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心得体会

2024-10-21

马克思传心得体会(精选11篇)

马克思传心得体会 篇1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一)

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01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二)

记忆模糊,只记得大约在读初中时,便听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对我而言,现在对它也只是一知半解,多半是高中时期在高考的压迫下,死记硬背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从未深刻了解过卡尔·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

捧起由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所著的《卡尔·马克思传》,不得不说,他用细腻的笔触着实将马克思这位伟人的一生清晰地勾勒出来,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我只能感叹,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坎坷多难。而最令我动容折服的,却并不是他在面对敌对势力时的不卑不亢;而是在逃往外国时以及在中年奋斗时,暮年与燕妮相守时,他们之间的坚定感情,而这也正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用来描述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最适合不过。

而作为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传记——《卡尔·马克思传》。作者麦克莱伦用细腻的语言,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且《卡尔·马克思传》独具匠心,其中收集了四百余张与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及其思想传播相关的图片,更加真实地将马克思的一生各个时期展现在我们眼前。

该书从马克思的童年时代、求学生涯时期、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婚姻家庭、到最后的晚年生活。一一将马克思这一生每个时期都详细地展示出来。在他逃往国外的日子里,在其穷困潦倒的日子里,好友恩格斯一直给予他无限的帮助,而那时身处异地的他与燕妮,却仍相知相守,燕妮虽出生贵族、年华似锦,但她却毅然与马克思私定终身。在长达7年的等候里,她的坚忍与耐心等待,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一个特别讲究身份等级地位的时代里,她一个小女子竟勇敢地和马克思私定终身,并且经过长达7年,没有他在身边的等待,可想而知,燕妮的内心有多么坚定与强大。

而在马克思奋斗的那时,最为艰苦的时期,她陪他走过了。那时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马克思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在这种境况下,而燕妮从未抱怨过。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而在燕妮不久于人世的那段胆战心惊的岁月里,马克思更是不眠不休地呆在她身旁,即使当时他自己已患了肺炎,他对燕妮的爱是无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而在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在默默付出。”

然而转向马克思的成就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而经过时代的不断变迁,它的内容因时而变,而核心却仍然具在。

《马克思传》的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三)

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20年过去了,恩格斯的这一预言。不断得到证实。世纪之交,许多国家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评选千年伟人。1999年秋季,英国广播公司传来一个消息:在英国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马克思高居牛顿、康德等人之前,被评为已过去的千年中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马克思》中,作者刘雷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那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其思想形成的一生。作为21世纪的大好青年,更应该继续信任他,遵从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行下去.我个人从来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欣赏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能够引导我走向正确的道路,能够得到我所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我想这才是我想要的。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带有极强的个性的。同时,马克思也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里。其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律师,学识渊博,而且深受启蒙思想的开明绅士。其父亲虽然是个犹太人,但其并未将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传授给马克思。这使得马克思自小就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自小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这也为马克思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事业上,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却也正是伟大之处,也正因为这些,他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真理!

与事业相比,马克思在生活上很窘迫,这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因此他后半生的经济,大都来自于恩格斯这位朋友。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支持与帮助,马克思也是那已成功的。

同时,马克思也是一个异常坚强的人。在连续痛失子女的情况下。马克思依然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依然没有向这些打击所屈服。最终成就了马克思,写出了巨著《资本论》。

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马克思永远的离开了,带着安详,带着对伟大人类事业的梦想追求。

马克思传心得体会 篇2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范畴, 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之外, 这极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范畴,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 只要存在商品经济, 都存在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客观现实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再认识。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及规律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 自觉地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原理”课程教学角度来讲, 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 消除学生认识偏差,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一般论述

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是任何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如果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和全部劳动产品, 都只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 那就没有积累, 扩大再生产就不可能实现, 就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甚至萎缩性再生产, 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尽管剩余劳动的归属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但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却始终存在。马克思指出:“一般剩余劳动, 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 必须始终存在。”[1]恩格斯也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剩余, 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靠这种剩余而形成和积累, 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发展的基础。”[2]可见, 如果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就没有人类创造的文明。

