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票据融资协议

2024-10-09

商业票据融资协议(精选7篇)

商业票据融资协议 篇1

商业票据融资

什么是商业票据融资

商业票据是一种商业信用工具,指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保证书,即由无担保、可转让的短期期票组成。商业票据融资是指通过商业票据进行融通资金。

商业票据融资的优点[1]

1.公司获取的资金成本低一些大公司发行商业票据,银行的短期借款成本,因为它是直接从投资者处获得资金,部分利润。

2.公司筹资的灵活性强公司在发行商业票据筹资时,时间对资金的需求确定发行量、利率、次数。融资成本通常低于节省了银行赚取的可以根据自己某段

3.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信誉公司有能力发行兑付票据,表明公司有较高信誉,发行后也有利提高公司形象。公司也可借此来向银行争取较好的借贷条件。

4.投资者投资可享有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之利投资者购买公司票据后,可以获取比银行更高的利息收入,票据如经信用评级,银行担保也比较安全,需要资金时也可以把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到二级市场出售,可以取得流动性之便。商业票据融资的特点[2]

一是具有较低的成本,其成本通常要低于银行短期贷款利率。

二是具有灵活方便性,只要发行人和交易商达成书面协议,在约定时期内,发行人可不限次数及不定期发行,以满足自身短期资金的需求。

三是有助于提高发行公司的声誉。商业票据因是无担保的借款,故成为货币市场上的一种标志信誉的工具,能够成功地在市场上出售商业票据是对公司信用形象的最好证明。

商业票据融资的目的[3]

发行商业票据进行融资,一般出于两类根本不同的融资目的:一是弥补季节性的融资需要;二是长期融资。

(一)筹措季节性的短期资金通常一些工业公司发行商业票据的初衷是为公司筹集短期的季节性资金和运营资金。从根本上来说,它为高等级公司提供了一种较银行借款便宜的短期筹资途径。随着80年代美国经济的扩张,各个公司都在寻求增加短期借款以期为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融资。商业票据对于那些能够进入该市场的公司来说更具吸引力,因为在80年代早期,商业票据的筹资成本要比银行借款便宜得多。例如,我们使用30天的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来衡量高信用等级公司的借款成本:1975—1980年间伦敦同业拆放利率与商业票据间的利差为0—60个基本点,1980—1985年间利差逐渐扩大,有时竟超过150个基本点,这就促使中低信用等级的公司能够进入到该市场中来。

(二)满足长期融资的需要通常金融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发行商业票据是为了满足长期融资需要。这似乎和商业票据的性质自相矛盾。但从更广泛的融资战略的角度来看,就很自然了,因为短期借款的成本要低于长期融资成本。如果企业相信现期收益曲线稳定(即有稳定的收益来源),而且短期借款利率低于长期借款利率,那么即使企业真正需要的是长期借款,也应该发行短期商业票据。到期后企业可以再发行一期,通过滚动发行用新债券来偿付旧债券的方法达到长期融资的目的。通过商业票据获得的长期融资具有浮动利率的特点,因为每次滚动发行,发行者都要按当时的市场利率水平重新制定票面利率,而通过利率互换,可以将浮动利率换成固定利率。投资银行通过其商业票据部门帮助企业发行具有浮动利率特点的商业票据,再通过衍生产品部门将其转化成固定利率债务。通过商业票据进行长期融资还有一个长处:即可以随时调整融资规模。当企业在不同时期融资数额有相当大的变动时,可利用这种方式。例如,在汽车销售融资中,某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提供分期付款,一部分货款由借款者(购车者)预付;另一部分货款由车主根据购车协议分期支付。这样,该公司在每期利用发行商业票据为分期付款提供融资时,就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减少发行数额,以反映车主已归还

了多少贷款,通过连续的滚动发行,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发行的规模来判断垫付的资本额。

(三)为其他目的融资在80年代,许多公司还开始把商业票据用于其他目的,如作为过渡性融资(bridge.financing)就是商业票据经常被运用的一种目的。例如,假定一个公司需要一笔长期资金来建造一座工厂或者购买机器设备,该公司不必马上开始筹集所需长期资金,而是可以选择推迟发行(债券)时间,直到资本市场中有利的融资条件出现。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筹集到的资金,一般使用到长期债券开始发行。随着80年代并购活动的增多,商业票据有时会用于过渡性融资来为公司兼并提供资金,进而促进了该市场的发展。

商业票据融资案例

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近几年来,虽然集团没在国内证券市场筹资,但业绩持续增长。企业的资金营运,主要是在国际市场通过商业票据进行的。中集曾于1996、1997年分别发行了5000万美元、7000万美元的1年期无担保商业票据。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外资银行收缩了在亚洲的业务。中集虽然成为金融危机后国内第一家成功续发商业票据的公司,但规模降为5700万美元。为保持集团资金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经过双向选择,2000年中集决定与荷兰银行合作,采用以优质应收账款作支持发行商业票据的ABCP方案。2000年5月与荷兰银行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同,荷兰银行负责安排最高不超过8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这使得中集集团的综合融资成本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贷款利率。中集是第一家将国内业务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公司,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有前提的。首先,公司应收账款质量好,没有一笔呆坏账;其次,中集的客户一般是大客户,大多来自海外,知名度高,资金实力强,信誉有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钟钦.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2.↑ 杨强,陈德如.货币市场与投资(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03月

3.↑ 范学俊.投资银行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

商业票据融资协议 篇2

商业票据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 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缓慢, 阻碍了货币市场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 提出了加快商业票据市场发展进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基本路径,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商业票据作业一种商业信用工具, 是指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 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保证书, 即由无担保, 可转让的短期期票组成。在我国, 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商业票据融资就是企业通过商业票据的转让、买卖以获取资金的一种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融资行为, 企业在流通手段不足时, 签发商业票据是企业自己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同时, 持有未到期票据的企业出现短期资金困难时, 可将手中的票据在市场上交易以获得资金。所以, 相对于资本市场资金融资和银行贷款而言, 票据融资是企业最为便捷的方式。虽然目前我国票据的承兑主体仍然是资信状况较好的大中型企业, 但众多中小企业, 尤其是作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为主的二级供应商均可以成为持票人, 并通过向商业银行办理贴现或向上下游企业转让其手中获取的背书票据, 最终获得资金和原材料等所需资源的支持。以我所在企业为例, 其中10%左右的承兑汇票是以企业本身为承兑方向商业银行开具并支付给供应商, 同时, 在接受用户货款中, 银行承兑汇票所占比例已高达全部来款金额的70%上下, 除极少数部分用于直接贴现偿付工资、福利费等等, 其余则全部通过背书转让方式支付给各类配套企业。因而, 票据贴现和转移支付对于企业来说, 是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 这种融资方式值得中小企业广泛积极地使用。尤其是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商业票据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

商业票据融资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无需以实体财产做抵押和担保, 只以企业自己的声誉、实力、地位以及与地方商业银行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担保, 手续便捷。

2、期限相对较短, 通常情况下商业票据的期限为1~6个月, 某些银行甚至可以借助其转嫁风险, 可以将企业中长期的大额贷款风险通过一张张小额票据化解, 即便银行贴现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 只要它能转贴给另外的商业银行或再贴现, 就不会有资金损失。

3、成本较低。商业票据利率一般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在相对于贷款而言, 对企业的融资成本来说相对不大且更易于流通和有支付保证。

4、其他限制性条款较少, 票据融资方式没有过多的法规限制且无最高额度限制。更为重要的是, 商业票据在流动过程中, 可以不断增值, 产生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货币效应, 因而备受中小型企业青睐;同时, 在当前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情况下, 商业票据不仅可以收取保证金, 其贴现利息和手续费也成为银行获取盈利的主要途径, 此外, 票据融资还可以为银行留住相当数量的老客户, 并提高运营安全性和有效规避风险。商业票据的便捷、低风险、低成本、高流动性以及周转快的诸多优点为欧美发达国家所推崇, 仅以美国为例, 企业票据与银行票据交易量已相当于整个股票交易量, 成为四大融资工具之一。

