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票据市场

2024-10-12

民间票据市场(精选6篇)

民间票据市场 篇1

摘要:民间票据市场的出现与运转具有很强的内生驱动效应, 也就从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一种盲目性和投机性。本文认为, 可从四个方面优化民间票据市场:确立民间票据市场合法性、规范民间票据市场的运转、建立符合国情的支持性法规、打击民间票据市场的投机行为。

关键词:民间票据市场,现状考察,思考

民间票据市场是游离于银行与企业正规票据市场之外的票据流通市场, 又称地下票据市场。民间票据市场交易对象通常是银行承兑票据, 交易方式一般是私下协商, 市场主体大多数是一些为了克服自己的身份限制, 开展地下票据转让行为的中小企业。我国民间票据市场先期发端于商品经济程度较弱的区域, 如山东、山西[1];现在发展势头比较凶猛的是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南方省市。

我国民间票据市场的出现不仅具有自发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前金融环境的一种适应。随着中央在温州开展的民间金融改革试点, 意味着对于像民间票据这样的事物应给予客观的认识[2]。所谓客观的认识应是辨证的给予理解: (1) 积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 实则保证了中小企业资金流的正常循环。众所周知, 后危机时期我国执行了金融紧缩政策, 这对于本身借贷能力就弱的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在民间票据市场的支撑下, 便可以短时间内实现获得外源性资金支持。 (2) 消极作用。在缺乏有关法律的规制下, 民间票据市场必然在经济主体的利益驱动下, 容易陷入无序和投机的泥淖;并且, 在隐藏货币信息的同时, 也弱化了金融机构对货币流通监管的效果。本文将在民间票据现状考察的基础上, 对优化该市场进行讨论。

1 民间票据市场的现状考察

1.1 交易主体考察

民间票据市场现实中的交易主体种类繁多, 甚至有专门从事票据买卖的法人实体, 本文主要以中小企业作为考察对象。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身份及资产存量的限制, 历来在资金融通方面处于劣势[3,4], 在维系自身资本正常循环的内生驱动下, 便寻求与同业企业进行票据交换活动;而作为同业其他企业却存有一定的闲置资金, 这样一来市场交易主体也就形成了。这与同业公会的互助、同济原则相吻合, 也与我国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中小企业社会环境相适应。

1.2 交易形式考察

目前民间票据市场还没有相应的法律作为规制措施, 因此其本身的运作也就难以在公开的场合进行。从目前所呈现的状况来看, 主要有这样两类交易形式: (1) 需要融通资金的中小企业在银行票据未到期时, 转让给票据承接方的中小企业, 由后者向银行进行贴现。 (2) 第二种类型在前半段与上述类别一致, 只是增加了金融投机的意味。即票据承接方可能是同业实体经济也可能是专门从事票据买卖的中间商。根据《票据法》规定, 一旦通过对等价格支付了票据约定金额, 那么票据承接方就拥有了票据的合法权益, 从而为票据买卖奠定了法理基础。

1.3 交易规则考察

在银行办理贴现业务时, 需要提供增值税发票、贸易合同等材料, 然后还要进行审查。在票据市场发展的初期, 银行办理一笔贴现业务至少要用半个月左右。民间票据市场却不需要这诸多的审查细节, 只要票据真实, 就当场“一手交钱, 一手交票”。操作的简单、快速也促进了民间市场的发展。当然, 这里也存在着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后果。但是本文认为, 在相对封闭的业内环境下通过“声誉约束机制”, 能够确保民间票据交易规则的有效执行。

1.4 交易参数考察

市场交易参数一般是指价格, 而在本文可以理解为贴现率。受到各银行贴现率的高低程度的不同, 诸多专门从事票据买卖的中间商就像做业务一样, 货比三家, 他们有时不远万里去别的地区的银行贴现。

由此可见, 民间票据市场的出现与运转具有很强的内生驱动效应。这也就从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一种盲目性和投机性。

2 针对现状的反思

具体而言, 针对现状的反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针对当前金融政策的反思

不难看出, 催生民间票据市场的形成还源于当前金融政策的价值取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当下,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上层建筑的共识[5,6]。然而, 这种共识并没有根本改观目前金融机构对该类型企业的态度。受到信息不对称和企业资产存量限制, 为了规避风险, 商业银行机构对于它们的票据贴现业务普遍采取了回避和消极模式。这样一来, 在中小企业就生存、就发展的强烈诉求下, 转而寻求民间票据市场的融资帮助。这就增大了票据承接方的市场议价能力, 进而可能破坏民间票据市场脆弱的生态结构。

2.2 针对市场交易主体的反思

同业企业间的票据贴现尽管具有同业公会的互助特征, 但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依然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1) 企业资本循环风险可能采取转嫁的方式; (2) 由票据抵押而形成的利益链条, 可能因宏观经济不景气而导致断裂; (3) 专门从事票据买卖的中间商若是通过民间金融渠道进行融资, 那么风险一旦形成将导致强烈的社会反弹。如此种种后果尽管在目前仍未充分显现出来, 这从前不久出现的温州商人“跑路事件”中可以预料到。

2.3 针对市场交易规则的反思

从规则的制定原则来看, 一般遵循平等原则、制衡原则和监督原则。从现有民间票据交易状况来看, 似乎具备了交易主体的平等原则 (上文已经指出:票据承接方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 而对于后两种原则却往往存在着缺失。作为第三方的监督原则更是较少涉及。为此, 且不说对于票据真假的判断, 仅是遏制票据买卖投机行为也无能为力。在本文开篇就已提到, 受到民间票据买卖的隐蔽性影响, 国家将难以准确控制市场流通货币的数量, 其后果便不言而喻了。