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从量上看, 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所要追求的“余额”,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剩余价值时, 有多次是在商品生产的“余额”和“果实”意义上来讲的。在分析资本总公式时, 马克思指出:资本运动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资本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3]在分析资本形态变化及循环时, 他说道: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剩余劳动使产品价值超过产品形成要素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 也是资本的果实。”[4]追求生产的“余额”和资本的“果实”, 是任何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 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 这个“余额”和“果实”的价值必然表现为剩余价值, 没有“余额”和“果实”,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从质上看,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的逻辑关系是:剩余产品是剩余劳动的物质成果和物质表现, 而剩余价值则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实物形式的货币表现。没有商品生产的社会, 就没有价值范畴, 因而剩余产品也就不可能表现为剩余价值形态。这种关系只有在商品经济社会才能实现。

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承认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普遍性, 但并未由此引申出剩余价值的普遍性, 这并不足为奇。这是由于马克思当初设想,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依次经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一是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然而现实并非如经典作家所料。

商品经济条件下, 只要承认劳动创造价值, 就必须承认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把价值归结为劳动和剩余价值归结为剩余劳动, 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如果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 却否认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显然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剩余劳动的必然存在及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剩余价值也就顺理成章。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由于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剩余劳动始终存在, 那么剩余劳动必然要物化为剩余产品, 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也必然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劳动者直接的个人收入, 剩余劳动时间形成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坚实基础。没有剩余价值, 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并非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丢掉, 那么它们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

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企业是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的生产目的仍然是不断追求剩余价值, 因为, 价值是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是社会财富增长和积累的表现形式, 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 自然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如果否认这一生产目的, 单纯强调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 就会出现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和积累、不顾扩大再生产和资产增殖、分光吃净的现象。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 我国主流经济学只准讲净产值, 而不讲利润。现在虽然承认了公有制企业的利润发展目标, 但却不赞成以剩余价值为目标, 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 并且在数量上也相等,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5]马克思的论述为确立公有制企业追求剩余价值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剩余价值范畴的重大意义

作为价值增值的剩余价值范畴, 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 而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也是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为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当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 必然会推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决定了国家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增强国家财力是国家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 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企业的发展基金、集体的福利基金、国家的税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国家的财政储备等, 都来源于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企业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会失去财力来源, 没有剩余价值的增加, 就没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就无法进行,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因此, 没有剩余价值国家就很难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难得到健康发展。

这里有必要指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 为了揭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特别强调了剩余价值归属上的阶级对立, 即“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由此, 剩余价值就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 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剩余价值也就成为必然。今天我们理解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时, 应更侧重于剩余价值的来源。在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的现代社会, 工人的劳动显然由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构成, 其创造的价值形态也必然包括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只不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剩余价值部分由劳动者共同所有, 体现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剩余价值归属上的变化并不影响它本身的存在, 因此, 对剩余价值这一范畴的理解也应反映社会实践的变化, 把握它的一般性。

开展对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 一是要深化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 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原则。二是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和总结。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根本原则, 实现理论的开拓和创新,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时, 要充分肯定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但又不可因此就给它贴上永恒的资本主义标签, 而要运用唯物史观, 把这一范畴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分析。理论总是以实践为依托,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我们应正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把这一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之中, 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摘要:作为价值增值的剩余价值范畴, 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 而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范畴。为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当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 必然会推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角度来讲, 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 消除学生认识偏差,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9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3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5.

读《马克思传》有感 篇3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我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一百八十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2008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做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因此,我建议想读马克思著作的读者,不妨先读萧教授的《马克思传》。

读《马克思传》后的心得体会 篇4

我想“马克思”这是一个被每个中国铭记的名字,可是以前的我并不能体会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直到我真正去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和他的思想。

《马克思传》记录了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反而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是思想的伟大。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更是涉及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他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参与了巴黎公社的建设,他没有迷信权威,马克思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同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紧密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

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

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

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对于大学生,同样如此。

我们要能够静下心来,真正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发挥自身创造力,同时承担民族责任,为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事业而奋斗”站在伟人的肩上,我们能看的更远。

“我想,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向伟人看齐,学习伟人思想的精髓,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行为,不断奋斗,直到抵达成功彼岸。

读《马克思传》后的心得体会(二)

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20年过去了,恩格斯的这一预言。不断得到证实。世纪之交,许多国家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评选千年伟人。1999年秋季,英国广播公司传来一个消息:在英国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马克思高居牛顿、康德等人之前,被评为已过去的千年中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马克思》中,作者刘雷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那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其思想形成的一生。作为21世纪的大好青年,更应该继续信任他,遵从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行下去.我个人从来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欣赏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能够引导我走向正确的道路,能够得到我所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我想这才是我想要的。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带有极强的个性的。同时,马克思也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里。其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律师,学识渊博,而且深受启蒙思想的开明绅士。其父亲虽然是个犹太人,但其并未将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传授给马克思。这使得马克思自小就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自小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这也为马克思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事业上,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却也正是伟大之处,也正因为这些,他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真理!

