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2024-09-30

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共8篇)

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1

3D效果图实务高技能课程教学总结

艺术系:李超 3DSMAX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三维建模、动画、渲染软件,是制作建筑效果图和动画制作的专业工具。无论是室内建筑装饰效果图,还是室外建筑设计效果图,3ds max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都是实现创造力的最佳选择。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3ds max软件,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专业的学生来说,3ds max软件更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3ds max软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很多学生枉有一腔热情,最终只能在门前止步。如何能够针对3ds max软件和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专业的特点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特点分析

对于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来说,在3ds max软件学习中存在有几个特点:一是英语基础较薄弱。二是求知欲强。三是思想活跃。

1.英语基础较薄弱。3ds max软件拥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但由于其复杂性阻挡了很多人的学习热情,另外软件的英文版本更是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针对此种情况需要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对学生讲明英文版的好处、特点,并对将会经常应用到的命令,反复讲解,反复训练,使用剥茧抽丝的讲解方式,由浅入深,删繁就简,来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

2.求知欲强。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都知道3ds max软件的重要性,并且是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学习热情。怎么样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在每堂课中找寻学生的兴趣点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并在每堂课都能制作出相应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想活跃。学艺术的学生一般是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善于创新。学生的这种特点,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因势利导,来提高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层次分析

在内容的学习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学习:一是软件基本功能学习阶段。二是建立场景、模型技巧技法阶段。三是综合运用阶段。四是效果提高阶段。

1.软件基本功能学习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此阶段中,简单

来说就是打基础的阶段,扎实的软件使用功底将有助于后面学习的开展。这一阶段重点讲授最基本的使用命令和快捷键。

2.建立场景、模型技巧技法阶段。在此阶段中重点放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与技法的学习中。在使用3ds max软件建立模型时,通常不会只有一种建立方法,而是三种以上的方法,怎样才能灵活的使用这些技法,达到快速、准确建立模型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教学部分。在这部分中可以进行一系列的专项练习,比如创建一把椅子,使用多种方式命令进行创建。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前期学习内容知识的巩固,又能在制作出来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

3.综合运用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把所学知识进行汇总,让学生进行场景创建练习,也就是实际的创建工作。在此阶段中是学生最能体会到成就与喜悦的时候,能够制作出逼真的场景效果。

4.效果提高阶段。在综合运用阶段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有很强的满足感,但很多时候,制作出来的场景并不尽善尽美,多会出现导入模块尺寸大小不合适,材质贴图的不讲究,摄影机摆放角度的欠考虑。因此在此阶段中可以进行对比训练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如提供一套户型图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进行班级内学生的对比观看,以及拿出一份范本进行总体对比,查找问题,达到提高的目的。同时我们知道3ds max软件学习是技法上的学习而不是设计思想的学习,因此在此阶段中可以拿出大量优秀制作成品,让学生提高设计思想的修养和认识。

三、教学手段研究

3ds max课程学习中采取好的教学手段,能够达到教学质量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体来看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表达:一是备课内容充实详细。二是课堂氛围轻松活泼。三是课下作业层次分明。四是上机辅导耐心细致。五是教师网上认真答疑。六是设计比赛积极参加。

1.备课内容充实详细。教师教授知识主要依靠的是上课的五十分钟,怎样在课堂中把知识点讲明、重点讲清、难点让学生都能理解。这就需要进行详尽的前期备课准备。对于高职高专艺术类的学生来说,上课内容要深入浅出,用简单的例子来讲出知识点并让学生记牢,所学内容要举一反三,对于一个命令可以制作二至三个小例子加深记忆,每节内容层层递进,讲授内容环环相扣,上节讲的内容本节还

能用到。这样一般都会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会一直处在集中的状态下,这就需要通过内容吸引学生。第一、可以进行逐层教学,也就是讲一个知识点,做一两个此知识点的练习,并且知识点必须能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另外讲述内容不易过多过碎,以免引起学生重点不明,思路发散的情况。第二,在每节课下课前留出一定的时间挑选学生上台来进行知识点例子的回顾制作,通常此时学生都会很用心的看演示,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课下作业层次分明。要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使用出来,课下作业的布置是必不可少的。课下作业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又要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还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能做的出来,以免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作业的选择上必须深思熟虑。

4.上机辅导耐心细致。作业布置完毕后,上机制作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此过程中,通常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尽自己最大努力,耐心细致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5.教师网上认真答疑。为了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前课后自学过程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网上提问,教师网上答疑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设计比赛积极参加。由于3ds max软件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如果仅停留在教授学习的层面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参加各种级别的设计比赛,同时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快速提高。

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2

将基于岗位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中"网络工程师"的岗位需求与素质要求进行剖析, 提取训练技能点, 设计项目, 尽可能做到技能点和项目的融合性。本课程中设计四个项目:A公司网络互联 (入门项目) 、B公司网络流量管理 (主导项目) 、C公司网络互联 (主导项目) 、D公司整网互联 (自主创新项目) , 项目设计中精密结合当前网络岗位最新需求和解决方法。

二、项目教法尝试:

在学生完成一项确定的工作, 他们需要计划并且完成工作。将传统的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是项目实施的主要执行者, 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 设计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具体如下:

1、情景设置。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 项目中实际任务安排做到实训室与实际项目的一致性, 让学生体会岗位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以便于以后实习或毕业后, 对实际工程项目的无缝连接。

2、规范示范。

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 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小项目, 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 如项目1中, 工程化操作中是如何分析、设计、解决需求的, 会多安排时间讲解、重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 以后的项目中, 学生会自动参考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 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 为解决自主和创新项目打下基础, 如入门项目中, 教师在项目中讲解和操作时间会比较多, 但不能忘记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 以确保学生能接受。

4、协作学习。

根据"网络工程师"的实际岗位需求:独立解决实际全局性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未对学生进行明确分组, 要求自己承担一个项目的所有任务。可以同学间交流、讨论, 攻防协作, 教师担当技术顾问等, 以确保完成工程项目。

