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2025-01-23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精选10篇)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篇1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与特点

规律是一种客观性的法则,它不因主观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有效的学习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按学习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影响学习效率。数学学习规律就是数学学习的客观性法则,是人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的结果。数学学习规律既服从于一般的学习规律,但又有它的特殊性。

1.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凭借头脑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而产生的,按照数学教学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比较持久的行为、才能及心理倾向的变化过程。传统意义下的学习主要是指经验获得和外部行为的改变,很少涉及内在的才能与心理倾向的改变。现代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效果上应出现内部才能和心理倾向的改变,比如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不仅仅只能记住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及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可以说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从信息论角度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一般地,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由以下五个阶段构成:

(1)激发动机。激发学习动机是学习开始阶段的重要内容。动机是促进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心理的一种内在需要。学习动机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兴趣、情感、求知欲等。而学习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中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在动力,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诱发小学生学习动机一般可采用:介绍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趣的数学问题,介绍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的故事;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成功体验进行动机启发;从数学材料内部蕴含的数学美入手,学生一旦理解和体验到数学的内在美,就可以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引起学习数学的动机。

(2)知识感知。知识感知是对知识表面特征的认识。就是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实际材料,去听取言语说明,去阅读文字符号,去进行实际操作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3)知识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内涵时,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头脑中储存下来并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去。可以说,在对知识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是学生

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谓理解就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各种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是在对数学材料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达到对数学概念的理性认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三点:①能用自己的言语和动作将新知识正确表述出来,并能用自己想到的例子作说明; ② 在新知识以变式呈现时,仍能把握其实质; ③ 了解与其他知识的异同,并知道知识的上下类属关系。

(4)知识巩固。数学知识的巩固是指数学知识的记忆。记忆就是在感知、理解后对知识的识记、记忆以及再认识和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是保持,而是在知识应用时,学生能从头脑中及时、准确地检索出相关信息用以解决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记忆,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经历的,而且也是数学教学所提倡的,我们反对在对数学知识不理解基础上的机械记忆。(5)知识应用。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它既能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促使学生将知识联系实际,并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技能的形成。

2.数学技能技巧的训练规律。所谓数学技能技巧就是指学生自动地、顺利地进行某项数学活动的方式。数学技能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心智技能技巧或称智力技能技巧;另一类是操作技能技巧。数学技能技巧是以心智技能技巧为主要形式,心智技能技巧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数学习题的解题训练来完成的。

(1)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数学技能主要是指心智技能。数学的心智技能是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即是对数学信息材料的加工方式。这种加工方式受到学习者心理因素的制约和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影响。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有如下看法: ① 心智活动是一种内化过程的活动。心智技能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② 心智技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从宏观上讲,数学技能形成过程大致经历定向阶段、小步训练阶段、总体合成阶段。从微观上讲,数学技能形成过程大致经历定向阶段、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

段。从这几个阶段来看,其实质是思维活动方式训练过程,即从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形式逐步地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方式的过程。

(2)数学技能活动的训练规律。① 数学技能活动的训练一般性变化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训练的一般性变化规律服从:单位时间完成的练习量随着练习时间的后移而不断增长;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对于一定量的练习所需时间则随之而减少;由于练习次数的增加,练习出现的错误数也将相应减少。② 数学技能训练的速度性规律。第一,在多数情况下,练习中技能的进步服从先快后慢规律。第二,在少数情况下,练习中技能服从先慢后快规律。由于在练习初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并用这些知识来参与训练,所以练习进步较慢,但随后由于对数学概念、原理、法则等的逐渐理解与掌握,因此也就促进了训练速度。③ 训练进步的特殊性规律。第一,起伏性规律,也就是说技能的进步情况并不是直线平滑上升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暂时的起伏现象。第二,高原性规律,这种高原现象一般发生在练习中期,出现暂时的技能训练进步的停滞区。第三,极限规律,这个规律对我们数学教学很有启示,过量的演练,搞题海战术对学生技能的发展并不总是有效的,有的在做无用功,甚至给技能训练带来负面影响。