二、中国商业票据融资现状与问题

(一) 商业票据融资受长期固有体制的制约, 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与市场功能定位偏差的主观原因。

1、商业票据融资工具种类及数量

单一, 现有监管法规中只规定了银行本票;汇票中银行承兑汇票所占比重约为95%, 商业承兑汇票为5%;在交易性商业票据中, 两者的比例为87:13。这种单一性的融资工具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与美国、欧盟等先进经济体中几大融资工具并存且协调发展的状况差距较大。

2、仅有的商业票据功能局限于结算业务。

商业票据在市场经济主体下更多地成为发票人融资的债务凭证, 这正是商业票据功能的最终体现, 与之对应的商业票据市场应定位于短期资金融通场所。而在我国单一票据工具及强调票据背后真实贸易和债权债务关系的现有体制下, 商业票据的融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3、商业票据业务经营模式落后。

票据业务的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捷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适应于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模式运作的大趋势, 与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 (如股票、债券市场) 相比较, 票据市场表现为断裂分离状况, 局部性、区域化特征明显, 涉及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

4、缺乏统一的全国商业票据融资平台和市场。

我国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的票据中心, 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 出现了各地人民银行优先办理本地票据贴现, 而对外地转贴现票据进行限制办理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本人所在企业票据融资业务中也时常发生。

5、专业化票据中介机构缺乏。

发达国家如日本的短资公司和英国的票据贴现行, 都为企业商业票据提供了授信支持和中介服务并有效了降低了银企风险, 而我国的票据市场中介机构和窗口设立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部, 没有利用金融市场上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对票据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散。

6、票据业务处理手段原始落后。

票据的一级市场形成较晚缺乏市场基础, 票据流通市场局限在系统和局部范围之内, 票据签发、承兑、背书转让和贴现流程还未摆脱手工操作, 与信息比, 无纸化的发展趋势仍有不小的差距。实物票据的存在制约和限制了统一登记保管和交易清算体系的建立, 差错率和风险较大。

(二) 社会整体信用体系和制度缺失使金融风险不断发生, 客观上阻碍了我国商业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

1、企业信用状况低下。

企业信用就是指一个企业履行自身承诺的能力与意愿, 其中包括了企业履行承诺的历史记录, 体现在银行票据融资业务方面, 企业信用即为企业到期支付资金的意愿和能力, 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当然容易获得票据融资支持, 银行也会对其充满信心。由此看来, 信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制约着商业票据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 在当前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有效建立的现实情况下, 制约了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 而由于部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较差, 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 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 即使信用好的企业签发的票据也同样难以被接受。

2、信用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

从目前票据的交易品种上看, 商业承兑汇票所占重较小, 企业仍主要利用银行信用进行融资。从票据交易主体来看, 商业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 众多的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有限。因此, 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 使商业银行成为票据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推动商业信用票据化和扩大票据融资。

整体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的缺失, 造成了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的极不正常, 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有限, 经营业绩不佳, 加之为了套取票据和贴现不惜提供虚假交易记录和相关资料, 使商业银行防不胜防;另一方面, 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信用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也亟待提高, 当前出现的多起商业银行金融大案也充分暴露了银行内部对票据业务风险的控制、监督、稽核程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弊端, 甚至会出现极个别银行内部人员与企业串通, 恶意实施票据欺诈, 违规进行票据业务操作的不良行为。

商业信用的现状使票据融资市场的参与主体企业一方关心自己的票据到银行能不能贴现, 银行一方关心的是办理贴现有没有可靠的承兑和担保, 同时管理决策部门担心票据市场搞大了会出现大规模的挤兑风险。因此, 目前票据市场产生了三大孤岛效应, 票据类型孤岛:商业承兑汇票大多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企业类型孤岛:中小企业受到极大的冷遇;地域孤岛:欠发达地区的票据信用度大打折扣。

(三) 现行票据法律条文存在着严重缺陷, 同时监管手段和处罚力度不够使商业票据融资的“瓶颈”问题无法突破

首先, 票据法自身存在着理论误区, 把早己过时的“真实票据原则”作为立法基础, 将融资性票据排斥在商业票据之外。不可否认, 票据法的这种规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确定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真实性审查在控制票据信用扩张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并且增加了票据业务办理成本和监管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票据市场制度的扭曲, 使商业票据的短期融资功能得不到发挥。因此, 关于真实交易背景的规定不予取消, 就无法为融资性票据的发展扫清法律障碍, 并且无法与国际通行票据的法律接轨。

其次, 票据业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不严或执行困难。一是监管部门处理票据业务方面的违规问题, 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 存在事实上的法律白区和真空状态:二是有关部门对票据诈骗犯罪查处不严, 打击力度不够。《票据法》第103条规定“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票据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由于票据的高速流动性, “故意使用”的法律认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困难, 造成假票、空头票、克隆票屡屡得手且获利丰厚。票据违法行为的“风险成本”太低。此外, 在当前商业票据市场中, 对票据的任意性解释和恶意的抗辩屡见不鲜, 本人在工作实践中多次遇到诸如票据到期, 某些企业以单位会计‘请假未上班为由就可以不付款, 或者以商品入库数量不够就不付款, 有的甚至以账户无款就拒付的种种不正常现象。这种票据法律观念的淡薄和对票据法律准则的践踏, 导致票据市场低效, 无序以至积重难返。

三、我国商业票据融资的现实路径

(一) 大力推进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

在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市场中的份额, 推动银行票据与商业票据的均衡发展, 具体的做法: (1) 选择资信状况好的企业群体进行推广商业票据的试点, 初步形成商业票据在单一产业链中的循环; (2) 以比为带动, 在典型企业实施、推行商业票据成熟的基础上, 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 如西安、郑州、武汉等地推广使用商业票据, 使之渗透到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 成为企业支付结算和融资的重要手段; (3) 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商业承兑汇票, 使之成为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

(二) 完善票据功能, 以健全市场参

与主体为重点, 促进票据市场工具向多样化发展。有选择地开办融资性票据, 逐步放松商业票据必须具有真实性记录背景的要求, 推动票据立法的完善和修订, 具体仍然以采用在区域信用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 积累经验后, 尝试建立和培育规范、高效的融资性票据市场。

(三) 拓展票据市场中介机构, 提高商业票据市场运作效率。

借鉴英国贴现所、日本短期融资公司、台湾票券公司的有益经验, 成立专业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票据公司, 以充分发挥其具有更大经营动力、业务集中高效、风险相对分散的优势。票据公司的组织模式, 可由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控股, 也可由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或经严格审查的大型企业联合参股组成有限责任公司, 还可组成全社会广泛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业务范围, 可考虑先经营票据的贴现、转贴现等二级市场业务, 待市场条件成熟后逐步扩展到一级市场业务, 甚至可以扩展为兼营货币市场子市场业务的综合性机构。

(四) 着力打造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保

障机制和培育票据市场发展的保障环境。健全信用数据在一定程序上的开放制度并保障其连续性、真实性, 搭建征信数据统一检索和发布平台, 推动企业票据融资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建设, 在不断打破部门封锁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社会开放的信息检索系统, 同时, 该平台还要对不良资信企业的失信行为给予披露。

(五) 优化票据市场发展的技术支撑,

一是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无纸化、电子化和网络化, 以达到资源共享, 提高效率和防范风险的目的;二是增强票据鉴别能力, 银行应加强商业票据防伪反假的技术措施, 设计与开发高质量、高速度的与票据业务发展相对配套的软件系统;三是提高票据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 不断增强票据业务的产品开发、市场拓展、风险控制技能, 更有效地确保票据融资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商业票据融资协议 篇3