5、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 因分组后组长对组员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等因素, 本课程考核主要包括项目教师评价、项目学生自评、综合实践考核、工作报告等四部分。

三、实施效果分析:

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分析需求--设计路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环节基本能做到工程化操作, 职业素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 总体来说, 本课程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很多。对于课程效果, 课后学生谈到以下两点:

1、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

知道学习之后具体能实现什么具体效果或者能展示什么内容, 具体项目中会跟对某个技术点的实际应用深入分析, 用需求来验证完成情况。

2、学会了学习:

以前学习就只看教材, 教材上有的, 参考就能完成, 教材上没有的, 就不会。至于如何解决问题, 现在, 会尝试参考相关资料, ,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与他人交流、跟老师互动;

四、兼顾学生的层次性:

在本次项目化操作过程中, 由于学生个人基础和能力的因素, 完成时间和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项目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因为项目中设计特定相同需求。于是思考在以后的项目设计中进行适当的完善:考虑项目任务能否做层次化设计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基本任务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求完成, 提供任务针对特长生进行设计, 以提高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深化, 同时保障学生学习评价的公正与公平性。

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3

本调查访谈旨在以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切入点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模式,以我校2008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采用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一年半后,从师生双方面的角度来了解网络教学的优势及特点,发掘网络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总结传统教学的优势,反思网络教学的不足,进而寻求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最佳结合点。

二、访谈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2008级学生17人,其中实验班9人,对照班8人。2008级实验班和对照班授课教师3人。

三、访谈方法

将参加访谈的学生分为四组,对照班两组,实验班两组。教师为一组,采用深度访谈DI(Depth Interview)方法,每组访问时间在30分钟以上。即时用录音笔录下访谈内容,最后整理录音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访谈结果。

四、访谈内容

1.2008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多媒体项目(教学)在其语言学习,特别是写作中的影响(详见附录1访谈问题提纲)

2.2008级实验班和对照班授课教师——两种课堂教学环境(传统课堂和计算机课堂)的区别以及自开学以来的相关变化;语言教师一些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情况和相应效果(详见附录2访谈问题提纲)

五、访谈结果分析

1.学生组。

(1)学习方法、技巧及策略。

1)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及学习技巧的形成。写作学习方法与入学初相比,对照班和实验班中均有学生表示变化不大。主要原因包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个人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英语的连贯性不够等。

学生反馈,写作学习方法的改变,并非来自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在写作方面只有一篇作文答案,没有具体分析作文该怎样写。因此,该平台对学生的写作并未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一些学习积极的学生来讲,学期初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进行较好的总结和归纳。课堂学习中,教师会教授每个单元的写作策略。目前他们已经能有意识地在写作时应用课文所学的重点词组和句型。会积累比较地道、比较复杂、比较高端的句型及表达,在写作过程中形成自己比较系统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加以应用,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技巧。

对于应试型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往往更加注重四六级考试的作文范文。相对于入学初写作的随意性,这些学生通过背诵范文的方式,已经在写作中形成应试作文的基本框架。

2)学生对自身学习策略的认知和监控。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访谈情况来看,实验班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策略认知不够清晰,对自己学习的监控能力也较为薄弱。

实验班:

在学习策略方面,实验班学生大多没能进行深入的分析,仅有3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其余6名同学的访谈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对自身学习反思的缺乏以及自主学习积极性的不足。例如:

对自己学习策略不太了解,不太注重对自己学习的监控。

学习方法和计划很难付诸于行动。

布置作业会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水平在逐步下降。学习英语需要有任务(诸如考试)的压力。

不喜欢通过书面材料学习英语,喜欢听英语歌曲和英语新闻。

大学英语课时明显减少。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学习有一定的惰性,积极性降低,学到的知识比以前少。

对照班:

在对自己学习策略的应用上,对照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有较为清楚的认知。

以学习兴趣为主要导向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当中,会广泛地运用一些资源,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教师的热情、知识水平会无形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认知较强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个全方位的过程,听说读写译不可分割,可以一起进行系统化训练(整体性)。加大了某个方面(如听说)的训练,学习者的整体能力就会提高。此外,应试型的英语学习过于局限化,只是比较简单、侧面地检验英语学习。长期以来,由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学习自主性得到不断地加强。另外,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体验也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学生发现有时光凭语感是不准确的或者是不正确的,因为所接触到的一些读物本身语言不够地道。在考试中,缺乏基础知识也对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语法知识与语感相结合更有效。英语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对学习者的情感和学习态度也能产生一种敦促式的效应。

(2)学习资源的应用。

实验班:

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写作中使用最多的词组和好的句型来自于课本中教师特别强调过的。

四六级考试等相关教辅资源。

网络平台:主要是在视听说,直接从平台获得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很少。

学校内网:一些比较锻炼口语的电影(无需字幕)

对照班:

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来自于:

字典。

英语杂志。

观看外国电影、美剧和国外综艺节目,学习积累地道的生活化语言。

读英文报纸,把一些新闻当成课文学习。

通过国外的网站(如VOA、BBC、CNN等)练听说。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学习资源上对照班更为广泛。在文本材料上,实验班集中于教材和四六级考试等教辅资料,对照班则涉及了英语杂志、英文报纸。此外,对照班也在英语学习中利用了较多的电子资源和国外媒体网站等网络资源,实验班则仅局限与平台和电影。

(3)教师反馈的作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都认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对提高其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

实验班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评阅作文时,最好能够在结构布局、句式和用词上给出建议。学生并不认为教师的评语越详细越好,语法、拼写等基本错误学生通过互评就可以解决。学生希望自己更符合为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教师可在此方面,以及作文的宏观思路上给出一些指导。endprint

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提出更加创新的观点——作文评语的互动性。写作文不仅仅是一项任务,也可以成为一个和教师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文写一点对文章的感受,从而形成一种书面的互动和交流。以此学生能从读者反馈的角度了解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与实验班同学相同的是,对照班的学生也大多希望教师在作文的结构布局等大方向上给出建议,针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和发展方向。对于具体的语法等细节问题,教师只需做出标注或提供更高级词汇的替换建议。