3.数学学习的迁移规律。所谓迁移就是指一种知识、技能,甚至于方法和态度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的学习产生的影响。一般从学习效果来分,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干扰或阻碍作用的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思维不够畅通、不灵活,对一些形似实异的内容,往往不顾具体条件去机械套用某些特定的公式、法则、方法等,产生负迁移。数学教学要抓住迁移容易出问题的关键点,及时避免负迁移现象的发生。一般来说,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比较容易,实现数学思考方法的迁移比较困难。这为教师在数学中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意义学习规律。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习者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并导致行为方式的改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里接受的书本知识是用语言文字符号表示的,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

识,能融会贯通,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能,这样的学习便是有意义学习。同样,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他们完全能理解数学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条件。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有其特殊性。这说明小学数学学习不但具有一般学习的特点,而且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从个体发展来看,人的思维由低到高大致经历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但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和学习过程,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加强动手操作,为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供认识上的支柱。同时,由于数学学科较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因此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及时地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阶段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过渡,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日常语言表述为基础并不断促进数学语言发展相结合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我们平时所运用的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生活中角的概念与数学中角的概念就不一样。数学语言一般可分为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两种。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它比自然语言更为简炼、精确,它更能适合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例如文字语言“ a 能被 b 整除”,符号语言“ a + b = b + a ”,图形语言(等腰三角形)、S 等都能给人清晰、简炼、精确的感觉。有了数学语言才能使数学思维简洁、明确,有条理。现在许多人仅把数学课堂教学看作是解题的训练,其实是不全面的。数学是一种科学语言,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加强数学语言教学,使学生会运用它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数学语言的直观功能愈来愈明显。人们在电子计算机的终端显示屏幕上可以看到各种数字、数学图形、图表。它们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具有同符号语言信息相同的功能,而且比符号语言更直观。由此可见把图像、图形、图表引入数学语言是合理可取的。

3.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经验性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世界。数学的经验性就集中地表现在数学是对现实经验的表述。离开经验与现实就不可能有数学。当然,数学来自经验,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上,它是对经验的理性认识。数学学习的经验性特点,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问题,揭示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阐述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另外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不仅由于数学知识用途广泛,还因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总是喜欢和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学会、学好数学的目的。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篇2

一、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

1. 经验是小学生几何学习的起点

小学生的几何学习与成人 (或更高年级学生) 不同, 他们不是以几何的公理体系为起点的,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的。小学生在玩各种积木或玩具的过程中, 在选择和使用各种生活用具的过程中, 在接触到的各种自然现象中, 甚至于他们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中, 逐渐感觉到了各种用具在几何方面的特点。

2. 操作是小学生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 更多的属于直观几何, 而直观几何就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 因此, 小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 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体验, 积累自己的经验, 丰富自己的想象。

二、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

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价值。

所谓空间观念, 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 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小学生空间想像力的发展

所谓的空间想像能力, 就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空间图形时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 但小学生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 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 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 比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学生往往会举到诸如课桌之类的, 很难抽象出桌面的形状才是长方形, 甚至到了较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 还会受到直观物体“球”的干扰。

2. 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心理特点 (1) 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如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会比对角的性质认识更容易;对周长的理解可能会比面积更容易。正如我们听到许多教师讲解《面积与面积单位》时, 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手的触摸来体验“面”的大小, 并与周长作出对比, 逐步获得对“面积”的理解。

(2) 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无法运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 对“圆上”“圆内”或“圆外”等概念还只能建立在“圆圈上”“圆的里面”和“圆的外面”等上面。

(3) 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学龄前小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 但这只是对形状的初步感知, 到了低年段, 能用“三条边围起来”这样的直观特征来辨识图形。到稍高年段, 才开始逐渐获得“三角形”性质方面的认识。

(4) 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对“角”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往往会集中在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上, 而忽视两条边的“张开”程度, 也是因为边的长短的视觉刺激明显要大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 甚至我前几天在问学生如果拿一个放大镜看角时, 角的大小怎样时, 学生居然说角会变大。

(5) 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一年级时, 学生只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得形状;二、三年级时, 学生不仅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还能从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上分析, 并对圆柱和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四、五年级, 能深入地分析图形的性质及关系;而到了六年级, 学生则能较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可见学生对图形的掌握及空间观念的发展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6) 对图形的识别倚赖标准形式