本着渐进式金融制度创新的理念, 并在“先易后难”的方法进路上, 惟有克服以上提出的不足才能有效发挥民间票据市场的融资优势。

3 反思基础上对民间票据市场的功能定位

对于民间票据市场持有怎样的态度, 直接关系到优化该市场的价值判断。因此, 将其纳入到民间金融的视野下进行考察, 在功能定位上可遵循以下三个方面。

3.1 顺应民间票据的自发机制

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待民间票据买卖行为, 实则体现为一种经济事件的自发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依然存在两大经济主体, 即资金供给方、资金需求方。供给方之所以形成内生激励参与票据买卖活动, 关键在于其自身的利益使然。而需求方之所以愿意寻求票据转让, 便在于其对机会成本的一种无意识的把握。从我国东部近代出现的“钱庄”, 以及目前存在的民间资金放贷机构, 都具有一种自发机制。

3.2 弥补正式制度的功能缺失

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 从而支撑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 受预先功能定位的惯性作用, 当前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间仍有着明显的身份界限。在非公经济体系所占权重不断上升的同时, 刚性的正式融资途径依然处于紧缩状态。因此, 弥补正式制度的功能缺失便成为了功能定位之一。满足我国近年来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需求, 单靠政策性资金扶持可谓是杯水车薪。为此, 规范化的民间票据市场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观这一状况。

3.3 构成区域发展的资金中介

城乡统筹的初衷在于, 实现城市与农村两大经济系统的联动发展态势。这里存在一个现实问题, 两大经济系统若要联动发展需存在互补性的产业结构。这就要求,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需引入内生驱动机制 (乡镇企业) , 而资金周转则成为驱动机制形成的润滑剂。为此, 民间票据中间商便构成了区域发展中的资金中介。

诚然, 以上从正面给出了民间票据市场的功能定位。然而, 在缺乏正式制度支持的当下, 仍面临着诸多体制和机制层面的障碍。因此, 在优化我国民间票据市场发展时, 不仅需要建构内生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机制, 还应从国家层面给予其外部制度的设计和监管。

4 功能定位基础上的市场构建

在功能定位基础上对民间票据市场构建,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4.1 确立民间票据市场合法性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监管当局认真将民间融资纳入管理层和决策层的视野, 尽快承认民间融资存在的合法性。关于这一点, 近年来已在民间得到广泛支持。正如上文所多次提到的, 发展中小企业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扶持, 还需要在资金融通方面给予国民待遇。然而, 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往往存在着互不关联的态势, 从而各级政府在实施了税收减免和基金扶持后便难以有所作为。若要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 则需要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组织和系统的功能。因此, 以温州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 政府在法理层面应给予民间票据市场的合理性地位。

4.2 规范民间票据市场的运转

采取相应得力的措施, 对民间融资行为进行疏导、引导和规范。如对民间融资的合同 (或借据) 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 并进行公证 (或登记) , 明确规定经公证 (或登记) 的合同 (或借据) 受法律保护, 否则法律不予保护。这样做既可以减少因合同 (或借据) 签订不规范带来的不必要经济纠纷, 又可以通过公证 (或登记) 掌握民间融资的规模和投向, 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同时, 还可以按照公证 (或登记) 利率水平征收利息税, 调节居民收入, 缩小社会差距。

4.3 建立符合国情的支持性法规

尽快研究、探索出台《民间融资法》, 对资金来源和运用符合法律和法规的民间融资行为给予保护, 引导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关于民间票据市场的灵活性已众所周知, 但在法规缺位的情况下也难免出现失范问题。因此, 《民间金融法》可以参照已有的正式制度安排, 结合民间交易主体的风险防范能力, 设计出更加严格的惩戒措施。与此同时, 还应充分借助信息公开制度的舆论优势。即在国家金融信息网上建立票据查询系统, 使得票据承接方可以事先规避逆向选择。

4.4 打击民间票据市场的投机行为

加大对灰色和非法民间融资活动打击力度, 而这一点首先是建立在完善的《民间融资法》基础之上的。同时, 各大商业银行应在信息化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 从而规避和打击重复抵押、恶意贴现行为的产生。当然, 这一点需要在完善第三方监管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毛金明.对山西省民间票据融资状况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金融, 2006 (6) .

[2]温中望.温州民间借贷风险几何[J].经贸实践, 2011 (5) .

[3]邓露晶, 聂芬.金融机构对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地位作用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09 (8) .

[4]郭丹, 李军.完善信用制度破解中小企业金融抑制——中小企业信贷博弈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2) .

[5]葛龙.新疆中小城镇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

[6]田高宁.民族地区金融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11 (7) .

浅析民间票据贴现舞弊 篇2

国务院2016年6月派出九个专项督查组走访18个省700多家企业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还是面临贷款难、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负担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也使得中小企业的输血与放血能力受到巨大的限制。再加上近几年,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纺织、煤炭等行业问题突出,导致行业内的竞争激烈,企业业绩年年下滑,直接引起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贸易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连锁反应。其中一些中小型上游企业由于经营业务单一,所受影响较大,纷纷开始寻求其他途径,本文就是研究其中途径之一,买卖银行承兑。

银行承兑汇票一般作为商品货物交易时的支付工具,持票人到期前往开户行提示付款。在到期日之前,持票人如果想要贴现,需要向银行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商品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等资料的原件及复印件,贴现手续十分繁琐,因此,企业一般不会直接去银行贴现,而是尽可能直接使用票据付款。但很多情况下,比如售货方只接受现金付款、支付员工工资等,企业又不得不用现金支付,所以他们常常会进行民间贴现。另一方面,有些企业由于本身业务不理想但资金又很充足,或者本身就是以贴现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他们通过票据买卖增加收益。学术界有关民间票据贴现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是分析该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未揭示其运作手法,本文则通过对手法的分析,找出其中原因,进而寻找一些对策。

二、民间贴现舞弊主要手段

现代中小企业常采用的贴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以民间借贷之名行票据买卖之实。更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票据买卖过程中进行资金抽逃。其实也是利用抽逃资金在实务中界定不清的漏洞。随着2014年验资取消,注册资本不再对企业有什么限制,企业抽逃情况变得也比较常见。下面就以抽逃资金并进行票据买卖的舞弊手段为例进行说明。