(4)网络平台不同阶段的效果。所有受访的同学都认为,网络平台在学期初具有最佳效果。首先,在经过一个假期的修整之后,由于较长时间没有强调自己的英语学习,开学后会发现自己在读和听说方面下降,若听不懂、或不能通过测试会产生心理上的打击,之后通过有意识的加强练习,逐渐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中期会产生边际效应递减,越久,增长的水平幅度越少,中期时只能学一点点。到学期末,由于各门考试的复习压力,就无法从平台中专心学习了。其次,网络平台后期的语法和写作要求过多,造成中后期学生完全是为了赶学习进度而学习,无法真正提高。若能减少网络平台每个单元所耗课时,学生积极性将会有效提高。

(5)传统课堂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对比。

实验班:

在使用了一年半的网络平台学习之后,尽管有个别学生依然更适应传统教学,实验班学生认为计算机教学和传统教学应该互相补充,互相结合。其中计算机教学的优势体现在:

个性化:是为自己良身定做的课程。

及时性:根据自己不懂的内容及时查询。

自主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广泛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有话可说。

系统性:比较固定、比较系统的时间去练习视听和说。

检验性:靠学生自觉,可以检验学习态度的问题。

传统课堂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其人性化方面,传统教学提供面对面的授课,学生可以及时向教师提问并得到及时反馈。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互动性更强,可让自己的体验得到一个实践,有更好的氛围和更大的灵活机变性。

学生大多认为,传统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的结合将产生最佳教学效果。网络平台在听说方面的优势会比较大,教师面授则可以在阅读、词汇和写作等方面让学生最大受益。在面授和平台学习中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就能保持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听说和读写译)都能有最好的收获。

与前文中某些同学认为网络平台不应涉及过多语法的意见相反,在谈到网络平台的优势时,有学生指出,网络平台每单元中后部分内容中,会有一个外国人讲解语法知识,是对学生学习中不注重语法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

口语表达上,平台的学习特别注重语音和语调。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帮助学生的发音听上去会更加生动真实。此外,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口语练习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加入更加随意的交流方式,开发多一些真正的像和外国人真实交流的软件,使其智能化,能模拟和外国人交流的场景。

对照班:

对照班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面授教学与网络平台结合进行学习,但没有使用读写译平台。他们认为: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更加智能,计算机学习还存在局限性,比较死板。在面授过程中,教师不但教授学生词汇、阅读、写作技巧,也通过介绍背景知识等开阔学生视野。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时,不只学习英语知识,还可以学到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这是计算机所不能提供的。学生认为,发邮件主要是就事论事,而面对面的交流则涉及学习、情感、感悟等很多方面的东西,有利于同学和教师之间交流一下感情。例如:学生当面向教师提问时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此时通过学生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或者一个反应,教师就能够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也就是说,交流中很多非语言因素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通过邮件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2.教师组。

(1)两种课堂教学环境(传统课堂和计算机课堂)的区别。

1)传统课堂教学相对计算机教学的优势。

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灵活,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尤其是同一级别不同班级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计算机课堂中,所有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一样。

传统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更灵活,更人性化。

传统课堂的课容量更大,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资源有限。

传统课堂比较利于知识渊博、责任心强的教师随堂发挥,可能会激发出教师在备课时都没有准备的内容或者话题,有助于课堂的扩展和师生的交流以及对于更广泛话题的讨论、知识的扩充。

2)计算机教学相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开学初期,学生认为网上教学模式比较新鲜,学习热情较高。

可以让学生的焦虑程度降到最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调节、调整学习进度,相对于传统的大课堂更人性化。

最明显的优势是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3)教师在传统课堂和计算机课堂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位教师表示,从传统课堂到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转变在于从知识型的教授到信息型的教授。

不管是何种课堂,教师应当从讲座人向课堂的规划者、引导者转变。

传统课堂中更有效的是语法翻译法,虽然比较老,但是比较实用、有效。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只进行一些指导。计算机课堂中所使用的指导性教学策略和传统课堂中使用的灌输性教学策略应当有所结合。

在两个课堂当中更有效的是以内容教学带动语言教学。充分发掘课文中的所承载的内容,注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讨论以及引发的思考,测验设计也更注重内容性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在两个班当中都有体现。

4)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及培训情况异同。endprint

相同点:

多听、多说、多记、多背是关键。

学生们自主完成的活动分量增加,在两种课堂中,一个学期有很多任务以小组形式完成。

针对小组任务完成质量的差异,教师采取的方法为: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时,要求其上交一份纸质说明:每个同学在展示中所担当的角色。教师可利用这份分工名单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问,以检验其完成的份额是否真实。

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及培训情况的特殊性体现在:

对学生的上机学习进行指导,比如如何运用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应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应自主完成何种任务。

由于本学期学生总体上机时间有限,针对计算机课堂,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相关阅读技巧和语言点进行指导和培训。

(2)语言教师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情况和相应效果。

1)师生交流及反馈方式。教师与学生的邮件交流很少,教师通过学校的bb网络平台,或者班级公共邮箱给学生发送资源或者通知。与学生交流更多的方式是面谈、手机短信或电话。

三名教师认为用邮件给学生发送作文评语的做法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如果学生发送过来的作文已经经过文档自动纠错,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原来的状态。其次,这会无形中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可操作性比较低。基本教师都采用传统的纸版批阅的方法将评语反馈给学生,不会用到批注,修订,涂色,下划线等电子批阅工具。

2)教师使用的网络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方式多样化,视频、音频或百科全书等。通过搜索课文的背景资料扩充课堂知识含量,在备课、科研、探索新教学途径、方法、答疑解惑方面都很有帮助。另外,教师也指导学生如何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资源。

3)教学、师生关系、技术应用重要性对比。在这个问题上,三位教师的观点不同。两名教师认为作为教师,教学是最重要的方面。另一名教师则认为师生关系最重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激发,互动的关系。除了在课堂上教授课程,教师还应该适时注意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愿望,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