近年来,银企双方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推动了票据融资业务的迅速发展,自从2009年银行间交易协会推出集合票据融资方式以来,众多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短期融资难的问题,但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压力十分明显。在商业银行利润来源中,中间业务是紧随资本业务、负债业务之后的重要盈利手段,随着国内资金链的进一步收紧,商业银行一味靠存贷差的利息差空间逐渐减少,此时低成本的票据融资业务已成为目前众多商业银行不错的选择,但随之产生的票据融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需要研究其风险防范。

一、我国票据融资的现状与种类

我国自从1999年扩大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范围以来,票据融资规模日益扩大,速度也很快,以2012年为例,全国金融机构共承兑商业汇票16.2万亿元人民币,至2012年12月底,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总额达7.9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国家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因而,很多商业银行都把票据融资看成是一块利润丰厚的大蛋糕,不断创新票据融资的方式,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共发行集合票据36支,主要涉及现代农业、高科技制造业、生物工程等行业,票据融资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另外,由于票据融资具有高收益率的特点,又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其参与主体日趋多样化,从原来的票据签发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成为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专营机构、各类财务公司,包括政府也在票据融资业务中广泛介入。商业银行作为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牵头人,应该为发行票据做好宣传工作并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尽可能地给予一些配套优惠政策,对保证金给予补贴,事后对获得票据融资的企业进行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目前我国票据融资已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局面,总体来讲,主要包括三个类型。

(一)票据贴现

众多中小企业利用票据融资,主要是当企业现金不足时,将已承兑过的远期票据按照一定的协议转让给银行,银行根据票据所载金额扣除贴现息后将金额付给企业,银行在获得票据贴现业务手续费及利息收入的同时,中小企业同时也获得了即期的资金周转。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净款=票面金额-贴现息

贴现息=票面金额×贴现天数/365×贴现率

以一张票面金额为100万元,100天后到期的远期承兑汇票为例,如果此时商业银行的贴现率为5%,中小企业为了提前获得资金融通,可以将该汇票向银行提出贴现申请,银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6个月的贴现息为:100万×100/365×5%=13699元,扣除贴现息后企业能提前获得资金为:100万-13699=98.6301万元。这种将“死钱”变成“活钱”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

(二)票据质押融资

通过票据质押取得贷款,按我国《担保法》、《物权法》和《票据法》的规定,只要是合格的票据均可以进行质押获得贷款。由于《票据法》中规定,票据具有无因性的特点,票据持有者不必通知前手,在票据到期时,就可以行使票据权利要求债务人付款。其融资模式可以根据《票据法》中的规定,通过背书进行质押,其额度、期限等内容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实力等综合因素来衡量。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更是代表着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很多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都愿意接受中小企业的票据质押,相对来讲,其手续费及利率相对较高。通过签订质押合同,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比票据面额更高的资金额度,对于急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讲,是一种操作简便、容易实现质权的方式。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票据融资

这种方式主要以由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信用评级机构一起对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评级,由受托机构在债券市场对该种资产发行远期票据,企业在短期内就可有大量资金注入,投资方到期获得回报。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领先的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在这种优良的环境下加大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我国专利法也规定,专利、发明创造和外观设计可以获得国家的保护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专利为例,2012年华为以4231个排名首位,之后依次分别是中兴通讯、中石油、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深圳)、松下、索尼、腾讯、联想、三星电子和通用电器,国内企业发明专利逐年提升。在欧美发达国家,凭借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强大支撑,这种以专利等方式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已经非常普遍,其具有违约率低、流动性强等的优点,深受众多欧美企业的欢迎,目前,我国也逐渐具备了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条件,未来这种新型的票据融资方式会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手段。

二、票据融资的风险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产生的诈骗风险

票据业务给中小企业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企业瞄准了商业银行审查过程中不够仔细严谨的漏洞,个别工作人员出于私心利用银行制度上的漏洞,勾结不法分子联合作案骗取银行金钱。以2010年轰动全国的齐鲁银行“12.06”案件为例,银行工作人员就是利用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与案件主犯刘某勾结,通过伪造金融票据多次骗取资金,并通过伪造的手续和企业印鉴,以目标存款为担保,办理等额的第三方存单进行质押贷款,从银行套取贷款用于投资,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共骗取银行资金达101.3亿元人民币,刘某的行为也构成贷款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票据诈骗罪、诈骗罪,四罪分别判处无期徒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虽经多方努力追回大部分资金,但仍有至少20亿元无法查明下落,齐鲁银行显然是这次案件的最大受害者,同时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洗钱等行为的融资性风险

由于目前在票据融资过程中,通常使用纸质交易,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进行洗钱等诈骗行为。主要表现为:无真实贸易背景、无效合同、超合同金额或期限签发和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重复使用或伪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办理贴现和质押业务。2011年5月,发生在上海的一起非法银行承兑汇票洗钱行为引起了金融业界的重视,李某通过商业银行使用纸质交易的漏洞,使用伪造的增值税发票和汇票,开立超过实际合同金额近10倍的数目向银行要求承兑,由于两家银行身处异地,银行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对李某提供的票据审查不严格,最终导致近2000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三)民间票据融资的不规范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因为票据融资的便利性,再加上确实有利可图,一些民间机构包括个人纷纷加入到票据融资的队伍中来,这不仅扰乱了票据融资的正常秩序,更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2013年初临近春节,一些个人想借承兑汇票赚点钱过年,江苏省无锡市的张先生把100万元高利借出,但没想到借款人用于抵押的承兑汇票是假的,最终张先生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白白损失100万元,还要配合公安机关一起抓捕犯罪分子。由于民间票据融资的程序没有象商业银行一样规范化,因此,在交易管理时有很多的风险,更多时候是朋友介绍等方式进行,民间票据融资的存在对商业银行正常的票据经营业务是个不小的冲击,同时也会使国内票据市场毫无秩序。

(四)信用评级机构不发达

强大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保障,但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信用程度不高的状况,企业信用评级通常可以分为3A、2A、A、3B、2B、B、3C、2C、C三 等九级。我国目前信用评级机构从实力上来看显然无法与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知名的机构相比,大部分都是地方性的,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大公国际、联合资信、远东资信和中国诚信,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相当有限。银行在判断一些中小企业信用级别时更多的是查看账户往来情况等基本信息,从专业性的角度看无法全方位的对企业做出判断,于是一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往往采用非法手段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从而为票据融资创造良好的信用额度。以联化科技公司2011年发行的债券为例,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等级为2A级,最终为该企业获得了2.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很明显,这是利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不发达而得到虚高的信用级别,最终由于该企业经营不善,无法达成最初募集资金时承诺的投资回报率,给银行和投资者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票据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内部管理

对票据融资的风险防范,制度是保障,防止类似齐鲁银行利用内部管理不完善诈骗上百亿元人民币的特大金融案件再次发生。首先,商业银行应建立相互制约、责权明确的现代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要对票据融资事前、事中进行反复核对,对于从事票据融资业务的银行经办人员实行一人办理、另一人确认、部门经理签字的程序,一旦遇到金额特别巨大的票据,需由分管行领导确认方可办理,而且在事后还要进行监督检查,抽查已经发生过的票据融资案例;其次,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大赛,交流在平时票据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通过相互间对票据融资的理解,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对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的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作为年底考核的主要依据,不断提高员工加强能力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二)推广使用电子票据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使用票据鉴别仪器已经成为众多银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票据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弥补在运送过程中的时间和风险,另外,由于现代网络的普及,密押和印鉴可以取代人工签名,推广使用电子票据可以大大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未来需要完善的是逐步提高电子票据防伪技术,防止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密押和印鉴实施票据诈骗,并逐步实现票据业务自动化处理,商业银行可以主动向企业推荐使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实现银行与企业的信息共享,改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也可以利用这种系统实现对企业的集中管理,用电子化的方式完成对票据融资的审核、办理及事后的实时监控,改善监管手段,减少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最终实现票据网络的全国统一。

