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2024-11-23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精选8篇)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篇1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文化”两字,自古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化人”、“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广义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一块天然的岩石不是文化,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自然生长的花草不是文化,经过人工栽培,修剪成为盆景,就是文化。由此可见,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由此可见,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随着历史延续而流传,随着人类交往而传播。文化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

1、表现的外在性。文化的实质性内涵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的外在性。

2、渗透的广泛性。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艺术、道德规范、生活习俗等各个领域。这就是文化渗透的广泛性。

3、传播的社会性。文化通过人的活动传播,文化的传播不受地理、空间的阻挠。文化的传播具有社会性。不同社会,人们接受的文化不尽相同。

4、影响的持久性。文化伴随人类诞生和流传。我们继承着祖辈的文化,生存至今,才会有今天的发展成果。

5、行为的导向性。文化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行为模式、执行标准,以及人和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6、身心的愉悦性。我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文化的成果。娱乐文化就是一种能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性的典型的文化形式。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构成、属性和功能。

企业文化的构成分四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它是企业赖以依法行政的物质基础。包括办公环境、仪器设备、检徽、制服、局容,局貌等要素。它是基础性的物质保障。二是行为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包括领导者行为、干部职工群体行为。三是制度文化,企业文化的理念识别系统。包括行业法规、发展理念、领导理念、行政理念、执法理念、服务理念、质量理念、人才理念、制度理念、创新理念、学习理念、团队理念、安全理念、危机理念等。四是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共同使命、共同愿望、行业精神、人本文化、诚信文化、娱乐文化、民生文化等要素。它是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能对行业成员的行为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属性和功能

1、企业文化主要具有六种属性。(1)、行政文化属性。(2)、法治文化属性。(3)、服务文化属性。(4)、科技信息文化属性。(5)、特色文化属性。

2、企业文化主要具有五种功能。(1)、导向功能,企业的发展理念、共同使命、共同愿望、行业精神、行为规范能引导干部职工追求崇高的理想、并成为精神动力,对职工的行为起导向作用。(2)、激励功能,能激发企业成员的潜能、激励职工热爱事业,努力工作。(3)、凝聚功能,共同核心价值观、共同理想、共同使命、团队理念,娱乐文化能对行业成员起凝聚作用。(4)、约束功能,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能对行业成员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行为的作用。(5)、形象塑造功能,企业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干部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对外树良好的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一)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和目的建设企业文化,要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精神力量。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切实提升企业的层次,提高职工的素质。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出一个能够张扬个性、舒展身心的乐园,一个展示才能、实现抱负的舞台,一个和谐和睦、温暖温馨的家庭。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构建核心,锻造灵魂。

强化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有四个方面:一是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首要是提炼升华,将核心价值观归纳为简练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便于职工理解和铭记在心,对外形成特色加强印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干部职工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是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二是铸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三是建立企业职业道德规范。抓道德教育。树立干部职工良好的道德风尚。抓思想教育。形成讲正气、讲奉献、讲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抓典型示范。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奉献精神,促进质检事业发展。四是确保廉政。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针对性地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监管,确保队伍廉洁从政。

2、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规范行为,提升执行力。

企业制度文化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提升质检工作执行力。制度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制度规范。企业文化是行政文化,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企业文化首先必须是严谨规范的管理文化,要把严格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和关键。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不断补充、完善。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实现各方面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保证干部职工行为的规范性。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必须拥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解决好面临的各类管理问题。三是坚持把关、服务相结合理念,在实践中探索把关与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四是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3、强化行为文化建设,树良好形象,拓展影响力。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质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折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二是健全领导行为规范。三是完善模范人物行为规范。模范人物集中展示了质检系统的价值观,起正面的示范效应。树立榜样,典型示范。四是建立有效的群体行为规范。群体行为主要从集体与个体的结合点上入手,从三个方向去引导。一是引导干部职工加强自我控制、激励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团体精神为检验检疫事业发展争做贡献。二是引导职工树立远大志向,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把人生目标、个人的发展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岗位成材,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三是引导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诚实为人,勤奋做事,正确处世,文明礼貌。群体行为规范要用文字提炼出简洁明了的规范守则。如社会责任守则、职业道德守则、和谐人际关系规范、对外优质文明服务公约、文明服务规范用语等物化的规范条文。

4、强化物质文化建设,内强保障,外强社会认知。

物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一是要创立一流的办公环境。办公场所及其内部规划、建设与管理风格对员工的影响很大,在一个破旧不堪、凌乱不堪的场所工作和在一间高档写字楼里工作,给人的感受是明显不同。整齐干净的办公环境,也能对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壮观的办公楼、整洁的局容,局貌,优雅的办公环境能让员工产生依附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二是加强对企业标识的管理。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行业分别拥有的明快统一的的标志、徽章、制服,都是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系统的行业苻号,是外界对质检行业认知的最直接的元素。对标志、局徽要加强管理。员工不同场合着装要统一整齐,与场所相适宜。这些都是增强员工归属感和社会认知感的重要手段。三是建立承载行业历史的博物馆、展示馆等。工作成果、表彰锦旗、荣誉证书、检验检疫、技术检验样品实物展示等。它能体现单位事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弘扬行业文化和行业精神,强化外部宣传。四是加大技术保障、后勤保障投入。管理水平、技术条件、员工技术水平、科技信息现代化程度,需要物质的支撑。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必须加大先进检验检测设备、现代化、信息化办公设备的投入。注重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科学水平、技术水平。同时加大后勤保障投入,包括高质量开展工作必需的所有物质保障。物质文化建设体现着质检行业文化建设的文明程度和水平。

