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卷分析模式

2024-10-10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模式(精选10篇)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模式 篇1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数学教育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学科之一,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它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教育能够对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方法打下基础,如果教育方法得当,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小学生们的数学教育,因此,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使学生们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理性认识,使孩子们客观的认识事物。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我们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改变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学校和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改善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创新,给学生充足的创新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还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当下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还要发挥合作的重要性,发扬团队精神,使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2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能够起到一个“传单授业解惑”的引导性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孩子们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还应该与其他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为孩子们创新能力的提高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要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都应该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的鼓励学生们进行大胆的创新,尤其是当遇到一些灵活多变的数学题时,要积极的寻找多种方法来进行解答。比如一个连续加法3+6+9=18,对于这个题目有着很多的解法,可以是3+6+9=9+9=18,也可以是3+6+9=9+9=9×2=18,还可以是3+(6+9)=3+15=18等等诸多解法,每个学生选择的解题方法都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3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教师可以开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知识竞赛,带领学生们参加数学专题讲座,使孩子们组成数学兴趣小组,在周末举办以数学为主体的晚会,可以是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4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发挥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要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5给学生们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们掌握创新的方法

知识迁移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完成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会使孩子们终身难忘。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对之前课程中学习过的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回忆和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卡片拼成一个梯形,从而得知梯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和,这样就可以根据得出的结论来推导梯形面积的求解公式。使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就掌握了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

6增强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里,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们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碰撞,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7总结

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创新能力,学校和家长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对小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小学生们自身的重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一些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和教师还应该为小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欲望。

参考文献:

[1]季加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437-440.

[2]穆瑞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3,01:126-127.

[3]陈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02:169.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模式 篇2

在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宗旨. 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许多教师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全面的实现, 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不足. 加强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变学习观念, 建立起探究意识, 形成探究习惯. 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 本文以小学数学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应用分析为题, 对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

情境的创设,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且形象的环境. 进行情境创设, 是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型学习模式应用的重要一步. 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问题融入到情境创设之中,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程度. 利用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创设一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 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这一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以探究性问题为基础的数学学习情境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入十分有利. 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要对小学数学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了解教学目标, 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之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理解水平, 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以联系.

比如在进行“减法”教学之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日常购物的情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当作是一个商场, 教师扮演营业员, 专卖水果, 而学生则是顾客, 每一名学生手中有10元钱, 教师那里有苹果, 2元一个;香蕉, 1元一根;橙子, 3元一个. 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 比如要求基础层的学生从教师这里买一样东西, 算出自己应剩多少钱. 要求中等层的学生从教师这里买两样东西, 算出自己应剩多少钱. 这样, 教师利用一个与学生生活极为贴近的情境, 使学生探究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 学生会在问题与情境的引导之下, 对减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理解更加清晰. 以数学内容为基础, 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二、师生和谐, 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对于课堂教学的气氛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也是一样, 只有课堂氛围轻松了, 学生才可以进行思考与探究, 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来. 探究, 是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思维的重要形式,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 就要给学生发挥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应用, 教师要改变自己传统与老旧的教学思想, 将课堂交给学生, 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机会进行思考与自我观点的表达, 使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 也是课堂的组织者.

比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讲解之时,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 并可以运用其指导学习实践活动. 教师不得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强加给学生, 而是要更多地征求学生的意见, 选择学生愿意接受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比如学生喜爱大声朗读, 那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记忆. 如果学生喜欢在纸上重复写, 那教师就引导学生重复写乘法口诀. 当学生的学习意见被教师采纳之时, 学生会认识到其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下, 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自由, 对于探究型学习模式会充满热情与期待.

三、教学创新, 引导学生探究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成果已经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之时, 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来促进探究型小学数学课堂的形成. 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 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条理性更强, 生动度更高, 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思维. 许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将所有的教学内容罗列于课件之上, 这样的做法是过于极端的.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探究的角度出发, 对多媒体使用的频率与比例进行控制, 将与多媒体使用有一定关系的内容置于课件之中.

比如在进行“平移与旋转”的讲解之时, 教师可以利用口述的方法对图形的平移概念与旋转概念进行讲解. 但是, 在涉及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实例之时,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进行动画的播放, 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图形平移与旋转的过程. 在这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个他们自己喜欢的图形, 将图形按规定进行平移与旋转, 看其自己的平移与旋转过程是否与幻灯片中的过程一致. 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 注意力得到集中, 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对图形平移与旋转的概念进行理解, 探究个性化的方法进行应用. 教学创新, 对于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开发十分有利.

