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学习规划

2024-09-29

建议学习规划(通用8篇)

建议学习规划 篇1

作者:高考试题猜读

[备战2015年高考:各科目复习规划]

聚焦高考

2014年高考各科有哪些特点,对2015年高考有哪些启示,如何规划明年的高考备考?本期猜读指南邀请卓越教育专家团队对2014年高考进行点评,同时邀请各科优能中学专家团队对2015年高考备考进行规划,备战2015年高考:各科目复习规划

语文:

写作学会用三对思维工具

2014年点评:今年各地高考语文命题,与往年相比难度持平。但稳定中亦有新颖之处,个别题型设计、考点考查上颠覆了传统的题型。

2015年规划:

1.基础知识积累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各地高考命题都不喜欢偏、怪的东西,选择的字、词、文本材料都注重跟生活的联系,对生活的“反哺”。

2.古诗文阅读要重视课内古诗文的知识,回归课本。高

一、高二的课内古文学习一定不可放松。以课内古文为基础,去梳理整个古文知识体系,积累古文常见实词、虚词,更为实在。

3.现代文阅读,分体裁训练之外,还要打通不同体裁文本,训练整体阅读能力。

4.写作,学会运用三对思维工具去打开思路。即具体—综合;形象—抽象;表层—本质。看到一个词,如果是具体的事例,要上升到一种现象的层面上来;看到一个物象,懂得抽象出感情、哲理等意涵。

数学:

合理规划“三轮复习”

2014年点评:文科数学总的来说是“新瓶装旧酒,考法新意少”,整份卷子难度不大。理科数学考点变化比例加大,试题容易上手高分难。

2015年规划:

1.认真务实“三基”。首先要重视课本,落实基础。其次要研究历年高考真题,时刻不忘夯实解题基本功。

2.合理规划“三轮复习”。第一轮是全面复习(2014.9~2015.1),系统知识,查漏补缺,优化结构,培养思维。第二轮是专题复习(2015.2~2015.3),突出重点,深化结构,落实思想方

法,合理知识整合。第三轮是模拟训练(2015.4~2015.5)提高应试能力和综合能力,调整心态,回归基础,迎接2015高考。

英语:

从立意方面提升写作素养

2014年点评:各地试卷将语言知识点融入到具体语境中考查,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综合理解的重地,以细节题为主,考查考生“回文”速度。

2015年规划:

1.完形填空方面建议准高三生,读文章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需要注意总结文章的内在联系和上下文逻辑,尤其需要注意逻辑连词和上下文语境。

2.语法填空方面,建议在备考时注意搭建自己的语法体系,按照从句、非谓语、主谓一致、虚拟语气的板块进行整合。

3.阅读能力方面,建议考生在备考阅读理解题型上,争取一次过定时完成四篇题目的题量,进行提速训练。同时,每道题目需要在原文当中找出出题点并加以标注,这对提高准确率和考生信心大有裨益,4.写作方面,建议平时多留心生活,注意身边的写作素材,同时从立意方面提升写作素养。在小作文里面的句型训练,需要掌握一些高中阶段及考纲规定的热点话题所需的句型和词汇,写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政治:

第一轮复习重在复习考点

2014年点评:纵观全卷,今年的试题题型、题量、分值与去年基本相同。从命题思路看,试题既呼应新教材的修改,又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

2015年规划:

1.熟悉考点,夯实基础。熟悉四本必修知识,在教材上对自己已经熟知的知识点、比较了解的知识点、还有不甚了解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做上标记。然后,把近几年的真题在做一遍的基础上再仔细研究一遍,琢磨答题思路。

2.多练多写,善于改错。从四种考核能力目标去把握解题技巧,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3.合理规划,制胜高考。在今年暑假期间定好第一轮复习的规划,重在把考点复习一遍,切勿把大量时间放在难题解答上。

历史:

加强各种题的训练

2014年点评:纵观今年文综历史部分的命题,多道题目与往届高度神似,但提高题目难度的手法却有所变化。

2015年规划:

1.高度重视常见知识点的各种特征,准高三学生可较多地采取图表归纳和关键词提取来吃透知识点。

2.注重备考复习的覆盖面,根据近年的考频统计,每年的历史命题基本上都是课本有的都会考到,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可以在保证重点难点的深入掌握的前提下,亦要有意识地顾及到所谓的“冷门”知识。

3.加强基本题型的训练。

地理:

不能以记忆背诵为主

2014年点评:综合题中的问答题稳中有新,注重对具体地区的自然及人文条件的考查。2015年规划:

1.注重基础,学练结合,专题过关。第一轮复习的目的就是“夯实基础、查缺补漏”,将全面复习高中必修3本教材,对所有高中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纳。

2.总结规律、方法,灵活运用知识点,提升理解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不能以记忆背诵为主。

3.加强识图能力训练。要能够根据题中提供的图表材料来叙述地理现象和特征,并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

物理:三轮复习各有侧重

2014年点评:2014年的理综卷中,物理出得中规中矩。

2015年规划:

1.第一轮复习:要完成对过去两年所学知识的梳理,建立自己的“错误集”。

2.第二轮复习:应着重于对主要知识点的查缺补漏,复习顺序是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热学的模块复习。

3.第三轮复习:以历年真题为主,以适量的题量保持做题手感。

化学:多训练实验设计能力

2014年点评:今年的高考化学“剑走偏锋,专击软肋”,其中选择题迷惑性增强,知识点考查方式创新,考查深度增加。

2015年规划:

1.重视基础回归教材。高考创新主要体现在出题形式上,所以日常学习重在化学概念的理解内化。

2.深化图表理解,需要学生注重平时对图表题型的积累。

3.加强主观题答题能力训练。在实验题中考查了理科学生相对较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建议学生在平日训练里锻炼这两种能力。

生物:提高“信息迁移能力”

2014年点评:今年生物难度不大,生物术语运用不熟练,难以有效得分。

2015年规划:

1.生物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对概念的深度理解,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纯粹的死记硬背是难以得高分的。

2.生物复习过程中应重视对图表观察和理解,培养从图表中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答题速度。

3.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将多板块知识链接起来,着重思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自身的“信息迁移能力”,以提升自己对综合信息题的解题能力。

以上论述仅供参考,随文赠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高考试题猜读》赠

建议学习规划 篇2

通过近年来的CMMB网络建设,现有的CMMB网络已经点状分布覆盖大部分地级市(州)主城区,并逐步开始覆盖一些发达的县级城市。在将来的网络建设中,县城和高速公路将是网络覆盖的重点,以适应市场新发展,满足用户多途径、多形式的需求。前期网络建设一般都是采用大功率的1 k W发射台,天线也多采用四层四面偶极板天线,在建网初期迅速实现网络部署实现覆盖是可行的,但是面对网络建设规模的扩大,有必要合理科学地进行发射功率规划、天线选型设置等以满足覆盖要求,同时需要真正地以网络的概念来分析CMMB组网以提升网络建设质量,进而保证网络的投资效益,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些CMMB单频网规划相关的合理性建议。

1 目标覆盖区域确认和天线规划

网络覆盖的典型场景一般包括面覆盖、线覆盖和室内覆盖。线覆盖主要指道路覆盖,一般可考虑选用定向板状天线,并设置好方位角和下倾角。室内覆盖主要进行重要场所的点覆盖,一般采用室内分布系统或者小型天线解决。本文关于覆盖区域确认和天线选择的分析主要基于面覆盖,即成片的区域覆盖,比如对城市市区的覆盖。