四、应用系统科学原理,推进质检行业文化建设

随着国家质检总局“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的提出,质检系统涌现出了不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上海局提炼了”崇检尽责服务至上”的上海检验检疫行业精神,宁波检验检疫局提出 “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国检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江苏检验检疫局实施《江苏检验检疫行业文化建设论纲》。质检系统部分单位成为质检系统先进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和践行者,质检行业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下面谈几点本人对质检文化建设实施方法和实施步骤方面的思考。

质检行业历史上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推进 “以文兴检”、以文化建设促进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理念,需要对原有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创新,使质检行业文化建设产生质的飞跃,成为一个新的、系统化的科学工程。建设质检行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用战略性眼光从总体上进行全面规划,全面推进,鼓励创新,重在落实。

(一)总体规划、全面推进。

1、制定全面、系统的文化建设战略规划。按照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建设程序,建立起一套基础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质检文化建设系统。在继承、学习、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整体推进、系统运作,构建一个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便于操作的文化建设规划体系。要点是主攻精神文化,提炼升华核心价值观、行业精神、核心理念。兼顾特色文化。各地质检机构应该根据传统习惯、文化习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建设带有自身特色的质检行业文化。

2、确立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质检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质检事业发展特点的文化。质检文化建设要围绕的是质检人和整个质检事业而建设的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继承创新原则,中华民族历史久长,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建设要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讲求实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务求实效。重在领导原则,要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系统运作原则,它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搞好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分层次落实。追求卓越原则,建设行业文化,要表现出21世纪一流的水平,使员工都欣赏这一模式,并在这种体现卓越的行业文化模式中与之产生共鸣。

3、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要求。提出总体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突出“一个核心”,抓住“四个重点”,达到“三个统一”,形成“一个体系”,实现“一个目标”。“一个核心”就是突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四个重点”就是重点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三个统一”就是要统一和规范以行业精神为核心的行业理念识别系统、以行业标识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以员工形象为核心的行为识别系统。“一个体系”就是短时间内初步建成时代特色浓、个性特色强、适应时代要求的特色文化体系。“一个目标”就是形成强势质检行业文化,锻造竞争优势,塑造良好形象,促进质检事业持续发展。

(二)分段实施,追求卓越。

1、统一认识、转变观念阶段。通过宣传教育、会议宣贯、编写有关“宣传提纲”、“知识讲座”类宣传材料,通过报纸、电视、黑板报以及举办培训班等载体进行宣传和培训。采取培训骨干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全体干部职工普遍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干部职工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主动自觉参与,群策群力做好文化建设工作。

2、整合资源、组合创新阶段。推进文化建设,需要对质检系统内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去粗取精、拾遗补漏、加以完善、组合创新。

3、常态运作、监控管理阶段。文化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后,及时从突击性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文化建设工作,只有形成有效的独立运行的文化建设管理

机制子系统,进入常态管理,有始有终,才能形成闭环管理。

4、与时俱进、提炼升华阶段。文化建设要因时置宜、因地置宜,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升华的发展过程。在“精”字、“细”字上下功夫,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追求卓越。

(三)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1、塑造核心价值观、行业精神核心理念是行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文化建设必须求真务实,切忌搞形式主义。行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干部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行业文化必须首先从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核心价值观和行业精神的提炼升华必须从群体中来,到群众中去,被干部职工普遍接受和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业精神和行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行业文化,而且是对行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2、建设特色文化。在“新”字、“特”字上做文章,文化差异性是行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有了自己的特色,才容易被社会公认,才能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

3、榜样示范,兼收并蓄。一是发现、培育、树立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现出来的成效较好的单位和个人作为示范典型。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体效应,推动文化建设全面发展。二是学习借鉴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成熟的经验,借鉴国内、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结合实际建设自身的文化体系。

(四)机制保障,闭环管理。

1、领导保障机制。文化建设需要单位领导的强有力推动。文化建设的成败,取决于领导者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取决于领导者把管理理念、发展理念转化为文化理念的决心和能力。领导者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行业文化建设。各级质检机构要设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保障机制。

2、组织保障机制。确定主管职能部门,明确协助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统筹、管理和协调的组织能力。建立一个有序、高效运作的组织保障机制。

3、制度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文化建设主管职能部门要把文化建设内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纳入单位发展的整体规划,制定专项的工作计划、五年规划、长期规划。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同时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建立行业文化建设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把行业文化建设纳入业绩考核体系,定期对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考核结果与责任制挂钩。

4、投入保障机制。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对质检工作质量、质检形象建设、质检对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无形投入,它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级质检机构要把文

化建设的投入,纳入到单位财务预算整体规划中,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为单位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质检行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随着环境、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不断发展完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坚信,随着党和国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号召,随着国家质检总局强有力的推动,随着广大质检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质检文化建设中来,我们质检文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春光明媚的春天,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质检文化建设文明之花将绽放的更加多姿、更加多彩!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探索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同样是一个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有员工和睦相处、携手发展、共同维系的精神家园。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实企业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小型企业靠领导,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金融危机,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在国际化大舞台上与狼共舞、是生存与壮大的关键。在这场较量中,企业获胜之道在于形成传承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在于形成符合本地域文化、本企业历史文化积淀的企业文化。

1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误区

在企业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在表层渗透,仅仅停留在企业口头和企业活动等形式上,此时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肤浅的。

1.1 CIS式的纯视觉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悲哀就是将CIS理解成为企业文化,让本来就属于企业管理软性因素的企业文化显得更“虚”[2]。CIS只是企业文化中形象战略的一部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一种管理理论,而是基于美学基础上的一种企业形象宣传手法。其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和VI(视觉识别),目的是通过三大识别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使消费者容易区分企业的差异性,从而建立企业品牌。MI理念系统体现着企业文化,但它不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因为毕竟形象讲究的是创意和感性,而管理则是要求理性和逻辑。然而重形式的纯视觉企业文化建设怎么能够让企业员工为之奋斗、为之激情、为之忠诚一生呢?

