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票据(共10篇)
商业票据 篇1
摘要:商业银行的票据截留不仅对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效率、对票据在传递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篡改、丢失、被盗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 更能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以达到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票据截留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票据,截留,建议
我国早在90年代就曾经提出过在商业银行实行票据截留, 但是, 由于当时的技术较为落后, 对于截留后的票据电子信息并未包含票据的图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为商业银行票据截留提供了可能。在我国票据截留已经基本开始实践, 并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种创新技术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支票的使用范围, 有效的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效率, 对于票据在传递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篡改、丢失、被盗抢等风险的发生进行了有效的规避, 全面提升了银行的竞争力, 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目前, 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将推进票据截留列为金融改革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实行票据截留的现实意义主要是为了使银行业务流程和工作管理上得到改善。实现票据截留的必要条件是票据信息的电子化、票据真伪的电子检验、法律的保障、信用环境的完善等。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银行票据截留成为可能并得到了发展。目前, 我国金融界已在全国各银行推行了票据截留, 面对我国特殊的国情, 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考虑现有情况来实行票据截留。
(一)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具备电子图像的应用基础
目前, 我国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在其分支机构建立了电子验印系统, 有的商业银行发展更快, 比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经在全国建立起票据的图像应用环境, 所有的分支机构都实现了在柜台进行扫描票据, 然后送全国总中心进行账务处理。
(二) 已基本形成票据交换的区域化
我国金融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改革, 人民银行的下属各分支行已在全国17个大中型城市中建立其具有一定规模与发展水平的票据交换中心, 这些票据交换中心已经在当地注册, 成为具有事业性质的法人机构, 并严格按照市场的发展规律来运行。例如:北京、天津、石家庄之间的票据区域交换;广州与深圳之间、深圳与港澳地区之间的票据区域交换;上海与其周边, 成都与重庆、武汉之间的票据区域交换中心。票据交换区域化发展为票据截留提供了条件, 目前, 北京、天津、石家庄区域交换、深圳与港澳之间的区域交换已经实现了电子票据图像交换处理。
(三) 基本实现网络系统的支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我国金融系统中科技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更新也在不断加快。目前, 由人民银行主建的全国性的支付系统已经投入使用, 大额支付系统已经基本实现稳定运行, 小额支付系统也在全国上线。我国金融业已基本实现了清算系统建设的飞跃式前进。这主要是依赖于近年来我国金融系统的改革与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但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 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 虽然近年来西部经济在我国政策的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仍无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东西部的交通、通信、金融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我国的金融业各地发展也不相同。
(四) 良好的技术及法律基础
自我国出台电子签名法后为商业银行的票据截留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另外, 美国21世纪支票法案也为我国的支票截留带来了新的思路。近年来, 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也为商业银行的票据截留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的建议
(一) 票据截留的目标明确
票据截留系统的建设目标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关注点与期望值, 对信息系统建设成果进行评价的结果也不相同。我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在设立票据截留的目标时必须结合国情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解决跨地区、跨区域票据交换时产生的票据传递问题。传统的票据传递与出票行验证原始票据确认付款的方式将出现资金的在途时间长、使用效率低下、成本高、缺乏安全性等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票据支付电子化已经成为必然结果, 选择必要的票据截留模式, 将有效的解决传统票据传统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 票据截留点要选择恰当, 实施范围需有条件、逐步放开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的具体发展情况来确定票据截留点, 是在票据的提出行进行截留还是在城市票据的交换中心进行截留。商业银行如果只考虑到对票据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及会计的稽核, 就可以将票据的截留点放在票据的提出行或者是票据提出行的票据处理中心;如果商业银行是站在集约化效益的角度, 那么就应该将票据截留点选择在城市票据交换中心。各商业银行应该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下首先在同城进行票据截留的实现, 然后在逐步扩大到的省域、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票据截留业务。
(三) 加强防范票据截留业务风险的发生
实践证明, 票据截留业务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但是, 与传统的事物票据传递相比, 对电子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递中存在的风险也越容易发生。因此, 票据截留业务的顺利实行是建立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前提下的。这就要求金融业必须增加票据的防伪功能, 全面推行标准支票;不断改善信用环境, 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客户会计人员的对账意识, 加强银行与企业的对账工作。
总之,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 商业银行的票据截留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效率, 更能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或社会经济大全面增长, 各家银行应该在人民银行票据交换的大环境下逐步实施并完善票据截留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施骏兴, 曾一村, 吴晓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变革[J].上海金融, 2013 (06) .
[2]林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票据直贴业务管理模式[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2) .
[3]张崛.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再认识[J].时代金融, 2012 (12) .
商业票据 篇2
1.概念:
票据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得资金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所做的票据转让。(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票据贴现同一般贷款的差异
票据贴现业务属于贷款一种,同普通贷款又有差异。他们同属于资产业务,是借款人融资方式,银行都要计收利息。差异体现在以下几点:
资产投放的对象不同。贴现贷款以持票人(债权人)为放款对象,一般贷款以借款人(债务人)为放款对象
体现的信用关系不同。贴现体现在银行与持票人、出票人、承兑人及背书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一般贷款体现在银行与借款人、担保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计息时间不同。贴现贷款在放款时就扣息,一般贷款则在贷款到期或定期计收利息
放款期限不同。贴现贷款为短期贷款,最长6个月,一般贷款则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资金流动性质不同。贴现可以通过再贴现、转贴现提前收回资金;一般贷款只有到期才可以收回资金
3.票据贴现商业银行核算
会计部门接收贴现凭证及其商业汇票后,按规定的贴现利率,计算出贴现利息并予以扣收。贴现利息的计算方法: 贴现利息=汇票金额*贴现天数*(年贴现率/360)实付贴现金额=汇票金额-贴现利息 1)收到商业票据时的会计核算 会计分录:
借:贴现资产-本金 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面值)
贷:吸收存款-借款人存款户 贴现资产-利息调整
同时,按汇票票面金额记表外账 收:代保管有价值品 票面价值
2)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贴现利息收入金额 会计分录如下:
借:贴现资产-利息调整
贷:利息收入
Author:彭永生 版权所有:pys 仅供参考 Demo:2008年3月5日,甲银行收到客户T公司提交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140 000元,到期日2008年7月10日,T公司申请贴现,甲银行审定后同意按7.2%的贴现率贴现。贴现天数=? 贴现利息=140 000 *0.072*66/360=1848元 实付贴现金额=140 000-1848=138152 元
会计分录:
借:贴现资产-本金 银行承兑汇票 140 000 贷:吸收存款-借款人存款户 138152 贴现资产-利息调整 1848
3)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到期收回的核算
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款的收回时通过委托收款方式进行。贴现银行作为收款人,应于汇票到期日前,匡算邮程,以汇票作为收款依据,提前填制委托收款凭证,向付款人收取票款。
收:发出委托收款登记簿
当贴现银行收到付款人开户行划回票款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吸收存款-付款人户
贷:贴现资产-商业承兑汇票
借:贴现资产-利息调整
贷:利息收入
同时,销记利息“发出委托收款登记簿”
付:发出委托收款登记簿
如果贴现行收到付款人开户行退回委托收款凭证、汇票和拒付理由书或付款人未付款通知书时,对于贴现申请人在本行开户的,可以从贴现申请人账户收取。注明:“未收到xx号汇票款,贴现款现从你账户收取”。作为支款通知,随同汇票和拒绝付款理由书或付款人未付款通知书交给贴现申请人。
借:吸收存款-借款人存款户
贷:贴现资产-商业承兑汇票 借:贴现-利息调整
贷:利息收入
若贴现申请人账户余额不足,则不足部分转作逾期贷款。会计分录如下: 借:吸收存款-借款人存款户
逾期贷款-借款人逾期贷款户
Author:彭永生 版权所有:pys 仅供参考 贷:贴现资产-商业承兑汇票贴现
4、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款收回核算
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是付款人开户银行,信用可靠,不会发生退票情况。贴现行在汇票到期前,以自己作为收款人,填制委托收款凭证,向对方银行收取贴现现款。等收到对方银行的联行报单及划回款项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吸收存款-付款人户(或联行科目,或存放中央银行存款)
贷:贴现资产-银行承兑汇票 借:贴现资产-利息调整
贷:利息收入
DEMO:假设银行承兑汇票到期,甲银行向异地某承兑银行(同系统)发出委托收款凭证和汇票后,于日后收到划回的汇票款项。甲银行的会计分录: 借:联行科目
贷:贴现资产-银行承兑汇票 借:贴现资产-利息调整
贷:利息收入
期末,应对贴现进行全面检查,并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于不能收回的贴现,应查明原因。确实无法收回的,经批准作为呆账损失的,应冲销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
借:贷款损失准备
贷:贴现资产-商业、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票据 篇3