结语

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情景     教材     生活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得到完善,不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不仅情绪高涨、思路活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含义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学习,这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与学。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小学生已经积累起来的认知基础出发,创设数学教學情景,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小学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自信的提高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将生活与学习加以联系,在轻松的环境下教授数学,通过精心设计,让数学融于生活,使学习变得直观、生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学习的唯一途径就是生活,没有社会需求,离开社会环境,学习就会变成学教条,就像在海岸上教授孩子学习游泳一样。

二、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模式分析

(一)营造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应还原于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容易,更容易被理解、接受。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将教材知识点与生活细节结合起来创设情景,设置猜想,提出假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数学生活化、教学氛围生活化。例如,关于数学加减法的运算“423+95=?”这对于刚刚接触大数字加减法的学生会感到陌生,教师在这时加以讲解,变化算式形式“423+100-5=?”这样将大数字转化为取整计算。接下来进行举例,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大数字加减法的计算。如,小明的妈妈买豆浆机花了423元,又给小明买了一套玩具花了95元,那么小明的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在这次交易中如果小明的衣服是100元,那么计算会比较直观,正数容易计算,可是100元比小明妈妈实际多花费5元,那么在计算时减掉5元,计算结果便显而易见了。这种方式使大数化整,大数化小,方便小学生学习。

(二)使教材变为学习工具,开启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大门

教材不同于大纲,它是学习方法的载体,是一种学习工具,教师不能将教材当成学习的全部,要提升教材的使用价值,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使课堂融于生活。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于计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学习,教师要将教材所列举的内容当成一种参照,运用于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约等数的相关理论后,布置学生回家之后观察几件物品上的重量,并详细记录。经过观察,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实验包装袋上表明的重量为400±5克,经过学生动手称重,食盐的重量会在400克左右晃动,教师加以引导,因为食盐的净含量为400克,加上包装袋就会出现400±5的情况。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练习素材

数学从生活中来,只是上升到文字的形式,在课本中形成理论知识,学习数学最终的目的还在于还原回生活,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理论时,要多寻找一些应用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从生活中找到的应用素材,并应用于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用素材与生活有高度的相关性,第二,教学素材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数学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例如,在小学数学比例尺的学习中,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吗?让我来告诉同学们一些隐藏在我们身体上的小秘密。我们头与身高的比例大约为1∶7,脚与身高的比例同样大约为1∶7,拳头周长与脚的长度比例为1∶1,当你去买帽子或者袜子的时候,就可以将袜子绕着拳头一周,判断袜子是否合适。将生活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习到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良好途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将生活问题移至课堂,再将课堂理论运用于生活,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不断学习,锻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学习趣味化,让生活充满数学技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充分观察身边的可用教学素材,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於海根.数学教育生活化实施途径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36-37.

[3]赵春红.中芬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4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追其原因就是教与学方式陈旧,传统课堂模式的制约。找准并正确分析这些问题,研究解决策略,构建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需要。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12多12少:知识传授多,情感体验少;模仿复制多,方法指导少;灌输讲解多,思考感悟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机械记忆多,操练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远离实际多,实践应用少;流于形式多,教学实效少。

这样的教学后果是高耗低效。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能力差。

二、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做到十个到位。

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情感交流为背景,以促进学习和发展为目标,并以开放性、活动性和创造性为显著特征的多边活动。审视教学,我们所追求的课堂应当具备:自主性、民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趣味性、活动性、生活性、高效性;重体验、重感悟、重智慧、重发展、重养成;隐藏着一种沉静之美、平实之美、睿智之美、内涵之美、生命之美;体现师生互相尊重、多方交流、教学相长、和谐统一。

力求做到:目标准确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具有时代气息,教学方法选择要合理,教学形式以个体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教学程序简单、实用、科学,环节设计重点突出、过度自然、层次清晰。教材把握到位,学情掌握到位,起点选择到位,预习到位,引导到位,练习到位,作业到位,反馈到位,检测到位,反思到位。

三、常见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面向四个实际结合三个特点,构建基本课堂模式

《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改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注意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传承“接受式”的精化,领悟“发现式”的真谛。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构建理想课堂模式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根据四个实际,即1.面向教材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面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学生背景不同,性格各异,千差万别,要因材施教,因宜施教,因需施练。3.面向教师实际。根据自己性格特点、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4.面向学校实际。学校经济实力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根据学校的硬件软件所提供的条件、人文环境,确定教学手段。结合三个特点,即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的多元目标特点,探讨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以个体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 “五步教学法”模式:

衔接迁移

——尝试探索——展示反馈——导疑启思——演练拓展

1.衔接迁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前一节课的发展,又是后一节的课的基础。新课燕尔,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设计与新课有关的概括性强,具有承上启下的知识,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作好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在最易接授知识信息的最佳时间内,快速而简捷地进入新课学习。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要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引起学生对“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等相关知识的回忆和再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这是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适合而有效的温故要做到“三不”:1.不要太多太杂。要简捷明了一针见血,多而杂会难以抓住引出新知识的要点,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和知识准备。2.不要太难太繁。温故是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再现、引出新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太难太繁会把师生的精力纠缠在答题的正确与否上,冲淡了重点,影响学习新知识的情绪准备。3.时间不要太长。(不超过5分钟)时间过长,学生易松懈,易乏味,思维易进入消极状态。

遵循五个原则:准确性原则;简捷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2.尝试探索:这是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完成认知上的需要,获取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或看书自学,或同桌商量,或小组探讨,大胆尝试,体验学习的艰辛和乐趣,失败和成功,使更多的学生会自主学习。本环节可采用下面学习形式:

(1)个体自学:个体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自学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圈圈点点、画画写写、谈谈想想、做做说说,对自已经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画出来,以求解答。

(2)小组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个体无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与同伴商讨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尽量引导学生在组内协助解决。

(3)全班学习:在个体自学及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达成共识。鼓励全员参与、团结互助,自由争辩,取长补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

遵循五个原则:独立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3.展示反馈:这是课的第三环节,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选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尽量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会说,说思考探索过程,说获得结论的根据,说学会了什么,疑惹的问题是什么。

遵循四个原则:(1)师生平等、融洽感情;(2)既有倾听、又有争论;

(3)提倡竞争、深化参与;(4)积极评价、互相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在交流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思考、学合作、学记录、学克服困难的毅力。

4.导疑启思:这是课第四环节,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针对学生交流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盲点,准确掌握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指导讲解。讲到学生的需要处,讲到学生的困惑处,讲到学生的疑难处。二是提出有价值的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积极思考而又搞不懂的一种状态。“悱”即“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善于引导、巧妙点拔、及时鼓励、适时启发,放得开,收得拢。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启思开智,达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勇于思考、肯于动脑的习惯。遵循五个原则:启发性原则;冲突性原则;思考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5.演练拓展: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升华阶段。演练包括练习和作业两部分。马芯兰说:“没有练习就没有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习题,自练、互练,不断弱化习题的“应试”味道,强化练习的生活应用价值,提升习题的品德教育功能。

练习要注意六点:1.突出练习的目的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练习。2.讲究练习的阶梯性。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次安排。3.注重练习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多样性练习。4.注重练习的趣味性。设计有情趣、有情节、有吸引力的练习。5.注重练习的发展性。提供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综合性或富有思考性的题目,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

6.重视练习的调控反馈性。及时反馈,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熟练技能。

作业要注意三点:1.作业量的把握要少而精,不要在量上吓倒学生,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学困生也有成功的可能;2.作业形式多样化,有动手操作的、有动脑思考的、有上网查询的,使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3.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自主作业、小组协作完成的作业。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愿学生从作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遵循五个原则:体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下面再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二)讨论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一模式的主要形式是: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学习的内容、目标、学习方法。

(二)初学新知识──由学生去讨论和探讨新知识及其规律,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四)巩固知识──由学生讨论巩固知识的方法,选定练习题,并进行练习,教师帮助订正。

(五)总结学习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本课所用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由学生讨论并选定本课作业,教师进行指导。

例如,九义教材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可以这样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讨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的方法。2.教师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

学习内容是:加法的意义及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加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并初步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学习方法是:自学教材,初步尝试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初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或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二)初学新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内容,选定练习题,进行初步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三)掌握新知识。

1.小组讨论,初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2.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班内讨论解决。3.教师帮助解决班内不能解决的问题。4.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

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有关的定义是: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注意的问题: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a+b=b+a)

(四)巩固新知识。

1.学生讨论巩固的方法。2.按选定的方法选定练习。

3.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和订正。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效果。

(六)作业。

1.选定作业,教师进行指导。2.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这一种模式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由于是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交互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在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主要的形式可以这样归纳: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与学习方法;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由教师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初学新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进行练习,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五)作业。师生共同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考查本课的实际效果。