1.2 政治思想的纯意识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观点根深蒂固,甚至有人将这点归纳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特色,并提倡要继续保持发扬光大。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群工作以政治思想工作为中心,如果没有将强化员工思想意识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以纯意识形态教化员工,出台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仅是“团结、奋进、创新、务实、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种千篇一律的口号式理念。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文化就不具有独特个性的核心价值观,最终无法让员工达成共识,持之以恒为之奋斗。

1.3 制度至上的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许多中国企业将一些优秀的管理理论或管理制度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天真地认为只要依据制度管理就万事俱备。其实任何制度的框架都有其优劣性,“无论哪种管理职能,都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可以借鉴但不可能抄袭,管理无定式,只有将卓越的管理融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中”[3],选择与借鉴和自己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历史积淀深层结构有互补的内容,才能够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任何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与当地文化相符合,那它就会水土不服。以制度至上的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是无法使企业员工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真正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

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把握青年时代特质

马克思曾说过:“最先进的工人完全明白,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民族的未来,取决于正在成长着的青年一代的教育。”[4]虽然企业文化建设有许多方面,但笔者结合上述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又根据柳钢人力资源部最新的统计显示,柳钢青年6100多人,并有“二分天下有其一”之势,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将逐步走上关键岗位、科级甚至中层,柳钢转型创业及“十二五”战略期,这一群体大部分将是干事业的黄金期,他们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文化底蕴、综合素质决定着柳钢核心竞争力。因此把握青年时代特质,将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巨大助推作用。

2.1 控制主流意识形态,企业核心价值观先植入青年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全体员工携手发展、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建设根本。柳钢要重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控制,引导青年把人生价值实现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以达到引领和支撑企业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柳钢关键在植入什么样的“信条”来让青年找到与企业共奋进的事业感,在经历了一次次变动时仍然保持与企业共同目标和方向。

首先用柳钢发展历史引导青年。柳钢从年产能10万吨到产能规模1000万吨的变迁,50年风雨历程积淀了怎样的核心价值观?柳钢人骨子里就有股韧劲,血脉中就流淌着“求变、求进、求强”的精髓,为什么员工会为企业改革创新、升级转型、发展壮大不断“求变”、“求进”、“求强”是因为企业的兴衰荣辱与员工气息相关,员工与企业有着共同的愿景。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企业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否则既得不到社会各界认可,内部员工也会鄙视其所作所为。柳钢既追求管理精细化、新型工业化,又追求广西工业排头兵、全国精神明文单位等,逐年递增的中国企业排名也是使员工认同企业,为之自豪、奋斗的目标。三是用包容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引导青年。柳钢青年来自五湖四海,文化程度、社会阅历、成长环境不尽相同,价值观就有很大差别,对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战略部署等理解也就不同,执行力也千差万别。“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现实的反映”[5],此时我们不必全盘否定,热衷超女、寻求CS的刺激、喜欢“拇指文化”以及追求时尚、平等、独立并不等于缺乏责任、消极怠工,相反我们应当尊重青年发展成长的多样性、差异性,只要是健康的追求事业进步、向往丰富生活都应当认可,并给予支持。

2.2 设计制度作为保障,企业文化建设搭建青年舞台

柳钢已经有许多较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形成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企划部经济责任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党务方面管理考核制度以及类似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讲理想、比贡献”、青年岗位能手等评比制度,都给广大员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提供了广阔的成长舞台。

然而从青年特点出发还应考虑青年员工的沟通制度。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从上至下贯彻企业核心价值观,但不是教条的灌输,因为人们在沟通时的风格千差万别,“沟通比权利更重要”[6]。如果各部门只以自己部门角度出发,就会出现前面所谈到的建设误区,重形象的只管CIS中VI视觉系统、重意识的只管思想教育、重管理的只抓战略规划、制度考核、成本核算和资金运作等,各部门各自为战,没有沟通交流。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决策层及时审时度势,提出了“再次创业”、“36字方针”、低成本战略、优质增效等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措施,虽然止住了亏损,使得生产经营逐步恢复,但到目前仍然有部分员工不理解公司的战略方针。这是因为各部门领导与员工所站在的角度不同,对信息的解读有差异,又缺乏有效的沟通。柳钢的厂务公开制度、合理化建议等就是很好的沟通方式之一。管理者们与员工沟通,提倡企业文化的第一方式是言传,即通过言谈及文字阐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员工沟通制度还应当更深入,管理者们与员工交流更应当常态化,特别是与青年员工的沟通,柳钢就曾开展过“与领导面对面再次创业青年在行动”活动,公司总经理还与青年展开面对面交流,激起青年们不小的共鸣,随后柳钢一些单位党政领导定期与青年面对面沟通,或是开展与领导对话等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从中青年更能理解单位的生产经营要求,迅速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2.3 掌握信息传播主权,用先进文化唱响青年主旋律