该标准由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定,由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东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等起草,适用于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该标准对商业票据印刷的原辅材料、印刷过程的环境控制和印刷品的有害物限量作出了规定。标准的技术内容分为强制性要求和选择性要求两大部分。按照标准规定将对印刷过程的环境措施进行环境行为评价,根据印前、印中、印后三个过程中针对资源节约、节能及回收利用的三个方面实施考核。
柯达接受8.3亿美元融资
2012年11月29日,柯达公司宣布已经接受了一组债权人提供的8.3亿美元的融资方案,这笔贷款将取代本月早些时候宣布的7.93亿美元融资方案。之前的融资方案由三大组织共同提出,新的方案允许更多债权人参与。这笔融资的获得将取决于柯达能否成功以至少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数字成像专利。出售专利以及全部或部分文档成像和个人成像服务,有可能意味着柯达将把转型重点放到商业成像领域,而不再关注消费业务。
欧洲地区第一台网屏TRUEPRESS JETSX B2喷墨印刷系统落户英国
近日,英国商业印刷企业RCS公司成功安装欧洲第一台网屏TRUEPRESS JETSX B2喷墨印刷系统,这款设备也是全球第一款全彩色双面B2幅面单张纸喷墨印刷系统。RCS公司常务董事迈克尔?托德认为,其引进的新设备如同“改变业务模式规则的创新者”,可以帮助印刷企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并赢得更多商业机会。
EFI收购英国Technique公司
近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EFI公司宣布正式收购专为印刷和包装行业开发MIS/ERP软件的英国Technique公司。这家英国公司旗下拥有位于英国北部城市利兹的Technique业务系统有限公司和位于美国东部特拉华州的Technique公司。
EFI公司拥有一系列MIS/ERP软件解决方案,收购新公司之后有望将Technique公司的产品与Monarch、Pace和Radius解决方案进行融合。收购之后,Technique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员工也将纳入到EFI公司的产品软件业务部门。
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研究 篇4
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历程
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较晚, 早期的票据大多是商业银行进行的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 资金、物资长期以来处于短缺的状态, 银行资金实施指令性管理。1988年以前, 一些地区的企业为弥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不足, 尝试在本地区发行短期融资券。1989年, 为了支持企业的发展, 拓宽企业合理的资金融资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各地发行融资券的做法, 并统一上收了分行审批各地融资券的发行额度的权力, 由总行在年初一次性下达总额, 分行在总行下达的额度内审批单个企业发行额度和发行利率。至此, 全国范围内除允许企业发行长期债券以外, 也开始允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
由于1993—1994年社会上出现了乱拆借、乱提高利率和乱集资的“三乱”, 各地超规模发行债券, 个别地区演变为以高利率集资, 到1997年一些地区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不能按期兑付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在企业债券交由国家计委统一管理后, 国家除审批部分企业发行3年以上的长期债券以外, 人民银行未再审批短期融资券, 企业短期融资券逐渐退出了市场。
经过1998—2000年的快速发展和2001年的规范整顿之后, 我国票据市场逐渐进入良性的、健康的发展轨道, 全国金融机构票据承兑商业汇票承兑余额由1995年的865亿元增至2003年的12776亿元, 金融机构办理的票据贴现量由1412亿元增至43388亿元, 分别增长13.8倍和29.7倍。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票据市场中可交易票据的品种已有一定程度发展, 支票和银行汇票较为普及。票据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创新步伐逐步加快, 除了证券公司债券、商业银行次级债之外, 具有商业票据特征的短期融资券也逐步列入发展议程。票据市场初具规模, 已有140多个城市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业务, 以济南、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为中心, 形成了区域性票据市场。
二、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票据市场与国际先进票据市场相比, 还存在许多亟待改革和完善的地方。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规模偏小, 尚未建立一个完整和统一的交易体系。尽管近年来票据市场业务的开展受到中央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的重视, 企业办理票据结算和融资业务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但从目前情况看, 票据市场的规模仍比较小, 未承兑的商业票据余额与贴现余额之和占同期贷款余额的比重依然较低。同时始终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类似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国债发行与交易那样的全国性票据交易系统, 商业银行市场的组织框架中缺乏发挥市场作用的做市商和票据专营机构。
(2) 交易品种单一, 交易主体少, 票据融资功能不强。目前在我国, 商业票据交易品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由于风险较大, 在票据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在票据市场中不容易被接受。这种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格局, 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也不利于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 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从商业票据交易主体上看, 我国商业票据交易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该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 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同时, 由于我国的商业票据是以企业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 使企业的融资范围限定在了临时性的流动负债上, 而不能像国外票据把融资用于整个流动负债上, 票据的融资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 票据市场缺乏信用制度基础。商业信用高度发达和商业信用的高度票据化是票据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商业票据的签发和流通需要完善的商业信用制度来保证票据持有人的利益。美国的商业票据正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尚属于初级阶段, 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信用观念淡漠, 自我信用意识差, 理论界又缺乏对票据信用的系统性研究, 致使信用评估制度不健全, 信用工具的创新处于停滞状态, 人们对票据融资存在不少模糊认识, 整个社会缺乏对不讲信用行为的严厉惩罚和约束, 严重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
(4) 贴现率未能实现市场化, 业务创新滞后。一方面, 票据贴现率的行政管制抑制了商业银行的贴现主动性和商业票据的流动, 使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央行不能真正运用再贴现这一货币政策工作配合其他货币政策手段来有效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另一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固守传统的贷款业务, 没有全面开始业务品种的创新, 不能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创造出符合其要求的金融品种。
三、对发展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建议
认真总结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市场的经验教训, 借鉴发达国家商业票据发展的基本经验, 开拓发展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 对改善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1) 建立和完善国家级权威性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 对发行商业票据的公司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 大力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商业票据发行公司的信用等级高低直接关系到投资品质量和风险大小, 关系到票据能否顺畅地流通和转让。商业票据评级在有效识别风险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可考虑开放国内信用评估市场, 邀请国外知名度高、信誉好的信用评估机构对我国的商业票据发行人进行信用评级, 规范和促进我国国内信用评估, 规范和促进我国国内信用评估机构的成长。
(2) 建立商业票据风险防范机制。从海外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 投资者对商业票据一般都会持有至到期日, 因此商业票据很少在市场上交易。一旦商业票据投资发生风险, 投资者通常是通过向发行方或承销商回售这些票据实现资金的回收。因此, 有必要建立我国的商业票据风险防范机制, 如有序退出市场机制、票据回购制度等, 以促进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满足拓宽发行企业短期融资渠道、丰富投资者投资品种的双重目标。
(3) 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法规体系建设。目前短期融资券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 对其监管法规还存在很多空白, 例如对货币市场基金持有的短期融资券数量、质量, 以及短期融资券的市场转让、抵押和再贴现等均没有明确的规定, 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应尽量简化公司商业票据发行程序, 使短期融资高效进行, 减少商业票据发行的成本费用, 商业票据投资者范围可以不加限制, 不论是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公司或个人都可以购买, 鼓励将商业票据的购买作为一种短期投资。
(4) 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商业票据发行。随着我国部分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企业逐步采用商业票据发行来筹集资金, 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该改变服务理念, 加强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 积极从提供银行贷款向提供支持服务转变。这既可以提高商业票据的信用等级, 也可以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 有利于双方的利益。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改变服务理念, 从提供贷款向提供支持服务转变, 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到票据市场的发展中来, 借鉴海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 为票据发行者提供一定的贷款承诺或者信用额度, 以挽留优质客户, 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找更好的合作机会。
(5) 以提高市场透明度为核心完善市场运行规则。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绝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要侧重于披露影响企业短期流动性的因素, 完善定期披露制度;要进一步减少各种费用, 降低收费标准, 简化审批程序, 实现企业的滚动发行, 缩短发行期限;积极推动票据的回购和抵押交易业务, 增强短期融资券的流动性。
摘要:发行商业票据已经成为很多公司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 其有助于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本文在研究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提出应通过加强资信评级、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监管不断完善等措施, 来推进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票据,资信评级,信用支持,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松.国际商业承兑汇票市场监管方式最新方式及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 2007, (11) :55-60.
