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存在问题

2024-07-22

扶贫存在问题(共8篇)

扶贫存在问题 篇1

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政策问题。关于贫困范围和程度的认定。2 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目前实行的是中央、地方分灶吃饭财税体制,县(贫困县)这一级的财政状况堪称吃饭财政,甚至连保吃饭都很困难,因此,就造成了县、乡财政在现行财力情况下根本无力安排财政配套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在这种开发资金发生空缺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国家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状态,最终将对实现扶贫开发目标打了折扣。管理体制问题。目前,政府扶贫机构设置仍存在体制不完善、管理不畅问题。从中央到乡村,战线太长,中间环节太多,路途消耗太大。由于政府扶贫部门只是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有许多具体的扶贫工作是由多部门管理、实施的。使得各类扶贫资金种类多、渠道多、投入分散,职权不一,甚至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扶贫资金的合力,降低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贫困乡村均位于山区,立地条件差,开发难度大,做同样的项目,尤其基础设施建设,山区的项目投入量要高于立地条较好的平原地带数倍。再加上需要扶贫开发资助的范围较大,需扶贫资金量也是巨大的,故目前给予的现行扶贫资金远不能满足需要。如通过实施多年的易地搬迁工程已投入了不少的资金,但截止目前,完成的搬迁人数仅占实际需搬迁总量的47%(原计划搬迁人员总数为3690人),尚有半数以上的搬迁任务,可见还需一笔较大的搬迁资金投入。自然障碍因素。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导致一方贫困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是扶贫工作的重要障碍因素。主要包括:

(1)生态脆弱堪忧,环境亟待改善。有些区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正在加剧;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无限量施用;冶金、矿产、采选等工业企业的废气、废水无处理排放;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日益增加的机动车辆导致城区大气质量明显恶化。这些污染因素的存在和水土流失的继续,就决定了生态的脆弱性,使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对农民发展生产构成了威胁。

(2)立地条件差,增加了开发难度。贫困村庄大多位于立地条件极差的区域,土壤瘠薄,露石裸岩,沙化严重。给扶贫开发带来极大难度。

(3)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多年持续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短缺,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农田机井干枯;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大;从而导致农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农民生产,难以实现自给自足。

(4)自然灾害多,注定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多年来,全县农业自然灾害频发,无论是农作物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或成灾率均呈上升之势。尤为突出的是农业旱灾日益严重,已成为农业的主要灾害。自然灾害已成为农村反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6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后劲不足。我县是革命老区,山区面积大,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虽经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但经济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其它市、县、区。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突出表现为资金不足或严重短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小学尚有2%的危房校舍急需改造。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无论是资源开发还是项目建设,均是一个不可回避而重要的制约因素。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县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体系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尤其是乡村两级的社会服务组织松散,甚至有其名无其实,多数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技术示范、推广服务上,而在资金融通、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培育龙头、中介服务等方面严重欠缺,有的中介服务“打单帮”的多,组织程度低,功能弱化,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农田水利设施状况令人堪忧。灌溉主干、支渠及田间毛渠失修;机井配套不完善;井房破漏、露天井现象还很普遍;常年干旱导致不少机井干枯,尤其山区贫困乡村,水利设施亟待开发和完善。农村通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村电话普及率不足县城的50%。公路等级低,等外公路仍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村级路运载能力差,尚有近百公里需要硬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山区贫困、经济落后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环境仍需改善。为优化包括投资、市场和交通在内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时常出现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市场管理存在重收费、轻管理、费税较高等现象;交通运输乱卡、乱罚、以罚代管、或以完成上级规定罚没收入指标而查、堵、罚的现象仍很严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是屡提屡不验的问题。经济发展环境是影响一方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制约因素之一。人力资源问题。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单就贫困山区而言,农民的文化程度就更低了,再加上有文化、有技能的人不愿去山区工作,就导致了贫困乡村人才科技的匮乏。多数山区村因受地理、经济和科技条件的制约,仍然延用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产出效益差。扶贫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扶贫开发政策

建议国家制订《反贫困条例》或《反贫困法》,把因诸多因素导致的反贫群体及时被纳为扶贫对象,建立一个“即贫及扶” 的动态扶贫模式。

扩大扶贫范围,对在十年规划中符合贫困村条件但仍未纳入的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扶持,对那些因灾、因病、因教育消费等原因造成的返贫人群均应纳入政策扶植。适当提高扶贫对象的界定标准,并逐渐与国际接轨,以使扶贫政策能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

对那些退耕还林的贫困户,由于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到期而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收益还不明显,面临着收入减少和缺粮吃的困难。建议对贫困村退耕还林户适当延长补偿期限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贫困村的扶持标准。贫困村需要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按目前国家投入到各个贫困村的无偿资金数额,加上贫困群众的投工投劳投资,很难完全达到脱贫目标。建议国家增大扶贫村的国补资金数量。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独家投放扶贫贴息贷款模式,可以确定农村信用社、农发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从事扶贫贴息贷款业务,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引入竞争机制。易县推行的孟加拉GB小额贷款到户扶贫模式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坚持统筹社会扶贫资金,用于弥补政府专项资金的不足。