收购银行承兑的企业一般首先会利用借款名义抽逃资金,为购买承兑留下空间,会计处理是挂在其他应收款下。明细则是其重点处理的所在,企业并不将其挂在股东名下,而是挂在其他个人或者是关联企业下,以达到掩人耳目的作用,实际上是进入股东的口袋。由于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很容易引起怀疑,所以企业又利用其他方法将弊端弥补,也就是收回借款。企业借出现金,但收回的未必是现金,可以是现金等价物或者其他资产。这就给企业进行银行承兑汇票买卖留下操作空间。

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正式进行票据的买卖。如果其他应收款明细是其他个人,那么股东可以与亲属合作直接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将之转为自己企业所收回的借款既填上抽逃的资金,又赚取贴现利息。当抽逃的资金快填满之时,再次抽逃资金,用同样的手法进行操作。一些胆大妄为的企业则根本不去弥补缺口,当承兑到期后,再次以借款名义拿出资金,再去买承兑,如此循环下去。如果其他应收款的明细是关联企业,则通过关联企业进行购买,再还回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是确保背书人与借款人的一致性。

纵观整个手法,关键就两步,首先是抽逃资金的挂账名目。以借款之名行抽逃之实,挂在股东名下过于显眼,股东索性将之挂在其他个人或企业下,这就为验证借款的真实性增加了难度。第二步,买卖承兑汇票,赚取差价,以公司的钱谋自己的私利,侵犯其他股东及债权人的权益。概括来说,就是挪用公司钱买卖承兑,为自己谋利。

贴现企业的做法一般是以借款名义借入资金,用银行承兑汇票还款,差值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只不过这笔借款业务与其他正常的借款业务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先还款再借款,从而实现承兑汇票的贴现,大大降低了贴现过程的成本,迅速获得现金。

第二种手法则是另一种抽逃加承兑汇票买卖模式。做法与第一种略有不同。具体而言,抽逃资金与票据买卖同步进行,股东直接以公司之名全额借款给相关个人或企业,再通过股东自己的账户收回利息,以企业之名收到票据,从而实现买卖票据的目的。

三、舞弊运作手段及危害分析

上述两种运作手段主要特点在于利用实务认定上的困难。企业间相互借款担保等是很常见的方式,如果有借款合同,一般也不会引起关注。企业正是运用认定上的困难,抽出资金买卖票据为自己谋利。以往的手法需要伪造的单据较多,又涉及到增值税,成本较高。而现在这种模式既便捷,又能一举多得,所以危害性也更大。

公司股东抽逃资本,将使得公司实际运行资本大大低于其登记注册的认缴资本,从而大大降低公司权利能力和责任能力。不仅侵犯了公司的财产权,也侵犯了不知情的债权人的权利。另一方面,票据民间贴现合法性争议不断,这种行为扰乱了资本市场正常秩序,通过买承兑赚利差,将公司利润转移到个人口袋,给国家税收造成了损失。同时,个人不具备辨别承兑汇票真假能力,一旦发生假票,将会给个人或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民间贴现舞弊动因分析

本文采用舞弊三因素模型对民间贴现进行分析。舞弊三角理论是美国研究舞弊问题的会计学专家W.Steve Albrecht提出的,他认为舞弊是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的综合结果。抽逃资金进行承兑买卖属于舞弊的一种手法,本文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一)压力

首先分析企业抽逃的原因。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为了使自己的企业看起来实力雄厚,增加谈判筹码,常常会尽量多申报注册资金。另一方面,随着下游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企业自身业务受到冲击,在原有业务利润率不高、资金周转速度减慢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的股东将自身资金转出,寻求新的投资点,逃避税收,从而利用公司特殊性谋求个人利益。

其次分析企业买卖票据原因。民间贴现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与银行手续繁琐性有关。现代企业之间交易付款方式大多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而该票据变现有一定时间差,难以立即变现,而很多情况下,企业又急需用现金,这也就造成了民间贴现市场的“繁荣”。

(二)机会

在实践中,上述手段之所以能堂而皇之运用,与法律认定上的困难密切相关。会计上主要是两种处理方式,一是虚构借款合同、借条等债权债务关系将资金抽回,二是利用关联交易将注册资金转移出去。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股东故意针对公司资本进行的。但是现实中,要想证明股东这种行为违法,面临重重困难。一来难以取证,二来即使能取到证据,也要耗费巨大成本。虽然我国法律将虚假债权债务关系、关联交易转移资本作为抽逃资金的认定,但实务中的认定是相当困难,这就给了企业机会。另一方面,银行承兑民间贴现市场需求旺盛,很多企业急于用钱,利用借款名义,限制小,又难以查证,所以常常就在私底下贴现。再加上票据在流转过程中,背书人一般只要盖了自己财务章后就可以直接流通使用,这也就为该运作模式创造了机会。

(三)借口

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企业,他们内心里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公司是自己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值得商榷的,成立公司,就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具体而言,就是对国家、债权债务人、员工等负有责任。抽逃资金是对社会的不负责,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侵害。买卖银行承兑,将公司的钱装入自己的口袋,隐藏公司利润,逃避了税收,是对国家税收的侵害。

五、对策与建议

(一)简化银行贴现程序

企业进行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一般都是急于用钱时,但由于目前过于繁琐的手续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逼迫他们转向民间贴现。所以银行应该适当减少对于贴现程序上的要求,同时降低贴现率,使企业愿意到银行进行贴现,规范贴现行为。

(二)实务监管方面,需重点关注相关科目

1. 关注其他应收款。

目前虽然不需要验资,但工商部门还是会抽查年检,所以,企业账务处理还是会利用其他应收款进行。如果其他应收款出现异常波动,比如在某一期间出现大量资金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审计人员应要求企业给予合理解释,尤其要对明细科目进行认真审查。