4)传统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区别。从教学理念方面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主动一些;在计算机教学中,主要是学生运用计算机自主学习。

从具体实施方面讲,计算机教学学生自主成分更多,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大一些。但就目前学校情况来说,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大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很难实现,但是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确确实实体现了这个理念。

从教师负担方面讲,计算机教学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负担。在计算机课堂中,很多机械性的、判断性的答案不用教师来承担。以学生自学为主,就有更多的时间讨论人文性的问题或者解决其它问题。

计算机教学固然有很多好处,但是还是应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辅助而不应该替代。

5)基于项目的计算机辅助学习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的影响。计算机辅助学习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能为学生提供很多国外的文化背景。如果能把语言学习融入到文化背景中,语言学习会更有效。但是对于读写能力,帮助不是很明显。

六、访谈结论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不论是计算机教学,还是传统教学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计算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传统学习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然而访谈也说明,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有很大关联。任何学习手段都需要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作为基础,否则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附录1 学生期末访谈

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多媒体项目(教学)在你的语言学习,特别是写作中的影响。

1.你现在的写作学习方法和学期初有何不同?

2.本学期你有什么资源和技巧应用在目前的写作中?

3.你觉得何种教师或同学的评语对提高你的写作水平特别有帮助?

4.你多长时间跟教师或同学用电子邮件联系一次?

5.写作时你更喜欢用电脑或文字处理(软件),还是手写?

6.本学期的学习项目或计算机课堂在哪些方面对你的学习产生影响?

7.在不同阶段(学期初、中、末)网络平台对培训你的听说能力感觉有何不同?何时效果较好?为什么?

8.你是否了解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认识、对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调控和计划、在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动机等)?哪些对提高你的语言水平特别有帮助?

9.传统课堂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你认为哪个更有优势?有什么优势?

(注:打星号的问题只针对实验班进行访谈)

附录2 教师期末访谈

一、您好!我们将针对两种课堂教学环境(传统课堂和计算机课堂)的区别以及自开学以来的相关变化进行访谈。

1.传统课堂教学相对计算机教学有何优势?本学期基于项目的教学是否改变了您对优势的看法?

2.计算机教学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有何优势?本学期基于项目的教学是否改变了您对优势的看法?

3.从传统课堂到计算机课堂,您的哪些教学方法有所改变?

4.请简要介绍传统课堂和计算机课堂中您所使用的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有何相似之处?有何区别?

5.请简要介绍传统课堂和计算机课堂中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及培训情况。有何相似之处?有何区别?

二、我们还想了解语言教师一些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情况和相应效果。

1.您多长时间用电子邮件跟学生交流一次?

2.您用电子邮件给学生发送作文评语吗?

3.您使用网络资源么?通过什么方法?

4.您经常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机工具(如批注,修订,涂色,下划线等)对学生作文中进行点评?您最习惯用哪种?为什么?

5. 大致回忆一下本学期教学,您的教学、师生关系、技术应用那个最重要?

6.(您认为)传统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与实践 篇4

雷玉勇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成都 610039)

摘要: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机械类专业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技术学科。基于“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加强实验环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关键词:液压传动;气压传动;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H13819

文献标识码: B

Reform and Practice on Improving Course Education

LEI Yu-yong(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of 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Abstract: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to maj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It is also a practical technology with close relationship to engineering.Based on principal of pertinence, practicality, progression, a lot of reform work was done in drafting teaching plan, reforming ideology, construc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s, updating means and method of teaching as well as reinforcing practice and experiments.Consequently a good expectation was achieved.Keywords: Hydraulic Transmission, Pneumatic Transmission, Teaching, Learning, Teaching & Learning Reform

0 引言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现代传动和控制的关键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与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液压与气动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数据表明,国外生产的95%的工程机械、90%的数控加工中心、95%的自动生产线,几乎都采用了液压与气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目前在[1-3]液压与气动技术方面与国外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普及应用方面也仅及国外的三分之一。

《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液压与气动技术一般规律和具体应用的一门科学。它将原来的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两门课程整合为《液压与气压传动》一门课程。它是机械类专业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技术学科。内容包括流体力学、液压与气动元件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回路与常用回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设计方法与步骤等。

《液压与气压传动》具有实践性较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比例学生感到“难”学,不好掌握。通过调查发现,“难”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新技术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刻苦学习的主动性,知难而退;第二是学生在流体力学、高等数学、机械基础等相关理论基础差;第三是学生缺乏工程技术的实际经验;另外,教学实验设备设施的不足也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主要是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加强实验环节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工作,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 修订教学计划,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我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骨干课程,为了建设好这门课程,先后组织有关教师前往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兄弟院校考察取经,把他们好的经验带回来,组织有关专家认真讨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并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更新了教学内容,将国外先进的液压(气压)元件和液压(气压)技术以及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使其适应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基于“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我们把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基础、液压动力元件、液压执行元件、液压控制阀、液压(气压)基本回路、典型传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步骤等内容列为课程重点。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把液体的粘性和粘度、液体静力学方程和特点、流体动力学三大方程、小孔和缝隙流量、容积式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液压马达工作原理、方向控制阀符号含义、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及压力控制阀的区别、调速阀采用原因和工作原理、新型液压控制阀的类型和应用、速度控制回路特性、典型传动系统的分析步骤等作为课程难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在制定《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计划时,共安排64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8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液压传动部分是教学的主要部分,分配了48学时,气压传动12学时(其中2个学时实验)。

