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存在问题

2024-08-21

建设存在问题(精选12篇)

建设存在问题 篇1

摘要:目前中国的养猪业逐步由散养和小规模饲养为主的模式向规模化方式转变, 尤其是近年来, 猪病复杂化, 猪价持续走高, 在一些散养户撤出的同时, 许多小规模饲养者扩大规模、一些行业外人士也纷纷加入养猪行业。在当前环保、疾病等压力下, 猪场的建筑设计和老猪场的改造扩建就显得十分重要, 所以本刊特策划了本期专题——“猪场建筑设计知识”, 希望能对广大养猪朋友有所帮助。

当前我国养猪业散养户越来越少, 但规模化猪场的建设速度远远没有弥补散养户减少出现的空白, 造成了市场上猪肉供不应求, 毛猪价格从而居高不下, 刺激了社会资本的大量介入, 加之市场环境不佳, 其他行业的盈利能力不足, 导致很多外行者进入养猪业。但养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 还需要严格精细的管理、切实的防疫措施、合格的饲料原料等, 而猪场的建设又是前面几项的基础, 往大里说, 猪场建设关系到猪场的成败, 往小里说, 又影响到养猪的经济效益。本文简单介绍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 一味追求规模, 缺乏通盘考虑

1.1猪场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不是做摆设、做样子的, 要遵循实用的原则, 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1.2要符合生物安全的规定, 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既要防止疾病传入、传出猪场, 更重要的是防止疾病在猪场内传播。

1.3不能只追求规模, 并不是规模越大盈利能力就越强。同样的管理水平, 规模越大, 管理的难度越大, 发病率越高。

1.4要有利于管理, 有利于生产。

2 选址不合理

2.1离居民太近:毕竟养猪可以造成空气 (臭味) 和噪声的污染, 要避免与当地居民造成冲突, 也要避免人员繁杂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2.2离公路太近:道路上的运输车辆繁杂, 其中不乏运猪, 特别是运输病、死猪的车辆, 还有运输粪便的车辆, 这些车辆都是潜在的传播疾病的媒介。

2.3离其他畜牧场太近:疾病的传播途径复杂, 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也可以通过苍蝇、蚊子、鼠类、猫传播, 有时传播途径不明。若猪场间距离太近, 疾病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传进猪场。

2.4要远离屠宰场, 屠宰场是疫病的集散地, 携带各种病原体的猪集中于此, 运输车辆的污染也很严重, 空气、污水中的病原很容易造成疾病向外扩散。

2.5要远离化工厂及其他污染源, 道理是一样的, 但化工厂可以造成空气和饮水的严重污染。

2.6要选择水源好的地方, 饮水是猪最重要的营养, 没有充足、清洁的饮水保障, 很难养出合格的猪。

2.7要选择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电力通讯配套齐全、排水方便的地方, 以利于猪群的保温、通风和污水的排放, 并能绝对防止污水倒灌进猪舍, 利于清洁和猪舍内部的干燥。

2.8避免占用农保地, 最好周边有渔塘、果林或耕地。一方面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消化一部分猪场的排泄物, 减轻环保的压力。

3 猪场布局不合理

很多猪场用围墙圈起来, 在里面就见缝插针, 哪里有空地, 就在哪里建猪舍, 不同猪舍混杂在一起。其实猪场的布局对疾病防控、生产管理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施工要充分考虑到。根据生产模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单一地点三阶段饲养, 也可以采用两地点饲养。

3.1 两地点饲养

两地点饲养是指种猪繁育一个地点, 保育和育肥在另一个相对远的地点;或者种猪繁育区和保育在一个地点, 而育肥猪在另一个地点。这种饲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容易控制疾病。缺点在于管理相对费事, 运输成本提高。

3.2 三阶段饲养

三阶段饲养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分三个区域饲养, 分别是种猪和产房区、保育区以及育肥区。

3.2.1 围墙:

猪场要建立围墙, 明确猪场的范围, 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猪场, 也能防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 还可以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场。

生活区和生产区要有围墙, 或者以各种房屋隔开, 以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生产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只能有一个通道, 而且要设立消毒池, 员工只能从这一通道经过消毒池进出, 以防止将疾病传入猪场。

3.2.2 布局:

根据猪场计划的规模确定各阶段猪舍的数量, 原则上产房、保育和育肥猪舍要做到全进全出。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要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本人建议尽量缩小猪舍的规模, 做到小群饲养, 以利于降低猪的发病率。以一栋保育或育肥猪舍饲养不超过500头为宜。

3.2.3 各种猪舍的数量不配套:

最重要的原则-产房、保育舍按生产节律分单元全进全出设计;猪栏规格与数量的计算, 产房两栏对应保育一栏, 保育与育肥栏一一对应;先设计好生产指标、生产流程, 然后再设计猪舍、猪栏。

3.2.4 没有按全进全出设计:

现代养猪业疾病越来越复杂, 原因之一是没有严格地做到全进全出。虽然有些猪场按全进全出设计, 但由于猪舍不配套, 真正饲养时则很难做到。整栋猪舍全进全出, 可提高生产性能21%~25%, 而整个猪场全进全出, 可提高生产性能30% (美国大豆协会朱汉守) 。

4 猪舍规模过大

一般情况下, 一栋猪舍饲养的猪数量越多, 发病率越高。除非能够很好地控制猪舍的环境, 特别是空气, 否则不建议超过500头猪。

目前的趋势是猪越养越大, 因此在育肥舍的时间可能会延长3~4周, 因此, 育肥舍的数量可能需要增加, 而且育肥猪在100千克以上时的占地面积要相应增加。

5 猪舍的建筑的质量

有的猪场很豪华, 用琉璃瓦, 铝合金门窗等, 但大部分猪场比较寒酸, 能省则省, 结果是要经常维修, 建设维修成本更高。猪舍要适合养猪, 要考虑的是保温、通风和降温的问题, 主要目的是让各种阶段的猪感到舒适。

5.1 定位栏的硬件不好, 造成损伤和生产力下降:

配种舍和怀孕舍主要是降温和通风。配种舍顶部要有保温层, 墙面最好也有保温层, 并在一端安装湿帘, 水帘的厚度一般在12厘米以上, 另一端安装风机, 湿帘的面积和风机的容量需要根据猪舍的面积计算。另外, 降温的能力与猪舍的密闭性能有关, 四处漏风的猪舍不容易降温。

经产母猪定位栏的宽度需要至少62厘米 (净宽) , 而后备母猪的定位栏需要小些, 净宽56厘米足够。地面需要平整, 漏出的水能够流到粪沟内, 坡度大约3~5度。母猪的后躯部位漏缝一定要足够宽, 以利于粪尿的泄漏, 保持后躯的洁净。现实情况下, 很多母猪躺卧在污水中, 造成严重的不适。定位栏的焊接一定要认真, 不应留下太多的锐利的边角, 防止肢蹄的损伤。

饮水器太高可造成饮水喷到地面上, 若位置低于中间, 则影响母猪采食, 因此建议不安装饮水器, 而将水放在料槽内。以保证充足的饮水。

5.2 公猪舍的栏位面积太小, 不利于公猪的运动:

公猪需要运动, 因此建议至少每头公猪有10平方厘米的面积。保温和通风与母猪舍一样。采精栏要安装人员的逃生区, 即建立隔栏, 只允许人员迅速撤离, 而公猪过不去, 防止公猪对人的攻击。人工授精实验室应利于清洁, 否则可造成精液污染, 影响配种。

5.3 产房过于潮湿, 而且容易损伤仔猪。

产床最好高架, 以降低猪舍的湿度, 而湿度高是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另外, 产床的毛刺和锐利的边角更容易损伤仔猪, 特别是在吃奶的时候, 仔猪前指关节处的皮肤往往有损伤, 就容易感染细菌。所以最好用圆滑的、没有毛刺的漏缝板, 或者普通漏缝板安装后用钢制刷子充分打磨, 去除毛刺, 使之不能造成仔猪的损伤。

5.4 保育舍保温不理想。

寒冷季节, 保育舍保温是重点, 保温的方式很多, 主要有热风炉和地暖, 也有室内生火炉的, 其中最理想的是地暖。但若锅炉太小, 不足以将地板加热, 特别是夜间, 烧锅炉可能不及时, 造成白昼的温差增大, 对仔猪应激反应比较大。

6 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

无论是保育还是育肥猪舍的料槽在大部分猪场都存在问题, 料位不足, 而且小猪容易钻入, 或者容易溢出, 造成饲料浪费。这些损失往往容易被忽略, 而这也是猪场最大的损失。

根据每栏的饲养数量确定料位, 一个料位有3~4头猪采食, 若料位不足, 容易造成栏内均匀度不理想。料槽太浅或者太窄是饲料溢出的主要原因, 料槽出料口不能高出料槽的外沿, 否则漏出饲料就容易溢出。

另外, 每个猪栏最好安装两个饮水器, 一高一低, 有利于不同大小的猪饮水, 饮水器高度与站立的猪肩齐平即可。

7 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

病猪是传播疾病的最重要源头, 大部分情况下, 病猪可以通过嘴鼻的直接接触传播疾病, 也可通过污染的粪尿以及飞沫传播。因此, 建议将病猪舍建在远离健康猪舍的位置, 并由专人管理。每栋保育和育肥猪舍要设立病猪栏, 病猪栏需要与健康猪栏完全隔开, 不留空隙, 以免病猪与健康猪隔栏发生直接接触。康复后的病猪不能回到健康猪栏。

8 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

有的猪场有解剖室或解剖台, 有的猪场没有。其实病死猪一旦被打开, 就容易将病原微生物暴露, 污染环境, 从而造成疾病的扩散。

解剖台或解剖室不能离猪舍太近, 设计应利于清洁和消毒, 剖检后的尸体不能随意丢弃, 最好有尸体掩埋或焚烧场所。

9 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装猪台应该是生产区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 然而这一区域也最容易被污染, 成为疾病传入猪场的重要通道。

9.1装猪台应该设计成单向通道, 到装猪台的猪不能再返回到猪舍。

9.2应该有利于清洗、消毒, 而且污水和粪尿需要有专门的管道流入污水处理设施, 不能倒流进入猪场生产区。

9.3应该有利于禁止猪场人员与外来装猪人员的接触, 要安装门, 划定界限, 杜绝猪场人员上到装猪台上。

建设存在问题 篇2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简称《高等教育法》)第三条规定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即社会主义性质。《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还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专门人才等活动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这些活动通常是由其专门机构——高等学校来实现的。

高等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如何确保高等教育任务的完成呢?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建设。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管理各项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例、规定和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高等教育的性质及任务规定了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办学理念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应与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将其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渗透到具体制度规定中,将其本质要求制度化、成文化、具体化,以确保学校办学理念得以具体实现。

第二,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完成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制度对于高校活动主体,如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具有普遍的、平等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它使分散的、无序的个体活动变得统一、有序、高效。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保障。

第三,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本路径。“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民主化、法制化管理的前提。”[1]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必然延伸,这就要求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走法制化之路,使学校内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法律上切实保证高校管理的高水平。

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应,也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制度制定规范以及制度执行、监督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效力。具体地说,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涵盖以下内容:“不仅包括从制度起草前的调研、立项工作,到制度的起草、修改、通过和发布,还应包括制度的执行、落实和督察工作。”[2]因此,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考察,至少应从制度本身、制定程序、制度执行与监督、制度配套体系建设等几方面进行。

(一)制度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一,制度内容不合法。目前不少高校的内部规章制度却存在诸多内容不合法的问题,如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较为严重的是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

第二,制度内容不科学。制度内容过于笼统、粗糙,制度规定和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制度内容不规范,用语含混,责任不明确,权责不对等,制度的实际效力较低。

第四,制度内容不完整,往往重责任轻权利,重认识轻措施,重约束轻处罚,重制定轻执行,等等。

第五,制度内容不稳定。“制度从本质上说就是共同信息,在接受了这一共同信息的人群中,就能减少个体在群体中行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健全的、被高校所有教职工认可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其行动的不确定性”。[3]如果高校制度内容不稳定,不连贯、朝令夕改,就形不成有效的引导规范作用,甚至会导致学校内部各类行为主体行为混乱、步调不一。

(二)制度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缺乏整体和长远的规划,随意性强,没有统筹规划,影响规章制度的整体效率和生命力,也影响到相关规章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配套性,也必然会影响到制度制定部门以及规章制度本身的权威。

(三)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仅仅是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和前提,并不能代表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全部内容,因为高效率的制度执行,确保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才是学校制度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问题上,后者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问题也相当突出,尤其是“单纯重视制度的制定、满足于制度的制定,却轻视甚至忽视制度的执行”的错误认识和行为,在当前高校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从根本上削弱了既有制度的实际效力,结果使各项制度束之高阁,丧失实际意义。

(四)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这类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体系残缺,对相关问题缺乏配套的制度建设,缺乏必要的相关制度支撑;制度之间相互矛盾,缺乏呼应,形不成合力,职能部门的工作有时会出现口径不一致,相互矛盾乃至相互掣肘;制度内容相互交叉,权责不明,一方面会造成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又可能会造成职能部门之间的推诿与扯皮,等等。

三、高校内部制度建设问题存在的成因分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具有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管理学生权、颁发证书权、管理教师权、管理设施经费权、拒绝非法干涉权和其他权利。这些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是学校进行法制化管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除了这些法定权限之外,高等学校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也就没有行政处罚权限。有些学校超越权限制定规章制度,其根本原因就是对高等学校的性质及其定位认识不清。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的改革,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不仅仅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服务合同形式的民事法律关系。[4]

传统的不平等关系变成了平等关系,这无疑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高校的教育目标与任务转变为既要满足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社会化需要,又要满足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求学成才的个性化需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立足现实,转变管理观念,以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没有得到应有、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人治”传统的惯性很大,人们习惯于把高校的前途与命运寄托于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智慧与名望,把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的高校内部管理自发地寄希望于管理者的学识与经验。

二是高等学校的个性化,驱使高等学校追求独特的办学理念,确立独特的办学方针,力求突出个性化,在竞争中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在客观上也为高等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以约束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设置了障碍。当然,除了校内的制度建设环境之外,还有众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制约着学校的内部制度建设。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以及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致使目前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规范化程度普遍不高,也就是说,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制度建设理念与措施,例如缺乏规章制度的长远规划与近期详尽计划的制定,没有形成一套加强职能部门之间制度配套建设的有效机制,同时,还存在较为普遍的“轻视制度执行”的错误思想,等等。