2. 关注企业应收票据科目。

一般承兑贴现需求的高峰期是在年初年末,如果在年初年末企业报表显示应收票据陡增,应重点予以关注,应收票据值大于年度营业收入与应收款项之和,更加证明企业有舞弊的嫌疑。这是因为如果承兑汇票来源与公司正常经营不匹配,那就说明承兑汇票并不完全通过经营取得,所以需要引起注意。

3. 关注银行承兑汇票背书人。

重点核对银行承兑汇票背书人与会计记录。由于是购买来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人名称往往会出现许多个,和其他应收款的明细账对不上。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简便查出问题所在。这主要是因为在第一种手段里,记账与购买的承兑汇票时间不唯一,所以银行承兑背书人常与明细账记录产生矛盾。

(三)保持适当现金持有量

出售票据的企业应对现金的使用进行规划。一般而言,企业需要大量现金的时间基本上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企业需提前对现金进行一定的安排,保证必需时可以支取。这样可以降低转换的成本,而不是到需要时才通过贴现的方式来获取。

(四)积极转型

购买票据的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早谋出路,延伸价值链,积极转型,谋求长远的发展,而不是固步自封,依靠承兑获取盈利。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的企业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其业绩还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买卖票据的企业不能依靠原有的客户,而要积极拓展,改变业务的类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J

参考文献

[1]周洁.浅析其他应收款的关联方交易和审计策略[J].财会研究,2012,(12).

[2]姚彦妮.论抽逃出资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

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研究 篇3

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历程

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较晚, 早期的票据大多是商业银行进行的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 资金、物资长期以来处于短缺的状态, 银行资金实施指令性管理。1988年以前, 一些地区的企业为弥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不足, 尝试在本地区发行短期融资券。1989年, 为了支持企业的发展, 拓宽企业合理的资金融资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各地发行融资券的做法, 并统一上收了分行审批各地融资券的发行额度的权力, 由总行在年初一次性下达总额, 分行在总行下达的额度内审批单个企业发行额度和发行利率。至此, 全国范围内除允许企业发行长期债券以外, 也开始允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

由于1993—1994年社会上出现了乱拆借、乱提高利率和乱集资的“三乱”, 各地超规模发行债券, 个别地区演变为以高利率集资, 到1997年一些地区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不能按期兑付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在企业债券交由国家计委统一管理后, 国家除审批部分企业发行3年以上的长期债券以外, 人民银行未再审批短期融资券, 企业短期融资券逐渐退出了市场。

经过1998—2000年的快速发展和2001年的规范整顿之后, 我国票据市场逐渐进入良性的、健康的发展轨道, 全国金融机构票据承兑商业汇票承兑余额由1995年的865亿元增至2003年的12776亿元, 金融机构办理的票据贴现量由1412亿元增至43388亿元, 分别增长13.8倍和29.7倍。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票据市场中可交易票据的品种已有一定程度发展, 支票和银行汇票较为普及。票据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创新步伐逐步加快, 除了证券公司债券、商业银行次级债之外, 具有商业票据特征的短期融资券也逐步列入发展议程。票据市场初具规模, 已有140多个城市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业务, 以济南、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为中心, 形成了区域性票据市场。

二、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票据市场与国际先进票据市场相比, 还存在许多亟待改革和完善的地方。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规模偏小, 尚未建立一个完整和统一的交易体系。尽管近年来票据市场业务的开展受到中央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的重视, 企业办理票据结算和融资业务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但从目前情况看, 票据市场的规模仍比较小, 未承兑的商业票据余额与贴现余额之和占同期贷款余额的比重依然较低。同时始终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类似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国债发行与交易那样的全国性票据交易系统, 商业银行市场的组织框架中缺乏发挥市场作用的做市商和票据专营机构。

(2) 交易品种单一, 交易主体少, 票据融资功能不强。目前在我国, 商业票据交易品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由于风险较大, 在票据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在票据市场中不容易被接受。这种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格局, 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也不利于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 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从商业票据交易主体上看, 我国商业票据交易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该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 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同时, 由于我国的商业票据是以企业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 使企业的融资范围限定在了临时性的流动负债上, 而不能像国外票据把融资用于整个流动负债上, 票据的融资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 票据市场缺乏信用制度基础。商业信用高度发达和商业信用的高度票据化是票据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商业票据的签发和流通需要完善的商业信用制度来保证票据持有人的利益。美国的商业票据正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尚属于初级阶段, 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信用观念淡漠, 自我信用意识差, 理论界又缺乏对票据信用的系统性研究, 致使信用评估制度不健全, 信用工具的创新处于停滞状态, 人们对票据融资存在不少模糊认识, 整个社会缺乏对不讲信用行为的严厉惩罚和约束, 严重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

(4) 贴现率未能实现市场化, 业务创新滞后。一方面, 票据贴现率的行政管制抑制了商业银行的贴现主动性和商业票据的流动, 使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央行不能真正运用再贴现这一货币政策工作配合其他货币政策手段来有效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另一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固守传统的贷款业务, 没有全面开始业务品种的创新, 不能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创造出符合其要求的金融品种。

三、对发展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建议

认真总结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市场的经验教训, 借鉴发达国家商业票据发展的基本经验, 开拓发展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 对改善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1) 建立和完善国家级权威性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 对发行商业票据的公司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 大力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商业票据发行公司的信用等级高低直接关系到投资品质量和风险大小, 关系到票据能否顺畅地流通和转让。商业票据评级在有效识别风险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可考虑开放国内信用评估市场, 邀请国外知名度高、信誉好的信用评估机构对我国的商业票据发行人进行信用评级, 规范和促进我国国内信用评估, 规范和促进我国国内信用评估机构的成长。

(2) 建立商业票据风险防范机制。从海外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 投资者对商业票据一般都会持有至到期日, 因此商业票据很少在市场上交易。一旦商业票据投资发生风险, 投资者通常是通过向发行方或承销商回售这些票据实现资金的回收。因此, 有必要建立我国的商业票据风险防范机制, 如有序退出市场机制、票据回购制度等, 以促进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满足拓宽发行企业短期融资渠道、丰富投资者投资品种的双重目标。