“高度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7]。不仅具有信息来源、娱乐消遣、工作学习的作用,还是传播政治意识、价值理念的工具,掌握了其主动权将成为“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法宝。

在柳钢青年问卷调研中,“您平时了解公司形势信息主要来源”通过《柳钢报》27.46%、柳钢电视台11.17%,作为《柳钢文化》其定位较高更是青年“可望而不可即”, 而了解形势信息通过领导的传达占24.86%,同事间谈论占20.54%。笔者认为,后者占据主导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引导青年群体是不利的,领导的传达本身没有问题,但这存在“信息单向流动缺陷”, 易造成“纯意识教化”,“同事间谈论”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理解程度、角度会因人而异。柳钢相关部门已经对各级宣传媒介进行了整合,还增设了电视专栏频道、报纸扩版,最近还开通电视周三新闻以及报纸周三版,形成了“一个拳头”宣传攻势,大大增强了企业文化传导力度。对于新兴媒介却鲜有关注,在此笔者建议加大对新兴媒介的使用力度广度,调查发现,柳钢青年“经常上网,熟悉网络操作运用”占30.13%,“偶尔上网,会一般使用”56.33%,而手机使用率几乎100%,3G手机更是突显信息传播广阔“用武之地”,柳钢共青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借助内部OA办公系统开设共青团网,组织开展了职代会网络论坛,青年热烈响应;另一方面开通了手机短信平台,收集青年利益诉求、传播柳钢形势信息以及高温雨季温馨提醒、重大节日亲切问候等,影响力可见一斑。还在OA上开展了各种网络知识竞赛、优秀新员工网络投票等。因此,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有机融合将能有效传导企业文化内涵。

文化是“软实力”,是以“硬实力”为基础,不能脱离经济、科技的发展而单独存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柳钢50年历史的积淀、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按照每一次企业重大危机将酝酿重大变革的规律,此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黄金期。“青年既是永恒的,每个时代都有青年,同时青年又是具体的、变化的”[8],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相信始终关注青年成长的企业一定会得到青年的认同,始终将人生价值实现与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合的青年也一定会路越走越广阔。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叶生.企业灵魂[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P216

[4]李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中国现代化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年25期

[5]文萍, 李红, 马宽斌.不同时期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点的历时性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颜建军, 胡泳.海尔中国造[M].海南出版社.2001

[7]胡瑛, 陈力峰.当代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转变[J].中国报业.2010年04期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篇3

一、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意义

1.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着共同的对象

党建工作目的是通过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建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理论。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强调的是人本管理。其魅力就在于更重视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从而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经营、生产目标的实现。

2.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均具有凝聚和激励的功能

党建工作是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去统一党员群众的思想,凝聚职工群众的力量,以促进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而企业文化作为全体员工普遍接近的目标、准则、观念,能在员工中产生一种内在的十分强大的凝聚作用。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都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党建工作以传统的精神鼓励为主要形式,企业文化则可以通过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引导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来激励员工勇于奉献,不断进取。

3.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相似的工作手段

一是素质教育。围绕确定的对象群体,采取持续的、反复的宣传和教育,以达到全体员工统一认识,提高素质的目的,这是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所采取的基本手段。

二是情感渗透。党建工作动之以情,就是激励员工高尚积极的情感,并使之转化为勇于进取的力量。在企业文化中情感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方式,即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

三是典型示范。党建工作采用的榜样示范方法,是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为员工指引一个形象具体的前进方向。企业文化同样坚持示范原则,坚持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榜样的先进事迹、突出成绩的宣传、倡导,使之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四是民主参与。党建工作强调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倡导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力量就在于员工的参与,因此二者都要求敞开民主渠道;创造各种机会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参与解决企业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回报社会的方式存在,就需要企业党建工作重点突出进行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载体、以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工作和任务,企业党建借鉴并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是党建工作创新、更好实现企业特色文化的必然之路。

二、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探索

随着八院战略转型的快速推进和设计院“十三五”规划转化落地,设计院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党建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学理论讲政治、听报告谈形势,更重要的是强调人本观念,教育并促使员工自觉地维护形象、规范行为、领会理念,为设计院的生存和发展做贡献。因此,设计院党委正探索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1.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着重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党建工作的精髓就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为此,我们将航天“三大精神”的教育融入并始终贯穿于培育员工企业精神之中,钱学森、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的崇高精神,以唐建平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的敬业精神,深深影响着航天服务企业的每一位职工。我们还举办各种形式文体活动,如迎春联欢文艺晚会、书画作品征集、趣味体育运动会、部门凝聚力活动等,使党建工作在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并为员工认同。在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将企业精神“团队、精品、无限”植根于每一位员工心中,使员工自觉地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使之产生向心力和内聚力,逐渐形成了企业凝聚力。

2.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重在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念,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健康向上的环境

党建工作的宗旨就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设计院党委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思想的宣传,如航天优良传统、设计院发展史、优秀项目成果、设计院“十三五”规划发展愿景、精神文明建设等,反复宣传,反复强调,使这些文化成果中蕴含的共同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引导员工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意识,从而解决好员工的行为规范问题。近两年来,设计院整体精神面貌和员工行为规范有了明显改善。

3.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重在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固的人才资源