强化落实地方政府配套扶贫资金,以确保扶贫项目开发到位。

充分发挥企业、知名人士、民主党派等的力量,献计献策,出资助贫。

注重国际扶贫工作交流,引入外资以增强扶贫活力。强化扶贫资金管理与使用。在现行扶贫资金管理体制下,资金使用必须实行“阳光工程”。依据全县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年初制定的计划,全县一盘棋,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确保重点,突出效益。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和报帐制度,接受群众监督,保证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扶贫资金要严格按省市要求,专户储存,避免资金外流和挪作他用。建立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机制,对其进行阶段性审计,及时报告,以避免随意变更、滞留、挤占和挪用。

为从根本上解决扶贫资金“路途消耗”问题,避免个别部门和个人从中渔利,建议政府部门将被扶贫对象(农户)到指定银行开个人账户,中央财政将扶贫资金通过各级银行直接拨付到户或项目单位。政府部门要重点强化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督导与监察,建立较完备的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机制。这样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百分之百的扶贫资金完成百分之百的扶贫目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围绕发展农村产业做文章,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脱贫目的。围绕发展农村产业,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按“一村一品”定位,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经营结构,以种植为基础,提高林、牧业比重。品种、品质结构,重点解决优质产品比率低、产出率低的问题。种植业重点推广优质麦、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玉米、抗虫棉、低酚棉、黑芝麻、小杂豆等优良品种; 养殖业以发展瘦肉型猪、肉牛、小尾寒羊、皮肉兼用兔、肉鹅、柴鸡等畜禽; 林果业突出发展磨盘柿,兼顾发展名、优、特小杂果。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强化非农产业发展。积极扶持以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重点的加工业;加强小城镇建设,吸引并积极引导大批农村剩余劳力进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

(2)注重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给予专项补贴。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推广。建立县、乡、村三级科技示范网,在进行县级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同时,各乡镇均建有1~2个体现本地特色的科技示范园,各村扶持不少于5%的科技示范户。

(3)引进、扶植农字型龙头企业。扶植发展龙头企业是实现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使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这恰恰是我县扶贫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应给予重视。

(4)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多年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距产业化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应加快现有5500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管好、用好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加强山区、丘陵蓄水池、水窖、塘坝、扬水站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推广管灌、防渗垄沟、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农村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完成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使全县小水电站达到11座,总装机2.82万KVA;电话普及率35%。

(5)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是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改扩建厂东关农产品、狼牙山果品、大巨肉牛三个专业市场,完善易州小杂粮、塘湖肉牛区域产地市场;大力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农资物流专营服务体系,建设连锁化“农家店”,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6)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重点,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农民自我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实加强县、乡农技、植保、种子、畜牧兽医、农机、气象等服务组织网络;完善县、乡、村农业专业协会,为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深化农村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以易县经济网为中心,连接易县农业信息网等农业专业网站,以乡镇村信息为终端的全县“综合农业经济信息网 ”,为农民提供多方位信息支持。人力资源开发

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是最终实现脱贫目标的根本。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故应多方位地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基本技能。

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对现有农村劳动力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基本技能培训,如对专项实用技术发明白纸到户、利用农村广播讲解、县电视台宣传讲座、《易水报》刊登等。以最直接、最简便、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农民,不求理论,只求实用,达到即使不识字看不懂,旁人一说即可操作的程度。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去农村就业并兼职,真正把他们所学到的现代专业知识贡献给农村,贡献给农民,这样就有望使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较快地提高。

重视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助制度,一是从根本上控制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二是尽快提高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使之有充沛的体能进行生产活动。

加强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受益大,是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快捷有效途径。要搞好岗前培训,确保输出人员基本掌握市场、政策和技能,达到培训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选好贫困村的领头人

有一个好的贫困村领头人是搞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关键。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自然、历史等因素外,缺乏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个大公无私、勤恳为民的领头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必须加强贫困村的村级组织建设,把自我创业和带民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到领头人的岗位,形成扶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这样就能使扶贫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村级班子长期较弱、确实无可选人才的贫困村,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从机关选拔一批熟悉农村工作、素质好、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以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作者:易县发展改革局农业区划办公室 李志强

扶贫存在问题 篇2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一、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扶贫支出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人们普遍认为, 财政扶贫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贫困部门的资金需要, 为经济建设筹集和投入更大规模的资金, 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 而对财政扶贫支出资金的绩效重视不够。

建立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加强项目管理, 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绩效和预算安排挂钩, 可以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 切实改变重分配, 轻监督, 轻绩效的现状, 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通过对财政资金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现阶段尤其注重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 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权力约束, 衡量和判断财政支出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来体现各级领导机关及其办事机构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质量、效率水平。这项制度的建立, 有利于了解扶贫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总结项目管理经验,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提供参考。

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原则

(一) 公益性原则

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让大多人受益, 对于直接服务于农民的项目, 如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 以无偿性资金支持为主, 对于自身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涉农项目, 财政更多的以有偿的周转性资金予以扶持。

(二) 公开化原则

对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分配原则, 凡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 要向社会公布、公开招标竞标, 规范程序, 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三) 市场化原则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向直接关系民生的方面倾斜的同时, 充分发挥市场在原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特别是在支农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严格按市场规则办事。