1.1 目标覆盖区域确认

对于面覆盖,需要进行覆盖区域确认,要求首先获得目标覆盖区域的电子地图或者通过实际测试获得目标覆盖范围,然后根据台站天线(通过规划或实际勘察获取其安装位置信息)与目标覆盖区域的相对位置进行网络规划。针对不同情况需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明确。

1)当天线安装位置在覆盖区域以外或者边缘时,需要明确:

(1)天线距离覆盖区域的最近距离、最远距离;

(2)天线与朝向覆盖区域左右两个边缘的连线(如图1)的方位角,从而获取天线相对覆盖区域的覆盖角度范围;

(3)可安装天线位置的铁塔高度;

(4)天线相对目标覆盖区域的相对海拔高度。

此场景参见图1。

2)当天线在覆盖区域内部时,需要明确:

(1)天线距离覆盖区域最远位置的距离;

(2)以最远位置方向确定的其他3个方向的距离;

(3)(4)同第一种情况。

此场景参见图2。

天线与覆盖区域的相对位置、海拔信息将指导后面的天线选择以及工程参数设置。

1.2 天线类型选择

CMMB系统常用的天线类型包括偶极子板天线(通常使用四偶极子板天线)、垂直一体化天线、缝隙天线和板状天线。

四偶极子板天线是CMMB系统最常用到的天线类型,具有增益高、场形均匀、方便灵活等优点。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用不同面数和不同层数的四偶极子板天线。一般来说,四偶极子板天线层数越多,天线在垂直方向信号辐射越集中,天线增益越大,而天线的面数则影响天线在水平方向的辐射范围。

与四偶极子板天线相比,垂直一体化化天线增益稍低,但安装所需空间较小,非常适合在安装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使用。

缝隙天线结构设计简单、先进合理,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电视发射天线,缝隙天线的安装方式与垂直一体化化天线类似,但一般为水平极化方式。

板状天线在移动通信常用,在CMMB网络规划中一般用在定向覆盖场景(移动通信面覆盖时采用蜂窝组网可保证覆盖区域完整性),或者地形比较特殊使用板状天线能够达到覆盖的场景,当然条件允许也可以组阵使用。

图3从左到右分别为四偶极子板天线、垂直一体化天线、缝隙天线和板状天线外观图。

各种天线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

根据对CMMB系统常用天线的对比分析,笔者建议:

1)在铁塔安装位置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四层四偶极子板天线,安装方式优先选择正置方式。

2)铁塔垂直空间不能满足四层四偶极子板天线安装要求时,可以在满足覆盖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天线层数,但不得少于两层。铁塔水平安装端间距超过0.8 m时,可考虑采用偏置安装方式,超过1 m时,可考虑采用斜置安装;偏置安装和斜置安装相对正置安装对场形圆度有一定影响。

3)铁塔安装条件不能满足四偶极子板天线安装要求时优先考虑采用垂直一体化化天线。垂直一体化化天线尽量置顶安装,若不能置顶,应在靠近覆盖区域的一侧进行侧置安装。

4)缝隙天线特点与垂直一体化化天线基本相同,但由于是水平极化,地表传播时损耗较大,一般情况下不考虑使用。

5)对于覆盖区域比较特殊、安装偶极板天线较困难,而使用几面板状天线的组合覆盖场形能够达到覆盖要求时,可考虑使用板状天线。

1.3 天线工程参数设置

CMMB网络规划需要确定的天线工程参数包括天线使用的面数、层数、方位角和下倾角。分别介绍如下:

1)天线使用面数

天线使用的面数与覆盖区域的相对位置有关,当在覆盖区域以外或者边缘时,根据天线相对覆盖区域的覆盖角度范围可能选择两面或者三面天线;当在覆盖区域内部时,则通常需要选用四面天线,受安装条件限制也可以考虑垂直一体化化天线。

对于四偶极子板天线,单片天线在水平面的辐射场形可按式(1)计算[1]

式中:ϕ为从天线面法线方向量起的水平面方位角;L为天线振子的电气总长;λ为波长;H为天线振子中心离反射板的高度。

当采用多面天线形成天线阵时,天线阵在远区任一点的水平场强可通过矢量叠加原理进行叠加,图4为四面、三面、两面偶极子板天线典型的水平面场形图。

通常还可以采用不同的馈电功率给各面天线对水平场形图进行调整,以更加靠近覆盖区域轮廓。

2)天线层数考虑

天线层数的考虑主要针对四偶极子板天线,四偶极子板层数影响对应覆盖面的天线增益和垂直波瓣角,天线层数越多,天线增益越高,但垂直波瓣角越小,因此可根据覆盖区域情况并结合安装条件灵活设置天线层数达到满足目标覆盖区的目的。

对于四偶极子板天线,单片天线在垂直面的辐射场形可按式(2)计算[1]

式中:Δ为从天线面法线方向量起的垂直面方位角;D为振子间的相互距离。

当采用多层天线时,在远区任一点的垂直面场强同样可通过矢量叠加原理进行叠加。

各面层数的考虑需要参考天线位置与覆盖区域各个方向的距离和相对高度综合考虑确定(相关数据正是从前面介绍的覆盖区域确认过程中得到)。比如天线位于覆盖区域内部但并非位于类似正方形中心时,各个方向需要的增益是不同的,对于最远方向可以考虑6层,对于最近方向可以考虑2层,其他2个方向可以考虑4层。总之,天线层数的设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不能搞一刀切,保证网络覆盖的效率。

3)天线的方位角

天线的方位角主要针对四偶极板天线和板状天线,要求天线的正对方向为目标覆盖区域的最远方向,并且各面天线的朝向能够向覆盖区域集中,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覆盖效果。

对于垂直一体化天线,虽然不存在方位角问题,但如果安装塔体对天线有一定阻挡时,最好保证天线能够在主要的目标覆盖区域不存在阻挡。

4)天线的下倾角

天线下倾角的设计与调整是网络规划优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合适的下倾角可以使天线方向上远离覆盖区的区域处于天线垂直方向图中增益衰减变化最大的部分,从而使发射台对其他区域的干扰减至最小;另外,选择合适的覆盖范围,使发射台实际覆盖范围与预期的设计范围相同,同时加强本覆盖区的信号强度。

在设计天线倾角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天线的高度、方位角、增益、垂直半功率角以及期望小区覆盖范围。假设所需覆盖半径为r,天线高度为h,下倾角为α(包括机械下倾和电下倾),垂直半功率角为β,则天线主瓣波束与地平面的关系如图5所示。

天线高度、下倾角、覆盖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板状天线下倾角主要通过机械下倾和电下倾组合完成,达到设计的总体下倾角。

对于垂直一体化天线,由于无法进行机械下倾,因此在进行覆盖时一般建议通过相位控制实现满足覆盖要求的预置电下倾角度。

当确定选用四偶极子板天线时,同板状天线类似,可以通过机械下倾和电下倾组合完成,但与板状天线不同的是,每面四偶极子板天线一般由多层天线构成,下倾角的实现是通过对每层天线的不同下倾角度调整实现的,文献[2]中对电气法和机械法调整下倾角进行的分析,在进行机械下倾时,一般上层天线比下层天线下倾角度大些来保证下倾的效果。