这些只是目前我国高校制度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技术层面的原因,或者说是微观层面的原因,但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后果却是不容忽视的。

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合法性首先是指高等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否则,就会失去合法性基础,自动丧失效力。其次,高等学校对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学校的法律地位和身份,要依法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权,不能超越法定权限,行使无效管理。

除此之外还有程序的合法性要求,以及执行与监督的合法性要求。合理性原则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应由指令控制型向服务支持型发展。[5]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主体,如教师、学生、服务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各项规章制度都必须坚持人性化服务的原则,充分尊重行为主体的权利,维护行为主体的利益。只有充分地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学校规章制度的普适性和权威性,确保得到各类行为主体的自觉遵守和执行。

(二)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等学校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制定、完善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解决问题的方法、标准和程序,也就是说,规章制度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否则制度就不会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制定、维护和执行的必要。其次,规章制度要使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非科学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很短暂,因无效而遭废止或名存实亡;而科学的规章制度的生命力是长久的,是把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再次,规章制度的科学性最终要体现在实效性上。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效性的考察,既要注重其现实效力,也要注重其长远效力,也就是说,科学的规章制度既有现实效力,又有长远效力,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能解决长远问题。所以说,好的规章制度应是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三)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6]

高等学校规章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学校内部建立一套行为规范,通过统一的、规范的、共同的行为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的。因此,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的具体化、成文化、制度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项具体的规章制度都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够发挥持久的效力,约束并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之成为行为的规范。如果规章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就会让人无所适从,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规范和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具有稳定性。强调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拒绝对规章制度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完善和创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坚持制度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对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是把那些已经不适应发展变化的制度的某一环节、某一项规章制度加以修改、完善。因此,在规章制度建设中,应当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以确保制度持久的生命力。

(四)系统性与完整性兼顾原则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方面的动态综合管理过程,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任何具体的管理工作在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必须与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相互协调和配合,使管理工作产生综合效力,保障学校内部管理目标的实现。

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原则是指要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配套建设,对此,有学者提出了高校规章制度配套建设的三个类型:

一是高校与外部关系的配套建设;

二是高校内部制度的配套建设;

三是高校内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纵向配套建设。[7]

我们认为,第一种类型涉及的是高校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问题,第二种类型实质上是指高校内部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三种类型较为典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制度配套建设问题。

高校内部制度的配套建设要求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否则,就浪费了学校的管理资源,提高了管理成本,却降低了管理效率。制度建设的完整性原则强调一项完善的规章制度必须具有完整的内容。

内容的完整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内容与程序的统一;制度规定的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制度执行保障措施的奖励与处罚的统一,等等。对于某一项具体的规章制度要注重其完整性,对于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则要强调它们相互之间的系统性。

五、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高校要形成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内容的办学特色,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纲领。高校的办学特色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校风、校训、学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及发展规划、优势学科及专业,等等,这些特色是一所学校独树一帜、长远发展、持久保持蓬勃生命力的源泉,因而是高校制度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否则,将会影响到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稳定性与系统性,影响到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因此,对高校来说,尤其是对于不少初建或者处于高速发展期的高等学校来说,尽快形成较为科学的、明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探索形成统一的制度制定机制,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我国现行的体制,同级各部门之间地位平等、业务分割、互不交叉,因此,极易形成利益冲突的矛盾对立关系,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通力合作的难度。受这一行政管理机制的影响,高等学校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以及权限划分的混乱,极大地增加了高等学校的管理成本。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可行的思路是在高校内部建立统一的制度制定机制和机构,原来由各个职能部门制定制度的权限统一收归学校的“立制”机构,杜绝部门规章制度不协调、不配套甚至相互抵触、形不成有效合力的弊病。

在技术层面上,要加强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一整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制定规划、制定程序以及监督执行办法,从制度的酝酿规划、调查研究和组织论证到规章制度的起草、审议、颁发、执行直至规章制度的清理与废止,都要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制度规定,这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也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只有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了,高等学校的“依法治校”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总之,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畏首畏尾,抱残守缺,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在坚持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地调整、创新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既是一项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与命运的战略举措,又是一项日常不可或缺的经常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唐永康,雷章富.高等学校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广西高教研究,2000,(6).

[2]张光慧.论高校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J].管理科学文摘,,(7).

[3]潘燕,宋瑛.高校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6).

[4]曾煜.秩序与价值--寻求高校管理制度建构的合法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陈海宁,刘沫.知识管理:高校管理制度改革选择[J].求 索,2004,(10).

[6]徐瑞.学校规章制度的现实问题及发展走向[J].教学与管理,,(7).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探讨 篇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功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一些乡村建设新农村对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自觉参与意识,存在过分等待政府投入的依赖思想。三是一些地方在工作中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路、盖了几栋房、建了几幢楼就是新农村建设,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生产发展、建设文明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宣传发动有待加强。一是重城郊、轻边远。个别地方在宣传发动上存在一些“死角”。二是重形式、轻效果。一些地方宣传发动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农民甚至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扩大扶贫范围。

(三)投入力度尚需加大。尽管各级财政在资金安排上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上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管护维护需求迫切。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但我们在下乡工作时也常看到竣工不久的村屯硬化道路出现了破损、坑洼等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制定维护管理措施,不然就会出现新村没新貌、建成养不起的状况。

(五)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治疗水平低,农民因病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导致择校问题加剧,无法实现教育公平;三是农村文化设施欠缺,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二、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能一哄而上、搞“一刀切”。要采取典型引路,扶持推荐一批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生产发展水平高、集体经济实力强、公益事业发展好的典型,以供其他行政村学习借鉴。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整体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公共财政的职责,统筹兼顾。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逐步向“三农”倾斜。应在以县域范围内,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农村经济的“蛋糕”。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标准化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各项涉农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支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优势产品产业带,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是搞好规划、重点投资。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准,对道路、学校、卫生、文化等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以及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六是积极探索财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组织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原因所在。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民把分散经营的承包土地,向种田大户和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企业集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田水利统筹规划,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提升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创新机制,探索财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

七是探索思路、完善办法。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切入点,帮助群众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摸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途径。同时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不断完善各项管护措施,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沿着良性轨道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村处)

责任编辑:洪峰

林场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4

1.1 当地政府有意识把林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

在陕西省榆林地区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对其林场建设工作进行了精心的统筹安排, 并发动一切力量来推动林场的建设工作, 以达到扩大榆林地区的绿化面积的目的。而且随着当地政府和林业相关部分的共同配合努力, 使得榆林地区局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并随着当地林业的发展, 在绿化环境的同时也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福祉。

1.2 对与林场建设相关的产业发展给予重视

在榆林地区的林场建设过程中, 应首先扶持国有林场的快速发展, 因为国有林场的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而对于林场建设中的个体户应给予财政津贴, 以鼓励其继续努力, 继续为绿化环境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此外, 也应对畜牧业的发展规模进行合理控制。只有这样, 才能在保证畜牧业发展的同时推进林场建设工作, 可谓一举两得, 而且也能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进而促进榆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榆林地区林场建设存在问题