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逐步改变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步过渡到课堂讲授、教学实验相并重。对实验台的功能进行升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将学得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紧密结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2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建设为核心,组织教师编写包括《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子教案、《液压与气压传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液压与气压传动重点与难点》、《液压与气压传动习题集》、《液压与气压传动题库》等文字教材,同时编写了《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大纲》、《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报告》等文字教材。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结构图、示意图、工作原理图、基本回路图、典型液压系统图等,课堂上很难在黑板上画出。可是若不画图,照书本中的图讲解,既不直观,又很难讲清楚。因此,事先用扫描仪将教材中各种图形或有用图片扫进电脑,将教学内容做成幻灯片,还可以在幻灯片中插入一些声音、动画、超级链接。利用多媒体教室中的视频展台,可以将大量图形、文字以及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既生动、直观,还可以将图形放大、缩小,学生容易接受,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切换投影内容。这样可以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省时间,使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在重点知识与重要分析方法的讲解上,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规范化教学中,该课程从最初以课堂板书、挂图教学为主,逐步过渡到用幻灯、投影及录相设备进行教学,现在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图片、三维实体模型、Flash动画及声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授课机动灵活、迅速方便,轻松省时,加大了课程教学的容量。由于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使传统教学中无法和难于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加上丰富的实物模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3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书先育人

教学过程中,“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涉及到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要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 “教”、“学”互动。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先育人,然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以往的课堂随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迷失方向,把大学当成乐园,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没有基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导致求知欲不强、上进心不足,具体表现为缺课多、上课精神萎靡、睡眼朦胧、注意力不集中,下课不看书、不复习、不做作业(或抄袭作业)。针对这种情况,在每一节课都会花上几分钟时间,从个人生存的最低要求,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谈知识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一环。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情感、自信心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也是教师最应注意培养的。

理论教学采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进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可有效精简授课学时,增加课外相关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次课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一段教学影片,通过观看液压泵站的组成和工作过程、液压吊车、冲压机、挖掘机的工作过程和液压系统结构等影片,使学生对液压系统有了一个大概了解,认识到液压系统是靠液体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系统的本质是实现机械能—— 液体压力能——机械能的转换,认识到液压系统一般由动力部分、执行部分、控制部分和辅助部分四个基本功能部分组成,并初步了解各个部分的功用。从而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的新奇,心里充满了对本课程的向往和渴望。

另外,通过液压千斤顶的Flash动画来介绍最简单液压传动系统,帮助学生从“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来理解静压力、压力传递、能量传递、位移传递等基本概念。通过这些视频、动画、图像等信息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之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以前的教师要“教”,变为现在的学生要“学”,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理论课教学注意“启发式”,杜绝“填鸭”式。我们的做法是:注意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循序渐进,接受知识),老师跟着学生的表情走(察言观色,掌握学生听懂/接受的程度)。

鉴于学生基础差,参差不齐的特点,特别注意与先修课的衔接,讲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1)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阐述,减少不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计算。淡化难点,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知识点、难点讲述形象生动清楚,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3)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对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及时设立适当的习题课予以讲解,不积累问题。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适当考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采用“一看(观看影片或动画)、二讲(讲解)、三用(应用举例)、四总(总结)”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方向控制阀、比例阀等内容时,先通过观看动画,这些动画很生动形象地将阀的动作过程演示出来,突破了教学过程的难点,使学生直观了解各个元件的动作过程及顺序,然后通过幻灯片讲解这些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再列举这些元件的应用场合和选用原则,最后让学生总结各种元件的结构特点以及异同之处,这样就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液压(气动)元件。

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等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个别提问、自学讨论、学生讲授”等三种方法并用,为学生开发智力,锻炼才能提供机会。将讲述和录像相结合,讲述和投影片相结合,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对知识的把握。在液压与气动教学课件中,储存了大量的液压图形符号、各种泵(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各种控制阀及液压缸的工作原理动画和教学影片,极大地方便了教学。

当然,多媒体教学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也还存在着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传统教学仍然拥有多媒体教学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如有利于学生的品德、人格教育,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直接指导和控制等。所以,在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对于液压流体力学和液压缸设计等内容仍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方法。另外,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来回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本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满足学生进行本课程全方位、不同层次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使原来从属于课程的验证性实验改革为认知性、验证性、技能性和综合创新性系列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利用我院现有液压实验设备,对学生实行全天候开放,同时,学校还将加大本科建设投入,把我校液压气动实验室建设成为完善的实验教学基地。

加强实验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实习工厂、实验室的功能,打破常规,采用了讲述和实物相结合,进行开放式的教学,让同学们带着实际问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与手段,促进了教学。有效地避免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6 教学效果与体会

在过去的理论教学中, 教师都是单向思维,按部就班的讲解,单调、乏味,总以为学生懂了,其实不然;而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温习,课堂上懂了,下课就懵了。通过教学改革,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总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答案离开教室;带着想法进实验室,带着试验结果离开实验室。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了当前液压气动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工作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相信,随着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本身也将不断完善并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福玲,陈尧明.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第二版 [2]. 左健民.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第三版

[3]. 贾明新.液压传动与控制解难和练习[M].北京: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1 第一版

作者简介: 雷玉勇(1962-), 男, 四川省盐亭县人,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流体传动及控制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联系人:雷玉勇

电话:***

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5

以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双语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一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我国本科的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富有创新的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促进经济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需要。然而,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探索研究。鉴于此,本文则将以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与问卷发放

本课题组调查对象为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三两个班级的学生,调查方式包括调查问卷、抽样访谈等。共发放 10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排除信息不完整以及填写不真实的问卷后,共得到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0%。

2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所用的调查问卷表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参考相关问卷、征求专家和部分青年教师意见等一系列过程编制而成的。问卷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等。调查结果以问卷设计为基础,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设计评价

3.1.1 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学生高达63.3%,其余则不支持。34.4%的学生认为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11.1%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47.8%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培养国际化的经济专业人才。12.2%的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很满意,32.2%的学生比较满意,40%的学生觉得一般,只有15.6%的学生不太满意。综上,做法可行,当学生不明确开设目的,要通过教师进行正确引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1.2 教材选择