同时为了避免“塔下黑”情况出现,对于相对高度较高的发射天线,建议最好进行零点填充。

2 覆盖仿真

在以前的规划中,一般通过发射天线相对覆盖区域的相对高度、接收终端高度、最低接收电平并选用合适的传播模型试算满足覆盖区域要求的发射功率,但是这种方法更加适用于计算单点,而无法准确描述整个目标区域的覆盖情况,规划中使用专业的仿真软件可以准确形象地显示覆盖区域各个位置覆盖电平,也可以帮助合理地选择台站发射功率。

通常进行覆盖预测仿真需要准备好覆盖区域的三维数字地图,一般精度要至少达到50 m,包含海拔高度信息,精度更高则要求20 m,10 m,5 m的数字地图。一般5 m的数字地图包含了建筑物的高度信息,可用于更高精度的仿真。

仿真中要选用适合当地传播环境的传播模型,在城区一般采用OKUMURA-HATA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覆盖情况。如果选用5 m精度包含建筑物高度信息的地图,可以选用射线跟踪模型进行更高准确度的仿真,但这类仿真一般成本很高,并且大范围的仿真受计算速度影响会耗时较长,一般在移动通信精确化建网或者重点区域优化时使用。

图6为某县城不同发射功率覆盖效果的比较。

通过仿真可以指导在规划中选择合理的发射功率,避免浪费,又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还能提高功率利用率,降低能耗,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

另外仿真还可以用于对不同站址覆盖效果的比较、不同天线挂高发射效果的比较,在规划中,利用仿真软件结合三维数字地图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规划方案的质量,并减轻人工理论计算的工作量。

3 单频网干扰评估和处理

CMMB系统采用循环前缀技术抵抗多径干扰,循环前缀时间长度为51.2μs,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单频网相邻发射台站之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15.36 km,这个距离称为保护间距,当两个发射台距离在保护间距之内时,由于循环前缀的保护作用,用户任意位置接收的这两个发射台站信号都是有用信号。

CMMB单频网组网过程中,一般以地市为单位规划单频网,但有些地市由于地域较大导致单频网中台站间距可能出现超过循环前缀长度要求的情况,也可能有些台站间相对高度原因导致覆盖范围过大,这都可能导致单频网覆盖区域中出现部分区域与两个发射台的距离差大于保护间距的情况,从而出现同频干扰(单频网的自我干扰)现象影响接收信号质量,只能依靠两发射台站的信号差大于同频保护率来保证此区域内的用户信号的正常接收。

针对超过保护间距的情况,可以从两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到两个发射台站距离差小于等于和大于保护间距15.36 km的区域;

2)接收到两个发射台站的信号差大于等于和小于同频信道保护率的区域。

假设两个发射台站F1和F2的坐标分别为(-L,0)和(L,0),则到两个发射台站距离差为2d(=15.36 km)的接收点分布为一条双曲线,该双曲线表达式为

双曲线如图7所示。

对于图7双曲线外侧区域(阴影部分),到F1和F2的距离差将大于15.36 km,需要满足同频信道保护率才能实现信号正常解调,内侧区域到F1和F2的距离差将小于15.36 km则不存在干扰。

下面分析满足同频保护率的区域特点:

假设F1和F2的发射功率相等,信号衰减与接收点和发射台站的距离有关,且随距离衰减的指数为μ,要求的同频保护率为q,刚好满足同频保护率的某点(x,y)接收到F1的信号Pr1、F2的信号Pr2,则有Pr1/Pr2=q(q>1)或Pr2/Pr1=q,考虑对称关系,下面考虑y轴左侧Pr1/Pr2=q的情况

整理可得

可以发现,等于同频保护率的点分布是一个圆,圆心在,半径R为,并且圆心在两个发射台站F1和F2的外侧。根据对称性,在y轴右侧存在对称分布的一个圆,圆内区域为大于同频干扰保护比区域,超理论保护间距时无法解调信号区域分布参见图8。

文献[3-4]对单频网重叠区域特性和同频干扰作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此不再具体介绍。

对于单频网干扰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通过一定措施将单频干扰区域调整到目标覆盖区域以外;另一种是依靠两发射台站的信号差大于同频保护率来保证此区域内的用户信号的正常接收。

实际组网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发射台互相影响,并且地形、发射功率、相对距离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互相干扰的程度,必须借助仿真软件来分析超过保护距离的同频干扰情况,仿真软件会将时延差超过循环前缀的区域内来自不同发射台站的信号识别为同频干扰,并以不同颜色表示区域内的接收信号同频干扰比C/I,以便识别干扰的位置。图9为存在干扰区域的举例。

通过分析发现,造成主要干扰的为其中两个发射台站,对干扰台站减少一定功率后,分析区域干扰减少,从红色区域变为橙色区域(软件显示),参见图10。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发射机功率调整、天线场形和覆盖范围的控制、发射台延时控制、干扰区域加站等手段控制干扰区域的位置和大小,保证目标覆盖区域信号的正常接收。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CMMB网络规划面临的情况所做思考和建议,有待在未来的规划工作的逐步完善,提高CMMB网络规划的质量,促进CMMB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材,冼寿.电视III波段四偶极子板天线[J].广播与电视技术,1982(6):26-31.

[2]刘东涛.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场形的可视化计算[J].电波科学学报,2008,23(4):797-802.

[3]蔡新国.地面数字电视同频干扰的研究[J].电视技术,2009,33(10):92-95.

初中英语学习规划建议 篇3

需考虑的问题

做规划总是需要综合几个方面来考虑,那做初中英语学习的规划要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学习兴趣

这是英语学习的首要问题。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即对英语有着较大的兴趣,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吸收。相反,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同学往往是在被动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容易提高。大多数说自己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觉得自己没有语言天赋,不是学英语的“料”。事实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接触之前就知道自己在某方面是否有“天分”,因为“天分”是可以通过接触培养起来的。如果投入了、沉迷了,也许就会发现自己不但爱它,而且还能把它做好。所以,如果你对英语太“矜持”,就无法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自然也就不会有兴趣。具体而言,你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的英语资料,如英语电影和英语歌曲等,帮助自己消除对英语的心理障碍,主动学习英语。

·基础知识

不管是为了备战中考英语还是希望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基础知识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单词的积累。不少同学恐惧英语的原因就是怕过单词关。殊不知,词汇量的大小恰是衡量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要注意:初三备考的时候可不是储备单词的最好时机,要真正掌握和运用一定量的单词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因此,从初一开始就应该狠下工夫储备单词,而初二更是提高词汇量的绝佳阶段,更应充分利用。这是因为,经过初一的词汇学习,大家一般都会对英语单词的构成(如词缀、词根)有所“感觉”,也对各种单词记忆方法的优劣有了一定的切身体会;同时,初二没有初三升学考试的压力,时间上也相对宽裕些。

·语言运用能力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际英语能力,尤其应注重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提高。到了初三,课程安排日益紧凑,各科复习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学生会觉得越来越难找机会练习口语。所以初一、初二不多学多练,更待何时?事实上,从中考近年频繁的改革可以看出,中考对初中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城市从2005年开始在中考中加入了口语运用题,一些城市甚至取消补全对话的题目而历史性地增加了英语口试考核,这些都说明了命题组对中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视。