2.1 林场建设体系相对比较落后

由于榆林地区还是遵循以往的林场建设体系, 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革体系。所以, 导致以往的体系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当下, 进而导致林场的经济效益下降。而且在我国, 大多数林场建设的结构体系相对比较单一, 而且林场绿化中的部分品种发展比较缓慢, 比如苗木、花卉等, 而这也就导致了林场无法形成稳定的规模效益, 也就不能给当地的民众带来效益。此外, 在榆林地区的林场建设中, 林果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和林业工作人员的重视, 也没有形成有序的规模, 那么林果业的产品加工效率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2.2 未正确处理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

榆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较快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说是陕西省畜牧业发展最大的一个地区。但是, 由于当地部分民众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而使得牲畜养殖的数量直线上升而不加以控制, 最后得不偿失导致土地沙漠化。因此, 也不能为了林场建设而建设, 也就是说, 为了发展林业绿化环境而放弃发展畜牧业, 仅一心一意建设林场, 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世间万物讲究平衡, 只有两者相互制约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才能造福于当地居民。因此, 林场工作人员应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 正确处理林场建设与发展畜牧业的关系, 以寻求可持续发展, 进而给当地民众带来福祉。

2.3 榆林地区的林场管理存在缺陷

管理粗放型仍旧是榆林地区部分林场建设部门在林业资源管理上所采取的管理政策, 这样落后的政策不适用于如今林场的建设, 而是应紧跟时代潮流, 改变管理政策, 才能促进榆林地区林场的建设, 进而造福于当地民众。此外, 林业管理部门还存在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甚至一些工作人员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出现这种现象,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因此, 当地政府和相关的林业管理人员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寻求良策完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林业的良性发展, 才能把林业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凸现出来。

3 林场建设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在榆林地区的林场建设过程中, 应对林业保护进行大力宣传, 以增强民众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 进而使得民众的环境保护素养有所提高。此外, 对于林场建设之外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应在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 并制定出相应的各种保险类型、等级等, 以防在林场建设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风险[1]。同时, 当地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因为榆林地区位属陕西省, 而陕西省是煤炭产地、天然气产地的大省, 在开采的过程中难免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不便。因此, 应当对开采者收取相应的赔偿、补偿金, 并要对煤炭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控制, 以使其获得良性发展, 进而造福民众。

3.2 合理引导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于榆林地区降水量比较少, 而且该地区的水资源也比较缺乏, 这就导致了该地区的沙漠化日益严重。因此, 在该地的林场建设上, 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林业植被, 比如优选抗旱、抗沙的树木, 如沙地柏、扁叶桃等植被都符合要求, 都具有极强的抗旱性。除了要选择抗旱的植被外, 也应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尽心钻研种植技术。只有这样, 才能使榆林地区林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进而造福当地民众。

3.3 正确处理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

在榆林地区林场建设的过程中, 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种植一些可以成为畜牧业养殖饲料的植被, 比如沙柳、柠条等。因为这样能够在绿化环境的同时满足牲畜所需的饲料需求, 可谓一举两得, 而且也可以减轻当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减少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2]。因此, 在林场建设中, 应正确处理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 以有效促进榆林地区林业的发展。

3.4 建立科技服务体系来服务林场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个企业都建立了网络化服务体系, 而林场建设也应紧跟时代潮流, 进行创新, 对林业资源服务体系进行网络化管理, 这样不但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还能在县、乡、村构建一体化的网络服务体系, 在提高林场资源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当地区林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应建立科技服务体系来辅助林场的建设。

4 结语

林场建设在榆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在林场建设的过程中, 应把林业资源看做是可再生资源来进行建设, 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 以便充分发挥出林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榆林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造福当地居民。

参考文献

[1]白莉.浅析陕北神木县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25) :427.

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5

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摸清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创建与农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制定繁荣农民文化生活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莫旗相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莫旗农村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传递农村文化的载体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健康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旗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以广播电视为主,报刊杂志、网络传播为补充,形成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目前莫旗共有17个乡镇都有文化站,文化专职干部46人,全额财政拨款,有专门办公场所,藏书6550余册。2004,全旗乡镇文化站所累计组织各类文艺活动53次,举办训练班、文化展览20余次,下基层服务66次。全旗220个行政村大部分都有村级文化活动室,绝大部分行政村设立了宣传栏、政务公开栏和阅报栏。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改善。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中央文明办“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实施,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援助,上级财政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解放初期的扫盲、普及小学教育到现在的莫旗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新一轮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挣钱,吸取城市的先进文化,对农民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农民文化生活的进一步发展。

(四)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担负着服务农村文化的职能。目前,乡镇文化站发展困难,巩固率不高,办公环境差,部分文化站已经名存实亡,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乡镇领导思想意识存在偏差,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二是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困难,对文化建设无力投入。

(二)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欠缺,先进文化难以普及。每年旗财政只负责拨人头经费488460元,没有额外经费。因此,资金困难是制约莫旗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因建筑年代早、长年失修、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正常使用。农村图书室、阅览室因缺乏购书经费,不能满足科教兴农的需求。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虽然90%的村通了广播,但目前相当多的村广播已完全停止播出,还有的村广播虽然存在,但很少利用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农业知识。大多数偏远农村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目前有线电视初装费是450元/户计算,并且月缴费10元,每年每户需缴120元,许多贫困农民家庭无力承受。有关部门又由于对[偏远山村因户数少而分散不愿安装,部分农民群众自行购买小型卫星接受设备观看电视节目,丰富了群众的部分文化需求,但是,没有有线电视网很难系统、全面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决议和播放农业实用科技知识讲座等。村级书刊报纸每年订得较少,并且投递后,或无人管理流失,或被村干部独占,一般村民很难看到,大多失去了意义。

(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文化站正式人员偏少,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个别文化站至今还没有正式专业干部,加之近年来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于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一些先进思想和主流意识传播较难,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赌博风气比较严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导致赌博之风比较严重。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剩下老弱妇幼留守家园,部分地方立碑、敬神等迷信活动十分突出。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们应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从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入手,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现农村、城镇协调发展;从适应新世纪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巩固、健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旗、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以及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建设,鼓励农民大力兴办文化,要重视解决农村文化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二)进—步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指导思想。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继续坚持文化工作的重心在农村,以建设农村小康文化为目标,加强文化设施、文化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农村三级文化网络为依托,以农村文艺创作开展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为内容,开发培育农村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整体推进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持。

(三)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具有莫旗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每年、每个乡镇文化站补助。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并大力引进外资,形成具有莫旗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为莫旗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方式、新途径。

实施“民族文化大旗工程”,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现有的机构、场所、设备等物质作为依托,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要用足、用活现有设施充分发挥作用,大力开发培育文化产业,增加必要的投入。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实践证明,农村三级文化网络,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物质载体和根本保证。

(五)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

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现阶段主要应抓稳定和提高。依靠强有利的政策保证,采取有效途径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及决议。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如东北秧歌、二人转、山东快板、相声小品等,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当代农村文化新氛围。