一位老师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的概念, 她先从一个正放的三角形入手, 让学生画高;接着她把这个三角形旋转一下, 变成倒放的三角形了, 问学生这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 学生就觉得它不是高了。可见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还仅仅依赖于标准形式, 一旦变成了“变式图形”, 学生识别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7) 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有的教师在学生初次学习“长方体”时, 用三根“拉杆天线”, 将它们的三个点按“长”“宽”“高”这三个维度焊接在一起。然后不断地通过拉动天线的三个方向的长度,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相应的形体大小的形象, 以此来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

1. 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 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 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估计出要去的某个地方的大致方位, 如平时非常重要的方向感;估计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大致距离等, 都涉及到空间识别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我们今后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 视觉知觉障碍

比如让学生解决“教室粉刷墙壁和天花板, 要粉刷多少面积”或是解决“游泳池铺瓷砖”等, 其实都是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问题, 由于学生看到教室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 他们就往往会忽略了有一个面不算在内的问题。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篇3

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数学中量的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关系符号、运算符号还包括图形、图表等)加以表示的,可以这样说,数学学习就是对数学符号的学习。而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有趣。例如:学习小数,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购物时的商品标价,所以教师一般在上课前都让学生到超市、商店去了解各种商品的标价,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思维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即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更多的是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到了中高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减少,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逐步加大,但即使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仍然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完全借助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维。要解决数学学科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其重要途径就是必须加强直观。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总结 篇4

一、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

1、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导的过程)

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 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

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的过程)

学生在理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 :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

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3、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巩固的过程)

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4、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运用的过程)

学生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如下: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因此,在正确的教学影响下,小学三、四年级儿童可以初步地掌握这几种思维方向。

(3)由被动运用向主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二、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善的程度。

三、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

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颂、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四、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

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

五、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一中年级—一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1、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 、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3、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以上是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其目的就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篇5

课堂容量增大了、课堂思维的强度与密度增大了、练习题的设置可能会高于课堂上讲的内容。所以有的同学会感觉课听懂了,但作业不会做。这与初中截然不同的是:初中是课堂上讲什么,课后就练什么。高中可能是课上讲什么,课后用课堂上讲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课上讲什么,课后做什么。与初中是有区别的;而且高中学习很可能老师会进行许多思维的灵活性、题目的变化性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上会吃许多亏。这是一个过渡期,要尽快渡过这个过渡期。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篇6

作者|十一

第一识字写字的能力。在小学刚开始的初级阶段,主要的学习任务就识字写字,对这方面的兴趣、能力都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培养过的了,所以孩子的识字能力还是有具备的。

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这个任务,可以在预习的给他安排一些识字的任务,但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应该多培养孩子“写”能力,可以抽一点时间给孩子听写,日积月累,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词汇积累。学习语文少不了词汇的积累,这时候的孩子需要积累的词汇会比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多很多,一开始对词汇的积累就要先看课本里的,因为课本内容是比较熟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会记得更牢。基本掌握过后,可以看一些课文读物,这也是积累词汇的重要来源。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篇7

一、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影响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 完全忘记了“养不教, 父之过”的古训。 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 就是严加管教, 大声训斥, 稍有过错, 便是责骂甚至体罚, 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家长品行不端, 或夫妻不和闹离婚, 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 心灵受到巨大创伤。 此外, 随着近几年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 留守儿童逐年增加, 隔代教育和只关心儿童温饱的“看护式”教育,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父母意志薄弱, 优柔寡断, 好吃懒做, 只知索取而不愿付出辛劳, 自私自利, 等等;父母缺乏耐心, 意志薄弱, 处世优柔寡断, 好逸恶劳, 易悲观失望等不良品性, 都会使家庭氛围不和谐, 并且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 导致孩子缺乏耐心, 意志薄弱, 胆小怯懦, 懒惰自卑。 同时, 不良的家庭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 父母经常吵架会使孩子焦虑不安, 心理压力增加, 无法安心学习, 学习成绩较差。

二、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对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影响