规划建议

针对以上这三方面问题,建议大家这样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首先,在表达方面:一天中除了在学校的英语学习时间之外,早上至少应该有30分钟大声朗读英语的时间。有一些学校将早读时间取消了,而课堂上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所以就造成一些学生几乎从不张口说英语的状况,而这种状况对于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要不得的。如果一直这样,即使可以勉强在分数上过关,也只能是一个“哑巴”。因此,多给自己创造说英语的机会很有必要。一个星期至少参加两次英语角,现在各大城市的高校一般都有英语角,可以利用周末去参加。

第二,在听力方面:下课后至少抽出1个小时听英语:其中半小时可以用来听当天学过的课文的录音,以帮助巩固基础知识;另外半小时可以作为兴趣培养时间,可以听些自己喜欢的英语歌曲、英语电影原声录音等。

第三,在读写方面:每天都应该坚持阅读英语文章。可以从简短的英语小故事或笑话开始,规定自己在10~20分钟内完成。读完之后,试着写出故事或笑话里出现的句子。可以通过背诵、默写的方式,也可以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造句——写作就是从写句子开始的。写句子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改为写英语日记或者一周一篇的英语命题文章,每次固定时间在半小时内。

最后,还建议每天安排30分钟的单词记忆时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记忆方法,记单词都是需要狠下工夫的。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学习计划,比如每天花30分钟学10个新单词,学习其发音、拼写及相关用法。每天10个,坚持不懈,定会有很大收获。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把握好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日后就有“潇洒学英语”的资本。衷心希望所有初中同学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顺利通过中考,考上最理想的高中。

作者简介:

杨婷,高分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华环球小姐重庆陪同翻译,丰富的初中英语教学经验。现为重庆新东方学校中学部教师。

“无米之炊”怎么说?

汉语里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说,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不过把“米”和“炊”换成了“砖”和“稻草”:“making bricks without straw”。

据《圣经·出埃及记》记载:在逃离埃及之前,以色列人一直在给埃及法老做苦工,如制砖、搬运、盖房子等等。当时,brick(砖)是用泥土加straw(稻草)制成的,如果没有稻草,泥土就无法更好地粘在一起,砖自然也就无法制成了。

后来,摩西请求法老给以色列人三天假期,好让他们到沙漠里去祭祀上帝。法老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苛刻无度。他下了命令——“Making bricks without straw”,即拒绝供应以色列人制砖的straw(稻草),并要求他们一天内制出和以往同样多的砖头。既得找稻草,又得短时间内按数交差,再巧的制砖匠人也难以做到啊。

建议学习规划 篇4

1、考后赶紧安心、放心,再联想徒增烦恼。不要再想答题卡某个地方到底填涂没有,是不是填涂正确。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增加无谓的担心而已,没有任何好处!填涂是在考前大家相当清醒的时候填涂的,而且监考老师都会千叮咛万嘱咐,当时都没有检查出错误,过后你能想象出错误?完全是自找麻烦!不要再因为这个影响心情!即便是有填涂错误的情况也要合理看待,以后考试中尽量避免这样的低级错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2、考不好没关系,瞄准注会,曲线救国。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再纠缠没有任何意义。职称考试每年都可以考,今年考不过明年也可以考,工资今年可以不涨,职称今年可以不评,自己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合理看待这个事情。

即便真的考不好,也是塞翁失马,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级基础,完全可以瞄准注会,今年可以先看看注会会计、财管和税法内容,同时复习中级相关科目,可以说第二年的职称和注会都将会有很高的效率。

3、职称考试新迹象,理性认识改变。每年考试都会有一些变化,注会改革了,职称教材变化了,考试方式有点变化也很正常,不要一下适应不了就大动肝火!大家都是成年人,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比谁都清楚。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你学习好不管考试难还是不难,你的位置都是一定的,不会因为考试难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没有必要也不至于迁怒于考试方式,没有任何意义。客观环境下,适者生存,适应了形势发展的人才真正具有竞争力。大家都普遍希望证书有含金量、又希望考试没有难度,有可能吗?这种白日梦还是少做为好,在新的变化面前不要丧失理性,认真研究、提高自己是王道。

比如中级会计实务很多人反映考察方式变了,接受不了,有打有闹、有哭有笑,真的不至于。做题的时候是否具备了职业敏感性?分析会计处理是不是写出分录更好?但是不写并不算大的错误。这点变化就适应不了吗?我觉得我们的学员都很聪明,只是一时激动而已,回头想想这些事情,其实自身强大是重中之重。

4、重视基础学习,重点突破。经过今年的考试,以后学习应该是重视基础学习,注重重点突破。投资最基本的注意事项: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告诉你一定要多方面准备,在我们的学习上也是如此,平常应该做好基础的学习,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做重点突破、锦上添花,如果将赌注押在最后环节上,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等于是赌博,既然下了赌注,就应该愿赌服输。输就要输得起,要输的体面,输的有腔调,不要只会对别人苛刻,尤其对于陪伴你学习的良师益友。就拿这次考试某些科目出题比较注重基础,怎么偏不也是教材中的范围吗?考不好是因为什么呢?真的跟着网校进度走了吗?学习的时候真的找到方法了吗?导致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每个都应该理性分析,合理看待。

网校辅导课程设置为基础学习、强化提高和冲刺三个阶段,目的就是引导大家逐步具备考试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要求。任何人不会跨越其中的任何阶段,只有扎扎实实学习才是硬道理。每种考试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考试没用,大多数是因为考试心态过于功利,没有

扎实学好真实本领。教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蓝本,教你给问题定性。我们不缺少实干家,缺少的是能够定战略的人。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战略定性能力是根本。

5、保持坚持到底的信念,收获成功。其实大家激动地心情可以理解,每个人都在努力着,克服着重重困难和不利条件在坚持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要照顾学习,各方面平衡已经不是很容易,何况还要短时间内通过考试,有的还要面对更多的考试,考后有一些情绪也很正常。冷静下来之后仔细分析问题所在,你会发现网校一直在和大家并肩作战,大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网校感同身受、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但是这条路一旦选择了就要走下去,不管是曲线救国还是从头再来,网校一直会和大家并肩战斗。经历过以后,收拾好心情,准备好行囊,网校和大家共进步,相信新的一年会是大家每个人梦想成真的幸福年。本次考试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究竟你在这次考试中收获了多少?懂得了多少呢?善于总结的人容易进步,善于思考的人容易成熟,认真检查和反省自己,相信来年每个人都会迎来丰收年。

建议学习规划 篇5

中国“十四五”新布局引发世界热议。26 日至 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的发展擘画了蓝图。

“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张张时间表路线图前后相续、有机衔接,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战略部署。工农业建设、科教兴国、创新发展……在时代命题的转换中,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也让“五年规划”成为各方解读“中国之治”的重要索引:为什么中国选择以此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如何支撑了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