(六)积极开展活动,繁荣农村文化。

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村住房;空心村;环境;问题;对策

近几年,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住房问题。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作为旅游型城镇,依托老龙湾风景区,2013年重新调整镇区的整体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配套,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使农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打造一个适合居住、环境优美的旅游小镇。但在改建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1 当前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村庄布局相对散乱,旧村面貌有待改善 目前,镇区住宅从单体来看,造型、色彩和材质等方面普遍都不错,但由于分散建设,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形象。冶源镇的小区不少,但是都相对零散,而且,村庄四周新房林立,村内破破烂烂。不但布局散乱,而且形成“空心村”。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年年建新房,年年不见新农村”的尴尬局面,这种旧村、空心村布局混乱,道路不畅,配套缺乏、卫生较差,与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极不相称。

1.2 违章建筑势力难挖,“一户两宅”情况普遍 近年来,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宅基地和建房的管理力度,但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仍十分突出。一些人利用区域优势和外来人员租房需求量大的特点,违章搭建、扩建、翻建房屋,一是用于出租廉取租金收入,二是期盼在今后旧村改造、征地拆迁中得到更多的补偿,从而使得违章建筑越来越多。同时,农村建新不拆旧的情况十分普遍。

1.3 启动资金筹集难 从现有情况看,聚集房建设启动资金一般由镇、村集体筹集,同时建设过程中的公建配套皆由集体支付,这对冶源镇来说,基本上难以完成。

1.4 观念问題 一是村民观念。受传统的耕作模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村民习惯于居住底层、低容量率住宅,一是难以接受多层、高层式集聚小区。二是村干部观念。小区建成后续管理一时难以跟上,物业管理,房屋维修,配套设施建设让一些村重新背上包袱,导致村干部顾虑重重。

1.5 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工作开展收到制约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历史沉淀的问题比较多,工作难度大,很多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索。

1.6 农村建房用地困难,新农村配套设施跟不上 在新农村规划点集中建造村民住宅,必然涉及户与户之间宅基地调剂问题。农民建房用地由所在村村委会负责征用调剂,由于失地群众要求养老保险,而现有宅基地用地政策无法满足的矛盾,以及群众“恋土”心态较为严重,村民补偿要求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村民之间难以达成调剂共识,导致土地征用、调剂难以实施,农民建房无法供地,无形中加大了村民建房的难度。在一些重点工程建设涉及的村庄,部分村民借土地征用之机,对拆迁安置提出过分要求,不给满足就不让征地,不让进场,阻碍建设,也是导致农村建房用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农村住房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鼓励村庄整理,优化资源利用

2.1.1 宅基地整理 本村内部进行宅基地整理,建设低层别墅式集聚房,安置已置换宅基地的村民,以及符合建房条件未享受过宅基地权利的村民,使村民居住趋于集中,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2.1.2 中心村建设 村庄之间按照中心村建设规划,引导零星村庄向中心村聚集,山区边远村庄向城区外迁。中心村由村统建和村民自建独立式或联排式别墅,村民原有宅基地上住房只拆不建。

2.1.3 安置住宅区建设 针对城镇近郊和工业园区村民无耕地或少耕地、基本不务农的特点,按照规划建设多层、小高层公寓的住宅区,用来安置被征用宅基地的村民。

2.2 切实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工作

2.2.1 认识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问题关系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稳定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解决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问题,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有利于破解农民住宅建设难、土地征收难,有利于增加农民福利,促进农村稳定。因此,要从坚持为民、集约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搞好农民住宅问题。

2.2.2 继续加大违法建房整治力度 针对违法建房普遍、情况复杂的现状,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周密部署,妥善处理。由各职能部门配合、政府负责,组织开展全镇范围内的违法建房的专项整治活动。新闻舆论宣传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氛围,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农民建房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道路。

2.3 探索土地置换办法 探索集体土地置换办法,促进自然村向中心村集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利用集体预留的机动地和外出经商或务工农民弃包交回集体的土地,换取规划区农民的承包地;农民需跨村建房的,由镇、村协商进行土地置换。具备条件的农户可将户口迁到规划点所在地的行政村,并申请宅基地,原宅基地退还原村并复垦。

工程建设监理存在问题分析 篇7

关键词:建筑监理,问题,解决办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程建设监理领域也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 地位日益提升, 作用日益重要。但它作为一个起步较晚的领域, 受许多方面的影响, 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1 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

依据目前我国建筑监理实际情况, 建筑监理行业市场行为主要存在着建筑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建筑监理服务取费和业主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1.1 关于建筑监理单位资质管理的问题

目前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 过度竞争造成了不良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 也造成了市场混乱的局面。因此, 改革和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 建立严格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势在必行。资质管理应是宏观调控监理队伍规模、监管市场行为的重要手段, 将违法违规行为列作企业资质审查和年检的重要内容, 是规范和制约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当前由于地方保护、部门分割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某些部门和地方甚至愈演愈烈,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尚未形成。

1.2 关于建筑监理服务取费低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工程监理行业低标准取费的条件下, 监理企业只能困难重重地维持低水平运行。监理取费偏低、低价抢标导致了严重弊端:一是监理企业难有积累、发展后劲不足。从目前情况看, 绝大多数监理企业都不景气。二是监理人员待遇偏, 吸引不了高智能人才, 也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三是监理企业服务不到位。监理企业受资金所限, 无力购置现代化技术设备, 工作效率不高;为控制成本支出, 监理工作服务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监理队伍的工作质量。

1.3 关于规范业主行为的问题

近年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法律法规, 使工程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有些业主法律意识淡薄, 或对监理程序不熟悉, 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挥手工程、政绩工程等。目前, 指挥部常到施工单位抽调人员任业主代表, 但这些被抽调出来的业主代表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 增加了监理工作的难度。国家投资项目业主违规现象较普遍, 要理顺建筑市场应先着重抓项目法人制度的推广、落实, 建立竞争有序的监理市场。

2 监理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

主要是缺乏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 缺乏全方位控制的能力。一些监理单位由于人才不配套, 大多只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检查, 而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手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 这种状况自然不能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由于项目管理与控制能力的薄弱, 只能在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工作, 这是我国建设监理与先进国家建设监理的主要差距。

2.1 关于监理工作定位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 重设计、重施工、轻监理的观念仍然普遍。有些业主及施工单位对监理单位职责没有正确的认识, 令监理工作正常开展受到一定困扰。某道路工程中, 业主要求监理单位在签订监理合同时附加一条:若业主被上级领导批评一次, 监理单位罚款一万元。把监理单位当作是业主的替罪羊;监理工程师下发了停工令, 施工单位对监理工程师指令置若罔闻、拒不执行。监理应该对什么承担责任, 应该说建设部颁发的《工程监理合同 (范本) 》、《建筑法》以及相关法规均有界定, 出现上述情况只能说这些业主代表对合同文件了解不够, 但这种现象不扭转, 对规范建筑市场的工作将十分不利。

2.2 关于信息化管理问题

21世纪是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监理行业应创造与之对称的信息环境, 实现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公平享有, 以及市场监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提高执法工作的科技含量。例如1996年由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和京兴国际工程管理公司等单位共同开发、由建设部立项的《监理通2006》软件, 就提供了一系列业界领先的具有特色的解决方案, 其单机版有近亿字的文献内容, 规模庞大, 范围涵盖了十余个行业的建设领域。

3 解决我国工程监理问题的对策

虽然我国工程监理目前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是我国建设体制改革和监理制度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建设监理的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 我们应抓住新一轮改革的机遇, 勇敢迎接挑战。下面从政策法规、监理机构自身和监理机构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3.1 法规制度的完善