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实践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课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九义教材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就可以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五)讲座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主要是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方面的潜在因素进行专门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

当然,教学艺术没有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多种模式的有利因素,优化组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 篇5

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是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程度和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众所周知,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建立概念要通过人脑的思维。因此,要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必须优化概念教学中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为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巩固,达到概念教学的最佳优化,教学时具体建立以下五个步骤。

一、设置悬念

引入是否得法,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式中有以下几种引入方法:

1.从实际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2.从旧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循环小数”、“正(反)比例的意义”等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二、建立表象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这一模式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可提供一些三角形实物,让学生从这些图形中悟出规律,形成表象,架起从感知到抽象的桥梁。

三、抽象概念

我们知道,慨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和概括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概括就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数学概念。一般地,学生接受数学概念时,容易满足于直观演示与操作的热热闹闹,他们不善于深刻思考,所以他们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不高。优化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恰恰是提高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在思维的转折处和问题和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概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系统论的启蒙教育。

四、形成概念

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

2、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如: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都很相近,都可以进行对比辨析。

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过“点”画线:“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或直线?过两点呢?”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猜测:可以画多少条直线或射线?然后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得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这也对学生进行了极限思想的渗透,这样“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4、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5、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旨在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如:在学习质数时,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

6、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概念。逆向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应用拓展

毛泽东同志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再具体化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判断,实际应用和综合练习,既可以检验新学到的概念是否正确,也可以丰富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慨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内化。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模式中安排的练习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注意了概念的关键性,又注意了概念的综合性。这些练习不仅能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小学生在一定阶段认识水平是一定的,抽象程度也不相同。教学时不应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另外,我认为抽象概括应为这一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学中,学生用语言来概括概念时要注意:只有让学生把话说够,各种模糊的认识才能都提出来,不应急于收场。

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模式探研 篇6

一、复式教学产生和能延续的原因近年来,各地的学校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更加突出。在校学生多则上百人,少则不足几十人。面临这种状况,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促使教育均衡发展,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他们要求撤并了一大批学校,开始开办寄宿制学校。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办这类学校的条件还不成熟。迫于教师多则无事可干,教师少则无法运转的压力,现在在不少地区的农村教学点,开始又恢复了复式班教学,即由原来的单班组织教学形式,转为两班或三班合并为一班,由一个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

二、新课标新理念下的复式教学模式 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去探究新型的教学模式。我现在就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模式探研观点与大家交流一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应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作为新时期的复式教师,迫切需要摒弃传统复式教学保守的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复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用新课标新理念为自己陈旧的教学观、教学方法来一场透彻的改革。研究一套具有自己独特艺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思维、分析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复式教学方法及模式。

三、新型复式教学应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框架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导入新课──教师全面进行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铺垫,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中生疑的兴趣,并进行大胆猜想。

(二)自主探索──满足学生的要求可,给他们创设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疑,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

(三)验证探究──让学生将探究所学知识予以巩固,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强化体验得出的新知。

(四)评价体验──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模式 篇7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期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的教育要给予重视,在小学阶段所有学科中,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也是比较抽象的,很多数学知识点是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并分析的,不仅是读一读、背一背就能掌握的。由此看来,有必要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以游戏模式创设课堂环境

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就是活泼、富有生命力,所以说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诱惑力,利用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同时也比较容易被吸引,所以游戏能够让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但是数学课堂中以游戏模式创设课堂环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论引入何种游戏,都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围绕教材的基本框架进行拓展,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课堂教学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参与游戏,这样才能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以游戏创设环境,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通过游戏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采用游戏创设环境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教学模式。游戏环境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进行解决。

2.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逐步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普及,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技术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而且,小学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的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图片或者视频,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游戏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的时间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每一堂教学都带领学生做游戏,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小学生展示一段游戏的视频。

如:“一天早晨,兰兰起床以后,发现自己一共有3个苹果,过了一会儿,羊羊和妞妞各给兰兰送来4只苹果,下午的时候,兰兰吃掉了2颗苹果,请问兰兰还剩多少颗苹果?”通过这样的一个动态视频展示出一道数学题,会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节省时间。小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还能很好的锻炼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采用游戏化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法教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游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游戏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关键知识点之后,要带领学生做练习题,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法教学模式,提前准备好一些数学题:

例如:

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去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整个课堂游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准则,对游戏设定标谁,保证学生在公平、公正状态下,积极有益的进行竞争和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法教学模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学实践任务,需要教师在选择游戏时,不仅要结合教材上的基本内容,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游戏化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和完成,从而提高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凤荣.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03:272

[2]石晶.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82

[3]杨光权.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16.16:48-49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模式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互动 模式

一、互动学习模式概述

1.互动学习模式的涵义

互动,狭义的概念,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或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势、程度、性质的互相作用和影响;而互动学习模式,则是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中,所形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与影响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这种模式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思考,而教师则发挥其组织、帮助与指导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习主体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它以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

2.互动学习模式的意义

数学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之间进行互相沟通的一个过程。互动学习模式,更加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教授和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发展以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互动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向平等交流的方向迈进,有利于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互动与结合;互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引导并促进学习,学,则更为自主与积极的学;这种模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对话、交流与碰撞,进而实现了知识的构建。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与理念都强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教材实现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丰富多彩的对话等。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应准确掌握不同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努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重视与学生之间所进行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物品,如药盒、肥皂盒、魔方、骰子、易拉罐、茶叶盒、乒乓球、玻璃弹珠等等,引导学生将这些物品分类,并将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可知魔方与骰子是一组,乒乓球和玻璃弹珠是一组,易拉罐和茶叶盒为一组,药盒和肥皂盒为一组,教师对分类正确的同学加以肯定。为了区别这些物体,给它们起名字分别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然后鼓励学生摸一摸,说一说,学生便会踊跃发言: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一共六个面,每个面都不一样大;圆柱是高高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还有两个平平的圆形面等等。

这样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将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和动手程度,一问一答的互动模式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肯定与赞扬,也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性。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分析

当前的学校教育,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与交流,因为不同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都各自不同,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互助互补、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与课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团体合作与交流,形成思维和实践的互补,协助其创立新颖的主题,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个性化感悟,拓展其数学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其素质与能力。

例如:《位置》的教学,在课堂中将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可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4人分为一个课外小组,寻找生活中存在的位置关系。比如上下楼梯或在马路上步行,你能否正确的靠右侧通行?去电影院看电影,拿到电影票后发现你的位置是从前数第几排,从左数第几个,你能否找对位置呢?你住在一幢漂亮的新楼房里,你家在第五层,那么你知道你左边是谁家,右边是谁家么?《位置》这节课的教学中,左和右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地方,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外,有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与互动,有利于学生在这样的活动或游戏中良好的对知识进行巩固,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实践的能力,化抽象为具体,深化头脑中知识的印象,最后获取成功的体验。

总而言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有效教学策略,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体现了学生主体在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意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有利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利于互动学习情境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并提高其自主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与成就感,最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红.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与“参与式互动”学习的结合[J]. 小学数学研究,2012(5):78.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一、用富有趣味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的导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每一节新课程,开门见山地直入主题,这使很多学生还在云里雾里时候,新课教学内容已进行了一半,学生糊里糊涂,40分钟时间下来,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不懂的数学课失去兴趣,大则直接导致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兴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转变观念,一定要重视新课的导入,认识到导入对于新课教学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趣味的新课导入,首先,能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开了一个好头。其次,富有趣味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最后,富有趣味的导入,还能调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放松心情,跟着导入的主题,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笑话、寓言故事、数学家轶事等进行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除了黑板、粉笔、尺子、圆规,再加上一张嘴外,没有别的更好的教学辅助设置,致使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单一、死板、枯燥,制约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借助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多媒体,合理运用多媒体集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的特点,提高学生兴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抓住学习内容的难点、重点。多媒体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几何图形”是小学生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的重点、难点。这对于想象力、理解力还正在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解题、看图,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毕竟他们的理解能力还相当的有限。那么,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能恰当、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把静止的图形让它动起来,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这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降低难点,抓住解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看到直观、具体、形象的组图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找到解题方法。实践证明,多媒体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但老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动不动就搬出多媒体,还是要有所节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合理的安排使用,才能真正使其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它真正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服务,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想真正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就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经验是积累了不少,可是很有人刻意地去补充、完善、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以为,自己在学生时期把该学到的东西都学完了,自己的这些知识基础完全能应付教学的任务。那里知道,知识也有退化,也有更新、发展过程,如果对自己的知识只是输出,不懂得输入、补充,终于有一天自己的知识储备会枯竭的。即使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没有知识基础的支掌,那些经验也会失去灵效,因为那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老路子。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是工作,学习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必须,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懂得时时为自己充电,我们才能从一个教书匠,变成真正的教师,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候中,供我们学习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教师有学习的意识和自觉性,就能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类学习网站搜集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学校阅读室,借阅一些权威性的教学杂志、专业书籍,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引路人,也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要想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唤醒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让他们带着一颗求知的心,投入到快乐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曾丽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课堂生活化”[J].校长阅刊,,(9).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模式初探 篇10