党建工作最具特色的功能是教育培养职工的主人翁任感和责任意识。设计院积极倡导“优质服务是设计工作的生命线”的服务理念,从而促进了员工观念的进一步转变。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和管理人员本着“急业主所急、想业主所想”,力求将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减到最少。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带头,敢打硬仗,以较强的责任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发挥了感召作用。

三、密切融合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对设计院而言,有效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改进和深化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拓展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做到强化核心,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学习和践行企业文化理论与操作知识培训,提高班子成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紧贴中心,加强基层支部建设,以“完成任务好、安全质量好、企业形象好、党员模范作用好”作为工作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相融相通创造积极条件。第三,要在认真组织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同时,制定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创新提效、管理提升、厉行节约、增收节支和献计献策等活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篇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07-000-01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企业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和引导。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又是怎样来影响企业的发展的呢?在新形势下该如何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新形势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思考

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成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逐渐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严峻。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并能够保证在竞争中做到长期稳定的进步,就必须要增强自身的企业竞争力。而做好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特别是保证企业文化的创新更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主要动力。下文将着重介绍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涵盖的内容又比较广,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概念。但是总体而言,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企业的主要信念、价值观,并以此而衍生出来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模式。具体到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企业文化从一个层面上反映出市场经济的现状,因此,企业文化也是经济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企业所具有的企业文化并不相同,各自带有各自企业的色彩,因而具有差异性。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源于企业精神的差异。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每一个企业由于其企业精神的独特性而使得企业文化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企业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也是企业在众多的企业潮流中能够独树一帜的根本,这种差异性同时也是使得市场经济多彩纷呈的原因之一。再者,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其能够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了改变,我们在上文提到过,市场经济的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面对强大的竞争,企业必须要从各个方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其中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的主要途径,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提升和企业品牌形象建设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设企业文化的相关策略

(一)确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说,具有共同性,但是我们上文提到,企业文化具有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使得每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不尽相同。确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做好独特创新的一面,是保证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文化必须做到符合企业的自身经营和发展现状相适应。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那么企业文化能够从内在影响企业的发展。要使企业文化能够最大化的作用于企业发展,那么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必须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其次,企业文化必须“接地气”,即是我们常说的“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企业文化虽然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概念,但是其必须以服务群众为主要思想,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脱离了群众,就是脱离了实际,如果不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就是不“以人为本”,任何一个不“以人文本”的文化,实际都不能称之为“文化”。再者,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担当重要角色。企业文化原本就是企业管理者为了企业的发展和团结和提出的一种理论,企业文化的起源原本就是一种管理手段。由此可见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他们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者。

(二)建设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具体来开展呢?首先,应当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有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精神特征,一种文化特征,是需要所有员工认同并且将其转化为行为模式的一种信念。所有说企业文化具有基础性与普遍性,要建设好企业文化,首先就应该从最基础的方面做起,比如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从基层抓起广泛宣传企业文化,让所有员工认同并接受企业文化。其次,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性,创新是企业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建设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务必要重视其中的创新因素。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敢于在新的领域实现创新;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也是一大利器,在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核心知识的时代,能够在科学技术上实现创新的企业一定是优秀且发展在前列的企业。此外,企业文化的创新还体现在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企业要善于启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创新活力,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人力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同时,企业文化的创新也是整个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对工作形式有所要求,除此之外,对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创新也有所要求,只有从各个方面做好创新,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够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占有一席之地,进而保证企业发展的远期目标。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篇5

刘云山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刻调整,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现在,各国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纷纷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以“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为主题,深入研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有着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综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在新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国内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发展壮大先进思想文化,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方针原则,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清醒坚定。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了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我们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强调如果两者发生矛盾,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

二、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选择。中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要把人们的

1思想意志凝聚好,就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解决认知认同的问题,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我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我们注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我们注意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我们注意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解读,加强对思想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我们立足于实践养成,推动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激励约束作用。我们注重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增强认同感。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之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搭建载体平台,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事业、产业两大形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们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一些边远地区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我们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四、文化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依靠力量在于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面向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多年来,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组织创作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着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提供更多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努力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文化产品最终应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文化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引导文化创作生产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在推进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和文化载体。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专门人才的作用,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理论、新闻、文艺、出版人才及文化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我们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广交朋友、改善服务,努力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努力提高文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主要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事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总的看,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进展顺利、态势健康、成效显著。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着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引导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我们坚持把政策作为推进改革的强大杠杆,在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社会保障、人员安置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我们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六、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文化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制胜之道,创造、创意成为文化领域最鲜明的时代标识。对中国来说,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保持中国文化的自身特色,还是参与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推进文化创新,需要继承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应当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本国文化,充分认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给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推进文化创新,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纳融汇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个国家都有引为自豪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坚持博采众长,兼纳百家之精华,积极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使文化发展顺应世界进步潮流。推进文化创新,需要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应当密切关注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注重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要充分认识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平台。

创新是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过程,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这些年,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文化工作者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努力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我们注重建立文化创新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设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文化创意创造,推动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注意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在文化与市场、科技和产业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成为文化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文化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在国与国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坚持把对外文化交流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增进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我们立足于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多角度展示中华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的文明进步。我们适应国际社会研究中国文化兴趣增长的新形势,注意办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推出中国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让更多外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向广度深度扩展。2009年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关系,同140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文化交流计划。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篇6