(三)完善民间票据融资的规范性

随着票据融资业务参与主体的扩大,特别是民间资本大胆地投入进来,“堵”不如“疏”,可以借鉴美国金融市场的经验,规定如果民间资本参与票据融资,应对相应的利率、手续费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为了减少给正常的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人民银行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要求参与票据融资的个人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的手续费和保证金,从而与商业银行共同分享利益所得,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另外,应完善现行的票据法内容,对于非法参与票据融资的个人加大惩罚力度,商业银行可以在账户上冻结其资金,并通过全国联网列为黑名单,减少其在未来票据业务方面的优惠,情节特别严重的可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快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融资性票据 篇4

(重定向自票据融资)融资性票据(Notes financing)

融资性票据的概念

融资性票据是指票据持有人通过非贸易的方式取得商业汇票,并以该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实现融资目的。融资性票据贴现后的资金往往被用于投资或偿债,因此在汇票到期后,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银行或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银行将会面临因出票人兑付违约而导致的信用风险。据央行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票据贴现累计发生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68%;但代表实体经济中运行的货币量M1的3月底余额却低于2005年末余额,显然,这些新增的票据贴现后的资金有相当多部分并没有流向M1,而是流向代表虚拟资本的M2(2006年3月底M2余额较2005年末余额增长1.17万亿元),该信息表明,融资性票据是形成当前贷款和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的因素之一,同时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流向了股票市场或期货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央行和银监会对此都予以高度关注。

[编辑] 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融资性票据的严格定义应该是指该票据的产生缺乏贸易背景,使该票据缺乏自偿性。因此,融资性票据产生于出票环节,而不是转让环节;或者说产生于承兑环节,而不是贴现环节。出票人签发商业汇票即伴随商业信用的产生,若经银行承兑,则伴随银行信用的产生。票据究竟是贸易性的还是融资性的,完全取决于出票时的交易用途,贸易项下的票据,到期时能用商品回笼款来进行自偿;被用作投资或偿债的融资性票据,到期时因缺乏自偿性而给兑付带来不确定性。

一份因真实贸易而产生的票据,即使在之后某个转让环节中成为无贸易的融资性交易(如用于偿债),银行并为持票人办理了贴现,也不会对承兑银行构成风险或扩大货币投放。因为,此票据是基于真实贸易而产生,通过商品的流通具有自偿性;再则,票据前手与持票人虽属融资性交易,但如由前手向银行贴现(更符合贴现政策,因前手与再前手具有贸易交易)后将资金划转给持票人,与持票人向银行贴现取得资金,从货币投放的角度看,两者是完全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转让后的票据不应该存在融资性票据之说。当然下例情况例外,出票人与收款人为关联企业,为借贷交易而签发融资性票据,但因双方无关联交易而无法贴现,收款人遂将票据转让与其有关联交易的子公司,子公司作为持票人并提供合法但与该票据实际并无关联的发票与合同向银行办理了贴现,再将贴现款划转与前手。此类融资性票据看似转让后产生,其实仍在出票环节生成,只是借助于转让环节,实现贴现融资目的。

发生在分公司与母公司间的票据背书转让,母公司持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时,提交的却是分公司与票据前手交易的发票和合同或母公司直接开给分公司票据前手的发票和合同。看似不匹配,但却是真实和合法的,因为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的会计核算,其对外的一切销售交易和票据受让本身就视同为母公司的行为。如果母公司申请贴现时提供的是母公司开给分公司的发票,则是不合理的,因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不存在真实的销售。

融资性票据一定是发生在两个关联企业之间。这是因为,融资性票据的受让本是一种借贷交易,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很难想象两个无控股关系的企业会以票据受让的形式进行资金借贷,即使确有必要,贷款方也会以借据伴随资金划付的形式进行,以完成法律意义上的给付履行。而在关联企业之间,许多民营企业为谋求融资能力,往往利用控股子公司的关系,将子公司的产品销售给母公司,再由母公司销售给购货方,以此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独立报表上,造成各自都有自己的资产额和销售额的会计信息假象,以此获得银行重复授信。因此在这类关联企业之间,完全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合法的、真实的增值税发票和交易合同,但这些发票和合同与融资性票据的给付却无任何对价关系,所以通过票据贴现必须提供发票和合同等形式要件并不能有效约束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编辑] 融资性票据存在的原因

和一般贷款相比,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获取资金的成本低。目前,我国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对贷款利率实行最低限制,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基本市场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一般情况下,贴现利率比贷款利率低2到3个百分点。这样,加上银行承兑汇票万分之五的开票手续费,融资性票据获取资金的成本大大低于一般贷款,造成企业从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出发,编造贸易背景,获取银行贴现资金。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资金的使用易于逃避银行及监管部门的监控。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主要风险在开票行,融资性票据贴现资金相当于开票行的信贷资金,贴现行通过查询证实了票据的真实性后,贴现资金基本没有风险,一般被视为企业自有资金,贴现行基本不对贴现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尤其是企业在异地他行贴现。这样,融资性票据贴现资金使用很容易逃避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监控,为企业不受限制地随意使用。

银行自身面对竞争采取的自我保护需要。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大客户和优质客户,主动为他们开立融资性银行承兑汇票,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银行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采取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办法,帮助客户到其他银行获取贴现资金。

票据业务不仅能为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还能方便地成为银行调节流动性和控制资产规模的手段。银行在资金宽裕时进行贴现和买入性转贴现,在资金紧张时进行卖出性转贴现或再贴现以获取资金,在获取收益的同时还改善了银行的资产结构。分支行还可以利用贴现和转贴现方便地进行规模控制,以应付上级行的指标考核。另外,由于贴现资产不进入存贷比考核范围,银行便利用贴现和转贴现来突破监管当局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监管当局在对真实贸易背景控制上缺乏比较有效的手段,也客观上导致了融资性票据的增多。目前,在对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方面,主动权在银行,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在开票时要对贸易合同进行检查,事后企业要补备增值税发票,贴现时也要求审查商品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并从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三者的日期和金额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控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但事实上,由于现实贸易结算方式的复杂性,所有这些形式要件即便在真实的情况下,也并不能完全证实一笔银行承兑汇票背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这样,监管当局对真实贸易背景的要求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措施。

[编辑] 融资性票据的作用

为健全中国的金融市场,全面提升国内金融基础市场发展水平,央行已将加快票据市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而对票据融资性的逐步开拓将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所称的融资性,已不仅指目前建立在真实交易背景上的票据承兑、票据(转)贴现等形式,还包括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发行与买卖。

票据融资性功能的开发,一是可以丰富企业的短期融资手段,避免目前企业短期性融资过度倚重银行贷款的局面,选择有实力与信誉的企业通过商业票据市场融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营运效率,特别是为企业资本运作提供有效支持;二是可以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票据因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良好结合会成为众多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等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有效的资产组合管理;三是有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贯彻,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仅可为央行再贴现政策执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央行可以直接利用票据的融资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达到回笼资金、调节货币供求的目的。

[编辑] 票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及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应以真实、合法的商业交易为基础,而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显而易见,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是禁止纯粹融资性票据的。当然从释放自有资金的角度讲,通过签发出票、背书转让实现的票据支付功能本身也蕴涵了融资功能。现在以“票据贴现”为名义的票据融资普遍存在,不仅银行、企业乐于从事和参与票据贴现业务,还陆续诞生了为数不少的专门提供票据融资中介服务的公司(“票据掮客”)。

正常情况下,票据融资会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一方面,银行通过提供票据贴现服务既可以向持票人、出票人分别收取一定的贴现利息和手续费(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应按票面金额的万分之五向承兑银行交纳手续费),又可以从出票人处吸纳一定的存款(依据不同信用等级收取不等的承兑保证金,通常为票面金额的30%),还可以持票向其他银行办理转贴现或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另一方面,因贴现率远低于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融资代价和难度相对较小,持票人通过贴现可以及时获得现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成本,甚至还可规避汇率风险。