(3) 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法规体系建设。目前短期融资券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 对其监管法规还存在很多空白, 例如对货币市场基金持有的短期融资券数量、质量, 以及短期融资券的市场转让、抵押和再贴现等均没有明确的规定, 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应尽量简化公司商业票据发行程序, 使短期融资高效进行, 减少商业票据发行的成本费用, 商业票据投资者范围可以不加限制, 不论是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公司或个人都可以购买, 鼓励将商业票据的购买作为一种短期投资。

(4) 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商业票据发行。随着我国部分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企业逐步采用商业票据发行来筹集资金, 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该改变服务理念, 加强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 积极从提供银行贷款向提供支持服务转变。这既可以提高商业票据的信用等级, 也可以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 有利于双方的利益。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改变服务理念, 从提供贷款向提供支持服务转变, 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到票据市场的发展中来, 借鉴海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 为票据发行者提供一定的贷款承诺或者信用额度, 以挽留优质客户, 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找更好的合作机会。

(5) 以提高市场透明度为核心完善市场运行规则。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绝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要侧重于披露影响企业短期流动性的因素, 完善定期披露制度;要进一步减少各种费用, 降低收费标准, 简化审批程序, 实现企业的滚动发行, 缩短发行期限;积极推动票据的回购和抵押交易业务, 增强短期融资券的流动性。

摘要:发行商业票据已经成为很多公司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 其有助于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本文在研究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提出应通过加强资信评级、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监管不断完善等措施, 来推进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票据,资信评级,信用支持,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松.国际商业承兑汇票市场监管方式最新方式及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 2007, (11) :55-60.

[2]彭兴韵, 李格平.美国商业票据大观[J].银行家, 2003, (12) :116-118.

民间票据市场 篇4

关键词:责任意识,电子票据,金融创新

为适应科技发展, 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 不断拓展支付清算服务领域, 推动我国票据业务电子化进程, 支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 便利企业支付和融资,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1月组织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2009年10月28日建成投入运行, 首批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金融机构有11家全国性银行、2家地方性商业银行、3家农村金融机构和4家财务公司, 开始办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2010年6月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上线运行, 参与机构由试点初的20家扩展到296家。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是我国金融电子化方面的又一里程碑, 全面革新了商业汇票的记载形式、流通方式和交易品种, 促进了票据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降低了票据业务风险和成本, 同时也为推广融资性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准备了条件, 有利于形成统一、高效的电子化货币市场。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经过两年的运行, 在提高支付服务水平和支付效率等方面,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金融机构已感受到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银行票据业务和其他业务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但受企业互信意识不强、社会认知程度较低等因素制约, 电子商业汇票的市场接受度仍然较低。对此现状, 笔者进行了调研,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银行票据业务发展带来的深远意义

自上线以来,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表现出强大的功能性和便捷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票据查询更加方便、快捷。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主要功能表现在:集中登记、信息交换、纸质票据查询、公开报价。在传统的商业票据查询业务中, 各商业银行收到承兑汇票以后, 要通过电话、传真或大额支付系统发查询报文等方式向承兑银行进行查询, 收到查复后再进行下一步业务处理。主要缺点:一是在时间上受到限制, 无法做到实时;二是需要人工逐笔输入内容, 易发生错误, 效率较低;三是各商业银行对查询制定的收费标准不同, 有时还会因为收费问题引起纠纷。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全面上线运行以后, 各商业银行的纸质票据都在系统中进行登记, 输入票据要素后即可进行查询, 不用等对方银行回复, 极大地提高了票据查询的效率和准确性, 也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和风险。各商业银行通过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 实现票据业务数据的整合和共享。

2. 降低票据操作风险, 节约成本。

在传统的纸质票据业务中, 需买卖双方携带票据当面交易, 票据在交换过程中易遗失、损坏和遭抢劫, 交易方式落后, 存在风险, 而且汇票业务的签发、流转、查询、以及银行转贴现业务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推行电子商业汇票后, 电子商业汇票的业务信息均存储与系统中 (登陆系统查询就能获知信息) , 通过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来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安全性, 电子票据不会丢失、损坏, 且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和流转都采用电子化方式, 具有安全高效、标准统一、方便快捷的特点, 节省了纸质票据业务的人工流转成本、票据保管成本等交易费用, 规避了票据遗失风险, 增强了业务安全性, 加快了结算速度, 有效地提高了银行金融服务效率。

3. 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票据管理能力。

在传统的纸质票据业务中, 票据本身以及书面盖章是鉴别真伪的手段。虽然在票据纸张和印制过程中, 应用了很多防伪措施, 但仅凭人工辨别真伪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假票、克隆票屡禁不止,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变造的票据凭证、签章骗取银行和客户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是借助于网银而进行的, 它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 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参与电子商业汇票必须具备有大额支付系统行号, 企业参与电子商业汇票必须具备在接入行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或在接入财务公司开立内部账户。并且电子商业汇票以数据电文代替纸质票据, 采用电子签名代替实体签章, 业务的出票人、收票人及流转过程中的各个被书人都必须使用经过安全认证的数据流和可靠的电子签名进行业务处理, 能够抑制假票和克隆票犯罪, 确保了电子商业汇票使用的安全性, 降低了票据业务的欺诈风险。

4. 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

首先, 票据支付的效率提高了。在传统的纸质票据业务中, 纸质票据的流转和到期收款, 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 都采用手工传递或邮寄等方式托收处理, 资金结算延后, 结算效率低, 发生支付结算纠纷多,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推行电子商业汇票后, 商业银行、企业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通过该系统完成票据的签发、承对、背书、贴现、质押、保证、兑付、收款等等环节, 简化了交易过程, 缩短了票据和资金的在途时间, 提高了支付结算效率。其次, 票据流转更加快捷高速。商业银行、企业等使用电子商业汇票的市场主体, 在使用电子商业汇票的过程中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每周7天12小时都可办理业务) 进行交易, 增加了交易对手, 使交易更活跃, 并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 畅通了融资渠道。