中国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传统,“思而有备,行而有成”更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自古以来,在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的大国,无论治世安民,还是抗灾御敌,都需要举众人之力求长远之功,都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协调纵横捭阖。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仍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中国人对“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高度认同,对“大势”“大局”“大计”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借鉴传统、科学谋划,以“五年计划”的制度设计打开了发展新局。周密系统的长远规划,不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了统筹协调的作用,也让中国穿过了几十年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风雨雨,一步步稳健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这个道理不光中国人明白。但为何只有中国充分释放了“规划红利”?依靠的还是我们独特的制度优势。众所周知,所谓规划自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这暗含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这个国家能够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才能做很长期的事情。在政党“轮流坐庄”、党争压倒一切的西方国家,不仅各党派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且往往是新人不理旧账,政策几年一翻篇。这样的政治特性既无法确保规划出以公心,又会因执政党更迭导致任何规划都赶不上变化。

而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避免了多党恶性竞争的弊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抛开私利计算,以战略眼光审视大势大局,同时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最大程度确保规划兼顾公义和科学。对此,有人形象地指出:当别人都在搞“拳击赛”的时候,中国正一棒接一棒地跑着历史的“接力赛”。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就规划而言,落实环节至少有两大挑战:如何应对规划与实际的错配,怎样实现规划的执行到位。就前者而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式的呆板僵

化,或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进行微观管理,都必然束缚市场本身活力。

从“十一五”起,我们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不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不干预市场主体自由选择。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进行公共事务治理,这是中国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改革开放的中国道路已超越了苏联模式,也超越了西方模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长期发展的道路。这种持续调试优化并始终追求效率的新型国家规划,不但对中国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各国探索 21 世纪规划也有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强大的国家目标实现能力是中国体制的又一大特征。有人曾感慨,在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提出目标只是传达一种愿望和态度,很多仅仅是选举时的噱头和“画饼”,而中国是一个言出必行的国家,一旦制定了目标,就会信守承诺,直至最后完成。

就“五年规划”来说,制定后就要开始工作分工,条条上按照部门进行分解,块块上逐级层层分解,时间上逐年分解。规划目标分解后,则建立约束性指标考核制度,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并将若干重点指标纳入各地区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既具备科学规划的能力,又具备执行规划的能力,使“五年规划”与中国制度优势相辅相成,推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独立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承上启下的历史关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勾勒的发展蓝图,总结了改革成功经验,集中了全党全社会智慧,体现了亿万人民意愿,是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决策。

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6

关于制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讨 论 稿)2010年12月10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实施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牡丹江市“超千破百”、“双调双转”发展战略,提前五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全面振兴崛起的攻坚期、冲刺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抓住用好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坚定不移地走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之路

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牡丹江市委的要求,审时度势,周密谋划,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海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量倍增、位次前移、殷实和谐”的总体目标和“一年起步、三年跨越、五年步入振兴崛起之路”的阶段性目标,坚持“速度改变xx,项目振兴xx,民本立足xx,作风成就xx林”,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成为我市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环境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干部群众精神最为提振的时期。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33%,年均增长17.2%,较“十五”平均增速高7.5个百分点,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3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63%,年均增长33.4%,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6.7个百分点,实现两年翻一番、五年近两番;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8亿元,年均增长33%,较“十五”平均增速高30.6个百分点,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亿元,累计完成221亿元,年均增长50.8%,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3.7个百分点,实现四年翻两番;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25亿美元,年均增长39.1%,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实现五年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2亿元,年均增长37.6%,较“十五”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实现五年翻两番。综合实力在全省“十强县”排名连年进位,2009年位居全省第5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稳

一、优

二、提三”,三次产业结构预计调整到21:46:33。特色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甜叶菊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西洋参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国猴头菇之乡”。坚持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连续开展 “项目建设年”,工业总量、规模、效益同步大幅提升,构建起以木材精深加工、清洁能源、机械加工、食品医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园区实现提档升级。按照项目承载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累计投入10.4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园区形象。建成了“四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实现12平方公里“全配套”,入区企业达到65户,总投资68亿元。园区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100万元增长到2.3亿元。被评为“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列为全省财源建设示范点,2010年6月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确定了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和中等城市规模定位,实施“五城同创”,推进城市、园区“双升级”,加快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五年投入资金70亿元,拆迁城市棚户区78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总量的67%;建设了海烟路、人民广场、雪原公园、互通区广场等精品市政工程;建成了全省县级首家污水处理厂和高标准垃圾处理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省级卫生标兵城、省级文明城和省级园林城。

——新农村建设推进有力。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确定了整乡推进、集群式发展战略。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累计投入6000万元,撬动各类投资7.1亿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99%、自来水入户率达91%、通村公路硬质化率达100%。新农村集群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全省泥草房改造先进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优化了教育资源、结构,完善了教育布局,提升了基础教育水平,高考升学率始终名列牡丹江地区同类学校之首。引进了牡丹江大学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突破。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报销比例和综合补偿比例居全省前列。科技、文化、体育、计生、民族宗教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群众生活加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15726元和9278元,年均增长19.8%和18.4%。持续开展“利民实事”工程,四年投入6.4亿元,办理实事83件,涉及住房、道路、社保、就业、就医等多个方面,人民群众受益受惠。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动态“应保尽保”。农村公路、村级浴池建设在牡丹江地区率先达到“全覆盖”。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18平方米。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新变化,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有新变化,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综合研判发展形势,我市发展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总体讲机遇大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为我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开辟多元化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契机;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深化,为我市打造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核心区创造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带来的产业要素重组和布局调整,为我市发挥资源、空间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撑。从省内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确定重点发展“十大优势产业”,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打造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强力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深入推进“双调双转”等,都为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主要是:省内各地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持续进位争先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亟待升级;城乡建设任务繁重,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压力较大,与北方生态文明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一体化任重道远;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的还不够好、不够快,建设和谐海林还需要付出更多辛苦和努力。

二、明确“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全面开创追赶跨越领跑争先新局面(3)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项目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领跑龙江十强,进军全国百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和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三个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五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成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北方生态文明城,实现海林全面振兴崛起宏伟目标。

(4)发展原则

——坚持追赶跨越,科学发展。把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农村发展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与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和政策扶持等办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提高政府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繁荣林海雪原特色文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和谐幸福。

(5)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达到234亿元,努力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突破35亿元,努力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7亿元,实现四年翻一番,综合实力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8:48:34。

——城乡环境得到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新城区形成项目聚集区、中央商务区、高尚住宅区,城市框架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农村社区化初具规模,小城镇吸纳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国际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进出口加工业、经贸产业、旅游会展业、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24580万美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和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新农合覆盖面实现100%,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乡住房、用水、— 3 —

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得到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幅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80立方米,中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接近国家先进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77050公顷和696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4.3%。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

三、科学安排“十二五”时期工作任务,以重点工作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全力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一)加快开发区“扩区提档”,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6)完善园区规划。按照“设施配套完善、承载功能强大、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标准和“西向拓展、北跨高速”的总体要求,坚持长远眼光、战略思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整体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二期开发区面积放大到30平方公里,三期放大到50平方公里。坚持“一区多园”理念,强化园区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政策导向,规划台商工业园、生物产业园、中小企业园、对俄出口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大学城等功能分区,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基地。

(7)提升配套功能。按照低碳生态型和循环创新型工业园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加快园区功能配套建设,重点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全覆盖”。加快引进科技型、人才型、智力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辟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带动商服、教育、医疗和现代服务业等功能设施加快发展,实现新老城区全面融合。