但最近几年票据融资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屡屡出现银行违规操作和诈骗银行的现象。通常的操作手法是,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关联企业(或是关系密切,建立了某种默契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签订并无真实交易关系的虚假合同,备齐银行审查所需全套文件、单证,然后由一家企业申请银行开立承兑汇票,由另一家企业申请贴现,从而套取银行资金。个别企业专门为此成立 “皮包公司”,专事这类灰色操作,事后即销毁资料并注销公司;亦有个别作为出票人的企业到期表示“无力足额交存票款”,从而寻求与银行达成妥协,转为短期贷款,以此达到持续套取银行信用的目的;更甚者,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勾结,利用伪造、变造的银行承兑汇票套现。现在另有一种“融资公司”,其操作模式更为多元化,其可以为客户垫付承兑保证金,同时协助客户向银行申请开立承兑汇票,客户再用贴现所得款项归还“融资公司”垫付的承兑保证金,同时支持一笔手续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9月5日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对票据贴现事项做了较大幅度调整:(1)明确规定商业汇票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由承兑行和贴现行负责审核,转贴现行和再贴现行(中国人民银行)只负责审核票据的要式性和文义性是否合规;(2)贴现申请人应向银行提供的单证范围由增值税发票扩展至普通发票。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扩大了可以进行票据融资的企业范围,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或许还昭示着融资性票据的逐步松绑。

[编辑] 票据政策性融资功能的开发

所谓政策性融资功能,是出于政策性用途目的而发行、买卖票据。依据融资用途,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完全是利用票据的融资性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传统上有央行的再贴现,通过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反映央行的政策意图。中央银行票据的出现则是发挥票据政策性融资功能的一个良好例证。引入中央银行票据替代回购品种,既大大增加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又在客观上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短期化国债品种,加强了对市场的利率牵引功能。

二是为筹集与长期性资金配套使用的短期周转资金而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或买卖票据。目前的政策性银行主要依靠发行中长期政策性金融债来满足其资金需求,弥补其短期头寸不足仅仅是通过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和债券回购来操作。政策性金融票据能否成为政策性银行的另一短期流动性资金融通手段值得研究。另外,政策性银行(包括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探索利用票据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编辑] 票据商业性融资功能的开发

相对于政策性融资,票据商业性融资功能的开发将是前景更为广阔、市场更为巨大、风险也更为显著的领域。不具备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发行在国内目前还是禁区,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不排除纯融资票据出现的可能。具体来说,拓展票据的商业性融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允许企业直接发行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由经营良好、声誉较高的公司发行的一种短期性融资票据,期限通常为1个月,但也可以短至隔夜,长至270天。商业票据融资成本低、周转速度快,是国外盛行的一种短期融资方式,但对市场环境和企业信誉要求很高,一旦监管不慎,整个社会资金链断裂,风险不言而喻。

二是尝试利用商业票据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手段。即将账面资产经由发行商业票据转化为现金流,达到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我国企业对这一做法已有所尝试,但由于国内法规及市场环境尚不健全,票据市场不发达,在国内运用这种方式的难度较大,构造完全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结构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是构建参与者广泛、场内与场外交易相结合的票据交易市场。逐步扩大票据二级市场参与者范围,建立一个包括央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企事业法人乃至个人投资者在内的票据交易市场。集中性的市场组织与分散性的场外交易相结合,鼓励转贴现与票据转让行为,为融资性票据投资者提供专业、规范的交易场所,为发行票据的流通提供便利。在美国,票据交易市场相当发达,早在80年代,该国票据市场的交易额就与股票市场的交易额相当。而国内作为货币市场子市场之一,票据二级市场还处于一个分散、自发的状态,参与者主要为商业银行,且缺乏统一的市场组织和规则。

票据融资性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可采取的做法包括:在一些区域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开展试点,并选择一些资信情况较好、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流量稳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或大型企业率先做发行短期商业票据的尝试;建立票据发行审核机制和信用评级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力量;设立票据发行机构的主管银行制度,由企业的基本开户行负责对发票企业的日常监控,对企业票据性融资实行比例限制等等。

[编辑] 商行在票据融资功能开发中的角色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是短期性资金的主要供应主体,票据融资功能的深度挖掘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必将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业务构成冲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业银行介入票据市场的层面,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商机。具体说来,商业银行可以在票据市场的发展中扮演如下角色:

一是作为承兑人、承销人介入票据一级市场。商业银行既可以为经选择的企业签发票据提供传统意义的承兑业务,也可以为有意采取发行商业票据融资的企业担当承销商,充分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完全的金融服务,从中不仅可获得中间业务收入,而且可获得现金流量的沉淀,缓解资产业务的损失。

二是作为投资人、经纪人和做市商参与票据二级市场。商业银行在票据二级市场上具备其它经营机构无法比拟的传统优势,随着整个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必将水涨船高;而一旦全国统一的集中性票据市场建立起来,商业银行还可能办理票据代理买卖、票据自营、票据做市商等业务,获得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三是作为监督人促进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票据融资性功能的开发不可避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信用体系尚不发达、信用意识尚且薄弱的国内市场,一旦监控不慎,融资票据的盲目放开和发展将酿成极大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做好内部风险控制,规避票据业务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对发票企业、市场运转的日常监督工作。

四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融资性票据的发展积极推动业务创新。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面对票据理论先进、票据业务品种繁多的外资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在票据业务上更处于劣势,不利于全方位参与市场竞争。国内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在现有体制框架内积极寻求票据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市场环境,争取票据的融资性功能发展在体制上能有所突破,从而带动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编辑] 融资性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本质区别

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如果不伴随贴现行为,则属于在银行信用保证下的商业信用,是供货企业对购货企业的资金融通。汇票到期,由银行从申请开票企业账户扣划资金进行兑付,如果开票企业账户资金不够,则形成银行垫款,直接成为银行对开票企业的逾期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一经贴现,就将商业信用直接转化成了银行信用,相当于开票银行给购货企业发放贷款,其用途是支付了供货企业的货款,这个时候,贴现资金实质上相当于贴现企业的自有资金,原则上可由该企业自由合法支配。而融资性票据由于其目的是低成本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总是伴随着贴现行为,因此,其实质在一开始就相当于开票行承担主要风险和对申请开票企业的一般贷款行为,贴现资金不管是由申请开票企业使用,还是持票贴现企业使用,银行都必须根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用途进行监督控制。

[编辑] 发展票据融资的建议

1、实行承兑费率

银行承兑作为一项非资产类的表外业务,虽然无须占用资金,但却承担了票据业务链中的所有信用风险,故须耗费大量的风险资本,按照授信资产收益必须至少提取 1%的拨备后才能覆盖风险损失的标准,实行承兑费率最低限额的利率管理政策,使承兑收益能够覆盖承兑风险损失,使体现风险溢价后的票据融资成本与贷款融资成本达到合理的均衡结构状态。

2、推出商业本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融资模式的多元化,融资性票据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必然性,因此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国际上惯例,商业汇票被用于贸易项下的债权凭证,商业本票被用于融资项下的债权凭证。建议推出商业本票,资信级别高的出票人可在银行授信额度之内,签发商业本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商业本票因具有流动性,因此商业本票融资较贷款融资可具有较低成本的优势;银行借助商业本票可提高信贷资产票据化的比重,有利于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促进票据市场的活跃度。

3、推行附息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作为一种具有流通转让、支付功能的票据形态的货币,出票人应当为运用票据信用,节省货币资金支出而付出必要的利息费用。建议推行附息商业汇票,附有利息的商业汇票将更具有流通价值和投资价值,使持票人更易接受;适量提高出票人的融资成本,也可相应减少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4、在银行承兑环节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环节上把好关