学校是以教学为主的, 而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和具有高素养的劳动者。 但是, 我们常常看到的实际情况是, 为了生存, 为了生源、名气、利益, 学校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考试这个中心转。 不过, 这是学校本身无可奈何的事情。学校为了生存偏重考试, 自然会在管理上忽视其他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态度常常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是学困生产生的催化剂。 一方面, 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催生学困生。 一些教师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采取注入式教育方法, 让学生死记硬背, 套用模式,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注重教师的启发也不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知识体系出现断层, 学习越来越吃力。 其次, 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 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和学习自主性都较差, 在小组学习中往往不能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而最后的小组总结大多是学习较好的学生, 基础差的学生就会越来越落后, 最终变成学困生。 另一方面, 不公正的教学态度让学困生自卑。 有些教师对于班级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及时给予帮助, 或冷眼对待, 或放手不管, 没有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 进而影响他们的成绩。

三、自卑心理对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影响

每个班级都存在这样一批学生:在入学之初, 就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 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点长期得不到纠正, 导致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 便逐渐成为学困生。 因为他们基础知识薄弱, 基本学习能力差, 学习成绩低, 又常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责备及同学的嘲笑, 使他们在内心里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 尽管他们想通过努力使自己的成绩得到提高, 但由于方法不当, 或者未能持之以恒, 导致他们未能达到自己期待的学习效果, 成绩没有提高或提高得很慢, 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笨”“永远不可能有进步”“不是学习的料”。 教育心理学中称这种心理为“习得性无力感”, 是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 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 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学生抑郁自卑并对以后的学习不抱希望。 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 学生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 这种无力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剧。 由于自卑, 学困生害怕同老师交流, 朋友数量相对较少, 这使得他们的交往能力降低。

四、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影响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社会环境起着重要影响。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 思想意识处于发生深刻的变化,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 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的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 致使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 有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从而成为“学困生”;不良的社会风气宣扬“学习无用论”, 让不明辨是非的小学生失去学习动机等。 这都说明了净化社会环境、优化教育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 篇8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研究一、前言

有心理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包括:以活泼的形象思维为主导,辅以逻辑思维,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向逻辑思维占主导转化和过渡。在数学的思维上,从以具体运算为主的状态,逐步转向以形式运算为主的过渡时期。这一过渡时期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了解和探索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即思维的形象性、初步的逻辑性、灵活性、自觉性和情境性。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及时地引导和教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数学学习的思维,通过不断地思维锻炼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一个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过程培育,特别是培养其思维能力。以下谈几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1.具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大多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占据思维的主导地位,多以直观感受作为指导思维,多元化的思维同时在思维中运作,共同作用,在小学生中,他们解决一个问题很大部分都是依赖于具体的形象事物,直观简单地进行判断,其次就是依靠于以前的直接经验,一般小学数学初学加减法时,小学生通常都是靠数计数棒来得出答案,不像成人一样直接依赖于抽象的记忆得出答案。小学生由于经历较少,可供依赖的经验也很少,所以在实际思维中,他们的经验模式就是由感受、记忆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其实际生活经验较稀少的限制,一旦所学到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经验模式并不太吻合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应用或者直接套用相类似的经验,以此来解决这个新问题。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是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的,他们缺乏具有强逻辑性、高度理性的推断及判别能力,仅仅依靠他们的印象在整体上去判断和识别一个数学概念。

2.思维模式处于过渡时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思维模式会逐渐从以具象思维占主导转向以抽象思维占主导,其大脑迅速发育,抽象思维在不断成长,伴随生活经历与经验的增多,其抽象思维能力会愈来愈强,最终形成自己的整套思维体系,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正是这一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在不断地理解、判断、推理中过渡。当然,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还很不完善,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被动、经验这两个阶段上,同时也还需要以具体的感性、实物化的认识作为基础,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数学中有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是一门系统的严谨的学科,本身是很抽象的,有着完整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数学这一演绎的理论科学,同时也具备经验的实验科学的一面。这一种数学学科的双重性决定了在数学学习中,应当重视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来推理推导数学理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总体上是呈现出一个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的状态,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小学生必须要能充分运用直观印象,借助实验来形成完整的知觉,积累起丰富的表象,为建立和完成抽思维提供依托和支柱。总结来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数学思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统一,同时也是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整套过程。