(四) 安全性原则

让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上, 避免被变相侵占、挪用或截留。

三、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方法

一般委托中介机构来进行, 中介机构接受任务委托后, 制定工作方法, 主要采用自评与抽查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法和打分法, 利用书面评价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指数法是指在各指标计算的基础上, 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打分法就是指由相关人员按规定的指标按历史经验或行业标准等进行判断确定评分。书面评价是根据项目实施单位或部门提供的书面自查自评材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抽查, 综合形成评价报告。

四、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

(一) 评价重点是资金管理、项目管理、任务完成等情况

1.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包括项目从立项到监督检查全过程的规范化, 程序化建设, 项目组织管理的措施和制度建设情况等方面。

2.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项目资金 (含地方自筹资金) 的到位情况、使用情况及财务管理情况等方面。

3.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任务完成的数量;二是完成任务的质量;三是项目完成的及时性。

4.对效益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是对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能源、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情况等方面评价。

(二)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其建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目的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过程中目标与结果的对应关系, 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绩效考评的内容可分为项目考评和财务考评, 项目考评指标应包括项目规划的科学性, 可行性, 创新性, 项目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 立项目标完成情况, 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项目的政策效应, 项目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等内容, 财务考评指标应包括财务计划的科学性, 资金配套落实情况, 实际支出情况, 财务信息质量, 财务管理状况等内容。当然, 财政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重点围绕是否让农民受益, 是否为农民增收这一目标, 如果项目运行有成效, 带动农民增收明显, 就应集中投入, 重点倾斜, 以最大限度体现绩效考评的结果。

(三) 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过程监控

扶贫资金是专项资金, 过程的监控显得极为重要。一是在立项阶段, 做好支农项目预算, 进行事前控制, 财政与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规定, 对支农项目的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 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审查, 组织论证、筛选, 严把入口关;二是在执行阶段, 做好支农项目的事中监督。

五、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 扶贫政策被市场弱化或瓦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价格的放开, 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贫困地区实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已失去了发生作用的基础, 由此而日益弱化甚至不复存在。如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减免农业税、减免扶贫企业税等政策, 早已因为财政分级包干体制的出现而不再管用;每年国家专项安排的各项计划内扶贫物资因资金短缺不能按时发放;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 使贫困地区每年大量调进的口粮由于不再享受中间补贴而负担过重。

(二) 道义号召和行政手段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部门、各社会团体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自身利益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部门扶贫积极性下降, 很难再像前些年那样以大批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援扶贫开发工作。更有甚者, 个别涉农部门受利益驱动, 以“服务”为名, 明里暗里伸手向农民抓一把, 把负担转嫁给贫困地区农民。

(三) 贫困地区资金吸引能力进一步恶化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进一步显示, 越是收入低下, 越是贫困的农户, 其生产效率和投资报酬率越低。从而陷入收入水平低→积累、投资少→经济增长慢→收入水平低的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不幸的是, 中国目前从整体社会机制上, 正促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在陷入这种循环。

(四) 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贫困地区本身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方方面面都需要扶持, 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问题, 仅仅投入几万元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 贫困地区绝大多数是在边远, 交通不便地区, 实施的项目不仅材料成本高, 而且运费高, 国家补助低, 投入不足, 加大了项目实施的难度。

(五) 扶贫工作重点不突出

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我们在扶贫工作上过多地重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而忽视了如何增加群众收入的问题, 也就是在产业扶贫建设上力度不够, 投入较少, 致使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不足, 经济得不到有效增收, 解决贫困速度依然缓慢。扶贫开发工作步履维艰。

(六) 直接解决贫困解决温饱的项目偏少

由于资金整合力度差, 对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投入不足, 致使在建设工作中, 大量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 而与贫困群众解决温饱直接相关的农田基本建设, 产业开发等项目投入偏少。从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 用于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占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总投入比重较大;而用于与解决温饱直接相关的农田基本建设、产业开发项目所占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偏少。

六、建议

(一) 科学合理划分和确定项目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远低于发达地区, 经济能力较弱, 财政能力有限, 财政资金应有间接拉动和协调引导的功能。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 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 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尊重群众的意愿, 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与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关系最密切的项目上, 用在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上。在此基础上, 制订并逐级上报整村推进计划显得尤其重要。严格执行整村推进计划在申报审批、组织实施等过程中的程序, 根据村级规划, 建好项目库, 统筹安排好扶贫资金, 整合扶贫资源, 按计划项目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

(二) 加强对扶贫财政支出资金的管理

财政扶贫资金单项目的金额虽然有限, 但被用于安居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产业开发、道路工程、通电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及社会事业建设等多方面,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比较复杂。因此对于资金的使用, 项目的申报、审批、使用、验收等管理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法法规和制度执行;严格执行县级报帐制, 规范会计信息, 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 财政支农资金对产业化扶贫进行倾斜

财政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贫困人口,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因此, 基础设施的改善虽然也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面貌, 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开发扶贫, 可以带动农民摆脱贫穷, 增加收入, 巩固贫困地区的扶贫成果。

(四) 增加财政扶贫补助资金总量和单个项目村的财政补助资金

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 贫困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多。因此, 有必要加大扶贫的力度, 继续对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给予资金上的倾斜。同时, 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落后, 交通非常不便, 目前单个项目村的财政补助资金偏低且实行统一的标准, 不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