审核融资性票据既然起始于出票环节,商业银行就应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或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环节,严格把好审核关。对出票人与收款人之间存在控股关系和转销售交易关系的票据,不予承兑或贴现。对具有票据来源单

协议付息票据贴现业务协议 篇5

甲方向丙方申请承兑汇票贴现并于年月日向丙方提交书面《贴现申请书》,甲、乙、丙三方经协商达成如下一致条款并愿遵照执行:

第一条:贴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内容: 汇票号码:汇票金额:出票人:承兑人:出票日期:到期日期:

第二条:贴现期限:从贴现之日起到商业汇票到期之日止,即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共计天。

第三条: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前1日的利息中甲方应承但的利息计算。

第四条:贴现率为,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如遇国家调整利率,本协议项下贴现利率不作调整。

第五条:贴现利息(大写):

第六条:如承兑人在异地,贴现期限、贴现利息的计算均应另加三天的划款日期。

第七条:利息承担。甲乙双方同意并确认按以下比例分别承担贴现利息:甲方承担贴现利息的%,乙方承担贴现利息的%,即甲方承担元,乙方承担元。

第八条:甲方陈述并保证:

1.向丙方申请贴现的商业汇票,向丙方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交易合同、商品发运单以及其他材料是真实的。

2.甲方取得前款所述的商业汇票是合法的,并具有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作基础。

第九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申请贴现时应向丙方提交经其背书的未到期的商业汇票、甲方与乙方之间与该商业汇票有关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交易合同、商品发运单据,并根据丙方要求提交甲方企业设立情况、资信、财务状况等资料。

2.贴现时甲方应真实有效的完成票据转让的背书行为,并不得附加任何条件。

3.甲方应保证所申请贴现得商业汇票背书的连续性和其前手背书的真实性。

第十条:乙方陈述并保证:

1.乙方与甲方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行为。

2.乙方保证其交与甲方的商业汇票有效合法。

第十一条:乙方的权利义务:

1.应丙方要求向丙方提供企业的设立情况、资信证明、财产状况等资料。

2.乙方应在丙方开立企业账户并存入元保证金;

3.乙方授权丙方将其承担的贴现利息份额直接借记其在丙方的结算账户。第十二条:丙方的权利义务:

1.在本协议生效后,丙方应及时将实付贴现金额划入甲方指定的账户。

2.商业汇票贴现后到汇票到期前如遇承兑人宣告破产或被责令终止业务或在汇票到期时拒绝付款(包括全部或部分),丙方对甲方行使追索权时有权要求甲方支付下列金额及其费用:

(1)被拒绝付款的汇票票面金额;

(2)汇票票面金额自到期日起至清偿日止,按每天万分之计算利息;

(3)丙方行使追索权时所支出的费用,包括诉讼费、交通费、通讯费及律师费等费用;

(4)赔偿其他经济损失。

3、丙方向甲方追索票款时,可从甲方在丙方开立的账户中直接收取。

第十三条甲、乙、丙三方在履行本协议中如发生纠纷,应先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可在丙方所在地法院起诉。

第十四条计算贴现利息及实付贴现金额的贴现凭证为本协议的附件。第十五条:本协议一式份,甲方执份,乙方执份,丙方执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六条:本协议自甲、乙、丙三方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章并加盖公章后生效。

第十七条:本协议于年月日于签订。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

我国票据市场融资为何明显升温 篇6

关键词:票据融资 票据市场

目前,人们的融资注意力都放在股票、债券,或者银行贷款上,对于票据市场融资、票据市场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其实,票据市场有多种功能,它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何为票据市场

票据市场,指的是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这个市场按票据发行主体来划分,有银行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按资金属性来划分,有商业票据市场和融资票据市场;按交易方式来划分,有票据发行市场、票据承兑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资金融通的特点是:期限短、数额小、交易灵活、参与者众多、风险易于控制,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大众化、基础性的市场。

中国的票据市场,明清时代曾有相当的规模。解放初期,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仍然广泛使用票据,只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实行信用集中,取消商业信用,以银行结算划拨取代商业票据。从此,票据融资和票据市场的概念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消失。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重新推行“三票一卡”,试图把银行结算转移到以商业票据融资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但实施中阻力很大,一度不得不重新恢复“托收承付结算”。到1996年,人民银行再度倡导发展票据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票据融资逐步升温,各商业银行也争相开办票据贴现业务,不少大中型企业从中体验到了票据融资的特点和优点,票据业务受到普遍欢迎,市场交易量有了明显的进展,票据市场初露头角。

发展票据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票据市场的本质是商业信用,用现代金融学语言,就是指企业间的直接融资。票据市场的重要性,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集中表现在人们融资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发展股票、债券,或者银行贷款之上,至于票据市场融资,只作为一种权宜之计,或者是作为应急手段而已。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票据市场的功能定位问题。目前,企业要从银行得到贷款不那么容易,发行股票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发行企业债券也不会如愿以偿,那么企业融资的出路在哪?尤其是中小企业怎么样才能得到社会融资支持呢?一方面,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大增,另一方面许多企业、许多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筹资无门,导致了市场融资关系板结状态。今天的市场板结,同改革开放以前的限制商业信用,似乎并不相关联,然而实际上有内在联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银行信贷取代商业信用,直接信用被人为地封杀;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又产生了以股票和债券(国债)市场替代商业信用的倾向,票据融资被人冷眼相待。所以,就不得不回到一个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初始条件问题:票据市场是不是金融市场的发祥之地?发展金融市场能不能逾越票据市场这个发展阶段?有人说美国就没有票据市场,其实不然。美国企业的融资构成中,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可转让定期存单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从票据的发展历史进程来说,是先有产品交换后有货币,先有货币后有商业票据,先有商业票据后有股票。票据融资是从商品和劳务交易中以双方的延付行为为基础衍生的信用形式,是双方在平等、自愿、互利的条件下,提供的融资与融物的直接信用。这种信用行为以及由此而创造出来的融资工具,逐渐成为一种规范的交易对象和一套公共规则,并演化为一种特定形态的市场融资制度。我们现在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如果超越票据市场这一个必要阶段去建立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市场,这种市场结构就远离了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融资机会。经过6年多的时间,到2002年,商业票据年末未到期额(余额)达到了7347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十几倍,然而,这样的规模,只相当于国债余额的47%。商业票据的交易总量,2002年最好的估计是25000亿元,也只相当于国债交易额的21%,大体上同股票市场交易最清淡的2002年股票交易额相等。至于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余额只有5200亿元,只相当于同期贷款的4%。这种交易的规模和格局,真实地反映了票据市场本身的局限性呢还是反映了市场环境对票据市场的深重压抑?是票据受市场限制的结果,还是限制票据市场的结果?如果不从市场结构上调整这种残缺的状态,不加快解决票据市场发展滞后的局面,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找到市场融资的出路是渺茫的,中国金融市场要达到协调运转也是不可能的。

发展票据市场是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最佳途径

从2000年以来,对于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已经取得共识。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五”规划和近两届政府的工作报告,都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作为政府工作的任务之一。这两年中,各地采取了许多措施和办法,以求优化本地区的信用环境,提出了“信用市”、“信用省”、“金融安全区”等等目标。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金融系统也投入巨资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这些诊断、维护、评价和强化社会信用的举措,是近两年来取得的可喜进展,会在今后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应该持久地坚持下去。

但是,这些举措,对贷款者来说,总有一种外部强制的不舒适感,没有一种内在的强烈需求;由这些外部征信体系所作的评价,贷款人也有许多辩解的理由;从征信体系来说,信息的取得和评价的不可抗辩性也难以保证。对一个企业如果要取得它的信用状况,一般来说应该具备四个条件:标准性、准确性、连续性、可计量性。一些模糊的、弹性的、推算的、类比的行为观察指标,就容易引起歧义,甚至产生纠纷。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掌握一个贷款人(这里以企业单位为对象),最直接最准确最不可辩驳的观测区,就是票据市场。