要想解决上文中所提高的各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法规制度上来完善, 使得监理行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监理协会、监理企业应关注建筑法修改的机遇信息,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和思考。我们迫切需要行业代言人, 将监理行业的呼声传达到立法机构。

3.2 监理企业应抓好队伍建设、抓好制度建设、抓好企业改制, 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法规制度上完善后, 就应该从企业自身找原因, 坚持完善自身的队伍建设,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从事监理和项目管理人员的索质要求是较高的, 应具有技术、经济、法规和管理的综合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监理企业应具备两类工程咨询人员;一类是技术型咨询人员, 他们主要提供设计.进行技术交底, 以及在实施中协调和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另一类型是管理型咨询人员, 他们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以确保工程项目投资、质量、进度目标的实现。

3.3 人员素质的培养 (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

监理企业由于利润较大, 所以对人员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其中包括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从提高道德素质方面来说, 要提高监理人员道德素质, 做到既不能滥用职权, 随意向承包商索取物质需求, 同时也要防止监理人员和承包商一起造假, 共同欺骗业主的行为发生。

结语

总之, 工程监理制已经成为建设管理体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应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继续深化对监理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监理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地位, 摆脱监理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使建设监理事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陈飞.建设工程监理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建设监理, 2005, (6) .

[2]赵亮.对当前建设工程监理现状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 2006 (4) .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8

1 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以前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对此没有进行过详细的介绍和阐述。城市林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的广, 它综合了多学科, 多领域的专业而综合而成, 不是单一的专业可以解决的。在设计规划上, 会运用的城市园林的建设, 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培育上会应用到园艺管理, 在维护上会应用到生态学等等, 总之要想搞好城市的林业建设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城市林业的规划部门也要倾力打造出一支具有综合专业的人才储备。而对于城市林业的建设主要方面还是以对森林的培育为主, 在对森林的管理和维护上加大力度, 让城市林业的生态效应为城市的发展增加推动力。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 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 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 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 (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 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 改善城市环境, 繁荣城市经济, 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随着人口的增长,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城市环境问题曰益暴露出来, 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噪音、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城市林业的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绿化的发展程度上, 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化率无法相比, 因此需要在绿化率方面有所提升。就目前来讲, 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无论在人均分摊上还是城市总体覆盖上, 在占有率方面和发达国家根本不能够相提并论, 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 质量不高, 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对于城市林业的建设发展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在生态建设的规划之外, 致使我国的林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和落后的生态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有的生态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 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本来就很低, 加之缺乏相应的管理, 好多的建筑施工不顾绿化的存在而肆意的破坏占领, 人为的践踏等都大大的降低了城市的绿化率。在对林业的建设上, 只是一味的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没有规划性的进行栽种, 这样的结果就是, 有些存活率不高或者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会在存活率上降低, 那么将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浪费了对所栽种植被的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也浪费了本该产生绿化效应的土地资源。园林管理机构应该根据城市和当地水土的特征适当的选择符合标准的植被进行栽种, 在林木的多样性上加大投入, 使生态效应不单一, 发挥多方面的功能。在视觉效果上形成立体的感觉, 这样既能达到生态建设所要求的标准, 又能在城市美观上有所建树。在对城市林业的建设上, 不仅要求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重视, 还要求广大的人民投入其中, 在思想意识上加强重视, 使城市林业建设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 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林业的发展应当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 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初,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到21世纪中叶,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为此, 应该采取的行动和对策是: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 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 提高权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建立必要的机制, 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并理顺管理体制, 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 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 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 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 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 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同时, 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 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 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 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 消化和吸收, 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 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 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校阅, 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 健全科研机构, 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 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广筹资金, 增加城市林业投入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制定以==为导向, 全社会为基础, 银行信贷为补充的投资政策。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 并建立相应得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完善和定制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 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 并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能力, 保证城市林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城市化的脚步也加快了进程, 大量的人口涌入了城市, 使得城市在人口分布, 环境发展以及生态建设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力。人门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 更加的注重生活环境的质量, 倡导节能减排, 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现阶段的城市生态环境已经不能够满足城市中日益增加的人口数量和汽车尾气排放所带来的污染, 以前的城市生态建设局限于已经建成的城区部分, 和在人们视野上的享受, 这些在现时已经不能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了, 所以就要在生态建设上改变思路, 以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为人们营造出绿色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城市的林业建设一项长远的、有意义的事业, 对于城市的生态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本文就城市的林业建设做出了相关的阐述

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 篇9

1 现状

猪舍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区在进行生态养猪小区的选址时, 不注意养猪小区对环境的影响, 也没很好地注重区内的生产、防疫布局。在猪舍选址及布局中注意避开了周围环境对养猪生产的不利影响, 而忽略猪场本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1 小区内规划不够严谨和科学

有的小区养猪户猪舍距离不够, 靠得太近, 没有隔离措施:猪场污水排放不集中;生产区与生活区安排不尽合理, 给生产管理造成不方便。

1.2 粪污处理设施不配套

养猪小区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年存栏3000头的养猪小区年排粪量约为2200t, 年排尿约为1000多吨, 加上冲洗污水排污量可观。目前, 绝大部分养猪小区粪污处理设施不全或没有固体粪便随处堆积, 把污水排放到河道、沟渠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

1.3 技术服务设施薄弱

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 养猪小区注重了圈舍等生产设施的建设, 而没有或不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服务设施。例如, 一些地方没有人工授精设施, 配种改良操作无法进行:没有诊疗设施, 无法实施检查、诊断、手术等治疗操作:以农户为生产单位, 生产过程中猪多、人杂, 管理工作跟不上, 农户我行我素, 陷入“新猪舍、老喂法”。

1.4 防疫设施设备不到位

很多养猪小区没有消毒设施, 人员进出频繁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小区没有病死猪尸体处理设施, 没有病畜隔离舍, 一旦疫病传播, 群体抗病力下降, 加大了疾病发生的频率。

2 对策

2.1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行政管理标准化养殖小区由于公共设施投入较大, 县乡村各级都要根据中央在养殖上的投入相应进行配套投入。县级按文件规定应该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来理顺对养殖业的扶持, 把国家、县乡的投入落到实处。县乡村要按统一要求规划建设好生态养猪小区公共设施。要让相关农户主动调整好土地。使小区的内外整齐统一, 科学规范;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生产基础条件出发, 农户自愿参加的原则来组织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建设。

2.2 加强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

国家行政部门应从新品种推广、饲养技术 (包括疫情、病害预防、新技术培训等) 和市场需求信息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提高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 发展建立一批大型的精深肉品加工企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 带动农户养殖效益的提升, 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并且, 加大对生猪收购、屠宰、销售等环节的管理, 防止个别经营单位、屠宰商垄断经营。压级压价, 损害养殖户利益。

2.3 加强合理选址及合理布局

养殖小区应建在村庄的下风向, 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传染病的地方。应距公共场所或其它畜禽或养殖场500m以上。公共设施方面达到电力稳定, 道路便利, 水源充足, 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2.4 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由动物保健组织对每个猪场使用抗生素情况、生产情况、疫病流行和防治情况进行访问检查, 对检查出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督促养猪者遵守禁令,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兽医卫生服务水平。村级兽医要对负责的猪场每日至少巡查一次。检查疫病情况, 并作好详细治疗记录。各级兽医及兽医部门都要及时为保健组织提供猪场的发病、治疗及用药情况, 为猪场提供饲养管理至疫病预防的全程服务。