(五) 发挥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 鼓励不同途径的资金整合

贫困地区经济能力较弱, 财政能力有限, 完全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绩效扶贫开发存在较大的困难, 积极发挥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协调作用, 各地可以鼓励不同途径, 不同性质的的社会资金整合和捆绑, 以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加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

(六) 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

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思想, 并贯穿于预算编制, 执行和绩效评价过程中。按绩效完成情况拨付预算资金, 即既要提交预算资金使用计划和拨款申请表, 同时还要提交项目绩效情况。对于项目绩效未完成或完成不好的, 主管部门要说明详细原因, 经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 方可拨款, 没有理由的, 可以在预算中相应扣减预算经费。并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执行反馈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碧玉, 李树吉.财政扶贫资金效益评价模型的构造及其应用研究[S].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2]汤全荣, 张蓉.扶贫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S].审计文摘, 2007, (3) :19-21.

[3]姜爱华.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思考[S].宏观经济研究, 2007, (6) .

[4]张季.中外扶贫资金管理研究 (一) [S].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28-30.

[5]刘烈平, 关圣章.山里有路山外有海——南涧县扶贫攻坚调查[S].支部生活:中共云南省委党刊, 2007, (2) :17-19.

[6]作者不详.南涧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S].云南农村经济, 2006, (3) .

[7]孟春.中国财政扶贫研究[F].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185-190.

扶贫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边疆扶贫资金;问题;建议

扶贫资金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使资金真正落实到扶贫项目上,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和扶贫成效。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在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效益。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扶贫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策执行不到位,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一是随意调整扶贫开发计划范围和任务,将项目资金用于其他非扶贫项目建设。二是违反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分配“关系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范围,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安排给非贫困农户、非国家规定投向范围企事业单位。或将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安排给与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加收入无任何相关联的项目及项目实施单位。

2.监管手段不力,资金管理不严格。部分县存在挤占、挪用套取扶贫资金现象。主要形式有:一是将扶贫资金挪用于项目培训学习、旅游考察和弥补单位接待费、公务费、发放职工补贴;二是降低发放标准、截留扶贫资金,用于其他非扶贫项目建设;三是项目管理单位和项目申报实施单位虚列事项支出、虚列扶贫项目、重复申报套取、骗取扶贫资金。

3.項目实施不规范,资金整合力度弱。少数项目在编制规划时缺乏科学论证和规范性,加之扶贫资金项目与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在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重复和交叉,存在同一项目重复申报,同一项目分解成多个项目申报等情况。同时,各部门在申报立项、资金分配和使用等方面各有侧重,存在“九龙治水”、 多头管理、项目资金量小、重点不突出、重复建设、监管不到位、效益低下等现象,难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合力。

4.资金拨付不及时,影响扶贫资金效益。由于上级部门下达扶贫资金指标是在下半年或年末,导致很多扶贫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项目资金滞拨现象突出。其次部分项目的上级配套资金不到位,扶贫资金长期滞留,项目进度迟缓。造成资金滞留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部分项目前期申报论证不充分、方案不科学,造成项目难以实施;二是立项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扶贫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三是部分项目实施进度缓慢造成资金暂时闲置。

二、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创新监管体系, 构筑扶贫资金“安全网”。围绕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实施、监管、验收、绩效评估等重要环节建立监管约束制度,建立全程跟踪监管制度;其次,强化资金使用责任机制,严格执行问责。建立资金使用“定人员、定目标、定任务、定职责、定绩效、定奖惩”的责任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开展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将评价成果纳入对党政干部政绩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充分发挥项目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监察、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2.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严格扶贫资金投向。资金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坚决避免资金分配的随意性。二是准确辨别扶贫对象,确保扶贫资金精准拨付、及时拨付。三是精确报账核销。对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大宗商品供应及劳务技能培训等大额扶贫资金支出严格执行财政直接支付,重点审核原始票据的齐全性和关联性。四是实行县、乡(镇)两级报账制,一级负责一级、分级承担责任。对于县级主管部门实施和监管的工程项目、劳务技能培训、管理费使用等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回补制度;对于乡镇直接实施和监管的小型工程建设、小额扶贫资金支出、贫困农户贴息贷款审批等实行乡镇报账负责制。

3.创新拨付方式,做到精准到位。推广扶贫资金因素法分配方式,建议省级根据各地实际,将中央补助和省级安排的扶贫资金一次性测算分配到县 ,做到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县级应突出重点,积极推行竞争性立项。合理配置项目资金,改变盲目投入造成的损失浪费。乡镇要确保资金安排到项目,项目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杜绝优亲厚友现象发生。其次,进一步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加快县直拨乡镇,推动乡镇报账实现“直通车”。对实施项目的单位,实现国库集中支付,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4.完善资金筹措机制,整合精准扶贫力量。建立省、州、县、乡资金整合领导协调机制,树立大扶贫理念,出台操作性强的资金整合筹措办法及激励机制,以扶贫攻坚规划为平台,按照统筹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则,整合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捆绑投入解决突出的贫困问题。同时,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部门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尤其是特惠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等投入扶贫开发,依靠各方形成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起政府、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

参考文献:

浅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4

浅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产业扶贫项目营运绩效,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产业扶贫是支撑持续、稳固脱贫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贫困户的收入显著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壮大。以笔者所在的区为例,对贫困户,扶持小型生态特色种养殖项目,经济收入立竿见影;对村集体,依托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效果明显;对农业企业,依托其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近2年来,通过XXX个产业扶贫项目8XXX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巩固脱贫成果已经初见成效。

一、产业扶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审计情况看,产业扶贫项目推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项目规划不科学、申报不规范、实施进度慢等问题。

(一)规划不科学。有的产业扶贫申报项目为“村湾出行道路”,与扶贫关联不大;很多申报项目都是生猪、鸡鸭养殖,明显属于落后的养殖行业,其中有的申报规模还比较大,后续污染缺乏相关处置措施,与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形成冲突。

(二)申报不规范。有的项目申报的虽然是产业扶贫项目,但建设内容把车间、机械等都列入扶持范围,明显超出财政资金支持范畴;有的申报程序不规范,没有经过村民代表评议等环节,项目申报书上村民代表、村委会、扶贫工作队、街道各个环节签字、审核等要素不全。

(三)扶贫效果不明显。有的项目效益没有受益到贫困户,有的项目申请投资近XXX万元,带动贫困户却没几个;有的项目如仔莲种植是一次性项目,不能持续实现收益;有的投资XXX万的项目,集体年收入却不到5万元,投资与收益明显不匹配。

(四)技术含量不高。在项目策划上囿于地域、资源、技术、资金、政策等限制,项目策划普遍以技术含量低、效益相对较小的种养殖类为主,占全部申报项目的XX%,档次不高、规模不大。

(五)建设推进不力。从脱贫贫困村看,有个别项目没有如期完工;有的项目已经完工,但未及时投产;有的项目没有如期动工。此外,对扶贫政策执行的“高压线”过于敏感,怕麻烦,怕做错事,导致产业扶贫项目的申报积极性不高,致使产业项目资金结存、结余,扶贫资金不能及时发挥使用效益,影响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对产业扶贫的几点建议

科学谋划好产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是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前提。产业扶贫要达到有效性、持续性的目标,就必须做到项目精准、效益长远。特建议:

(一)项目建设要有科学性。所选定的扶贫项目要经过充分的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环境评价以及效益分析,还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避免仓促上马,盲目投资。

(二)项目投产要有效益性。既要算当年账,也要算长远账,当年账是要与贫困村脱贫出列挂钩,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达到XXX万元,长远账是要考虑项目收益的可持续性,要有长期稳定的收益,保证财政资金发挥效应,长短结合,统筹考虑。

(三)产业项目要有普惠性。不管是委托业主经营,租赁经营,合作经营还是入股经营等,都要与当地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切身利益联接起来,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让贫困户共享发展成果,使贫困村与贫困户同步脱贫。

扶贫存在问题 篇5

XX

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一、XX

镇消费扶贫基本情况

XX

镇有开展消费扶贫的良好基础。

1、辣椒特色种植方面,XX

镇西北部是重要的辣椒种植基地,村民多发展辣椒种植,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确定以辣椒种植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辣椒种植,在原来种植的基础上大力鼓励贫困户参与辣椒种植,鼓励原来的种植户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同时,帮助贫困户租赁土地、技术指导等实现辣椒种植创业。

依托种植的发展,辣椒的后续加工企业、合作社也不断发展。

其中以

XX

有限公司和

XX

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保护价收购椒农种植的辣椒,深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椒农种植的辣椒不愁销路,又卖得上好价钱,椒农种植辣椒的积极性逐年增高,有效的促进贫困户脱离致富。

2、莲藕特色种植方面,XX

镇东南部水域广袤,是重要的莲藕种植基地,XX

镇党委、政府深入研究,结合自身实际,将扶贫工作和土地流转、莲藕种植有机结合,落脚于产业带动,借助产业优势,以产业带动扶贫,以扶贫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进一步创新扶贫载体,增强扶贫“造血”

功能,通过为贫困户租赁土地、培训技术、免费提供良种、帮助协调资金、帮助寻找销路、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鼓励广大贫困户种植莲藕。

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带动下,莲藕种植的从业人员已由原来的xx

余人,发展到目前的xx余人。

党委、政府积极动员规模较大的种植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就业,扩大销路,大力发展产销一体模式。

3、木制品加工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XX

镇木材加工业逐步趋向集中,形成了相对集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主要分布在许单路两侧的XX、Xx、XX

等镇驻地周边的村居,形成了木制品加工的产业带,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XX

家。

一些优势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壮大,涌现出

XX、XX

等一批产品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目前,我镇现有市级木材加工龙头企业

X

家,县级

XX

家。

木材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人造板、特色家具和木竹工艺品等为主的木材制品加工体系,产生了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4、旅游方面,XX

县省级湿地公园景区,东距县城

XX

公里,西自

XX

村,东止

XX

村,长约

XX

公里。

依托现有的XX万亩水面,XX

万亩荷塘,XX

万亩的稻田、XX

万亩的森林、XX

万亩的湿地芦苇,太行大堤等,以大堤、森林、水面、湿地、芦苇、稻田、荷塘、村社农家为特色,进行水体综合景观的设计,开展赏荷、划船、钓鱼等水上休闲活动,打造旅游品牌,XX