古人云:“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观察一个公司和企业的信用状况,从他们每天所签发和兑付的票据过程与结果,可以作为一个实时的稳定的观察座标。一个经营优良、管理完善的企业,它会十分珍惜自己的票据信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完备有效的票据管理体系,始终把票据信用作为应对市场变化的盾牌。很难设想,一个票据信用卓著的企业,会发生意外的突变。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企业如果经营风险积累、内部管理失控、资金周转异常,必然在票据流通中反映出来,这样的企业也必然借用票据融资来达到某种目标,最明显的标志,就会出现多种形式的票据违约与违规行为,从票据行为的细微变化中,就不难对其信用状况做出预测和评估。

如果建立了健全的票据市场体系,商业银行可以实时进行票据运行登记,把企业出现的不良行为形成信用记录,并不需要过多的投入,可以在银行电子支付体系中自动产生。这种记录,应该说是公平公正的,是不可辩驳的,也是可以随时对外公开的资料。有了这种票据市场记录,对企业来说既是一项无形资产,也是一道险关。同时,保持信用品牌的主动权始终在企业自己的手中,不存在外界的压力和偏见,记录是自己的行为书写的,那么企业就要承担丧失信用所造成的苦果。

所以,衡量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信用状况,从其票据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就可以得出基本判断。我们通过票据市场的规范化运作,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形成全社会稳固的票据信用观念,在交易中签发票据就不会出现拒收,到期票据不会出现拒付,票据纠纷就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那么整个社会信用会处于稳定高效的状况,投资和经营的效率必定很高,而风险必然可控,目前令人担忧的信用缺失问题可在大范围内得到深度缓解。

票据市场信用的价值比票据融资额度更宝贵

发展票据市场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是要为企业融资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使绝大多数企业直接从市场中得到低成本、高时效、多方位的融资便利。这几年的票据市场实践中,许多企业深切地感觉到票据融资的成本,低于银行借款成本、低于债券成本、低于发行股票的成本、更大大低于民间借贷成本。据调查,有些大企业全年节约的融资成本达几千万元到过亿元。据资料反映,全国由于三角债的牵累,每年形成的损失有3000亿元之巨。可见,发展和完善票据市场的社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在最近几年中的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企业关心的是自己的票据到银行能不能贴现,银行关心的是办理贴现票据有没有可靠的承兑和担保,管理决策部门担心的是票据市场搞大了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挤兑风险,等等。因此,目前的票据市场出了孤岛效应。一是票据类型孤岛:敢于接收的票据,只有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大多排除在外。第二个是企业类型孤岛:银行愿意为资金势力雄厚的大企业提供票据贴现,中小企业就受到冷落。第三个是地域孤岛:经济发达地区票据融资比较活跃,欠发达地区就无所表现。其实票据市场,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也不是对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更不是由银行承兑汇票来唱独角戏。

目前的现实是:没有银行承兑的汇票,中小企业签发的商业票据,欠发达地区的票据,能不能提高信用度?如何提高信用度?从商业银行办理贴现的风险管理来说,有没有办法识别和预防风险?如果只是因为信用差,就拒绝开办这项业务,不见得是上策。理由是:存在的信用重于信用的存在。前者指在企业群体中,必定有少数企业十分珍重自己的企业信用,这些企业就是培养信用环境的种籽队,要使这些种籽队在票据融资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成为社会信用中的典范,然后逐渐扩大,使这种籽队的信用逐步扩张与升华,成为全社会的信用价值观,形成为公共规则。后者认为,现在几乎不存在任何信用,处处是骗子,认为目前无信用可言,显然是过于悲观的估计。现时整体信用状况不佳,只能说明建立现代信用制度是长期的任务,也是发展票据市场的长期价值这所在。从融资来说,银行办理10000亿元的贷款业务与办理10000亿元的票据贴现,于企业和银行在融资总量上并无区别,但对培育信用环境来说,后者的价值就大大高于前者。因为前者,只是原来的制度框架和管理理念之下的简单融资方式的重复,后者则孕育着新的融资理念和市场行为标准更新。从金融业发展的意义上说,发展票据市场导致的体制改革意义也远大于扩大融资规模的意义。从企业成长来说,树立企业良好信用形象的价值,可能几倍于融进几笔资金所包含的价值。

发展票据市场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各类市场都要依法进行管理,而票据市场更有其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在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中使用票据融资,是从基本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契约行为,这种行为构成要式票据以后,即转化为独立的票据契约行为,而且不能以前者的交易契约有效性来对抗后者的票据权利有效性。如: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供货合同,某乙签发了相应价款金额的汇票给某甲,甲得到票据之后,日后已经把票据转让给某丙,票据到期时,乙发现甲的货物有瑕疵,就以此为理由,拒绝对丙付款,这就违背了票据关系独立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履行商品合同中出现纠纷时,票据付款人不得以基础关系中的冲突为理由来对抗拥有票据权利的第三人。票据契约关系独立,票据才可能流通,否则就乱象丛生。

票据关系又不能依靠道德力量来维持。在融资性票据中,资金贷出方先行给付义务,就必须同时得到借入方签发的符合票据法规则的票据才能确保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表达借入方履行义务的要式承诺。借了别人的钱要还,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借款不还,有损人格,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但借款人当时未签发合格票据,事后借款赖账,就无可奈何。在融资关系中,仅仅依靠双方当事人的道德约束是非常有限的,签发票据是基础,还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公力约束,才可能使票据付款人履行义务,才能杜绝那种赖债、逃债和废债行为。否则,社会信用关系必然受到腐蚀,甚至导致社会信用链条全线崩溃。

在票据市场中交易的标的物就是单一的票据,这种票据同货币一样具有同质性,没有民族、地域、风俗、文化之别,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国的票据法粗细有所不同,但基本规则是一致的。早在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中,各国就要求制订统一票据法,1929年的日内瓦票据法内容,至今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票据交易中的基本规则,除了有明显的强制性以外,还有明显的国际性,而且可以适用刑法条款进行制裁。所以票据法的强制力,高于其他民法和商法,其目的就是要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强力保证市场交易规则的统一性、履行权利义务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在票据理论上,概括为设权证券、要式证券、无因证券、流通证券。这些属性,只有依靠强制性法律作保证才得以实现。

在我国目前的票据市场中,对票据的任意性解释和恶意的抗辩屡见不鲜。如票据到期,以单位会计请假未上班为由就可以不付款,或者以商品入库数量不够就不付款,有的还以账户无款就拒付。这种票据法律观念的淡薄和对票据法律准则的践踏,必然导致票据市场的低效、无序和混乱,以至于积重难返。

发展我国的票据市场,除了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为依托之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立法作根据。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但票据法自身存在的理论误区,把早已过时的“真实票据原则”作为立法基础,阻碍了票据市场化进程;把融资票据排斥在商业票据之外,缩小了票据市场的发展空间;大量采用了银行结算的规则,使票据市场交易链条无法稳定和协调运转。坚持“真实票据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出现融资性票据,也就是怕出现无实质交易的空头票据,以保证每一笔票据都具有“自偿性”,即依据交易中的货款回流实现清偿。现行的票据管理法规中,还要求各家银行对票据的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要根据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运单等凭证进行“真实性审查”。且不说这种真实性审查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审查成本如何,即使是全部合格,可以断言就是真实的吗?目前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放弃“真实票据原则”,及早修订票据法,以引导票据市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在宣传、培养票据法规意识、理清执法程序、保证司法效率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票据法的完备性和执法的有效性,是决定票据市场能否正常运行的首要因素。