5. 电子商业汇票扩展了纸质商业汇票功能。

电子商业汇票是纸质商业汇票的继承和发展, 在电子商业汇票使用方面具备了纸质商业汇票功能之外的优势:一是电子商业汇票的付款期延长为一年, 突破了纸质商业汇票付款期仅为六个月的限制, 大大的活跃了票据市场。二是为融资性票据的推出作好了准备。三是除了通过质押实现质押回购, 通过买断交易实现买断式回购,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新增特殊的回购方式, 通过设置赎回开放日和赎回截止日来规范回购类业务。

6. 电子商业汇票便利了贸易融资。

在支付作用方面, 电子商业汇票作为一种信用支付结算工具, 将生产交易和融通资金联系在一起。从买方来看, 购货单位以自身的信用为担保, 有效运用电子商业汇票作为延期付款的凭证来向上游进行款项结算, 解决了买方无法现时支付资金的问题, 使企业周转资金占用减少, 也相应地降低了企业对短期贷款的需求;从卖方来看, 在需要临时资金周转时, 持票人也可以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很方便地将票据背书转让, 或者用持有的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贴现融资, 也相应减少了对短期贷款的需求。在融资作用方面, 根据融资对象的不同, 电子商业汇票有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三种方式。持票人可以在票据到期日前将票据贴现给银行, 从而融入资金, 满足资金周转的需要;持有票据的金融机构也可以方便地将所持有的票据转贴现给其他银行或再贴现给人民银行, 从而及时回笼可贷资金, 为下一阶段的票据贴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规定, 电子商业汇票持票人可以在票据到期日前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进行登记, 以该票据为债权人设立质权, 大大便利了贸易融资, 促进了电子商业汇票对银行短期贷款的替代作用。

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推广中存在的困难

虽然电子商业汇票优点众多, 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上线运行后,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推广进度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电子商业汇票市场的社会认知程度较低。

一是由于电子商业汇票是人民银行推广的新型支付工具和融资工具, 对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还很陌生, 多数企业和部分银行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流程比较陌生, 没有更多更好地了解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积极意义、办理流程、风险控制等内容;二是与传统的纸质票据业务相比,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没有实物券, 对于习惯于纸质票据的持票人来说看不见、摸不着, 缺乏安全感。这主要是客户本身对电子产品的认识不足, 特别是对电子网络知识欠缺的客户, 对电子银行不信任, 不愿接受电子商业汇票业务;三是有的企业和银行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安全、快捷、便利的功能没有掌握, 出现了电子商业汇票的收款人持票坐等到期收款的现象, 导致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高流动性融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2. 电子商业汇票签约客户较少。

虽然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有益实践, 积累了经验, 培育了客户, 企业在电子商务实践中也已基本接受了电子化金融产品。但由于受商业银行系统接入滞后、企业网银开通率低等影响, 使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推广缺乏平台基础, 直接造成签约客户数量的难以增长。签约客户少, 就难以满足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实现信用、支付和流通功能的广泛应用问题, 企业在签发和接收电子商业汇票时就必须考虑票据持有和使用的便利性问题, 这就影响了企业使用电子商业汇票的积极性及潜在参与者加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信心。

3. 市场主体相对简单, 业务推广缺乏有效支撑。

目前在电子商业汇票的推广过程中, 市场参与主体较为单一, 不仅缺乏企业的充分参与, 更缺乏经营票据业务的票据公司或贴现银行等票据市场中介机构和市场专业主体的参与, 导致票据流通不畅, 变现性差, 使得电子商业汇票没能在支付结算和融资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也就未能提高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三、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建议

1. 加强业务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电子商业汇票社会认知度。

一方面, 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应加强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方面的培训, 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培训作为业务宣传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确保更多的员工掌握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操作技能, 实现业务培训与业务宣传相结合, 并通过培训班、研讨会、银企座谈、产品推介等形式, 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流程、注意事项、加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优点等进行系统讲解, 这样一来增强了业务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 在全面加强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宣传力度的同时, 切实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 细分客户市场, 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 确立重点潜在的发展对象, 对梳理和筛选的重点潜在客户加强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宣传, 逐步提高他们对这项业务的认知度与操作能力, 有效地解决企业加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具体问题, 提高电子商业汇票签约客户量和使用率。

2. 积极完善电子商业汇票配套环境建设。

由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票据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降低票据业务成本, 提升盈利。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接入带来的优势, 扩大网点接入的覆盖率, 提高票据流动性, 尽快研究出财务公司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可行性, 实现财务公司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线上清算, 使企业切实感受到电子商业汇票的方便、快捷;让广大企业充分了解电子商业汇票在支付结算和融资方面的作用, 方便企业在业务经营活动中使用电子商业汇票, 引入电子商业汇票的融资功能, 拓展电子商业汇票的应用, 促进电子商业汇票高速流转。

3. 准确定位, 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推广主体的有效性。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具有流程复杂、专业要求高的特点, 不能像支票、本票等传统的票据被广泛应用, 因此必须准确定位推广主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更多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企业加入票据市场。在坚持安全规范的原则上, 扩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渠道。电子商业汇票具有长达一年的延期付款期限, 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要求交易卖方必须相对强势且具有良好的信用。因此, 在推广这一业务时, 应充分发挥同一产业链企业间真实交易频繁、信用度较高的特点, 以处于上游企业为推广重点, 带动下游企业发展。通过丰富票据市场主体, 提高票据市场效率和流动性, 促进票据业务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4. 合理定价, 协调好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民间票据市场 篇5

中期票据最早源于美国,至今已有40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中期票据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首期发行始于2008年4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迅速发展起来。

表1对迄今为止我国发行的所有中期票据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下面通过这些样本来分析总结我国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注:数据来源:Wind。