[2]彭兴韵, 李格平.美国商业票据大观[J].银行家, 2003, (12) :116-118.
商业票据 篇5
胡 松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45)
摘要:商业票据市场是典型的受管制的可转让证券市场,也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国际商业票据市场的监管框架,重点对国际商业票据市场监管方式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讨了这种变化对商业票据市场的重大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现状,提出了我们应当借鉴的经验和采取的政策。
关键词:商业票据;市场监管;信用评级;信息披露
作者简介:胡松,金融学博士,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理论与金融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 part of money market,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is a typically regulated transferable securities market.This paper concisely introduced the international CP regulation framework firstly, then, put emphasis on analyzing the recently changes in the CP regulation field which are influencing the CP marke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remendously.Finally, combined with our marke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ame policy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Keywords:
commercial paper;market regulation;credit rating;information disclosure
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CP)1是一种以短期融资为目的、由较高信用等级企业在货币市场上发行的无担保票据。现代商业票据起源于美国,崛起于在20世纪80年代。与货币市场其它工具相比,商业票据具有市场准入门槛低、风险较大、监管严格等特点,是典型的受管制的可转让证券(Regulated Securities)。正是这种在规范运行的特征奠定了商业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使其不仅日益成为各国货币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子市场,商业票据利率也成为了各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指示器。根据BIS的统计,1994年全球商业票据未清偿余额为8029.99亿美元,随后一路持续增长,到2000年底时达到了20517.47亿美元。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受美国能源公司违约事件的影响,国际商业票据市场规模急剧萎缩,各国监管部门根据本国实际,陆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规范市场行为,恢复市场信心,商业票据市场的运行逐渐趋稳,市场结构和功能也开始发生变化。本文将通过对国际商业票据市场监管领域的最新变化进行归纳说明,分析这种变化对市场的深刻影响,总结国际监管的经验,以期为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国际商业票据市场监管的一般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现代商业票据市场只存在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2 [1]。在80年代兴起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动下,欧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创设本国商业票据市场,并逐步构建起本国的票据市场监管框架。
一、监管法律依据与监管主体
由于金融法律环境及其演进的差异,各国商业票据的监管法律框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市场主导型国家一般将商业票据视为证券,由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如美国规范票据的文件是《1933年证券法》,监管部门是美国证监会(SEC);英国的相关文件是1995年推出并于2001年修订的《证券公开发行管理条例》,监管部门是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而在银行主导型的国家,商业票据被视为货币市场工具,由中央银行来管理。在日本,监管法律文件是《证券交易法》,监管主体是日本银行;在法国,监管法律文件是《金融与货币法案1998》,监管部门是法兰西银行。
二、监管的主要内容 1.发行主体监管
一般来说,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准入门槛较低,无论发行主体的性质和行业属性如何,只要符合免注册等规定,均可以发行商业票据,所以商业票据的发行主体有银行和各类非银行公司3等。而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出于审慎目的,增加了约束发行主体性质的一些条件,如法国和日本规定银行不得发行商业票据。
2.信用评级与信息披露监管
信用评级是信息披露的重要环节,各国监管部门均要求企业发行票据必须进行信用评级。20世纪70年代之前,国际资信评级行业主要从事企业违约情况分析和长期资信评级,宾州中央铁路公司违约事件后才开始进行企业的短期评级。由于票据期限短,商业票据信用评级没有长期债务评级那样精细,评级机构更关注流动性便利和银行信用支持等第三方支持措施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
在信息披露方面,各国规定票据发行必须发布发行招募说明书,在说明书中要详尽披露有关公司财务、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由于许多发行企业也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披露的信息内容大部分也涵盖了商业票据信息披露的内容,因此,票据发行招募说明书可能会很简约。为强化票据的信息披露,法国等国还制定了严格的定期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每月进行一次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至少每三个月作一次信息披露。
此外,各国要求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必须通过银行或合格承销商间接销售,这就要求银行或承销商必须对发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进行跟踪监控,从而能进一步有效控制商业票据的风险。
3.投资者行为监管
对投资主体行为的监管涉及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等。如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规定机构投资者投资的票据品种只能是“合格票据”,即发行人必须至少从两家全国认可的评级公司中获得最高的两种信用评级“P-1或P-2”之一。至少被两家评级机构评为“P-1”的合格票据是1类票据,1类之外的合格票据为2类票据。该法案第2a-7条还规定: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持有某家公司发行的1类商业票据的比例不能超过其资产的5%,持有某一家公司发行的2类商业票据的比例不得超过其资产的1%,此外,持有的2类商业票据的总资产不能超过基金资产的5%。
近期国际商业票据市场监管方式的新变化
进入21世纪后,以2000年中期至2001年早期的加利福利亚能源危机中两家大型公用事业公司——太平洋燃气和电力公司与南加利福利亚爱迪生公司的违约事件为起点,商业票据违约率不断攀升,各国国内市场规模急剧萎缩,更为严重的是非金融机构部门成为了本次冲击的重灾区。以美国为例,2000年非金融机构商业票据未清偿余额为2784亿美元,但从2001年开始,未清偿余额迅速下降,2001年到2003年,CP余额分别为1779亿美元、1199亿美元、848亿美元。鉴于这一严重情况,各国监管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一、促进信用评级技术的改进
信用评级机构一方面加强了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力度,在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严禁企业过分依赖商业票据融资,同时也加强了对企业长短期评级方法体系的有效结合。以标普公司为例,为了整合长短期信用评级体系,该公司提出了信用观察理念。信用观察突出了短期或长期评级的潜在趋势,着重考虑那些置于分析人员监督下的重大事件和短期变化趋势,主要包括:资本结构调整、股东大会投票、政府管制和预期的业务发展情况。当发生了以上事件或出现了与预期的评级走势偏离的情况时,评级将进入信用观察,并需要进一步的信息对该评级进行重新考察,但这并不表明评级一定会发生变化。信用观察并不考察所有的评级,而且事件进入信用观察也不是评级改变的一个必要程序。“正面”的信用观察表示评级短期内可能被调高;“负面”的信用观察表示评级短期内可能被调低,而“待定”的信用观察表示评级短期内可能被调高、调低、或维持不变。信用评级方法体系的改进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对商业票据的规模和结构变化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银行风险监管力度加大遏制了银行信贷承诺的过度扩张
商业票据的发展扩展了银行利润增长的空间,但监管部门担心表外业务会增大银行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Basel Ⅱ》文件规定,包括表外业务在内的银行各类业务风险均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这就严重约束了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展。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使银行实施第三方担保行为更为谨慎,对企业商业票据项目的审核更为严格。银行收缩信贷承诺规模和调整授信标准必然会影响商业票据的规模和结构。
三、各国加强了对机构投资者行为的管理
最为典型的是欧盟推出了UCITS系列指令。UCITS(Undertaking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Transferable Securities)是可转让集合投资计划的简称,凡符合指令要求的基金只需获得其中一个欧盟国家的核准,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销售和投资。其中,UCITSⅢ规定2004年2月13日以后认可的基金必须符合该指令要求。
指令明确规定了投资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资格与条件、基金的投资政策和风险控制等内容。就投资品种的规定来说,基金可投资于成员国或非成员国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的各类可转让证券。就基金的投资比例来说,基金投资于同一主体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5%;投资于同一发行人的货币市场工具的比例不得超过基金资产的10%;基金投资于一个主体发行的证券超过5%时,该类投资的总和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40%。就基金的风险防范来说,指令要求基金维持5-10-40%的投资比例限制(指数基金除外),并将此规则适用到货币市场工具,同时引入累积投资限制规则和集团的概念,强化整体风险管理。
UCITSⅢ指令不仅严格了对基金的投资范围、比例和风险控制的管理,而且也改变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而对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要求更加严格 2001年12月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了《萨班斯法案》(简称SOX法案)。SOX法案主要强调对会计职业及公司行为的监管,包括:建立一个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对上市公司审计进行监管;通过负责合伙人轮换制度以及咨询与审计服务不兼容等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对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进行限定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以增进公司的报告责任;加强财务报告的披露;通过增加拨款和雇员等来提高SEC的执法能力。此外,法案也提高了对公司高管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显然,严格市场信息披露要求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商业票据市场的透明度,约束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行为。