摘要:区教育局管理为主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本文,以宁波市江北区教育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文蓝本,探索和思考这样一种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区为主 教师队伍 建设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师为本。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区教育局管理为主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最主要的模式之一。本文,以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为蓝本,探索和思考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方法。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辖下初中学校10所,小学23所,公立幼儿园6所,专任教师1483人,该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以区教育局管理为主的模式,区教育局负责教师培训、考核、流动、职评等诸多事项,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区教育局主要起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作用。一方面,区教育局要引导学校自主开展校本培训,并为之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区教育局要为学校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搭建平台,创造教师校际交流,名师和骨干跨校指导的机会。江北区教育局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做到:

1、强化教师培训模式

依托市培训中心,对区属教师开展菜单式培训,由教师根据市培训中心开设的科目,自由选择参加培训。区教育局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到省、市、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包括选派优秀英语教师赴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接受外籍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确定各学科重点培养教师名单,设立教师学科备课小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2006年,区教育局组织以教研员为组长,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的教研力量对农村初中教师以及刚参加工作的33名新教师进行全面听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学科能力,江北区教育局创新形式在教师中开展“师生同考”活动,即在宁波市初中毕业生中考的同时,安排所有任初

一、初二的教师进行同样的考试。此项活动让教师感受了考试的气氛,对教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提升教学的能力水平有很好的成效。

2、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力量的培养

为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和学科比武创造有利条件,搭建有效的平台。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师资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名师带徒”、“良师带徒”、“学科比武”等项目,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宁波市第七届中小学特级教师带徒活动中,有11名年轻教师榜上有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农村地区的妙山中学,学校仅有30教师,在这次名师带徒中的就占据了两个名额。

同时,江北区教育局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委以重任,积极引导骨干教师承担起青年教师培养、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重任,参与示范课、研讨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为教师发展创造平台,并在经济、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江北区有大片土地位于农村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相对城区要薄弱得多。区教育局以教育均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其中包括,名教师下农村定点指导,规定名教师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农村指导农村学校教师教学;开启农村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一年,获得称号的教师必须承担提升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重任,同时他们也将享受每人每月300元的骨干津贴。2007年初,全区五所农村初中进行了农村初中骨干教师的评选,共评选出农村初中骨干教师61名。

4、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出台相关文件,规范名教师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名教师和特级教师在全区教师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学期都组织名特教师到学校定点辅导和公开讲学,通过“名师带徒”、“良师带徒”、“名师定点联系学校”等方式,充分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展开名师结对薄弱、农村学校活动,要求名教师一个月至少安排两天时间到结对学校听课、评课、讲座和上辅导示范课。建立名教师个人教学博客网站,为教师的交流、学习和提高创建平台。江北区名教师实行年度考核制,考核材料网上公示,考核合格则给予每月1000元的津贴。

二、干部队伍管理方面

在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中,区教育局主要起到统筹干部队伍,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作用。一方面,局教育局要承担起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区教育局对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以及交流也起到决定作用。江北区教育局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到:

1、加强学校领导队伍建设和培训

利用暑假时间,加强校长党风廉政、办学思想等内容的培训,要求校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我的办学思想”,撰写学习体会。组织校长到各省市、高校参加现代校长管理的培训,选派部分校长到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参加省骨干校长培训。选拔年轻有为的校长到杭州、上海、广州等地挂职锻炼,每学期选派两名,每次半年以上。

出台《江北区中小学中层干部任用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干部竞聘上岗机制,全区各校中层干部实施竞争上岗。开展正副校级领导公开招考、竞争上岗以及教师直选校长等形式多样的校级干部选拔机制,创新用人条件,拓宽用人范围,使一批创新、进取、务实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2、实行灵活的中小学干部流动机制

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下属中小学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每年6月,对校长队伍进行全面考核,并展开校长聘任,校长轮岗交流工作,推动干部合理流动,促进教学资源均衡分布。2006年,全区有10个学校的11名校长在岗位上进行了任职交流,有的校长从城区学校调往农村学校担任校长,有的校长由农村调往城区学校。同时,还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教师担任校长职务,进一步充实中小学校长队伍。当然,任职交流,也有3名正校级和2名副校级干部由于群众公认度低、工作绩效差等原因被降级任用为副校级和普通老师。

三、探索和思考

1、发挥区教育局的统筹引导作用

①、加强学校教师师德教育和先进考评工作

区教育局可以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对全区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和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集中教育,同时,区教育局也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展开先进教师的评比活动。3 比如,区教育局应积极开展浙江省春蚕奖、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宁波市十佳师德青年楷模教师以及区级先进教师的评比工作,开展“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论坛,“感念师恩”、“书香伴我行”征文活动,“学党章,知党史,强党性”知识竞赛以及“知荣明耻树我新风”演讲比赛等,以确保全区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另外,区教育局还应帮助学校制定教师师德量化考评机制,以江北区为例,采用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形式,将师德考评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的成绩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相挂钩,实行师德考核的“一票否决”制。

②、搭建教师培养的良好平台

在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分校本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模式。区教育局应该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推动这两种培训的开展。在校本培训方面,区教育局应统筹和综合全区各校教师培训的经验,给学校校本培训的开展予以积极的指导,同时,区教育局要大力组织全区教研组、骨干教师、名教师的力量,下学校配合校本培训的开展;在全员培训方面,区教育局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分学科组织大型的培训活动,推动“名师带徒”、“良师带徒”、“名师定点联系学校”等活动的开展,同时,区教育局还应该积极联系,为学校教师到省、市以及跨区培训创造条件。