(一)市场发行主体逐渐多元化

如图1所示,在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初期,发行主体全部都是国有企业,随后,发行主体逐渐多元化,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不断加入到市场发行主体中来,国有企业在发行主体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目前仍为市场发行主体中的中坚力量。

注:数据来源:Wind。

(二)发行数量和融资规模不断增长

如表1和图2所示,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在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所占比重的相对值来看,中期票据的发行数量和融资规模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中期票据在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数量比重快速上升,但融资总额比重的增长却相对平缓,到2012年末,这一比重仅为11.06%。援引张雪莹和李琳(2008)的统计数据分析,中期票据已成为美国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公司债券的主要品种,2005年中期票据占美国公司债券的比例已达到39.48%,2000年中期票据占墨西哥公司债券的比例已高达35.5%,2004年中期票据占马来西亚公司债券的比例也已达到26%。由此可见,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注:数据来源:Wind。

(三)期限结构不断丰富和优化

图3将我国中期票据市场发展初期(2009年)和近期(2012年)不同期限的票据只数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期票据的期限结构逐渐得到丰富和优化,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对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需求。从美国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中期票据已不再局限于2至8年之间的中等期限,10至30年之间的较长期限变得较为普遍,“中期票据”这一叫法更多地是出于惯例。如表1所示,在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长期限的产品已初现端倪,2013年至今,已首次发行了两只期限为15年的中期票据。

注:数据来源:Wind。

(四) 产品创新逐步推进

如表1和图4所示,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在启动之后的短时间内就开始尝试产品创新实践,陆续推出了浮动利率、累进利率、含权和外币产品,但逆向询价的机制创新和创新型产品的设计开发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创新的层次较低,结构化产品设计开发、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创新型产品所占的比重还非常微小。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期票据市场的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还存在很大的实践空间。

注:数据来源:Wind。

二、影响发行利率因素的实证分析

融资成本(发行利率)是发行中期票据的企业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下面对影响发行利率的因素分年度进行实证分析。张程和尹志锋(2010)仅通过简单的描述统计方法对影响发行利率的因素作了一些初步判断,本文则采用了较为正式的统计检验方法。

由于在2008年,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刚开始启动,只有16只中期票据发行,样本容量太小,所以实证分析的样本期为2009—2013年。实证分析的样本为所有固定利率的中期票据。

首先,将样本按照各因素(发行规模、信用等级、发行期限和发行主体性质)分成k组,每组样本发行利率的位置参数记为1, (43) , k。然后,运用Jonckheere-Terpstra多个独立样本(单因素分组)的秩检验这一非参数统计方法来检验原假设

对立假设为

其中至少有一个不等式严格成立。

(一)发行规模对利率的影响

从表2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发行规模越大,发行利率就越低,而且这一结论在2009-2013各年均显著成立。

注:数据来源:Wind。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1, **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以下同。

(二)信用等级对利率的影响

从表3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信用等级越高,发行利率就越低,而且这一结论在2009—2013各年均显著成立。

注:数据来源:Wind。

(三)发行期限对利率的影响

从表4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仅在2010年,发行期限对利率产生显著影响,即发行期限越长,发行利率就越高,而在其他年份,发行期限的长短并未对发行利率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发行期限并不是影响发行利率的稳定和重要因素。

注:数据来源:Wind。

(四)发行主体性质对利率的影响

由于2009年的样本均是国有企业,所以无法进行分组检验。从表5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除了2010年,在其他各年份,发行主体的性质会对发行利率产生显著影响,即如果发行主体是国有企业,发行利率则越低。

注:数据来源:Wind。

上述分析的结论对于企业利用中期票据工具进行债务融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较为基础的层面而言,融资企业应当对中期票据市场的重要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中期票据工具的优势和国有企业在中期票据市场中融资的有利地位,努力提升信用等级,紧密跟踪中期票据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趋势,借助中期票据在注册期内可以连续发行的优势,根据市场行情适时选择发行的期限、规模和利率,以便达到节省财务成本和优化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目标。

三、长效性债务融资创新

《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业务指引》第10条指出,中期票据投资者可就特定投资需求向主承销商进行逆向询价,主承销商可与企业协商发行符合特定需求的中期票据。然而,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还刚刚起步,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都还存在很大的实践空间,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还远没有激发出来。为了建立长效的债务融资机制,融资企业应在更高的层级上积极探索中期票据融资的创新实践,做创新的主力军,以实现融资目标的优化。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探索逆向询价机制创新

在传统的债务融资活动中,融资企业和投资银行所扮演的角色是被动和消极的,他们以融资企业的需求为起点向投资人发行和推销标准化的债券,如此,融资目标很难实现优化。而逆向询价机制是对上述传统金融服务理念的一种革新,融资企业和投资银行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动和积极的,他们以投资人的需求为起点,通过对客户的细分,为投资人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灵活设计,不仅深入契合了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需求,而且扩大了潜在投资者群体,使融资目标能够得以优化。

(二)大胆尝试产品开发创新,积极主动地管理利率风险

英格兰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2003年欧洲中期票据总市值中,结构化产品约占15%,但发行家数已经超过了标准形式的产品[2]。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为了实现融资目标的优化,融资企业应当借鉴欧美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大胆尝试结构简单、风险可控的基础性结构化产品开发的本土化创新,设计开发浮动利率、累进利率票据和将固定利率票据与衍生工具结合起来的结构化创新产品,如利率顶或提前赎回票据等,积极主动地管理利率风险。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国家开发银行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将持续创新作为制胜的法宝,勇于探索逆向询价机制,发行前加强与投资人的沟通,通过客户细分,深入契合不同投资者群体的需求,并精心设计条款,推出了浮动利率债、选择权债、超长期固定利率债、本息分离债等诸多创新品种,期限横跨3个月到30年。

国家开发银行顺应市场,持续创新,既满足了投资人的需求,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也降低了融资成本,减少了利率风险,建立起了长效的债务融资机制,创造了与投资人共赢的局面,同时对债券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市场机制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将为企业开展中期票据融资创新实践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摘要:本文对迄今为止我国发行的所有中期票据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并通过这些样本分析总结了我国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然后, 运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方法对影响发行利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 结合一个实际案例提出了企业进行中期票据融资创新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中期票据市场,债务融资,创新,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廖士光.上市公司中期票据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11 (03) .