与事业相比,马克思在生活上很窘迫,这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因此他后半生的经济,大都来自于恩格斯这位朋友。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支持与帮助,马克思也是那已成功的。

同时,马克思也是一个异常坚强的人。在连续痛失子女的情况下。马克思依然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依然没有向这些打击所屈服。最终成就了马克思,写出了巨著《资本论》。

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马克思永远的离开了,带着安详,带着对伟大人类事业的梦想追求。

读《马克思传》后的心得体会(三)

记忆模糊,只记得大约在读初中时,便听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

对我而言,现在对它也只是一知半解,多半是高中时期在高考的压迫下,死记硬背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从未深刻了解过卡尔?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

捧起由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所著的《卡尔?马克思传》,不得不说,他用细腻的笔触着实将马克思这位伟人的一生清晰地勾勒出来,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只能感叹,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坎坷多难。

而最令我动容折服的,却并不是他在面对敌对势力时的不卑不亢;而是在逃往外国时以及在中年奋斗时,暮年与燕妮相守时,他们之间的坚定感情,而这也正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用来描述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最适合不过。

而作为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传记――《卡尔马克思传》。作者麦克莱伦用细腻的语言,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且《卡尔?马克思传》独具匠心,其中收集了四百余张与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及其思想传播相关的图片,更加真实地将马克思的一生各个时期展现在我们眼前。

该书从马克思的童年时代、求学生涯时期、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婚姻家庭、到最后的晚年生活。一一将马克思这一生每个时期都详细地展示出来。

在他逃往国外的日子里,在其穷困潦倒的日子里,好友恩格斯一直给予他无限的帮助,而那时身处异地的他与燕妮,却仍相知相守,燕妮虽出生贵族、年华似锦,但她却毅然与马克思私定终身。

在长达7年的等候里,她的坚忍与耐心等待,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一个特别讲究身份等级地位的时代里,她一个小女子竟勇敢地和马克思私定终身,并且经过长达7年,没有他在身边的等待,可想而知,燕妮的内心有多么坚定与强大。

而在马克思奋斗的那时,最为艰苦的时期,她陪他走过了。

那时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

马克思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在这种境况下,而燕妮从未抱怨过。

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

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

而在燕妮不久于人世的那段胆战心惊的岁月里,马克思更是不眠不休地呆在她身旁,即使当时他自己已患了肺炎,他对燕妮的爱是无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而在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

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在默默付出。”

然而转向马克思的成就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而经过时代的不断变迁,它的内容因时而变,而核心却仍然具在。

《马克思传》的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

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

读马克思传有感 篇5

最近读了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使我对马克思的生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卡尔.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而他所创作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便对全人类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表现在非共产党执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表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在经济文化先进的发达国家。

《马克思传》从马克思的童年时代开始写起,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书中写到“关于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其中大部分来自他的这姐妹们。她们告诉外甥女爱琳娜,马克思早先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利尔的马库斯山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当然,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学生时代的马克思12岁之前应该都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接下来的五年(1830—1835)里在特利尔读中学,马克思在这里受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的教育。,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学生时代马克思没将学业落下。马克思在完成他的理论之前,学识的积累已经达到极其庞大的地步,可以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完成理论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哲学著作繁多,各种意识形态纷呈,他在吸收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实不易。从而可见所有的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

再者就是马克思的婚姻与事业了,马克思有很多缺点.他不善于理财, 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然而对于事业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马克思用尽毕生的精力追求真理,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甚至投身于革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理想的执着与热情。

我国在引进马克思主义之后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像马克思晚年说的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唯有不断地批判接收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变通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理论是来指导实践的,实践是来修正补充理论,使得理论更加的完美。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论

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把科学与社会实践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理论更加能够指引人们的行动,这是马克斯成功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读《马克思传》有感 篇6