监管措施改进对商业票据市场的影响
一、市场规模开始缓慢回升
近年来,为促进经济复苏,美联储多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这一方面不仅刺激了企业发行长期债券,减少了对商业票据的依赖(Pu Shen,2003)[2],而且改善了银行资金的可得性,吸引了更多企业转向信贷市场融资。另一方面,随着商业票据市场的不断规范,低利率也刺激了票据发行规模的缓慢回升。根据美联储统计,美国非金融机构商业票据未清偿余额由2004年的101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1亿美元,而截至2007年9月6日止,美国未清偿商业票据总余额为2057亿美元,发行企业数量达到9453家。
二、资产支持票据和1类票据发行比例增加,市场风险明显降低
资产支持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ABCP)是指以发行企业获第三方资产作为抵押物而发行的商业票据,最早产生于1983年的美国。ABCP能够为票据发行项目提供稳定的流动性支持,阻隔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提高发行企业的信用评级等级。
近年来,美国商业票据市场中不仅1类票据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各类票据以资产支持形式发行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2001年以来,各类商业票据未清偿总余额中绝大部分都属于1类票据,而资产支持票据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从占票据未清偿余额的比重来看都在不断攀升,其绝对值从2001年的6458.5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底的9812.81亿美元,相应占比也从2001年的49.7%增长到2006年的56.37%,见图1(美联储网站数据)。
图1 美国商业票据未清偿余额(单位:百万美元)
2000000***************200512200612总额资产支持1类票据ABCP占比2类票据58.00%56.00%54.00%52.00%50.00%48.00%46.00%
资产支持票据的发行直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资信等级略差企业进入商业票据市场。据穆迪公司的统计[3],经该公司评级的P-2级企业数量从1989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这类企业的数量一直维持在高水平。P-2级企业数量从2001年到2004年分别是416家、453家、433家、437家,P-2级企业数量占比在2004年高达32.39%,相反,P-1级企业的数量从2000年开始大幅减少,从2000年的1024家降到2004年的779家,占比则从2000年的64.77%降到2004年的54.75%,见图2。这说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否定了信用评级的风险识别与筛选作用,转而依赖更为现实的担保形式确保投资安全。
图2 经穆迪评级的美国发行企业资信等级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9419972000P-1P-2P-3NP2003
资料来源:Short-term rating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commercial paper default, Global Credit Research,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1972-2004
三、货币政策指示器功能有所恢复 作为货币市场的一种重要工具,商业票据具有一定的经济预测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票据利率与短期国债利率差异即票券价差(Paper-Bill Spread)的波动体现出来的:经济收缩时票券价差会增大,反之,会缩小。西方学者提出了四种解释:1)违约风险假设认为投资者预计经济收缩会限制企业获得必要现金流的能力从而增加违约风险,因此会要求一个更高的违约风险溢价。2)货币政策假设(Cooke,1981)[4]认为紧的货币政策导致借款人转向商业票据市场筹资,从而导致商业票据利率的提高。如果票据与短期国债的替代性不高,就会限制着两个市场的套利行为,商业票据利率就会随国债利率而上涨。3)现金流假设认为经济收缩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迫使企业通过发行商业票据为增加的存货需求融资,从而增大票券价差;4)流动性假设(Jones、Ostroy,1983)[5]认为经济紧缩会导致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促使投资者进行流动性结构的调整,如增加国库券的持有,减持商业票据(J.Peter etal.,1994)[6]。
上述假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商业票据市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然而,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和票据市场规模与流动性的变化,票券价差的变动不再具有规律性,相反,票券价差在不断扩大,经济预测能力明显下降。一些实证结果证明了这一点(Bernake,1990[7];Friedman和Kuttner,1993[8]),他们认为其根源在于:短期国债的面额变小、流动性增强、税收优惠等变化和特点加剧了与商业票据的不完美替代性,资金更多地流入国债市场,扩大了票券价差;信用等级较差企业的增加扩大了商业票据市场供给,并导致票据质地下降,这必然压缩商业票据的需求空间而扩大其成本空间。
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票券价差的预测能力有所恢复,以美国为例,从2000年到2002年,GDP的增幅由5.92%降为3.17%、3.37%,3个月票券价差却从45个基点降为25个、8个基点,与前述经济收缩伴随票券价差扩大的假设完全相悖。但从2003年开始,美国经济增幅加快,由2003年的4.69%上升到2004年的6.86%,票券价差从2003年的10个基点降为4个基点。2004年到2006年,GDP的增幅由6.86%降为6.35%、6.33%,票券价差则从4个基点上升到27、37个基点,见图3。显然,这种变化与票据质地提升对投资者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图3 美国非金融机构商业票据与国库券差价
8765432100.60.490.50.40.370.30.20.080.10.10.0400.560.540.430.250.******200420052006GDPCP-TB3
注:GDP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CP非金融机构商业票据3个月利率,TB国库券3个月利率,左纵轴表示GDP的值,右纵轴表示3个月票券价差的值,单位:% 资料来源:美联储网站
综上所述,各国监管部门通过实施改进信用评级技术、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严格投资主体投资行为和信息披露要求等措施来不断提高商业票据质量,降低整体市场风险。
对我国发展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启示
一、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现状
我国的短期融资券与商业票据相似。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曾尝试发行过企业短期融资券,但因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不久便退出了市场。以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短期融资券发行管理办法》为起点,我国短期融资券开始了崭新的历程。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和众多的机构投资者群体为短期融资券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发展势头迅猛。从2005年到现在,共发行了508支融资券,累计融资6637.3亿元,仅2007年年初到现在,就发行了187支融资券,发行额达到了2293.8亿元,到年底突破4000亿难度不大,见表1。
表1 中国短期融资券发行情况统计
年份 2005 2006 2007 合计 项目数(家)79 242 187 508 发行额(亿元)1424 2919.5 2293.8 6637.3
0.25 1 1 2
期限(年)0.5 5 15 7 27
0.75 13 29 15 57 60 197 165 422
A-1+ 33 52 85
评级结果 A-1 43 187 185 415
BBB+ 3 3 6
未评级 2 资料来源:中国债券网。截止时间:2007年9月6日。
但是,我国短期融资券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见表1)。从短期融资券的期限结构看,期限延长的趋势开始显现。2005年发行的一年期融资券为60支,占总数的76%;2006年发行的一年期券有197支,占81%;2007年已发行一年期券165支,占8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短期融资券的换手率(流动性)不断降低,表现出期限延长而流动性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短期融资券市场风险有不断淤积的迹象。
从评级结构看,信用评级结果有趋同化的趋势。2005年获得A-1+级的企业有33家,占发行总数的41.8%;2006年获得A-1+级的企业有52家,占21.5%;而到了2007年除了为评级的企业外,所有企业均为A-1级。反差强烈的是,融资券的发行利率却呈现出由一致到分化的变化趋势。2005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利率几乎都是2.92%,无信用级别、所有制形式、行业之分。此后利率开始发生分化,今年以来利率最高为5.28%(广西水电集团),最低为3.34%(中国网通)。尽管利率差异增大综合反映了宏观经济环境、利率、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却很难看出评级结果对融资成本的重要影响。显然,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并未发挥其应有的评价风险、揭示风险的作用。
此外,我国短期融资券的信用支持形式过于单
一、信息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国外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商业票据本质上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筛选出一批市场敏感度高的企业,成为货币市场的重要主体,通过这类企业对市场信息特别是政策信息的反应来影响整个市场,并将这种信号迅速地传递到资本市场,达到完善利率体系、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动性、提高整个金融市场弹性的目的。国际商业票据市场监管方式的最新变化告诉我们,要保证商业票据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市场供需主体建设、大力促进以信用评级机构和商业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以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的市场运行机制建设。
1.大力发展评级事业,有效过滤风险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信息生产的专业机构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为投资者过滤掉大部分风险。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着评级技术落后、评级标准不统一、机构独立性不强等问题,为此,应该借鉴国际评级机构的经验,从影响企业长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入手,着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评级方法和技术,统一评级标准。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评级范围和提高评级收费标准大幅增加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提高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自律能力。