③、搭建师资力量合理流动的平台

师资力量的合理流动是充实学校教学力量增加学校活动的良好途径,区教育局应该在教师流动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区教育局要推动教师校际交流和支教工作的开展。以江北区教育局为例,该局出台了教师校际流动和支教的相关文件,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以及农村地区的学校参加教学工作,并给予经济和生活上的大力补助,原则上规定时间1~3年,由接纳学校决定,这也确保了接纳学校在学生教学工作上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区教育局应该积极推动学校干部队伍的合理流动。江北区教育局每年6月都会对全区的学校校长和校级领导进行考核,了解干部工作的实绩,制定干部流动计划,实施学校校长在各校岗位上的轮岗交流,从而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活力。

2、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①、加强奖金待遇的倾斜

对于像江北区那样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的教育系统,应该对农学学校教师的奖金待遇上给予合理的补助,从而做到在待遇上留住人才。江北区对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实施每人每月200元的补助,对于在农村学校担任骨干的教师每人每月额外再给予300元的骨干津贴,同时再给农村地区教师在车贴等生活开支上也给予适当的补助。在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的补助,做到农村学校教师待遇高于或者不低于城区学校,从而保证了农村师资力量的稳定性。

②、职称评定和专业发展上的倾斜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篇7

班组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基层组织,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以及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 都要落实到班组, 体现在现场。因此, 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全面活跃开展是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保证。

1 企业在班组建设中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 一些企业对班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班组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激励机制, 对班组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不能调动起班组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班组长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班组长的责、权、力不统一, 在内部人员的使用、奖惩没有决定权, 影响了班组指挥生产的效果。还有不少企业未认识到班组建设的意义, 看不到班组建设对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 随着目前煤炭市场下滑, 生产任务繁重, 安全形式艰巨, 加强班组建设刻不容缓。晋煤集团古书院矿是一座有着55年历史的老矿, 近年来, 面对资源枯竭、开采条件艰苦, 安全管理难度大的现状, 总结、提炼和升华了班组管理的一些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的主要做法

晋煤集团古书院矿坚持以人为本, 站在构建和谐企业的高度, 以开展班组创先争优劳动竞赛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 重点开展了“12311”班组建设工作新思路, 有力地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全面活跃开展, 有效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采取的主要做法如下:

2.1 健全一个机制, 奠定创建活动组织基础

坚持组织领导到位, 完善班组建设工作机制。首先, 成立了以矿长、党委书记为组长、副矿级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班组建设工作领导组。并要求各单位相应成立活动领导组, 具体负责活动的领导、协调职责, 构建起班组创建活动组织网络体系, 明确班组建设的目标、内容、范围, 从而确保了班组建设活动有序进行。形成了“党政领导、工会推进、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班组建设大格局, 为班组建设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2 规范“两项行为”, 夯实班组管理基础

规范两项行为即规范班前会和班后会行为。做好班组人员分工, 隐患排查、安全确认等重点环节, 班前班后会内容做到具体而不繁琐、有重点而无盲点, 精确到位, 简单管用, 现已在全矿推广。通过规范形式新颖, 效果明显的“两项行为”, 不仅推进了区队班组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习惯性违章, 又促进了班组成员相互沟通, 班组兄弟更加团结和谐。

2.3 推广三种方法, 增强班组竞赛活力

在全矿范围内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安全手指口述确认法”和“五想五不干工作法”这三个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的煤矿班组建设工作方法。这三种方法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强化了职工安全意识, 规范了职工操作行为, 实现了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竞赛过程中强化对班组长安全教育, 坚持脱产和半脱产的“两级安全教育培训”, 区队利用班前会、周五安全活动等机会开展班前礼仪和独具晋煤特色的“五想五不干”安全教育活动, 取得了很好效果, 提高了班组长队伍的整体素质。

2.4 深化班组竞赛, 拓展班组建设内涵

深化一项竞赛即深化“创建‘五型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竞赛活动”。

1) 强化班组基础管理, 建立健全班前会、班中交接班、班后总结、班组现场安全评估制度, 班组学习培训制度, 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定期组织班组员工对班组长进行测评打分, 对安全管理不好、违章指挥、冒险蛮干、不执行规程规定的班组长, 坚决给予淘汰和撤换。2) 加强安全“红黄线”、岗位操作“底线”管理, 严格落实《进一步强化各级安全责任落实的补充规定》。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 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 充分发挥煤矿安全群众监督员作用, 全面落实好职工安全生产十项权利, 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规范职工安全行为, 确保安全生产。3) 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为载体, 加强职工培训工作, 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活动, 搞好班组长和班组成员的安全生产、技术业务、文化知识学习;通过开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培训、导师带徒等活动, 增强班组长及班组对重大灾害和突发情况的应对、处理能力和疑难问题的解决能力, 培养技术能手, 不断提高班组整体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2.5 选树典型, 立标示范, 不断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设立班组建设“双十佳”评比表彰制度, 每半年评比选树10佳班组、10佳班组长。通过为优秀班组长戴光荣花, 组织优秀班组长夫妻外出考察疗养, 唱响了优秀班组长光荣主旋律。通过认真总结班组建设的成功经验, 利用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大力推广, 为基层班组树立学习的标杆, 在全矿营造了加强班组建设的浓厚氛围。