人们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印象大多是一场废奴运动而导致暴力冲突,是为了解放被奴役的黑人兄弟而从事的正义事业,林肯也是很多人眼中的废奴英雄。但看过《gone whit the wind》的人应当有印象,战后Scarlett开的工厂里雇用的工头是原来虐待黑人工头,不同的是被虐待的人里面不光有黑人还有白人。美国南北战争其实是资本主义的向南扩张。稍稍读一下美国历史或是当时文学作品就可以看出来,北方当时的情况并不容乐观,面临着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瓶颈——物质和人力资本的限制,欧洲面对的是事实王权,美国则要清除南方上流社会的贵族仪式。而南方拥有丰富的物产及充足人力。只有”打破奴隶制度“才能让在田野里从事农业的奴隶们进入到工厂从事工业——这和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里更加道貌岸然。对于奴隶们来讲改变的或许只是工作的地方,他们整体的人权并没有因为这”兹思湔秸谋洌行┤说那榭龇炊狻

由此而见,林肯的功绩实际上是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格局,为美国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成为超级大国铲平了道路。这或许才是建立林肯纪念堂的真正意义。

“吃药”风波传 篇7

镜头二:早来园的贝贝小朋友从口袋里拿出了两包消炎药给我, 我问他是早上吃还是中午吃, 他却回答不上来, 一会说早上吃, 一会说中午吃, 我想药怎么能乱吃呢?就给他妈妈打电话问个明白, 贝贝妈妈说没有带药, 是他自己偷着拿的。

镜头三:最近天气变得极为干冷, 我们班的孩子都有点感冒咳嗽, 于是班上就有孩子带药来了。每次吃药时, 他们就会很高兴。

镜头四:一天中午孩子睡觉时, 忽然听见有两个小朋友在说悄悄话, 于是我轻轻走到他们的床边, 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我告诉你, 今天茵茵非要用她拿的西瓜霜换我带的药, 但是她吃了我的药却说没有西瓜霜好吃, 又苦又涩。”

镜头五:QQ妈妈说, 多表扬我的孩子, 她可勇敢了!吃药不论中药、西药, 从不皱眉头。

……

看到这儿, 每位教师都会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想, 其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1) 孩子的药大都是甜的, 口感非常好。

(2) 老师对吃药的孩子会不自觉地多一些关心和照顾, 而这正是孩子迫切想得到的。

(3) 3~6岁的孩子愿把自己家的物品带到幼儿园来与年龄特点有关, 因为他们入园时间短, 依赖性强, 带点自己家的东西, 精神上会有所寄托。

由此可见, 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个细小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的变化, 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把母亲般的爱与关怀撒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破窗试验”总结提出“破窗理论”, 即“一扇窗户被打破, 如果没有修复, 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这个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孩子一有问题行为就应该制止, 不然事情就会越来越糟糕!但是有错必纠对于孩子又是不合适的, 不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所提倡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引导孩子学习自我管理”的要求。老盯着可能或正在出现的“破窗”, 就防不胜防, 孩子就难以建立起自己内在的纪律。对于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教师一定要变换角度, 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 既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又能帮助孩子自律, 从而达到有错必纠的双重效应。

首先, 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讨”药吃的孩子, 一方面要以故事的形式向他们讲明药与人体的关系, 另一方面要尽量地给每一个孩子多一点的关心和爱护, 正视孩子“讨”药吃这一看似不正常其实很正常的事情。

其次, 我们要和家长进行全方位的沟通, 请家长务必将药亲自送交老师保管, 并认真填写喂药委托单, 同时要配合教师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带药和其他危险物品入园, 更不能私下交换药物吃, 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再次,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如果我们想叫自己少生病、不生病, 就要积极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争取少吃药、不吃药。

读书笔记《卡尔.马克思传》 篇8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教徒,却生活在天主教社区。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他的妻子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从马克思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为突出的就是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自从他中学确立了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后,不论是反动政府的迫害,还是贫困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打断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付出。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他对待著作的态度就像科学一样的严格,如果他没有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在他的身上,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

马克思传读后感 篇9

《马克思传》读后感

班级姓名学号

这次读《马克思传》给我对马克思的一生有了很大的了解。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这本《马克思传》它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 有时候,他顽劣得像个小暴君,把姐妹们当做驾车的马,驱赶着她们飞跑,从小山丘上疾冲而下;有时候,他用一双肮脏的小手去揉生面团,拍成一个个“蛋糕”,要姐妹们吃下去。但是奇怪的是,姐妹们在这样的恶作剧面前却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在他学习、成长的过程,他抛弃了教授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黑格尔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竟着迷一部中篇小说,天天泡图书馆,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

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长大之后,马克思生活并不富裕,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是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在事业上,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在爱情上,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爱情的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

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爱情始终应该是浪漫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理性的现实的.但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本身却可以是非常理性的,否这将失去爱情.纵观马克思的一生,可以看出,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在我看来马克思不仅是凡人,而且更是一个凡夫俗子。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拉面大王”面食绝活传全国 篇10