2.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理念、风险技术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介入短期融资券市场深度不够。为此,我们要积极鼓励更多商业银行介入融资券市场,商业银行也应该转换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推动优质大客户更多走向融资券市场的同时,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手段塑造新型的银企关系,更深层次地介入短期融资券市场,稳步实现自身盈利模式的转换。
3.加强投资者建设,强化投资行为约束
强大而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群体是市场约束力(Market Discipline)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在继续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同时,允许其他基金进入货币市场,允许实力雄厚、经营稳健的企业或公司以适当身份进入,同时也要积极引入国外投资基金,丰富投资者种类,壮大机构投资者实力。此外,要借鉴国外做法,严格市场准入和投资行为约束,控制投资风险。
4.以提高市场透明度为核心完善市场运行规则
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绝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短期融资券市场的需要,但短期融资券市场信息披露要侧重于披露影响企业短期流动性的因素,完善定期披露制度;要进一步减少各种费用,降低收费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实现企业的滚动发行,缩短发行期限;积极推动票据的回购和抵押交易业务,增强短期融资券的流动性。
注释
1商业票据可以分为金融机构发行的票据、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票据以及政府公共事业部门和国际组织发行的票据,本文主要研究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商业票据。2尽管此时已经存在另外两个商业票据市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市场,前者在20世纪60年前就已经出现,后者产生于70年代中期,但加拿大市场无论从发行企业的国别性质还是从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和市场运行规则等因素看只能看作是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子市场,而澳大利亚市场则因规模太小可以不予考虑。3在美国,非银行公司可以分为金融公司和非金融公司。金融公司包括三类:企业附属型金融公司(captive finance company),银行控股型金融公司和独立金融公司。非金融公司通常是各类实体企业。
参考文献:
商业票据 篇6
票据是具有一定格式的由债权人和债务人约定到期由债务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我国《票据法》第22条规定: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商业汇票(commercial paper),它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按承兑人的不同,商业汇票可分为商业承兑汇票(Commercial Acceptance Bill)和银行承兑汇票(Bank’s Acceptance Bill)两种。目前已成为我国企业贸易结算和融资的重要方式和工具。
1.我国票据融资发展的经济动因
票据作为一种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相结合的重要金融工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票据市场从产生到近年来的超常规发展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动因。
从银行角度看,由于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加强,银行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相对于其他业务而言,票据业务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笔业务具有多重考核绩效,概括地说,银行通过办理商业汇票业务(包括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除了可增加自身融资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外,至少还可以取得“四赢”的效应:一是与单纯进行贷款融资相比,在实行100%保证金从而使总的融资风险没有放大的情况下,可实现资产规模的多倍扩张,同时也是掩盖资产结构风险和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有效药方;二是通过发放贷款(含贴现等)直接或间接作为下一笔承兑保证金,可形成对等金额的派生存款,引起负债的低成本增长,同时也是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三是可赚取贴现利息和套取利差,两者兼得,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在短期内最现实的利润增长点。一方面,通过扩大票据业务可带来票据承兑手续费和贴现业务量的增长,从而增加利润,另一方面,由于票据贴现利率和再贴现、转贴现或拆借利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利差,尽管这一利差空间逐步缩小,但通过贴现规模扩张仍可轻易获得利差收入;四是由于票据贴现收入实现在前,银行信用提供在后,从而通过控制贴现业务量可在年度间灵活调节本行财务收入,提前实现或隐藏利息收入,调节本期利润。
从企业角度看,当前票据融资业务快速增长过程中,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却隐含着深刻的经济内涵。第一,购方不必支付现款,即可得到货物,其支付的承兑手续费远低于其存放银行定期存款或存作保证金的利息收入,而且与直接申请贷款相比,其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申请商业汇票贴现的融资条件和成本更低,融资期限掌握更灵活;第二,企业“业绩”报告的需要。一些企业在全额保证金担保下持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或在银行承兑后持汇票直接向该银行申请贴现,除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低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以上操作,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流入增多,资产流动性提高,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增强。这在需要定期公开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报表中反映的尤为明显。第三,对销货企业来说,在当前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下,销货方出售货物后虽不能直接反映现金流入,但能收受以银行信用或优质企业信用为担保的承兑汇票,并将票据贴现或转让,或者以承兑汇票质押取得贷款,同样可以满足融资的需要。
2.票据融资的乘数效应
近年来,我国货币信贷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超常增长现象,货币信贷增幅远远超过GDP和物价水平上涨之和,通过对信贷高速增长的影响因素或成因分析,票据贴现贷款成为本轮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首要因素。商业银行之间通过空转票据业务虚增放大的,即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银票贴现,再将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再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将银票贴现……这种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循环空转,不仅使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脱离实质经济而呈现出超常增长势头,而且由于贴现被统计在信贷之中,从而也使其成几何级数地被虚增放大。
它的基本运作方式是:首先,一家本身并无资金或只有少量资金的企业先在某家商业银行贷款1000万元,然后转为存款,并以此作为保证金,如果说保证金是50%,则可以开出一张2000万元的承兑汇票。然后企业将此承兑汇票拿到他行贴现,扣除贴息即可得到1800多万元的资金。而后又以该笔资金作为保证金开立4000万元左右的承兑汇票,再次贴现后又作为保证金并开出8000万元的承兑汇票。然后是1.6亿元、3.2亿元……如此循环往复。贷款创造存款,存款支撑贷款,在票据承兑贴现泡沫越吹越大的同时,货币信贷与存款也越吹越大。这里,票据承兑贴现的空转存在着一个十分可怕的乘数放大效应,即1000万元的贷款支撑着1亿元,甚至2亿元、3亿元的信贷规模,形成一个倒金字塔。
在这个倒金字塔中,表面上似乎只有第一笔贷款有风险,整个转手过程中的其它环节似乎都没有风险,票据承兑行有保证金作抵押,票据贴现行有票据到期后承兑银行的无条件付款。然而,一旦链条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链条一断,则这个倒金字塔立马就会崩塌。空转对倒隐含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商业银行不断吹大的票据泡沫,不仅使货币信贷增长数据失真,误导经济形势判断,而且泡沫破灭引发的系统风险,势必也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收入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在该项业务超常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不少问题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风险,并影响到了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1.为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申请人签发、贴现商业汇票。我国《票据法》等有关文件规定,商业汇票是交易性票据,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承兑(贴现)银行应对出票人或贴现申请人的商品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进行严格审查,并对其复印件存档保管。部分商业银行为追求票据业务量的增长,无视《票据法》的规定,对商品交易的真实性把关不严,放松、甚至放弃了汇票是否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违规为无商品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的出票人和贴现申请人签发、贴现商业汇票。
2.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形成较大的承兑风险。部分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漠视有关管理规定,给企业持有的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将贴现资金直接转入该企业的保证金帐户,在企业没有任何商品贸易的情况下,为企业重新签发更高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而企业利用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在不同的商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通过激活部分保证金,办理出相应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在其他商业银行贴现后,又将贴现资金转出贴现行,继续申办更高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致使企业在不同的商业银行间通过激活保证金,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获取其实际信用额度的需求。看似高比例的承兑保证金,一旦某个资金链断开,就会引发承兑风险。