3.思维易泛化、僵化

小学生们由于年龄比较小,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无法区别正面与负面,抗干扰能力相对較弱,分析理解能力弱,所以他们对于具有相似性的刺激往往比较容易产生泛化,容易思维僵化,形成定式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用一种固定模式解决相类似的问题,这一模式在短期内很有效,但长此以往,长期应用统一模式就容易产生僵化思维模式,阻碍思维的变通发展,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与灵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在进入学习之后,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进入一个发展高速期,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逐渐由直观具象转向抽象,渐次理解,所以要加强变式教学,这其中的代表教学方法就是“举一反三”法,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在教师的教育及引导下,学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接触更多知识,拓宽知识的广度,经过长时期的积累便会逐渐形成独特的有个性的学习思维及习惯,相比较而言,过程单一、目标直接、结论唯一的教学活动容易带领学生走向僵化思维,但是如果能够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从一个点开始讲解,通过举例子,取类比象,生发触及多种相关或类似的情况,一个知识点就能变化成为一个知识面,小学生也能开阔视野,从这些触发中收获不同的经验,防止思维认识泛化、僵化。

4.思维活动即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切数学知识都是由思维产生的,是思维碰撞所得到的结晶,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经历了疑问、解决疑问这两个阶段的产物,在学习数学的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数学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在国外,有部分的研究说明,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从一种思维结构过渡到另一种思维结构的过程,疑问是数学产生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数学,疑问的不断产生同时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而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就是一个伴随着思维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锻炼一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影响着小学生的长远思维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是一门使人细心的科学,促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明确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为小学学生的自主思维学习提供条件,使他们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学以致用,将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让小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提高其反应速度,大大提升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志亮.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8).

[2]潘爱云.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10,(8).

[3]李规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8).

[4]侯中霞.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5]杨峰梅.小学生数学思维策略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5,(7-8):84-85.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篇9

新塘镇潭泊完小

曾金凤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即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做到既要从学生思维的实际水平出发,又要通过教学促进思维的发展,我想这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内容。几年来我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怎样学习好数学与发展思维关系问题作了一些摸索。

一、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发展

教学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个年龄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而进行思维活动的。这时的学生常常表现按实物计数能力比口头计数能力处于领先地位,实物形象引起的数的表象和联想比数字声音引起的数的表象和联想力更为鲜明、强烈和活泼。特别是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学生思维、语言水平尚低,更需要实物和动作参与,其中加以支持和补充。因此,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遵循以实物计数引入,进而过渡到口头计数,然后再向高一级思维即用抽象思维计数,这是低年级学习数学时的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当我认识了这一思维的发展规律后,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插图外,还根据教材中不同内容和要求,制作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具。

为了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耳、眼、口、脑、手多种器官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还要用脑想,用手做,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接受来自概念的特点,并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三角形这部分知识时,先通过用一根铝丝折成三角形的教具,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必须具有三条边、三个角,再通过平面图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这一基础上,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平面图形,看一看各包含了几个三角形。学生通过自己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动手又动脑,这样不仅增长了他们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以无意记忆向为主向有意记忆发展

记忆是人们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是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并掌握前人积累的大量文化科学知识,是离不开良好的记忆能力的。记忆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无意记忆的高一级的记忆,小学低年级学生是处于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发展的阶段。

因此,我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利用儿童的无意记忆的智力水平,又要通过教学促进有意记忆的发展使记忆能力不断向高一级水平深化。

理解是有意记忆的基础,理解越深透,记忆就越牢固。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处于无意记忆阶段,又要注意讲清概念和算理,使学生对知识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促进学生向有意记忆发展。如在进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时,先通过具体实物,再通过数的计算来讲清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总结出用字母表示出定律:a+b=b+a,(a+b)+c=a+(b+c),进而让学生通过对比操作。如57+49+33、59+47+4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亲自体会一下应用运算定律的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这一定律记忆的深刻性。

三、以顺向思维为主向逆向思维发展

要衡量一个学生智力品质的高低,还应该看这个学生可逆性思维程度如何,当一个学生既能顺向思维又能逆向思维,那么他看问题会更全面、深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训练可逆性思维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常常是贯穿先顺后逆的提问方法:如“学校有小皮球48个,乒乓球120个,两种球一共有多少个?”“两种球一共有168个,其中乒乓球120个,小皮球有多少个?”“小皮球比乒乓球少多少个?”“乒乓球比小皮球多几个?”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当他们解题时,不是简单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了,而是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篇10