发展票据市场离不开高效的市场管理

成熟的票据市场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票据市场由谁来管理、管理什么、怎么管理,至今还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票据市场有主体多元性、交易连续性、地域无限性和风险速发性的特点,所以监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有分布全国的监管网络;二有跟踪监测的工具;三有足够的调控实力。一张票据出了问题,应该就地处置,不能等待延误,如果市场状态不正常,就要相机抉择作出灵活反应,不能使问题成堆之后去算总账。我国三角债务数额之大、损失之重,与缺乏高水平的市场管理者有关。

当今的票据市场中,普遍感到棘手的是票据验证和票据信息查询问题。一些不法份子频频制造假票、变造票、空头票、克隆票,而且屡屡得手。解决这一难题,除了提高票据经营者的内控能力之外,全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全天候的票据查验与咨询网络。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电子网络系统,但缺乏网络联通与标准化管理手段,使票据市场中,受票人不是心惊胆颤就是防不胜防,极易为不良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和能力上的不足,而在于管理者缺位。

票据市场经营的是单一的标准化的产品(票据),都是以货币的融通为标的,所以必须有标准化的操作规则。不能一地一个做法,不能一家一个做法,不能一时一个做法,更不能一户一个做法。这些规则由谁来研制、由谁来论证、由谁来核准、由谁来监控和裁判,也是目前市场运行中急盼解决的问题。如,最简单的是票据背书盖章,容易错的范围要不要划定,是不是压一点线就认定为不合格票据,总得有个统一说法。

商业票据融资协议 篇7

关键词: 限制性规定 无因性 融资性票据

引言

我国《票据法》制定近20年来,对规范票据活动,保障票据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囿于对票据认识的不足及商业信用严重缺失的立法背景,该法在技术上做了诸多有违票据理论的限制性规范,特别是对票据适用范围和主体的限制,严重制约了票据信用和融资功能的发挥,使该法于当下倍受诟病。本文将在探讨有关对融资性票据有限制作用的条款后,对认为存在修改必要之处提出建议。

一、票据市场

票据市场是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融资,市场工具既包括真实性票据也包括融资性票据。我国强调票据应以真实的交易关系为基础,实际上是遏制了融资性票据的功效,从而在整体上抑制了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正如谢怀栻先生所言"从立法政策方面说,我国的《票据法》应该主要从其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去要求,而像现在这样一部票据法,很难说它能真正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所裨益。"①

二、票据无因性

《票据法》第10条第1款规定: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要求票据行为具备"真实的交易关系"明显有违票据的无因性原则。票据无因性原则是票据理论的基础,是票据法的生命力所在。票据无因性将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切断,使当事人基于票据权利义务关系不以票据赖以产生的民法上的原因关系之确立和有效为前提。如此,当合法持票人向债务人行使付款请求权时,债务人不能基于原因关系不存在或无效进行抗辩。票据的无因性极大增强了票据受让人对票据权利的信心,是票据成为高度信用和流通工具的保证。然而面对雏幼的市场经济,我国立法者担心一旦放开票据使用将造成银行资金空转、市场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危及金融稳定,于是做出了要求真实的交易关系的特别要求。

显然,立法者对此做出限制"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否定票据的无因性,而是限定没有支付对价的融通票据在市场上流通。"⑵实践证明,这一设计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金融秩序的稳定,限制了票据泡沫,促进了以商品交易为核心的票据流通。但是,它客观上不但成为一些付款银行拒绝付款的借口,也阻碍了我国融资性票据发展。由于此项规定,作为承兑人或付款人的银行在承兑或付款前必须审核票据的签发和背书是否存在真实的交易关系,若不存在真实的交易关系,则票据行为可被认定为无效。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不能将《票据法》第10条作为抗辩条款予以适用,但仍有基层法院将该条第1款当作票据有效性的条款加以引用,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纠纷,极大限制了票据的流通。不仅如此,一些银行为了留住客户资源,往往积极帮助客户提供虚假交易发票和证明,使这一规定名存实亡,反而扰乱了金融秩序。大量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的产生,也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立法应将融资性票据纳入票据法加以规范。

票据理论将为当事人之间商品交易货款的支付而签发的票据称为真实性票据,而融资性票据是与真实性票据相对的、由有融资需求的商业企业签发的短期融资票据,其目的纯粹在于企业融资,从本质上来说无异于向票据签发者进行信用放款。 ⑴其特点在于:不要求票据签发人与受让人之间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即多数情况下只存在资金流而没有商品流;票据签发主体为企业,受让主体为银行、企业或自然人,主体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实践中,银行承兑汇票在发挥融资功能时,可视作融资性票据一类。在远期银行承兑汇票承兑后付款期未到之前,持票人为了尽快获取资金,可以通过贴付一定的利息给银行、企业或个人以融通资金。此外,银行承兑汇票还可以在银行同业间转贴现,同央行再贴现,其实质是运用汇票实现间接借贷。贴现使已承兑银行汇票得以提前融通资金且贴现率通常较银行贷款利率低,融资成本低。

不难窥见,发展融资性票据的优点首先在于有利于完善票据市场,使票据市场成为资本市场;其次,发展融资性票据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最后,发展融资性票据有利于资本的合理配置和金融体系的不断优化。

三、《票据法》对票据行为主体和范围的限制

我国票据法对票据行为主体有诸多限制。限定了主体即意味着限定了其适用范围,限定了适用范围也即限定了票据在这些范围内的功效。迄今,我国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主要处于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的主导之下,就连商业汇票也绝大多数属于银行承兑汇票。②《票据法》第19条第2款规定:"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但我国对商业汇票的使用规定较为严格,只有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才能使用商业汇票,个人不能使用商业汇票。我国《票据法》第73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本票,是指银行本票",这就将本票的出票主体限定为银行;而在国外,企业和个人都是可以出具本票的。《票据法》第78条规定:"本票的出票人在持票人提示见票时,必须承担付款的责任",这说明我国不承认远期不记名本票,远期不记名本票具有信用功能,而即期记名本票只有支付功能。虽然这样限制有其合理考虑,但发达国家通常是通过限制本票的票面金额来防止不利后果而不是禁止出具远期不记名本票。可见,票据的支付、汇兑、结算、信用、融资五大功能在我国只有支付功能发挥较为充分,信用和融资功能则被极大弱化。

四、修改票據法之必然及意义

我国《票据法》无论是对真实交易关系,还是对票据主体和票据适用范围的限制,都不利于票据功能发挥和我国优质票据市场形成。票据市场作为不可替代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在我国金融改革呼声正起时不应也不能被忽视。故此,票据法的修改成为必然。诚然,我国不敢开放融资性票据有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历史原因,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征信体系和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为融资性票据的开放提供了市场条件。与此同时,融资性票据在市场上早已屡见不鲜,与其让这些"非法活动"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扰乱正常金融秩序,不如将其纳入法律规范之内,释放其本该有的活力。

五、修改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修改票据法第10条第1款,删除"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修改第21条第1款,只保留"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回归无因性原则这一票据法根本。修改第73条第2款,对本票的出票人不作主体限制,而只设置出票资格和条件;允许商业汇票的承兑及付款人扩大到有资格的商事主体,允许商业汇票自由转让,完善汇票贴现的相关规定;发展融资性票据,规范票据市场,加强票据风险管控,完善评级授信机制,充分发挥票据的信用融资功能,使《票据法》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法"。

注释:

①谢怀栻:《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增订版,2006,第33页。

②刘莹:《从融资性票据谈我国票据法的修改》,山西大学学报,2008,(5).

参考文献:

[1]谢怀栻:《票据法概论》[M],法律出版社,增订版,2006.

[2]吴道义、张琮霖、刘春梅:《融资性票据制度研究及对我国修改票据法律制度的启示》[J],金融经济,2008(5).

[3]吕来明:《全国票据法修改研讨会综述》[N],2011.

上一篇:感恩的心情说说摘抄下一篇:施工验收后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