3.贷款转保证金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形成潜在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为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贷款的流向监控不力。企业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下,以购货的名义,将贷款转到保证金帐户,通过激活100%的保证金,获取银行承兑汇票,并利用银行承兑汇票通过贴现套取银行资金。这种作法表面看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只是扩大了银行负债,没有任何风险,但是,如果这些银行承兑汇票经过贴现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就会形成信贷风险,若再考虑贷款作保证金的乘数效应,那么这种信贷风险会数倍的扩大,把本来应由企业承担的风险通过贷款转保证金的方式又转回银行自己承担,从而使风险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
4.关联企业相互勾结,套取银行信用。出票人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与另一关联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后,由关联企业持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并将票据贴现资金回流给出票人。目前商业银行对此类关联企业票据交易还缺乏严密的监督和控制,对关联企业相互提供担保以及关联交易真实性风险认识不充分,没有制定有效防范票据业务中关联交易风险的制度和操作程序。这种以融资为目的的套现过程,并没有真实贸易背景,隐藏着极大的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发生债务危机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受冲击的也不仅仅是一家银行,其影响将是系统性的。
四、票据市场发展建议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必须找出其中的缘由对症下药,以进一步培育市场信用,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引导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科学、持续、规范发展。
1.科学定位票据市场发展方向,完善现有票据市场基础条件。票据业务的基础是商业信用,大力发展票据市场本质上也就是发展商业信用。目前票据市场应当以发展商业信用,逐步树立企业在票据市场的主体地位作为发展方向。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以完善来改善票据流通环境,为票据业务的发展提供运作的空间。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对合法票据行为的保护力度,增强社会对票据的信赖度,使之具有广泛的运作基础。其次,要鼓励建立权威性的资性评估和仲裁机构,加强对票据活动中风险的披露,并对出现的纠纷进行仲裁,保护票据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稳定的交易秩序。
2.尝试逐步建立统一的票据市场行为标准。第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提高商业汇票防伪、防诈的科技含量,逐步以机器鉴别票据真伪代替肉眼判断,使犯罪分子无可乘之机。第二,规范票据业务中的印章使用标准,改变目前各银行使用普通印章或钢印不一的现象,并指定专人保管,以减少跨系统银行承兑汇票识别难度。第三,进一步完善银行承兑汇票的查询方式。各商业银行要对彼此间的查询、查复、印鉴、业务授权书审查核实等提供便利,以便票据管理行对所管理的银行承兑汇票核对,从而有效地鉴别其真伪;第四,建立统一的票据监测系统。承兑行在签发汇票时应对承兑人的信息及时记入系统,贴现和转贴现行对于出票人的信息可直接从系统进行查询,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以监控承兑人的信用风险。
3.积极推进票据业务和产品创新,拓宽票据品种,夯实票据基础。丰富多样的交易品种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要利用金融创新丰富票据市场的信用工具。第一,继续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扩大票据承兑、贴现量,逐步解决好票据使用主体过于集中的问题,努力拓宽票据承兑、贴现面;第二,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通过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尽快建立和实行商业承兑汇票签证制度,商业承兑汇票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商业承兑汇票保证金制度和抵押担保制度,改变目前单一的票据产品结构;第三,要按照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先交易性票据、后融资性票据,先以商业汇票为主、后逐步推出本票业务的顺序安排,夯实票据基础。
4.尽快建立票据融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净化市场环境。一般而言,越是发达成熟的市场,越有其严格的市场准人条件和有效的退出机制,这也就是市场规则或“游戏规则”。当前票据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信用、法律法规等各种体系还很不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导致部分市场违规者有恃无恐,守规者只能“一声叹息”。因此,尽快建立票据融资企业退出机制,约束企业严格守信,加大执法部门对票据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与处罚力度,对出现银行到期垫款的融资性票据的申请人,由监管当局采取黑名单通报直至取消票据融资资格的处罚,淘汰劣质企业,净化市场环境,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5.强化票据市场监管力度,严格防范票据潜在风险。加强对商业汇票业务的合规性检查,规范承兑和贴现市场行为,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管系统,改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式,提高监管队伍的素质;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营运监管,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方式,重点对票据业务经营的合规性、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监管。同时针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将票据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
[2]唐双宁,《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场检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3]阙方平,《票据市场运作原理与实践》,武汉出版社,1997年
[4]刘晓昶,《银行业季度分析报告》,华泰证券研究所,2003、2004年各季度报告
[5]《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www.pbc.gov.cn,2003、2004年各季度报告
商业票据 篇7
近日, 中国工商银行发挥全球化服务优势, 通过广东分行和纽约分行内外联动, 为TCL集团在美国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商业票据。该票据总金额为2亿美元, 采用滚动发行方式, 首期5000万美元已募集到位。这是工商银行首次在美国市场通过代理发行商业票据为客户融资, 为企业在美国市场直接融资开辟了新渠道。近年来, 中国工商银行依托国际化综合化经营优势, 积极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发行债券、募集资金, 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优化财务结构。据统计, 仅在债券承销融资方面, 2013年和2014年工行通过境外债券承销业务共为中资企业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约2870亿元, 承销中资企业离岸人民币债券、高收益美元债券的金额位居中资金融机构之首。
商业票据 篇8
1、票据业务发展迅速与风险增长共存
2000年以来,虽经历了再贴现率的大幅上调和再贴现规模的扩大与收回,但票据业务一直发展迅速,业务总量成倍增长。2007年票据贴现余额、累计签发量和累计交易量分别为1.28万亿元、5.87万亿元和10.11万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0.7倍、8.4倍和11.1倍。2008年至今,虽然票据市场受到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但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截至到2008年底,商业汇票承兑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30.9%;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50.4%;票据承兑、贴现累计融资量合计超过20万亿元,全年新增票据融资0.65万亿元,新增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13.2%。短期信贷资产票据化现象已经普遍存在,由此说明我国票据业务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0—2008年。)
然而,在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问题接踵而至。信用膨胀和泡沫时有显现,各种非理性竞争行为屡禁不止,犯罪分子内外勾结从事票据诈骗活动,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在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托收的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由此而产生形式多样的经营风险,甚至潜伏着系统性的信用危机。发展票据市场,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及时准确的业务监督网络。
2、商业银行成为票据市场主角
在推动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继中国工商银行2000年1月在上海率先成立票据营业部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集中经营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经验,纷纷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加大了对重要客户的营销力度,票据业务成为完全竞争的业务品种。票据业务的专营化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这些商业银行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票据业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票据市场的主角。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商业银行具体组织市场交易活动,提供交易场所和交易设施,制订自律性的交易规则,收集整理和发布市场信息,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作为市场交易品种的提供者,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产品创新引导客户需求。特别是在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提高票据这一信用工具的安全性等问题上,商业银行更加责无旁贷。
二、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
1、融资性风险