2.5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安全的饲料

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1 雅周镇农田林网建设现状

雅周镇地处泰兴、如皋、姜堰三县交界, 境内银杏资源十分丰富。前些年群众把农区内的路、四级沟两边都栽植了银杏树。随着全镇经济的发展, 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 硬质渠的两边也栽植了女贞。据统计, 全镇现有耕地面积3 684.6hm2, 已建成林网面积为3 389.3hm2, 林网率达91.9%。但是一级林网少, 二、三级林网多, 绝大部分林网的主、副林带只有1~2排树, 且以小银杏树、女贞为主, 缺株断档现象比较普遍, 符合标准的高规格农田林网面积偏少, 实际防护效果较差。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林争地矛盾较大

由于农田林网建设主要是利用田间的路、四级沟、渠及机耕路两侧进行植树造林, 群众认为在田间栽树影响到近旁农作物的生长, 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群众对农田林网建设的认识不足, 他们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经济利益, 忽视农田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这种短期利益的冲突如不加以协调解决, 常会导致树木被破坏的现象, 尤其是夏收秋种的时候, 路边的银杏、女贞树被焚烧秸秆时烧毁。

2.2 财力紧张, 树种选择空间小

农田林网树种的选择本应做到适地适树、合理混交、乔灌搭配, 要求主栽乔木树种应具备高大挺拔、抗风能力强、优质速生丰产的性状。但雅周镇属于黄桥革命老区, 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没有足够财力购买水 (池) 杉以及一些乔木桑、意杨、香樟等树种用来建设农田防护林。前些年一些村在树种选择上干脆把本地优势数种银杏作为农田林网的主栽品种。雅周镇银杏树数量多, 育成后又能增加收入, 群众乐于接受。但近年来随着银杏市场疲软, 连续几年银杏果销路不畅, 群众也对银杏树不抱多大的希望。

2.3 管护措施难以落实

目前农村现有耕地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造农田林网需利用地埂田头植树, 涉及到千家万户, 给管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在现实生产中大多数采用对工对段, 谁家田头, 谁栽、谁管、谁有。由于认识水平不一致, 所以栽植管护水平也不一致, 这就出现了树不成林、有林不成网、缺株断档的现象。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农田林网的树种没有经济价值和效益, 因此农户不接受, 个人不愿承包, 往往处于有人栽无人管、任其自生自灭的状况。

2.4 宣传动员未到位

雅周镇农田林网推广建设20多年, 每年都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农田林网建设任务。但对绿化作用宣传得还远远不够。群众对田间农田林网的重大意义还只有粗浅的认识, 对自家责任田边建林带难以接受, 认为意杨树冠遮荫、虫子多、胁地重、对农作物的影响大;水 (池) 杉生长慢、材质松、经济效益低;随着银杏市场的疲软, 在田边栽植银杏树群众更不愿意接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局部利益与农区局利益难以统一。

3 对策

针对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结合雅周镇的实际情况, 现提出对策与措施。

3.1 统一规划, 抓好协调

根据沟、渠、田、林、路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的原则, 先要解决好植树用地和林带胁地的问题。对规划的宜林地段, 在做好清障除杂、保证专地专用的基础上, 划出并保留一定宽幅的树冠地带, 本着让利于民、积极鼓励的原则, 通过胁地带不纳入农户承包责任田等优惠政策措施, 平衡协调好各方利益, 解决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3]。

3.2 依靠上级财政支持, 因地制宜选好树种

做到适地适树、乔灌搭配、合理混交, 既要考虑防护效益, 又要考虑经济效益[4]。利用等级公路两侧、河道、圩堤营造林网的基干林带和主林带, 林带要达到3排、宽幅10m以上, 构建起农田林网的大框架, 发挥其降低风速、保持水土的作用。其树种应以高大、速生乔木为主, 如意杨、水 (池) 杉、银杏、泡桐、枫杨等。利用田间路、沟、渠营造林网的副林带和辅助林带, 在主栽1~2排乔木的基础上, 再点缀栽植一些灌木, 达到调节农田小气候的目的。乔木树种应以窄冠形树木为主, 如水 (池) 杉、中山杉、实生银杏、速生意杨等;灌木可以选择紫穗槐、杞柳、塔柏类、黄杨类等树种。

3.3 明确责任, 抓好管护

俗话说:“三分栽, 七分管”。林木管护难, 农田林网的树木管护更难, 必须把林业机制创新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农田防护林管护的根本措施来抓, 一定要按照“谁栽、谁管, 谁有、谁收益”的基本原则, 正确协调和处理好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 坚决不栽无人管的树, 做到责任明确。同时, 要通过及时颁发树木林权证, 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 切实保护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3.4 正确引导, 树好典型

应清醒地认识到今后农田林网推广难的根本原因是群众身边缺乏当地成功的典型事例, 这影响了农民建造农田林网的积极性。当务之急必须做好群众的宣传引导工作, 通过算帐对比、效益分析, 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营造农田林网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此基本上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指导, 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稳步推进, 从而推动全镇农田林网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3.5 尊重规律, 依托科技进步, 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水平

今后要加强与科研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联系, 依靠科技兴林,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把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 应用于实践, 从而提高雅周镇农田林网建设水平。

摘要:分析了雅周镇农田林网建设的现状,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包括农林争地矛盾较大、财力紧张、管护措施难以落实、宣传动员未到位等, 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为当地农田林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田林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海安,雅周镇

参考文献

[1]刘清堂.浅议振兴平源地区农田林网建设[J].山西林业, 2009 (4) :31-32.

[2]海红, 金菊.关于引大灌区农田林网建设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3) :59.

[3]袁向前, 轩文涛, 刘海超.打造林茂粮丰的绿色屏障——西华农田林网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J].中国林业, 2009 (6) :34.

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学风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212-01

两年来,学校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导向,围绕全国一流农大的目标,深入开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把学风建设当作“牛鼻子”工作,积极开展学风建设调研,探究原因,制定对策。

一、问题表现

(一)理想信念缺乏,道德素质下降

部分学生缺少远大理想、信念,没有生活目标,贪图安逸,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学生把把学习当作副业,利用主要的时间打牌、游戏和网络;还有的学生开展经商活动,以赚钱为目的;有的学生追求享乐,误入歧途。

(二)弄虚作假,考风不正

考风是学风的重要体现。部门学生平时不认真,考试时设法作弊。学院虽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但仍有部分学生胆大妄为,不择手段。时间一长,不良风气弥漫校园,并且一旦形成,短期很难根除,像传染病一样,一届传一届。

(三)学习目的模糊,态度不端,纪律松弛

一些学生追求眼前、短期的利益,认不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认为学习好坏无关紧要,平时醉心于社交活动;一些学生否认现在大学学习的价值,以混文凭为目标。于是,各种现象如旷课、迟到、上网、睡觉、谈朋友等现象盛行。

二、根源探析

当前,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其中一些学生身上,但是他的危害性和影响性却很大。它既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又影响学校整体的形象和发展,更影响社会上对大学教育现状的基本评价。仔细探究,原因有三:

(一)学生自身不成熟

农学院的学生大体具有两个特点:一类出生于90年代初,多为独生子女,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责任、义务没有明确概念;另一类多为农村出身,大学之前学习较好,视为家中宝贝。这里面,有部分学生的父母是农民工,常年和父母分离,跟随爷爷奶奶,缺乏家庭教育。当他们走进大学后,生理、心理均未成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情绪不稳、喜好偏激,导致对大学新环境不习惯。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处于断奶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遇到挫折后,不是积极应对,而是悲观消沉,缺乏锐气,有的甚至一蹶不振。

(二)学校方面

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日常管理不到位。由于日常事务繁琐,缺乏相应的精力和时间。还有,自高校扩招以来,各种资源更加紧张,导致在专业、课程、教师质量等许多方面存在大量问题。

(三)社会消极现象削弱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当前,社会有许多消极现象,如:利益分配失衡、知识无用、腐败横行等,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教育对高校实行并轨后,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而是自主谋生。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面都不好的学生,因为有关系,在毕业时却占得先机,而那些优秀学生,却很可能一败涂地,变得很将就。这种恶劣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知识、自身和前途的正确判断。

三、相应对策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深层次问题

虽然学风建设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首位。大学四年,各有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阶段,大一学生有激情,大二则容易迷失,大三逐步走向务实,大四则直面社会。每个阶段,大学生都有不同的思想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地从一开始就引导大学生以班集体为单位,树立健康、向上的学风,是学生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萌芽时候就做好预防,让大学生刚入大学之后不久就能重新树立目标和方向是一个重要课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因人制宜、以情动人、情理交融至关重要,农学院坚决不用工作很强、学习很差的学生当学生干部,而是鼓励这类学生坚持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上,知道学习成绩大为改观为止。

(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

在农学院,每年新生一入学,总是有要求换专业的情况,这就对辅导员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提出了很大挑战。因为,学生刚入学,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未知的感性阶段,无所谓特别喜欢,只是凭刻板印象觉得学农不好,没有前途,在这时,积极的引导至关重要。学院坚持一入学就邀请所在专业的系主任给新生上第一节专业介绍课,同时邀请资深的专家教授如烟草专家韩锦峰、小麦专家郭天财、玉米专家李潮海、陈彦惠、汤继华等为新生开展“指路明灯”教授导航,发挥知名专家教授人格的影响力、感召力。同时,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举办学院知名校友基层创业报告会,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新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认可专业,特别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面认识到专业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从而树立学农、爱农、惠农的专业思想。

(三)加强学风管理形成有效制度

农学院加强学风建设,重在通过日常的学习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制度,包括自习制度、学习小组制度、上课考勤等形式,发挥学生会、兴趣小组的作用,定期开展学风建设的调研和把脉,把每个班级的学风情况作为评选先进集体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考前开展诚信考试动员,针对考试中严重挂科的学生实施警示制度。同时设立学习进步奖,对进步较大名次的学生进行公开奖励,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重视对宿舍作为学习针对的有效利用,以学习型宿舍为目标号召大家开展书香宿舍活动,形成好的学习氛围。总之,有措施、有落实,保证了学生的日常学习有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重视第二课堂对学风的促进作用

高职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2

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 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 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 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

学风和学生的关系就像人类和自然一样, 是相辅相承的。如果群体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有饱满的学习情绪, 认真自觉的学习态度, 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么形成好学风就是自然的水道渠成。在学生以单位细胞参与学风形成的同时, 优良的学风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等都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并且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学生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学风是影响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 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1 高职学风现状及问题

1.1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失去了高考的指挥棒, 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 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要考取哪些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何正确自我定位?被一个个疑问迷蒙双眼的学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感到很迷茫, 无所适从。面对社会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公正, 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受到打击。离开父母的严格监管, 面对自由的大学生活, 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 自我管理能力受到网络、情感、惰性等诱惑的挑战。课外时间上自习, 泡图书馆的学生寥寥无几。认为现在学习的知识对以后的就业没有什么作用。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差, 入学学生成绩不理想, 文化基础薄弱, 进入高职院校的目的是拿到文聘, 找到好工作。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毕业后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的计划, 因此, 对学业成绩并不看重, 认为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

1.2 学习方法不得当未养成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 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决定着学习效果地好坏。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老师在黑板上讲课, 他低着头自学;老师让做练习题, 他抬起头看着黑板。甚至于, 老师在课堂上花时间讲留时间做的练习题, 在课上不听不做, 非要留在课后自己花时间研究。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 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计划性和自学的习惯。没有全面的学习计划, 通常都是把学习放在所有需要去做的事情的最后, 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在大学里,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大量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翻阅资料、用心研究才能够解决。高职学生除非学校强制要求自习, 很少会主动去自习室学习, 更不要说去图书馆查阅书刊了。

1.3 重实践轻理论

高职学生不喜欢学习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 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理论基础不好学起来吃力困难, 一方面是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大多数学生喜欢实践性课程, 比如各工种的实习、实训等。学生认为自己上高职院校就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 就业的岗位一般都是一线操作人员, 学习理论知识没有用。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虽然和学术性大学比起来不需要学生掌握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 但是, 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文化素养和较好的学习能力。

2 对策

2.1 重塑自信

由于高考失利, 高职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感, 缺乏自信心。怀疑自身学习能力, 畏惧偏难的学习内容。这些因素会为学生大学的学习、职业的发展、人生的道路产生无形的障碍, 是不健康的。

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 定期为学生做心理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 帮助学生科学分析失利原因, 及时排解负面情绪, 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并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针对学生个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帮助学生发掘自身优势, 通过成功体验重塑自信。

2.2 充分发挥各类大赛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对高职学生而言, “就业”是个高度敏感词。学生很关心什么样的证书是企业所看重的。近年来随着各类大赛的不断举办, 企业将其视为挖掘人才的平台, 学生将其视为证明自身能力以及寻求良好就业的机会。

学校一方面要做好各类大赛的宣传工作, 另一方面要从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挑选种子学生组建参赛预备小组, 配备专业强经验足的老师, 提供充足的设施保障, 进行有计划的长期备赛训练。

通过参赛学生的优异成绩和良好就业, 调动周围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引领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同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参加各类预备小组活动可以纳入学生的德育考核, 给与加分;获奖后, 可以折算成学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指导学生参赛训练, 应换算成教师教学工作量, 并纳入教师个人考核。指导学生获奖后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 加强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 加强新型教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课堂上多说多做。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不断思考、不断提高。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独立思考中, 得到提高和发展, 让其在此过程中感到安全愉悦, 经历积极的情感体验, 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使其产生自主学习行为, 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最小单元, 学风建设必须依靠良好的班风, 构建班风的精神核心, 是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让学生获得归属感的班级文化, 这对形成良好的学风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 必须建立民主的领导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来, 角色互换, 民主竞聘, 公平竞争。各项班规的制定要体现班级发展的重点方向。赏罚分明,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最终将他律转变为自律。为营造良好的学风, 班规中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 让每位班级成员从内心认识到学习好是件很光荣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袁建萍周艺红.学科竞赛在高职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 1) :8-10

[2]殷世东.加强高校课堂管理促进高校良好学风养成[J].江苏高教, 200 (904) :94-95

上一篇:高校帮困下一篇:医院人事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