3 加强班组建设的启示和思考

1) 领导重视是关键。为保证竞赛活动效果, 通过我们的努力, 企业党政形成了高度共识, 始终把班组建设工作记在心中, 抓在手中, 贯穿到煤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那就是“念念不忘抓安全管理, 念念不忘抓班组建设”。2) 提升班组长素质, 健全各项制度是班组竞赛的有力保证。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 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班组长队伍。为此, 强化班组长安全教育是我矿历年来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同时, 我们还十分注重制度建设, 在原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 先后对《实现安全生产两千天以上的井下班组长进行表彰奖励的规定》、《实现安全生产长周期的班组长外出参观考察的规定》、《加强班组长安全管理的补充规定》等规定进行了补充完善。新规定、新办法紧紧扣住班组建设的主题, 进一步明确、细化了职责分工, 形成了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促使班组建设和班组竞赛活动走上了更加规范化的管理轨道。3) 知人善用是抓好班组建设的核心。我们把创建班组竞赛的重点放在选人用人上, 每任用一批班组长, 都要经过区队提名、群众评议;班组管理部门考核;领导审核把关四项严格的任免程序, 真正做到了能者上、庸者下。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班组长的综合素质, 增强了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危机感, 这为我们开展好竞赛活动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4) 创新激励机制是班组建设的不竭动力。在竞赛活动中, 对班组长从政治待遇、经济收入、生活待遇三方面进行政策性倾斜。在选拔干部、晋级增资上予以优先, 在生活津贴、奖金系数上特殊对待, 在外出观光旅游时优先安排, 在宣传报道上大力宣扬, 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 产生了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其次是把过去几年开展的安全“三无”班组竞赛活动深化为现在的班组“三个零”上台阶竞赛活动, “三个零”意思是指——员工零违章、现场零隐患、班组零事故, 以此增加班组长的经济收入, 极大地激发了班组长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5) 竞赛过程中严格考核是落实班组安全责任的有效手段。竞赛活动不可能脱离班组创建活动主体。为此, 在竞赛考核中, 我们围绕班组创建活动, 坚持落实“班组长的安全责任风险抵押”和“千日遵章保险金”等制度, 有效增强班组长安全责任心。竞赛活动中自上而下, 层层签订了军令状, 实行了班组长安全责任风险抵押制度, 加大对班组长的考核力度。通过深化班组安全风险抵押金考核, 实施了压力传递, 增强了安全责任, 为实现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4 结语

总之, 班组建设作为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一项战略工程必须持之以恒长期抓, 坚持立足长远、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常抓不懈。要把抓落实作为加强班组建设的一条生命线, 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具体, 抓住不放, 一抓到底。

摘要:文章结合多年工作实际, 通过分析班组建设工作现状、明确班组建设工作意义, 对长期以来企业班组建设的工作做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认识, 以期对加强企业班组建设有所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篇8

一、企业文化融合的原则

一是双赢的原则。首先保持合作双方的利益共赢,体现到管理文化上才能持续,互相融合,大到国与国的关系,小到人与人的关系,均是如此。俗话说“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利益共享,话就不可能投机。

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什么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本,企业想不到职工,职工也不可能对企业忠诚,职工无论在那个企业工作。都是想有较高的收入,因此企业要注重与职工分享利益。这也是对职工来说含金量最高的快乐指数。

三是多样性的原则。就是要实现企业文化的相互兼容,天容万物、海纳百川,和气才能生财,不能相互排斥,要允许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取长补短,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四是不断创新的原则。企业文化不能一成不变,随着企业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变革,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原有的文化,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首先,摸清双方的企业文化基础,制定好文化融合方案。把文化融合纳入合作的工作目标,在合作开始就对对方的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和调研,了解对方企业文化的特性,注意徐矿与合作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取长补短、优化配置,明确企业文化融合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及措施和手段,为合作成功打下基础。

其次,选择适当的企业文化融合方式。文化的融合是减少磨擦与冲突,加强合作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原因,徐矿的企业文化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攀官套级的思想,守家恋土的思想等,这些文化与创业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在融合文化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融合方式。若对方的文化为强势、优秀文化,则要吸取对方的文化优点,更好地培育徐矿企业文化。一是向南方的先进管理文化学习,吸取精华,融合到我们煤矿文化中来。现在的煤矿文化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我们要想多业并举,就必须学习先进文化,特别是管理文化,因为我们涉足了很多行业,如房地产、商贸物流、虚拟经济等。二是摒弃攀官套级的思想,忌“大”,不能摆级别的谱,矿长去谈判非得叫人家县长接待你,企业就是企业,不是政府。三是改进传统的企业文化,我们徐矿这样的百年老企业,从上到上都有沉重感,主是企业老化,创新力不够,特别是在管理、制度、机制方面传统的东西太多。走进中石化的办公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屏幕,显示的是世界的、全国的石油价格,和中石化公司的生产指标数据,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气息,并且能够使职工关心本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总之是要做到与对方的企业文化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融于一体。

第三,打造企业文化融合的优秀团队。企业文化融合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是企业领导层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精心策划、具体组织,全体职工广泛参与、认同内化的过程。领导者应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研究文化融合和创新,对企业文化的融合工作高度重视和切实推动。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同是搞好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十分注意广泛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积极性,投入到企业文化融合的工作中来,自觉用融合后的企业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企业文化顺利融合。保证企业合作成功。同时,要使企业文化形成影响力和凝聚力,影响和凝聚更多的人才来到企业,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感受 体验 表达下一篇:今天的心情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