40出头的武新晓出生在临沭县南古镇一个偏远的小村庄。1983年, 他当兵来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喜欢厨艺的他到了炊事班, 专攻面食。他不断学习各种民间小吃的做法, 拉面呀, 灌汤包啦, 羊肉泡馍啦, 各种花卷……4年里, 他变着花样做饭菜。由于工作做得特别出色, 198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复员后的几年里, 他用地排车拉过芦苇, 跑过运输, 他还开过油坊, 但这一切并非长久之计。1992年, 武新晓怀揣借来的2700元钱, 从临沂来到济南, 开始了他艰难的学拉面之路。教授他的是一位在星级酒店工作的老师, 要求特别严格, 有时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课后, 他仍坚持练习拉面, 最后一个离校的总是他。尽管生活特别拮据, 他还是买来原料, 回家将新学的菜再重做一遍。武新晓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学, 就一定要学好!

他成为沂蒙“面点大王”

经过努力学习, 武新晓考取了热菜二级资格证书, 面点一级资格证书。他先后在济南贵都大酒店、临沂陶然居大酒店工作, 由于做的各种小吃特色鲜明、口味独特, 每年都被评为先进个人。他主动要求到外地学习面点小吃, 先后到广东、上海、西安、太原等地, 多次参加国际、国家和各省市的各种大赛, 并多次获奖。

1999年, 他应邀到韩国汉城参加了烹饪技术交流会, 他的小吃受到了韩国人的肯定, 在参观了韩国的烹饪学校之后, 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下决心一定要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烹饪学校!

将面食绝活传遍沂蒙大地

2003年8月, 武新晓依然辞职, 开办临沂蛋糕、糕点培训中心。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办学校时, 学生特别少, 收到的学费都用到了宣传上, 前三年一直在苦苦支撑, 最后连房租和老师的工资都是他借钱付上的。

2006年, 临沂市今日美食职业培训学校成立。学校主要培训的工种有:中式烹调师、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 (烘焙师、裱花师) 等专业。集招生、培训、安置、技术服务于一体。该校现为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名厨委、临沂市饮食服务行业协会等, 还组织成立沂蒙绝技表演团、农民工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基地、出国劳务人员培训基地。

他终于有了成果,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武新晓的今日美食学校, 而他也越发的尽职尽责。教授学员方面, 他特别仔细, 毫不保留, 没有时间的限制, 一直教会为止;对贫困学员和下岗职工, 都免费教授、免费为学员推荐工作、免费做开店策划。学员一个个走向了工作岗位, 一个个开起了店面, 现在, 他经常会收到学员送来的锦旗。几年来, 他精心培养了600多名美食人才, 免费培训400名下岗职工。学校拥有专职教师10人, 还拥有强大的技术服务团队, 不定期为毕业学员送新技术。学校占地1000多平方, 并购进先进的机器设备。

学员学到扎实的技术, 毕业考试合格者, 由劳动部门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学校与全国各地的许多酒店、宾馆、饼房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保证学员都能安置工作。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稳固的就业渠道在全国同类学校中独具特色。

从沂蒙“面点大王”到临沂“首席技师”2006年, 在“全国厨艺绝技表演比赛”中, 他获得“蒙眼拉面大王”的称号。为了发扬光大绝技, 2008年, 武新晓成立了“沂蒙美食绝技表演团”, 团里的老师各个身怀“绝技”, 一斤面他能拉出拉面26万米!该团成立不久, 便被中国烹饪协会厨艺表演团吸纳为会员, 多次代表中国烹饪协会到各地进行表演, 今年他又被临沂市政府评为“首席技师”并享受政府补贴。

马克思传读后感 篇11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世代律师的家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穷,对于这点,我很能理解,穷人出身的马克思,当然对当时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了解的比别人深刻许多。我不今想起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未能成功的农民起义,譬如陈胜吴广起义,清末的黄巾起义。他们的领导者也和马克思一样,是纯粹的穷人,都是因为收到压迫,采取反抗措施抵抗剥削行为的,施加剥削行为的当然是当时的国家政府,我理解的是,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政府确立的,对于,一些欧洲国家,像法国,英国,等欧洲众多国家,立国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成功了,部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者确失败了

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金钱至上,金钱决定一切的,所以,这是他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