本课程选择萨缪尔森撰写的《Economics》英文版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只有8.9%的学生赞成选择纯英文教材,12.2%的学生希望选用国内教材,78.9%的学生希望选择国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辅导书。16.7%的学生认为所选教材的难度很大,35.6%的学生觉得稍微偏难,47.8%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62.2%的学生认为目前教材专业词汇太多,48.9%的学生认为课文篇幅太长,50%的学生认为语言太过晦涩,11.1%的学生认为习题难度太大。

3.2 学生学习能力评价

3.2.1 英语水平

基于目前的英语水平,13.3%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只能听懂不到20%的授课内容,26.7%的学生能听懂20%-40%,37.8%的学生能听懂40%-60%,16.7%的学生能听懂60%-80%,而只有5.6%的学生能听懂80%以上。此外,有41.1%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双语学习明显不够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3.2.2 自主学习能力

没有集中注意力时,高达53.3%的学生都在玩手机,还有22.2%的学生在发呆,只有18.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看书。在课堂学习之外,平均每周用于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只有7.8%,在1-3小时的学生占56.7%,但仍有35.5%的学生不超过1小时。此外,在课程学习中只有3.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37.8%的学生从来不会预习;同样,只有6.7%的学生有课后复习的习惯,38.9%的学生从来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10%的学生在课后会主动查阅相关的中文参考书,34.4%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去查阅相关参考书。可见,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3.3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3.3.1 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方面,26.7%的学生觉得授课内容丰富、有趣;46.7%的学生觉得内容较多,大部分时间能够吸引其注意力;但还有6.7%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够,缺乏趣味性。另外,87.8%的学生认为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在课堂互动方面,58.9%的学生觉得教师与学生互动良好,36.7%的学生觉得互动一般。

这门课程采用的授课方式是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所用PPT大多数都是同步配有译文,或者在重难点之处配有译文,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1.1%的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的PPT同步配有译文会有利于保证课程学习效果。另外,有34.4%的学生希望双语课程的授课方式尽量用英语,大家听不懂的地方再用中文;27.8%的学生希望PPT等文字材料用英语,口语以中文为主;24.4%的学生希望先用英文讲一遍,再用中文讲一遍;只有13.3%的学生希望用英文讲授核心内容,辅以中文举例。

3.3.2 教师自身能力评价

84.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不错,88.9%的学生觉得这门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其相关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82.2%的学生对这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但仍然有17.8%的.学生觉得一般。

4 分析总结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双语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改进。

第一,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加长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专业的国际经济人才,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错误的英语教科书当做阅读理解来提高英语水平,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实行分班授课,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考虑将西方经济学课程分班授课。对于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授课方式,而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可选择中文讲解或较低比例的英文讲解。同时,教师可以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分析案例、思考案例,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会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选择某个专题或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在上课之前作演讲,以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加强对负责双语教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对其自我提升意愿的激励。由于双语授课要求授课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承担更大量的工作和压力,而且还可能会因为教学效果不太好而面临较低的学生评价,最终影响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工作晋升等现实问题。因此,要想使双语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知识和专业水平。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应的双语教学的规章制度、评价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以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学校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积极鼓励其多参加双语教学讨论会,或者出国深造,以帮助教师提升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在晋升职称方面给予双语教师更多考虑,以淡化学生评分对教师评价的影响。

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6

摘要: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和研究的重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英语教学和网络环境相结合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本文以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为对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对网络多媒体教学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网络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写作成绩。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大学英语;网络环境

一、引言

英语写作,作为一门重要的产出性和交际性语言技能,一直是语言教学和研究的焦点。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重要性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用英语进行写作的重要性。中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对将在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加现实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启了新一扇写作教学之门。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非英语专业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以检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以及是否能提高个体的写作能力。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基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信仰、心理和观点之上的自我探索、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进行自我规约和调节、并通过对事物不断的反思和抽象实现对其在观念结构上的构建”(Von Glasers-feld 1995)。它主张获取对知识的理解是一切认识行为的中心。二语习得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英语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运用高级思维对其进行不断反思、抽象从而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协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写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个部分。网络教学正好满足了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教育改革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制作写作课件可以预设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起到良好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学生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素材的收集和构思,并能通过BBS等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应用Word文档完成文章,教师可以搭建博客对文章加以批阅或直接通过多媒体课堂进行点评,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文章的质量也得以提高。此外,和传统模式下的作文批阅相比,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大庆石油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电子专业07级1,2班的学生。

07-1班,27人,教师应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07-2班,27人,教师应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时间为大二下学期。1,2班的学生在大一学年的两次期末考试中,平均分接近,成绩无明显差异,学生在同一层次上。

2. 研究方法:该项教学研究采取对比的方法,两个班级进行了一学期的英语写作教学。

对比实验(2009年3月-2009年7月)。同期对比班由同一教师,分别采取传统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进行1次写作测试,命题为The Most Embarrassing Moment of My Life。学期结束后两个班级的写作成绩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

3. 实验统计分析与结果:

通过图表,对比班级成绩分布情况清晰可见。采用现代化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07-2班,优秀率和良好率均比传统模式英语写作教学下的07-1班高出很多,不及格人数少了一倍。即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原因分析:1.网络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体现。2.传统课堂中没有计算机的文字处理功能,不能有效的提示学生一些拼写错误。对于词汇的选择,互联网比字典更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查阅功能。3.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读者。而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互相批阅,进行交流,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文章的质量就更高。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开拓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学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在于:1、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2、有利于提高写作教学实效;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4、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5、有利于教师有指导的提供写作任务和素材,并对学生的写作采用动态的评估。该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写作相结合,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挖掘,有效增强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提高了大学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张肖莹,李天闲. 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机助大学英语教学[ J ]. 外语电化教学,2002(4):22-26

周炳兰,教师在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中的十种角色[ J ]..外语电化教学,2005(101):66-67

张艳红,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践[ J ]. 外语电化教学,2007(8):27-29

黄月华. 基于网络的大班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研究[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7,(3).

