的核心网 (CN) 和公共交换电话网络 (PSTN) 兼容。核心网具有开放的结构, 能允许各种空中接口接入核心网, 同时核心网能把业务、控制和传输等分开。采用IP后, 所采用的无线接入方式和协议与CN协议、链路层是分离独立的。IP与多种无线接入协议相兼容, 因此在设计核心网络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不需要考虑无线接入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和协议。

三、小结

4G移动通信技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 并且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及设备, 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随着固定和移动宽带化的发展, 通信的主体也将由主要是人与人, 扩展到人与物或物与物;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 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已经开始兴起。由于4G与3G相比具有速度更快、网络频谱更宽、通信更加灵活、智能性更高、兼容性更平滑等优点, 4G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人们肯定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无线通信世界。

摘要:移动通信系统在人们对传输速度、传输质量等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在不断更新换代。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3G) 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局限性,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4G) 已经逐渐纳入研究视野, 本文则主要介绍4G的概念、特征及其关键技术。

关键词:移动通信,4G概念,主要特征,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卉:《4G移动通信技术》[J].电信快报, 2009年

[2]李荣秀、王心水:《4G中的关键技术》[J].《甘肃科学学报》, 2006, (3) :87~91

[3]苏锐:《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关键技术综述》[J].《科技通讯》.2005 (25)

一案例的概念与特征 篇8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智慧校园;电子书包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10-04

一、引言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整体跃升,智慧教育形态已初现端倪。泛在化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等智慧教育特征日益凸显。智慧教育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实施智慧教育战略已经成为破解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智慧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在大部分文献中,智慧作为哲学名词而存在。笔者认为哲学层面的智慧内涵有助于我们对智慧进行溯源式的追踪和探讨,但从教育视角来看,智慧与知识紧密相关,若能从知识与智慧的比较分析中明确二者的不同,将具有更为直接的教学指导价值。一般认为:知识表现在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是被公认并经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能指导决策和行动的结构化信息,包括事实、经验、技巧。知识虽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其具有静态属性,可以通过识记和传授得以传承。而智慧是富有洞察力的知识,表现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并提前进行决策和行动。智慧是基于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其核心要件是思维。智慧无法通过识记习得,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是经历和体验。

2.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

从相关文献来看,“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均源自英文“Smart Education”。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内学者在翻译、引用时略微产生了差异,在大部分文献中二者意思相同或相近,但也有一些文献将“智能教育”译为“Intelligent Education”。对于智能教育,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认为智能教育主要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该类观点重点关注技术手段,如蒋家付(2011)认为智能教育,就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处理、分析,为教育参与者提供快速决策和反馈评价的教育方式。[2]二是认为SMART是由自主式(Self-directed)、兴趣(Motivated)、能力与水平(Adaptive)、丰富的资料(Resoure enriched),信息技术(Technology embedded)等词汇构成的合成词,认为智能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兼顾兴趣,通过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料,开展自助式学习的教育(李洲浩,2012)。[3]该类观点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三是认为智能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人们智能的教育。该观点直指教育目的,与智慧教育异曲同工。关于智慧教育目前也尚无统一的认识,国际学界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祝智庭(2012)为代表的国内教育信息化权威学者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智慧教育概念。认为从教育信息化角度来看,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4]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的手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综合的应用,智慧教育的重点与前提在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智能化系统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智慧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发展学习者的智慧。从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比较来看,前者更为强调技术手段的智能化,后者更为关注技术手段的适宜性,也即智慧地使用技术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并发展智慧。

3.智慧教育的特征

(1)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

智慧教育在技术层面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感知、识别、捕获、汇聚、分析,进而辅助智能化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采用面向服务的SOA软件架构体系,实现了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和易用性。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环境进行感知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跟踪与记录,对家校互通提供立体化的网络支持。智慧学习环境中部署了传感网,利用各类传感器能捕获并识别各类学习环境中当前的温度、湿度、照度等物理信息,并根据预设,将其调整为最适宜的状态,为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通过传感网技术还可实现对重要设备的位置信息、工作状态进行捕获与跟踪,实现智能安防和校园智能化管理;通过部署在教室和其他学习环境中的智能录播系统,可在不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将师生的教学实况自动录制,并实时存储于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学生可借此进行巩固复习,老师可借此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观摩;智慧环境实现了传感网、有线网、无线网的无缝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为构建家校互通的绿色学习社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智慧教育的资源特征

云计算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资源建设、存储、共享与应用模式的变革。智慧教育视域下的资源建设体现出全新特征。从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与技术模式来看,首先,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正在从产品层次上升至服务层次,资源平台建设的中心任务正在从技术平台的搭建转向服务体系的构建;第二,平台功能正在从单纯的资源存储与管理转变为容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与创新于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第三,在运作机制上,Web2.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正在逐步体现,各种有效的社会化驱动和信息聚合机制正在逐步引入,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绩效逐步提升;第四,在技术模式上,正在从传统的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资源的表现形式来看,已从传统的静态、封闭的文本、图像等素材资源转向动态、开放、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微课资源、幕课资源(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于社会化网站(SNN)学习资源建设及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等。