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学校教育,书本教育,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力。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目标简单纯粹,但是没有长期发展的可能。而且,他们对待统治阶级往往展现出一种又爱又恨的表现,恨其权,又热衷攀附。他们对高权是向往的,

第二点,目标不一致,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资本主义这个圈子想问题,想的是无产阶级人民的解放。立足是人人平等。农民起义的初衷和马克思比较契合,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却是自立为王,又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重走老路。发展到最后随着农民起义团体的不断壮大,他们的目的逐渐偏离,到最终,不再为农民谋利益。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跳出圈子想问题,只是在原有统治者建好的圈子里围城罢了。

看完马克思传的感想就是:第一,知识储备很关键,第二,经验很关键,需要借鉴,也需要自己参悟,第三,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很关键。家长反复唠叨的要好好学习啦,不会的多看看别人怎么做啦,之类云云,原来含义还是很深刻的!

当然,这并不是对我国农民起义的讽刺批评,我国农民起义自然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国也并非没有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奋斗的伟人,毛爷爷是最好的说明。

读了《马克思传》

四月份,我的头脑被“党史”包围着:代表党支部参加了党协组织的党史知识竞赛,阅读了两本大大的“红砖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1000个为什么》(上下两册),浏览了其他与党有关的历史资料等,这些无不增加了我对党史的了解以及对党的进一步认识。

看了我党九十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作为一名刚刚转正的大学生党员,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不过,今天我想谈的是在本次读书月活动中我阅读的另外一本“红砖头”——《马克思传》。说起跟它的邂逅,感觉也挺偶然的。借阅党史书籍的时候,在图书馆新书柜上无意间发现了一本“红宝书”——《马克思传》(人民日报出版社,第1版),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于是决心借回认真研读。

有关马克思的专著有很多,而关于马克思的纪录片也不少。以前我看的大部分是简略版的人物传记或者是专题纪录片,认认真真把一本关于马克思生平传记的“大块头”看完,对我来说还是头一回。看得出,这本书的作者(张光明、罗传芳)力求为我们全面描述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全书分为十六章,且每一章的前面都有概要,让人更好地把握其主旨。它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本书在叙事中加上适量的解析,可以称得上是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我想,这也是《马克思传》不同于其他此类传记的独特之处。此外,书中提供的插图在我深入了解马克思上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且本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场景性,很容易把人带入那个风起云涌的斗争岁月。

因为它实在是太好了,我看了一次后觉得不过瘾,又看了一遍,有些章节更是反复研读。我从书中提炼出几点马克思个人在学习和对理想执着追求方面的特点,相信对我们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在思考人生时都是有帮助的。

一、志当存高远

17岁的卡尔·马克思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了一份“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在它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从激情澎湃的话语中无不流露出青年马克思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表明了他无所畏惧的坚定决心。从他一生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无论在追求这个远大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坚定地走下去。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青年人能够做到?有多少人到了大学还处于“迷茫”中,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想,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二、严谨的治学态度

进入大学后的卡尔·马克思开始“漫无界限的遍读博览”,在大学中养成的对学问透彻深入的研究态度伴随着他一生。作为一位“永不知足的学者”,马克思“不允许自己对所研究对象一知半解而信口开河”,为了求证一个小小的问题,他都会把相关领域的书籍都阅读,并做详细深入的研究,再下定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写出来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相比之下,我们很多时候并没能做到这点,更甚者,不懂装懂。而这方面,马克思的的确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希望我们也能够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地对待学术上的研究。

三、不屈斗争的勇士

选择了一份能够真正为人类谋求幸福的职业,意味着要向当权者发起挑战,意味着他的生活将是不平静的。马克思也深知这一点,但是他没有丝毫畏惧退缩。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难,他始终以坚强的毅力投入到事业中。每一回都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回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这是在是令人敬佩。

很多人对伟人的认识会存在一点误解,认为伟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不要忘了,伟人也食人间烟火!马克思的生活也并非只有事业,“常人有的我皆有”。他也要为房租和家人一日三餐而担忧。说到马克思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提到伟大的马克思夫人——燕妮。这位“出身望族,性格活泼而毫不轻佻,举止优雅而让人倍感亲近,学识广博而又幽默”的高贵女士,堪称优秀妻子的楷模。她所承受的家庭苦难压力远远要超过马克思。但是,无论面对多大的打击,她始终坚定而忠实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对于她写给友人的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回都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感人肺腑的言语中流露出这位女性的伟大。

上一篇:私募投资基金入股委托交易协议书下一篇:移动应用开发要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