东南部湿地景观区,主要依托大面积水稻田,打造“万亩稻田”

景观、利用大面积荷塘,营造“万亩荷塘”景观。

二、所遇到的困难问题

1、特色种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未能形成优势品牌。在发展中缺乏具有特别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个人小型合作社较多,不能合作开拓市场,市场销路不能完全打开,莲藕销售多以直接销售为主,出售价格较低,没有形成深加工产业链。

2、小农意识犹存。

尽管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热情高涨,几乎是在模仿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但是农民的科技素质、小农意识很难在短期内突破,在土地流转、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经营、科技应用、品牌质量等方面认识还不到位,眼前利益、自我利益等小农意识犹存。

3、旅游业发展缺乏专门规划。

虽然

XX

镇万亩荷塘风景区被

XX

局批准为“XX

级湿地公园”,但是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具体规划进行实施,很多景点、设施没有开发,不能被完全利用。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优势品牌。选择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进较好的相关深加工企业,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扩展销路。

2、加强宣传,提高农户思想。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户对产业的发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提高农户对产业转型的认识。

扶贫存在问题 篇6

对策

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其管理使用情况一直倍受各方关注。

从总体上来讲,各级各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合法合规的,是受群众拥护的。但是,也有少数地方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不按国家规定管理和使用扶贫资金,有的造成严重损失,导致群众上访。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计划下达迟,资金到位晚,影响扶贫项目的正常实施;二是擅自调整计划项目。扶贫项目计划是指令计划,一经市扶贫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就应严格执行。但一些地方由于项目前期准备仓促或项目论证不充分,一旦资金到手则以种种理由自行改变项目计划,从而影响了扶贫整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三是一些地方占用扶贫资金;四是少数单位挤占、挪用、出借扶贫资金。部分扶贫项目的实施单位挤占扶贫资金用于弥补行政经费,挪用扶贫资金用于非扶贫项目,还有的出借扶贫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五是部分资金使用单位财务管理比较薄弱。如未设立扶贫资金专帐,混淆了与其他资金的界限,少数单位白条抵库、收支核算不及时、财务不清;差帐、错帐等现象时有发生;六是少数人以身试法,贪污私分扶贫资金;七是少数单位主要负责人新官不理旧债,导致被挤占、挪用的扶贫资金归垫难。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法纪观念淡薄,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二是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困难导致占用和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行为屡禁不止;三是扶贫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四是基层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差,导致会计核算不合规,帐务管理比较混乱;五是干部任用机制上存在偏差,没有将专项资金审计纳入对干部的任前考察范围。

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

一、统一思想,正确理解把握扶贫资金的扶贫性

坚持扶贫资金的扶贫性,这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大政策,是提高扶贫投入效益的首要问题。扶贫投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扶贫效益是指扶贫资金投入以后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扶持的程度及解决温饱问题的效果,也就是说扶贫资金的投入要从根本上代表贫困农民的利益,要真正瞄准“贫困”对象,切切实实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提高扶贫资金投入的扶贫效益就是坚持了扶贫资金的扶贫性。坚持扶贫资金的扶贫性,首先要从“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及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认识扶贫资金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扶贫资金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专项安排、社会各界捐赠的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它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贫困农民的关爱、扶持,也是我们党具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还相当严重,就我县而言,到XX年底还有3.4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这部分人年人均纯收入在637元以下,粮食不够或勉强够吃,个别连吃盐都不能保证;房屋、被褥破烂不能御寒,衣物基本靠捐助;小孩学费无力支付;生病无钱治疗;生产资料无钱购买,负债严重;文盲多,残疾、老病号多、单身光棍多。此外全县还有8.6万人基本解决温饱但很不稳定,极易返贫的相对贫困人口。面对这类极度贫困的老百姓以及他们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作为我们这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决不能不管。为此,党中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每年安排100多个亿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开发,目的是为了让贫困农民有一个起码的生存环境条件,切实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扶贫资金是一种“救命钱”,是专门救助贫困农民的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救命钱”,因此扶贫资金必须用于扶贫,必须瞄准扶持最贫困的乡村和贫困农民。这就是扶贫资金性质的要求。坚持扶贫资金的扶贫性是扶贫开发的大政策之一,是安排扶贫资金投向的总原则。这一点决不能含糊,决不能动摇,决不能以任何借口偏离或干扰这个总政策和总原则。

二、强化教育,把握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重要性

做好扶贫工作,管理好、使用好扶贫资金,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为民、务实、清廉”方针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条规的学习宣传和警示教育,不断增强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观念,做到警钟长鸣。

三、加强管理,切实做到扶贫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各地各单位要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规章制度;严格实行扶贫资金的报帐制管理;广泛推行扶贫资金项目的公示、公告制;对投资额度较大的扶贫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对需要量较大的大宗扶贫物资实行政府采购。同时要严格执行扶贫开发规划,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库建设,不断提高扶贫项目质量;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坚持“四专”原则。对所有扶贫项目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帐、专账核算。二是严格公示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向群众公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格拨款制度。坚决按项目实施合同书实施项目管理,必须按工程实施形象进度和规定程序、规定数额,凭合法手续分期拨款。四是强化报账制度。全面建立扶贫项目资金专户,推行县、乡、村三级,扶贫办与财政局两家共同参与的“三级两部门会审”报账制,坚持凭合法票据报账。五是强化全程追踪。坚持项目责任制、分片包干制、过程跟踪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过程监控,严防扶贫资金流失。