(8)打造产业集群。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增强产业集聚功能,使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抬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单位土地面积贡献率、环境容量、财政贡献“三关”,大力发展循环发展型、低碳生态型、绿色环保型产业,构建以生物制药、电子科技、新型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群,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上最具活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产业园区之一。

(二)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

坚持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定位和城市升级战略不动摇,按照“三优”文明城标准,推进“五城同创”,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新海林。

(9)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主动融入、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加速“同城化”进程,主动与牡丹江在城市、经济、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强力推进“三供两治”工程,提升城镇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彻底改变分散供热局面。市区5年内基本完成热网和天然气入户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重点建设保障性住房,扩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给,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10)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市乡村三级公路网升级改造,加大路网密度,实现市区与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乡镇之间由三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建成以市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

(1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推进社区化”的思路,加快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放大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节点”作用。海林镇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繁荣现代服务业,做大城关镇经济,融入市区发展,打造“丹江第一镇”;横道镇以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国北

方影视基地和全省旅游名镇;柴河镇、长汀镇借助“局镇”共建载体,实施“抓城强工带农”战略,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建设工农互补、多元融合、地企共建型示范乡镇;山市镇依托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重点做大商贸流通,建设“商贸大镇”;新安镇抓住“兴旅强农”两个重点,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现代农业,高标准集群式建设新农村,加快建设民族风情旅游小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二道镇、三道镇依托莲花湖生态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合理开发资源,发展“菌牧渔游”环湖经济,打造环湖生态休闲旅游名镇和食用菌产业强镇。

(12)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修订完善城市专项详规,切实增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以创建国家园林城、环保模范城、文明城和卫生城为载体,深入推进“三优”文明城工程,力争到2015年所有乡镇都达到“三优”文明城的标准。加大市政管理机制创新和市场化管理力度,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市政工程、绿化亮化、小区环境和道路交通环境管理力度,全面改善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13)推进场(局)县合作共建。探索打破所有制、部门和地域界限,在规划、投入、税收、教育、管理、医疗、户籍等方面制定实施统一政策,推进道路、电力、通讯等跨区域共建,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建立以利益为联结的共建机制,积极推进共建由产业联动向小城镇建设、支柱产业培育、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纵深领域发展。

(三)战略性开发旅游业,加快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坚持把旅游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一圈两镇三区”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三产服务业对市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14)构建海林都市旅游圈。依托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开辟工业园区游、城市风光游、宗教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红色经典游和生态休闲游等特色线路,把市区建设成为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带动全市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牡海宁“同城化”战略,密切区域协作,开拓旅游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促进区域旅游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5)加大xxxx、xx农场旅游名镇建设力度。坚持“整体规划,战略开发,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将xx镇建成为具有“六大景区”、“五大功能”和欧陆风情浓郁、北方民俗特色鲜明的中国北方影视基地。加快xx农场旅游名镇建设,凸显现代农业、生态优势,深入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模式,实现“镇”与“景”协调发展。

(16)优化“三大景区”开发。威虎山旅游景区。依托林海雪原红色旅游、百年历史文化名镇、影视拍摄基地等优势,加快形成以xx镇为核心的名镇旅游区,以威虎山主峰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以滑雪度假区为重点的冰雪旅游区的“一体两翼”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中国雪乡旅游景区。突出“冰雪休闲、森林生态、水域漂流”三大生态旅游特色,加快推进冬季赏雪、戏雪、滑雪,夏季漂流、登山、避暑和四季会议、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开发,打造全国知名的原生态休闲度假区。莲花湖旅游景区。依托山地、水体、森林资源,突出滨水休闲、森林生态特色,开发森林旅游、康体运动和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打造滨水休闲游基地。

(四)加快统筹城乡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新农村、新产业、新社区、新生活、新农民”为目标,牢牢抓住城乡一体化这个关键,统筹抓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17)发展高效富民产业。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坚持将食用菌作为促农增收的第一主导产业,推进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中国食用菌强市。坚持走生态路、打特色牌,推进肉牛、蔬菜、“药菊烟”等高效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农民向劳务经济、旅游经济等二三产业转移,构建多元化增收格局。

(18)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一区四带”为牵动,统筹城乡建设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加快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科技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以农村“社区化”

为重点,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吸纳、强村带动、产业联结等村屯撤并模式,加快在适宜村屯建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区、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9)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城镇化等试点工作。系统推进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财税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规划管理体制、小城镇发展模式等方面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完善建立向上争取、财政投入、政策扶持、自身筹集、招商引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工业强市”战略为牵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碳、绿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做强机械制造产业。把握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培育发展石油机械、木工机械、农业机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逐步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设牡丹江区域最大的农用机械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整车生产基地,打造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具生产基地。

(21)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完善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重点医药产业项目,积极推进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等技术产业化,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打造 “中国北药之乡”和全省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

(22)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扶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做大做强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资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

(23)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立足硬质材料和建筑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复合硬质材料、塑料异型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引进特种功能材料、高分子和纳米等新技术材料,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塑钢型材生产加工基地、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加工基地。

(六)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消费拉动能力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按照“扩大总量、提升比重、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拓展领域、增加就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牡丹江服务业转移首选地。

(2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以物流园区为核心,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密切与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战略对接,建立“口岸+基地+港口”的运营模式,打造具有内陆港功能的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一体化示范基地。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加强物流基地信息平台建设,壮大信息产业链,打造海林信息产业密集区,吸引和培养现代物流人才,逐步形成物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5)快速提升商贸服务产业。鼓励和支持经营业态创新,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完善商业流通服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化集聚、多元化消费”的集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26)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立足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发展影视、动漫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影剧院、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培育扶持地域文化产业,引进文化创意企业,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全力打造幸福城市

统筹经济发展、人的发展和绿色发展,注重发展质量与惠及群众相结合,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强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城市。

(27)扩大城乡群众就业。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通过做好扶持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

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完善创业政策制度,健全创业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困难群体、农民工群体等就业问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全民创业政策,实现以创业带就业。

(2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对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给予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人群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围。扩大“五险”覆盖面,推进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深入推进扶贫解困工程,大力发展社会救济、优抚、捐助和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优抚、低保对象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29)提高群众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功能健全、布局与结构合理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农村卫生“三网四化五到位”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公立医院监管制度。

(30)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整合,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加快建设高中城,辟建大学园,推进幼儿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品牌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产业化、成人教育普及化、城乡教育一体化,逐步建立开放式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水平保持在牡丹江地区各县市领先地位,争创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先进市(县)。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民健身环境,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

(31)抓好人口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优生优育”基础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人口“早期”教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会为依托、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为居民提供多样化和人性化服务。

(32)创建“平安海林”。切实发挥市、镇、村三级调委会作用,实行分组负责、归口督查的工作机制,强化矛盾排查,构建“大调处”工作格局。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制度,强化隐患整改,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建立多层次的治安防控网络,加大“严打”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根据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33)发展低碳经济。围绕发展“碳汇经济”,制定出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发展低耗高效工业、生态绿色农业、生态林地经济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建立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34)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保持耕地面积总体平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确保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以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和保障水资源供给为重点,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推进黑土水土流失治理,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保护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农村水利改革,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35)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绿水青山,推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推进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区空气状况。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海浪河、莲花湖饮用水源地保护。防止环境噪声污染,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活跃度