(3)智慧教育的教学特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多种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可能,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与学也体现出了崭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实时、便利的教学资源获取及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获和存储。智慧的教学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打断原有思路的情况下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时拓展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动态、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此外,可将学生的笔记、课堂问答,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标注、修改等生成性信息实时存入资源平台,为学生巩固复习、交流经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资源支持; 第二、对课堂教学状态信息进行跟踪、分析,辅助教学决策。智慧的教学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统计与分析,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同时,可基于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第三,实现了自然、高效的课堂互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人与技术、设备、资源、环境的多维度互动,创设了高效、自然的体验环境;第四,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智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互动交流,协作分享的工具,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竞争性学习将会易于开展;第五,教学将突破明显的时空界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资源及工具的进一步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进入资源系统点播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可随时随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帮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空间和课堂时间。

三、智慧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从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智慧学习环境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装备与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学习终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其中以智慧校园建设及其应用研究,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尤为突出。

1.智慧校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于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等(2012) 从环境构建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性服务。[5] 蒋家傅等(2011)经过长达两年的智慧校园项目实践,从智慧校园与传统校园环境相比较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应具备九大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6]也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如严大虎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到教室、图书馆、食堂、供水系统、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7]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8]可见,对智慧校园的解读,其内涵和特征各有不同又趋于一致。总体上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系统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

在实施方面,南京邮电大学联合江苏金智科技于2010年实施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南邮智慧校园依托数据平台、身份平台、门户平台、GIS平台,建立公共的信息标准,进行数据融合、服务融合、网络融合,实现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目前南邮智慧校园已经上线运行(http://my.njupt.edu.cn/ccs/main/loginIndex.do)。为师生提供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感知等五大类服务;浙江大学与中国电信于2011年7月签署了“智慧校园”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里协助浙大建设“智慧校园”项目。该项目将基于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建设浙江大学统一的移动办公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等智慧校园应用,并凭借感知、智能、挖掘、控制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建成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等。此外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承担了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该项目是由佛山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创新性地采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历经两年多的研发、实施,开发了智慧校园教育云资源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化实验系统、移动学习系统、家校通系统、智慧文化系统等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研制了电子书包、电子课桌、智慧讲台等多个教育产品;建立了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场室;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该项目已于2012年通过政府验收并上线运行(http://www.fsws.cn),是国内目前较为系统、完整,且已投入使用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2.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台湾地区在2002年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2003年,香港10 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电子书包” 计划效果良好, 开始向全港1000 多所中小学推广。在内地,早在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上海等4 个城市试推广;2003 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已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2011年11月,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虹口区推广电子书包项目;南京从2012年试点电子书包进课堂,目前全市有21所中小学成为试点学校;2012年,广州四所学校的千余名学生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佛山南海南光中英文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一年级新生的英语课程中推行电子书包;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四所示范学校也于2011年开始试用电子书包,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目前电子书包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应用遍地开花,除上述城市外,重庆、青岛、宁波、山西、陕西等地都开展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和应用主要还是面向基础教育低年级阶段,定位于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与移动学习相结合,面向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

电子书包虽然广受重视,但实际试用效果却差强人意。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传统应试教育中“逐分”导向与电子书包的“育人”理念产生冲突,使得电子书包的大面积推广遇到障碍;其次,电子书包的安全、价格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第三,现有电子书包产品,基本上是由IT企业主导研发,一线学校被边缘化,导致现有产品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第四,与之配套的优质电子课本学习资源匮乏,使得基于电子的课内外学习难以全面开展;第五,电子书包涉及硬件终端、应用软件、服务平台、数字内容等诸多方面,使其处于多家政府部门的交叉管理范围,此外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通力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书包的大面积使用。

四、智慧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着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缺乏专门的研究和管理机构,导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研究较少,多停留在个别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各系统、各产品间的兼容困难,难以真正发挥系统优势,阻碍了智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难以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利于有关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现有产品和技术多为企业在各自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转型应用,缺乏创新和核心成果孵化平台与基地,新技术、新设计难以有效转化为教育服务;完整健康的产业链仍没有形成,难以实现智慧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2]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23):109-24.

[3]朴钟鹤.教育的革命:韩国智能教育战略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4):87-91.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6.

[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09-114.

[7]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23.

[8]周彤,刘文.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信息与电脑,2011(10):86.

上一篇:临沂市人民政府政务大厅规划窗口服务指南(试用)下一篇:成功人生需要十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