四、强化监督,提供扶贫资金良性运行的保障性

一是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应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控;扶贫主管部门要对扶贫项目资金实行严密监督。二是人大、政协应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三是要依法行政,透明行政,定期公布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改革用人制度,在考察任用干部前先行对其进行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即取消其任用资格。五是乡镇要督促、指导贫困村广开民主监督渠道,让老百姓对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五、严肃惩处,体现扶贫资金法纪规定的严肃性

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 篇7

1 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资金。缺资金排在第一位,占所有致贫原因的18%。由于缺乏原始资金,农民根本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购买各类生产工具。多数农户都反映缺少资金是阻碍农村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二是教育落后。根据数据显示,在调查到的贫困家庭中,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小学”所占比例最高,为49%,而后是“初中”“小学以下”“高职以上”和“高中”,分别占31%、13%、5%和2%。由此可见,走访到的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三是医疗匮乏。走访过的贫困户当中,家庭成员因罹患重病致贫更是占到5%的比例。由于村民自己或家人因疾病的困扰造成多年卧床不起并不是个例。这种因病生困,因困生病,循回往复的情况在贫困县的走访调查中屡见不鲜;四是贪腐严重。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国家资产大量流失,而且这是发生在如此贫困的地区,这使得扶贫工作难上加难。因而整治贪腐问题是扶贫的重要环节,这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2 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的金融制度。通过实施对外进行招商引资,把大量的外来资金融入到村,落实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外来企业外来资金的扶持,配合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农副产业,把经济提升上来。这一制度中最关键最要紧的就是找准合作伙伴,找到资金雄厚且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合作是实施本项金融制度的首要环节。“针对当地实际制定出合理发展规划,才能有效推动扶贫工作开展,最终实现脱贫致富。”[3]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把闲散在家的劳动力充分调用起来,而且还对外来投资企业产生巨大的效益。这样一来便为当地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这不仅弥补了各种劳动力闲散在家待业的尴尬局面,而且还可以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

二是制定并落实普及基础教育的制度。为当地农户普及基础教育更是成为农村扶贫工作的必由之路。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方面,通过制定优良的教育制度,引进师资力量,把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带到特困村镇,尽最大力度普及给当地村民,使得特困家庭的儿童都有学上,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员都能接触到高水平的教育资源,从而带动提高农户的整体生产效率。在师资力量分配及教育模式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和高校的力量,体现科技的主导地位,依托高校先进的理论实践研究,开办诸如“教育扶贫班”等形式的教育普及方式,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辅导模式,把众多农业工业高校作为技术指导支撑平台,为每一户农民家安插辅导人员,落实好儿童教育和成人科技教育的每一步。实行责任到人的精细化管理,督促农户自身及家中的儿童不仅有学上,还要科学有效地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这一举措是“精准扶贫”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

三是完善医疗保健体系。通过走访发现,因为疾病给家庭成员不但带来的巨大痛苦,而且需要花费高昂的医疗费来医治。农户根本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更有甚者,目前乡村的医疗水平有限,无法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医治,这不仅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更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因而提高当地医疗水平更是扶贫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只有劳动者都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通过政府牵头,将县城乃至其他大型医院的高水平医疗条件引入当地农村,为广大村民提供更为有效的医疗,避免因为各种疾病导致的贫困发生。深入到每个农户家中,建立健全高效医疗体系,为每个家庭简历医疗备忘录,记录好其健康状况。实行“一对一”的精准扶助模式,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及时关注帮扶对象健康状况,从而为农户的健康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走访过程中,通过与当地村民谈心互动了解到,贫困县却依然有官员贪腐的现象存在,这种歪风邪气为扶贫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了强大的阻力,必须克服这一阻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稳步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内廉洁自律和加强上级党组织监管等多重监管方针共建的措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党保持自身先进性,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就目前贫困农户的发展状况而言,首先需要解决贫困党员同志的脱贫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同志,做好自己的工作,无论田间地头的劳作还是乡里乡亲的生活,都需要有共同信仰共同志向的党组成员互帮互助,相互扶助,摆脱贫困,共赴小康。当前,重点是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党内选举制度、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扩大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需要各个基层党员同志齐心协力,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共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五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我国云南省为例,云南省是一个具有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的省份,在当地存在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地理差异相当大。正是这种多样性的地理差异,造就了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作物,无论是“南西北方”还是“四维上下”,在云南这片沃土上都有着不同的相关作物分布。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相当特殊地理环境的地方,发展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在日益成长的“精准农业”框架下,发展“精准扶贫”也便有理有据,不仅是有理论支撑,而且还可以将这种地域性优势作物发展模式移植到姚安县和南华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精细化管理,推行“精准到位”和“实时监控”的生产管理模式。从而造就出一大批新型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产品,紧抓落实“精准”二字,每个环节严格把控环环相扣,做出特色打出品牌,足以在农业市场站住脚。把特色农业发展上去,农副产品在高销量的基础上卖出高价,农户的收入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上来了,一步步摆脱贫困,共奔小康。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治贫形势的不断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国扶贫工作所面临的任务是具有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迎来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历史新时期。[4]结合我国实地实际情况,从金融制度、教育资源、医疗保健、党组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这五个方面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针对我省各贫困县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帮扶制度和策略方面加以创新和优化,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牵头带领下,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扶贫力量加入到农村扶贫中来,充分解决扶贫资源不到位等问题。充分发挥我国“精准扶贫”的长久高效治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对贫困县的扶贫治理效率,这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鵾.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8):810-816+829.