(3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紧紧把握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发展机遇,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并重,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稳步扩大外需的同时,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37)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资本重组和资产整合,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

(3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适应自身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市乡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市与乡镇的税收级次,科学确定基数,合理划分税源,完善财税收入增量分享办法,建立共享收入增收激励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强财源建设,立足资源优势,稳固发展基础财源;依托产业基础,重点推进骨干财源;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兴财源。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吸引各类知名企业和分支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合并财务报表,吸纳其关联公司在我市纳税。

(39)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改革。推进公益类和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

四、强化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0)充分发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在全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综合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支持市人大进一步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支持市政协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与各界协商的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42)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权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切实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监督,保证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诉权。严格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维护法律尊严。

(43)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以社区和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规划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着力打造一批代表海林形象、突出“林海雪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推进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开展好对外文化合作。

(4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建议学习规划 篇7

公共服务: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

【百姓诉求】:“8月20日, 上门理发;9月15日, 打扫卫生……”这是安徽安庆市75岁老人赵洵琦的“公共服务账本”。老人长年瘫痪一直靠老伴照顾, 非常想有人帮衬。去年, 安庆实施城区70岁以上生活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 圆了她的愿望。

【建议摘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 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增强政府职责, 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表示, 让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就要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五中全会对人民怎样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规划了明确具体的路线图。

“一方面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努力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通过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他说。

【百姓诉求】:要问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贫困户马俊祥对未来的期盼, 他会毫不犹豫地说:“拔掉‘穷根’, 手头宽裕。”现在, 像马俊祥这样的贫困人口全国还有7000多万。

【建议摘编】: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专家点评】: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 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因人因地施策, 提高扶贫实效。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未来五年, 这‘五个一批’政策, 是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方向。

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百姓诉求】:家中贫困的湖南省宁远县高二学生小刘, 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顺利完成学业, 考上大学。不久前, 他拿到了2000元国家资助。

【建议摘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

【点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 建议强调教育公平, 意味着未来五年, 我国将在教育均等化方面加大力度, 保障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让孩子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就业创业:让人们的工作前景更光明

【百姓诉求】:不久前, 抱着创业梦想的北京市民施京登录了名为“网上会客厅”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发现很多曾经困惑的创业问题在这里可以找到相应的服务。他希望这样的平台今后更多, 服务更全。

【建议摘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鼓励以创业带就业, 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点评】: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 只要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支持政策和措施, “十三五”期间我国就业工作前景光明。

缩小差距:让农村和城里都过上一样的日子

【百姓诉求】:河南中牟县官渡镇大马寨村村民郑明水最近盘算着自己的“十三五”蓝图:“大棚面积扩大到5亩;家里小楼小院装修升个级。”他希望国家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让农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日子。

【建议摘编】: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汤铎铎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资本分配的份额或者资本的收入往往越来越大, 而劳动的收益越来越小,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必须要强调“两个同步”, 要在经济增长的时候, 让大多数老百姓的收入能跟得上经济增长, 共享发展成果。

大病保险:让人们不再“因病返贫”

【百姓诉求】:“一场大病消灭一个中产家庭”、困难群众得了大病重病无钱医治……这些现象让很多人直呼“不敢病”“病不起”。实施大病保险, 是群众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

【建议摘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坚持公益属性, 破除逐利机制。

【点评】:“大病保险的全面实施能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说。一边是健全社保网络实现应保尽保, 一边是降低人们的就医用药费用, 建议中提出的种种做法直击“看病贵”问题, 让人们的健康生活更有保障。

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百姓诉求】:41岁的贾女士今年喜得千金。在欣喜的同时她又感到忧虑。不时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她对食品安全格外关注。“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女儿能够吃得安全健康!”

【建议摘编】: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点评】: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当前, 中国老百姓的诉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放心。“顺应这种诉求的转变, 在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领域, 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做出了调整, 把食品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说。

全面两孩:让人口发展更均衡

【百姓诉求】:在听到我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时, 深圳市民刘女士欣喜万分。她的儿子今年十岁, 由于她与丈夫都不是独生子女, “再生一个”的愿望一直未能达成。

【建议摘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点评】: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于人口年龄结构有一定的修复作用。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后, 我国家庭逐步简约化, 全面二孩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家庭结构, 有利于家庭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

户籍改革:让群众公平享有合法权益

【百姓诉求】:“城里人拿的是户口, 我们办的是暂住证, 没有固定住所, 扎根不易。”23岁的农村姑娘陈双在外漂泊五年, 始终没有放弃在城市追梦。

【建议摘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 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说, 户籍制度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事关亿万群众切身利益。当前要在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上下功夫。

改善生态:让人人在蓝天下呼吸

【百姓诉求】:即将进入一年中的供暖季, 年近60岁的北京市民刘红嘀咕:“雾霾天又该时常造访了。什么时候才能每天都是‘APEC蓝’‘阅兵蓝’?”

【建议摘编】: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加强我国城乡综合减灾规划的建议 篇8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发的地震灾害袭击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里氏8 O级的大地震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随着“黄金救援时间”的流逝,正展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极限搜救,在法律框架下行动的中国政府抗击强震迅速有力。这些法律法规是:2006年1月公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等,这次救灾行动也是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一次联合实战演练。面对汶川地震巨灾的继续扩大,国外媒体机构都对中国应急机制及应急速度高度赞扬,但作为城市科技工作者,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不仅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思维、灾难分担和保险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尤其是农村的巨灾之损、设防能力、防灾规划与防灾标准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2007年4月13日发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无疑使之与国家地震局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等法规融为一体。但我们认为,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并不一定随城市文明和科技进步同步减轻,相反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却呈递增趋势。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分析,由于美国地震易发区人口密度大为增加,如再次发生1906年旧金山那样的地震,死亡者至少数万人以上,财产损失至少几百亿美元,其综合损失指数会比1906年高出几十倍。因此,城乡建设安全重在强化设防及防灾规划,所有目标及努力重在做到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从立足中国城乡安全减灾建设的高度出发,必须为灾区设计“震不倒”的中小学,“震不跨”的医院及生命线设施,现结合“5·12”四川汶川大震,特提出如下研究建议与思考:

建议1:有重点的启动全国城乡综合减灾规划编制

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虽强调它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也说明总体抗震要求应与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相适应,但并未明确如何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防灾规划之中。我们认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仅仅是城乡减灾的单项防灾规划,面对安全发展系统的城乡建设,面对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必须从国家及城乡总体高度确立编制城乡综合减灾规划。

具体建议:要选择重点,突破单一灾种防灾规划的局限性,着重解决城乡综合减灾的共性问题,用综合减灾规划协调联动,协调应急预案,协调综合减灾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等;2004年12月7日《北京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规划研究》经过北京规划委员会评审,它作为一个“亮点”成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30年)修编中的重要成果,因此可供城乡综合减灾规划借鉴。