如何增强素质类课程教学效果 篇7

一、素质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现状

1. 学生选课方面。

选课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冷热失调”和“选而不修”现象, 选课的盲目性比较大, 不少学生选课是建立在对该门课程是否有兴趣或者该门课程是否实用的判断基础上的, 而不是建立在对自我宏远发展蓝图的深思熟虑之上。这样就会造成文学类、艺术类的课程比较受欢迎, 而哲学、史学类课程则相对冷清。同时, 这样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一旦发现课程内容和自己的所想有偏差时就极容易选择逃课, 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 到最后演变成只为凑够学分或者只求实用。在这种强烈功利色彩心态指导下的选课, 短期内会对学生毕业后就业等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从长远看, 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 也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学生修课方面。

部分学生由于对于素质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在修课过程中存在应付教学、凑够学分的现象, 甚至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充耳不闻, 在教室里肆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教师对其严加管束, 该学生就有可能在教师评教中对该教师作出不好的评价, 同时也为了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对这部分学生也听之任之。

同时,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专业, 学生管理方面也存在不便, 导致出勤率不能及时掌控, 尤其是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比如笔者就曾有几门课的选课人数均在250人以上, 这样的教学班管理起来实在困难, 教师不可能每次上课的时候都先将人数统点一遍, 只能偶尔抽查, 所以就有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不来上课。长此以往, 就比较容易形成逃课的恶性风气。

3. 教师授课方面。

目前, 教学素质选修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助教、讲师等一批年轻教师, 相对有名望的或者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绝大多数从事专业课的教学与科研, 于是, 有部分从事素质选修课的教师就认为自己偏离了所学专业, 干起了旁门左道的事情, 从心里就缺乏对这类选修课的重视。这种工作态度势必导致部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心不在焉, 上课的时候漫不经心, 一种教师和学生双重应付的局面就形成了。

同时, 由于从事素质类选修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由与此相近或相关专业, 而非此专业的教师承担, 所以教师在该领域也是个“学生”。这些教师对该课程的讲授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靠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感受传达出来的, 在该课程他们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培训。也恰恰由于教师在这方面的不够专业, 导致有些课程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切实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4. 选课制度方面。

首先, 修课学时较少。笔者所在高校的素质类选修课程的授课学时数大多在16学时, 短暂的学时安排使学生接触课程犹如走马观花, 很难领会其精髓。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有一个话题刚开讲就要结束的感觉。其次,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些混乱。同一门课程两个学期都要开设, 但是学时数却不一样。同一门选修课数位教师同时在上, 教师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讲述各自的内容, 缺乏统一性。再次, 在修课时间安排上, 大多数选修课都被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 疲惫了一周或一天的学生在周末或者晚上还要上课, 这本身就会影响听课效果。

5. 考核机制方面。

目前学校对授课教师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是建立在学生评教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 对领导了解与管理教师教学业务有一定帮助, 但是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学生在评教时往往带个人情绪给教师作出不公正的评价, 而学生评教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教师的直接收益, 甚至影响该教师的职称评定。这样一种权力不对称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处于劣势地位, 也导致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纵容学生的不良行为, 故意讨好学生, 更有个别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放与课程毫不相干的录像或电影来吸引学生, 以博得学生好评。

同时, 这种不对称的师生权力评价机制的存在也导致教师在学生的课程考核中故意放水。素质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大都采取交学期论文的形式, 教师在课程结束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论文, 所以即使平时不来上课, 只要有学期论文也会有成绩。即便知道有的论文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 教师也会“大度”地放他过关。

二、增强素质选修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1. 引导学生对素质类课程形成正确认识。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 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因此, 人才培养也应该从简单的对专业技能的重视转变为对学生诸种能力和素质的关注, 学校应当鼓励大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 学有所长, 学有所专,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教育背景下, 素质类课程就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素质类选修课程应该引起学生们的关注。

2. 完善导师制度, 指导学生选课。

在引导学生重视素质类课程以后, 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避免选课的盲目性, 建议学生选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相挂钩, 而不是简单地建立在自己对某个课程是否有兴趣或该课程是否实用的基础上。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导师制度, 但是对导师的权力与责任的宣讲往往没有到位, 甚至个别教师还不清楚导师是做什么的, 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了。同时, 也缺乏对担任导师的教师进行统一的上岗培训, 使导师有其名而无其实。

3. 形成良好的素质类课程教学师资团队。

在素质类课程教学团队中应该鼓励德高望重的骨干教师、教授参与其中, 并在他们的带动下形成一支良好的教学团队。这些骨干教师、教授们大多走在各学科专业的前沿, 了解学术发展动态, 并且教学经验丰富, 可以很好地起到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的建立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科研讨氛围, 有效推进学科向前、向新发展。同时, 作为主管部门, 还应该为教师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学科交流平台。

4. 合理、有效的选课制度保障。

首先, 审慎安排选修课科目, 适量增加选修课学时。选修课科目的设置不能盲目跟从, 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师资优势、考虑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开出高水平的选修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学时,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素质类课程带给他们的自身提升, 而不是浅尝辄止。其次, 指导并加强同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杜绝自由、散漫的授课方式。由于素质类课程选修人数过多, 所以很多高校都是同一门课程数位教师同时在上, 这本无可厚非。可是由于教师们之间缺乏沟通, 在上课时往往非常随意, 甚至出现数个版本的教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看法。再次, 合理安排选修课时间。将绝大多数选修课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是为了合理有效地避让必修课, 这样的安排本身就是厚此薄彼的体现, 同时这样疲劳的时间段也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对此, 有些高校已经做了一些有效的改革, 如:将每周的周二或周三抽出来, 专门安排选修课, 还有一些学校, 将公共选修课固定安排在每周二、三、四的第5—6节课, 这些措施对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5. 多元教学考核机制的建立。