英语教师 张婷

首先,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在新学期来临之际加入沣东新城车辆小学,在今天与校领导的见面会上我们对车辆小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校领导对我们新教师的关怀和殷切希望,我们也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和使命。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该如何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

作为一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小学英语老师,我主要从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两方面进行了学习和思考。

一、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

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1、儿童化。

什么是儿童化呢?应该善于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善于将教育的内容儿童化,采取儿童化的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化为儿童的自我教育。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前提是要了解儿童,玩是孩子的天性,会与他们玩的人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关于儿童化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具体、直观、形象,突出一个兴趣。因为教育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高昂的情绪有益于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不然。

儿童的教育与教育工作的儿童化,一要有童趣,要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多开创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二要有情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起儿童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三要风趣,在幽默、诙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儿童受到教育;四要有野趣,多开展户外、野外的活动,让儿童经风雨见世面,领略大自然的美;五要有志趣,着眼于儿童的未来,能从现在教育中得到启示,以利于培养儿童远大的抱负志向。

2、自动化。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当辅导员的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自动化,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理解。小学教育阶段的自动化,应该强调一个自我教育。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孩子们“打着队旗去考察”,“走出去,请进来”,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实地考察,自己访问长辈;自己召开主题会交流汇报,在“听一听、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祖国家乡的认识,自己教育了自己。总之,所谓自动化,就一定要让队员“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同学自己帮,自己的进步自己争,自己的事业自己创”。

3、个性化。

个性特长的培养与发现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现代教育观点,要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让孩子们学会表现自我,就是鼓励他们把四肢五官调动起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地点、条件充分表现。强调个性化,要注重“创造”,要创造性地工作,进行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组织“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革新”活动,锻炼队员们观察、分析、想象、实验、创造等多种能力,使学生个性、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得到发展。

4、艺术化。

用什么好方法能鼓励孩子?怎样的情景最能打动他们的心?如何同有缺点的孩子进行交谈?这些教育与工作确确实实需要艺术。一是语言的运用。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孩子,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自己的语言,说话注意语气、语调等等。二是气氛的组织。鲜红的旗帜,响亮的鼓号,整齐的队伍,庄严的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有了好的气氛能增强教育效果。三是情景的利用。“此时无声胜有声”,应当准确地分析情况,随机应变利用情景,机智有效创设情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特定的教育。四是火候的掌握。组织一项教育活动,如果不恰当提前或延迟了时机,效果就会大折扣,要善于抓住火候,“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让教育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大脑思维最活跃。根据儿童时期的特点,所以我认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一般来说,小学生刚从学龄前的游戏活动进入系统的学习阶段,他们对学习的动机比较模糊,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而兴趣又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性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握好小学生的初步兴趣,这种初步兴趣就是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有一种很强的好奇心,而这种初步兴趣是极不稳定的。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升华为热情和爱好,就要在教学活动中下工夫,要懂得童年期的心理特征,要懂得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不是来源于英语语言本身,更多的则是来自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形式。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形式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那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初步兴趣就会丧失殆尽,更谈不上对英语的热情和爱好了。

2.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

我认为,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学生面前是一名教师,而且更要注意与学生做知心朋友,要使学生觉得你亲切可敬。在教学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教师是语言活动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也是关键作用。教师的思想、教学态度、性格、志趣和情感等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和蔼,平易近人,语言里要流露出安慰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任何训斥、讥笑和讽刺都不利于双边活动的开展,还将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关心、帮助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耐心帮助,同时鼓励他们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使其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培养技能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到,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很弱,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灌输大量的语言知识,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幻灯、录音、录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游戏、英语竞赛、表演、英语歌曲、儿歌等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听力、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要重视英语的基础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些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

在培养习惯方面,教师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听、多说、敢于大胆开口,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另外,书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之一,从小学起教师就应当狠抓学生的书写教学,并常抓不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要起到示范和身教的作用,教师自己的书写首先要做到工整和规范,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有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而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好英语的保证。

上一篇:数字城管中心综治目标责任书下一篇:幼儿园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