[2]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3]杨胜平,唐承安.关于如何利用精准扶贫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难题--以湖南省凤凰县林峰乡毛都村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5,(28):222-223.

新疆南疆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新疆南疆 扶贫开发 研究

一、新疆南疆地区扶贫开发的意义

1、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南疆占新疆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全疆30个贫困县中有21个贫困县分布在南疆,没有南疆地区的小康,就没有新疆的小康,更没有全国的小康。

2、扶贫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新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疆确定的西部大开发几个方面的重点,都与扶贫开发有着密切联系。

3、扶贫开发是保持新疆社会稳定的要求

南疆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同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五个国家接壤。如果这些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民族团结,也会影响整个新疆的稳定。

4、扶贫开发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是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

二、新疆南疆地区贫困的现状及特征

1、农民收入低。农民外出打工途径少,增收难度大,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2、教育落后。学校硬件条件严重不足,缺老师、缺设备、缺课桌椅;贫困生较多,虽然国家减免了学费,但许多学生买不起课本;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2012年,和田地区有305人接到大专通知书、1200人接到中专通知书却没钱上学。

3、社会保障滞后。缺乏社会保障,多数农户有病看不起,只能小病拖大,大病拖死,因病至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存在。

4、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南疆三地州的降水量仅在30-40毫米之间,而蒸发量却超过1000毫米,风灾、旱灾、水灾、地震经常发生。

5、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地方不通水,不通电,不通火车,没有柏油马路,这严重限制了农民的增收和外资的进入。

6、农业商品率不高。生产规模偏小,科技水平较低,交通条件差,农产品的品质很好,但卖不出去或价格很低。

7、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落后,经济效益低。工业规模小,除几家中型国有企业外,缺少潜力大,水平高的大型企业。

三、新疆南疆地区贫困的原因及分析

1、生态环境因素: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脆弱。

2、自然灾害因素: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克州属地震多发地带。

3、地理环境因素:地处边远,远离主要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带,远离交通干线。

4、思想观念因素: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安全求稳的意识浓厚。

5.人口因素:人口压力大,人口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很多农民不懂汉语,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限制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解决新疆南疆地区贫困的原则

1、积极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1)制定扶贫政策;(2)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组织,如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组织农民劳务输出;(3)加强对贫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4)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5)实行小额信贷制度。

2、以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中心。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3、与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扶贫的关键。

4、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5、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是弱质产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農民创收渠道。

五、解决新疆南疆地区贫困的对策

1、思想扶贫。扶贫开发的前提

引导农民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宗教教义里有一些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破除这些思想,转变他们的观点。

2、经济扶贫。扶贫开发的核心

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棉花的经济效益高,要继续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业以及相关的加工业;牧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相关的加工业;南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日光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种植业以及相关加工业;南疆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南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优势,要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民族手工业的发展要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二要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降低农户进入市场的风险,带动农户致富。这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

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沼气技术;发展太阳能技术;把沼气与太阳能结合起来,再结合温室大棚和种植、养殖技术以及间种、套种技术,形成生态农业。以上三种技术不仅节约了生产生活成本,而且改善了生活环境。

四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充分利用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石油开发、季节性棉花用工的有利条件,引导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3、科教扶贫。扶贫开发的关键

一要加快基础教育,包括实行双语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举办扫盲班;二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分期分批对贫困户进行培训。三要围绕当地扶贫项目,安排项目资金,进行技术培训,做到农、科、教的有机结合。

4、金融扶贫。扶贫开发的基础

贫困地区的农业贷款极其困难。一要建立并完善小额信贷制度。信贷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短、平、快的种养业和其他创收项目,用于在贫困地区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运,用于能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要大力推广国际通行的小额信贷扶贫方式,扩大小额信贷的范围,简化程序,放宽贷款的条件。二要努力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按照国家要求,新疆应按比例配套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三要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推行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和报帐制度,保证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各个环节公开透明。

5、生态扶贫。扶贫开发的保障

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草地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等,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治理盐碱危害,加强荒漠植被的保护和恢复,遏制沙漠化趋势。二要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解决好贫困农户的住房建设,改善住房、饮水、用电、燃料等条件。

6、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开发的补充

一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定期定量救济、临时救济、灾民救济、“五保”供养、残疾人援助等;二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方式的家庭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模式;三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采用以个人缴费为主、村集体组织给以补助、政府财政适当补贴的资金筹措模式。

本文基金项目:谭福川主持的塔里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疆南疆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2013107570036);罗勇主持的新疆兵团社科基金项目:《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YB17)。

上一篇:学习宣传阿左旗十二届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指导下一篇:构筑物优劣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