商业银行签发或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或不能确定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而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无交易合同或使用虚假、无效合同;超合同金额或期限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重复使用或伪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办理贴现业务。有的商业银行假借企业名义违规开立账户,借用这些账户自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到其他商业银行贴现,贴现资金回流该行后,增加其存款,自称为“融资性存款”。签发、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违反了《支付结算办法》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因此,银行不仅存在融资性风险,同时还承担着潜在的法律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没有缴纳保证金或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导致大量银行垫款而产生的信用敞口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未按规定比例收取保证金或保证金偏低;二是对保证金不足额部分担保不足或担保无效,如担保合同金额小于保证金不足额部分、担保企业担保能力不足、质押物不符合相关规定、质押手续办理不及时不规范、由关联企业担保或企业相互担保、担保合同无董事会同意的决议等;三是以本行贷款作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或将贷款转为定期存款,作为申请承兑的质物。银行的上述做法实际上是把承兑风险转化为信贷风险,没有真正落实偿还来源,同时还虚增了存贷款规模。银行通过这样一种非正常方式扩大存贷款和票据业务的规模,形成了“企业用贷款资金作保证金→银行签发承兑汇票→企业到银行贴现→企业用贴现得到的资金再作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承兑汇票→企业再贴现……”的怪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信用徒然膨胀,货币信贷成倍数地虚增扩大,从而形成了信贷泡沫。
3、道德风险
一是关联企业、关联交易方相互串通,套取银行资金。主要方式为:出票人与收款人为关联企业或关联交易方,出票人以一定比例保证金申请承兑,不足部分由收款人提供保证担保,最后资金由收款人账户流向出票人账户,实现了资金的逆向回流。二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人员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克隆”票据或票据“调包”等欺诈手段,有意识地骗取银行资金而使银行面临资金损失的风险。三是银行内部人员在办理票据业务时不认真把“三关”,即票据记载事项合法合规审查关、背书核实关、票据真伪核实关或是违法违规,盗用银行票据,而使银行蒙受资金损失。
4、操作风险
一是先贴后查,逆向操作。有的银行为了争揽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求企业采取出具承诺书的方式先行贴现,而查复日期比贴现出账日期晚几天甚至半个月之久。这种查复未明即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或质押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银行资金的安全性难以保障。二是办理贴现和质押取得的票据背书不合法、不完整。主要表现为票据贴现时空白背书、多次背书时背书不连续等。这不仅违反了《票据法》的规定,在发生法律纠纷或出现票据流失等情况的时候无法主张票据权利,而且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5、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较少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中小企业贷款和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贷款一般是先由中小银行进行票据承兑贴现,然后由中小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转贴现。中小银行赚取的是票据市场的利差。一旦市场资金紧张,转贴现利率上升,中小银行就会面临利率风险,严重的还将导致流动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1、产生风险的外部因素
(1)外部监管缺失。现行的《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票据的法律法规对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再贴现的有关规定不够详尽, 实务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同时监管部门处理票据业务的违规问题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使得票据市场监控暂时成为真空,加之经营者行为的自律性不高,一些银行乘机加大了票据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加剧了一些风险的产生和积累。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恶意套取银行资金,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无法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守信得不到尊重,失信得不到惩罚。信用评级的缺失使得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空白进行票据欺诈,加大了票据业务风险。特别是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通过贴现或质押方式轻易套取银行资金。
(3)资金供求矛盾与严格的信贷管制。在我国利率管制的宏观背景下,除了少数的强势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在从银行获得贷款时,必须要接受刚性的利率和期限。这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寻找多种融资渠道。票据本身所具有的短期性、流动性和融资性恰好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但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信贷投放,使得中小企业为获取资金,不惜虚构交易违规开出汇票。这种纯粹的融资性票据的发行,由于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在缺乏有效信用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加大银行的隐性风险。
(4)信息不对称。票据业务市场还没有统一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票据市场的信息传递、披露及共享机制非常滞后。一是有些商业银行是在签发人资信状况、商品交易情况、承兑人的资产负债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办理了票据贴现或转贴现业务;二是对票据本身的信息披露不健全;三是票据贸易背景的信息披露不健全,甚至对非常严肃的增值税发票也难以辨明真伪。市场信息建设落后,风险揭示不充分,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机制。
2、产生风险的内部因素
(1)商业银行间的过度竞争。票据业务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管理,而是作为表外业务管理,所以票据业务可以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地在追求业务扩张,票据业务由于手续简单,可稳定赚取利息,收入有保证,规模容易增加,便成为银行扩大资产规模、稀释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被各银行视为立竿见影的可行方法。银行为了争夺票据业务,放松了对票据出票人的信用、能力等的审查。
(2)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一些商业银行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票据业务的市场拓展上, 对票据业务的操作和管理、票据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缺乏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开展票据业务的过程中,对票据的签发、审核把关不严,忽视对票据记载事项合法合规性、背书和票据真伪的严格审查和核实。对企业的业务经营、发展前景、财务收支状况、信用状况和担保实力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了票据风险的产生。
(3)票据真伪查询手段落后。目前银行票据查询手段落后,缺乏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查询效率低下。联行查询系统及其查询方式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识别票据的真伪。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使得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勾结进行票据欺诈,骗取银行的资金,成为票据业务风险增大的又一个因素。
四、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的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增强风险监管
尽快补充修订《票据法》等法律法规,堵塞现行票据交易法规存在的诸多漏洞,完善法律所应具备的约束和惩罚机制。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引导和规范承兑和贴现业务活动,进一步完善银行票据业务统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非现场监管。执法部门加强对票据违法犯罪的查处和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
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对社会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对票据融资行为而言,通过资信查询系统,企业能够主动地规避与信用差的单位或个人发生业务关系;同时也敦促自己,不被列入无信用单位或个人黑名单内,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3、构建商业银行的票据信息平台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票据信息化建设,将散落在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中的票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分类、传递、分析和反馈,使营销管理、风险管理和托收等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票据信息,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各商业银行通过该信息平台公布各自在票据业务过程中出现的“应付不付”企业名单、票据托收安全银行、票据风险案例等信息,并且协助查询票据的真实性,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抵御票据风险的能力。
4、完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和流程覆盖业务风险环节,适时检查梳理已施行的制度,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对可操作性不强不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制度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规范新制度新流程的合法合规程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化,提高制度规范性和适当性。加强对票据业务流程中关键节点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对票据业务风险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稽核。
5、大力发展票据防伪技术
利用高科技防伪技术对票据进行鉴别,运用各种型号、功能的票据鉴别仪;加强票据防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源,设计与开发鉴别票面真伪的软件程序,为票据防伪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加强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人员的防骗、防伪知识,增强防范票据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根深、杨韶辉:加强管理促进票据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兼论票据业流程银行建设[J].新金融, 2007 (7) .
[2]杨贵芬、赵相如: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建议[J].河北金融, 2007 (11) .