[2]张雪莹, 李琳.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J].中国货币市场, 2008 (05) .

[3]高国华.创新债务融资工具, 银行间市场首现15年期中期票据[N].金融时报, 2013-01-21.

民间票据市场 篇6

2012年, 全国票据市场喜忧参半:一方面,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下, 信贷规模较去年同期稍有松动, 票据签发量和累贴量均有明显提升, 贴现价格在第一季度急剧走低并理性回归后, 在后两个季度震荡微调, 同前两年相比, 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市场价格平稳运行, 整体市场有小幅回暖的迹象;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 企业资金链条日渐收紧, 监管部门通报和司法机关受理的票据案件激增, 震惊全国的票据大案集中爆发, 积累的风险正在逐渐暴露, 票据市场正在经历异常严酷的整顿, 并即将面对更为严格的监管和规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 我国经济增速基本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的变化,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 我国经济还会进一步企稳。逆周期的货币政策会继续发挥作用, 票据市场利率可能仍会保持比较平稳的态势并有小幅调整。随着经济企稳和增长预期的加剧, 以及各商业银行出于增加存款、中间业务收入的目的, 票据业务量以及各种以票据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业务可能还会进一步增长。随着2012年末银监会《关于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监管的通知》的下发, 2013年, 票据业务监管已成为备受监管部门瞩目的“重头戏”。

二、票据市场风险案件成因及特点

(一) 票据案件成因分析

虽然各家银行都有严格规范的票据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但是, 随着票据掮客、非法中介的大量出现, 由于市场对其缺乏统一明确的规范管理, 存在法律漏洞和监管空白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主体的交易行为严重扰乱了整体票据市场的经营秩序。另外, 票据融资成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 在经济下行期间, 企业资金链日益趋紧, 又进一步加剧了票据市场的风险暴露, 承兑垫款增加, 票据案件频发, 整体票据市场的有序发展被抑制。

(二) 票据案件特点分析

从全国来看, 自2011年以来, 监管部门通报和司法部门受理的票据案件激增,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表现形式比较统一,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恶意公示催告, 即票据贴现后被出票人、票面收款人或第三方不明原因挂失, 且该第三方同票面记载及背书无任何关系, 目前, 恶意公示催告行为在风险案例中发生比重较高, 已形成倾向性;第二种类型是不法份子伪造银行承兑汇票, 用于对中小企业实施诈骗;第三种类型是非法中介与企业相互勾结, 不法分子以套现融资为目的, 以伪造购销合同等方式骗取银行承兑汇票, 通过循环开票、倒买倒卖、贴现进而赚取息差牟取利益,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 2012年4月,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谨防钢铁贸易企业套骗取银行贷款投向高风险行业的通知, 称部分钢铁贸易企业以需要流动资金为名, 通过虚假注资的担保公司, 大量套取银行贷款, 将所得资金投向房地产、股票、期货等高风险行业或发放高利贷等情况, 该类问题应特别引起各行的警惕。

2. 地域比较集中, 问题票据多集中于山东、山西、江苏、河南

等地。

3. 解决过程均比较繁琐, 各行均介入了繁杂的法律程序, 无一例

外被牵扯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 对于恶意挂失的票据, 某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存在客户恶意钻法律漏洞的情况, 这也对各行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有效防范和化解票据风险的措施办法

(一) 加强贷前环节审查, 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1. 加强票据申请人资质审查, 实现风险关口前移。

将“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客户的交易”作为基本原则, 加强对于贴现申请人的资质审查。密切关注近期风险特征较为明显的领域及客户, 尤其要加强对新客户、非授信客户、投资公司、咨询公司、贸易公司的资质审查, 以此来推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这比对合同、发票的形式审查更为重要。

2. 加强贸易背景及业务需求真实性审查, 把握风险控制关键环节。

一是通过审查购销合同原件, 判断客户交易行为是否与其经营范围、经营规模和经营规律相匹配并具有合理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商贸类企业经营范围涵盖较广, 交易要素合理性分析是判断其贸易背景是否真实的重要依据。必要时, 通过实地走访、查看客户财务报表等方式, 深入了解申请人的生产经营、财务、资信状况, 以防受理经票据中介或票据掮客包装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

二是坚持在增值税发票核查环节按章操作。通过登陆税务局网站、电话查询等方式对申请人提供的发票进行真伪验证。

3. 加强票据真实性及背书合理性审查。

除了对票据真实性进行审查外, 还应对背书连续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认真分析背书流转过程的合理性, 对转让关系存疑票据进一步核实其贸易背景真实性。

(二) 强化基础管理, 夯实业务发展根基

1. 定期开展票据业务检查, 及早消除风险隐患。

通过自查、互查、现场检查等方式, 对办理的全部票据业务进行滚动排查, 并将此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长抓不懈。同时, 认真梳理存量客户, 发现有参与非法票据经营行为的客户一律退出, 切实将排查工作做到实处, 确保排查效果。

2. 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票据业务培训工作, 增强相关岗位人员合规经营意识, 提高操作技能及防假、防骗和防风险能力。加强票据业务相关岗位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严禁票据从业人员参与或从事票据掮客活动。打造一支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都过硬的票据从业人员队伍。

3. 加强信息沟通, 形成防风险合力。

及时将堵截伪变造票据、贴现票据被公告或冻结、发生票据垫款及客户出现违约行为等风险事项上报。通过系统提示、情况通报等手段警示全行, 形成全行防控票据业务风险合力, 促进票据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票据市场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中国票据网[1]《我国票据市场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中国票据网

[2]《2013年票据市场分析》中国票据网[2]《2013年票据市场分析》中国票据网

上一篇:共同市场论文下一篇:手术室感染控制体会