建议2:确立城乡安全发展的系统观,开展城乡巨灾综合管理与技术对策研究

城乡建设的安全系统首先对安全能力及脆落性评价有要求,它要求各级政府面对不测事件要体现出现代政府公共安全行政的战略性思维,具备应对社会危机的规范行为。衡量其能力,重在培育政府的危机承受力。强调综合减灾管理的系统观,旨在获得从“预警”到“控制”能力,从“识别”到“减少”脆弱性,从单灾种的“特殊”到全灾种的“普遍”预防,从“个体”防护到汇聚成“社会”的力量等。强调对城乡巨灾综合技术的对策研究尤其要汲取并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日本作为多震国度,其经验之处在于将防止巨灾与城市化战略非常充分地联系在一起。日本在其早期的城市化防灾进程中,也是将重点置于建筑本身上,大量惨痛的教训让他们痛悟到研究防灾技术十分重要但必须透彻了解城市化建设中地质结构不能有“硬伤”(地震和活断层分布),这就要求城乡安全减灾科技工作者要从城市的地理、历史、地质构造等综合要素出发,研究真正适宜城市安全的建设项目选址,这是站在系统观上看城乡安全发展的薪新技术与管理新理念;

建议3:中小学(含托幼)、医院要成为城乡建设“特别保护区”

2008年10月8日是“国际减灾日”、联合国早在2008年3月便确定了“防灾减灾重点在医院及弱势群体”的主题。但从目前灾区反馈的受损严重的情况看,中小学及医院的建筑尤其明显:都江堰市中医医院病房楼垮塌;都江堰市聚源中学教学楼垮塌,24班的千余学生被埋在四层楼的废墟下;梁平县文化镇小学教学楼垮塌;都江堰向峨乡中学主教学楼垮塌;北川县北川中学六至七层主教学楼塌陷i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执行主任强调,医疗体系受损会再次造成毁灭性灾难。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冲垮了印尼整个国家医疗系统,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受益人。亚齐省北部61%的医疗设施被毁,大约7%的医务人员和30%的助产士丧生。它进一步强调:建造一所安全的和不安全的医院,在投资上没有很大区别,但直接导致的生与死的社会结果却完全不同。为此联合国要求:(1)确保医疗设施的抗灾能力,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生命;(2)在突发事件中和灾难后最需要的时候,确保医疗设施和服务能够持续有效地工作;(3)提高医务人员及相关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包括应急管理能力等。

这里不追问为什么四川汶川大震中学校及医院损毁严重,而特别希望降半旗哀悼时,首先要从四川每个灾区的校园或医院开始,国家要做出特别规定:中小学(含幼托)、医院等建设项目要成为该城乡的“特别保护区”,其硬件设施建设要真正落实“安全第一”的原则,其具体措施是必须保证国家甲级设计的施工单位去完成,绝不可因资金短缺压价而放任不管,在此基础上还要重审相关设计标准的安全项目,最大限度地落实联合国“国际减灾日”的目标要求:

建议4:开展农村住宅抗震防灾设防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超过80%的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农村,由于经济的制约,长期以来广大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2006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令,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截止到2006年底,已有23个省(市)组织了该工程,20个省(区、市)编制了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设计图集。但“5.12”四川汶川大震所暴露出的数十万间倒塌房屋看,平安农居极不乐观。由汶川大震房屋倒塌严重,唤起长久淡漠的房屋抗震意识;由汶川大震农居的极高坍塌率,联想到在异型建筑充斥城乡的当下,我们的城市的防震安全就一定有保障?

“5.12”大震已造成灾区数十万间房屋损坏,虽也有现存建筑物,但从防止余震及次生灾害人手,必须加快对受损各类建筑的风险评估,这不仅是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要求,更是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支

持。民政部在《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范》中要求,依据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切实指导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按现有情况看,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依据其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上的综合优势,在“大安全观”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城乡建筑受灾风险的评估中,不仅为救灾,更要为大力推进的城乡防灾减灾综合规划奠定技术与数据基础;全国大中城市真正编制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的廖廖,因此按2007年10月实施的“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要求有较大差距。从“5.12”大震的考验看,更暴露出我国城乡防灾规划上的漏洞。为此建议:

其一,借“5.12”大震,应最大限度地要求各省(市)在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编研城乡综合减灾规划,其中一定要包括农村新村与新农村建设的防灾对策。

其二,借“5.12”大震垮塌的绝大多数是民房的事例,启动我国农村住宅设防实施对策研究等项目,从多维的经济性,从农村应急管理的迫切性、从农村生命线系统建设的欠完备性,建立“平安农村”的模式,切不可因为资金不落实,再让农村不设防局面延续下去。

建议5:“奥运工程”及“世博工程”的综合安全建设风险应再评审

四川汶川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六度、七度,8.0级浅源地震在当地造成的破坏力相当于烈度11度或以上,已经远远超过当地设防水平。现在某些城市一般按7度设计的建筑,如果没有特别考虑,面对9度以上的毁灭性地震,必倒无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即,2010年上海世博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因此面对每一次“灾事”,正确的态度是要从错综复杂的发展中找到对我们有用的要素,发现我们自身安全建设中的弱项,我们是不是必须考虑到一旦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特大城市发生,哪怕是震级略低于四川汶川的地震,我们的城市如何能够保障安全,这是一个极其严峻且极待回答的问题。而在日本东京,它的所有防灾准备都面对于东京,如果一旦发生8级以上巨震,东京会怎样?城市能否应对不测?这才是我们应学习的城市最大威胁状态分析的安全应急建设模式。北京的安全奥运建设尽管已很完美,但仍要如临深履薄。我建议针对2008年北京安全奥运建设的现状,必须强化安全减灾的综合管理;强化安保与防灾减灾一体化的应急管理模式;加强志愿者安全文化素质教育为先的灾难心理教育;启动舆论与宣传手段,介绍北京有效的安保措施,讲述发生在历届奥运会上的不测;从“安全奥运”场馆建设上更应再作一次“拉网式”的事故隐患排查及演练等。

建议6:城乡建设界应将防灾减灾继续教育制度化,并筹建“国家防灾抗灾技术学习馆”

国务院已确定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全民自觉接受防灾教育的好时机,要抓住机遇,做到深刻彻悟:大地震作为人类灾难的极致,即使在不能成功预测时,也要使那些悲剧不那么惨烈;大地震属地域性灾难,如何防止并减弱它的社会振荡及影响,是城乡建设界必须关注的焦点;大地震虽已蒙上了历史的尘埃,今日反思,是否要深入究其震害及房屋倒塌的内在机理;大地震给今人的顿悟是如何高举“科学减灾”的旗帜,客观地对灾情发生从预报、预警、防范、救援到抢险、恢复作一个全过程的分析;大地震使我们深感,人是渺小的,但在与灾害的抗争中,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有所为。在这场较量中,人性如建筑一般经历了破碎与再组合。灾害虽可抹掉一切城市的痕迹,但人类及其人性的力量最终会获得对防震抗灾有科学理性的全新认知。

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美国不仅强化国民的防灾自护文化教育,在学历及学科中也突出城市防灾工程学科的建设。据统计国外可至少有百余所院校开设工程防灾减灾专业,因此城市防灾规划设计是能够落到实处的,在国外能见到许多内容详实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图纸,相对中国,我们尚属“空白”。所以建议要在注册制管理中补上防灾减灾的继续教育课程,更要有针对性地充实各类注册制课程的防灾减灾强化教育的内容。

上一篇:以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下一篇:四年级英语《Can You Play Baseball?》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