[3]顾秀俊、张馨新: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实践[J].现代金融, 2005 (8) .
[4]秦毅、钱芳: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 2005 (7) .
[5]徐鲜美: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7 (6) .
[6]甄少民、张学军、张金成: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违规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金融会计, 2008 (7) .
商业票据 篇9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发展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总体呈现数量少、发展慢且类型单一的总体趋势。这是由中小型银行自身的一些发展局限性造成的, 但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 发展票据业务也是其拓宽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式, 所以要在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基础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 寻找合适的解决方式, 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则是本文所要描述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1. 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信用问题。
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发展离不开信用二字, 而信用问题之一就是商业银行保证金未缴或保证金不足, 第一, 如果未按比例收取保证金或保证金的收取金额存在不足, 那么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就会因为大量银行垫款而出现信用风险。第二, 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会出现把贷款转为定期存款作为申请承兑的质物, 这样就把成对风险转化为信贷风险, 可是真正的额偿还来源并没有被落实, 相反还因此而虚增了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 这种通过非正常方式而建立的看似扩大了的票据业务却存在信贷泡沫的风险。
2. 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小、流动性不足。
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 参与其中的票据市场的金融机构一般都为一些中小型企业, 而在票据一级市场中, 几乎没有大型的交易主体, 这使得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发展规模始终维持在小范围内。其次, 由于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审查制度存在漏洞, 在审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假票, 而有些中小商业银行为了避免受到假票而采取有选择性的接收票据的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票据的流通产生了影响, 且对整体票据的流动相产生很大的影响, 甚至会降低最终的票据贴现率。
3. 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和作为中介多要求的信用存在偏差。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能力和业务量限制, 票据业务数量较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总量较小, 且银行票据所占比率较高而一些商业性票据所占比例较小, 甚至几乎没有。而且由于跟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中小商业银行的企业经营效益也有限, 所以一些银行承兑汇票成了企业圈钱的重要手段, 一些企业用少量的存款就能获取银行承兑汇票, 而由于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或发展形式不利, 到了承兑期企业无法承兑而最终导致银行对其追加信贷规模, 或用一些虚假合同或增值税发票等变造票据, 造成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风险, 这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不仅在信誉上有损形象, 在票据业务的涉及上也加以防范, 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发展思路
1. 创新完善票据业务制度确保票据交易真实性。
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采取一切有利因素对票据业务设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措施, 首先, 要对票据加强真实性管理, 对承兑资产状况、经营前景等作出评判, 要始终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其次, 要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人员素质进行提升, 适当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等, 加强票据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 增强责任心, 从经办过程中降低票据的风险。最后, 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票据真实性的审核提供帮助, 降低票据作假给市场带来的风险, 保证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可靠真实性。
2. 建立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制度。
要想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 首先就必须要把中小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纳入信贷管理的范围内, 要加强对票据承兑的条件审核, 同时要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制度进行规范执行。在此基础上, 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对相关票据业务的企业进行经营业务的资金跟踪, 通过资金和再贴现来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风险的管理控制。让企业与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 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业务平台。
3. 建立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中心。
相比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则显得数量众多, 但是由于相对没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优秀客户资源和管理控制, 中小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方面显得动力不足。针对此情况, 可建立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中心, 整个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管理经验, 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 加速信息流通, 并对票据市场的存在风险进行整体的观测预报, 让区域内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能在票据业务管理上做到资源整合、秩序有条, 促进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成熟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区域的发展因为受到主客观各种原因的限制而呈现出一种动力性不足的局面, 而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 发展票据业务也是其拓宽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式, 所以要在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基础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 寻找合适的解决方式, 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寻找新的发展思路。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给出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在票据管理、风险控制、资源整合、放宽政策等四个方面的创新发展思路, 以期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能在票据业务的管理运营上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孟根帆.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研究[D].2012..
[2]赵烨.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 2013 (26) .
商业票据 篇10
我国的票据市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步伐, 历经二十多年的金融改革创新, 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背景下, 票据业务交易规模急速扩张。2012年7月4日国有股份银行6个月票据转贴利率为月息3.70‰, 折合年率4.44%, 较上月末的年率5.52%, 2012年我国票据市场融资增长规模不断攀升。2013年3月, 票据市场转贴利率本周持稳, 仍徘徊于年内低位, 转贴利率变动比较有限。银票6个月期转贴参考利率自2013年初以来, 持续单边下行, 当前该成交价格在年息4.2%—4.25%, 同期限的质押式回购利率报4.00%, 两者利差约20个基点。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 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
随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票据市场资金配置的作用的日趋凸现。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发展, 具备了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目前, 能否将票据业务经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关乎到银行自身稳健经营。对票据业务风险的控制, 才能有效的控制和避免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方面的损失。
(二) 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益增长的需要
现阶段, 股份制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将利润的增长点放在票据业务的操作上。因为, 我国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并未完全放开, 所以要在短期之内实现效益的增长, 着眼点应放在票据业务上面。所以, 票据业务风险的控制是确保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益增长的需要, 也是保障利润额增加的载体。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因
(一) 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保证金管理存在风险隐患。
2. 银行风险控制薄弱, 缺乏事后跟踪监控。
3. 授权管理不力, 越权办理业务。
4. 票据业务办理缺乏真实贸易背景。
5. 抵 (质) 押缺乏法律效力, 银行不能有效规避风险。
(二) 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成因
银行内部考核机制不健全、风险意识不强, 未能严格执行“三查”制度, 忽视对贸易背景的审核, 有些银行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提供的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上的要素内容、贸易背景真实性等事项调查、审查和审核工作不够细致、严格。当前票据融资功能需求越来越大, 现行法规只要求企业在办理贴现时提供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复印件。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和风险防范制度, 很多融资性票据企业“做”出了真实的贸易合同。而且, 控制票据业务风险的难度越来越大, 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修订监管法律法规。同时银行同业竞争激烈, 当前, 商业银行签发承兑汇票按票面金额的0.05%收取承兑手续费, 比例较低, 不利于控制企业融资性票据的需求。所以说票据承兑不利于金融机构防范票据风险, 不利于票据市场规范发展。
四、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巩固对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
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是可以根据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修订, 选好员工是可以授予与其职责相合的情况不断培养的,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通过不断的强化巩固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 来贯彻正确的票据操作理念, 将风险控制做到细致。在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有效地推进内部检查的运行, 严格的内部检查,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 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和减少损失。因为, 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才能大脚步的加快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意识, 有效提高票据业务的实践操作水平。
(二)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票据业务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票据实现高效的流动性是有效调节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渠道之一。所以,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 加强对票据业务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是控制和降低票据业务风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三)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票据业务利率风险的管理
票据资产是利率敏感性相当高的流动性资产。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以下简称Shibor) 频繁波动的情况下, 票据资产贴现、转贴现定价是控制票据业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就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定理性的票据业务利率定价策略。票据业务利率定价应形成以基准利率盯住Shibor为中心, 体现差别的浮动利率体系。差别利率的制定要考虑到银行自身的成本情况、对于那些资金成本高而又想在短期内达到高利润标准的银行而言, 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占据了主导位置。很多银行通过加快股票的周转期来实现利润和收益。在季度末和年末这样跨时间的关键点要给与特别的关注。
五、结束语
票据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已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主要的信用支付工具, 也是股份制银行之间拆借业务的主要模式和盈利的关键途径。所以, 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 全面提升股份制银行的票据风险控制能力, 是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提供健康载体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张汉飞.银行业全面开放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2) .
【商业票据】推荐阅读:
商业票据融资协议10-09
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管理12-21
第二章第四节(票据及商业汇票)01-23
当前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10-22
浅析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2-20
票据交换07-02
票据管理07-26
收费票据11-03
央行票据11-22
票据承兑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