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正在被广大的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理解与诠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课程的实施提出的“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要求,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学生的培养模式的问题。作为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数学课程,也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思考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根据这几年来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和研究体会,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和看法。

一、利用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先学,启发学生思维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的一种具体行动,现在使用的的北师大版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的。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新知识时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今天学习什么知识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哪些方面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先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生成困惑和疑问。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对于在预习中对于自己不懂的内容在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克、千克、吨》单元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整个单元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两个班57个学生主要收获有:

1、知道了:“克、千克、吨”是重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克可以用g表示;千克可以用kg表示;吨可以用t表示。

3、知道“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约是1克 而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1、1千克、1吨实际有多重

2、怎样判断物体的重量

3、如何使用天平称重量

针对学生们在预习中主要提出的问题,课前我提前向科学老师借来了天平、砝码;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和练习,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利用砝码让学生亲身体验1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教给学生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铅笔、橡皮的重量,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向学生介绍 “克、千克、吨”与“斤、公斤”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克、千克、吨”的概念,培养了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通过预习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分析新知识,运用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主要对第一课内容《整十数乘以一位数》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时的算理和算法。在第教学二课《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前,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我发现两个班57名学生中,有38名学生是这样解决新问题的: 解决15×3=? 先把15看成是10+5 10×3=30(第一课学习的知识)

5×3=15(一、二年级学习过的乘法口诀表)30+15=45 这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将新的问题分解成了两个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解决了二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在课上,我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表扬,并且帮助其他没有写出来的学生总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多进行思考、尝试。结果,在后面预习《一位数整除整十数》和《一位数整除两位数》两课书时,共有55名学生根据前两课学习过的乘法口算方法自己找出了解决口算除法的方法。课上我只需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算理算法,而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我都用于跟学生一起讨论对一些复杂的变式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使学生多见难题,提高了做题水平。

二、设计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在课堂上创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是生本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管理上,不能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生本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亲自实践。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和自由。在教学中,我慢慢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利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例如在二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探讨二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格式,再请学生以小老师的方式进行汇报,同学间进行补充、归纳和相互评价,这样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刻意把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交给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来回答,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建立信心,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二)在课堂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在竞争、合作、个体化三种目标结构中,竞争的情境容易激发能力差异观念,导致学生的成绩目标定向,合作和个体化的目标结构则有利于培养掌握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比较和评价都是基于整个小组的表现,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不明显了。小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可以使他们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自我决定感。并且由于小组学习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过程,学生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增强。例如在讲解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分别用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每4根分别摆成一个正方形,各能摆成几个正方形?分别剩下几根?”再列式计算:9÷4=2„„1;10÷4=2„„2;11÷4=2„„3;12÷4=3。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小组讨论:“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中可能?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学生有了思维空间,经过交流启发就能回答出: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1、2、3;除数大,余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由于学生有了操作感知经验,牢固地形成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然后 再进一步引导各小组开展猜想活动,内化概念。除数是5,余数最大是几,余数

是7,除数最小是几,如果余数是10,除数应在什么数与什么数之间?学生争论激烈,问题都迎刃而解。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他们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在课堂中创设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时机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思考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时间。例如在进行“测量身高”的数学活动中,在课堂上我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测量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认知不足,教师则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检测测量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的机会:测量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身高,使他们又有了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接着是学生自我选择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物品进行活动,给其个性发展于充分的空间。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又例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时,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然后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部分内容时,会出现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面积的练习题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图形,看看能写出几种方法来。经过学生们探索、思考一共出现了四种解决方法:

然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些?从而培养学生用最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做题效率。

三、精心设计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再现、整理、加工、应用的过程。教师通过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根据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

(一)作业生活化。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回家量一量家里的柜子的长宽是多少;父母的身高是多少;在学习小数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超市统计一下各种商品的价格等等。学生在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二)作业多样化。

小学生的行为活动是受情绪影响的,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内容后,我在美术老师的指导配合下,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在班级展示台中展览。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有激活学生原思维,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将枯燥原作业变成了件件艺术品。

(三)作业层次化。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苏教版试卷下一篇:医院特殊天气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