对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的教学考核应该多元化, 让教师摆脱与学生权力不对称的束缚, 以轻松、自如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学生评教可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的一个依据, 但不能是唯一依据, 应该研究出更合理、更公正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同时, 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多元。目前对于素质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绝大多数都是考查, 而考查的方式无非是交学期论文或者象征性地出几道题。其实, 笔者觉得对很多的素质类课程通过这种形式并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对一些课程应该允许考核方式的多元。比如笔者曾上过一门素质课《社交礼仪》, 该课程是考查课, 有的教师的考查方式是交学期论文, 而笔者的考查方式是出几个情景题, 让学生解决其中的问题。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交上来的学期论文很多都雷同, 甚至还有完全相同的, 原因很简单, 就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真做论文, 大多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通过情景题考查则相对好些, 但是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难免有些刻意, 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这样写道:该情况在生活中我会怎么做, 但是在做题时会怎么做。显然这样的答案不是我们授课教师要的, 而且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们该如何给出成绩?所以, 笔者觉得对于类似课程的考核不应该简单地凭借论文或几道题, 而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 比如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表现, 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该同学的评价等。

摘要:素质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目前由于教学管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该类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引导对素质类课程的正确认识、加强任课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选课制度保障、多元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海龙, 肖月, 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27 (4) :46-74.

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8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 灵活多样授课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39-01

《基础会计》课程又称《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多年从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过一些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教育学生树立学好专业课的信心

从第一章“会计的含义”开始,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向学生讲明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真正热爱会计专业,从而树立起学好专业课的信心。笔者还特别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学好该课程,使他们明白:该课程在将来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并且该课程的学习与以前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成绩好否关系不大,只要现在肯下功夫,就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将来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是从中学来到大学校园的,他们在中学时为了考上大学,几乎是一门心思在学习上的,生活阅历较浅,其他方面的知识更是了解不多,尤其是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情况更加不熟悉。而《基础会计》课程的理论性、政策性、实务性较强,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举些日常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例子来解释难懂的理论(概念、定义、特征等)。如在第二章关于会计的两个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教材上所举的尽是些企业方面的事例,学生不易接受。而这两个公式又是会计学的重要理论,它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章节的学习。为此,笔者将企业比作家庭,资产比作家庭的财产(包括家电、家具、存款、衣物等),而这些家产的取得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自己的钱买的,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另一个方面是向别人借钱买的,则表现为负债(已经欠了别人的钱了)。又如一个做生意的人,他收回的钱(表现为收入),扣除本钱(表现为费用),也就是赚得的钱(表现为利润)。笔者将上述举例再过渡到企业的情况,使学生茅塞顿开,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两个公式。除此之外,对于设置账户、复式记账、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都是通过类似办法来讲授的,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很轻松,活跃了气氛,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课程的每一章节都有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听起来总想打瞌睡。怎样才能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课呢?在讲课中笔者会适当穿插点有趣的小笑话、小幽默,一来调节气氛,二来使学生轻松地学会并理解了所学知识,这不失为寓教于乐的一种好方法。比如,在讲到企业为适应市场的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得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便采用形象化的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想象着一个人在吃苹果,他是一个不断追求的人,永远都有新的目标。他跟别人吃苹果的方法不一样:嘴里吃着一个,手里拿着一个,眼睛盯着一个,心里头还在想着一个,而且这些苹果都是一个比一个更好,更能满足他的胃口。通过这一例子来说明企业正在生产着一种产品,有一种产品已经研制成功即将投入生产,同时,经过市场调查,又看准了一种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还有一种产品正在构思设计过程中的产品。这样,就形象地将一个人吃苹果的行为联想到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情况,学生不禁笑出声来,自然放松一下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教会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笔者首先非常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会计核算方法是《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不得其法,便不求甚解地去死记硬背会计分录,效果当然是很差。笔者认为,要学好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是很好地掌握账户的结构,如果把每一个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进行分类地掌握了,做会计分录就迎刃而解了。这就像下象棋一样,首先得学会每个棋子的走法,然后就去反复地练习,常与人对弈,便会熟能生巧,妙“棋”横生了。账户的基本结构就好比棋子的走法,要熟练掌握账户的基本结构,就得多做练习,反复训练,逐步提高驾驭账户的能力,做到“账本通”。

其次,教学生按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归类,掌握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企业外购材料的经济业务,笔者就这样讲解:一是确定借方记“材料采购”账户;二是贷方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若已用银行存款支付了货款,则贷记“银行存款”账户;若是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则贷记“应付票据”账户;若尚未付款,则贷记“应付账款”账户等等。这样在账户结构熟悉的基础上,再按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分类,掌握每一类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情况,就能够举一反三,不管经济业务如何变化,作会计分录就不觉得难了。

第三,还让学生通过回忆的办法复习记忆以上所学内容,也就是不看教材、笔记,而用回忆的方法将每一个账户的结构和每一个经济业务类型的会计处理,回想一遍。若能回忆起来,说明上述内容已经掌握住。反之则说明还没有掌握住,还得反复进行复习。笔者要求学生采用这一方法反复复习,过一段时间,循环往复,逐步全面掌握,融会贯通。同时,强调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并作好笔记。因为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都是些重点内容,是学习、复习的线索和纲要,它便于回忆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以乐乎?”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南京工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毕业后到工作单位就能上岗工作。我们采取模拟实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在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课程,掌握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后,马上进行会计的模拟实习,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是账户的结构,而实际工作中则是一本本的账簿。账簿按用途的不同划分,可分为日记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分类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和备查账;按外表形式的不同划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和卡片账。一般情况下,总分类账和日记账采用订本式账簿,明细账则通常采用活页账,按账页格式的不同,又划分为“三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多栏式明细账”和“横线登记式明细账”几种。理论讲授的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加深了他们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再感到会计课程的枯燥无味和空洞了。

五、适应会计改革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1999年12月我国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2000年又进行了会计的重大改革,废除行业会计制度,颁布了除金融企业和不对外筹资的小企业外其他企业一律实行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并陆续出台了十六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又是一个会计大改革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达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的会计准则出台,而教材则是滞后的,笔者只能通过编制讲义的形式来补充教材的不足,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汲取新的会计知识的营养。这样做虽然自己更加辛苦,但学生在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也使教学效果达到更佳。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上一篇:教师如何说好课下一篇: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